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险投资的利率风险及控制措施研究

时间:2022-01-19 09:38:19

我国保险投资的利率风险及控制措施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将会对我国刚刚起步的保险投资风险控制带来极大的挑战。本文试图对保险公司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测度;利率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4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8)08-0065-03

一、利率风险及其表现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的波动性所带来的保险公司资金投资收益变动,进而影响保险公司市场价值和偿付能力的风险。就寿险公司而言,利率风险主要来源于寿险费率的特殊厘定方式,即根据预定利率、预定死亡率及业务费率等参数计算寿险保费。在一种产品开发设计时,预定死亡率和业务费率等参数都可根据精算技术或大数法则在相当精确的区间内量化,而唯有预定利率是根据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做出的前瞻性假设。因此,当市场利率偏离预定利率水平甚至发生剧烈波动时,必然会对寿险公司的未来现金流产生实质性影响。尤其是对具有长期特性的寿险产品而言,这种预定利率与实际利率的长期背离,将不可避免地随着宏观经济运行而逐步显现。

(一)市场利率下降

当银行利率下降时,寿险公司会出现预定利率高于实际利率的“利差倒挂”现象,并使其资产面临贬值的风险。这一方面是由于利率降低使得应收保费的贴现值低于预定给付的贴现值,从而使寿险公司产生不良负债;另一方面在当前的法律框架下,寿险公司资金运用有相当大的比例集中于银行协议存款,银行利率的下降会引起这部分资产缩水。

利率下降所引发的利率风险在世界各国的保险市场上都曾有过突出的表现。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银行和国债利率的逐步攀升,日本许多保险公司出于市场竞争的要求,为扩大业务规模而不计成本地推出高预定利率的储蓄性保单,寿险预定利率从1974年的4%左右一路攀升至1985年的6.25%,其后随着日本经济陷入结构性调整的僵局,利率水平逐步回落,此前寿险业积累的巨额利差风险突现,一方面市场利率的下跌使高预定利率的保单给付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为了兑现高预定利率承诺,许多寿险公司投资于有价证券和房地产业等高风险领域,而伴随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这些投资成了不良投资,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投资效益。

二十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经济以8%的速度快速增长,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也水涨船高。寿险公司在这个时候推出的产品由于受银行存款利率的影响,预定利率也相对较高,最高时曾达到13%。此后不同时期的预定利率虽有所下调,但其调整明显滞后于同期市场利率的调整,并且寿险公司在设计保单时,为增加产品竞争力,其预定利率基本上都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寿险公司不得不为已售出的高预定利率的保单承担巨大的利差损。

(二)市场利率上升

当银行利率上升,会使得市场资金的持有者发生消费偏好转移,从寿险市场中分流资金量,导致保费收入出现减少甚至引发保户退保,同时利率的上调会使寿险公司投资的证券价值缩水,减少投资收益。由于寿险产品与市场上其它金融产品在投资收益上具有可替代性,且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在调整机制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难以紧跟市场利率上升的节奏。因此在宏观经济向好、市场利率攀升时,投资者必然会分流一部分资金投资当期收益率更高的产品,进而引发寿险公司业务量的萎缩。2003年11月至2004年年中,我国证券市场在持续低迷过后回暖,股票市场连创新高,基金产品热销,这对相对依赖于投资收益的非保障型寿险产品产生了冲击,导致全国寿险业务首次出现季度负增长(2004年第一季度全国人寿险保费收入为922.04亿元,比上年度同期增长-0.77%)。

根据现资学原理,有价证券的价格主要取决于证券的预期收入量和当期市场利率两个因素,它同前者成正比,与后者成反比,即若市场利率走低,则证券的价格将上涨,可为投资者赚得资本利得;反之,若市场利率走高,则证券价格会下跌,持有证券会产生损失。在市场利率走高时,寿险公司持有的证券价值缩水,投资收益率下降,严重的会影响其偿付能力。

二、利率风险的测度

(一)再定价模型

再定价模型是一种主要针对再定价缺口的账面价值会计现金流分析方法,其再定价缺口源于一段时期内保险公司资产的利息收益与负债的利息支出之间产生的差异。更准确地说,是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由于利率变化所带来的缺口影响。

按此模型,保险公司的净利息收入的变化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NILi=(GAPi)Ri=(RSAi-RSLi)Ri

其中,NILi是某一时期的资产、负债所产生的净利息收益的变化;GAPi是某一时期资产负债缺口的账面价值;Ri是指利率的变化;RSAi、RSLi分别代表某一时期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

(二)持续期―凸度模型

在测定利率风险的各种方式中,持续期模型是最成熟的一种。大多数金融机构都采用持续期模型作为风险免疫或利率风险控制的策略。持续期是用来衡量债券的持有者在收到所有现金付款之前,平均需要等待的时间,它反映了该证券的经济寿命。持续期的数值是通过对债券每次现金流的时间用其对应的现金流现值进行加权平均而得到的。假设已知债券的期限、息票、面值和无风险利率,投资者可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其持续期:

其中,t为每次付息的时间;Ct为t时刻收到的息票;r为无风险利率;N为债券的期限;PAR为债券的面值;P为债券的市场价值,即息票与本金的现值之和,其计算如下:

该债券的凸度则为现金流时间的平方加权平均值,计算如下:

持续期和凸度的意义在于它们可以衡量债券价值的利率风险。如果我们采取连续复利,并将债券价值的变化对无风险利率的变化进行泰勒展开,如下:

我们可证明,持续期正好是展开的一阶偏导数除以-P,即:

而凸度则为二阶偏导数除以P,即:

从上面两式可以看出,持续期反映了债券价值与无风险利率之间的关系,而凸度则反映了债券价值与无风险利率之间的曲率关系,二者的结合使用使我们能以无穷小的精度把握债券价值与无风险利率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满足了实际对利率风险控制的需要。

如果两种债券的现值和期限相同,则投资者需要考虑它们的持续期和凸度,在现值和期限相同的情况下,投资者会选择持续期较短的债券,如果持续期也相同,投资者会选择凸度较大的债券。

持续期和凸度方法的运用不仅限于传统的普通债券,许多金融产品如股票在分析其利率风险时也会用到这种方法,甚至在评估投资组合、投资项目和整体资产负债情况时,这种方法也依然被采用。持续期和凸度方法在债券领域应用更为广泛。

三、利率风险控制技术

(一)利率“免疫”技术

对于利率风险,保险公司应采取一定的策略对资产负债的匹配问题进行管理。目前一种主流的思路是进行“免疫”管理,即通过资产、负债的期限、品种的某种搭配,将利率对资产、负债的负面影响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现通过数学表达式来说明免疫思想。

设时间t时,保险公司源于资产的现金流入或源于负债的现金流入为Ri,t=1,2,3…,T(T为实际年限),i表示利率,假设:(1)Ri的变化独立于i的变化;(2)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那么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就是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和,即:

,显然P(i)是i的减函数、t的增函数。

,表示现值随i变化的单位变化率,即修正期限或修正持续期,那么利率变动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净值的影响为:

DA、DL分别表示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修正期限,A代表保险公司的资产规模;L代表保险公司的负债;S代表资产净值的变化。

公式中的(DAA―DLL) 就是经过资产和负债规模调整过的保险公司资产净值的修正期限,表示单位利率变化所带来的资产净值的变化额,反映了资产负债的修正期限不匹配的程度。资产负债有效期限不匹配的程度越大,保险公司资产规模越大,利率变动对保险公司资产净值的影响就越大。

当i在很小的范围内变化时,公式(*)可以变形为:

,其中S(i)代表资产净值。

i 为外生不可控变量,并且由于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特点,A和L的比例短期内一般不变,但我们可以通过调整DA和DL(通过调整TA和TL)的比例使得下列一种情况存在:

(1)S′(i)<0时,此时,如果i减少,会使资产净值增大;

(2)S′(i)=0,S″(i)>0同时成立,那么S(i)存在极小值。此时i的增大或减小都会使得资产净值增大(这种情况较难达到,同时存在频繁调整的问题,会使得交易费用很大);

(3)S′(i)>0,此时如果i增大,会使资产净值增大。

免疫策略就是基于上面三种情况考虑,它是保险公司根据市场情况,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的修正期限来控制两者的匹配度,从而控制利率风险,并达到保险公司净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由于保险公司的负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外在因素(如保险合同期限、合同风险的性质等),因此免疫策略一般针对资产的结构(即调整DA)。如果资产的修正期限太长,而且保险公司预期未来利率会上升,那么就应该及时做出调整,缩短资产的修正期限,例如购买短期资产或利率浮动资产(减少TA),否则利率上升就会对保险公司的资产净值产生不利影响;如果资产的修正期限太短,而且保险公司预期未来利率会下降,那么也应该及时做出调整,例如通过购买长期资产、进行长期投资来延长资产的修正期限(增大TA),否则,利率下降会对保险公司的资产净值产生不利影响。

(二)利用期货合约对冲利率风险

使用期货合约来对冲利率风险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针对特定的资产和负债的风险;一种是针对整个资产负债组合,后者指运用期货对整个资产负债持续期缺口进行套期保值。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后者。

一个金融机构应该买多少期货合约取决于利率风险的规模、方向以及从套期保值中获得的风险收益。假设某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分别为A和L,预期利率从R上升至(R+R),则净资产损益为:

金融机构通过建立期货头寸来对净资产进行套期保值,即当利率上涨,金融机构在期货头寸上的损益正好可以弥补净资产损益。当利率上涨时,因为其交割的基础债券价格下跌了,期货合约价格也会下跌。假设我们选定某种国债作为期货合约的基础债券,则:

其中,F为期货合约的价格变动;F为初始期货合约的价格;Df为国债的持续期;R为预期利率变动;R为当期利率。

改写为:F=-Df×F×R/(1+R)。将初始期货头寸分解为两个部分:F=N×P。其意义为:期货头寸的价格等于买卖合约的数量(N)与每份合约的价格(P)的乘积。要冲销利率风险,即是要卖足量的期货合约(N),使利率上涨导致的净资产损益正好由期货交割的损益所弥补,即F=E

即:

解出N,得:

但是,另一个重要问题值得考察:由于即期债券与债权期货不在同一市场交易,这可能会使表内的资产组合的收益变化[R/(1+R)]和期货债券的收益变化[Rf/(1+Rf)]二者不相等。也就是说即期价格和期货价格并不完全相关。这种不完全相关被称为基差风险。上面分析实际上隐含了无基差风险的假设,在考虑基差风险时,需要加入基差风险调节因子。

(三)运用利率互换合约对冲风险

常见的利率互换是用来改变利息支付的性质,即由固定利率换为浮动利率或由浮动利率换为固定利率,从而消除利率风险。几乎所有的利率互换交易的定价都以伦敦同业拆放利率(LIBOR)为基准利率。利率互换一般通过第三方作为中介人安排,投资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都可以扮演中介人的角色,从中赚取一定的佣金(见图1)。

利率互换不但能避免利率风险,还可以为金融机构带来套利的机会,减少筹资成本。从理论上说,这就好像利用比较优势能为贸易双方带来好处一样。在国际债务市场上,一些信用评级较高的公司可以在固定利率市场中以较低利率进行借款,因而具有比较优势,而一些信用评级较低的公司则在浮动利率借贷中具有比较优势。从减小借贷成本的角度看,公司在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市场中借贷最为有利。但从公司的业务发展需要来看,从具有比较优势的市场中获得的贷款未必是其实际所需要的。这时,如果这家公司参与一笔互换业务,则可以把其“优势”贷款转换成其实际需要的贷款形式。

注:

①本文是国家教育部规划项目“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批准号:06JA790001)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安东尼G科因、罗伯特A克兰、杰斯莱德曼(美),唐旭等译:《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朱忠明、张淑艳:《金融风险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王娜、刘志刚:《保险资金运用的主要风险测定及管理》,《保险研究》2004年第6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公司治理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影... 下一篇: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突破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