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金融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时间:2022-01-24 03:56:03

河南省农村金融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摘要】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文章首先主要采取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接着指出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即农村金融市场的缺陷和政府对农村金融干预的失灵,最后提出进一步发展河南农村金融的思路。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缺陷;政府失灵

一、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河南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省农村金融得到了很大发展。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完善。一方面,伴随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目前我省每县基本上都设立了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分支机构;另一方面,产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截至2008年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2家、组建统一法人机构138家,同年,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设立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09年10月河南省已成立村镇银行5家、贷款公司3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3家,总计21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第二,农业保险不断得到发展。近几年,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步伐加快。2007年,河南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初步选定在洛阳市、三门峡市开展烟叶保险,在修武县开展肉鸡养殖保险,在偃师市开展奶牛养殖保险。当年全省农业保险的保险金额就达到27.5亿元,比2006年同比增长28倍,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77倍,赔款支出同比增长30倍,保障范围覆盖种养两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2008年,作为全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省份之一,河南省在做好能繁母猪和奶牛保险的基础上,开展了水稻、棉花等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承保品种趋向多元化;农村小额保险在全省41个县乡的试点工作顺利启动,为55.8万农民提供保险保障56.9亿元。

第三,农业贷款不断增多。近些年,由于中国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按照“面向三农、商业运作、整体改制、择机上市”原则的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和2008年河南获批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试点工作,进而使得农业贷款不断增多。2008年末,农业贷款余额为1323亿元,较改革之初增长63.2%,而且2009年农业贷款继续攀升。

二、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

黄鹂等(2008)组织对全省17个城市进行了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问卷调查活动,该部分主要引用其调查的相关数据并参考“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地图集数据库”中的部分数据,得出我省农村资金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

1.总量不足。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提出贷款申请并得到批准的被调查农户和被调查农户比例分别为52.5%和67.6%;另一方面,资金需求满足程度20%以下、20%-50%和50%-70%的被调查农户比例分别为34.4%、41.5%和19.9%,满足程度高于70%的被调查农户比例仅为4.2%;而资金需求满足程度为20%以下、20%-50%和50%-70%的被调查农村企业比例分别为38.6%、42.5%和15.5%,满足度高于70%的被调查农村企业比例为3.5%。

2.结构失衡。第一,信贷额度结构不恰当。调查表明:40.8%的被调查农户资金需求在一万元以内,资金需求在2至5万元的共占被调查农户比例为24%,资金需求在5万元以上的占被调查农户比例为15.3%。在实际操作中,农户贷款额度从500元至2万元/户不等,但大部分额度在1万元以内。第二,信贷期限结构不合理。调查发现:具有2年以上贷款需求的被调查农村企业和被调查农户比例分别为25.4%和12.9%,而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小额贷款期限一般在1年以内。第三,信贷资金用途不匹配。调查数据显示:将贷款资金用于个体工商业、家庭种养业和购买基本农业生产资料的被调查农户比例分别为35.3%、25.4%和22.3%,将贷款资金用于购买原始厂房和机器设备、企业流动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和投资新项目的被调查农村企业比例分别为2.6%、56.9%、32.4%和6.9%,从而表明,农村资金使用呈现多元化和多层次性特征,而目前农村抵押类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服务,产品供给单一。

(二)金融机构经营机制不灵活、资产质量欠佳

一方面,金融机构经营机制不灵活。近年来,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了对各类金融风险的管控,普遍建立了严格的贷款审批制度和贷款抵押制度。据调查显示,由于手续繁杂和缺少抵(质)押品而不能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被调查农户占比分别为25.6%和17.4%;而受此因素影响不能得到银行信贷支持的被调查农村企业比例分别为17.5%和56.5%。另一方面,金融资产质量差。有资料显示,2005年末河南省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为824亿元,高出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不良率16个百分点。虽然近几年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河南省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比例有所下降,但总体来看不良贷款率还是较高。

(三)金融市场缺乏竞争

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并农村的分支机构,经营网点大幅度减少,农村信用社逐渐在河南省农村信贷市场处于垄断地位。从农业贷款来看,2000-2005年期间,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平均增速保持在19.6%,高于全省各项贷款余额增速8.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农业贷款增速3.3个百分点,高于农信社各项贷款增速5.9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占全省农业贷款的平均比例为82.5%,且呈持续上升趋势。在投向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的数量上,农村信用社在2006年是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城市信用社、股份制商业银行投向三项贷款总和15倍,2007年是16.6倍。截至2009年2月末,河南省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1488.96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3.15%,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支农贷款总额的98.25%。

(四)金融资源流失严重

邮政储蓄制度设计的缺陷和国有商业银行资金的上存导致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截止2005年末,河南省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3947亿元,贷款余额2281亿元,与1999年相比存款增加了2282亿元,贷款仅增加了509亿元。虽然随着2007年11月15日定位于服务于农村经济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河南省分行正式挂牌成立,以及2008年以我省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了本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从而从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农村金融资源的大量流失,但目前农村金融资源流失现象仍然较严重。

(五)农业保险市场不完善

由于目前河南省的农业政策性保险还处于试点期间,农业保险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覆盖面还十分有限;二是涉及的险种虽然得到大幅度增加但仍然数量不足;三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地规范;四是缺乏有效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各国在开展农业保险时都建立了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通过再保险或者农业风险基金等形式来分散农业保险经营者的风险。我国各地区农业保险发展中的农业再保险都是缺失的,而一旦出现巨灾,由于缺乏再保险支持和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风险无法在更大范围分散,保险公司的经营积极性和经营能力受到较大影响。

三、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很多,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即农村金融市场本身的缺陷和政府失灵。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缺陷

1.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远比城市普遍和严重,而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农贷的整个申请、获得、使用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突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金融机构通常难以辨别贷款的风险程度,金融机构对于赖账风险是极其敏感,由于其要保证其资金收益至少能弥补机会成本,但在借款人履约概率难以确知的情况下,放贷人往往不敢过分抬高利率,因为这样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这样,金融机构往往将利率控制在市场出清的水平以下,在放贷金额上一直控制额度,致使农村金融市场一直处于资金供不应求状况。由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处于信息弱势一方的河南省农村金融机构不能给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大力金融支持。

2.抵押物缺乏。在难以获得有效信息,缺乏信用记录保障的情况下,为了预防信用风险,金融机构通常坚持信贷合同要有抵押物。然而,农村可用于抵押的物品主要有农村的土地、房屋、劳动力、农机具等,但是金融机构通常不愿意接受这些抵押物,因为其执行成本太高,或近乎不可执行(如劳动力以及没有完全产权的土地)。因此,由于担保物的缺乏,河南省农村金融不能很好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也不可能形成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良性互动。

3.交易成本与风险较高。河南省农村经济一般以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农村金融需求者通常有居住分散、收入低下、生产有明显季节性、单笔存贷款规模小、生产项目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比较大、缺乏必要的担保与抵押品等特点,这决定了农村信贷服务的交易成本较高、风险较大。而且农业投资的长期性、高风险和低盈利性,与商业资金追求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三性”要求相悖。

4.非生产性借贷为主导致没有明确还款来源。民国时期的农村借贷(见黄宗智,1985;温铁军等,1999;李金铮,2000)和1980年代以后的中国农村的借贷(见何广文,2001;周立,2003b),都证实了中国农民的借贷需求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非生产性借贷需求仍然是最主要的金融需求。同样,河南省农村金融借贷需求仍然以非生产性借贷为主,而这些用途是没有明确还款来源的。

除此之外,农村金融还具有负外部性,以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所以,仅依靠市场机制不能有效提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务以及保证农村金融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二)政府失灵

由于上述农村金融市场的种种缺陷的存在,影响了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然而,在农民收入欠佳、农业农村发展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农村金融的发展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比如,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鼓励专业化、规模化和创新化的生产,有效支持农户生产转型等。因而,政府介入农村金融发展,在理论上就具有必要性。然而,如果政府干预行为在试图弥补农村金融市场失灵时反而降低了社会经济效益,就发生了政府失灵。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中政府干预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对农村金融干预的范围和力度不当;第二,对农村政策性金融供给不足;第三,未能提供有效的制度来保障农村金融发展环境;第四,金融监管缺位与监管越位并重;第五,未能健全农业风险经济补偿机制,等等。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近些年随着金融领域各项改革的逐步推进,河南省农村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依据对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存在问题的产生原因分析,可以得出进一步促进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思路:在合理界定政府干预农村金融的有效边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深化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加强对民间金融的规范和引导以及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等措施不断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通过强化法制建设、培育和完善多元化的信贷担保体系以及完善征信体系等措施优化金融环境,以及继续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改革等。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金融运行分析小组.2008年河南省金融运行报告[J].金融理论与实,2009(5).

[2]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金融运行分析小组.2009年河南省金融运行报告[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4).

[3]赵书茂.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对策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7(11).

[4]黄鹂.基于供求视角的河南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5).

[5]张月华.河南省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9(9).

[6]牛昭琼.河南省农村金融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7]冯登艳.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河南省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3).

[8]周立.农村金融市场四大问题及其演化逻辑[J].财贸经济,2007(2).

[9]潘理权,姚先霞,包青.我国农村金融“双失灵”及其矫正路径[J].经济问题,2008(4).

基金项目:2010年度河南省社科联重点调研课题“农业投融资机制体制研究――以河南省为例”(SKL-2010-2855)。

作者简介:张永波(1983-),男,河南信阳人,讲师,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农村金融、宏观经济。

上一篇:试论金融资产的分类 下一篇: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在反洗钱中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