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读出文章中的“美”

时间:2022-01-24 03:37:10

引领学生读出文章中的“美”

〔关键词〕 语文教学;“美”;朗读;情感;课文插图;音乐;绘画长廊;佳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1—0066—01

文章中蕴涵着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需要读者仔细品味。文章中的“美”蕴涵在语言文字背后,读一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对必要的字、词、句、段进行理解和感悟,进而体会文章中的“美”。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可见,要想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美”,朗读是很重要的一个途径。

朗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它是通过读者朗读,重塑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品质的过程。教师要想使学生通过朗读达到有效的感悟,就必须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参与。文章中包含着作者所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或说明的道理,所有这些都是由具体的字词句篇构成,并以文章的表现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要想让学生读得入味,就要努力调动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那么,如何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呢?

首先,教师必须先投入情感,先“动情”。教师情感投入,并通过形象、生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描绘,就会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如,学习《妈妈的爱》这首诗时,我在和学生们一起回忆妈妈的爱。已为人母的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母亲对我的细心呵护,想起自己对儿子的细心照顾,禁不住说起生活中的几件事。看我泪花在眼眶中滚动,全班学生的眼睛都湿润了。实践证明,我的真情投入感染了学生们。这种情感触动,引起了学生们对生活的感悟。

其次,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如,教学《山寨》这首诗歌时,学生对“七拐八弯”难以理解。于是,我带领学生在校门口观察对面山上的小路。晴天,学生看到那条路就像弯弯曲曲的白线;雨天,学生看到的是一条盘旋而上的黑带子。天真的学生们将自己看到的画下来:在一座山上,从山上到山下,有一条条小路婉蜒盘旋,时隐时现。上课时,学生对“七拐八弯”理解得特别准确,并且能够体会到在小路上行走的乐趣,感受到小路对山里人的重要性。学生们通过看、画、读、悟一系列的活动,感受到了田园风光,进入了陶渊明诗中所写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情境。

再次,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感受景色的美丽,并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文中描述的情境。如,《影子桥》这篇文章中,白天影子桥上鱼儿嬉戏的情境,夜晚安静的情境,都让人喜欢。将书中的插图扩大,学生被眼前的景色吸引,再加上教师的指点、启发,学生能很快入情入境,加深对重点句段及字词的理解。

之后,利用音乐,丰富想象,品味语言。比如,《杨树之歌》是一篇特别优美的散文,配一段音乐,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边做动作边大声朗诵,他们在体味课文中语言的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编出了许多新的“杨树之歌”。我将这个机会抓住,让学生们将自己编好的诗歌读给全班学生听。此时的教室被一种和谐、平等、激情、浪漫的学习氛围所笼罩,我和学生们在此时都感受到了文章中的“美”。

然后,利用绘画长廊,让学生走进童话世界。如,在听了《两只小蝌蚪》之后,学生特别难过。有许多学生不想让小蝌蚪死去。于是,我鼓励学生自己续写结尾,并将故事画成连环画。学生们在画画的过程中寄托了美好的愿望:当小蝌蚪生命垂危时,小哥哥在小鸭、小狗的教育下,真的来了。小蝌蚪得救了,小哥哥也惭愧地哭了。学生渴望诚信,以诚相待。他们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自己编的童话故事里。正是这种续编、改编故事的语文活动,给学生们呈现了一个文学创作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后,让学生走入文章精华之处,或一段,或一节,或一句,或一词,反复读中想象画面,品味语言之美;重塑人物形象,体会人格之美。如,《李时珍》这篇课文中,写他著书的经过这一段最感人。学生读后找到了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或词语,他们边读边体会,能够想象到李时珍有可能遇到的艰难,将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通过对语言的品味,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实践的李时珍的形象在学生眼前清晰起来。

上一篇: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兴趣:学习英语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