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常识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05 17:05:36

幼儿常识教育

幼儿常识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习惯培养;安全常识

幼儿教育是指儿童在学龄之前接受的教育,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处于人生发展的开端,他们天真活泼正处于个人发展的奠基期。处于幼儿教育阶段的儿童容易接受教师的指导和训练,因此这个阶段的教育对儿童今后的心理发展和价值取向也就至关重要。如果这个阶段的幼儿教育是正确的、积极的,那么对这个儿童今后的发展有十分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这个阶段的幼儿教育是错误的、消极的,那么对这个儿童今后的发展也就是有十分明显的反作用。现在在社会上有很多人认为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从幼教阶段就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了孩子习惯培养和安全常识的培养。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在幼儿3-6岁这个阶段,对幼儿的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基本安全常识为主。

1.习惯培养

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让这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都能从中受益。而在幼教阶段恰好是培养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阶段,这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想和行为都还很单纯,并未受到社会不良思想和不良习惯的污染。而且这个阶段的儿童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这恰好是培养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基础。我认为对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可以分为日常生活习惯和社会行为习惯。

1.1日常生活习惯的培养

好的身体是一个人今后能否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体魄健康、意志坚决的人往往比身体孱弱、意志软弱的人更容易在事业上和生活上走的更远。而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和这个人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儿童以后的人生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教阶段,我认为我们应该培养儿童按时作息和勤洗手等良好习惯。

1.2社会行为习惯的培养

人类是社会动物,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所以有较好的社会习惯的人会比较受到其他人的欢迎。但是和很多其他习惯一样,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是要从小培养起来的,这是因为在一个--人幼年时候形成的行为习惯可以伴随他的一生,并且有可能会成为是这个人与众不同的重要特征,比如守时。守时是现代社会对公民最重要的要求之一,而守时的习惯要是从小就进行培养,往往比让一个成年人形成守时习惯更简单也更具有持续性。所以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守时的习惯。我认为一位教师要想教会一群儿童一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采取身教而不是言传,所以我以身作则的给孩子们做好一个守时的表率,每天第一个到班级迎接孩子们到校,每天上课时都按时到达,对孩子们做出的承诺也绝不推迟,因此孩子们也都慢慢形成了守时的习惯,以前有的孩子会因为身体不舒服而迟到,在经过我一段时间的榜样示范之后,孩子们也都形成了按时到校的好习惯,几乎没有学生会迟到。

2.基本安全常识的培养

现在社会,儿童面对的知识越来越多,同样面对的危险也越来越多,因此教会他们一些基本安全常识对帮助这些孩子们保护自己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2.1交通常识

现在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成为家庭的常备交通工具,这也使得交通安全越来越成为社会所重视的话题。因此教会学生交通规则常识,对保障他们的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我国每年都有很多车祸发生,这与人们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是有很大关系的,因为很多车祸是由于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的。事实上,由于长期生活习惯的影响,想要教会一个成年人遵守交通规则是很难的;但是处于幼教阶段的儿童则不是这样,他们几乎没有不良习惯,很容易接受外来影响。我在教学生们交通常识的时候,常通过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记住绿灯亮可以过马路,过马路的时候要走斑马线;非机动车和行人要走人行道等常识。还经常在学生之间进行类似竞赛的抢答,让学生判断动画中人物是否违反了交通规则。经过长时间的教育之后,学生们不仅熟记和遵守交通规则,还会主动的约束自己家长,让原本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家长也要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走机动车道。

2.2安全常识

现在社会上儿童面对的危险比以前有所增加,我认为教会儿童自己向他人求助比让他们被动的接受别人帮助更有利于儿童自身安全,所以我教孩子们如何在发生危险的时候保护自己。例如,我在上课时候设置问题,小明独自去公园玩的时候迷路了,大家认为他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应该怎么补救?小朋友们纷纷抢答,有的说应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玩,有的学生则认为应该找人帮助,但是马上就有小朋友反驳如果对方是坏人怎么办。在学生们争争吵吵的时候,我给出了正确的选择:第一大家不能独自出去玩,应该是和家人一起出去;第二,如果自己独自外出应该带上随身电话,万一在外面迷路了,应该打电话给家长或者直接打电话给110求助。

3.总结

经过多年的幼儿教育工作,我认为教会孩子们知识远不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基本安全常识重要,在我看来,知识可以晚一点学,但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不能及时培养,在儿童长大之后想要达到幼教时期培养的效果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幼教阶段我认为幼教应该着眼于儿童的素质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保护自己的安全常识。

参考文献

[1]曹伊娜.浅谈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

[2].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J].课程教育研究,2012(27).

幼儿常识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常识;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教育诗学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5-0029-04

“常识”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工作、生活之中,存在于人们的观念、行为之中。任何教育观点或实践做法一旦成为一种教育常识,不论其本身正确与否,便因其优先性、渗透性、社会建构性、历史性、单向度性、流行性,①会从根本上强化幼儿园教师对其顺从的意识与行为,弱化教师对其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意识与行为,进而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潜在的消极影响。〔1〕如何化解教育常识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潜在消极影响,进而将其转化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推动力?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2〕Gitlin等人在总结已有相关经验和借鉴已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将教育和诗学两个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学科联系起来,从美学的视角审视知识,提出了一种知识生产方法――“教育诗学”(educational poetics)。教育诗学是以(教育)常识为核心的一种对知识生产方法进行探究的方式,它主张综合调动身、心、灵,进而深入挖掘人的潜能,利用想象和对规范的价值体系的批判性解释,对常识进行重构与重建。〔3〕本文试图从教育诗学的视角,探讨如何将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具有潜在消极影响的教育常识转化为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力的问题。

一、自觉地以教育常识为探究对象

常识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加之其优先性、单向度性等特点,因此经常会处于一种“不证自明”的状态,进而使其不具有“可研究性”。诚如Gitlin指出的那样,以常识为对象的研究往往看起来很奇怪,因为常识经常和那些我们普遍认为正确的、令人满意的以及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也是一种我们经常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将自己装扮成看上去令人满意的假象。〔4〕作为教育和诗学的一种独特结合的教育诗学,因其富有美学基因与特质而内在具有了一种“反俗性”与创造性。从某种意义上说,Gitlin等人就是在批判性分析与试图超越教育常识的过程中提出与发展了教育诗学的基本思想的。因此,自觉地以教育常识为探究对象,是教育诗学的立足点与特色之一。

教育诗学将教育常识作为探究对象,并非意味着要与抛弃所有教育常识,而是试图突破教育常识的单向度性,恢复其因自身的社会建构性与历史性而内在具有的自反性,进而剥下其“不容置疑性”和“不可研究性”的虚假“外衣”,使得对其合理性的批判性反思成为可能与必要,最终为超越教育常识对教师的束缚创造空间。对此,Gitlin曾明确指出,将教育常识作为探究对象的一个目的是在常识中那些束缚个性发展的方面与未来的社会建构之间创造出一些可能的空间,也就是说,是将历史的经验教训整合进对未来的展望之中,而不是让历史规定我们认为什么是正确与可能的,进而能在思想与实践中开展超越目前已有规范的尝试。〔5〕

自觉地将教育常识作为探究对象的第一步是发现实践中的教育常识。教育常识因其渗透性等特性,经常使身在其中的教师处于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状态。因此,发现教育常识的关键之一就是跳出教育常识的视角,进而在与其他视角的联系中审视教育常识。Gitlin等人指出,教师发现常识的一种方法是,在与其他视角的联系中审视自身的知识和实践。他们提出了 “局内人/局外人视角”,〔6〕即在与其他类型知识(尤其是理论知识)的联系中审视原有的视角,换言之,以“旁观者”而非“行动者”身份出现的局外人视角,经常可让其看到局内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因此,作为局内人的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等途径,了解局外人眼中的教育,进而摆脱教育常识的束缚,在与局外人视角的联系中重新审视教育,从而使原本“熟悉”的教育常识产生一种“陌生感”,使其从“隐蔽”状态转变为“可见”状态。

发现教育常识仅仅是自觉地将教育常识作为探究对象进而超越教育常识束缚的第一步。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增强主动性,如强化探究与超越教育常识的意愿等,还需要获得时间等多方面资源的支持。

二、基于_放性共同体的反思性合作

首次将以改进实践为核心目的的行动研究引入教育领域的美国学者Corey,曾梳理了教育行动研究的若干支持条件,包括发现局限的自由、创造的机会、“试试看”的鼓励、团体工作方法的改进、关键证据的获得、实验所需的时间与资源等。〔7〕教育诗学尤其强调团队因素,认为基于开放性共同体的反思性合作是教育诗学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持条件。

其实,共同体本身具有一种对局外人的“排斥”倾向,进而强化其“同质性”。这种内在具有排斥性与封闭性的共同体不利于教师将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视角联系起来获得新的认识。教育诗学认为,合作应该是一种双重运动,既包括建构一个独特的共同体,又包括对这一共同体边界的自我反思。〔8〕这种独特的共同体是一种共同体/非共同体(community/non-community),应是开放性的,可以突破一般共同体的那种排斥性与封闭性,便于教师在局内人与局外人的不同视角之间自由转换,进而摆脱教育常识视角的束缚。这种开放性共同体旨在通过个体权力关系和情境现实等方面的差异,促使共同体成员挑战自身的教育常识,进而重建自己的世界观。此时,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不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激发、促进与合作的关系。

幼儿常识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常识;教育常识;幼儿园教师;基本特性;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3-0028-04

一次,笔者在一所幼儿园观摩一个语言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在给孩子们讲故事之前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下面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想不想听?”一名男孩大声说“不想听”,其他幼儿则说“想听”。随后,教师很“自然”地开始讲故事。活动结束后,我问这位教师:“既然即使有幼儿说‘不想听’,你也会继续讲故事,那为什么还要提‘想不想听’这个问题呢?”不想,这位教师和现场的教师们都感觉我的问题很奇怪,然后纷纷说:“那只不过是一个习惯用语,没有什么的。”是的,在许多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教师都经常用类似的“习惯用语”。既然是“习惯用语”,自然也就鲜有人去“刨根究底”了。除了这些“习惯用语”,幼儿园教师还有许多“习惯做法”,同样鲜有人会对其进行深入思考。

这些“习惯用语”“习惯做法”,实质上就是所谓的“教育常识”。何谓“常识”?Sophia曾说,人们经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常识:一是个体在真实世界经验的基础上作出基础判断(elemental judgments)的一种基本能力;二是通过这种基本能力获得被广泛共享并似乎不证自明的结论,这些结论为所有人同意且无任何争论或讨论。〔1〕Livi基于后一种说法,认为常识是建立在每个人最初的经验基础之上,并作为之后一切知识基础的那些最初的必然之事(primary certainties)。〔2〕但是,实践中的“常识”逐渐远离了其最初的意义,即“个体的原初经验以及基于此的基础判断”,而逐渐演变为“在一定群体内被广泛认可与共享且不证自明的知识”。

国内已有学者对教育常识进行过探讨,如李正涛在《教育常识》一书中,通过对教育常识的追问,提醒人们要对常识怀有敬畏之心,并提出了一系列教育常识,如“每个人都是宇宙间的独一无二”“人始终是未完成的”等。〔3〕毋庸置疑,许多教育常识是正确的并且得到广泛传播的。本研究不对教育常识本身正确与否进行探讨,而是从教育常识的基本特性角度出发,分析其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潜在的消极影响。

一、优先性

Livi从人类认识发生的角度探讨了常识的原初性与优先性,认为常识直接源于主体的经验,构成了最初的关于现实的知识,进而具有不容置疑性,是之后一切知识的基础,在本质上优于一切在其基础上由处于特定文化群体中的主体利用一些研究工具经过推理反思而形成的、系统的、暂时性的、不可靠的科学知识(假说)。因此,常识具有作为论证任何假说合理性的终极标准(ultimate criterion)的功能,哲学以及其他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应在逻辑上与常识具有相容性或一致性。〔4〕Livi所说的常识的优先性,是指常识在人类认识发生过程中具有原初性与优先性特点并且未受任何文化、价值观等的“干扰”或“污染”。但实践中,一方面因为浸润和生活于一定文化价值体系中的主体的感知觉能力已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性,另一方面因为在知识量急剧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下,主体获得的知识已逐渐脱离最初的基础,即直接经验性,也就是说,常识逐渐程度不同地脱离了其最初的基础判断,而仅保留了其优先性的特点。

实践中,当外部提出的某一观点或理论与自身已有的教育常识相抵触时,幼儿园教师往往会自发地根据已有教育常识判断这一观点或理论的合理性。即使被迫接受这一观点或理论,在实践中教师还是会自发地仍然优先选择自己已有的教育常识开展教育活动。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强化已有教育常识的优先性,进而降低甚至排斥与此相佐的观点或理论进入教师视野的可能性。从波普尔的“证伪原则”可以推论,科学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原有理论不断受到威胁直至消亡进而被新的更好与更适合的理论所取代的过程。新的理论只有当其自身易于接受批判性评价与可能的淘汰时才具有科学性。〔5〕由此可知,教育常识的优先性、不容置疑性决定了其具有缺乏接受批判性评价与可能的淘汰的倾向或基因。这对幼儿园教师要以对自身的教育常识不断提出质疑、挑战与突破为核心的专业成长是不利的。

二、渗透性

Argyris等人认为,人会意识到哪些技能有效,哪些技能无效,越有效的技能越会向个体强化其有效性,个体也将通过识别与坚持利用这些有效的技能而使其合理化。这些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规范、规则、技能以及价值共同创造了一个无所不在、被认为理所当然并且不受挑战的现实。〔6〕具有优先性的教育常识会因其有效性而被不断强化,进而渗透于教师的言行、观念以及教育环境、课程设置等所有方面。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育常识虽然经常以各种“习惯性”的言行出现,但并不意味着教育常识就等于这些习惯。事实上,除了这些习惯言行之外,教育常识还渗透于教师的观念之中,渗透于幼儿园环境、课程等方方面面。如前文所提教师讲故事前先征求幼儿意见但对反对意见听而不闻这一习惯言行,其实反映的是教师深层次的儿童观,而这深层次的儿童观又会渗透和弥漫于整个幼儿园教育之中,最终构成一个无所不在、不受挑战、具有自我强化机制和保守性的教育现实,这一教育现实又会强化与其一致的观念与行为,消弱甚至摒弃与其相佐的观念与行为,更有甚者会限制对这一教育现实进行研究与改变的努力与尝试。诚如Gitlin所指出的那样,以常识为对象的研究看起来很奇怪,因为常识经常和那些我们普遍认为正确的、令人满意的以及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常识就是所有一切。然而,这也是一种假象。〔7〕处于某一教育现状中的被常识包围的教师,往往会作出本能的反应,即自己的言行与这一教育现状、教育常识保持一致,因为这被认为是最安全的。而更为严重的是,这一教育现状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教师看待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反思教育问题等的视角与方式,进而进一步强化某些教育常识,也即形成一种自我强化机制。

三、单向度性

教育常识的优先性从根本上否认了其自反性(reflexivity),进而剥夺了个体对反思的内在需求性。Winter认为,在研究过程中,有助于个体意识到自身判断需要自反的反思非常重要,因为这有助于讨论中的双方包容不同观点,进而以一种比个体总是为自身观点辩护更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推动讨论的深入。〔8〕而常识的优先性揭示的是其在时间与品质方面优先于一切知识的特性,即常识不依赖于任何已有经验或思想。Livi从人类认识发生角度定义的常识的确因其优先性与原初性而先于一切知识存在并作为一切知识的基础,因此不具有自反性。但作为日益脱离了其最初基础而主要保留了不证自明性特点的教育常识,事实上内在应当具有自反性,但不证自明的特点又使其缺失了自反性的品质,更准确地说,是忽略了其原本内在具有的自反性,进而也就削弱了对其合理性进行反思的必要性,放弃了批判、否定与超越的可能性。马尔库塞在分析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人时曾指出,人放弃了自己的“第二向度”,即否定性和批判性,〔9〕最终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借鉴马尔库塞的说法,笔者将教育常识放弃对自身合理性进行反思与批判的特性称为单向度性。

教育常识的单向度性实质反映了教师对待教育常识的一种态度,即教师放弃了对教育常识合理性的反思与批判。这也意味着,教师实质上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自身的“第二向度”。当教师与教育常识两者都放弃了原本具有的“第二向度”并对此浑然不知还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时,就进入了马尔库塞所说的异化的高级阶段。“当个体与强加在他们身上并出现于他们自己的发展和满足中的存在同一时,异化概念似乎令人可疑。这种同一不是幻觉而是现实。然而,这一现实却构成了异化的一个更为高级的阶段。现实已经变成完全客观的了,异化了的主体被它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10〕

教师是通过对存在的和正在发展的传统背后的信念与理由进行合理性审视,通过指导与转变实践的方式,进而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与转变的。因此,转变的实质是从不合理到合理,从忽视与习惯到知识与反思。〔11〕教育常识的单向度性在根本上消弥了教师将其作为反思与批判对象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进而使教师丧失了通过对教育常识合理性的反思与超越而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机会与可能。

四、流行性

Livi认为常识在所有时空中存在,在所有不同的文化与条件中也是不变的。〔12〕Sophia明确指出,从定义上看,常识和历史无关。常识被认为是所有时空中的所有人都具有的普遍财富。〔13〕总之,常识超越一切时空、文化、人种等条件,是人类共有的普遍财富。常识的这种跨情境性、跨时空性根源于其原初性和优先性。作为逐渐脱离了常识的核心而主要保留了常识的形式的教育常识,加之其具有的渗透性与单向度性,使其流行性“如虎添翼”。具体体现在,教师在某一情境中形成的教育常识会自发地扩大其应用情境与范围,并且有持续扩大其应用情境与范围的内在倾向。同时,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教师为了不被认为是“异类”,往往选择对教育常识“趋之若鹜”,而不会自觉加以批判和反思。换言之,受教育常识的“传染性”影响,许多业内人士因担心被笑话而自愿被“感染”。结果就是,一些教育常识快速流行。

对于学校而言,接受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是“自然的”或“给定的”这一假设,意味着自我剥夺了教育的批判功能和学校的批判角色。〔14〕对于教师而言,同样如此。接受了“流行”的教育常识是不容置疑的、不证自明的这一假设,就意味着教师将主动放弃自身的“第二向度”,而强化自身的顺从性、被动性与依赖性。这与本质上强调教师主动性、反思性与批判性的专业成长背道而驰。

五、社会建构性

从政治历史的视角看,上文提到的常识是“所有时空中的所有人都具有的普遍财富”,这里揭示的是常识的社会建构性。Sophia通过分析“一个家庭由异性父母及其子女构成”这一长期流行的常识,发现“没有什么是自然的和必然的,只有文化,通过熟悉感与教诲制造了一种感觉上的虚假常识”。〔15〕总之,“常识作为一种假定的知识,不能从权力或抗议中脱离出来”,〔16〕而是“倾向于被精英所界定与强化”。〔17〕现实中的常识经常是由具有一定话语权的群体,尤其是精英或强势群体共同建构,并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传播方式,以及各种评价体系,不断推广与强化的。这和Livi所说的常识具有根本的区别。

作为一定群体建构的结果,常识(经常以隐性的方式)主要体现了这一群体的利益和价值观,并因主要受制于这一群体的经验与智慧而使其合理性具有了相对性与局限性。在教育领域,教育常识更是经常以隐性的方式传递了大量的规范与价值观。换言之,不同国家、民族或群体主导的教育常识所体现的规范与价值观主要为一定群体的利益服务,必然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其合理性也必然具有相对性与局限性。

六、历史性

教育常识的社会建构性同时决定了其具有历史性,主要体现了处于一定历史背景中的一定群体的价值观、利益、经验与智慧。因此,即使同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会存在不同的教育常识。

教育常识的社会建构性与历史性揭示了其富含规范性、价值性及其合理性的相对性与局限性,但教育常识的优先性、渗透性、单向度性、流行性等却不同程度地遮蔽了教育常识的社会建构性与历史性,而将教育常识“美化”成完全普适的、跨文化的和永恒不变的,也就是说,教育常识内在包含的价值观、群体利益及其合理性的相对性与局限性“被遮蔽”“被忽视”了。换言之,那种对教育常识因其社会建构性与历史性而蕴含的规范、价值观不加怀疑与批判的态度,极有可能会背离某一国家教育的合理价值观与规范性,而且会强化教育常识的自我强化机制与保守性,其结果要么是导致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失控”,要么是导致教师的专业成长停滞不前。

综上所述,教育常识所具有的优先性、渗透性、单向度性和流行性,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最大的潜在消极影响是在不同程度上培养乃至强化了教师对教育常识的顺从意识,削弱甚至剥夺了教师对教育常识的反思、批判与超越的意识与能力,易于使教师错过通过自觉地对自我(包括自身所具有的教育常识)进行反思与超越进而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契机,甚至会使教师成为教育常识的“奴隶”。这在根本上与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理念背道而驰。Carr等人明确指出,“应该摒弃的是无反思的态度,进而采纳一种对已有教育信条更加富有批判性与科学性的态度”。〔18〕教育常识所具有的社会建构性与历史性虽然使教师对其所包含的价值观及其合理性进行反思成为了可能,但教育常识所具有的其他四种特性却又使教师忽视了对教育常识的价值观及其合理性的反思。这最终可能会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偏差与停滞不前。总之,化解教育常识潜在消极影响的核心与关键是帮助教师实现从对教育常识自发地顺从、无反思与无批判向自觉地以教育常识为对象进行反思、批判与超越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1〕〔13〕〔15〕〔16〕〔17〕SOPHIA A mon sense: A political history〔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1.

〔2〕〔4〕〔12〕LIVI A.A philosophy of common sense: The modern discovery of the epistemic foundations of science and belief 〔M〕.WAYMEL P,译.Aurora,CO:The Davies Group,2013.

〔3〕李正涛.教育常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11〕〔14〕〔18〕CARR W,KEMMIS S.Becoming critical:Education,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M〕.New York:Falmer Press,1986.

〔6〕HERR K,ANDERSON L G.The action research dissertation: A guide for students and faculty〔M〕.2nd ed.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2015.

〔7〕GITLIN A.Cultivating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borderlands:Educational poetics and the politics of inclusiv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2008,(21):630.

〔8〕WINTER R.Developing relationships, developing the self: Buddhism and action research〔M〕//NOFFKE S,SOMEKH B.The Sage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Thousand Oaks,CA: Sage Publications,2013.

〔9〕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10〕MARCUSE H.One-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M〕.Bostion,MA:Beacon Press,1991.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al Commonsense and Their Potential Negative Influences on Kindergarte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Qin Yuandong

(Hangzhou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Abstract】Educational commonsense is a body of agreed, shared and self-evident knowledge in a specific education group whose basic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primacy, infiltrativeness, one-dimensionality, prevailingness, socially-constructed and historically-embedd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s that educational commonsense are to cultivate and reinforce, in varying degree, kindergarten teachers’ obedience to and dependence on them, and then to undermine or even deprive of teachers’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critically reflecting on and transcending them, and finally to deviate from the core belief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幼儿常识教育范文第4篇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要求,在教育方面逐渐进行改革。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对幼儿园进行常识教学。文章主要针对现在的幼儿园常识教育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与研究,掌握多媒体教学对于幼儿学习兴趣的提升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很好的增加幼儿教学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幼儿园常识教育

现在的家长对于幼儿的教育非常重视,并且对幼儿教育质量方面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导致幼儿教育发展受到非常大的挑战。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很好的改善幼儿常识教育方面遇到的问题,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将枯燥的教学环境变的更加生动活跃,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将知识便的生动形象,进一步促进了幼儿常识性教学的改善。

1多媒体教学提升幼儿常识教学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兴趣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动力之一,特别是对幼儿时期的教学,学习兴趣更是非常重要。在这段时期,幼儿的学习控制力比较差,并且不能将注意力进行集中,逻辑思维以及抽象思维等都不够强,加上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手段比较呆板,孩子们在学习中更加不能集中自己的精力,这样会严重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进行幼儿教育创新之前对于学前教育上不够重视,所以导致传统教学形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现在幼儿教学需要。对幼儿进行教育过程中逐渐融入常识教育,提升幼儿在基本生活中的认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其进行教育,将传统幼儿常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合理的解决,将生活中的各种知识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展现,例如,在冰箱中拿出的冰果不能第一时间就放在嘴里,因为冰果在冰箱中形成冰状,温度比较低,直接放在口中容易将舌头站在冰果上。这样的生活常识怎样想学生传递,生动的表达。需要结合多媒体的形式,将其中的原理制作成视频,播放给幼儿观看,教师也可以利用自身的经历或是语言将多媒体中的观点进行介绍,这样就能让孩子们充分的理解其中的原理。

2加强幼儿学习的理解能力

因为幼儿在学习期间年龄比较小,没有形成成熟的思维模式,所以在进行教育中不能对直接的事物进行逻辑性的思维,只能认识到事物的表面。某幼儿园在对植物生长进行普及教育中,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水果生长在什么地方等孩子们并不知情,在他们的接触中基本上所有的东西都来自于超市或是商场。教师向他们提出问题,大家知道我们平时吃的水果都是怎样来的吗?幼儿们基本上回答不上来[1]。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水果的生长制作成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幼儿在直接看到的基础上对其形成一种常识性的概念,增加幼儿对生活常识的掌握。这种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幼儿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并且明显的提升了幼儿教学的质量,非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欢迎。信息化的发展将人们带入电子时代,幼儿们相对传统的语言教学形式对于电子教学更感兴趣,利用这种教学很好的将幼儿的注意力进行集中,比如教师想想学生介绍遵守交通规则,若是不遵守交通规则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单单语言的形式根本不能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但是利用电子设备,将红绿灯、以及交通规则等制作成PPT的形式进行播放,这样就能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在将不准收交通规则会有什么样的危险体现在里面,收集一些生活中的交通事故的视频,播放给幼儿们,让他们知道红绿灯在交通中多么的重要,准守交通规则是多么重要。从平时的幼儿教育中就能体现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3多媒体技术教学提升幼儿教学效果

因为幼儿年龄比较小,所以在教学期间会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更加细心的对其进行教导,才能集中他们在学习中的注意力。并且在生活常识方面他们也掌握的比较少,没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习的知识也是比较简单、浅显的东西。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幼儿常识教学,不仅能够很好的集中孩子们的学习注意力,还能提高他们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保证学习期间能够将知识全面的掌握,熟练的知道生活中的常识。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向幼儿介绍蜜蜂在采集花蜜期间非常的不容易,我们所见到的蜂蜜是蜜蜂经过艰辛的努力才取得的[2]。虽然幼儿们觉得教师说的是正确的,但是没有真正的看到蜜蜂采集蜂蜜,不能体会到蜜蜂在采集花蜜期间付出的艰辛。教师用语言的形式也不能将其生动的描绘出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制作成生动的视频或是图片,并且在播放期间教师在一旁进行详细的讲述,这样幼儿们就能真正的理解到蜜蜂在采集蜜蜂的艰辛,才能知道蜂蜜的珍贵。

4加强幼儿教学质量

对于幼儿园教学来讲,在教学质量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不仅包含幼儿教育过程中知识含量介绍比价少,教师在知识教学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传统幼儿园教学认为在进行幼儿教学期间,对于孩子们知识点的教育与传授只需要根据平时游戏与教师讲解即可,在教学逻辑上比较混乱。但是在教育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对于幼儿园教学质量方面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现在的知识点教学需要具有专业逻辑性,针对幼儿自身年龄以及接受能力为根据进行教育,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幼儿园教学层次划分非常明显,孩子们在不同阶段上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教育。例如在进行生活常识教育方面,小班的学生与大班的学生在学习深浅上存在很多区别,小班学生在进行常识方面学习期间,学习内容主要在于基本常识,马路上红路灯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需要遵守交通规则等,但是随着年龄与班级级别的增长,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都在不断上升,这期间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为什么冬天会下雪,水会在零下变成什么、为什么冰棒不能在冰箱里刚拿出来便放在嘴里,同时这期间的孩子们自身已经具备一定的分辨能力,结合孩子们本能的变化与发展进行教学内容的变化与丰富,更好的保证教育的知识点具备一定的逻辑性,能够随着孩子们能力的提升逐渐深入,保证孩子们能够在步入小学期间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充分的掌握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在社会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的同时需要我们熟练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育,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

作者:崔国花 单位:甘肃省积石山县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武凌燕.多媒体教学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作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06:128.

幼儿常识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科学教育 发展历程

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壮大的过程,发展过程中,科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也发生诸多变化,以时间为记录单位,幼儿科学教育课程内容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一、古代幼儿科学教育的萌芽

这一时期的科学教育分为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两个阶段,原始社会的科学教育是和生产劳动相融合的。成人在生产中传授给幼儿自然的科学知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教育有了一定的长足进步,科学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事件就是墨子利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后来,唐朝设立了“算学”理科专门学校,这时期的科学教育主要专注于“数学”教育。蒙学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早教形式,如《杂抄》采用一问一答形式,介绍天文、节气、地理、历史、修养和艺术等许多方面的知识,还出现算术知识类的《九九乘法表》。宋代方逢辰编写的蒙学读本《名物蒙求》,专门介绍了自然和自然界的知识,包括天文、地理、鸟兽、花木、日用品、耕种等。王应麟编的《三字经》中有介绍数、日、四时、无行、六谷、六畜的自然知识。

二、未分化的幼儿科学教育

清朝的专门的自然科学课程称为“格致”,“格致”内容包括植物、矿物、理、化、卫生等。1903年,我国第一所学前儿童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诞生,1904年张之洞等人为该幼稚园拟定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以下简称《章程》),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有关幼儿教育的法规文件。《章程》设置的具体课程内容有游戏、歌谣、谈话、手技。这些教育内容已经包含常识的成分,也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如谈话中引导幼儿认识、谈论自然界的物体,在游戏部分中与幼儿一起种植植物、饲养动物,让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开发智力。1905年《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中的教育内容增加了数学、感知觉和科学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谈话、行仪、读方、数方、手技、乐歌和游戏。谈话、数方和手技已经体现出科学教育的成分。谈话则是对于“单简事务之名称,教师一一指示之,而粗说其义”。数方则是“系用指数器。单双数之,分合数之,参差数之此记数之法,教师指授”。而手技,则更多与福禄贝尔的恩物有关系,“恩物种类甚多,任小儿自为堆积配插,使知轻重大小长短,力点中心之度”。上述内容主要涉及的是数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三、新中国成立前“常识教育”课程的出现

1924年,陈鹤琴指出幼稚园之课程应该以自然、社会为中心。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教材,应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张宗麟认为幼儿园课程应增加“自然”科目,“儿童环境中所能接触者以自然物为最多,此罗列之动植物,天空之变异,倘成人能略略指示之,儿童必兴趣盎然”。之后,陈鹤琴、张宗麟等对当时的幼儿教育课程进行了更细致、更合适的分科,其中幼儿园的常识课包括自然与社会被提了出来。张宗麟并没有给“常识教育”下具体的定义,只是从它的重要性方面进行阐述,认为“常识课是人生必需的,并且是日常最容易遇到的活动。这里的常识具体包括生物、非生物、自然现象、日常卫生、社会习惯风俗、社会职业、公民习惯和社会国家世界大事。张宗麟在1928年就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幼稚园的常识教育,包括幼儿常识教育的意义、目标、方法、与其他活动的关系及关于自然界的常识材料。这些关于常识教育的理念在幼稚园得到实践,而且已经开始从科学角度为幼儿提供一系列生活常识和经验,经过不断完善和改进,最终在1929年的幼稚园课程标准中被采纳为正式课程并实现合法化,由教育部令各省市作为暂行标准试验推行。1932年10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幼稚园课程标准》,这个标准成为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标准规定的幼稚园的课程有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自然、工作、静息、餐点,共7项。1936年教育部对此课程标准进行了一次修订,将原来标准中的“社会和自然”改名为“常识”。1937年,出版发行的《幼稚园160常识课》是根据当时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编辑的,是一本专供幼稚园教师参考的常识教材教法书籍。

四、新中国成立后“常识教育”课程的建立

这个时期的中国幼教开始借鉴前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进行了大规模课程变革。1952年颁布的《幼儿园暂行规程》、《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是在前苏联专家的直接指导下拟定的。《暂行纲要》对以往常识教育课程持强烈否定态度,明确提出取消常识作业,增加“认识环境”的作业项目。认识环境包括日常生活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认识环境”与“科学教育”有密切联系,其目的和主要任务是组织并指导幼儿亲自观察周围的环境和事物,通过实际环境教育,提高幼儿的认识。特别在接触自然中,增加对大自然的认识,扩大幼儿的眼界,并培养幼儿五爱等国民公德。《暂行规程》和《暂行纲要》将“认识环境”列为必修作业,重视通过“认识环境帮助幼儿促进智力和德育发展”,而“认识环境”中的日常观察、饲养种植等并没有被列为必修作业,意味着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以知识为本的教学。“期”是一片空白,“”结束,幼儿园的课程开始恢复,分科倾向愈加明显,仍然强调有计划地向幼儿传递系统的常识。1976年11月颁行的《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明确提出“自然科学常识”的提法,指出“幼儿园要设置语言、常识日常生活中可理解的、粗浅的自然科学常识、计算、音乐、美术、体育等科作业。作业是向幼儿有计划地传递粗浅的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等的主要教学形式,也是向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198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其中规定了幼儿园各年龄班常识教育的内容和要求。1982年,国家根据《纲要》出版了全国统编的教材《常识》教师用书。

五、“科学教育”课程的建立

幼儿常识教育范文第6篇

伴跟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日益关注,幼儿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逐渐在教育理论界告竣了共识,幼儿教师具有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专门特点。但在实践中,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离专业化的水平还差的很远,对幼儿教师专业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有助于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历程中的实践障碍进行思虑剖析,了了当今教师专业成长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状况,找出差距,为幼儿教师专业化指出全力的标的目的。

一、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特点

(一)学科和专业常识是基本,实践能力是焦点

专业常识是浮现幼儿教师专业特点的最主要的依据。L.S舒尔曼所建构的教师专业常识的剖析框架斗劲有代表性,他认为教师必备的常识至少应该涵盖如下几个方面:学科常识、一般教学法常识、课程常识、学科教学法常识、进修者及其特点的常识、教育情景常识、关于教育的方针、目的和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布景的常识。[1]可见,幼儿教师要优化自身的常识结构,要有宏壮空阔的学科性常识,丰硕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课程与情景教学的复合性常识系统。

扎实的专业常识是专业成长的基本,将专业常识转化为实践聪明的能力则是专业成长的焦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常识审阅教育实践,发现、剖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主要路子”“长于发现幼儿感乐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务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机缘,积极指导”。实践能力要求幼儿教师面临复杂的教育情境时,能抓住教育契机,进行快速思虑和探讨,按照现场的情形调动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常识,作出缔造性的步履。实践能力的获得不是夙夜迟早之功,是教师经常对自己的实践经验反思总结的基本上慢慢提高的过程。

(二)由权威脚色向多重脚色转换是关头

《纲要》对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是这样界定的,幼儿教师应“以关切、接纳、尊敬的立场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全力理解幼儿的设法与感应感染,撑持、鼓舞激励幼儿斗胆试探与表达;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在勾当中的反映”。由此看来,和儿童成立精采的人际关系和激情关系是幼儿教师工作的主要方面。也有学者指出,幼儿教师应承担多重社会脚色,搜罗幼儿身体健康的护理者,认知成长的促进者,适宜情形的营造者,游戏的参谋和火伴,社会化的指导者,健康人格的塑造者,同时还应是具有不竭探讨与立异意识的儿童教育研究者。[2]可见,跟着《纲要》)的公布,学者们的倡导,教育行政部门的宣传,由权威脚色向平等脚色转换,由经验型教师向进修型、研究型教师过渡是泛博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三)合作精神与反思能力是主要保障

幼儿教师除了与幼儿要成立精采的关系外,还要和其他教师成立慎密亲密的合作关系,瑞吉欧教学的代表人物马拉古齐倡导教师的合作进修。他认为“教师必需抛却孤立、默然的工作模式”,在团队中进修,经由过程教师成员间的彼此对话,使小我的思惟在集体中彼此交流、彼此激荡、彼此碰撞,彼此影响,从而发生新的看法。[3]家庭与社区也是幼儿教师合作的主要对象,《纲要》总则第三条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合适作,与小学彼此跟尾,综合操作各类教育资本,配合为幼儿的成长缔造精采的前提。”可见,幼儿教师除了要操作家庭、社区的力量为幼儿创设一个优良的年夜情形外,还要多和家长交流,争夺家长的撑持,使幼儿在园所获得的经验能延长抵家庭中;同时,让每个幼儿在家庭中所获得的怪异经验能在园中获得共享。

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各方面的行为默示进行剖析和不竭批改,进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反思对于提高教师专业成长水平具有主要的意义已获得了众多研究的证实。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4]是以,幼儿教师要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就要对一日糊口的现实教育情境与自身教育经验进行多视角、多条理的剖析和批判反思,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和能力。

以上方面是笔者连系《纲要》和相关学者们的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特点所做的归纳与总结。但这些特征能否在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获得浮现?按照笔者多年幼儿教师的经验,教师的专业成长实践是和教育理论脱节的。这种情形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如:Liu&Feng,(2005)认为,近20年来中国幼教更始存在的首要问题有:(1)是一种由上至下的更始,教育抉择妄想与教育实践脱节。(2)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更始,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更始脱节。(3)是一种理想化的更始,教改与现实情形脱节,现实前提并不配套。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5]那么,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现实状况到底是若何的呢?抛却幼儿教师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低、社会公家对幼儿教师的期望值低这些阻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宏不美观身非凡,幼儿园内部微不美观层面有哪些方面阻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呢?笔者首要从幼儿园内部微不美观层面来剖析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障碍。

二、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障碍

(一)幼儿园内部打点层面

1.幼儿园教师专业自立权欠缺。教师专业的自立性首要应默示在教师有权抉择自己成长的标的目的。而现实情形是幼儿园教师的行为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公家、园长、保育主任等多方面的节制,幼儿园教师的自立权有争议,抉择权受到思疑,教师权威也遭到严重挑战,由不懂幼教的人来率领幼儿教育的现象并不鲜见。[6]除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节制及社会公家对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熟悉不清等外部身分影响了幼儿教师的专业自立权的阐扬外,幼儿园内部的打点轨制极年夜地限制了幼儿教师的自立性,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良多幼儿园都有由上而下拟定的一系列的繁琐的规章轨制,在层层轨制所包抄起来的工作情形中,经常使幼儿教师陷入事务性的忙碌中,致使他们没有时刻和精神细心不雅察看孩子、研究孩子,不能自由放置教学时刻和工作内容,教师成了僵化轨制的实施者、秩序的从命者,日复一日地按部就班的工作使教师失踪去了缔造力和个性,极年夜地限制了教师专业自立权的阐扬。

2.营业培训得不到保障。我国幼儿教师的入职的门槛较低,一般是中师学历,肄业时代以手艺、技巧的练习为主,学科常识和专业常识欠缺,专业素养不足。工作后,幼儿园教师营业培训缺乏打算性,因为受到资金、时刻、人员放置等身分的限制,不能按照需要进行培训,造成培训工作的不服衡:有的教师多次受到培训,而有的教师培训机缘少少,轻忽对保育员的培训。[7]出格是私立幼儿园的教师更无法保障他们培训的权力。即使在一些能供给培训机缘的幼儿园,培训下场也值得商榷,往往将学科理论常识作为培训方针,轻忽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训和提高,营业培训的内容无法知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激发不起幼儿教师继续进修的热情。

(二)幼儿教师小我意识及能力层面

1.科研意识稀薄,科研能力欠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积极的教育科学研究,恰是脱离科学研究使幼儿教师失踪去了应有的学术声誉和专业地位,这就孔殷需要经由过程积极的教育科学研究使他们获得应有的庄严。[8]尽管学者们满怀振兴幼教事业的激情来高声疾呼教育科研是何等的主要,可是实践中的良多幼儿教师却意识不到科研对他们工作与糊口的主要性。他们往往仅凭有限的经验应付各类问题,冷视实践中的情景性的教育问题,无法进行剖析、总结与晋升,所以就很难探讨其问题的成因及解决路子,更谈不上用教育理论对其进行深切思虑与理性剖析并做出步履。这种状况导致他们研究能力的不足,阻碍了其教育不美观念、认知水安然安祥教育能力的晋升,影响了他们对幼教纪律的把握和运用,从而也造成了现实中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2.专业成长意识亏弱,职业倦怠凸起。幼儿教师要获得专业成长应该对幼教工作有着深切理解与强烈的认同感,愿意全身心的投入幼教事业中,了然幼教事业对社会成长的重年夜意义,致力于改善自身专业素养以知足社会的期望,但现实中良多幼儿教师不体味自身职业的专业性,熟悉不到幼儿园教师职业自己有很年夜成漫空间与夸姣的成长前景,良多幼儿教师处于“当一天僧人撞一天钟”的应付状况。思惟不美观念的误差导致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动力不足,缺乏勤于钻研及反思探讨的敬业精神,无法矫捷机智的措置日常糊口中呈现的各类问题,不少幼儿教师对工作失踪去了应有的乐趣,缺乏成就感和幸福感,发生严重的职业倦怠。

3.家园合作与团队进修流于形式。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低水平影响了其与家长们的合作关系。因为无法对幼儿行为进行细心不雅察看、探讨、剖析与思虑,导致幼儿教师不能正确评估幼儿的成长水平,无法与家长进行深切交流,“家园合作”只勾留在诸如向家长谈谈幼儿在园的进餐情形,午休情形等形式主义的合作上。同样的原因使教师无法深切体味幼儿的需求,无法按照幼儿的乐趣筹备教育勾当的内容,所谓“团队进修”只不外是谈判若何将打算好的教材内容灌注贯注到幼儿的脑子中,这种脱离了幼儿,只是纯挚“筹备教材”的合作也流于形式主义,难以擦出思惟的火花。

幼儿常识教育范文第7篇

3~6岁的幼儿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但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较弱,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张贴安全标识,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是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培养规则意识的有效方式。幼儿园的生活丰富多彩,每一项活动都蕴含着安全教育的因素,教师要细心观察,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与游戏活动中的有效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的自我保护教育。

幼儿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十分宽泛,在幼儿一日生活与游戏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安全因素,仅仅是幼儿园安全教育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危险事物存在于幼儿身边。因此,教师应从多方面挖掘教育内容,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开展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安全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构建安全自护的知识经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关键词

教育环境 互动 自我保护 教育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3~6岁的幼儿由于生理、心理发育尚未完善,对生活中的危险事物不能做出正确判断,无法预见行为后果,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因此,幼儿园应适时开展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幼儿了解安全常识,积累安全自护的知识经验,学会自我保护。

一、在教育环境中体现幼儿自我保护的教育内容

幼儿园的环境应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教师要通过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一)张贴安全标识

3~6岁的幼儿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但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较差,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张贴安全标识,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是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培养规则意识的有效方式。

例如在适当的位置张贴上下楼梯时不要拥挤、走廊内不要打闹、上厕所按脚印排队、不攀爬楼梯、不爬窗户和阳台、小心触电、不要把剪刀对准他人或者自己等安全提示图片。

(二)建立安全常识角

在班级建立“安全常识角”,是幼儿了解安全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需要,或结合当今社会频发的安全事故,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图文或影像资料,让幼儿在阅读、分享与交流中了解安全常识。

例如地震频发期间,我园大班利用安全常识角,为幼儿提供有关地震方面的图文及影像资料,让幼儿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危害以及地震来临时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等。

(三)设置安全宣传板

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设置“安全宣传板”,将安全常识潜移默化地融入教育环境中。“宣传板”上的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例如选择交通安全、雷雨天气、户外游戏、良好生活与卫生习惯、火灾、地震等方面。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空闲时间与幼儿一同了解“宣传板”上的安全常识,帮助幼儿加深对日常生活中安全知识的理解,积累安全自护的经验,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在日常的生活与游戏活动中,加强对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的生活丰富多彩,每一项活动都蕴含着安全教育的因素,教师要细心观察,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与游戏活动中的有效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的自我保护教育。

幼儿就餐后,需要把自己的羹匙放到指定位置。可是,有些幼儿常常愿意将羹匙放进嘴里叼着,边走边玩,很危险。教师发现后,及时制止并提醒小朋友不要将羹匙放在嘴里,边走边玩,容易划伤其他小朋友,如果跌倒,有可能会触伤自己的口腔或咽喉等。再如一次户外游戏活动时,教师发现孩子们在相互嬉闹和奔跑时,不能及时躲闪周围的“障碍物”,很容易发生跌倒或相互碰撞现象。这时,教师没有简单制止,而是采取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我是小司机”游戏的方式,教会幼儿怎样控制和协调自己的动作,学会躲闪周围的障碍物。

三、开展以“幼儿自我保护”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构建安全自护的知识经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十分宽泛,在幼儿一日生活与游戏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安全因素,仅仅是幼儿园安全教育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危险事物存在于幼儿身边。因此,教师应从多方面挖掘教育内容,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开展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安全教育活动,帮助幼儿构建安全自护的知识经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例如前不久,我市一处居民楼发生火灾,大班孩子听说之后稍有议论,说的最多的是:“着火可吓人了!楼房都能烧黑!人也会受伤!”从他们惊讶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开始关注“火灾”。 为此,教师设计并开展了以“远离火灾”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幼儿了解火灾有什么危害,如何避免火灾,着火了应该怎么办等相关安全常识。

四、创设突发火灾、地震、拥挤等事件的情景环境,强化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3~6岁的幼儿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自然灾难,无法进行自我保护。因此,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游戏的方式开展突发地震、火灾、拥挤等事件模拟演练活动,注重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帮助幼儿学习并掌握自护、自救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例如在“地震来了”安全模拟演练中,教育幼儿地震发生时不要慌张,12秒内,可以暂时躲在坚固的床或桌子底下,也可以躲在狭小的空间。12秒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秩序地撤离,同时,教师要提醒幼儿注意保护自己的头部等。

五、家园合作,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园要争取家长的配合,将幼儿自我保护教育融入家庭教育之中,使每一位家长都能认识到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采取合作、互动的方式开展各项安全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安全意识的形成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

例如我园大班针对目前交通安全现状,结合本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开展的“交通安全”主题教育活动。各班教师根据文明乘车、交通安全我知道、我是安全小卫士、小小安全排查员等系列活动的目标要求,请家长配合幼儿园观察、指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有关“交通安全”方面的行为表现,和幼儿一起收集交通安全标识,了解交通安全常识,遵守交通规则,和幼儿共同建立良好的交通规则意识等。

幼儿常识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配套 注重实效 删繁就简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208-01

作为一名师范院校的教师,我经常会带领学生们去各个幼儿园完成教育的见、实习工作,经常会听幼儿园的各种公开课,尤其是健康课、常识课会更加留意,因为和我任教的学科密切相关。在学院我主要讲授自然科学、生物学和幼儿卫生学等学科的知识。我一直在思考幼儿园的常识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样改革,与之配套的学前教育的相关教材又该如何改革。

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在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在不断地更新着教育观念,同时也在不断地摸索教育理论和经验,查找不足。但是幼儿园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幼儿园常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以教师为中心,重视教的过程,忽视幼儿学的过程

在幼儿园教学中,存在着只注重把知识内容传授给幼儿,而忽视在教学中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倾向。幼儿只是被动地听,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之中,这种教育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两方面的统一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针对幼儿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让幼儿多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以课本知识为中心,忽视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有些幼儿教师认为常识教学就是向幼儿传授自然和社会的片面认识。常识性教学都存在于指定性的知识,教师只是把课本知识照本宣科,不深刻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不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孩子们接受的都是片面的、零碎的知识。其实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验,让孩子更好地、更全面地认知事物,通过自己亲身体验、观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得出结论。这样不仅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分析力,还能使幼儿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欲望。

(三)以课堂为中心,忽视户外和日常生活中的教育

现在的课程当中已经改革了常识性的教学内容,但在实施当中仍存在弊端。现代的教育理念已经注意到要以幼儿积极参与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但实际工作中似乎忽略了实践,脱离了自然的本身。在进行常识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仅仅在室内进行教学,并利用图片、玩具、模型等代替自然物的现象,老师很少带幼儿到户外、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如果把幼儿园常识教学局限在课堂这个狭小天地,就会大大限制了幼儿认识的时间和空间,幼儿得到的知识往往是片面的、零碎的;同时也不利于发展幼儿对自然的亲近感。教师可以要求幼儿在散步、参观和游览中发现动植物的多样性,可以让孩子在平时多注意观察、多发现问题,比如树叶有各种形状的,动物的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有空中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所以长得也就各有特色,因为必须与它的生活环境相适应。教师还可以教会幼儿自己动手种豆子,如:观察种子发芽,可以让幼儿注意观察种子发芽长叶等一系列过程,远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让孩子用自己的感官去发现、去探究、去分析问题,再加上老师的总结,就会事半功倍。

二、学前的相关教材应进行的改革

分院在学前专业开设了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科学,沿袭了老式的幼儿教育专业的模式。这些学科与幼儿园的常识、科学课等密切相关。学生毕业后的科学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差,科学方法老套不适应当前的幼儿教育。现在我们学院已经取消了这三门课程,整合成为一门学科――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学制一年,在一年的时间里讲授三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这对老师来说压力更大了。如何在短时间内把幼儿教师必备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我们正在探讨的问题。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结合幼儿园教材,编写校本教材

实地考察各种类型的幼儿园。因为幼儿园的教材版本不一,结合各种版本的教材,抓准教材所需的知识点,形成体系,编写校本教材。这样会更简洁、更快速地让学生掌握幼儿园所需知识。

(二)在编写教材时注重实效,删繁就简

把原有教材中,在幼儿园教学中使用不上的、较难懂的理论内容删掉。侧重编写幼儿园实用的章节,多讲一些小实验,多讲一些小朋友感兴趣的内容,多讲一些自然界中随处可见,小朋友可以感知的内容。多添加一些小朋友的问题,这样到幼儿园后学生更会处理小朋友提出的相关问题。

(三)充实阅读材料,提高科学素养

近些年的重大科技成就中,我们国家有很多,有些方面我们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而原来的书中阅读材料体现的很少。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充分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成果,以便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去感染激励下一代,帮助孩子形成民族自豪感。

总之,幼师教材不应与幼教工作脱钩,应该紧密连接在一起,根据幼儿园实际教学的需要,合理编写教材,既能增强实效性,又能提高学生的教师素养,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参考文献】

幼儿常识教育范文第9篇

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确定消防安全教育内容

幼儿园消防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当以提高幼儿消防安全意识,掌握防火和逃生技巧为目的。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不同,所以,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也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可以让他们认识火灾的危害,看见着火赶紧跑开,并且报告大人,拨打火警电话等简单的消防常识;中大班幼儿可以教他们认识消防器材,让他们进行火场逃生等内容的学习。

二、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掌握消防安全本领

教育幼儿不要玩火,如不玩火柴、打火机,不要摆弄家里的电器、煤气、灶具开关等,不要破坏消防设施,不要玩弄灭火器等消防器材。燃放烟花爆竹要在大人的看护下进行,不得单独燃放;发生火灾时,要立即通知大人或在场的其他成年人,并迅速离开火场,不要去灭火,以免被伤害;要知道幼儿园和家庭火灾疏散的途径;在通过烟气弥漫的火场时,要低姿行进或匍匐爬行,不要深呼吸并用湿毛巾蒙住口鼻;一旦身上着火,要马上站住,就地躺下打滚不要乱跑,困于火场时,要拨打“119”电话向消防队求救,平时不要随意拨打火警电话“119”等。

三、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幼儿消防安全教育

(一)在园内举办消防知识专题讲座

邀请消防专业人员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消防知识讲座,学会消火栓、灭火器操作,加强教职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组织园内全体员工进行消防演练,掌握消防安全常识;了解各班幼儿进行紧急疏散的不同路线,以免造成拥挤踩塌事故,学会保护孩子等。要求各岗人员每天离岗前做好各岗电路、电器、防火设备情况安全检查记录,消除事故隐患。

(二)在各领域教育教学中渗透消防安全教育

幼儿消防安全知识,都要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精心设计,才能更好地引导、启发幼儿理解和掌握。 我们把消防教育渗透到科学、语言、艺术、体育等领域中,如:在科学活动中让幼儿了解“消防”“预防火灾”“预防触电事故”“消防车与火灾”等活动;开展消防体育游戏,消防员救人(小班)、“我是小小消防员” (中班)、怎样逃离火场(中、大班)等活动。在语言活动中,通过故事、儿歌等让幼儿了解一些消防安全知识,从而提高幼儿的消防安全意识。

(三)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个性化消防安全教育

在幼儿园的区角游戏活动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自主地选择与消防相关的游戏内容和活动伙伴,寓消防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游戏之中,让幼儿在玩耍中自己去体验什么是安全,逐渐形成一种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和应对危险的能力。如:在表演区准备消防队员制服、自制一些灭火器、水管等消防模具,让一些幼儿表演消防队员,其他人表演逃离火灾现场的人,练习假如身上着火如何就地打滚压灭身上的火苗,练习猫腰或趴在地上匍匐前进等逃生的动作或自救技能;在语言区提供有关消防安全知识的图书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通过系列看图说话、看图讲述教育活动,让幼儿认识16种消防安全标志,让幼儿懂得如何拨打“119”火警电话等等。

(四)在周围环境布置中宣传幼儿消防安全知识

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创设安全消防知识宣传栏,让幼儿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熏陶、感受安全教育。如:将“安全通道标志” “不玩火,不玩电器” “遇到火灾打什么电话求救”等,做成有趣的、生动形象的卡通连环图片、漫画、标志、符号、照片等,布置在安全宣传栏或墙饰上等,可让幼儿明白不要玩火,了解最基本的防火手段,让幼儿从图画中了解在火灾发生时该如何处理。

(五)在校园生活中进行消防安全随机教育

《纲要》指出: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应关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类活动,并注意各类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发挥着各类活动的互补作用,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学习联系生活、利用生活,使一日生活真正成为一个教育整体。安全教育是孩子们的正常生活游戏的保证,所以应更多地与生活相结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会出现各种情况,而这些情况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及时抓住幼儿生活活动中瞬间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安全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在主题活动中开展消防安全教育

在消防主题教育活动中,组织幼儿听消防辅导员上消防常识课,观看消防常识画册、挂图、防火录像,观摩消防官兵灭火演练等,进行消防主题教育。参观附近的消防站,以了解消防员的工作任务;了解消防车、消防器材及消防员的特殊穿着;消防队员给他们做真正的消防演习,介绍一些自救技能等,培养幼儿热爱尊敬消防员的情感,教育幼儿学习消防员的勇敢精神。我们进行了消防演习――遇到火灾怎么办,在保障幼儿安全的前提下,通过“逃生游戏”,幼儿了解了消防演习这个概念,进一步了解防火救火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请幼儿观看火灾录像,让幼儿仔细观察人们逃生的全过程;其次引导幼儿自由讨论,说出防火、灭火、自救的方法;接下来进行逃生演习并集体讨论“逃生”过程中的体验,教师示范一次正确的逃生方法后,请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来巩固演习一次。通过消防演习,幼儿掌握了自救逃生的方法,提高了幼儿的实际遇险自救能力,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得到加强。

(七)在家园密切配合下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对幼儿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单靠幼儿园的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和社区的参与。与家长的沟通、社区资源的共享等都是幼儿园安全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我园利用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宣传家庭防火、灭火的常识,发动家长和社区人士,广泛收集各种消防宣传材料,布置“消防宣传园地”,让家长和社区居民阅览,了解简单的灭火技能和自救方法。请家长将这些知识告诉幼儿,用这种方法强化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让幼儿学会对周围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生活的基本技能,做到遇事不慌,从容应对。

幼儿常识教育范文第10篇

“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

2016年*月*日——*月*日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组长:__

副组长:__

组员:全体教职工

(二)加强宣传,形成氛围

1、为了形成良好的活动氛围,幼儿园在门口设立安全标语,加大宣传力度。

2、在开展“安全教育日”活动前召开园务会,落实活动计划及部署。

3、__月__日安全日主题教育活动开启仪式,对全体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周活动的动员和部署。

(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

1、抓好交通安全教育。加强行路常识、乘机动车常识、道路交通标志常识、交通法规常识、交通事故处置常识等教育,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2、抓好防震和消防安全教育。幼儿园将加强对幼儿的用火、用电、用气以及灭火知识、报警、自救与逃生、消防标识识别等教育,使广大师生做到人人懂避震、消防知识,保证幼儿园师生不受伤害。

3、抓好卫生防病和饮食安全教育。幼儿园将加强对食堂和活动室卫生进行监控,严格进货渠道,特别是群体性发热、高致病性禽流感、常见病、传染病的预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4、抓好防溺水宣传教育。幼儿园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加强对预防溺水事故知识的宣传,明确要求幼儿不准无家长带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准到无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或玩水。

(四)活动形式和时间安排:

1、利用幼儿园家园桥,充分发挥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作用。

2、各班级开展一周的安全教育课程。重点做好上下学交通安全、预防溺水、饮食卫生安全、消防安全、应对自然灾害、防范校园伤害等知识的教育,真正做到安全知识入脑入心,进一步提高全园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避险能力。

3、组织一次全园性的安全疏散演练。通过开展安全疏散演练,让全体师生巩固疏散逃生自救的路线和要领。(时间:周三下午)

4、进行一次全园安全大排查。

分管安全后勤园长组织专人对校园及周边进行一次大排查,检查紧急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检查校园、厕所、围墙、食堂、玩具及电器等设备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防止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5、开展一次家庭安全隐患排查

组织中大班开展“幼儿园安全隐患我发现,家庭安全隐患我排查”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使幼儿认识到安全工作与其息息相关,把安全意识融入幼儿思想行动之中。

6、在班级群发一封温馨提示,引起家长对幼儿安全工作的重视。(时间:周三离园前负责人:各班教师)

1、全体教师要正确认识当前学校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肩负的责任,充分认识做好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严格管理,强化安全意识,确保学校安全工作。

2、各班班主任要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坚持做到常抓不懈,认真落实安全教育系列活动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上一篇:团员管理工作范文 下一篇:财经管理制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