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管办法范文

时间:2023-03-09 08:15:19

征管办法范文第1篇

一、加强领导,成立机构。在县车辆税收清收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车辆税收清收小组办公室(设在地税局分局),由地税局副局长任主任,分局分局长、征管股长任副主任,成员由地税局分局抽2人、公安局经侦大队1人、交管大队2人、交通局运管所1人组成。

二、建立“审、检、险把关,先税后审、检、险”管理制度。即:纳税人在办理车船上牌、过户、年审时,由县公安交管大队把关;在办理道路运输许可证年(季)审时,由县交通局运管所把关;在办理车辆检测时,由机动车检测单位把关;在办理车船强制险时,由各保险公司把关。坚持先纳税,后审、检、险。未纳税的,交管大队、交通局运管所、机动车检测单位不予年(季)审或检测,各保险公司不能将保单、保险标志和保费发票交给投保人。

三、征管具体措施:

1、对摩托车车船税的征管:委托县交管大队、各乡镇人民政府。

2、对汽车车船税的征管由各保险公司在办理强制险时统一。

3、对营运汽车的营运税收,如是挂靠在各运输公司、物流公司或出租公司的,由挂靠的单位统一向地税申报缴纳;未挂靠在公司的,由车主自行向地税局申报缴纳。交管大队、交通局运管所、机动车检测单位在办理年(季)审、检时,应先查验完税凭证并保留复印件。

4、对“三无”车辆的税收征管,由县政府通告,对纳税人限期缴纳车辆营运税收及车船税。未按规定缴纳的,由车辆税收清收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清缴,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

5、征收标准:

(1)摩托车车船税的征收标准:每年每辆60元。

(2)载货汽车及专项作业车、轮式专用机械车(包括半挂牵引车、挂车)的车船税征收标准:按车辆自重(即整备质量)每吨80元/年。

(3)载客汽车车船税的征收标准:核定载客大于或等于20人的客车按每辆每年480元征收;核定载客大于9人而小于20人的客车按每辆每年420元征收;核定载客小于或等于9人的按每辆每年360元征收;微型客车(指车长小于等于3.5m,发动机汽缸总排量小于等于1L)的征收标准:按每辆每年240元征收。

(4)三轮汽车、低速货车的征收标准:按车辆自重(即整备质量)每吨每年80元征收。

(5)汽车营运税收的征收标准:按核定吨位每吨每月综合税额90元征收。

四、工作职责

1、县交管大队、交通局运管所、机动车检测单位履行“审、检把关,先税后审、检”制度的落实情况,由县政府车辆税收清收领导小组每年不定期地组织一至二次检查,对未履行制度造成税款漏征的,由把关单位负责缴纳漏征的税款,由县政府追究当事人、责任领导的责任,并通报批评。

2、保险公司履行“先税后险”的情况由各保险公司按月向车辆税收清收小组办公室提供交纳强制险的金额和车辆数,由车辆税收清收小组办公室进行核对。如存在未车辆税收的情况,未的税收由保险公司缴纳。

3、县地税局应做好税务公开事项,主要有:一是税收政策。主要公开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各税种的征收管理办法、纳税人的权力和义务、税务行政处罚的依据和标准等;二是税收执法程序。主要公开税务登记办理、纳税申报办法及受理申报、涉税审批事项、审批权限、发票领购、税务稽查、税务行政处罚以及其它税收执法程序等。三是税务违法案件查处情况。税务机关要将税务违法案件的查处情况公开,以达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四是税收减免情况。主要公开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享受减免税优惠的业户、性质、期限、税额、方式、用途等。五是公布举报投诉电话。未做到公开的,年终给予通报批评。

4、信息交换

车辆税收零星分散,其税收征收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支持。各单位在严格执行“先税后审、检、险”制度的同时,更要抓好信息交换工作。各单位应指定专人于每月初将上月有关信息传递到车辆税收清收小组办公室。现将各单位信息交换职责明确如下:

(1)县交管大队:提供车辆上牌、过户、核销、年审等环节的信息;

(2)县工商局:提供车辆办理营业执照的信息;

(3)县农机局:提供农用车辆的数量、吨位等信息;

(4)县交通局:提供车辆办理道路运输许可证及年(季)审的信息;

(5)县采购办:提供全县各单位申购车辆的审批信息;

(6)县国税局:车辆购置税的完税信息、摩托车的销售量信息;

(7)县检测单位:车辆(含摩托车)检测情况的信息。

五、奖惩机制

1、经费来源:按照政字号《车辆税收征管工作奖惩办法》的规定,由县财政按月支付,按年清算,经费由车辆税收清收小组办公室管理。

征管办法范文第2篇

第二条县县城区范围内产生生活垃圾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营者(以下简称“单位”)和个人住户(包括物业管理小区住户、单位自管房住户、暂住户等),以及经营性道路运输车辆等均须按照本办法规定缴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

第三条县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负责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征收管理工作,其所属的县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征收工作。

县财政、物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审计等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工作。

第四条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按县物价、财政等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征收。具体缴纳的数额由县环境卫生管理机构核定,单位和个人缴纳基数有变化的,应及时告知县环境卫生管理机构重新核定。

第五条以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由县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委托有关单位代收:

(—)凡使用县城自来水的单位和居(村)民用户,委托供水企业代收。

(二)凡使用自备井供水的,委托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代收。

(三)不使用县城自来水的居(村)民用户,委托该居(村)委会或物业服务企业代收。

(四)经营性道路运输车辆,委托县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车辆年审时代收。

(五)农贸市场、集贸市场、工业品市场、装饰材料市场等各类市场,委托市场管理单位或开办单位代收。

其他单位和住户,县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组织县环境卫生管理机构收取,或者经协商后委托相应单位代收。

第六条对不使用自来水的财政拨款的机关事业单位,县环境卫生管理机构核定各单位应缴纳的垃圾处理费数额,并征求该单位意见后,提报给县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从该单位经费中直接划拨至县财政专户。

第七条县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委托征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应当与受委托单位签订书面委托协议,明确代收范围、对象、标准、双方权利义务和考核等内容,并按代收费总额的一定比例支付委托代收手续费。具体比例由县财政、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制定,委托代收协议报县财政部门审查备案。

委托代收手续费的支付,由县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向县财政部门提出拨付申请,县财政部门审核确认后拨付给县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县环境卫生管理机构按照协议规定支付给各代收单位。

第八条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委托代收的,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县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向各代收单位提供各单位和个人届时应当缴纳的垃圾处理费金额和代收票据;各代收单位按照委托协议及时收取垃圾处理费,代收时开具统一的政府非税收入票据;供水企业代收时,在水费专用发票上标注代收项目和金额;

(二)县环境卫生管理机构每月日前与代收单位对接收费款项和账目,汇总各代收单位代收的垃圾处理费;

(三)县环境卫生管理机构每月日前向县财政部门报告对账清单,将汇总的收费通过非税收入征管系统缴入县财政专户。

第九条由供水企业抄表到户的单位和个人,供水企业在征收水费的同时一并代收垃圾处理费;单位和住宅小区实行总表抄表(包括小区总表、单位总表、杂院总表、租赁房屋总表)的,由水费抄表、代收人同步代收垃圾处理费,在规定的时限内随水费一并缴纳到供水企业。

第十条县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负责自行征收垃圾处理费的,开据统一政府非税收入票据后,由单位和个人按规定到银行代收网点缴纳,县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完成统计、稽查、催缴等工作。

第十一条下列对象免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

(一)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

(二)县总工会认定的特困职工家庭;

(三)国家抚恤的居民家庭。

实行义务教育的学校、非营利性的托儿所、幼儿园、福利院、敬老院、救助站等社会福利机构减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

第十二条县财政、物价、市政公用事业等部门制定具体的代收实施办法,进行必要的收费系统改造,完善工作网点和代收银行的代收服务,方便单位和住户缴费。

每年定期对垃圾处理费的代收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对积极完成代收任务的代收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第十三条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是行政事业性收费,主要用于城市环卫设施规划、建设和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等,按照政府非税收入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十四条单位和个人未按规定缴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县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依据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第38条规定对单位可处以应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3倍以下且不超过3万元的罚款,对个人可处以应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3倍以下且不超过1000元的罚款。

逾期既不缴纳也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县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五条县市政公用事业主管部门、各代收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部门或其上级主管部门、监察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乱收费、重复收费的;

(二)不认真履行代收职责的;

(三)擅自变更收费范围和标准的;

(四)隐瞒、截留、坐支和挪用收费的;

(五)其他、、行为的。

第十六条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建筑垃圾和餐厨废弃物的处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征管办法范文第3篇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步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意见》(政发〔〕74号)和市物价局、市市政管理局《关于加快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的通知》(价费发〔〕15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县城城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在日常生活、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不包括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物)。

本办法所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是指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收集、运输和无害化处理而产生的费用。

第二章征收范围和对象

第三条济青高速公路以南、寿阳山路以西、宝通街以北、西外环路(宝通街)以东范围内的居民(含暂住人口)、城中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非企业组织、农贸集贸等各类市场、个体经营者、运营车辆等以及该范围内由县级环卫部门统一清运生活垃圾的,均应按规定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

第三章征收标准和计费方法

第四条根据县物价局、市政局《关于县生活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的通知》(价字〔〕42号),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分阶段执行如下征收标准:

(一)-征收标准:

1.居民:(1)居住户每户每月5元;(2)城市暂住人口每人每月2元。

2.机关、团体、事业单位、非企业组织按在职职工人数每人每月3元。

3.企业:(1)生产企业按在职职工人数每人每月2元。(2)商业、服务业、娱场所和停车场等,按营业面积每平方米每月0.2元。(3)旅店按每床每月2元。(4)餐饮业按营业面积每平方米每月0.4元。

4.医疗卫生:(1)对没有设病床的门诊部、卫生诊所,按照营业面积每平方米每月0.4元;(2)有固定病床的医疗机构,按每床每月2元。

5.农贸、集贸市场及各类市场每摊点按使用面积每平方米每天0.2元。

6.交通工具:(1)客车每座每月0.5元;(2)出租车每车每月5元;(3)货车每吨每月2元。

(二)起征收标准:

1.居民:(1)居住户每户每月10元;(2)城市暂住人口每人每月4元。

2.机关、团体、事业单位、非企业组织按在职职工人数每人每月6元。

3.企业:(1)生产企业按在职职工人数每人每月4元。(2)商业、服务业、娱场所和停车场等,按营业面积每平方米每月0.4元。(3)旅店按每床每月4元。(4)餐饮业按营业面积每平方米每月0.8元。

4.医疗卫生:(1)对没有设病床的门诊部、卫生诊所,按照营业面积每平方米每月0.4元;(2)有固定病床的医疗机构,按每床每月4元。

5.农贸、集贸市场及各类市场每摊点按使用面积每平方米每天0.4元。

6.交通工具:(1)客车每座每月1元;(2)出租车每车每月10元;(3)货车每吨每月4元。

第五条对城区内以下单位和居住户免收生活垃圾处理费,申请减免者可凭有效证件,经县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核实后办理减免手续。

1.义务教育学校、托儿所、幼儿园、敬老院;

2.有下岗失业人员的居住户(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下岗失业证》为依据);

3.低保户(以民政部门颁发的《最低生活保障证》为依据);

4.五保户(以所在社区居委会或村委出具的证明材料为依据)。

第四章征收方式

第六条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实行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直接征收和委托有关单位两种方式。采取委托方式的,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与被委托单位签订委托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征收或单位的征收成本费用,由财政部门从其收取上缴的生活垃圾处理费额中按8%的标准给予返还。

1.居住小区内居民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由小区物业公司配合县环境卫生管理处征收。

2.生产企业、商业、服务业企业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由县环境卫生管理处征收。

3.城中村居民、暂住人口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由相关街道、县经济开发区。城中村主要包括下列自然村:

城关街道20个自然村:(略)。

经济开发区15个自然村:(略)。

4.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非企业组织等财政全额拨款及差额拨款单位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由县财政局。

5.有明确开办主体的各类市场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由县环境卫生管理处按标准核定征收数额后,由市场开办主体,各类摊点群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由县环境卫生管理处征收。

6.卫生医疗机构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由县环境卫生管理处征收。

7.交通运输经营者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由县环境卫生管理处按标准核定征收数额后,由县交通运输局。

第七条各有关部门、单位、街办、开发区应据实向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申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缴费基数。对弄虚作假,不如实申报的,漏报瞒报部分经核实后,按规定标准加倍征收。

第五章征收管理

第八条县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征收主管部门。县环境卫生管理处具体负责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征收管理工作。监察、公安、财政、物价、统计、住建、城管执法、交通、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经信、民政等部门及相关街办、开发区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县环境卫生管理处做好征收管理工作。

第九条县财政部门应当设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专户,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项用于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第十条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实行按月计收,也可按季度或年度预缴,年终汇算清缴。

第十一条征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应持有物价部门核发的收费许可证和环境卫生管理部门核发的收费工作证件,并使用财政统一票据。县财政部门负责票据的发放、核销、稽查及其它监督管理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印制、发放、出售、销毁和承印垃圾处理费收费票据。

第十二条各缴费单位和个人应在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或其委托代收单位规定的期限内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超过规定时间未足额缴纳的,每日按应缴款的5‰加征滞纳金。对拒不缴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单位和个人,依据《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57号)第三十八条规定,由单位或县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催缴;逾期仍不缴纳的,由县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提请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处以应交生活垃圾处理费3倍以下的罚款,但对单位的罚款额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对个人的罚款额最高不得超过1000元。

第十三条财政、物价、审计等部门对票据的领用、填开、使用、收费项目及标准、资金上缴及资金使用情况要进行日常和年度监督检查。对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从严查处。

第十四条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工作纳入县政府对相关单位的考核范围。对不认真履行缴费义务或代缴代收义务的单位,县政府将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十五条各镇(街、区)应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六条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征管办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巴西;社会保障税;征管办法;特点;经验

一、巴西社会保障制度简述

巴西的社会保障事业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西半球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较早的国家之一。巴西有三个机构对社会保障进行管理:一是国家社会保障局(INPS),负责资金援助方面的事务,援助金和退休金等;二是国家社会保障医疗援助局(INAMPS);三是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局(INPAS),负责征收社会保障税与其他各种缴款。[1]巴西的社会保障制度可划分为两个层次:强制性国家社会保险计划和辅私营保险计划。前者是以公共管理为基础的现收现付计划,后者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补充。巴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其中,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是主要项目,采取现收现付制度,所需资金由个人、雇主、政府三方负担,个人和雇主按规定进行缴纳,不足的部分由政府承担。

二、巴西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

1、巴西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

(1)个人积累。依照法律规定,所有有收入的职工每月均向政府的社会保障机构交纳工资的10%作为社会保障税,退休后才可享受退休金及其它社会保障待遇。

(2)企业补充。一些规模较大的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除具备正常的退休机制外,还建立了退休补充机制。即员工除了向政府交纳其工资的10%左右作为社会保障税以外,员工所在公司还要为其交纳相当于该员工工资的20%份额作为退休金积累。

(3)政府补助。据有关部门的介绍,2002年巴西政府为了各项福利保障制度的落实,对企业雇员保障费用的亏损补助金额达170亿巴币,对公职人员即司法、议员、政府公务员的保障费用亏损补助金额达400亿巴币。

2、巴西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其他渠道

另外,巴西政府还设立了长期服务担保基金、工伤事故保险基金、贸易联合会工会会费等一些专项基金作为整个巴西社会保障体系资金来源的其它渠道。

三、巴西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主客体及征收办法

1、巴西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主体

在巴西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这100多年来,保障社会供缴体制是经过不断演变而逐渐成熟。征缴主体主要分为:社保部门征收,税务机关征收和基金管理公司或者其他的独立自治机构征收。巴西的社会保障供款征缴主体是社保部门,具体来说,巴西的社会保障税是由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局(INPAS)负责征收的。

2、巴西社会保障税的征收客体

社会保障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康、持久运营的基础和保障,而社会保障税又是巴西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支柱,因此,社会保障税在巴西的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巴西是拉美国家中开征社会保障税较早的国家之一,其社会保障税征收与管理及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重都与发达国家相近,成为本国第一大税种。巴西的社会保障法明确规定:在巴西境内工作的雇员、公务员;居住在巴西和在巴西签有相关合同,巴西海外分支机构的巴西人和外国人;私企业主和管理者及其合伙人;自由职业者均有义务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缴纳社会保障税。[2]

3、巴西社会保障税的征收办法

(1)雇员缴纳的社会保障税。按照每个雇员的月薪计算,以社会保障税的形式支付给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局,或者按照临时工作上个月的工资所得计算。从2012年1月1日起,巴西雇员社会保障税适用以下税率:月工资不超过1174.86巴西雷亚尔的部分的税率为8%,月工资超过1174.87至1958.10巴西雷亚尔的部分的税率为9%,超过1958.11至3916.20的部分的税率为11%。

(2)雇主与自由职业者的社会保障税。在巴西这个国家里,雇主和自由职业者的应税工资是按照一个固定的基数进行计算,这个基数与实际收入无关。基数是按照级或者次来划分的,并根据社会保障管理局的期限不同运算也就不同,在税率方面,按基数工资计算的社会保障税率为10%,其他情况为20%。[3]

另外,巴西政府还设立了长期的社会服务担保基金,这个主要是由国家社会保障局负责征收,适用于对于退休雇员和被解聘人员的补贴和补偿。该基金是按雇员工薪的8%计征,基金的收入由国家社会保障局统一支配管理。

四、巴西社会保障税征管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巴西社会保障税的征管特点

(1)社会保障税征管效率高。巴西的社会保障税主要由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局负责征收并进行统一管理,即由专门的社保部门对社会保障税进行统一征收和管理,避免了不同征缴部门的相互扯皮,这样就提高了社会保障税的征管效率,进而保障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转。

(2)社会保障税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大。在巴西,社会保障税占税收总额的比重高达25%—35%,这一比重与许多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接近,社会保障税也已经成为巴西的第一大税种,社会保障税占税收总的比重发展迅猛,且仍在呈上升的势头。[4]

2、巴西社会保障税征管存在的问题

(1)社会保障税收支不平衡。巴西的社会保障税征收额远远小于用于支付退休金的支出额,两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缺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应当承担交纳保障税的人有相当部分人员逃税,尤其是私营企业雇员更为突出。二是很多人在年纪尚轻时就停止了交纳社会保障税转而向政府去领取救济金。这使得巴西的社会保障税入不敷出,政府每年得拿出相当一部分财政来弥补社会保障税之间的差额,因而给巴西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2)社会保障税征管工作存在漏洞。巴西的社会保障税征收工作由于缺乏有效合理的监管机制而致使许多人逃避缴纳社会保障税,有些人不缴纳社会保障税却可以从政府那里领取社会救济金,这不仅造成了社会保障税税收的减少,而且也助长了不公平的社会保障风气,使得人们对彻底改革巴西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

(3)巴西社会保障支出负担沉重。巴西应用经济研究院(Ipea)2007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巴西社会保障支出的GDP比例为11.7%,全球排名第14位,在意大利(17.6%)、乌克兰(15.4%)和乌拉圭(15%)之后,据统计,巴西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劳动力总数(15-65岁)的9.1%,该比例远低于世界其他真正的老龄化国家,其中包括奥地利(24.2%)和乌拉圭(21.2%),研究人员指出,社会保障支出在老龄化国家的GDP比例高,这是正常的,但对于巴西来说是难以理解的。[5]

五、巴西社会保障税的成功经验

1、社会保障税有强大的法律作为后盾

巴西社会保障税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有法律作为强大的后盾使得巴西的社会保障税对国民有很强的约束力,这为社会保障税征收提供了稳定而又可靠地来源。

2、社会保障税的征管效率高

巴西的社会保障税主要由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局负责征收并进行统一管理,这样由专门的社保部门来征管社会保障税,就避免了由多个不同部门进行社会保障税的征管工作而带来的低效率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保障税的征收和管理效率。

3、社会保障税的覆盖面广

巴西的社会保障税覆盖了雇主、雇员、公务员、自由职业者、甚至农民等主体,极大地保障了社会保障税的税收来源。

总之,巴西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大国,在社会保障税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虽然现在巴西的社会保障税模式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与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来说,巴西在社会保障税方面还是迈出了颇有成效的一大步,所以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很多方面与巴西有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可以向巴西学习,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 王惠婷.浅述巴西的社会保障税制度对我国的启示[OB].中国财税法网,.

【作者简介】

武国荣(1989-)男,山西浑源县人,大学生,研究方向:劳动与社会保障.

征管办法范文第5篇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讲究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做好金税工程(综合征管软件)(以下简称软件)运行维护工作,国家税务总局在辽宁、河南、湖南、深圳四省(市)国家税务局设立国家税务总局综合征管软件业务支持中心(以下简称支持中心)。

第二条国家税务总局征收管理司负责各支持中心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支持中心所在地税务机关应全力支持中心开展各项工作。

第三条为规范支持中心的管理机制,确保支持中心及时、有效地开展工作,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人员

第四条支持中心是全国软件运行维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国税系统软件的业务支持工作。每个支持中心负责若干省(市)的业务支持工作。

第五条各支持中心设在征管处,主任由征管处负责人兼任,另外至少指定一名同志专职负责支持中心的日常工作。

第六条支持中心工作人员由专职和兼职人员组成,专职工作人员应有8-12名,兼职工作人员由有关处(室)人员和基层业务骨干组成,工作人员的配备要科学合理。

第七条专职工作人员要熟悉软件,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能胜任本岗位的工作。专职工作人员要在支持中心工作两年以上。

第八条支持中心负责人的配备及调动事先应征得国家税务总局征管司的同意。

第三章工作职责

第九条编写和修订软件业务需求。根据税收政策和管理措施的调整变化,或基层单位先进的工作经验,编写和修订相应业务需求,确保软件应用与税收政策、税收管理措施的变化保持同步,并保证软件适应基层工作需要。

第十条提供业务支持。对软件应用过程中提出的业务问题提供咨询和解答。

第十一条审核软件业务规范性。对软件开发和修改进行业务指导,审核软件开发过程和结果是否符合业务规范。

第十二条测试与培训。对软件版本升级进行综合业务测试,对下发的软件补丁进行专项业务测试;协助总局编写业务和操作培训教材,并完成培训任务。

第十三条上线支持。为上线单位提供现场支持和培训。

第十四条业务支持平台维护。参与业务支持平台的维护工作。

第十五条课题研究。结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工作实际,对软件应用、运行维护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开展研究。

第十六条支持中心应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工作,并完成国家税务总局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四章工作流程与要求

第十七条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各种税收政策、管理办法和其他调整措施,由国家税务总局下发支持中心编写和修订业务需求后报总局审核。

第十八条通过业务支持平台和书面报告等方式搜集、整理的问题,由主管支持中心负责及时答复;凡涉及修改软件的,由支持中心编制业务需求并上报国家税务总局审核;对不能确定的问题上报国家税务总局,待国家税务总局明确后再进行答复。

第十九条国家税务总局将软件开发和修改的各种文档下发支持中心,支持中心对软件开发过程和结果是否符合业务规范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反馈国家税务总局。

第二十条软件版本升级或调整规模较大时由国家税务总局组织测试。一般性软件补丁由国家税务总局下发支持中心进行专项业务测试,支持中心将测试结果上报国家税务总局。

第二十一条国家税务总局在内联网建立统一的软件业务支持平台,支撑全国软件运为行维护工作。通过该平台实现具体任务的分配和接收、结果乡的反馈及支持中心与各省(市)之间的沟通等工作。支持中心应配备专人负责登录业务支持平台,接收国家税务总局分配的工作任务和各省(市)提交的问题等。

第二十二条各省(市)问题的提交,各支持中心问题答复和需求编写等工作要严格按照总局统一的标准完成。

第二十三条对各省多(市)提交的问题,支持中心一般应在2个工作日内答复。凡涉及修改软件的,程序修改要求或业务需求一般应在5个工作日内编写完成并上报国家税务总局。对于复杂问题,支持中心在征得国家税务总局的同意后,可适当延长工作时限。

第二十四条支持中心对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文档,要按有关规定进行归档和处理,工作结束后应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国家税务总局统一进行知识库的维护。

第五章设备与经费

第二十五条各支持中心所在地国家税务局,要为支持中心提供相对独立的办公场所并配备必要的软硬件和网络环境。

第二十六条各支持中心经费由国家税务总局专项拨款,专款专用,支持中心所在地国家税务局负责支持中心经费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严格执行经费支出审批手续和制度。国家税务总局定期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审核。

第六章考核与奖惩

第二十七条国家税务总局每年对支持中心的工作情况实施考评。对业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对两年考评不合格的,撤消支持中心的资格。

第二十八条各支持中心的日常考核工作由所在省(市)国家税务局负责。

第二十九条各支持中心要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每年对工作人员进行考评。国家税务总局对表现优异的人员予以表彰。

第七章培训与交流

第三十条国家税务总局建立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支持中心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工作人员的日常学习和培训工作由各支持中心负责。

第三十一条国家税务总局定期召开例会,组织各支持中心进行工作研讨、交流与协作。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各支持中心应在本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在实施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对实施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国家税务总局报告。

第三十三条本管理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征管办法范文第6篇

一、凡在我县范围内开采石灰石、从事河道砂石开采的单位和个人均为缴纳地税、国税的纳税人,纳税人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资料向主管地税和国税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未办理营业执照的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与个人外,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持有关证件、资料到主管地税和国税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必须到地税机关和国税机关办理税务登记,依照本办法自觉申报和缴纳。

二、各采石场、小砖厂(窑)、河道砂石开采业主必须健全财务会计核算制度,设置账薄,向税务部门报送会计处理办法和财务会计核算软件,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进行会计核算,并依法向税务机关按月报送财务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申报缴纳应缴的税款。年底再由税务机关根据账簿反映的实际情况,统一进行纳税审查和结算。

三、凡达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标准的,应申请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对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而不申请认定手续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四条的规定,按销售额依照增值税率计算应纳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鉴于目前我县采石场、小砖厂(窑)、河道砂石开采账务核算不健全、不能按税收和财务会计制度之规定真实准确地申报纳税的实际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七条第三款规定,税务机关有权按照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推算或测算核定征收。

(一)对采石场税款计算及征收管理方式:

采取开采单位和个人实际使用炸药数量换算出石灰石开采量的方式,计算征收应纳地方各税和增值税。

1、每公斤炸药核定石灰石开采量为5吨。

2、每公斤炸药换算核定预征地方各税8元,其中资源税7.5元、企业(个人)所得税0.31元,城市维护建设税0.1元、教育费附加0.06元、地方教育费附加0.03元。

3、每公斤炸药换算核定预征增值税2元。

合计核定每公斤炸药换算预征地方各税和增值税共10元。年底由税务部门进行审查结算,多退少补。

采石场税收由税务部门委托公安部门负责征管。为方便纳税人,由县地税局在办税服务在开设专门窗口统一办理采石场地方各税和国税增值税的征收事宜。

开采单位和个人赁公安部门已签署的申请报告到县地方税务局办税服务厅办理各项完(免)税手续后,再到公安部门核发炸药准购证明和准运证明,然后再到民爆公司领炸药。

税务、公安部门以及民爆公司均应建立台帐,及时交换炸药审批销售信息。公安部门须于每月10日前将各单位和个人前一个月申请购买炸药数量和实际购买数量及时提供给税务部门。税务、公安部门须于每月15日前将前一个月的申请购买炸药数量、实际购买炸药数量和税收征收情况编表报送综合治税办公室。综合治税办公室每季对三个单位的台帐进行检查核对,如发现问题,严肃处理。

其他开采单位和个人购买炸药用于其他用途的,须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证明材料,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实后,出具免税证明。

其他矿石(石膏、铁矿石等)的开采比照此办法执行。税务部门每半年按相应的税收政策审查结算,多退少补。

(二)对小砖厂(窑)税款计算及征收管理方式:

纳税人账证健全,能够准确计算应纳税额的,实行查账征收。

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采用核定征收方式征收税款:

1、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可以不设置账簿的;

2、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设置但未设置账簿的;

3、擅自销毁账簿或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

4、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

5、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

6、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

依据砖窑的设计产能和生产砖坯耗用的电能进行核定。

采用核定征收方式征收税款的,按以下程序核定其应纳税额。

1、纳税人自报。纳税人应当在办理税务登记后5天内,以书面形式将砖窑的基本情况,包括砖产品类型、窑型、砖销售价格等有关资料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

2、实地调查。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在接到纳税人砖窑基本情况的书面报告后5天内,安排2名以上的税务人员对纳税人的砖窑进行实地调查,核实纳税人申报的有关情况是否真实,并签署审核意见。

3、定额核定。税收管理员应根据纳税人自报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实地调查情况,针对不同类型的砖厂(窑)采用不同的方法核定其应纳税额。

(1)对煤矸石砖厂,按以下方法计算核定其应纳增值税额:

月实际产量=设计产量×60%÷12

月销售数量=实际产量×60%

月销售额=销售数量×计税销售单价

月核定增值税=销售额×征收率

地税征收的税种及标准如下:

①个人所得税=销售额×2%

②资源税:煤矸石资源税2.5元/吨,粘土资源税0.5元/吨,纳税人应如实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应税矿产品的移送使用数量和销售数量,未申报或申报不实的,核定征收煤矸石砖资源税3.5元/千块。

③城建税=增值税×5%

④教育费附加=增值税×3%

⑤地方教育附加=增值税×2%(2012年2月1日前1.5%)

⑥防洪保安资金=销售额×60/万

(2)对粘土红砖厂,按以下方法计算核定其应纳增值税额:

根据新化县国税局稽查局2006年对红砖厂的专项检查取得的平均数据核定,即1度电可生产销售红砖44块。

月销售数量=月耗用量(度)×44块

月销售额=销售数量×计税销售单价

月核定增值税=销售额×征收率

地税征收的税种及标准如下:

①个所得税=销售额×2%

②资源税:1.3元/千块

③城建税=增值税×5%

④教育费附加=增值税×3%

⑤地方教育附加=增值税×2%(2012年2月1日前1.5%)

⑥防洪保安资金=销售额×60/万

计税销售单价参照建材协会的价格核定。

砖厂生产经营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以致影响原核定应纳税额的,必须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调整定额,经税收管理员调查核实,逐级报县局主管领导审批后,从下达《核定定额调整通知书》的次月起执行。

以耗电量测算核定应纳税额的纳税人,在办理纳税申报时,须同时报送供电部门开具的电费发票复印件;税收管理员应不定期到供电部门核实企业的实际用电情况,以确定其申报的用电量是否真实可靠。

以耗电量测算核定应纳税额的纳税人同时进行其他生产项目和非生产项目的用电,必须分别加装电表核算用电量;纳税人自行发电的必须安装质量合格的电表,并于安装完毕使用前3日内书面报告主管税务机关,由主管税务机关对电表进行铅封。

纳税人的其他征收管理,按照《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对河道砂石开采税款计算及征收管理方式: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生产的属于建筑用和生产建筑材料所用的砂、土、石料,可选择按简易办法依照6%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

达到建账户要求的个体经营户,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建立健全账簿,如实反映相关经营情况,按时申报缴纳税款,实行查账征收。

对账簿不健全、生产规模较小的纳税人一律实行核定征收。

采取核定征收方式的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按以下办法核定:

按照河道办采砂权竞拍实际拍卖价款、成本费用加合理利润测算各户的产砂量及销售额,核定应纳增值税。

地税征收的税种及标准如下:

河砂:1、资源税0.5元/吨;2、个人所得税0.8元/吨;3、城建税0.06元/吨;4、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附加0.04元/吨。

以上合计综合征收标准为1.4元/吨。

卵石:1、资源税0.5元/吨;2、个人所得税0.2元/吨。

以上合计综合征收标准为0.7元/吨。

主管税务机关要加强与工商、国土、海事、水利、河道办等有关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建立定期信息交换制度,及时了解征管信息。

四、法律责任

(一)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主管税务机关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为纳税人非法提供证明、改变用途或者采用其他方法导致未缴、少缴税款的;

2、不按审批购买的炸药数量缴纳税款,导致未缴、少缴税款的;

3、其他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

(二)因职能部门失职失责造成税款流失或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征管办法范文第7篇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我县户外广告资源管理,规范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行为,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根据《省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31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管理的意见》、《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县政府令45号)和《县户外广告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户外广告资源是公共空间资源,其所有权属于政府。在县城镇规划区范围内设置户外广告的,均应按照本办法缴纳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费。

第三条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费是政府通过出让公共资源经营权而取得的收入,是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的一部分,属政府非税收收入,应全额纳入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及管理等方面的支出。

第四条县财政局是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费的征收主管部门,县财政局委托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以下简称县城管执法局)征收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费。县城管执法局和财政局应密切配合,切实加强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费的征收和管理,确保依法征收、应收尽收。

物价部门会同财政、城管执法等部门核定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费征收标准。

第二章运作方式

第五条户外广告资源应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经营、规范管理”的原则,实行市场化运作。主要通过以下形式确定经营权:

(一)招标;

(二)拍卖;

(三)产权人委托转让;

(四)产权人协议转让;

(五)产权人自用。

第六条利用公共场所、公用设施、行政事业单位建筑物等公共产权资源设置户外广告经营权的,必须通过招标、拍卖方式出让,所取得的收入全额上缴财政。本《办法》下发前已取得经营权的,须到县城管执法局登记备案,合同到期后,纳入招标、拍卖范围。

第七条在非公共产权建筑物、设施、场地或其他载体上设置经营性户外广告的,应逐步采取招标、拍卖方式进行。以招标、拍卖方式出让的,所取得的收入全额上缴财政;经业主申请,县城管执法局审核,财政局核准,可按收入总额的50%给予业主经济补偿。以协议方式出让的,按照物价部门批准的同类广告标准计算缴纳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费。

第八条产权人利用自有场地、设施、建筑物等设置户外广告,为本单位做商业性宣传的,须按照本《办法》规定和物价部门批准的标准缴纳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费后,方可设置。

第九条固定性户外广告,包括落地式及立柱式(含站牌、灯杆、候车亭等),附着式广告(含楼顶广告、墙体广告、工地围挡、灯箱等),沿街门店招牌广告等按设置区域不同,征收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费。

设置区域划分由县城管执法局会同财政、物价等相关部门确定,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利用车辆、船只等交通运输工具设置、绘制、张贴广告的,按类型不同,根据物价部门批准的标准缴纳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费。

第十一条设置临时性的彩旗、条幅、气球、拱门等广告的,须按照物价部门批准的标准缴纳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费后,方可设置。

第十二条促销、咨询、开业、店庆等宣传活动,按活动场地面积征收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费。

第十三条符合户外广告设置要求的沿街门店招牌广告,面积在3平方米以内(含3平方米)的,暂不征收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费;超过3平方米的超出部分按照物价部门批准的标准缴纳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费。

第十四条政府重大活动或社会公益事业需要营造宣传气氛设置公用指示牌、公益广告的,免收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费。

第十五条户外广告资源经营权期满后重新招标的,同等条件下,原经营者可优先获得经营权。

第十六条户外广告资源经营权期满后,经相关部门检测,户外广告设施仍能安全使用的,原经营者在取得经营权后,可继续使用;未取得经营权的,可与取得经营权者协商残值转让,未达成残值转让时,应自行拆除。

第三章操作程序

第十七条征收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费,应按照下列程序征收:

(一)县城管执法局向缴款人开具《省非税收入缴款书》;

(二)缴款人持《省非税收入缴款书》到非税收入代收银行缴纳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费;

(三)县城管执法局根据代收银行加盖收讫章的《省非税收入缴款书》,办理户外广告资源经营权有偿使用审批手续。未缴纳或未足额缴纳的,不予审批。

第十八条县城管执法局须持有县物价局核发的《收费许可证》,严格按照规定范围和标准及时足额征收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费,不得擅自扩大征收范围或提高征收标准,不得擅自减征、免征、缓征。确需减征、免征、缓征的,依法按照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执行。

第十九条监察、财政、工商、审计、规划、物价、城管执法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费征收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有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四章附则

征管办法范文第8篇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县级纳入非税收入计划管理的各执收单位征收政府非税收入的考核奖惩。

第三条各执收单位应当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非税收入年度征收计划和分月征收计划,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均衡上缴财政专户或国库,确保完成收入任务。

第四条对政策性增收,因漏报、瞒报等原因导致收入计划编报明显偏低形成的超收,以及财政、审计、物价等部门执法检查时责令补收或追缴形成的超收,不作为单位超收,在计算奖励时予以剔除。对检查中发现截留、坐支非税收入的单位,未按《行政处罚决定书》确定的处罚要求及时补缴收入的,从其单位经费中扣回。

第五条各执收单位(不含各类学校)因非政策性原因超收的,综合考虑各个收入项目的不同性质、类别及征收难易程度等因素,相应采取不同的奖励政策。

(一)政府性基金和专项收入超收的,全部由县政府统筹使用。

(二)各类公益服务性收入等与单位主观努力关系较大的非税收入超收,超出年初征收计划10%以内的部分,县政府按75%奖励执收单位,超出年初征收计划20%以上的部分,按超收额的50%奖励执收单位。

(三)主要依靠行政审批职能取得的政府非税收入超收,按超收额的20%奖励执收单位。

(四)房屋出租收入及场地租赁使用费收入,年终对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提高房屋(或场地)出租价格超收的,按超收额的70%奖励执收单位;新增加出租房屋及场地面积超收的,按超收额的50%奖励执收单位。

(五)特殊情况下,根据各执收单位当年非税收入实际完成情况,适当调整奖励政策。

第六条对各类学校的超收奖励。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规定收取的住宿费收入,普通高中按规定收取的学费、住宿费收入及按“三限”政策收取的择校费收入,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按规定收取的学费、住宿费、委托培养费、培训班培训费收入,以及上述各类学校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取得的学费等超收的,超收资金全部返给学校,用于学校事业发展。其他非税收入项目超收的,按本办法第五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奖励各单位的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单位事业发展和补充经费不足,由单位申报支出,经财政部门审核把关后按程序拨付。

第八条对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等乱收费行为超收的非税收入,全额没收上缴财政,由财政部门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处理。

第九条非税收入征收考核奖励工作要与各单位执行《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意见》情况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执收单位有违纪行为的,实行一票否决制,不予奖励。

第十条执收单位非税收入短收、完不成全年收入计划、影响部门预算执行的,将视单位短收情况,相应采取不同的处罚措施。

(一)各执收单位年度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应与单位非税收入完成进度相衔接,对于通过单位非税收入安排的征收成本,将根据单位非税收入分月计划完成进度拨付资金。年末完不成收入任务的相应扣减单位经费,当年扣减不足部分,从下年度单位经费或项目支出中扣减。

(二)属于政策性原因造成单位短收的,经财政部门审核确认并按程序批准后,调减单位收入计划,不再扣减单位日常公用经费。

(三)对不认真履行职责、应收不收、应罚不罚、随意减免而造成政府非税收入流失的,除相应扣减单位的公用经费或项目支出外,还要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427号令)有关规定,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对将非税收入当作单位往来款缴存财政专户,逃避监管的,一经查实,全额扣回,当年扣减不足部分,从下年度单位经费或项目支出中扣减。

第十一条本办法由县财政局负责解释。

征管办法范文第9篇

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征管办法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跨地区经营企业纳税的汇总方式存在问题

1、分支机构取消申报,汇总纳税风险重重

①监管敞口风险。我国的汇总(合并)纳税政策起源于1994年,对经国务院批准或按国务院规定条件批准,实行汇总(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集团总分公司的汇总纳税和母子公司的合并纳税,实行层层申报、逐级汇总、属地监管的税收管理模式,无论是总分体制的各级分公司,还是母子体制的各级子公司,均作为成员企业在当地申报并接受当地税务机关的监管和检查;新税法法人所得税制的实施,判定所得税纳税人的标准由原来能够独立核算企业变为现在的法人企业。这一标准的变化,使汇总纳税企业的纳税方式发生了改变。新税法按法人纳税后,母子体制的公司分别纳税,跨地区经营的汇总纳税企业只管理到二级分支机构,分支机构只在属地按分配表预缴税款而不再进行汇算清缴,这种体制变化的结果是几乎在一夜之间,全国就取消了数十万计的二级以下分支机构的所得税纳税人,而伴随这几十万纳税人同时取消的,还有对这些成员企业的失于监管。因此,其中之风险可想而知。

②汇总方式风险。新税法实施后,税收风险还存在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将原有所得税申报表逐级汇总方式,改变为总公司全公司的会计数据汇总计算。由于所得税税前扣除的管理、纳税调增调减事项处理的复杂性,总机构无法仅凭全公司的会计数据汇总计算所得税,往往需要分支机构的配合才能完成,在实现具体汇总方式上五花八门。有的总机构在汇总会计数据的基础上,向各分支机构下发企业自行编制的纳税调整事项表格,用以汇总调整事项金额;有的总机构汇总会计数据后统一进行纳税调整;更多的总机构延续原来的办法,依然要求各级分支机构填报所得税申报表再逐级汇总到总机构。这不仅给汇总纳税企业总部的税收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由于没有法定的汇总依据,多样性的汇总方式导致企业的纳税风险难以估量。

③汇总平台缺失风险。调研发现,随着2008年新管理办法的实施,集团企业按照税收集中管理的要求,对公司的业务、财务、管理等信息系统做出了相应的变动调整,将日常业务和会计核算集中到省级单位,然后统一汇总到总机构是企业垂直管理的基本方案。但是,由于业务的复杂和管理层级的庞大,部分企业的计财和税收管理系统仍在开发过程中。据调查,部分企业仍采用原始方法,要求分支机构填报纳税申报表,由总机构集中平行汇总,再下发企业内部自行编制的纳税调整事项,集中统计分公司的调整事项,完成全集团的汇总纳税。新管理办法的转变加大了总公司汇总的压力,按规定,企业总机构会计核算必须真实反映分支机构经营情况,但据调查,部分企业很多核算系统和税收管理系统仍在开发中,总公司对分公司仅有一些静态资料和相关动态经营表面变化情况的了解,对于分公司财务核算与实际经营运作之间实质性的差异与联系了解甚少;即使企业的财务系统较为完备,总公司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握分公司财务信息、业务经营情况,但是由于集团公司跨省市经营的现状,总公司无法确保分公司的原始凭证的合规性,无法甄别分公司发票的真伪,也无法确保分公司对特殊事项财务处理的正确性(非自动化的程序生成);由于取消了分公司年终申报的规定,缺少了地方税务机关对分公司的年终纳税申报的监管,增加了总公司集中汇总的风险,对于总公司的税务机关的监管也增添了很大的压力。

2、申报方式发生变化,税收监管出现缺位

①属地监管缺位。原汇总(合并)纳税办法规定,汇缴企业(相当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的总机构)在汇总成员企业的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基础上,统一计算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额。自取消汇总(合并)纳税政策后,二级分级机构不再属地进行汇算清缴的纳税申报,仅根据三因素法汇总下属三级机构并进行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由总机构统一进行汇算清缴。由此导致分支机构的税收监管出现缺位现象。虽然根据分级管理即总机构、分支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都有对当地机构进行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责任,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应分别接受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的征收办法,分支机构属地税务机关应承担对分支机构的监管职责;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由总机构进行汇总纳税企业的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各分支机构不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由于各种原因,总机构并不掌握一些有省级标准的税前扣除项目(如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等项目),总机构依然需要分支机构补充资料。

②企业系统缺位。根据国税发[2008]28号汇总清缴部分规定:年度终了,总分机构企业由总机构统计计算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额,抵减总机构、分支机构当年已就地分期预缴的企业所得税款后,多退少补。这项政策取消了原汇总(合并)纳税政策中成员企业需在当地进行年度申报,由总机构平行汇总的规定,变为由总机构统一进行汇总纳税。新办法是遵从法人所得税的基本原则,将总机构视作一个法人,要求总分公司以一个法人的身份进行汇总纳税,但是此办法也给总分公司业务和财务系统集中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总分公司的扁平化管理和财务逐层化集中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实行法人所得税制后,总机构总部明显感到各分支机构报上来的财务数据准确性不及以往,也无法确保分公司的原始凭证是否合规、合法,也无法甄别分公司的发票是否都是真的,更也无法确保分公司对一些复杂的特殊业务的处理是否正确。在新税法实施以前,上述工作都经过了各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的监督检查,可信度很高。而实行跨地区汇总纳税办法后取消了分公司年终汇算清缴的规定,缺少了地方税务机关对分公司的纳税申报情况的监管,包括税务风险在内的所有财务风险都全部向总机构集中。

③政策执行标准缺位。新办法出台后,出现了不同省市执行不同政策的情况,进一步加大了汇总工作的难度。据了解,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省市结合地区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求,出台了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税前扣除标准等要求(譬如:五险一金、社会保险等项目的扣除),导致总公司与各属地分支机构在统一扣除项目的执行中存在不同的标准,甚至市级三级公司与上级省公司的规定要求也存在差异;由于总分机构管理办法并未明确地方政策的执行范围和权限,总公司在年终汇缴时,对地方扣除标准和优惠政策的认可也存在一定的困惑。一方面各总分企业可能对地方政策有不同的理解和处理,给企业提供了操作的空间,加大了企业的税收风险,不利于对总分机构的统一管理;另一方面总机构和各属地分支机构的地方经济状况、资产规模、地区发展规划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税收征管应适合经济的实际予以区别对待,但由于企业未规避风险,地方政策的执行力可能未被认可,以致削弱税收政策的影响力,从而愈发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3、二级机构难于认定,有碍统一规范征管

在执行原汇总(合并)纳税政策时,国税总局往往在批准文件中附列成员企业名单,便于纳税人和税务机关掌握参于汇总(合并)纳税的范围;新税法不再以发文列名单的形式明确汇总纳税范围,而是以国税发[2008]28号第九条规定的 总机构和具有主体经营职能的二级分支机构,就地分期预缴企业所得税代替。依照该规定,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参与预算分配的二级分支机构,而三级及以下的分支机构统一计入二级分支机构。由于文件并未明确二级分支机构的认定条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集团公司认定的二级分支机构的标准也大相径庭。据调查,有些企业根据行政机构的层级划分二级分支机构,有些则根据经营情况、企业规模、经营主题等来划分确认。由于企业的划分标准不同,可能出现同一市区内的二级分支机构,相对于不同企业来说被认定的税收管理的级次不相同的现象,或出现享受低税率的三级分支机构,由于低税率的优惠原因,被有些企业认定为二级分支参加预缴分配,汇总下级不应享受优惠税率的三级机构一同享受低税率的优惠,或将其汇总在上级二级机构中参加分配,未能享受到低税率的优惠政策。凡此种种,均给税务机关的监管带来一定困惑,也同样有碍于统一规范的征收管理。

(二)总分机构税务机关执行政策的统一协调存在问题

1、总分机构欠缺统一,政策执行尚未同步

①属地机关欠缺执行。总、分机构属地税务机关在执行税收政策的一致性和同步性方面存在问题,此问题亦是实行跨省市总分机构管理办法的棘手问题。总机构属地税务机关对集团总公司实施的相关政策,分支机构是否参照执行、如何参照执行等问题,应在跨省市总分机构管理办法中进行明确规范。譬如,2009年根据国税发[2008]30号、京国税发[2008]154号文件精神,我局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辖内执行跨省市总分机构管理办法的总机构实行了按月定额预缴的征收管理,在实际操作中,虽然总公司执行了按月定额预缴所得税,按月对下属分支机构进行税款分配并下发分支机构分配表,但部分分支机构属地税务机关对分配表并不认可,以系统没法更改、无法申报等原因仍要求分支机构按季度缴纳企业所得税,由于分支机构与总机构入库期限等税收政策的不统一,给企业的日常监管带来一定的困扰,导致税款一定时间的迟滞;又如,总机构由于一定被批准延期申报预缴企业所得税,相应的分支机构是否也应办理延期申报,是否也需要分支机构属地税务机关根据分支机构的具体情况予以审批等。

②属地机关缺乏监管。分支机构属地税务机关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例如,总机构实行按月定额预缴并按月下发分支机构分配表,但很多分支机构属地税务机关存在以系统原因为由,不受理分支机构的按月申报,相当一部分应按月入库的税款被按季缴纳,造成大量税款的迟滞入库;此外,还存在总机构被批准延期申报后分支机构税务机关不同意延期申报等种种不一致的情况。此类欠缺统一的监管问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税收征管的准确性。

2、税源管理相对独立,地方政府趋利干涉

财预[2008]10号文件、国税发[2008]28号文件等文件的出台,将跨省市企业入库税款的财政分配等系列问题转移至企业和属地税务机关予以解决,直接导致在汇总纳税方式利益分配机制的诱导下,地方政府为了保证稳定税源的合理分配,出台相关政策,对跨省市企业的税款做出了再分配的要求。譬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个别省市,省政府单独出台政策规定,要求省级二级分支机构将总机构分配的税款,参照三因素分配的方法,将税款在下属市区级的三级机构范畴中做进一步划分;有些省市也迫于财政压力,要求企业调整组织结构,将分公司变为子公司,在属地税务机关独立纳税。可以看出,这些政策的出台是为平衡省市之间财政利益,但确有悖于财预[2008]10号文件对跨省市企业分配税款的要求,削弱了政策的统一执行力,给企业造成负担的同时也不利于税务机关的统一监管。

(三)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管理办法实施后,税收管理存在弱化问题

1、管理实质发生变化,地方管理缺乏积极动力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汇总(合并)纳税企业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交、集中清算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1〕13号规定:汇缴企业(相当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的总机构)应在汇总成员企业的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基础上,统一计算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额。汇缴企业及成员企业(相当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的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由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分别属地进行监督和管理。此规定的核心内容是汇缴企业及成员企业在属地均要申报企业所得税(即CTAIS系统设置的所得税申报表主、附表之间存在逻辑审核和校验关系)。通过对比可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规定:企业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

分级管理是指总机构、分支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都有对当地机构进行企业所得税管理的责任,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应分别接受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但具体管理内容只是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均应依法办理税务登记,预缴申报时报送《预缴纳税申报表》和《分配表》,此外分支机构的各项财产损失,由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并出具证明后,再由总机构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扣除。因此,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主要的管理事项除了财产损失审批,就是根据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反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对其主管分支机构应分摊入库的所得税税款和计算分摊税款比例的三项指标进行查验核对。因此,分支机构属地税务机构除关心分配表的计算问题外,对分支机构的税收监管的积极性大幅下降,同时,分支机构的监管也呈现出缺位状态。

2、受限监管检查权属,地方机关无从下手

原汇总(合并)纳税企业成员企业所在地税务机关对成员企业检查出的以前年度违反税收规定应补缴的所得税,应按规定税率就地全额补征人库,不得作为当年或以前年度就地预交的税款,不参与总机构的汇缴清算。但自2008年实行法人所得税政策后,企业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对其查补的税款就地入库的规定停止执行,跨省市总分机构的管理办法规定,分支机构不再单独申报所得税,且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中仅对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应分摊入库的所得税款和计算分摊的比例进行查验和做出了具体要求,并未对分支机构日常监管的检查权属做明确的规定。在目前权属规定下,即便分支机构属地税务机关期望行使监管权力,对分支机构进行纳税评估和税务检查,但分支机构不再填报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缺乏评估和检查的依据载体,地方机关的管理和检查也面临无从下手的窘境。分支机构税务机关发现的涉税问题也需要企业总部统一处理。这很不利于调动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加强征管、堵漏增收的积极性,也极容易产生征管漏洞。

(四)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管理办法实施后,基础管理问题突显

1、信息交流平台不畅,预测分析数据偏离

按照总局《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总机构应在每月或季度终了后10日内,按照各分支机构应分摊的比例,将本期企业全部应纳所得税额的50%在各分支机构之间进行分摊并通知到各分支机构。但目前由于信息交换环境不畅,总分支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不能全面掌握总、分机构的经营情况、财务核算情况和税收相关情况;特别是对于分支机构监管的税务机关,更多地是依靠总机构下发的税款分配表来进行税款征收,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不能及时得到总机构的税款分配表信息,从而直接影响税收收入预测分析的准确程度,致使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经常处于被动状态。

2、税前扣除集中审批,总部机关效率降低

国税发[2008]28号文件仅将分支机构财产损失的审批权限下放至属地税务机关并作出了具体规定,但对于汇算清缴工作中分支机构减免税的审批、备案等事项的管理权限未能明确。实行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后,分支机构的发票在属地税务机构购买,但在税前扣除管理中没有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把控,除财产损失审批以外的审批、备案(如残疾人工资加计扣除等减免税备案),如果均在总机构进行,不仅增加了总机构财务人员和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的压力,同时这些资料都要层层报备至总机构,在实际操作上和工作效率上也存在较大困难。

(五)预缴申报分摊税款计算问题。

目前企业计算分支机构分摊税款的方法主要依照国税函[2009]221号文件进行计算,现行的计算方法主要在总分机构之间进行了两次分摊计算: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处于不同税率地区的,先由总机构统一计算全部应纳税所得额,然后按照国税发[2008]28号第十九条规定的比例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三因素及其权重,计算划分不同税率地区机构的应纳税所得额,再分别按各自的适用税率计算出企业的应纳所得税额。然后再按照国税发[2008]28号第十九条规定的比例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三因素及其权重,向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分摊就地预缴的企业所得税款。

该办法主要是为解决总分支机构适用不同税率时企业所得税款计算和缴纳问题,但在进行第一次分摊时,将应纳税所得额的50%分摊给总机构依据总机构的税率计算出税款的处理,会使分支机构不能完全到享受低税率的优惠政策(总机构所在地一般都在城市发达地区,享受25%的税率),在西部和沿海地区分支机构较多的企业集团受此政策的影响较大(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由于该计算方法的变化,导致2009年分支机构未享受低税率优惠而多缴纳约2亿元的税款),这样将导致国家为鼓励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出台的西部大开发地区税收优惠政策、沿海地区优惠政策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优惠精神未能体现,影响集团公司的投资取向。因此,建议修改计算分配的方法,以总公司和分支机构按照各自税款计算的应纳所得税额的汇总额为基础,根据三因素的权重,按照[2008]28号第十九条规定的比例和第二十三条规定计算分配税款。

(六)尚未出台非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的管理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第二条规定:铁路运输企业(包括广铁集团和大秦铁路公司)、国有邮政企业、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包括港澳台和外商投资、外国海上石油天然气企业)等缴纳所得税未纳入中央和地方分享范围的企业,不适用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但目前有关部门尚未出台上述企业的税收管理办法,这些企业的税收管理正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且上述大型央企和国企均为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关系国计民生、税收规模大、分支机构众多,对这些企业的弱化管理客观上已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税收风险,如何做好这些汇总纳税企业的税收监管,已经成为摆在税务机关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改进意见和建议:

目前,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在管理中存在,总机构管不到,分支机构管不了的被动局面,上述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行的跨地区汇总纳税管理办法急待完善,现就有关问题建议如下:

(一)建立总分机构信息交换渠道:

加快总局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工作,同时要加入一些数据分析功能,监控集团企业税前扣除、转让定价和利润转移等问题,增设总局监控信息传递、督办业务处理等功能;同时,拓展总分机构税务机关的信息沟通和联系独到,最大限度地促进总分机构管理信息的信息共享。

如在年度纳税申报期间总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及时交换相关资料,包括总机构申报表、财务报表、纳税调整事项;分支机构预缴税款情况;日常检查、纳税评估发现问题及税款等,双方进行复核沟通后对企业的申报予以确认,以期提高年度申报质量。开展总分机构日常检查或纳税评估的联查、联评机制,以提高总分机构总体管理效能。

(二)调动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管理积极性,加强日常监督和管理权:

1、目前按照企业所得税的法人纳税理念,以总机构作为一个法人在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减免税审批及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的备案上报工作,总机构的的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及一些过渡性减免均在分机机构发生,建议将这部分管理审核权交分支机构税务机关管理。

(三)调动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管理积极性,下放部分稽查权:

总分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应本着既要严格执行法人所得税制,不能形成总分支机构之间重复纳税,又要积极加强监管、堵塞漏洞的原则开展对总分支机构的检查。

1、主管税务机关对对分支机构的检查中下列情形,查补税款就地入库。

(1)对未纳入中央和地方分享的不适用国家税务总局《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国税发(2008)28号)的企业分支机构的检查发现的涉税违法行为。

(2)分支机构有隐匿营业收入或做假账、两套账、体外循环等违法行为。

(3)对分支机构的检查发现的其他问题,能确认总分支机构汇总计算后仍形成少缴税款的,就地进行补税。

2、主管税务机关对分支机构检查中,因总分支机构汇总计算为亏损,或在总分支机构之间可调剂使用的有扣除比例限制扣除项目等,不能确定总分支机构汇总计算后是否形成少缴税款的,将发现的问题通报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由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统一处理。

(四)调整分配表计算方法:

建议修改计算分配的方法,以总公司和分支机构按照各自税款计算的应纳所得税额的汇总额为基础,再根据三因素的权重,按照[2008]28号第十九条规定的比例和第二十三条规定计算分配税款。

(五)完善不适用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管理办法的企业的管理办法:

不适用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管理办法的企业层级结构负责,税款规模庞大,建立健全此类大型汇总纳税企业的税收管理制度已显得尤为必要。国税函[2010]184号只规定了不适用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管理办法企业的下属二级分支机构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表,税款由总机构统一汇总计算后向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缴纳。建议二级分支机构在所在地年度申报后再由总机构统一汇总计算所得税。

(六)完善总分机构年度申报汇总办法:

对于目前跨地区经营纳税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汇总的体制性风险,建议有关部门针对不同类型的总分机构明确总分机构年度申报汇总原则,解决法人所得税制下的所得税现实管理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税收制度与企业核算体制的矛盾带来的税收风险。

(七)完善财政预算和分配体制层面:

针对目前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管理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从以下二个层面着手:一是政策层面,财税部门应该尽快明确相关政策,方便企业做好财务和税务方面的规划,也方便税务机关加强征管;二是财政预算和分配体制层面,财政部应该充分考虑税收与税源背离的危害性,尽可能从根源上解决各省份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争夺税收的问题,避免出现无序竞争的情况,为企业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环境。

征管办法范文第10篇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保障征管考核

征管质量考核涉及面广,各级地税机关的领导,特别是

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高度重视,要提高认识,摆上位置,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使征管质量考核工作要有专门的机构实施和管理,有专人负责、常抓不懈,同时应建立部门和科室分工和协作的运行机制,保障考核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1、加强领导,健全考核组织。

为加强征管质量考核的力度,我们成立了征管质量考核

领导小组,市局“一把手”亲自挂帅,领导小组成员由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形成主要领导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科室专门抓,相关科室按工作职责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在实施考核过程中,市局领导经常深入基层,一线指导。考核工作按工作职责分工分解落实到征管、计财、法规、稽查等,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专业优势,一方面有效缩短了检查评比的时间,另一面也便于工作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责任追究,实施奖罚制度。

为使考核工作落到实处,促进考核工作高效有序地进

行,我们全面实行责任追究,制定了《**地方税务局征管质量考核实施管理办法》,一是规定经检查考核发现问题或考核指标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单位,一律予以严肃处理,各单位“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考核结果列入“一把手”年终政绩、业绩的考核评价;二是考核结果列入各单位全年工作目标考核,并加大了考核分数的比重,对问题严重的作为征管工作重大失误实行“一票否决”制;三是对基层单位的考核结果实行与年终奖金挂钩,做到奖勤罚懒,赏罚分明。

(二)结合实际、完善办法、合理规范考核

统一考核标准是实施征管工作的基本要求,标准不统一,考核结果就会不公平、不公正,考核工作就会流于形式,最终达不到考核的预期效果。近年来,我们从实际出发,本着既方便纳税人办税,又有利于地税机关执法的原则,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征管工作制度,统一规范了征管质量考核操作程序,使考核工作有章可循。

1、因地制宜,完善征管制度。

为加大统一征管工作的力度,近年来,我们因地制宜地

制定一系列征管制度。如:为加强税源户籍管理,制定了《**地方税务局税户籍管理办法》,明确了户籍管理的职责,建立了分工明确的片管制和日常巡查制;针对边远地区交通不便、纳税意识淡薄等情况,我们在全省率先推行邮寄申报,制定《邮寄申报管理办法》,目前农村非分局所在地的邮寄申报面达到70%以上;对个体工商户中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准确按税务机关的要求办理纳税申报手续等情况,我们依照《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要求,制定了《简易申报和简并征期管理办法》,对城乡结合部、农村边远地区等纳税定额较小的个体户全面实行简易申报和简并征期;今年上半年,根据各地办税服务厅服务标准、内容、形式等不规范统一,我们制定了《**地税系统办税服务厅统一规划实施方案》,使服务内容、标准、形式等达到在全市范围内统一。

2、结合实际,统一考核标准。

统一征管质量考核标准,要结合基层征管工作的实际情

况制定。如:针对征管质量“六率”考核中,各率的考核标准不一,税务登记率考核中,存在多人一证、一人多证、证证不符、证册不符以及长期只造册纳税不进行纳税登记的“口袋户”等情况;申报入库率考核中,存在非正常户或注销户认定手续不全、申报税种或项目不全、提前征收税款、积压税款、改变纳税期限、隐瞒欠税等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执行不一,我们制定和完善了《征管质量考核标准实施办法》,使考核标准做到高度统一;上半年,我们结合税源普查工作,为确保普查工作质量和效果,制定了《税源普查工作质量考核标准》;对列入全年工作目标考核的征管资料“十有”,我们制定了《征管资料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对征管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等做了全面细致的规定,同时改变了有的地方对资料的收集实行分类管理的方式,统一按户建档,一户一盒进行管理。

3、规范操作,完善考核办法。

规范征管工作操作程序,我们严格按照实事求是,严肃

认真、公平公正的原则,实事求是就是要求在考核评比过程中,一切操作都要按照法律规定和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提供真实情况,反馈真实问题,体现真实考核结果,禁止弄虚作假。严肃认真就是坚决不允许对考核工作应付了事,严禁走过场。公平公正就是对考核对象的检查评比要一视同仁,做到方案公开、检查公开、结果公开,确保考核工作客观、公正、公平。为此,我们制定《**地方税务局征管质量检查实施方案》、《***地方税务局征管工作目标考核评比实施方案》。同时改变考核方式,以日常检查考核为主,逐步减少大规模的集中、拉练式的检查,代之以长期的、分散的日常考核,并形成制度。如我们规定基层分局实行一月一考核,县(市、区)局实行一季一考核,市局实行每半年一考核。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有效实施考核

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

到位,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逐步推进,使征管质量考核工作既突出重点,又兼顾整体;既有“刚”性指标,又有“弹”性指标。

1、明确目标,全面落实考核。

为全面落实征管质量考核,在考核工作中,我们根据征

管改革、征管“六率”、税源普查、征管基础等征管工作的内在要求,对各项工作的考核指标进行分解细化、量化和硬化,层层落实到各岗位、各环节、使考核工作自始至终贯穿到征管工作的全过程。如对征管质量“六率”考核,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六率”考核工作开展达标活动,对一些重要基础性指标,确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规定税务登记率必须达到100%,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漏征漏管户;按期申报入库率必须达到95%以上,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等。对目前正在开展的征管业务软件推广的各项工作,我们将考核内容分推广办公室工作职责、信息采集工作职责、数据录入工作职责、技术保障工作职责、业务培训工作职责等五个方面进一步进行细化、量化,使考核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确保各项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2、突出重点,逐步推进考核。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税收征管

工作也同样有它自身的运行规则。因此,征管质量内部考核也要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情况,在考核内容上要突出重点,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使征管质量考核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符合税收工作的发展要求。如2000年,征管质量“六率”考核摆上了征管工作的重要位置,为此,在前几年的征管质量工作考核中,我们紧紧围绕征管质量“六率”这个中心,狠抓内部的征管质量的考核,先是在比较规范的企事业单位、固定个体工商户中开展,考核税种主要是以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等主体税种为主,后来逐步扩大考核范围,不断完善和补充考核内容,到现在对所有的固定纳税户都纳入了考核范围,考核税种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到土地使用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等,使征管质量一年上一个台阶。今年,省局提出全省地税工作应以征管改革为“总抓手”的工作思路,我们结合实际,把征管质量考核工作的重点调整到以征管改革为重心,强化内部考核,以此推动征管改革稳步实施。

3、狠抓落实,严格考核兑现。

落实比布置更重要,不抓落实,各项制度就如同虚设。

在征管质量内部考核中,我们做到制度一出台,就狠抓跟踪落实,严格考核兑现。如:2003年,我们在全市地税系统推行农村邮寄申报,由于此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我们把此项工作列入全年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并狠抓了考核落实,有效地推动了此项工作的开展,达到预期的效果;为规范税收征管执法,我们推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制定了《**地方税务局违反税收征管制度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规定基层单位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与工资或奖金挂钩。**、**、**、等地税局在实施过程中,严格考核兑现,有的还实行风险金制度。在一次检查考核中,有的个人一次性扣发工资奖金达到2000余元,此举对税收管片员的触动较大,有效增强了干部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

(四)以考促管,建章立制,有力推动考核

征管质量考核不是目的,而是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有

效途径和手段,要通过考核,达到以考促管,规范征收管理,实现征管效率的最优化,使征管工作逐步提高到良好水平。

1、源头控制,狠抓征管基础建设。

一是建立和完善税源户籍管理办法,对纳税人依法实行全面登记,并对纳税户全面推行亮证经营。与国税、工商部门建立了定期联系和信息交换制度,定期进行比对,确保税源户籍管理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二是建立税收管理员制度,把管户与管事结合起来,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对纳税户在城区按街道或路段进行划片管理,在农村按行政区划划分管理,明确责任人员和工作职责,对纳税户实行一户一档管理。对纳税人开业、变更、停业、注销以及非正常户的管理定期进行日常巡查,实行全方位的监控,最大限度减少了漏征漏管户;三是为便于掌握税源状况和征收管理情况,建立和完善“一总四细”征收管理台账和分类管理的税源动态监控台账。

2、发挥优势,狠抓征管软件应用。

发挥计算机应用税收征管的优势,扩大征管软件的应用范围,提高征管质量考核效率。一是建立起适应征管质量内部考核的计算机处理环境,将原有纳税人的征管资料,按照征管工作内部考核的要求重新进行分类整理,明确各项考核指标的征管数据标识,逐步实现考核所需数据的自动提取,满足考核时即时查询的要求;二是建立人机结合的内部考核机制,实行人机互相补充,保障考核工作客观、公平、公正。

3、规范管理,狠抓日收管理。

一是完善征管工作制度和办法,通过狠抓征管工作内部考核,对征管工作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征管办法,增强其操作性,从而达到以考促管的目的。今年以来,我们针对行业税收征管制度各地不统一、不规范。制定《建筑安装税收征管办法》、《房地产税收征管办法》、《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管理办法》、《交通运输税收征管办法》等;二是推行“以票控税”实行有奖使用发票。我们在总结2003年有奖使用发票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又在全市范围内扩大有奖使用发票的范围,到目前为止,已有6个县(市、区)地税局推行了有奖使用发票,范围扩大到服务业、娱乐业等行业,进一步巩固了以票控税的成果,通过对多行业实行以票控税,强化了税源监控的力度。全民索票意识日益增强,发票使用量不断增加,预计全年使用量比去年可增加40%以上,年增加地方税收达560万元。三是强化税收执法“刚”性,对纳税人违反税收法律法规,依法予以处罚。如对纳税人逾期办理税务登记,按规定进行处罚,对纳税人欠缴税款定期进行公告,督促纳税人缴纳欠税。

二、主要成效

(一)有效地促进了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

原来,有的地税干部认为,地税部门的工作职责就是抓税收收入,完成上级的税收任务,就万事大吉,完成任务一俊遮百丑,一好百好,年度工作考核也偏重于税收任务完成情况,片面强调收入任务第一,淡化了对税收征管质量的考核。完不成税收任务也无所谓,不从征管质量上下功夫去挖掘税源,而把抓收入与抓征管对立起来,思想观念上陷入了误区。现在地税干部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强调抓收入的同时,更注重抓税收征管质量的这个过程,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了只有通过狠抓内部征管质量考核,才能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才能促进税收收入更快增长,提高税收收入质量。

(二)有效地提高了依法治税水平。

一是通过严格依法行政,规范征管行为,认真贯彻执行《税

收征管法》和实体法。全市各级地税机关和全体税务干部依法行政观念不断增强,依法征管能力不断提高。二是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建立健全征管办法,简化审批手续,强化征管措施,税收征管行为不断规范。三是通过狠抓内部征管质量考核,进一步统一了税收政策、统一了执法口径、统一了操作程序,大大减少了税收执法的随意性,为纳税人创造了公平、公开、公正的税收环境。

(三)有效地提高了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通过狠抓内部税收征管质量考核,建立健全了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强化了税源监控,加强征管基础建设,降低了征纳成本,优化了纳税环境,征管质量显著提高(见下表)。

2001——2004年征管质量变化表

考核指标

2001

2002

2003

2004

登记率%

85

90

98

98

申报率%

83

92

97

99

入库率%

86

90

96

98.5

滞纳金加收率%

56

78

93

95

欠税增减率%

25

10

-7

-16.5

处罚率%

11

20

52

55

2001年,**地税局代表市局参加全省地税系统征管质量检查,获得全省第一名。2002年,**区地税局代表**市局参加全省地税系统征管质量检查,获得全省第三名。

(四)有效地防止了税收流失。

通过狠抓内部征管质量考核,建立了以税源监控为核心的征管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了能够有效挖掘税源、严密控制税源的行业税收征管体系,对应征、入库、欠税、罚款、滞纳金加收等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强化了执法“刚”性,加大了稽查打击力度。落实了执法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从制度上杜绝了“人情税、关系税。较好地解决了“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促进了税收收入较快增长,今年1—9月份,全市组织地方收入61841万元,同比增长30.2%。

(五)有效地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通过狠抓内部征管质量考核,地税人员、以税谋私的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通过建立人机结合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了税收执法权的监督制约,增强执法的透明度,减少了权力“寻租”的机会,在廉政建设上增加了一道坚固的反腐防线,有效地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三、几点体会版权所有

(一)领导重视是搞好税收征管工作的前提。地税征管工作量大,任务艰巨,而征管工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又决定着全局工作的成败。今年以来,我局新的领导班子到位后,特别是市局一把手,经常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新的眼光、新的思维、新的起点重视和支持税收征管工作。举全局之力抓征管,把征管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已在市局班子成员之间形成共识。狠抓征管质量内部考核,严格考核兑现,不留私情,并从人、财物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保障,为征管一线的同志做好工作,树立了坚强的信心。

(二)建章立制是搞好税收征管工作的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规范征管工作的出发点。今年以来,我们通过狠抓内部征管质量考核,不断寻找征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税收征管工作制度,使征管工作不断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方向迈进,为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规范执法是搞好税收征管工作的关键。在税收执法方面,既存在税收执法随意性的问题又存在税收执法难的问题,从我们地税干部自身来讲,少数地税机关和税务干部越权执法、滥用权力,管理松散的情况比较突出,特别是不严格履行执法程序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只有通过狠抓内部征管质量考核,促进地税干部严格执法,依法办税,规范执法行为,这才是做好税收征管工作的关健。

(四)狠抓考核是搞好税收征管工作的保障。有制度不抓落实,会使制度流于形式,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对征管工作各环节做到严格、细致、及时的监督,并通过狠抓考核,实行责任追究。才能使各项征管制度和办法落到实处。今年以来,我们强化了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全面推行责任追究制,加大了对征管工作的考核力度,保障了征管工作的规范、及时、有效开展。

上一篇:小规模纳税范文 下一篇:税法差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