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企业管控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1:30:34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工商管理专业 阶段式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高技能,在教学中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管理工作,但高职工商管理学生重点培养的方向是中、基层管理者。管理是一门艺术,年轻的学生经历太少,部分学生连基本的为人处事可能都有问题,而我们现在有很多高职教育一开始就给他讲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其实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并不容易,我们在培养过程中应当分阶段进行,层层递进。下面我将分五个阶段来谈谈如何培养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

一、第一阶段(第一期),素质教育。

在这一阶段可以不涉及专业知识,重点从观念上让学生去改变,从行为上让学生去理解作为一名管理者最基本的是什么。该阶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演讲能力:作为一名管理者,他的说话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在众人面前说话都不清,何谈管理。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胆量,可开设演讲与技巧、演讲与主持、普通话等课程。实训演练:进行不同主题的演讲或主持人大赛。

2.写作能力,管理人员经常草拟相关文件,制作相关表格。培养学生的日常写作能力。开设课程有: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

3.礼仪:管理者经常出席一些公众场合,懂得基本的礼仪是必要的。开设课程:公关礼仪。

4.团队协作能力:没有优秀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调动每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主要开设团队协作的相关培训课程。实训演练:团队游戏、集体活动、分组讨论等。

开设课程:团队精神培训

职业证书:考取普通话证书

二、第二阶段(第二期),员工教育。

没有做过员工,却要去管理员工,对毕业生来说太难了。要让学生意识到,只有首先成为一名优秀员工,才能做好管理,否则没有办法让下属员工信服。我们要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员工”。该阶段强调执行力的问题。从这一阶段开始对管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主要开设一些基础型课程:管理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操作技术、市场调研与预测、基础会计学、员工基本手册。实训操作:1.参观学、中型企业,写出调研报告。2.聘请企业优秀员工在校进行演说。3.小论文“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员工”。4.基本会计做账。5.校企业合作,到企业里去实习基层员工工作。

职业证书:可考取高级营销员证书(营销师四级)、会计从业资格证等。

三、第三阶段(第三、四期),中、基层管理者培养。

该阶段是我们培养学生最重要的阶段。高职工商管理学生大部分只能胜任中、基层管理工作,这也是高职院校境况的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1.简单计划的制定能力(小组计划、车间计划、月度计划、季度计划等);2.培训能力的训练(如何去培训下属员工);3.员工日常管理能力;(如:考勤管理、人事管理、基本工资的核算);4.基本制度的拟定能力(如:办公室管理制度、考勤制度、车间物品管理制度等)。

开设课程:计划制定与管控、培训演练、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员工管理、现场管理、物流与仓存管理、电子商务技术、管理心理与管理沟通、生产运作管理、企业文化建设。

实训操作:1.聘请企业优秀基层管理者在校进行演说。2.以某企业为例制作基层组织计划;3.制定相关基层管理制度及相关图表;4.企业模拟沙盘演练;5.校企业合作,到企业里实习中、基层管理流程。

职业证书:可考取人力资源师四级。

四、第四阶段(第五期),中、高层管理者培养。

重点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与领导意识。主要培养学生的:1.中、高层战略计划的制定能力;2.项目管理能力;3.人事管理与人事调动能力;4.市场开拓能力。

开设课程:企业经营战略管理、项目管理、人事管理与薪酬管理、营销策划、财务管理。

实训操作:1.聘请企业优秀中、高层管理者在校进行演说。2.以某企业为例制作企业战略计划;3.制定相关中、高层管理制度及相关图表;4.现场招聘演练;5.校企业合作,到企业里去实习。

五、第五阶段,顶岗实习。

阶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简表

参考文献:

[1]姚奇富.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中国高教研究》.2010,(01).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蔡泽伟,姚奇富.高职教育要为现代制造业培训技能型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3-14.

[4]张芳向.技能型人才匮乏制约物流业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06-01.

[5]姚正海.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杜会科学版),2005,7,(3).

[6]申彩芬,孙惠芳.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石家庄经挤学院学报,2003,26,(3):577.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烟草行业;物流;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近几年来中国烟草现代物流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现代物流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烟草行业的地位也越来越高。随着中国烟草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烟草行业的物流发展也面临着众多实际问题,诸如现行的管理模式是否能适应市场化营销的需求、行业内的物流资源如何物尽其用、如何打造烟草物流的不可替代性,等等。本文着眼于烟草物流的未来发展,从中国烟草物流的现状出发,结合烟草行业自身特点,弱化烟草专卖体制的影响,借鉴国外烟草物流发展的经验,探索我国烟草物流的战略发展方向。

一、我国烟草物流现状

1、我国烟草物流概念。烟草物流是指卷烟和其上游原料烟叶及辅料等原材料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包括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分拣、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活动。由于我国烟草行业的特点,卷烟生产、销售、烟草专卖品的进出口实行国家专卖体制下的统一集中管理,卷烟生产由各省级中烟工业公司负责,而卷烟销售则由各省烟草公司负责。按照行业上下游关系,烟草物流可以划分为生产环节物流和流通环节物流。从物流运作对象而言,生产环节物流是指以生产卷烟所需的上游原料烟叶及辅料等原材料为运作对象,以卷烟生产企业为主体所对应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物流。流通环节物流是指以卷烟为运作对象,从烟草工业企业出厂后经过运输、仓储、分拣、配送到零售户手中的流转过程,该过程以各地市级烟草公司下属的配送中心(分中心)和中转站为运作主体。

2、中国烟草物流发展状况。中国烟草物流从最初物流业务分散在各个部门、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粗放的传统物流模式,到如今“一库制”配送、物流业务集中、工商一体化运作模式的渐趋形成以及物流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被重视到上升为行业核心地位的发展过程。2002年提出“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的要求;2006年强调建设适应行业改革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2007年提出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推动工商一体化运作;2008年提出着力推进工商一体化,建设高水平行业物流,努力实现从企业物流向行业物流、从销售物流向供应物流转变;2010年提出,“努力打造中国烟草物联网,不断提升行业物流工作水平”。近年来,行业现代物流建设的发展思路日益明确,目标任务更加清晰,组织机构也日趋完善。目前,全国13家工业公司正式成立物流中心,已经有30家省级局(公司)正式成立物流管理处,行业卷烟配送体系已拥有遍布全国的356个配送中心、1,102个中转站、1,276条卷烟分拣线、15,027台配送车辆和40,722条配送线路。

二、我国烟草物流发展的特点

1、工商企业分设两套物流系统,各自运行。目前,中国烟草工业系统和商业系统物流独立运作,有各自的物流网络和节点。工业生产发货点近100个,商业有300多家地市级烟草公司,近500万家卷烟零售客户,另外原材料及辅料发货点也有上百个,工商企业分设物流系统,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战略协作关系,这些网络上节点的物流基本都是独立多点对多点的关系,形成了繁杂的物流网络,资源重复。

2、终端物流服务对象数量众多和订单量的小而分散。我国大部分卷烟零售户属于小本经营的“夫妻店”,这些零售户流动资金少,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低,使得他们每次的订货数量少,一次订货通常只有几条,尤其在农村这种现象就更加普遍。同时,我国的品牌集中度不高造成了卷烟的品种较多。目前,全国实行配送到户的物流模式,由于零售户众多、每笔订单偏小、卷烟品种众多的情况而造成卷烟库存加大、分拣量大、配送频次高,极大地增加了配送成本和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3、自动化及信息化程度高。自动输送机、自动升降卸货平台、RFID自动扫描设备、高架立体仓库、自动/半自动分拣线、自动安保设备、仓库自动温湿度控制设备等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中国烟草以物流信息化重点工程为抓手,以建设“数字烟草”为目标,建设行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管理决策三大应用体系,推广应用了行业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工商营销信息共享系统、商业企业卷烟物流配送中心数字仓储管理系统和工商卷烟物流在途信息系统等重点工程,极大地推动了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同时,各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和业务需要,建立了立体仓库、自动化分拣线、电子标签托盘等物流设施与设备,开发应用了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卷烟分拣包装管理系统、GIS智能优化调度管理系统、GPS车辆辅助导航与定位监控系统、绩效评价考核等多种业务管理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国外烟草物流状况

物流一直是国际烟草集团非常重要的竞争手段。虽然四大跨国烟草公司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物流模式,其中菲莫国际公司和英美烟草公司利用第三方物流体系,通过借助区域优秀的物流网络实现竞争优势;而日本烟草和帝国烟草在主销区都具有自己独立的物流体系,通过物流运作促进卷烟渠道建设。另外,西班牙的阿塔迪斯在烟草市场放开以后,也是依靠自身先进高效的物流,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费用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牢牢掌握了卷烟的分销渠道,形成了控制市场的能力。

较为典型的是日本烟草及英美烟草。英美烟草在物流运作上,更加注重对供应链整体的优化,借助优秀的第四方物流服务商,对企业的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等进行一体化重构,达到第四方物流商庞大的物流网络与自身业务的完美结合。为了应对泛欧物流网络的复杂和多变,英美烟草委托第四方物流公司集成了自身供应链,借助EDI、ECR、JIT等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将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融合到一起集中化指挥、区域化运作。同时,在战略层面、信息和商务层面上全面集成供应链,物流运作中透析的市场信息在供应链全程共享、各区域一体化运作,快速响应了客户需求,大大降低了物流各个节点的无效库存。

与英美烟草不同的是,日本烟草由于开放时间较晚,一开始就采用了守势策略,独立经营卷烟物流业务,巩固卷烟渠道建设。日本国内卷烟销售干线物流运输(工厂至TSN仓库)由日本烟草株式会社所属JT物流株式会社负责。终端客户配送由日本烟草株式会社控股投资企业TSN(香烟配送服务网络)株式会社负责。日本烟草株式会社在TSN公司占有65%的股份。从1963年实行访送分离开始,日本烟草公司利用40多年的时间,将291个物流点精简为30个,将2个电话中心整合为1个,充分利用日渐完善的城乡交通网络,整合物流资源,实现集约化经营。物流据点规划原则是保证每辆车单程最长2.5小时的距离间隔,即使在送货时发生问题,也能够保证在当日将卷烟送到客户手中。

四、我国烟草物流发展方向探索

1、实现物流专业化运作,以组织变革推动物流发展。将物流业务从工业和商业企业中剥离出来,在国家局层面成立中国烟草物流总公司或者管控中心,统一协调运作工商物流业务,主要负责卷烟产销存数据汇总分析,订货订单处理和全行业的采购、生产、运输、库存等计划调度,实现专业化分工、专业化管理、专业化运作,有效利用各类物流资源,提高市场响应能力。

2、合理布局物流网络节点,优化物流流程。中国烟草物流网络节点应分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全国区域中心库,存储工业企业干线运输到货,主要用来满足所有工业在中心库辐射区域内的销售库存,中心库的上游客户是工业企业,下游客户是各区域配送中心。各工业企业的产品集中运输至各区域中心库,中心库按所辐射地域烟草公司的订单信息进行分拣配送,并在24小时内直接送达各最终需求地区的区域配送中心。第二层级为区域配送中心,主要是用来满足区域内零售户的终端配送。第三层级为中转站,满足部分区域配送中心不能直接送至零售户的需求。中心库和区域配送中心的业务操作及数据处理指令均直接来自中国烟草物流总公司或者管控中心,中转站受区域配送中心直接领导。中心库和区域配送中心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工业或商业物流中心,或适当扩大正在建设的物流中心,遵循物流效益最大化原则,发挥物流经济圈的辐射作用。

3、整合各类物流资源,规范业务流程。在组织架构变构和物流网络节点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整合现有各类物流资源,包括物流信息系统、物流基础设施、物流设备、物流车辆等,用标准化的手段,从技术到管理逐层递进规范,保证业务流程顺畅。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蒋云凤.中国烟草行业现代物流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J].市场营销导刊,2009.3.

[2]冷正刚.初探加快建设烟草商业现代物流应注重的四大要素[A].湖北省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3]董巍巍.北京烟草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范文第3篇

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即将纳入全国统招,不再由高校自主招生。

近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下称《意见》),对EMBA未来的招考方式做出重大改变。

《意见》称,从2017年起,EMBA统一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考生参加全国统考,由教育部划定统一分数线并向社会公布,培养院校按照国家统一招生政策自主录取;自2016年12月1日起,各培养院校不再自行组织EMBA招生考试。

《意见》同时还要求,各培养院校要综合考虑导师队伍、教学设施等办学条件及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特点,合理确定招生计划和生师的比例(每名导师指导学生人数要有上限)。严把招生入口关,严格执行招生政策规定,规范招生宣传和管理,严禁委托中介招生或招揽生源,严禁举办考前辅导班;加强复试考核,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加强综合素质尤其是政治素质考核,对于思想政治考核不合格的不予录取。

这一新规在工商管理教育行业内被认为是“力度最大的专业学位整顿行动”。

此前,EMBA作为中国硕士专业学位的一种类型,是高校唯一一块不需要通过统招录取的“自留地”。 “进口出口”均加强监管

EMBA是MBA专业学位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与MBA的定位有所差别。MBA实施全国统招,考生需要参加外语、数学和综合能力等科目的测试。但高校在EMBA招生、录取和培养方式上一直拥有自,不需全国统招,也没有全国统一的分数线。

“《意见》的出台,和2014年中组部颁发的‘禁读令’有一定相关性。”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

2014年,中央下发《关于严格规范领导干部参加社会化培训的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第一条明确规定“严禁领导干部参加高收费的培训项目和各类名为学习提高、实为交友联谊的培训项目”,并且要求“已经参加的要立即退出”。

这在当时引发了官员和国企高管的退。

此次将EMBA纳入统招,教育部新闻办在答记者问时亦明确,“各培养院校应根据2014年中组部下发的《通知》精神,严格执行。”

《意见》的要求可称严厉:坚决避免以营利为目的的办学倾向,坚决杜绝权力寻租现象;严禁在本院校章程规定的办学地点以外开展主要课程教学活动;严禁与教育培训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严禁“先上课后入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加强研究生课堂考勤、课程考核、论文开题和学位论文答辩过程的监督检查,建立完备的教学档案和学籍档案。

同时,要求杜绝“培训班”式、“放羊”式的培养方式,杜绝不上课或达不到规定课时而获得学位的现象;严禁降低标准授予学位学历、“花钱买学位”等行为,严肃查处教学评价中的权力寻租和不正之风。

《意见》还提出,规范境内外游学、访学、考察等实践教学活动,未经批准不得私自组团出国(境)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或延长出国(境)时间,教师和管理人员不得持因私护照出国(境)游学;不得以游学、访学等名义,前往景点观光旅游。

相对普通专业硕士来说,EMBA和MBA的收费较高,EMBA一般达数十万元。

对MBA学费,《意见》规定,收入必须纳入培养院校财务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实行“收支两条线”,不得坐收坐支。同时,严肃查处以虚假票据等各种名目套取、骗取经费问题。各培养院校现任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属于行政职务职责范围内的活动,不得领取劳务费、津补贴,原则上不承担EMBA课程教学任务。

《意见》还规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学费标准,须按程序报经省级政府批准后执行。学费标准必须在招生简章中注明,并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

“这意味着相比两年前的‘入口’把关,在‘出口’上教育部门也将加强监管,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加强教育评估。”北京社科赛斯教育集团校长李发进分析说,该集团是国内MBA领域一家规模较大的社会培训机构。 办学乱象

教育部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意见》出台,主要是针对部分院校办学定位不准、办学思想不够端正、办学行为有失规范等乱象,影响了MBA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声誉。

在规范专业学位方面,教育部门曾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国家希望专业学位的含金量能持续提升。今年3月25日,教育部下发通知,取消42所高校50个学位的授权资格,其中包括5个MBA和5个MPA授权点,同时称将加强监督管理和评估检查,对问题严重的培养院校,将依法撤销MBA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中国自1991年开展MBA教育以来,已授予MBA专业学位25.8万个。目前,MBA培养院校为231个,每年招生总数近4万人。

200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部分院校开展EMBA教育,主要招生对象是具有本科学历,且拥有至少8年工作经历与至少4年管理经历的企业高管人员。根据城市、院校的不同,EMBA学费为每年10万元至60万元不等。

此后七年间,共有两批64所高校获得EMBA的招生权,“实际上开设EMBA课程的院校超出这个数字”。

某高校EMBA项目管理人员透露,有一些不在规定名单里的院校和社会机构也会以“EMBA研修班”的名义开设项目,相比“正规军”,这些项目拿不到正规学位的,属于变相的“花钱买人脉”。

李发进也透露,在2014年中央出台“禁读令”之前,一些EMBA教育的社交色彩浓厚,比如学员中可能有某市的市长、发改委主任等官员,工商企业界通过EMBA班与这些直管领导成为同学,既读书又交朋友,为完善产业链、拓展人脉提供了机会。

此外,企业领袖们还可以在这里发起共同项目或成立公司。EMBA班既可能有王石、柳传志等商界大佬授课,又能接触到互联网金融、线上线下教育、房地产、IT等各行各业的管理人才。

“2010年之前,读EMBA的人员相对水平较高,对学历、工作经历等方面把控比较严格。”复旦大学EMBA班学员、上海复瑞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力勤说。2010年前后,EMBA招生出现了“鱼龙混杂”的苗头,“前期的好口碑和高质量生源吸引一些人想‘混这个圈子’,部分院校也有招生和运营的压力。”

业内人士认为,从EMBA在中国办学至今,诸如缺乏资质、乱收费、花钱买学位、教学质量差等现象在一些院校确实存在。

李发进表示,办学的院校不断增加,招生数量也在迅速增长,他感觉到一些院校生源质量的下降。 招考权上收的影响

据了解,全国MBA指导委员会近日将召集部分高校代表就EMBA“统考”新规进行探讨,包括统考的科目、分数线等具体规定。

EMBA院校目前采取的是自主举办笔试、面试的方式,一般的录取条件是两封企业雇主或业内名人的推荐信和一篇企业管理相关论文,学员再参加院校组织的面试,合格后即可入学。

自主招生,意味着评判标准多样,录取灵活。

以人民大学深圳EMBA班为例,招生为笔试加面试,如果笔试不过,学校会给二次补考的机会。目前学校自主命题主要涉及管理类的题目以及基础英语,面试成绩占更大比重。

“我们在考前发给考生复习资料,认真复习问题不大的,面试主要是看考生的综合素质和管理经历,这是我们最为看重的。”该EMBA班招生老师称。

李发进分析,EMBA未来也可能会被纳入MBA统考。由于MBA入学考试需要考外语、数学,这就给那些管理经验丰富但离开应试环境多年的企业高层人员设置了门槛。

“国内MBA考分高的往往是那些大学毕业三年左右、应试能力强的年轻人。”储朝晖说。

国务院学位办在2014年作出规定,自2016年起,除EMBA外,其他类别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将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取消在职研究生联考。EMBA虽暂时无需参加全国统考,但报名、录取工作均需通过统一信息平台进行。

业内人士指出,政策实际上从2013年便有收紧趋势,当时MBA的统招分数线从150分上调至155分,这一年有40%左右的MBA院校没有招满。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全国统考多年来分为两种,每年12月的全国统招和每年10月的在职硕士联考(2016年起已经取消),前者毕业后可获得教育部认可的学位证和学历证,考试相对较难;后者只能获得学位证,考试相对容易。此前EMBA毕业者也只能拿到学位证。

业内人士还有另一重担心,经过统招的筛选,未来的EMBA教育是否会和MBA越来越同质化?过去因为管理经验丰富的申请者往往考不到高分,与MBA的招生目标相背离,清华、北大、北科大、北理工、北师大等高校从2010年开始提前面试,面试通过的考生只要统招达线就能入学。

长江商学院一位EMBA班主任也感到担忧,“国内传统大学的管理学与实践脱钩,EMBA和一般的管理学差别太大,不可能继续学习‘术’层面的东西。此外企业家脱离学校太久,重新考试有难度,他们的学习需求也不是一般性的知识,更注重的是企业家格局、经验和视野拓展。”

李发进认为,如果EMBA纳入统招,将在两年前“禁读令”之后,继续打破EMBA原有的教学模式,压缩生源。他分析,今年开始EMBA和MBA一样,都集中在12月一次统考入学,过去春、秋季入学的学生会分流;今年会有学生赶报EMBA自主招生末班车,导致明年入学人数的减少;突然的政策变化,让准备今年12月统招考试的时间紧迫,也会导致报名人数和通过率的减少。

这些都可能导致明年大多数EMBA院校面临缺乏生源的困境,尤其是那些排名靠后的院校。 如何提高选拔质量

目前的EMBA院校中,只有长江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属于两所体制外民办学院,它们是否会被纳入统招范围,目前还不明朗。

一所著名高校的EMBA项目负责人认为,新政主要针对一些不在教育部名单里的院校和社会机构。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主任陈杰平表示,该学院的招生一直需要多轮考试,门槛高、通过难,因此新政对中欧来说并不存在实质性影响。

对中西部地区的一些高校来说,新政一旦落地,或将影响报名及就读人员的构成。

“一线城市EMBA报名者相对年轻,学习能力较强,他们更加欢迎全国联考。但在二三线城市,部分报名者学习欲望强烈,应考能力却相对较弱,统一考试可能会拦住一部分这类人群。”湖南大学EMBA项目的一位招生老师表示。

由于不需要全国统一考试,还可以拿到学位,近年一些企业高管、官员,确实通过EMBA教育曲线获得硕士学位,加之一些培养机构追逐利益,忽视培养质量,导致教育水平低下。 由于不需要全国统考试还可以拿到学位近年些企业高管、官员确实通过EMBA教育曲线获得硕士学位加之些培养机构追逐利益忽视培养质量导致教育水平低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为此可选择的治理途径有两条。一条是传统行政治理路径,即用行政手段进行治理,把EMBA项目招生、培养的自收回来,举行统一的招生考试,再由政府部门对学校的培养提出要求;另一条则是进一步推动学校用好招生、培养的自改革,激励高校重视培养质量。

熊丙奇认为,把EMBA招生纳入统招有违其人才培养的初衷――统一入学的笔试考试,难以考出一个人的管理能力和经验。目前,中国学术性硕士的招生也在大力推进免推(免试推荐)招生改革。从各国经验看,也鲜见大学EMBA项目采取统一笔试方式选拔人才。此外,统考也不能解决EMBA培养质量的问题。

在熊丙奇看来,EMBA教育中存在的种种乱象,与现行的学位国家授予制度相关。要让EMBA真正重视培养质量,必须加以改革,建立新的学位认证制度,即学校自主办学、自授学位,学位含金量由专业机构认证和用人单位认可。

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窦文宇曾以客座教授身份执教内地EMBA项目,他认为,教育部门“统考统招”的要求真正实施会有难度:“国外没有统考,每个学校有自己的招生原则,或者他选定第三方的GMAT考试。对国内EMBA品质担忧是正确的,但是否一定要通过全国统考解决?”

在美国的大学,MBA、EMBA招录通常参考第三方考试机构的成绩来录取,最常见的是GMAT考试成绩,比如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和沃顿商学院都明确要求GMAT成绩。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面预算 考核评价 指标设置 责任中心

一、预算管理在财产保险公司应用的现状

(一)预算作用不明确

内部对预算的重要性缺乏系统的认识,怀疑预算管理在企业成本管控中的效果。没有充分发挥预算在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过程中的动态管理作用。

(二)预算控制流于形式

表现为预算指标确定不科学、设定不合理、控制不严格,在编制前未能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使预算目标的确定缺乏科学依据。预算编制不严谨导致预算难以真正落实及执行。

(三)预算考核不严谨

未能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由于预算目标本身不够公平合理,未能有效地激发员工自觉、主动地执行预算的工作热情。

全面预算管理在财产保险公司应用中的困境,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原因。

1.业务特点决定了预算管理的复杂性。财险业务大多为一年短期业务,容易受到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居民生活水平等多种因素作用,经营对象与工商企业相比较,其成本具有风险性、不确定性等,这些特点决定了财产保险预算管理特殊性和复杂性。

2.主要成本具有很强的刚性特征。全面预算管理分为预测筹划、过程监控、对照分析、改善调整、整体评价等各个过程。但财产保险公司承保、理赔成本弹性较小,控制过多有可能造成费用后延,违背了预算本质,反而对正常核算产生不利影响。

3.预算接受度不高,抵触情绪仍然存在。费用使用前多了预算前置审批、预算审核手续,事后多了预算评估的环节。

二、预算管理在财产保险公司经营中的作用

企业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明确认识造成预算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认真梳理预算在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及其重要。

首先是协调部门一致。保险公司内部部门繁多,各部门因职责不同,往往会出现相互冲突的现象,必须协调一致,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收支控管。通过跨部门的预算管理能有效整合部门利益,确保实现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

其次是加强成本控管。预算指标为企业成本控制提供了标准,促使企业对成本支出进行评估,通过预算管理确保使各项指标沿既定轨迹发展,并最终达到企业最终战略目标。正如著名管理学家戴维·奥利所说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企业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

最后战略目标落实。预算能将企业的年度经营目标层层传递和分解,使企业中每个职位被赋与战略责任,每个员工承担各自的岗位职责。预算指标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相对指标,能更好的评价员工、部门,基层公司的工作成果,能客观地反映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大小。

三、财产保险公司改进预算管理的举措

(一)建立以责任中心进行控制的全面预算体系

在当前我国保险欠发达、效益不高、保险人的自律性不强、保险市场环境需要进一步规范、管理手段和管理能力有待于提高的情况下,财产保险公司应当尝试按责任中心进行预算控制,实行分类预算、分类考核、分类管理。

业务管理部门作为保费收入、赔付支出、承保理赔费用预算的责任中心,授予其相应的费率、赔付各流程政策制定权和手续费管理权; 行政管理部门作为资产、行政费用的责任中心,由其在年度预算控制的总资产、总职场面积和费用、总行政费用内,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调配原则;人力资源部门作为薪酬、人数责任中心,由其在年度预算控制的薪酬和人数内,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调配原则;各基层机构作为预算执行部门,在下达的各类计划和调配原则内达成收入计划、控制支出,可以在计划内进行适度的调控和考核。

(二)建立合理的预算指标体系与分析评价体系

首先,繁简结合,合理设置预算指标,。对于收入类,设置续保指标与新保指标,对于支出赔款类设置赔付率指标。费用类设置总费用率指标,其中对于费用类承保、理赔费用分别与保费、赔款挂钩,管理费用总额控制。对于费用类指标尽量化繁为简,一个责任中心避免小指标过多,确保日常考核监控的可操作性。

其次,公司要成立常设性预算委员会,对财务预算的编制、调整进行讨论评审。主要是对预算控制部门责任进行确认、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对各预算执行单位提出的调整要求进行评估审议,对环境政策变化进行跟踪并提出是否修订建议,对预算调整对总体战略目标的影响评估等。评审结果交公司决策层决策,使财务预算客观、公正、动态管理、有序有据。

(三) 设置独立公正的预算编制管理机构

预算草案到编制出正式的预算是一个复杂而且专业化的过程,因此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负责预算的编制汇总,并处理日常管理事务。目前许多企业的预算指定由财务部门完成并实施,这不利于处理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降低了预算控制系统权威性,造成对执行部门预算约束力不强。保险企业在企业预算控制系统的改进过程中必须消除“财务预算是财务部门的预算”错误认识,明确预算是企业自身实现战略目标的必要工具,各责任中心对预算制定、执行、结果都要负全部责任。这样才能有效防止预算控制系统在执行中的控制失效。

四、结束语

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以及合理设置预算控制流程,才能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最终使其成为实施企业战略与提高经营绩效的工具。在保险行业日益规范今天,各大保险公司的管理模式逐渐向集中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全面预算管理保证企业战略的进一步落实,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益,必将重新成为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陈恩莉,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预算控制探讨,金融经济 2009(20)

马莉欣,浅谈财务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现代经济信息2009(16)

孔德琪,财产保险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企业研究,2010(11)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托;发展现状;刚性兑付;业务转型

信托是普通法对世界法律制度的重要贡献之一。最早的信托概念源于《罗马法》中的“信托遗赠”制度,而现代意义的信托则是以英国13世纪的尤斯(USE)制度为原型逐步发展起来的。从国外信托的内涵看,所谓信托是指财产所有人基于信托协议将财产移交给受托人占有、使用及处分,同时约定将管理的利得交给特定的人或用于实现特定目的的一种制度。“资产转移”与“由他人管理”二者共同构成了现代信托的基本特征,受托人对转移资产且不参与管理的人所承担的责任即为信托责任。

一、国内信托业发展历程

广义上,信托可分为“内置式管理”与“外置式管理”两种信托模式。“内置式管理”是指委托人依据公司法成立公司并作为股东将其资产移交给专业经理人经营管理并实行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模式;而“外置式管理”是指委托人将资产转移至特殊目的载体且由他人进行管理的模式,这也是通常提及的信托概念。目前国内外信托业基本上都是采取“外置式管理”的模式。按照受托人接受信托之行为是否具有营业性,信托业务可分为商事信托(营业信托)和民事信托(非营业信托),而我国信托法则从信托目的的角度将其分为民事信托、营业信托和公益信托。此外,按照信托资产的来源可分为集合资金信托、单一资金信托和管理财产信托,按照信托资产的功能可分为融资类信托、投资类信托和事务管理类信托。

虽然我国《信托法》2001年就已出台,但从完整意义上的行业法的角度看,相较《银行法》及《证券法》,《信托法》显得“先天不足”,只有行业行为法部分,缺少行业法部分,其他配套的行业法律法规(如信托登记、转让、税收等)也都欠缺,导致行业发展受阻,成长缓慢。而自2007年“新两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及《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与2010年《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后,信托业终于有了较为明确的法律规范,行业发展逐步驶入正轨。2009年以来,得益于银行出表需求,国内信托业开始了长达4年的高速增长。2009年初资产规模仅为1.22万亿元,但当年底就突破2万亿大关,达2.02万亿元;2012年底,资产规模增加2.66万亿元,达7.47万亿元,超越了当年保险业7.35万亿元的总资产规模,也超越了银行理财7.1万亿元的留存规模,跃升为金融业第二大支柱。2007~2012年的6年间,信托业受托管理资产规模占当年度GDP的比重也由3.0%增长至14.3%。信托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与信托业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中国金融子行业的结构,促进了居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为民间理财资金打开了一个新出口,提高了金融体系运行效率。但是,主要依赖通道类与融资类业务的业务结构风险很大,一旦相关领域被调控,业务增长就会失去引擎,属于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经济转型加速的新时期,信托业的业务结构调整显得更加迫切。

二、国内信托业转型期的现状分析

(一)行业资产规模分析

今年2季度末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显示,67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9.45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5.54万亿元,同比增长70.72%,进一步巩固了信托业作为我国第二大金融业态的地位,但是相比1季度末的8.73万亿元,环比仅增长8.29%。与去年2季度的增速下滑有所不同,今年前四个月,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尚能保持5%以上的月环比增速,但到了5、6月,资产规模月环比增速仅分别为1.9%、0.44%,6月份增量仅400亿元,月度环比增速创下2010年以来新低,这一变化预示着信托业转型的时点已然来到。

(二)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今年上半年,67家信托公司实现经营收入350.79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59.00亿元,同比增长35.44%;相比今年1季度的152.41亿元,2季度营业收入环比增长30.16%。实现利润总额257.76亿元,人均利润155.66万元,相比去年同期,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5.69%,人均利润同比增长9.04%。就已清算信托项目为受益人实现的年化综合实际收益率而言,2季度再创历史新高,6月清算项目的年化综合实际收益率达到7.80%,相比去年6月的6.52%,同比提高了1.28个百分点。对比一年期定存3.25%的利息率、银行理财产品4.11%的平均收益率和2.5%的平均股息收益率,信托公司俨然成为近年最能为投资者赚钱的金融机构。

(三)行业固有资产与净资产规模分析

2013年信托行业的固有资产规模继续稳步增加。截止2013年2季度末,67家信托公司固有资产规模2517.29亿元,相比去年2季度末的2003.51亿元,同比增长25.64%;全行业所有者权益2248.72亿元,相比去年2季度末的1806.83亿元,同比增长24.46%;其中:全行业实收资本为1014.78亿元,平均每家15.15亿元,相比去年2季度末,同比分别增长11.08%和9.47%。固有总资产规模和净资产的增加,进一步增厚了信托公司的行业风险抵御防线。

(四)行业资金投向分析

信托业2季度数据表明,就占比总资产规模94.2%的资金信托的投向看,目前信托资金投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大领域,但是2012年以来,各领域的占比排位已经发生转变。

1. 第一大配置领域是工商企业信托。截止2季度末,资金信托运用于工商企业的规模为2.62万亿元,占比高达29.40%,创历史新高,相比于去年底,规模增长了40.86%,占比提高了2.75个百分点。这说明信托公司充分意识到经济结构大调整的历史性机遇与国家领导层对经济发展政策的思路转变,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2. 第二大配置领域是基础产业信托。2011年之前,基础产业一直是资金信托的第一大配置领域,2012年2季度开始,基础产业退居资金信托的第二大配置领域,但占比恢复增长。今年2季度末,基础产业信托的规模达到2.39万亿元,占比进一步提高到26.84%,与去年底相比,规模增长了44.87%,占比提高了3.22个百分点。基础产业信托在今年上半年的较快发展,主要得益于地方政府持续性融资需求以及国家规范政府融资行为后信托公司的产品创新,表明信托公司上半年加大了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但同时需要高度警惕部分地方政府过度融资背后的风险。

3. 第三大配置领域是证券投资信托。2012年以来,随着信托公司证券账户的解封以及证券市场长期低迷后逐步开始显现的投资价值,加上机构客户对现金流管理的需求,信托公司加大了证券投资信托的力度,使证券投资信托规模有了较大的增长,一跃成为资金信托配置的第三大领域。今年2季度末,证券投资信托规模达到了9765.85亿元,占比为10.96%,相比去年底的9022.18亿元,增长了8.24%。

4. 第四大配置领域是金融机构信托,主要运用方式是存放同业。2季度金融机构信托规模为9512.86亿元,占比为10.68%,规模同比增长49.53%,规模环比增长23.22%。金融机构信托规模的较大增加,是信托公司主动加强信托产品流动性和安全性管理的结果。

5. 第五大配置领域是房地产信托。由于国家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以及房地产市场自身风险的加大,2012年开始房地产信托占比开始降到10%以下,并从资金信托的第三大配置领域退居到第五位。随着今年上半年楼市的小幅回暖,房地产信托又出现明显增长。截止2季度末,房地产信托规模为8118.63亿元,相比去年底的6880.69亿元,增幅达到17.99%,但占比却从去年1季度的13.46%下降至如今的9.12%。占比的持续下降,表明信托公司已经对调控周期下的房地产行业采取了谨慎参与态度。

(五)行业业务结构分析

虽然2012年信托业实现逆周期增长,但面对经济下行、政策变化及同业竞争的压力,其经营模式也面临调整和转型的需要,而这种转型的变化已在其业务结构中有所反映。

1. 信托客户的高端化与去通道化并进。2010年之前低端银行理财客户资金主导的“银信理财合作单一资金信托”占比第一,中端合格投资者主导的“集合资金信托”占比第二,高端机构及个人客户主导的“非银信合作单一资金信托”占比第三。但到了今年2季度末, “非银信合作单一资金信托”占比48.78%,位居第一,且比例一直在提高;“集合资金信托”占比23.37%,首次位居第二;“银信理财合作单一资金信托”占比22.05%,首次退居第三,且由于规范银信合作的监管措施的持续实施,预计占比还会继续下降。至此,资金信托的客户结构终于完成了由“低—中—高”到“高—中—低”的正态分布结构的转型,呈现出了高端化财富管理的发展趋势。

2. 信托财产的多样化。从信托财产的形态看,相比于资金信托而言,财产信托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2011年财产信托的资产规模仅为1706.26亿元,然而至2012年底,其规模快速增加到4856.06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84.6%,远高于同期55.27%的信托资产总规模增长率。今年上半年财产信托规模继续增加,2季度为5480.46亿元,相比去年底又取得了12.86%的增长。虽然财产信托在信托总规模的比例仍然很小,2季度占比仅为5.80%,但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常态化以及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推广,特别是随着今后信托登记制度及信托税收制度的完善,真正意义上的不动产势必会得到较大发展,从而推动财产信托再上一个台阶。

3. 信托功能的服务化。服务信托的主要功能不是投融资,而是利用信托灵活的制度优势为客户提供财产方面的事务管理服务,统计口径上为“事务管理类信托”。相对于占比81.46%的资管类信托(融资类与投资类),服务信托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2010年末服务信托的规模仅为5201.29亿元。但从2012年起服务信托进入快速增长轨道,当年末就达到了1.14万亿元,同比增长达86.10%,占比也由2011年的12.75%提升到15.28%。截止今年2季度末,服务信托规模继续增加到1.75万亿元,占比进一步提升到18.54%。未来随着企业年金信托、公司管理服务信托、公益信托及家族信托的开展,信托的服务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服务信托也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三、国内信托业转型期面临的主要风险与挑战

(一)目前信托业主要面临以下几类风险:到期兑付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法律风险

1. 到期兑付风险,又称违约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信托项目到期时,作为委托方的融资者无法按期给付约定本金和收益的风险。从实际情况看,近年来信托的兑付风险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信托、地方政府基建类信托、工商企业信托、矿产能源类、艺术品信托等领域。引起兑付风险的直接原因比较多元,比如政策风险、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目前主要为重点领域的政策调控风险,如对银行非标债权类表外理财业务的监管、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全面审计与监管升级,以及宏观经济增速下滑风险。

2. 流动性风险,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信托、工商企业信托等领域,是指融资方投资建成的房屋或生产的产品发生滞销而引起资金回笼困难、难以到期兑付的风险。在实务中,项目的流动性风险是引起兑付风险的直接原因之一。

3. 管理风险,是指信托公司在项目的前期尽职调查、项目过程追踪与风险防范等管理环节出现疏忽或过失而引发的风险。例如有人欲通过编造融资项目、伪造项目材料及公司公章以骗取信托资金而项目负责人没能甄别出材料真伪,或者虽然项目真实但融资方在过程中挪用信托资产偿还私人债务而项目负责人没能及时发现并阻止,等等。

4. 道德风险,是指由于项目相关方的道德缺失所引发的风险。实务中最常见的是相互串通式的道德风险,即信托经理收受重金贿赂,帮助不达标的企业包装其融资担保物、美化企业财务报表、疏通信托公司风险控制委员会成员等,以做成信托贷款计划,收取高额贿金。也有信托经理和中间人合作,分摊资金需求者额外支付的中间费,并有意忽视风险防控。此外也包括第3项中提及的融资方单方欺诈或挪用资金的道德风险。

5.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相关法律欠缺、模糊或变动而带来的风险。这主要体现在现行《信托法》对于事务管理类信托的业务开展各环节缺乏明确的规定。虽然有些管理类信托可以根据《信托法》设立,但具体业务如何开展、相关主体的权利及关系都没有明文规定,如果出现法律纠纷,虽然短期内可参照同类的诉讼案例做司法解释,但我国属于成文法系,后来的判罚不受原先案例限制。因此,按照过去的案例对相关信托业务纠纷做司法解释不免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二)“刚性兑付”约束亟待破除

所谓“刚性兑付”是指当信托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先行给付本金及收益完成项目清算。事实上,我国并没有法律条文规定信托公司需要刚性兑付,此概念只存在于资金的债权债务关系,因此“刚性兑付”只是监管层与信托机构出于维护行业和社会稳定而共同推动形成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则。但目前信托公司解决兑付危机的手段较为有限,主要包括:延期兑付、用自有资金、风险准备金或未分配利润接盘、关联公司(如股东)或第三方公司(如资产管理公司)接盘、借新还旧、转让信托受益权、利用基金滚序型信托、资金池等模式作为风险缓冲等。但这些终究不是长久之策,且资金池等模式本身也蕴含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对信托公司的实力要求也很高。在这财富爆炸的时代,未来必将面对更大规模的项目,以目前的“刚性兑付”措施将无力应对,且该做法本身也对行业发展有着极大限制。

(三)资产管理市场混业竞争的挑战

目前国内资产管理市场已形成了混业竞争格局。所谓资产管理业务,本质仍是基于信托关系的信托类业务,因此也具备信托跨市场开展投融资活动的制度优势。2012年资管业务放开前,除了信托公司开展的信托业务外,基金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等,实质也都是基于信托关系的业务安排。资管业务权限放开后,证券、公募基金、保险、期货甚至PE/VC私募基金等机构都被赋予了以资产管理公司形式经营信托业务、开展与信托公司同质化的资产管理业务的权限,促进了混业局面的形成。信托公司受到的冲击不可谓不大,一是通道类业务、融资类业务等低难度业务直接受到券商、保险、基金子公司等同业机构的猛烈冲击,通道费率已降至万分之二三;二是创新型融资业务领域中亦受到同业机构夹击,例如券商股权质押融资的市场份额已由2012年的不到2%激增至10%左右,且基金子公司还在信托难以涉足的定向增发类业务上大行其道。信托业曾经的优势业务正在受到挑战,业务转型与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四、对于国内信托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基于资产管理混业的大背景加快推进信托行业立法工作

之所以监管部门可以对非信托金融机构放开资产管理业务权限,主要仍是由于我国信托行业法的缺失,导致了行业边界模糊、行业参与主体不明确,使得信托越发成为金融机构均可运用的业务模式。虽然后期颁布了信托机构相关管理办法,但也只是针对信托公司进行监管,对于其他开展具有信托实质的相关业务的金融机构,相关法律定位与业务管理均缺失,监管套利等问题由此产生。根据信托的内涵可知,目前各类资管或理财业务本质上都属于信托范畴,都是广义上的信托业,理应受到信托法律法规的统一约束。因此,建议政府及监管部门能基于信托实质管理与资管市场混业格局既成的角度,积极开展广义金融信托领域的调研工作,加快推进相对现行不完整的信托法和狭义视角的信托行业法的修订与补充,将经营信托业务的相关机构或部门纳入“大信托法”的监管范围。一方面,有利于化解潜在法律风险,促进信托业务发展,更有效地发挥信托服务实体经济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从“牌照监管”向“功能监管”的转变,适应金融混业趋势下的监管要求,更有效地对资产管理领域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

(二)通过业务创新塑造差异化市场竞争力

信托是目前国内唯一可以连通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实体经济的金融业态,具备“多方式运用、跨市场配置”的特点,因此一直都是表外融资的金融实践“先行者”。根据《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未来信贷资产证券化将从试点阶段进入常态化阶段,信托可以从多个方面参与到证券化的过程中,帮助银行实现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标准化,同时能更深入地参与到经济结构调整中来,并完成自身的去通道化。此外,在资管混业与信托法开启修订的现实面前,如果包括银行在内的资管业务的法律属性及地位得到新信托法的认可,那么信托将面临传统通道业务消失的风险。因此目前必须主动摆脱对通道类业务的依赖,通过进一步业务创新,大力发展基金型资金信托、事务管理类信托,并通过在财产信托、服务信托、企业资产管理、高端财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三)可考虑在产品结构化设计阶段引入风险缓冲机制

当前阶段可以探索在信托产品设计阶段直接引入风险缓冲机制以完善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一是“优先劣后”的结构化设计,这种设计可较好地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劣后受益人须在优先受益人全部得到偿付后才能获得分配信托收益的权利,故其除了获得预期收益还可能获得信托投资的超额收益,而这也为享有优先受益权的投资者提供了一定的风险缓冲;二是“错期设计”,即将信托计划期限和用资期限合理错期,当贷款安全到期时信托计划可提前清算结束,若未按期收回本金兑付风险也不会马上出现,这样既可分散信托产品的兑付期,又可为信托公司处置抵押物提供了时间;三是发展“基金型信托产品”,此类产品既可通过投资组合降低投资风险,又可提高信托公司自主管理、客户营销、产品创新、风险管控等核心竞争力,从而为将来进军高端财富管理领域打下基础。

(四)加快推进信托产品的二级市场交易转让机制

“刚性兑付”的破解难点在于:除证券类等少量信托产品可中途赎回外,大部分信托产品流动性比股票、基金等差很多,而如果没有刚性兑付这一防线,投资者利益将很难得到保障。但是在二级市场交易中,产品转让须由独立第三方进行具有法律效力的财产权利登记为基础,而国内信托财产登记制度尚未成型,使得投资者无法通过北金所等三方交易平台实现直接转让,需与投资者一对一谈判,并到信托公司完成受益权变更登记,这极大地增加了手续复杂程度与转让难度。建议银监会与证监会等机构联合起来,首先建立起信托财产的强制登记制度,其次是成立全国统一的信托产品转让信息平台,为需要流动性的投资者提供信托产品转让信息服务;再次,尝试赋予信托公司做市商资质以便其沟通协调二级市场的交易工作,或是与拥有做市商资质的券商协调好业务关系;最终,建立起全国统一的面向个人与机构投资者的信托产品自由转让的二级交易市场,彻底改变目前信托受益权转让信息不对称、投资者风险难以高效转移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曹芳.中国信托业制度变迁与业务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2]胡莉铭.国外信托业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2006,(8):24-25

[3]李将军.中国信托业的金融逻辑、功能和风险防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3):6-11

[4]周耀,邢陶然.我国信托业的发展环境及创新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10):18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市场化取向改革;卷烟销售;因素

一、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

在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的时代背景下,2015年中国烟草虽然在利税总额和上缴财政总额上有不同比例的增长,但是三个关键指标却存在下降:销量(同比下降2.3%)、产量(同比下降0.88%)、工商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6%),2016年消化社会库存将是卷烟销售工作的重点之一。为适应社会发展新常态、消化卷烟社会库存,卷烟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在2014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凌成兴提出“五个千方百计”,明确指出“要千方百计推进市场化取向改革”。2016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凌局长再次强调:“在实现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深入推进,工商零共同面向市场的营销体系进一步确立。”

从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提出到逐步推广,国家局精心部署并实时调改革战略,积极探索在专卖体制下实现逐步市场化的新途径、新方法。国家局在坚持专卖专营的前提下,选取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为首批改革试点,遵循市场规律、因地制宜的稳步推进改革策略;在网建的基础上借助信息化手段,完成从“工―商―零―消”到“消―零―商―工”的业务流程再造,加快市场响应速度。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试点地区卷烟市场化程度明显提升。根据2015年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试点扩展到36个重点城市和江苏、湖北全省,覆盖到2000万箱卷烟市场。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各试点逐步实施和深化改革方针策略,在改革的背景的依旧有诸多因素影响着卷烟销售工作。

二、影响卷烟销售工作的重要因素

(一)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中高速、新动力、优结构为特征的新常态,2015年全国GDP 增速为6.9%,多机构预测2016年全国GDP增速将继续探底,居民收入增速也伴随着GDP增速放缓。卷烟销售情况将会同步受到影响。具体到烟草行业,卷烟作为一种快速消费品其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周期呈较强的正相关,世界经济疲软导致卷烟销售增速出现下行趋势,卷烟销量稳中趋减将成卷烟销售的新常态。

目前,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尤其是城乡收入差异也对卷烟销售有着重要影响。2015年,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1422元,五年平均增长了9.6%连续六年农民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可见,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为卷烟销量的增长创造了一定的经济环境。因此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也应当注意乡村市场的改革与发展,为卷烟营销工作注入新活力。

(二)法规、法规政策因素。自2012 底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出台,至今已经过去了4个年头,从实行时全国掀起反浪费、抵制“三公”消费的风潮到如今人们已经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消费观念也日益趋于理性。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卷烟销售情况和卷烟结构变化。同时,随着反对“”问题的深入推进,礼品烟的馈赠现象也大幅度的减少,高档卷烟销量也随之下滑,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卷烟结构的提升。

随着国际控烟浪潮的兴起,我国2014年对《广告法》进行修订,新《广告法》将烟草广告禁止空间扩冲宽泛、内容具体明晰,大大增加了约束力;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使得控烟的政府导向性、官方色彩更加明显。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无疑将使卷烟营销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社会环境。

2015年5月10日起我国开始调整卷烟消费税,将卷烟批发环节从价税税率由5%提高至11%,并按0.005元/支加征从量税。此次为我国卷烟自1994年以来第4次提税,与前3次不同本次实行提税顺价,即:同步调整和提高卷烟批发价和零售价格。提税顺价将新增税收转移给烟民,能有起到控烟的作用,但也影响一些对价格敏感的烟民的购买行为,导致卷烟销量增幅下降。

(三)健康因素。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绿色、环保与健康。随着各种关于吸烟有害健康宣传深入人心,人们对吸食卷烟的危害与二手烟的危害更为关注。相对于吸食卷烟的危害,二手烟对健康的危害更易引起大众的反感,于是各种不加热型卷烟出现在卷烟消费市场,如电子烟、口嚼烟、口含烟。我国吸烟人口数量相对稳定,新产品对市场的冲击导致卷烟销售数量下滑也将成为新常态。

(四)管理因素。我国卷烟自1982年开始实行专卖专营,此后在坚持专卖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了工商分家,有效优的化资源配置、打破区域封锁、避免盲目生产、保证国家税利稳步增长,但是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仍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存在,如捆绑搭配销售、客户经理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卷烟行业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就要借市场化取向改革之力,提高行业适应市场的能力,通过市场“无形之手”,着力解决搭配销售等非市场行为,着力改善部分货源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推动营销转型和队伍转型,激发竞争活力,完成“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的战略。

(五)品牌因素。打造中式卷烟大品牌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烟草的战略目标之一,这一战略目标要靠品牌培育来实现。目前各省商业公司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营销队伍不够专业化;品牌培育能力不足;品牌培育制度不健全;营销人力资源配置不够等等。很多商业公司目前对卷烟销售市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是相对欠缺的,品牌进入、管理、培育和退出机制不够规范,品牌市场表现的评价体系也不够完善,因此在做品牌培育工作时相对吃力。目前,各工业公司所有的各品牌、各规格之间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竞争的,需要商业公司进行有效引导与培育。

(六)营销理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烟草公司的职能更接近于管理职能,后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入世与世界经济的接轨,烟草公司的这种管理职能已不适宜中国现代烟草的发展,于是烟草公司进行了职能转变: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为突出服务的重要性烟草公司一线销售人员也从管销员、访销员转变成了现在的客户经理,并用“与客户共创成功”的服务理念来转变客户经理的营销理念,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实际工作中营销理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客户经理自身努力与教育培训相结合,更需要借助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推手加快营销理念的转变。

三、结论与建议

开拓市场稳定销路是根本、结构提升是关键。卷烟销量稳中有降低,卷烟结构稳中有升,才是烟草行业健康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工、商、社会库存,提振稳定卷烟销量的信心;坚持向创新型产品要销量,积极开拓细支卷烟市场、爆珠烟市场、雪茄烟市场和其他新型烟草制品市场、满足烟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与此同时,烟草工业公司继续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生产工艺,注重履行降焦减害的行业责任,寻求与非烟民和社会公众的均衡发展;继续加强卷烟营销网络和终端建设,努力打通营销的最后一公里;主动顺应时代潮流,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积极应用“互联网+烟草”、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努力通过创新供给满足消费需求、创造消费热点,推动卷烟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者单位:河南省烟草职工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 王哲.烟草专卖执法成本的节约与控制[J].中外企业家,2014.11

[2] 汤薇.正确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J].教育教学论坛,2015.8

[3] 洪宇.中国控烟政策变迁:基于支持联盟框架的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3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银监会于2008年4月底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7年报》显示,07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首次突破50万亿,达到52.6万亿,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首次突破8%,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161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79.02%,这充分说明当前中国金融业有保持金融稳定的能力,但是银行业、保险业等仍将面临着严重的金融风险。本文以目前汇率改革触发的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增值、金融也不断对外开放及美国次级债波及全球的金融环境下,探讨我国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并相应提出对策。

一、目前中国所面临的金融风险

(一)美元货币持有及汇率风险

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级债影响波及全球,虽然说中国的金融环境处于不流通的内部环境,但是对中国的影响也将会局部扩展开来。美国为了转嫁次级债的风险,通过不断使美元贬值,降低利率等金融手段,在我国汇率改革后自由浮动的情况下,促使人民币不断升值,自2006年人民币自由浮动制度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达到15%以上,我国因持有美元而导致持有资产的贬值,美元资产通过兑换人民币及购买人民币资产达到保值增值的效果,加大人民币流动过剩,从而产生流动过剩风险导致通货膨胀居高不下。

(二)中国金融机构存在着历史性的坏账

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的格局,由发展历史的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金融机构的历史性坏账。据中国工商银行根据最近公布的一项报告,其不良资产占比虽较前几年有所下降,但目前仍维持将近20%水平。著名的巴塞尔协议把资本金与风险资产比例达到8%作为权衡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是否达标的一个指标。据银监会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7年报》显示,07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首次突破50万亿,达到52.6万亿,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首次突破8%。但是四大国有银行的中行工行建行三大上市国有银行资产负债率分别为92.53%、93.75%、93.48%,虽然显示加权平均已经达标,但是其风险依然不减。

(三)保险企业的资本充足率偏低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中国保险业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保险深度、保险密度还是经营管理水平相距甚远。当前困扰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因素既有保险企业资本充足率的问题,营销管理水平方面的问题,更有信用上的问题。而我国的信用疲软现象却十分突出,它在国家信用、公司信用和个人信用方面均有表现。随着保险业开放度的提高,内资保险公司在风险处理技术、科技运用水平、信息管理水平、资金运用效率的差距将显现出来,人才流失也在所难免,这必然会压缩内资公司的生存发展空间。

(四)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还很高,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除农行尚未上市外,其余都通过渠道上市融资,但是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还很高,而2003年11月标准普尔公司的《中国金融服务业展望2004年》报告中提出,中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比率估值为40%以上,因而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不可能在短期内将不良贷款比例降到15%目标。

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

(一)加大财政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点,也正因为它们是国有企业,财政部就必须加强对它们的监管。央行对商业银行的金融监管总的来说是一种外部监管,并不能完全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些内部问题。目前我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也有“国有企业病”,如所有制缺位、局部利益极大化、预算软约束、效益递减等等。国有商业银行之所以不像国有工商企业那样困难,是因为银行的特殊业务,即存款业务,不会产生现金流量问题。因此,财政部作为出资者,要真正行使管理的职能,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1)按国际金融标准建立我国商业银行谨慎会计准则和审计规则。保证商业银行会计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有利于建立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2)要建立科学的指标管理体系。该指标体系应能够全面科学地衡量国有商业银行的绩效,以此作为考核的基础。(3)降低成本与费用项目。精兵简政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和人员,停止自身固定资产投资,减少成本支出。(4)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约束和预算约束。不要因为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上交税收量大而忽视了它们的企业性质。如果国有商业银行不以利润润为经营目标,就难建立起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就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

(二)经营金融管理技术和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拓展经营范围

金融创新应包括观念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所谓观念创新是指要以效益和质量至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组织创新是指构造责权利明晰、运作高效的金融企业管理体制。所谓产品创新是指要以市场客户需求,发展高需求高附加值的金融产品。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金融制度,这虽然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却不利金融机构拓展业务。目前世界金融先后走上了混业经营的道路,因而,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是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也是金融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变革。

(三)积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及金融企业的资本金

人才是金融业的重要资产,我们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战略投资,构筑本企业的人才高地,建立起人才开发途径,培养市场竞争意识强,熟悉金融业务和金融政策法规、国际惯例,并会使用现代管理手段、科技手段的金融人才队伍。我们必须要科学合理地对现有金融人力资源加以市场化管理,建立良好的激励、教育培训机制,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增强凝聚力、归属感。利用当前的融资环境,发行部分可转债从而逐步提高公司的资本金率。

(四)不断提升金融业的监管水准

金融监管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直接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完整的金融监管体系,但在金融监管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监管不力。当前非现场监管技术相对落后,工作效率偏低,技术分析只是在表面上,监管力度和深度明显不够,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的过程未能有效监测。第二,监管理念落后。目前,金融监管部门往往只重合规性监管,而对风险性监管力度不足。第三,监管责权不明。因为监管责权的不明确,导致监管失控状态时,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推委现象。按金融监管责任制,监管对象的第一监管责任人应对被监管机构的市场准入、营运、退出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但由于受多方面的影响,一些制度落实不到位。如监管人员不足,监管工作处于表面化,没有严格按具体操作规程办。第四,监管处理问题的时效性不够,监管过程中虽然发现问题,但是处理问题的时间上相对滞后,这导致了最佳管控时间的错失,从而导致现象往往是问题比较严重时才出招,此时却是事倍功半。就像当前金融管理当国际大环境中处于经济滞涨时期,而我国且处于经济通货膨胀时期,而又因为国际的联动性及相关性,从而导致当前抑制通胀的手段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我们必需建立一套科学化的具有预期性、前瞻性的金融管控体系。

参考文献

[1]陈中阳著,金融机构现代风险管理基本架构[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8

[2]谷秀娟著,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技术及应用[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12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银监会于2008年4月底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7年报》显示,07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首次突破50万亿,达到52.6万亿,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首次突破8%,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161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79.02%,这充分说明当前中国金融业有保持金融稳定的能力,但是银行业、保险业等仍将面临着严重的金融风险。本文以目前汇率改革触发的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增值、金融也不断对外开放及美国次级债波及全球的金融环境下,探讨我国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并相应提出对策。

一、目前中国所面临的金融风险

(一)美元货币持有及汇率风险

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级债影响波及全球,虽然说中国的金融环境处于不流通的内部环境,但是对中国的影响也将会局部扩展开来。美国为了转嫁次级债的风险,通过不断使美元贬值,降低利率等金融手段,在我国汇率改革后自由浮动的情况下,促使人民币不断升值,自2006年人民币自由浮动制度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达到15%以上,我国因持有美元而导致持有资产的贬值,美元资产通过兑换人民币及购买人民币资产达到保值增值的效果,加大人民币流动过剩,从而产生流动过剩风险导致通货膨胀居高不下。

(二)中国金融机构存在着历史性的坏账

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的格局,由发展历史的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金融机构的历史性坏账。据中国工商银行根据最近公布的一项报告,其不良资产占比虽较前几年有所下降,但目前仍维持将近20%水平。着名的巴塞尔协议把资本金与风险资产比例达到8%作为权衡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是否达标的一个指标。据银监会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7年报》显示,07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首次突破50万亿,达到52.6万亿,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首次突破8%。但是四大国有银行的中行工行建行三大上市国有银行资产负债率分别为92.53%、93.75%、93.48%,虽然显示加权平均已经达标,但是其风险依然不减。

(三)保险企业的资本充足率偏低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中国保险业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保险深度、保险密度还是经营管理水平相距甚远。当前困扰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因素既有保险企业资本充足率的问题,营销管理水平方面的问题,更有信用上的问题。而我国的信用疲软现象却十分突出,它在国家信用、公司信用和个人信用方面均有表现。随着保险业开放度的提高,内资保险公司在风险处理技术、科技运用水平、信息管理水平、资金运用效率的差距将显现出来,人才流失也在所难免,这必然会压缩内资公司的生存发展空间。

(四)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还很高,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除农行尚未上市外,其余都通过渠道上市融资,但是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还很高,而2003年11月标准普尔公司的《中国金融服务业展望2004年》报告中提出,中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比率估值为40%以上,因而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不可能在短期内将不良贷款比例降到15%目标。

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

(一)加大财政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点,也正因为它们是国有企业,财政部就必须加强对它们的监管。央行对商业银行的金融监管总的来说是一种外部监管,并不能完全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些内部问题。目前我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也有“国有企业病”,如所有制缺位、局部利益极大化、预算软约束、效益递减等等。国有商业银行之所以不像国有工商企业那样困难,是因为银行的特殊业务,即存款业务,不会产生现金流量问题。因此,财政部作为出资者,要真正行使管理的职能,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1)按国际金融标准建立我国商业银行谨慎会计准则和审计规则。保证商业银行会计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有利于建立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2)要建立科学的指标管理体系。该指标体系应能够全面科学地衡量国有商业银行的绩效,以此作为考核的基础。(3)降低成本与费用项目。精兵简政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和人员,停止自身固定资产投资,减少成本支出。(4)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约束和预算约束。不要因为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上交税收量大而忽视了它们的企业性质。如果国有商业银行不以利润润为经营目标,就难建立起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就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

(二)经营金融管理技术和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拓展经营范围

金融创新应包括观念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所谓观念创新是指要以效益和质量至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组织创新是指构造责权利明晰、运作高效的金融企业管理体制。所谓产品创新是指要以市场客户需求,发展高需求高附加值的金融产品。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金融制度,这虽然有利于降低金融

风险,却不利金融机构拓展业务。目前世界金融先后走上了混业经营的道路,因而,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是国际金融业的发[文秘站:]展趋势,也是金融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变革。

(三)积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及金融企业的资本金

人才是金融业的重要资产,我们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战略投资,构筑本企业的人才高地,建立起人才开发途径,培养市场竞争意识强,熟悉金融业务和金融政策法规、国际惯例,并会使用现代管理手段、科技手段的金融人才队伍。我们必须要科学合理地对现有金融人力资源加以市场化管理,建立良好的激励、教育培训机制,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增强凝聚力、归属感。利用当前的融资环境,发行部分可转债从而逐步提高公司的资本金率。

(四)不断提升金融业的监管水准

金融监管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直接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完整的金融监管体系,但在金融监管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监管不力。当前非现场监管技术相对落后,工作效率偏低,技术分析只是在表面上,监管力度和深度明显不够,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的过程未能有效监测。第二,监管理念落后。目前,金融监管部门往往只重合规性监管,而对风险性监管力度不足。第三,监管责权不明。因为监管责权的不明确,导致监管失控状态时,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推委现象。按金融监管责任制,监管对象的第一监管责任人应对被监管机构的市场准入、营运、退出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但由于受多方面的影响,一些制度落实不到位。如监管人员不足,监管工作处于表面化,没有严格按具体操作规程办。第四,监管处理问题的时效性不够,监管过程中虽然发现问题,但是处理问题的时间上相对滞后,这导致了最佳管控时间的错失,从而导致现象往往是问题比较严重时才出招,此时却是事倍功半。就像当前金融管理当国际大环境中处于经济滞涨时期,而我国且处于经济通货膨胀时期,而又因为国际的联动性及相关性,从而导致当前抑制通胀的手段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我们必需建立一套科学化的具有预期性、前瞻性的金融管控体系。

参考文献

[1]陈中阳着,金融机构现代风险管理基本架构[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8

[2]谷秀娟 着,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技术及应用[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12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银监会于2008年4月底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7年报》显示,07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首次突破50万亿,达到52.6万亿,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首次突破8%,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161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79.02%,这充分说明当前中国金融业有保持金融稳定的能力,但是银行业、保险业等仍将面临着严重的金融风险。本文以目前汇率改革触发的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增值、金融也不断对外开放及美国次级债波及全球的金融环境下,探讨我国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并相应提出对策。

一、目前中国所面临的金融风险

(一)美元货币持有及汇率风险

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级债影响波及全球,虽然说中国的金融环境处于不流通的内部环境,但是对中国的影响也将会局部扩展开来。美国为了转嫁次级债的风险,通过不断使美元贬值,降低利率等金融手段,在我国汇率改革后自由浮动的情况下,促使人民币不断升值,自2006年人民币自由浮动制度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达到15%以上,我国因持有美元而导致持有资产的贬值,美元资产通过兑换人民币及购买人民币资产达到保值增值的效果,加大人民币流动过剩,从而产生流动过剩风险导致通货膨胀居高不下。

(二)中国金融机构存在着历史性的坏账

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的格局,由发展历史的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金融机构的历史性坏账。据中国工商银行根据最近公布的一项报告,其不良资产占比虽较前几年有所下降,但目前仍维持将近20%水平。著名的巴塞尔协议把资本金与风险资产比例达到8%作为权衡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是否达标的一个指标。据银监会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7年报》显示,07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首次突破50万亿,达到52.6万亿,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首次突破8%。但是四大国有银行的中行工行建行三大上市国有银行资产负债率分别为92.53%、93.75%、93.48%,虽然显示加权平均已经达标,但是其风险依然不减。

(三)保险企业的资本充足率偏低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中国保险业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保险深度、保险密度还是经营管理水平相距甚远。当前困扰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因素既有保险企业资本充足率的问题,营销管理水平方面的问题,更有信用上的问题。而我国的信用疲软现象却十分突出,它在国家信用、公司信用和个人信用方面均有表现。随着保险业开放度的提高,内资保险公司在风险处理技术、科技运用水平、信息管理水平、资金运用效率的差距将显现出来,人才流失也在所难免,这必然会压缩内资公司的生存发展空间。

(四)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还很高,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除农行尚未上市外,其余都通过渠道上市融资,但是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还很高,而2003年11月标准普尔公司的《中国金融服务业展望2004年》报告中提出,中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比率估值为40%以上,因而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不可能在短期内将不良贷款比例降到15%目标。

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

(一)加大财政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点,也正因为它们是国有企业,财政部就必须加强对它们的监管。央行对商业银行的金融监管总的来说是一种外部监管,并不能完全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些内部问题。目前我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也有“国有企业病”,如所有制缺位、局部利益极大化、预算软约束、效益递减等等。国有商业银行之所以不像国有工商企业那样困难,是因为银行的特殊业务,即存款业务,不会产生现金流量问题。因此,财政部作为出资者,要真正行使管理的职能,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1)按国际金融标准建立我国商业银行谨慎会计准则和审计规则。保证商业银行会计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有利于建立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2)要建立科学的指标管理体系。该指标体系应能够全面科学地衡量国有商业银行的绩效,以此作为考核的基础。(3)降低成本与费用项目。精兵简政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和人员,停止自身固定资产投资,减少成本支出。(4)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约束和预算约束。不要因为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上交税收量大而忽视了它们的企业性质。如果国有商业银行不以利润润为经营目标,就难建立起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就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

(二)经营金融管理技术和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拓展经营范围

金融创新应包括观念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所谓观念创新是指要以效益和质量至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组织创新是指构造责权利明晰、运作高效的金融企业管理体制。所谓产品创新是指要以市场客户需求,发展高需求高附加值的金融产品。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金融制度,这虽然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却不利金融机构拓展业务。目前世界金融先后走上了混业经营的道路,因而,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是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也是金融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变革。

(三)积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及金融企业的资本金

人才是金融业的重要资产,我们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战略投资,构筑本企业的人才高地,建立起人才开发途径,培养市场竞争意识强,熟悉金融业务和金融政策法规、国际惯例,并会使用现代管理手段、科技手段的金融人才队伍。我们必须要科学合理地对现有金融人力资源加以市场化管理,建立良好的激励、教育培训机制,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增强凝聚力、归属感。利用当前的融资环境,发行部分可转债从而逐步提高公司的资本金率。

(四)不断提升金融业的监管水准

金融监管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直接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完整的金融监管体系,但在金融监管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监管不力。当前非现场监管技术相对落后,工作效率偏低,技术分析只是在表面上,监管力度和深度明显不够,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的过程未能有效监测。第二,监管理念落后。目前,金融监管部门往往只重合规性监管,而对风险性监管力度不足。第三,监管责权不明。因为监管责权的不明确,导致监管失控状态时,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推委现象。按金融监管责任制,监管对象的第一监管责任人应对被监管机构的市场准入、营运、退出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但由于受多方面的影响,一些制度落实不到位。如监管人员不足,监管工作处于表面化,没有严格按具体操作规程办。第四,监管处理问题的时效性不够,监管过程中虽然发现问题,但是处理问题的时间上相对滞后,这导致了最佳管控时间的错失,从而导致现象往往是问题比较严重时才出招,此时却是事倍功半。就像当前金融管理当国际大环境中处于经济滞涨时期,而我国且处于经济通货膨胀时期,而又因为国际的联动性及相关性,从而导致当前抑制通胀的手段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我们必需建立一套科学化的具有预期性、前瞻性的金融管控体系。

参考文献

[1]陈中阳著,金融机构现代风险管理基本架构[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8

[2]谷秀娟 著,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技术及应用[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12

工商企业管控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培训体系

1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高校学生也经历了80后独生子女到90后新新人类的代代传承,学生性格特点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高校生源出现了复杂多样的变化。在价值观多元化,学习网络化等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价值观也出现多种形态。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老师来说,他们开展工作的思路、方式必须发生改变,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制订了一系列可行的标准。那么针对目前学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如何更好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首先要梳理出辅导员的基本职业能力维度,再根据维度构建有效的辅导员队伍的培训体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好的应对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应有的作用,全面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绩效,是本文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1)高校辅导员培训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高校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辅导员是帮助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导师。辅导员自身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带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2)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手段就是培训学习。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非专业素养社团活动工作的关键点,是推进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着力点。高校针对辅导员开展基于胜任力为突破口进行系统培训,可以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和业务水平能力。

(3)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创新,提供切实可操作性的思路和理念。从学生管理的实际现状和目前已经成熟的理论相结合,提出辅导员遴选机制、学生管理工作有效的思路、措施、绩效评价机制,为提升辅导员业务水平提供依据。

2 高校辅导员的胜任力职业标准

为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工作挑战,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质量,《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颁发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成为以后高校进行辅导员培训的参考标准和执行参照。本标准是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中需要运用到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素质,以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为基本准则,是高校辅导员遴选、培训、评价、退出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制定、实施基于胜任力为特征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增强基层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定位,将辅导员这一岗位提升到专家级别的水平;其次,也促使各高校完善基于职业能力的培训、发展、评价体系的建设,完善辅导员队伍遴选、培养、评价、退出机制;三是为辅导员职业发展和提高指明方法和路径。四是通过提高能力素质,在为学生提供服务和帮助的同时,提升辅导员职业自信心和个人价值。

2.1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知识

(1)基础知识

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法律政策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2)专业知识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思想政治道德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史相关原理;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及知识

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

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相关知识;党团、班级建设的相关知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相关知识;困难资助、奖罚管理、心理干预、校园文化体验活动、社会实习实践、公益活动开展等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内容;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突发事件应对与管控的相关知识。

2.2辅导员的职业标准

本文结合山西大学陈建文教授研究总结的辅导员胜任力模型与国家教育部2014年颁发教育部以教思政〔2014〕2号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建立胜任力模型,整理成5个大项,20个分项,根据教育部文件初级辅导员工作年限在1-3年,应该初步掌握胜任力模型中的各项工作能力。中级辅导员工作年限4-8年,要求熟练掌握各项工作能力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系统的工作,能够承担学生工作的某一方面的教学或系统研究工作。高级辅导员要求工作年限8年以上,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能够针对辅导员开展相关培训和研究,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辅导员胜任力职业标准如图2.1所示。

图2.1 辅导员胜任力职业标准

3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研究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胜任力理论的出现将胜任力与“人”结合到一起,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一个新的管理方法。实践证明,将胜任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在员工的选拔招聘、绩效管理和培训开发各个环节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针对辅导员培训我们国家基本上已经建立了三级分层递进的培训体系,以国家、省、校分为三级。本文作者主要探讨的是辅导员的培训体系建设。

(1)两个核心--两个核心指的是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发展战略,这两者息息相关却有相互影响和制约。职业规划必须以高校发展战略为根本,而高校发展战略又需要以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做依据。

(2)三个层面--培训体系在规划上可以分为制度层面、物质要素层面、实施与评价层面三个层面。制度层即是培训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制度、培训经费的使用制度。物质要素层指的是构成员工培训系统的教材、场地、培训设施等物质要素。实施与评价层就是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过程中的具体内容筛选和流程、员工组织等。

(3)四大环节--员工培训过程有四个必要的步骤,首先是开展基于员工需求的前期调研,然后根据反馈制定中期培训计划,再依据培训计划选择相对应的培训师,培训过程中实施过程监控和培训后的效果评价。培训的需求分析主要从高校发展战略、个人发展和工作任务职责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高校对辅导员培训的需求程度。培训计划的制定在环节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因此,构建基于胜任力为特征的培训体系是培训取得良好培训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z]. 教思政〔2014〕2号文件.

[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2006.

[3]韩杨.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建设研究[J].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10).

作者简介:

上一篇:工商管理大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商研究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