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专会计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09:33:18

职专会计学习经验总结

职专会计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教学 改进

在西部大开发、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之下,重庆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重庆市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资本、金融机构、大型中外企业也迅速向重庆市集中。西部大开发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对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形成了竞争和压力。管理者和投资者要想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必须密切关注企业会计信息,即时而准确地把握会计信息,成为商业竞争的法宝之一。企业财务关系主体把目光都集中到会计信息上。企业管理者必须及时把握现金流、销售量、主营业务收入等会计信息,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公司的利润、分红等信息,社会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的要求愈来愈强烈。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早在2009年,财政部在《关于加强会计电算化建设的意见》中,就要求核算单位的电算化的使用率达到80%。企业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会计电算化,是市场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会计电算化是市场的选择。大中型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与社会的需要,首先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中小型企业,也不甘落后,争先恐后地采用电算化的会计核算形式。市场需要会计电算化的人才,市场对于会计电算化类人才需求,持续上升,市场对于具备会计电算化知识的高端会计人员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具备熟练的电算化实际能力的人才,受到市场的青睐,同时,具备电算化的初步技能也成为进入企业的门槛。

目前,全国核算单位达到1200万户左右,企业对会计人员的总需量达到3000万人。企业管理中对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要求也逐步提高,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对于电算化专业的新的要求,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瞄准这一市场行情,强化了学生会计电算化专业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在会计类专业中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电算化课程成为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且,相关专业也涉及会计电算化课程,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电算化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也积累了相当一部分的经验,传统的理论型、精英型教学模式,在的教学实践中有所突破。

一、制约会计电算化教学效率的因素分析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效率不符合市场的要求

对于教学目标的认识,专任教师们往往会停留在抽象的理解上,没有具体的对象作为其支撑,这种层次的认识,会进一步地影响到教材选择、教材的理解与教学方法、教学测评等各个环节,因此,在总个教学中起着最基础性的作用。

针对重庆工程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90%以上的同学认为电算化课程的设置非常重要,有实用性,说明绝大部分同学对于课程的认识正确,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教学目标。

高校会计电算化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在会计电算化的课程设计中,财务应用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应用相分离,侧重于会计报表的处理与总账模块的学习,但是这种设计远远不能够满足企业会计核算的高一级需要。选择好合适的教材,把有限的课时放在高效的教学上,直接关系到高职电算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在会计电算化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充分利用教学互动、教学相结合等模式和方法。教师有必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让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到发挥和重视。

(二)教师缺乏知识更新,实务操作不娴熟

长期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长时间脱离会计岗位,有可能缺乏会计实务经验,跟不上实务发展的节拍,在教学中,理论难免与实际相脱节,加上会计专业教师比较紧缺,授课任务比较重,没有时间自我提升,进行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不合理或老化,实践能力相对薄弱,是制约会计电算化教学与实训的重要因素之一。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交叉的理论知识融合和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任课教师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有效驾驭。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Sybase、Oracle等大型软件在会计上得到大量地应用,电子商务也与会计电算化软件进一步融合,给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课程能力考核不突出

课程考核在电算化教学中具有导向作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应该突出学生的电算化操作能力,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然而,长期以来,电算化教学的考核以理论知识点为主,重视理论知识而没有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学生上机的机会比较少,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差。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岗位能力训练,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效率改进的经验总结

(一)明确教学目标,根据企业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第一,为明确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组织教师对重庆博文财务管理有限公司、重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重庆中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庆煤电气有限公司、等近七十家中小型企业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能力及岗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开展调研工作,确定出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建电算化课程教学体系,突出高职特色,加大实践比例,着重学生电算化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二,组织专任教师与兼任教师,从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视角,对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进行深入而细致地分析,对电算化课程教学与实训项目进行的开发与研究,共同编写教材和开发实训项目。结合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素质,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筛选。加强学生的电算化操作技能,体现工学结合,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充足的动手机会。

第三,在进行广泛的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之上,确定《财务软件运用》课程等核心课程,会计电算化能力模块设置《EXCEL在财务工作中的运用》、《财务软件运用》和《ERP运用》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电子商务方面的内容,拓宽学生视野;通过建立电算化试题库、多媒体、电子教案等途径,强化电算化教学对于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融会贯通。

(二)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实践操作能力

第一,从企业引进具有的高级会计师、会计师职称的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人员,开展电算化专题讲座,充实专业电算化教学团队。聘请公司、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青年教师共同担任电算化教学实践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第二,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电算化理论课程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基本技能训练以专任教师为主;学生在校企合作电算化服务中心实习工作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负责。

第三,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储备库,学院拨出专款确保兼职教师的课时酬金,为兼职教师提供所需教学资源等措施,确保优秀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并吸收优秀行业、企业专家不断加入到教学团队中。企业为学院专任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开展咨询服务制定相关制度,明确有关待遇。对参加电算化专业实践教育的专任教师在职称晋升、聘任以及遴选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和必要的政策支持。

第四,对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系统培训,对专业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技能培训,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专任教师每两年中有两个月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挂职锻炼,熟悉管理过程,参与ERP项目开发、市场开拓和课题研究等。

(三)以电算化职业能力为本位,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第一,电算化专业课程设计与评价应该以技术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电算化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同时设计与评价电算化基础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现其高等教育属性。电算化课程的评价应该按照职业基本素质模块、职业基础能力模块和职业岗位能力模块分别加以考察。构建以能力评价为主,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素养等进行全方位考核的评价体系。

第二,对于电算化课程采用实际操作进行考核,将实践评价引入到评价体系中来,用于评定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对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的情况进行评价计分,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实际操作考核评价包括实习过程考核、出勤考核和实习结果考核,通过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对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综合考核。

第三,实际操作不仅评定学生的个人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评定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评定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全方位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职业岗位能力模块融入“双证书”教育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时既分模块又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教学。

三、结论

高职的电算化教学在使用教材的定位上、教学具体内容的设计上、教学目标确定中,都需要大量的创新与变革。如何利用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与实训,达到迅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操作应用的距离,等等,这些问题成为高职电算化教学发展的制约瓶颈。

适应市场要求的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应该包括:一是解决高职院校实训教材体系的不足问题,在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重点和关键课程编写实训教材。二是将教学过程与认证培训充分地融为一体,聘请培训机构的行业精英与本校专业教师一起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组织认证培训,积极引导学生考取专业认证和职业资格证书;三是学校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认证考试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主动地调整电算化教学内容,使之有效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程琳.2013年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团队申报书[R].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3,(11):20-36.

[2]方瑛,王永生.基于校企合作下的会计实训和职业技能竞赛的双赢关系[J].中国商界,2013,(03):342-343.

基金项目:重庆工程职业学院2013年度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会计电算实训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RWB201317;中国商业会计学会2013年度课题《高职专业技能大赛与会计电算化实训双赢模式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J201320。

职专会计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笔者认为,在我国人们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存在一些认识误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进程。

1、把财务会计看得比管理会计更重要。我国近10年来,比起管理会计的研究,财务会计的问题则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其研究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其背景即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主管部门推进下的财务会计改革。企业的领导对于财务会计的重视则远胜于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实务中推广困难,深入更困难。在会计教育上,无论作为学校专业教育还是在职专业培训,管理会计的相关课程不是设置过于单薄,就是在时间安排上难以保证。这些做法背后实质上隐藏着“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次于财务会计”的观念。

2、不重视在新的管理环境下发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近年来,在一些新的会计领域的探索中,研究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财务会计领域,如对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会计新领域的研究,一般在财务会计领域研究其应用,极少从管理会计学科来拓展新会计领域的应用。而这些领域的管理会计研究,完全有可能使管理会计具有新的研究内容和工作内容,使其发挥专业优势,改善管理的效率。

3、忽视了管理会计信息的特性。这主要体现在有关管理会计发展思路上,企图仿照财务会计的某些做法,如对企业的管理会计实务进行准则式的规范。尽管这种做法在国际上有先例,但是这种管理会计的规范化做法并不很成功,而且很有争议。其中根本的问题是误把管理会计信息等同于财务会计信息,忽视其作为专用信息的特性以及其私人信息产品的生产方式。

二、认识管理会计发展的基点

笔者认为,以上认识和做法上的误区是基于对管理会计发展定位的偏差而产生的后果。管理会计自20世纪50年展到今天,其自身的特征是认识和再认识管理会计发展的基点。

1、方法灵活,具有可移植性。管理会计的方法灵活多样,只要是合理的,不拘一格一律拿来。它有许多方法是从管理学、数学等相关的学科借用或者移植过来的,如战略管理会计就移植了战略管理中的价值链分析方法。

2、领域交叉,具有可拓展性。管理会计具有边缘学科的传统,管理会计的内容仍然处于发展当中。企业可以根据实际进行管理会计新方法与新领域应用的研究与实验。

3、立足于管理需要,具有求异性。管理会计是内部会计,它的立足点是企业管理需要。管理会计在方法上和信息处理结果上不求统一,不同的企业各有各的做法,只要有效就行。基于前两个特性,管理会计就很难规范。管理效率导向使管理会计重结果不重过程,这主要是指管理会计立足于管理效率的提高,重视结果的有用性,而不求统一、规范的信息加工程序,它也不受会计规范的约束,也很难进行规范。

4、非公共信息产品。财务会计信息一般被视为公共信息产品,因此倍受政府的管制,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会计准则就是政府对于财务信息管制的产物。在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被要求强制性地披露财务信息,其披露的财务信息是作为公共产品而为投资者所消费的。尽管也有把部分管理会计信息纳入规范信息之列,如预测的盈余信息的披露,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笔者以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会计信息的私人产品的属性所决定的。这种专属于某一企业的专用信息,更多地反映企业核心经营决策和战略规划,是隐秘的会计信息。隐蔽性,源于管理会计信息更多地涉及到企业具体的经营决策信息,很多属于商业秘密的范畴,如企业生产决策的信息,成本管理的信息等。管理会计信息的私人产品属性决定了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排它性,若是强制企业披露出来,其产生的外部负效应会使企业处于很大的竞争劣势。

三、对管理会计发展的再认识

1、发挥管理会计的可拓展优势。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不论从内容的涵盖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灵活性和可拓展特性。在方法的拓展上,管理会计可以不受太大约束地引入新的方法,如现代化西方管理会计就运用战略管理中的价值链分析法等相关的分析方法,从而拓展出战略管理会计。这和最初管理会计的形成植根于科学管理原理在会计领域的方法上的渗透是一脉相承的。而作为具有严格程序约束并受到计量属性、业务处理规范尤其是一定时期会计准则限制的财务会计,无法在方法上作出大胆的变革,只能在准则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程序的选择和政策的变更。因为,会计准则对于特定业务的处理有着较为原则性的规定,企业无法回避它而采用自己认为以管理效率目标评价为更优秀的方法。即使某种业务方法已得到理论界或实务界的认可,但要转化为准则仍然存在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改进管理效率的时机。在内容的拓展上,管理会计以其灵活性而远胜于财务会计在内容上拓展的可能性,管理会计可以在新的领域发挥其规划和控制方面的优势。为此建立一个管理会计系统或制度,会较少受到政府等有关方面的干预,这绝对是企业管理当局自己可以安排的,并且是以经济管理效率为导向的,企业推行管理会计的动机主要是效率动机和利益动机。只要新管理会计的方法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经济利益的增加,管理当局就具有推行的必要性与现实性。

2、用企业管理会计培育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使企业能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上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性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技术与技能的综合体。核心竞争力可外化为品牌、技术诀窍、服务专长、创新管理专长与市场网络等。这些核心竞争力不是企业一开始就拥有的,而是在经营过程中培育出来的。管理会计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首先,管理会计可以间接地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的采用,或构造一个责任会计制度,该制度服务于技术诀窍的研发和服务专长的培养,使企业形成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现代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践直接地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企业特色的适时制生产系统(jit)、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abc)和平衡计分评价系统(bs)。

因此,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它的具有先进方法甚至是个性化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尤其是面向战略管理需要的信息。现在战略管理会计日益发展起来,这正是企业着眼于战略管理而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它所要提供的信息,应能及时地满足企业在战略管理中对于企业经营的价值链的分析,满足事前的市场规划、即时的市场对策等前瞻性、即时性的管理用的信息的需要。这些信息应该看作是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所必须的,而提供这些信息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便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作用机制的重要构成。这一点是财务会计所无法企及的。很难想象财务会计可以用于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的统一性和规范化特性决定了这一点。财务会计信息一般不具有前瞻性的特点,是业已发生的经济事项的轨迹,而现代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已经把管理的重心由事后推向了事前,财务会计信息难以理想地完成新的管理环境下的使命,它实际上具有特别的使命,向外部利益相关方披露信息。战略管理会计这一被称为现代版的管理会计,以其新的方法,新的内容,为战略管理服务的定位,在现代管理中大兴其道、再次证明了管理会计具有极强的活力、拓展能力和求异性,它随着市场环境而变化,随着企业管理的需要而变化,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利器。

3、利用管理会计建立贴近企业的个性化的管理模式。管理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者自己需求的信息,内部管理需要是企业实施管理会计的基本动机。一个适当的有效的管理会计系统有利于企业塑造其个性化的管理模式。如邯钢以责任会计制度为核心的管理模式,符合自身的管理特点,并可以在今后有关管理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管理会计系统的级别,即运用更为复杂化的管理会计系统。此外,如集团公司的管理会计更能显示出其企业特色来,对于管理会计系统和有关制度的设计要求更复杂、更系统。个性化的管理会计系统是个性化的企业管理模式的有机构成,它应是管理会计在一定企业管理环境下优化的结果。而从财务会计来看,现代财务会计准则愈来愈把会计信息变成满足股东、债权人的信息需求以及调和企业各个利益方的利益分配的工具,尤其是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成为管理盈余甚至是操纵和控制盈余的工具,从而成为公司经营者操持的利益工具,而不是着眼于提供满足经营管理需要的信息。尽管为管理服务也被看作是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之一,但这是次要的,只是被提出来而又很难达到的众多目标中的一个。在一定的程度上,现代财务会计的管理服务导向被削弱了,或者可以说,在会计的演化分工中把这一职能更多地赋予了管理会计。因此,利用管理会计建立贴近企业的个性化的管理模式,是管理会计的企业管理服务职能的具体而有力的体现。

4、广义上规范管理会计的题中之意。管理会计规范化的一个出发点是建立一整套为人们所共同理解的概念与方法体系来指导、协调管理会计的实务工作,并作为管理会计的发展基础及其应用效果的检验尺度。这个出发点并没有问题,但是笔者认为,若参照财务会计准则的模式对管理会计进行规范化,这种做法是极其困难的,也是不必要的。这不仅是因为管理会计的发展仍然处于成长期、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应用上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这种规范管理会计的思路严重忽视了管理会计信息的特性。在操作上也存在很大的难度,如对于管理会计方法的限制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不能在管理会计内容上进行强制性的限定。可以推知,一旦对企业管理会计程序做规范管制,企业便不再有动机去应用较为成熟的理论,也不会去研究和开发新的管理会计方法,以提高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处理的效率。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要坚持管理会计规范化好的出发点,但在具体安排上,应避免走财务会计准则式的狭义规范模式即财务会计管制,因为二者要规范的对象从根本上来说就存在公共信息产品和私人信息产品之分,只有基于这个认识,才能正确地对待管理会计的规范化问题。尽管管理会计狭义规范模式存在规范的难度和负面性,但是从更广泛意义上来看仍可以和值得做一些具有规范意义的事情。如:(1)就管理会计知识体系中可以结构化的东西予以总结,以形成较为统一的基本理论语言——概念、方法和原则,目的是使企业在管理会计的学习(教育)和交流(研究)上,有较为一致的口径;(2)有关部门或专业团体可以提供指南和推进管理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案例研究,总结和整理实务界的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以供企业学习、借鉴和推广、发展;(3)介绍一些新的管理会计的方法供企业试行,并总结其中的问题;(4)进行管理会计师的认证、资格授予和执业管理,发展管理会计职业认证。

5、管理会计的市场化和企业在管理会计上的投入。对管理会计广义的规范工作作为企业利用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为改进管理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便利,能引导企业和市场加强对管理会计的研发,即通过管理会计市场化来推动管理会计基础理论和应用方法的研究和开发。管理会计市场化是职业管理会计师和相关从事管理会计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团体立足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发展与成熟的一条必由之路。

而且,基于管理会计信息的私人信息产品属性,决定了管理会计具有市场化的可能和潜力,而这能解释职业管理会计师的工作的存在和市场定位。事实证明,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下的质量成本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应用,日本企业首创适时制生产系统(jit),都是企业研发管理会计方法的典型案例。因此,要充分认识企业在管理会计发展上的潜能,通过一定的政策以及制度设计支持和鼓励企业在管理会计系统应用和开发上的投入,而不是通过某种狭义的规范化行为去遏制企业在管理会计创新上的潜能。

职专会计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笔者认为,在我国人们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存在一些认识误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进程。

1、把财务会计看得比管理会计更重要。我国近10年来,比起管理会计的研究,财务会计的问题则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其研究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其背景即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主管部门推进下的财务会计改革。企业的领导对于财务会计的重视则远胜于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实务中推广困难,深入更困难。在会计教育上,无论作为学校专业教育还是在职专业培训,管理会计的相关课程不是设置过于单薄,就是在时间安排上难以保证。这些做法背后实质上隐藏着“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次于财务会计”的观念。

2、不重视在新的管理环境下发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近年来,在一些新的会计领域的探索中,研究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财务会计领域,如对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会计新领域的研究,一般在财务会计领域研究其应用,极少从管理会计学科来拓展新会计领域的应用。而这些领域的管理会计研究,完全有可能使管理会计具有新的研究内容和工作内容,使其发挥专业优势,改善管理的效率。

3、忽视了管理会计信息的特性。这主要体现在有关管理会计发展思路上,企图仿照财务会计的某些做法,如对企业的管理会计实务进行准则式的规范。尽管这种做法在国际上有先例,但是这种管理会计的规范化做法并不很成功,而且很有争议。其中根本的问题是误把管理会计信息等同于财务会计信息,忽视其作为专用信息的特性以及其私人信息产品的生产方式。

二、认识管理会计发展的基点

笔者认为,以上认识和做法上的误区是基于对管理会计发展定位的偏差而产生的后果。管理会计自20世纪50年展到今天,其自身的特征是认识和再认识管理会计发展的基点。

1、方法灵活,具有可移植性。管理会计的方法灵活多样,只要是合理的,不拘一格一律拿来。它有许多方法是从管理学、数学等相关的学科借用或者移植过来的,如战略管理会计就移植了战略管理中的价值链分析方法。

2、领域交叉,具有可拓展性。管理会计具有边缘学科的传统,管理会计的内容仍然处于发展当中。企业可以根据实际进行管理会计新方法与新领域应用的研究与实验。

3、立足于管理需要,具有求异性。管理会计是内部会计,它的立足点是企业管理需要。管理会计在方法上和信息处理结果上不求统一,不同的企业各有各的做法,只要有效就行。基于前两个特性,管理会计就很难规范。管理效率导向使管理会计重结果不重过程,这主要是指管理会计立足于管理效率的提高,重视结果的有用性,而不求统一、规范的信息加工程序,它也不受会计规范的约束,也很难进行规范。

4、非公共信息产品。财务会计信息一般被视为公共信息产品,因此倍受政府的管制,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会计准则就是政府对于财务信息管制的产物。在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被要求强制性地披露财务信息,其披露的财务信息是作为公共产品而为投资者所消费的。尽管也有把部分管理会计信息纳入规范信息之列,如预测的盈余信息的披露,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笔者以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会计信息的私人产品的属性所决定的。这种专属于某一企业的专用信息,更多地反映企业核心经营决策和战略规划,是隐秘的会计信息。隐蔽性,源于管理会计信息更多地涉及到企业具体的经营决策信息,很多属于商业秘密的范畴,如企业生产决策的信息,成本管理的信息等。管理会计信息的私人产品属性决定了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排它性,若是强制企业披露出来,其产生的外部负效应会使企业处于很大的竞争劣势。

三、对管理会计发展的再认识

1、发挥管理会计的可拓展优势。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不论从内容的涵盖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灵活性和可拓展特性。在方法的拓展上,管理会计可以不受太大约束地引入新的方法,如现代化西方管理会计就运用战略管理中的价值链分析法等相关的分析方法,从而拓展出战略管理会计。这和最初管理会计的形成植根于科学管理原理在会计领域的方法上的渗透是一脉相承的。而作为具有严格程序约束并受到计量属性、业务处理规范尤其是一定时期会计准则限制的财务会计,无法在方法上作出大胆的变革,只能在准则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程序的选择和政策的变更。因为,会计准则对于特定业务的处理有着较为原则性的规定,企业无法回避它而采用自己认为以管理效率目标评价为更优秀的方法。即使某种业务方法已得到理论界或实务界的认可,但要转化为准则仍然存在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改进管理效率的时机。在内容的拓展上,管理会计以其灵活性而远胜于财务会计在内容上拓展的可能性,管理会计可以在新的领域发挥其规划和控制方面的优势。为此建立一个管理会计系统或制度,会较少受到政府等有关方面的干预,这绝对是企业管理当局自己可以安排的,并且是以

经济管理效率为导向的,企业推行管理会计的动机主要是效率动机和利益动机。只要新管理会计的方法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经济利益的增加,管理当局就具有推行的必要性与现实性。

2、用企业管理会计培育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使企业能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上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性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技术与技能的综合体。核心竞争力可外化为品牌、技术诀窍、服务专长、创新管理专长与市场网络等。这些核心竞争力不是企业一开始就拥有的,而是在经营过程中培育出来的。管理会计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首先,管理会计可以间接地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的采用,或构造一个责任会计制度,该制度服务于技术诀窍的研发和服务专长的培养,使企业形成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现代战略管理会计的实践直接地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企业特色的适时制生产系统(JIT)、作业基础成本计算法(ABC)和平衡计分评价系统(BS)。

因此,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它的具有先进方法甚至是个性化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尤其是面向战略管理需要的信息。现在战略管理会计日益发展起来,这正是企业着眼于战略管理而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它所要提供的信息,应能及时地满足企业在战略管理中对于企业经营的价值链的分析,满足事前的市场规划、即时的市场对策等前瞻性、即时性的管理用的信息的需要。这些信息应该看作是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所必须的,而提供这些信息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便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作用机制的重要构成。这一点是财务会计所无法企及的。很难想象财务会计可以用于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的统一性和规范化特性决定了这一点。财务会计信息一般不具有前瞻性的特点,是业已发生的经济事项的轨迹,而现代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已经把管理的重心由事后推向了事前,财务会计信息难以理想地完成新的管理环境下的使命,它实际上具有特别的使命,向外部利益相关方披露信息。战略管理会计这一被称为现代版的管理会计,以其新的方法,新的内容,为战略管理服务的定位,在现代管理中大兴其道、再次证明了管理会计具有极强的活力、拓展能力和求异性,它随着市场环境而变化,随着企业管理的需要而变化,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利器。

3、利用管理会计建立贴近企业的个性化的管理模式。管理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者自己需求的信息,内部管理需要是企业实施管理会计的基本动机。一个适当的有效的管理会计系统有利于企业塑造其个性化的管理模式。如邯钢以责任会计制度为核心的管理模式,符合自身的管理特点,并可以在今后有关管理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管理会计系统的级别,即运用更为复杂化的管理会计系统。此外,如集团公司的管理会计更能显示出其企业特色来,对于管理会计系统和有关制度的设计要求更复杂、更系统。个性化的管理会计系统是个性化的企业管理模式的有机构成,它应是管理会计在一定企业管理环境下优化的结果。而从财务会计来看,现代财务会计准则愈来愈把会计信息变成满足股东、债权人的信息需求以及调和企业各个利益方的利益分配的工具,尤其是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成为管理盈余甚至是操纵和控制盈余的工具,从而成为公司经营者操持的利益工具,而不是着眼于提供满足经营管理需要的信息。尽管为管理服务也被看作是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之一,但这是次要的,只是被提出来而又很难达到的众多目标中的一个。在一定的程度上,现代财务会计的管理服务导向被削弱了,或者可以说,在会计的演化分工中把这一职能更多地赋予了管理会计。因此,利用管理会计建立贴近企业的个性化的管理模式,是管理会计的企业管理服务职能的具体而有力的体现。

4、广义上规范管理会计的题中之意。管理会计规范化的一个出发点是建立一整套为人们所共同理解的概念与方法体系来指导、协调管理会计的实务工作,并作为管理会计的发展基础及其应用效果的检验尺度。这个出发点并没有问题,但是笔者认为,若参照财务会计准则的模式对管理会计进行规范化,这种做法是极其困难的,也是不必要的。这不仅是因为管理会计的发展仍然处于成长期、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应用上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这种规范管理会计的思路严重忽视了管理会计信息的特性。在操作上也存在很大的难度,如对于管理会计方法的限制几乎是不可能的,也不能在管理会计内容上进行强制性的限定。可以推知,一旦对企业管理会计程序做规范管制,企业便不再有动机去应用较为成熟的理论,也不会去研究和开发新的管理会计方法,以提高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处理的效率。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要坚持管理会计规范化好的出发点,但在具体安排上,应避免走财务会计准则式的狭义规范模式即财务会计管制,因为二者要规范的对象从根本上来说就存在公共信息产品和私人信息产品之分,只有基于这个认识,才能正确地对待管理会计的规范化问题。尽管管理会计狭义规范模式存在规范的难度和负面性,但是从更广泛意义上来看仍可以和值得做一些具有规范意义的事情。如:(1)就管理会计知识体系中可以结构化的东西予以总结,以形成较为统一的基本理论语言——概念、方法和原则,目的是使企业在管理会计的学习(教育)和交流(研究)上,有较为一致的口径;(2)有关部门或专业团体可以提供指南和推进管理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案例研究,总结和整理实务界的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以供企业学习、借鉴和推广、发展;(3)介绍一些新的管理会计的方法供企业试行,并总结其中的问题;(4)进行管理会计师的认证、资格授予和执业管理,发展管理会计职业认证。

5、管理会计的市场化和企业在管理会计上的投入。对管理会计广义的规范工作作为企业利用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为改进管理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便利,能引导企业和市场加强对管理会计的研发,即通过管理会计市场化来推动管理会计基础理论和应用方法的研究和开发。管理会计市场化是职业管理会计师和相关从事管理会计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团体立足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发展与成熟的一条必由之路。

而且,基于管理会计信息的私人信息产品属性,决定了管理会计具有市场化的可能和潜力,而这能解释职业管理会计师的工作的存在和市场定位。事实证明,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下的质量成本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应用,日本企业首创适时制生产系统(JIT),都是企业研发管理会计方法的典型案例。因此,要充分认识企业在管理会计发展上的潜能,通过一定的政策以及制度设计支持和鼓励企业在管理会计系统应用和开发上的投入,而不是通过某种狭义的规范化行为去遏制企业在管理会计创新上的潜能。

上一篇:机械制图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小组合作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