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范文

时间:2023-03-21 14:19:46

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范文第1篇

摘 要:综合语篇分析就是试图揭示隐藏于语篇结构下的关系的一种语篇分析。它从四个层面去分析和理解语篇:语义层面、交际层面、情态层面和相关层面。综合语篇分析方法包含解释、压缩、规范及模式化四步。综合语篇分析中的语篇结构为不同语篇比较分析提供了有力基础,并且可以用于不同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综合语篇分析 语言学 语篇

1. 前言

语篇分析吸收包括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研究交际语言使用并涉及多学科的学问。英美国家对语篇分析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才有明显进展,而俄语语篇分析开始于1948年,中国学者对外语语篇的介绍和研究到80年代才有进展。综合语篇分析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起初交际句法起主导地位,研究连贯文本中句子间词汇与语法的联系。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于交际句法出现不能解释连贯而又无意义句子的缺陷,使得语言学家开始研究连贯与衔接的区别:衔接要处理相互影响的具体文本内各部分间的联系,体现句子间或话段间的深层次关系,解释这种联系,各种语言有不同的衔接方式;连贯是要处理语篇整体,而不是语篇部分或片段。本文就综合语篇分析的构成、分析方法和应用予以探讨。

2. 综合语篇构成

综合语篇分析就是试图揭示隐藏于语篇结构下的关系的一种语篇分析。不同于其他语篇分析,综合语篇分析从四个层面去分析和理解语篇,即:语义(semantic)层面、交际(communicative)层面、情态(modal)层面和相关(relational)层面。

2.1 语义层面

即命题本身。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的观点,语篇是一个语言使用单位,是一个语义单位。从语义层面来讲,综合语篇分析分为15种不同类型的命题,即:⑴Introductive -existential(模式为:There is Х),⑵Conclusive -existential(模式为:Х exists),⑶identificational(模式为:X is Y),⑷taxonomic(模式为:X is Y),⑸qualitative(模式为:X Yed),⑹possessive(模式为:X has Y),⑺existential-locative(模式为:There is X in Y),⑻locative(模式为:X is in Y),⑼temporal(模式为:X is Тday),⑽relational-qualitative(模式为:X is Zen with Y),⑾comparative(模式为:X is Zer than Y),⑿relational-identificational(模式为:X is Z of Y),⒀relational-taxonomic(模式为:X is Z of Y),⒁Processional(模式为:X works),⒂actional(模式为:X makes Y)。这些命题又可分成状态(state)类和行为(action)类。语篇语义层面分析在于将自然语言语篇缩减为命题语义类型。该分析遇到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很多自然语言语篇的句子是多重述谓(poly-predicative),即表述的不仅是一个判断。这类句子可以根据谓词数量分解成命题。例如:He has a car是单一述谓并且符合属有(possessive)命题,而句子“He has a car and a summer cottage”则是多重述谓并且可以分解为两个属有命题:He has a car, He has a summer cottage;二是句子的句法特征经常与命题语义类型不符,即该句子表述的判断类型不符。

2.2 交际层面

表现为句子间的结构联系。结构联系可分成词汇与句法联系。词汇联系包含词汇重复、代名词替换、共同照应(co-referent)、上义(yponymic)和下义(hypernymic)。句法联系包含省略和句法排比。由结构联系与同一话题联结的句子构成一个超级短语单位。因此,语篇交际层面可由许多超级短语单位来表现。

2.3 情态层面

包含不同方法。方法是句子结构部分所表达、言者赋予的、由话段与情景所表达的判断间的情态关系。综合语篇分析对方法分成两类:(1)根据情态关系类型,分为:相信、假定、认知、事实确认、评价、必要性等方法;(2)根据方法在语篇中的表现方式,包含范例(exemplar)、显性(overt)与隐性(covert)方法。例如,相信方法的范例形式可以表现为句型I think he is decent (情态词think是主句的谓词,该方法提出了命题);显性形式可以表现为句型In my opinion he is decent (情态表达In my opinion是插入语);隐性形式可以表现为句型:He is thought to be decent (情态表达是同时表达述谓和情态关系的动词谓词)。

2.4 相关层面

包含三种语篇:描述(description),叙事(narration)和推理(reasoning),他们相应地建立在三种逻辑关系上:横向(synchronic)、纵向(diachronic)和原因连贯(causative-consecutive)。横向关系是关于同时发生的行为或状态间关系;纵向关系是关于行为或状态在时间上的连续关系;原因连贯关系是推论及其证明间关系。如:

(1)(a)The local coherence between sentences is not signaled by connectives.

(b)It is marked by various cohesion devices.

横向关系可以由下列差异来表示:1)主位(theme)一致:对比(1) (a) the local coherence, (1)(b) It (local coherence);2)句法平行:(1)(a)与(1)(b)有类似句法结构:主语+被动语态谓词+介词宾语;3)不能提出具有时间意义的副词。作为深层语篇结构与表层、关系层面与交际层面相互关联;构成关系层面的逻辑关系在语篇交际层面的许多语言学特征(词汇和语法)中得以证实。总之,区分语篇交际层面与关系层面间的三种相互关系:1)非相关性(Non-correspondence),交际层面的连接词意义与关系层面判断间的逻辑性质之间存在矛盾。2)如果连接词意义符合判断间逻辑关系类型,两个层面间就存在相关;3)判断间的逻辑关系无法说明,在交际层面缺乏连接词。

3. 综合语篇分析方法

3.1 语篇解释

包含三步:㈠情态层面,包括做出明晰的话段方式。方法即相信、假设、必要性、认知以及事实证明。由于情态可以由不同的句法结构(插入语、情态动词表达的谓词状语等)来表达,解释目的是作为主句提出由从句表达的命题的表达方法来表现它。㈡交际层面,包括对句子间的联系做出清晰的词汇和语法证明、通过宾语的标准名称替换共同照应语(代名词)、通过标准连词therefore和将句子(或复合句的部分)置于先后顺序而用原因连贯的意思替换词汇和语法单位。㈢语义层面,包括将有好几个谓词的句子分成单一述谓话段。这些句子包括:a)压缩结构,压缩结构是具有情态动词和情态表达的句子、名词化词组(名词化),例如,动名词、名词化分词、履行主语功能相关意义的名词;b)半述谓(half-predicative)结构,包括复合不可分的句子和限制性解释的简单句;c)多重述谓结构,包括复合句、复杂性不可分句、带有描述性解释的简单句。解释过程中,对带有情态动词的压缩结构使用方法将其减压成复杂性句子,名词化解释变成独立话段。如果可能,分词解释会变成名词词组。根据谓词的数量,多重述谓解释可以减压成话段。带有原因连贯意义的词汇和语法单位的使用可能是构成推理基础的原因逻辑关系的证明。根据综合语篇分析,当解释简单扩展句子的语义层面时,必须考虑几点:1)短语在句子交际结构中的位置;2)句子与语境的关系;3)短语的句法等级。如果被用作句子主题,那么向心短语不合适解压。

3.2 语篇压缩(reduction)

包括定义强制性及选择性的话段和消除选择项。强制性及选择性话段间的关系是从属关系,强制性话段具有主从句连接性、选择性和从属性。从属关系在话段的交际、主格和情态层面可以证实,并且根据下列规则得以确定。(1)语篇交际方面没有得到扩展与得到扩展的话段主位间是可选择的。(2)没有宾语性质与赋予宾语性质的话段间是可选择的。(3)表达单个判断与语篇结构中起辅助作用的话段间是可选择的。这些话段通常通过插入而被引入,如:for example, in particular。(4)如果句子或复合句的部分被具有等值判断的解释所连接(例如:that is, in other words),那该选择性话段是不明晰方式表达的判断话段,判断明晰度由语境决定。(5)如果句子或句子的部分被表明具有递进关系的解释连接(例如apart from that, besides),那该选择性话段就是被解释所引入。(6)括号里所给的话段(嵌入式解释)就是可选择的。(7)照应词是语篇所描述的宾语的一种或一部分与照应词是整个宾语的话段间是可选择的。(8)带有假设方法与以低级认识等级提出判断的话段间是可选择的(其真实性没核实的判断)。(9)有引用语的话段,与有事实证实的话段,以及与具有引证文件的话段是选择性的,如果没能做出相反推理。

3.3 语篇规范(normalization)

包括情态、交际和体裁方面的词汇和语法差异的消除;助动词的消除;强制性话段的深层句法结构的识别。

3.4 语篇模式化(canonization)

包括某言语类型相应的逻辑关系的定义和构造模式的合成。构造推理模式的合成由表示原因关系的要素(主要、次要前提及推论)组成。自然语言语篇中,通常不给出某些推论要素。本例中可能存在两个变体(variants):1)基于次要前提的主要前提和语篇结论的说明;2)基于主、次前提的结论的说明。

4. 应用

综合语篇分析中的语篇结构为不同语篇比较分析提供了有力基础,并且可以用于不同的应用研究,以及解决语篇概要的某些问题。语篇概要可以在高效的信息系统发展中为不同种类的语篇和多媒体数据库发挥关键作用。语篇概要的进步不仅能更好地发展修补系统,而且会以大量新方式对语篇为基础的信息提供分析。在高校外语教学中,语篇概要技术能得到有效使用,因为它们包括有如记忆和准确使用词汇单位、转换句法结构和定义句间联系的语言学技巧。有些国家要求学习外语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必须能够以该种外语提炼语篇以及要求参加学习外语入学考试的申请者以该外语给出语篇的概要或复述语篇。

从语言学观点看,概要过程包括至少三要素:做概要的概要人;原始资料,即被概述的语篇;二级资料,即概要,概述的结果。概述语篇时,概要人必须研究原始资料结构,应用某些方法转换语篇以便创造反映语篇内容的二级资料。因此概要人应该知道:1)原始资料的语言学结构;2)二级资料的语言学结构;3)原始资料的语言学结构转换成二级资料的方法。

概要方法特征是其目的在于确定原始资料包含的最基本的信息,并且在二级资料中以压缩方式再造该信息。确定和修补原始资料包含的最基本信息是概要的主要问题之一。综合语篇分析在理解原始资料与二级资料间的相关性、在揭示概要人使用的转换程序中起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Apresian, Y.D.Integralnoe opisaniye iazyka i tolkovyi slovar. Voprosy iazykoznaniya 2. P.57-70. 1986.

[2]Bach, Emmon. Informal lectures on formal semantics, Albany, N.Y.: State,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9.

[3]Chomsky, Noam. Studies on semantics in generative grammar, The Hague: Mouton.1972.

语篇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语篇语言学 翻译 语篇意识 重要性

语篇语言学是20世纪6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年轻学科,90年代,西方学者纷纷将语篇语言学理论引入翻译研究领域,一种强调语篇重要性的新模式逐渐形成。语篇分析法侧重于描述语言的意义交流,以及建立社会和权力关系的方式。

在语篇分析这门学科尚未诞生之前,不能说译界不存在语篇意识。人们常说的“上下文”、“语境”等,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一种感性的、经验性和实用性的“语篇”意识。但是,自从译界将Discourse Analysis或Text Linguistics这一语言学研究成果嫁接到翻译学科,译界对“上下文”的认识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译林跋涉者掌握了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就能够合理、科学地将原文的词、句、段等单位置于语篇的宏观背景中去理解、去翻译,译者文思更活跃,译笔也更流畅。因此,建立明确的语篇意识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理论来论述译者语篇意识的重要性。

一、翻译

纵观翻译学的发展史,许多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试图给翻译下一个完整且准确的定义。整个翻译活动实际上表现为一种社会信息的传递,表现为传播者、传播渠道、受者之间的一系列互动关系。从翻译的过程看翻译活动包括了理解、转换、表达三个环节。一部优秀的翻译作品必须做到既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又忠实于原文的风格;用地道的中(外)文,正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风格、语气、情感,达到传意、传神、传韵的目的;尽量把原作的形式再现出来;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疑地再现出来,使译文同样是一件艺术品;遇到冲突时,把“信”放在“达”、“雅”之上;尽量兼顾“达”、“雅”;翻译要根据原话翻译,不添枝加叶,不胡编乱造,不遗漏缺损,不为求译文优美而脱离愿意;不直译,不死译。

二、衔接与连贯

语篇是用于交际的一段语义连贯的文字,是一个有机的信息载体。Beaugrande和Dressler认为语篇需要满足七个条件:衔接性(cohesion)、连贯性(coherence)、意图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信息度(informativity)、情景性(situationality)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其中衔接与连贯是语句成篇的重要手段。衔接是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及词汇手段的统称,是语篇表层的有形网络。根据Halliday和Hasan的划分,衔接手段大致可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前者包括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连接(conjunction),后者包括词汇重述(reiteration)、同义(synonymy)、下义(hyponymy)和搭配(collocation)等。衔接是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及词汇手段的统称,是语篇表层的有形网络。连贯是词语、句群在概念、逻辑上合理、恰当地连为一体的语篇特征。从逻辑意义来看,语篇中句子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并列关系、对应关系、顺序关系、分解关系、复指关系、转折关系、重复关系、解释关系、因果关系等。一个完整的语篇必须做到在结构上衔接,意义上连贯。衔接是语篇在表层结构上的要求,连贯是语篇在深层结构上的要求。衔接是通过词汇和语法手段实现的,而连贯可以借助信息的有序排列来达到,两者是密切相关的。篇章在形式上的衔接为语义连贯提供服务,是内在语义连贯性的表层形式标志。

三、语篇分析与翻译

“语篇”既指书面语言(Text),又指口头语言(Discourse)。语篇被认为是一个语义单位,是由小句或小句复合体构成的语义连贯的整体。语篇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必须合乎语法,并且语义连贯,包括与外界在语义上和语用上的连贯,也包括语篇内部在语言上的连贯。语篇语言学者认为,语篇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必须具有七“性”:衔接性、连贯性、意向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信息性和互文性。在七项标准中,“衔接”和“连贯”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两项是实现其他标准的基本手段。

熟悉语篇知识,掌握语篇分析方法,并将该理论应用于翻译教学与研究中,对提高翻译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翻译的实质说到底就是以另一种语言的形式转达原文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义。确定以语篇为翻译的基本单位,不仅是翻译理论自身的需要和发展,而且是对语言学理论的推广和发展。翻译的目的是创造在语篇层面上的等值。翻译时,字、词和句子等值不等于语篇的等值,只有将它们放在整个语篇中加以探讨,才能获其真正含义。译者必须根据原文和作者的意图表达完整的语义,使译文成为文理通顺、符合语法和逻辑的篇章。因此,如果译者掌握语篇知识,具备语篇意识,在翻译时善于进行语篇分析,这对于译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否则难免出现理解错误。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需要理清原文语篇的逻辑层次。这是确保译文连贯的前提,当然译文语篇的构建还要考虑译入语的语篇模式,因此,译文语篇的连贯往往需要重新构建。篇章语言学把语言的研究从词句扩展到语篇,人们对语言的处理便成了对语篇的处理。无论在翻译教学还是翻译研究中,人们的注意力都应该首先放在语篇层面上。整个语篇的语场、语旨、语式、风格特点,以及作者的交际意图等均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译者忽略这些问题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甚至会因小失大。研究人员忽略这些问题则很难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和阐述翻译的性质和规律。

四、结语

因此,语篇分析对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作用的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单词或句子,而是这些词句组成的语篇、词句的交际功能只能通过语篇得以实现。我们必须将原文文本及译文文本的研究扩展到语篇层次,突破以词论词,以句论句的翻译和研究方法。翻译的目的就是要把原文语篇的意义完整地传达给译语读者。为此,译者有必要熟悉有关语篇知识,尤其是有关语篇连贯和衔接的手段和方法,掌握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技巧,从而在翻译过程中加深对原文语篇整体意义的理解,并保证它们在译文中得到正确的体现和传达,使译文意义贯通,自然流畅。

参考文献:

语篇分析范文第3篇

目前英语考试语篇的体裁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信函、请柬、通知、便条、表格、图表、广告、图示和标志等)。

记叙文的特点是依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展变化为主线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一种文体。阅读时主要抓四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发展进程、结果,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在该时间发展进程中的表现等,从中分析他们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故事发展进程和结果等。下面以2012年武汉市中考英语阅读理解A篇为例进行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从各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One afternoon I toured an art museum while waiting for my husband to finish a business meeting. I was looking forward to a quiet view of the art works.

A young couple viewing the paintings ahead of me chatted nonstop between themselves. I watched them a moment and found the wife doing all the talk. I admired the husband’s patience for putting up with her continuous talk. Distracted by their noise, I moved on.

I met with them several times as I moved through the different rooms of art. Each time I heard her constant burst of words, I moved away quickly.

I was standing at the counter of the museum gift shop making a purchase when the couple came near to the exit. Before they left, the man reached into his pocket and pulled out a white object. He extended it into a long stick and then tapped his way into the coatroom to get his wife’s jacket.

“He’s a brave man.” The clerk at the counter said, “Most of us would give up if we were blinded at such a young age. During his recovery he made a promise that his life wouldn’t change. So, as before, he and his wife come in whenever there’s a new art show.”

“But what dose he get out of the art?” I asked, “He can’t see.”

“Can’t see? You’re wrong. He sees a lot. More than you or I do.” The clerk said, “His wife describes each painting so he can see it in his head.”

I learned something about patience, courage and love that day. I saw the patience of a young wife describing paintings to a person without sight and the courage of a husband who would not allow blindness to change his life. And I saw the love shared by two people as I watched this couple walk away hand in hand.

( )56. The young couple were at an art museum .

A. to show their love B. to appreciate art

C. to discuss paintings D. to describe paintings

( )57. “... I moved away quickly.” in Paragraph 3 shows that the writer

语篇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影海报,多模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电影海报以其精美的画面、特殊的表现手法吸引观众眼球,刺激电影票房收入,是电影宣传中必不可少的表现形式。本文尝试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大陆版)电影海报为例,以Kress & 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分析此海报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

一、 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

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学家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他的系统功能语法为语篇分析提供较为理想的理论框架。Halliday认为,文本可以按照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分析。Kress & Van Leeuwen 以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纯理功能为基础,提出了视觉语法的三个意义层面,即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再现意义表示图像所描述的人、事、地之间关系的方式。互动意义是关于图像的制造者、图像所表征的事物和图像的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提示观看者对所表征的事物应持的态度。构图意义指的是图像的整体构成。

二、 电影海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多模态语篇分析

电影《致青春》是赵薇的导演处女作,创下7.26亿的超高票房。能取得如此好的票房成绩,与其独具匠心的电影海报是分不开的。本文选取大陆版宣传海报为例,用视觉语法的理论框架对其进行分析。海报如下:

影片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初的大学生们从校园到社会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故事。

1、 图像的再现意义

Kress & Van Leeuwen把再现意义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叙事图像意义是由矢量实现的,而概念图像则没有这样的矢量。这则海报可以看做是叙事图像。首先,海报上几个年轻人都不约而同地看着画面外的某处,年轻人的目光就是矢量,通过目光把年轻人和观众连接起来,因此它是一个表示反应过程的叙事图像。反应者是目光的发起者,也就是几个年轻人,而年轻人看着的观众是被感知的现象。几个年轻人愉快的眼神作为矢量,直接触动着观众,激发了他们观看影片的兴趣。

2、 图像的互动意义

互动意义的分析可以从接触、社会距离和视角三方面入手。Kress & Van Leeuwen认为,接触是通过参与者的视线连接参与者和观众的虚拟接触关系,可以分为求取和提供两种。在求取图像中,表征参与者会通过视线直接对着观众。这则海报中,四位主要男女主角同时都直接面对着观众,属于典型的求取图像,他们看向观众的眼神,意在求取观众的共鸣。

图像的社会距离反映着图像参与者和观众之间的亲疏关系,它主要是靠取景大小远近来实现的。这则海报采用的是社会近距离,几个年轻人飞扬的场景扑面而来,他们周围的场景生机勃勃,象征着青春积极向上的一面,拉近了观众和参与者的距离,传递着参与者希望唤醒观众内心对青春的共鸣的信息。

视角的不同可以体现参与者的态度不同。视角可以分为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水平视角能反映出观众是不是融入到了画面中,垂直视角反映参与者和观众的地位关系。这则海报采用的是正面角度、平视角度,充分表达了参与者即主人公们希望和观众融为一体,让观众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融入他们的故事中去,从而产生观影的欲望,来真正了解影片中的故事。

3、 图像的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主要是通过信息值、突出度和结构三方面实现的,同时,图文信息的多种模态相互配合作用在构图意义中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信息值是通过图像中的元素在构图中放置的位置实现的。Kress & Van Leeuwen认为,元素在图像中被放置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信息值。放在上方的元素是信息最显著的部分,是“理想的”,而放在下方的元素是特定的信息,是“真实的”。被置于左方的是已知信息,而右方的是新信息。这则海报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一群年轻人,下半部分是草地以及一些物品。上半部分交代了故事的主角,表现出了故事的主题,是整个画面中最显著的信息。海报的下半部分除了表示故事发生的场景,还有一些文字信息,包括标题、导演、上映日期等等,这些都是“真实的”细节信息。综观整张海报,醒目的标题和导演信息被安排在海报的中间部分。电影标题将“致青春”三个字特殊化,别出心裁。导演信息是一个简单的又足以引起人们注意的图案,表面这部电影是赵薇导演的“处女作”。同时,这些信息也大多位于图片的左方,是已知信息。文字和背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使图片信息传达的更完整,更生动。

海报里的文本信息分为三块,第一块是海报的左上方,标注着电影的主演;第二块是左边中间的电影标题和导演信息,采用了艺术字加粗等各种手法,醒目清晰;第三块是海报的最下方,是一些包括上映日期、制片人等信息。所有关键信息字体颜色都为红色,大小有区别,显示出重要程度的区别,同时红色也是最能代表青春洋溢的颜色,辨识度很高的颜色,符合海报的宣传目的,也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整张海报结构松紧张弛有度,文字和图像交相呼应,很好地突出了电影主题,让人们眼前一亮。

三、 结语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海报(大陆版)图像生动富有感情,文字简洁明了却让人过目不忘,不管是图像还是文字都从独特的角度传达出了电影的主旨,但是只看图像而不看文字,会不能准确把握真正意图;只看文字而没有图像却又显得乏味无趣,只有两种模态彼此配合,才能使观众完整准确地把握电影的主题思想。

参考文献:

[1]Kress,G. and T. van Leeuwen,T.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C].London: Routledge,1996.

[2]李战子.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 5) .

[3]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 1) .

[4]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法[J].外语学刊,2007,( 5) .

[5]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 1) .

语篇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语篇分析 英汉口译 英汉笔译 策略

一、语篇分析概述

胡壮麟(1994:1)认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目的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实现具体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英语口译基础教程,136)从功能上来说,它相当于一种交际行为,具有衔接与连贯的语言特征。“语篇分析”这一术语最早由结构主义者Zelling Harris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它是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语篇分析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语篇的组织和结构分析、语篇衔接、语境、语域等。

二、翻译与语篇分析

英国翻译学家卡特福德指出:“翻译是一种语言篇章材料与其对等的另一种语言的篇章材料的替换。”语篇之所以成其为语篇,是因为构成语篇的各下级单位之间存在着语义和结构上的联系,正是这种纵横交错的联系将语篇的各构成单位组合成了一个有机的语篇整体。而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各种联系的识别与重组的过程。语篇中有三大要素:中心思想、连贯性、一致性。语篇翻译要根据这三大要素,以原文传递的信息为主线,理清脉络,有重点、有取舍地表达原文作者意图。因此,语篇译文也应该是一个通顺。符合语法、逻辑的完整语篇,而且译文同时还完整、层次分明地传达原文作者意图。如果译者掌握语篇知识,具备语篇意识,在翻译时善于进行语篇分析,这对于译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三、英汉口译语篇分析策略

叙述类话语是口译实践中常见的语类之一。其话语结构一般包括:背景、人物、事件、结局、评论。此类结构通常遵循一条较明确的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来串联相应的背景和人物。对于叙述类话语结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时间和空间的主线,顺着讲话者的思维逻辑进行分析、理解和翻译。同时要特别留意叙述中表达事件或空间概念的词组,如日期、地点名词等,然后有意识地将这些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并且加工串联成清晰的时间或空间主线。译者既可以字口译时沿着这些线索回忆,从新安排话语顺序,又可以在理解过程中根据已知的线索对即将听到的信息进行预测。

介绍类话语结构的基本模式是总―分―总,这类话语的展开没有明显的时间或空间顺序。通常在介绍之前都有一段概述性的话语,以便能给听话人留下整体印象,然后按照被介绍物的特点和说话人的目的进行详细介绍。对于介绍类话语,译者必须首先明晰其所介绍的对象究竟是什么,然后按照以上所提到的逻辑顺序进行理解和翻译。

对于论证类话语,译者首先要明确谈论的主题及论点,其次要把握说话人的观点与论据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理清说话人的意图。

无论是何种语体翻译,译者所翻译的语篇必须是连贯的,它包括词素、词际及句际的连贯,这是语篇或言语序列得意正确理解的基础。

四、英汉笔译语篇分析策略

语篇分析的内容有很多,但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义分析,一类是形式分析。意义分析主要是看原作的主题意义是什么,作者有什么样的思想观点,原文中所包含的信息是什么;形式分析除了上边提到的篇章类型和谋篇布局外,还应包括段际和句际衔接手段分析及修辞分析等。由于英汉语言文化背景和思维的差异,英语的语言结构方式不一定对等于汉语的语言结构方式,这就要求译者对语篇内某些信息进行重组,以确保译文本身流畅,符合译语的表达方式。Halliday把语篇分析划分为两个层面,即理解和评价,这是总体粗线条划分方法。依据国内许多学者的观点,进行语篇分析大致有六个具体步骤,即观察、解读、描写、分析、解释和评估。

五、英汉翻译语篇分析实例

这里节选Deems Taylor的“The Monster”及其两个汉译本为分析语料。原文如下:

He was an undersized little man,with a head too big for his body――a sickly little man.His nerves were bad.He had skin trouble.It was agony for him to wear anything next to his skin coarser than silk.And he had delusions of grandeur.

He was a monster of conceit.Never for one minute did he look at the world or at people,except in relation to himself.He was not only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in the world,to himself;in his own eyes he was the only person who existed.He believed himself to be the one of the greatest dramatists in the world,one of the greatest thinkers,and one of the greatest composers.To hear his talk,he was Shakespeare and Beethoven,and Plato,rolled into one.And you would have had no difficulty in hearing his talk.He was one of the most exhausting conversationalists that ever lived.And evening with him was an evening spent in listening to monologue.Sometimes he was brilliant;sometimes he was maddeningly tiresome.But whether he was being brilliant or dull,he had one sole topic of conversation;himself.What he thought and what he did.

Deems Taylor:The Monster

简要分析:本文是美国音乐评论家、作曲家迪姆斯・泰勒(1885―1966)为电台写的一篇广播稿,讲述的是音乐怪才、大名鼎鼎的德国作曲家瓦格纳。他毕生创作了大量的歌剧和音乐剧,为音乐艺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生活中的他,自负狂妄、性情乖戾、放荡不羁、毫无责任感,人物的多重性体现无遗。写作手法独特,语言诙谐幽默但发人深省。

首段描写主人公的外貌――身材矮小,头和身体的比例不协调,身体与神经衰弱,且患皮肤病。然而,这样的穷酸相却与接下来提到的自负的性格格格不入,从而印证了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妄想狂,也为第二段说他是一个monster of conciet埋下伏笔。

第二段从正面描写他极端自负的个性:①Never for one minute did he look at the world or at people,except in relation to himself.②He believed himself to be the one of the greatest dramatists in the world,one of the greatest thinkers,and one of the greatest composers.③He was one of the most exhausting conversationalists that ever lived.①、②、③处分别用了倒装及形容词的最高级语法手段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人物极端自负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篇章的开始重复使用第三人称代词“he”,而没直接给出人名或主人公的身份,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这是一种引发读者好奇心的有效方法。

[译文一]他是一位身材矮小的人,头和身体相比显得太大――一位病态的小个子。他的神经不好。皮肤有病。穿的内衣若比丝绸粗糙就会引起疼痛。他满怀宏伟的幻想。

他是一个自负的怪物。看人或世界没有一刻不从自己出发。他把自己看成不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而且在他自己的眼中他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个。他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戏剧家、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作曲家中的一个。听他说起来,他就是莎士比亚、贝多芬和柏拉图并成一体。听他说话的机会常有,毫不困难。他是人世间最令人忍受不了的饶舌者。晚上和他在一起就意味着整晚听他独白。有时他颇有才气,有时却令人讨厌到了极点。但不论他是否才气横溢还是索然无味,他讲的唯一题目就是他自己。他怎么想,他怎么做。

[译文二]他身材矮小,头很大,和身体明显不相称,一种病态的体形。他的神经发育不良,皮肤也有病。若穿比光滑的丝绸粗糙一点的内衣就会感到疼痛。然而他却雄心勃勃。

他很自负。从来都是按自己的观点来看待他人,看待世界。他把自己看作伟人,而且在他的眼里他是唯一的。他把自己看作世界上最伟大的戏剧家、思想家和作曲家中的一员。听他说起来,他就是莎士比亚、贝多芬和柏拉图的合成体。想听他说话并不难。他可是个能说会道的人,说起话来没完没了。要是和他一起呆一晚,你就听他说吧,没你插话的份。有时让你感到他才华横溢,有时却让你感到无聊至极。但无论怎样,话题只有一个――谈的总是他自己――谈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译文解读分析:

两个译文比较而言,译文一更注重与原文的形式对等,但由于过于拘泥于形式对等,使得有些句子表达显得晦涩、生硬,如:“他是一位身材矮小的人,头和身体相比显得太大。”“他满怀宏伟的幻想。”“他是一个自负的怪物。”“他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戏剧家、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作曲家中的一个。”“听他说起来,他就是莎士比亚、贝多芬和柏拉图并成一体。”“他是人世间最令人忍受不了的饶舌者。”“但不论他是否才气横溢还是索然无味,他讲的唯一题目就是他自己。”

译文二更注重对原文意义的挖掘和语篇的整体把握,而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因此在语言的表达上更为自然、流畅;意义上更为“传神”。

六、结语

语篇分析有助于译者快速正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把握篇章的结构脉络,根据篇章语境正确地理解词句,并合理选用相应的表达方式及技巧,从而达到快速、准确、通顺、流畅的翻译标准。

参考文献:

[1]仲伟合.英语口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耿涛.翻译中的语篇分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8).

[3]吴伟.从语篇分析角度浅谈语篇和语篇翻译[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8).

[4]蒲红英.口译教学中的语篇意识[J].青年文学家,2009.

[5]赵小沛.从语篇分析角度探析翻译[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10).

[6]张志强.篇章意识与翻译教学[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9).

[7]穆雷.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8]闻华.翻译实践中的语篇分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8.

[9]周琨.狄伟进,论语篇分析在英汉翻译技巧选择中的应用[J].中西文化研究,大众文艺,2009.

[10]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1]安利.语篇分析方法比较[J].外语学刊,2010,6.

[12]王琳.语篇分析与高职英语教学[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

[13]张永喜.语篇分析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

[14]李芳琴.新世纪口译――理论技巧与实践[M].四川人名出版社,2002,(1).

[15]肖姗.语篇分析与翻译[J].法制与社会,2008.

[16]姜海青.语篇分析与翻译[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8).

[17]张艳萍.语篇分析与翻译邢台学院学报,2009,(3).

[18]黄国文.系统功能句法分析的目的和原则外语学刊[J],2007,(3).

语篇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Discourse:;Text;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H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163-02

在当代语言学中,discourse和text是话语分析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但是对其含义的准确认识和界定,不同背景的学者,对它们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由于他们所研究的内容和采取的方法不一样,因而产生了以英国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和以美国民族方法论者为代表的两种话语分析的方法。如何把握两种方法的实质以及二者的关系,是研究话语分析这门年轻学科所不容回避的课题。本文从discourse和text两个概念的定义以及区分人手,着重对话语分析的两种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见解和思考。

一、术语的来源与研究的发展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这一术语是由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Zalling Harris在上一世纪五十年代初首先提出并使用的。1952年,他在美国Language杂志第28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Discourse Analysis”的文章,这篇文章常常被语言学界看成是话语分析研究的开端。实际上,在此之前,俄国的Propp(1928)早就用类似于早期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音系学和形态学的结构原则,已经对民间故事进行了分析。后来,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法国的Barthes、Greimas、Todorov和Metz等从事叙述学研究的学者先后发表了关于篇章结构分析的文章。与此同时,美国的一些学者也对言语和交际的形式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和探索。这些研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人类学中的“话语文化学”。英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M.A.K.Halli-day对句子和话语的关系,G.Leech和D.Crystal对诗歌、对话、广告和新闻等也进行了深入而又系统的研究。

事实上,对话语分析的研究早在现代语言学诞生之前就开始了。从历史的渊源上看,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对语言的研究以及古罗马时期对修辞学的研究。然而,话语分析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标志应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这一方面,英国应用语言学家H.G.Widdowson对话语分析所作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自七十年代以来,他着重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对话语和话语分析进行了研究。他不仅给话语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定义,而且使得以句子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转变到了以句子组合的使用为中心上来。另外,这一时期,在话语分析研究方面做出较大成绩的还有Labov(1972)、Halliday&Hasan(1976)。从八十年代开始,话语分析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研究者有M.Stubbs(1983)、G.Brown&G.Yule(1983)、Levison(1983)、Gumperz(1983)、Schiffrin(1984)、Tannen(1984)和R.Tasold(1990)等等。

二、术语的定义与区分

Discourse和text这两个词,汉语对应的译法一般是“话语”和“篇章”。然而,由于众多的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考察,因而他们对discourse和text的含义也就有不同的理解。笔者通过对多种定义进行比较后发现,中外语言学家的理解主要有两种认识。第一种认识是,两个词所表达的概念区别不大。如我国著名学者王宗炎(1988)在他主编的《英汉应用语言学辞典》中并没有给discourse和text以明确的译名,两者都称为是“语篇”;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1994)一书中,胡壮麟对“语篇”的定义是:“本书中所谈的语篇是广义的,即包括‘话语’(discourse),也包括‘篇章’(text)。”国外学者有的甚至将两者混为一谈。如Crystal在Introducing Linguistics(1992)一书中对discourse的定义是:“一连串大于一个句子的语言,尤其是口语,常构成一个连贯的单位,如一次布道、辩论、笑话或叙述。”对text的定义是:“一段自然发生的口头、书面或符号语篇,常常是有一定交际功能的语言单位,如一次谈话,一条标语。”

第二种认识是把text和情景语境构成为discourse。换句话说,就是把text看成是静态的,是脱离语境的文字记录,而把discourse看成是动态的。Cook(1989)把dis-course看做是“一连串有意义的、完整的、为一定目的服务的语言。”而text则是“一连串被形式解读,脱离语境的语言”。Brown&Yule(1983)更认为text是“交际行为的文字记录”。

从上面的简述比较中,笔者认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对概念定义的不同认识,说明话语分析作为一门学科还处于其早期的发展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自成体系的理论和方法。目前所知道的研究话语分析的方法和途径,都只不过是从某一个侧面来研究话语或是研究话语的某一个方面。②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意识到,单纯研究孤立的句子在很大程度上已难以揭示语言结构的特征和语言运用的实质。③概念界定的差异体现了因两种不同的理论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的话语分析的方法,这两种分析方法对以后的话语分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两种方法的比较

在话语分析研究领域,由于受不同传统理论的影响以及地域的关系,形成了两种话语分析的方法:以英国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话语分析的方法和美国民族方法论者的会话分析理论。英国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以Sinclair和Coulthard(1975)为首,他们的研究主要受布拉格学派的J.R.Firth和Halliday的功能语言观的影响。他们通过首先分离出话语的基本范畴或单位,然后制定出规则来确定出规范的序列和不规范的序列。Sinclair和Coulthard的具体做法是:从功能的角度对“教师与学生使用的英语”进行考察,把课堂上的言语活动进行录音并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创立了一个话语分析的模式。这一模式主要包括五个级:课(lesson)、课段(transaction)、回合(exchange)、话步(move)和话目(act)。在这五级当中,最大的单位是“课”,它由“课段”组成,“课段”由“回合”组成,“回合”则由“话步”组成,“话步”包含一个或多个“话目”。Sinclair和Coulthard在研究中共发现了22个“话目”(后来减至17个),如诱发、示意、回答、评价等等。

伯明翰学派所提出的话语分析的模式,尽管用来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话语还有一定的困难,但它为我们真

实描写课堂话语提供了一套描写范畴和分析的程序,这对话语的研究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而美国的话语分析者从一开始就摆脱了当时传统语言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这和他们是一些社会学家的背景不无关系。他们注重的是考察在自然环境中语言使用者进行语言交际的行为。话语分析者把自然环境中所发生的大量的实际会话进行录音,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进行分析。他们以“话轮”(turn-taking)作为突破点,整理归纳出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说话轮次的顺序、长短和内容变化自由;(2)会话的长短非事先决定;(3)会话的参与者变化自由;(4)在多人参加的会话中,说话轮次的分配非事先派定。通过归纳,使得任何有关“话轮”的模式,必须对这些所观察到的事实加以解释说明。另外,民族方法论者还研究并提出了“邻近语对”(adjacencypair)的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插入序列”(inserted se-quence)的概念。例如“问候”之后的应答语常常也是“回敬的问候”。请看下面的例子:

A:Good morning,Sir.(问候)

B:Good morning to you.(回敬的问候)

实际上,上面邻近语对的例子体现的是由交际者双方分别发出的、前后相关的两句话。在民族方法论者看来,“话轮”与“邻近语对”都是会话结构的基本内涵。当交际者用语言轮番交际时,发话人会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竞相发话以获取发言权,如提高声音、放慢语速等。四、关于话语分析与篇章的思考

以上我们对discourse和text两个概念的含义以及话语分析的两种方法进行了综述和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首先,这两个词的使用具有明显的地域关系,美国的学者一般用discourse(话语),而欧洲学者则多用text(篇章),其实本质上两地的学者所指的是相同的内容。胡壮麟(1994.3)把两个词的含义合二为一,以“语篇”统称之。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语篇”含义是十分有益的。其次,从话语的性质来看,英国的伯明翰学派把话语看做是语言运用的结果或产物,即是一个静态的成品;而美国的学者则把话语看成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一个成品,伯明翰学派运用等级结构模式,以词语编码的方式对话语的结构进行层次描写。他们以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会话为突破点,目的是从话语的无序中找到有序性和规律性。作为动态的过程,美国的话语分析者从社会学的视角把话语活动看成有一定规则的社会行为,目的不是建立话语的结构模式,而是通过对话与交际时所发生的话轮转换、控制等现象的研究,从而找到话语的组织规律和结构特征。第三,由于英美两国的学者都把会话话语作为他们的研究对象,只不过他们双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各有侧重。伯明翰学派主要以正式话语作为研究的重点,来建立完整话语的总体结构。美国的学者则以非正式的、日常的会话为对象,来考察会话的组织规律和结构特征。由此看来,话语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成品,而且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成品,它是语言交际者在交际时语言运用的结果或产物。作为过程,它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我们在做话语分析时,既要把话语看成是一个静态的成品,运用等级结构对话语的结构进行层次描写(尽管这种层次描写在很大程度上难以精确地描述话语的结构特征,因为脱离了话语的语境因素便难以揭示会话话语的结构特征本质),同时我们又要对会话话语进行动态的分析,因为会话是语言交际者双方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两种话语分析的方法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因为它们都是对使用中的语言进行考察和研究的方法。

五、结论

语篇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语篇分析教学模式阅读能力

一、引言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讲,阅读是读者和作者相互交流、影响及传递信息的过程(王初明,1990)。从信息论的角度讲,阅读是作者编码和读者解码的过程。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他们见木不见林。他们对语言结构单位的理解只限于单词或句子水平的理解。下面笔者将探讨如何在教学中采取语篇分析教学模式,系统地分析语言材料如何在文章中产生意义,达到对通篇意思的彻底理解,从而实现运用语言的目的。

二、语篇教学模式概述

(一)传统语言教学法及其弊端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我国外语教学盛行语法――翻译法,结构主义统治语言学研究,语言学家把语言形式与语言结构作为研究的主要问题。他们强调语法很少或根本就不注意语言结构是如何在语篇中运用的(齐品,1995)。这一传统的语言教学法的过程:教师给学生分析阅读文中的语法结构、语言难点;学生听教师解释课文,记下教师给的定义和例子等。由于教师主导课堂,强调个别单词和语法的重要性,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便形成了被动式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生希望教师提出并解决问题,有时甚至要求教师解释一些根本无法解释的惯用法等。久而久之,传统的外语教学使学生变得重视书面语言,忽视口头语言,阅读中只注意个别细节,而不是全篇结构,这就影响和妨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和发展。针对上述弊端,教师有必要将语篇分析这种教学模式引用到阅读教学中。

(二)何谓语篇分析

语言学家维多森(Widdoson)将语篇定义为:“使用一组句子或段落并用于某种场合,达到某种特定目的的语言。(黄国文,1988)”胡壮麟(1984)认为,“语篇分析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其目的是为了通过语言这种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总的来说,语篇分析是对表达完整意义的篇章进行微观和宏观的研究。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对语言形式特征进行分析,而且要对语用功能进行分析,甚至对句子以上层次进行分析。

(三)语篇分析教学模式的优点

首先,语篇分析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能力不等于语言交际能力。“培养语言能力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和听、说、读、写的技巧等方面进行教学,而这些教学往往又容易停留在孤立的词汇或语法的讲解和运用上”(金蒂,1995)。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一种以词汇和句子为中心的外语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在初级阶段对于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是相当必要的,但很难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以语篇为最小语言单位的语篇分析教学却能弥补这个缺陷,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从以词汇和句子为中心的教学上升到以语篇为中心的教学,实际上是以培养语言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转变到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而后者正是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其次,由于语篇分析教学模式突出交际的内容,这就有利于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在语篇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展一系列学生团体活动,如simple dialogue,pair work,group discussion and debate等,采用上述团体方式将书面交际和口头交际结合起来,将领会思想和表达思想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局面。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语篇分析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能力,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尤其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语篇分析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从外语教学涉及的因素来看,外语教学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主体性的系统工程。如何协调教师与学生、教材与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合理配置资源,使有限的投入产生更大的效益,是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一个现实又紧迫的课程”(束定芳、庄智象,1996)。一种教学模式要取得理想的实施效果,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要实施语篇分析教学模式,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丰富和激活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在语言理解过程中的作用已被描述为图式论或先验图式论。图式论认为读者对一篇语言材料的理解即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Carrel,1984)。许多专家,如刁鲁霞、王初明(1988)认为,背景知识对理解的影响大于语言知识。背景知识的缺乏会造成阅读理解障碍,当读者在阅读时所采用的图式与作者所预先要求的图式不相符时,同样会造成阅读理解的困难。因此,只有读者将自己的背景知识与语篇负载的语言文字信息联系起来,才能产生意义,实现理解,才能完成阅读的交际功能。背景知识与语篇信息越吻合,理解率越高,这已是阅读课上显而易见的事实。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同时又增加知识的积累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课前预习的方法十分重要,但课前预习绝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浏览,而是对课文内容相关知识的重组与扩充。教师可以提前一周布置题目,让学生查阅资料,或研读相关文章,或帮助学生有目的、有条理地梳理已有的背景知识,然后就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主题作发言或讨论的准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外阅读是丰富与激活背景知识的主要手段。一般来说,课外阅读可采用教师指定材料或学生选材两种方法。阅读内容要求丰富多彩,如时事报道、评论性文章诗歌等。对学生的阅读要求依体裁而变,或关注主题,或关注篇章结构,甚至可关注美学价值。但是应该注意:课外阅读决不能放任自流,要有必要的检查措施,如可采取课上问题测验、分组讨论或写读书报告等形式。

以现行“Go for It”七年级下Unit 1 “Where’s your pen pal from?”为例,通过呈现topic “The world the language and the people”和一幅世界地图,并配以下列问题,来激活学生已知的背景知识。

a.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world and the languages?

b.What country is Canada’s neighbour?

c.How many countries’ names do you know?

d.Which language is the most widely spoken in the world?

在讨论上述问题的同时,教师应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通过课外阅读寻找答案。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运用背景知识提高阅读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二)把握语篇体裁

语篇体裁框架是高度抽象化的篇章模式。它揭示了不同体裁语篇的本质特征和主要特点。

了解体裁框架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了解特定语篇的含义,抓住其要点。研究表明,阅读时人们会求助于大脑中原有的体裁框架,如果所读语篇的体裁与原有的语篇的体裁相适合,理解就容易得多。反之,理解就会产生困难。熟悉特定的体裁框架,可以帮助学生迅速依靠标题、图片等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比如对我国的旧教材SEFC 2A和SEFC 1A教材中语篇体裁的统计和分析,在81篇文章中,叙述体占59%,论证体占10%,诗歌占9%,戏剧占8%,描写体占4%,其它占10%,由此可以看出,在SEFC教材中以叙述体和论证体占多数。

(三)分析语篇篇章结构

通过分析语篇篇章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对语篇教学进行层次分析、信息加工和处理等。分析语篇篇章结构包括对话题、信息流程、粘合和连贯的运用。可以说,分析语篇篇章结构是语篇分析教学模式的重点。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分析语篇篇章结构应注意以下四点:

1.训练学生分析语篇所叙述的话题能力,这将有利于他们熟悉语篇的各种组篇方式及展开方式,更快更准确地把握和理解语篇所传达的信息。如在“Where’s your pen pal from?”中明确指出阅读的第一步骤:Read the passage,which of the following factors are included in the passage?

在学生弄清语篇体裁后,教师可向学生呈现上述话题内容,使他们更准确地预测语篇的内容。

2.信息的传递往往遵循“已知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的原则(黄国文,1988),新信息是语篇所传递的主要信息,是阅读理解的关键。还是以“Where’s your pen pal from?”为例,我们可以用表格来分析该语篇的信息流程。

借助以上表格,教师讲授两个句子的关系,使学生思路清晰、理清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在对比中吸收、记忆,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

3.粘合是指几个句子联合成篇的语言特征。主要有下面四种手段:所指(reference)、省略与替代(ellipsis and substitution)、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粘合(lexical cohesion)(何兆熊、华钧,1998)。一般来说,不同体裁的语篇,其内部粘合方式不同,具体表现在它对所指、省略与替代、连接和词汇粘合的使用不同。“所指”在叙述文语篇中比较明显;“省略与替代”是对话体的显著特征;“连接”在描写体、论述体和说明体语篇中较为常用;“词汇粘合”多见于说明体和科学体语篇中。“所指”是我们在语篇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形式。

词汇粘合包括重复、同义词、反义词、词义搭配等(Halliday,1976)。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应用词汇粘合手段猜测生词意思,找出语篇表达的主题或表达某一观点的词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篇内容,理清语篇脉络。利用粘合手段中的连接、省略与替代还可以帮助学生就语篇的连接词语如表原因、时间、让步等的词语和语篇的因果、时间、空间关系进行分析。

4.连贯要求学生在理解语篇过程中,深入语篇的语境,建立语篇句子间的语义关系,获得构建连贯语篇的能力。以初一(下)Unit 8 Section A 3a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推理判断,弄清下面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重新排列。

1.Can I help you?

2.What kind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

3.We have beef,chicken,mutton,cabbage,potato,tomato...

4.Sure.And what size would you like?

5.We have large,medium and small bowls.

6.What kind of noodles do you like?

7.Oh,a medium bowl,please.

8.OK,I’d like mutton and potato noodles,Please.

9.I’d like some noodles,please.

10.What sizes do you have?

学生通过推理,得出正确的顺序为:1、9、2、6、3、8、4、10、5、7这无疑有助于学生理解外出就餐时的情景,对理解阅读文所表达的意思,起到推动的作用。

(四)将词句融入语境中学习和理解

语篇阅读理解教学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篇章知识都离不开词句知识。词句是培养语篇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如果将词句知识独立地放于语篇的整体教学之外,语篇的教学将是见木不见林的逐词逐句释义教学,学生只能机械接受,失去语篇的整体结构意义。因此,学生应针对话题,把握词或词组、短语和句子的典型范例,将词句知识放到语境中,形成完整的语篇结构。

另外,我们还要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和表演,从而真正地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例如在学习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分别扮演记者、侍者、教师、厨师等。通过这种表演,学生以不同的人物身份体验课文的主题思想,并学会使用符合自己身份的得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五)训练推理能力

“推理活动是阅读理解的核心,无论是对字、词、句的理解,还是对篇章的理解。都要借助推理来完成”(陈光伟,2000)。推理能力的训练要与把握语篇体裁、语篇结构和语篇内容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时,教师应抓住每一单元中所出现的练习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进行训练。通过这些练习可更好地使学生深入语篇获得信息。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展开设置类似下列的问题以达到训练学生推理能力的目的。

a.What will happen if we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of population and pollution?

b.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plants and animals?

c.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is story?

通过以上问题是设置,使学生能获得语篇中不曾直接表述但又隐含其中的意义或作者意图。

四、重视语篇分析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课文整体教学

课文整体教学提高学生语篇理解能力的重要一环,它可以避免学生在理解文章时断章取义。通过整体教学,培养学生完整全面的理解思维能力,提高其语言感悟能力。课文整体教学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全面把握。特别是较长的课文一定要给学生完整的概念。与此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技巧。指导,包括怎样寻找中心句,怎样猜测词意,怎样推理判断,怎样提高阅读速度等(H.Singer & D.Ponlan,1982)。通过速读―细读―听读―复述四个环节,整篇文章不断在学生头脑中复现,从而使学生由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到运用课文,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二)在语篇分析教学模式中遵循“宏观导入―微观剖析―整体吸收”的教学程序

第一阶段,宏观导入。主要涉及对语篇背景知识、题材框架的教学训练。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语篇的基本内容及篇章结构。

第二阶段,微观剖析。主要涉及语篇整体内容的教学,深入理解各个段落、话题的中心内容及表达形式。

第三阶段,整体吸收。主要涉及学生详尽理解语篇内容,摄取语篇的主要内容,升华语篇的思想内容。

五、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语篇分析是一种有效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语篇分析教学虽然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但在语言教学中已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利用语篇分析的研究成果,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深入探讨和总结语篇教学的真谛,为学生学习英语找到一条简洁易懂、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2]齐品.语篇分析――一种有效地提高学生外语阅读技能的方法[J].外语学刊,1995.

[3]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4.

[5]金蒂.语篇整体教学初探[J].中小学外语教学,1999,(3).

[6]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7]潘井伦.图式论与外语阅读课堂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3,(1).

[8]现行的高中课本Book2A,Book1A.

[9]刁鲁霞,王初明.背景知识与语言难度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

[10]何兆熊,华钧.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11]胡春洞,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

[12]陈光伟.分阶段培养英语阅读能力[J].广西师院学报,2000,(4).

[13]Halliday,M.A.K,and Hasan,R.Cohen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14]Singer,H.and Ponlan,D.Active comprehension:Problem-solving schema with question generation for comprehension of complex short stories[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语篇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主位推进模式;复项主位;翻译;《醉翁亭记》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221-03

《醉翁亭记》是我国北宋著名诗人、散文家欧阳修受贬谪期间寄情于山水所作的一篇精湛散文。笔触细腻、隽永流畅的原文超越时间和空间,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与追捧,诸多翻译大家如杨宪益、戴乃迭、谢百魁、罗经国等都进行了复译。在众多版本译文中,笔者选取英国翟理斯教授(Herbert A. Giles,1845-1935)在华期间所作译本,也是《醉翁亭记》最早的译本来进行分析。译文流畅自然,形神俱似,得益于它结构性的语篇特征(即主位结构)对信息高效的传达。本文欲结合语篇分析对译作进行分析。

一、主位――述位研究简介

近年来,国内外对语篇分析理论的研究十分热烈,并将其运用于翻译研究中,弱化了仅注重翻译技巧讨论的传统翻译评价体系,开始起主导地位。国内学者侧重于研究并发展以韩礼德(Halliday, M.A.K.)为主要代表人物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中主述位观。

主位――述位(Theme-Rheme)模式最早由布拉格学派创始人马泰休斯(Vilém Mathesius)提出,在小句构成语篇时,小句中的主位及述位产生联系并发生变化,推动整个语篇的发展,清晰体现文章结构的框架,使信息有序地衔接。句中主位有不同结构,由此形成复杂的主位。韩礼德据此将不同的主位成分划分作“单项主位”(simple theme)、“复项主位”(multiple theme)和“句项主位”(clausal theme)。复项主位由多重语义成分构成,一般含有概念意义、语篇意义和人际意义的成分。主位作为句子信息表达的出发点,成为句子的开端。单项主位体现元功能,也称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当句中含有多个小句,诸如由ed或ing非谓语形式构成时,整个小句为主位。

由于语料不同,着眼点不同,对主位模式的划分也不同。虽然主位推进模式的种类繁多,但对语篇内容分析有直接意义的是区分各种模式的标准。本文通过描绘文本主位推进结构图,力图展现《醉翁亭记》原文及英译本不同于其他语篇的特点。

二、中英文本主位推进方式对比

古文不同于现代文,古文中多省略、倒装,笔者在划分主述位过程中遇到种种难点,游移不定,甚至将原文补充成分扩充为现代文进行主述位划分,虽扩充后文意通顺流畅,划分难度大大降低,但已丧失文章本意。笔者重新着眼于古文,划分的主述位也许不甚准确,但依旧企盼这样尝试能给中文古文带来新的审美方法。语篇中第一段主位推进结构如图1所示:

原文:环滁(主1)皆山也(述1)。其西南诸峰(主2),林壑尤美(述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3),琅琊也(述3)。

T1 R1

T2 R2

T3 R3

(图1)

文章开篇开门见山,层层推进,将读者视角由“滁”推进到“山”,由“山”再近至“琅琊”,最终细致观察“琅琊”里的“林壑”。原文三个看似无关联的小句,通过内在涵义意合衔接。少有语言能在形式上做到与中文古文对等,但内容上,特别是话题展开方式上,可以做到与原文媲美,图2为分析该段译文主位推进模式。

译文:The district of Chu(T1)// is … hills(R1), and the peaks to the south-west(T2)// are …trees(R2), over which (T3’)the eye (T3’’)//wanders in rapture away to the confines of Shantung(R3).

T1 R1

T2 R2

T3’(=R2)+ T3’’ R3

(图2)

译文将原作中隐藏的关联显现出来,使得信息由原文的隐性走向译文的显性。分析表明,该描述性长句中出现的主题相互关联,由此看来,译文中体现的由远及近的视觉图景,正是由文本主述位不断推进得以有条不紊地铺展开。

第一部分分析表明,中文,特别是中文古文,衔接通过意合实现,译文并非是简单的线性主位推进模式,也非派生主位推进模式,但内涵意义缜密的衔接也能实现语篇的推进。下面图例也有力呈现了这一点:

原文: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T1),醉翁亭也(R1)。作亭者谁(T2)?山之僧智仙也(R2)。名之者谁(T3)?太守自谓也(R3)。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T4),故自号曰醉翁也(T4)。

T1 R1

T2 R2

T3 R3

T4 R4

(图3)

原文利用古文常用句式“者……也”判断句引出主题“醉翁亭”。后文紧接的两问两答都是围绕该部分首句高位主位“醉翁亭”展开。但需指出的是这两问主位虽同首句述位关系紧密,但提问对象并非首句述位,因此并不能看作线性主位推进模式。古文寥寥数语描绘出精巧的方位关系,同时阐明醉翁亭由来,由于中西方语言差异,特别是中文古文同英语差异较大,在翻译过程中,无法在简洁程度上做到与原文的等值。译文通过补充成分扩充句式一步步描绘场景。

译文:A walk of two or three miles on those hills(T1) //brings one … the Wine-Fountain(R1); while hard by in a nook at a bend in the road(T2)// stands…Old Drunkard’s Arbour(R2). It(T3)// was built by…who lived among these hills(R3’); and who…himself(R3’’). For the latter (T4)//used to…take wine(R4); and as he personally(T5)// was … years(R5), he(T6)// gave…the Old Drunkard(R6).

T1 R1

T2(=R1) R2

T3(=R2) R3’+R3’’

T4(=R3’’) R4 T5(=R3’’) R5 T5(=R3’’) R6

(图4)

该部分译文发展可谓精妙至极,简单线性主位推进模式将游记镜头层层推近,给醉翁亭一个特写,正也符合原文“……者……也”判断句使用意图。后文两问两答在译文中发展成为派生主位推进模式,将译文严密地整合在一起,并不断向前推进。原文与译文发展模式所有区别,这一现象在下一例中也得以体现:

原文:醉翁之意(T1)不在酒(R1’),在乎山水之间也(R1’’)。山水之乐(T2),得之心(R2’)而寓之酒也(R2’’)。

T1 R1=(R1’+R1’’)

T2(=R1’’) R2=(R2’+R2’’)

(图5)

本句作为《醉翁亭记》点睛之笔,结构与前文有所不同,图5展现中文古文句式精妙之处,述位分离主位推进模式让整句话前后呼应,即表达了“乐”的缘由,又烘托出“乐”的意境,主述位的分离对应构成精妙完整的语意。而译文的处理方法则简化了许多:

译文:But it (T1)//was not wine that attracted him to this spot(R1); it(T2)//was the charming scenery which wine enabled him to enjoy(R2).

T1 R1

T2(=T1) R2

(图6)

译文并没有按照原文生搬硬套句型,而是运用英文典型句型“It+be动词+真正主语+that…”构成的强调句,it作为两个小句的主位出现,是一个语法标记,并未真正承担信息表达。从达意功能看,句子成分中的述位多用于传达新信息,作用更重大。但从语篇的结构看,主位则起更重要作用。主位承担的信息少,因而称为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由此看来,语篇段落可看作主位发展的序列。

汉语重在话题突出,汉语的结构可看作“话题――评说”模式,主谓关系则是说明与被说明关系。出现话题后,接下来的说明中常省略前面出现的话题,构成无主句。特别是在古文中,无主句出现更是频繁。文中举的几例都是因话题被省略,从而形成一个个无主句。通过增补主语,或将该句同其他带有主语的句子合并,共用主语进行汉译英。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调整方法对译文主位的推进造成影响,从而直接影响译文的衔接与连贯。

三、复项主位

P# C# Theme Clause

Texual Interpersonal Topical/Existential

1 1aThe district of Ch'u The district of Ch'u …hills, and …trees, over which …Shantung.

1b andthe peaks to the south-west

1c over whichthe eye

2aA walk of two or three miles on those hills A walk of two or three miles on those hills …water which… ravine, and … Wine-Fountain; while …Arbour.

2b which

2c and

2d whilehard by in a nook at a bend in the road

3It It was built by…himself.

4aFor the latter For the latter … wine; and as he … cups, and was, moreover, … years, he … the Old Drunkard.

4b andas he

4c and

4dhe

5a Butit But it …wine that … spot; it … scenery which …enjoy.

5b that

5cit

5d whichwine

(表1)

单项主位缺少内部结构,复项主位则有内部结构,这是两者最大的不同。正因为这样,复项主位可进一步划分为语篇主位(Textual Theme)、人际主位(Interpersonal Theme)、话题主位(Topical/ Existential Theme)。英语句子多由多重主位推进而成,由“语篇主位”、“人际主位”和“话题主位”构成,其中话题主位表现主题,复项主位因而得以终结。复项主位概念的提出丰富了主位结构理论,同时研究者可运用这一理论对具有内部结构的句子的各项主位加以分析。

表格分析了《醉翁亭记》译文的复项主位结构。从表格中不难看出,译者把握了原文深层次的内在语义,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译者还解剖了文本结构,使之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复项主位出现16处,10次是由篇章主位构成,起到连接上下文作用的同时,表达小句与小句间的关系。

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理论为依托,对中文古文,特别是主位较复杂的游记进行分析。目前,语言学研究多着眼于现代文,极少涉及古文文体的分析。本文通过对古文特别是游记的主位进行分析,将西方理论用于中国古典文学,以期形成古文分析新思路。在翻译研究方面,翻译评论多着眼于字句层面,讨论翻译技巧,难以深层次地揭示译文篇章结构,此处笔者从系统功能理论着手,利用较新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引发对翻译衔接手法的思考。从分析过程来看,系统功能理论确实为译者、读者赏析古文佳作及优美译文提供了较为有效的方法。同时笔者也期望文中所涉及的对主位的划分及对模式推进的分析,能给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一定基础和依据。

――――――――――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2〕Baker,M.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朱永生.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4〕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语篇分析范文第9篇

一、主位与述位的概述

较早提出主位和述位概念的是布拉格学派创始人Mathesius。他提出这对概念的目的在于研究句子中不同成分在语言交际中发挥的作用有何不同。他发现位于句首的成分在交际过程中有着一种特殊的作用。这个作用就是引出话题 ,他把这类话题的成分称为主位,把其他部分称为述位,并指出,主位一般表示已知信息,述位一般表示新信息。

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学派接受了布拉格学派提出的这对术语,但在主位划分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在布拉格学派看来,主位是一个句子的话题,或者说是句子叙述的对象,在韩礼德看来,主位这一概念大于话题,因为它既包含话题,也可以包含不表示话题的其它位于句首的成分。基于这个观点, 韩礼德提出了单项主位和复项主位的概念。

二、主位推进模式

每一个句子都有自己的主位结构,当某个句子单独存在时,它的主位和述位是已确定的, 不再变化的。正因为没有上下文,它的主位和述位又是孤立的,没有发展的。但是,当我们接触语篇时,就会发现,绝大多数语篇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构成的。这时候,前后句子的主位和主位,述位和述位,主位和述位之间就会发生某种联系和变化。这种联系和变化就叫推进(progression)。随着各句主位的向前推进,整个语篇逐步展开,直至形成一个能表达某一完整意义的整体。

语篇是多种多样的,题材不同,话题各异篇幅不同,有长有短;体裁不同,结构变化难度不同,有深有浅。人们在选用何种成分充当主位时似乎余地很大,而实际上却受到这样那样的制约,语言学家们通过认真仔细的研究,从貌似无章可循的语言素材中总结出主位变化的基本模式。这些模式就叫做主位推进模式(pattern of thematic progression)。

关于主位推进的模式,国内外语言学家,都对主位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并对英语中的主位推进模式进行了归纳。朱永生、严世清总结了4 种常见的主位推进类型, 即主位同一型(平行型) 、述位同一型(集中型) 、直线延续型和交叉接应型。(以下T=Theme代表主位,R=rheme代表述位)

1. 主位同一型:

T1-----T2

|

T2(=T1)---R2

Tn(=T1)---Rn

例如,Two beggars ( T1 ) had been hiding(R1). They ( T2 = T1 ) saw the money( R2 ). They ( T3 = T1 ) stopped Pinocchio to talk to him (R3).

2.述位同一型:

T1---R1

|

T2---R2(=R1)

Tn---Rn(=R1)

例如,The children ( T1 ) cried ( R1 ).Then their mother ( T2 ) cried, too ( R2 ).

3.直线延续型:

T1---R1

|

T2(=R2)---R2

Tn(=Rn---1)

---Rn

例如,Our school ( T1 ) is a big garden(R1). In the garden ( T2 ) grow many flowers (R2).

4.交叉接应型:

T1---R1

|

T2—R2

Tn—Rn(=Tn—1)

例如,The film ( T1 ) was good ( R1 ). I (T2) liked it very much (R2).

三、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分析

一般来说,从头到尾只按照一种模式向前推进的语篇为数不多。多数语篇的推进都比较复杂,往往是几种模式的结合使用。所以,当我们接触一个语篇时,可以按其中语句出现的先后顺序逐一划分主位和述位,然后再按同一顺序理清作者的思路。所谓思路,就是指作者(下转第38页)(上接第35页)想说什么:他是从什么地方开始说起的;过了一段时间,他又从什么地方引入新的话题;到语篇结束时,他所关心的又是什么问题。当我们把这一系列疑问解开之后,这个语篇的大致内容也就呈现在眼前了。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举一个例子:

Alaska, which is one of the fifty states of the United States, used to belong to Russia. ( 2 ) The Russians, who established the first settlement in Alaska in 1784, stayed there until the 1850ps when they lost interest in the area. ( 3 ) After they fought the Crimean War ( 1853 -56 ) , the Russians were eager to sell Alaska. (4)William H. Seward, who was then US Secretary of State, agreed to buy the land for $7.2 million, which was about 5 cents per hectare. (5)Many Americans opposed the purchase, because they considered the vast piece of land of no value. ( 6 ) They called Alaska such names as “Sewardps Folly” and “Sewardps Ice Box”. (7)It did not become a U S territory until 1912. ( 8 ) It was in 1959 when a proclamation was issued declaring Alaska the 49 th state of the U. S. A.

要分析这段话,我们可以把文中的8个句子按前后顺序划出各自的主位并把它们排列起来:

T1 Alaska, which is one of the fifty states of the United States

T2 the Russians, who established the first settlement in Alaska in 1784

T3 after they fought the Crimean War

T4 William H. Seward, who was then US Secretary of State

T5 many Americans

T6 they

T7 it

T8 it was in 1959

读完这8个主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思路:他在这段话中要讲的内容与“Alaska”有关;美国的“Alaska”是作者叙述的起点;然后转到它与俄国的关系,以及“Crimean War”在这当中所产生的影响;美国国务卿“William H.Seward”是此次事件中的重要人物; 美国人对该事件的反应不一;1959年是“Alaska”重要的一年。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主位结构向前推进的。在对这段语篇中每一句的主位结构进行切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全文的主位推进是按如下模式进行的:

T1—R1

T2 ( =R1) —R2 延续型

T3 ( =R2) —R3 延续型

T4—R4

T5—R5

T6 ( = T5) —R6 同一型

T7 ( = T1) —R7 同一型

T8 ( =R7) —R8 延续型

可见在这篇短文中,使用得最多的模式是延续型,其次是主位同一型。由此可见作者在写这篇短文时,大多数时候是从上一句述位部分包含新的内容中选择某个成分作为下一句的起点,其余的时候是围绕某一个话题展开来描述。

在论及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分析的关系时,戚雨村曾明确指出,“主位述位的推进模式有助于研究句际的语义联系以及语段中主题的展开形式”。当我们完成了对语篇推进模式的客观描写之后,就可以从主位和主位之间的关系入手,进一步探讨句际的语义联系,下面我们来逐一讨论:

T2与R1是解释关系

T3与R2是扩展关系

T4是新话题

T4与T5是个体与全体的关系

T5 与T6是等值关系

T7 与T1是等值关系

T8 是T1时间的交代

这段话的8个主位之间,有5个使用了主位推进模式中的延续型( 3次, 占38% ) 和同一型(2次, 占25% )。相比较之下,文中使用的延续型模式多一些,这是由于使用延续型模式,后一句的内容都是对前一句内容的扩展或补充,所以整个语篇能达到一种结构首尾相连、意义步步展开、感觉扣人心弦的效果。而同一型模式则主要是围绕某一话题展开的。这两种模式结合使用,使整个叙述伸缩有序,语义连贯,发展过程有始有终,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语篇。

这种句间语义关系的分析,有助于读者掌握语篇内各个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看清各个句子如何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另外,我们还可从以上分析中看出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分布情况以及两种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

语篇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体裁、话题、篇幅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对整个语篇的理解和掌握。运用主位述位和主位推进模式的理论,能有效地帮助读者了解语篇内部各个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信息的分布规律,更好地把握语篇的整体结构和信息,从而使读者提高阅读效率,使译者准确把握原文思路翻译出最佳译文。然而语篇是可以从多种角度,以多种方式来分析的,主位推进模式的研究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

语篇分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广告语 语篇分析 广告诉求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一、 语篇分析

语篇系统这一概念是Ron Seollon于1982年在讨论跨语篇交际时首先提出来的。其中的语篇是指最宽泛意义上的语篇,即交际的整个系统。语篇系统由四个因素构成:意识形态、社会化、语篇形式和面子系统。这四个基本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包罗万象,自给自足的交流系统,包括一个群体共享的语言系统,作为某群体成员对所必须具备的知识的获取方法,以及与其群体成员的独特的人际关系和相互交往方式等等。根据 Ron Scollon 和 Suzanne Wong Scollon(2000)的概括,语篇是语言在一定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中的更为广泛的应用。语篇系统的分析就是去理解语言是如何建立在语言使用环境的基础之上的。语篇系统是一个包罗万象、自给自足的交际系统,其中每个成员共享同一语言系统,彼此认可彼此影响,而又同时属于其它不同的语篇系统,如儒家语篇、西方语篇、公司语篇等。而且任何一个交际场合都可能出现若干不同的语篇系统。所以,任何人的交际都是在若干潜在的语篇系统中不断协商并逐渐得到认同的一个过程。

二、广告

广告通过媒介向目标受众诉说,以求达到所期望的反应。诉求是制定某种道德、动机、认同,或是说服受众应该去做某件事的理由。诉求分三类:感性的、道义的和理性的。诉求所用语句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广告诉求是广告内容中很重要的部分,是创意性的企图和讯息传播者为了改变讯息接受者的观念,在传播讯号中所应用的某些心理动力,以 引发消费者对于某项活动之动机,或影响其对于某样产品或服务之态度。

感性诉求是采用“ 动之以情”的收发,使广告的主题表现通过一定的方对目标观众的心理造成某种冲击,使广告的内容迎合消费者的情感需要,希望引人们的某种情感,情绪,以便在目标受众心中引起适当的反应。通常感性诉求广告所介绍的产品或企业都是以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为基础,是消费者可以直接感知的或是经过长期的广告宣传,消费者已经熟知的。采用感性诉求,最好的办法就是营造消费者使用该商品后的欢乐气氛,使消费者在感情获得满足的过程中接受广告信息,保持对该商品的好感,最终能够采取购买行为。情感诉求是指针对消费者的心理、社会或象征性需求,表现与企业、产品、服务相关的情感和情绪,通过引起消费者情感上的共鸣,引导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和行动。情感诉求以诉求对象情感反应为目标,不包括或只包括很少的信息,依赖于感觉、感情、情绪而建立以及品牌与这些情感的联系。

道义诉求(也称道德诉求)采取“晓以大义”的方式,通过社会性题材,诉诸人们的到得意识,提倡正确的代人处式之道,提醒人们遵守社会道德,劝诫人们明辨是非黑白,善恶忠奸,或呼吁人们支持有益于社会的活动或事业。这种广告诉求一般应用于公益广告中较多。一个好的公益广告能给人以亲切的感觉,使人们愿意接受它所传达思想概念,就像接收好朋友的忠告一样,不去怀疑,而大众会照着去做,就像我曾经看过的几个不错的广告作品

三、广告语的语篇分析

广西南方儿童食品厂的南方黑芝麻糊广告以浓郁的怀旧情调展开:在遥远的年代,江南麻石小巷,天色近晚。一对挑担的母女向幽深的陋巷走去,伴随着“南方黑芝麻糊哎―”的叫卖声,音乐响起。而在深宅大院门前,一个小男孩拨开粗重的樘栊,挤出门来,深吸着飘来的香气。小男孩再也坐不住了,跑了出来,看着一位阿婆端着热气腾腾的芝麻糊,急得直搓手,舔唇。这时妇女也给小男孩舀了一碗,他埋头猛吃,大碗几乎盖住了脸庞。研芝麻糊的小女孩投去新奇的目光。小男孩也不在意,吃完了还大模大样的将碗舔得干干净净,逗得小女孩掩嘴善意地笑起来。看着小男孩可爱的样子,妇女爱怜地给他添上一勺芝麻糊,轻轻的抹去他脸上的残糊。这时小男孩默默地抬起头来,目光里似羞涩、似感激、似怀想,意味深长。此时,字幕加画外音:“一股浓香,一缕温暖,南方黑芝麻糊”。

记得有一个平面广告它的主题是“未来圣诞树”,文案是“水受污染,生林被砍伐,也许下一个圣诞节……”构图是“一的黑色的鱼骨头上面挂着铃铛,喜庆的词语”这是一则以环保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年年有鱼,材源广进,万兽无疆”代表着水源污染,森林砍伐,动物被屠杀的最终结果是只能用鱼骨代替圣诞树了。画面和文字准确的表达了这一主题,虽然还有些生涩,但简洁易懂,具有说服力,他在告诉人们要注意环境的保护。还有一个是把一只海鸥的胃解剖后发现里面全是垃圾,这则广告给人的感觉是环境污染,到处都是垃圾海鸥都没有鱼和食物可以吃,海里全是生活垃圾,让人看了不禁惊叹,在人们生活随意的时候,环境已经在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无声的抗议了。公益广告通过种语言和画面,在人们的心理无声的烙下痕迹,行为和意识也逐渐改变。

公益广告把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通过常见的广告形式及时的敏锐的提醒和规劝观众,调整自己的行为,唤醒社会良知,提倡社会道德,并最终确立一种新的伦理,最终改善社会生存环境和生态环境,营造一个经济和道德的规劝和引导。它或是直接传递观念信息,或是采用暗示、比喻等方法使伦理道德观念从广告的特定情境、氛围与形象中自然流泄出来,让人们体味、咀嚼、思考。而公益广告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从根本上改善人的心理建设,找回遗失的伦理道德。

白加黑感冒的电视广告:五彩缤纷的电视画而突然消失了,屏幕上一半黑半白,而且信号极不稳定,此画面一下子引起人们的注意:“怎么了,电视机出毛病了?”正当你着急的时候,突然看到屏幕上出现一行字“感冒了,怎么办?你可选择白加黑呀!”紧张的神经这才松弛下来,而下面的广告信息已经乘机钻进你的脑际:白天吃白色药片,不打瞌睡,晚上吃黑色药片,可以睡得香。这则电视广告不但引人注意,而且给人印象深刻。作为首先提出日夜片分开服用的感冒药品牌,白加黑了解中国消费者需求,提出了“白天服白片不瞌睡,晚上服黑片睡得香”的产品概念,并凭借着其人性化的产品定位和卓越的产品疗效在品牌创建的十几年间一直为消费者服务,解除其感冒烦恼。

理性诉求偏重于客观、准确和说服力,对完整、准确地传达商品信息非常有利,但是由于注重事实的传达和道理的阐述,广告往往显得生硬、枯燥,影响诉求对象对广告信息的兴。情感诉求贴近诉求对象的切身感受,在亲和情方面更为突出,但是过于注重对情绪和情感的描述,往往会影响信息传达。因此,在实际的广告创意中,不一定只有理性诉求或只有情感诉求,通常是将两种诉求结合起来,即采用理性诉求传达客观的信息,又使用情感诉求引发诉求对象的情感共鸣,结合二者优势,以达到最佳的说服效果。但是针对每种不同的产品、服务总有一种结合最好的诉求方式,是以理性诉求为主,以情感诉求为辅或是以情感诉求为主,以理性诉求为辅,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而定。

四、 结论

上一篇:新会计准则范文 下一篇:英语专业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