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贷存比可调而不可废

时间:2022-01-31 06:51:05

商业银行贷存比可调而不可废

2012年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下行阶段,国内外对中国经济不看好的舆论似乎比较强烈。中国政府有关领导在2012年四五月份以来一直在全国各地做实地调研,并且有关部门已采取了许多“稳增长”的措施,但似乎效果还不明显。到第二季度末全国经济增速降低到7.6%的四年来最低水平。近期,有些专家学者包括部分银行业人士提出,应该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基础上,及时调整银行业监管政策,在保持相对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再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监管指标松绑,具体地说就是要放宽“贷存比”指标乃至逐步取消。对此,笔者也谈一点自己的见解。

贷存比管理沿袭多年,可调而不可废

什么叫“贷存比”,其实通常也叫“存贷比”,就是把商业银行在某个报告时点的贷款余额与同一时点的一般性存款余额的比例。计算公式是:

贷存比=(报告期表内贷款余额÷报告期表内一般性存款余额)×100%

上述公式中的一般性存款余额是银行年报中公布的客户存款余额,不包括银行内部统计的“同业存款”余额。贷存比控制在1994年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以来一直都有,在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下简称《商业银行法》)首次颁布以来,该指标就一直作为中央银行监控商业银行“三性”(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重要指标之一。2003年修改《商业银行法》时,这个指标和其他几项监管指标也得以保留。2010年中国银监会对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实施了“腕骨”(CARPALs)监管体系,在七大类13项指标的流动性指标中,也有“贷存比”的监管指标,并根据各行的情况有“一行一策”的具体设定。从1995年至今,贷存比的最大上限为≤75%,并且对各类商业银行都适用。从过往的历史看,许多商业银行多年来从未对该指标的合理性提出过质疑,因为它们没有因为在这个指标上受到严格限制而影响自身业务的发展,只是在最近这一两年,有些商业银行特别是部分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存款增长势头减缓,或者由于贷款发放势头过猛过快,开始受到监管部门用“贷存比”指标的点拨或监管提示,才产生欲对该指标要求放宽比例甚至干脆废除的念头。在笔者看来,《商业银行法》、《人民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在2003年修订和首次颁发以来,已经过了近10年时间,其间还经历了或正经历着经济顺周期和经济逆周期的考验,对这几部法律做适应性更强、科学性更高的修订、补充等是完全必要的,但就现实而言,贷存比管理制度可调而不可废。

现有贷存比管理指标是否合理

回顾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在1994年以前,我国目前居商业银行核心的四大国有控股银行当时都是政策性经营和商业性经营“混业经营”的,直至1994年组建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后,这种“混业经营”的局面才逐渐有所转变。因此,在1994年之前,国内几大专业银行的贷款决策主要是服从国家计划的“行政指挥棒”,听从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安排的政策性指向贷款较多,银行自主决策的商业性贷款项目、企业比较少。在那些年份,多家银行的存款相对于发放的贷款总额来说都是不够用的,也就是说除动用银行自身存款外,专业银行还要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借款(即再贷款)。用银行自己的专业术语是叫“借差行”(即贷款总额大于存款总额、需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的银行)。这样一来,专业银行的“贷存比”在较长时期都维持在100%以上(需要说明的是,在1994年之前是没有“贷存比”或“存贷比”这个专业术语或监管指标的,这里只是借用这个说法,方便叙述而已)。1978年我国还没有四大银行的独立存在,其他中小银行更是尚未出生;1993年属于中国从计划经济年代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年代的前夜,当时人民银行对四大专业银行实行贷款限额管理,发现超限额贷款是要处罚的。但即便如此,由于有了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的存在,1993年国内金融机构贷款还是大大超出了原定计划。

严格说起来,在1994年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后,人民银行开始对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当时规定的存贷比要求为:银行各项贷款增加额与各项存款增加额之比不超过75%(即只对新增存贷比提出限制性要求,暂未涉及余额存贷比)。这个要求实际也是比较宽松或留有一定余地的。因为在那个年份,四大银行存贷比实际上不可能突破75%的上限指标。原因在于,当时四大银行新增存款的13%要缴存人民银行做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还要留足7%的备付金,另外还要拿出全部新增存款的10%(建设银行为18%)购买新组建政策性银行的金融债券,扣除这硬性的新增存款的25%后(这也是75%的大致由来),各家银行实际还要陆续归还一部分人民银行再贷款(大约占新增存款计划的5%~10%)。如此算来,四大银行当年的存贷比最大限度为70%,如果再做点机动性的临时安排(如同业拆借、联行占款),60%的可能性就是比较现实的。事实也的确如此。据人民银行统计,1994年工行、农行、中行和建行的实际新增存贷比分别为70%、63%、58%和48%。

话又说回来,当年或许正确合理的政策制度或监管指标在历经18年的风风雨雨冲刷后是否还合理有效?对此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做全面审慎的分析思考和理性务实的决策判断。笔者认为,贷存比指标主要是管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但这只是其中之一而并非全部。自2010年起,中国银监会管理四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指标有四个,包括流动性比例、贷存比、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例。其中后两项的比例都是100%,但尚未正式实施。实际上,更大的流动性管理指标是人民银行掌握的存款准备金率。2012年经过两次下调后,到2012年8月末对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还在20%,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16.5%,再加上各家银行都要留足必要的超额备付金(平均2%左右不等),大型银行可以自主运用的存款类资金总体不到全部存款的78%。根据银行合理的资产结构,一部分存款还应作为购买债券的投资或用于同业之间的相互拆借周转,通常用于证券投资的资金占存款的比例也在20%以上。这样算账后,规定商业银行最多可以把75%以内的存款用于发放贷款应该说已经是一个很紧凑的资金运用结构了(即把银行的股东权益——资本金也有效利用了)。为更好地说明问题,不妨用四大银行的数据做一个参照、比较(参见表1)。

上一篇:股指期货合成Long Straddle策略 下一篇:QE3上膛 零售业看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