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保险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08:29:56

邮政保险论文

邮政保险论文范文第1篇

一、围绕企业改革发展实际,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女职工思想认识水平

一年来,各级女职工组织把学习和实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光荣的政治任务,在工会组织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认真分析女职工工作现状,把握女职工工作特点,认真组织开展《工会法》、《婚姻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邮政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实施细则》、《云南省集体合同条例》等重要文件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通过座谈、交流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各级女职工组织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做到思想上保持敏锐,政治上保持清醒,自觉将女职工工作摆到企业发展的大局,工会工作的全局中去认识和把握,使各项工作较好地适应了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并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xx年在全省邮政系统内组织开展了以“增强女职工素质,适应发展要求”为主题的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各级女职工组织认真动员广大女职工积极参与,精心组织安排,主动开展调查研究,指定人员负责主要论文的撰写工作,共推荐上报论文36篇。不少论文还能够结合女职工工作实际,将女职工在生产、经营、发展中的成功经验通过理论提升展现出来,对指导实践工作具有积极作用。经省邮政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召开会议对上报论文进行初评和交叉评选审定后,最终评选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6篇和5个优秀组织奖单位。xx年8月,省邮政工会女职工委员会根据省总女工部的要求,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及时上报了女职工工作调研报告,得到了省总女工部的好评和肯定。

二、以适应企业发展为目的,推动实施“女职工素质工程”,促进女职工全面快速发展

省邮政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始终把女职工素质工程作为女职工工作的长期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将实施女职工素质工程与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结合起来、与“女职工双文明建功立业”竞赛活动结合起来、与女职工自学成才结合起来,在各单位开展的岗位练功、技术比武中有许多女职工成为标兵、能手,成为学习型、创新型、智能型职工,实现一岗多证,一专多能,增强了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一年来,省局、省邮政工会从促进云南邮政业务技术骨干队伍建设的高度,提出组织开展“云南省邮政营业技术技能大赛”活动,作为从事邮政营业岗位占80%以上的女职工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是充分施展女职工才华,展示女职工风采的有效平台和渠道。省邮政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结合省局、省邮政工会的要求,及时以云邮会[xx]53号文件《关于积极组织动员广大女职工投入到“云南省邮政营业技术技能大赛”活动中来的通知》,对各级女职工组织提出要求,希望各级女职工组织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对待此项竞赛活动,积极宣传动员组织广大女职工投入到竞赛活动中来,主动投身到企业经济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充分发挥女职工“半边天”作用,为促进云南邮政健康、协调、快速发展,作出女职工应有的贡献。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顺利开展女职工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xx年8月,经过积极的筹备,省邮政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二届一次会议在昆召开,顺利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从组织建设上保证了女职工工作的顺利开展。8月19日,云南省邮政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二届一次(扩大)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省邮政工会第一届女职工委员会罗丽云副主任所作的《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创女职工工作新局面》工作报告;审议协商产生的云南省邮政工会第二届女职工委员会委员;选举产生了罗丽云同志为省邮政工会第二届女职工委员会主任。会议得到了省总工会、省邮政工会的高度重视,省总童凤华副主席到会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省局副局长、省邮政工会李云山主席作了重要讲话,一方面对女职工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对新一届女职工委员会的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动员本单位女职工继续发挥“半边天”作用,为云南邮政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作出女职工的一份力量。

四、贴近女职工实际,维护女职工权益,使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为进一步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省邮政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在省局、省邮政工会、省总工会已经组织开展的全省邮政系统职工重病医疗互助保障、职工团体住院医疗保险、全省职工医疗互助活动的基础上,又组织动员女职工积极参与到省总工会女工部开展的“女性安康”保险活动中来,不仅提高了女职工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且使广大邮政女职工的医疗保障水平从整体上得到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认真组织开展了“寒窗助学”活动。xx年8月,由省总工会出资30万元,资助了100名困难家庭职工子女上大学,我省邮政系统通过各级工会组织广泛了解认真摸底掌握基层职工子女升学情况,并对符合条件的职工子女进行申报,我省邮政系统有4名困难家庭的职工子女得到省总工会的及时资助,共计资助助学金9000元。我省邮政系统受到资助的4名困难家庭职工子女都是品学兼优,被省内外公办大学本科专业招收录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他们中有考取南开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省内外重点大学,4名学生来自楚雄、昭通、昆明市邮政局困难职工家庭。

(二)及时建立单亲困难女职工档案。全省邮政系统共有4千多名女职工,分布在300多个岗位上,为了及时、准确、真实地掌握云南邮政系统单亲女职工的困难情况,省邮政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及时转发了《全总女职工委员会的通知》,并设计了单亲女职工情况调查表,下发到全省各地州市邮政工委女职工委员会,要求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关心单亲女职工的生产、生活、子女教育等问题,切实帮助单亲女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她们树立信心,尽快摆脱困境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为各级组织做好对单亲困难女职工的帮扶工作创造条件。

(三)做好对单亲困难女职工的帮扶。xx年1月,省邮政工会女职工委员会根据各级女职工组织上报的单亲困难女职工困难情况以及统计报表,及时建立了云南邮政系统单亲困难女职工档案,经省邮政工会女职工委员会进行认真核实、审定,并结合云南省各行业的情况,最终确定10名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单亲女职工,上报省总工会女职工部,及时得到省总工会的帮扶,省总拿出资金给每一位单亲困难女职工赠送了一份“女性安康保险”,切实体现了省总工会对单亲困难女职工的关爱。今年“三八”期间省邮政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为部分困难单亲女职工购买了“女性安康保险”,为困难女职工搭建起了一道保障防线。

(四)积极做好赔付工作。xx年11月15日,省邮政工会余伟副主席一行在昆明局工会领导、昆明局投递局相关领导陪同下,前往医院看望并慰问了因患重病住院治疗的昆明市邮政局投递局一名女职工,并将云南省邮政系统职工重病医疗互助保障金贰万元以及“女性安康保险”理赔金壹万元,共计人民币叁万元整送到了这位女职工手中。

一年来,各级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在各级工会组织和上级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的领导下,通过广大女职工的共同努力,女职工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是工作发展不平衡。有的单位女职工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有的活动开展单一。二是工作缺乏创新精神,女职工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缺乏深入地调查研究,思路不广、办法不多。三是由于机构改革,人员变动较大,许多新同志走上了工会工作岗位,包括州、县局女职工委员会的委员变动也非常大,培训工作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xx年工作安排意见

1 2 3 4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增强抓好女职工工作的责任感。省邮政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将以学习贯彻落实工会十四大、云南邮政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省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三届一次(扩大)会议精神为契机,紧紧围绕云南邮政的中心工作,把广大邮政女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加快发展,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高度上来。

各级邮政工会女职工组织要站在云南邮政事业发展的高度,进一步贯彻落实各级工会和女职工委员会议精神,团结和带领广大女职工在邮政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通过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服务质量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把全省邮政工会二届二次全委会议精神和省邮政工会二届一次女职工委员会确定的今后一个时期邮政工作、工会工作和女职工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具体工作和新思路贯彻到广大女职工中去,引导她们牢固树立要推动邮政改革发展,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依靠发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达到鼓舞斗志、增强信心的目的。将广大女职工更加紧密地团结、动员起来,鼓足干劲,凝聚力量,积极投身到云南邮政建设发展的事业中,为云南邮政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目标发挥好“半边天”作用,做出新成效。

(二)打好女职工组织建设基础,充分发挥女职工组织的作用,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加强女职工组织自身建设,既是新形势下女职工队伍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工会历史使命的具体需要,只有从政治思想上、组织体系上、管理制度上、工作作风上,不断加强女职工组织建设,才能提高工会女职工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发挥女职工作用的基础和保障。

要按照以工会组织建设带动女职工组织建设的思路,加强女职工组织体系建设,夯实基础,扩大覆盖面。力争做到女职工组织与工会组织同步组建、同步改建、同步加强。坚持在组建工会的同时,组建女职工组织;选配工会主席的同时,选配女职委主任;工会工作开展到哪里,女职工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当前特别要重视在机构改革中削弱或取消女职工组织、到届不改选或者长期没有人负责女职工工作的问题,坚持从组织建设方面为广大女职工发挥好“半边天”作用搭建平台。

各级女职工组织要从强化运行机制,提高运行效率,增强履职能力入手,不断适应企业发展和工会工作的新特点、新形势,发挥女职工委员会集体的力量,主动分析新形势,掌握工作新特点,调动女职工工作积极性,增强女职工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女职工组织要主动做好协调和沟通工作,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形成各部门关心支持女职工工作的局面,为女职工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加强与工会内部的联系,主动汇报女职工工作,在工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开展好具体工作,得到大力支持,形成女职工工作为工会工作服务,工会支持女职工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围绕云南邮政系统女职工“提素质,建功绩”活动,促进广大女职工全面发展。

实施职工素质工程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推进邮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也是工会履行维护职能的根本要求,各级工会女职工委员会要团结带领广大邮政女职工深刻地认识到自已的命运是与云南邮政事业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只有云南邮政事业的发展,才能求得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各级女职工组织应团结带领广大邮政女职工树立“自立、自信、自强、自尊”的时代精神,确立工作目标、生活目标、发展目标,从增强和提高自身素质入手,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改革深化的需要,竞争挑战的需要。充分发挥女职工的特点和优势,在实施“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和“女职工建功立业工程”中,努力创造新业绩、树立新风尚、争做新女性。

在xx年的女职工工作中,省邮政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将结合省局、省邮政工会《关于组织开展云南省邮政营业技术技能大赛,促进云南邮政业务骨干队伍建设的通知》要求,重点以开展女职工岗位比武,技术练功、劳动竞赛为活动载体,印发文件,积极动员广大女职工踊跃参与,在此次竞赛中充分施展才华,展示风采,不断提升邮政女职工新知识、新技能、新业务的运用和适应能力。省邮政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将加强与基层女职工组织的联系,指导女职工组织开展好各项工作,并对荣获云南省邮政营业技术技能大赛“状元”、“能手”的女职工作为云南省女劳模、巾帼建功标兵等各类先进评比的拟推荐人选。xx年二季度,省邮政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将抓好已明确的省总工会女职工技术技能竞赛联系点----昆明市邮政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的竞赛工作,将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指导市邮政局在总结前一阶段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积累经验,认真准备,做好省总女职工部即将开展的“女职工技术技能竞赛成果展示赛”。

省邮政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和各级女职工组织将注重培养女职工先进,用身边的先进人物教育、引导广大女职工投身邮政建设事业,鼓舞、指导广大女职工建功立业。

(四)加大关心和爱护女职工工作力度,切实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

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应加大办实事力度,更好地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继续抓好对《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等有关维护女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落实女职工委员会在涉及女职工保障问题上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大协调劳动关系的力度。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有关规定,关爱女职工的身体健康,继续推动建立和参加“女职工防癌保险”、“女性安康互助保险”等,进一步提高女职工医疗保障水平。指导女职工积极参加云南省邮政系统职工重病医疗互助保障和省总工会职工医疗互助活动、以及团体补充医疗保险和女职工生育保险的赔付工作。

在xx年“三八”节前夕,省邮政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将组织动员全省广大邮政女职工参加由全国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组织开展的《“陕汽杯”女职工权益保障法律法规知识竞赛》,通过竞赛提高广大女职工的法律法规知识和法制观念。省邮政工会女职工委员会还将根据女职工的要求,把女职工生育保险、女职工权益保护等有关政策条款编写成册,给广大女职工人手一册,使女职工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省邮政工会女职工委员会要求各级女职工组织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利用每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的有利时机,推出新招、创出新意,组织开展好各种深受女职工喜爱的文体活动。不要局限于一种活动方式,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使传统节日活动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女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要继续重视和关注单亲困难女职工的生活问题,掌握单亲女职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情况,女职工工作者要主动关心她们,承担起第一知情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成为困难女职工的知心人、贴心人,帮助她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早日走出困境。各级女职工组织和女职工工作者要发扬“三倾心”精神,一是倾心于对事业的热爱和追求,要站在全省邮政发展的高度,站在邮政工会工作的高度,站在女职工工作的高度来对待我们所从事的女职工事业,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用心做好每一项涉及女职工的工作,将广大女职工满不满意、工作热情高不高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成效,作为我们的第一职责,第一标准。二是倾情于我们的真情实感,女职工组织和工作者心里要装有女职工,要用真情、要用实际行动为女职工排忧解难,倾注一腔热情,切实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三是倾力地做好每一件具体实事,工作中要不忘宗旨,履行好职责,维护好女职工的合法权益,竭尽全力抓好女职工工作,全方位推动女职工工作的发展。

邮政保险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 要:2006年5月,检查组对天津市部分邮政储蓄机构的内控状况、现金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专项检查,并对天津市邮政储蓄机构的经营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就邮储在机构、人员、内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天津市邮政储蓄机构的基本情况

(一)业务开展情况

1.储蓄基本情况。2006年9月末,全市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267.06亿元,较年初新增储蓄有款31.92亿元,年增长率为13.57%;较去年同期新增储蓄余额57.77亿元,增长率为27.6%。其中,定期储蓄存款224亿元,占储蓄余额的84.07%;活期储蓄存款42.2亿元,占储蓄余额的15.83%;定活两便储蓄存款0.09亿元, 通知存款0.1亿元。2006年9月末,邮储存款余额市场占有率为9.76%,存款余额居全市第5位。

2.中间业务情况。目前,天津市邮政储蓄机构开办的中间业务有代收代付(工资、代收电信资费、养老金、失业保险金、代收水费电费等)、保险、国债和基金等业务。截至2006年9月末,中间业务收入0.57亿元,占邮储业务收入16.17%。其中保险业务量9.31亿元,保险业务收入0.375亿元,占中间业务收入的66.31%,市场占有率达到38.63%。目前,已与全市9家寿险公司、3家财险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的险种主要有寿险、家财险和意外险、机动车辆险等。

(二)机构设置情况

天津邮政储汇局成立于1989年12月份,隶属天津市邮政局,目前设置综合办公室、市场部、信贷业务部、储汇业务部、 会计 核算部、稽查安保部、保险业务部、清算中心、储蓄卡部等部门。

目前,天津市邮政储蓄网点361个,其中市内六区邮政储蓄网点155处。共拥有自动柜员机(atm)176台,其中市内六区106台,塘沽区15台,大港区14台。

(三)人员情况

2006年9月末,天津市邮政储蓄从业人员2076人,其中正式职工696人,占33.53%;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232人,占11.18%。

二、当前邮政储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机构设置和人员素质制约邮政储蓄业务的 发展

其一,天津市邮政储汇局为天津市邮政局所辖二级单位,各区县储汇分局为各区县邮政局的业务部门,因此各区县储汇分局与市储汇局并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其二,邮政储蓄独立于邮政局,天津市邮政储汇局作为专业局负责对各区县邮政局的储汇业务经营进行发展筹划、业务指导、业务管理和监督检查;其三,邮政储蓄机构的人事管辖权集中于邮政局,市储汇局对各区县储汇分局并不具备人员管理的权利。这种业务与机构、人员相分离的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邮政储蓄的发展。

目前,邮政储蓄从业人员中只有1/3为正式职工,从业队伍缺乏稳定性;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1.18%,学历层次较低,素质不强,业务水平不高,缺乏 金融 业务经验及专业化管理能力,难以提供令用户满意的多元化金融服务。

邮政储蓄这种特殊的管理模式,使监管部门无法对邮储的业务和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管,大大削弱了执法力度,监管措施难以落实到位。

(二)财务管理模式使现场检查难以延伸

邮政储蓄机构作为邮政局的下属机构,其邮储业务收入按季统一上划天津市邮政局。天津市邮政储汇局作为报账单位,其财务核算完全由天津市邮政局帐务中心负责。邮政储蓄没有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和行政管理机构,无法全面掌握财务收支情况,无从进行成本核算,制约了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

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银行业监管机构无权对邮政部门的账务进行检查,也就使邮政储蓄机构的财务收支完全游离于监管范畴之外,使现场检查难以延伸,为监管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操作风险是邮政储蓄面临的最大风险

银行业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原因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通过对天津市邮政储蓄机构的日常监管、现金业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状况现场检查发现,邮储机构在现金业务、大额交易、网点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操作风险隐患。如单人进出库房、不严格执行存款实名制、柜员交接时不对现金进行请点等严重违规现象。这些问题的发生源于邮储业务操作流程不完善、内控制度缺失和业务人员有章不循,若不及时进行整改,将极易造成操作风险,不利于防范案件和保证储蓄资金安全。

三、政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进程

目前,

(二)建立健全操作规程,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各项业务的操作规程, 科学 制定财务管理、业务监督、业绩考核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和办法,对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应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和监督管理办法,加强事后监督,有效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要组织相关人员对已不适应当前 发展 和基层实际管理情况的内控制度进行修订,为无章可循的业务环节制定操作规程;二是建立风险管理机制,设置相应的风险管理机构,制定风险管理的制度和办法,不断提高对各项业务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水平,为业务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引进和培养精通 金融 业务的专业人才

改革与发展,人才是关键。首先,应大力引进金融和财务 会计 专业人才,充实从业人员队伍,为改革和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借鉴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切实加强在岗职工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 ;再次,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职工以提高专业水准的动力和压力。通过上述措施营造聚才、育才和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满足邮政储蓄业务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积极推进小额质押贷款业务,服务社区,服务“三农”

邮政保险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通过实际调研,利用大量的实证资料,对青海省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完善青海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相关建议,进而推动青海农村经济发展发展,加快青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制约青海省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障碍因素

(一)农村贷款比例偏低

截止2006年12月底,我省农业贷款比例也与农业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14.8%不相称。如2004年,青海省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为15.92亿元,而同期的农业总产值约为63.2亿元。与我省的工业贷款额相比农村贷款比例也是很低的,在2004年仅银行一项的贷款余额为619.85亿元,而其中的工业贷款约为80.02亿元,约占贷款额的13%。农业是弱势产业,银行不愿放贷。从农业本身的特性来说,农业是微利的甚至是难以赢利的产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效益低。在农业投资盈利率较低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为获取经济效益,不愿将资金投放向农业。

(二)农村信用社支农难度大

1.农村信用社支农力受到影响

由于农村经济主体存在抵押品不足的问题,如土地不能作为抵押、树木不能作为抵押、房产也不能作为抵押,农民在有资金需求时往往因无法提供抵押品寻求担保而获得贷款的机会微乎其微,导致农村绝大多数信贷需求主体缺位。

2.农村信用社自身存在着较大问题

第一,农村信用社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的,是合作金融的形式,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合作金融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第二,过去农村信用社是统一的组织模式,现在它不能满足多层次不同金融服务的需求,这种模式的调整迫在眉睫;第三,农村信用社规模太小,金融产品单一;第四,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基层政府往往把它当成财政措施,不太关注经营业绩,亏损都有国家来弥补。

(三)农村积累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我省每年至少有20%的农村存款外流,仅邮政储蓄点每年就有3亿多元农村存款流向城市,占我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约1.5%。由于资金外流严重,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后劲严重不足。邮政储蓄占据大量农村资金,但其发放贷款,支农力度较弱。在目前中国的政策性金融制度下,中央银行用来自邮政储蓄上存资金,以再贷款的方式借给农业发展银行。而且上存利率和再贷款利率是倒挂的,2003年2月后,邮政储蓄存款利率为1.98%,上存利率为4.35%,再贷款综合利率为3.02%.对邮政储蓄支付高额存款利息,已经成为央行沉重的财务包袱。

(四)农村贷款额度偏小

农户可供抵押资产少,又缺乏有实力且愿意承担风险的担保人,农村大数额贷款很难实现。我省农村广泛推行的小额信用贷款一般在5000元以下。农贷数额小,已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据调查,我省的农户资金满足率不到50%,这远远低于全国的62%。

受农村信用意识淡薄的影响,大多金融机构不敢放贷。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由于长期的贷款无法得到偿还,形成大量的坏帐,每年都需要中国人民银行补充大量的支农再贷款,用以填补支农不足,仅2005年前9个月中国人民银行青海分行向各家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提供了支农再贷款余额为16亿元。我省农村信用体系尚未健全,农业企业经营者和农户信用意识淡薄,逾期还贷的现象时有发生。金融机构为有效规避风险,不敢将资金投放到管理不规范的农业企业和信用意识淡薄的农户。

(五)农村贷款利率较高

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业贷款应享受优惠利率。然而,“三农”贷款利率歧视比较严。在我省农村,到2006年3月底,金融机构的支农再贷款利率普遍提高,如支农力度最大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支农再贷款利率为3.55%,高于同期0.32%。高于一年存款利率的1.31%。尽管贷款利率偏高,增加了农业成本,它却促使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农业银行,因为支农贷款利率的提高向农村提供资金,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我省农村保险严重缺失农业补偿机制尚未健全

作为一个农牧业大省,自然条件复杂,全省每年受灾农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重在40%以上。但灾害补偿机制有限。全省农业保险费收入仅占财产保险费收入总额的0.65%,农业保险收入仅占农业增加值比重的0.043%,平均每个农民缴纳的农业保险费为2.6元,获得农业、保险赔偿仅1.8元,保险的险种也由高峰期的60多种降低到了现在的不足30种。远远不能满足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牧业机构多元调整的需要。二、完善青海农村金融服务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

(一)提高认识,加大支持力度

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提高地方金融机构筹资能力和竞争能力,防范金融风险,健全守信受益和失信惩诫制度,加快青海建设。充分认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推进各项改革,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打通农村、牧区及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切实发挥好农村信用社为“三农”、为地方经济、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功能,促进全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二)加强监督,确保稳健经营

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风险的监控考核,建立健全风险考核机制,指导和协助农村信用社完善内控制度,转换经营机制,如期完成组织形式改革任务。人民银行要认真落实改革扶持政策,加强对信用社票据兑付考核工作的指导,督促农村信用社做好票据兑付考核的准备工作,帮助农村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加快发展。财政部门要指导农村信用社建立和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加强财务管理,帮助解决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和会计信息质量。

(三)妥善解决农村邮政储蓄问题

为了解决邮政储蓄对农村金融改革带来的问题,央行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是规定从2003年8月1日起,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转存人民银行部分,按照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目前为1.89%)计付利息。这样一来,邮政储蓄不仅无法靠存贷利率差获取利息收入,反而会有所倒贴;第二,为了对邮政储蓄自2003年8月起的利息损失有所补偿,央行同时规定自同期起邮政储蓄新增存款可由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于除贷款外的多种业务。显然,央行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改革只会进一步加剧农村资金的外流。青海省邮政局决定,从今年4月开始进一步加强邮政服务“三农”工作,积极利用邮政的良好信誉和畅通的网络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农资配送分销服务,在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作用。

(四)强化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力度

农业银行应当在追逐商业利益最大化,注重其商业性的同时,还应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不断地调整其对农村借贷的政策性。完善农发行,应立足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现实,借鉴国外和省外的先进经验,统筹考虑影响农发行发展的各个因素以及支农金融体系,在继续发挥农发行政策性金融的粮食储备贷款、粮食调控贷款、粮食流转贷款等作用的同时,适当地开展新的信贷业务,如粮食加工企业贷款、化肥储备贷款、其他粮食企业贷款等.。

(五)积极化解农业风险

对于农业风险和农民的损失,以往主要靠政府财政补贴和社会救济这两种办法来解决。然而,政府财政资金有限,社会救济渠道不确定,二者总是“救急救不了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政府通过支持农业保险,为农村经济造一把“保护伞”不失为明智之举。当务之急首先要重视农业保险立法,用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在开展农业保险中所应发挥的职能和作用,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其次,加快农业保险经营体制的改革。可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公司分离出来,成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

参考文献

[1]姚翟军,农村金融理论的演变及其在我国的实践[M]

[2]关于县域农村融资难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金融》(2005.20)

邮政保险论文范文第4篇

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中,表面似乎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但本质上却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如何发展现代化的邮政,满足社会需求,实现邮政新世纪的宏伟蓝图,人才是根本的决定因素。当前邮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如果不能加以正确认识,将不利于我国邮政企业的发展。

(一)部分管理者的人力资源观念存在误区

在邮政企业中,有些人特别是部分企业管理干部,对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还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强调职工的职前学历,忽视人力资源开发的终身教育;强调职工的团队价值,忽视人力资源开发的个体需求;强调职工的存量稳定,忽视人力资源开发的合理流动;强调职工的一般使用,忽视人力资源开发的系统管理等。目前,以人为本的理念虽然被企业普遍强调,但一些管理者以人为本的思维仍停留在形式、口号层面上,突出表现多在强调理念,而少有具体措施,尤其是没有将此在实践中发展化为企业特质。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严重阻碍了邮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工作。

(二)岗位用工不合理,缺乏有效的薪酬激励因素

企业编制内在岗职工、聘用工、劳务工、混岗作业人员并存,同工不同酬的现象突出,绩效考核不到位,未能有效满足关于组织对个人绩效认可、综合素质提升和工作内容优化等方面的需求,致使部分员工在缺乏有效激励的环境下工作。虽然邮政企业已经注意到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重要性,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流于形式。对员工的绩效评价并没有按岗位目标体系和完成执行情况逐项评价,领导的主观看法受职工个人身份、资历、地位、人际关系影响较大,容易脱离工作实际,对员工的岗位职责和职位设计等带来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

二、关于邮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策略

中国加入WTO以后,属于服务贸易范畴的邮政,也将面临着国内邮政市场的对外开放,外国邮政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邮政和跨国速递公司将进入中国邮政市场,中国也可以进入其它国家的邮政市场。这对中国邮政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要想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赢得机会,必须要革除邮政企业现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弊端,为企业实现良性发展做好支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采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行为

当前的邮政企业,要通过规章制度的建立,进一步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员工和管理人员的行为,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用工氛围,提高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统一的行为规范,对内有利于强化管理,对外有助于提升形象,从而促进邮政企业的健康发展。[(二)创造更多发挥机会,充分挖掘员工潜能

每一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努力营造好的环境从而使员工发挥出较大水平,如教育培训、工资、晋升的公正性、受尊重、团队精神、福利等,“把平凡的人造就成非凡的人”。因此,邮政企业在设置机构定岗定位时,要科学合理,使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有较饱满的工作量,使不同类型的员工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其自我价值,并为企业创造财富。①

(三)完善内部竞争机制,提高员工工作效益

现阶段邮政企业要从内部管理体制入手,完善企业内部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通过录用适量的聘用工,改变企业员工的“一体化”结构,形成效率优先,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科学的工作分析和合理的职位评价制度,使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②

(四)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邮政企业各种经营活动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果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不进行技术、知识更新,不接受新技术培训,就很难保证邮政服务的质量,就会在竞争中失掉市场占有率。高度的重视和完善的制度,才能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五)健全管理信息平台,创新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部门为了适应管理变革的要求,必须自觉增加管理的科技含量,着手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平台,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向信息化转变。调动各方面力量,采取积极措施,促进邮政信息化的发展。一是继续采取资金倾斜政策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注重效益,适度超前”的原则,优先安排信息技术建设项目投资;二是采取收入分配倾斜政策,对信息技术部门的工资总额,按高于企业平均工资水平拨付工资计划,主要用于对技术骨干的工资倾斜和自主开发项目人员的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医疗补充保险等保障制度;三是采取人才引进倾斜政策,对信息技术部门急需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不受系统、地区和编制限制,优先解决。

不仅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而且有助于职工把人力资源部门看成是一个积极的部门,也为职工在个人职业发展方面承担起更大责任提供了方便。

总之,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及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下,邮政的企业化转型,是步入良性发展的关键时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邮政企业转型后的首要任务。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邮政企业应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把人力资源管理与邮政公司改革配套推进、紧密衔接成为一项紧迫任务。不断对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走出传统的人才管理误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与制定激励机制,采用科学的、适应企业发展的、行之有效的人才管理模式来适应已发生变化的外部环境,才能使邮政企业在未来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得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邮政人力资源现状改革

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邮政科学开发,人力资源至关重要。随着与国际经济接轨,国民经济和社会消费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信息流、物资流和资金流都将有巨大的增长。这就为邮政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空间。因此,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成为邮政行业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本文针对目前邮政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现状,提出邮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策略,以供探讨。

参考文献:

[1]吕昆,浅谈如何评价和提高邮政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山东省邮政局山东济南250011

[2]陈庆生,论邮政企业深化改革与创新经营模式吴忠市邮政局宁夏吴忠751100

[3]史志成,中国邮政转型时期的改革与创新2003(05)

邮政保险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进入21世纪,邮政科学开发,人力资源至关重要。随着与国际经济接轨,国民经济和社会消费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信息流、物资流和资金流都将有巨大的增长。这就为邮政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空间。因此,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成为邮政行业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本文针对目前邮政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现状,提出邮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策略,以供探讨。

一、邮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中,表面似乎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但本质上却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如何发展现代化的邮政,满足社会需求,实现邮政新世纪的宏伟蓝图,人才是根本的决定因素。当前邮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如果不能加以正确认识,将不利于我国邮政企业的发展。

(一)部分管理者的人力资源观念存在误区

在邮政企业中,有些人特别是部分企业管理干部,对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还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强调职工的职前学历,忽视人力资源开发的终身教育;强调职工的团队价值,忽视人力资源开发的个体需求;强调职工的存量稳定,忽视人力资源开发的合理流动;强调职工的一般使用,忽视人力资源开发的系统管理等。目前,以人为本的理念虽然被企业普遍强调,但一些管理者以人为本的思维仍停留在形式、口号层面上,突出表现多在强调理念,而少有具体措施,尤其是没有将此在实践中发展化为企业特质。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严重阻碍了邮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工作。

(二)岗位用工不合理,缺乏有效的薪酬激励因素

企业编制内在岗职工、聘用工、劳务工、混岗作业人员并存,同工不同酬的现象突出,绩效考核不到位,未能有效满足关于组织对个人绩效认可、综合素质提升和工作内容优化等方面的需求,致使部分员工在缺乏有效激励的环境下工作。虽然邮政企业已经注意到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重要性,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流于形式。对员工的绩效评价并没有按岗位目标体系和完成执行情况逐项评价,领导的主观看法受职工个人身份、资历、地位、人际关系影响较大,容易脱离工作实际,对员工的岗位职责和职位设计等带来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

二、关于邮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策略

中国加入wto以后,属于服务贸易范畴的邮政,也将面临着国内邮政市场的对外开放,外国邮政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邮政和跨国速递公司将进入中国邮政市场,中国也可以进入其它国家的邮政市场。这对中国邮政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要想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赢得机会,必须要革除邮政企业现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弊端,为企业实现良性发展做好支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采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 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行为

当前的邮政企业,要通过规章制度的建立,进一步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员工和管理人员的行为,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用工氛围,提高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统一的行为规范,对内有利于强化管理,对外有助于提升形象,从而促进邮政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创造更多发挥机会,充分挖掘员工潜能

每一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努力营造好的环境从而使员工发挥出较大水平,如教育培训、工资、晋升的公正性、受尊重、团队精神、福利等,“把平凡的人造就成非凡的人”。因此,邮政企业在设置机构定岗定位时,要科学合理,使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有较饱满的工作量,使不同类型的员工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其自我价值,并为企业创造财富。①

(三)完善内部竞争机制,提高员工工作效益

现阶段邮政企业要从内部管理体制入手,完善企业内部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通过录用适量的聘用工,改变企业员工的“一体化”结构,形成效率优先,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科学的工作分析和合理的职位评价制度,使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②

(四)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邮政企业各种经营活动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果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不进行技术、知识更新,不接受新技术培训,就很难保证邮政服务的质量,就会在竞争中失掉市场占有率。高度的重视和完善的制度,才能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五)健全管理信息平台,创新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部门为了适应管理变革的要求,必须自觉增加管理的科技含量,着手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平台,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向信息化转变。调动各方面力量,采取积极措施,促进邮政信息化的发展。一是继续采取资金倾斜政策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注重效益,适度超前”的原则,优先安排信息技术建设项目投资;二是采取收入分配倾斜政策,对信息技术部门的工资总额,按高于企业平均工资水平拨付工资计划,主要用于对技术骨干的工资倾斜和自主开发项目人员的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医疗补充保险等保障制度;三是采取人才引进倾斜政策,对信息技术部门急需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不受系统、地区和编制限制,优先解决。

不仅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而且有助于职工把人力资源部门看成是一个积极的部门,也为职工在个人职业发展方面承担起更大责任提供了方便。

总之,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及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下,邮政的企业化转型,是步入良性发展的关键时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邮政企业转型后的首要任务。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邮政企业应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把人力资源管理与邮政公司改革配套推进、紧密衔接成为一项紧迫任务。不断对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走出传统的人才管理误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与制定激励机制,采用科学的、适应企业发展的、行之有效的人才管理模式来适应已发生变化的外部环境,才能使邮政企业在未来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得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昆,浅谈如何评价和提高邮政人力资源整体素质 山东省邮政局 山东济南250011

[2] 陈庆生,论邮政企业深化改革与创新经营模式 吴忠市邮政局 宁夏吴忠751100

[3] 史志成,中国邮政转型时期的改革与创新 2003(05)

[4] 傅永刚,如何激励员工 2000

注 释:

① 史志成,中国邮政转型时期的改革与创新 2003(05)

邮政保险论文范文第6篇

张武一 编译

尼古拉斯・罗德斯(Nicholas Rhodes)是英国卓越的钱币学家。他1946年生于伦敦,早在童年时期就开始收集钱币。八岁时,他幸运地得到了令人敬重的渊博的伦敦已故钱币商阿尔伯特・鲍尔温的悉心指点。鲍尔温不但鼓励他收集钱币,而且指导他进行独立的钱币学研究。在学校里,他发现了一批很好的钱币遗赠。于是年少的他就开始在课业之余进行认真的研究。1963年,英国钱币学杂志British Numismatic Journal发表了他有分量的论文处女作《威斯敏斯特公学收藏的盎格鲁一撒克逊钱币》,那一年他才16岁。在写作过程中,他得到了大英博物馆专家的鼓励和帮助,也使他得以与英国许多一流的钱币收藏家接触。就在这时,他开始关注东方钱币,特别是喜马拉雅地区钱币,由此发现了一处亟待开发的学术处女地。

中学毕业后,他经陆路到印度、尼泊尔旅行。在那里,他得到了许多没有行用过的尼泊尔、钱币,进一步坚定了他研究喜马拉雅钱币的决心。返回英国后,他在剑桥大学潜心钱币学研究,并且和其它国家的学者专家及收藏家保持着联系。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一家保险公司的精算师,但仍没有忽视对钱币学的兴趣。1973年,他成为皇家钱币学会(Royal Numismatic Society)名誉司库,直到如今。这个身份使他不仅在英国,而且在国际也处于钱币学的核心地位。

1970年以来,尼古拉斯・罗德斯撰写了一系列有理论的有关喜马拉雅地区和西北印度的学术论文,有时还涉及其它专题。1989年,他与阿洛・沃德特罗、卡尔・加布里施合作出版了权威专著《尼泊尔钱币》TheCoinage of Nepal。美国钱币学会接纳他为会员,尼泊尔钱币学会授予他名誉会员,接着他又被选为东方钱币学会(the Oriental Nu.mismatic Society)秘书长。

2002年,他从英国退休,成为新加坡最大的一家保险公司的首席精算师,这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待在东方,尤其是印度。与s.K.勃斯合作,他又出版了四部印度东北地区的钱币学专著,还有一些著作正在修改中。他还试图进一步拓展学术领域,使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为表彰他对史学的贡献,近年他被推选为东北印度史协会会长。他还是加尔各答亚洲学会会员,并且当选为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理事。他还撰写了多篇邮票和邮政史的论文,发表的钱币学论文已有180多篇。

邮政保险论文范文第7篇

(一)业务开展情况

1.储蓄基本情况。2006年9月末,全市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267.06亿元,较年初新增储蓄有款31.92亿元,年增长率为13.57%;较去年同期新增储蓄余额57.77亿元,增长率为27.6%。其中,定期储蓄存款224亿元,占储蓄余额的84.07%;活期储蓄存款42.2亿元,占储蓄余额的15.83%;定活两便储蓄存款0.09亿元,通知存款0.1亿元。2006年9月末,邮储存款余额市场占有率为9.76%,存款余额居全市第5位。

2.中间业务情况。目前,天津市邮政储蓄机构开办的中间业务有代收代付(工资、代收电信资费、养老金、失业保险金、代收水费电费等)、保险、国债和基金等业务。截至2006年9月末,中间业务收入0.57亿元,占邮储业务收入16.17%。其中保险业务量9.31亿元,保险业务收入0.375亿元,占中间业务收入的66.31%,市场占有率达到38.63%。目前,已与全市9家寿险公司、3家财险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的险种主要有寿险、家财险和意外险、机动车辆险等。

(二)机构设置情况

天津邮政储汇局成立于1989年12月份,隶属天津市邮政局,目前设置综合办公室、市场部、信贷业务部、储汇业务部、会计核算部、稽查安保部、保险业务部、清算中心、储蓄卡部等部门。

目前,天津市邮政储蓄网点361个,其中市内六区邮政储蓄网点155处。共拥有自动柜员机(ATM)176台,其中市内六区106台,塘沽区15台,大港区14台。

(三)人员情况

2006年9月末,天津市邮政储蓄从业人员2076人,其中正式职工696人,占33.53%;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232人,占11.18%。

二、当前邮政储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机构设置和人员素质制约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

其一,天津市邮政储汇局为天津市邮政局所辖二级单位,各区县储汇分局为各区县邮政局的业务部门,因此各区县储汇分局与市储汇局并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其二,邮政储蓄独立于邮政局,天津市邮政储汇局作为专业局负责对各区县邮政局的储汇业务经营进行发展筹划、业务指导、业务管理和监督检查;其三,邮政储蓄机构的人事管辖权集中于邮政局,市储汇局对各区县储汇分局并不具备人员管理的权利。这种业务与机构、人员相分离的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邮政储蓄的发展。

目前,邮政储蓄从业人员中只有1/3为正式职工,从业队伍缺乏稳定性;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1.18%,学历层次较低,素质不强,业务水平不高,缺乏金融业务经验及专业化管理能力,难以提供令用户满意的多元化金融服务。

邮政储蓄这种特殊的管理模式,使监管部门无法对邮储的业务和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管,大大削弱了执法力度,监管措施难以落实到位。

(二)财务管理模式使现场检查难以延伸

邮政储蓄机构作为邮政局的下属机构,其邮储业务收入按季统一上划天津市邮政局。天津市邮政储汇局作为报账单位,其财务核算完全由天津市邮政局帐务中心负责。邮政储蓄没有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和行政管理机构,无法全面掌握财务收支情况,无从进行成本核算,制约了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

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银行业监管机构无权对邮政部门的账务进行检查,也就使邮政储蓄机构的财务收支完全游离于监管范畴之外,使现场检查难以延伸,为监管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操作风险是邮政储蓄面临的最大风险

银行业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原因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通过对天津市邮政储蓄机构的日常监管、现金业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状况现场检查发现,邮储机构在现金业务、大额交易、网点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操作风险隐患。如单人进出库房、不严格执行存款实名制、柜员交接时不对现金进行请点等严重违规现象。这些问题的发生源于邮储业务操作流程不完善、内控制度缺失和业务人员有章不循,若不及时进行整改,将极易造成操作风险,不利于防范案件和保证储蓄资金安全。

三、政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进程

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开始筹建,邮政储蓄改革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邮政储蓄机构应尽快做好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的准备工作,重点要在法人治理结构、银行组织体系、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分账核算、人员专业化管理等基础建设方面做好准备,力争早日达到银行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

(二)建立健全操作规程,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各项业务的操作规程,科学制定财务管理、业务监督、业绩考核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和办法,对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应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和监督管理办法,加强事后监督,有效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要组织相关人员对已不适应当前发展和基层实际管理情况的内控制度进行修订,为无章可循的业务环节制定操作规程;二是建立风险管理机制,设置相应的风险管理机构,制定风险管理的制度和办法,不断提高对各项业务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水平,为业务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引进和培养精通金融业务的专业人才

改革与发展,人才是关键。首先,应大力引进金融和财务会计专业人才,充实从业人员队伍,为改革和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借鉴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切实加强在岗职工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再次,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职工以提高专业水准的动力和压力。通过上述措施营造聚才、育才和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满足邮政储蓄业务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积极推进小额质押贷款业务,服务社区,服务“三农”

目前,银监会在试点单位取得明显成效基础上,已批准国家邮政储汇局适当扩大小额存单质押贷款业务试点省份和放宽质押品的品种,对邮政储蓄拓展业务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机构在贷前信息收集和贷款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但在社区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具备明显的网络优势。因此,邮政储蓄机构应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内控制度和管理办法,为今后资产业务的全面开展积累经验,锻炼队伍,开拓为社区、为“三农”服务的新的业务领域。

论文关键词:邮政储蓄机构;操作风险;风险防范机制

邮政保险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2006年5月,检查组对天津市部分邮政储蓄机构的内控状况、现金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专项检查,并对天津市邮政储蓄机构的经营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文就邮储在机构、人员、内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天津市邮政储蓄机构的基本情况

(一)业务开展情况

1.储蓄基本情况。2006年9月末,全市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267.06亿元,较年初新增储蓄有款31.92亿元,年增长率为13.57%;较去年同期新增储蓄余额57.77亿元,增长率为27.6%。其中,定期储蓄存款224亿元,占储蓄余额的84.07%;活期储蓄存款42.2亿元,占储蓄余额的15.83%;定活两便储蓄存款0.09亿元,通知存款0.1亿元。2006年9月末,邮储存款余额市场占有率为9.76%,存款余额居全市第5位。

2.中间业务情况。目前,天津市邮政储蓄机构开办的中间业务有代收代付(工资、代收电信资费、养老金、失业保险金、代收水费电费等)、保险、国债和基金等业务。截至2006年9月末,中间业务收入0.57亿元,占邮储业务收入16.17%。其中保险业务量9.31亿元,保险业务收入0.375亿元,占中间业务收入的66.31%,市场占有率达到38.63%。目前,已与全市9家寿险公司、3家财险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的险种主要有寿险、家财险和意外险、机动车辆险等。

(二)机构设置情况

天津邮政储汇局成立于1989年12月份,隶属天津市邮政局,目前设置综合办公室、市场部、信贷业务部、储汇业务部、会计核算部、稽查安保部、保险业务部、清算中心、储蓄卡部等部门。

目前,天津市邮政储蓄网点361个,其中市内六区邮政储蓄网点155处。共拥有自动柜员机(ATM)176台,其中市内六区106台,塘沽区15台,大港区14台。

(三)人员情况

2006年9月末,天津市邮政储蓄从业人员2076人,其中正式职工696人,占33.53%;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232人,占11.18%。

二、当前邮政储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机构设置和人员素质制约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

其一,天津市邮政储汇局为天津市邮政局所辖二级单位,各区县储汇分局为各区县邮政局的业务部门,因此各区县储汇分局与市储汇局并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其二,邮政储蓄独立于邮政局,天津市邮政储汇局作为专业局负责对各区县邮政局的储汇业务经营进行发展筹划、业务指导、业务管理和监督检查;其三,邮政储蓄机构的人事管辖权集中于邮政局,市储汇局对各区县储汇分局并不具备人员管理的权利。这种业务与机构、人员相分离的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邮政储蓄的发展。

目前,邮政储蓄从业人员中只有1/3为正式职工,从业队伍缺乏稳定性;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1.18%,学历层次较低,素质不强,业务水平不高,缺乏金融业务经验及专业化管理能力,难以提供令用户满意的多元化金融服务。

邮政储蓄这种特殊的管理模式,使监管部门无法对邮储的业务和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管,大大削弱了执法力度,监管措施难以落实到位。

(二)财务管理模式使现场检查难以延伸

邮政储蓄机构作为邮政局的下属机构,其邮储业务收入按季统一上划天津市邮政局。天津市邮政储汇局作为报账单位,其财务核算完全由天津市邮政局帐务中心负责。邮政储蓄没有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和行政管理机构,无法全面掌握财务收支情况,无从进行成本核算,制约了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

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银行业监管机构无权对邮政部门的账务进行检查,也就使邮政储蓄机构的财务收支完全游离于监管范畴之外,使现场检查难以延伸,为监管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操作风险是邮政储蓄面临的最大风险

银行业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原因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通过对天津市邮政储蓄机构的日常监管、现金业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状况现场检查发现,邮储机构在现金业务、大额交易、网点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操作风险隐患。如单人进出库房、不严格执行存款实名制、柜员交接时不对现金进行请点等严重违规现象。这些问题的发生源于邮储业务操作流程不完善、内控制度缺失和业务人员有章不循,若不及时进行整改,将极易造成操作风险,不利于防范案件和保证储蓄资金安全。三、政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进程

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开始筹建,邮政储蓄改革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邮政储蓄机构应尽快做好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的准备工作,重点要在法人治理结构、银行组织体系、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分账核算、人员专业化管理等基础建设方面做好准备,力争早日达到银行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

(二)建立健全操作规程,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各项业务的操作规程,科学制定财务管理、业务监督、业绩考核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和办法,对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应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和监督管理办法,加强事后监督,有效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要组织相关人员对已不适应当前发展和基层实际管理情况的内控制度进行修订,为无章可循的业务环节制定操作规程;二是建立风险管理机制,设置相应的风险管理机构,制定风险管理的制度和办法,不断提高对各项业务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水平,为业务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引进和培养精通金融业务的专业人才

改革与发展,人才是关键。首先,应大力引进金融和财务会计专业人才,充实从业人员队伍,为改革和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借鉴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切实加强在岗职工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再次,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职工以提高专业水准的动力和压力。通过上述措施营造聚才、育才和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满足邮政储蓄业务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积极推进小额质押贷款业务,服务社区,服务“三农”

邮政保险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邮政储蓄机构组成了我国农村银行类机构。新农村金融机构需要一个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各类商业银行需要满足新农村建设在资金上和金融服务上的需要。

金融资源的匮乏影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的难度将加大,提升各类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迫在眉睫。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银行类机构主要有四类六种,分别是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邮政储蓄机构。农村银行类机构的基本情况是:从机构网点布局看,这几类机构共有124255个网点,其中104671分布在县市以下地区,占网点总数的84.2%。从资产负债看,2007年末,农村银行类机构的资产总额占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8.8%;负债总额占金融机构负债总额的29.4%。从信贷支农情况看。对“三农”发放贷款的机构主要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07年末,这三类机构涉农贷款(包括农村信用社各类贷款、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贷款和农业银行用于农村龙头企业、扶贫、乡镇企业、电网改造、基础设施贷款等)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9%,但大大低于全国的总体增长水平。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城乡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在上述支农贷款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二、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与当前问题

1中国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

中国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形成了由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构成的比较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这一体系从建立之初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农村唯一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但由于机构不完备,建立初期承担的农业开发及扶贫贷款也于1998年3月划归农业银行管理,目前的职责仅限于对粮棉油收购提供政策性贷款,与为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性融资的要求相差甚远。近几年,农村金融领域主要由农村信用社一家机构维持,农村信用社成了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它在2003年改革前由于存在产权不清、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明确、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落后等重大问题,以及历史上积累了大量的不良信贷资产,因而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有的年份全行业资不抵债,削弱了其支农能力。

2农村资金的流出

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和国有商业银行资金的上存大量流向城市,使资金本来就短缺的农村经济发展遇上阻碍。农村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在过去10年中增加了10倍,其中大部分来自农村。农村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吸收的存款全部存入中国人民银行。从整体上看,在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存在“财政投入不足、金融支持不够、民间投资不继”等三大金融资源流失问题。

3农村保险问题

农村保险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办法,也没有建立一个保险体系。现在的基本模式是: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基金以县为单位独立核算、自主管理,主要通过储蓄、国债等渠道,实现保值增值。这一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制度设计上不具备“社会保险”的性质和特点;管理体制上存在缺陷;存在潜在兑付危机;农村养老保险给付水平偏低。

尽管如此,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在近几年中步伐还是有所加快。如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抗风险能力有了质的变化。根据2002年末的监管数据,资本充足率为-8.45%,截至2005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资本充足率达5.89%。不良贷款率下降,资产质量明显改善。2005年6月末,不良贷款率17.5%,比2002年末的37%下降19.5个百分点。结束连续10年亏损,经营效益显著好转。2005年上半年,实现轧差盈余93.36亿元,同比增盈80.7亿元。资产规模不断壮大,支农服务功能增强。2005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各项存款达30694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10769亿元,增幅为54%;各项贷款21968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8028亿元,增幅为57.6%。总之,农村信用社改革已在全国大部分省份开展起来,并且在试点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各类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中的作用

1发挥中国农业银行在新农村改革的作用

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传统的从事农村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但商业化的过程中,迅速进入城市并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开始撤销了大量的农村基层营业网点,其支农能力大大下降。今后,农业银行在农村的业务重点应放在支持农村产业化过程中的龙头企业上,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为适应农村各经济主体对商业性金融的需求,应加快组建新的农村商业银行可由个人和企业等出资组建。但我国银行业不对个人开放,虽然农村信用社改组成农村商业银行时允许个人入股,但不允许个人出资组建商业银行,这必将阻碍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事实上,鼓励私人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可使产权关系达到最大明晰化,优化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在已允许外资银行设立的情况下,国内银行业应适当对个人开放,而农村则是较好的实验点。

2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农村唯一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业务范围主要是办理农副产品国家专项储备和收购贷款,办理扶贫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为支持新农村建设,农业发展银行应拓展资产运用领域,提高政策性贷款质量,完善整体服务功能。由于粮食企业不景气,农业发展银行贷款质量低下,若以亏损的方式长期经营必定难以为继。应对粮食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增加其自有资本,并提高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能力。对于政策性亏损,要由财政部门予以补贴,补贴资金直接全额划转给农业发展银行。扶贫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属于政策性贷款,在农业发展银行机构基本健全的情况下,农业银行应将这一业务返还农业发展银行。这样做可以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服务功能,同时又不浪费金融资源。目前,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只有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要积极探索新的资金来源渠道,如将一部分邮政储蓄、社会保障资金等转存入农业发展银行。同时,应鼓励国家开发性金融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开发性金融更多地参与农村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农业资源开发项目的投资。

3完善邮政储蓄,建立农村资金回流制度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降低了支付给邮政储蓄的利率,现在的关键是建立对农村的“输血”机制,使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业和农村,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性循环。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的资金可按一定比例留给当地人民银行调度使用,通过再贷款形式由农村信用社放贷给农业企业和农户;或者允许邮政储蓄与农信社签订协议存款,将资金交由农村信用社投入农业和农村地区。也可通过购买投入农业农村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或其他农村金融债券,使资金回流农村。

4稳妥推进商业性可持续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小额信贷对农村金融改革具有关键意义。除了继续办好农村信用社现有的小额贷款业务之外,应当鼓励和培育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大力发展非政府专业小额贷款机构。小额贷款组织应遵循商业可持续原则,按照市场化方式,明确战略目标,完善业务体系,强化人力资源建设。

5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农业作为风险相对较高的行业,在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下,将加大农村金融风险,阻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弱化农产品获得金融支持的能力,加剧其不平等收入。农业保险具有极强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可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地位,引导农业金融资本流入,分散目前由农村信用社独立承担的农业系统风险和社会成本。维护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保险需求的不断增加,政府应加大政策性保险的投入,并鼓励和扶持商业保险进入农业产业化、种养业等领域,大力开发与天气指数、期货指数等相关的农业保险新产品,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6建立农村信用担保制度

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作为特殊的信贷群体,难以提供可用于抵押或为他人担保的财产,且收入不稳定,缺乏显示自己信用的衡量标准。农村信用担保制度的缺位阻碍信贷资金流向“三农”。政府在继续鼓励农户自愿互助担保的同时。应通过制度安排,财力扶持,催生一批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多渠道筹集担保基金,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大额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7保险制度在农村金融机构中的作用

邮政保险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邮政储蓄机构组成了我国农村银行类机构。新农村金融机构需要一个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各类商业银行需要满足新农村建设在资金上和金融服务上的需要。

金融资源的匮乏影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的难度将加大,提升各类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迫在眉睫。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银行类机构主要有四类六种,分别是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邮政储蓄机构。农村银行类机构的基本情况是:从机构网点布局看,这几类机构共有124 255个网点,其中104 671分布在县市以下地区,占网点总数的84.2%。从资产负债看,2007年末,农村银行类机构的资产总额占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8.8%;负债总额占金融机构负债总额的29.4%。从信贷支农情况看。对“三农”发放贷款的机构主要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07年末,这三类机构涉农贷款(包括农村信用社各类贷款、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贷款和农业银行用于农村龙头企业、扶贫、乡镇企业、电网改造、基础设施贷款等)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19%,但大大低于全国的总体增长水平。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城乡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在上述支农贷款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二、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与当前问题

1 中国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

中国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形成了由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构成的比较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这一体系从建立之初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农村唯一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但由于机构不完备,建立初期承担的农业开发及扶贫贷款也于1998年3月划归农业银行管理,目前的职责仅限于对粮棉油收购提供政策性贷款,与为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性融资的要求相差甚远。近几年,农村金融领域主要由农村信用社一家机构维持,农村信用社成了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它在2003年改革前由于存在产权不清、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明确、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落后等重大问题,以及历史上积累了大量的不良信贷资产,因而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有的年份全行业资不抵债,削弱了其支农能力。

2 农村资金的流出

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和国有商业银行资金的上存大量流向城市,使资金本来就短缺的农村经济发展遇上阻碍。农村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在过去10年中增加了10倍,其中大部分来自农村。农村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吸收的存款全部存入中国人民银行。从整体上看,在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存在“财政投入不足、金融支持不够、民间投资不继”等三大金融资源流失问题。

3 农村保险问题

农村保险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办法,也没有建立一个保险体系。现在的基本模式是: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基金以县为单位独立核算、自主管理,主要通过储蓄、国债等渠道,实现保值增值。这一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制度设计上不具备“社会保险”的性质和特点;管理体制上存在缺陷;存在潜在兑付危机;农村养老保险给付水平偏低。

尽管如此,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在近几年中步伐还是有所加快。如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抗风险能力有了质的变化。根据2002年末的监管数据,资本充足率为-8.45%,截至2005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资本充足率达5.89%。不良贷款率下降,资产质量明显改善。2005年6月末,不良贷款率17.5%,比2002年末的37%下降19.5个百分点。结束连续10年亏损,经营效益显著好转。2005年上半年,实现轧差盈余93.36亿元,同比增盈80.7亿元。资产规模不断壮大,支农服务功能增强。2005年6月末,全国农信社各项存款达30694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10 769亿元,增幅为54%;各项贷款21968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8 028亿元,增幅为57.6%。总之,农村信用社改革已在全国大部分省份开展起来,并且在试点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各类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中的作用

1 发挥中国农业银行在新农村改革的作用

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传统的从事农村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但商业化的过程中,迅速进入城市并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开始撤销了大量的农村基层营业网点,其支农能力大大下降。今后,农业银行在农村的业务重点应放在支持农村产业化过程中的龙头企业上,通过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为适应农村各经济主体对商业性金融的需求,应加快组建新的农村商业银行可由个人和企业等出资组建。但我国银行业不对个人开放,虽然农村信用社改组成农村商业银行时允许个人入股,但不允许个人出资组建商业银行,这必将阻碍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事实上,鼓励私人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可使产权关系达到最大明晰化,优化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在已允许外资银行设立的情况下,国内银行业应适当对个人开放,而农村则是较好的实验点。

2 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农村唯一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业务范围主要是办理农副产品国家专项储备和收购贷款,办理扶贫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为支持新农村建设,农业发展银行应拓展资产运用领域,提高政策性贷款质量,完善整体服务功能。由于粮食企业不景气,农业发展银行贷款质量低下,若以亏损的方式长期经营必定难以为继。应对粮食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增加其自有资本,并提高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能力。对于政策性亏损,要由财政部门予以补贴,补贴资金直接全额划转给农业发展银行。扶贫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属于政策性贷款,在农业发展银行机构基本健全的情况下,农业银行应将这一业务返还农业发展银行。这样做可以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服务功能,同时又不浪费金融资源。目前,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只有中国人民银行的再贷款。要积极探索新的资金来源渠道,如将一部分邮政储蓄、社会保障资金等转存入农业发展银行。同时,应鼓励国家开发性金融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开发性金融更多地参与农村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农业资源开发项目的投资。

3 完善邮政储蓄,建立农村资金回流制度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降低了支付给邮政储蓄的利率,现在的关键是建立对农村的“输血”机制,使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业和农村,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性循环。邮政储蓄转存人民银行的资金可按一定比例留给当地人民银行调度使用,通过再贷款形式由农村信用社放贷给农业企业和农户;或者允许邮政储蓄与农信社签订协议存款,将资金交由农村信用社投入农业和农村地区。也可通过购买投入农业农村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或其他农村金融债券,使资金回流农村。

4 稳妥推进商业性可持续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小额信贷对农村金融改革具有关键意义。除了继续办好农村信用社现有的小额贷款业务之外,应当鼓励和培育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大力发展非政府专业小额贷款机构。小额贷款组织应遵循商业可持续原则,按照市场化方式,明确战略目标,完善业务体系,强化人力资源建设。

5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农业作为风险相对较高的行业,在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下,将加大农村金融风险,阻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弱化农产品获得金融支持的能力,加剧其不平等收入。农业保险具有极强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可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地位,引导农业金融资本流入,分散目前由农村信用社独立承担的农业系统风险和社会成本。维护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保险需求的不断增加,政府应加大政策性保险的投入,并鼓励和扶持商业保险进入农业产业化、种养业等领域,大力开发与天气指数、期货指数等相关的农业保险新产品,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6 建立农村信用担保制度

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作为特殊的信贷群体,难以提供可用于抵押或为他人担保的财产,且收入不稳定,缺乏显示自己信用的衡量标准。农村信用担保制度的缺位阻碍信贷资金流向“三农”。政府在继续鼓励农户自愿互助担保的同时。应通过制度安排,财力扶持,催生一批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多渠道筹集担保基金,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大额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7 保险制度在农村金融机构中的作用

上一篇:网络保险论文范文 下一篇:业务经营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