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时间:2022-01-22 02:48:13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摘要: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措施。

关键词: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信息披露 问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 上市公司在对本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时,所依据的标准不统一甚至存在较大差异,这样造成公司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的可比性较小,不利于投资者做出决策。

2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格式不统一,很少有公司披露本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不足,而且对内部控制的不足之处的说明也不够详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形式大于实质,信息质量不高。

3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范围不同,虽然《上指引》中规定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至少应该包括的内容,但是严格执行这个规定的公司很少,大部分公司只是披露了其中的几个方面,或者选择性地披露对本公司有利的内容,避重就轻,导致所披露的信息缺少实质性的内容,参考性不大。

4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结论有被美化的嫌疑,大多数上市公司都认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是合理的或者有效的,不存在不足或者缺陷,即使存在一定的不足,他们也认为对内部控制的整体运行不存在重大影响,能够保证相关目标的实现。

5 很少有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审核报告,而且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类型不统一,例如,“有效”、“未发现不一致”、“恰当评估”等。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原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自身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但还是不够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还需要进一步的健全,很多原来的国有企业经过改制发展成了现在的上市公司,但是还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尚待解决,例如,公司治理问题和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的聘用机制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没有采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加之现有的高级管理人员没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符合事业发展需要的知识体系,观念也无法与时俱进,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入。导致一部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式大于实质,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因此,导致公司缺乏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积极性,即使披露出来的内控信息质量也很差,其中有很多公司披露内控信息只是为了满足证监会和交易所的要求。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本的影响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成本包括上市公司因为披露内控信息而发生的所有支出项目和因为这一行为而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损失。上市公司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时,常常会对其成本进行综合考虑,当披露内控信息的收益小于成本时,上市公司就不愿意披露内控信息。而且即使收益大于成本,他们也会选择以最小的成本进行披露,但是这样通常会导致所披露的内控信息流于形式,实质性内容少质量不高。在自愿披露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常常为了节约披露成本而选择不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三)没有强制要求CPA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进行审核

根据《上指引》和《深指引》的要求,我国监管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为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进行审核的要求是强制和非强制的。研究表明,在披露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上市公司中,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很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没有对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作出强制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审核,也可以不审核。因此,没有经过CPA审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可信度降低,而且上市公司出具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四)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审核时缺乏具体操作方法

注册会计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执业标准来指导其评价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合理性。两市交所指引要求上市公司需要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进行鉴证并发表意见。但是,没有明确事务所进行鉴证的评价标准。目前。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鉴证报告时依据的是不同的标准要求。

(五)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管力度不够

现阶段,我国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管还有待加强,其中有些方面还存在很大漏洞,例如,上市公司出现不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或者披露不真实的信息,或者对内控缺陷刻意隐瞒等行为时,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接受什么样的处罚:注册会计师在对内控进行审核时发生弄虚作假或者严重失职等行为时,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接受什么样的处罚等。法律监管的力度不够只会导致内控信息披露的自愿性不足和内控信息质量的低下。

三、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加强外部监督,执行强制性披露要求

加强外部监督,完成从《指引》到《基本规范》的过渡。根据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可知,我国上市公司2∞8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评价标准不统一,有的按照新《指引》的规定,有的公司提前采用了《基本规范》的要求。总体而言,《指引》、《基本规范》是一致的,都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提出了强制性要求,但是在很多具体应用方面也有一定的区别。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应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内容、披露主体和披露的时间等有统一和明确的要求,强制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二)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管

《指引》和《基本规范》都只是对内部控制的建立、披露方面进行了强制性规定,并没有指出如果不按照这些内部控制相关规范,会有怎么样惩罚措施,从而导致了有些上市公司不按照《指引》、《基本规范》来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甚至完全忽略相关规定,这些都不利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也没有达到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目的。因此,监管部门应积极完善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为监管提供有力保障。如果上市公司不按规定披露有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虚假的信息、隐瞒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等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惩处,加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违规成本,从源头上防范虚假的内部控制报告,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此外,除对提供虚假信息的上市公司进行经济、行政和刑事处罚外,可以考虑建立起民事赔偿诉讼机制,保护广大股民的利益,从而保证内部控制信息的质量。

(三)增强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质量

虽然《上指引》和《深指引》对公司董事会出具(或者由内部审计委员会出具并经董事会审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内容做出了要求,但是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数量仍然很少,其中一些公司出具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也是流于形式。只有对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质量制定统一的标准并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执行,披露的内控信息才有价值。因此,建议我国应该尽可能快的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完善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增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

(四)统一规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

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缺乏正确认识,不少公司往往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牵制,将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混为一谈,用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制度来取代内部控制制度。而且披露格式也存在各种版本。因此,建议监管部门明确规定上市公司报告以及审计机构的报告内容与格式,包括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和责任主体,评价的内容及依据,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以及改进措施等,以规范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

(五)强制要求外部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进行审核,并统一审核的执行标准

国家对上市公司监管所依据的信息主要来自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和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作为“公众监控器”的注册会计师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上市公司监管的第一道防线,在证券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保证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由董事会对管理当局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做出评价后,强制要求上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评价报告加以验证并出具审核意见或报告。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该对审计机构审核报告的格式做出要求。

上一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系部资料室服务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