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文之星点亮语文课堂

时间:2022-01-29 01:27:47

用人文之星点亮语文课堂

【摘 要】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要传播传统的文化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要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引导学生求真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求善、求美,在给学生以有效的知识传承的同时,给学生以真诚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人文性;情感;创造

随着知识经济在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层次也越来越高,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与人之间关系更一步深化与复杂化,又因为信息化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这些因素需要加强人的素质的培养,而人的素质培养不能离开人文精神的教育。

传统语文教学,存在着令人忧心的现象:语文教学脱离应有的人文情怀,教学模式简单化与绝对化,功利性大于人文性及工具性。老师为了让学生弄个好分数,搞“题海战术”。把一段文字变成十几个问题,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审美情趣的学习,也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内涵。

为了改变这一语文教学人文性边缘化的现状,《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此作了明确的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学生处于人格和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更加关注社会,关注自我,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因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把人文教育与语文能力的培养协同互补,从而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同时给他们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可见,要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课人文素养教育的作用并把它真正地贯穿于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

一、立足教材,挖掘教材,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

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在作家被现实生活激发起沸腾的感情时写就的,作品通过优美凝练的语言、深远的意境、鲜明的形象,表露诗人的爱憎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平时单纯的说教换来的只能是学生的反感和事实的适得其反,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的,它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推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深刻的教育。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作品之情和老师之情融入学生的情感血液中去,从而达到真正的共鸣。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心情,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

二、引导学生,开放学习,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中语文作业的设计应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凸显出个性化的特征,使语文课再成为一种负担让学生去承受,而要让学生课堂上自主探索,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促进学校的人文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年就说过,教育要实现“六大解放”,即“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这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保障。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延续到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作业布置,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动手做、动眼看、动脑想、动嘴说,在学语文、做语文的同时,体验到生活的“酸甜苦辣”,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具体而言,教学内容上要体现个性化和生活化,要形成“立足课堂、放眼课外、重在深化”的设计风格;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要让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用脑子去思考,用心去体会。

三、扎根课堂,开拓实践,搭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语文教学中, 要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壁垒”, 将课堂延伸到社会, 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 在文本与实践的互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一是选择贴近生活的材料来深入浅出地提高学生的文化感受力。比如讲授《离骚》一诗, 可让学生联系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去讲我国的民间文化, 并升华对屈原至真至诚爱国精神的崇敬之情。古人云: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当年, 孔子周游列国, 李时珍尝遍百草, 李太白纵情山水, 都奠定了自己深厚的人文根基, 这样的一种阅读乃是生活的体验, 历史文化的积淀, 今天的中学生,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应多走进自然,融入生活,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人生的经历将会更加丰富, 语文阅读的感悟将会更加深刻。

语文素养的培养,应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要注重指导学生在认识生活中提高语文素养,并通过提高语文素养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能力,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做人。“大阅读”与“语文生活化”都是重视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良好途径,着力为学生的语文世界打造更为广阔明丽的天空。因此,学生的生活实践保障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具体实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都将人文教育渗透其中,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么,语文学习必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人性的充实和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1]付清莲:《论中学语文教学之人文精神构建》.《理论经纬》,2009年第9期

[2]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 2000年8月第1版,

[3]杜时忠:《人文教育的理念 》《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年第9期

上一篇:农村公路水泥砼路面施工应注意的问题探究 下一篇:论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