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秦腔打击乐的人才培养

时间:2022-02-02 05:55:53

浅谈秦腔打击乐的人才培养

秦腔打击乐在秦腔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其发展的历史上人才辈出。先辈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心血,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遗产。继承宝贵遗产是我们晚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改革发展更是势在必行。21世纪,随着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程度日益提升,传统教学方式培养的秦腔打击乐学生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为适应社会对秦腔打击乐特殊人才的需求,必须对现存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一、加强基础练习,增强职业道德培养

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司鼓,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板鼓不同于其它乐器,它本身只能发出一种脆亮的声音,所以在练习基本功时,很容易使学生在听觉上产生疲劳而导致思想不够集中。看似人在练习,但心不在焉,这样的练习根本上是没有效果的。应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双手用力均匀,注意节奏,音色等,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时刻保持一种在台上正式演出的心态,坚持这种高质量的反复练习,基本功才会有明显的提高和进步。

戏曲打击乐是一个团队,个人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秦腔打击乐也不例外。所以,必须要把个性发展和团队精神结合起来,应培养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意识。打击乐的每一样乐器,其音色都非常特别,个性分明。钩锣、铙钹、铰子、手锣四件主要铜器的组合,是一个整体。在司鼓的指挥下,时而合奏、时而独奏,随着各种节奏的变化紧密相扣。如果没有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那么四件铜器敲出来的声音必然是不协调的。所以,合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基本掌握乐器的演奏方法和基本功之后,可进行合奏练习。首先,练习的曲目可按照演奏技巧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例如:传统的程式组合《浪头》。由司鼓领奏,在固定的节拍、速度进行中,变换着各种节奏型的演奏。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掌握乐器的演奏特点和技巧,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意识。其次,随着学生演奏水平的不断提高,可进行一些较为复杂的练习。如:《武打锣鼓》、《搜门》、《板头》以及舞台常用的锣鼓。在学习过程中,不但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锣鼓点,还要让学生了解这些锣鼓点的用途。其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让学生掌握运用“锣鼓经”的学习方法。说到“锣鼓经”,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祖先,他们用智慧创造了一套科学而便捷的学习方法。在梨园行里,锣鼓经的运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例如:戏曲表演班的形体、身段、唱念、剧目课教室里,到处都能听到仓、才、呆、打念锣鼓经声音。打击乐教学更是离不开这一便捷而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句行话“会念就会敲”就是这个道理。最后,注重传统套曲的练习。例如《十样景》套曲的练习,其中十八、牡丹窗花、尺呆翁咚、在演奏这几个环节时,需要每个演奏员必须保持高度集中。司鼓,钩锣、铙钹、手锣、铰子,时而独奏,时而合奏,分分合合交替错杂。任何人稍有差错,都将会导致演奏中断无法连接。通过训练,可使学生们的演奏技巧得到明显提高,相互之间也有了默契。既掌握了传统精髓,也使学生体会到了互相配合的重要性。

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增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不管是敲鼓,还是敲铜器,都要认真对待。只有把个人融入到集体当中,整体敲出来的声音才是完美的。有了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意识,才能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独立个性发展

在从事秦腔打击乐教学过程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大多数打击乐学生对专业共同课程以及文化课不够重视,这会大大影响其以后的发展。乐理、视唱、合奏、音乐欣赏等专业共同课知识以及文化知识都是一位优秀秦腔打击乐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现在是艺术教育改革的时代,国家一直都在强调综合素质培养。传统的技艺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是需要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学生独立个性发展的前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完全是按照老师的套路来演奏,包括铜器点的运用、唱腔的垫法以及轻重强弱、情感的处理,都是循规蹈矩的模仿。虽然完成的很好,但这种单纯模仿式的教学,会扼杀学生的个性。笔者认为,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模仿是必要的,也是每个学生学习的必经之路。但是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锻炼,掌握了大量的演奏技巧以及规律原则之后,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众所周知,司鼓在戏曲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无法代替的。既是乐队的指挥者,也是整个舞台节奏的掌控者。所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驾驭能力是必须的。因材施教一直是艺术教育的特殊方法。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开启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对唱腔的伴奏垫法首先进行分析,这段唱腔表现的是什么?板式结构特点是什么?板式之间转换的原则是什么?先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鼓点设计和情感处理,然后再进行指导,指出问题的所在。在指导的过程中会发现,同一段唱腔,两个学生设计的鼓点则各不相同,且个性明显。通过这种训练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且会让学生有种参与创作感。这种创作感觉的形成,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艺术更是如此。现今的秦腔舞台,已经不是只演《周仁回府》等传统经典剧目,而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型新创作的剧目让人耳目一新。乐队的配置形式多样,既有交响乐,也有民族交响乐,以及传统乐队编制。这就迫使教师要不断提高和学习,在教学观念上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上丰富全面。在教学实践中,除了传统的秦腔打击乐套曲之外,可以给学生们排练《滚核桃》、《鸭子拌嘴》、《老虎磨牙》等民族民间打击乐曲。这几首乐曲中包含了许多特别的演奏技巧以及对乐器本身音色的开发,通过学习不但使学生开阔了视野,也受到了启发。另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合奏课,以及各种小型乐队的伴奏。掌握了排鼓,定音鼓等一些乐器的演奏技巧。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乐队中得到锻炼。为以后进入社会,更好的适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经过这一系列的学习锻炼,学生们在伴奏剧目以及演奏秦腔传统曲牌时,对情感的处理,音色,情绪的把握上都有明显的提高。

当前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秦腔打击乐想要发展,就必须依靠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早在20世纪80年代,著名秦腔打击乐艺术家翟志忠就率先提出了秦腔打击乐的力度分配与分贝改革问题。在秦腔新编历史剧《千古一帝》中,翟先生在打击乐设计上做了大胆的改革,巧夺天工的设计让人耳目一新。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也因此获得秦腔打击乐设计大奖。并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打击乐艺术家。笔者很荣幸曾和翟先生一起共事多年,他对秦腔打击乐的独到见解以及未来发展的观点让笔者受益匪浅。笔者认为,秦腔打击乐想要得到更好地发展,尤为重要的是应该从教育,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做起。2010年7月,陕西省文化厅举办了“首届秦腔音乐大赛”,接到通知后,经过仔细商讨,最后决定以秦腔传统的“打更锣鼓”为基础,从演奏形式以及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全新的创作与编排,命名为《更》,作为参赛曲目。乐曲中大胆的运用了普通的纸张作为乐器,利用手指甲、手掌、在鼓面上抓、挠、抹、拍等技术,尝试用一种新的演奏方式和演奏技巧,来寻求突破。排练过程中,学生们始终兴趣盎然,一遍一遍的反复尝试,以高度的热情参与了创作的全过程。最终凭借此曲,一举夺得了打击乐专业组“一等奖”并参加了颁奖晚会的演出。得到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与喝彩,同时也得到了评委老师以及同行们的高度赞扬。

在剧目教学实践中,笔者向表演科的教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自己设计打击乐,这个想法得到了表演科教师的赞同。刚开始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后来经过老师的鼓励与指导,慢慢开始进入了状态。在排练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从对演员的一个眼神,一个亮相,一句唱腔等,铜器该怎么运用,学生们都经过了仔细分析。彩排结束后,学生们非常兴奋,导演、老师都纷纷鼓掌叫好,并给予了肯定。通过这次试验,学生们对于设计的兴趣越来越高,自信心也大大提高。这说明这一大胆想法是正确的,是具有可行性的。

秦腔打击乐人才培养的道路任重道远。教师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倾尽自己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秦腔打击乐的兴趣。更应培养学生具有勇于打破常规,大胆开拓新领域以及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

上一篇:高师音乐院校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研究 下一篇:浅析李斯特标题音乐的美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