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改革

时间:2022-01-10 01:15:29

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改革

摘要:笔者结合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从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创业能力认证和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探索财经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双创”教育与高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职业院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型人才的重要场所,自教育部“十二五”中长期发展纲要颁布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当前,在我国“万众创业、大众创新”发展战略的影响下,职业院校逐步将原有的培养模式对接创新创业教育,以尽快转变培养方式,培养出更符合现代社会的职业人才。

一、跨专业、多层次、“双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将“双创”教育落地的首要任务,改革以往传统、刻板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跨专业、多层次、灵活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内容

第一,从招生模式的按专业招生改革为大类招生,入校后不分专业进行第一学年的基础课教育,将创新创业意识融入基础课教学。第二,尝试从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进行初次分流,即“专业分流”,在学生充分了解各专业学习内容和就业前景的基础上划分会计学、会计信息管理、证券与期货、互联网金融专业,进行专业必修课和创业知识选修课学习,积累创业知识。第三,在第五学期安排跨专业综合实训后完成第二次分流,即“方向分流”,学生可自主选择就业、专升本或者自主创业,针对选择就业的学生安排专职教师进行从业资格的相关辅导,并参加顶岗实习,针对选择专升本的学生安排学业指导和考前辅导;针对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配备一对一创业导师,加强创业精英教育,撰写商业计划书,并完成企业初期孵化,学院可给予相应创业基金予以支持,以商业计划书答辩代替毕业论文答辩。第四,优秀创业毕业生离校后也可返回母校进行创业知识深造,可自愿“反哺”母校创业基金,为创业基金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如图1所示。

(二)创新创业意识普惠教育阶段

创新创业意识普惠教育阶段旨在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系统地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对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学术理论知识有更深的领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该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促进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例如开设创业学、创意思维概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具体而言,普惠教育需要重点推进以下三项工作:1.提供制度保障。在普惠教育阶段,由于课程不为人熟知,需要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在学分、学时上予以支持,形成学校内的创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外部环境。2.物质保障。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对原有硬件设施进行更新,需要购置相关硬件和软件,为后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奠定物质基础。3.潜移默化的人才培养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浸润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创新创业意识,为后期课程跟进铺平道路。

(三)创新创业知识重点学习阶段

创新创业知识重点学习阶段旨在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为以后更进一步从事创新创业实践和研究工作打下扎实而坚固的基础,以选修课的形式,为有创业想法的同学提供创新战略、市场营销、风险投资、合同与交易、电子商务、税务制度以及知识产权的学习机会,例如拟开设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等。同时结合第二课堂,开展相应活动,巩固学习效果。

(四)创新创业人才精英培育阶段

创新创业人才精英培育阶段应对学生进行职业性向测评,依据测评结果,结合个人意愿,在学生中筛选有能力、有意愿的学生重点培养,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成立相应的班级或学生社团,为立志创业的学生配备一对一的创业导师,对学生强化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应为企业初创提供辅导,并完成企业初步孵化,协助学生完成商业计划书、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市场开拓、人员聘用以及申请创业基金等环节,为学生离开校园后的企业经营打好基础。

(五)离校后“反哺”或“回炉”阶段

当首批以创新创业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学校必须加强校友职业发展的追踪,同时继续对毕业生创业进行指导,以辅助毕业生创业孵化成功。过段时间后,可以邀请离校后的优秀创业毕业生回母校举办创业讲座或创业沙龙,畅谈创业感想和经验教训,毕业生也可以选择回母校短期“回炉”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有能力的毕业生可自愿捐赠创业基金,“反哺”母校,为今后的学生创业做出贡献。

二、创新创业能力认证

在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要掌握的技能和能力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为参加规定内容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学生颁发培训证书,如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颁发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证书。此外,引入校企合作和跨校培养模式,以交换生、进修生身份选派部分优秀学生在其他学校参加KAB、SYB创业培训实验班;或与具有创业培训资质的院校、企业合作,在本校完成KAB、SYB创业培训,成绩合格学生可以获KAB、SYB创业培训证书,今后创业可享受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多种优惠措施。

三、“双创”模式下教学方法改革

实施“双创”背景下的人才教育,必须在其过程中突出实践和实施的环节,颠覆传统教学单纯停留在理论教学上的弊端,亟待将创新创业教育切实与一线课堂教学相融合。

(一)“创业导师+学业导师”双重培养

引入导师制,做到不仅学业导师负责学生专业学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撰写外,还应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配备具有创业辅导资质的创业导师,为学生在最后创业孵化阶段进行一对一辅导,手把手完成企业初步孵化。

(二)沉浸式教学

充分利用现有财经类虚拟仿真创新创业实训中心资源,开设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课程,为全体学生在毕业之前提供一次与经济社会无缝连接的机会,通过为期一周的“沉浸式”学习,体会创业和就业的艰辛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

(三)“互联网+”远程教育

在“双创”模式下,学生的课程培养会打破原有的学制和上课方式,远程教育、远程帮助将可能成为授课的重要方式,因此学校有必要构建网络学习平台,通过微课、案例式教学等方式提供互动性网络平台,实现教育的全方位覆盖,使学生学习更加自主,方式更加灵活。

(四)“试错”式教学

通过校内的系统学习、实践,乃至企业试运营,为创业的同学们提供“试错”的机会,在各种错误和问题中摸索企业经营决策和技巧,加强团队管理和磨合,将现实经济社会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高度仿真,尽力做到校内教育与校外社会的无缝衔接,把今后犯错误的损失降到最低。

(五)互动式教学“双创”人才的培养

把课堂从“一言堂”变为“大家谈”,教师身份也将因此而转变。头脑风暴、siminar、无领导小组讨论等都将成为授课方式,教师将从课堂的主角变为“群演”,学生将有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知识的传播者甚至是创造者,在不断往复的互动之后,创新创业将被印刻在学生心中,使之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秀的综合素质。

(六)赛教融合、第一课堂与第

二课堂融合作为人才培养环节的最后一环,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将为“双创”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因此各级团组织可通过各类比赛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以创业计划大赛等为基础,构建全新的学科竞赛体系;以创业俱乐部等为基础,扶植全新的学生社团体系,同时辅助第一课堂教师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创新创业的实操机会,提高他们的创业综合实力。以“双创”为背景的人才培养,关键在体系的构建,而这个体系涵盖了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这是一次高职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是高职教育面向未来的必由之路。因此各个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不断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我国高职教育事业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段丽华,刘艺.基于“专业+”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6(28).

[2]赵序海.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J].高教论坛,2014(5).

[3]李隽,曹玉平.高职院校“分级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6(26).

[4]陈丽君.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与策略研究——基于会计职业能力视角[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4).

作者:熊小雅

上一篇:产业结构升级财税政策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创业与风险投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