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教学改革

时间:2022-01-28 01:22:54

浅谈《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针对《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试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方式,并论述了改革后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教学

【中国分类法】:TP212.9

0引言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开设少量验证性教学实验,而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各种传感器原理和信号调节与转换电路的讲解,艰深难懂;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弊端:学员先学传感器原理,没看到实物,缺乏感性认识;而原理的介绍往往让学员感觉很枯燥。为改变这种教学状况,就需要对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学员既能了解基本原理,又能了解实际对象,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1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课堂上以传感器原理讲授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传感器应用一笔带过,造成了教员教学困难,学员学习痛苦的不良状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出大胆的尝试和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1.1采用想定作业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

想定作业教学法的基本学习过程:一是在学员掌握传感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针对部队装备训练常遇到的传感器技术问题,提出想定作业,将学员划分成学习小组,并以小组形式结合原理电路对其想定作业进行分析、推演、提炼和总结,最后在实装和上进行演练或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得出结论;二是布置教科书中找不到答案而需要学员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方能作答的想定作业。

学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挥了自身主体性和主动性,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满足了表现自我的愿望,学到了原本以为神秘高深的知识。学员通过这种活动,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一下子就记住了相关知识,且不容易忘记。通过对学员调查发现学员对这种上课形式非常认可,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不仅提高了兴趣,还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2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传感器原理”中的现象再现,将抽象转变为具体,微观转化为宏观,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例如,在引入一种新传感器时,我们采用动画的形式,设置一个虚拟实验,将变换原理通过画面真实呈现在学员面前,既克服了过去在教室里凭空进行理论教学的缺陷,又能对实验中的重要细节加以放大和重现。学员反映,经过这样的学习,对力信号如何转换为电信号印象更深、理解更透了。

1.3.动手制作传感器,加深知识的理解

学员走上工作岗位,面临的是各种知识的综合应用,考验的是动手能力。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只有充分锻炼学员的动手能力、加深学员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才能充分体现就业导向。

一系列简单的传感器项目制作,如感应式讯响器、光敏暗通指示电路等,让学员自己动手,完成元器件识别、选用、焊接、调试以及说明书的编写等。在过程中他们体验了成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体会到了共享、合作带来的快乐。学员通过这些实用传感器的制作,弄清了传感器与电工电子等基础知识的关系,有助于各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故障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体验到了成功的感觉。

2教材内容的改革

根据学员日后工作主要是应用传感器的要求程度选择合适的教材。我们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降低教学难度,突出应用。同时为了获得大量的传感器应用实例和应用经验,教员需要经常与部队沟通,掌握大量传感器的应用实例以及传感器技术在航空装备上应用的调整方法、技巧,如各种场合下流量计的选型、热电偶的冷端温度补偿方法、各类传感器的故障判别方法与安装位置和环境的影响等,让学员具有明确的目标学习,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3考试方法的改革

考试方式的改革更加有效地改变了学员单纯应付考试的学习动机,使学员更加注重学习态度和过程,学员不再死记硬背,不再临时抱佛脚,而是注重每一堂课、每一次动手实验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因而能长时间保持较强的学习主动性、较高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合理的方式是采用理论考试、作业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将课堂活动表现和实验报告撰写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共同纳入总分中,鼓励学员在平时积极表现,让学员真正意识到应该学习知识。

4结语

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把一些典型的例子引入课堂,使学员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此外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如增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自学能力强、勇于理论联系实际并不断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宏武.学科创新教育新视点[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刘迎春、叶湘滨.传感器原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下一篇:充分发挥环境创设在个性化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