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专业范文

时间:2023-08-10 11:02:15

知识管理专业

知识管理专业范文第1篇

作为起草单位,蓝凌参与制定了6项《中国知识管理标准》,从2004年以来连续数年在国内知识管理市场占有领先地位,先后荣获多项殊荣。蓝凌,早已成为中国知识管理专业服务的领导品牌。

蓝凌专业知识管理平台(KMS)聚焦于大中型组织的专项知识管理需求,是组织智慧经营的极佳平台。

企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成为企业迈向成功的关键要素。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满足于理论的摸索和讨论,而是转向脚踏实地的实践。

然而,企业在推动知识管理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面对越来越多的内部信息和知识,员工如何入手快速找到所需的信息和知识?销售、生产和研发始终脱节,跨部门的知识如何共享?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外部竞争情报如何获取并快速传播?组织的全国化、全球化,好的营销经验、最佳实践、专家经验如何复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新员工如何快速融入企业,快速成长?如何解决“才随人去”,如何区分“留住人才”和“留住知识”?

KMS解决方案

蓝凌专业知识管理平台(KMS)以知识“沉淀、共享、学习、应用、创新”这五个知识运转环节为基础,结合蓝凌在知识管理领域多年的经验沉淀,构建了“专业而全面、开放而创新”的知识管理应用系统。即从IT软件平台层面,考虑到搜索整合、内容整合、流程整合的应用,也考虑到目前国内不同企业技术差异性的选择,还充分考虑到企业推进知识管理过程中一系列管理工具(如积分工具、现状诊断工具、应用跟踪工具、智力资本分析工具等)应用的IT化,切实地保障组织知识管理系统应用的推广和深化,帮助企业可视化组织能力的管理,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

蓝凌专业知识管理平台(KMS)的主要功能如下。

知识仓库:知识仓库是知识管理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知识仓库是面向主题的、对多种类型知识库进行集成、满足多种类型用户需要的数据和操作集合,知识仓库的表现形式还包括文字、影像、图形等多种形式。

知识地图:知识地图的目的在于构建知识之间的关系,使无序的知识信息以有序的面貌呈现在用户面前,使企业的知识有序化,提升知识的利用率。

专家网络:实现对企业内部专家的规范化管理,形成统一的员工专家团队,透过系统的互动交流机制,充分挖掘他们隐性的经验知识,并沉淀下来。

知识管理专业范文第2篇

(1)知识应用层课程建设知识管理应用层建立起与课程建设知识相关的人员之间、人员和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之间的联系。这些人员组成教学组织、建设团队、研讨社区。其中研讨社区是由各类角色随即组成的团队,进行非正式地交换思想和分享知识,在一种信任和支持的环境里(例如网络群组)积极地学习和探讨。虽然这种组织是不确定的,但是其“生命”取决于成员本身,只要还有兴趣就可以一直生存下去。(2)知识管理层课程建设知识管理过程对应于课程建设知识管理逻辑架构的知识管理层。知识管理过程的总体运作模式为:通过对企业岗位需求以及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明确课程建设知识的现状,然后围绕现状,不断获取、整合、运用相关的知识。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渠道获取相关的课程知识,并实现知识的扩散和积累;在知识供应的基础上,将获取的零散知识整合成适应教学流程的知识体系;对课程教学各流程规范化制度化,保证知识的正确运用和积累。(3)知识资源层课程建设需要考虑从企业需求到教学评价的整个周期,课程建设知识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从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建设流程、文本知识、离散经验、企业案例等。

2运用知识管理建设专业课程的意义

从课程建设知识管理的内涵分析可以看出,课程建设管理中引入和实施知识管理,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影响和促进管理创新,将更加有助于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通过对已有师资、资源及经验知识的重用,可以减少重复工作的时间;通过对知识进行合理存储,借助知识管理系统,可以大大缩短获取所需知识的时间;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引入先进的方法和工具,为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奠定基础。(2)持续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通过重用已有的经过实践验证的知识,以及借鉴以往的经验教训,从而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避免错误的重犯。(3)降低课程建设的成本通过重用已有知识及查看已有的教训,避免了昂贵的调研费用和错误重犯的代价;通过对知识的整合,做到以少量的内部知识应对多样化的外部需求,不但能够节省响应市场的时间,也能够减少维护大量知识所需的代价。(4)提升专业的创新能力通过知识的重用,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创造性的工作;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将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同时促进“好点子”在专业间、校企间的共享。这些影响都将促进专业创新能力的提升。(5)实现知识的传承避免过度依赖某个专家或教师,实现知识的传承。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共享散落在各个专家头脑中的知识,将实现对专家所掌握的宝贵经验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传承,避免出现由于个别教师的退休或离职造成课程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3运用知识管理建设专业课程的关键问题

对于专业课程而言,根据知识所属主体的不同,知识可以分为个人知识(还未共享的经验知识)与组织知识(被运用的显性和隐性知识)[2],要实现课程建设知识转化,在转化中实现知识的共享、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创新,需要采取有效的知识管理策略。(1)持续动态的知识整合知识整合是如图2所示,对课程建设中已有知识进行分析优化,建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建设知识仓库。知识整合具有以下特征:①知识整合主要包含分析优化和组织知识仓库;②知识整合是一个持续动态的工作;③整合后的知识仓库要能够使教师快速获取需要的知识,为新人提供开发路线指导,为获取新的知识提供方法上的指导[3]。(2)基于关系导航的知识运用现实中,很多专业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资产,但并没有有效的方法来规范对知识的重用,导致已有知识的重用率偏低,以教学为例经常每个老师授课的内容、方法、手段、效果都重新摸索。大量的、离散的知识经图2所示的流程进行知识整合处理,构建出具有合理架构且相互关联的知识仓库,构建知识关系导航。知识应用过程中,通过这些关系的导航,可以非常快捷地获取所需的知识。为了促进知识的创新,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可以充分利用知识间的关系进行导航,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3)课程建设团队的组建为了保证所需的知识能够得到及时供应,课程建设团队需要从事课程研究和知识应用两个层面的工作。课程研究主要是为了保持课程乃至专业的持久竞争力而进行的基础研究、运用研究的优化工作;知识运用主要是在校企合作中为了满足企业方的特殊要求而进行的课程知识开发。由于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对课程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属于知识创新的过程,从事课程研究的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而知识应用主要是运用合作企业已有知识去满足对方的特定需求,虽也需要进行部分的知识创新,但更多的是知识的消费过程,所以对知识运用的人的知识水平的要求就相对低些。

4结论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己经成为第一要素,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日益受到重视,运用知识管理策略从方法层面探讨专业课程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程建设管理方法,但是由于知识管理的复杂性,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知识管理专业范文第3篇

1.缺乏知识共享意愿。

在武警院校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教学资源个人主义”,很多的武警院校教员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占有者,往往将自身独立获得的经验、专业知识看作是升迁和竞争的本钱,不愿和其他教员分享,仅有个别转业的教员愿意将自身多年的教学科研的经验成果拿出来分享给其他人。虽然院校通过定期组织教员集体备课,学术交流等方式鼓励教员们积极分享知识成果,可以说为共享知识成果搭建了各种平台,但是部分武警院校的教员依然不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尤其是把实践经验拿出来分享,这些问题必然导致武警院校教员专业素养提升缓慢。

2.忽视隐性知识管理。

对于武警院校教员来说,蕴藏在其头脑中的关于教学组织管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策略等经验性的知识是其所有知识的精华,也是主宰与决定武警院校教员专业素养提升的主要力量。武警院校教员知识的增长主要是对于武警院校教员个人经验进行不断反思的过程,撰写教学反思是武警院校教员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发现,一部分教员认为教学反思有必要,但是总以没有时间为借口而放弃教学反思,还有部分教员认为教学反思是多余的,因此,能够自发进行教学反思的武警院校教员为数不多,这种对隐性知识的管理的忽视最终会成为制约武警院校教员专业素养提升的瓶颈。

二、武警院校教员基于知识管理提升专业素养的途径

1.管理显性知识促进武警院校教员专业素养的提升。

武警院校教员专属的基本知识包括专业学科基础、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这些都属于显性知识,它们都是由以下各内容组成的,包括教材、辅助材料等图书资料;论文、专着及教案;个人知识积累所需的各种文件和相关多媒体资料以及管理系统等内容。这些都是武警院校教员知识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因此,一是建立武警院校教员个人专业及相关知识数据信息库。数据是信息的基础和源泉,只有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数据,武警院校教员才能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形成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那么掌握了信息的武警院校教员再加入个人在教学科研中的经验判断就可以变为知识,然后对凌乱的各种材料进行分类整理,以文档化或电子化的形式存储起来,逐步形成武警院校教员的教学档案,并采用较为有效的搜索方式,然后在今后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从而来提升武警院校教员的专业素养。二是完善武警院校教员的知识结构使之趋于完整和有序。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发展武警院校教员教学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设计制作实用的教案课件,收集归纳教学科研信息资源,集体备课攻关教学难题,观摩优质课教学比赛,外出参观访学调研、学术科研交流等方式来丰富完善教员的知识结构,就可以有效地提升武警院校教员的专业素养,与此同时武警院校教员专业素养的不断提升,反过来对知识管理能力的提高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2.管理隐性知识促进武警院校教员专业素养的提升。

武警院校教员知识素养提高的障碍不仅仅在于新知识的获取数量,还在于武警院校教员隐性知识是否能够成功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它也是反映武警院校教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这种隐性知识存在于个人头脑中,难以用文字表达、交流和共享。实际上,隐性知识并非不能表达,只是表达起来不像显性知识那样一目了然,它往往是零星破碎、主观性的,甚至可以说是随意的,更像是一种片断。因此,要想有效解决该类问题、实现武警院校教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就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来实现。一是准确把握反思重点。教学反思是以发展教员为直接目的,要求武警院校教员自觉地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的审视与分析,用文字进行概括,警示自己,改进教学,并在新的教学实践中寻求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因此,教学反思应该用批判的眼光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然后创造性地去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有效反思使自身得到发展。二是合理运用反思策略。要把反思所得的感悟记录下来,并定期整理教学反馈笔记,形成“教学日记”、“心得体会”等。并有针对性地记录一些对特定教育事件处理的案例,然后对该类事件进行反思和展开全面的分析,要有意识地将教学实践中呈现的问题与教学理论进行相互印证,不断反省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差异,用教训鞭策警醒自己,用经验指导今后的教学科研,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从而推动个人素质的提升。

3.分享各类知识促进武警院校教员专业素养的提升。

知识的分享是知识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于武警院校教员来说不仅要能够获取、整理、加工知识材料,而且还应当注重去分享自己的知识果实。在大多数的时候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分享他人现有的成果。所以,对武警院校的教员而言,一是牢固树立双赢意识。通过调查发现,武警院校教员出于多方面得顾虑,比较愿意分享“教辅资料”和“教学设计”这样的显性知识,而不愿意与同事分享“实践课堂”和撰写的经验反思等隐性知识。作为教员,如果自己不主动去分享个人知识,久而久之,也很难分享到其他教员拥有的知识,这就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因此,武警院校要教育广大教员转变思想观念,加强人际沟通,多与同事分享知识和经验,同时要奖励那些愿意分享教学科研知识成果的教员。另外,如果教员出于竞争,不愿意在本校进行分享,那也可通过其他途径与外校的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二是运用网络信息技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然成了交流分享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内容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而多媒体网络课程,电子阅览室,以及教育论坛更是各具特色,为我们分享交流各类知识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武警院校教员可以很好地消融专家、教员、学员间的隔阂,很好地摆脱了传统形式中受习俗与权威的控制,从而较为容易的实现了知识的分享、交流、探讨。因此,作为武警院校教员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广阔的平台管理好自己的知识,进而推动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

知识管理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旅游;知识管理;机理

一、问题提出

选择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中职)和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高职)两个样本,两校均拥有国内非常齐备的旅游类专业配置,有传统专业,也有新兴专业(如高尔夫)。这几个专业也陆续尝试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但结果各不相同。有的非常成功,比如“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的旅专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属于“上海市重点专业和政府奖励专业”的中华烹饪专业,以及依托企业开班的中华“高尔夫”新专业;有的合作步履缓慢,比如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体现在以烹饪专业为代表的“深度融合”模式、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代表的“自主管理”模式、以高尔夫专业为代表的“借壳孵蛋”模式,这三种情况实际上在高职、中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表现得很普遍。我们不禁要思考:理论上,从知识观、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角度分析,校企合作的绩效与不同专业适应性有什么内在的关系?

二、问题分析

关于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形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主要的形式有: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聘请有经验的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编写特色教材;聘请行业资深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等。从知识观分析,学校、企业各有一个知识体系;开发“实训基地”、“实训教材”,聘用“兼职教师”等,实质是对实践技能、知识等稀缺资源的学习和利用。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校企合作就是校企双方知识体系的对接,合意的合作模式就是有选择地将企业的技能、知识成功内化为学生知识的过程,学生知识的内化程度是衡量校企合作实效性的首要指标。

三、知识内化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知识内化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认知同化论中指出:知识内化是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智力活动,将具有潜在意义的外部新知与其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把新知同化后纳入认知结构,进而转化为已有观念、扩建认知结构的过程。知识内化是通过认知结构、同化与顺应、元认知等心理机制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与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特别是教学模式息息相关[1]。因此,在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校企合作中合理展示知识选择、加工、转移和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在感性理性、已知未知的学习经历中逐步内化新知,对破解当前旅游职业教育学用脱节、知识僵化等关键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四、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知识转移内化的机理

(一)知识结构

通过对旅游人的知识结构研究,合格的知识结构包括四种要素和两个层次。旅游思维属于知识结构的内核;基础知识、专业术语、服务技能、服务流程以及旅游知识框架体系则处于知识结构的外延层次。外核层次向内核层次的推进表现为学生的知识内化过程,内核层次向外核层次的反馈则是学生知识应用创新的体现。

不同的旅游专业其知识结构的主要内容也不同。比如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主要涉及餐厅、酒吧、前厅、客房、宴会与会议、美食与美酒赏析等实体项目的运行管理实务。但作为不同类型的旅游专业,在服务心理、社交与职业礼仪、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知识结构上的要求有比较大的“同构性”。

(二)知识属性

从外在表现形式看,按照是否容易表达和明晰化的程度将知识划分为隐形知识(或模糊知识)和显性知识(或明晰知识)。隐形知识是指默会的(tacit)、难以表达、高度依存于个人的经验知识;而显性知识是易于编码和转移,可以独立于特定个人存在。很明显,这种划分方法有很强主观性,与拥有知识源的个体的表达能力有很大关系。

从专业属性看,烹饪、高尔夫、酒店知识的载体是各种形式的餐饮、高尔夫球、酒吧、前厅、客房等有形物品或场所。这类知识以相对静态的模式化的显性知识为主,很容易转移;其中,部分以模糊知识存在但相对固定不变的技能技艺如西餐手艺,尽管是模糊知识,一般通过师徒之间在“干中学”达到传递知识链的目的。而导游服务除了解说基本功,更重要的业务技能是在旅游团队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处理各种突况和协调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这类知识以动态、内省的模糊知识为主,再加之保守行业秘密的类似“行规”的外力作用,其大量知识很难编码化、很难转移。这是导游方向校企合作收效不显著的一种解释。

(三)知识传播

知识传播的渠道包括面对面交流、电话、书面文本、电子文本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显性知识通过电子传播渠道具有覆盖广、成本低、速度快的优势。然而一些隐性知识具有难以编码化的特征,必需依赖面对面的渠道实现知识传播。隐性知识传播包括编码化和人际化两种转移方式[2]。

如图1所示,编码化的方式就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通过书面、口头、音乐、图像等符号,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传播到知识接收者;知识源的知识影响力首先作用于知识的物理载体,物理载体的影响力再作用于知识的接收者。编码化是促进知识传播非常有效率和节约成本的方式。烹饪、高尔夫、酒店知识的传播借助各种固有的载体,采用的多为编码化的方式。

大量知识具有复杂和难以编码化的特征,需要依靠人性化方式传播。人性化的知识传播方式没有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环节,而是通过知识传播者与接收者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来达到知识转移的目的。如导游服务技能的传播。人性化方式的知识传播效率不及编码化转移方式,所以导游方向校企合作客观上有一定难度。如图2所示。

无论是借助物理载体的编码化方式还是直接传播的人性化方式,传播的效率取决于物理距离、心理距离、知识距离。双方愿意更多的共事可以缩短物理距离;相互信任的增强可以缩短心理距离;双方增加共同的知识基础、培养熟悉的交流方法可以缩短知识距离。

(四)校企合作知识转移内化的机理

校企合作中旅游知识转移内化的机理主要体现在:隐形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结构化;结构知识应用化;应用知识内部化等四个方面,包括知识集约、知识传递、知识内化等三个过程。如图3所示。

“隐形知识显性化”是企业兼职教师对其现有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和管理,比如来自营销部门的企业兼职教师根据过去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修改客户合同,并开发出新的合同模式就是隐形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对经营数据、客户建议书、客户信息、产品信息、工作成功与失败事例等心得、经验知识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将分类结果存放在总结文件、手册、书或录像带、计算机等存储器中。

“显性知识结构化”是企业兼职教师将显性知识收集和分类,并据此整理成标准模式,形成一套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这也是显性知识综合化的过程。“隐形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结构化”属于知识集约过程。知识集约要更有效地服务于知识运用、知识交流和知识学习,知识配置可视化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做法是用“知识地图”表示知识的存放场所。企业一般将知识地图存放在企业内部网络上,任何员工都可以随时阅览和检索。员工看到“知识地图”,便可知道企业的知识配置情况,比如,谁拥有知识、拥有什么知识、如何与这些知识的拥有者取得联系等。

“结构知识应用化”是企业兼职教师通过授课或指导实训等形式将隐性知识和结构化的显性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校企合作可以从以下几种交流方式中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交流方式。第一种方式为人与人通过直接交流进行学习的方式,比如授课、讲座或“师徒制”指导实训等。第二种方式为通过网络技术比如电子会议、电视讲座、电子邮件、虚拟团队等进行交流学习。第三种方式为利用知识库,比如利用信息库、企业主页、各类检索、图书馆、书和文件进行学习。采取业务比赛的形式也是“结构知识应用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用知识内部化”是随着实践中知识的运用,学生得出相应心得体会和方法经验,相关知识便被内化为隐形知识。显性知识内部化的结果导致隐形知识储备向实践学生扩展。

从旅游人的知识结构要求出发,完整的专业知识源来自学校和合作的企业。特别是拥有较高知识存量和更高学习能力的员工。从知识内化的效果看,专业知识的内化主要依托于教学方式,辅之以必要的教学知识技能有助于提高知识转移内化的程度。在合作中,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逐渐建立起完整的“专业知识地图”。

五、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

(一)知识与常识:概念界定上的实用主义

当前知识管理理论的首要的理论缺陷在于对知识的界定不明确。旅游行业区分专业知识、一般常识信息尤为困难。在认识到实践知识也属于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在旅游这样目前还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中,大部分靠体力劳动为生的人从事的工作集中在一个或几个非常简单的操作上,而且这样的工作实际替代性很强。相应地,这些人并不拥有难以转移的专业知识。

界定知识是下一步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起点。当前主流研究奉行的“功能主义”逻辑是: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知识,但是能够以有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尽管用它去吧。功能主义的严重后果就是,教研成果不能自成一体、互为补充。因此,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实施知识管理的实践中,首先要依据本校现阶段的认知水平设定一个知识界定的操作标准。值得注意的是,不可把高知识等同于高学历、高职称。

(二)知识合作:优先选择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

优先选择实施知识管理的旅游企业开展合作是成功实行校企合作的关键。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现代服务业转化,进行知识创新的旅游企业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当知识集约和知识应用成为旅游企业日常业务的一环,组织学习成为其企业文化,企业的知识管理与企业战略保持整合性,并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积极地运用知识创新的结果从而建立起竞争优势。根据知识分散性特征,学校选择多个相关企业合作,各自依据其“知识地图”,选择高知识员工以开放的态度和正确的知识进入学校“知识黄页”、“知识库”(知识体系),服务于旅游知识的转移内化。

(三)知识待遇:实现知识资本的高溢价能力

高知识员工不仅是研发人员,在生产技术、销售和售后服务等所有处于企业价值链中的人员都有可能具备较高的知识存量。基于其难以替代的异质性、知识投资的专用性和风险性以及工作选择的高流动性等特征,在校企合作中应满足这类高知识员工人力资本最大化增长的需求,实现其资本的高溢价能力。鉴于其工作难以监控和评价,不建议对此类员工采用传统的计件制或计量制的管理方式。

(四)组织设计:实施模块化和扁平组织管理

旅游专业门类多,但知识结构又有某些共通性。所以将学校的任务细化为多个可以独立运作的模块和共同开发的模块。既可以引入外部资源从事各个独立知识模块的开发,又可以在共同模块上集成合作以加快学校知识体系的运行速度。

知识链具有交叉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其惯性运行的动力源仍然是规则和命令。知识管理采用扁平组织减少了中间管理人员,符合知识点的零散分布特征和知识链内在的效率要求。项目团队的队长可以是学校高层指定,也可以是在团队中自然形成,某个成员可能由于其专业知识、个人魅力和取得成就等方面原因成为团队自然的中心。

将高校教师与旅游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汇合,在教学中互相取长补短,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进程是组织设计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此外,还要完善校企合作质量标准控制策略。因为有标准、有控制,使有关授课质量的信息明确化、具体化,可有效防止出现“柠檬市场”,有利于建立优质课程和优质专业,这是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骆辰君.知识内化导向的旅游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9):56~57.

知识管理专业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个人知识管理与专业虚拟社区内涵及特点的阐述,分析专业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的优势,提出实现专业虚拟社区的个人知识管理必备条件。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一方面,通过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取得竞争优势,以此促进知识生产和个人能力的提升,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虚拟社区的飞速发展为知识的获取、共享、交流和创新提供了平台和环境,它弥补了单一的个人知识管理软件重资源管理而轻交流协作的不足,使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协作贯穿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全过程,有力的促进了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虚拟社区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的良好平台和环境,通过不断交流和协作实现知识的创新和个人能力的提升,是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

1个人知识管理与专业虚拟社区

1.1个人知识管理

传统的个人知识管理包括三层含义:其一,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其二,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特色;其三,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激发创新出新的知识。随着知识管理的发展,过去以信息资源为核心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交流、共享与协作在个人知识管理中作用越来越重要。davepolllad等人认为,个人知识管理发展的重心将转向情景与联结。过去个人知识管理以知识或信息为核心,注重知识的获取、存储及扩散,而新的个人知识管理模式则是以个体生产能力的提高为目的,并在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与他人的相互探讨并建立联结,强调及时与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相关人士进行联系,取得他们的相关知识与建议,并应用于正在解决的问题中。因此,如何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更好的情景和联结平台则是个人知识管理所面临的新问题。该团队将个人知识管理的要素确定为建立知识获取网络、管理知识获取过程、管理个人知识内容、促进个人生产力的提高四个方面。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凸现了个人知识管理中“社会网络”层面的应用,对于研究网络环境中个人知识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1)将知识明晰化和体系化。一方面将现有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或将决策信息知识化,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间的转化;另一方面是构建一个探究与解决问题的个性化知识体系,使知识能更明晰、更准确的表达、查找和利用。(2)创建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协作的平台,注重与他人的相互探讨并建立联结,使知识能更快的传递到需要的地方,将有效的思想转化成行动,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应用。

对于专业知识工作者而言,这样的需求就显得更为迫切。在专业领域内进行广泛的知识和信息共享,有效的知识交流和协作,对于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专业虚拟社区则正好为专业人员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专业虚拟空间中,社区成员以个人知识空间为基础,借助社区平台进行交流和协作,网罗专业人脉,共享专业信息和资源,把握专业研究方向,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

1.2专业虚拟社区

专业虚拟社区是由虚拟社区的概念演绎而来。英国学者霍华德?莱因古德在其拟社区》一书中指出,社区源自于计算机中介传播所建构而成的虚拟空间(cyberspace),是一种社会集合体(socialaggregation),它的发生基于虚拟空间上有足够的人、足够的情感与人际关系在网络上长期发展,是以虚拟身份在网络中创立的一个由志趣相同的人们组成的均衡的公共区域。本文认为,虚拟社区是具有相同的工作经历或共同兴趣、目标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的群体,以参与者为核心,依靠信息技术支持,通过社区成员间的相互交流和协作而建立联系的社区环境,包括bbs论坛、群组讨论、在线聊天、交友、个人空间、无线增值服务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交流空间。网络社区聚集了具有共同兴趣的“社区居民”,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知识交流、共享和协作的平台,这正与社区成员之间相互探讨并建立联结的需求相切合。

专业虚拟社区,顾名思义,其社区成员主要是由专业人员组成。这里的专业人员是指具有某领域专门知识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能够胜任工作并且能通过交流和反映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的人。例如,教师、律师、医生、咨询师等。因此,专业虚拟社区与一般虚拟社区有很多不同,专业社区中的成员一般拥有共同的标准和价值观,有能力共享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与其他社区成员进行专业对话。在专业虚拟社区中,社区成员可以公开参与社区活动而不用隐瞒其专业目的,他们像团队一样相互交流和协作,以实现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促进专业领域的发展。目前很多专业领域,如:教师、医生、作家等都有相关的专业虚拟社区。

2专业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的优势

专业虚拟社区不仅具有一般网络社区所具有的开放性、共享的特征,能够提供良好的交流协作平台,而且由于社区中的知识信息资源、社区成员、社区活动都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因此与一般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相比,专业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具有独特的优势。

2.1主题明确。目的性强

社区活动明确的主题和目的性是专业社区最显著的特征。在专业虚拟社区中,社区成员具有相同或相关的专业和职业背景,社区活动也都是围绕着相关的专业或职业展开的。获取专业知识、展开专业探讨,进行专业协作,提升专业素养是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的主要目的。也就是说,专业虚拟社区中的知识信息都是经过筛选和整合的,去除了那些无关的知识和信息噪音;专业虚拟社区中的成员都具有相关知识和职业背景,参与者可以得专业帮助并进行专业协作。这就大大减少了无关信息的干扰,降低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成本。

2.2体现开放性和共享理念

相对于个人知识管理软件而言,建立在专业虚拟社区中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更好的体现了开放性和共享理念。社区中的成员就像是大家庭中的一分子,他们通过社区中专门的知识交流和共享空间,贡献知识,交流心得,并从他人那里获得新知识,开放和共享理念在此得到充分的实践和应用。此外,专业虚拟社区是一个面向大众的开放空间,期待吸纳更多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因此,将个人知识管理内置于社区之中,培养社区成员开放共享的意识,是个人知识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个人实现知识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

2-3有利于专业交流和协作

第一,专业虚拟社区具有很强的专业特色,社区成员可以公开参与社区活动而不用隐瞒其专业背景和学术目的,方便知识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第二,社区中聚集了该专业领域不同层级的成员,每个人的侧重点和专长也会有所不同,在专业目标的共同愿景下,社区成员可以像团队一样交流和协作,共同促进专业目标的实现。第三,专业虚拟社区中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协作并不是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个阶段,而是贯穿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全过程。从建立知识获取网络、管理知识获取过程、管理个人知识内容到促进个人能力提高,交流、共享和协作都融入其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2.4实现虚拟与现实的结合

专业虚拟社区中的成员因相同的专业目的聚集在一起,在虚拟情景下所进行的交流、共享和协作与现实中专业的发展紧密相关,其研究成果也最终将应用于实践之中,促进整个专业领域的发展。从某方面来讲,一个权威的专业虚拟交流社区引领着该专业或职业发展的方向。同时,社区成员学术思想的表达和共享,交流和协作,也可以提高个人在现实中的学术地位,给专业新人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也可能促进新的学术引导者的产生。

3专业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的实现过程

专业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专业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的具体过程,是以个体已有知识构建和积累为基础,以个人能力的提升为最终目标,依靠交流协作平台和个人空间管理平台的支持逐步实现的。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将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和知识进行系统地组织,将无序的信息片断转化成系统性的应用知识,使其成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当这部分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后,也就成为个人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知识积累。

(1)个体知识的构建和积累。个人知识的构建和积累是个人知识管理的起点和基础,个人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总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和能力之上。此外,专业虚拟社区中社区活动具有明确的主题和目的性,因此,参与社区活动的成员自身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才有能力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与协作。这是参与社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2)知识需求分析与表达。在已有知识构建和积累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社会经历、人际关系、能力素质对个人的知识需求进行分析,明确表达知识需求和发展方向,是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它是为个人知识增值和能力提升找到突破口,为个人知识管理树立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对知识需求的分析,明确自己对知识的定位,该知识的现实作用以及知识学习中所要付出的成本,以便随时调整和修改自己的知识需求体系,完善自身的知识构建。

(3)知识的获取与组织。明确知识需求之后,根据这些需求获取相关的知识并对其进行组织。知识的获取包括显性知识获取和隐性知识获取。在专业虚拟社区中,成员通过各种工具和方式,如:bbs、e.mail、在线咨询、共享专区等最大限度地进行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协作,获取所需的专业知识,并根据自身知识需求,对这些知识进行条理化、有序化和系统化,将其纳入到个人知识空间之中,以便于个人知识内容的更新、修改、共享和管理,为知识的内化提供便利。.

(4)知识的应用与验证。知识的获取和组织并不能使外在的客观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主观知识,而且知识价值的体现也是与特定的情景相联系的。只有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之中,才能将这些静态的知识激活,真正实现知识的转移。此外,知识管理的成果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践的应用中去,从应用中获得体验,也是实现知识创新必不可少的环节。

(5)知识的重组与创新。在实现知识转移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与个人已有的知识构建和积累相碰撞,与特定情境的知识相结合,对已有知识进行更新和修正,就会激发出新知的火花。知识交流——应用反馈——修正更新,这一过程的不断反复,新的知识就创造出来了。知识的重组与创新与知识的应用与验证密不可分。

(6)个人能力的提升。个人能力的提升是个人知识管理的落脚点,也是人们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根本动力。当然,个人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阶段,而是在知识的获取、应用和创新中潜移默化的得到提升,个人能力的提升最终将转化为个人知识的构建和积累,成为个人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石。

4专业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实现的必备条件

4.1交流与共享

从个体知识的构建到新的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交流、共享和协作始终贯穿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全过程,是专业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的特色和最大优势所在。个体知识的构建和积累是进行知识交流、共享和协作的资本,整个个人知识管理过程都是构架在这一能力资本的基础之上的。知识交流是知识需求分析的有效方法,知识共享是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知识协作是知识应用的良好平台,而知识的重组与创新,个人能力的提升更是融于知识共享、交流和协作之中。因此,交流、共享与协作的理念是个人知识管理的精髓,交流、共享与协作的行为是个人知识管理的具体实践,交流、共享与协作的技术平台是个人知识管理实现的有力保障。

4.2技术平台

无论从整个社区的交流共享来看,还是从个人知识空间的管理来看,个人知识管理的实现最终将落脚于网络工具的开发与应用。我们通过整合这些网络工具的方式来构建功能更加完备的交流协作平台和个人空间管理平台,这是个人知识管理实现的技术保障。

如图2所示,从社区角度来看,专业虚拟社区包括了个人知识空间和交流协作空间。个人知识空间是个人组织和整理已有知识的地方,社区成员利用blog、个人主页等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将已有知识进行条理化、有序化和系统化,便于社区成员间进行交流、共享和协作。交流协作空间是社区成员进行知识交流、共享和协作的主要场所,bbs、e.mail、在线咨询、社区论坛、共享专区、专业知识库等网络工具都为这一过程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一平台不仅突破了知识交流的时空限制,社区成员也不再受限于现实中狭隘的人际关系,成员之间可以充分进行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协作,有力的推动个人知识管理的实现。

知识管理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高校教师 专业素养

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和人才逐渐成为各行业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在各大院校中,教师们作为学校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综合水平直接关乎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因此,注重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已成为各高校紧急的课题和义不容辞的任务。本文通过从个人知识管理对高校教师个人专业素养提升的状况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关于提升院校竞争实力的有效方法以及使高校处于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知识管理这一概念源自企业对自身的资产经营管理,近年来,这一科学管理思想已经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作为其专业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肩负着培育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学术探索等与知识相关的各项工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很少有教师关注个人知识的系统及科学管理,这最后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快速、稳步提升,对于教师个人素养的锤炼也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为此,只有倡导高校教师开展个人知识管理,才可以帮助教师个人专业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促使高等院校的竞争实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1 对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认识

1.1 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把知识当作一种资源、资本、生产要素加以运营管理,最后,通过知识的共享和运用集体的知识、技能、智慧来提高组织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活动。高校教师的工作轨迹通常是由教学、科研两部分组成的,虽然身处院校这样的工作环境,但教师的个人学习及对个人知识的梳理并不规范和系统,通常都是工作中需要什么知识,教师临时去寻找和学习,这就导致教师对信息的积累没有科学性。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只有运用知识管理才能使教师的信息积累具备科学性,另外,实践发现,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个人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有效激发个人的工作创新能力。

1.2 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其本质在于帮助人们整合个人信息资源,以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收集、提取、共享和应用,将个体中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对知识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进而来构建个人的知识库。在某种程度上,个人知识管理(pkm)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子集,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整合个人信息资源,以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和综合竞争能力。常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体会多存储在教师的头脑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凭自己的灵感来创设的教学环境以及凭内容来选取的教学手段,都可以被认为是因材施教的隐性知识,而且这些隐性知识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能够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将其显性化,不仅可以达到总结个人经验,萃取精华的目的,而且合理地转化和应用还可以帮助年轻教师们不断进步和成长。为此,我们得出结论,运用个人知识管理机制,不仅可以丰富教师这一集体的知识资源,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团队的专业知识素养。

1.3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含义

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个人或学校产生、获取、收集、组织、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通过运用集体智慧来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提升学校整体应变及创新能力的系统过程。它的本质在于促使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和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使其具备创造性教学行为的知识基础,最终使教学具有创造性。教师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利用资源,减少重复不必要的工作,提升工作效率,进而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素养,最终实现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2 知识管理过程中高校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

2.1 对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整序

教师拥有,或教师专属的知识包括专业学科基础知识、认知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等,这些知识都属于显性知识,它们都是由以下各内容组成的,包括教材、辅助材料等图书资料;论文、专著及教案;个人知识积累所需的各种文件和相关多媒体资料以及管理系统等内容。这些都是教师知识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因此,我们就必须对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整序,使他们的个人知识条理分明、分类合理,又不失彼此之间生动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另外,对高校教师进行知识管理,可以让他们的知识结构更趋于完整性和有序性。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发展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让他们优化知识结构、设计实用的个性化教案;归集信息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学习并善用计算机相关软件来支持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能有效地实现对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高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对知识管理的水平的提升也会有相应的积极作用。

2.2 对各种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处理

高校教师知识素养提高的障碍不仅仅在于新知识的获取数量,还在于教师隐性知识是否能够成功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它也是反映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教学经验是体现任教者教学思想中富有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但通常情况下,这种珍贵的知识却很难被清晰地识别和分享。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都普遍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实践性知识,总有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内隐性,也就是说,这部分知识很不容易被清楚地表达出来,或者说让人百分之百地心领神会。与此同时,教师头脑中的部分知识还存在结构松散,体系不健全、逻辑关系欠严谨,个别闪光点稍纵即逝的问题。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该类问题、实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就必须对教师进行有效地知识管理。也就是说,将教师拥有的,却属于隐性知识范畴内的难以进行规范化地描述,如教学心得、体会及经验等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以及主观性强、零星的内容等,通过让教师个体或群体对此类知识进行科学管理来将它们变得显性化。管理措施包括反思、交流、分享、共生等,通过采用这些管理措施来使之理性化,这便是最佳实现教师个人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的方式。通过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转化,可以将教师的各种隐性知识,通过知识管理的方式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使曾经松散、零乱的知识被逐渐整序成为稳定且具有逻辑性的体系性知识,这些知识或智慧应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理论,这也是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最显著的方面。

2.3 实现教师知识的有效获取与积累

知识的动态性特征要求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充实个人知识。外因驱动的自主学习或通过参加专家讲座来获取知识,是教师们通常采取的知识获取与积累的途径,在教师群体中进行教学经验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交流与探讨,也是非常有效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另外,知识在群体中进行传播、流动,不仅可以实现知识的分享,同时还能够激发个体灵感和新知识的产生。

3 开展知识管理实现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方法

3.1 建立个人专业及相关知识数据信息库

先进的管理有赖于科技的支持,建立教师个人专业知识电子存储系统,是进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任务。之所以说建立数据信息库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是因为数据是信息、知识和智慧的基础和源泉,只有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数据,教师才能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形成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即信息。那么掌握了信息的教师再加入个人的经验判断和文化脉络就形成了知识,这也是教师教学的根本。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分类方式管理信息,如以信息内容、时间顺序或地域范围等方式进行分类。这样不仅可以系统管理个人知识,用多样的形式归类过去较凌乱的各种知识资源,使其从以往沉睡的状态中苏醒,用于教学实践,而且还可以通过较有效的搜索方式,让教师对所积累的知识有更多维的认识,激发创造力,产生新知识,从而有效优化教学实践效果,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3.2 通过多种形式增加教师的知识积累

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更是教书育人的教师的终身工作。教师可以利用日常自学、专项培训、观摩教学、集体研讨等形式,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在保持自己旺盛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的同时,使得个人的知识基础被持续加固和丰富,如此以来,此种积累必然会对教学工作产生良好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3.3 记录并定期整理教学反馈笔记

教师应该定期地通过

反思性学习,来管理教学心得和经验。另外,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教学实践中呈现的问题与教学理论进行相互印证,不断反省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差异,并有针对性地记录一些对特定教育事件处理的案例,并在过后对该类事件进行反思和展开全面的分析,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从而推动个人素质的提升。

4 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助力教师和院校的发展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这一先进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够将教师本身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利用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教师可以养成更加良性的学习习惯。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就必须坚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不断提高个人的学术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为实现教师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因实施知识管理而取得的进步,会推动其个人知识素养的提升,反之教师知识素养的不断提升也会反作用于教师的知识管理,使之不断良性发展下去。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提升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挖掘自身科研潜力,以及注重培养个人较高的现代信息素养,都是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提升专业素养和自身价值的根本保证。高等院校是培育人才的基地,人才培养则依赖于教育,而打造优质教育更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因此,归根结底,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着高校的教育实力。

参考文献:

[1] 任长印.高校教师知识管理初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 孙芳芳,任永祥.高校教师知识管理与创新能力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6).

[3] 魏佳.基于价值链分析法的高校教师知识管理模型[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4] 纪清华.浅谈教师知识管理及其管理系统[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1).

[5] 周福盛,周庆.教师知识管理:基于个体知识的观点[j].图书管理论与实践,2005(6).

知识管理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知识管理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教师专业成长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建立学习型社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及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迫切要求我国对教师教育加快改革进程。企业知识管理进入教育领域,为学校组织管理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也为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一、概述

(一)知识与知识管理

1.知识

对于“知识”这一概念的阐释,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如哲学家认为知识离不开人与实践,而且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学家通过寻求知识客观性的传统认识论,发展为人具有隐性认知功能的意会认知论;而管理学家则把知识当做一种具体存在的事物,可以被应用与管理。[1]

《教育辞典》中将“知识”定义为:“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总和。”[2]美国《韦伯斯特词典》(1997版)也对“知识”这一概念做了界定:“The fact or condition of knowing something with familiarity gained through experience or association,and the acquaintance with or understanding of a science,art,or technique”[3]即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调查而获得的事实或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提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了解,其中可靠的成分就是知识。”[4]

归纳以上说法,本文认为“知识”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对事物的了解、识别、检验,并使其上升为理性的层面,而知识的获得者拥有对事实的熟悉度,通过应用和管理知识,以产生更大价值的各种认识。

知识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从表现形态来讲,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被清楚表达的知识,文字、数字、图形或其他象征物都可以用来作为传播媒介。隐性知识则是根植于个人的经验、判断、联想、创意和潜意识的心智模式内的知识,被认为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5]在存储方式上,知识包括公共知识与个人知识。[6]前者被看做是一种全体成员共享的资源,后者则是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总的来说,知识种类的划分标准,为开展知识管理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管理理论,作为从企业管理中发展起来的新兴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以人才开发为核心,以广泛交流为途径,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以持续学习为动力。[7]“知识管理”的概念在1986年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主办的欧洲管理大会上的一份主旨发言中被正式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理念的转变过程中,知识管理顺应网络的发展而诞生,是对一个组织或个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捕获过程,而使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合适的人,实现最佳决策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8]

简单来说,知识管理就是将能够获得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使知识与人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这其中包括了对知识的获取、整理、存储、共享、应用和创新。同时,知识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间的相互转化,进而实现组织的优化。

(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1.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在个体方面的应用,成为有效管理个人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对这一概念的界说,最早由美国的Paul A.Dorsey教授提出:“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hould be viewed as a set a problem-solving skills that have both a logical or conceptual as well as physical or hands-on component.”即“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做既有逻辑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9]从操作层面讲,个人知识管理包含信息的检索、评估、组织、分析,以及信息协同等技巧。

可以看出,个人知识管理其根本是在于以人为中心,个体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新知识的吸取和加工,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激发存在于自身的隐性知识,从而进行知识的创新。总的来说,个人知识管理是涵盖逻辑概念层面与实际操作层面的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个体从自身的兴趣与需要出发,组织并集中这些重要的信息,使其最终成为知识基础的一部分。

个人知识的系统、高效管理在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已逐步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必需。作为人才的培养者,教师则更需要学习运用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解决教学中的“知识之惑”,不断完善专业知识体系,成为知识的管理者和创造者,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2.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概念由台湾学者陈美玉教授率先提出,她从教师“个人发展”的观点出发,强调教师必须强化个人专业实践知识的获取、吸收、组织、管理、创新与活用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其更宽广且快速地再学习的潜能,掌握目前及未来多变且越来越不可预测的教学情境,成为一位具有实践智慧的专业教师。[10]

教师个体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对自身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识别、挖掘、创造、存储、传播、应用,使得个人知识系统化,以提高其应变能力,发展个人综合能力。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程的实施需要以学校机制和教师组织文化作为保障,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作为支持,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学效能,提升教师与整个学校的竞争力。[11]

总的来说,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中应用与拓展的一个重要层面,不断促进教师隐性知识、内隐的经验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外显的理论性知识实现转化。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可以更好地进行知识的传承与共享。显性知识的内隐化则有利于理论知识指导教育实践。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已不仅是教师的个体行为,而且是教师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和分享的过程,这点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成长

(一)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成长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教师的个人知识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师范课程所给予的教育知识,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在自己的成长中所不断积累起来的教育知识,这类知识也通常会作为教师教育行为的依据。对于教师的个人发展而言,所谓的理论知识经过学习,进入教师的大脑中,这些知识能够被清晰地复述,然而,教师若未能亲自体验并理解这些知识,将难以成为他们开展教育行为强有力的保障。

教师个人知识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教师个人知识的管理,帮助教师将所谓的理论转化成个人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同时,这样的一个过程也充分考虑了教师原有的个人知识,通过个体对个人知识的管理,将那些潜在的、未被表征和编码的隐性知识显性化,[12]实现知识的明晰化和理性化,使经验层次的个人知识上升到知识层次的真正的个人知识,指导教师的个体行为。

(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

1.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在于教师不断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13]教师的专业成长内容涵盖多个方面,教师的专业知识已成为教师成长的基础。美国教育家Shulman明确提出了教师应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即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生及其发展特点的知识、教育背景的知识。[14]

通过学习,教师可以获得相关的公共教学理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师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这就需要他们能够及时地做出反应。相比从已学过的大堆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依据自身经验和内化的理论知识分析、处理问题,对教师而言才能够更加快速地解决问题。可以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有一大部分可以被认为是来自于个人的知识。

然而,教师个人主动建构的知识由于在概念与概念之间缺乏一定程度的严密的逻辑关系,知识的内容具有很高的情景性,因而需要重新回到某个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够了解其深层的意义。如果教师只拥有庞杂的经验累积,而欠缺较为系统化的个人知识,就会将过多的时间不可避免地花费在专业实践的对错尝试上。此外,由于问题的情境总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差异性,因此就有可能会使那些极有价值的个人知识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丧失功效。

由此可见,教师采取有效途径发现挖掘自身拥有的个人知识,将其转化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显性化的理论知识就显得十分必要。此外,教师作为典型的知识工作者,其任务是要教导学生如何学习,而教师自身对知识的管理能力决定了其专业素养,同时也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影响。

2.教师专业成长有益于推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教师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建构过程。教师从自身的生活经验、现实情境及对教学的理解出发,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与创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策略、教学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自身内隐的、实践性的知识外显化,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的质量。这一系列的行为,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都可以被视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段经历。

教师的专业成长促使教师能够主动地学习,不断拓展个人的知识、技能领域,通过在教学中的反思,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促进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处在知识时代的教师而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道路也是知识管理发展的过程。

三、结语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个人知识管理,二者彼此影响、相互促进。高水平的个人知识管理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能够通过知识管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不断地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学习素质,主动学习新知识、创造和自我超越的能力,能够对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还要增强对知识的需求意识,使自己拥有的各种信息变成更有价值的知识,不断地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俊慧.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5.

[2]朱作仁.教育辞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6.

[3]韦伯字典网:http:///dictionary/knowledge.

[4]王力.个人知识管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4.

[5]林东清.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6]吴建国.从私人知识到公共知识的建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12.

[7]岳亚平.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7,5.

[8]程德荣.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

[9]黄娟.信息时代的个人知识管理探微[J].教育传播与技术,2005,1.

[10]沈俊慧.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5.

[11]邵晶晶.教师知识管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5.

[12]刘丽.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J].师资培养,2005,7.

[13]刘秀英,叶青.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专业发展[J].教学与管理,2008,10.

知识管理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高校教师 专业素养

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和人才逐渐成为各行业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在各大院校中,教师们作为学校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综合水平直接关乎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因此,注重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已成为各高校紧急的课题和义不容辞的任务。本文通过从个人知识管理对高校教师个人专业素养提升的状况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关于提升院校竞争实力的有效方法以及使高校处于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知识管理这一概念源自企业对自身的资产经营管理,近年来,这一科学管理思想已经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作为其专业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肩负着培育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学术探索等与知识相关的各项工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很少有教师关注个人知识的系统及科学管理,这最后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快速、稳步提升,对于教师个人素养的锤炼也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为此,只有倡导高校教师开展个人知识管理,才可以帮助教师个人专业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促使高等院校的竞争实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1 对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认识

1.1 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把知识当作一种资源、资本、生产要素加以运营管理,最后,通过知识的共享和运用集体的知识、技能、智慧来提高组织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活动。高校教师的工作轨迹通常是由教学、科研两部分组成的,虽然身处院校这样的工作环境,但教师的个人学习及对个人知识的梳理并不规范和系统,通常都是工作中需要什么知识,教师临时去寻找和学习,这就导致教师对信息的积累没有科学性。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只有运用知识管理才能使教师的信息积累具备科学性,另外,实践发现,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个人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有效激发个人的工作创新能力。

1.2 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其本质在于帮助人们整合个人信息资源,以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收集、提取、共享和应用,将个体中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对知识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进而来构建个人的知识库。在某种程度上,个人知识管理(pkm)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子集,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整合个人信息资源,以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和综合竞争能力。常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体会多存储在教师的头脑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凭自己的灵感来创设的教学环境以及凭内容来选取的教学手段,都可以被认为是因材施教的隐性知识,而且这些隐性知识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能够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将其显性化,不仅可以达到总结个人经验,萃取精华的目的,而且合理地转化和应用还可以帮助年轻教师们不断进步和成长。为此,我们得出结论,运用个人知识管理机制,不仅可以丰富教师这一集体的知识资源,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团队的专业知识素养。

1.3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含义

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个人或学校产生、获取、收集、组织、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通过运用集体智慧来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提升学校整体应变及创新能力的系统过程。它的本质在于促使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和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使其具备创造性教学行为的知识基础,最终使教学具有创造性。教师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利用资源,减少重复不必要的工作,提升工作效率,进而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素养,最终实现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2 知识管理过程中高校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

2.1 对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整序

教师拥有,或教师专属的知识包括专业学科基础知识、认知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等,这些知识都属于显性知识,它们都是由以下各内容组成的,包括教材、辅助材料等图书资料;论文、专著及教案;个人知识积累所需的各种文件和相关多媒体资料以及管理系统等内容。这些都是教师知识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因此,我们就必须对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整序,使他们的个人知识条理分明、分类合理,又不失彼此之间生动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另外,对高校教师进行知识管理,可以让他们的知识结构更趋于完整性和有序性。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发展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让他们优化知识结构、设计实用的个性化教案;归集信息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学习并善用计算机相关软件来支持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能有效地实现对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高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对知识管理的水平的提升也会有相应的积极作用。

2.2 对各种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处理

高校教师知识素养提高的障碍不仅仅在于新知识的获取数量,还在于教师隐性知识是否能够成功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它也是反映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教学经验是体现任教者教学思想中富有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但通常情况下,这种珍贵的知识却很难被清晰地识别和分享。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都普遍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实践性知识,总有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内隐性,也就是说,这部分知识很不容易被清楚地表达出来,或者说让人百分之百地心领神会。与此同时,教师头脑中的部分知识还存在结构松散,体系不健全、逻辑关系欠严谨,个别闪光点稍纵即逝的问题。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该类问题、实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就必须对教师进行有效地知识管理。也就是说,将教师拥有的,却属于隐性知识范畴内的难以进行规范化地描述,如教学心得、体会及经验等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以及主观性强、零星的内容等,通过让教师个体或群体对此类知识进行科学管理来将它们变得显性化。管理措施包括反思、交流、分享、共生等,通过采用这些管理措施来使之理性化,这便是最佳实现教师个人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的方式。通过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转化,可以将教师的各种隐性知识,通过知识管理的方式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使曾经松散、零乱的知识被逐渐整序成为稳定且具有逻辑性的体系性知识,这些知识或智慧应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理论,这也是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最显著的方面。

2.3 实现教师知识的有效获取与积累

知识的动态性特征要求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充实个人知识。外因驱动的自主学习或通过参加专家讲座来获取知识,是教师们通常采取的知识获取与积累的途径,在教师群体中进行教学经验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交流与探讨,也是非常有效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另外,知识在群体中进行传播、流动,不仅可以实现知识的分享,同时还能够激发个体灵感和新知识的产生。

3 开展知识管理实现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方法

3.1 建立个人专业及相关知识数据信息库

先进的管理有赖于科技的支持,建立教师个人专业知识电子存储系统,是进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任务。之所以说建立数据信息库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是因为数据是信息、知识和智慧的基础和源泉,只有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数据,教师才能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形成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即信息。那么掌握了信息的教师再加入个人的经验判断和文化脉络就形成了知识,这也是教师教学的根本。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分类方式管理信息,如以信息内容、时间顺序或地域范围等方式进行分类。这样不仅可以系统管理个人知识,用多样的形式归类过去较凌乱的各种知识资源,使其从以往沉睡的状态中苏醒,用于教学实践,而且还可以通过较有效的搜索方式,让教师对所积累的知识有更多维的认识,激发创造力,产生新知识,从而有效优化教学实践效果,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3.2 通过多种形式增加教师的知识积累

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更是教书育人的教师的终身工作。教师可以利用日常自学、专项培训、观摩教学、集体研讨等形式,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在保持自己旺盛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的同时,使得个人的知识基础被持续加固和丰富,如此以来,此种积累必然会对教学工作产生良好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3.3 记录并定期整理教学反馈笔记

教师应该定期地通过

反思性学习,来管理教学心得和经验。另外,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教学实践中呈现的问题与教学理论进行相互印证,不断反省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差异,并有针对性地记录一些对特定教育事件处理的案例,并在过后对该类事件进行反思和展开全面的分析,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从而推动个人素质的提升。

4 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助力教师和院校的发展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这一先进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够将教师本身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利用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教师可以养成更加良性的学习习惯。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就必须坚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不断提高个人的学术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为实现教师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因实施知识管理而取得的进步,会推动其个人知识素养的提升,反之教师知识素养的不断提升也会反作用于教师的知识管理,使之不断良性发展下去。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提升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挖掘自身科研潜力,以及注重培养个人较高的现代信息素养,都是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提升专业素养和自身价值的根本保证。高等院校是培育人才的基地,人才培养则依赖于教育,而打造优质教育更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因此,归根结底,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着高校的教育实力。

参考文献:

[1] 任长印.高校教师知识管理初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 孙芳芳,任永祥.高校教师知识管理与创新能力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6).

[3] 魏佳.基于价值链分析法的高校教师知识管理模型[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4] 纪清华.浅谈教师知识管理及其管理系统[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1).

[5] 周福盛,周庆.教师知识管理:基于个体知识的观点[j].图书管理论与实践,2005(6).

知识管理专业范文第9篇

论文摘 要: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并循环往复的过程,所谓的知识管理,就是指对教师个人的知识进行系统、科学有序化的管理活动。经过广大学者和任教者的实践证明,实施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竞争实力。为此,结合知识管理的特点和原则,进一步论述了通过运用知识管理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意义和价值。

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和人才逐渐成为各行业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在各大院校中,教师们作为学校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综合水平直接关乎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因此,注重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已成为各高校紧急的课题和义不容辞的任务。本文通过从个人知识管理对高校教师个人专业素养提升的状况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关于提升院校竞争实力的有效方法以及使高校处于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知识管理这一概念源自企业对自身的资产经营管理,近年来,这一科学管理思想已经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作为其专业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肩负着培育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学术探索等与知识相关的各项工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很少有教师关注个人知识的系统及科学管理,这最后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快速、稳步提升,对于教师个人素养的锤炼也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为此,只有倡导高校教师开展个人知识管理,才可以帮助教师个人专业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促使高等院校的竞争实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1 对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认识

1.1 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把知识当作一种资源、资本、生产要素加以运营管理,最后,通过知识的共享和运用集体的知识、技能、智慧来提高组织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活动。高校教师的工作轨迹通常是由教学、科研两部分组成的,虽然身处院校这样的工作环境,但教师的个人学习及对个人知识的梳理并不规范和系统,通常都是工作中需要什么知识,教师临时去寻找和学习,这就导致教师对信息的积累没有科学性。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只有运用知识管理才能使教师的信息积累具备科学性,另外,实践发现,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个人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有效激发个人的工作创新能力。

1.2 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其本质在于帮助人们整合个人信息资源,以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收集、提取、共享和应用,将个体中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对知识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进而来构建个人的知识库。在某种程度上,个人知识管理(PKM)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子集,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整合个人信息资源,以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和综合竞争能力。常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体会多存储在教师的头脑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凭自己的灵感来创设的教学环境以及凭内容来选取的教学手段,都可以被认为是因材施教的隐性知识,而且这些隐性知识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能够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将其显性化,不仅可以达到总结个人经验,萃取精华的目的,而且合理地转化和应用还可以帮助年轻教师们不断进步和成长。为此,我们得出结论,运用个人知识管理机制,不仅可以丰富教师这一集体的知识资源,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团队的专业知识素养。

1.3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含义

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个人或学校产生、获取、收集、组织、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通过运用集体智慧来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提升学校整体应变及创新能力的系统过程。它的本质在于促使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和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使其具备创造性教学行为的知识基础,最终使教学具有创造性。教师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利用资源,减少重复不必要的工作,提升工作效率,进而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素养,最终实现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2 知识管理过程中高校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

2.1 对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整序

教师拥有,或教师专属的知识包括专业学科基础知识、认知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等,这些知识都属于显性知识,它们都是由以下各内容组成的,包括教材、辅助材料等图书资料;论文、专著及教案;个人知识积累所需的各种文件和相关多媒体资料以及管理系统等内容。这些都是教师知识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因此,我们就必须对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整序,使他们的个人知识条理分明、分类合理,又不失彼此之间生动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另外,对高校教师进行知识管理,可以让他们的知识结构更趋于完整性和有序性。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发展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让他们优化知识结构、设计实用的个性化教案;归集信息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学习并善用计算机相关软件来支持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能有效地实现对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高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对知识管理的水平的提升也会有相应的积极作用。

2.2 对各种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处理

高校教师知识素养提高的障碍不仅仅在于新知识的获取数量,还在于教师隐性知识是否能够成功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它也是反映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教学经验是体现任教者教学思想中富有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但通常情况下,这种珍贵的知识却很难被清晰地识别和分享。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都普遍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实践性知识,总有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内隐性,也就是说,这部分知识很不容易被清楚地表达出来,或者说让人百分之百地心领神会。与此同时,教师头脑中的部分知识还存在结构松散,体系不健全、逻辑关系欠严谨,个别闪光点稍纵即逝的问题。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该类问题、实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就必须对教师进行有效地知识管理。也就是说,将教师拥有的,却属于隐性知识范畴内的难以进行规范化地描述,如教学心得、体会及经验等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以及主观性强、零星的内容等,通过让教师个体或群体对此类知识进行科学管理来将它们变得显性化。管理措施包括反思、交流、分享、共生等,通过采用这些管理措施来使之理性化,这便是最佳实现教师个人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的方式。通过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转化,可以将教师的各种隐性知识,通过知识管理的方式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使曾经松散、零乱的知识被逐渐整序成为稳定且具有逻辑性的体系性知识,这些知识或智慧应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理论,这也是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最显著的方面。

2.3 实现教师知识的有效获取与积累

知识的动态性特征要求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充实个人知识。外因驱动的自主学习或通过参加专家讲座来获取知识,是教师们通常采取的知识获取与积累的途径,在教师群体中进行教学经验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交流与探讨,也是非常有效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另外,知识在群体中进行传播、流动,不仅可以实现知识的分享,同时还能够激发个体灵感和新知识的产生。

3 开展知识管理实现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方法

3.1 建立个人专业及相关知识数据信息库

先进的管理有赖于科技的支持,建立教师个人专业知识电子存储系统,是进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任务。之所以说建立数据信息库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是因为数据是信息、知识和智慧的基础和源泉,只有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数据,教师才能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形成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即信息。那么掌握了信息的教师再加入个人的经验判断和文化脉络就形成了知识,这也是教师教学的根本。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分类方式管理信息,如以信息内容、时间顺序或地域范围等方式进行分类。这样不仅可以系统管理个人知识,用多样的形式归类过去较凌乱的各种知识资源,使其从以往沉睡的状态中苏醒,用于教学实践,而且还可以通过较有效的搜索方式,让教师对所积累的知识有更多维的认识,激发创造力,产生新知识,从而有效优化教学实践效果,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3.2 通过多种形式增加教师的知识积累

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更是教书育人的教师的终身工作。教师可以利用日常自学、专项培训、观摩教学、集体研讨等形式,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在保持自己旺盛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的同时,使得个人的知识基础被持续加固和丰富,如此以来,此种积累必然会对教学工作产生良好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3.3 记录并定期整理教学反馈笔记

教师应该定期地通过反思性学习,来管理教学心得和经验。另外,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教学实践中呈现的问题与教学理论进行相互印证,不断反省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差异,并有针对性地记录一些对特定教育事件处理的案例,并在过后对该类事件进行反思和展开全面的分析,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从而推动个人素质的提升。

4 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助力教师和院校的发展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这一先进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够将教师本身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利用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教师可以养成更加良性的学习习惯。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就必须坚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不断提高个人的学术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为实现教师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因实施知识管理而取得的进步,会推动其个人知识素养的提升,反之教师知识素养的不断提升也会反作用于教师的知识管理,使之不断良性发展下去。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提升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挖掘自身科研潜力,以及注重培养个人较高的现代信息素养,都是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提升专业素养和自身价值的根本保证。高等院校是培育人才的基地,人才培养则依赖于教育,而打造优质教育更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因此,归根结底,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着高校的教育实力。

参考文献:

[1] 任长印.高校教师知识管理初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 孙芳芳,任永祥.高校教师知识管理与创新能力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6).

[3] 魏佳.基于价值链分析法的高校教师知识管理模型[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4] 纪清华.浅谈教师知识管理及其管理系统[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1).

知识管理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软件工程;教师;工具;实践

0 引言

软件工程是集计算机技术、数学及管理科学于一体的、以工程化方法进行软件开发研究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高素质软件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如何培养出多层次、实用型、应用型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软件人才,是处于人才培养工作第一线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师们需要认真思考、努力探索和不断实践的关键问题。

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们除了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积累经验,更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而这些日积月累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既是教师个人宝贵的知识财富,也是整个学科和相关行业发展的有用资源。因此,对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管理,让教师、学生及业内人士能够共享,对于提高教师个人的教研水平和促进行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探讨主要以理论研究为多,具体的实施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对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主要环节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知识管理方法,以促进知识管理在教师中的普及和应用。

1 软件工程专业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几个环节

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定义,笔者认为美国的Paul A.Dorsey教授提出的“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的描述更为普适。广义上的个人知识管理内容很宽泛,包括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而本文所探讨的个人知识仅指教师在教学实践、科研活动中所积累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存储在个人头脑中的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等隐性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整理、存储以及共享这些知识,使其成为教师进行自我总结、提升和创新的基础,并通过共享来实现个人知识的最大化利用。下面先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谈一谈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几个环节。

1.1 课程知识的整理

通常在各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们除了对课程教学大纲、教材、课件以及各种教辅资料进行整理外,各阶段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课堂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等教学细节常常没有通过有效的方式、完整清晰地记录下来,导致很多实践经验和知识的流失,而通过教学日记、教学心得等形式,及时记录下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主要问题、更新和补充的知识点、教学技巧、学习技巧等点滴细节,并将其渗透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知识积累程度。

1.2 项目开发经验的积累和传播

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师需要参加大量软件项目开发。一个完整的项目实施过程包括项目申请、需求分析、系统分析和设计、代码实现、软件测试和维护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涉及到大量的技术、方法和应用工具。软件开发质量的保证一方面要依赖于对软件工程规范和相关标准的严格遵循,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开发者的个人经验和技巧。由于这些隐藏在头脑中的知识是个人智慧和实践经验的结晶,同时也是个人参与社会竞争的有利资本,因此它们很难像最终交付的软件产品一样以文字或代码的方式保存下来。但是,这些知识如果能够被有效保存下来并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共享,这对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软件研发能力都非常有利。

1.3 个人知识架构的自我更新

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涉及软件需求、设计、构造、测试、维护、配置管理、工程管理及软件质量等多个知识域的知识,其内容之多、范围之广、变化之快是任何其它专业难以企及的。对教师而言,现在不再有可能抱着儿本教材就能很好地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个人知识体系结构的系统化、条理化、完整化和全面化变得越来越重要,是教师进行技术突破和创新的关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将知识管理的过程渗透到教师工作实践的方方面面,对于处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环境下的教师和科研技术人员而言都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2 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为了解当前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情况,笔者对50位老师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已逐渐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实践,但由于知识管理过程比较繁琐,且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步骤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可循,同时也缺乏能满足不同需要的、使用方便的集成化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因此,真正将个人知识管理付诸实践并将其内化为日常工作中的行为习惯的高校教师还不是很多,知识管理在高校教师中的普遍应用和实施还需要一个不断实践和加强的过程。

下面结合笔者的个人经验对教师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和途径给出几点建议。

2.1 知识的收集和整理

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是收集和整理知识。教师可以创建个人知识库,根据知识类别、存储方式来整理各类知识。例如笔者根据自己的主要教学课程、科研方向及综合知识建立了三个数据库。教学数据库中包含主要授课课程的教案和课件、教辅资料、教学笔记、习题集、学生作业资料、实验报告、学生信息以及答疑信息等,这些资源主要为文档类型,可以采用文本型数据库;科研数据库按照自己的研究方向分为几个子库,每个子库中包含该方向所参与项目的相关资料如代码、项目文档、开发工具、参考资料、开发心得等,这些资料中的文档、代码等类型的文件的管理,可以用专门的、用于文档和代码管理的工具来实现;而个人综合知识数据库则用来存储与专业相关的各类综合知识,按其类型分为文档、数据表格、网页、源程序等。对各类资源进行存储时,最好进行分类,并统一命名,以便形成具有分层、分级、便于检索和管理的个人知识库系统。

2.2 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尤其适用于个人知识管理。由于教师需要管理的知识量大、种类繁多、关联复杂且冗余较多,检索起来较为困难,因此需要借助方便有效的工具。目前,各类文档、数据处理软件层出不穷,为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提供了多种方法和手段,除了利用传统的Microsoft Office系列文档编辑工具、PowerBuilder、SQL Server等数据库软件进行文档和数据的编辑、存储及处理外,另外还有很多专门的知识管理工具。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知识管理实践,针对不同的知识管理工具各列举一二。

(1)文本文件管理工具

需要管理的知识类型主要为文本类,目前中文信息处理类 的软件非常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任选一款。例如笔者使用的是Neotoma软件,利用它的树型结构知识树对资源文件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该结构为分支中的每项内容提供了文件全名、关键字、摘要、所有者、收集日期时间、阅读次数等附加属性以方便浏览,在此基础上,还可根据关键字、文件名称等进行海量文本文件内容的检索。利用它的内置邮件发送工具,笔者可以及时将与学生进行交流的信息保存到相应路径中;其附带的即时通信工具不仅可以完成实时交流的功能,同时其交流文本也能很方便地进行保存等,这类软件成为笔者进行教学科研相关电子文档存储和管理的得力助手。另外,即时通信工具QQ目前已经基本上能够完成各种实时交流,通过QQ的群功能,可以建立如项目小组群、读书小组群、同事交流群、工作信息群、师生互动群等,来实现信息的交流和互换;利用QQ的个人空间可建立博客,记录教学心得、读书笔记之类的内容,该内容可以对所有人开放,所有阅览者可以对博客内容留言,从而达到知识交流的目的。

(2)项目源代码管理工具

软件项目代码管理是软件工程专业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不论是自己所开发项目的软件代码,还是收集并供参考和学习的其它有用软件源代码,都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源代码管理软件对代码进行分类存储并提供快速查阅等功能,能帮助教师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例如笔者目前使用的是Notepad++软件,它提供对多种编程语言程序文件的存储、编辑和检索功能,并通过目录树来管理代码文件,可对C/C++、Pascal、Java、、XML、HTML等程序语言进行“语法突出”和多窗口的方式显示,另外还有高效的检索和书签等功能。类似的软件还有Editplus、Ultmedit、CodeHelp、VB代码管理器等功能齐全、方便实用的代码管理软件。

(3)网络资源管理工具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教师获取书本以外知识的一个广阔途径,快速高效地搜索、存储和管理网页知识是知识管理的又一个重要工作。目前网上冲浪的软件种类繁多,除了常用的IE浏览器,笔者还采用了Firefox浏览器软件。较传统IE浏览器而言,这个开源浏览器不仅体积小速度快,而且具有如标签式浏览、智能化搜索、加强的隐私及安全性能、实时书签、下载便捷以及为网页开发者所提供的能了解网页运作详情的工具等高级特征,有了它的帮助,能够对网络中的各类有用资源进行快速的保存和组织。

以上只是简单列举了几种用于知识管理的工具实例,类似的还有很多其它优秀的、方便实用的软件,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熟悉程度以及需要管理的知识内容和目标来选择合适的工具,让知识管理成为一件并不困难,省时省力的事,同时也能提高教师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还可以发挥自身专业所长,利用熟悉的编程语言和新的软件技术自行设计并开发出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个性化知识管理系统。例如,笔者指导学生们开发了几个小型的源代码管理工具,这些工具让学生根据自己擅长的编程语言和编程方式来选择所支持的源代码种类和操作方式,并让他们将开发后的系统用于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3 知识共享的实现

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除了提升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外,更有效的方式是将个人的教学知识、项目研发经验让人共享,从而实现知识管理的真正目的。知识共享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常用的Email、Blog、教学答疑系统等能实现师生之间点对点信息交流的网络工具外,在学院内部建立专门的知识共享平台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是一种影响更广、效果更明显的方法。笔者所在的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建立了一些内部的教学管理和交流平台,这些平台的功能很丰富,不仅包含该学院各门课程的教学管理活动,还专门开辟了教师交流、师生交流、学习资源上传和下载等功能,并且辅以相应的积分和奖励措施,真正为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和指引。这种交流不仅能引发创新思维,还能促使教师队伍把握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丰富教学科研经验,并加强项目合作。

另外,还有很多能实现知识共享的开发工具,知识地图就是其中的一种。目前比较流行的知识地图引擎为TM4J主题图引擎,它是一种可供二次开发的软件包,其中定义了一种基于复杂DTD的XML规范――XTM,遵循这个规范可以进行资源的管理,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定位、共享及合并。笔者将该TM4J主题图引擎软件包中提供的函数和方法将所教的某门专业课程的书本知识及相关的网络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实现了一个能体现课程知识体系结构并包含丰富课程知识资源索引的课程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课程知识索引和共享的工具。通过类似的方法,还可以将学院所有教师的个人知识资源汇总起来,让参与到知识管理和共享系统中的教师和学生能方便地找到存储和拥有所需要知识的载体和人。

3 结束语

目前,知识管理在许多企业和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为为各行业培养优秀人才的教师,其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身及相关学科乃至全社会各行业的发展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上一篇:智慧消防监管范文 下一篇:临床医疗技术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