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学科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1 16:46:15

医学学科管理

医学学科管理范文第1篇

第一条为促进医疗卫生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集成,全面提升卫生科技整体水平,整合具有内涵联系的相关学科,进行学术间相互渗透和技术上互补增强,并围绕某一共同领域的研究与发展,组建一批原始创新能力强、科技辐射范围广、多学科集成交融、优势资源整合攻关的医学重点学科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卫生强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根据《**省卫生强省建设与“**”卫生发展规划纲要》和《**省科教兴卫工程实施方案》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是我省卫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符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卫生科技重点发展方向,并紧密结合我省卫生强省建设的需求,代表**医疗卫生行业学术和技术水平,能引领卫生科技的发展,全面增强我省卫生的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条**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须瞄准国内外医学科技发展前沿目标,围绕若干个具有鲜明特色和符合医疗卫生实际需求的主攻方向,以一个或几个建设成效显著、发展优势明显、有集成交叉基础的省医学重点学科为领头学科,配备与之相关的优势学科和支撑学科,科学合理地组建学科群,体现学术贡献突出、技术水平领先、设施条件先进、人才队伍完备、组织协调机制完善的优势。

第四条**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遵循“优强联合、交融创新、重点突破、引领发展”的原则,根据卫生强省建设需要统一规划,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由省卫生厅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确认和考核验收。

第二章申报与推荐

第五条**省医学重点学科群的建设鼓励跨学科、跨部门、跨单位的联合,面向全省医疗卫生单位、高等医学院校、科研院所和各地市卫生行政部门,实行公开征集,在各主管部门推荐的建设领域内择优遴选。

第六条申报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的基本条件为:

一、学科群建设第一承担单位必须是本省市(地)级以上的医疗卫生单位、高等医学院校和科研院所,并具备承担学科群建设的总体能力。

二、组成学科群的领头学科必须是已通过验收被确定为省医学重点学科或承担建设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学科,核心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

三、学科群建设对卫生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四、近三年承担有国家和省部以上重大科研项目,获得过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五、学科群建设首席专家须有正高职称,有相当的学术成就,并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学术知名度和较强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并配备若干个学术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后备学科带头人负责相关优势学科和支撑学科的研究和管理工作,要求副高以上职称,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

六、具有整体素质好、技术水平高、专业结构配比合理的学术梯队和创新团队。

七、各承担单位科研基础条件较好,能体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协作精神,承诺为学科群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持条件和经费配套。

第七条“**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可行性方案”编写提纲包括:

一、建设学科群名称

二、承担单位名称

三、学科群组建基本框架

四、该建设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

五、学科群主攻方向

六、学科群建设目标、主要内容和预期达到的水平(包括拟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和三年、五年考核指标等)

七、学科群建设实施计划和年度安排

八、承担单位建设基础和优势(主要突出各承担单位总体实力和优势互补情况,包括临床工作情况、各学科技术水平、学术研究状况、人才梯队结构、医疗和科研硬件设备条件等)

九、学科群建设首席专家和后备带头人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称、行政职务等基本情况以及专业特长、近五年主要业绩和学术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组织任职及学术地位等)

十、学科群建设人员组成情况

十一、学科群建设运行机制及管理模式

十二、经费预算

十三、推荐部门(单位)意见

第八条**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计划常年接收申报,各申报单位可根据本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和本单位学科建设的实际水平与能力,科学合理组建重点学科群,提出建设可行性方案。经各单位签署意见后由第一承担单位主管部门审核推荐,并附“**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可行性方案”一式10份报省卫生厅。

第三章评审

第九条省卫生厅聘请国内外有关技术和管理专家组成论证评审委员会,对学科群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建设方案的科学完善性进行综合论证和答辩评审。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论证。

第十条专家论证评审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的要求,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择优遴选、宁缺勿滥原则。主要论证评审内容有:

一、学科群建设对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学科群组建方式的科学合理性。包括领头学科的优势性,相关学科整合发展的有利性和实际可行性,避免简单合并。

三、承担单位的建设基础、优势特色和发展前景。

四、主攻方向把握的准确性。是否与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凝练重点特色的发展方向。

五、专业技术研发的创新性。是否培育新的技术突破口和增长点,体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示范引领和技术辐射相结合。

六、建设目标、主要内容和考核指标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七、首席专家的权威性和人才梯队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特长等方面配备的合理性。

八、各项基础设施、设备等条件建设的保障性和针对性。

九、学科群管理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十、经费预算的合理规范性。

第十一条省卫生厅根据论证评审委员会的意见,就实际需要、规划布局以及当年财政资金等方面进行综合平衡,确定学科群建设对象,并聘任学科群首席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与承担单位及主管部门签订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计划合同书。

第四章运行

第十二条**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计划实行统一要求、分步实施、分级管理的方式。由省卫生厅负责学科群建设计划的总体规划、指导和宏观管理,各承担单位及主管部门负责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所承担的重点学科群建设计划的具体实施和日常管理、协调、督促检查。

第十三条学科群建设实行“联合、共享、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试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学科群建设首席专家一般由领头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担任。

第十四条学科群应成立学术委员会,负责发展规划、主攻方向、研究领域、实施方案和年度建设计划的咨询、审核和完善等工作。学术委员会实行例会制,一般每年不得少于一次。

第十五条学科群应制定具体运行管理制度,其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应与建设目标和任务相衔接和协调,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群体综合优势,推动学科群的整体进步与发展。

第十六条各承担单位应重视和加强学科群建设的相关管理,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对完成的论文、著作等研究成果,应注“**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计划”资助。专利申请、成果转让、奖励申报等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学科群建设期间,计划合同书内容原则上不作变更,确需调整建设内容的,由首席专家或学术委员会提出,经承担单位和主管部门同意,报省卫生厅批准。

第十八条学科群建设实行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制度。承担单位应在每年12月底前提交当年建设计划执行情况总结和下一年度具体工作计划。对学科群建设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应及时报告。

第五章经费

第十九条**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经费由省财政专项列支。列入建设计划的学科群经费由省卫生厅一次核定,分年度拨款。省财政专项资金每年资助50万元,要求承担单位或主管部门以1∶3以上的比例进行配套,五年建设周期投入总经费1000万元以上。积极鼓励多渠道筹措经费。

第二十条学科群建设经费用于与学科群建设活动直接相关的费用开支。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级科技经费使用和管理规定执行。学科群建设经费开支范围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应当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和核定。

第二十一条各承担单位和主管部门应当切实加强对学科群经费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级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对省财政专项资金和配套自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保证学科群经费的专款专用和合理规范使用。

第二十二条省卫生厅将定期对列入建设计划的学科群进行计划实施、经费使用和资金绩效的检查,检查结果作为按年度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建设期满后,承担单位应按规定编制学科群经费财务决算报告,接受财务决算审查。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财务审查:

一、编报虚假预算,套取国家财政资金;

二、未对学科群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三、截留、挤占、挪用学科群专项经费;

四、违反规定转拨、转移学科群专项经费;

五、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六、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

七、虚假承诺、自筹或配套经费不到位;

八、其他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财务审查未通过者将视具体情况对有关单位实行限期整改、给予警告、通报批评、撤销建设资格等处理。若有严重违反财经纪律情况的,对相应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学科群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承担单位管理使用。购置的大型科研仪器、医学资源等,应开放共享,提高利用效率。

第六章考核验收

第二十四条列入**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计划的学科群实行全程管理制,建设周期为五年。省卫生厅根据建设计划合同书的任务目标和考核指标,组织年度检查,三年进行中期考核评估,对建设计划实施情况较好的学科群继续后二年资金资助,五年建设期满后进行全面考核验收,通过验收者予以挂牌。对未按规定和要求实施建设的学科群,视具体情况采取限期整改、撤消建设计划、追回政府拨款等措施。

第二十五条考核和验收的主要内容:

一、建设计划合同书的任务、目标的执行情况和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二、学科群建设质量、整体实力和国内外知名度提升情况;医疗卫生关键技术突破、取得的成果和效益情况。

三、推动卫生科技发展和提高全省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引领、辐射和示范带动情况。

四、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形成以及科技和卫生人才培养情况。

五、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情况和开放共享服务情况。

六、学科群制度执行和承担单位支持措施的落实情况。

七、经费配套和财务审查情况。

八、存在问题及发展设想。

第二十六条有以下情况不得通过验收:

一、学科群建设计划合同目标任务完成不到85%。

二、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存在弄虚作假。

三、未经同意擅自变更学科群建设承担单位、首席专家、主攻方向、建设目标、建设内容等。

四、财务审查不通过的。

五、超过建设周期半年以上未完成建设任务,并事先未作说明和申请延期的。

医学学科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人文医学学科 指标体系 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19

Abstract To carry out the assessment of the level of humanistic medicin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gulate the management of the organization, to strengthen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running a school. With reference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 medical disciplin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the Chinese Alumni "Chinese University Ranking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medical humanities subject level index system framework, including the stat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4 first class indexes, seven second level indicators, 12 tertiary index condition of running a school, talent cultivation, the. And according to the index system of Guangdong, Guizhou Province Medical College Medical Humanities school was evaluated. It i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level is still relatively low, the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alent, perfect syste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nd be improved.

Keywords Humanities and Medical Sciences; index system; evaluation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关键,办学质量是高校学校的生命线和灵魂。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以及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实施,高校二级教学部门的教学评估则成为对其进行宏观管理、办学效益、衡量人才培养以及检查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和举措。②人文医学学科是医学院校开展大学生人文医学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医学院校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前沿阵地。开展人文医学学科现状评估,对于规范组织管理、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培育治病救人、医德高超的医务工作者也同样意义重大。

粤、黔两省共有医学院校8所,包括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贵州医科大学、遵义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和遵义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它们分别是粤、黔两省开展医学科学研究、进行医学科技创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然而,其人文医学学科办学水平如何,同样关乎医学院校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当前,我国高校对人文医学学科及其部门采用的是“条条式”管理模式,③粤、黔两省高校也不例外,即学校一级职能管理部门从自身的管理职能和领域出发,考核人文医学学科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而缺乏对人文医学学科办学水平的整体把握。比如,教务处负责对人文医学学科进行教学评估、学校科研处负责考核人文医学学科的科研工作量等。此类管理方式不利于提高管理水平,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大学整体办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构建粤、黔两省高校人文医学学科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办学水平评估,对于获得人文医学学科准确全面的数据,进而为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宏观指导具有重要作用。

1 人文医学学科办学水平指标体系构建遵循的基本原则

(1)目标导向。根据“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切实为人文医学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指明方向和目标。然而,人文医学学科办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校院两级领导决策、措施、结果是否正确、能否落实以及是否可控。因此,人文医学学科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以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为正确的目标导向,落实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环节,把高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学科建设以及专业发展等置于重要位置。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院系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通过人文医学学科评估指标的构建,强化管理,查找优势和不足,如注重过程建设和内涵发展,使人文医学学科紧紧围绕高校中心目标工作有序展开。

(2)突出重点。构建人文医学学科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尽可能涵盖人文医学学科办学所涉及的主要工作内容,力图避免遗漏和出现盲区,使办学水平评估工作尽量做到全面、科学、公正、客观。在制度设计上,坚持“医德高尚、治病救人”的目标,推进高校人文医学学科科学和谐发展。同时,高校人文医学学科还应注重内涵建设,强化质量管理,促进办学质量、人才结构、创新绩效协调发展,促进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社会功能的全面发挥,进而实现学校、社会、个体三者间的共赢。总之,构建人文医学学科的办学指标,必须做到突出人才培养,注重质量建设,兼顾内涵发展。唯此,才能科学、准确、客观、全面地反映真实的情况,进而才有利于查漏补缺,对照检查,促进发展。

(3)便于操作。评估指标体系的简易方便性是各类评估共同追求的目标。评估指标体系的结构不宜庞杂、观测点不宜过多,否则会导致过于追求大而全,重点不突出。然而,指标体系简易方便并不意味着指标体系越少越好,指标过少不足以反映真实情况,也无法达到评估目标。因此,在符合评估指标体系信度、效度的基本前提下,尽量减少指标,简便可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④从某种程度上讲,指标体系便捷可行的实质问题就是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效益或最佳效果。以最少的指标满足评估工作的实际需要,才有利于发挥评估的诊断功能,切实提高工作实效。实现简易性就要求根据目标,找出关键因素、突出本质特征,同时还应注重异质或区分度较大的因素,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科学性。⑤

(4)指标计量尽量与现行相关评估体系的计量方法相统一。旨在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文医学学科的宏观指导,规范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同时这也是高校人文医学学科课程建设评估的一套有效指标体系。除此之外,各学校职能部门都有一套相对成熟和完整的管理或评估体系,人文医学学科评估是建立在现有工作基础之上,并加以高度概括和梳理,而不是另立炉灶、单搞一套,增加人文医学学科填报数据的工作负担。如两者发生冲突,由评估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协商统一。

2 人文医学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

参照“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方案指标体系”、《医学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国校友会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等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个别高校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的年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最终构建了人文医学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即包括4个一级指标:“办学条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教学状态”;在其下面设置了7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之下又设置了12个三级指标;在三级指标中又分别设置了数量不等的主要观测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较好地覆盖人文医学学科状况,能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人文医学学科水平。根据一级指标在人文医学学科所占的比重,采用德尔菲法即反复分发专家咨询表的形式,将专家的意见集中,返回给专家、再集中,最后将专家咨询的最后意见进行归一化处理,最终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形成集权,见表1。

3 数据采集与评估结果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考虑到舆论导向问题,对各高校评估排名情况全部予以匿名。同时所收集的人文医学学科数据难以收集或所收集的数据不完整,遂予以剔除进行评估。因此,本次研究仅对粤、黔两省共五所高校(粤省3所、黔省2所)的人文医学学科相关数据根据已确定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采集。在时间节点上,我们所采集的数据的截至时间为2016年6月1日,这对各高校人文医学学科办学水平进行比较排名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在对粤、黔五所高校的人文医学学科评估当中,采用了单项评估排名和综合评估排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文医学学科的综合考评,就是在各一级、二级指标考评的基础上,按照权重系数,累计计算二级指标、一级指标考评的成绩,最终算出总体办学水平。如此,既能显示各高校人文医学学科办学现状水平的共同之处,又可较好地总结其各自的特色和个性特征。本研究中所有数据的处理方法都是根据王战军教授编著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技术与实践》而进行的,各指标得分采用的基本方法为加权求和法中的60~100分区域线性规划法进行赋值,而总评得分则采用百分线性规划法进行赋值。具体评估结果见表2和图1。

4 结果分析与建议

从研究结果看,粤、黔两省医学院校人文医学学科在办学条件、人才培养和教学状态等方面水平都比较低,主要表现为专职教师太少、师生比较低,部分医学高校人文医学课程都有由兼职教师完成;除两所高校设有省级人文医学研究中心外,其他学校甚至来校级人文医学研究中心都未设置,部级教学名师奇缺,未见该领域的部级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仅有两所高校(粤、黔各1所)具有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在科学研究方面,无论是在CSSCI源发表的学术论文,还是获得的教育部以上科研项目都还比较少。这些都与高校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为促进人文医学学科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建议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实施人才资源强校战略,切实遵循“旨在提高、有序引进、立足培养、最优使用”的理念加强人文医学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配齐配足基本的教学力量。二是要深入推进直属于学校领导的独立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建设。规范二级机构职能定位,统一管理全校人文医学学科教学,统一负责人文医学学科建设,统一管理人文医学学科教师队伍。三是要建全独立的人文医学学科二级机构,稳定经费投入渠道,不断健全责任分工明确、基本要求具体、政策制度完善,形成具有较好工作合力的人文医学学科建设条件保障体系。确保人文医学部门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得到保障,在人才培养、评优表彰、科研立项等方面得到支持。四是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专业品牌,一方面应积极构建人文医学教学网络信息平台,大力加强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推进部级精品课程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人文医学专任教师培养,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着力培养和培育一批人文医学学科方面的专家。

5 结论和不足之处

所考察的五所医学院校的人文医学学科办学状况总体水平还比较低。除粤省D高校和黔省C高校相对较好外,其他高校人文医学学科办学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教学状态方面(教学效果和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增强。然而,由于自身学识水平有限,指标体系设置的还不是十分合理,如未考虑卫生部授予的奖励和荣誉,这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些偏颇。此外,所采集的数据均来自网上或对学校学生的咨询,这可能导致收集的数据存在一些偏颇,进而影响研究结果。

注释

① 唐未兵.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5):36-40.

② 吕世彦,郭德红.大学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7):60-63.

③ 邹建新,彭富昌.地方高校工科院系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2(1):79-82.

④ 张芊.大学二级学院教学评估的理论与实践[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医学学科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培养 学科馆员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Medicine Subject Librarian Train in Library of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LIU Xuefeng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Jiangxi Nurs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chang, Jiangxi 330201)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ibrary of vocational colleges, how to provide better service for student learning and teachers teaching and research work,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library managers need to seriously think about.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library has its particularity, books and materials mainly based Medicine. To explore the management of subject librarian of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s, subject librarian duties, training, etc.,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provide personalized service, health education classes for improving vocational colleges quality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train; subject librarian

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图书馆管理者应该为学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提供个性化服务。为了有效推动卫生类高职院校图书馆转变服务方式,创新管理模式,卫生类高职院校图书馆医学学科馆员的培养可以使图书馆从医学专业、学科建设,老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其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提高图书馆自身发展等全方位的服务,从而使该制度真正成为更新卫生类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新举措。

1 学科馆员的概念

学科馆员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是指一种受过专业培训及拥有较丰富、较全面的专业学科知识的图书馆管理员。学科馆员的职责是主要负责学校图书馆某一专业、学科文献资料的筛选和评估,有的时候也可提供图书文献资料、相关专业和学科信息的服务工作。①医学学科馆员是指图书馆根据医学专业、医学学科的特点,设专职人员与学校相关业务部门(如系部、专业、学科)建立对口联系,在学校的系部、专业及学科和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建立一条相互联系的纽带,变被动为主动,主动为广大师生有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地收集整理相关的医学文献资料信息,为学校的教学改革、科研创新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医学学科馆员不仅要非常熟悉、全面掌握图书馆内所收藏的各种医学及相关的文献资料信息,而且还需要医学某一学科如基础医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临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心理学、护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较精通,在指导服务教师和学生时做到广而精。

2 卫生类高职院校图书馆需要医学学科馆员的原因

2.1 医学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更新的需要

医学是目前发展最快的学科,在网络时代,卫生类高职院校各学科的教师和学生对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的需求非常迫切,于卫生类本科院校相比没有差异。随着信息记录、处理、存储和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信息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卫生类高职院校图书馆正在步入全新的师生服务新时代,如何提高卫生类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解决师生对医学信息需求变化与传统图书馆管理之间的矛盾是图书馆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2.2 图书馆服务方式变革的需要

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的主动服务模式之一,学科馆员具有以下特点:较强的综合专业、学科素质;更为广博的知识面;同时具备非常专业的图书情报方面的知识。②根据学科、专业类别组成相应学科、专业的图书馆员,变更服务模式,即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为服务对象更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料信息资源起导向引领作用,使其成为学校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得力帮手。③

3 医学学科馆员的培养

3.1 医学学科馆员的职责

医学学科馆员必须重点、全面熟悉、掌握某个具体的医学学科或专业(护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医学检验学、药学等)的图书文献资料信息资源,为教师和学生编写文献资料信息资源使用手册或指南,负责某个医学学科的网络资源收集(如万方医学网、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网、PubMed等)、整理并建立这些资源的网络主页,进行深度的资源咨询、解读,并通过举办相关专题讲座,不断提高对口服务对象的信息应用能力,积极主动与对口服务对象保持密切联系,为对口服务对象开展图书馆文献资料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等相关培训工作,为对口服务对象进行有关论文的撰写、课题的申报、文献的检索查新及下载等相关服务。

3.2 医学学科馆员的管理

图书馆的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综合性劳动,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更是如此。图书馆的正常运作需要各个环节相互配合与协作,尤其是在当今信息网络环境下,各岗位之间的依存性和制约性不断增强。因此,对医学学科馆员管理首先要加强团队意识培养,要加强同其他学科馆员、系部、学科及学生的联系,建立项目和责任制度。图书馆的管理者要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鼓励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协作。对学科馆员管理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要有一个总体的规划,更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执行力。比如可以实行岗位轮换,可以加强岗位间的交流和联系,有助于发挥每个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 医学学科馆员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个有职业素养的医学学科馆员,在为师生提供优质个性化服务过程中,要一切从师生的需求出发,以师生需求为重,根据网络信息化的要求,充分体现学科馆员的“信息提供者”、“信息导航员”、“信息查询员”的角色。

3.4 医学学科馆员职业能力的培养

医学最新的防病治病知识和技术随信息网络的发展而发展,且医学信息具有数量巨大,更新迅速等特点。由于医学信息的特点,广大教师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充分查新、检索到所需要的文献资料信息有一定难度。这时就需要有医学专业的学科馆员能够帮助读者进行检索。这就要求医学学科馆员不仅具备医学学科专业知识,同时又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不断发现、关注医学相关学科前沿和动态的信息发展和变化,正确运用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仔细、认真、科学分析医学学科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为服务对象起到医学学科“信息查询员”或“信息导航员”的作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提高馆员职业能力素养的方式是培训和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图书馆应该根据医学学科馆员素质结构和要求定期组织馆员参与国际国内省内市内举办的各种与医学情报信息有关的培训班、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专家论坛,组织医学学科馆员去医学学科服务开展得比较好的高等学校(如医科大学、中医药大学)参观学习,增加与同行的交流、沟通,以获取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不断提高医学学科馆员的职业胜任力。

3.5 创新服务模式

卫生类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员在做好普通服务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服务的创新,提升服务质量,进行深层次的服务。加强与各系部、学科的联系,让馆员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各系部、学科的科研、教学和学术活动,与相关业务部门(如各系部、学科、教研室和实验室)密切联系,为医学学科馆员营造良好的环境。

4 建议

加强广大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学习和培训至关重要。因此,在学生方面,建议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对新生开展入馆教育活动,教育内容先从学校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开始,介绍学校图书馆馆藏情况,然后详细介绍图书馆文献资料信息常用的检索方法,常用中英文数据库的正确使用等。在学校教师方面,建议学校图书馆与相关的业务部门探索开展各种个性化的主动服务,如服务于教学的“嵌入式”活动,即在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前,医学学科馆员与授课教师主动接触,参与教师的备课或集体备课,确定授课内容、方式、方法,确定需要检索教学案例,并且根据授课内容及要求有针对性地推荐相关的文献资料信息资源。

学校图书馆必须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有系统有计划有针对地尝试建设各种信息平台,在传统服务模式的基础上主动开展各种信息的咨询和服务工作,相关医学学科馆员开通专供学习交流的信息平台,如护理学科微信、微博、博客、QQ群等。以某一学科微信、微博为例,先建立该学科馆员微信、微博交流互动平台,该学科馆员开通微信、微博,在学校的图书馆主页的中列出该学科馆员地址链接,方便该学科的教师和学生浏览。微信、微博内容主要包括相该学科的最新科研动态、新书目录、相关数据库的使用等内容。

总之,医学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即主动积极的服务模式,同时又是图书馆的一种综合。卫生类高职院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医学学科馆员的培养,充分发挥学学科馆员与各系部、处室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医学信息导航员”的作用。为学校的专业、学科建设,课程改革和科学研究等提供更好的服务。

注释

① 罗春清,刘捷,李晴.“十二五”时期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新定位[J].科技视界,2012.12:214-215.

② 陈方宁.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知识服务实践与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13.1:81-83.

医学学科管理范文第4篇

根据所涉及交叉的主体学科在科学体系中的位置,我们一般把交叉学科分为近邻交叉学科、远缘交叉学科[4]。近邻交叉学科指同一学科门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的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如在社会科学内部有历史社会学、哲学社会学、艺术美学等,在自然科学内部有物理力学、统计物理学、计算化学等;远缘交叉学科是指不同学科门类下的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如技术哲学、环境数学、建筑美学等。随着计算机在各行业中的普遍应用,一切学科都在不同程度或在不同范围内使用计算机———或者用它来“计算”,或者用它来“思考”,因此导致了在各个学科中不断形成了一个关于该学科信息问题的系统性知识体系,于是就产生了应用信息科学的一个又一个新分支。学术界普遍把这些分支统称之为“交叉信息科学”。由此不难看出,交叉信息科学既是学科“信息化”的产物,又是信息科学本身发展的必然趋势[5]。在交叉信息科学领域中既有近邻交叉学科(如医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等),也有远缘交叉学科(如信息哲学、信息经济学等);信息科学本身既有自然科学的成分,也有社会科学的成分。因此,医学信息学既有近邻交叉的成分,也有远缘交叉的性质。

医学信息学的学科范围

正是因其学科范围广泛,和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导致了医学信息学学科群的产生。所谓学科群是指若干学科间相互渗透、围绕某一共同领域紧密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学科群体,一般由主体学科(带头学科或骨干学科)、基础学科(支撑学科)、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等组成。其中,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是学科群构成的主体。根据这一分类,我们不难发现:构成医学信息学学科群中的主体学科包括医学信息学/卫生信息学/健康信息学;构成医学信息学学科群中的支撑学科包括信息科学、管理学、医学;构成医学信息学学科群中的分支学科包括clinicalinformatics(临床信息学)、clinicalresearchinformatics(临床研究信息学)、dentalinformatics(牙科信息学)、nursinginformatics(护理信息学)、veteri-naryinformatics(兽医信息学)、pharmacyinformatics(药学信息学)、imaginginformatics(影像信息学)、publichealthinformatics(公共卫生信息学)、anesthe-siamedicalInformatics(麻醉医学信息学)、laboratorymedicineInformatics(实验医学信息学)……构成医学信息学学科群中的相关(近)学科包括卫生信息管理学、卫生统计学、医学信息工程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生物信息学、数字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技术学、转化医学等。

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地位

一门科学所处的学科地位一方面取决于该学科自身的学科定位,另一方面也与该学科受重视和被理解的程度、研究水平的成熟程度密切相关。前者与该学科的内涵、研究对象、性质、目的、意义及方法紧密相联,而后者则与该学科的功能与作用以及它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密不可分。学科功能:医学信息学学科地位的独立原点事物之所以存在并拥有立足之地,继而具有独立甚至崇高的学科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它无以替代的“功能”所决定的。而学科的“功能”常与学科的“目的”、“任务”等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医学信息学的目的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其主要目的就是揭露疾病的本质、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性,并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而达到消除疾病、保障人类生命健康的目的。医学信息学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以及服从于医学科学研究与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同时也在服务于医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目标活动中不断得到发展。因此,医学的目的在很大范围内就是医学信息学学科的目的。医学信息学的任务医学信息学的任务是通过对医学信息的有效研究与组织、管理与控制、开发与应用,从而实现医学信息(知识)的充分利用和共享,提高医学决策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医学信息学的功能医学信息的功能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医学信息的手段与方法的应用与更新具有如下功能。一是整合功能。按照医学信息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对医疗实践及管理领域中的相关流程、职能等进行整合。二是辅助功能。医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尤其是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临床诊疗技术随之向现代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显而易见,同计算机相结合的诊疗设备不仅能帮助医生“看”,而且能帮助医生“想”。可以预见的是,在医学信息技术与方法的辅助下,当代医学一定能更快地从定性描述走向定量分析,从部分地依赖经验走向完全地依靠科学和信息技术。三是拓展功能。医学信息的意义主要在于利用医学信息规律,增强和扩展医务人员的信息/智力功能,主要包括延长医生的感觉功能(即医学信息的提取、检测、传递等功能),拓展医生的思维功能(即医学信息转化、存储、识别、处理和决策等功能)和执行功能(即利用医学信息进行调整、转换、控制和管理等功能)。四是决策功能。随着管理信息系统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各类医学信息系统的广泛普及和使用,不仅可以帮助医务工作者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可以使他们从单调、重复的机械式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实践和精力去从事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更为重要的是,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decisionsupportsystem,CDSS)的使用,将为临床工作者、患者、或个体提供更好的个体护理和健 康的技术或手段。目前,现代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的重心由提供专家水平的决策结果转向提供对临床数据进行回溯、分析、整理等手段,从而帮助医生进行更好的决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医学信息系统以及信息技术设备与手段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疗与管理领域的决策水平与质量。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功能从学科本身应具备的功能与作用来看,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研究。通过相关科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完善医学信息学的学科体系,促进医学信息科学的发展与学科创新。二是人才培养。培养医学信息学科相关的各级各类人才,形成医学信息事业永续发展的核心力量。三是社会服务。把医学信息学学科应用和发展所取得的成果,纳入信息服务和社会发展。完善学科建设与管理制度,确立医学信息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迄今为止,交叉学科或交叉科学在许多人的意识中只是一些具有交叉属性的学科的笼统称谓,并没有认识到它们在科学发展历程中的特殊地位。因此相应的学科建设与管理制度的调整和完善也就自然跟不上。

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在现有的各级各类课题申报、成果评奖、学科专业设置、图书资料分类等各种目录中,甚至在高等教育及科学研究领域职称评审系列中均没有专设“交叉科学”这一大类。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年度课题指南》中有同样的情况,绝大部分交叉学科、交叉学科门类均难以登堂入室,从而无法在研究上获得名正言顺的资金支持。最近的项目课题指南尽管已经增加了“注重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鼓励开展跨科学部交叉研究”等文字,其实能够列入资助范围的可能只是小交叉、近邻交叉的课题,还未涉及两大知识板块的大交叉、远缘交叉课题[1]。最近几年,医学信息学领域中命中的项目与课题也不多,主要原因是目前医学信息学在几大常用的学科体系中如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作为国家标准的学科分类与代码(简称国标法)以及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简称教育法)等均没有明确的位置。学科建设与管理制度的缺失必然会束缚跨学科研究和交叉科学的发展。在课题申报、成果评奖等各种“同行”评审活动中,远缘跨学科———交叉性课题和成果由于难以找到足够数量严格意义的“同行”,且难以得到传统学科的普遍认同,就难免要受到某种程度的不公正对待。虽然有关各方不断呼吁要大力发展交叉学科研究,但事实上,我们现有的学科建设与管理制度没有为大部分交叉学科门类提供应有的发展空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切热心于交叉科学的研究者仍要坚持不懈地利用各种时机、场合、渠道,为远缘跨学科研究、交叉科学呐喊,宣传远缘跨学科研究和交叉科学的特征、地位、作用,最终引起有关方面的充分重视,力促管理部门为远缘跨学科研究和交叉科学真正进入管理环节而重新做出制度安排。在远缘跨学科研究、交叉科学及其学科门类获得应有地位之前,应当争取为远缘跨学科———交叉性课题和成果打通申报评审的“绿色通道”,使之得到实质性的鼓励和支持[6]。目前看来,在中图法和国标法中增加“医学信息学”类目的时机似乎还不成熟,尤其是在中图法中,人们还只能把“医学信息学”将就着放入:R-05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虽然有人提出过增设R119“健康、卫生信息学”、R396“医学信息学”等建议[7],但中图法的修订是一个漫长而十分审慎的过程,短期内恐怕难以实现,而最好的机遇就是教育部正在修订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因此我们建议将医学信息学专业单列到医学门类中的第12个大类,即1012医学信息类101201医学信息学(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将医学信息学专业纳入到医学门类中的第10个大类“医学技术类”下的第6个专业,即101006医学信息学(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另外,建议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1010医学技术(可授医学、理学学位)下自主设置“医学信息学”的二级学科。总之,学科地位的关键问题或者重中之重就在于,只有首先在学科体系中有明确的位置(“名分”),才有可能进一步讨论学科的地位及发展问题。

结语

医学学科管理范文第5篇

一、医事法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模糊的学科定位

医事法学在我国已经成为一门必需的学科,但是关于医事法学的学科属性、学科级别,现有文件都没有做出明确回答。由此也导致开设医事法学的院校根据自己的理解随心所欲地对医事法学进行学科定位,随意设置专业方向,将其列入法学学科、临床医学学科、公共管理学科甚至是中医学学科,课程设置和学位授予五花八门,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问题的根源实质在于医事法学自身学科定位模糊,导致忽视学科建设,学科研究水平和社会关注度不高。关于医事法学学科建设的根基性问题,至今一直无人问津,理论研究除了王安富的“论医事法学及其价值”(《河北法学》2009年第6期),陈绍辉、严桂平的“建立综合性医事法学的思考”(《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等寥寥几篇文章对医事法学的学科建设有所论及外,其余几乎没有专门研究医事法学学科建设的,但都没有触及医事法学的根基。因此,我国的医事法学要想在学科建设方面获得良性发展,就必须首先对其根基性问题即学科定位、专业设置和学位授予给予明确的解答,而这也是我们研究医事法学其他问题的基础。

(二)复杂的学科特性

从学科属性而言,医事法学是以医事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是医学、法学向管理学领域渗透而形成的跨界学科和边缘学科。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复合性、专业性,以及医学的自然属性和法学、管理学的人文属性,学科属性复杂,在学科建设方面具有先天的弱势和难度。①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兼顾各自的学科特性和二者的复合性、交叉性,处理不当无疑会制约学科的发展。同时,作为边缘学科,其跨越法学、医学、伦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这决定了医事法学应整合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资源,对医疗领域内的法律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克服医学专业化、法学专业化忽视交叉学科建设的弊端,建立综合交叉的医事法学学科。②

(三)弱势的队伍建设

医事法学理想的师资配置应当包括医学专业教师、法学专业教师、医法实践型教师和医法复合型教师。但是现在医学法学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医法复合型教师相对匮乏。在全国医学院内,担任医事法学教学的教师绝大多数不具备医学和法学双学位知识背景,医学本科毕业生取得法学硕士或法律硕士学位的人凤毛麟角。综合性大学中,同时具有医学和法学2种知识背景的教师更不多见。对于医事法学这一交叉性、复合性学科而言,相关学科背景的具备、知识的积累和修为的积淀,是从事该学科教育的教师和学术队伍必备的基本素质。③如果不符合这一要求,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为社会所认可是在情在理的。

(四)边缘化的学科建设

由于医事法学开办时间短,仍处于不断摸索与完善过程中,学科建设周期长不易见成效,容易导致高校建设的扶持力度小,医事法学学科的社会影响不大。很多法律部门和医疗管理机构甚至不了解该学科的状况或者不知道这一学科的存在,限制了医事法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导致医事法学缺乏应有的社会认同。

(五)复合型人才培养

医事法学承载着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医事法学人才的重任。医事法学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程度的医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和法学知识,以及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认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专门人才。这种复合应该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内在的、知识体系的复合,是知识的融会与贯通,是思维的多向和流动,是能力的复合与交叉。从某种意义上说,医事法学复合型人才是一种高水平、高难度、高要求的知识复合型人才,要在4-5年内培养出医法结合的双料人才具有相当的难度。

二、医事法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提出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建设任务。2011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指出今后要着力推 进卓越法律人才分类培养计划,创新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高等学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和新模式,持续提高法律人才培养的质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对医事法学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创造了更好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院校必须紧跟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发展需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医事法学的学科专业建设,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卓越医事法律专门人才。

三、医事法学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科学定位,构建独立的医事法学学科体系

医事法学是以医事法律为研究对象的,而医事法律又是法律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甚至生物学等众多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由此可见,医学学科门类下的任何一个一级学科都没有能力吞噬医事法学。另外,医事法学的主干是法学而不是医学,其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而培养兼通医学和法学基本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解决医疗法律纠纷的应用型与复合型法律人才。所以,在学科设置上,主张将医事法学置于法学学科门类之下进行建设,而不是置于医学学科门类下,这样将更有利于建立独立发展的医事法学学科体系。

(二)凝聚队伍,建设医事法学学科创新团队

学科队伍建设是目前医事法学学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一方面是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另一方面是队伍建设的力度、速度难以适应医事法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应通过三种途径加以改善:一是坚持“自主培养”和“择优引进”结合的原则,加大校内人才整合和培养力度,通过攻读学位、国外访学进修、研讨会、挂职锻炼等方式,不断提高队伍素质,积极创造条件从国内外招聘和引进领军人才,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二是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创新学科团队、学术团队建设机制,积极倡导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打破医学与法学间壁垒森严的组织结构,推动学科群建设,增强团队竞争力和整体实力,形成“领军人物+创新团队”的学科人才结构。三是聘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实务部门中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兼职导师,构成专兼结合、理论与实务“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专任教师参与法律实务、兼职法律实务工作或直接到法实务部门挂职。

(三)加强研究,提升医事法学学科研究水平

开展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医事法学的科学研究要根据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改革急需和长远发展凝练好研究方向,加强医患纠纷防范与处置、卫生体制改革与立法、突发公共卫生的危机管理与立法、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工医疗保障管理立法、药品食品安全立法、中医药及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医事法学人才培养等领域的研究,坚持以科研养学科,以学科促科研,形成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良性循环。积极推进“医事法学”交叉学科研究和跨学科创新研究平台建设,按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和要求,依托有关的医事法治研究中心、司法鉴定中心(所)、学术研究期刊等跨学科研究机构和载体,形成“交叉学科建设、跨学科研究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创新研究平台。

(四)医法结合,培养卓越复合型医法人才

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高层次人才培养是提升医事法学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紧紧抓住地方经济社会和医疗事业发展的机遇,在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专业实践、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强医学与法学的结合,按照教育部及各省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积极创新医事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和创新平台,培养“理论卓越、素质卓越、技能卓越、岗位胜任力强”的卓越复合型专门。同时,本着“求真、求实、求精”原则,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医事法学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优化调整医事法学的学科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规格,使医事法学学科建设真正起到为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五)重点建设,保障医事法学建设有序进行

医学学科管理范文第6篇

根据所涉及交叉的主体学科在科学体系中的位置,我们一般把交叉学科分为近邻交叉学科、远缘交叉学科[4]。近邻交叉学科指同一学科门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的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如在社会科学内部有历史社会学、哲学社会学、艺术美学等,在自然科学内部有物理力学、统计物理学、计算化学等;远缘交叉学科是指不同学科门类下的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如技术哲学、环境数学、建筑美学等。随着计算机在各行业中的普遍应用,一切学科都在不同程度或在不同范围内使用计算机———或者用它来“计算”,或者用它来“思考”,因此导致了在各个学科中不断形成了一个关于该学科信息问题的系统性知识体系,于是就产生了应用信息科学的一个又一个新分支。学术界普遍把这些分支统称之为“交叉信息科学”。由此不难看出,交叉信息科学既是学科“信息化”的产物,又是信息科学本身发展的必然趋势[5]。在交叉信息科学领域中既有近邻交叉学科(如医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等),也有远缘交叉学科(如信息哲学、信息经济学等);信息科学本身既有自然科学的成分,也有社会科学的成分。因此,医学信息学既有近邻交叉的成分,也有远缘交叉的性质。

医学信息学的学科范围

正是因其学科范围广泛,和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导致了医学信息学学科群的产生。所谓学科群是指若干学科间相互渗透、围绕某一共同领域紧密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学科群体,一般由主体学科(带头学科或骨干学科)、基础学科(支撑学科)、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等组成。其中,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是学科群构成的主体。根据这一分类,我们不难发现:构成医学信息学学科群中的主体学科包括医学信息学/卫生信息学/健康信息学;构成医学信息学学科群中的支撑学科包括信息科学、管理学、医学;构成医学信息学学科群中的分支学科包括clinicalinformatics(临床信息学)、clinicalresearchinformatics(临床研究信息学)、dentalinformatics(牙科信息学)、nursinginformatics(护理信息学)、veteri-naryinformatics(兽医信息学)、pharmacyinformatics(药学信息学)、imaginginformatics(影像信息学)、publichealthinformatics(公共卫生信息学)、anesthe-siamedicalInformatics(麻醉医学信息学)、laboratorymedicineInformatics(实验医学信息学)……构成医学信息学学科群中的相关(近)学科包括卫生信息管理学、卫生统计学、医学信息工程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生物信息学、数字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技术学、转化医学等。

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地位

一门科学所处的学科地位一方面取决于该学科自身的学科定位,另一方面也与该学科受重视和被理解的程度、研究水平的成熟程度密切相关。前者与该学科的内涵、研究对象、性质、目的、意义及方法紧密相联,而后者则与该学科的功能与作用以及它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密不可分。学科功能:医学信息学学科地位的独立原点事物之所以存在并拥有立足之地,继而具有独立甚至崇高的学科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它无以替代的“功能”所决定的。而学科的“功能”常与学科的“目的”、“任务”等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医学信息学的目的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其主要目的就是揭露疾病的本质、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性,并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而达到消除疾病、保障人类生命健康的目的。医学信息学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以及服从于医学科学研究与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同时也在服务于医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目标活动中不断得到发展。因此,医学的目的在很大范围内就是医学信息学学科的目的。医学信息学的任务医学信息学的任务是通过对医学信息的有效研究与组织、管理与控制、开发与应用,从而实现医学信息(知识)的充分利用和共享,提高医学决策与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医学信息学的功能医学信息的功能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医学信息的手段与方法的应用与更新具有如下功能。一是整合功能。按照医学信息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对医疗实践及管理领域中的相关流程、职能等进行整合。二是辅助功能。医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尤其是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临床诊疗技术随之向现代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显而易见,同计算机相结合的诊疗设备不仅能帮助医生“看”,而且能帮助医生“想”。可以预见的是,在医学信息技术与方法的辅助下,当代医学一定能更快地从定性描述走向定量分析,从部分地依赖经验走向完全地依靠科学和信息技术。三是拓展功能。医学信息的意义主要在于利用医学信息规律,增强和扩展医务人员的信息/智力功能,主要包括延长医生的感觉功能(即医学信息的提取、检测、传递等功能),拓展医生的思维功能(即医学信息转化、存储、识别、处理和决策等功能)和执行功能(即利用医学信息进行调整、转换、控制和管理等功能)。四是决策功能。随着管理信息系统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各类医学信息系统的广泛普及和使用,不仅可以帮助医务工作者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可以使他们从单调、重复的机械式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实践和精力去从事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更为重要的是,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decisionsupportsystem,CDSS)的使用,将为临床工作者、患者、或个体提供更好的个体护理和健康的技术或手段。目前,现代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的重心由提供专家水平的决策结果转向提供对临床数据进行回溯、分析、整理等手段,从而帮助医生进行更好的决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医学信息系统以及信息技术设备与手段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疗与管理领域的决策水平与质量。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功能从学科本身应具备的功能与作用来看,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研究。通过相关科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完善医学信息学的学科体系,促进医学信息科学的发展与学科创新。二是人才培养。培养医学信息学科相关的各级各类人才,形成医学信息事业永续发展的核心力量。三是社会服务。把医学信息学学科应用和发展所取得的成果,纳入信息服务和社会发展。完善学科建设与管理制度,确立医学信息学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迄今为止,交叉学科或交叉科学在许多人的意识中只是一些具有交叉属性的学科的笼统称谓,并没有认识到它们在科学发展历程中的特殊地位。因此相应的学科建设与管理制度的调整和完善也就自然跟不上。

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在现有的各级各类课题申报、成果评奖、学科专业设置、图书资料分类等各种目录中,甚至在高等教育及科学研究领域职称评审系列中均没有专设“交叉科学”这一大类。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年度课题指南》中有同样的情况,绝大部分交叉学科、交叉学科门类均难以登堂入室,从而无法在研究上获得名正言顺的资金支持。最近的项目课题指南尽管已经增加了“注重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鼓励开展跨科学部交叉研究”等文字,其实能够列入资助范围的可能只是小交叉、近邻交叉的课题,还未涉及两大知识板块的大交叉、远缘交叉课题[1]。最近几年,医学信息学领域中命中的项目与课题也不多,主要原因是目前医学信息学在几大常用的学科体系中如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作为国家标准的学科分类与代码(简称国标法)以及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简称教育法)等均没有明确的位置。学科建设与管理制度的缺失必然会束缚跨学科研究和交叉科学的发展。在课题申报、成果评奖等各种“同行”评审活动中,远缘跨学科———交叉性课题和成果由于难以找到足够数量严格意义的“同行”,且难以得到传统学科的普遍认同,就难免要受到某种程度的不公正对待。虽然有关各方不断呼吁要大力发展交叉学科研究,但事实上,我们现有的学科建设与管理制度没有为大部分交叉学科门类提供应有的发展空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切热心于交叉科学的研究者仍要坚持不懈地利用各种时机、场合、渠道,为远缘跨学科研究、交叉科学呐喊,宣传远缘跨学科研究和交叉科学的特征、地位、作用,最终引起有关方面的充分重视,力促管理部门为远缘跨学科研究和交叉科学真正进入管理环节而重新做出制度安排。在远缘跨学科研究、交叉科学及其学科门类获得应有地位之前,应当争取为远缘跨学科———交叉性课题和成果打通申报评审的“绿色通道”,使之得到实质性的鼓励和支持[6]。目前看来,在中图法和国标法中增加“医学信息学”类目的时机似乎还不成熟,尤其是在中图法中,人们还只能把“医学信息学”将就着放入:R-05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虽然有人提出过增设R119“健康、卫生信息学”、R396“医学信息学”等建议[7],但中图法的修订是一个漫长而十分审慎的过程,短期内恐怕难以实现,而最好的机遇就是教育部正在修订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因此我们建议将医学信息学专业单列到医学门类中的第12个大类,即1012医学信息类101201医学信息学(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将医学信息学专业纳入到医学门类中的第10个大类“医学技术类”下的第6个专业,即101006医学信息学(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另外,建议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1010医学技术(可授医学、理学学位)下自主设置“医学信息学”的二级学科。总之,学科地位的关键问题或者重中之重就在于,只有首先在学科体系中有明确的位置(“名分”),才有可能进一步讨论学科的地位及发展问题。

结语

学科的发展本来就是渐进式的,因此学科的地位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学科本身的成熟度高了,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地位也就自然提高了。医学信息学学科成熟的主要标志是,有强大的理论基础学科做支撑,有完善的学科体系;有公认的概念体系、独有的研究对象、专有的方法论体系;在各类学科体系及学科分类中有明确的地位;有完整的学科及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医学信息活动的价值与意义得到公众普遍重视,业界为其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持;有强大的医学信息学研究群体;研究成果能得到各界广泛认可,并为其他学科提供较大的支持。总之,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地位需要公众、学界、业界广大同仁的共同努力。

医学学科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 学科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Medical Genetics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CAI Xiaoming, LIANG Suhua, LIU Yun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7)

Abstract Medical genetics is a set of teaching, research, health care as one of the disciplines, theory and technology platform to support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the impact on human health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Medical Genetics disciplines strategy must reflect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Medical Genetics disciplines need: Refining discipline direction, creating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training discipline talent, improve academic prowess; build discipline platform to enhance research capacity; coordin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cultivate discipline results.

Key words medical genetic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医学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因素在人类疾病的发生、流行、诊断、治疗、预防中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是医学与遗传学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也是医学科学领域中十分活跃的前沿学科。以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为龙头,发挥学科建设引领作用,整合医学遗传学相关教学科研各方面的资源,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入科学研究,推行产学研相互融合,提升医学遗传学团队的整体水平,提高整体办学实力,从遗传学的角度深入研究人类遗传病的发生机制、传递规律、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为遗传病患者提供临床服务,包括遗传检测、遗传咨询、遗传筛查、产前诊断及基因治疗等,从而为改善人类健康和提高人口素质作出贡献。①②③

1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现有问题

学科建设是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力量之源,是高校教育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但目前很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和引领作用,在学科方向的凝练上无法兼顾学科的特色和稳定性,不注重培养医学遗传学学科带头人,忽视培养学术后备人才梯队,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合理的学科建设发展机制。④⑤

(1)学科基础薄弱。医学遗传学在医学院校是基础学科,结构单一,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教学方式都服务于临床,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对科研重视程度不够,相互之间缺乏交流,没有相同方向的研究梯队,没有高水平的实验室、研究基地、教学实验基地等基础设施,更谈不上形成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2)学科层次不高。与医学院校其它学科相比,医学遗传学学术队伍、科研成果和学科基础条件方面相对较弱,学科带头人、学科人才相对短缺,存在学科梯队结构不合理,科研成果不集中、不系统,学术论文质量偏低,学术活动层次不高等现象。(3)学科经费不足。由于大家对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认识不足,医学遗传学经费较少是学科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包括教材、教学、人才、科研等诸多方面,有的也存在经费利用不合理等现象。(4)学科沉淀不够。在医学院校,医学遗传学相应的学科建设保障政策和措施不够系统,重视、认识不够,加上学科起步晚、底子薄,资源有限且过于分散,没有主攻方向,无法突出学科优势,在学科内部相应的管理制度也缺失,没有统一规划,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学科建设缺乏历史沉淀,缺乏学科文化氛围,没有形成自身的学科文化和特色。

2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策略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因学校特点、资源特点、时间性特点、人才特点等不同而有差异,学科建设策略不是约定俗成、一成不变的,需要认清学校自身发展特点,深入研究社会发展需求,采取重点发展、率先突破、以点带面、形成特色的发展战略,体现学科的创新性、特色性、系统性、综合性。

(1)创新性策略。一是人才创新。充分融合临床妇产、检验、肿瘤等方面人才,拓展医学遗传学团队视野。二是内容创新。医学遗传学学科内容复杂,内容覆盖面广、跨度大、发展快、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广泛,因此,在学科内容上要相互参透。三是教学创新。主要是医学遗传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紧跟时代步伐。四是科研创新。科学研究是学科的立足点,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

(2)特色性策略。医学遗传学学科特色以人才为根本,不同院校有所差异。一是教材建设特色,如编写各种规划教材等;二是教学改革特色,如医学遗传学精品课程等;三是科研特色,如临床疾病遗传机制、肿瘤遗传控制研究等。

(3)系统性策略。一是医学遗传学学科定位,主要是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二是学科规划,根据现有资源条件,认清自身特色,重点突出优势。三是组织实施,采取合理有效措施,保障学科顺利、健康发展。四是学科评估,构建学科反馈和评估机制,塑造学科文化,为学科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4)综合性策略。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最终是满足社会需要。一是人才培养,主要是为医学生打下坚实的遗传学基础,同时,培养高层次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二是科学研究,主要是针对医学遗传学相关未知领域进行攻关,研究遗传因素在人类疾病的发生、流行、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三是服务社会,利用遗传学学科研究成果,从遗传的角度为遗传病患者提供临床服务,包括遗传咨询、遗传筛查、产前诊断及基因治疗等,从而为改善人类健康和提高人口素质作出贡献。

3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措施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推进创新,树立正确的学科发展观,培养学科带头人,培育学科团队,创造优良的学科环境,主要体现在政策轻松、生活宽裕、学术宽松,为学科团队营造和谐的学科氛围。

(1)凝炼学科方向,打造学科特色。一是学科方向,紧紧围绕医学遗传学基础理论、遗传学临床理论、人类遗传病、遗传学知识运用等方面,集中优势,靠团队自身的努力,塑造学科品牌方向。比如,在痛风遗传机制、骨髓瘤遗传控制等等方面突出优势。二是打造学科特色,主要依赖于学科群体,扩大学科群体的影响力,丰富学科内容,提升学科质量。比如医学遗传学部级教材主编,省级重点学科、医学遗传学硕士授权点建设等。

(2)培养学科人才,提升学术实力。一是对医学遗传学青年人才进行培养,努力打造创新和进取型的学术队伍,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激发团队创造才能和教学研究热情,增加研究成果。二是重视拔尖人才,用以支撑学术梯队,形成学科优势,创建学科品牌。比如,培养省级、部级教学名师;省级、部级学术带头人等。三是加强学术管理,经常性进行人员及学术交流,开阔团队视野,利于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四是增强学术团队意识,促进合作共同攻关,提升学术实力和影响力。

(3)构筑学科平台,增强科研能力。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资金来源多样性,为科研发展提供经费保障,比如,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等。二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布局研究方向。比如,各种重点实验室、各类研究所等联合开放共享。三是发扬学术精神,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建立良好的、高水平的学科平台。四是研究信息公开,科技资源共享,减少重复研究,支持特色性、地域性相关研究。实现科研数据和资料的共享,增强科研能力。

(4)协调教学科研,培育学科成果。一是理顺教学、科研侧重点,协调发展,由于评定职称等切身利益,学科团队人员都有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甚至有上课时数、数量规定,为了完成任务,部分学科人员背离了学科目标、研究方向,脱离了社会和市场需求。因此,必须转变观念,以服务学科、服务社会为导向,进行机制创新,改变科研评价标准。二是鼓励产出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让学科团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潜能,研究出适合学科和社会需求的科技成果、教学成果,服务社会,促进知识、能力和技术的融合,完成成果转化。

4 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注意事项

近年,我校医学遗传学被评审为省重点建设学科,医学遗传学被评定为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医学遗传学是我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我校也是中国遗传学会理事单位,连续主编医学遗传学本科教材(现已第三版),因此,体会医学遗传学学科建设注意事项如下:

一是保证学术自由、学术创新、学术争鸣。协调好学术队伍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学科带头人和其他普通成员之间、普通成员与普通成员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都需要彼此尊重、相互支持、真诚沟通、宽容共进,建立一个富有凝聚力的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应避免学霸思想,鼓励每个人积极思考,充分表达个人的学术见解,对于学术分歧不打压、不歧视,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做出更大的学术贡献。⑥

二是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管理主体作用。学科带头人在学术上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渊博的知识、高度的思维水平,在人格上心胸开阔、自由民主、勇于创新;学科带头人要开拓视野,制定相对灵活的用人机制;引进、培养和储备人才,使学科建设工作始终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发展势头。⑦

三是优化学科队伍结构。学科队伍的总体数量、高级职称比例、博士学位比例、年龄分布、知识结构等要合理。多数正高职人员年龄应在50岁左右,同时还应有一定数量的高学历或副高级职务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上均无断层现象。⑧

四是完善学科各项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淘汰和监控,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激励机制。经费使用建立预算、拨付、使用、监督机制,保证学科专项经费能够充分发挥作用。⑨

基金项目:川北医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20131230)

注释

① 蔡晓明,梁素华,刘云,杨俊宝.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3):212-214.

② 蔡晓明,梁素华,刘云,母波.《医学遗传学》趣味教学法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2012.129(7):166-167.

③ 蔡晓明,梁素华,刘云.医学遗传学PPT制作研究[J].科教导刊,2013.130(9):72-73.

④ 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6-20.

⑤ 王晓华.阻碍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江苏高教,2010(4):75-76.

⑥ 郭贵养.论大学学科建设的十个转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17-19.

⑦ 关少化.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11(5):36-38.

⑧ 钟海.大学学科建设的战略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70-172.

医学学科管理范文第8篇

传统的木桶原理揭示了当前最为严重的问题,而新木桶原理则重视木桶的整体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强调管理中的团队建设和协同创新发展,反映管理组织机构既扬长又攻短,多方协作集成发展的特色。运用新木桶原理,不仅有助于深化肿瘤学发展改革、提高肿瘤学学科整体水平,也是提升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肿瘤学;学科建设;新木桶原理

近年来,恶性肿瘤成为人类致死的主要疾病,肿瘤学也随之成为现代高等医学中成长最为迅速的年轻学科之一。目前,高等医学教育界对肿瘤维持治疗、肿瘤已逐渐成为一种可控制的慢性病等观念,似乎争议不大,大家多更关注发展肿瘤学的瓶颈和漏洞,以及如何尽快弥补等问题,只有以整体性、一致性和完整性为切入点,对肿瘤学学科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加速肿瘤转化医学以及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的构建,查漏补缺,才能既“扬长”,又“攻短”,集中力量培育其学科特色,从而提高肿瘤学学科发展效能。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是指一个由长短不一多块木板组成的木桶,它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即强调管理活动中不能仅“扬长”,而要“避短”,只有攻克瓶颈才能实现管理目标的效益最大化。然而,当今管理界,又有学者质疑它的实用价值,认为传统木桶理论可能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正确”命题,并提出“新木桶原理”。新木桶原理是木桶原理的延伸和扩展,一个木桶能不能容水以及能容多少水,除了看最短木板还要看一些关键信息:①桶底是否坚实?②构成木桶的木板间是否有缝隙?③木桶是否有宽大的直径?木桶的最大容量象征着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而桶的直径直接决定桶的容量。直径、木板及桶底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水桶的结构。结构决定力量,结构也决定着水桶储水量。直径越大,学科的“盘子”就越大,“覆盖”就越广;木桶的结构越稳固,学科的协调性与向心力越强。这就是“新木桶原理”。传统的木桶原理揭示了什么是当前最为严重的问题,而新木桶原理则要重视木桶的整体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强调管理中的团队建设和协同创新发展,反映了管理组织机构既扬长又攻短,多方协作集成发展的特色。对于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诊治模式越来越多元化、边界日渐模糊的肿瘤学学科特性,新木桶原理对其发展有着借鉴和参考价值。

1突出肿瘤转化医学的主导作用,赋予肿瘤学合理的“直径”

圆形水桶是所有形状的水桶中储水量最大的,它强调组织结构的运作协调性和向心力,围绕一个圆心,形成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圆,让每一块木板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顺序,紧密有致,没有缝隙,否则只能导致漏水。木桶的最大容量象征着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而桶的直径直接决定桶的容量,决定桶的适应性及容水的效果。直径越大,肿瘤学学科的“容量”就越大,“覆盖”就越广,肿瘤学发展就越迅速。近年来,随着基因组、蛋白质组学和干细胞等重大医学进展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基础医学研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然而,肿瘤学学科发展现实中,存在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脱节,致使基础研究成果不能很快应用于临床。近40年来千万亿美元的科研投入在得到数百万篇科研论文的同时,癌症的病死率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2015年年报,仅2014年,我国新增癌症病例约337万例,比2013年增加28万例,这相当于每分钟就有6个人得癌症。以肺癌为例,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5年生存率仅提高了5%[1]。罹患肿瘤这种让人骤然失色的“要命”的疾病,医学界一般首先考虑手术治疗、化疗和放疗等手段,试图解决当下最为严重的问题,即解决木桶的短板问题,而肿瘤与其他器官疾病不同,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只解决当下“短板”问题,例如采用化疗方案治疗,就如同用浓烈的杀草剂除草,结果是田里的苗和草都被杀光了。为避免化疗或放疗等过度治疗所带来的“苗”和“草”同时被杀死的诟病,我们应考虑提高“田野”自身的土质,为了除草,使用了一定的杀草剂,但不至影响土壤中“苗”的正常生长。所以肿瘤学学科发展的特性要求我们应该重视“木桶”整体性、一致性和完整性,提高肿瘤患者自身的免疫性,“土壤”好了,“苗”在杀草过程中即使有些损伤也能很快得到修复。而综合多种研究手段从不同层次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RNA组学和药物组学等进行肿瘤系统研究,并将肿瘤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快速转化,正是培育“好土壤”的最佳选择。转化医学无疑为肿瘤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模式。转化医学是近20年来国际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出现的新理念,其核心是在基础研究与应用之间建立转化通道,实现基础研究成果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双向快速转化[2]。目前,肿瘤转化研究已是发达国家医学研究领域资助的重点[3]。近年来,随着肿瘤基础医学研究的深入,某些基础研究的重大进展已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的成果。其中,最具标志的是已研发出一批针对这些靶点的靶向药物,例如在肺癌治疗中,研发出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这些药物已成功地应用于临床[4,5]。要使肿瘤学学科的“直径”增大,“容量”加大,发展速度加快,当务之急是以转化医学的思维和理念来指导肿瘤学科研和临床实践,加快发展肿瘤转化医学,高等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等应根据自身优势,积极搭建肿瘤转化医学平台,成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综合最新的肿瘤基础研究成果与诊疗技术尽快用于临床实践,以减轻高昂的癌症治疗负担,同时也避免大量资金浪费在某些无临床价值的基础性研究上,为我国肿瘤学学科的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支撑。

2加强多学科协作模式,塑造肿瘤学的“结构”

根据物理学原理,结构决定力量,也决定着水桶的储水量。在周长相同的条件下,圆形的面积大于方形的面积,因此,在所有形状的水桶中,圆形水桶储水量最大。它强调组织结构的协调运作性,围绕一个圆心,让每一块木板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顺序,没有缝隙,紧密结合,形成向心力,形成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圆。为了探究肿瘤学发展过程中的学科影响因素及学科之间的协同效应,我们以2011版JCR中肿瘤学学科的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6],发现在肿瘤学研究中,肿瘤分子生物学、临床肿瘤学、肿瘤流行病学、肿瘤放射治疗学、肿瘤诊断学以及肿瘤免疫学都为肿瘤学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方法或技术;肿瘤学与遗传学、病理学、放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学科存在研究领域的交叉。通过学科协同效应,学科交叉融合并不断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为肿瘤学的学科形成和发展演化提供了学科动力。从医学教育管理的角度看,学科协同效应即是本着为肿瘤患者提供最科学、最优化综合诊治服务的宗旨,开展对肿瘤病人的多学科协作会诊,形成由多个临床学科和辅助学科主任、副主任等骨干教师组成多学科协作组,即肿瘤学教研室,实现教学资料共享,相互借鉴,共同促进。这样,对于不同的肿瘤疾病诊治,通过多方相互配合,集思广益,协同创新,可达到增加储水量的效果,如有意识地把水桶向长板方向倾斜,这时储水量就比木桶正立时多得多;或为了暂时的提升储水量,可以将长板截下补到短板处,从而提高储水量。因此,对高等医学院校来说,大力发展肿瘤学发展的多学科协同效应,使肿瘤学知识组织结构的运作具有协调性和向心力,使“木桶”的各个木板围绕一个圆心,紧密结合,没有缝隙,大大提升了其储水量,使肿瘤学学科的结构更加扎实稳固。

3加速心理社会肿瘤学的发展,加固肿瘤学的“桶底”

对于肿瘤病人这类特殊人群,尤其是对于晚期肿瘤病人而言,精神心理因素好比是木桶的桶底,如果桶底不够严实,那么当木桶的容量随着木板的加长而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桶底便开始漏水,严重的情况下桶底会开裂甚至会脱落而令木桶整个崩溃。肿瘤患者的心理、社会和精神因素不仅直接影响着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影响着治疗效果,还影响着家属的生活质量。给病人和家属提供更多精神心理安慰和行为指导,体现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等医学教育而言,心理社会肿瘤学即代表这个桶底,要加固桶底这个学科群,要求医生、护士、研究人员、教师及管理人员等提升医学人文素养及其掌握的各项专业知识和技能。合格的现代医学人才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广博的视野和高尚的情操,“以病人为中心”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最大体现。所以,在高等医学教育中,要注重医学人文教育。关注疾病的治疗效果的同时不放弃对病人全方位的关怀和照顾。走近病人,深入临床,掌握病人在诊疗全过程中的个人感受和情感变化。心理社会肿瘤学(psycho-oncology)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在疾病发展的各阶段所承受的压力和他们所出现的心理反应,以及心理、行为因素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的作用,旨在提升医学人文素养,培养具备肿瘤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医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交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现代医学人才[7]。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加速发展心理社会肿瘤学,即鼓励肿瘤专业医师、研究人员、心理医生、护士、管理人员等多学科工作者积极参与,提高其医学人文素养,加强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以便更好地将社会心理理论和人文精神运用到癌症患者的治疗护理中,对肿瘤患者进行精神干预和心理治疗或行为指导等,以追求患者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生命神圣的统一。

总之,在肿瘤学学科发展中,不能简单地把“长板”和“短板”对立起来,不能只避“短板”,或只扬“长板”,而要以整体性、一致性和完整性为切入点,深化肿瘤转化医学的主导作用,加强木桶的适应性及容水的效果,赋予肿瘤学合理的“直径”;发展多学科协作模式,加大各桶板间及与桶底间的耦合度与协作性,打造肿瘤学独特的“结构”;加速心理社会肿瘤学的发展,优化桶底、桶箍的材质和形状,加固肿瘤学的“桶底”,这不仅是深化肿瘤学发展改革、优化肿瘤学学科结构、寻求肿瘤学新的学科生长点、提高肿瘤学学科整体发展水平的根本要求,也是提升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作者:邵红芳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科学技术处

参考文献:

[1]全国肿瘤登记中心.2015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权威[EB/OL].[2015-04-25].

[2]董尔丹,胡海,洪微.浅析转化医学与医学实践[J].科学通报,2013,58(1):53-62.

[3]田玲,汪楠,陈霞安,等.肿瘤转化医学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4,4(21):27-32.

[4]王欣欣,陈正堂.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药物转化医学研究的过去、现状与未来[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9-13.

[5]郑津津,张惠荣,井深,等.2010-2012年SCI收录我国肿瘤学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12):64-66,71.

医学学科管理范文第9篇

1.1医学信息学教学与医学实践需求脱节

医学信息学的教学体系应该从医学信息的上、中、下“三游”来加以组织。医学信息学上游主要是指传授医学信息的本质、特征、类型、产生机制与机构、传播等知识。医学信息学中游主要是指传授医学信息的搜集、整理、鉴定、组织与分析,以及医疗信息化背景下的医学信息的描述与信息库、卫生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的储存、检索和深加工等知识。医学信息学下游主要是指传授医学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服务及其文化传承等知识。笔者认为医学信息学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课程,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根据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研修相应的“三游”知识。如临床专业的学生需要研修病案管理学、病案信息资源管理学、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等课程。但是就笔者所在的南京医科大学进行调研发现,在医学学生的教学计划中,只有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医疗保险专业开设了医学信息学的相关课程,而作为未来医学信息的产生者——医生,临床专业的医学生教学计划中没有医学信息学的相关课程。这种医学信息学教学与医学实践需求之间的脱节,直接导致临床专业的医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培养良好的医学信息学素养,进而导致这些医学生在未来成为医生之后对医学信息不重视,甚至为医学信息产生、收集、整理而烦恼。

1.2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不深入

长春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对开设医学信息学专业(或方向)的高校进行了排名,其顺序是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石河子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山东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泰山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南昌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青岛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延边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新乡医学院、南华大学和大连医科大学等33所高校。笔者在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网站利用“题名=医学信息或卫生信息,文献类型选择‘中文书籍’进行检索,返回结果为51本与医学信息相关,14本与卫生信息相关的文献。在51本与医学信息相关的检索结果中涉及医学信息检索的文献为31本,涉及到医学信息学基础教程的结果为8本。其余主要包括医学信息研究、医学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医学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学决策与支持系统和医学信息分析等。综观这些检索结果基本上是针对不同对象的大学课程教科书。在14本与卫生信息相关的检索结果中涉及卫生信息管理的结果为8本,涉及卫生信息系统的结果为2本,涉及卫生信息化的有2本,涉及卫生信息技术与卫生信息资源的各1本。从检索结果可以得出在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创作重复现象。如在检索结果中涉及到的知识点雷同多,书本编排应急就章,重复建设,后出版之书不仅没有超过前者,有的反而出现倒退现象。除刘冰、黄玉玲主编的《医学信息研究》之外,主要用于医学信息学专业教学教材。在这些教材中除了丁宝芬教授的《医学信息学》、罗爱静教授的《卫生信息管理概论》和《卫生信息管理学》作为普通高等教育部级教材规划教材之外,其余教材鲜有得到国际或国内同行普遍认同。有些著作虽然注重吸收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的学科知识,但是没有能够与医学信息学有效融合,移植现象比较明显。当然笔者在此无意于简单否定医学信息学界与出版界同行的工作,但我国33所医学信息学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应该反思,应考虑利用范式理论指引学科发展,加强知识横向与纵向的传承与发展,引进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理论,弥补国内医学信息学学科的空白和不足,提升学科地位。

2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是解困之举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医学信息学也将与其他学科更加相融,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必将走向开放与合作,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问题将会成为一个国际性课题。因此我国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利用范式理论作为研究手段,从国外学科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中汲取有益成分,使之为解决国内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发展之瓶颈成为应然解困之举。

2.1范式研究有助于医学信息学学科的深化与拓展

医学信息学要想从宏观上和根本上提升学科地位,需要在元科学领域的研究上投入更多精力。元科学理论,即关于科学的科学,医学信息学元科学即是指关于医学信息学的科学。当医学信息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医学信息学共同体会对学科的本质、规律及其相关元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便产生了“学中之学”、“科学之科学”的研究取向,笔者认为可以将这类的医学信息学分支学科称之为“医学信息学元科学”。医学信息学共同体会遵循学科发展史的轨迹,即经验研究、方法论研究和理论研究,具体发展走向为病案管理、医学信息检索、卫生信息管理学、卫生信息化、卫生法律法规、医学信息保护技术学、医院信息系统、卫生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区域医疗合作和医学信息学史等。在此基础之上,医学信息学科分支中会产生医学信息学概论(卫生信息管理概论)——以“揭示医学信息学现象本质和规律为研究目的”的学科。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就是关于医学信息学学科自身的深化与拓展,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立足于宏观抽象层面,从根本上认识医学信息学的元问题和本质规律。现阶段我国的医学信息学研究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其研究领域已经从医学知识表达、卫生信息系统、生物信息学、医学信息学教育与培训l等传统领域向面向语义互操作的知识体系构建、跨系统和跨应用的互操作标准制定、网格与云环境下的应用、转化医学、人体模型建设、临床决策和认知学领域深入发展。尽管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具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对元问题层面的挖掘探讨仍对学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以医学信息学元科学代表“医学信息学概论”或“卫生信息管理概论”为例,现有的文献仅有一本,即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卫生信息管理概论》。笔者认为作为医学信息学元科学的《卫生信息管理概论》应当注重对医学信息学生存环境、发展史和共同体的研究,应从医学信息学本身的问题出发建立起本学科研究问题的独特视角,而不宜将大量的篇幅放在对“对象性事物”的描述和阐述上。基于元科学的重要性,医学信息学理应将更多的空间设定在元科学领域的研究上,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该学科地位。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理应针对医学信息学自身的探讨和分析,立足于宏观抽象层面认识医学信息学基本问题和本质规律的研究。鉴于此,笔者认为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与医学信息学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它是医学信息元科学研究的最佳切入点,它是以医学信息学发展史为研究主线,不仅涉及到医学信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还需要研究医学信息学学科共同体主体作用、医学信息范式变迁与学科外在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等。

2.2范式研究是医学信息学汲取外学科精华的典型尝试

较之于医学信息学内部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医学信息学对其他学科理论和技术应用的吸收、引进、消化、渗透、移植等将不断推进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即使医学信息学在解谜过程中出现不可通约性,分歧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医学信息学也会在反复的推敲和质疑中逐渐成熟。因为在外学科理论引入医学信息学的磨合期中所产生的碰撞、摩擦和火花,可能为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提供争论的焦点和学术的创新点。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正是基于这一思考与目的。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中论及:“将自己的领域当作独立的王国,而忽略它与其他领域,诸如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联系,造成了归纳的一般性无法演变成演绎的精确性,演绎的精确性又无法上升到归纳的一般性。最终的结果就是,个人困扰没有成为公共论题,甚至于渐行渐远。人文精神的组织力进化成为科学精神的机械性,而概念和方法则成为了问题的主导因素,这不禁有本末倒置之嫌。加之于我们对社会本身是如何形成的一无所知,而只是无意识地接受了其存在的合法性,这更容易加深身处其中人的无力和无助感。”医学信息学范式从本质上说就是社会学理论进入医学信息学领域的一大尝试。医学信息学由单一研究方向向多重研究方向发展,从病案管理学向病案学、医学信息检索、卫生信息系统、医学决策支持系统、认知学和医学伦理与监管等方向发展,医学信息学专业呈现日益增多,学科日趋分化的趋势。从医学信息学的发展趋势来看,符合人类的认识发展规律。初期关于医学信息学的知识是从病案管理实践着手,对于学科还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随着研究活动的深入、认识的推进,与学科内外发展动力因素的影响,对医学信息学进行逐块逐层的分解研究,于是出现了整体知识的不断吸收、引进、消化、渗透、移植等,在学科组成上表现为学科不断分化成病案学、医学信息学、卫生信息系统等分支学科(或专业)。医学信息学的发展理应汲取外学科的精华充实与强化本学科内涵建设,来解决医学信息学科建设中的热点、难点与焦点问题。因此,为了医学信息学的科学发展,我们需要的是深刻剖析与之存在学科依赖关系及其运作原则,并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来探讨此情境下的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发展问题,而不是脱离其中任何一方。我国的医学信息学发端于2O世纪80年代初的医学图书情报学,研究体系不够完整和成熟,研究领域也不平衡,例如重视文献信息管理、技术路线和微观实践,但是对于理论研究和学科RESEARCHONLIBRARYSCIENCE19建设研究不够深入,标准规范建设滞后,信息共享不足、缺乏系统规划,人才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结构不尽合理。新时期的医学信息学又面临学科外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的影响,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社会学、伦理学、认知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渗透,意味着医学信息学已经沿着范式理论的轨迹,发展成为一门综合各学科精华的边缘交叉学科。在医学信息学研究呈现多样化趋势的今天,借鉴社会学方法有助于分析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方向、分支学科,或许会让我们发现原来的封闭视野所不能看到的演进过程与规律;也有助于当我们习惯于现有学科思维框架下的医学信息学发展之余,换之以外学科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考察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和演变,给学科的发展与建设输入新的血液。

3医学信息学学科范式内涵探微

“范式(Paradigm)”一词是托马斯•库恩首先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用于科学研究的,他在该书中指出:“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可以用来解释科学历史发展轨迹及其科学知识增长模式的社会学概念。”“范式的主要表现为‘符号概括’、‘信念’、‘价值’和‘范例’等。”在解读与理解库恩关于范式的阐述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医学信息学范式是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在医学信息生产和管理实践活动中所共有的世界观、方法论、理论成果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即范例)等成分,是指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公认的“模式”。共同体、世界观、方法论、理论成果和范例等是医学信息学范式的重要组成成分,其虽不可能涵盖医学信息学范式全部的“应有之义”,但可以把这些当作医学信息学范式的核心内容。

3.1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简称为共同体,最早运用可以追溯到1942年,英国物理学家、哲学家波朗尼(Polanyi)在其论文《科学的自治》中使用了这一概念。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把“共同体”理解为科学范式的承载体——“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学科共同体是以上一切成分元素的执行者,也是经常被忽略的研究主体。科学共同体研究在范式研究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正因为有了共同的范式才能集中在相同的研究领域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交流和互动。因此在研究医学信息学范式时,首先要明确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的概念。传统的医学信息学学科主要研究的是医学信息学的对象、方法论、理论标准,而很少涉及医学信息学的认识主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可理解为发展医学信息学范式的主体,研究医学信息学范式主体,拥护同一医学信息学范式的主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由授受相应的医学信息学教育背景和学科训I练的学者构成,他们以发展医学信息学为使命,具有共同的价值理念,遵循共同的学术规范和维护共同的学术尊严。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通常遵循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规律,致力于医学信息学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践,是医学信息学学科的主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可以是相对稳定的正式组织形式,也可以是自由组合的非正式组织形式。前者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机构、成员、规范和活动方式。如中国医院管理学会下的病案管理委员会、医学信息学会,全国33所开设医学信息学相关专业(或方向)的院校教师组成的同事式组织、导师与学生组成的师徒式组织,以及其他医学信息科研、实践机构组成的固定团队等。后者一般不具备严格意义上传统固定的组织形式、规模和稳定人员构成等内容。如因课题立项而临时组建的课题组形式,各地组织的拥有固定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博士论坛,同一学科领域或分支学科的共同爱好者等。从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发挥的作用来看,非正式组织形式的学科共同体不仅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正式组织形式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的补充力量。当他们的自身作用和地位日益得到社会及统治阶层认可时,自组织形式随时有可能转化为有组织形式。

3.2世界观

世界观,又称为宇宙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由于医学共同体所处的社会地位、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医学信息学世界观,这种观点是共同体自身医学信息学工作、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结果,往往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医学信息学的相关研究者对其进行自觉地概括和总结并给予理论上的论证,才能成为指导学科发展的哲学。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的世界观是形而上的部分,是共同体对整个医学信息学学科,以及共同体与医学信息学之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简而言之即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对于医学信息学这一学科的总体认识,对医学信息学的共识,包括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所共有的基本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是本体论、认识论层面的承诺,以及对自身在医学信息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的世界观可作为指导思想,指导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开展医学信息学研究。医学信息的世界观往往决定着一个学科的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表现在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中则是要解决“如何看待医学信息学专业研究对象”的问题。当认为医学信息体现为一种历史记录属性时,要维护的是学科历史有机联系;当认为医学信息体现为一种知识属性时,要实现的是学科最大效益。

3.3方法论

医学信息学方法论是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在医学信息学学习、实践和研究中所自觉沿袭的一般方法。医学信息学方法论是以解决医学信息学中的问题为目标的一种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问题分析、任务工具和方法技巧等方面的论述。方法论体现在世界观、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伦理观、审美观、科学观之中,可以是由模式、方式、方法、手段等组成的经验研究成果、案例和实用技术方法。医学信息学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医学信息学学科的发展范式按照库恩的科学范式为一般原则,即从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为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发展线索,并利用历史主义方法构建医学信息学范式理论;在经验层面,方法论是理论适用的方式,如在病案科整理病历资料时,利用来源原则与事由原则进行归档管理;在医学信息学安全和实用技术中则是一些纯事实性和操作性方法,如利用原型法指导医院进行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医学信息学方法论是用以指导医学信息学进行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路径与纲领,解决的是“医学信息学如何从事专业学术活动”的问题。如研究方法中的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实证主义方法、论证方法、比较方法和调查研究方法等。

3.4理论成果

医学信息学理论成果是指对医学信息学范式形成并起着决定作用的共有医学信息学理论。理论需要寻求解释,而范式则提供了寻找解释的方法。医学信息学理论在成为共有认识之后可以上升到范式层面,达到范式层面的理论成果同一般的理论成果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范式层面的理论来自于一般理论而又高于一般理论,它是医学信息学共有的概论、命题及其推理。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作为医学信息学理论逻辑出发点的概念是基本概念。共有概念是对医学信息学学科共有基本元素的约定,而这些概念必须是以医学信息学学科的本源概念的面貌出现。如“病历”、“医嘱”和“病案”。命题是表明判断结果的陈述语句,有真假意义的语句才是命题。如病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医疗记录性——这是对病案本质属性的肯定判断,是一个可以做真假检验的语句。共有命题是指医学信息学学科理论中类似自然科学中定理、定律性质的命题。推理是指一判断借以另一判断推出的思维功能。共有推理是由共有命题中引申而来的。如从病案的原始性可能推理出病案具有凭证性。虽然范式层面的理论已经得到充分的论证,成为共同体内部约定俗成的公理,但是医学信息学共同体不会因为具体理论的不完善而影响范式共有理论的存在,对于共有理论,也不会因为研究主体的不同阐释而影响其范式指导作用。虽然处于同一学科共同体的成员往往引用同样的理论成果,得出类似的理论观点,医学信息学共同体能够同意确认一个范式,但不会同意对范式的完整诠释或合理化。缺乏标准诠释或不能得出一致同意的规则并不会阻止范式指导研究。

3.5范例

范例即可以当作模范的事例。在此,范例是指被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共同遵守的惯例和规约。在医学信息学学科理论形成之前,医学信息学共同体以病案管理、医学图书管理、医学信息系统和医学信息学等方向组成一个个教学、研究和服务共同体。医学信息学范例在医学信息学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宛如法律中的判例一样,对于医学信息学的各类型研究活动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如病案管理学领域,通常表现为~些病案分类编码操作规范、ICD一10分类标准、病案管理规章制度、病案管理委员会推荐的经验总结和病案信息统计报告等。与世界观、方法论、理论成果相比,对医学信息学范例的学习更能使学科共同体直观形象地区分不同范式,如文献记录范式、信息管理范式和知识管理范式等,能够使学科共同体成员获得“感性知识”,而非“理性知识”。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对范式内涵成分进行层次排序,那么世界观处于顶层即上游层,具有支配地位;理论成果和方法论作为表现层即中游层,受价值观念层的RESEARCHONLIBRARYSCIENCE21指导同时也是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大多会以著作和论文的形式出现:范例层作为形而下的层面即下游层,存在于低层的实际操作中。从范式发挥作用的运行过程来看,一旦范式确立,学科共同体就会在价值观念层的指导下以共同的理论成果、方法论为基础,参照普遍接受的范例去实现预想的科学图景或解决已存在的问题。当然,若是从医学信息学范式的形成来看,这个过程是多元而非单向的,在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中呈现相互交错的态势,一方面医学信息学从自身学科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指导医学信息学实践,另一方面医学信息学也不断从哲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图书情报与档案学学科中借鉴理论成果直接指导医学信息学实践。

医学学科管理范文第10篇

传统的木桶原理揭示了当前最为严重的问题,而新木桶原理则重视木桶的整体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强调管理中的团队建设和协同创新发展,反映管理组织机构既扬长又攻短,多方协作集成发展的特色。运用新木桶原理,不仅有助于深化肿瘤学发展改革、提高肿瘤学学科整体水平,也是提升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肿瘤学;学科建设;新木桶原理

近年来,恶性肿瘤成为人类致死的主要疾病,肿瘤学也随之成为现代高等医学中成长最为迅速的年轻学科之一。目前,高等医学教育界对肿瘤维持治疗、肿瘤已逐渐成为一种可控制的慢性病等观念,似乎争议不大,大家多更关注发展肿瘤学的瓶颈和漏洞,以及如何尽快弥补等问题,只有以整体性、一致性和完整性为切入点,对肿瘤学学科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加速肿瘤转化医学以及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的构建,查漏补缺,才能既“扬长”,又“攻短”,集中力量培育其学科特色,从而提高肿瘤学学科发展效能。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是指一个由长短不一多块木板组成的木桶,它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即强调管理活动中不能仅“扬长”,而要“避短”,只有攻克瓶颈才能实现管理目标的效益最大化。然而,当今管理界,又有学者质疑它的实用价值,认为传统木桶理论可能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正确”命题,并提出“新木桶原理”。新木桶原理是木桶原理的延伸和扩展,一个木桶能不能容水以及能容多少水,除了看最短木板还要看一些关键信息:①桶底是否坚实?②构成木桶的木板间是否有缝隙?③木桶是否有宽大的直径?木桶的最大容量象征着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而桶的直径直接决定桶的容量。直径、木板及桶底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水桶的结构。结构决定力量,结构也决定着水桶储水量。直径越大,学科的“盘子”就越大,“覆盖”就越广;木桶的结构越稳固,学科的协调性与向心力越强。这就是“新木桶原理”。传统的木桶原理揭示了什么是当前最为严重的问题,而新木桶原理则要重视木桶的整体性、一致性和完整性,强调管理中的团队建设和协同创新发展,反映了管理组织机构既扬长又攻短,多方协作集成发展的特色。对于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诊治模式越来越多元化、边界日渐模糊的肿瘤学学科特性,新木桶原理对其发展有着借鉴和参考价值。

1突出肿瘤转化医学的主导作用,赋予肿瘤学合理的“直径”

圆形水桶是所有形状的水桶中储水量最大的,它强调组织结构的运作协调性和向心力,围绕一个圆心,形成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圆,让每一块木板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顺序,紧密有致,没有缝隙,否则只能导致漏水。木桶的最大容量象征着整体的实力和竞争力,而桶的直径直接决定桶的容量,决定桶的适应性及容水的效果。直径越大,肿瘤学学科的“容量”就越大,“覆盖”就越广,肿瘤学发展就越迅速。近年来,随着基因组、蛋白质组学和干细胞等重大医学进展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基础医学研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然而,肿瘤学学科发展现实中,存在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脱节,致使基础研究成果不能很快应用于临床。近40年来千万亿美元的科研投入在得到数百万篇科研论文的同时,癌症的病死率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2015年年报,仅2014年,我国新增癌症病例约337万例,比2013年增加28万例,这相当于每分钟就有6个人得癌症。以肺癌为例,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5年生存率仅提高了5%[1]。罹患肿瘤这种让人骤然失色的“要命”的疾病,医学界一般首先考虑手术治疗、化疗和放疗等手段,试图解决当下最为严重的问题,即解决木桶的短板问题,而肿瘤与其他器官疾病不同,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只解决当下“短板”问题,例如采用化疗方案治疗,就如同用浓烈的杀草剂除草,结果是田里的苗和草都被杀光了。为避免化疗或放疗等过度治疗所带来的“苗”和“草”同时被杀死的诟病,我们应考虑提高“田野”自身的土质,为了除草,使用了一定的杀草剂,但不至影响土壤中“苗”的正常生长。所以肿瘤学学科发展的特性要求我们应该重视“木桶”整体性、一致性和完整性,提高肿瘤患者自身的免疫性,“土壤”好了,“苗”在杀草过程中即使有些损伤也能很快得到修复。而综合多种研究手段从不同层次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RNA组学和药物组学等进行肿瘤系统研究,并将肿瘤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快速转化,正是培育“好土壤”的最佳选择。转化医学无疑为肿瘤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模式。

转化医学是近20年来国际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出现的新理念,其核心是在基础研究与应用之间建立转化通道,实现基础研究成果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双向快速转化[2]。目前,肿瘤转化研究已是发达国家医学研究领域资助的重点[3]。近年来,随着肿瘤基础医学研究的深入,某些基础研究的重大进展已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的成果。其中,最具标志的是已研发出一批针对这些靶点的靶向药物,例如在肺癌治疗中,研发出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这些药物已成功地应用于临床[4,5]。要使肿瘤学学科的“直径”增大,“容量”加大,发展速度加快,当务之急是以转化医学的思维和理念来指导肿瘤学科研和临床实践,加快发展肿瘤转化医学,高等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等应根据自身优势,积极搭建肿瘤转化医学平台,成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综合最新的肿瘤基础研究成果与诊疗技术尽快用于临床实践,以减轻高昂的癌症治疗负担,同时也避免大量资金浪费在某些无临床价值的基础性研究上,为我国肿瘤学学科的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支撑。

2加强多学科协作模式,塑造肿瘤学的“结构”

根据物理学原理,结构决定力量,也决定着水桶的储水量。在周长相同的条件下,圆形的面积大于方形的面积,因此,在所有形状的水桶中,圆形水桶储水量最大。它强调组织结构的协调运作性,围绕一个圆心,让每一块木板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顺序,没有缝隙,紧密结合,形成向心力,形成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圆。为了探究肿瘤学发展过程中的学科影响因素及学科之间的协同效应,我们以2011版JCR中肿瘤学学科的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6],发现在肿瘤学研究中,肿瘤分子生物学、临床肿瘤学、肿瘤流行病学、肿瘤放射治疗学、肿瘤诊断学以及肿瘤免疫学都为肿瘤学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方法或技术;肿瘤学与遗传学、病理学、放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学科存在研究领域的交叉。通过学科协同效应,学科交叉融合并不断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为肿瘤学的学科形成和发展演化提供了学科动力。从医学教育管理的角度看,学科协同效应即是本着为肿瘤患者提供最科学、最优化综合诊治服务的宗旨,开展对肿瘤病人的多学科协作会诊,形成由多个临床学科和辅助学科主任、副主任等骨干教师组成多学科协作组,即肿瘤学教研室,实现教学资料共享,相互借鉴,共同促进。这样,对于不同的肿瘤疾病诊治,通过多方相互配合,集思广益,协同创新,可达到增加储水量的效果,如有意识地把水桶向长板方向倾斜,这时储水量就比木桶正立时多得多;或为了暂时的提升储水量,可以将长板截下补到短板处,从而提高储水量。因此,对高等医学院校来说,大力发展肿瘤学发展的多学科协同效应,使肿瘤学知识组织结构的运作具有协调性和向心力,使“木桶”的各个木板围绕一个圆心,紧密结合,没有缝隙,大大提升了其储水量,使肿瘤学学科的结构更加扎实稳固。

3加速心理社会肿瘤学的发展,加固肿瘤学的“桶底”

对于肿瘤病人这类特殊人群,尤其是对于晚期肿瘤病人而言,精神心理因素好比是木桶的桶底,如果桶底不够严实,那么当木桶的容量随着木板的加长而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桶底便开始漏水,严重的情况下桶底会开裂甚至会脱落而令木桶整个崩溃。肿瘤患者的心理、社会和精神因素不仅直接影响着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影响着治疗效果,还影响着家属的生活质量。给病人和家属提供更多精神心理安慰和行为指导,体现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等医学教育而言,心理社会肿瘤学即代表这个桶底,要加固桶底这个学科群,要求医生、护士、研究人员、教师及管理人员等提升医学人文素养及其掌握的各项专业知识和技能。合格的现代医学人才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广博的视野和高尚的情操,“以病人为中心”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最大体现。所以,在高等医学教育中,要注重医学人文教育。关注疾病的治疗效果的同时不放弃对病人全方位的关怀和照顾。走近病人,深入临床,掌握病人在诊疗全过程中的个人感受和情感变化。心理社会肿瘤学(psycho-oncology)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在疾病发展的各阶段所承受的压力和他们所出现的心理反应,以及心理、行为因素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的作用,旨在提升医学人文素养,培养具备肿瘤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医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交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现代医学人才[7]。

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加速发展心理社会肿瘤学,即鼓励肿瘤专业医师、研究人员、心理医生、护士、管理人员等多学科工作者积极参与,提高其医学人文素养,加强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以便更好地将社会心理理论和人文精神运用到癌症患者的治疗护理中,对肿瘤患者进行精神干预和心理治疗或行为指导等,以追求患者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生命神圣的统一。总之,在肿瘤学学科发展中,不能简单地把“长板”和“短板”对立起来,不能只避“短板”,或只扬“长板”,而要以整体性、一致性和完整性为切入点,深化肿瘤转化医学的主导作用,加强木桶的适应性及容水的效果,赋予肿瘤学合理的“直径”;发展多学科协作模式,加大各桶板间及与桶底间的耦合度与协作性,打造肿瘤学独特的“结构”;加速心理社会肿瘤学的发展,优化桶底、桶箍的材质和形状,加固肿瘤学的“桶底”,这不仅是深化肿瘤学发展改革、优化肿瘤学学科结构、寻求肿瘤学新的学科生长点、提高肿瘤学学科整体发展水平的根本要求,也是提升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上一篇:管理之道范文 下一篇:铁路运输安全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