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绘本教学的提问现状及案例分析

时间:2022-02-03 05:42:56

幼儿园绘本教学的提问现状及案例分析

绘本阅读,可以让孩子与大师对话,能尽情感受童年的精妙,分享和陶醉穿越时空跨越文化直抵心灵的温暖与感动,让孩子爱看书、乐看书、会看书。

幼儿绘本教学提问现状案例分析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读图”年龄段。图画书对孩子的视觉震撼比知识效果更为直接。图画书对儿童情感、想象力、灵敏度以及审美感的启迪,正是他们日后成功与快乐生活的源泉。正是这样的背景下,“绘本阅读”悄悄地进入了我们的视线。绘本阅读,可以让孩子与大师对话,能尽情感受童年的精妙,分享和陶醉穿越时空跨越文化直抵心灵的温暖与感动,让孩子爱看书、乐看书、会看书。从绘本阅读的提问中着手,改变绘本阅读活动中提问教学的现状,使提问更具魅力与艺术,更能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幼儿阅读概念的形成,引导幼儿主动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并引导幼儿真正有效地学会生存,学会学习。

一、当前幼儿园绘本阅读中提问现状分析

自从接触“绘本教学”以来,我发现孩子的观察、语言表达、看图讲述等能力都有了较全面的发展。教育学家告诉我们:幼儿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巧设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把他们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激发他们想说的欲望。然而目前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中提问的作用远远发挥不够,影响着幼儿学习兴趣和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视多提问为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内涵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陶冶个性、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其目的是构建和塑造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他们爱学、学会、会学。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具有启发作用,能较好地引导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积极思考。因此,它也成为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许多教师却简单地把问答式教学等同于启发式教学,轻易地认为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提问越多,越能够启发幼儿,不提问或少提问就是灌输,就是注入式教学。

2.所提问题层次偏低

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但作为教师其自身也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真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思考,这就涉及到何为“问题”的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激发幼儿思考。

二、绘本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1.案例描述

绘本《水会变哦》是一本科学图画书,讲述了水的用处和水的变化,作者在书中使用了明亮的色彩,具有一种鲜明的视觉形象,并辅以童趣的人物形象,让这本故事性不强的图画书也处处充满着读图之乐。同时,用水的魔术和语言的魔术吸引孩子阅读的欲望。水在生活中无处不见、无处不需,幼儿每天都会接触到它,所以像这样贴近生活的内容也是幼儿感兴趣的,幼儿不仅容易接受,而且印象也更深刻。所以说这个绘本也是非常适合中班孩子阅读的。活动第一个环节,教师出示PPT,吸引幼儿的兴趣,引发幼儿关注ppt上的封面,使幼儿能从中获得信息,从而引出本次绘本教学的内容。

活动第二个环节,是教师把绘本按页码分为三部分进行分段阅读,教师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幼儿自主阅读第一部分的内容。幼儿自主阅读完后,教师就开始提问幼儿刚才问到的问题。提问完成之后教师再借助文字,读给幼儿听。活动的第三个环节就是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活动结束,教师设置的问题也依旧是“水还能变成什么?”激发幼儿下次继续阅读第三部分的兴趣。

2.案例分析

在第一个环节中,幼儿能很容易地说出封面上有谁,他们在做什么。但是对教师提出的水会变成什么,幼儿能说出的却很少。至于看得见吗,更是回答不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对水的已有经验还是比较欠缺的。教师却并没有注意到只是匆匆地转入第二个环节中。幼儿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巧设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把他们从某种压抑状态中激发起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就先把问题抛向了幼儿,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读,但是我们发现一些幼儿在自主阅读的过程,却对画面中滑稽的人物形象很感兴趣,对老师的问题似乎已经忘记。在自主阅读完之后,教师马上就提问幼儿,问题一直都是:“你看到水变成了什么?看得见吗?你是在哪一页看到的?”请个别幼儿去说。没有去了解幼儿自己通过画面看到了什么,教师只是关注幼儿能否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幼儿只要说出水变成了什么,能看得见吗,就接下来换其他的幼儿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没有注意到其他的幼儿,其他的幼儿却都在看自己所感兴趣的画面。

3.案例反思――如何提高绘本教学的有效性

上面的这个教学活动反映出教师在进行绘本教学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就导致了我们教学的低效性。解决这些问题是提高绘本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1)抓住线索,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抓住文本的线索对绘本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线索作为绘本教学的切入点,可以将绘本中一幅幅孤立的画面串联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阅读,表现出故事的连贯性。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对绘本的理解。一个绘本中的线索可以分为主线、辅线,在一个绘本中主线可能不止一条,这要看老师对绘本的理解与把握。抓住线索然后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再去安排教学活动,这样才是幼儿所需要的。对《水会变哦》这个绘本,我们可以抓住两条主线:水可以用来做什么,水能变成什么。但是,我们要清楚在这本绘本中并不是就只存在这两条主线,其实也会涉及得到其他的一些线索,如水变成什么看得见,变成什么看不见等,这些都是绘本中存在的信息。确定好线索以后教师就可以根据线索安排教学活动,像在这个绘本中,如果我们觉得水的变化对孩子来说是比较简单的,那么我们就安排在第一课时,进行相关的教学。

(2)前期谈话,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幼儿的经验是幼儿和画面碰撞的依据,它能让幼儿与画面里的角色行为产生共鸣。共鸣中的欣喜或烦恼都会刺激幼儿的阅读情绪,这是幼儿自主阅读的支柱。由此可见,经验对幼儿理解绘本的内容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师在进行绘本教学时需要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绘本《水会变哦》可从水的用处或水的变化两条主线进行阅读,在确定先从哪条主线进行阅读后,教师就需要与幼儿进行一个前期的谈话,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了解幼儿对水的用处或水的变化到底知道些什么。

所以,教师要清楚抓住什么线索,然后需要提出什么问题,如何借助文字进行解读,帮助孩子梳理对画面的理解。让识字不多的幼儿,能够通过读图和教师的讲解,多通道地在广阔的空间中观察思索,获得更多感知,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最终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上一篇:浅谈在教学中公平对待弱势学生 下一篇:浅谈学生喜欢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