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12:46:35

知识管理论文

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管理;组织;创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动力源。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将成为核心和具有柔性特点的生产要素,而对知识的管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组织而言,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适应此要求,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知识管理?一个定义说:“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笔者认为,知识管理虽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但作为具有一般管理的共同性质的公共管理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管理的问题。对于公共部门而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就是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组织创新。

知识管理为组织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型组织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环境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虽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但是其潜在回报是巨大的。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把它同信息管理区分开来。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知识管理,这正如不能单纯从一个组织的设备硬件层面来衡量其办公自动化水平一样。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组织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组织中的雇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组织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组织构成巨大的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许多成功的知识型组织都建立了对积极参与知识链的雇员进行奖励的激励机制。库珀解释说:“雇员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和创造新的有用知识的能力。”以此观点来分析现在某些猎头公司的做法,他们追寻的目标往往是人才的固有能力,即“已经掌握的某些秘密知识”,而不看重其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短视行为。

任何组织要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但决不能将知识管理简单等同于信息管理。二者的关系体现在: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信息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把信息作为资源从技术、组织、人力三种因素的结合中进行管理,则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新事物。美国1979年《文书削减法》最先提出联邦政府的信息管理问题,并在联邦机构中设立政府信息主管。企业的信息管理则是在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并在企业首席执行官(CEO)之下增加了企业信息主管(CIO)的职位。其后,信息管理经历了实物管理、技术管理、资源管理三个时期。按照美国学者马夏德(D.A.Marchand)与霍顿(F.W.Horton)的划分,信息管理的发展有五个阶段:物的控制、自动化技术的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商业竞争分析与智能、知识的管理。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历史上曾被当作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知识管理逐渐从信息管理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管理领域。此时,知识管理已有了不同于信息管理的内含和外延。可以说,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管理。知识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只有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创新。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主线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创新能力相互结合,进而增强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还在首席执行官与信息主管之间设立了知识主管(CKO)的新职位,并作了适当的分工,信息主管把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的开发利用上,知识主管则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创新和培育集体创造力上。

二、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切都改变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在知识社会,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远胜过原料与厂房。美国微软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淘汰自己的产品”。1997年3月3日美国《财富》杂志定期评出美国最受推崇的企业,创新精神正是其评选标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必然体现为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已有的知识要素与/或新的知识要素的新组合,它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彼得·德鲁克则将“创新”概念推广到管理,提出“社会创新”概念,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OECD1996年发表了《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innovationsystem)的文件强调指出了以往的创新都集中于投入—产出分析中,那是一种静态的线型模型,而在当今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系统的平稳运作依赖于知识流的流动性(ThesmoothoperationofinnovationsystemsdependsonthefluidityofKnowledgeflows)。它强调“国家创新系统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创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创新主要体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即知识的流动。知识流动的类型有:人力资源流;机构链;产业群;创新公司行为。知识管理正是要确保知识流动渠道的通畅。

知识管理、创新行为都不单纯是一种技术过程,人文因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创新总要依靠人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对于政府而言,要为创造良好的新环境发挥重要作用。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则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战略策略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这一切都离不开知识管理,因为其实质就在于充分发挥人文因素的积极作用。

知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和重要资源。在当今的许多行业例如金融服务、咨询和计算机软件等部门,知识正在作为创造价值的必要前提而发挥作用。然而许多企业并不善于管理知识。具体表现在:有的企业低估了产生和获取知识的价值,失去或放弃己经拥有的知识产权,有的管理措施阻碍了知识的交流及共享,对已有知识的使用和二次开发的投入不足等。

不少企业在吃了不重视知识管理的苦头之后,对知识创造价值的巨大潜力的认识逐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知识管理计划,将知识列为一种资源纳入管理体系。

以知识的视角,组织可被看成是一个对知识进行整合的机构。人类的全部生产力都离不开知识,机器只不过是知识的体现而已。因此,要真正实现知识管理,首先必须实现观念的创新。即将传统的工业管理观转变为现代的知识管理观。

工业管理观与知识管理观的主要区别如下:

1、用知识的观点看组织,就会把人们看作是收益的创造者,其首要任务是把知识转化为无形的结构,而在工业时代的组织内,人们时常是被更为简单的看作是生产成本和生产要素。2、在知识组织内部,学习的目的是创造新的资本和程序,而不仅仅是运用新的工具和技术。

3、在知识组织内部,生产流程是由观念驱动,并且有时是混沌不明的,这与工业时代生产流程中严格的前后次序和机器驱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4、工业时代的收益递减规律让位于知识递增规律,工业组织中的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让位于知识组织中的视界经济(economicsofscope)。

5、管理的权力基础取决于他们知识的相对水平,而不是他们在组织中的等级职位。信息流的传递是通过可以分享信息的网络,而不是通过组织的等级机构。在现在的企业管理制度下,各部门都保有自己的知识并需要发展知识,但是并没有一个合适的知识管理制度以及更高层次的协调机制,知识管理的内容日益复杂化和重要化,导致公司高层管理者产生了设立CKO职位的动机。为了搞好企业的知识管理,CKO应运而生。

CKO(ChiefKnowledgeOfficer),一般译作“首席知识官”或“知识总监”,是企业专职负责提出、推进和协调各种知识管理计划或方案的企业高级管理职位。其具体的职责包括:

1、创设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知识管理要求CKO就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等)的分类基于知识的工作体系、与知识密集型业务相关的管理过程保护知识和防止外溢等问题从组织机制和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2、协调部门之间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不是企业某个部门独立行为所能控制的而只能通过企业整个部门之间的共同行为来协调控制。CKO对要获得的知识知识的开发和保有方式尤其是知识的交流和共事等问题需要有清晰的理解和解决办法。这项工作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具体工作有建立知识目录、开发知识共享的群件,或建设企业内部网,再造知识密集型管理过程等。

3、营造知识创新和交流的内部环境。CKO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适合知识创新与交流的环境,如提供各种便利机会使得平时接触不多、但是对某一方面有共同兴趣的人们能够通过会议、社团活动等方式相互沟通。相当多的知识是通过适当的、非正式的交流环境得到的,尤其是隐性知识,因此有CKO指出知识管理工作“20%是技术成分,80%是文化成分”。也就是说,CKO作为环境营造者的角色要比他们在技术方面的角色重要很多。

4、防止知识外溢。企业和其合作伙伴、中介机构、供应商以及客户之间共享知识同样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对企业竞争优势也有重要影响。对于那些有知识资本形成意识的企业来说,防止知识外溢已成为一大问题。

西方企业高度重视知识管理工作独立设置与“首席经营官”(COO)、“首席财务官”(CFO)等并列的“首席知识官”(CKO),这足以证明西方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高度重视对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注意发展并保护好自主知识产权,把经济增长的方式真正转移到领先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

MortenT.Hansen等人提出了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即法典编辑策略和人格化策略。所谓编辑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开发者的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的个体或组织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仔细地提取进而汇编成法典关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供人们随时反复调用的策略。Ernst&Young公司企业知识中心的主任拉尔夫·普勒曾如此描述法典编辑策略:在剔除掉客户敏感信息后,通过将文档中零碎的关键知识,如面谈指导、工作日程和市场划分分析等加以汇总并储存在电子知识库中从而创造出“知识客体”。这种方法使许多人可以搜寻和提取经过编辑的知识,而无需与最初的开发者接触。这就开辟了知识的反复使用,促进了企业的成长。

人格化策略指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贯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进行共享。计算机在这类组织中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知识,而不是储存。采用人格化策略的Bain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和麦肯锡公司致力于个体间的对话,而不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客体。在这些公司中,知识并未被编成法典、知识是在运用头脑风暴法的研讨会中和一对一的交谈中发生转移的。为了使这一策略行之有效,象Bain这样的公司都重金注资于建立人员网络系统。知识不仅仅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视频会议等形式进行共享。

遵循法典编辑策略的公司依赖的是“反复使用的经济学”。一旦知识资产,如软件编码或手册开发出来,且每次使用时又无需大的修改的话,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反复多次地使用。

与此相反,人格化的策略依赖的是“知识经济学”的逻辑。战略咨询公司向客户提供的建议是那些丰富的、难以言表的知识。共享深层次知识的活动是极花时间的、昂贵的和缓慢的,而且不能够被系统化,因而效率较低。

若想正确地选择知识管理策略,主管或经理必须先回答如下问题:(1)为什么客户会购买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向竞争者购买?(2)客户期望从本公司得到什么利益?(3)蕴藏于本公司的知识如何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在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应进一步考虑如下问题:1.公司提供的是标准化的产品还是用户化的产品?如果是前者,那么主导知识管理策略就应是法典编辑策略;如果是后者,则人格化策略更为有效。

2.公司拥有的是成熟的还是新颖的产品?如果企业的策略是基于成熟的产品,那么企业将从反复使用的模型中获得丰厚的回报,例如微软的产品;反之,如何拥有的是新颖的产品,则对知识进行管理时应以人格化策略为主。

3.公司的员工在解决问题时依赖的是明确的还是难以言表的知识?明确的知识是可以被编辑的,如简单地软件代码和市场数据。当公司的员工依靠明确的知识去完成工作时,人-文档的方法最有意义;而难于言表的知识由于很难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是通过个体经验获得的,包括科学知识经验,操作性的“Know-How”(知识如何),对行业的洞察力,商业判断和技术经验等。对此,采用人格化策略是明智的选择。

4.两种知识管理策略的共存。由于企业开发多元化经营和知识的商品化,知识管理策略的选择有时变得十分复杂。两种策略共存的前提,是采用不同策略的单位彼此独立运作。例如,在通用汽车公司,小轿车部与财务部没多大关系,因此不同的模型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单位中。但如果是高度一体化的企业,则需选择一种作为主导策略,以另一种作为辅助。至于何者为主,何者为辅则取决于公司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方式、企业的经济状况及企业所雇佣的人。正如一些咨询公司所发现的:强化错误的策略或试图同时使用两种策略,将会迅速地损害本企业;80/20法则是实际决定主辅关系的一个有益参考。

知识管理两种策略的差异如下表:

人格化策略

竞争性策略

通过反复使用已编成法典的知识来提供高质量的、可靠的和快速的信息系统实施

通过沟通不同专家关于高水平策略问题的知识经验来提供创造性的、经过严密分析的建议

经济模型

1.反复使用的经济学

2.在知识资本上进行一次性投资,而后多次反复使用

3.使用高助手/合伙人比率的大型团体

4.集中注意力于产生较大的整体收入

1.专家经济学

2.为针对用户的独特问题而拟定的高度用户化的解决方案收取高额费用

3.使用低助手/合伙人比率的小团队

4、集中注意力于维持较高的利润率

知识管理

策略

1.人-文档

2.开发可以编辑、存储、传播和允许知识反复使用的电子文档系统

1.人-人

2.开发连接人们的网络系统以便共享难以言表的知识

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上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旨在通过可以反复使用的、已编成法典的知识来将人们连接起来

在信息技术上进行适度规模的投资,旨在促进难以言表知识的交流与商谈

人力资源

1.雇佣那些能较好地适应知识反复使用和方案实施的新科大学毕业生

2.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机进行远程培训

3.奖励那些使用文档数据库和为文档数据库做贡献的人

1.雇佣喜欢问题解决和能忍受模糊性的工商管理硕士

2.通过一对一的指导方式进行人员培训

3.奖励那些与他人直接共享知识的人

范例

1.安德森咨询公司

2.Ernst&Young公司

3.德尔公司

·麦肯锡公司

·Bain公司

·惠普公司

[参考文献]

[1]卷首语.与“狼”共舞管理制胜[J].管理科学,2000,(4):1-1.

[2]维高.知识的革命[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209-215.

[3]跃清.知识资本的测量与管理[EB/OL].www.chinajournal.net.cn/

indexqkw.htm,2000-6-18.

[4]魏蜀明.CKO:知识管理拍岸来[N].中国企业报,2000-06-13(3).

[5]杨杰.知识管理的策略[J].IT经理世界,2000,(2):48-50.

[6]乌家培.信息、知识经济及相关问题[J].新华文摘,1999,(2):59-62.

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高潮,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高潮。[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05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2008知识管理实施论坛”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顺利举办。论坛总结了中国知识管理十年的成败得失。就知识管理实施的经验、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展望,推动中国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ManagementCenter)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2008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于2008年12月27日顺利举办。会议主要探讨中国知识管理的未来路径和发展轨迹,涉及到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知识管理案例、知识管理评估等多个方面。

四、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出的。而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基于引进国外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知识管理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在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高峰,而中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和探索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国外不仅学者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业已经付诸行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识管理研究机构。而中国的知识管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少之又少。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从管理纬度来看,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优化和提升企业管理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工具。不论对知识经济持何种态度,在管理领域中,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知识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介入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包括学者、专家、企业家等,为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促进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卡尔.弗莱保罗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鲁克.杨开峰等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2004

3.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4.[美]卡尔·弗莱保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5.王方华等.知识管理论[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6.江文年,杨建梅等.浅谈企业知识管理的体系与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03增刊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会议知识管理的含义知识管理实践对比分析

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般认为信息技术会带来竞争优势,最近出现了电子商务、电子解决方案、电子政府等“e”化一切的趋势,但有调查表明美国过去二十年中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并没有明显改善知识工作者的效率和效益。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经济的性质已发生改变,企业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向基于知识创造的竞争优势转移,前者是变革相对较慢、以预期为基础的经济,一般信息系统就能应付组织信息处理的需要。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组织没能根据商务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战略,彼德.德鲁克认为这样的组织很大程度上为它们过去成功的经验和模式羁绊,典型的如IBM和通用汽车,它们没能深刻理解知识和信息的区别。本文将从更实际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知识可理解为“具有某种行动能力的潜能”,而信息则“与对象性质和执行效果联系更紧密”。这个观点和著名信息系统哲学家查尔斯教授的论著“咨询系统的设计”相符:“知识隐藏于使用者的头脑中,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而是知识工作者如何对一系列相关信息反映”。畅销书《知识创造型企业》的作者野中侑次郎强调“只有人能很好扮演知识创造的角色”,不论其处理能力有多高,计算机最多是一种工具,作为一种高效信息运送者和信息载体,在人类充分利用并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行动的能力。

2商务模式变革:从连续改进到企业再造

过去十年中商务环境转变的标志之一是全面质量管理(TQM)向业务流程再造(BPR)发展,如图1示。与传统强调对现有过程逐渐改进不同,BPR侧重于基于信息技术对企业流程作整体性的重新设计。

从逐渐改进到企业再造

全面质量管理(TQM)业务流程再造(BPR)

改变程度增量激烈

起点现有流程从零开始

频率一次性/连续一次性

所需时间短长

参与方式自底向上自顶向下

典型范围狭窄跨职能部门

风险中等高

主要发起方式统计控制信息技术

改变类型文化文化/结构

但BPR也不能算作最终答案,它没有提供向基于Internet和万维网的商务的转变策略。SAP之类的BPR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开发了许多ERP系统,注重企业内的数据收集和信息共享,但也损失了信息处理的灵活性。一些新兴的软件企业如Siebel开发了外部信息流功能和信息接口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与注重内部功能集成的ERP系统互补,创造了一种无缝集成的电子商务环境。目前看来制约这种商务环境的重要因素是系统的灵活性、信息接口的柔性(包括企业内外部)。

过去四十年中增强企业智能的信息处理模式经历了三阶段:自动化、流程合理化和企业再造。但这些还不足以应付商务模式变革的挑战。在网络经济时代外部市场信息有时甚至比企业提品和服务的商务逻辑更重要。“原子经济”正向“比特经济”发展,“砖加水泥的百货店”正向“鼠标加水泥”发展,我们必须对传统经济因素从更准确的角度作出再评价,信息资产、知识资产、无形资产等让很多虚拟企业短时间内创造了传统方式无法想象的价值。新的、成功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基于网络的创业者大都知道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从成功案例来看商务模式的创新更是赢得全球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着要求我们必须应用新的价值规律衡量其供应链和客户关系,这就不仅仅是业务流程的调整,而要重新思考整个业务模型和组织间的信息流。

3从业务过程再设计到电子商务模式创新

“边际收益递增”理论的提出者安瑟(BrianArthur)认为这是一个“重新思考和再造一切”的时代,企业都基于信息开展业务,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审查、调整业务开展的方式,以适应环境激烈改变。现阶段尽管延续以往的、按预先定义好的模式开展商务也能成功,但从长远看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对环境的清晰认识,并相应地调整战略目标和开展业务的方式。史蒂夫(SteveKerr)曾在《计划评论》期刊上对业务战略的现状作过精辟的分析:“世界发展得很快,有时你根本没法预测...,因此我们更多强调对外界的快速响应,而不再是完全靠计划工作。我们对世界的变化感到吃惊,但这中吃惊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虚拟公司、商业生态系统和.com公司的快速发展就是业务规则变化的典型例子。环境的非连续性、跳跃式变化使得昨天的最佳实践也许成为明天公司前进的障碍,公司要根据业务和信息体系结构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和新知识。

4从信息处理到知识创造

知识管理论文和专著常把组织过去的历史知识作为预测非连续变化环境的工具,并以此决定将来的行动方案。但从信息系统和信息处理的角度看,这种观点存在很大的问题,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三种神话是:

神话1:知识管理技术能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适当的人。应该说这种观点只适合过时的商业模式;在相对稳定的市场中业务呈现增量变化,高级主管们能通过检查历史数据预测发展趋势。但信息时代的商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必须以更灵活的方式应付,而不可能建立一套系统去对什么时间什么人需要什么信息作出预测。

神话2:知识管理技术能存储知识员工的智能和业务经验。数据库和群件技术能存储一些零碎数据,但目前还无法存储有意义的决策模式;而且信息特别是知识与应用环境密切相关,同样的信息在不同时间或环境中不同人会有不同反映。存储知识需要知识型员工有分享知识的愿望和将知识明确表达出来的能力,后一个过程太难实现。

神话3:知识管理技术能有效实现知识员工经验和知识的传播。这种论断也是建立在预测信息需求的基础上。虽然信息技术能协助员工交换零星信息,但在一些重要的商业决策中不能有效进行包含复杂数据结构的通信。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有编译好的数据信息,也不能保证每位员工愿意利用。过去的研究表明尽管有内容详实的报告和数据库,大部分高级经理都喜欢通过与他们认为知识渊博的人探讨交互过程来决策。仅以一种统一的方式保存数据有利于理解信息,但妨碍了商务模式的创新,也不利于知识库的更新和新知识的创造。

5向切实可行的知识管理迈进

将知识管理同技术紧密联系到一起只会对计算机硬软件厂商产生好处。最近《首席信息官》杂志的一份访谈录中提到“过多强调技术会迷失关键成功因素”。几年前Intranet、LotusNoes和微软的MS-Exchange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基本工具,现在技术上谈的更多的是知识门户、智能和基于“推送”的技术(push-basedtechnologies);尽管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部分组织还是在寻找一些简单问题的答案:如何扑获、存储和转移知识?如何确保知识工作者共享知识?为了找到答案,组织必须清楚知识和信息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仅是语义上的,而对企业信息过量环境中的成功具有决定意义。前一段时间很多媒体和网络主管争夺“眼球”、“注意力”和虚拟社区,在电子商务时代真正稀缺的资源不是信息,而是人的注意力。因此要很好地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创新、把知识成功应用到具有市场的新产品和服务中去。知识管理能通过结合数据、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和人的创造创新能力,提高组织在非连续性变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适应性和竞争能力。

与传统方式不同,这个定义从知识管理产出的角度分析了与商务模式创新的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会有很多选择来实施电子商务战略,如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和销售链管理等。

6根据电子商务战略实施知识管理

目前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很多是基于过时的商务模型,这会对电子商务产生负面影响。下表说明了商务模型的变化和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分析知识管理的基本假设,调整相应战略以适应新电子商务的需要。

传统商务电子商务

商务战略预测提高应变能力

信息技术集中式分散式

高层管理的角色顺从自我控制

组织知识过程应用创造与更新

公司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

组织设计结构化适度“混乱”

6.1商务战略的转变

商务市场的发展变化要求从不同角度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输出信息。与传统强调和依靠长期预测不同,在“新”世界开展商务要多用“场景规划”(scenarioplanning)之类的技术理解未来的演变。但这并不是是说要完全消除组织的计划,而是利用场景模拟来发现备选方案的局限性。组织仍会制定计划,但不会完全依赖这些计划,这种观点在一些新诞生的、基于Intranet的公司中更明显,这些公司经常会审查其商业模式,敏锐地观察市场并积极响应是成功企业的共同特征,它们也能更快地创造知识,发现“商务理论”与动态变化环境的差异。

6.2技术使用模式的转变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增加,很多企业将一些规律的日常办公流程电子化到信息系统中,这些流程一般采取“最佳实践”的形式。但用静态的计算机系统描述动态商务环境的流程往往使业务处理不太灵活。随着商务环境非连续、跳跃式变化,信息系统往往成为组织进化的障碍。我们必须考虑设计能适应商务环境动态变化的信息系统。动态定价系统、比较购物就考虑了市场数据的动态发展和变化;但这样的系统仍需要按结构化方式具体表示市场数据。不论是外购还是自行开发,都要有效协调现有技术和新技术,跟上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和发展。

迈肯锡的观点是:企业信息系统必须从支持事务处理、集成商务逻辑和工作流向支持员工通讯和在线学习的系统转移。这种柔性技术和系统才能支持实践社区(communitiesofpractice,cop),由组织雇员和外界专家组成的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网络。毫无疑问,建设虚拟的消费者社区是要优先考虑的,福特和通用汽车就是这样做的。

6.3高层管理角色的转变

管理学学者和经理们不再过多强调业务开展的惯例,因为命令-控制系统和惯例往往不能适应商务环境的剧烈变化。高层经理要从命令-控制的角色向“感觉和响应”转移。如果说知识在信念和承诺方面区别于信息的话,组织应重点强调员工对组织远景的承诺,而不是强求适应规则和所谓的“最佳实践”。

高层经理应把组织看作员工社区,这种社区能产生不同信息,还要让他们访问组织信息。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商务环境快速变化,高级经理的决策和底层实施是分开的。对信息存在多种不同理解可有多种方案响应业务环境的动态改变。

6.4组织知识过程的转变

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最佳实践有利于处理可预料的环境,在信息系统的早期阶段就要开发最佳实践。但商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要求“做正确的事情,而不一定保证所做事情正确”。在重新评价关键假设的基础上,重点要强调更新现有知识、创造新知识并在商务中应用,而不是传统“旧经济”中在知识库中存储知识,需要知识的人从知识库取出后再加上重新理解的过程。

传统信息处理模型在给定一个问题后往往基于业务环境寻求解决方案。相反,在新环境中要从当前已有知识寻求解决方案,个人会从处理模型得出不同结论,但组织的远景规划确保了这些不同的理解向一个方向发展。

6.5组织资产的转移

彼德.德鲁克认为知识对个人、对经济都是最宝贵的资产,传统的经济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都没有消失,只是变得次要了,很多组织在重新评估其资产。现实中一些网络企业的实际有形资产有限,但获得了数倍于传统企业的价值。传统的计量方法不能有效度量知识资产的价值,网络公司和其它信息技术企业的成功来源于“回报增加”。传统生产因素受规模和范围的限制呈现边际收益递减的倾向,相反信息资产和知识资产遵循不同的经济规律而表现出收益递增的倾向。这是因为知识“外化”的结果,随着用户网络成员的增加,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也就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6.6组织设计的转变

传统经济遵循控制结构,新的商务环境要求组织保持适当“混乱”,就象凯利在《失去控制》一书中描述的缺乏固定结构和外部控制。这种组织只有少量规则、一些信息和大量的自由。在新的商务环境中,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者能进行“自我设计”,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并重新评估和审视方案的产生过程。这样通过鼓励实验、重新思考,这种过程促进了行动反思和新知识创造。通过这种方式质疑所有假设,不是遵循传统的最佳实践而是寻求更好、更适合动态环境的解决方案。

7结论

在过去几年中知识管理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很多解决方案提供商鼓吹得最为激烈,但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大都基于过时的商务模型。这也是无法把“知识管理解决方案”从“数据管理解决方案”和“信息管理解决方案”区分出来的原因,也引起了“知识管理只会是过眼烟云”的论断。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框架来更好地理解“知识管理是电子商务的推动器”。

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知识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方法,充分利用知识来实现组织的目标。知识管理关注如获取知识、创建知识、知识共享和文化与技术基础的过程。

2知识管理的目的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每个员工在组织内的能力和他在整个团队中知识的影响力,提升整个组织的性能和效率。这会形成一个知识能动文化和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同时,其相关的技术方法在许多领域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例如,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认知科学、技术写作、文档管理、面向对象的信息建模和电子出版技术等。

3知识管理的价值

放眼当下的市场,通过观察不难看出最有价值的公司往往是那些知识创新驱动的,即知识驱动。知识管理可以给组织带来至少5方面的价值:鼓励创新;完善决策;减少回复时间,改善客户服务;产品和服务的快速推广,增加收入;认可并奖励员工利用知识来提高他们在组织内的自我认同感。因此,知识管理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4知识管理的方法

知识管理方法即组织中理论认知和实践知识管理相结合。它使大量信息转化为知识成为可能,无需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就可以将人与知识连接起来。个人或组织使用知识管理技术来收集和处理信息、数据,将其转化为知识,使知识更实用并且有效,最后在工作中运用所得的这些知识。一般知识管理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知识发现技术、知识存储库技术、智能助理和群件技术。对于公司来说,选择适当的知识管理方法非常重要。

4.1知识发现技术

对组织内部各种数据与信息的获取、并将这些信息组织成有用的知识可称为知识发现技术。知识发现技术的目的在于在组织现有数据基础上,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它可以使这些数据更加具有实用性,而不仅仅只是一个个的死数据。由Fayyad,Piatetsky-Shapiro和Smyth于1996年提出。图片从底部到顶部显示出原始数据如何一步步变成有用的知识。

4.2知识存储库技术

知识存储库技术好比置身于一个巨大图书馆中的图书管理员,他可以将大量的书籍、文章、期刊进行分类;同时,可以选择信息和数据,自动更新数据库,根据组织特点来优化数据库的结构。知识存储技术通常包含知识库存和知识地图等。这是一个包含员工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系统。同时该系统可以定制不同信息或数据的订单,通过组织和用户偏好的需求进行设计。

4.3智能助理技术

智能助理技术对于处理大量数据信息和知识非常有效。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可以应用于一系列关于用户操作的订单或者指定的程序。智能助理技术通常可以从用户中得到任务和命令,并熟练应对任务和秩序,以完成任务。智能助理工作一般分为3个步骤。首先,确认给定的任务;其次,评估最有效的方法来实现这个任务;最后,采取方法来完成这项任务。

4.4群件技术

群件技术是一个整体协作、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联合工作的工具系统。它是在员工和任务中提供即时的、全面信息的一个阶段。该技术可以将文件数据功能、信息传输系统和交互系统相结合来帮助员工和整个组织改进并应用知识管理。此技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远距离的讨论,它可以应用在网络会议系统、论坛、电子邮件和即时群消息。以上是知识管理技术的4个分类。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快信息和数据搜索速度、组织现有和未来的信息、提高对超载信息的处理和增进知识传播,以更好地进行组织内部的知识管理。

5使用知识管理方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所有与知识管理相关的技术方法对组织中知识管理的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多数的技术在使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出现问题:人类如何与机器和谐工作。组织在使用知识管理技术时,必须注意两个关键的问题。首先,管理层需要选择一个适合于组织整体结构和工作流程的技术。第一步,要了解信息搜索、信息连接和信息共享中出现的问题。第二步,对所有员工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喜好并询问他们提出的建议。第三步,在收集所需的信息后,管理层将决定最适合组织的技术。决策者必须确保新实施的技术将有助于实现当前的组织目标,并且不会在实验期造成任何麻烦。否则它满足不了快速知识共享、知识传递和知识处理的设计目的。其次,因为人与技术的合作一定会出现问题,所以对于任何一个技术的使用,组织必须预留下实验期的时间。但是当技术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在技术和人之间有了冲突,组织决策者必须把人作为首位。否则只会浪费所有的时间和努力,知识管理在组织中也将不会成功。知识管理技术的实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它是一个复杂的、全面的系统,需要时间来测试是否可行。面对所带来的影响和问题,决策者必须有耐心,而且懂得如何理解和使用它。

6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知识管理方法作为一个新的热门话题,知识管理技术吸引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提高业务性能和效率的角度来看,知识管理技术在企业管理中是必要的。在工作中如果没有它,整个系统就会崩溃。此外,知识管理技术能够改善人的生活方式,可以丰富一个人的知识面,扩大视野,提高效率,增强人的整体性能和个人能力。

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本系统充分利用软件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多层Web体系结构作为软件架构的基础。系统分为5个层次[2],系统的软件架构如图1所示,系统各层的概述如下:(1)访问工具层。访问工具层是系统的用户接触层,可以通过Web浏览器和一些常用的办公软件访问,也可支持实时通信工具(RTX等),从而实现知识的实时在线交流。(2)KM表现层。企业知识管理的交互活动在企业知识门户中进行,知识体系和知识关联通过知识地图来体现。(3)KM应用层。包括知识资源管理、知识协作管理、企业文化管理、决策支持和外部知识管理等[3]。(4)KM核心服务层。本层是从软件工程技术的角度出发,将知识共享循环的动态过程以统一的系统接口提供服务,这些接口包括各种用于沟通的通信服务、组织的管理以及文档和流程的管理。(5)KM平台。主要构成为服务器硬件与知识管理的网络环境、数据库以及应用服务器。

2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2.1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的本质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搜集的企业知识资源总目录及各知识条目相互关系的综合体。主要包括:①通过调查获取的企业知识资源总目录;②目录内各条目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系统中知识地图主题词表是针对我国煤炭行业安全领域所建立。它主要由索引和主表两部分构成。索引是使用本主题词表的辅助查词工具;主表是由主题词款目及非主题词款目组成,款目序列按汉语拼音字顺规定的同音同调同形排列,是主体标引和检索查询的主要工具。

2.2主题词和关键词自动标引

本系统基于TF-IDF技术进行词条的权重值计算,从而完成主题词和关键词的自动标引。(TF词频(TermFrequency),IDF逆向文档频率(InverseDocumentFrequency))。TF-IDF的理论基础是:如果某个词或短语在一篇文章中出现的频率TF高,并且在其他文章中很少出现,可以产生出高权重的TF-IDF,则认为此词或者短语具有很好的类别区分能力,适合用来分类。计算公式采用归一化的TF-IDF公式:其中,W(t,d)为词t在文本d中的权重,而TF(t,d)为词t在文本d中的词频,N为训练文本的总数,nt为训练文本集中出现t的文本数,分母为归一化因子。

2.3文档自动分类

本系统采用的文档自动分类的实现方法是余弦正规化法。(1)模型定义。在向量空间模型[4]中,定义N表示整个文档中词条的总数,文本表示为由各个词条的权重构成的N维向量:dj=(w1,j,w2,j,…,wN,j)Wi,j表示词条i在文档dj中的权重,如果Wi,j=0,则说明词条i在文档dj中未出现。(2)权重值确定。应用TD-IDF理论,对文档中每一维都统计出了其词频(TF)和逆向文档频率(IDF),分别表示为:其中,Wi,j为词条i在文档dj中的权重;TFi,j为词条i在文档dj中的词频;IDFi为词条i的逆向文档频率;n表示文档的总数;ni表示包含词条i的文档总数。(3)余弦正规化向量表示。余弦正规化法[5]是通过整个文档向量的长度来实现。当一个文档向量构成完成后,该向量的每一维都设定了对应词条的TF×IDF值,将这个向量的所有维上的这个值都除以该文档向量的欧氏长度,即得到经过正规化的文档向量。其中,dj为文档j构成的N维向量;LC(dj)为文档j经过余弦正规化后的向量长度;αj为文档j向量与对应坐标轴上投影的夹角;N表示文档j的维数;Wi,j为词条i在文档dj中的权重。文档的聚类的过程为:首先,对分类树内的每一个文档采用余弦正规化法进行向量表示,在同一分类的文档中取该分类下所有文档的向量表示的平均值作为该分类的向量长度,从而得出其平均余弦夹角αm,对需要聚类的新文档计算得出的余弦夹角αk进行比较,取两者夹角最小的分类做个新文档的分类。

2.4Tag云图检索

Tag云图检索方式,采用F.Karinthy提出的六度空间理论。他认为,最多通过六位联系人,就能将世界上的任何两人联系起来[6]。在信息时代,人与人的关系已经深度社会化,任何两位素昧平生的人都能够经由“六度空间”产生必然联系或关联[7]。将“六度空间理论”应用到信息检索系统中,这就意味着用户要找到一篇文档,平均最多在Tag云图中选取6个关键词就可以检索到所需要的文档。

3结论

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开发出五层Web体系结构信息管理系统,并完成相关功能模块设计。主要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煤矿安全人员提供知识共享的平台;(2)提供适当的工具和环境辅助安全人员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从所处网络环境接受知识;(3)增加煤炭企业的知识储备,将个人知识转变为组织知识,减少因企业人员流动而造成的损失;(4)知识地图能有效组织企业内部的知识和专长信息,员工在需要时可以非常方便地查找到专家,进行直接交流,从组织网络获取知识,高效优质地完成任务。

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来源原则与全宗理论的发展历史被档案学文化理论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法国的“尊重全宗”原则、普鲁士的登记室原则、荷兰的来源原则、德国的自由来源原则。我们今天的探索也是以此为基础进行的。

1.来源原则的提出与充实阶段。这个阶段开始于19世纪初,结束于19世纪末。德国著名的档案学家布伦内克认为,第一个明白表示这个新理论的地方是柏林科学研究院历史哲学班1819年4月6日的意见书。该文件是给当时的普鲁士政府的。意见书中反对将不同的档案混合在一起,提出如果把各种不同地方、教会和寺院的档案合并之后也在一个城市或是一个地方仍然分开保存,更有好处,特别是对于特种地方史的编研有好处。从这段中我们看到了档案整理和保存方面,业已闪现出宝贵的历史主义的光彩。我们也可以说,历史主义思想于档案整理等方面的运用,客观上为来源原则的孕育和诞生,提供了土壤和种子。法国历史学家纳塔利斯•威利在1841年提出的被称为“结构主义”的理论成为档案馆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他指出:按档案全宗整理是得到有规律和一致次序的唯一切实可行的方法。如果用一些分类的理论方法取代这个方法,就会使档案陷入难以补救的混乱之中,那些不是以来源作为基础的分类方法有着巨大的危险,会使检索文件变成不可能的事情。法国的尊重全宗思想有着深刻的哲学、史学理论基础。可以说,这种思想之中,有着结构主义进步的理性思想光芒。但是值得提出的是,结构主义思想也有其致命的缺点,就是它只注意事物结构因素的共时性,从而忽视了事物结构的历史性。这种思想应用于实践的结果只能是重视维护机关、组织、团体、家庭形成档案的整体性,而忽视了档案文件形成过程的时序性、历史性的特点。尽管这样,法国的尊重全宗原则的提出与实践,它仍然是档案学理论和档案管理活动的划时代的进步。它为档案事业真正成为一项同图书馆事业相区别的独立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来源原则的理论是档案整理、分类实践发展的结果。荷兰人首先在理论上给来源原则提供了科学的论证。荷兰人缪勒、斐斯和福罗英认为档案的分类系统必须与该档案原来的机关组织完全一致。整理档案的原则不是档案员想出来的,而是历史和生活创造出来的。档案是“有机体”,不能任意破坏,不准许把它从原来的生根发芽的土地上。但是,荷兰档案学者对来源原则的理论建树,给了以事由原则为主整理档案的做法以决定胜负的一击。

2.来源原则的完善与提高阶段。(1)西德档案学家阿道夫•布伦内克认为,应从哲学视角理解档案的有机体,“自由来源原则”不是固定的方案和分类规范,而是一个总则。该原则不只是保持固定的来源,而是把来源原则解释为“在来源一致性基础上的事由一致性”。布伦内克的自由来源原则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来源共同性基础上的事由共同性。②在来源优先权之下实现“来源事由”的综合。③档案体应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④来源原则只是一个总则并不是标准。⑤事由共同性不同于“事由联系性”。⑥档案员应当以“有机体”的思想为指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⑦来源原则可以作为档案馆组织及历史研究的原则。⑧“来源”有两种含义,即“固定来源”和职能来源。布伦内克的自由来源原则思想合理地继承了法国人、普鲁士、荷兰的来源思想的精华部分,同时也批判地吸纳了传统事由原则思想中的某些合理成分,提出在来源的统辖之下,建立来源和事由的合理的比例关系。(2)来源原则在荷兰的发展。荷兰的档案学者认为,档案结构原则是将“档案组合”看成是一个整体,它在历史上形成的结构不应该被一种与该“档案组合”不相干的整理体系所打乱;回复原则是在重新整理一个“档案组合”时,应先将以前存在于该“档案组合”中的顺序予以恢复,然后才能够采用同构成这种顺序的主要思想相一致的改进方法,对档案进行重新整理。当代荷兰人的档案整理思想,比缪勒、斐斯、福罗英时期的相关思想又前进了一步。

二、以来源原则为核心的全宗理论

1.几种主要的全宗概念及实质。(1)全宗就是一个独立的机关或著名人物在社会活动中形成档案的整体。(2)全宗是指主体(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3)全宗是在档案形成过程中形成的有密切有机联系的档案文件整体。(4)全宗本身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是档案文件的集合体,是主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档案的集合或集合体。(5)档案全宗是彼此具有历史联系和逻辑联系的交由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文件综合体(前苏联)。(6)一个特定个人、机构或组织在进行活动、行使职权时所积累的全部文件———档案的整体(法国)。以上几种全宗的定义,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是具有一些相同或相近的思想。如:除了个别的定义以外,它们都集中表达了来源原则是它们的核心思想。我国的学者在给全宗下定义时,比较注重全宗档案形成过程的历时性。也就是说基本上认为全宗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全宗定义基本上都强调全宗档案的有机整体性,全宗档案是一个按照有关立档单位的社会活动规律和特点,通过有关文件工作者和档案工作者的创造性的、有意识的劳动,逐步成长起来的档案或文件的有机整体。

2.几点认识。(1)我们应当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全宗的定义。也就是说要根据档案事物客观发展的实际情况,去完善和发展已有的全宗认识的内容。(2)全宗概念不但可以指导我们科学地组织和管理档案事物的主导思想,而且也作为我们在实践中具体确定全宗单元的准则。(3)全宗概念不光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我们不但现在要坚持它,将来也要坚持它。(4)以来源原则为核心思想的全宗原则,是档案管理的主导原则。也就是说对于一些特殊的情况,我们应采取特殊的处理方式。

3.全宗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内容。所谓的全宗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能够维护档案本质属性及档案文件之间历史的有机联系性的理论。而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档案必须按全宗管理。全宗的组织建设必须坚持来源原则的思想,并注意文件和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使全宗内的档案成为便于保管和利用的有机整体。全宗理论的有关概念及其原理应用于档案管理实践的过程、程序、方式等,就是全宗理论的方法。对于全宗理论的方法,我们讨论几个问题:(1)对履行一个特定职能的若干立档单位的全宗划分方法。对于这一点有两种做法。第一是要求根据职能来源,在档案馆中,将各个立档单位围绕此项职能活动中形成的档案,组成一个统一体来保存。第二是各个立档单位履行这个特定职能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分别作为各有关立档单位全宗的组成部分,但是要通过检索工具重建那些由于机关职责的变化而被分开的某一特定职能的相关档案的统一次序。(2)立档单位的确定方法。档案全宗的主体是立档单位。立档单位的确定是比较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普遍认为,能独立行使职权,并能主要以自己的名义单独对外行文;有会计单位或经济核算单位,而且自己可以制造财务计划;设有管理人事的机构,并有一定的人事任免权,以上这些是构成立档单位的基本条件。我们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应从客观事实出发,不能教条的运用,应当全面联系地进行分析,合理地确定立档单位。

三、全宗理论的研究取向

全宗理论的研究取向直接关系到它的完善与发展,它在当代的档案学文化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我们建议:(1)为了发挥全宗理论的整体优势。在现实的研究活动中,我们不仅注重对已有的较成熟的理论、思想和方法的提炼,使理论更加充实和系统。而且为了提高我国全宗理论问题研究的水平,我们应注意发现问题解决矛盾。通过这种专项性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全宗理论的整体内容。(2)全宗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文化理论,其研究不应该停留在对有关学术成果的介绍和叙述层面上,应当更深入地探讨其背后的原因、条件、根据等。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揭示理论性认识的实质。(3)为了防止我们在评论过程中产生断章取义的错误倾向,我们要注意全面把握有关学术观点的整体思想。(4)当今是信息化的社会,电子文件是文件整体的主体,所以我们在理论上尽早地做好准备,探讨全宗理论应用于现代电子档案管理的可行性和它的理论内容如何变革的问题。(5)如何以全宗原则为指导,加强科技档案的管理,成为当代档案工作者注意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当注意对全宗保存的科技文件中合体的研究。

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数据不但是被分离出来的实体,其本身存在状态也是分离的。在数据向信息的演变过程中,知识能够提供一定推动的作用;在信息向知识逐步演变之时,也需要数据的指导。反过来说,知识会对信息的获取和数据的收集产生影响;而在知识对数据选择产生影响的过程中,需要信息参与进来提供决策帮助。因此,数据、知识和信息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的。

二、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数据、信息与知识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看出知识与信息是相辅相成的,能够相互产生影响和促进作用。以此类推,信息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信息,而知识管理又主要以知识为研究对象,可以预见的是,它们二者也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管理信息化的深化,信息管理逐步进入到各项管理活动中。管理信息化也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从而使的信息管理的地位在整个业务管理行业中迅速提升。很明确的说,当今社会如果没有信息管理,管理也就无从谈起了。与此同时,知识管理也属于管理的范畴,知识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会从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的方法中获得收益。信息管理的现有构架能为知识管理提供完备的平台基础,能为知识管理提供各个方面的技术支持。但信息管理并不等同于知识管理,他们主要是针对每个不同的问题会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两者并不存在谁可以代替谁的关系。众所周知,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与平台。但是相反,知识管理也会给信息管理带来巨大的影响。对于知识管理这一部分,包括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利用以及知识的评估。总之,知识管理的根本口标是创新,而信息管理的核心是信息的组织和利用。

三、以知识管理为背景进行信息管理的创新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员工需要从组织的内外来获取一些知识,而最后一项知识的共享是非常重要的。而评估则主要是有关知识的目标与反馈的这个过程。这样我们就会了解到信息管理还有一个支持的功能,这更是我们企业必不可少的环节。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首先,我们要对信息管理的对象进行拓展。过去我们队信息管理这部分研究的对象基本上都是静态的。但是在当前只是管理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我们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基本上都是动态的。所以,我们不能想过去一样单纯的将信息管理的对象局限在静态这个范围,要加强对动态信息的关注。其次,对于信息管理的目标要进行扩展。所谓的知识管理目标主要就是我们可以把最合适的知识放在最合适的时间然后传递给最合适的人。所以,对于信息管理我们要创造一个较好的交流环境,进而确保知识的准、精、新、全。最后,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那么信息管理必然也离不开这一部分。过去我们信息管理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企业的一些资本流进行监控,并不能满足当前信息技术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信息管理技术的创新,将知识资源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分配和共享,达到提高社会福利的目的。

四、结束语

信息管理能为知识管理提供一系列的基础条件,知识管理的深入也对信息管理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社会上对于这一趋势的探讨话题虽然较多,但是关于知识管理对信息管理的影响却并没有进行具体的说明。本文就尝试着以国内外著名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将信息与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依据,来对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企业特有的优势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中国企业正在进入到一个“新管理时代”。知识管理逐渐替代信息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由于知识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部分构成,则知识管理就包括显性知识的管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显性知识管理的基础是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会推动显性知识管理的发展,另一方面,隐性知识管理也可以说是对人的管理,也有人把它理解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这可以说是知识管理概念含义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正如上面所言,它体现了知识管理的本质。

二、由传统的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延伸的方法

1.转变工作理念

1.1.深化管理目的

与信息管理相比,知识管理突出教育的作用。

1.2.拓展管理对象

首先,信息管理的管理对象是静态的,在知识管理的环境下,面对的环境是动态的。因此,知识管理的对象不能再局限于静态的信息,而更应该关注动态的信息。其次,知识管理的对象不只是编码化的信息,还包括对非编码化信息的载体人的管理。再次,知识管理对知识流、知识的自组织更感兴趣,试图找出一个能理解知识如何积累、如何倍增的关系,使少数人的专长扩展为整个组织掌握的知识。

1.3.突出/以人为本理念

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进一步体现,人成为管理的主要对象。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发生延伸,就是管理者的管理重心发生了转移,从以物为中心的刚性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以发挥人力资源的创造性为目标,突出以人为本理念。

2.转变工作模式

2.1.体制方面

要实现知识管理,必须调整传统的组织结构。今天的信息流通已从线性传递发展到网状传递,要求实现/零距离/无摩擦的快速无阻的信息传递,为此,应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建立柔性、灵活的知识型组织体系,即扁平型网状组织结构,或者说,打破部门界限,只以知识服务为中心进行管理。

2.2.技术方面

在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有进一步的深化。知识管理使用信息技术建立的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帮助知识从知者向未知者传递。这就要求我们在技术方面转变工作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知识进行管理,实现由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

2.3.管理方式方面

与信息管理相比,知识管理引入了新的组织管理模式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转变时在管理方式上进行转变,摒弃以往的管理方法,把工作重点从技术和信息的利用转变为推动创新和培育集体创造力,以达到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共享。

3.深化工作内涵

3.1.促进知识转化

从信息管理提升到知识管理,必须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学习过程包括:将隐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这是人类知识传播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模式,这种群化的学习过程可以掌握创新和技术的核心。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这是典型的知识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将自己的经验、直觉和想象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和表达的内容,这是一个将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的过程。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这是典型的知识共享过程。将显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这是一个建立重复利用知识体系的过程。

3.2.实现知识创新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是知识经济的支撑,组织成员的知识交流、技术协作是创新的主要来源。知识管理要求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合理配置知识资源,研究知识创新的内在机制,有目的地利用管理和技术手段促进知识创新。

3.3.优化研究方法

知识管理强调系统化的研究方法,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结合起来,在系统化的空间中发现信息与环境的普遍联系,以有利于知识的发掘、传播和利用。信息的系统化处理保证了知识的创造、共享和使用,转化成的集体智慧和创新能力保证了组织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三、知识管理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信息管理将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全部集成起来,进行计划与控制,以实现企业的最大效益。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之源,而知识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知识管理是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能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创新力

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生的然而却在快速发展着的管理模式,知识管理通过对合作活动进行组织,使团体的交流超越简单的讨论而实现创新。由此可见,知识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自身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来实现所需信息的获取和传递,而这正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所需要的。

2.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应变力

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意味着企业具有在竞争中难以被竞争对手战胜的核心竞争优势,同时还意味着企业具有主动应对变化的“以变应变”的能力。知识管理能够协助企业感知市场的商业信号,并及时对各种资源进行组织,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知识管理通过提高企业密切合作程度使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多变的环境,提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应变力。

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1.1从档案信息属性出发

档案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其中记录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可以说,档案承载了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一切信息资源,这些资源都是可以直接借鉴和利用的,一般可以将这些可见的信息资源称之为显性知识。这些显性知识是人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切劳动以及智慧的结晶,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档案事业中,档案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信息资源基础是相同的,而且知识管理主要对象是显性知识,其主要是针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知识系统。由于知识管理与档案信息管理在属性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在融合上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1.2从知识管理时的研究成果出发

就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而言,知识管理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着自我的改进,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自我管理理论,虽然这些理论尚处于发展和完备的阶段,其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其由社会发展所衍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满足知识管理发展的需要,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意义上的促进作用。在将知识管理与档案信息管理相融合时,要对档案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所需要的条件进行综合的考虑,不断的对管理理论进行优化,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档案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中,从而推动两者的融合。

1.3从档案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由于许多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将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理念应用在其中,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无法提高,知识资源无法中分发挥作用,阻碍了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此时,有些部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引进了大量的档案管理设备,加强了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但是仍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将档案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融合起来,促进档案信息事业的健康发展。

2知识管理对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

2.1通过知识管理可以进一步完善档案信息管理的职能

在档案信息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可以使得档案信息管理的职能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从而对档案信息管理中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进行更为精细的管理,使得档案信息管理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如今,在档案管理中,逐渐引入了大量的先进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档案管理的职能出现了极大的转变,使得档案信息管理在时代的发展中,不致落后于时展的脚步,能够迎合时展的要求,从而推动档案事业的稳步发展。而造成档案信息职能出现的原因包含了各个方面,而主要的原因在于:

①管理形式的变化,从实体管理转变为知识管理;

②管理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由于上述两方面原因的影响,使得档案知识信息的开发和利用逐渐加强,档案管理由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更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智能化管理模式以及信息化管理模式,从而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共享。在档案信息管理职能发生变化的同时,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也在发生着转变,如今的实体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管理人员在工作内容上都与传统的工作内容有着明显的不同,这都是由于当那信息管理发生了转变的缘故。

2.2知识管理可以实现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是对组织中及组织间的工作流程与程序进行的分析和再设计,其既是知识管理的要求,也是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的结构将从传统的直线型向扁平式转变,管理的中间层次将逐渐减少并最终消失,将形成一个由中心的管理者统一领导和指挥的组织。同时,对信息技术高度依赖和应用将产生大量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与传统纸质文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电子文件的管理推动了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再造。

2.3知识管理可以丰富和拓展档案管理技术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组织的生产、经营方式正逐渐走向自动化、智能化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在组织活动中的应用,导致了大量电子化、数字化文件的出现,这对传统的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主要是针对档案的实体化管理,所以很难适应知识管理及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但是,信息技术在组织生产、管理中的大量应用,又为档案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转变契机,促使档案管理从传统的实体管理向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挖掘档案中蕴涵知识的方向转变。

3结语

综上所述,档案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融合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知识经济的社会大发展背景下,要想使得档案知识信息的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发挥出知识信息真正价值,就要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管理人员要深切的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在档案信息管理中融入知识管理,从而推动档案事业的长远发展。

知识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按照现在的管理模式,对于没有完结的文件以及动态的知识是不重视的,对于档案的使用范围以及实效性是有限制的,对于信息只是简单的整理信息的利用率是低下的,这些对档案的管理方式都有悖于现代开放性的知识经济环境,无法适应时代潮流,最终只能成为一个冗余的部门。

2.知识管理导向档案管理的优势

2.1利用率高

首先,知识管理下的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知识管理以原有的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作为跳板,强化了员工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管理人员计算机操作、网络及数据通讯技术水平,把档案管理人员从一个“看门者”变成了“信息中介”,懂得在最适当的时机与上级沟通,在需要分工合作的时候与其他部门通力完成,最终实现知识共享。其次,档案资源结构多样化。档案不再局限于纸质稿。随着软盘档案、多媒体档案、声像档案等档案的形式多样化后,单位的各个部门可从这个开放性的电子资源直接搜索关键字,即可获得档案资源,而且电子档案可重复利用,加快了档案重保存向重利用的发展脚步,大大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

2.2易激发潜在知识

一个档案库就像一个知识库,知识库强调的是开放性、交互性,但是除了教导档案管理人员手中的显性资料,还有在其他工作人员中巨大的隐性资料,表现为工作经验教训等,正像库珀说过员工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工作人员之间用一些秘密的知识合作,共享知识,孕育出新的知识。知识管理下的档案管理可以通过实名制贡献资料获得内部工作者的认同赞扬来激发员工为单位奉献潜在知识,也可通过外在奖励,如红包、奖金、员工股份等获得潜在知识,只有让知识库变成一个有活力的河流,才能促进发展、不断进步。

3.知识管理导向档案管理注意点

3.1提高安全性、技术性

电子当然虽然快捷方便,循环使用能力强,但信息储存实体和信息使用流程也存在危险性。档案人员应做好库房安全措施,密切注意档案安全和保密性。很多档案的建立是为了业务的处理,业务档案有客户需求、满意度和与之相关的内部机密。对于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明确职责与纪律,做到工作有力,程序严谨、运转灵活。同时,也应当加强档案行政部门业务指导、后续监督等,重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定期训练其科技知识学习、逻辑思维能力、强大的学科背景,不仅能提取档案中有效信息,还能聚变爆发新知识,产生新思维。

3.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在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无疑是智力财产。首先,领导人要看到隐性知识的重要性,没有隐性知识的利用,生产活动就没有创新。其次,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和档案管理创新是相互影响的,单位可制定行政措施、惩戒手段来激发员工知识创新,风险隐性资源实现知识共享。而资源共享也正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

4.知识管理导向档案管理意义

档案管理对于任何单位来说都是重要的,是单位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激发员工积极性,提高员工工作质量的源泉。知识管理是档案信息管理的高级阶段,它不是简单地继承传统史料档案管理法,而是以人为本,对其进行科学分析、系统提取重要信息,增加新的信息储存,提高档案利用价值,为单位发展走向提供参考。它是一种智能化管理,能够实现档案的现代化,满足时展需要。

5.结束语

知识管理下的档案管理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新型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可以摒弃传统档案管理的机械死板,可以激发创新新知识,把知识库变成一个活力源泉。新型管理模式将以人为主体,把知识相关资源重新整合、提取有效信息,对单位核心竞争力起着不断改善作用,对单位发展起长足作用。但由于投入资金大、成本高等多方因素,这种模式并没有被所有单位重视。只有认识到知识管理的优势和对其长远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才能将档案管理推向新台阶。

上一篇:组织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公共关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