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儿”日记

时间:2022-01-27 05:23:09

“双非儿”日记

“双非”儿童,是指父母皆非香港人,却在香港出生、具有香港户籍身份的儿童。

今年,香港政府出台了针对“双非”的零配额政策(公私营医院均不再接受“双非”孕妇的分娩预约),以期阻止内地来港产子的现象。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12年公布的数字,目前香港3岁左右的“双非”儿童人数达到了2.98万,20%到港产子的内地孕妇打算送子女来港读书。

吸引内地孕妇赴港生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香港居民身份带来的良好福利政策和待遇:130多个国家地区免签证政策、更容易移民第三国、更好的英语基础、教育环境和社会保障制度……其二是规避内地的计划生育政策,这样他们就不用因为生下第二个小孩而缴纳高昂的罚款。

随着“双非”儿童数量的逐渐增多,香港本地人不满内地人占用医疗资源,占用学位等问题的矛盾不断激化,“双非”儿童成为了一群有着“尴尬身份”人。他们既无法成为真正的香港人,也难以像正常的内地孩子一样在内地生活。他们的未来在港的生活和权益,成为了他们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7月4日,上水东华三院港九电器商联会小学家长会上,与会的家长阿君认真地听着台上的老师的讲话,用纸笔记录下新生入学的注意事项, 她努力地看着投影仪上的汉字,然后用她自己不太熟悉的繁体字写在白纸上,因为一个“繩”字,她作了多次的修改,最后还是没有写对,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然后继续地记录……

会后的问卷调查上,她写上“雙非兒童家长的特别讲座”的意见,阿君是“双非”儿童的家长,今年她的小孩适龄上小学,由于户籍的原因,她还是让自己的小孩上香港的学校,家住深圳的他们必须重新适应开学后的变化。

但阿君的小孩并不愿意到香港上学,学习繁体字、粤语,适应香港的生活……这些让年幼的他觉得很辛苦。但是阿君一直跟小孩说:“这不是你可以选择的,你只能到香港上学。”实际上阿君也不太愿意在香港生活,她觉得香港生活成本高,生活质量也会大大降低。

六年前,阿君那个赴港产子的决定源于丈夫的一次出差经历。阿君丈夫是一名外贸公司的员工,常常到国外出差,在一次回国入境漫长的等待中,他疑问为何持其他护照的入境如此快捷,而自己作为本国的人却要经历这样的漫长等待。这个事件促使他做出了让老婆到香港生小孩的决定。

对于“双非”家庭来说,聚少离多是普遍现象。7月5日,香港佛教慈敬学校门口,七岁的琪琪看到爸爸妈妈和弟弟来学校接她放学,兴奋地抱着他们,琪琪已经两个多月没有看到父母了。一旁的弟弟阿汉送给她路上一直舍不得喝的果汁,妹妹阿茹则害羞地将前晚她专门画给姐姐的画送给了她。

这是一家人难得的团聚。平时琪琪和父母弟妹分隔两地,只能通过电话交流。妈妈阿芬说,有时会觉得很对不起她。这次趁着周末的时间,带琪琪回深圳的家玩两天。琪琪的期末考试成绩比初入学时有了进步,但是担心一直在深圳生活突然来到香港的琪琪的不习惯,老师建议琪琪重读一年级,让她不至于日后升学成绩跟不上,让她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阿芬和丈夫都是广东云浮人,因为婆婆蔡姨在香港居住,他们全家也搬到深圳以便更好地照应。但是即使靠得更近,两地的人也很难聚在一起。

按照蔡姨的意思,阿芬的三个小孩,琪琪和一对龙凤胎阿汉、阿茹都选择了在香港出生。蔡姨认为这是一种投资,却没有预想到往后小孩成长的问题。

如今阿芬在家带小孩同时做一些手工获得收入,丈夫曾先生当过保安,也做过司机,现在刚被解雇,急寻一份有更好收入的工作,因为阿汉和阿茹九月份即将升学,他需要更多的钱去给小孩交学费,两个小孩的学费共计9000块钱,对于他们一家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

由于琪琪的“双非”身份,她不能进深圳的公立小学,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条件,琪琪不得不离开父母,到香港生活、入读香港的小学,由在香港的蔡姨照顾。老师说,琪琪的性格相对内向,在学校不会主动表现,这与她缺乏父母照顾、无人辅导功课不无关系。琪琪适应香港还需要一段时间。在香港的她偶尔也受到隐形的歧视,去年琪琪生病需要住院,由于香港户籍在深圳的医院难以拿到病床,琪琪需要在香港住院。阿芬在琪琪住院期间,听到护士的窃窃私语,她们不满“双非”占用香港资源,心里颤动了一下。

蔡姨今年61岁,92年来到香港,在一个大厦里做清洁工作,工作时间是早上四点半到七点半,下午七点到十一点两个时段。她说这辈子都没有向政府申请综援过日子,她能够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尽管在香港做着底层的工作,但她不后悔来到香港,那里空气好,干净,香港人的身份让她感到自豪。

阿汉和阿茹过两年也可能要到香港读书,蔡姨一个人带三个小孩根本应付不过来,所以曾先生两夫妇必须要有人到香港生活。而在香港,非香港居民是不能工作的,没有收入来源,一家人就很难安稳地生活。面对未来,他们一家实在不敢多想。

上一篇:对科研经费如何使用也要进行“科学研究” 下一篇:她是个悲剧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