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美术课中的国画教育

时间:2022-01-20 12:18:01

浅谈初中美术课中的国画教育

初中美术教育课主要通过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方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国画代表了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精髓所在。

初中美术国画教育文化情境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美术教育中国画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认识国画与自然、国画与文化、与科技综合性的美术活动,最美的画源于心灵与现实擦出的美丽火花,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如此,让人心弦颤动。

一、国画教育中的“诗情画意”的文化底蕴

国画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底蕴,有着独特的单纯性,象征性和自然性,中国传统的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受规律束缚,面面观,寓情于景,其要素不是在于写实,而是表达作者的意境与现实的火花,有着音乐的节奏,舞蹈的姿态,可以说是神形兼备,“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如“无力蔷薇带雨低,多情蝴蝶趁花飞,流水飘香乳燕啼”,一个满是蝴蝶的画面,翩翩起舞,带动我的思绪编织一个蝴蝶的世界,汇集了诗、书、画为一体。《清明上河图》中国人的骄傲,展示了北宋都成郊野、汴河、街市的繁华景象,有着清晰的视野,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渗透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反映民间艺术与文化遗产精髓所在,堪称“神州第一画”,暗示中国不可磨灭的辉煌。

二、以诗情画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索性

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国画注重神似、神韵,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根据国画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创作和欣赏两类,在具体可分为诗、情、意和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诗、情、意是国画学习的基础,其意义更强调自由表现,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1.国画的综合领域

案例1:《田横五百士》教学中,“主人翁是谁”“谁能讲解一下这个典故”“你是田横你会怎么做”“身边有这样的人物吗”……这时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寻找生活中人物人物性格,言语等差异,注重观察生活学习中人物的性格相似或不同,自己身为“田横”又会如何选择,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用美术语言表现出来,初中美术教育中国画教育注重国画注重神似、神韵,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出发,贴近生活,创作的前提是基础,只有良好的诗、情、意,以学生主体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应用性、审美性、情趣性,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诗句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用自己的画来解释这句诗的含义,发挥自己的兴趣和创作欲望,了解学生心灵深处的声音,让学生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段古筝、钢琴演奏中夹杂个很多的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感情因素,学生自己体会把用自己的理解方式画出来,老师们不需要评判,只需要这首曲子的背景,创作时间讲解出来,学生自己体会自己画中的欠缺,印象深刻,综合性发展。

2.国画的探索领域

案例2:《奔马图》教学活动中,“我们家乡有马”“你看见过马驰骋吗”“你想骑在马背上驰骋吗”“你想和马成为朋友吗”“你想有一匹陪伴自己的马吗”“心目中的马又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什么特征”……用我们手里的笔把自己心中的马画出来,只要找到一个入口,就能让学生体会国画中的乐趣,代表自己内心真实的表达。初中教育国画所表达的意境和美,了解解民族的历史,使用照相机、摄像机手机素材,用文字和图像记录调查结果,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制作自己喜欢的服饰,并简单的制作,探索发现自己内心的渴望,内心的需求,探索学习生活和历史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避免僵化,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探索适合性学习的新的学习领域,需要诗、情、意之间,和其他学科之间与社会等方面向综合的活动,注重通过知识,感受、欣赏、表达等活动提炼内化知识,认识国画与自然、国画与文化、与科技综合性的美术活动。

3.国画的欣赏领域

展示一些课本中所提到画家的作品请学生欣赏,看一看这些作品是哪位画家所画,你这样判断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就会发现作品的很多相似之处。这样,这位画家的作品风格也就在学生的回答中被总结出来了,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也就成了对作品进行分析的过程。,初中美术中的国画教育对自然,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获得审美的愉悦感之外,还会认知作品中的思想内涵、民族风格、相关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个人创作意图和情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国画作品中理解美术作品,涵养人文精神,使欣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美术教育中国画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认识国画与自然、国画与文化、与科技综合性的美术活动。

三、以国画为基础诗情画意构建综合性评定体系

国画有着独特的单纯性,象征性和自然性,中国传统的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受规律束缚,面面观,寓情于景,其要素不是在于写实,而是表达作者的意境与现实的火花,有着音乐的节奏,舞蹈的姿态,可以说是神形兼备充分解决这一问题,不受规律束缚,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元性,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综合性发展,不对学生的国画做除好与坏的评价,避免僵化,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突出学生画中优点,扬长避短,学生已经具备了判断是非的能力,要用激励的语言进行评价让学生努力参与,慢慢体会,多参加艺术展、美术展,扩大视野,似和不似之间勾勒出一个唯美的画面,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考试的综合成绩来评价一个学期乃至一个学年的学习状况,对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学习成了应付考试,封闭了学生的发散空间,只为那教科书生的内容而左右,没有自己的瞎想空间,一切按照书本。学校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

[2]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高中体育篮球训练的有效对策分析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