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31 17:40:15

食品卫生制度

食品卫生制度篇1

保持酒店餐厅内外环境整洁,与有毒有害物保持一定的距离。餐厅周围半径三十米内不能有排放灰尘毒物的作业场所以及暴露的垃圾堆和露天坑式厕所;五百米内不能有粪场,并应在污染酒泉的上风向;消除害虫、蚊蝇等孽生条件;餐厅应当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存放垃圾等的设施;

2、采购运输过程中的卫生

运输食品的车辆、容器要清洁卫生,生熟分开,以防互相接触传染,装过其他物品的车辆,必须经彻底洗清后方可运输食品;运输过程中必须苫盖,防尘、防蝇;食品运输要尽量缩短时间,按不同季节、不同品种的要求,做好防晒、冷藏、防潮、防冻工作,装卸食品讲卫生,不得将食品直接卸在地上;

3、食品加工、制作过程卫生

食品原料新鲜,应具有固有的光泽和颜色,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不得带有污水、泥土和其他异物,不得含有有毒物质,禁止使用腐臭、发霉、虫蛀和变质的原料;使用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加工过程应严格遵守卫生操作规程。操作人员要穿戴工作服,洗手,不得穿工作服上厕所。冷荤制作应做到“五专”:专人、专室、专设备、专冷藏、专消毒;

4、食品销售的卫生

做好食品保管、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注意防尘、防蝇。出售直接入口食品不用手拿;销售时应注意个人卫生,便后洗手,穿戴工作帽,不吸烟,不面对食品打喷涕、咳嗽;

5、食品贮存过程的卫生

食品卫生制度篇2

第一条为规范食品卫生许可证的申请与发放,保障卫生行政部门有效实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维护正常的食品生产经营秩序,保护消费者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并按照规定办理卫生许可证申请手续;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承担食品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责任。

第三条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遵守本办法,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发放卫生许可证。

第四条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和新资源食品生产企业生产活动的卫生许可,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发放卫生许可证。

其他食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活动的卫生许可证由省级、设区的市级、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确定的职责范围发放。

地方性法规或省级人民政府规章对发放卫生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级别做出明确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五条卫生行政部门发放卫生许可证,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权限、范围、条件与程序,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便民原则。

第六条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卫生许可证信息管理制度,定期公告取得或者注销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名录。

第七条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发放卫生许可证的监督制度,加强对卫生行政部门内部发放卫生许可证的监督检查。

第八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得采取备案、登记、注册等方式重复或者变相重复设置食品卫生许可。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卫生许可证发放和管理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有权进行举报,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十条卫生行政部门实施食品卫生许可所需经费,应当列入本行政机关预算。按照规定可以收费的,应当按照公布的法定项目和收费标准收取,所收缴的费用全部上缴国库。

第二章卫生许可证申请

第十一条任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申请卫生许可证的,应当符合相应的食品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具有与其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条件。

第十二条申请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卫生管理制度、组织和经过专业培训的专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

(二)具有与食品生产加工相适应的、符合卫生要求的厂房、

设施、设备和环境;

(三)具有在工艺流程和生产加工过程中控制污染的条件和措施;

(四)具有符合卫生要求的生产用原、辅材料、工具、容器及包装物料;

(五)具有能对食品进行检测的机构、人员以及必要的仪器设备;

(六)从业人员经过上岗前培训、健康检查合格;

(七)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三条申请从事食品经营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卫生管理制度、组织和经过专业培训的专兼职食品

卫生管理人员;

(二)具有与食品经营相适应的、符合卫生要求的营业场所、设施、设备和环境;

(三)具有在食品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控制污染的条件和措施;

(四)从业人员经过上岗前培训、健康检查合格;

(五)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四条申请从事餐饮业和食堂经营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卫生管理制度、组织和经过专业培训的专兼职食品

卫生管理人员;

(二)具有符合卫生条件和要求的加工经营场所、清洗、消毒等卫生设施、设备;

(二)具有在食品采购、贮存、加工制作过程中控制污染的条

件和措施;

(四)从业人员经过上岗前培训、健康检查合格;

(五)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五条申请卫生许可证所提交的材料,应当真实、完整,具体要求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规定。

第三章卫生许可证发放审查

第十六条卫生行政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提出的卫生许可证申请,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与程序,对其必须具备的生产经营条件进行量化评分和审查。必要时,可以要求其提供卫生检验检测报告。

第十七条卫生行政部门对卫生许可证申请的审查应当包括对申请材料的书面审查和现场实地审查。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受理的卫生许可证申请,可以委托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现场实地审查。

第十八条卫生行政部门对食品生产加工者申请卫生许可证的审查内容包括:

(一)卫生管理制度、组织和经过专业培训的专兼职食品卫

生管理人员设置情况;

(二)厂房、选址、布局设计、环境卫生状况及设施设备设置运行情况;

(三)工艺流程和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措施;

(四)生产用原、辅材料、工具、容器及包装物料卫生状况;

(五)产品检验设施与能力;

(六)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情况;

(七)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九条卫生行政部门对食品经营者申请卫生许可证的审查内容包括:

(一)卫生管理制度、组织和经过专业培训的专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设置情况;

(二)贮存、运输和营业场所选址、面积、布局、环境卫生状况及供水、防尘防鼠防虫害、专间等设施设备设置运行情况;

(三)食品采购、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污染控制措施;

(四)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情况;

(五)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二十条卫生行政部门对餐饮业、食堂经营者申请卫生许可证的审查内容:

(一)卫生管理制度、组织和经过专业培训的专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设置情况;

(二)食品加工经营场所的选址、环境、建筑结构、布局、分隔、面积等情况;

(三)厕所、加工制作专间、更衣室、库房、供水、通风、采光、防尘防鼠防虫害、废弃物存放、清洗、消毒、餐用具等卫生设施和设备设置情况;

(四)食品采购、贮存、加工制作及供餐等操作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措施;

(五)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情况;

(六)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二十一条申请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其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评分应达到总分60%以上。

第二十二条卫生行政部门对符合发放条件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颁发食品卫生许可证。不予发证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依法享有的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二十三条卫生行政部门对未达到卫生许可证发放条件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提出整改意见;对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的整改意见,还应当及时通报教育、建设主管部门,提请有关主管部门督促整改。

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经限期整改仍达不到卫生许可证发放条件的,经教育、建设主管部门同意,可以适当延长整改期限,达到发放条件的方可发放卫生许可证。

第二十四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因违反食品卫生法规,被处以吊销卫生许可证的,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请卫生许可证,卫生行政部门不予受理。

第四章卫生许可证的管理

第二十五条卫生许可证应当载明:单位名称、地址、许可范围、法定代表人或者业主、许可证编号、有效期限、发证机关(加盖公章)及发证日期等内容。

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并确定食品卫生信誉度等级的,应当在卫生许可证上加贴食品卫生等级标志。

第二十六条卫生许可证载明的单位名称应当与工商部门核准的名称一致;单位注册地地址与生产地地址不同的,填写地址时应当分别标明。

第二十七条卫生许可证由卫生部统一规定式样。

卫生许可证有效期为四年,临时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的卫生许可证的有效期不超过半年。

第二十八条卫生许可证编号格式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卫食证字〔发证年份〕第XXXXXX-YYYYYY号(XXXXXX指行政区域代码,YYYYYY指本行政区域发证顺序编号)。

第二十九条同一食品生产经营者在两个以上(含两个)地点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分别申领卫生许可证。

第三十条食品生产经营者改变生产经营地址的,应当重新申请并办理卫生许可证。

食品生产经营者变更卫生许可证其他内容的,应当按照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办理相应的变更手续。

对生产工艺、主要设备改变或者原生产经营场所进行扩建或者改建的,卫生行政部门在予以变更前应当进行现场实地审查。

第三十一条食品生产经营者需要延续卫生许可证的,应当在卫生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60日内向原发证机关提出申请。

同意延续卫生许可证的,原编号不变,有效期为四年。

逾期提出延续申请的,按新申请卫生许可证办理。

第三十二条食品生产经营者遗失卫生许可证的,应当于遗失后60日内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补办。

第三十三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在卫生许可证有效期内,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一年以上的,卫生许可证自动失效并由原发证机关注销。

第三十四条委托生产加工食品的,受委托方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取得卫生许可证;

(二)受委托生产加工的食品品种在其获得的许可范围内;

(三)食品卫生信誉度等级达到A级。

第三十五条委托生产加工的食品,其产品最小销售包装、标签和说明书上应当分别标明委托方、受委托方的企业名称、生产地址和卫生许可证号。

第三十六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取得卫生许可证后,应当妥善保管,不得转让、涂改、出借、倒卖、出租或者以其它非法形式转让。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在明显位置悬挂或者摆放卫生许可证,方便消费者监督。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七条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发放卫生许可证的监督检查,发现下级卫生行政部门违反规定发放卫生许可证的,应当责令下级卫生行政部门限期纠正或者直接予以纠正。

第三十八条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卫生许可证发放职责,应当自觉接受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以及社会的监督。

卫生行政部门接到举报内部工作人员违反规定发放卫生许可证的,应当及时进行核实;对情况属实的,应当立即纠正。

第三十九条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发放卫生许可证的,由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有关卫生行政部门可以给予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对有关工作人员,可以给予批评教育、离岗培训、调离执法岗位、取消执法资格等处理;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追究有关人员行政责任时,按照下列原则:

(一)申请人不符合卫生许可证发放条件,承办人出具申请人符合卫生许可证发放条件的意见的,追究承办人行政责任;

(二)承办人认为申请人不符合卫生许可证发放条件,主管领导仍然批准发放卫生许可证的,追究主管领导行政责任。

承办人和主管领导均有过错的,主要追究主管领导行政责任。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发放的卫生许可证,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管档案,加强对被许可人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并按照规定要求做好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等记录的归档工作。

第四十一条卫生行政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按照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要求,实行动态管理。

第四十二条卫生行政部门发现被许可人不符合卫生许可证发放条件时,应当责令改正;被许可人有主管部门的,应当通报其主管部门督促整改。

按照规定,对违法行为应当依法进行行政处罚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作出行政处罚。

对无证无照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工商等行政部门予以取缔。

第四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发放卫生许可证决定的卫生行政部门或者其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撤销卫生许可证:

(一)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给不符合

条件的申请人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的;

(二)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超越法定职权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的;

(三)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法定程序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的;

(四)依法可以撤销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决定的其他情形。

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的,应当予以撤销。

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撤销食品卫生许可证,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法注销卫生许可证:

(一)卫生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二)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终止的;

(三)卫生许可证依法被撤销、撤回或者卫生许可证依法被吊销的;

(四)依法应当注销卫生许可证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办法,根据《食品卫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六章附则

食品卫生制度篇3

[关键词] 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管理;监督

[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8(a)-198-03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od hygiene management in the railway enterprise

LI Ming1, MA Lanyun2

(1.Ji'nan Railway Institute for Health Inspection and Supervision, Ji'nan 250031, China; 2.Ji'nan Railway Institut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i'nan 25003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od hygiene management at different levels of quantitative factors in the railway enterprise, hop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or hint to the policy-makers. Method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found in health inspection and the status quo. Results: There were many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unfavorable factors to implement the quantify levels of food hygiene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railway companies. Conclusion: The system can be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by increasing publicity, evaluating the rank firstly and then improving the condition, strict hygienic permission examination, establishing an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so on.

[Key words] Food hygiene;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Inspection

食品卫生涉及每一个人的健康,食品卫生水平的提高需要政府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作。为了合理配置卫生人力资源,鼓励企业自律,自2002年卫生部发出通知实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以来,铁路企业卫生监督机构就着手开展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相关工作,但进展缓慢。随着2007版量化评分表的公布和使用,量化评分的标准更加完备。近期个别铁路地区开始对旅客列车餐车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但是全国各地区差异很大,大多数铁路地区停留在只评A级单位的水平上,而且铺开的面不广[1]。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笔者对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和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给决策者提供参考或提示。

1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不利因素

1.1 各方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企业管理者主要注重生产效益和生产安全,对生活保障和服务水平没有放到突出的位置,致使卫生监督管理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就没有具体的行动。其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有畏难情绪,企业效益不好,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需要一定的资金进行改造,考虑成本控制的问题,难度会更大,只好不再提出要求,致使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推行受阻。另外,食品加工经营单位在铁路内部属于后勤单位,为生产一线服务,管理者认为服务到位就可以了,服务质量要求不高,从主观上不重视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最后,铁路卫生监督机构也没有足够重视或力不从心,辖区经营网点太多,每个点都要评级、改造、验收,工作量明显加大,现有监督力量有限,经费不足,认为应该先保证现有工作不出问题,所以对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采取了延后的做法。

1.2 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铁路卫生监督机构开设了培训班,对监督人员、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和一部分从业人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并分发了宣传材料,但是,单位卫生管理人员学习不深入,企业主要负责人不知道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作用,造成申请资金投入少和无投入,并且社会知晓率低,未形成社会普遍要求。北京市公众认知情况调查表明,公众对实施该制度总体认知率还很低[2]。

1.3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铁路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以运输生产为主的单位,对于主业以外的部门管理革新缺乏积极性,管理者把主要精力放到运输生产上,在近几年运输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无暇顾及后勤服务性部门,加之宣传跟不上,监督机构的呼吁不及时,决策者认为虽然节约了监督成本,但是增加了食品经营投入,对整个铁路企业来说意义不大。

1.4 资金投入不足,效益不显著

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求进行软件、硬件设施的改造和更新,需要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而投入的资金产生不出直接的经济效益,反映在服务质量上也不明显,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效益不显著,也是造成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1.5 不符合标准的单位难以取缔

在企业内部,考虑到职工群众的生活便利,尤其在偏僻小车站,若取缔了职工食堂,职工就无法就餐,无法保证运输安全。卫生条件差总比没有饭吃要好。铁路监督机构和餐饮经营单位有共同的上级领导,执行取缔难度很大。因此,监督人员也有懈怠情绪。

1.6 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求偏高[3]

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求偏高,铁路许多小加工经营单位难以达标,使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难度加大。它们是为了方便职工而设,没有竞争对手,也不以盈利为目的,分级与不分级对它们来说没有很大的关系,即使列车餐车分出不同等级,但是,每列列车只挂一节餐车,没有竞争者,也达不到让消费者对其进行优胜劣汰选择的目的。

2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有利因素

2.1 政令畅通是实施的保证

铁路组织机构严密,管理严格,上级组织下文件,下级组织坚决执行,可以从铁道部或铁路局下文件,限期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效果会很好。

2.2 有强有力的宣传工具

铁道报、铁路电视台、车站和列车广播室、局域办公网、单位宣传栏等多种宣传媒体或媒介,都应加强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宣传,有很畅通的渠道,宣传全方位,效果更明显,有了广泛的宣传发动,才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2.3 铁路食品加工单位软、硬件设施较完备

铁路食品加工单位软硬件设施较完备,多数不需要大规模改造,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日常管理较全面,有一整套管理制度,卫生管理水平较地方同等规模的餐馆高,日常考核较连续,考核奖惩制度能落实到实处。

2.4 地方政府推行后能起到带动作用

地方餐饮企业挂出卫生等级标牌后,对不知道卫生评级的铁路职工和管理者都是全新的事物,会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探讨,从而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之比较,激发他们把自己经营管理的餐饮网点评定卫生等级的积极性。

2.5 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成果

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投入了大量物资,加工经营场所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食品加工设施有了更新,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得到健全和落实,台账资料逐步完善,而且成了长效机制,借此良机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会更加顺利。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人们的卫生意识逐渐增强,奥运会期间的各种保障卫生的做法在延续,人们要求食品卫生安全的呼声随着奶粉事件的出现更加高涨,这都有利于该制度的推行和实施。

3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对策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加大宣传力度。只有少数食品卫生管理员通过培训,了解卫生分级管理制度,绝大多数负责人和从业人员不知道这项制度,更不用说广大普通职工。所以,应加大宣传力度,使从业人员和多数普通职工都了解这项制度的内容和作用,才能为这项制度的推行创造良好的氛围。铁路应利用宣传工具多样化的优势,多方位加以宣传,提高职工、家属和旅客的知晓率,为实施该制度打好群众基础。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不应拘泥于评分表,可允许有缺项,全面评级、推开,一旦被评级别较低,企业就会引起重视,更有利于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工作的开展和卫生状况的改善。实施该制度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现有卫生监督人力资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证监督质量,逐步改善食品卫生安全,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健康。卫生质量是否改善是实施该制度成功与否的关键。允许企业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也是符合现实的。

严格把好卫生许可关,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许可,使经营者自觉进行设施和管理的改进,这样使容易改进的关键项目先整改到位,对于确实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才能改进的项目,在评估了该关键项对该企业危险性不大的情况下,可以放宽改进时限,边经营边整改,但应对员工作出该关键项的风险提示或警示,在操作时注意,防止由此产生问题。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应建立激励机制,与企业主要负责人考核评先挂钩,铁路许多站段已经将卫生管理纳入每月和每季度的综合量化考核,而且分值较高,若发生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年终先进一票否决。若实行卫生信誉度上等级有奖,降低等级处罚的激励约束措施,企业负责人就会有积极性。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宜先易后难,逐步推开。对于行车公寓、酒店、大型食堂先行评级挂牌,然后对中、小食堂、餐车、伙食团(指铁路内小车站或工区内有3名以下炊事人员、30名以下就餐者用餐的小型食堂)进行评级。对10名以下就餐的小伙食团可以杜绝发生食物中毒为底线,对其供餐的品种进行限制,只允许做热菜,禁止冷拼菜,然后适当放宽量化评分表上对硬件的要求,如机械设备、水池数量等。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应加强企业的主动参与意识。食物中毒是影响运输生产的事情,如果行车人员发生食物中毒,就成为行车安全隐患,所以企业负责人应提高认识,为保障职工家属和旅客的健康,保障运输安全,也应该做好食品卫生安全这项工作。

评级后应留出一定的过渡期,作为整改期,循序渐进地改造,然后从监督频次上逐渐调整,让企业适应监督模式的改变。现在各类评级都只有监督机构和被评级单位知道,未评级单位不知道具体情况,形不成“比、赶、超”的竞赛效应。应该利用现代技术从互联网或局域网信息,使他们相互了解评定情况,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提高卫生水平。

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工作。为了节约卫生监督人力资源,避免重复工作,尤其是铁路沿线点多、线长,网点相距几十公里,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路上,在日常卫生监督过程中,对食品经营单位附带进行日常卫生监督量化评分工作,积累数据,在全面评分时,就不必每个网点都去几次,这样既是一次宣传,又节省了有限的人力和时间。

对全国铁路系统而言,可按不同地区、不同餐饮类型[4],实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以平衡地区差异和行业水平的差异,由各监督机构自行制订评分标准,如列车餐车、中间站伙食团等,与地方餐饮单位有着不同的环境和内部管理模式,只要先评定出等级,便于监督管理,不断提高卫生水平,就是最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李军,宋仰东,张玉华,等.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A级单位评定问题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7,19(2):141.

[2]田建新,常丽媛,高静,等.北京市实施餐饮量化分级管理公众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7,19(5):411.

[3]陈解华,黄飚,龚大福,等.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效果浅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3,10(5):292.

[4]南俊华.美国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考察报告[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5,12(1):11.

食品卫生制度篇4

第二条食品新资源系指在我国新研制、新发现、新引进的无食用习惯或仅在个别地区有食用习惯的,符合食品基本要求的物品。以食品新资源生产的食品称新资源食品(包括新资源食品原料及成品)。

第三条新资源食品的试生产、正式生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以下简称卫生部)审批。

卫生部聘请食品卫生、营养、毒理等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新资源食品审评委员会,负责新资源食品的审评。新资源食品审评委员会的审评结果,作为卫生部对新资源食品试生产、生产审批的依据。

第四条新资源食品在获准正式生产前,必须经过试生产阶段。

申请试生产新资源食品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按本办法规定的审批程序向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卫生监督机构提出申请,并报送有关资料及样品。经受理申请的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的技术审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初步审查和新资源食品审评委员会的审评通过后,报卫生部审批。批准后,发给"新资源食品试生产卫生审查批件",批准文号为"卫新食试字()第号"。

新资源食品试生产期为两年。试生产期满后,试生产审查批件自行作废。

第五条申请转为正式生产的新资源食品试生产单位,应在试生产期满前六个月,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受理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后,报卫生部审批。审批通过的,发给"新资源食品卫生审查批件",批准文号为"卫新食准字()第号"。

第六条使用获卫生部批准正式生产的新资源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的,必须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报卫生部备案。

第七条试生产的新资源食品在广告宣传和包装上必须在显著的位置上标明"新资源食品"字样及新资源食品试生产批准文号。

新资源食品在试生产期内,产品只限在卫生部指定的范围内销售。

新资源食品在试生产期内,不得进行技术转让。

第八条新资源食品在试生产和生产时,不得改变产品配方及生产工艺。

第九条对新资源食品,禁止以任何形式宣传或暗示疗效。

第十条食品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对新资源食品的经常性卫生监督。

对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和第九条规定的及出现卫生安全问题的,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可根据情节轻重,处以警告并限期改进、责令停业改进,情节严重的卫生部可撤销其批准文号。

第十一条未获得新资源食品试生产批准文号和试生产期满未获得新资源食品审查批准文号的新资源食品以及被撤销其批准文号的新资源食品不得生产经营。

第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的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本办法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1987年由卫生部颁布的《食品新资源卫生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新资源食品审批工作程序

第一条新资源食品初审工作程序:

(一)申请生产新资源食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其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卫生监督机构提出卫生审查申请,填写《新资源食品审查申请表》并报送下列申报资料及样品。

申报资料包括:

1.食品新资源名称及国内外研究利用情况;

2.新资源食品名称、配方及生产工艺;

3.产品成分(包括营养物质、有生物效应物质及有毒有害物质等)的分析报告;

4.食品新资源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报告或有关文献资料(外文资料应提交原文及中文译文);

5.个别地区有食用习惯的食品应提供有关该食品食用历史的证明资料;

6.该产品的质量标准;

7.产品标签及说明书样稿(正式打印件);

(二)受理申请的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对申报资料进行技术审查,并对连续试制的3批样品进行食品卫生质量检验,在申报者报送最后1批样品后的30个工作日内向同级卫生厅(局)提交检验报告和技术审查意见书。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在15个工作日内对申报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审查,并结合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的技术审查意见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初步审查通过的,将申请表及申报资料(一式15份)送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初步审查未通过的,应及时退审。

第二条新资源食品试生产审批程序:

(一)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在收到申报资料后的30个工作日内,对资料进行全面复核,申报资料不符合要求的,在此期间通知申报者补报资料或安排复审试验;资料符合要求的,发收审通知。

(二)新资源食品审评会分别于每年5月和10月下旬召开,在审评会前10天通过复核审查的新资源食品,方可列入审评会审评。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应在审评会前40天将参加审评的新资源食品复核资料送达审评委员。

(三)审评会后,新资源食品审评委员会向卫生部提交审评报告,卫生部根据审评意见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审批通过的,发给"新资源食品试生产卫生审查批件"审批未通过的,应及时退审。

第三条试生产的新资源食品转为正式生产的审批程序:

(一)拟将试生产的新资源食品转为正式生产的单位和个人,须提前6个月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卫生厅(局)在接到申请后4个月内,委托省级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对该产品进行市场抽样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提出审查意见报卫生部。

(二)卫生部根据审查意见和该产品试生产期的产品卫生、安全状况以及是否违反《新资源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情况审批。审批通过的,发给"新资源食品卫生审查批件";审批未通过的,应及时退审。

第四条新资源食品审批过程中所需进行的各项检验、审查和审批均须收费,费用由申报者负担。

食品卫生制度篇5

近年来各地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密切合作,在建立健全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食物中毒报告制度与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学校食品卫生的监督检查力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总体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仍有一些地方和学校对食品卫生工作不重视,学校食品卫生管理水平低下,特别是对承包食堂疏于管理、缺乏严格的承包资质和准入要求,一些农村学校食堂卫生设施简陋,达不到发放卫生许可证要求,一些地方对学校食品卫生监督不力,特别是对新建、改建食堂缺乏预防性卫生监督或未严格按照有关要求进行审核等。为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完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有效预防学校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发生,保证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提出以下工作要求:

一、全面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自年卫生部在部分地区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以来,各地以学校食堂和餐饮业为切入点,结合当地情况积极落实,取得初步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实践证明,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对提高食品卫生监管效能、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守法意识,促进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自身管理和诚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各地要根据《卫生部关于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通知》精神,在学校食堂全面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卫生、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各自的职责,制定工作方案,部署工作要求,确保此项制度在学校食堂顺利推行。

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和《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加强和规范学校食堂及小卖部食品卫生许可证的申请与发放。省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力量对本省农村学校食品卫生现状进行调研,特别要对达不到卫生许可证发放条件的农村学校食堂存在问题认真进行分析研究,本着依法管理和实事求是的原则,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分类管理办法和要求。

三、加强对学校承包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与指导。省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规定》要求,研究制定学校食堂承包经营者资质的规定,要对学校食堂承包合同中学校及食堂承包者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中的职责进行明确和细化,并统一合同范本,以确保各项食品卫生管理责任落实到位。

四、强化学校新建、改建和扩建食堂的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学校在新建、改建和扩建食堂前,应主动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审核申请并提供建筑图纸等相关资料,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预防性卫生监督的职责,严格依照有关法规和规范的要求进行资料和现场审核,提出审核意见。要督促建筑施工单位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审核意见对建筑设计进行修改。工程竣工验收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参加,以消除新建、改建和扩建食堂在选址设施布局等硬件改造上的卫生隐患。

五、加强培训工作,落实食品卫生管理员制度。学校食堂要按照《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的要求,设专职或兼职食品卫生管理员,明确其职能和责任,对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管理员要组织专门培训,提高食堂食品卫生管理员的业务素质和卫生管理能力。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重点加强对地方卫生监督员的培训,重点提高其预防性卫生监督审查的能力。

食品卫生制度篇6

一、加强领导,统一部署,明确工作重点和整治目标

为加强全省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根据卫生部20__年食品专项整治的通知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省卫生厅制定了《20__年食品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以《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和《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为重点,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单位和餐饮单位卫生许可证的发放及监管工作。以农村食品、儿童食品和保健食品为重点,加大食品市场的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强化对弱势和重点人群的健康保护。

二、突出重点,积极开展食品专项整治工作

为消除我省食品卫生安全隐患,针对薄弱环节,相继开展了10余项食品专项整治,特别是加强了对重点区域、重点品种的监督检查力度,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在20__年专项整治工作中,共出动卫生监督执法人员387520余人次,出动车辆63530余台次,检查各类企业、商户498610余户次,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8640余件,给予警告并责令整改12640多户次,取缔违法商户3560家,处罚2440户次,罚款960余万元,没收销毁违法产品38万公斤,案值900多万元。

一是认真开展餐饮业专项整治。为加强餐饮业的监督管理,认真贯彻落实《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规范》,卫生厅于今年2月份召开了《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规范》宣传贯彻会议,并要求各单位要对辖区内餐饮单位认真开展检查,严格按照《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规范》要求规范餐饮业卫生条件和生产经营行为,并加强餐饮业的餐具消毒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共检查餐饮业96723户次,责令整改5268户次,处罚936户次,罚款200多万元。抽检餐饮具6054份,合格5229份,合格率为86.4。通过餐饮业专项整治,规范了餐饮/!/业生产经营行为,控制了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传播。

二是开展对学校食堂及学校周边饮食摊点专项整治。与教育主管部门配合,按照卫生部、教育部颁发的《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监督检查各类学校(园、所)食堂6360个,其中责令整改845个,吊销卫生许可证6个;检查校内和学校周边食品经营单位15423个,依法取缔无证食品经营单位217个,查处不合格食品1346公斤。督促学校相继建立了食品卫生校长负责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以及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全省学校食堂食物中毒人数比上年明显减少。

三是开展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及使用情况和乳制品专项整治工作。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食品添加剂生产和使用单位专项监督检查的通知》、《关于开展乳制品生产经营单位监督检查的通知》,对饮料、乳制品、糕点、腐竹、面粉等生产经营企业特别是对调味品、酱菜等小型食品加工单位的卫生许可证持有情况、生产条件、生产原料等是否符合有关规定以及使用食品添加剂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对辖区内每个食品生产企业使用添加剂情况逐一登记,列明每个产品中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检查食品添加剂生产单位398家(次),经营单位5960家(次),使用单位8500家(户)次,其中查处不合格食品152种,共计13689公斤,没收销毁不合格食品添加剂5068公斤,22家食品添加剂生产单位被限期整改,增强了相关企业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依法规范了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行为。

四是开展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针对农村食品卫生的突出问题,省卫生厅先后部署了两次农村食品卫生整治大行动。共检查食品生产企业、加工点、小商店、小超市、流动摊贩、餐饮单位、学校食堂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1836家,限期整改2215家,取缔549家,查处不合格食品39550多公斤。

五是开展建筑工地食堂专项监督检查。建筑工地食堂是食物中毒的高发部位,也是我省饮食卫生安全的薄弱环节。为此,我厅会同省建设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工地食堂卫生管理工作的通知》,部署了建筑工地食堂专项整治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共检查建筑工地食堂249个,对不符合卫生条件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对71家建筑公司的200余人进行了卫生知识和相关法规培训,现场发放《河南省建筑工地临时食堂卫生管理规定》等宣传材料200余份,提高了建筑工地负责人的卫生和法律意识。

六是严厉查处违法宣传功能和保健食品中添加 药品的行为。重点查处了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内容宣传对疾病的防治作用和未经批准的特定保健功能等违法行为;按照卫生部《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要求,严格进行许可审查和卫生监督,严厉查处了保健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未经批准的原料药物等违法行为。今年,省卫生厅查处并通过新闻媒体公布了116种夸大宣传、暗示疗效、违法宣传功能的不合格保健食品,规范了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秩序。

七是严把市场准入,开展食品卫生许可证清理整顿。一是认真贯彻卫生部《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规范许可程序,严格审查制度,强化审批责任。按照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严格进行现场审查和量化评分,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予发证。二是坚决杜绝重发证、轻监管的现象,强化许可后的日常监督管理,保证日常监督的频次和覆盖率。三是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卫生法规培训,提高其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四是与相关执法部门建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许可信息互相通报机制,及时查处无证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五是进一步落实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对因审批不严、监管不力造成食物中毒的责任人,要严肃追究责任。今年以来,全省卫生监督部门对奶粉、饮料、调味品、豆制品、肉制品、食品添加剂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卫生许可情况进行专项整治。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12991家,其中责令整改1108家,停业整顿839家,吊销卫生许可证138个,促进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卫生设施的改善和卫生管理水平的提高。

八是积极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全省各级卫生部门遵循“全程监督、量化评价”与“分级管理、动态监督、公开透明、卫生安全”的原则,积极推行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目前,全省统计上报餐饮业45013家,学校食堂6024个,其中已开展量化分级管理16480家和3360个,分别占36.6、55.8,共投入改造资金1.31亿元。现全省有量化分级A级单位332家,其中餐饮业238家,卫生厅已统一向企业免费发放铜制标牌。通过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促进了餐饮业和学校食堂对基础卫生设施的改造升级和卫生管理水平的提高,强化了企业自律和责任意识,许多地方出现了企业争创A级单位的良好局面。

九是建立健全食品卫生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坚持和完善公共卫生状况公告制度。根据污染物监测的结果和历年来食物中毒发生规律,构建了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今年来我们共发出“谨防蘑菇中毒”、“欢度节日,莫忘食品卫生”等6期食品卫生安全预警公告,向人民群众提供预警和消费提示,提醒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规范经营。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我厅制定印发了《食物中毒防治工作预案》,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各尽其责,通力合作,迅速处置,及时救治食物中毒患者,有效控制了事态发展,保障了群众生命安全。同时,我们坚持实行和完善公共卫生状况公告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食品卫生监督检查信息、公布大案要案查处情况、公布不合格产品名单,有效打击了假冒伪劣食品,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十是做好重大活动及节日期间食品卫生监督工作。

按照卫生部《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规范》等相关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卫生监督工作方案和食物中毒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监管力度,积极有效地做好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工作,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发生。今年,我省先后圆满的完成了“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二届世界武术节”等全国性重大活动和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召开的“两会”及第八次党代会等重要会议,以及接待外宾和中央领导人来豫期间的食品卫生监督保障工作。

为保障元旦、春节、五一、十一期间食品卫生安全,确保全省人民度过一个欢乐、祥和、健康的节日,开展了以餐饮单位、学校食堂及学校周边、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旅游景点为重点区域,酒类(包括散装白酒)、饮料、肉与肉制品、儿童食品、月饼、散装食品、粮食及其制品、乳制品、豆制品、食用油、调味品、保健食品等为重点品种的专项整治。据不完全统计,节日期间,全省卫生监督部门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21067家,出动人员15400人次,销毁不合格食品37063公斤,取缔非法黑窝点12个,整顿不合格单位673家,立案查处413起。

十一是积极完成健康相关产品抽检工作。依据《卫生部关于印发20__年健康相关产品卫生监督抽检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我省共承担7类健康相关产品的抽检任务,除20份减肥类保健食品按要求时间送往北京市疾控中心检测,结果未反馈;100家餐饮单位的食品加工专间卫生情况、餐具检测情况,目前未上报以外(要求11月底上报),其余5类均已按照要求完成了产品的采样、样品传递、样品确认、结果评价、结果告知、抽检信息汇总上报及不合格产品的查处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1、乳饮料采集样品33份,合格32份,不合格1份,合格率96.9。

2、纯净水、矿泉水、饮用水共采集样品57份,合格36份,不合格21份,合格率63.2。不合格产品已通过媒体公告。

3、面粉样品来自XX市、XX市餐饮单位使用的面粉,共采集样品32份,经省疾控中心检测全部合格,合格率100。

4、抗抑菌制剂样品来自7家药店、医药超市,4家商场超市,共采集39份,合格28份,不合格11份,合格率71.8。对3家销售不合格产品的经营单位做了罚款的处罚,1家经营单位由于规模很小,不合格产品未销售出去,做出了责令改正的行政处罚。并对外省生产的4个不合格产品,向所在身份发了协查函。

5、小型水质处理器共对17家企业生产的57份小型水质处理器按要求进行了检查登记。其中47份,生产经营者不能提供卫生许可批件,占采样量的82.5(已请示卫生部食化处,其原因由有关部门与审评结果核对后再定);4份产品批件与型号不符,占样品量的7;2份产品批件中无规格,企业擅自续编规格号,占3.5;只有4份产品检查项目全部合格,占7。根据抽查结果,82.5小型水质处理器无有效卫生许可批件,原因主要为生产企业获得1个型号的产品批件 后,企业擅自衍生出很多并未获得批件的所谓系列产品。

通过开展食品卫生专项整治,使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违法生产经营活动得到有效遏制,群众举报投诉得到了及时查处,食品卫生安全状况得到了改善,市场秩序有了明显好转,提高了我省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为人民群众营造了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三、整治与规范相结合,建立食品卫生长效监管机制。

推进食品卫生安全,既要突出重点、开展阶段性专项整治,集中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和日常监管的难点,更要强化食品卫生日常监管,将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巩固整治成果。全省各级卫生部门坚持集中整治与制度建设、严格执法与科学管理、打假治劣与扶优助强相结合,狠抓食品卫生的日常监管,始终保持对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和重点食品卫生监管的高压态势,加强食品生产环节特别是关键控制环节的卫生监督,对原料采购、成品抽检等关键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对食品生产经营行为进行定性监控、定量考核、动态管理,推动食品卫生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食品卫生安全“黑名单”或不良行为记录制度,强化企业自律意识、责任意识,使企业自身管理、政府监管、舆论监督三者有机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卫生监督工作效率,实现了食品卫生状况的持续好转。

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打造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

(一)积极推进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体系,提高卫生行政执法能力,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依法加强卫生事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省卫生厅党组高度重视,把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和体系建设作为全省卫生工作重点,专题听取汇报、专题研究部署。XX厅长亲自召集各省辖市卫生局一把手开会,统一思想,布置任务,并提出明确要求,并给工作进展缓慢的省辖市市长写信,争取当地政府支持,督促加快改革步伐。

(二)加强卫生监督培训工作,提高卫生监督队伍素质。加强卫生监督员培训是卫生监督队伍的基础工作,也是

提高卫生监督素质的有效手段。通过学习贯彻新法规、新规范、新标准及专项业务培训,提高了卫生监督员的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促进了卫生监督工作的开展。

1、加强监督员培训工作。制定了全省卫生监督员培训计划,对各级卫生监督员的准入、考核、培训和管理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规范培训工作管理,实行学分制和培训合格证制度。

2、围绕贯彻新法规、新规范、新标准和重点业务工作开展专项培训。为贯彻落实卫生部新颁布的《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健康相关产品国家卫生监督抽检规定》、《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许可程序》,今年来,省卫生厅先后组织20余期相关培训,培训卫生监督员5000余人次。在培训过程中,结合卫生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工作重点和专业特点,着重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卫生监督员运用标准和规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采取开“直通车”方式,将培训工作落实到基层并保证培训效果。考虑到基层卫生监督工作经费和师资困难的实际情况,我们立足于为每个县(市)培养3-5个“明白人”,由省卫生厅直接负责筹措经费、培训教材和组织师资。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我们经常邀请卫生部有关领导和省内外专家授课,力求做到有一个好题目、一个好老师、一本好教材。

4、定期将有关法规、标准、规范汇编成册,印发给每位与会的卫生监督员,供他们平时查阅、学习和使用。

(三)坚持开展“百案评奖”活动,提高卫生执法水平

为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卫生执法水平,引导和鼓励卫生监督员查办违法案件,自1997年以来,我厅已连续10年组织开展“百案评奖”活动,收到了明显成效。省卫生厅组织有关专家,从案件大小、处罚力度、社会影响、难易程度、违法事实调查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适用法规是否准确、程序是否合法、文书书写是否规范、案件执行是否到位等实到个方面,对各省辖市卫生局推荐参评的每个案件进行量化评分,从中选择一等奖10个、二等奖30个、三等奖60个,分别给予3000元、20__元、1000元的奖励,同时对办案单位和人员给予通报表彰。通过坚持开展“百案评奖”活动,有力的促进了卫生监督员的办案质量和水平。

(四)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卫生执法行为

为加强卫生监督队伍管理,规范卫生行政执法行为,防止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的发生,省卫生厅制定了《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十不准》、《执法巡查暂行办法》和《专项整治问责工作暂行办法》等规定,严肃查处了个别吃、拿、卡、要和不作为乱作为的卫生监督员。

二、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卫生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我省绝大多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属于中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基础卫生设施和生产条件简陋,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餐饮业卫生设施缺乏,忽视餐具消毒等,严重影响饮食卫生质量。特别是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和部分企业下岗人员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缺乏基本卫生知识和应有的法律知识。少数生产经营者制售假冒伪食品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二)农村地区的食品卫生安全形势严峻,食品卫生安全监管相对薄弱。不少非法制售假劣食品的黑窝点和集散地分布在农村地区或城乡结合部、辖区交界处,成为影响市场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因素。学校集体食堂特别县城以下的中小学校集体食堂卫生状况亟待改善。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集体食堂、农村和餐饮单位。

(三)部分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人员编制少、执法手段落后、经费不足,不能适应卫生监督工作的需要。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政府财政困难,对监督机构办公经费、执法装备等投入不足,有的地方甚至是自收自支单位,严重影响着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正常进行。部分基层卫生监督员的业务素质、执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加大增加基层培训和检测经费。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卫生法》、国务院《决定》及卫生部制定的《食品安全行动计划》,按照职责分工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环节的整治力度,使我省食品卫生状况在“十一五”期间得到明显提升,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

(一)认真实施食品放心工程,根据卫生部的工作部署和工作要求,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环节的整治力度。

(二)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监测与信息系统。食品污染物数据是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的基础性工作,是制定国家食品安全政策、法规、标准的重要依据。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有效地收集有关食品污染信息,有利于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危险性评估,创建食品污染预警系统。

(三)建立和完善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控制系统。

建立食源性疾病的报告与监测系统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基础。通 过完善食源性疾病的报告、监测与溯源体系,借助于食品污染物监测数据,建立起一个能够对食源性疾病暴发提前预警的系统,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前消除由于食品中的有害因素所造成的危害,以更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提高我省食源性疾病的预警和控制能力。

(四)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的行业管理及企业自身管理。为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必须加强食品企业诚信管理,全面实施食品卫生规范(GHP)或者良好生产规范(GMP),积极推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方法,以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的行业及自身管理,保证食品安全。

(五)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检验能力建设。

提高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能力,包括加强卫生监督、检验的基本装备、加快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应用,提高卫生监测能力和应急反应速度,完善食品安全监督信息网络,加强卫生监督、检验队伍建设,提高卫生监督、检验人员素质。

食品卫生制度篇7

学校食品安全自查报告范文(一)

XX县XX中学 我校长期以来始终把食品安全卫生工作放在第一位,把食品安全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平时,重细节。根据XX县教育局、XX县营养办、XX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结合国家食品有关文件精神,我校本着对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我校食堂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预警公告》(20XX年第1号)文件的要求和XX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XX年3月20日对我校食堂的督查意见对学校的食堂卫生工作展开了全面、认真的自检自查和整改,现将自检自查和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成立领导机构,强化责任意识

为了加强对师生集体用餐、食品卫生的安全管理,确保师生身体健康,进一步加强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明确管理责任。学校成立了食品卫生安全领导小组:王军荣校长为组长,实行分工负责,层层落实。领导小组分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每学年初,学校专门召开食堂卫生工作会议,明确职责和具体分工,针对各项具体安全工作制定计划明确责任。同时召开学校教职工、后勤人员会议,学习上级颁发的文件,要求学校后勤人员提高食堂卫生工作意识,增强食堂卫生常识,切实认识到学校安全卫生工作的重要性。

确保饮食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现在除了刚刚请来的临时工外都有证。

健全卫生、食品管理制度,做到责任到人。建立健全的卫生管理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责任到人,搞好食品卫生宣传,由王举政老师做好对食堂每天不少于一次的检查督促,做到有记录。

把好四个关,杜绝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1)、把好采购、加工关:采购做好验收工作,加工做到烧熟煮透,做好食品留样工作。

(2)、把好 消毒 关。所有的餐具、用具都高温消毒。

(3)、把好 个人卫生 关。从业人员必须取得健康证及经过食品卫生培训合格才能上岗,工作人员进入食堂必须穿工作服。

(4)、杜绝非工作人员进入灶房操作间。

严格搞好营养餐管理。切实按XX县营养办套表的要求做好营养餐食品的签收、交加工等管理工作。

切实做好督餐工作,做到早餐每班每早都有督餐教师,正餐每餐都有值周教师和保安督餐。

建立学校膳食委员会,专门负责收集和反映师生对学校食堂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和不定期对学校食堂进行检查、督促。

整改措施

为有效的控制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做好各类事故隐患监控,切实保障学校教师员工健康安全。根据XX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XX年3月20日对我校食堂的督查意见,近来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对我校食堂的督促管理: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学生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学校和食堂要通过课堂教育、板报、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大教育力度,使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知识深入人心,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维护自身健康。同时,也使食堂的工作人员自觉按照《食品卫生法》进行操作营业。

(2)、加大管理力度,食堂生产加工加强卫生监管,严格操作规程。

(3)、全面停止使用一次性碗、筷,杜绝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4)、学校通过健康教育,告诫学生不吃霉变食品,不买三无产品,不喝生水冷水,教育学生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专题讲座,开展健康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倡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

(5)、要求保证厨房地面排水沟畅通,及时清理积水。

(6)、做到生熟食分开存放, 生熟食盆分开使用并标明生熟字样。不得为学生提供隔夜、变质的食品。冷藏柜内要做到生熟食分开存放、要保持清洁。食品储藏间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用品。食品添加剂要专人专柜保存、按量使用。

(7)、必须建立和完善食品、原料采买的索票、索证及登记制度。

存在问题

因学校食堂正在建设,现在我校食堂临时搬在老旧教室,客观条件有些差、特别是房子较拥挤,较难开展工作。但是,我们要持之以恒做到上述几条,坚决杜绝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再接再励,把食堂卫生工作做得更好。

学校食品安全自查报告范文(二)

根据《辽宁省教育厅关于朝阳建平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通报》精神,结合《辽宁省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检查评估细则》,我们对学校食堂各方面的工作进行自查,通过自查我们认为学校食堂能够按照各级有关食堂方面的要求去做,能够在客观的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尽力做好工作。

食堂基本情况

我校食堂建于2015年,建筑面积为106平方米,后经过改建装修,现有加工间、烹饪间、配餐间、储藏间、教师餐厅和学生餐厅等6个区域,可容纳140人同时就餐。学校现有学生、幼儿358人,教职工20人,日常在食堂就餐人数近百人。

自查情况

1、学校组织健全。开学初就成立了食品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卫生教师和食堂管理员任副组长,制订了工作计划,对学校食堂进行监管工作。

2、健全制度、责任到人。校长是食堂卫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食堂管理员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卫生教师负责监督管理。同时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餐饮卫生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食堂消毒制度、采购食品制度、采购索证制度、食品验收制度、食品仓储卫生制度、粗加工间卫生制度、烹调间卫生制度、从业人员体检培训制度等。

3、抓好源头管理。为确保师生饮食安全,把好食品采购关,严防食物的中毒事故的发生,食堂与各食品供应商签订了食品蔬菜供货协议,认真做好取证,索证工作,坚决不购买无证商贩的食品蔬菜。

4、把好食品蔬菜的验收关。仓库验收员工作认真负责,每次购进的食品、蔬菜和调味品等都要进行仔细的检查验收,严格保证食品蔬菜的质量,保证劣质食品与 三无 食品不进仓库。

5、把好食品卫生关。在保证食品蔬菜质量的同时,认真做好消毒、清洗等食品卫生工作,确保师生吃上 放心菜 ,洗菜按照流程进行,从洗菜到烧菜层层落实,责任到人。不提供凉拌食物。

6、保证就餐卫生。师生就餐采取分餐形式,个人从配餐间领取食物,每人一个餐盘,使用一次性筷子,确保不发生传染性疾病。

7、坚持留样制度。每个品种的留样量均不少于100克,在冷藏条件下存放48小时。

8、从业人员持证上岗,规范操作。食堂从业人员定期参加卫生防疫部门体检与食品卫生知识培训,按规定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并能做到不留长发,不留长指甲,不戴手饰,注意个人卫生与环境卫生。有专用衣橱,个人衣物不带入食品处理区。每天不定期进行垃圾清理,食堂各个区域的卫生情况良好。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进入操作间。

9、附属设施比较齐全。各门窗有防蝇、防尘设施;有5个分别用于洗菜、洗餐具、洗手等专用的洗洁盆;有专用的餐具消毒桶;有专用的半成品、成品的工具和容器,有明显的标志并能分开使用;食品加工区有专用带盖的废弃物容器;食品仓库有防鼠板,有食品存放架,做到分类存放,保证有良好的通风效果。

10、坚持实行消毒制度。餐用具使用后能及时洗净、消毒,消毒后存放在专用保洁柜中,保洁柜能定期清洗,保持洁净。

11、水质保证,周边环境良好。学校统一使用自来水公司提供的自来水,水质达标,食堂周边无污染源。

12、存在问题。流水洗手设施简陋、数量少,不能保证多数人同时使用。

学校食品安全自查报告范文(三)

为加强学校食堂管理,提高食品安全卫生意识,努力办好 放心食堂 ,我校围绕 四好、一满意、一放心 ,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加强食堂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培训、严把食品采购和加工关,认真落实食品留样、索证索票、定期消毒和 三防 措施,注重过程和细节,确保落实到位,取得了一定成效。

本次县食品药品监督局来我校检查,主要指出两个方面的问题:1、防鼠设施不够完善;2、食用油有质检证明,但与实际使用的批次不相符。

针对以上情况,我校食堂食品安全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对学校的食堂卫生工作展开了全面、认真的自检自查,并认真进行整改,现将自查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自查情况

1、组织制度建设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责任制,设立食堂安全管理人员,针对各项具体安全工作制定计划明确责任。健全卫生、食品管理制度,做到责任到人。定期检查食品安全工作,并有记录。建立了食物中毒应急处理机制。

2、许可证情况

有餐饮服务卫生许可证,实际经营项目与许可范围相符。 但20XX年6月5号已到年检期限,尚未进行年检。

3、食品留样

严格按要求进行食品留样,并有文字记载。

4、索票索证

本学期已对所有购买大宗物质重新进行了索票索证。

5、消毒和 三防 设施

有消毒制度和具体方法、措施,并安排有专人负责, 三防 设施尚需完善。

6、从业人员健康管理

学校食堂所有从业人员健康合格证都在有效期内。学校已提前安排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并重新办证。

7、食品采购、储存及出入库台帐

学校食品由专人负责采购,有进货验收,索证索票,有记录台账。严把食品原料质量关,所购食品原料符合要求。

8、其它方面

从业人员操作时,能按要求穿戴工作服,接触食物前按要求洗手消毒。食品制作环境整洁,硬件设施良好。食品添加剂符合国家规定,有专人采购、保管。

整改措施

为有效的控制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做好各类事故隐患监控,切实保障学校师生员工健康安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整改:

1、对食品质检证明批次不符的情况,当时已责成供应商重新提供了同批次号的质检证明。

2、重新添加、安装了防鼠设施。

3、对所有从业人员重新办理的健康证进行了挂牌公示。

4、迅速进行食堂餐饮许可证年检。

食品卫生制度篇8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为认真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事故防范措施,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根据《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责任制

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加强教育、防治结合、群防群治”的方针,坚持“第一把手负总责,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落实”的工作原则

(一)学校食堂与食品安全工作建立校长负责制,并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建立健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把学校食品安全工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凡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负有直接责任的相关人员一律取消该年度评先、评优资格。

(二)学校以及幼儿园新建、改建和扩建食堂前,设计施工图纸要送卫生行政部门审查,经预防性卫生监督、符合卫生学要求签署意见后,再行组织施工,以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工程竣工后要申请卫生监督部门进行验收。

(三)学校食堂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均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就业。学校主管后勤工作的领导和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查证、验证制度。

(四)严格把好食品采购关。食堂采购员必须到持有卫生许可证的经营单位采购食品,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索证;学校要对食品采购严格把关,到相对固定的场所采购食品,以保证其质量。

(五)食堂不得制售冷荤凉菜。每餐的各种食品应各取不少于250克的样品留置于冷藏设备中保存48小时以上,以备查验。食品在烹饪后至出售前一般不超过2个小时,若超过2个小时存放的,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原则上,所有熟食不应隔餐过夜。食堂剩余熟食必须冷藏,冷藏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在确认没有变质的情况下,必须经高温彻底加热后,方可继续出售。

(六)学校以及幼儿园食堂必须取得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要积极配合、主动接受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监督。

(七)学校食堂应建立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相关的卫生管理条款应在用餐场所公示,接受用餐者的监督。食堂应建立严格的安全保卫措施,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学校食堂的食品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防止投毒事件的发生,确保学生用餐的卫生与安全。

(八)学校要对学生加强饮食卫生教育,进行科学引导,劝阻学生不买街头无照(证)商贩出售的盒饭及食品,不食用来历不明的可疑食物。

(九)学校应当建立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后,应采取下列措施:

1、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协助卫生机构救治病人。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4、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按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

(十)学校必须建立健全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的报告制度,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应及时(2小时内)报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接报后2小时内)逐级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

(十一)学校食堂与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

1.对玩忽职守、疏于管理,违反本方案,造成学生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的学校和责任人,以及造成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后,隐瞒实情不上报的学校和责任人,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通报批评或行政处分。

2.对违反本制度,造成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情节特别严重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学校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指导,教育、劳动行政部门管理督查,具体实施的工作原则,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搞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

临河九小食堂从业人员分工及制度

主橱:食品烹饪加工,把好采购食品原材料的验收加工等环节,变质腐-败食品一经发现,立即停止使用,同时报告管-理-员进行更换。负责厨房地面、库房二连灶卫生

白案师傅:和面、压面,淘洗、消毒碗、筷,负责厨房墙壁、玻璃和大灶与三连池卫生

勤杂工:原材料粗加工、摆放盘碗筷,淘洗、消毒桶、勺,负责餐厅、洗消间、更-衣室卫生

保管:出入库手续齐全,记录详实完整。早点分发

食堂从业人员着装整洁,卫生干净,每个工作日分工负责卫生清洁,每有一次检查不合格,责任区负责的责任人罚款5--10元,未经许可坚绝杜绝食堂工作人员拿取任何物品,一经发现扣除当月工资,二次发现予以解聘。

每周五下午卫生大扫除,彻底清扫。

工作人员排班表

临河九小食堂从业人员体检、培训管理制度

1、凡从事食品、饮用水生产经营人员、化壮品生产人员、公共场所直接为顾客服务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方能上岗,并经卫生知识培训合格取得培训合格证。

2、从业人员工作时应随身携带健康培训合格证或交部门统一保管,以便检查。

3、从业人员上岗后发生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肠道感染病(包括病源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胧性或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它有碍直接接触顾客的疾病时,应立即离岗。

4、生产经营人员培训应包括生产经营单位的负责人,卫生管理人员及一般从业人员,初级培训时(文章转载自: ahsrst.cn 请保留此标记)间分别不少于20、50、15学时。

5、根据《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有按规定经过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的负责人或卫生管理人员方可申请开业,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不具备上述条件的食品生产单位不予发放卫生许可证。

临河九小食品采购验收制度

1.采购食品原料及成品必须色、香、味正常,不采购腐-败变质、变霉及其它不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的食品。

2.采购肉类食品必须索取兽医卫生检验合格证。

3.采购酒类、罐头、饮料、乳制品、调味品等食品,应向供货方索要本批次卫生检验合格证或检验单,采购进口食品必须有中文标识。

4.采购定型包装食品,商标上应有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存期(保质期)等内容。

5.运输车辆和容器应专用,严禁与其它非食品混装混运。

6.食品入库前应由库管人员进行验收,合格入库,否则退回。

临河九小饮食卫生制度

一、食物的采购和验收

专人负责采购和验收。保证食物新鲜、无污染,绝不给儿童吃变质、变味的食物。

二、食物的储存和保管

库房由专人保管,建立出入账日,应注意妥善储存食物,保持库房清洁,消灭老鼠。

三、烹饪

1.尽量保存食物中的营养素。

2.适合学生消化能力和促进食欲。

3.严格遵守食品卫生要求,预防食物中毒。

四、炊事人员

1.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胸透、肝功)

2.个人卫生。

五、厨房

1.厨房的设计和设备达到规定标准。

2.环境卫生及食具按时消毒。

止外熟内生。

3.隔夜、隔餐桌、外购的食品回锅彻底加热后供应。

4.炒菜、烧煮食品勤翻动。

5.刀、砧板、盆、抹布,用后清洁消毒,不用勺品味,食品容器不落地存放。

6.制作电信用原料要以销定量。

7.制作食品时使用色素、香精等食品添加剂,严格执行《食请保留此标记)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8.工作结束后,调料加盖,做好工具、容器、灶上灶下地面、墙面的清洁卫生工作。

9.操作人员应注意个人卫生,穿戴整洁的工作衣帽,不留长指甲,不蓄长发和胡须,不吸烟,不随地吐痰等。

10.应具备能盛放一个餐次密闭容器,并做到班产班清。

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度2017-07-10 17:20 | #2楼

食堂食品安全 校长第一责任人 制 度#e#

第一条 为加强学校食品卫生管理,有效控制学校食物中毒及其它食源性疾患的发生,保障师生员工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校校长为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校领导应把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各级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主管校领导对卫生行政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必须及时 完 成相关部门进行全面整改。

第三条 后勤部门在主管校领导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全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学校设立专、兼职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人员,具体负责监督检查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以及相关政策、措施及制度的落实,履行监督检查的职能。

第四条 学校保卫部门应对食堂等易发生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的场所加强安全保卫工作,严禁非相关岗位人员进入食堂的食品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入间等,严防投毒事件的发生,确保学生用餐安全。

第五条 学校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教育学生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食品,不食用来历不明的可疑食物,增强学生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第六条 学校食堂应取得卫生许可证方可营业:校内饮食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体检合格后方能持证上岗。学校要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食品卫生法律知识的培训。

第七条 发生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事件,主管校领导应立即到现场进行指挥,组织抢救,防止事态扩大,并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第八条 对于饮食工作各级责任人员违反规定,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其各自职责,造成就餐者身体损害甚至生命危险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九条 对下列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追究其相关责任: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追究食堂负责人的责任:

1、食堂发生严重食物中毒事故并造成人员伤亡;

2、未建立食品卫生负责制或未设立专职或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

3、未建立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或管理制度不落实;

4、食堂未取得卫生许可证而从事经营活动。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追究食堂负责人及监督员的责任:

1、未按照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对食堂食品卫生安全进行检查,或检查次数、纠正力度达不到要求而出现问题的;

2、对食堂食品卫生安全检查出的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3、不主动配合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检查,有失职行为的;

4、未及时传达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有关政策及工作要求,造成不良影响的;

5、对员工未进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考核的。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追究食堂负责人的责任:

1、不主动配合饮食中心及业务部对食堂食品卫生安全进行管理与检查、自查的;

2、在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过程中发现食堂有违反规定的行为而不予以及时纠正、制止的。

3、不及时传达上级有关食品卫生安全政策和相关规定,造成工作出现失误的;

4、食堂发生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不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领导的;

5、食堂发生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未采取措施,或措施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6、食堂发生食物中毒事故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追究物供部负责人及配送员的责任:

1、不按卫生部门要求对供货方进行索证的:或采购无有效许可证的食物:

2、把积压食品和过期食品、三无食品推销给食堂的:

3、把腐烂变质、不合格产品搭配给食堂的。

( 五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追究食堂保管员的责任:

1、对食品验收不把关造成不良后果的;

2、对库存食物不检查造成积压或过期、变质的;

3、让食堂使用过期、变质的不合格食品的。

( 六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追究食堂厨师、服务员的责任:

1、使用、加工、出售腐烂、变质、过期的食品:

2、发现食品原料有问题不上报经理或主管部门,造成不良后果的;

3、食堂发生食物中毒事故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4、未办理健康证上岗的。

第十条 责任及处分

(一)处分原则

1、由于工作不负责任、经营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造成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给学校和就餐者造成一定的损害或不良后果的,给予直接责任人记大过及其以下处分,并责令该饮食部门停止生产、经营,销毁导致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的食品。

2、工作严重不负责任、经营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给学校和就餐者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不良后果的,给予直接责任人撤职及其以上处分。生产经营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构成犯罪的,报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3、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或者伪造卫生许可证和未取得健康证明而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或者对患有疾病不得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生产经营人员,不按规定调离、拒不改正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分别给予警告、取缔其在校内的一切经营活动。

(二)处分种类

学校在编人员违反本办法的应分别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开除等处分: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一条 责任追究程序

一旦发生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由学校组织相关负责人进行调查并写出事故调查报告,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报总务处、校长室等有关部门依据相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总务处负责解释

上一篇:传统金融理论范文 下一篇:法律制度的作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