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

时间:2022-02-04 07:05:12

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具备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现状分析,对导致高校辅导员产生的职业倦怠进行了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倦怠; 职业压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64-001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发展过程,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得到了充分重视,正逐步迈入专业化、职业化的轨道。然而,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高校辅导员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从而产生一系列消极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方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倦怠症状。

一、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

1.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是指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由于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工作负荷较大,职业价值与社会地位不能得到有效认同,辅导员产生的一系列消极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方式,以及由此出现的情绪、态度和行为上的一种萎靡衰竭的状态。

2.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主要体现:(1)职业压力加大。在现行的体制下,我国高校辅导员为多部门管理,工作任务由学工部、团委、招生就业处、宣传部等多管齐下,工作内容往往涉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文体活动、社会实践乃至就业等方方面面,千线万线,最终都穿在辅导员这一根针上,因此导致辅导员的职业压力不断加大,逐渐产生了职业倦怠。

(2)职业心态改变。在当前高校招生人数和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辅导员队伍的数量严重不足,工作压力日益增大。而且辅导员虽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却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个人成就感逐渐降低,最终导致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职业认同感降低,职业心态发生了改变。(3)职业精神弱化。辅导员的职业精神弱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热情下降,对学生缺乏宽容和耐心;二是工作态度消极,在处理学生工作上缺乏积极性,易发牢骚,对工作产生排斥或反感;三是岗位成就感下滑,部分辅导员把从事辅导员工作权当自己在高校的一种谋生手段而已。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1.工作负荷超重

(1)学生多,工作量大。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教学资源明显不足,辅导员承担的工作任务在不断加重。(2)突发事件增多,心理压力加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高校中突发性事件频繁发生。这些突发性事件,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旦出现不安定和不稳定情况,辅导员往往是第一责任人,以至于有辅导员感到自己每天像坐在火山口上,惟恐出事,压力之大不言而喻。

2.工作绩效平淡,成就感降低

辅导员工作的最大特点是工作效果的隐蔽性与长期性。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效果很大程度上难以用量化的指标来进行考核,辅导员赢得肯定和赞赏性评价很少,其成就感也就越来越低。

3.考评机制不健全

工作缺乏量化的考核标准、考评机制不健全已经成为辅导员队伍发展的一大瓶颈。没有科学的考核制度和考评标准,难以有效的考核辅导员的工作实效,因此一些辅导员滋生了“学生只要不出乱子就算辅导员工作到位”的思想。对于工作质量的要求逐步降低,能应付就应付,大大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完善的考评机制也会导致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

4.发展空间的局限

辅导员与高校教师相比,发展机会相对较少。虽然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一再强调,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以教学和科研为主的大学校园里,辅导员成了校园中的“边缘人物”。发展空间的局限,使辅导员最终不得不想办法转到其他教学岗位。

5.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目前在高校辅导员当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即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首先,辅导员本身对于从事的职业没有长远规划,没有把这个职业作为一项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理想的终生事业来从事,就更谈不上精于此道,乐此不疲了。其次,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使得大部分辅导员由于长时间忙碌于一般性事务管理,无暇读书学习,开阔视野,更无力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提供知识上的保障。

三、应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建议

1.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拓宽空间

应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创造必须的体制和发展空间,推出辅导员岗位与教师同等发展机遇,应给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同样的工资待遇,同样的晋升阶梯,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一样能进行教授职称评定,从而实现从保姆型辅导员到专家型教授的转变。

2.加强个人的心理调控能力和适应能力

辅导员要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认可,对外部环境不必过分苛求,要学会适应社会环境,为自己定下适宜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心理平衡。当面对外部压力的时候,辅导员应学会各种积极的应对策略。用积极的情绪替代消极的情绪,善于释放各种压力,从而有效克服职业倦怠。

3.明确工作职责,降低工作负荷

高校应明确工作职责,把不属于辅导员的工作范畴分摊出去,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和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研究和掌握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内涵。应严格按教育部标准配备辅导员,降低他们的工作负荷,让辅导员有时间深入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真正沉下心来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对辅导员分类专业化培养

很多辅导员专业是不对口的,而辅导员具体工作范围广而杂,可以发挥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和兴趣优势,结合工作内容,尝试分类培养,让辅导员在某一专业领域能够有所建树。通过分类培养,给与他们相应的专业化培训,做到“术业有专攻”,使之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由较高水平的专项工作促进整体工作的开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效解决了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秀玉.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 (11)

[2]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与归因的关系探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

[3]陈晶.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肇庆学院学报,2007(4)

上一篇:以创新型人才为导向下影视人才的培养探究 下一篇:举重训练中的力量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