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文化四大贡献之三

时间:2022-02-04 08:32:29

中国食文化四大贡献之三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都起源于我国。中国培植的茶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提神解渴、养生保健的优质饮料,一千多年以来,已逐渐普及于全世界。

说起华夏民族的茶史,几乎与整个饮食文化历史同步。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七十二毒,得茶解之。早取为茶,晚取为茗,孙皓赐茶,以代酒浆。唐初陆羽,始撰《茶经》。饮茶普及,茶馆盛行。唐宋两代,游戏斗茶。茶道茶礼,应酬交际。风俗贵茶,大行茶道,茶贡帝王,万国来求。茶风兴盛,陶冶情操。百姓成俗,佛家珍贵。一脉相承成史也。

茶作为中国人的食物之一,不仅用来饮用和药用,也能食用。对老百姓而言,茶被当作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茶中有食,食中有茶。民谚云:“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乾隆皇帝则有感曰:“君不可一日无茶。”可见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中华民族的生活离不开茶。在历史长河中,通过吃茶,吃出了琳琅满目的名茶,吃出了真善美之茶道,吃出了茶馆文化的情趣,吃出了诗词书画之茶韵,并将茶文化传播、贡献给世界人民。

中国作为产茶大国,历史悠久,范围广、面积大、产量高、品种多,被誉为世界的“茶叶博物馆”。当今世界茶叶市场上流行的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花茶、速溶茶、袋泡茶以及千姿百态的保健茶,应有尽有,叹为观止,其中有许多历代传下来的名茶。

大龙茶、大凤茶均为宋代名茶,是当时福建北苑贡茶的主要品种。小龙团由蔡襄制成以进,名重一时,建茶因此闻名天下。

阳羡贡茶。阳羡是江苏宜兴的古称,阳羡茶始产三国孙吴,盛于唐。每年春分后清明前,茶史太监要将新制茶饼日夜兼程送往长安,名为“急程茶”。

顾渚紫笋。产于浙江长兴顾渚村。因其叶色紫、形似笋而得名。它幽香如兰,以开水沏泡,叶芽嫩绿,朵朵可辨,滋味鲜爽而甘醇,有“茶中绝品”之誉。从唐代起列为贡品,一直到清代。

无疆寿龙。福建北苑贡茶。创制于宋代。银模竹圈,直长一寸。

六安瓜片。由全叶片制成,形像瓜子。主产安徽六安等三县。早在唐代即已闻名,宋代有精品之誉,明代列为贡品。

北苑贡茶。我国古代福建北苑所产贡茶之总称。

涌溪火青。产于安徽泾县涌溪坑。成品呈珍珠状,香气如花。其历史悠久,明代列为贡茶,清代尤为兴盛。

平水珠茶。产于浙江嵊县、绍兴、新昌等地。宋代著名的越州茶、剡茶、日转茶,都是珠茶的前身。有“绿色珍珠”之称。珠茶从清代康熙年间列为贡茶,名曰“贡熙”。

珍眉茶。产于湖北英山县,又名英炒青。因形似侍女纤细的眉而得名。清代起列为贡茶。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洞庭湖中的君山岛。因形似银针而得名。冲泡时,几番升沉后竖于杯底,每叶之上都有小泡,如雀舌含珠。此茶产量小,非常稀有,自唐代起就列为贡茶。

乌龙茶。产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部分地区,尤以武夷山的“大红袍”与闽南的“铁观音”为珍贵。其在历史上就地位显赫,如今仍名扬海外。

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西湖乡龙井村一带。此茶源于唐代,宋代坡有“白云山下雨旗新”的赞誉句。清代列为贡茶,尤为乾隆皇帝所赞誉。龙井茶色翠、香郁、味醇、形美,被称为四绝。

有了名茶,还要有佳水、美具,更要有懂茶的人,有了这“四美具”,饮茶就由饮食行为成为艺术活动,上升为一种境界。

茶,沾着晨露,染着朝曦,带着采茶姑娘的秀气进入人世;水,荡涤污浊而不怨,滋润万物而不争,展示着微小、博大与镇定;杯,历经烧制,通过洗浴,清理烦恼,推陈出新;而人呢,您必须自己去吃茶才可品出茶味,没有人能代替修身而产生的体悟。真正的饮茶,就是人、茶、水、杯在这一瞬间的天人合一。

智慧的中国人,在吃的过程中,创造了独领的茶道文化。茶道是吃出来的、喝出来的,更是品出来的。茶道涉及到茶史、茶政、茶制、茶艺、茶理、茶礼、茶德、茶诗、茶书等。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的内容:物质层面包括茶、水、薪、具;规制层面包括人、理、艺、规;行为层面包括煮、酌、品、咏;环境层面包括场、时、景、气(氛);心理层面包括性、情、礼、趣;精神层面包括德、美、和、敬。这六个层面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茶道“艺在于精,妙在于品,趣在于雅,贵在于和”。以和为贵乃茶道的最高境界。笔者在《三仪说》中曾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中餐、茶道还是中医、京剧、书画,都受着背后不可见文化的制约和整合。这种类似文法的规则,可以概括为‘道、和、品’。‘道’是哲世观,‘和’是思维方式,‘品’是审美情趣。”茶道也不例外,和则兴,不和则废(当然“和”是有条件的)。这就是茶道蕴含的人生哲理。

中国茶道是在长期历史实践中自然形成的。贵族茶道在于奢,文士茶道在于雅,禅宗茶道在于禅,平民茶道大众化。而各民族的茶道则形成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

以茶待客或曰客来敬茶,是平民茶道的集中体现。它具有自发性、广泛性、群众性、传承性等特点。它超越民族、信仰、时空、职业、年龄、性别的界限,无师自通,相沿成习,成为中华文明礼仪的一个部分。

自古以来,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早就形成了名目繁多的以茶为题的聚会,最初是在皇宫中,逐渐发展到士大夫中,或以吟诗作对相聚,或以游名山、品名泉相聚,或以恳亲娱乐相聚,或为亲友洗尘、饯别相聚。这种茶聚,从茶具到饮茶环境的美化,从烹茶技艺到饮啜的艺术化礼仪化,逐渐形成了把饮茶与修心养性和心灵交融结合起来的茶道以及把饮茶过程程式化、艺术化的茶艺。唐宋的茶道与茶艺传到了日本,就变成了日式茶道。而在中国,却由于士大夫阶层的茶道过分讲究形式,繁文缛节太多,致使逐渐衰落,而适应城市商品经济发展与地域民俗结合的茶馆却兴盛起来。

茶馆作为中华茶文化的一个侧翼,是华夏民族长期生活实践的产物,又是社会生活和交际场中的主角。它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举凡联络感情、房屋交易、说媒息讼、休憩品茗几乎离不开茶馆;不论社会贤达、士绅贵人、三教九流无所不纳。可以说一家茶馆反映的各个侧面,就是活生生的整个社会的缩影。茶馆亦称茶楼、茶居、茶室、茶寮、茶厅、茶社、茶园,仅在汉族地区,就有京式、苏式、粤式、川式之别,各有鲜明的个性和各自的历史渊源。

京式。多是茶馆与曲艺的结合。这是自宋代传承而来的。顾客一面品茶,一面听曲艺。北方茶馆多为相声和急管繁弦、打击乐的高亢曲调,南方多为悠扬婉转的管弦乐曲。这种品茶与赏曲怡情的结合,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高雅的文化享受。

苏式。长于品茗和赏景相结合。此类茶馆遍及全国的名胜和大小公园中,或置曲径通幽之处,或建荷塘鱼池之畔,或在盆景小苑,可书画弈棋、阅览。这种一面品茶、一面欣赏名胜风光的茶馆,可使人融入陶然天趣之中。

粤式。多是茶楼与饭馆合二为一,每天两次茶市(早茶和午后茶,还有夜茶),两次饭市(午饭和晚饭,有的设夜宵)。广州的茶楼,可追溯到唐宋之时,最初是适应商业需要,作为客商洽谈生意的交际场所而出现,以后逐渐变成市民日常的生活习惯。广州的大小茶楼数以千计,每天早茶和午后茶都座无虚席,点心和各类小吃的推车在厅堂中穿梭来回,任人选择。茶楼是亲朋戚友合家欢聚、聊天怡情的好去处,是市民交流信息、洽谈生意、和解纠纷、团体茶叙、饯别、洗尘、相亲的交际场所,是市民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川式。四川人坐茶馆是好几个世纪的老传统。川式茶馆简朴随便,多用竹制躺椅和茶几。顾客坐下,一面喝茶,一面嗑瓜子、剥花生,一面“摆龙门阵”(谈天说地),或看报或下棋或打扑克,各随各便,倦了可躺在躺椅上瞌睡,气氛闲适,是简便廉价的大众化休息场所。

由于饮茶构成了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部分,与许多人文活动关联,茶茗又能提神醒脑,常能触发诗人灵感,写出优美的诗篇,折射出多彩的社会形态,因而历代出了不少咏茶诗。据统计,从唐代到现代,咏茶诗约有3000多首,茶的专著有100多部,以茶为题材的戏曲和歌剧也不少。多姿多彩的茶具也成了实用美术陶瓷中引人瞩目的艺术品。宋代斗茶用的兔毫盏在日本被视为神品,在中国也是万金难求。此外,中国的茶文化还与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结下不解之缘,不少道观和佛寺以种茶为副业,各有不同的茶文化。总之,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茶在中国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食文化对世界的贡献之一,就是把茶及茶文化延伸到了世界,最突出的是日本的茶道和英国的午后茶。

日本的茶道以“和、敬、清、寂”为宗旨,它是中国茶道修心养性和佛家博爱慈怀与日本人民恭敬处世精神的结合。“茶道”已成为大和民族普遍的民俗,对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英国人的饮茶之风,起自17世纪末,是受中国茶风熏陶的结果。英国人爱喝午后茶,这似乎成了英国人生活中的定式。在上层社会约邀茶饮,其档次仅次于大宴规格,是一种重要社交礼仪。在社会生活中,午后茶则成了利用工间休息时间来调整精力的一种特殊生活节奏,对提高工作效率和养成全民一体的国民精神,都极具价值。

茶叶没有高咖啡因和高热量、高胆固醇等副作用,也没有果汁饮料的高糖和难解渴等缺点。茶以其提神、解渴、消烦、健身和低热量等超卓效应和价廉物美而成为最受欢迎的世界性饮料。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消费茶叶的人口已达40亿左右,占世界人口的4/5。此外,中国的茶文化及其外延养生保健效应,正为世界人民所接受,中国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前景更加光辉灿烂。

(下期预告:中国食文化四大贡献之四――造福华夏誉满海外的中国瓷器)

上一篇:粒粒皆辛苦 下一篇:家庭中怎样做好拔丝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