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15 17:02:13

知识点管理

知识点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知识点;JSP;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315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采用计算机网络来推进教学,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相比传统教学,网络教学不再受时空限制,并且覆盖面广,可以共享资源。为方便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设计并开发了课程管理知识点系统。

1 JSP和SQL技术

JSP是在传统的网页HTML文件中插入java程序段和JSP标记,从而形成了JSP网页。java程序片段可以操纵数据库、重新定向网页等,实现建立动态网站所需要的功能。所有程序操作都在服务器端执行,网上传送给客户端的仅是得到的结果,降低了对客户浏览器的要求。

SQL Server 2000(简称SQL)是一种介于关系代数与关系演算之间的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语言集数据查询、数据定义和数据控制功能于一体,主要特点是综合统一、高度非过程化、面向集合的操作方式。

2 总体设计

课程知识点管理系统分为查看知识点、知识点管理、逻辑关系管理和学习资料管理四个模块。系统的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2.1 查看模块

查看模块:学生和教师可以在查看模块查看所选择的知识点的详细内容并下载相关的学习资料。除此之外,还可以查看所选择的知识点的逻辑结构图。

学生、教师在知识结构树中选择并点击要查看的知识点名称,在主页中即可显示该知识点名称、知识点类型、难度级别、掌握要求、学习所需时间、创建者、创建时间、知识点内容。

选择查看知识点逻辑关系图,即可查看知识点的预备知识点、后继知识点和关联知识点。

若教师已上传与该知识点有关的学习资料,即可点击下载。

2.2 知识点管理模块

知识点管理模块功能主要包含增加知识点,编辑知识点和删除知识点。

(1)增加知识点。教师在知识结构树中选择要插入知识点的父知识点节点,点击增加知识点链接按钮。在右侧打开的增加知识点页面中录入该知识点的属性信息,具体包括:1)填写知识点名称;2)选择难度级别;3)选择掌握要求;4)选择知识点类型;5)点击增加知识点来源单选框,录入知识点出处原文;6)选择性填写学习所需时间;7)填写知识点内容。

(2)编辑和删除知识点。教师在知识结构树中选择要编辑的知识点名称,点击编辑知识点链接按钮,即可在右侧的页面中对该知识点进行编辑。编辑内容主要包含:1)录入修改信息,如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内容等;2)选择要修改的选择性信息,如:难度级别、掌握要求;3)点击编辑知识点来源单选框,编辑知识点出处原文;4)将知识点调整到所需的同层次中位置;5)点击改变父节点按钮,在知识点树形结构中选择新的父节点,如果需将选择的知识点删除,直接点击“删除知识点”按钮。

2.3 知识点逻辑结构管理模块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教师对知识点的逻辑结构进行管理。选中知识点,点击管理逻辑结构,教师可以添加、删除选中知识点的预备知识点、后继知识点和关联知识点。当教师选择了要添加某个知识点的预备知识点或者后继知识点或者关联知识点,系统要先去判断在同一关系中,是否存在相同的知识点,如果存在就要提示用户,要添加的已经存在,添加失败;如果要添加某知识点的预备知识点,就要查询该预备知识点是否其后继知识点,如果是,不能添加;否则添加成功。

2.4 学习资料管理

教师在知识结构树中选择要查看的知识点,点击学习资料管理链接按钮,可进行如下操作:(1)查看知识点相关资料类型、每种类型资料的数目。(2)点击查看按钮,可以查看每个资料的名称、大小、最近修改者、最近修改时间。(3)点击新增按钮,可以上传新的学习资料。(4)针对具体的学习资料,可以修改或删除。(5)输入资料名称、类型、创建者,点击查找可以进行查找。学生仅有查看下载学习资料的权限。

3 数据库详细设计

(1)课程表course:课程id号,课程名。

(2)知识点表zsd:知识点主键id号,知识点所属的课程编号,知识点所属的章编号,知识点所属的节编号,知识点所属的小节编号,小节内知识点的序列号,知识点类型编号,知识点名称,知识点内容,知识点层次级别(int型,0课程,1章,2节,3小节,4元知识点),难度级别(int型,易、较易、适中、较难、难,用1-5表示),教学要求(int型,了解、识记、理解、应用级,用1-4表示),创建者id,创建时间,学习本知识的时间。

(3)知识点类型表zsdtype:知识点类型编号,知识点类型(1定义;2联系;3属性;4规则;5步骤。)

(4)知识点之间有序关系表zsdrelation:关系id编号(主键),知识点主键,本知识点有关节点的主键,关系类型(0预备、1后继、2关联关系)。

(5)资料表:zl:资料id,资料类型编号,资料名称,资料大小,资料地址,创建者ID,创建时间。

(6)资料知识点关系表zsdzl:关系表id,资料id,知识点id。

参考文献:

[1]邹建.中文版SQL SERVER 2000开发与管理应用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林海平.在线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3]张碧霞.基于NOTES/DOMINO的网上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2001(02):64-65.

作者简介:杜轻(1985-),女,河北石家庄人,教师,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师春灵(1981-),女,河南周口人,教师,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通信编码技术;黄福(1982-),男,河南安阳人,教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图像处理。

知识点管理范文第2篇

《管理学》是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为经典管理理论以及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般原理及方法。该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管理观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作者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发现《管理学》教材中某些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似存在逻辑不清的现象,本文就此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加深对《管理学》知识的认识。

二、职能理论与角色理论的关系

一般教材在讲述管理职能理论后,随即讲述管理角色理论。管理具有哪些职能,各种教材说法不一,多数教材认为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五种职能。管理角色理论认为管理者在管理中扮演人际、信息、决策三类角色。人际角色包括代表人、领导者及联络者三种;信息角色包括监督人、传播者及发言人三种;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及谈判者四种。《管理学》教材一般未对上述两种理论的关系进行说明。事实上,角色理论是加拿大学者明茨伯格在不认同职能理论的情况下提出的。他认为管理者在工作中不是在履行上述职责,而是在扮演各种角色[1]。比较职能理论及角色理论,可以发现这二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只是使用的名称不同而已。大体上看,管理者扮演领导者角色是在履行领导职责,扮演联络者、监督人、传播者、发言人、代表人、谈判者等角色是在履行领导的沟通职责;扮演企业家角色是在履行创新职责;扮演资源分配者角色是在履行组织职责;扮演危机处理者角色是在履行决策职责。《管理学》教材同时介绍这两种理论是无可厚非的,可以帮助读者从多方面了解管理者的工作,但应对二者的关系加以说明。

三、决策与计划及其它职能的关系

在处理决策与计划及其它职能的关系上,管理学教材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将决策作为独立的职能,二是将决策并入计划职能。前种做法认为决策与计划的关系是: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伸,有时二者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但对二者为什么是此种关系未进行说明。后种做法较前者更为彻底,直接不提决策职能。这两种做法应该都是不可取的,没有理清决策职能与其它职能的关系。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因此决策可以说是管理的唯一职能。决策是识别及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决策若解决的是计划问题,那么它就是关于计划的决策;如果解决的是组织方面的问题,它就是关于组织的决策。若是解决领导、控制问题,它就是关于领导、控制的决策。因此,决策是上一层次的概念,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下一层次的概念。这样看来,将决策并入计划是不可取的,认为决策是计划的前提也是不妥的。决策不可能脱离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而独自存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也都是决策。也有教材将信息获取及创新列为管理的职能,这应该是可取的。适量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从管理就是决策的观点来看,获取信息应是管理者的工作内容之一,没有适量信息,管理者就难以进行决策,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实中,管理者对信息的搜集是不足的,将信息获取列为管理的职能有助于管理者重视信息收集。也有观点认为创新不宜作为管理的职能,因为它融入到了管理的其他职能之中[2]。这言之成理。但从促进管理者进行创新的角度来看,将创新列为管理的职能是有意义的。从整体上看,管理各职能的关系应是:决策是上层职能,信息获取、创新从属于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决策的具体表现,是决策的下层职能。

四、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关系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关系是管理学近来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例如存在如下流行说法:领导者做正确的事,管理者将事情做正确。形象地看,在森林中指挥大家砍伐木头的是管理者,上树辨别砍伐方向是否正确的是领导者。现实中有此话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现实中确有一些领导者不称职,不能把握大局,不进行创新,只是“法先王之法”。将此问题引入《管理学》教材也是可取的,《管理学》教材应关注现实问题。但引入此问题,应将其与《管理学》其它知识的关系理清。从《管理学》知识的逻辑来看,管理者应是指所有的管理人员,领导者是有下属的管理人员,没有下属的管理人员称为普通或一般管理人员。这样来看,“管理者将事情做正确”就是不正确的,因为管理者包括领导者。现实中部分领导不称职是将自己降格为一般管理人员,而不是降格为管理者。这虽只是一个名称问题,但不辨别清楚,容易引起知识体系上的混乱。

五、领导情景理论的适用性

领导情景理论包括费德勒的权变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以及路径—目标理论。这三个理论都不适用于一般情景,而是针对特殊情景的。费德勒的权变理论因存在以下不足而不具有普遍性。第一,利用LPC值(对自己最不喜欢的同事是持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价)将领导者分为关系导向型及任务导向型,与一般情况不符。现实中对自己最不喜欢的同事持正面评价的领导是十分少见的,关系导向型—任务导向型的分类实际意义不大。第二,费德勒依据领导职位权力的强弱、领导与下级的关系好坏、工作任务结构清晰与否将领导环境分为8个类别,这也失去一般性。因为现实中工作任务结构一般是较为清晰的,领导权力也是强的,领导与下级的关系也是较好的。只有临时性任务或新组建的部门,工作环境才有显著不同。第三,环境差时,任务型领导绩效较好,费德勒认为这是常识[3],但令人费解,因为从常识来看,任务结构不清晰,领导权力弱,上下级关系差时,任务型领导也可能是难以作为的。因此,费德勒的权变理论仅适用于临时性任务等非常规工作情景,且其结论缺少依据。

六、经典管理理论与现代管理理论的关系

经典管理理论包括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韦伯及巴纳德的组织管理理论、梅奥的行为管理理论等。经典管理理论一般在教材开篇进行介绍,现代管理理论则散布在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各篇。《管理学》教材一般未对现代管理理论是如何发展、补充经典管理理论进行说明。我国引入的国外《管理学》教材有的甚至将经典管理理论仅作为导论的附加模块,令人费解。《管理学》教材是介绍管理的一般原理及方法的。经典管理理论提出的原理及方法是从管理实践中发展而来的,而且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它们应该在《管理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例如,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强调使用最佳操作方法进行生产作业,倡导劳资双方合作,分享最佳操作方法运用带来的增量收益,这在现今仍然是适用的。再如,梅奥的组织管理理论倡导人性化管理,这在现今也仍然适用。此二者合起来恰是领导行为理论所论述的关心人、关心生产的两种领导行为方式。例如,管理方格论从关心人、关心生产两个维度提出管理行为的5个典型形态,这可以认为是综合泰勒及梅奥管理理论的产物,是二者结合的具体化。经典管理理论实际上已经勾画出了管理的一般图像。从人的方面来看,巴纳德将组织视为人的协作系统,实际上是提出“自由人”假设,这是对人性的充分尊重,比现今的人本管理思想深刻。就管理人员的任用及行事而言,韦伯提出按技术资格进行选拔,明文规定升迁制度,管理人员按规则、纪律和程序办事,这永远都是管理致力追求的理想状态;就生产作业而言,泰勒提出劳资双方应亲密合作以保证最佳操作方法得以使用,这也是管理应努力实现的。在权力使用上,法约尔提出权责对等,合理进行集分权;在收入分配上,法约尔提出报酬合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这在现今依然是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按上述原理来管理某个组织,该组织一定是优秀的。因此,《管理学》教材应充分重视经典管理理论,而不是淡化。

作者:蔡厚清 单位: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亨利•明茨伯格著,孙耀君,王祖融译.经理工作的性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孙明燮.“创新”能否列为管理职能之一[J].当代财经,1998(11):59-62

知识点管理范文第3篇

根据新修订的财务管理考试大纲,2007年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对原有教材相关章节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和顺序调整,总的内容体系从过去的“筹资-投资”顺序调整为“投资-筹资”的顺序;另一方面,大纲对个别章节的内容进行了增节删减,特别是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点。综观这两点变化,可以发现职称财务管理考试的注会资格考试化趋势,这种趋势一定要引起考生的注意。

一、关于项目投资净现金流量的简化计算公式

第四章项目投资修订了项目投资净现金流量的税前和税后两个简化计算公式:

运营期某年所得税前净现金流量=该年息税前利润+该年折旧+该年摊销+该年回收额+该年维持运营投资①

运营期某年所得税后净现金流量=该年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该年折旧+该年摊销+该年回收额-该年维持运营投资=该年自由现金流量 ②

以上两个简化公式跟以往年度教材中所列示的公式相比有很大的变化,这里分别项目予以说明。

(一)息税前利润项目

这个项目是理解本公式的关键。之所以在公式中采用息税前利润而不用税前会计利润,主要是因为在项目投资的估价问题上,教材采用的是实体现金流量观念(也可以理解为全投资假设)。所谓实体现金流量观念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可以提供给所有投资人(包括股权投资人和债权投资人)的现金流量。按照实体现金流量观念,借款利息和本金支付与股利分配一样,都是提供给投资人(借款利息和本金提供给债权人,股利分配提供给股权投资人)的净现金流量的一部分。因此,在调整计算净现金流量的过程中,利息项目不能予以扣除,所以用“息税前利润”。

(二)关于折旧与摊销项目

折旧与摊销指的是在计算息税前利润时已经扣减的固定资产折旧和长期资产的摊销数。由于它们是非付现成本,并不引起现金流量的减少,所以应予以调回(即调加)。

(三)回收额项目与维持运营投资项目

回收额一般指终结点回收额,是一项现金流入;维持运营投资是特定行业在运营期发生的固定资产投资(现金流出)。

(四)“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项目

可以把“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分解为“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所得税税率”。该项目理解的关键点是:不要把它理解为按会计税前利润纳税后的净额,而应该按照实体现金流量观念理解为“息税前利润所应该负担的所得税后的净额”。这与财务会计中的纳税计算完全不同,它是从所有投资人角度来考虑可以作为偿还借款利息、本金、分配利润、对外投资等财务活动资金来源的净现金流量,因此不能扣除利息后计算。有时该项目也称为“息前税后利润”,它也可以进行如下调整计算:

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息税前利润-利息+利息)×(1-所得税税率)

=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利息×(1-所得税税率)

=净利润+税后利息

【例】某个分公司目前投资资本总额3500万元,年税后净利润280万元,所得税税率30%,利息总额100万元。则:

息税前利润=利息+税前利润= 100+280÷(1-30%)=500万元

息前税后利润 = 500×(1-30% )=350万元或=280+100×(1-30%)=350 万元

所以上述公式②也可以表达为:运营期某年所得税后净现金流量=息前税后利润+该年折旧+该年摊销+该年回收额-该年维持运营投资=净利润+利息×(1-所得税率)+该年折旧+该年摊销+该年回收额-该年维持运营投资

二、关于衍生金融资产投资

教材第五章第五节“衍生金融资产投资”是新增内容,涉及到了商品期货、金融期货和期权投资。这部分主要是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新的衍生金融资产不断出现,特增加了相关介绍。考生只需了解每一种衍生金融资产的特点,一般不会出计算题,但小题一定会有。

三、关于再订货点,订货提前期以及适时生产控制

教材第六章营运资金增加了有关再订货点、订货提前期以及适时生产控制等一些新的内容。适时生产控制只需要了解基本原理,而再订货点和订货提前期应该是个新考点,要注意与经济进货批量结合命题,下面具体加以说明。

设:R――再订货点

d――每天平均需要量(即原材料使用率=年需要量/生产周期=经济批量/订货间隔期)

m――每天最大需要量

t――订货提前期

(一)订货提前期

计算经济订货量的基本模型是假设可以立即到货,但实际上从发出订单到货物到达,往往需要一定的间隔期。从发出订单到货物验收入库为止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订货提前期,又称交货期。在考虑订货提前期的情况下,它对经济订货量的基本模型没有什么影响,只是应在存货用完之前组织订货。订货提前期的确定可以根据从发出订单到货物到达并验收入库所需的时间来确定。

(二)再订货点

在考虑订货提前期的条件下,不能等到存货用完时再组织订货,而应在存货达到某一点时就组织订货。企业必须立即组织订货的存货库存数量或金额点,称为再订货点。

如果不考虑保险储备,再订货点的计算公式为:R=t・d

(三)保险储备

经济订货量的基本模型是假设每天的存货需要量是均匀、稳定的,实际上每天的存货需要量可能是不均匀的,存货在途时间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被拖延,因此在确定再订货点时应当考虑必要的保险储备。保险储备是为了防止耗用量突然增加或交货延期而建立的最低储备量。它取决于订货提前期和每天需求的变化情况。在不允许缺货的情况下,保险储备的计算公式是:u=(m-d)・t

此时,再订货点:R=t・d+u=m・t

【例】某企业经济批量为480公斤,30天订货一次,每天正常耗用甲材料16公斤(480/30),该材料从发出订单到货物验收入库需要10天,每天最大需要量估计为20公斤。则:

甲材料的保险储备量为:

(20-16)×10=40(公斤)

甲材料的再订货点为:

16×10+40= 200(公斤)

或:20×10=200(公斤)

也就是说,当材料库存为200公斤时,就要立即发出订单,但每次订货量仍旧为480公斤。

四、关于短期筹资与长期筹资的组合策略

第七章在原有教材相关内容整合的基础上,增加了短期筹资与长期筹资的组合策略的内容。考生除了要认真理解组合策略的特点,还要特别注意相应的组合决策对风险和收益的影响。

不同的筹资组合策略会影响企业的风险和收益,选择筹资组合策略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风险与收益的权衡过程。一般地,在资金总额不变的情况下,短期资金比例提高,会导致企业收益增加。因为,由于较多地使用了成本较低的短期资金,企业的收益会增加。但如果此时资产组合中流动资产的占用水平不变,则流动负债的增加将会使流动比率下降,短期偿债能力减弱,从而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例】MF公司欲在计划期改变目前采用的较为保守的筹资组合策略。已知当前的资本规模为100万元,短期资金(流动负债)与长期资金之间的比例结构为1:4,流动资产与长期资产的比例结构为2:3。公司目前的息税前利润为20万元,流动负债的成本为5%,长期资金的成本为15%。从决策部门获知公司计划采用的筹资组合策略为短期资金(流动负债)与长期资金之间的比例结构是1:1。现假设计划年度息税前利润水平及资产组合不变,不考虑所得税,试进行筹资组合的决策分析。

根据资料分析,在企业计划采用的筹资组合策略下,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各占50万元,对应既定的资产组合(流动资产40万元,长期资产60万元),也就意味着公司将有10万元的长期资金需求用流动负债来解决。因此,该种筹资组合是冒险性的组合策略。现将筹资组合改变对MF公司风险和收益的影响列表分析如附表:

从附表中可以看出,如果计划期采用冒险的筹资组合,即采用了比较多的成本较低的流动负债,企业的净利将从目前的7万元增加到10万元,投资报酬率也将从7%上升到10%,但流动比率则由2下降到0.8。由此表明,公司改变筹资组合策略,尽管可以使收益增加,但财务风险也相应地加大了。因此,公司在筹资时必须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认真权衡,选取最优的筹资组合,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

五、关于标准成本差异计算

第十一章财务成本控制的新增内容为第三节成本控制,涉及到标准成本的制定、标准成本的种类以及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这个内容非常重要,应该是今年考试的一个重点。

关于标准成本差异计算最关键的问题是理解所有的成本差异均是在实际产量基础上计算的。换句话说,标准也应该是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如果实际产量与预计(或计划)产量不一致,则应该将预计(或计划)产量调整成为实际产量进行差异计算。由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的差异计算比较简单,下面仅就固定性制造费用进行说明。

固定性制造费用在相关范围内不会受生产活动水平变动的影响而固定不变。因此,固定性制造费用是通过固定预算进行控制的。现就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的类型及不同分析方法综合列示如下:

标准数:实际产量下的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①

实际产量下的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②

预算数:预计产量下的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③

实际数:实际产量下的实际工时×实际分配率④

则:(1)固定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②-①

(2)固定性制造费用产量差异=③-②

(3)固定性制造费用耗费差异=④-③

(4)固定性制造费用能量差异=(1)+(2)=(②-①)+(③-②)=③-①

(5)固定性制造费用总成本差异=(1)+(2)+(3)

(三差异法)或=(4)+(3)(两差异法)=④-①

【例】某企业2003年5月份的标准成本资料显示:固定性制造费用实际支出总额36000元,实际产量实际工时为62000小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为63000小时,预计产量标准工时为60000小时,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总额48000元,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为0.8元/小时。

要求:

(1)计算固定性制造费用成本总差异。

(2)将上述计算的总差异分解为耗费(开支)差异、闲置能量差异和效率差异。

则:总差异=36000-0.8×63000=-14400元

耗费差异=36000-48000=-12000元

产量差异=0.8×(60000-62000)=-1600元

效率差异=-0.8×(62000-63000)=-800元

能量差异=0.8×(60000-63000)=(-1600)+(-800)=-2400元

六、关于业绩评价

知识点管理范文第4篇

《财务成本管理》在历年的注会考试科目中总体上通过率适中,这也基本上反映出了本科目的一些考试特点和规律。许多考生都参加过中级职称考试,习惯上都会按照中级财管的学习方法去应对该科目的考试。但事实上,一经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二者差别很大。概括地讲,中级职称考试综合性较弱,解题路径明确;而注会考试无论是大题还是小题,综合性均强,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分析及运用。想真正达到正确判断、科学分析及熟练运用,就首先要求扎实地把握基础知识。也就是所谓的“理解透”,也可以说是对任何一个问题的记忆都不能模糊,思路要非常清晰、肯定,对很多知识点的模糊记忆比对个别知识点的错误记忆更糟糕。

第一章财务成本管理总论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财务管理的内容、目标和环境,正确理解和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具体来说,本章的题型主要是客观题,分值较小,一般在2―3分左右。需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有: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三种代表性观点,即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的优缺点,特别是股东财富最大化需要重点掌握。

二、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因素(一般掌握)。

三、股东与经营者、债权人冲突与协调。重点掌握协调方法。

四、现金流转不平衡的原因分析,特别是理解折旧对现金流转的意义。

五、财务管理的原则。这是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常以客观题形式出现,一定要理解含义,注意把握原则在财务管理实践中的表现形式,读透教材,但不要死记硬背。

六、财务管理的金融市场环境。主要掌握金融性资产的特点以及利率的构成。

第二章财务报表分析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利用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获取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本章在历年试题中各种题型都有,客观题主要是考查对个别指标(特别是上市公司相关指标)的理解;大题在历年考试中计算分析及综合题均出现过,考生可根据近几年的命题规律判断,一般难度不大,容易得分。但考生要特别注意加强分析能力的训练。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变现能力比率、资产管理比率、负债比率、盈利能力比率等基本财务比率中各项指标所反映的财务信息。

二、杜邦分析法。重点是结合杜邦等式所进行的因素分析,另外也要注意与第三章可持续增长率计算与分析的结合。

三、上市公司财务比率分析。该类指标是历年考试的重点,可以与其他章节内容结合,一定要熟练掌握。

四、现金流量分析。这是财务分析的重点,因为它体现了现金流转的观念,可结合教材60-64页例题来掌握。从考试规律来看,这应该是今年考试的重点。

第三章财务预测与计划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进行财务预测与计划,编制企业预算”。本章的重点是可持续增长率分析,历年考试反复出现,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特别应该认识到可持续增长与融资之间的关系。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外部融资需求的计算公式以及销售增长与外部融资的关系。这是可持续增长率的引子。

二、区分内含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的不同。

三、可持续增长率的影响因素及如何从经营效率、财务政策的调整上保持可持续增长,如何调整融资政策以满足实际增长的资金需求。这是历年考试的重点。

四、财务预算。主要掌握现金预算的编制原理,要搞清楚预算表中每一项数据的来源,特别是资金的筹措与运用。

五、现金预算表编制与投资决策的综合命题。这种题型综合性强,难度大,以前年度没有考过。基本思路是:利用项目投资的决策原理在备选方案中选优(可参照第五章掌握);根据所选方案在预算期内发生的现金流量填列现金预算表。其实,这种题型关键是分开掌握项目投资决策原理及现金预算编制原理。

第四章财务估价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理解货币的时间价值与投资的风险价值原理,正确运用证券估价的基本方法”。本章是财务成本管理教材最重要的章节之一,是历年考试重点,一般要占到15分左右,各种题型均会出现,特别是综合题型,要引起高度重视。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这是学习财务管理的基础,必须非常熟练,否则财务估价、投资管理以及企业价值评估等重要内容都无法透彻地掌握。

二、证券内在价值的含义。这是债券估价以及股票估价的基础。

三、债券估价模型及到期收益率计算。主要掌握基本模型以及纯贴现债券估价模型;到期收益率计算主要结合基本模型利用插值法求得。

四、股票估价模型以及股票收益率的计算。主要掌握零成长股票模型、固定成长股票模型以及非固定成长股票模型,事实上关键是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股票收益率的计算关键是理解股利收益率及股利增长率。

五、证券组合风险报酬以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这一部分关键是理解透证券组合风险和报酬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比如:相关系数、标准差、协方差、有效集、资本市场线、市场组合等:在此基础上理解B的含义并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特别是要注意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股票收益率、普通股资金成本计算公式之间的关联。

第五章投资管理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理解投资决策的原理。正确计算和使用投资评价的各项指标”。本章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在计算题和综合题上,题量大、难度大、分值高,失误率高,得分低,约占10分左右。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净现值、内含报酬率指标的对比及优缺点。这是投资项目评价的主要指标,也是基础,一般命题都与它们有关。

二、固定资产平均年成本的计算(包括经济寿命的估算)以及折旧的抵税作用。一般来说更新决策问题都与此相关。

三、注意本章内容经常与其他章节内容(如要求用本量利分析原理先计算出现金流量,然后再按投资项目的评价方法来进行投资项目评价)结合起来,综合性很强,要注意这方面的命题和解题思路。

四、简单掌握风险的处置调整方法。一般不会出大题。

第六章流动资金管理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掌握现金、应收账教和存货的决策分析方法”。本章内容在试题中约占10分左右,易出计算题。主要集中在最佳现金持有量、信用政策及存货决策三个

方面。具体地:

一、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方法主要掌握存货模式和随机模式。

二、应收账款决策主要掌握信用政策决策的程序。

三、存货决策主要掌握本订货量模型及相应假设。并了解基本模型扩展。

第七章筹资管理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掌握各种筹资工具的特征和使用方法,制定营运资金政策”。本章相对比较简单,计算题较少,分值一般为5-6分,主要考点集中在客观题。本章涉及不少法律规定,不过只要求从财务的角度去理解法律规定,不需死记硬背。

一、熟练掌握不同融资方式的优缺点。另外可对可转换债券的转换价格、转换比率及转换价值重点关注。

二、计算题角度重点掌握融资租赁与借款购买的现金流量净现值的对比。

三、掌握不同融资政策的资金结构安排。

第八章股利分配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股利政策”。掌握本章的关键是要树立股利政策是企业融资政衰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念。本章虽然文字较少,但出题时经常与股票估介、资金筹集、资本结构、可持续增长等内容综合起来,加大计算难度。从万年考试情况看,本章客观题也较多,约占7―8分左右。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两类股利理论的主要观点。这是容易出客观题的地方。

二、各项股利政策的特点。这是本章命题的重点,一般地,计算题均要表赖某一种股利政策命题。

三、股票股利与股票分割以及对股东价值、股权结构的影响。

四、重点关注股利政策与股票估价、资金筹集、资本结构、可持续增长等内容的综合。

第九章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计算个别资本成本以及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资本结构”。根据历年考试情况,本章客观题和计算题都不少,尤以计算题和综合题比较复杂。分值也比较多,一般可占12-15分。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熟练掌握个别资本成本以及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原理。

二、特别注意普通股资金成本与投资人要求的报酬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能将其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结合起来。计算股票价格。

三、各类杠杆原理及其反映的风险衡量。主要指经营杠杆、财务杠杆的计算并用标准离差(率)衡量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四、各类资本结构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容易出选择和判断题。

五、重点掌握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含义、运用及其与最佳资本结构之司的关系。该方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每股收益最大,借助于市盈率,股票价格最大,但没有考虑财务风险。 六、运用最佳资本结构的含义(即使公司总价值最大,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但不一定是EPS最大),确定最优资本结构。该方法中体现了MM理论的命题及运用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十章企业价值评估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用多种方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本章是考试的重点,常以计算、综合的形式出现,在历年考试中分值比例较高,可达15分左右。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认真区分、牢固掌握各类价值观念,明确价值评估的对象。这是本章掌握的基础。

二、重点掌握企业价值评估的各类模型及运用。这是每年出计算题和综合题的地方,基本上每种方法在各年间隔着命题,应重点把握。

第十一章成本计算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正确计算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每年均有计算或综合,分值一般不少于10分,重点内容是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的分配方法、分步法,难点是平行结转分步法。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的分配方法。特别是约当产量法以及联产品和副产品的成本分配,适合出计算题。

二、重点掌握各种成本计算方法。分步法主要是区别理解完工产品与在产品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与逐步结转分步法下的不同。由于分步法出题的频率较高,可对分批法加以重点关注。

第十章成本-数量-利润分析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进行成本一数量一利润分析”。本章是管理会计的内容,单纯命题很容易得分,一般分值较低,为5分左右,但也不排除综合命题难度提高的可能。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注意管理会计采用的是变动成本法的观念,与财务会计中的制造成本法观念不同,特别是该部分的分析是不考虑财务费用的。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边际贡献(率)、盈亏平衡点(作业率)、安全边际(率)等基本指标计算及重要关系式。

二、利用利润基本计算模型,分析实现目标利润的途径有哪些(基本的方法有销量增加、价格提高、成本降低)。

三、利润的敏感性分析。特别应注意到销量对利润的敏感系数也就是经营杠杆系数。同时要注意以盈亏平衡为标准计算各项指标的临界值。

四、注意成本-数量-利润分析原理与求每股盈余无差别点时的利润(或收入、销量等)问题的结合。

第十三章成本控制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运用标准成本、弹性预算等方法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本章的核心内容是三个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两个因素(量的因素和价的因素)。标准成本的制定也好,差异分析也好,都是围绕上述三个项目和两个因素展开的。本章分值约为5分。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标准成本差异计算和分析,重点掌握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分析的计算。一般地,计算标准成本差异可按照连环替代法的顺序来替换计算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但固定性制造费用例外,要结合预算进行分析。另外,上述的各项差异的计算与分析一定要在实际产量下进行。

二、标准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这一点应该作为本章的一个重点。

三、掌握弹性预算的编制原理,它体现了成本性态的思想,很容易出计算题。可作为本年考试重要的关注点。

第十四章业绩评价

依据2006年《财务成本管理》考试大纲,本章的基本要求是“对各责任中心进行业绩评价”。本章是财务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内容看相对比较简单,除成本中心涉及的概念较多外,基本没有难点。多出客观题。偶尔结合投资中心评价指标出小型计算,容易得分,分值为5分左右。本章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

一、重点掌握各类责任中心的特点及考核指标优缺点、适用条件。主要是增强对本章知识点的判断能力,提高客观题的得分能力。

知识点管理范文第5篇

《第二次考试》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巧妙的构思”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本文的两个教学重点。讲清楚这两个重点并不难,但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说,不但让学生掌握这两个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是值得尝试的。为此我这样设计了教学过程:

一、关于“巧妙的构思”的教学过程:我先让学生按下面的提纲复述课文(提纲是按时间顺序列的)

1.陈伊玲初试成功。

2.陈伊玲复试前参加救灾,忙得整夜没睡。

3.复试情况十分糟糕。

4.考试委员会有两种意见。

5.苏林教授查阅陈伊玲的报名单。

6.苏林教授通过调查弄清了情况,决定录取陈伊玲。

复述完毕学生讨论这份提纲与课文的不同之处。通过讨论,从而理解本文的构思之巧是因为设置悬念及悬念的特点:运用强烈的对比突出不合常理的情节,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使学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怎样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呢?我突然想起了前不久一个同学写的一篇题为《我爱我妈》的作文,提纲是这样的:

1.有一次,我被车撞伤了,妈妈守着我,两天两夜没合眼。

2.期中考试前,妈妈帮学生补课,很晚才回家,却没帮我补课。

3.我对妈妈不理解,甚至有点恨她。

4.一次偶然的机会,妈妈的学生给我解释,我理解妈妈了。

我把提纲用投影放出,让学生讨论作文提纲和课文的结构,再讨论如何模仿课文的结构来设置悬念以做到引人入胜,学生很自然地就参照课文的写法学习设置悬念。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短时间内不但理解而且基本上能运用这种方法。

二、关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教学过程:第一次,我先向学生介绍这两种描写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找出有关陈伊玲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并分别填表。学生开始找不准,经启发后找准了,但分歧较大,说明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理解还不到位。

知识点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知识点导向;电子化;移动终端;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182-02

大学管理类公共平台课程往往是多个专业的必修课,每学期的选课学生众多。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许多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手段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

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高校及部分优秀的在线学习平台的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采用知识点教学、知识点考核的方法,并辅以电子化考核和移动终端日常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一些研究。

一、现状分析

大学管理类公共平台课,选课学生众多,尽管教师尽可能地采用了启发式教学、互动式讨论等方式来提升教学效果,但在学生过多的情况下仍然会存在诸多问题:

1.学生的主动参与度不高:受课时限制,学生的参与程度严重不足,人均提问和回答次数很少,人均发言的时间也较短。

2.学生的日常主动性学习少,期末突击应考现象普遍存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学内容主要以理论为主,案例为辅,学生往往会觉得理论枯燥,与自身关联不大,从而日常的主动性学习很少,期末考试则以突击复习来应考。

3.课题纪律难以维护:尽管学生能做到保持课堂的安静,但智能手机的兴起使得学生们的专注力难以贯穿整个课堂。

4.考核形式单一:“考勤+平时成绩+期末笔试”的考试最为普遍。人数众多的大课堂里,考勤往往流于形式,布置的课后作业次数较少,甚至出现以考勤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现象,期末笔试成为最重要的考核环节,对师生的负担都比较重,却又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1.变枯燥的理论讲述为“知识点”引导,通过梳理课程体系里的知识点,组织更生动的辅助案例和教学考核方式。

2.采用现代化的考核方式进行考评。通过计算机程序有效地将知识点贯穿到考试过程中,并据此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同时,老师也能够借助计算机系统的统计分析等辅助功能,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二、知识点为导向的电子化考核系统设计

1.电子化考核系统的功能模块介绍。知识点为导向的电子化考核系统主要包括如下的一些功能模块:(1)题库管理模块。系统支持的考试类型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其中客观题可以通过计算机直接判卷;而主观题则需要改卷老师登录到系统中,逐一批改并标注成绩。每道单项题目必需指定分值,以便系统自动按总分来生成试卷。(2)考试设置模块。主要功能为:设置考试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设置试卷结构,确立每种题型的数量;指定是每位考生各自随机生成试卷,还是所有考生随机生成统一的一份试卷;核对参与考试的学生信息。(3)考试与阅卷模块。①期末考试功能。考试界面全屏显示,不允许切换到其他界面。若考生一旦退出考试界面或切换到其他界面,则该生本次的考试结束,试卷自动提交。根据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设置,自动倒计时。到了结束时间即强行终止本次考试,并提交试卷。提供临时保存和最终提交的功能。“临时保存”: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可以保存自己的答题过程,考试过程中可以随时修改。“最终提交”:向服务器提交试卷,一旦提交,则本次考试结束。②日常考核功能。教师:可指定日常考核的题目或题目范围(由学生在范围内随机生成);指定日常考核的起止时间;查阅学生的答题情况,可酌情给出反馈。学生:可在智能手机或电脑等终端设备上去答题;答题完毕后可自行查看参考答案(客观题会自动给出分数,主观讨论题由教师评判);可查阅老师给出的反馈。③阅卷功能。客观题系统自动评分。主观题,教师可以参照试题库中的标准答案进行阅卷,并在系统提供的位置填写该题所得分值。(4)查询与统计分析模块。主要包括:导出所有学生的考试成绩;汇总涉及各分数段的人数,计算百分比,分析均值和标准差;统计每道题的错误人数;按照指定的条件,查询历史数据,包括历史试卷和学生成绩等各类信息。(5)系统设置模块。这是系统的基础设置,包括:教师信息管理:教工号、登录密码、考试课程信息;学生信息管理:学号、姓名、班级等基本信息。系统设置里的数据信息由管理员(或任课教师)维护。选课的学生可自行在系统中注册自己的信息,并参加考试;亦可由管理员批量添加学生信息。

2.电子化考核系统各模块的相互关系。电子化考核系统个功能模块之间的相互工作关系如图所示:

从图可知:(1)系统设置模块是后续工作的基础。通过该功能模块设置好教师信息和学生信息之后,电子化考核系统即可正常运行。(2)题库管理模块是“知识点”导向的电子化考核系统的核心。任课教师通过该模块来更新和维护试题库,将课程体系的知识点转化为日常考核的题目以及期末考试的题目存放于此,以供其他模块调用。(3)考试设置模块主要由任课教师操作,可以从试题库中生成各类试卷,以备期末考试或日常考核所用。(4)考试与阅卷模块,是整个系统中交互性最强的部分,也是主要的业务流程所在。通过该系统,学生可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与老师互动,并参加最终的考试;老师也通过该系统,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对教学效果做出恰当的评价。(5)查询与统计分析模块主要针对考试结束后的归档数据进行操作,辅助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能够回溯历史数据。

上述五个主要功能模块之间相互依存,从而构成了完整的电子化考试系统。

3.电子化考核系统的实施关键。电子化考核系统的实施关键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1)理清管理类公共平台课程体系中各章节知识点及其逻辑关系。建立以各章节知识点为基础的知识库是电子化系统的基础工作;知识点是课程体系的支撑,也是教学互动的脉络,对于各知识点的梳理是一个繁重而细致的工作,不仅包括各个知识点的内容,还包含其学习难易程度及对学生掌握程度,乃至相互间的逻辑关系等。(2)建立过程学习与综合测试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由应试学习向综合素质提升的自主学习过渡;从考核效果上看,单一的期末考核存在诸多的不足,而建立过程学习与综合测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知识点的积累及创新思维的训练,相关实践也表明: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教学的风向标作用及考核的指导意义明显。

三、结论

以知识点为导向的电子化考核系统便于学生与教师互动,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借助系统的自动分析和统计等功能,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该系统的应用主要有如下的优点:

1.针对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探索激发、维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途径及方式。

2.以管理类平台课各章节体系的知识点为基础,加强课程阶段的学习与训练,变期末单一考试为过程测试与综合考试相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为相关学科其他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探索提供借鉴。管理类平台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如选课人数多与教学参与度不足的矛盾;考核方式的单一化等;希望通过本课程考核方式的探讨,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应用的过程中,发现本系统仍有如下一些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

1.有待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测评指标体系。测评指标体系不仅是电子化考核内容的重要依据,而且也是教师授课重心及学生把握知识点的重要参考;同时还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该指标体系的建立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及电子化考核方式改革的效果。

2.电子化考核系统中人员认证、数据安全及系统的备份等安全性问题需要重视。不同与传统的笔试,局域网环境中的电子考核必须要解决面临的诸多安全性问题,尤其是电子化试卷的备份及保存等方面不容有失。

参考文献:

[1]董新平,韩红培,杨飞.浅议高等学校考试方法改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

[2]张建美,蒋兴超.高等学校考试方法改革探讨[J].教法研究,2013,(30).

[3]张鸽香,刘中亮.论高校素质教育与考试方法改革[J].教育教学研究,2006,(4).

知识点管理范文第7篇

1.录用的前提条件:

a.职位出现空缺

b.根据空缺职位确定资格条件

2.录用的职务范围:

办事员、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

(全是非领导职务)

注:从政府机关以外选拔人员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助理调研员以上非领导职务的,不属录用的范围。

3.录用的原则: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德才兼备、因事择人

4.录用国家公务员的程序:七个步骤

公告

报名和资格审查

考试

录用体检

提出拟录用人员名单报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审批

试用

培训

----------------------------------------------

27)----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

1.原则:

客观公正的原则

民主公开的原则

注重实绩的原则

依法考核的原则

2.内容:

德、勤、能、绩

3.标准:

划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

4.方法:

平时考核+年度考核

5.程序:

准备、进行考核、反馈与运用考核的结果

6.考核结果的使用:

a.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或连续五年称职以上的,在本职务级别内晋升一级。

b.连续二年优秀或连续三年称职以上的,具有晋升职务的资格。

7.有关规定:

a.受党内警告处分的:当年不得被评优秀

b.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的:不称职或不确定等次

c.受处分的:

当年:不称职

d.受处分的:

当年:不称职

第二、第三年: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

----------------------------------------------

28)----国家公务员奖励制度

1.原则:

a.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以精神为主的原则

b.公平合理,奖不虚施的原则

c.奖励及时、注重时效的原则

2.种类:

嘉奖、记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3.程序:

评定、审批、实施

4.权限:

嘉奖、记三等功:

县级以上政府批准

二等功:

地级以上政府批准

一等功:

省、直辖市以上

荣誉称号:

国务院

----------------------------------------------

29)----国家公务员纪律与行政处分制度

1.种类:

警告

记过

记大过

降级

撤职

开除

说明:

(1)没有"降职"是因为,"降职"是由于不称职,而不是由于受处分

(2)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级别;若受的是警告,年度考核定为"称职"还可以按时晋升工资档次。

2.解除公务员行政处分的期限:

警告:自决定之日起满半年

记过、记大过、降级:

满一年

撤职:满二年

注:提前解除期限不得超过原行政处分解除期限的一半。

----------------------------------------------

30)----国家公务员培训交流回避制度

1.培训的类型:

a.新录用人员的培训

b.晋升领导职务的任职培训

c.专门业务培训

d.更新知识培训

注:每人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7天。

2.交流制度:

四种形式:

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

3.回避的类型:

任职回避

公务回避

地区回避

注:一般由职务较低的一方回避。

----------------------------------------------

31)----国家公务员工资保险福利制度

1.工资构成:

职务工资+级别+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地区津贴+岗位津贴

注:前四项为工资的基本形式。后二项目为补充形式。

2.保险制度:

生育、养老、疾病、伤残、死亡保险

----------------------------------------------

32)----国家公务员辞职辞退退休制度

1.辞职条件:

a.本人愿意并提出申请

b.满最低服务年限(三至五年)

c.正在接受审查的不得辞职

说明:

(1)辞职后,不得重新录用

(2)二年内到与原机关有隶属关系的企业或事业单位任职,须经原任免机关批准

2.辞退条件:

a.连续二年不称职

b.不胜任现职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

c.旷工连续超过15年,或一年内累计超过30年

d.其他

3.退休条件:

a.男年满60岁

b.女年满55岁

c.丧失工作能力的

4.提前退休条件

a.男55女50+工作年限满20

b.或工作年限满30

----------------------------------------------

33)----国家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

注:

申诉、控告只能向国家行政机关提出。因为它们不属于行政诉讼的范围,属于内部行政行为。

----------------------------------------------

34)----行政领导体制的类型

1.按职权是由首长一人或者由委员数人行使,或者一部分职权由首长,一部分由委员数人行使分:

首长制

委员制

混合制

2.按上下级行政组织享有的职权大小分:

集权制(权力集中在上级)

分权制

均权制

3.按机关业务性质及其管辖范围不同划分:

层级制

职能制

并用制

4.按处于同一层级的各政府行政机关的指挥监控权,集中或分散于上级一个或多个主体的不同而划分:

完整制:集中于一人

分离制:分属于多人

----------------------------------------------

35)----行政首长负责制

1.时间:

(1)1982年以前:我国行政领导体制一直是委员制.

(2)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2."首长"的范围:

a.第一类:法定的首长:包括国务院总理、各委员会主任、部长、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镇长、乡长

b.第二类:推定的首长:

包括国务院秘书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署审计长、国务院直属机构的正职领导、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组成部门的正职领导+其他

3.主要内容:

a.向谁负责:

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向国务院负责,向上级行政机关负责、向本级政府负责

b.负什么责:

行政责任/政治责任/领导责任

----------------------------------------------

36)----行政领导职务及其非领导职务序列

1.行政领导职务序列:

(1)中央国家行政机关:8个等级,最低为副处。

(2)地方:8个等级,最低为副科。

(3)对应的级别有13个:

国务院总理:一级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二至三级

省部级正职:三至四

省部级副职:四至五

厅司级正职:五至七

厅司级副职:六至八

县处级正职:七至十

县处级副职:八至十一

乡科级正职:九至十二

乡科级副职:九至十三

2.非领导职务序列:

共8个:

巡视员

助理巡视员

调研员

助理调研员

主任科员

副主任科员

科员

办事员

----------------------------------------------

37)----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

共有四种:

a.选任制

b.委任制

c.考任制

d.聘任制

注:

(1)省人大常委会有权任命副省长,无权任命省长。

(2)聘任制主要用于专业技术职务和基层行政职务,不适用于高层行政领导者

----------------------------------------------

38)----行政领导的职务升降

1.行政领导职务升降的人员范围:

有两类:

a.各级政府组成人员,升降由同级人大和常委会决定。

(其实是领导组成人员)

b.非政府组成人员,其升降由行政系统自身决定。

2.行政领导职务晋升的资格条件:

a,文化程度:

晋升科级正副职:

高中、中专以上学历

晋升副处-正司:

大专以上学历

晋升副部级:

本科以上学历

b.下一级任职年限:

晋升科、处正职:

应分别任下一级职务两年以上

晋升科、处、司、部副职:三年以上

注: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晋升与此相同

----------------------------------------------

39)----行政领导职务任免

1.任免的主体:

即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2.权限:

a.各级人大有权任命或决定各级政府组成人员、除各级政府组成人员外的领导职务(如市政府的副局长)

b.政府:任免其他公务员职务(包括非领导职务)

3.行政领导兼职的规定:

原则上实行一人一职。确因需要,只可兼任一职。但也有两个例外:a.常设机关领导职务担任非常设机关领导职务

b.名义上兼职而实际上还是本职范围内的职责

----------------------------------------------

40)----转向现代科学行政决策的标志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决策主体由个人转向集体

2.决策过程由主观随意转向程序化

3."谋"与"断"相对分离

4."断"与"行"相对分离

5.决策手段的运用日益增强

----------------------------------------------

41)----现代行政决策组织体制的架构

架构主要有:

1.行政决策的中枢系统:

重要任务是"断"。

2.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3.研究咨询系统

4.审批控制系统

注:我国具有综合性审批控制职能的组织系统有二:

a.全国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

b.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

42)----行政决策过程

过程如下:

a.问题的确认

b.问题进入决策议程

c.决策规划的拟订

d.决策合法化与采纳

----------------------------------------------

43)----行政执行及其层级、手段

1.定义:

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国家公务员实施决策中心发出的决策指令,以达到预期目的的职务行为。

2.层次:

中央级

省级

县级

乡级

3.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

----------------------------------------------

44)----行政执行的环节

五个主要环节:

a.行政执行计划

b.组织落实与人员配置

c.行政执行中的指挥

d.行政执行中的控制

e.行政执行评估总结

----------------------------------------------

45)----行政协调的含义与作用

1.定义:

是指协商、调整行政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行政系统内部纵横向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之分工合作、权责清晰,相互配合,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和提高整体效能的行为。

2.作用:

a.协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增强行政系统的适应力、创新力。

b.协调内部纵横向的关系,以增强行政系统的协作力、整合力。

c.协调内外部、纵横向的人际关系,增强行政系统的凝聚力、驱动力。

----------------------------------------------

46)----行政协调的类型及其机制

1.分类:

a.以协调的主体及内容分

与外部环境的...

内部纵横向的...

内外部、纵横向人际关系的...

b.以协调所解决的中心问题及其具有的性质分:

(同上)

c.以协调所涉及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手段分:

高层、中层、基层;

权责体制、规制协调;

利益、心理协调;

2.几种类型的行政协调及其机制:

a.与外部环境的:

协调机制主要有三种:

行政反馈(首要机制)

职能调查

行政参与

b.内部纵横向的:

(1)纵向垂直府际关系:关键是解决好事权与财权、人事权与决策权的配置机制。

(2)横向平行府际关系:

关键是解决好分工又合作的机制。

----------------------------------------------

47)----行政协调的前提条件

1.前提条件是:

行政沟通

2.行政沟通的种类:

下行沟通

上行沟通

平行沟通

----------------------------------------------

48)----加强行政监督的重要性

1.教育是加强依法监督的基础

2.法制是加强依法监督的保证

----------------------------------------------

49)----我国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

1.内部监督主要包括:

a.一般监督(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监督;职能部门和主管业务部门的监督)

b.专门监督(主要指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2.行政监察:

指政府系统内部的专门监察机构,主要是监察部、地方各级监察厅、局。

(1)监察对象:

政府各部门及其国家公务员、政府任命的其他人员、下一级政府及其领导人员

(2)领导体制:

监察机关实行双重领导,既受本级人民政府领导,又受上一级监察机关领导。

(3)程序:

立项、调查、提出检查处理情况报告、作出监察决定或建议

3.审计监督:

(1)审计机关拥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处理权

(2)审计机关的领导体制:

双重领导体制。

----------------------------------------------

50)----我国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

1.外部监督主要包括: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人民法院的监督

人民检察院的监督

政党监督

社会及舆论的监督

2.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包括:

a.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这是监督最基本的形式)

b.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决算

c.审查政府的法规、决定和命令

d.质询和询问

e.代表视察和执法检查

f.罢免政府组成人员

注:各级人大有权撤消同级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3.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有:

法纪检察

经济检察

侦查检察

监所监督

4.政党监督:

主要方式有三:

各级党委监督

党的基层组织监督

知识点管理范文第8篇

1.含义:

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

2.包括几层意思

行政职能

a.实施主体:政府机构

b.主要内容: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

c.实施手段:依法行政

d.是完整统一的体系

----------------------------------------------

<P>2)----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1.自然经济状态下的政府职能:御外和安内。

2.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

御外、安内和建设公共设施

3.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稳定宏观经济

调节社会分配

维护市场秩序

4.传统社会主义国家计划体制下的政府职能:

正在转变

----------------------------------------------

3)----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政府职能

a.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

b.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

c.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

d.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

----------------------------------------------

4)----政府的基本职能

1.定义:

依据政府管理的事务性质横向划分的政府职能称为政府的基本职能。

2.内容

a.政治职能(包括军事保卫、外交、治安、民主政治建设)

b.经济职能(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督)

c.文化职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

c.社会职能(其他的社会公共性的职能)

----------------------------------------------

5)----政府的层级职能

1.含义:

是按政府所辖行政区域划分的职能。

2.政府层级职能包括:

a.中央政府专有职能

b.地方政府专有职能

c.中央和地方政府共享的职能(如:社会治安、公共福利、城市发展、环境保护、国土管理、民族事务、司法监察)

注:

目前,我国政府层级职能并没有在宪法或法律上明确规定。

----------------------------------------------

6)----政府的管理运行职能

1.含义:

是按照管理运行程序划分的职能。符合管理学中的“封闭性原则”

2.可分为:

计划职能

组织职能

领导职能

控制职能

----------------------------------------------

7)----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迁(是转变的外因)

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转变的内在动力)

3.技术手段的创新(是转变的根本保障)

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是转变的制约因素)

----------------------------------------------

8)----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主要有三个方面:

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

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

(或叫内部转移,是政府内部重划分职能)

3.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

(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

----------------------------------------------

9)----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

关键是:政企分开

----------------------------------------------

10)----政府机构的含义

广义:

是指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等所有国家机构的总称。

狭义:

国家行政机关

----------------------------------------------

11)----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的关系

注意区分政府机构与其它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包含政府机构。

2.政党组织

3.群众组织:

如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村委会、居委会

4.事业单位(因为不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责,因而不属于政府机构):如地震局、气象局

----------------------------------------------

12)----机构编制管理

1.领导体制: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2.管理机关:

党中央、国务院设立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设机构编制委员会。

3.主要任务:

a.职能管理:“三定”-

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

b.机构管理

c.人员编制管理:

即人员总额、人员结构、领导职数、职位配置

注:政府机构的名称一般包括:

域名(表明地理位置或管理范围)、矢名(表明管理内容)、格名(表明规格级别)。

----------------------------------------------

13)----职能优先原则

主要有四层意思:

1.职能是机构存在的前提

(因职能而设机构)

2.科学界定政府总体职能

3.科学配置和划分政府总体职能

4.以政府职能是否顺利实现来检验政府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

14)----完整统一原则

主要有三层意思:

1.政府职能是完整统一的

2.行政权力是完整统一的

3.政府机构设置是完整统一的

----------------------------------------------

15)----管理幅度与层次相适应的原则

在实际运用中,要遵循以下几条规律:

1.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和层次成反比。

2.管理幅度与事务的难易程度成反比

3.管理幅度同管理者的能力及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成正比

4.管理幅度与下属人员的能力成正比

5.管理层次与组织效率成反比

注:管理幅度指管理的数额

----------------------------------------------

16)----权责一致原则

有三层意思

1.设计合理的职位体系

2.权责相称的制约机制

3.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

注:一般来讲,上级对下级的权力应负连带责任。

----------------------------------------------

17)----精简与效能的原则

包括三层意思:

1.机构设置要精简

2.人员编制要精干

3.办事程序要简化

----------------------------------------------

18)----依法设置的原则

包括二层意思:

1.政府机构设置程序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

2.有关政府机构的各项规范要由法律法规来确定。

----------------------------------------------

19)----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

原因如下:

a.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b.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c.精简机构和人员的需要

d.减轻财政负担的需要

e.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

20)----政府机构改革的渐进式过渡与阶段性突破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采取渐进式。

1.1982年改革:

a.提出干部的四化,

"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

b.实行首长负责制,并将这一原则写入宪法。

2.1988年改革:

a.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

b.提出政企分开、党政分开的原则。

3.1993年改革:

a.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机构改革的目标。

b.强调了转变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

c.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概念。

4.1998年改革:

仍是过渡性方案

----------------------------------------------

21)----中央人民政府的架构

1.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2.国务院的组织体制:

(1)国务院组成人员: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

(2)任期:5年,总理、副总理、国务院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3)领导体制:

总理负责制

(4)会议制度:国务院实行全体会议、常务会议、总理办公会议制度。

注: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

3.国务院行政机构:

包括: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组成部门、

国务院直属机构、

国务院办事机构、

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国家行政机构、

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

注:

(1)国务院组成部门包括: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

(2)国务院直属机构具有独立行政管理职能,但行政首长不属于国务院组成人员,但可列席国务院全体会议。

(3)国务院办事机构不具有独立的行政管理职能。

----------------------------------------------

2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架构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

a.省、地级市设秘书长。秘书长是领导职务。

b.乡镇原则上不设工作部门。

2.任期:

省、市、县(区):五年

乡镇:三年

正副行政首长均由人大选举产生。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即省长、市长、镇长负责制。

4.地方政府工作部门与上级垂直管理部门、派出机构的关系:

a.地方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合并,要由本级政府报请上级政府批准,并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b.实行中央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的机构有:

中国人民银行、海关、国家税务

c.实行省级政府垂直的有:地方税务、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

5.派出机构:

其不属于一级行政机关,但它有权以自己的名义实施管理,并在管理效力上与派出它的政府或政府部门相同。

----------------------------------------------

23)----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

1.我国公务员的定义:

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中从事党团工作的专职人员)

2.制度

1993年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后制定的近40个单项法规

3.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

第一阶段.1984-93年: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创立。

第二阶段.1993-96年:

在全国推行公务员制度

注:

(1)1982-86年,草拟《国家工作人员法》后改名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

(2)1986-88年,将上述条例更名,并在党的十三大和七届全国人大上,分别将建立公务员制度作为政治体制及干部从事制度改革的重点,还形成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三大要件:

组建从事部、筹建国家行政学院、制定公务员法规

----------------------------------------------

24)----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特色有4点: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国家公务员不搞"政治中立"

2.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

3.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国家公务员不搞"两官分途"

4.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

25)----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实施范围与公务员的义务权利

1.实施公务员制度的对象:

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从事党群工作的人员

2.实施公务员制度的机关:

国务院办公厅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国家局+派出机构+行使政府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议事协调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注:凡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单位,不实行企业、事业单位的职称、工资、奖金等人事管理制度。

3.参照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范围:

党的机关、一些群众组织

4.不属于实施范围的单位:不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新华通讯社)、学会、协会、其他培训机构

5.国家公务员义务共八项:

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执行公务;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尽职尽责,服从命令;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公正廉洁,克已奉公;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6.国家公务员权利共八项:

知识点管理范文第9篇

1.1课程目标分析结合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提炼课程对学生培养所需达到的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分解相应技能,总结职称技能所需的关键知识点。

1.2课程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点是根据教学大纲,对《物流运输管理》课程进行分解后的原子单元。《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知识体系是由知识点的集合与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的集合所组成的。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掌握可以分解为对知识点以及知识点逻辑关系的掌握。通过分析这些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根据这些关系对知识点进行分组、分块,构建知识点间的网络结构。

1.3课程知识点划分和描述根据慕课的自身特性,每次慕课的时长一般控制在5-15分钟之间,这就要求在知识点划分上,每个知识点应尽可能的小,且相对独立,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可以方便教师对较复杂的问题按点考核。好的知识点的划分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开展。划分后的知识点需要进行难易程度及重要等级的详尽描述,为学生在开展学习中如何合理的分配时间和精力提供便利,同时也为教师考核侧重点提供依据。

1.4课程知识点内容的设计在对知识点内容讲解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构建与知识点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并配以相关习题、多媒体课件库、视频、图片等资源。因此学生可以获得多种网上教学资源和学习工具。不同的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当时的教学要求和自己对课程的教学经验选择原有资源库中适合自己教学要求的资源,屏蔽无用的资源,增加自己教学中所需的新资源。

2《物流运输管理》慕课资源开发实例

2.1开发平台选择《物流运输管理》慕课开发过程中选用了北京中唐方德科技有限公司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开发平台作为慕课资源的开发工具,该平台可实现将文字、图片、视频、动画、习题、作业等功能融为一体,并可将制作的成品于网络,学生可通过三种途径进行学习,通过电脑登录学习网站进行学习、通过平板终端运行课程平台软件进行学习、亦可通过手机终端借助无线网络完成在线学习。学习形式多样化,方便不同类型的人员进行自主学习和统一学习。

2.2知识点慕课开发脚本在知识点设计过程中,为避免知识点交叉、重叠首先确定知识点所在分组,并确定知识点的名称及相关描述,针对知识点进行教学互动设计,互动类型可分为反馈型、确认型、讨论型、投票型等。通过教学互动引出本知识点内容,知识点内容可通过微视频或动画形式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可以借助为知识点配备的教学资源辅助的对知识点内容进行学习,认为对知识点已经掌握了可以进入测试环节,为每一知识点配不同类型的习题资源,通过知识点在线测试通过者方可进入到下一知识点的学习。但由于学习者身份不同,可以为不同学习者设定不同权限,满足在校生、企业在职人员等学习者不同的需求。

2.3课程作业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做”一体化平台向学生推送课后作业,作业内容的布置可以随机添加,同时也可定向的从习题库资源中进行选取。学生可通过电脑、平板、手机多种类型工具完成作业的作答。

2.4课程考试最终所有知识点的习题资源将构成《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的习题库。在结果性考核时教师可以在习题库中根据不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重要程度指数按比例进行试题的选取,考核学生对本学习领域的掌握程度。

2.5互动交流平台慕课的应用是面向外界的,这就需要提供与外界交互的平台,“教学做”一体化平台中就包含了这个功能,学习者可以在该平台中进行提问交流。有的人担心众多人在此交流,管理者是否能够快速的响应,由于学习者人数的众多,大多时候其他同学就可以在短暂的时间里进行回复交流,并在不长的时间里即可总结出正确的答案,同时也可省去教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这就是慕课的魅力。

知识点管理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建立符合逻辑的知识关联体系是知识地图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知识管理系统中知识关联的有向性进行分析,叙述了单向知识关联和双向知识关联的概念与特点;对关键词集合进行定义,阐述了单关键词集合、全关键词集合和不定关键词集合三种划分策略,介绍了以关键词集合为迭代单元构建关联网络和针对单个知识点构建关联网络的两种算法,并指出了算法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当前,知识地图的理论研究有很大进展,但在知识管理系统(KMS)领域的实际应用成果却比较有限。尽管有KMS产品应用了知识地图理念,但多数产品仅在页面上显示了知识库的分类体系与链接,缺乏对知识间逻辑关系的进一步刻画与展示。。

建立符合逻辑的知识关联体系是知识地图的重要理论之一知识分类体系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间联系并不是仅用树型分类体系就可以表述的一个事物有可能同时从属于多个分类,不同类别的事物也有可能发生联系,仅仅依赖分类很难准确、全面地表达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知识关联则提供了更灵活、更广义的知识关系表示方法,采用跨分类、跨区域的知识关联可以较好地表达信息之间的逻辑联系本文根据集合论与图论的基本原理,对知识关联的有向性和关键词集合进行了探讨,并阐述了根据关键词集合在KMS中建立知识关联网络的原理与算法。

一、知识关联的有向性

1.1单向知识关联。现实世界中的各类事物存在着纷繁复杂的关系,这种关联关系是有方向的。如图1所示,水和分子关联的语义可以描述为“水由分子组成”。相应地,由分子到水关联的语义可以描述为“分子构成了水”。这两种关联关系是不同的,是两个单方向的知识关联。在知识关联网络中,我们可假设各知识点分别为k,、k2、k3、k4·…对于知识点k1,如果有知识点k2、k3、凡与其内容有较高相关度,此时可通过KMS的功能将k2、k3、k;与k,关联,将关联链接插人在k,的知识内容之后。这个关联征进行自动关联。采用单向知识关联的KMS的特点是:如果知识点k,有到知识点k:的关联链接,但知识点k:未必有到知识点k,的关联链接,则系统须对每一个关联关系的含义作出必要的表述。

1.2双向知识关联。根据常识,若知识点k,与k:有关系,则k2也与k,有关系。双向知识关联是在不考虑关联语义的情况下发生的,例如知识点k,与知识点k2关联,则知识点k:也必然与知识点k,关联。设R,,RZ为定义在知识集合上的二元关系,则双向知识关联用符号可描述为:k,R,k2,kZRZk,在很多情况下,由于语义不同,R,RZ。当R:二R:时,则k:和k:的关联关系是对称的。采用双向知识关联的KMS的特点是:只要知识点k,有知识点k:的关联链接,知识点k:也必然具有与知识点k,的关联链接。系统在设置关联链接时不考虑关联的语义。语义分析是计算机研究的难点,目前还没有KMS能够自动精确地识别知识的关联语义。因此,在知识关联系统中适宜采用忽略关联语义的双向关联方式。

二、基于关键词集合的知识关联网络绘制算法

2.1算法原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基于语义分析构建知识关联网络较为困难。利用知识点关键词集合建立关联网络的精确度不如语义关联网络,但技术上现实可行,能够较好地表达知识间的关系。基于关键词集合构建关联网络所遵循的原理是:设n个知识点具有共同的关键词集合S,则这n个知识点均是互相关联的;将各知识点作为点,关联关系作为有向边,可以绘制基于关键词集合S的有向完全图G;将KMS中的关键词按特定策略划分为集合,并综合各关键词集合,根据算法画出有向完全图,可以得到该关键词集合划分策略下的完整知识关联网络。

2.2健词集合及其划分策略。关键词是用户在编辑知识时为每个知识点设置的,一般用于知识检索,本文则关注应用关键词集合构建知识关联网络的思想与算法。关键词集合指包含了1个或多个关键词的集合。关键词集合所包含的关键词内容与数量如何设置,取决于知识关联所遵循的关键词集合划分策略。本文涉及的三种划分策略分别是单关键词集合策略、全关健词集合策略和不定关键词集合策略。在单关键词集合策略下,每个关键词集合S只拥有一个关键词w;,该集合S‘对应知识点集合戊}k,,k2,-。。,k,},这些知识点均含有关键词,、。设知识点k,具有关键词、,,,,,…,二r,基于此策略设置知识关联时,k,会把与关键词集合S,,SZ,。。。,5:匹配的知识点集合K,K‘中的全部知识点链接进来,并剔除其中的重复部分。如图2所示,6个含有关键词“学生”的知识点以单关键词集合{学生}为制图策略构成了有向完全图,也就是这6个知识点基于“学生”关键词的知识关联网络。在全关键词集合策略下,全关键词集合s;包含了知识点k:所具有的所有关键词,k:只把与全关键词集合S;wl,叨2,…,,r匹配的知识点集合K;中的知识链接进来。使用该策略获取的知识结果的相关度比使用单关键词策略要高。在不定关键词集合策略下,需人工确定关键词集合中所包含的关键词,此方式无法实现全自动知识关联,不适合在大型知识库系统中采用。由全关键词策略或不定关键词策略获得的结果集是单关键词集合策略结果集的子集,获得的知识关联网络图是基于单关键词集合策略获得的知识网络图的子图。在实际应用中,宜采用全关键词集合策略与单关键词集合策略相结合的方式,在知识点关联展示的时候分两组按不同的优先级展示。首先展示优先级最高的按全关键词集合策略得出的关联知识点集合,该集合中的知识与当前知识点的相关度最高;其次才展示单关键词集合策略得出的结果集。本文讨论的算法均基于这两种策略相结合的方式。

2.3以关键词集合为迭代单元的关联网络算法

计算知识关联网络可以用关键词集合作为迭代单元循环进行或者仅针对单个知识点进行。这两种方式在KMS中各有优势,分别适合不同的场景在为数量较多的知识点构建关联网络时,首选以关键词集合为迭代单元进行计算,算法描述如下。

1)设需要计算关联网络的知识范围中有P个知识点k,,k2,…,kP,任意知识点气均对应一个点v;,把所有的点绘制在图‘<V,E>中,v;与k}一一对应。

2)分拣出KMS中所有种类的关键词w‑w2。wn,记录KMS中所有关键词集合的信息获得关键词集合S,,52,。。Sn。。。S9(包含所有的单关键词集合与全关键词集合),同时获得与任意关键词集合S。相匹配的知识点集合K;。

3)逐个扫描关键词集合S,,52,,59,优先扫描其中的全关键词集合(这样可以确保每条知识后的关联信息优先展示关键字相关度最高的链接),记录当前关键词集合S,所对应的知识点集合Kl,记录知识点集合K中所包含的每个知识点元素k;,在图中与K对应的点集合的所有元素间作有向完全子图,在画边e};、eji时,在系统内知识点k、后加人知识点匆的链接,在知识点k;后加人k‘的链接·如果边已存在,则跳过,每画一条边,计数器c累加1。扫描完K9后,循环结束。

4)程序绘制的图<V,E>就是P个知识点根据关键词集合S‑S2,S。构建的知识关联网络图,。是知识关联网络所具有的知识关联数量。该算法的复杂度是。(n2)。在一个具有7个知识点的示例系统中,算法先根据单关键字集合S,{经济学}进行绘图,其次根据单关键字集合管理学进行绘图。“管理经济学”知识点因为同时具有管理学、经济学两个关键词,因此同时处于左、右两个有向完全子图中。图3就是这7个知识点根据2个单关键字集合所绘制的知识关联网络。

2.4针对单个知识点的关联网络算法

对于任意一个知识点k;设该矢识点拥有个关键词,首先扫描全关键词集合Sr十,{w},w2,…,、:},再逐个扫描关键词二:所对应的关键词集合S,在每一轮扫描中将当前集合所对应的知识点集合凡,内所有的知识点元素记录在缓存中,扫描到任意知识点乓时,程序绘制两条有向边人知识点的关联,在知识点气后加入的关联如果边ei、ei;已存在或i=J,则跳过,每画一条边,计数器。累加,直到有向完全图绘制完成。

程序绘制的图就是知识点的相关知识点关联图。是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所有知识关联数量。该算法的复杂度是口(矿)。该算法循环应用在所有知识点上同样也可以得到算法2。3绘制的整体知识地图,但算法复杂度达到0(矿),因此在为多个知识点建立关联或绘制地图时宜采用2。3节的算法。2。4节的算法则适宜针对个别知识点绘制关联网络并建立知识链接时采用。:

三、实际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上一篇:财税经济学范文 下一篇:绿色科学技术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