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范文

时间:2023-03-11 19:18:32

新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会计职业判断公允价值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又迈出了一大步;同时也说明我国在会计实务处理上,新会计准则给予会计人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加强新会计准则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新的会计制度的特点

1.趋同中具有特色性。新会计准则在会计核算原则、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政策选择等方面参照了相应的国际准则,并采用了与其基本一致的原则和处理方法,体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因此,新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与按照国际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更为接近,差异进一步减少。但是从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内容来看,其与国际准则趋同不是盲目的,而是在充分考虑了我国社会环境的现状下,制定有着鲜明中国特色的准则。在会计准则的顶层设计上,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作为我国的概念框架,而没有照搬国外的概念框架。这种制度安排,比较适合我国的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体系结构完整,层次衔接性强。新准则形成了以基本准则为主导、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为具体规范的企业会计标准体系,统一的会计核算平台,避免我国会计核算标准之间的不一致问题。具体包括三个层次:(1)基本准则,它是“准则的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其一方面,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另一方面,当出现新的业务,具体会计准则暂未涵盖时,应当按照基本准则所确立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即以原则为方向,来指导对新的业务的处理,赋予企业和会计人员的判断和选择权,调动了会计人员的积极性;(2)具体准则,主要规范企业发生的具体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3)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主要为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提供操作性规范。

3.强化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计量方面,新准则在坚持历史成本基础上引入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就是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新准则在金融工具等方面采取了公允价值。而作为会计准则的使用者来说,公允价值的引入给了企业更多的自主性,也会促使其积极有效的去执行新的会计准则,这与以前被动的执行的情况下相比,新会计准则给予会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的灵活性。

二、新会计准则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

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等会计标准并运用自身知识和经验,充分考虑企业现实与未来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对经济交易和事项进行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体现为企业和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的全过程中会计准则赋予他们分析权、判断权、选择权和决策权的大小。

从新会计准则的特点看,新会计准则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选择空间,会计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增加。具体反映到会计职业判断上为:一是会计业务以原则为指导,赋予会计人员充分的分析、判断权。在重要性原则中,准则中只进行原则性的说明,但实际会计业务中那些事项重要,具体需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二是减少会计政策选择具体规定,给予企业因地制宜的选择权。会计政策作为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新准则对多种方法的选择准备并没有具体规定,这样在多种方法的选择中,需要会计人员运用自身的经验进行职业判断,选择有利于其企业要求和信息披露的具体处理方法;三是放松会计估计限制,授予会计人员合理决策权。会计估计主要针对的是结果具有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对于具有不确定性的交易或事项的计量和确认,由会计人员根据经验来判断并予以披露。

三、新准则下强化会计职业判断的措施

1.加强法制教育,强化会计职业判断法制观。从法律的角度讲,会计职业判断是在不违反现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国家颁布的会计法和会计准则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比较研究,而作出有利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和判断。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所安排的经济行为必须合乎会计法和会计准条款规定和立法意图,其行为及其后果应该与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的内在要求一致,不能影响和削弱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的法律地位。因此,要想合理地利用会计职业判断,必须对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相当熟悉和有充分的理解。这样会计人员需要不断地强化学习,增强法制观念和熟练掌握会计准则的具体规定。

2.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会计职业判断意识。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要求会计人员具有的职业判断力,不仅能处理会计准则中已有明确规定的业务,还能合理判断规定不明或没有规定的业务。在旧的会计准则体系下,会计人员对会计制度的依赖性较强,灵活性不足,缺乏独立判断能力,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择作了详尽的限制性规定,也限制了会计人员判断的范围,这使得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不善于运用职业判断去处理复杂的会计实务。新会计准则对许多会计的核算处理,只做了原则性要求,赋予企业和会计人员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为会计职业判断提供了空间。但新会计准则所带来的变化对于会计人员来说也是一个理解的过程,因此会计人员必须调整以往关于会计工作的惯性思维,转变观念,改变按部就班的传统习惯,更新思维方式,增强职业判断意识。

3.实行终身学习制,强化会计职业判断技能。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是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强弱的体现。要培养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必须实行终身学习制。(1)在院校教育中,合理设置会计核心课程与管理方法等管理课程的关系,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2)强化后续教育培训工作,对会计人员实行无间断的终身教育,使会计人员对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有广泛的理解和运用,熟悉企业管理、会计实务和税法知识,增强会计职业判断技能。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J].会计研究,2006.3

新会计准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特点 问题 措施和建议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为了使我国与国际更好的接轨,很好的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从而更加完善了在市场经济中会计处理的一些准则,更加有利于国际间的贸易发展。关于新旧会计准则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一、新会计准则的特点

1.科学规范化、系统化

我国会计准则逐步完善,从随意到规范,从无到有一步步发展起来,自从会计准则实施以来,这些会计准则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着重要作用。2006年我国根据国情,借鉴国外好的规定,制定了新的会计准则,使更加科学规范化、系统化。

2.法规体系与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致性

老的会计准则与有些条款制度存在矛盾,新的会计准则考虑到了这方面,能使二者更好的统一起来。

3.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新的会计准则能够与国际接轨并且很好的结合我国国情,其中包含了我国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并且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按照中国实际,在规范经济业务方面制定了不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处理方法。

4.国际化程度高

新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有很强的趋同性,但是不等于相同,应考虑到国情,求同存异,减少分歧并且对存在的差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新会计准则所存在的问题

新的会计准则有更加合理的内容结构,并且理论指导作用更加突出,但是在运用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1.谨慎性原则的实施主观随意性较强

新会计准则考虑了其他因素的变化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并且规定在资产价值发生减值时,根据谨慎性原则可以计提相关的减值准备,为提高资产质量,规避企业不良资产,防止因市场原因为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提供了保障。企业在确定资产减值数额时存在主观随意性,并且操作难度大。

2.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下降

财政部规定,新会计准则以已上市公司执行为主,其他企业不做要求,问题也就产生了,两个企业会按照一样的会产生两种不同的会计信息质量和数量。

3.存在利润操纵的空间

对于老会计准则存在的一些漏洞,企业可能存在人为的操控,虽然新会计准则在这方面有所改善,但是利润了操纵空间仍然存在。

4.借款费用扩大化的随意性强

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一些企业利用某种手段使一些存货的借款利息支出和专项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记入资本的要求,而扩大费用资本化的范围,达到了提升企业利润的目的。

三、应对措施与建议

1.完善会计准则并与会计制度相结合

新会计准则相对于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而言,跨度是巨大的,肯定会有很多不适和不和谐,需要根据我国国情,加快修订企业的相关的会计制度,出台一些法律法规保障会计制度不被滥用,使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内容尽可能的相匹配。

2.实施统一标准,严格同一制度

新会计制度只对上市公司有硬性规定,非上市公司没有要求,使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不强,所以,要统一规定,取消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分。

3.会计计量的运用使之规范化

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完善,公允价值在运用上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计量范围也越来越大,应加强相关法律来规范公允价值有高度开放发达的人才市场、要素、技术、资金和活跃的交易,防止人为的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对会计人员加强培训,规范工作价值在具体操作中的要求,提高工作价值的可操作性。

4.完善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会计知识外还需要有较强的职业操控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在学习中尽快全面的理解新会计准则的内涵,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新会计准则的需要,同时加强我国的职业道德教育。

5.进一步规范使用条件,完善准则的可操纵性

对于国有控股企业的合并,我国国有企业占有很大的比重,不能简单的将这种合并看作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应对同一级下的国有控股企业合并进行具体划分,否则会给实际操作留下可操纵空间。

6.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新会计准则范文第3篇

摘要: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和实施,使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实现了“实质性趋同”,这将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的国际地位。为了更快地帮助读者了解新准则,就新会计准则的利与弊进行了具体分析。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利弊;公允价值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175021 新会计准则的改进新会计准则较多地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定了企业利润调节的空间范围,规范和控制企业对利润的人为操纵,使企业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信息更加可靠和相关,具体体现在: (1)存货发出计价中取消“后进先出法”。在原有的会计准则下,企业时常利用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对当期利润进行调节,当物价上涨时,若采用后进先出法,就会增加当期成本费用,减少当期利润;若采用先进先出法,就会减少当期成本费用,增加当期利润。当物价下降时,采用后进先出法会减少成本,增加利润;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增加成本,减少利润。新准则的出台,将使企业不能再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水平,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成果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 (2)不得转回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减值冲回一直是某些被ST的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常用手段,操作手法有两种:一是“大洗澡”(巨额冲销),即在当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得当年大幅亏损,第二年再冲回,从而做出第二年扭亏为盈的财务报表,避免退市;二是选择某一年超大额计提,其后几年缓慢冲回,制造业绩小幅稳定攀升的财务报表,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在新会计准则之下,企业无法通过计提和冲销减值准备的方法来调节利润了。既然歪道行不通,就不能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作假上了,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激励着高管人员去进行创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正当的途径来提高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3)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放弃使用公允价值。目前中国企业的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价形式上是按双方确认的公允价值确认,而实质上并非是双方都认可的价值,尽管公允价值是要经过中介机构评估确认,但是人为操纵破坏了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因此,相当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合并重组一夜暴富,甩掉亏损帽子的事例屡见不鲜。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对价按资产账面价值进行会计处理,是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市场经济发育的实际出发,谨慎地使用公允价值,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从而提高企业利润的可信度。 (4)扩大了合并报表范围。新会计准则中规定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而不以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这一规则的变革,遵循了实质性会计原则,阻断了一些企业利用分离若干子公司,缩小持股比例,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业务从合并范围中剔除,从而粉饰企业集团整体业绩的惯用伎俩。按照新会计准则提供的合并报表将更有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另外,报表的可信性对引进外资也至关重要。2 新会计准则存在的缺陷尽管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等准则降低了利润操纵空间,而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固定资产折旧等准则却又形成了新的“灰色领域”,一些公司仍然可能依据新准则运用新的手段来对公司业绩进行操纵。其主要表现如下:(1)公允价值为管理层操纵利润提供便利。新准则中公允价值大行其道,使得会计计量的基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公允价值能够直接地反映企业的未来现金流入,直观地反映企业价值,为资产、产权的交易提供了便利的基础。但这种理念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因为要确定一项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首先就要确定它的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一般来说,五年以内的现金流还可以加以估计,五年以后的现金流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了,同时折现率的确定又受利率、汇率、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这样的公允价值是否可靠,由此得到的会计信息是否相关也是很大的问题。此外,对于公允价值的确认问题,也是一个操纵点。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但是在市场不充分的情况下,如何确认公允价值则是一个难题。因此,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某种程度上给企业提供了人为操纵利润的空间。(2)新债务重组或者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可能使公司盈余管理成本降低。原《债务重组》准则不允许债务人将债权人的让步确认为重组收益,《非货币易》也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来确认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而新准则中的债务重组交易将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允许债务人确认重组收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以公允价值确认换入资产并确认置换收益等。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或者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者配股的需要,通过债务重组确认重组收益或者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易,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3)无形资产开发支出可资本化的原则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将企业的研发过程划分成两个阶段并允许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也就是说,将开发支出归入无形资产中定期进行摊销,和以前全部计入管理费用相比,大大降低了对当期利润的冲击,而且新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仅仅局限于直线法,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这无疑会增加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利润调节空间。虽然新准则对公司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定义进行了区分,但理论都是抽象的,实务都是具体的,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将很难明确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因此,公司如何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也就决定了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从而达到了操纵业绩,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 (4)新《借款费用》准则给公司进行借款费用盈余管理指引了道路。《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如果相关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占用了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被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允许资本化。根据新准则,公司可能在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和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上打主意。例如,企业如果想要提升业绩,就可以通过扩大利息资本化范围来减少当期费用,一方面,采用一定的手段使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计入资产的要求,另一方面,将已完工的固定资产长期作为在建工程核算,这样既延长了利息支出计入资产的时间,又减少了折旧的计提,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尽管此次的新会计准则中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新的便利条件,但是,我们不能一叶障目,要从宏观上看待新准则。总体上来说,新准则体系明确了对于会计信息的具体要求,统一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标准,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新准则还对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都做出了统一的会计处理规范,填补了原有的会计制度规范的很多空白点,使企业在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利于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更重要的是,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和实施,使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指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实现了“实质性趋同”,这无疑将使外国投资者更加信任中国资本市场和财务报告,进一步刺激国内和国际资本投资,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会计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1]夏鹏. 新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J].财会月刊(会计),2006,(3).[2]陈妮娜,李映照.公允价值应用思考[J].财会月刊(会计),2006,(3).[3]初一.新会计准则凸现变革 公允价值成亮点[N].上海证券报,2006215. [4]姚刚.新一轮会计改革中会计理念的更新[J].商业会计,2006,(2).

新会计准则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财政部了新会计准则,本文分别从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第9号、第14号、第20号、第22号新会计准则内容出发,讨论其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以期促进企业更好地应用新会计准则。

财政部于2006年了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的是中国会计准则建设的重要跨越和重大突破。新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和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由于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新准则中的一些理念应用对企业业绩、企业财务信息及企业纳税义务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分别针对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第9号、第14号、第20号、第22号新会计准则内容讨论其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1、《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我国原有的会计准则体系没有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没有将投资性房地产列示为单独的项目加以处理,而是把现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内容分散在其他相关的会计准则之中。投资性房地产的显著特点是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应同时符合与该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和该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这两个条件,才能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科目进行核算。

投资性房地产按初始计量成本进行,采用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后续计量。如果企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企业可以对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该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相关信息。对于不能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应采用成本模式对其进行计量。

对于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建筑物的后续计量,应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对于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土地使用权的后续计量,应参照《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平时不计提折旧,也不进行摊销,以资产负债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当期损益。由于是按公允价值对其期末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存在减值问题。企业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对于已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改为成本模式。在公允价值模式下将其他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时,转换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作为所有者权益处理,小于时计入当期损益。

新会计准则以成本模式为后续计量的基准模式,以公允价值作为可选模式,这是对公允价值的谨慎使用。这意味着房地产公司在调节利润上可以对这两种模式进行选择,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拥有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当期净利润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公允价值究竟应该是多少,不同的评估方式有不同结果,公允价值的变化将加大净利润的波动幅度。投资性房地产以取得成本或建造成本入账,每年提取折旧,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净值往往低于公允价值。企业一旦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后,对于当期利润将会大幅增加,在地产价格下跌时,有关上市公司的业绩也会大幅下降。

2、《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职工薪酬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及其他相关支出,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利、因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给以的补偿和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服务相关的支出。新会计准则除保险、住房公积金需要根据规定比例计提外,如职工福利费等据实列支。取消按工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在由企业自行掌握的情况下,会对当期经营成果产生影响。

3、《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新会计准则中的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销售商品收入的计量,企业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合同或协议价款不公允的除外。如果采用递延方式付款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定收入,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甲公司售出大型设备一套,协议约定采用分期付款方式,从销售当年末分5年分期收款,每年2000元,共10000元。假定在销售日支付货款,只需付8000元,计算出折现率为7.93%。那么在销售当年确认的主营业收入为8000元,当期冲减财务费用634元,该年的经营利润会增加8634元。由于公允价值没有确定的标准来判定,故当期经营成果具有人为操作性。

4、《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企业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按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按照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企业合并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母公司应当编制购买日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因企业合并取得的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应当以公允价值列示。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在企业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合并方取得的资产净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按以下规定确认:通过一次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另一方的控制权并由此放弃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由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合并,合并成本按公允价值计量。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的企业合并,其合并成本每一单项交易成本之和,即为每一次所发生的所支付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生的权益性证券公允价值之和;购买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应计入企业合并成本,而不是直接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在企业合并或协议中对可能影响企业合并成本的未来事项做出约定的,购买方如果是估计未来事项做出约定的,且估计未来事项很可能对合并成本金额影响能够可靠计量,购买方应当将其计入合并成本。

在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的情况下。购买方在购买日取得被购买方的各项资产,如果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预计能够流入企业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应按公允价值确认资产。购买方在合并日取得被购买方各项负债,如果履行有关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应当按公允价值确认为负债。新会计准则中明确了商誉的概念。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企业应于每个会计期末,对商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进行测试,计算确定其减值金额。对商誉测试的减值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小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为负商誉。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复核后,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购买法与权益法的选择会影响到合并后企业的资产结构及利润变化。购买法下,被收购资产以公允价值入账会使资产总额增加,以后每年度摊销额较大,形成的商誉会引起以后年度商誉减值费用增加。因此,正常情况下,购买法会使企业总资产增加,年度利润降低,净资产收益率降低。合并利润表中,权益法下所并入的收入和费用等是年度性的,购买法下从购买日算起,权益法的合并当年的利润高于购买法,这些影响将使得一些公司偏好权益法。二是商誉减值的利用空间。以往,企业处置资产或股权,会带来非经常性收益。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也可能给主并方带来当期收益,商誉不再逐年摊销,而是每年做减值测试,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以后每个年度不能转回。这样规定给企业以很大的空间,注重当期收益指标的情况下,有可能不做减值处理。注重现金流的情况下,有可能大幅减值以获取所得税递延。

5、《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并未对金融工具的概念做出具体的规定。而新的会计准则明确地把金融工具定义为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该合同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合伙企业、公司形式的实体或政府机构。金融工具包括基本金融工具和金融期权、期货或运期合约、利率互换以及货币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无论是正确还是未确认的,均符合金融工具的定义。

新会计准则在分类上改变了以往按期限划分资产、负债类别的做法,按金融工具的属性将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直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4类;将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

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混合计价模式,对于交易性资产、金融衍生工具,要求按市值计价;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及其他金融负债,按历史成本计量,但需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对金融负债进行后续计量。新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的确定,采用了两个层次,对活跃市场中交易的金融工具使用标价计量,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在估价的技术基础上确定。

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按照规定,一些公司进行短期股票投资,将不再采用原先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而将纯粹采用市价法。假设某公司以每股10元在二级市场买入1000万股股票,到年底该股票上涨到15元。按照原先的会计方法,该公司的5000万元账面所得不能计入当期利润,在报表中这部分股票仍然按照10元成本计入资产;但按照新会计准则,这部分股票将按照15元计价,并且将为公司增加5000万元投资收益。相反,当年底股票价格下降,按新准则会造成利润下降。

参考文献:

[1]赵翔.新会计准则对金融企业的影响及其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7,(04):41-43.

[2]任秀梅、赵晓华、任亮.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研究[J].理论观察,2006,(05):85-86.

[3]王彬.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J].当代经济,2006,(11):82-82.

新会计准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2号;长期股权投资;变化;优点

一、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一)投资的分类方式和计量标准不同

新会计准则对投资的会计处理进行了重新分类,将原来的一个《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的内容,分为《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两部分,同时将短期投资修改为交易性证券投资,长期债券投资修改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均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非控制、非共同控制和非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也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规范。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归类方法,具有共同控制,重大影响关系的企业,采用权益法;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不同

新会计准则按长期股权投资的形成方式,分别确定其初始计量方法。具体如下:

1.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认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时,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时,购买方在购买日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的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企业合并准则规定,合并成本主要是指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的公允价值。该公允价值与其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认

对其他方式获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确认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这与旧会计准则明显不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2)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不公允的除外。(3)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规定处理,即:其初始投资成本的确认均使用公允价值。

(三)权益法核算具体账务处理不同

在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情况下,新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二、实例分析新旧会计准则账务处理差异

1.在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时,新旧会计准则账务处理差异如下:

【例1】甲公司2007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2000万元购入乙公司40%的表决权资本。乙公司2007年1月1日所有者权益为4000万元,公允价值为4500万元。假定乙公司的净资产全部为可辨认净资产,且甲公司能对乙公司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按旧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有关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 2000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40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4000000

而按新准则的规定,初始投资成本(2000万元)大于投资时应享有乙公司所有者权益的【例1】公允价值份额(1800万元),差额应确认为商誉,因此有关的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 18000000

商誉2000000

贷:银行存款2000000

2.在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因而对其差额不再作为资本公积处理。

【例2】假定例1中乙公司所有者权益为5500万元,公允价值为600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

按旧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有关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2200000

贷:银行存款2000000

资本公积2000000

而按新准则的规定,初始投资成本2000万元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2400万元的差额400万元,应确认为当期损益。有关的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一乙公司(投资成本) 2400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00

投资收益4000000

三、新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规定的优点

1.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

2003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中取消了在单独财务报表中允许采用权益法,而改为对子公司投资采用成本法,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再按权益法调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为此进行了重新规范。对子公司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能着重反映投资企业收到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这是真实的现金流入,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较为关心的信息,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采用成本法核算编制的单独财务报表能够提供母公司自身的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同时,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再按权益法进行调整,不仅可以全面反映母公司控制实质的投资收益的变化,而且,也便于母子公司相关项目之间的抵销会计处理。通过这样的会计处理,可以增加财务报表的综合信息含量,更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进行分析利用。

2.充分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新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更加注重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中投资企业法人符合法律上企业法人概念的要求,与被投资企业是两个法人实体,只有当被投资企业实质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时才会体现投资人的股东地位和权力,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不会直接影响投资企业的利润或亏损。而权益法核算中的投资收益真正反映了投资企业真实的投资利益,随时调整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也体现了投资企业实际所拥有的权利。同时,新准则不是简单的以投资份额的一定比例作为划分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的标准,而更多的考虑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实际权力的大小,公允价值的再次引入更能反映企业间的真实关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

3.细化了相关科目的规范对象

新会计准则是对原有会计准则的规范和完善,着重解决原有准则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努力与现行国际准则接轨。为了真实反映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在新准则中,引入了金融工具的概念,并对不同的金融工具进行了细化,分别制定相应的规则进行规范。对于企业为了套期保值或短期资产增值而用现金购买且在短期内出售一定的金融资产,新准则将其定义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对企业持有的长期债券投资定义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对企业为了控股或其他目的而持有的其他企业较大比例的股票定义为“长期股权投资”。根据企业持有的目的和形式细化金融工具的目的就是更好的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目前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范的对象主要包括投资企业持有的权益性投资,明确的规范对象有利于企业会计核算信息更具可比性和实用性。

4.提高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制定新会计准则的根本目标就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也是衡量新会计准则是否成功重要标准。新准则关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在科目设置和核算方法选择以及减值资产处理上都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参考文献:

[1]黄燕铭.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其影响[J].财会月刊(会计),2007(6).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P88-106.

[3]刘玉芝.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比较探讨[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新会计准则范文第6篇

从2007年1月1日起,财政部此前的39项企业会计准则(下称新会计准则)开始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经过一年的运行,新会计准则的理念逐渐为市场接受和理解,其对上市公司乃至整体经济的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

与此前实行的17项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相比,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以及准则的指南、解释公告等组成,其规范的交易和事项的内容比原来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更为全面和具体。

在新准则体系中,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公允价值的引入。新会计准则突破了历史成本原则,更多强调公允价值的计量,将更多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利润,这符合经济收益观。

通过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当前所持有的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

采用公允价值,不仅能对其作出初始确认,还能进行后续计量,揭示企业蕴藏的潜在风险,便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理性的决策。

考虑到中国会计环境的现状,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较为谨慎,只是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以及非货币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同时还严格规范了运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即公允价值应当在具有“商业实质”,并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确认。然而,这种谨慎的考虑正是基于对中国现阶段企业发展以及经济现状的全面分析和可行性研究之后,总结出的适合中国企业经济发展的会计处理模式。

而且,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中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不仅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而且在经济业务的技术处理上也加以审慎考虑,如对投资性房地产,没有采用含有较多假设的估值技术等。

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必须及时全面理解财务报表的这一深刻变化,才能充分运用新会计准则为决策带来巨大的信息财富。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引入,给中国的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带来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全新概念。因此,这需要会计信息使用者付出一些时间、人力等成本,来研读和理解公允价值的概念以及运用,以便能够更清晰准确地理解和分析财务报表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内容。当然,如果能够得到专业的财务机构或财务分析专家的咨询意见,那将会更有益于对新准则下财务报表的理解。

新准则体系的建立,对原有的财务报告披露要求作了全面的梳理和显著改进,创建了比较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准则对信息披露时间、空间、范围和内容的全面系统的规定,将促进企业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财务信息的披露被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从将近一年上市公司对新准则的执行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已经平稳地从原会计准则体系中过渡到新会计准则体系。这也说明,中国目前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经济基础以及市场环境,来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和执行,标志着中国与国际惯例逐渐实现趋同,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当代中国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实现中国上市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可比性。这种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内以及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监管机构更加协调有效地管理国内企业以及市场的信心。中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正逐步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等效及趋同,这大大促进了中国企业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之走向更加成熟、更加规范化的道路。■

新会计准则范文第7篇

一、新旧会计准则在财务会计报告规范方面的比较

财务报表是对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作为财务会计报告的核心部分,其提供了企业管理层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而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财务分析者以企业有关会计资料为依据,采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一项管理活动或行为。新会计准则体系对财务会计报告体系进一步改革,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规定之后,单列财务会计报告一章,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其主要差异如下:

1.名称:旧的基本准则的名称为财务报告;新的基本准则的名称为财务会计报告。

2.内容:旧的基本准则财务报告的内容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者现金流量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新的基本准则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3.目标:旧的基本准则将会计的目标表述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4.使用者:旧的基本准则没有明确指出使用者。相关性原则中提到:国家宏观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管理者和有关各方;新的基本准则使用者明确提出为: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

二、新会计准则对报表使用者和编制者的影响

对于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的核心部分——财务报表而言,新会计准则有关财务会计报告的变化,有些对报表使用者有利,有些对报表编制者有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表使用者与报表编制者是博弈的双方。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对报表使用者有利而对报表编制者不利的影响

母公司个别报表中,对子公司的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与权益法相比其影响如下:当子公司盈利时,母公司资产负债表投资额少确认(不追加投资账面值);利润表投资收益少确认(除非动用留存收益分配股利),从而净化了利润表。但是,如果企业发展前景较好,希望掩盖当期利润,便于今后“以丰补歉”,这一影响又属不利影响。在子公司亏损的情况下,母公司资产负债表投资额多确认(不冲减投资账面值),利润表投资损失不确认或少确认(在动用留存收益分配股利情况下)。

2.对报表编制者有利而对报表使用者不利的影响

首先,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恢复使用公允价值,虽然需要判断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判断的客观性较弱,为报表编制者提供了利用公允价值制造虚假利润的机会。其次,债务重组恢复“重组收益”进入利润表的资格,又给利润表带来“虚假繁荣”的机会。再次,投资性房地产计量引入公允价值计价模式(期末根据公允价值变化调整账面价值,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在公允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为企业调节利润留下了空间。

三、进一步完善财务报表的建议

1.关于利润表直接列报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简化了利润表单列项目,规定直接列报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而不再区分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笔者认为,虽然当前企业经营呈多元化特点,但这种简化列报不能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求而且可能掩盖某些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间接粉饰企业的经营业绩,最终误导投资者的决策。因此,建议将企业的经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在报表附注中详细披露,或者以附表的形式披露,具体可以包括经营业务和其他业务的种类、金额、各自占利润总额的比例以及上期同比情况。

2.关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改进前提的问题

在对现代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进行改进之前,有必要认清改进的前提。首先,要辨明主要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其次必须坚持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可将其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而不是全盘的否定。笔者认为,企业有选择地披露信息可避免暴露商业秘密,而对于加大了财务会计报告成本的问题,也是可以避免的,因为财务会计报告应是企业会计人员与企业其他有关人员合作的成果,其中许多内容是非会计性质的。因此,通过应用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工作结果来提高信息披露的相关性,财务会计报告的成本并不会有太大变动。

3.关于我国财务分析准则框架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范文第8篇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与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准则发展最重要的规则应当是“适应环境”,而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正如一句成语,就是“环境使然”。

一、新会计准则诞生的必然性

(一)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是促进会计适应经济发展进程的需要

我国国内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经济的一体化,都需要公开透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作支撑,需要有一种统一的会计商业语言来进行国际经贸交流和投融资活动,需要有一套公认、一致、科学的会计标准来规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为构建一个统一的商业语言平台奠定了基础,从而顺应了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顺应了会计服务于经济建设、提高我国经济国际影响力的需要。

(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是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在着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比、有用,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促进资金有效流动,推动产业升级,避免无效投资和资金浪费的重要举措,是深化企业改革、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是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

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直接影响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服务投资者做经济决策为目标,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必将进一步强化对信息供给的约束,有效地维护投资者的知情权,有利于社会公众作出理性决策,从而为维护自身合法利益提供了更好的制度保证。

(四)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是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更科学、更统一的会计标准,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也为政府监管部门和有关经济管理部门提供了更加有力、更加有效的评判准绳和衡量标准,有利于提高整个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会计工作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断规范,也有利于提升政府经济监管部门的行政能力。

(五)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是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凸显出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的重要性。语言不通,没法打交道、做生意、谈合作。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架起了密切中外经贸合作的会计技术桥梁,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投资环境,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更好更多地“走出去”,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六)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是我国会计国际化的需要

我国的经济在国际舞台上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会计作为反映经济活动、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理应走上国际舞台,扮演其应有的角色。我们应当从促进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制定环节入手,一步一个脚印,环环相扣,脚踏实地,全面提升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和会计发展水平,提高我国会计的国际话语权,推动我国会计的规范化和国际化。

二、新会计准则的主要革新点

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并入会计分期基本假设,历史成本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但也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

本次准则体系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但是总体上说,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一方面,公允价值反映现时价值,与决策确实比较相关,但其可靠性的取得难以确保,而且公允价值增值的收益并无相应的现金流;另一方面,国际会计准则也并未完全否定历史成本计价,因此公允价值在运用程度上需要慎重考虑。

三、部分具体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一)企业合并准则

中央控股或集团内企业之间并非完全出于自愿的合并交易行为,合并对价也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不代表公允价值,因此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以避免利润操纵。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可以有双方的讨价还价,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确认购买商誉。商誉的减值问题在资产减值准则中单独予以规定,只减值不摊销。

(二)资产减值准则

明确了若干项资产减值迹象,以及可收回金额为协议销售价格减去处置成本后的净额或者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中的较高者。同时明确所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下面就该准则谈一些具体的看法。

1.新准则对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限制,大大收缩了“资产减值转回”虚增利润的弹性空间,将会使报表信息更加客观真实

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底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没有对资产减值的认定标准做出具体规定。2002年《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也未明确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导致在会计实务中可操作性较差。而2006年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这些迹象包括:(1)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降,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2)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3)市场利率或者其它市场投资回报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4)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5)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6)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实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或者损失)远远低于(或高于)预计金额等;(7)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

通过对这几条判断资产减值标准的分析,可以归纳出资产减值的三种确认标准:一是永久性标准,即对在可预见的未来不能恢复的资产减值给予确认,这个标准虽然避免了确认暂时价值波动形成的损失,但需要会计人员对暂时减值与永久减值进行判断;二是经济性标准,即在资产负债表日若资产账面价值低于可回收金额则确认其减值,它能如实反映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价值,避开了采用职业判断区分资产减值类型的难题,便于操作;三是可能性标准,即要求对可能的资产减值予以确认,其目的主要在于与历史成本保持一致,避免对不必要减值损失的确认。

2.固定资产减值的账务处理

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将各项资产的减值确认为当期费用。新的资产减值准则第15条也规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笔者认为,这种做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有可能将应计入折旧中的资产损耗一次性计入某一年度的费用中,模糊了折旧与减值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若利用减值弥补资产损耗,不仅掩盖了资产在消耗中被弥补这一漫长过程,为企业调节利润留下一定空间,而且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美国在会计准则制定的过程中,曾提出对不同减值采用不同的方法计量。若资产可能是由于折旧没有进行适当的调整而减值,应进行追溯调整折旧;若资产可能是由于用途重大改变而减值,在与相关的计量标准进行比较后可将减值差额直接计入损益。这主要是考虑到企业一般是在依据现在的情况来推测资产未来的使用情况后,对资产制定折旧政策。而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可能一段时间后,资产账面价值大于其实际价值,此时,将这部分差额完全计入当期费用显然不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为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追溯调整将资产的损耗计入恰当的年份,防止企业通过资产减值调节利润。在区分不同性质的减值时,对那些受过去已经发生的、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的因素(如科技进步)影响而减值的资产,应对减值进行追溯调整;而对于特殊的、不经常发生的事件(如资产坏损,经济、法律环境突变等不可预测的事件),由于不是以前各期积累的结果,也不对以前的核算有任何影响,可将其导致的减值计入当期损益。当然,追溯调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利用追溯调整将资产减值计入以前年度,这样既挤掉了资产中的水分,又不影响当年的利润数字,从而造成将以前年度的利润转到本期的现象。这就要对减值的原因进行审核,制定相关措施,对不同性质的减值采取相应的账务处理方法。

(三)捐赠与补助准则

IFRS对政府补助和政府援助采用全面收益法,但中国有所不同,新准则规定对研发拨款等文件明确会计处理方法的,应从其规定(例如将专项拨款视同国家投资,计入资本公积);没有特殊规定的才计入收益。

(四)生物资产准则

本准则主要规范农垦企业对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将生物资产划分为生产性、消耗性和公益性三类,分别进行会计处理。该准则不引进公允价值计量。

新会计准则范文第9篇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益受到国际投资者的青睐。然而,理性投资者在中国资本市场寻求机会的同时也在博弈收益与成本: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较大差异,降低了会计报表作为国际商务语言的通用性,增大了财务主体对外融资成本,阻碍了海外IPO和QFII进入中国的步伐,经济一体化迫切需要全球一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支撑。

一、新会计准则的全新理念:从国际协调到国际趋同

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构成,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了稳健的财务报告框架,体现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全新理念。从会计准则的国际发展来看,经历了三个版本:1.0版是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2.0版是国际协调,3.0版是国际趋同。从强调“中国特色”的国际协调到“可比互通”的国际趋同,新准则在关键环节和根本实质上实现了与中国经济发展同步的全面提速,首次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趋同、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能够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蕴涵了深厚的国际化特色。

二、新会计准则的显著变化:对接国际标准

(一)规范了会计基本原则。会计基本原则是规范会计工作流程和评价会计工作质量的标准,新会计准则开宗明义,重新诠释了财务报告目标,指出会计目标应当是提供相关、真实、可靠、公允的会计信息,与旧准则相比,增加了对公允因素的考量,更为关注会计信息的适用性。其次,吸收国际会计准则的合理内核,对会计要素定义做了重大调整,在“利润”要素中引入“利得”、“损失”概念,利得不是经营收入所得但是利润的组成部分,损失不是费用但会减少企业的利润。同时,在原有12项“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增设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并将其修订为“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凸显了一般原则的内容实质。会计基本原则的规范和理念的升华,为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二)注重了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

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IASC)。新准则的一大特点在于既坚持历史成本原则,又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如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以成本模式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的基准模式,并适当引入了公允价值模式。公允价值模式符合投资性房地产的特性,能够较好地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从目前来看,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在某些情况下(如产权交易平台)是可以取得的。但考虑到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还不够成熟,交易信息的透明度还不够高,新准则未完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要求企业应于会计期末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应当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体现了FASB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的要求,在《债务重组准则》、《合并报表准则》、《非货币易准则》、《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得以阐释,这一制度安排突出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有利于充分揭示财务风险,合理评价企业经营绩效。

(三)变革了会计核算方法。新准则对涉及会计估计范畴、随意性较大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了调整。如2000年后相继出台的“八项计提”虽然明确规定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在这方面所提供的指南不够详细,尤其是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没有具体的操作指南,致使上市公司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方面存在过多的随意性,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新准则明确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时间及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方法,给出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方法,规定了计提的减值准备在转回后不得计入损益,而应计入公积金。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应用指南,使一些抽象的概念易于理解,且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此外,存货管理办法、债务重组方法的变革,强调了资产负债项目的真实性,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利润调节的随意性,进一步夯实企业资产质量。

(四)明确了合并报表理论。合并报表作为世界会计难题之一,一直以来倍受各国会计界关注。新准则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所强调的控制原则,将合并理论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范围的确定更重视实质性控制,要求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同时,新准则针对我国实际,对企业合并进行了分类。从国际上目前适用的合并准则来看,基本倾向的做法是购买法,即将企业合并交易看作是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企业的股权或净资产的过程。但是按照购买法进行核算,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美国会计准则,均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排除在外。而我国实务中出现的不少企业合并均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如果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排除在准则的适用范围之外,将无法真正解决我国会计实务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新准则在参照国际通行标准的前提下,按照参与合并的企业是否受同一方控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对两类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合并会计理论的变迁,体现了合并准则从重要性原则向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转变,符合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导向。

三、新会计准则实施的难点分析

新颁布的39项会计准则涉及工业、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领域,改革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史无前例的,其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面临着技术瓶颈和伦理抉择。

(一)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公允价值计量被认为能为决策者提供最为相关的信息,在国际会计准则及各国会计准则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准则在《债务重组准则》、《非货币易准则》中恢复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业系列准则、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准则中全面引入公允价值模式,代表了财务会计未来发展的方向。然而该模式在实际运用中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面临着技术困难。仍以《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为例,准则第9条列示了公允价值的四种确认方法,即活跃市场存在着相同或相近地理位置、不同地理位置或不活跃市场存在类似的其他房地产最新交易价格的,均可参照类似房地产的现行市场价格,亦可以采用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法进行确定。笔者认为,公允价值由谁来确认、确认方法是否恰当是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是否合理的关键。从软件来说,不论是由上市公司还是中介机构来确认,都必须具备相应的估价知识,这对于广大会计从业人员来说,需要时间表;从硬件来说,公允价值的取得需要公开市场和公开信息的支持,相应的数据库建设和交易平台的构建是其基础,这在我国现阶段还不完全具备,信息使用者的选取余地较小,职业判断的科学性亟待评估。

新会计准则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军品;成本结构

Abstract:TheMinistryofFinanceinFebruary15,2006helda"ChinaAccountingAuditingStandardsconferencesystem",issued39AccountingStandards.FinanceMinisterJinRenqingannounced:corporateaccountingstandardssinceJanuary1,2007inlistedcompanies,donotstriveforalongtime,intheimplementationofalllarge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LiWei,deputydirectoroftheSASACattheconference:thecombinationofcentralenterprises,enterprisegroupstourgeimplementationofthecentralbusinessaccountingstandards,andstrivein2008bytheendofthefullimplementation.Therefore,itisnecessaryforthenewaccountingstandardsforbusinessenterprisesofthecentralmilitaryindustryenterprisestocarryoutresearchandexplore.

Keywords:thenewaccountingstandards;military;coststructure

前言

按照现行的军品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军品计价成本由制造成本(原材料、元器件、直接工资、军工专项、制造费用、燃料动力费等)与期间费用(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构成。

对于进行军品生产的企业单位来说,不执行《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是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因此,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与原有企业会计准则的不同,势必影响到企业的核算,并进而影响到军品成本构成的结构。具体来说,影响军品成本构成的新准则主要有《职工薪酬》、《借款费用》和《存货》等三个准则。

一、《职工薪酬》准则对军品成本构成的影响

1、准则的新规定

新颁布的《职工薪酬》准则的制定旨在规范企业为获取职工提供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职工薪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职工福利费、各类社会保险费用、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未参加社会统筹的退休人员退休金和医疗费用以及辞退福利、带薪休假等其他与薪酬相关的支出。但此准则不涉及对于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和企业年金的规范。

可以看出此准则所规范的职工薪酬较以往相比内涵大为增加,既有传统意义上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也包括以往包含在福利费和期间费用中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各类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更是增加了诸如辞退福利、带薪休假等新增的职工薪酬形式,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而从会计核算来看,此准则统一了各类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原则:在职工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确认为负债,根据受益对象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应由生产产品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存货成本;应由在建工程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建造固定资产成本;应由产品和在建工程负担以外的其他职工薪酬,计入当期费用。而以往则是除了工资津贴和福利费按受益对象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外,其他职工薪酬则全部计入当期费用。

在信息披露方面,准则统一了关于职工薪酬的披露原则,首次明确规范了披露的范围和内容,即因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各类社会保险福利费、住房公积金、支付因解除劳动关系所给予的补偿以及其他职工薪酬等项目的金额。同时规范了对于因接受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补偿计划建议的职工数量不确定而产生的或有负债,应根据《或有事项》准则规定进行披露。

2、准则对军品成本构成的影响

因为新准则将原统一在管理费用中核算的各类社会保险费用、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未参加社会统筹的退休人员退休金和医疗费用以及辞退福利、带薪休假等其他与薪酬相关的支出按受益对象分别计入资产、成本或费用。所以,企业直接生产人员和车间管理人员的上述各项费用势必要从管理费用中转移至直接工资或制造费用中核算,从而加大了军品制造成本的比重,减少了期间费用的比重。从军品小时费用率来看,则是降低了管理费用小时费用率,提高了直接工资小时费用率和制造费用小时费用率。二、《借款费用》和《存货》准则对军品成本构成的影响

1、准则的新规定

修订后的《借款费用》准则与原准则的差异,主要在于:一是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原准则仅为固定资产,新准则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二是扩大了可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原准则仅为专门借款,新准则包括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由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将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如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

对应资本化计入存货的会计分录,准则规定如下:

借:生产成本

贷:银行存款(辅助费用)

预提费用(一般借款利息)长期借款(专门借款利息、外汇借款利息及汇兑差额)应付债券(应付债券利息及溢价折价的摊销)

在存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借:存货

贷:生产成本

2、对军品成本构成的影响在原会计准则规定下,除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费用符合条件的可以资本化外,其他借款费用均要计入当期财务费用。所以,在军品生产企业为保证及时交付产品的情况下,在未签订产品销售合同、未收到预付款时,需要借入资金进行原材料、元器件、外购外协件的提前采购,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只能计入财务费用。

在新会计准则规定下,上述这些借款费用在生产成本中核算,资本化进入存货成本,增加了军品成本中直接材料的金额,减少了财务费用的金额,从军品小时费用率来看,则是降低了财务费用小时费用率。

上一篇:英语词汇教学范文 下一篇:语篇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