浅析非范畴化

时间:2022-10-04 08:07:18

【摘 要】本文围绕非范畴化展开论述,介绍非范畴化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基础,分析其含义、特征及其解释,举例说明非范畴化的语言现象,并以非范畴化理论阐释网络新词产生的原因。非范畴化丰富了范畴化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非范畴化;前提;含义;特征;意义;边际效用;网络新词

一、非范畴化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基础

范畴化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们对于范畴和范畴化的观点并不是一致的,存在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之分。原型范畴理论承认范畴的模糊性,认为范畴之间存在中间地带;处于其中的成员具有不稳定性,可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范畴移动到另一范畴,从而产生许多当时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这就为非范畴化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契机。

另外,词语除概念意义之外的被文化和语境赋予的附加意义,也为词语非范畴化奠定了基础。词语的词汇意义包括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前者强调描述对象的区别性特征,后者体现文化或语境附加给词语的联想信息。附加意义引起词语非范畴化的机制是在概念意义的基础上,词语的某种附加意义被突出或强化,使之可以突破某一特定词类的限制,跨入另一词类范畴表达特殊的含义。

非范畴化可以很好地解释词语的功能多义性。所谓功能多义性,刘正光先生有以下描述:“指一个词汇项在不同的话语或语篇中可以承担不同的语法与语用功能,它表现出语言实体在词类和句法层次在语法功能上的动态差异”。自此,很多词语例如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的“另类”用法,就不再难以理解,而可以用非范畴化的理论加以阐释。

例如:“很淑女”。“淑女”本是名词,此处置于副词之后,充当形容词的角色。这里淡化了“淑女”作为名词的概念意义,强化了与其概念意义相关的附加意义,即淑女的温柔恬静的气质。因此可以理解为形容一位女性具有淑女般温柔恬静的气质。

二、非范畴化的含义和特征

最早提出“非范畴化”这一概念的是Hopper和Thompson(1984)。刘正光教授将非范畴化引入中国语言学界,之后对非范畴化进行了一系列详细研究,为非范畴化的学习和研究作了重要的引导和奠基。从语言学角度定义非范畴化,可以将其理解为范畴内的成员在一定条件下失去原有的某些典型特征而产生不稳定性,游离于该范畴的边缘;同时获得某些新的特征,从而进入新的范畴。刘正光先生将语言非范畴化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语义层面,语义抽象与泛化是非范畴化的前提;句法层面,范畴分布特征的消失为范畴成员跨越自己的边界或者说为一个范畴中的实体进入另一个范畴打开了方便之门;语篇层面,功能发生扩展或转移;范畴属性层面,或由高范畴属性成员变成低范畴属性成员,或发生范畴转移。

三、从非语言学视角解释非范畴化

语言非范畴化的现象在非范畴化理论出现以前一度被视为“非合理现象”。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概念不仅适用于经济学,也可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等。个人无意间地用新奇的方法使用个别词语,或许被有心人接受和模仿,进而传播,使之由小范围的自娱自乐变成大范围的流行,最终见怪不怪,甚至被纳入常规用法。无意间的用法却逐渐被接受和传播,以致成为新的语言规则,都是语言学的“看不见的手”在暗中操作。表达者或许是为提高表达效果临时起意的用法,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应。当新奇用法普遍化后,其个性特征就会淡化,给人的新奇感受则会降低,最终被列入惯常用法。

四、非范畴化与网络新词

这种意想不到的大规模模仿的效果,成为很多人刻意的追求,且网络平台是传播新信息的一大理想场所,这就促进了网络新词的产生。近年在国内,网络上不断产生许多新词语。这些网络新词,频繁更新换代,形式层出不穷,迅速壮大成为语言学界不得不关注和研究的新领域。虽然流行时间不长,流行范围也不尽相同,但网络新词的数量愈来愈多,勾起了某些人加入创造新词行列的欲望。言论自由的政策,几乎无所拘束的网络氛围,论坛、博客、微博等新网络媒体的火热,都为他们想法的实现提供了条件;而各类文化信息材料和社会现象则成为他们创造新词的启发和描述对象。尽管网络新词的形式千变万化,仍可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它们并不是脱离语言学规律制约的存在,可以从非范畴化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为了追求专属于网络领域的优越感,给网络生活增添乐趣,网民们给部分词语刻上特殊印记,刻意区分网络词汇与现实语言中词汇。谐音成为网络造词的方式之一,多数为了达到幽默诙谐的欢乐效果。如网络名句:人生就像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悲剧)和餐具(惨剧),生活是自己的杯具(悲剧),别人眼里的洗具(喜剧)。这句话以一种调侃式的论调形容人生,勾起联想,给人既好笑又悲凉的矛盾感受。谐音造词多将联想意义附加于新词,使新词与原词无论在用字还是词义都形成对比和冲击,给人矛盾又和谐的复杂感受。谐音词语并不是用错字的产物,而是采用谐音字并附加言外之意的非范畴化的表现。这种方法丰富了现代汉语的构词方式,也满足了日新月异的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

谐音造词属于语音层面,还有一部分网络造词属于语义和语用层面,以“XX门”为例。从“艳照门”开始,“XX门”的格式走红网络造词圈,一些电视报章媒体也予以沿用。该格式“门”之前的定语多是一些当前社会热议话题,且是引起社会负面效应的事件。这里淡化了门的指称意义,强化了其表示门类、类别的附加意义以及久而久之公众赋予该类词语的负面色彩,是非范畴化的表现。“XX门”以简洁的表述揭示了事件的主题,也间接表现了使用者对事件的态度。网络词语的造词方式丰富多样,各种看似不合常规的用法多数可用非范畴化加以解释。

五、小结

非范畴化理论是范畴化理论其有效的和必要的补充,它对于解释许多曾被视为“非合理现象”的语言现象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可用来说明新生的词语和非同一般的用法,增强了理论解释的可信度。以往的范畴化研究多限于静态的语言材料,而非范畴化的产生使之可以研究推陈出新的新材料、新现象,推动了范畴化理论研究的动态发展,也拓宽了语言学研究的视野。具有时效性和不规则性的网络新词层出不穷,使用非范畴化理论有助于其研究。范畴化和非范畴化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该同时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J].外语研究,2005(1).

[3]王淑华.语言三个平面的非范畴化及其心理学经济学解释[J].语文学刊,2009(2).

[4]刘正光,刘润清.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5]周彦每.词媒体: 新字词生成的非范畴化逻辑诠释[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6).

[6]陈建生,杨玉娟.词义的范畴化与非范畴化[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3).

[7]胡姝昀.无厘头语言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3).

[8]王德春.论范畴化[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

[9]刘正光.非范畴化与功能多义性[J].中国外语,2005(3).

上一篇:无伴奏合唱声部谐和性训练浅析 下一篇:我国高等教育行政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