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技创新范文

时间:2023-04-14 11:06:16

医学科技创新

医学科技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科技创新 医院 图书馆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143-02

医院图书馆在实际发展的时候,能够满足医院对信息与知识的需求,主要因为医院图书馆中包含各类医学信息,此时,医院技术人员可以利用医学科技创新手段提升医院图书馆的发展效率,为人们提供更好服务。

1 医学科技创新对医院图书馆发展的意义

在创新医学科技的时候,创新目的就是对生命本质、过程等进行探索,是医院图书馆发展的动力,在研究人员不断创新医学技术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医院图书馆向着更好方向发展。对于医学科技创新工作而言,与其他科学技术创新不同的是,虽然不能直接显现出经济效益的提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突破图书馆的发展,具有较为良好的科学意义与社会效益,对医院图书馆长远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在每一次创新医学科技成功的时候,医院图书馆都能形成一个新的管理体系,引进新医学理论与技术指导,不仅能够推动医院的发展,还能为医疗人员提供较多学习知识,使其在发展的同时,得到有效支持[1]。

2 医学科技创新的特殊性

即使医学科技在迅速发展,并且具有与数学、物理学等相似的程序,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与自然科学或是其他学科是有所不同的,是较为特殊的一门学科。在医学科技创新的时候,其最大特征就是: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能够对最复杂的生命进行研究。在人体生命发展阶段,不仅不能利用物理学科对其进行研究,还无法利用化学科学对人体规律加以解释,更不可以应用生物学的规律说明,这就显现出医学科技技术的特殊性。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医学科技能够对未知、曲折的生命规律等进行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多,例如:民族健康工程、人类身体健康水平研究等,在不断经历失败的同时,也会总结经验教训,使其能够向着更好方向发展。医学科技在创新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重视医学信息资源的应用,保证能够利用医学科技提升医院的发展水平[2]。

3 医院图书馆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

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图书馆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包含着医疗知识,融入了较多医学科技内容,对医院的发展产生较为有利的影响。首先,图书馆是医院文献信息的核心,无论是临床知识,还是论文撰写内容,都在医院图书馆中,同时,还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在临床实践中,医院图书馆可以为其提供医学知识,在提高医务人员医学水平的基础上,增强医院核心竞争能力。再次,医院在对医疗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会在图书馆中搜集较多知识,在此过程中,图书馆中的电子阅览室以及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并且能够制定系统性以及完整性的授课内容,使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得以有效提升。最后,医院图书馆在发展的同时,不仅受到医学科技的影响,还能促进医学科技的创新,因此,相关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要大力创新医学科技,不断改善医学科技,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使医院图书馆向着更好方向发展[3]。

4 医院图书馆发展医学科技创新策略

在医院图书馆与医学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要重视医学科技的创新,不断完善医院图书馆的发展制度,进而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

4.1 争取医院的全方位支持

医院图书馆的发展,必须要争取医院各方面的大力支持,o论是经济上,还是人力上。首先,医院图书馆要积极引进先进医学科技,为医疗人员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并且要取得良好认可。其次,医院领导在实际工作的时候,必须要重视与支持医学科技的应用,重视支持医院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同时,医院图书馆要积极汇报工作,向其他领导请示,争取发展创新的支持。最后,为了医院图书馆能够向着更好方向发展,相关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要不断引进资金,加大现代化设备的投入,保证医院图书馆的发展质量[4]。

4.2 发挥医院学科作用

医院学科主任与各个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图书馆建设工作加以重视,充分利用好这一知识化,信息化的平台,积极开展医学科技创新交流会议,到其他先进性较强的医院学习,在医院与医院之间资源信息共享的前提下,提升医学科技在医院图书馆发展中的应用效率。

4.3 实现资源信息共享

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由于医学科技是较为特殊的,信息量很大,仅仅依靠医院图书馆自身的信息资源是难以满足医疗人员需求的,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该与邻近的图书馆相互联系,建立共享体系,在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提升医学科技创新效率。

4.4 医院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在医院图书馆发展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较为重要 ,不仅需要及时对医学科技进行创新,还要建设数字化图书馆,保证医疗人员可以利用数字化图书阅读设备搜索想要的信息,服务于临床科研与教学。

5 结语

医院图书馆的发展与医学科技之间产生较为密切的联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各类先进技术的引进,不断完善图书馆管理体系,使其得以较为良好的进步。同时,要重视各类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技能,不断创新医学科技,达到促进医院图书馆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迟明.医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在医院学科建设中的职能作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7):13-15.

[2] 皮海清.科技兴院背景下医院图书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C]//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1-2.

[3] 李琴.医院图书馆与临床科研[J].西部医学,2011,23(7):1410-1411.

医学科技创新范文第2篇

军事医学科技是部队战斗力、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的特殊需要,我们这支由一批海内外著名专家领衔、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特种部队”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在国际军事竞争日益激烈的战略格局下,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靠别人也是靠不住的,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积极主动为军而研、为战而研、为赢而研。着眼部队需求自主选题,攻坚克难。坚持姓军为兵、姓军为战、服务部队的科研方向,紧紧围绕部队战时卫勤保障、平时执勤训练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现实需求选题,先后开展了部队重大传染病和虫媒病防治、部队营养食品卫生、野战卫生装备、军用药品疫苗等一系列重要研究。为了自主选题能够贴近部队需求实际,我们有计划地带领科技人员上高原、下海岛、走边防,心系官兵的健康问题。仅“十一五”期间,我院就有2000余人次走出实验室,深入各军兵种和偏远艰苦地区部队开展调研,围绕部队需要开展了200多项新课题研究。面对一个个新的科技难题,科研人员刻苦攻关,勇攀高峰,不断创新,为保障官兵健康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贡献。为解决高原部队官兵吸氧难问题,我们自主研制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多种型号的高原制供氧装备并装备全军高原部队;为解决困扰边防官兵的蚊虫叮咬难题,我们组织专家反复现场试验,成功研制出新型防蚊系列装备和长效驱避剂,从根本上解除了边防官兵的蚊患之苦。立足科技前沿超前布局,引领创新。

为了不断提高卫勤保障核心能力,危急时刻能够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我们始终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着眼军事医学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按照基础与应用并重、科研与工程同步、军队与地方融合的科研思路,确立了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先导,以药物研发和装备研制为支撑的自主创新体系,重点开展了基因组与蛋白质组学、创新药物、基因芯片、模式生物以及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基础前沿和高技术研究,率先在国内开展人类肝脏蛋白质组学研究,取得国际领先地位,2005年被确定为“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的国际执行总部,开现代中国领衔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之先河。经过60年的发展,军事医学科学院已成为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医学科研结构,建设了一批跨学科综合性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重大基础研究、重大专项、高技术研究和军队科研项目等一系列重大课题,获得了一批原创性的科学发现,攻克了一批关键性技术难题,推动了军事医学科技自主创新,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7项;获准专利授权800余项;研制药品、疫苗120多种,防护技术200多项,并储备了一批作战急需的新技术、新药物、新装备。自主研发的抗疟特效药“复方蒿甲醚”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疟疾治疗的首选药物,拯救了全球千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2009年获得“欧洲发明人奖”,2010年获得有药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美国“盖伦奖”。

二、实施人才战略,打造创新团队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我们坚持以科技领军人才、创新拔尖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战略性后备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高层次创新型军事医学科技人才队伍。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履行特殊使命的战略任务,我们紧紧依托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及系列重大战略任务,大力实施“创新人才工程”,坚持育引并举,突出抓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在人才培育上,注重把担当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战略任务联合作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渠道,有计划地组织科技人员到实战中磨炼,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同时,每年拿出1000万元设立人才专项基金,通过学术生涯设计和量身定制培养,对领军人才、拔尖人才、新秀人才和技术专家人才进行重点扶持。在人才引进上,抓住国家“”契机,依托国家人才战略、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渠道、多方式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目前已从美国引进2名生命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建院60年来,我院先后有20位专家当选为两院院士。

目前我们已经拥有一支整体水平较高、攻关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结构比较合理的科技队伍。着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在考评机制上,按照集中与分类、能力与业绩、定量与定性、专家与群众、平时与阶段“五结合”的原则,建立了一套符合实际、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设立了“青年人才擂台赛”,完善了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机制,促进了优秀青年人才不断涌现;在管理机制上,率先在全军实行研究室主任聘任制、课题组长负责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制,推行“任命+聘任、固定+流动”的用人制度,形成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在奖励机制上,设立“军事医学阿姆斯成就奖”和“年度贡献奖”,加大对军事医学创新人才的激励力度,对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的团队给予100万元重奖,极大地激发了创新人才的创造性。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大力营造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政治环境;开放融合、独立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专家至尊、科研至上的人文环境;后顾无忧、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确保科技人员一门心思搞研究、无忧无虑干事业。在职级晋升、学习深造、选拔任用等方面,不论年龄论能力,不论职级论业绩,不论名气论民意,不求全责备,不迁就照顾,先后将14名研究室主任提拔到研究所领导岗位,50多名30岁左右的青年人才破格晋升正高职称。为了稳定人才,我们多方筹措资金20多亿元,建设干部经济适用房1978套,新增仪器设备价值5亿多元,极大地改善了科研和生活条件。

三、依靠自主创新,勇于应急处突

在坚持为国防和部队服务的前提下,我们积极争取把军事医学科技力量纳入国家计划轨道,把优势学科向民用方面延伸,一批高科技成果和产品已推向社会,部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向战斗力、保障力、生产力转化。依托60年来不断创新的科技实力,我们在党和国家召唤之时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在人民群众危难之际奋不顾身、迎难而上,被中央军委领导称赞为“国家安全坚盾、军队卫勤劲旅、人民健康卫士”。构建防护体系担当安保救援重任。围绕国家应对核生化恐怖威胁等多种安全需求,依托战时核生化武器伤害医学防护研究系列成果,建立了侦、检、消、防、救、诊、治综合水平世界领先的技术装备体系,在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神舟系列飞船发射等百余次重大活动保障中,发挥了决策咨询、技术支撑、培训指导和现场处置的中坚作用。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授予我院“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光荣称号。今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发生后,我们派出15名专家,先后通过各种媒体或多种方式普及核医学防护常识,极大缓解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恐慌心理。依托技术平台预防控制疫情疾患。着力构建系统配套的专业中心和技术平台,逐步完善内外衔接的组织管理体制,积极推进疾病防控、伤病救治、健康促进和能力强健系统建设,不断提升战略预警、战略支援和应急研发能力。

医学科技创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信息;服务创新;医药卫生科技创新

1号|言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在知识激增的今天能否及时获取前沿性的医学科技信息已成为影响医学科学研究质量和科技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医学信息工作人员在服务上要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随时了解学科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增强信息服务的时效性[1-2]。由于医学信息服务的层次直接决定了医药卫生科技创新的水平,所以医学信息机构必须充分发挥好医学信息服务功能,促进医药卫生科技的创新,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

2医学信息服务在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2.1 信息保障作用由于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创造性、探索性、连续性等特点,其创新各个阶段都与医学信息服务密不可分,医学信息的获取行为贯穿于医学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在创新的不同阶段,医学科研人员需要各类学术论文、会议论文、学术期刊、科技动态、科技查新、专利申请、统计资料等众多医学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人员首先要了解医学科研人员对医学文献的要求,包括所选课题的目的、研究内容、技术指标、文献种类、检索年限等,然后围绕课题的范围,通过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利用网络和数据库等各种渠道,不同角度广泛搜集、整理、提供国内外医学研究 域各个学科和各种类型的文献和知识信息。帮助医学科研人员掌握医学最新科研动态,确立切实可行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细致的技术路线,使所选课题新颖、先进、可行,保证医学科技创新能科学、高效、快速地实现,为医药卫生科技创新顺利进行提供信息保障[3]。

2.2信息推送作用信息服务人员应根据课题的进展情况不断地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在初始阶段,可提供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题文献目录、索引、文摘和全文等;在进行阶段,可根据研究进展,将课题的原始文献进行浓缩、提炼和归纳,提供专题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充分利用医学信息资源来指导和调控课题研究按照正确目标进行。在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始终要以医学科研人员的需求作为获取医学信息的动力和目的,精心制定信息服务计划,以便在资料的收集、处理、储存、检索和传递等环节上实施分阶段、有步骤、高效率、多途径的信息推送服务[4]。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不断会有与课题相关的创新成果和信息报道出现,因此需要根据医学科研人员课题研究的动向,不断定期主动推送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收集到的密切相关文献,以便医学科研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同领域的最新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并从中得到启发,开展新的医学科技创新研究。

2.3信息传递作用科研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医学科研创新成果能否顺利、及时、有效地转化到应用领域,医学信息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科研创新或阶段性研究成果出来后,需要医学文献信息的传递,以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正是因为医学信息在深度与广度上的传递为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注人了强大的推动力,促进了医学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同时对医学信息资源起到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作用,也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因此医学信息工作人员必须努力将丰富的医学文献信息转化为高科技含量的信息产品,将巨大容 量的知识信息快速准确地进行整理加工,转变为医学科研人员可方便利用的有序知识信息,以便能够迅速汇集、及时提炼、便捷传递医学信息。医学信息部门应通过网络化、自动化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尽快促使医学信息有序化地交流传递,不断扩大信息辐射面,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医学信息服务,积极发挥医学信息机构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促进医药卫生科技创新的进步和发展。

3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医学信息服务创新

3.1 服务理念创新进入21世纪,材料、能源、信息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内容的"3大资源",其中信息资源是3大资源中最重要的开发资源[5-6]。以往的医学信息服务观念陈旧,缺乏竞争意识。要更新自身根深蒂固的传统服务理念,变以往被动的服务形式为主动的服务形式。首先,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主动开拓医学信息市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用户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依靠功能齐全、运作高效的医学信息市场来推动和促进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其次,医学信息服务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医学信息工作既是艰苦的思维劳动,又是开拓性的工作,要做好医学信息服务,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增进敬业精神;第三,医学信息人员应把满足信息时代医学科研人员的文献信息需求作为信息服务的宗旨,努力适应新时代医学科技创新的需求,掌握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服务的新技能,增强信息素养。时刻密切跟踪国内外医学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创新的医学信息服务理念为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提供系统性、预见性和前瞻性的服务。

3.2服务模式创新医学信息的价值决定其社会效益,产生社会效益的关键取决于医学信息人员的服务模式。传统的医学信息服务对象主要是医学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人员,其服务模式主要是简单的资料检索、获取和传递等,医学信息机构没能很好地发挥医学信 息服务职能作用,也没有充分地体现医学信息的价值。现代信息服务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迅速、准确、高效地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7]。为此更新服务模式势在必行。首先,医学信息服务的模式要由分散独立型向一体化融合方向发展,信息服务人员要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对资料工作、信息研究和科技查新各个业务环节的信息服务手段进行创新,促进医学信息服务机构彼此之间内部信息的交流、互动与整合,争取实现传统服务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其次,医学信息服务人员对医学信息资源的加工应以"充分利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精、深、快为目标,医学信息的加工不要只局限于表层、浅层和外层,必须由针对信息表征的浅度加工转向针对信息内容的深度加工,以满足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医学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第三,努力做好反馈性医学信息服务,在医学信息加工中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听取医学科研人员的意见与建议,对其密切关注的热点研究课题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提供有使用价值的信息。充分发挥医疗卫生单位、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和学术优势,加强医院、研究所、院校的横向联合,以保证资源的共享,更好地为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服务。

3.3服务项目创新在传统服务项目基础之上拓宽思路,根据医学信息用户不断变化的个性化文献需求,开展特色服务。(1)个性化定题服务。个性化医学信息服务项目强调针对具体用户的需要和过程而提供连续[8]。信息服务人员应主动调查了解医学科研人员密切关注的学术动态,通过相关的数据库获取与课题密切相关的最新信息,分析相关专业各种理论、学术、技术的趋向,对有关医学信息进行系统性地收集、加工并从中提炼出对具体用户科研创新最有价值的医学信息。提供从知识获取、重组、创新到集成的个性化服务。(2)针对性专题服务。根据用户的专题性质、内容以及需求,定期地向医学科研人员和有关部门提供医学信息服务。捕捉医学科研新动向,及时选定课题进行专题信息调研,开展课题筛选、课题动向跟踪服务,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 题信息报道、信息反馈分析,为领导决策和医学科研人员立项提供快速准确的医学信息服务。(3)培训服务。开展常用数据库检索方法和检索技巧的培训服务,教会医学科研人员从大量原始信息资源中颤别、筛选、利用有价值信息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其对医学信息的搜索能力和利用能力,消除利用网络的障碍。医学信息机构应定期举办短期培训班,培训方法需要根据医学科研人员的实际水平分层次进行。对于一般用户,主要是进行网络基础知识的普及和信息意识的培训;对高层次用户,主要是进行有效获取网络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培训,以期提高医学科研人员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3.4 人才培养创新要想做好医学信息服务,信息服务机构必须拥有一批素质高、业务精、懂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现代信息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人员必须是熟悉情报理论和方法,有较好外语、计算机水平和较强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目前医学信息人才队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很难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从业人员的专业结构、知识层次、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应从以下3个方面人子。(1)加强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和信息意识的培养,特别要重视信息服务人员的超前意识、求异性、分析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能够在收集信息、分析判断信息、提炼最新研究成果、满足医学科研人员信息需求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2)加强医学信息人才培养力度。在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上,树立以岗位锻炼为主要培训途径的观念,通过岗位培训、参加学术会议及各种科研活动的形式加快人才培养速度。从工作实践中培养出整体素质较高的专业信息服务人才。(3)加强现有医学信息人才继续教育。要区分层次,重点培养,选派事业心强、有发展前途的医学信息服务人员去高等院校或兄弟单位进一步深造,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力争使医学信息人才在素质、层次以及结构上都有很大的创新和提高。在提高整体水平的同时,稳定现有医学信息人才队伍,防止人才流失,保障医学信息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4 结语

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在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医学信息服务创新是医药卫生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条件,在医药卫生科技创新的实施过程中起到支持、促进和指导作用,在医学科技创新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丽芳.科技信息服务如何助力自主创新[1].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70一71.

2潘卫.医学信息服务创新与医学科技创新[JJ.医学信,息,2007,20(5):801-802..72.

3郑萍,王秦玲,罗书练.发挥医学信息服务在医院科技创新中的作用[1].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6,27(3):239-240.

4刘宏军,王海音.科技查新作用的延伸与扩展[JJ.现代情报,2009,29(7):144-147.

5张静海.医学信息资源与医学科技创新[JJ.中国科技信息,2∞8,(21):228-229.

6黄正东,曾艳彩,高月,等.谈知识经济时代医院的医学情报建设[1].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棚,16(1):44-50.

7韦挥德,黄晓红,黄政新.现代信息技术对医学信息情报事业的发展影响和创新对策分析研究[JJ.医学信息,2002,15(6):340-342.

医学科技创新范文第4篇

医学科技是推动医学发展的根本,而医院则肩负着医学科技创新和临床研究等重任。正因如此,“第二届中国医学科学发展论坛暨2015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仪式”于2015年岁末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礼堂举行。会议了2015年度中国医院科技综合影响力排名榜,同时还举行了中国医学科学院中青年医师创新联盟成立仪式。《人人健康》受邀参与见证了这一中国医学科学界的盛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是这场盛会的主角。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蓬,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丁健、林东昕、宁光等嘉宾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论述。

曹雪涛先生在致辞中表示,科技支撑是“健康中国2020”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科技对实现健康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科技只有不断发展,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从而提高公众健康保障水平。这对于支撑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他指出,医院作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医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必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医学科技评价工作是推动医学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医学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开展医院科技影响力评价可以更好地满足医院科技管理的需要,帮助医院完善科研管理系统,调动临床医生的科研积极性,提高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全方位推动我国医学科技的发展,为13亿人民的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而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评价从医院科技影响力入手,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系统、客观、全面的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评价研究,旨在形成激励医学科技创新的正确导向,促进医学科技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为提高医疗质量水平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会议首先举行了2015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仪式,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代涛所长进行并深入解读。

2015年度中国医院科技综合影响力排名前100的医院分布在22个省份,其中北京、上海、广东分别有23家、20家、9家;按区域划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有72家、13家和15家。

综合排名前10位的医院分别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人民总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在其后的中国医学科学发展论坛上,丁健、林东昕、李蓬、宁光院士围绕“重大疾病防控的新进展新策略”分别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报告,深入探讨了重大慢病研究进展,分享了慢病防控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医学科技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教学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的成效。2008年由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也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因此,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大力开展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医学院校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扬州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以机制为保障,以基金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以竞赛为导向,以普及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大大促进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医学院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我院围绕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主线,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四级联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及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等方面采取了全方位的建设措施。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逐步构建了适合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加强医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纲领性文件,是高校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打造具有扬州大学特色的本科教育,我校于2014年开始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坚持教学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强化创新实践教学及设立创新学分等多种措施,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1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由多种课程构成的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我们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和优化。重点是将临床医学专业相关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大课程群重新进行分类整合,新的课程模块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及专业特色课程。其中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由临床医学导论、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七门课程组成[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些课程的开设从第一学年开始,贯通于本科5年之间的10个学期。如临床医学导论和医学文献检索在课程群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可以在第1至第3学期基础医学阶段开课,其次是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安排在第4至第5个学期开课,而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均需以医学专业知识和其他医学方法学知识为基础,所以在第6学期及以后开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的构建,使所有的学生在接受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医学专业课程培养的基础上,得到系统的医学方法学课程的培训,从而实现医学研究与临床工作中各种问题与医学科研方法和技术的对接,通过综合运用医学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多门课程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1.2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我校在2010年培养方案修订时即将各门课程内的实践内容单列为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在2014年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继续秉承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这一理念,适当压缩授课的总学时,特别是理论课学时,继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用于开展课外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后,实践教学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近30%,大大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时间和机会。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在原有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比例,并着重提高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加强过程考核,不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1.3实施创新学分制度,切实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

在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规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必须获得的总学分。除了在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外,学校还实施创新成果奖励学分制度。学生获得的创新奖励学分可作为任选课的学分,也可作为超修学分。创新成果的认定范围包括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市级以上学术会议获奖论文,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的奖励,发明创造获得的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或国家专利,研究成果或发明创造被社会有关部门采用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项创新成果可获得奖励1-3个学分,多项创新成果奖励的学分可以累加。学生根据教务处的要求填报奖励学分申请表并提供创新成果的证明材料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创新学分制度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高等医学教育并不仅局限于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学习,也不受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限制,学生还具有发挥其创造力的发展空间,激发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要获得创新奖励学分,必须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相关的创新成果。

2依托“国家-省-校-院(系)”四级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体系,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为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从2007年起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随后,各地方及各高校也陆续推出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江苏省教育厅也出台了相关文件,规定从2007年起每年在省属高校中遴选1000个大学生开展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扬州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学校相继出台了《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扬州大学关于“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规定》、《扬州大学“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扬州大学关于实行学生创新成果奖励学分的暂行规定》、《扬州大学“挑战杯”竞赛奖励办法(试行)》、《扬州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等文件,构建起国家、省、校配套衔接的制度保障体系,使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章可循,有力促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为了加大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扶持,学校从2004年起即开始设立了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同时,学校还对获准立项的部级、省级创新计划训练项目,按照1∶1配套经费资助,对获准立项不资助的部级、省级项目亦参照同等级别项目进行配套资助。我院在国家、省及校级科技创新项目基础上颁布并实施了《扬州大学医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及《扬州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开展探索性实验的暂行规定》,以基础医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开设了院级大学生探索性实验训练项目[2]。探索性实验项目每学年开展一次,首先是面向学院教师征集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项目可以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实验课程的改革项目。学生根据自愿的原则,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相关的实验项目。学生的选拔和推荐由院学工处和指导老师共同进行。学生的选择主要考虑到项目的实施需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尽可能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故原则上选择二年级及以上、学有余力、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个项目由3-4名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实施周期一般为一年。项目实施结束后需要撰写结题报告,并由主持人进行结题汇报[2]。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的开展为校级、省级及部级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启动校级、省级及部级创新训练项目的申报工作,并将其中的优秀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先推荐为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报送学校进行省级及部级创新训练项目的遴选。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院逐步形成了国家、省、校、院(系)四级相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联动机制,成为我院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扎实载体。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是推动医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力抓手,通过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可以为医学生建立一个很好的平台,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有效地转化为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完成过程强调的是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创新性及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医学生自主地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3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助力

本科生导师制是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一种教育制度,是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聘请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学生管理和教育指导[3]。近年来,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模式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为首的一些本科院校也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扬州大学早在2000年即开始在部分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我院也制定并颁布了《扬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率先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进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的试点[4]。临床医学专业吴登云实验班是我院教学改革试点班级,该班级的学生是通过自愿报名,结合学业成绩、英文测试及综合素质考核等进行了层层选拔。根据导师制实施细则,在吴登云实验班中我们从入校第1学年起实施全程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全院教师中进行本科生导师的遴选,要求导师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师德高尚,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其次要求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具有中、高级职称,同时还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对科研业绩突出或具有科研项目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教师予以政策倾斜,优先担任本科生导师。师生之间采用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挑选自己敬佩的导师,导师再对入选的学生进行面试后决定是否接受。为了保证导师制的质量,规定一名导师只能带教2名学生。导师的职责主要内容有:思想引导、选课指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科研训练或临床技能指导、社会实践指导、创新能力培养、论文报告会指导、就业指导等[4]。同时强调,本科生导师需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导师可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科研课题研究,组织科研课题研讨会,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促使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师制的实施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助力。在医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导师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新生入学后大一阶段,导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以及对临床医学专业产生热爱和兴趣,同时用高年级本科生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取得的成绩来激发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进入导师所在的课题组观看其所从事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到大二阶段,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导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科研课题的需要,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组进行基本实验技术方法的训练。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导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探索性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资料检索和文献查询,就某一方面的科研问题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设计及申报。到大三阶段,学生在科研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及技能的积累,可以结合申报的科技创新项目正式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导师制实施后,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有近50%的学生能够参与导师的课题组,获得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立项的课题组成员均有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校级、省级及部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资助中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占多数。导师制为学院扎实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有利于科技创新项目的选苗和培养,使学生在学术科技创新中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成效与思考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激发了医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大一第二学期就进入了导师的课题组进行见习,参与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并在学长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培训。到大二阶段,多数学生自发组成科研小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的检索和阅读,并开始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大三阶段已经能够独立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近5年来我院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数逐年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申报的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获得立项85项,校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获立项153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获立项35项,部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11项,600余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参与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并受益。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的增加,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数也逐年增多,近5年共计有30余篇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SCI等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同时借助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平台,部分项目的成果被遴选为“挑战杯”大赛作品并入围,学院多次获得扬州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优胜杯,其中一项作品代表学院参加了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得二等奖,实现了我院课外科技作品全国大赛奖项零的突破。近3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考研录取率维持在45%左右,这些学生绝大多数都有主持或参加了一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训练经历。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坚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相关保障制度做起,与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及导师制的实施相结合,将教学、科研及创新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锻炼其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为创新型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医学人才。

作者:郑 英 史宏灿 陈轶群 王正兵 龚卫娟 单位:扬州大学医学院教学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安力彬,于双成,刘晓冬.基于培养医学创新能力的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构建[J].医学与哲学,2013,34(2A):47-49.

[2]傅奕,龚卫娟,季明春,等.开展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61-62.

[3]曾凡东.对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4,(10):78-79.

医学科技创新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教学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的成效。2008年由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也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因此,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大力开展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医学院校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扬州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以机制为保障,以基金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以竞赛为导向,以普及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大大促进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医学院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我院围绕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主线,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四级联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及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等方面采取了全方位的建设措施。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逐步构建了适合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加强医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纲领性文件,是高校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打造具有扬州大学特色的本科教育,我校于2014年开始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坚持教学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强化创新实践教学及设立创新学分等多种措施,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1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由多种课程构成的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我们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和优化。重点是将临床医学专业相关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大课程群重新进行分类整合,新的课程模块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及专业特色课程。其中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由临床医学导论、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七门课程组成[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些课程的开设从第一学年开始,贯通于本科5年之间的10个学期。如临床医学导论和医学文献检索在课程群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可以在第1至第3学期基础医学阶段开课,其次是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安排在第4至第5个学期开课,而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均需以医学专业知识和其他医学方法学知识为基础,所以在第6学期及以后开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的构建,使所有的学生在接受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医学专业课程培养的基础上,得到系统的医学方法学课程的培训,从而实现医学研究与临床工作中各种问题与医学科研方法和技术的对接,通过综合运用医学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多门课程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1.2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我校在2010年培养方案修订时即将各门课程内的实践内容单列为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在2014年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继续秉承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这一理念,适当压缩授课的总学时,特别是理论课学时,继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用于开展课外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后,实践教学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近30%,大大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时间和机会。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在原有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比例,并着重提高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加强过程考核,不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1.3实施创新学分制度,切实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

在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规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必须获得的总学分。除了在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外,学校还实施创新成果奖励学分制度。学生获得的创新奖励学分可作为任选课的学分,也可作为超修学分。创新成果的认定范围包括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市级以上学术会议获奖论文,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的奖励,发明创造获得的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或国家专利,研究成果或发明创造被社会有关部门采用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项创新成果可获得奖励1-3个学分,多项创新成果奖励的学分可以累加。学生根据教务处的要求填报奖励学分申请表并提供创新成果的证明材料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创新学分制度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高等医学教育并不仅局限于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学习,也不受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限制,学生还具有发挥其创造力的发展空间,激发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要获得创新奖励学分,必须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相关的创新成果。

2依托“国家-省-校-院(系)”四级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体系,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为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从2007年起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随后,各地方及各高校也陆续推出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江苏省教育厅也出台了相关文件,规定从2007年起每年在省属高校中遴选1000个大学生开展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扬州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学校相继出台了《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扬州大学关于“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规定》、《扬州大学“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扬州大学关于实行学生创新成果奖励学分的暂行规定》、《扬州大学“挑战杯”竞赛奖励办法(试行)》、《扬州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等文件,构建起国家、省、校配套衔接的制度保障体系,使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章可循,有力促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为了加大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扶持,学校从2004年起即开始设立了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同时,学校还对获准立项的部级、省级创新计划训练项目,按照1∶1配套经费资助,对获准立项不资助的部级、省级项目亦参照同等级别项目进行配套资助。我院在国家、省及校级科技创新项目基础上颁布并实施了《扬州大学医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及《扬州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开展探索性实验的暂行规定》,以基础医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开设了院级大学生探索性实验训练项目[2]。探索性实验项目每学年开展一次,首先是面向学院教师征集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项目可以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实验课程的改革项目。学生根据自愿的原则,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相关的实验项目。学生的选拔和推荐由院学工处和指导老师共同进行。学生的选择主要考虑到项目的实施需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尽可能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故原则上选择二年级及以上、学有余力、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个项目由3-4名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实施周期一般为一年。项目实施结束后需要撰写结题报告,并由主持人进行结题汇报[2]。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的开展为校级、省级及部级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启动校级、省级及部级创新训练项目的申报工作,并将其中的优秀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先推荐为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报送学校进行省级及部级创新训练项目的遴选。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院逐步形成了国家、省、校、院(系)四级相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联动机制,成为我院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扎实载体。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是推动医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力抓手,通过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可以为医学生建立一个很好的平台,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有效地转化为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完成过程强调的是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创新性及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医学生自主地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3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助力

本科生导师制是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一种教育制度,是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聘请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学生管理和教育指导[3]。近年来,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模式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为首的一些本科院校也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扬州大学早在2000年即开始在部分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我院也制定并颁布了《扬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率先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进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的试点[4]。临床医学专业吴登云实验班是我院教学改革试点班级,该班级的学生是通过自愿报名,结合学业成绩、英文测试及综合素质考核等进行了层层选拔。根据导师制实施细则,在吴登云实验班中我们从入校第1学年起实施全程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全院教师中进行本科生导师的遴选,要求导师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师德高尚,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其次要求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具有中、高级职称,同时还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对科研业绩突出或具有科研项目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教师予以政策倾斜,优先担任本科生导师。师生之间采用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挑选自己敬佩的导师,导师再对入选的学生进行面试后决定是否接受。为了保证导师制的质量,规定一名导师只能带教2名学生。导师的职责主要内容有:思想引导、选课指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科研训练或临床技能指导、社会实践指导、创新能力培养、论文报告会指导、就业指导等[4]。同时强调,本科生导师需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导师可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科研课题研究,组织科研课题研讨会,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促使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师制的实施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助力。在医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导师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新生入学后大一阶段,导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以及对临床医学专业产生热爱和兴趣,同时用高年级本科生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取得的成绩来激发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进入导师所在的课题组观看其所从事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到大二阶段,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导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科研课题的需要,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组进行基本实验技术方法的训练。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导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探索性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资料检索和文献查询,就某一方面的科研问题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设计及申报。到大三阶段,学生在科研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及技能的积累,可以结合申报的科技创新项目正式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导师制实施后,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有近50%的学生能够参与导师的课题组,获得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立项的课题组成员均有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校级、省级及部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资助中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占多数。导师制为学院扎实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有利于科技创新项目的选苗和培养,使学生在学术科技创新中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成效与思考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激发了医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大一第二学期就进入了导师的课题组进行见习,参与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并在学长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培训。到大二阶段,多数学生自发组成科研小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的检索和阅读,并开始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大三阶段已经能够独立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近5年来我院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数逐年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申报的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获得立项85项,校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获立项153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获立项35项,部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11项,600余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参与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并受益。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的增加,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数也逐年增多,近5年共计有30余篇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SCI等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同时借助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平台,部分项目的成果被遴选为“挑战杯”大赛作品并入围,学院多次获得扬州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优胜杯,其中一项作品代表学院参加了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得二等奖,实现了我院课外科技作品全国大赛奖项零的突破。近3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考研录取率维持在45%左右,这些学生绝大多数都有主持或参加了一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训练经历。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坚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相关保障制度做起,与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及导师制的实施相结合,将教学、科研及创新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锻炼其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为创新型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安力彬,于双成,刘晓冬.基于培养医学创新能力的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构建[J].医学与哲学,2013,34(2A):47-49.

[2]傅奕,龚卫娟,季明春,等.开展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61-62.

[3]曾凡东.对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4,(10):78-79.

[4]龚卫娟,史宏灿,郑英,等.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在省属综合性大学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0):881-883.

医学科技创新范文第7篇

一是积极实施卫生科技发展新举措。实施河南省卫生科技“创新、引进、推广”发展战略,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加强高新技术引进,大力推广适宜技术;实施“河南省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工程”,加速我省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引进培养卫生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11位院士及院士级专家,13位特聘学科带头人,59位卫生科技领军人才,239位中青年卫生科技创新人才。实施“河南省卫生系统出国研修计划”,选派722位学术技术骨干赴国外发达国家地区一流医疗卫生机构培训研修,提升人才创新能力。

三是着力改善卫生科技支撑条件。卫生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卫生科研专项经费增长到2000万元。建设河南省院士工作站18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35个,新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建设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81个,河南省医学重点培育学科100个,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河南省卫生系统重点实验室10个。

四是努力探索卫生科技管理服务新模式。引进量化评估机制,科学评价医学科研、人才工作绩效;改进评审方法,提升医药科技成果层次;建立医学学术技术带头人、科研管理人员培训长效机制。构筑卫生科技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医学学术技术骨干国际研修平台、医学科技攻关省部协作平台、卫生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二、勇于突破,卫生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我省逐步形成了以平台为基地,人才为根本,科研为支撑,技术转化与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医学科技创新特色,初步建立起了符合省情的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卫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2013年,省卫生厅择优推荐64项卫生科技成果角逐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有30项成果荣获奖励,其中3项研究成果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分别是: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许汴利等人完成的《新布尼亚病毒的发现及其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预防控制》,应用宏基因组学分析策略首次发现新布尼亚病毒,建立了发现未知病原的新模式,对研究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河南省人民医院史大鹏等人完成的《视路病变的影像学诊断研究》,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开创了视神经功能影像检查的新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新巍等人完成的《人体血管和非血管腔道内支架的设计与临床应用》,结合国内现有人体腔道内支架的优缺点,设计出个体化气道内支架并应用于临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5项研究成果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研究成果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取得了历史性的新突破。

三、深化改革,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医改“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承启之年。全省卫生科技工作将以党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紧密围绕卫生中心工作,以培养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基地,提高创新水平为重点,完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人才科技引领作用,推进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工程、卫生系统出国研修计划、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构筑卫生科技创新基地平台,推广先进适宜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强力支撑全省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做出新贡献!

医学科技创新范文第8篇

1.1把握创新方向

坚持战斗力唯一的根本标准,充分认清军队医学科技创新对生成和保障战斗力的重要作用。坚持医学科技创新服务官兵、服务部队的正确方向,切实把解决卫勤保障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医学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坚持把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聚焦到完成平战时卫勤保障科研任务上来,坚持在选题上充分结合医院担负的使命任务,充分结合体系部队官兵的实际需求,充分结合医院的传统优势和科研特色,积极开展军事医学科研,为增强卫勤保障实力,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2强化创新意识

在医学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医疗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大力开展科研攻关,掌握一批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项目,才能在医疗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引领[5]。因此,首先在课题选题时就必须遵循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及实用性等原则,保证后续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学会查阅中外文献,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研究。

1.3营造创新氛围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的义务,同样也是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责任,人人皆要为、人人皆可为。医院要提高全员全程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分层次分类别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科研目标任务。广泛依托科主任、中青年骨干、高学历人才开展院内科研学术讲座,依托科研能手传授创新经验,依托地方高校、军内专家开展统计学、循证医学等科研基本方法的指导[6],开展科研能力培训,不断提高科研技能。完善科研沟通协作平台,浓厚科研创新氛围。

1.4打造科研品牌

科技创新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但科技创新如果只停留在申报课题奖项、上,没有做好转化运用、形成品牌效应,科技创新的生命力就会变得暗淡无光。因此,要围绕“科技兴院、技术强院”的建设思路,以“跟进国际前沿技术、开创国内创新技术”为目标,贴近临床需求,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整合优势资源,加强集成创新,搞好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做大做强优势学科品牌。

2对策

2.1坚持以建设研究型医院为目标,深化科技工作改革

着力强化全院人员“科技兴院、科技兴医”的意识,坚持把医学科技工作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实施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注重搞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政策制定,修订完善《科技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对科技工作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重点表彰,对SCI论文实行分层次奖励,加大学科平台建设及军事题材科研工作扶持力度;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明确课题资金的使用范围[3],逐个项目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本,控制不合理开支;对课题研究、申报实施统一计划管理,强化全程跟踪、全程评价,确保科研任务有效落实。加强学术活动管理,承办各级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力度,提高医院学术影响力。

2.2坚持以军事斗争卫勤准备为龙头,加强军事医学科研攻关

坚持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指导,紧贴热点地区、应急卫勤作战样式和战斗力维护开展科技创新。以训练相关疾病和战创伤防治、野战救护为突破点,以体能储备、心理素质、野战救护信息平台等服务战斗力因素为重点方向,开展军事特色科学研究,力争形成高质量的军事医学科技成果。院级重点课题立项,设立创新基金[4],鼓励科研骨干积极开展军事卫勤科学研究,对卫勤研究实施政策倾斜,结合医疗“三送”、代职和挂钩帮带等活动,与体系部队共同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搭建军事医学科研合作平台,浓厚科研创新氛围。

2.3坚持以拓展科技研究平台为支撑,打造学科品牌

以拓展科技研究平台为支撑,全面加强学科建设,持续打造“六大基地”(大器官疾病诊疗、疑难危重病救治、地方特色病防治、器官衰竭替代、百岁老年病康复、目的地医疗示范基地),发展“三大学科群”(部队常见病训练伤战创伤救治、特色优势品牌、潜力弱势学科群),重点建设老干部保健、高血压管理、胸痛、腹痛、头痛、肿瘤介入诊疗、甲状腺疾病防治、临床检验“八个中心”。全面实施资源整合,在人才、设备、资金等方面重点倾斜,实现“基地”、“群体”、“中心”品牌的整体提升。

2.4坚持以科技兴院人才强院为方针,培育创新人才

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实施“骨干人才库工程”,培养一批稳定的“拔尖人才”、“高学历人才”、“本土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分层次分类别开展科研专项培训,从如何做好专业科学研究、申报基金课题、申报成果等方面,针对性开展科研能力培训系列讲座,邀请院内科研能手、地方科研管理人员、院外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指导,不断提升科研创新思维,努力使一线员工熟悉科研工作流程,鼓励年轻医务人员尝试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激发科研工作热情,形成全员全领域科研创新氛围。此外,以高学历人才为主体,打造科研核心人才团队,加大高层次课题研究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扩大科研论文、项目、成果产出的效益。

医学科技创新范文第9篇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兴学科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高、更严。高等教育是教学和科研、学习和创新的结合,肩负着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任。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疾病认识程度的提高,社会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医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活动,通过科学研究不但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知识,完善了知识结构,而且还培养了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在毕业后的临床工作和医学研究中实践运用。这样医学院校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合格医学人才,同时也体现了高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和目的。

二、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1.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意识。当前我国医学教育普遍存在教学和科研相脱离的现象,加上医学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学科门类繁多,学时数多,教师“灌输式”教授,忽视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就业、考研的压力下“接受型”学习.,没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习惯和创新性意识。除少数真正有兴趣想了解科研整个过程的学生外,多数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意识还比较淡漠,即是有极大的科研兴趣也因氛围不够浓厚、缺乏正确的引导等原因而放弃。据统计,有近86.2%的学生把业余时问用在复习功课上,只有7.5%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或者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而国外对医学生的培养较重视在本科教育早期就提供融入科研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研作风和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实行UROP(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Program)计划,为本科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训练的机会,MIT有70%的本科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参加过这个活动。

2.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由于医学院本科教育主要以“教”为主,学生没有从事科研的经历和规范的科研训练,绝大多数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较低,文献检索和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没有科研课题设计和科研论文撰写能力。而通过科研训练,教医学生学会批判性阅读文献、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运用新技术、分析数据、撰写科研论文等的能力,而且科研经历给他们提供了进一步进行科研的兴趣和动力,在方法论上对以后从事临床医疗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把至少3个学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生的科研训练上,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进行基础科研活动,造就了该院学生在国际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实力。

3.医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机制和保障措施。尽管国内各大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项目的执行,但还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时间上,由于教学计划中的课时数多,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学校的实验中心、实验室虽然向参加活动的大学生开放,但实际操作上存在很多困难;创新活动缺乏足够的经费;指导教师和学生相互脱节,学生找不到合适的指导教师,教师指导的项目学生不愿参加;指导教师和学生花费了时间、精力参与课外学术活动,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挫伤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种种因素都限制了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的竞争力。

三、培养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思考

科技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科技人才是强国的根本。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创造原创性成果的中坚力量和希望,承担着民族发展和强盛的历史重任。医学生还肩负着解决病人疾患、推动医学发展的重任。针对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加强对医学生在校期间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为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医学人才夯实基础,积蓄后备力量。

1.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医学生的大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医学生具备科研能力,不是对某些学生的培养,也不是对学生某个方面的培养,而是对全体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科研培养。科技创新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众多各领域和学科知识的支持,因此需在教学中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教育环境。教师除传授书本知识外,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涉猎其他学科和领域的主动性,及时介绍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科研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如教师课题组科研活动、各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生综合性实验活动等。同时,开设基础科研能力培养课程,使学生掌握查阅文献、收集资料、采集和统计数据、撰写科研文章等基本科研技能。学生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学习成绩、知识水平为保证,善于学习,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良好的学风给创新的成功带来机遇。

2.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载体,其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医学院校必须结合本校实际,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教育观,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鼓励和支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革创新。同时,要求教师掌握全新的知识结构,跟踪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和调整授课体系,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临床教学是高等医学专业教育中的重要阶段,在临床教学中授课教师在狠抓医学生基本功的同时,应从多方面增强医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为医学生最终成为创新型的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医学科技创新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科技创新;能力;医疗卫生;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7(a)-0159-0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世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1]。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大多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优先发展战略[2]。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增长,其中科技进步起了重要作用。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其中自主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但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处于非常薄弱的状态,原创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不多,关键技术大部分来自进口,低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医疗卫生与人类本身的生存发展和生活质量休戚相关。随着医疗卫生领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形成,一个国家医疗卫生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国科学技术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3]。我国医药卫生行业科技创新虽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但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需要仍不相适应,普遍存在着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少、科技与实际临床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4]。江西省属于欠发达地区,医药卫生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比较低。本研究选取江西省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提出加强医药卫生行业科技创新的思路与途径,并在卫生行业推广和普及先进的科技创新方法,对江西省卫生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及技术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1 江西省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20世纪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首先提出“创新”学说,认为创新是把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到经济中,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并进一步明确指出“五个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5]。江西省共有30所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包括7所医学院校、3所医学科研院所,16所医疗机构以及4所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根据熊彼特的“创新”学说,对江西省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科技创新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

1.1 科技人员素质不断提高,科技人才队伍逐步形成

据统计,2011年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共有科技人员约18 600人,其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约6100人,所占比重为32.8%。医疗卫生科技人员在总量上优势明显,但从与劳动力人口的比例来看,比例还很低。科技人才布局不均,这也是导致区域发展失衡、部门发展失衡、层次发展失衡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江西省卫生系统加大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努力推进卫生人才科技事业发展。设置了“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赣鄱英才555工程”、“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西省有突出贡献人才”、“卫生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人才建设工程,引进或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600余人。并组建了多个省级“优势创新团队”。据统计,2010年,江西省卫生系统新增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新增6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11人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24人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卫生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人,在全省范围内选拔培养了100名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目前,全省已经引进或培养了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有较高学术造诣的高层次人才,形成一批年富力强、专业技术能力较高的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队伍,为高层次卫生人才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

1.2 科技经费投入保持快速增长,但仍然处于全国下游水平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投入的能力。R&D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近几年,虽然省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有了较大增长,但R&D经费总量与全省GDP之比还不到1%,投入强度仍然处于全国下游水平。全省财政科技支出达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医药卫生领域R&D经费支出较上年增长超过25%,占全省R&D经费支出总额较高,但依然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大部分科研单位的仪器设备陈旧,研究条件和手段落后。

1.3 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发展较快,取得了明显进步

江西省在医学学科建设、创新团队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目前江西省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有9个创新团队被评为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2个被评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有4个部级临床药物研究机构、1个部级现代中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0个省级医学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高校高水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部级临床重点专科,74个省级医学领先学科,39个省市共建学科等。

1.4 科技产出稳步增长,但成果转化较低

2012年,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共发表科技论文4879篇,出版科技著作约100余种,获专利授权28项,新增江西省医学领先学科建设项目3个,17个科技成果获得省政府科技奖励。获各类项目资助1123项,资助经费达8357.7万元,其中部级项目资助147项,资助经费6879万元;获省部级资助332项,资助经费1320万元;获厅市级资助644项,资助经费158.7万元。有50项卫生科技成果通过鉴定,30余项医药卫生新技术引进项目通过省级验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江西省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科技产出无论从论文的数量,以及科技奖励与立项的数量,每年都以一定速度增长,科技产出取得了重要成就。但科技产出与成果转化存在严重脱节现象。调查结果表明,省属医疗卫生科教单位目前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5000~6000项,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不足1/100,科技成果转化率非常低。

2 加强医药卫生领域科技创新的思路与途径

2.1 科技创新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也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6]。特别是医药卫生领域,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大于60%的关键技术依赖进口,发明专利数量少,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许多病种的治疗必须依靠进口药品才能取得显著的疗效,但其价格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国产药品;我国大型医疗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不但设备采购价格高,而且保修费用也非常高,这也是造成社会看病贵的原因之一。如超导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产品的技术和市场在过去的30年中一直被欧美的跨国公司所垄断。因此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方向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努力提高全体人民健康水平。

2.2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加强科学思维与方法的创新

我国医药卫生领域近20年来存在几大误区:小成果多如牛毛,大成果寥若晨星;基础医学研究在进步,医学模式在倒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倒退回“生物-医学”模式;人类疾病谱已变化,但科学领域却习惯重复研究几类问题。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加强科学思维与方法的创新[7]。只有在发展路径上从跟踪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在国际合作上从一般性科技交流向全方位合作和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突破思维定势,破除思维创新的枷锁,形成创造性思维,同时学习创新技术方法,特别是灵活运用TRIZ理论,利用创新的规律,使创新走出了盲目的、高成本的试错和灵光一现式的偶然,最终培养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3 加强医药卫生领域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建立科技资源的共享机制

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是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对于推进高新技术和新产品发展,确立以医药科教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动整个领域产业创新链上下游对接,提高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化程度,加快科技成果的快速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建立科技资源的共享机制,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力求推动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从而大幅提升医药卫生科教单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8]。为加强医药卫生领域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需制定实施以下保障措施:

2.3.1 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设立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组建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政策性融资机构,按照政策性融资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与大型政策性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多方筹措公共研发平台建设资金;加大政府对医药卫生领域科技创新投入力度,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重点支持一批国家重点专项和解决民生热点问题,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

2.3.2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优化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发展环境 根据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结合江西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计划,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财税、信贷、投融资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发展的政策体系。切实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鼓励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发展的政策措施,用足、用活国家各项财税优惠政策,确保技术研发经费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2.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人才激励政策 人才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根本因素。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把坚持引进人才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根据我省医药卫生发展的需求,重点引进一批海内外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国甚至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医学专家;鼓励与高等院校开展对口和定向培养、培训,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的医学科学研究专业人才队伍[9-13]。大力营造鼓励支持科技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艳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综述[J].经济论坛,2007,(11):39-40.

[2] 王强.哲学与科技创新方法刍议[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2):29-31.

[3] 王瑞祥.我国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2):51-53.

[4] 邓廿庆,马颖,顾秀平,等.大型公立医院科技创新的环境分析及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30(3):180-181.

[5] 甘露,周来新,徐迪雄.刍议大型综合性医院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评价[J].重庆医学,2006,35(8):754-756.

[6] 胡兴河.科技创新能力:我国的差距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8(5):20-21.

[7] 刘恒军,张振福,侯素萍.通过科技创新促医院发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6):363-364.

[8] 刘玉秀,王与荣,杨宝林,等.医院科技创新发展的科研平台构建[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4):39-41.

[9] 杨春梅,叶山东,吴晓雯,等.鼓励科技创新,加快医院可持续发展[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3(6):669-671.

[10] 骆新娥,石之驎,傅小宽,等.加强科技创新 促进医院整体水平提高[J].现代医院,2006,6(2):85-86.

[11] 郭思敏.公立医院建立成本控制机制的实践与探讨[J].现代医院,2011,11(8):130-131.

[12] 李建华.关于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科研管理的思考[J].现代医院管理,2005,3(4):23-24.

[13] 陈雷,刘玉秀,杨宝林,等.提高医学人才科技创新能力途径[J].管理杂志,2008,15(3):273-274.

上一篇:公司合同管理范文 下一篇:建设经济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