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利用MBTI在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

时间:2022-01-06 01:27:41

教师如何利用MBTI在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

摘 要: “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孩子成才是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真切期望,也是教育改革的初衷。但是对于什么是“因材施教”,如何“因材施教”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章作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分析目前教学的现状,并利用MBTI这个相对更成熟的性格测查工具探讨教师如何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关键词: MBTI 因材施教 性格类型

“因材施教”[1]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传统的教学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禀赋和知识基础有很大差异,教师应该了解班里同学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等状况,然后把班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制订授课计划。以往的教学中大多采用三种方法来进行所谓的“因材施教”[2],即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传授不同要求的知识。1.学习内容按层次安排,优等生理解教材中难度最大的部分,中等生理解次难度的部分,后进生理解最基本的部分。2.在思维训练的要求上,优等生、中等生的思维要求达到直觉思维状况,而后进生就要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3.在回答内容的难度上,让后进生回答形象思维方面的内容,优等生回答需要综合概括的内容,并发展创造性思维。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会发现:首先,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大多按照成绩来分,这种分类本身就存在缺陷;其次,不是所有的优等生都擅长直觉思维,并非所有的后进生都要从形象思维做起。最重要的是,尽管我们一直呼吁“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强调学生的差异,强调学生智力、兴趣基础等的差异,可是很少有老师在教学中真正搞清学生的差异究竟来自哪里,如何区分。基于以上理由,我试图从性格的角度对学生的差异进行讨论并分析由此而进行的“因材施教”。

心理学认为,“性格”[3]是一种个体内部的行为倾向,它具有整体性、结构性、持久稳定性等特点,是每个人特有的,并且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可以对个人外显的行为、态度提供统一的、内在的解释。而目前关于性格测试工具非常多,我在这里介绍的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性格测试工具之一――MBTI。

1.MBTI的理论基础

MBTI[4]全称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一种迫选型、自我报告式的性格评估工具,用以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性格类型。它以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性格理论为基础,由美国的Katherine C Briggs和Isabel Briggs Myers母女共同研制开发。

MBTI的理论来源是研究者认为的,人的性格可以由两种态度类型和六种功能组成,简称四维八级。最初,荣格根据里比多的流向性,区分了“外倾”(Extraversion)和“内倾”(introversion)两种态度类型[5]。外倾表示在主观兴趣朝向客体的运动中主体与客体间的明显联系。而内倾意味着主体对客体的否定性联系。1921年,荣格在《心理类型》这本书里区分描述了四种功能[5]:感觉(sensing)、直觉(Intuition)、思维(Thinking)和情感(Feeling)。荣格[5]认为感觉是通过感官和体感来传送的知觉,是有意识的知觉;直觉是一种以无意识的方式传达感性认识的基本心理功能,是无意识的,这两个独立的功能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他认为思维的作用是判断事物正确与否。情感也是一种判断,但是这种判断涉及接受与拒绝的主观标准的设置。在荣格看来,情感与思维一样,是一种理。当个体的全部态度表现为情感的功能定向时,我们称他为情感型的人,反之则是思维型的。麦尔斯女士在此基础上又添加了感知P(Perceiving)一判断J(Judging)两个功能[6],这两个功能是关于我们如何组织信息并做出决定,也就是我们在判断时偏好或倾向于从什么角度出发,这两种功能是相互对立的判断功能。T是指个体对事物的判断主要依据客观原则和逻辑结果;F指的是个体对事物的判断主要依据个人或社会的价值观。这也是MBTI类型理论中唯一和性别有关的一对维度。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四维八极(外倾,内倾)(感觉,直觉)(思维,情感)(感知,判断)共十六种类型的性格模型。最终会形成形如ISTJ的16种人格类型[7]。这十六种类型没有优劣之分,每一种类型只是反映了该类型的人的态度及行为偏好。

该理论的重点在于:

(1)心理功能的发展是按个体偏好的顺序来进行的,在生命的早期,个体主要将能量投入在优势功能的发展上,因为这样会令他感觉到舒适(这就像右利手的人使用起右手来会更加轻松自如),如果个体用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收集和处理信息将会事半功倍。

(2)个体会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劣势功能,这些是平时不为自己了解的部分,通过平衡发展各种维度的功能和随着人格结构的不断整合,最终形成独特的、完整的个体。

2.MBTI测试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一旦能确定学生的性格类型,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具体来讲:

该理论的第一个维度,“外向E-内向I”代表着各人不同的精力(Energy)来源。外向型的人倾向于对外部世界的客体作出反应,即习惯于从外界获得能量,偏好新异的刺激;而内向性格的人倾向于在精神世界获得心理能量,习惯于采用持久稳固的工作方式。教师不应该要求每个学生都热情、开朗。内向的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感觉到安全,非要把他拉出来,暴露在大众面前也许会让他窘迫,焦躁不安,让他用自己习惯的方式生活或许更好。

第二个维度“感觉S-直觉N”表示人们通过感知(Perception)活动获取信息和经过判断(Judgment)权衡做出决定时不同的用脑偏好。感觉型的人通常重视现实性和常理,关注事物的具体性和特殊性,习惯采用循序渐进的工作方式;而直觉型性格的人则着眼于未来,偏好新的思想观念,重视想象力和独创力,倾向于把握事件的全局图面,不墨守陈规。这表述的仅仅是一种朝向外部世界的态度。不同的用脑偏好使我们思考,进行教学的时候固定不变的教学方式比如陈述式的细节性的教学法可能只适用于感觉型的学生,直觉型的学生更需要对问题有全局的把握,这类学生需要在反复的练习中或者错误中进步,也许他们的反应比感觉型的更滞后一些,教师不应过早放弃这类学生,把他们归于后进生之列。

第三个维度是“思考T-情感F”。思维型的人性格特点是公正、怀疑,带有批判性,逻辑性强。而情感型的人则容易感情用事,期望他人认同或倾向于和自己的情感一致的工作方式,富于同情心,奉行清晰一致的主观价值观。思考型的学生很适合做班级管理者,而情感型的学生如果能有机会让他们参加学校的课余活动,他们将会比较有热情,也容易出成果。

第四个维度“判断J-感知P”是就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言,它表明个体是以一种有计划(确定)的还是随意(即兴)的方式适应外部环境。具有判断型性格特征的人行为保守,有组织性和系统性,时间观念严谨,喜欢有序的生活方式。而感知型性格的人时间观念宽松,看重工作过程,通常不会去制定长远的计划,缺少规律性,做事比较喜欢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判断型的学生从他们的答卷纸上就能发现,他们非常有条理,而感知型的学生更随意,但不代表感知型的学生做得就不对,教师如果能正确引导,他们在回答问题或着书面做答的时候也可以做到条理清晰。

事实上,教师最终得到的是每个孩子的类型组合。以ESTJ为例,ESTJ中E表示精神能量指向外部,S表示利用感觉的方式获取信息,T表示通过理性分析对信息作出判断,J表示生活方式为计划型。如果这个学生是属于外向判断型的,那么可能比较喜欢互动型的教学,教师的积极关注会对他产生更大的影响。而ISTJ则属于内向情感型的。这种学生通常喜欢独立思考,互动可能会让他产生更多的不安全感,也许独处会让他学到更多。

参考文献:

[1]夏正江.论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4):37-42.

[2]孟四清.当代中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的现状与教育对策.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10,(5):69-71.

[3]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蔡华俭,朱臻雯,杨治良.心理类型量表(MBTI)的修订初步.应用心理学,2001,7,(2):33-37.

[5]荣格著.吴康,丁传林,赵善华译.心理类型学.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

[6]唐薇,孔克勤.“麦尔斯一碧瑞斯人格类型量表”MBTI理论及应用的初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格心理学方向,2003硕士论文.

[7]曾维希,张进辅.MBTI-人格类型量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心理科学进展,2006,14,(2):255-260.

上一篇:高职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可行性分析 下一篇:大学生网瘾状况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