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五规划范文

时间:2023-02-26 04:01:53

一二五规划

一二五规划范文第1篇

政策搭台拓宽职工增收渠道

一二五团是七师优质棉花种植、机采棉加工生产基地,2012年投资7000万元建设了机采棉花加工厂,今年,又投资4500万元再建设一条棉花加工生产线,增强了加工生产优质棉能力,棉花单产由2008年的280公斤上升到2012年的430公斤,职均收入逐年递增到2012年的4.2万元。2013年,16.9万亩棉花预计单产实现450公斤,团场总产值目标10亿元。一二五团在发展棉花主业种植的基础上,鼓励职工群众广开门路。早在2011年就出台优惠政策,按照“统一规划、职工自建、团场补贴、自主经营、谁投资金谁受益”的原则,给每个大棚补贴5000元,同时,无偿为大棚种植户集中连片划拨土地,用于建设温室大棚,还与职工签订了15年的长期合同,鼓励职工多种经营,使其成为职工增收的新亮点。

资金帮扶为职工打开致富门

过去,团场多数职工是“捧着饭碗找饭碗”。而今,随着观念的改变,职工们领悟到,必须顺应市场需求,依靠科技引路,调整种植结构。

职工高小青说:“多亏团里出台了无息贷款的好政策,我的养猪场才由小到大发展起来!今年我还种植了100多亩的棉花,长势很不错咧,这样又种地又搞养殖,一年下来虽然很辛苦,但收入不错,能达50万元。”

不仅如此,一二五团在启动自营经济发展滚动资金30万元的基础上,还以贴息的方式,向职工发放贷款累计达到340多万元,同时,投入10万元为职工免费发放果树苗木近4万株;出台养殖小区的补贴政策,对购买奶牛的职工进行补贴;给每个养殖小区配备一名技术员,为养牛户提供服务,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目前,全团有55个专业养殖户购买牲畜820多头,修建养殖圈舍4500平方米。

一二五团玉米种植户杨素军说:“我今年承包了76亩地,种植青贮玉米,并及时清除杂草,做好病虫害防治,力争有个好收入。”

抓培训提升职工致富软实力

注重新型职工培训是一二五团提升职工致富软实力的有效举措。对此,一二五团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结合兵团、师、团鼓励职工发展自营经济相关政策,有针对性地举办了特色养殖、种植实用技术、农机及农技新技术等一系列推广运用的培训班;组织职工到五师、八师以及周边团场各养殖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经验;聘请10名科技示范户在各个单位巡回“传经送宝”。

一二五团还对每年涌现出的自营经济致富能手进行表彰;为和谐小康家庭代表披红戴花;组织召开自营经济示范典型大户观摩会;让干部职工共同探讨自营经济的发展思路;启发和促进职工多动脑、多思考、广开门路,带动更多人发展自营经济;团电视台开办“柳沟之星、和谐家庭”、“致富带头人”等栏目的电视专题,营造良好的“勤劳致富光荣”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连党支部书记郝香萍说:“我连结合本单位实际,采取‘能人’牵头的办法,把闲置的畜牧点无偿提供给职工赵福友用来自办养鸡场,去年他养殖3500只鸡,收入20万元。”

六连党支部为鼓励职工发展养殖,职工每饲养一头牛连队补贴100元,饲养一头猪补贴50元,发展一只羊给0.2亩饲料地,养一只鸡补贴3元。如今,该连仅庭院经济和自营经济一项就创产值24.6万元,其中,庭院经济纯收入17.22万元。

一二五规划范文第2篇

“我没有骗你吧,每一株都有一二十个棉桃,今年这1000多亩地,亩产可以超过450公斤,农民增收不少。”说起今年的收成,61岁的邓禄军喜笑颜开。

2015年,邓禄军从一二五团农机公司退休,干了几十年终于有时间休息了,然而今年春天,一二五团党委书记、政委王永安的一个电话又让他坐不住了。在电话里邓禄军得知,一二五团要援助地方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请他做顾问,他欣然应允。

今年春天,七师全面落实与乌苏市融合发展“五个一”春雨行动:一二五团与乌苏市各乡镇共建1万亩科技示范园区;锦棉种业为地方免费提供1万亩优质棉种;银丰公司为地方免费提供1万亩棉花地的机采服务;农资公司为地方免费提供1万亩土地所需化肥;落实100户科技示范户一户带10户,188名技术人员一人带一村行动。

“五个一”行动正如一场春雨,七师利用自身优势解决着周边地方人多地少、土地分散、机械化程度低和农民技能水平存在差异等问题,助推地方农业生产力发展,为区域农业发展注入动力。

“硬件”复制促生产

8月27日,记者跟随三道桥村村民回世民走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属于他的地块,记者发现,株株棉花结满“鸡蛋大”的棉桃,回世民对记者说:“示范田建成后,因为土地整合,我的地变大了,从5亩变成6亩多,产量也肯定可以提高。”

负责这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邓禄军告诉记者,今年4月起,一二五团带着资金和机械设备,大刀阔斧地帮助三道桥村建设起1000多亩高标准农业示范田,通过创新组织模式和经营机制,把兵团先进的农业生产“硬件”复制到了地方。

“一二五团在车排子镇、甘家湖牧场等地规划了1万亩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今年已经完成了2000多亩的建设任务,其余部分三年内全部建成,我们将全力打造一块‘兵团质量’的‘万亩良田’,促进兵地融合快速发展。”邓禄军说。

三道桥村村委会主任刘立军向记者介绍,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中,土地整合、种子、农机等所需费用全部由一二五团支出,连采收工作都由一二五团免费提供。“通过一二五团的帮助,仅采收一项,每亩地就能为农民节省500余元,原本并不受欢迎的示范田建设,一下推广开了。”刘立军说。

在示范园区建设初期,这项举措遭到了农民的质疑,回世民曾经是反对的人之一。原来,在三道桥村,村民的土地都是自主开发、个人经营,土地面积小而分散,地边地角歪斜,不仅播种、施肥、打药不方便,很多机械也下不了地。

“我的地只是示范田中很小的一块,我担心一旦整合我的地就没有了。”回世民坦言他最初的忧心。通过村里反复给他做思想工作,并承诺土地整合后,他的土地不但不会减少,还会因为减少浪费而增加,他才答应下来。

邓禄军说:“七八百亩地整合以后成了一千亩地,两三百亩土地被利用起来,便于机械采收,生产成本降低了很多。现在,三道桥村的很多村民都要求明年将他们的土地也纳入示范园区呢。”

“在增收方面,土地整合能够使土地面积得到充分利用,整合出来的资源大家共享、均分;降低成本上,一二五团带来了免费的种子、化肥和机采棉服务;具体的生产环节,一二五团推行的‘一膜三行’种植技术进一步降低了成本。”王永安告诉记者,万亩示范园区建设完成后,必将为地方的农业现代化作出示范,为群众增收作出贡献。

“软件”对接传技术

8月28日,棉花测产工作结束后刘建伟回到家中,这是他本月第一次回家,可前后也只待了半天,他说:“在家坐不住,村子里事情多,都等着我回去呢。”

刘建伟是七师一三团十五连连长,今年4月,他带着10名专职农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支农队伍”入驻乌苏市皇宫镇的11个村子,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帮扶活动。

“推进兵地融合,关键在干部。”今年,七师从9个团场抽调了188名副连职及以上农技人员进驻乌苏市各村队开展为期半年的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一连带一村,一人带十人,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跟踪服务,帮助地方农民增收。

“有用小四轮播种的,有用大型机械的;地膜有的铺1.2米,有的铺2.8米;一个村子种棉花,品种却有10多种。”刘建伟驻村之初,当地农业种植方式让他错愕不已,进村3天只能以讲课为主,但听的人并不多。

4月20日,刘建伟发现哈萨克族村民加汗的地里出现了生长周期不一的“祖孙三代苗”,便向他解释这种情况对产量的影响和解决措施,可加汗对他的观点并不认同。

这件事对刘建伟触动很大,他说:“群众多年以来使用的生产技术和兵团的技术存在差异,要用一种新的模式替代多年固有的老模式,对村民来说需要认识、实践和探索的过程。”

还有一次,刘建伟发现地方群众播种之后不封土,这让他非常诧异,封土有助于保持水分和温度。但这次,刘建伟换了一种方式,他拿起铁锹下地封土,封完后便与棉农“打赌”:封土与不封土的长势,五天之后见分晓。

这次刘建伟赢了。一输一赢,刘建伟和队员们开始思索如何与地方群众沟通的方式,营造互信的局面。

通过与村委会的商议和沟通,刘建伟决定在每个连队选取10名党员或思想积极向上的群众,用建立“示范户”的方式来引导、带动和促进村民的科学种植意识。

5月1日,刘建伟组织了一场观摩交流会,邀请所有“示范户”到十五连参观兵团的生产技术。

“他们几百亩大的地,田间居然没有杂苗?”

“兵团人用的都是2.02米的地膜。”

“居然用GPS导航播种!”

……

通过技术人员加大对村民的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帮扶,以建立“示范户”的方式来引导、带动和促进村民的科学种植意识,刘建伟和他的队伍步伐越来越快,路越走越宽。

一二五规划范文第3篇

谭新义是十七连的困难职工,患有心脏病,这些年为了看病,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还欠了外债。

让谭新义没想到的是,2015年的大年三十,一二五团党委书记、政委孙洪波竟然来到他家慰问。

“那天,我请政委在我家吃了一顿饺子,他说吃了我的饺子,以后就是我的亲人了。今年,他可没少往我家跑。承包土地缺少资金,农忙时节没有劳力,这些问题都是他帮我解决的。”谭新义高兴地说。

2015年,一二五团在全团党员干部中开展了“进百家门、吃百家饭、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全面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入户走访、征求意见、解决困难,每项承诺都掷地有声,每件实事都办到职工群众心坎里,使“四百”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说起团场开展的“四百”活动,十七连党支部书记王再见深有感触,他所在的连队距离团部较远,由于人多地少,部分职工群众收入一直较低。今年3月,团场专门在十七连召开了干部职工座谈会,就连队转型、多元增收、结构调整等问题,广泛听取职工群众意见和建议。

一二五团团长王永安和连队干部一道,对连队老居住区进行规划,当月就拆除了危旧住房80多套,平整收复耕地300多亩,给每户职工无偿划拨5亩至10亩地,用于种植优质枸杞、搞设施园艺,为职工多元增收搭建平台。

“‘四百’活动让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的心贴得近了,也为我们连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王再见说。

自“四百”活动开展以来,一二五团要求党员干部把为职工排忧解难当作工作重点,要求每个基层党支部都建立民情台账,详细记录职工群众的信息,每月至少召开一次民情分析会,回应职工群众的关切。

今年春天,十二连职工张文辉的棉花地刚播完种就遭遇风灾,满地的残膜和滴灌带让张文辉很绝望。

为了帮助张文辉,连队党支部书记简国荣带领连队干部一起到张文辉的地里抗灾自救,并组织全连的机力帮助张文辉。

扯滴灌带,揭残膜,连队干部从早上一直干到凌晨2点,使130亩地在受灾后不到36小时就完成了重播。张文辉握住一身泥土的连队干部们的手,感动得连声说谢谢。

一二五规划范文第4篇

一、3D绘画在旅游业态创新中的研究运用现状

3D绘画(3DStreetpainting)是模拟人眼看世界的原理,利用光学折射相关原理,使人体眼睛从感观角度看到物体的上下、左右、前后三维关系的一种艺术绘画形式。因这种艺术绘画形式具有创作成本低、发展空间大、参与互动性强、表现诙谐性等优势,它逐步为旅游领域的研究者与管理者研究和

采纳。

近二十年,3D绘画一直是国内外美术学、旅游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并吸引着越来越多专家学者注意。3D绘画与旅游业态创新结合的相关理论研究已有一定发展。有的学者,如KongXuhong等认为可以通过人们的形象认知、压缩技巧等能力,设计一种简洁、直观的3D绘画风景网络图;有的学者,如MarianneLehtimaki等认为3D绘画这种独特的艺术形态的运用,是丰富当地旅游文化的重要手段;此外,例如YanZhiwu等认为应当将3D绘画运用到旅游地图的绘制过程中,有利于提高旅游行业的纵深发展,加大旅游景点的宣传

力度。

相应地,不仅在美术、旅游学术界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各地旅游业也开始注意到这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相关的旅游管理者、经营者已经对3D绘画业态相关的开发正进行着积极的探索。据笔者统计,在国内旅游业,近5年内,有4次3D绘画展览,分别是在2010年上海的世界博览会中齐兴华为首的《狮门峡谷》3D绘画展、2012年杭州的3D魔幻艺术展、2012年重庆市小三峡景区的3D风景展、2012年云南省西部大峡谷文化艺术节中的3D地画展。近几年来,3D绘画在旅游行业已有较快的发展趋势。

这些围绕3D绘画为主题的旅游业态创新开发在游客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取得了巨大市场效应,为推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但就这4次展览来分析,可以发现3D绘画与旅游业态开发和布局研究上,从设计系统性、组织规模性、景点囊括的全面性等方面还有着极大的不足。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管理者而言还有极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

二、3D绘画在四川旅游业态创新应用研究的重要性

近年来,如何实现旅游项目建设创新的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旅游业界和旅游学界的关注。一些学者已对此进行了研究:宋一淼等在“四川旅游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及对策”一文中提出了通过产品创新是自身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建设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等场所,在四川省营造旅游历程中的文化氛围对调整旅游产品结构起着关键作用;杨振之等在“度假旅游发展与区域旅游业的转型升级――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综述”中,根据他所转述四川大学旅游学院胡海霞的观点,“商业业态的更新”对四川省旅游开发规划及产业布局至关重要。

纵观我省,3D绘画这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没引起我省旅游业态创新研究者与管理者的重视。根据四川省旅游业“一二五”发展规划显示,笔者分析,四川省的旅游形态中目前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要素类项目平衡性不足,旅游项目空间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对3D绘画进行应用设计研究,可以改善以下问题:(一)3D绘画纪念品、3D商品的开发研究,可以丰富景区商品形式,形成一系列特色商品。改善景区自然观光产品占主导、高科技手段商品开发不足、一些商品(例如:珍珠、玉石等)主要靠引进、从产品的多样性、新颖上改善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二)3D绘画照相馆的开发,有利于改善食、住、行、游、娱、购六要素项目平衡性不足的问题;“游”、“娱”、“购”是该省旅游要素发展中的短板。尽管食、住、行是旅游业六要素中占基本的位置,构成目的地旅游收入的基础。然而,旅游实践证明,“游”、“娱”、“购”才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食、住、行产生的收入是相对固定的和有限的。而旅游过程中,“游”、“娱”、“购”的开支则主要依据游客的主动性,在收入的形成中,具有极大的弹性空间。(三)3D展览馆的开发有利于改善旅游项目空间不合理的问题。此外,3D展览馆,还能加强四川省各旅游景点的宣传效果。

三、3D绘画在四川省旅游业态创新中的应用

根据3D绘画与四川省旅游形态的规划特征,主要可以从3D纪念品或3D商品、3D绘画照相馆、3D展览馆等几个方面进行开发:

(一)3D绘画为主题的特色小商品。3D绘画不仅可以结合景区的特色景点,绘制成具有新颖性、文化代表性的3D小型壁画。这种3D小型壁画不仅在视觉上看画中景物有凸凹立体感,而且用来绘画的颜料或材料也凸出于画面,可以用手触摸到这种凸凹感。还可以与四川省旅游业“一二五”发展规划中列出的10种(包括蜀锦、蜀绣、漆器、青神竹编、绵竹年画、民族刺绣、龚扇等)小商品中,漆器、龚扇等都可以和3D绘画结合起来,开发出既有文化特征,又有科技感的3D工业小商品;

(二)3D绘画照相馆。现代3D绘画因源于街头,有极强的参与性。以现代的相机等为媒介,以具有景区特色的景点或相关主题为绘制内容,依据三维关系相关原理,绘制场景,供游览者拍照。3D照相馆与其他的场馆不同,主要在于3D照相馆需要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四种特性合一。在3D照相馆设计应用时有意识将四川省的旅游规划的重点、特色景点作为内容进行绘制。

(三)3D展览馆。展览馆的开发需要用新颖独特的方式进行。3D绘画展览馆本身就是一种新型的展览馆形式。将这种新的形式加入四川省特有的风景文化,就更加能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思路。比如,将杭州3D魔幻展、重庆小山峡的风景展的一些内容进行绘制,游览者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如果将四川省整个省区的风景、文化、产品等一系列特有的物件整合,就会倍受游客的欢迎。

四、3D绘画在四川省旅游业态创新中的布局

3D绘画在四川省内的布局,在空间地理的选择上,以旅游链为线,在绘制内容的选择上,以四川省各地区特色内容,来规划和展示内容。

(一)3D绘画开发地点布局

根据田至美等所述,好的展馆应该处于交通网络发达、周围有配备齐全的配套设施的地区。在四川省旅游业“一二五”规划中,省旅游管理规划者依据该地区的交通大干线的分布,确立了北环线(九环线)、西环线(大熊猫线)、东南环线(长江线)、西南环线(香格里拉线)、东环线(三国线)五条旅游环线。这五条环线的分布如下图:

图表一[8]:“一二五”规划中的“四川省五条旅游环线”

(笔者简略绘制)

如表一所示,四川省的五条旅游环线以省会成都为起始点,它们主要分布于北、西、东、西南、东南方。成都是交通、文化和经济等中心。因此,游客聚集量最多,相应地,游客购买力、消费力与本省的其他地区相比居于首要位置。五条环线均紧密分布在成都的四周。据此,3D展览、3D照相总馆可设置在成都市。依次,可以分别在五条环线上的几个主要站点中,各选择1个经济、交通最为便利的城市,设置相应地设置3D展览馆、照相馆的分馆。3D绘画小商品因为体积小、携带方便等区别于3D展览、3D照相馆的特性,可以分布于四川省的各个区域。

(二)3D绘画开发内容布局

基于上述3D绘画开发地点布局,3D绘画开发内容的宏观布局可以“一二五”规划的主线为依据,即:设置在成都的3D展览、照相总馆内容囊括规划的所有主题,而设置在环线上的分馆则可依据北环线的藏羌民族文化,西环线的“大熊猫原生态旅游”,东南环线的长江自然山水文化,西南的康巴风情、彝族风情,东环线的三国文化、红军文化等为主线,进行3D绘画内容布局。绘有3D图案的壁画、漆器、龚扇等小商品,可以根据具体出产地,绘制相应的内容,然后在各个区域进行销售。具体分布格局图笔者绘制如下:

图表二:3D绘画开发内容布局

依据图二,将场馆的绘制内容与四川省各旅游环线上的景点相结合的布局,有利于加大四川省各旅游景区的文化深度,打造一种新的旅游品牌,提高四川旅游行业的科技性、文化特征性。内容布局从微观的角度,根据各环线特色景点,包括景区具有特色的科技、文化、社会、风土、人情等诸多方面作为3D绘画内容布局依据。以羌族名族文化、大熊猫原生态文化为例,就可以分别以羌族特有的羌族服饰、碉楼民居、雁门沟西羌大峡谷,卧龙特有的熊猫、皮条河等的内容形式,进行绘制和布局3D展览、照相分馆供游客参观、拍照。相应地,小商品也可以以此为依据,绘制碉楼民居、熊猫等的小型3D油画绘制。这样的布局不仅可以丰富各景区商品形式,还能加强四川省各景点的内容深度。

四、结语

四川省旅游业态创新是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环节。3D绘画在我省旅游业态创新的格局中开发运用。将3D绘画与旅游业态创新结合起来开发出一系列的3D展览馆、3D照相馆、3D小商品等新的商品形式,可以提高四川省旅游业的竞争力。通过3D绘画展览馆、展台、摄影馆可以加大我省各景区的文化内涵深度发展、加大旅游景点宣传力度。3D商品的开发,丰富和完善我省旅游商品结构和种类,并及时推向市场,能够为我省旅游商品营销打下良好的基础。3D绘画在旅游购物、旅游商品中的运用,对于旅游业管理决策者和旅游商品开发者、经营者来说是一种新的契机。

一二五规划范文第5篇

为落实党建带妇建工作,今年年初,农一师四团党委结合本团妇女工作实际,制定了《党建带妇建制度》,在全团开展了“五带五促进”活动,即带组织建设,促进妇联组织班子配备结构变优;带制度建设,促进妇联组织制度建设机制变优;带阵地建设,促进妇联组织队伍阵地变优;带载体建设,促进妇联组织发挥作用特色变优;带作风建设,促进妇联组织群众评价变优,以此提升全团妇女干部凝聚力。

(张万成)

【三十一团】“五个满意”

入春以来,农二师三十一团各党支部把“五个满意”,即创职工满意的支部、满意的书记、满意的连长、满意的干部、满意的党员,作为加强党建工作的具体内容来抓,把承诺践诺内容列进职工群众民主测评项目,职工群众满意程度的高低与干部经济收入挂钩。

(周远全)

【七十八团】“六项工程”

农四师七十八团今年起在全师率先实施“六项工程”,干部执政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一是重点工作月推进提升工程。二是挂钩扶贫帮困工程。三是健康文体活动工程。四是调研实践工程。五是廉政机关满意工程。六是深化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工程。通过“六项工程”,职工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得以进一步解决,干部们也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肖海燕万崇华)

【八十九团】“五颗星”

日前,笔者获悉,农五师八十九团根据全团17个农业连队党支部的工作水平,将“好班子星、好队伍星、好路子星、好体制星、好制度星”作为创建“五好”连队党支部的标准,制定出3年升级达标规划及年度计划。团党委与各党支部签订责任书,各党支部又将任务和指标层层分解,并落实到连队党员干部,使“两级党建联创”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营造了浓厚的争先进位的氛围。

(张斌王丽)

【一二五团】“四知、四清、四掌磨,

近日,农七师一二五团采取“四知四清四掌握”新举措,把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引向深入,力促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四知”即对辖区常住居民家庭知基本情况、知家庭经济就业情况、知家庭成员政治表现、知家庭成员遵纪守法情况。“四清”即对辖区人口做到居民就业情况清、重点人员情况清、流动人口情况清、困难群体情况清。“四掌握”即对辖区情况做到掌握基本情况及社情动态、掌握宗教管理状况、掌握热点难点问题、掌握各类积极分子发挥作用情况。

一二五规划范文第6篇

所谓“一二五”工作思路,“一”就是坚持“以工兴城、城乡统筹”为总揽,以汽车摩托车、现代装备制造、印刷包装和新型材料四大产业为发展引擎,带动南部大型聚居区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二”就是确立“建设重庆千亿级大工业基地,主城南部宜业宜居新城区”两大目标,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力争到2016年建成区域面积达到23平方公里,人口10万人,工业总产值达550亿元;“五”就是重点抓好征地拆迁、场镇、民生、安全、党建等五项工作,成为江津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民生改善的排头兵和社会和谐示范区。

产城融合建设富裕珞璜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之路。

抓产业发展。珞璜工业园在汽车摩托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现代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及印刷包装四大工业板块上持续发力,引进玖龙纸业、拉瑞地维、万虎机电、伟星建材、重庆机电控股集团等大项目。目前,入驻珞璜的各类企业600多家,2012年工业总产值达230亿元。

抓现代物流。珞璜“水、公、铁”联运优势突出,渝黔铁路纵贯全境,“江铁”联运年吞吐量达200万吨,渝黔铁路新线已开工建设,珞璜站是“十二五”期间成都铁路局规划建设的重庆市长江以南唯一的一级站点。珞璜工业园6.4平方公里的物流园概念性规划已获市发改委批准,目前,渝运、鑫鼎等物流企业抢滩落户物流园。

抓城市建设。珞璜是绕城经济带重点规划建设的重庆市22个大型聚居区之一,目前已启动四楞碑片区商业街招商引资工作,先后与碧桂园、卓达集团洽谈打造特色温泉小镇,成功引入典雅集团打造五星级酒店及温泉城,园区文化中心即将竣工并投入使用,商务会所、盛多多等一批房地产项目相继动工建设,实施畅通工程、靓化工程、配套工程和生态工程,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完善连接主城、服务园区的城市配套功能。

抓拆迁服务。抓住园区获得国土资源部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机遇,做好征地拆迁服务工作,确保园区发展建设用地需要;抓住小南海水电站带动顺江老场、猫儿沱老街和珞璜旧场镇搬迁机遇,高标准做好1800亩移民新城规划,力争启动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新城框架,高品质打造水利枢纽搬迁移民新城;协助园区抓好水、电、气、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平场施工协调工作,抓好水电站坝区移民搬迁和渝黔铁路新线征地拆迁工作,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抓城市管理。加大场镇交通、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噪声防治,整治场镇粉尘污染;抓好马宗、和平、郭坝居民区市容环境整治;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抓好小流域水环境整治,重点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控制生猪养殖规模,对规划范围内乱搭乱建行为依法处理,从严查处废水直排行为,建好绿色生态家园。

改善民生建设幸福珞璜

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抓民生。打好“长寿”牌,以“生态、长寿、休闲”为核心,抓好燕尾山片区、小岚垭思立沟养老休闲产业开发,为园区配套服务;抓好合解蔬菜、同福小水果、四方井葡萄、小岚垭特色薯等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利用好江南职业技术学校平台,为珞璜园区入驻企业提供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鼓励创办微型企业50家以上,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2000人以上,促进居民增收致富;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引导农民适度规模流转土地,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复垦100亩以上;实施好三峡移民后期扶贫工程,启动长合、合解等村对外交通、农田灌溉、环境改善、蔬菜农业等项目建设;推进合解、郭坝安全饮水工程,解决4500人饮水安全问题,抓好龙凼岩、庄家沟等病险水库治理,夯实农业基础。实施小岚垭、同福、和平等村人行便道建设15公里,改善群众出行条件;继续实施好城乡居民阳光低保制度,抓好镇中心敬老院的管理服务工作,抓好居民医保和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做好劳资纠纷协调,为群众筑牢社会保险防火墙。

抓稳定。继续发挥好企业社会责任联谊会、群众讲礼说事点等载体的作用,深入推进“鱼水工程”,收集社情民意,着力化解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遗留问题,全力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地灾、水陆交通、危化品等安全整治工作;抓好森林防火,落实森林巡护机制,确保66000亩森林安全,推进生态珞璜建设;深入开展干部大下访活动,畅通渠道,落实责任制,妥善处理各类矛盾,避免发生,为珞璜人民打造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园。

一二五规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一二五模式;以学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5-0014-03

2013年,我所承担了河北省“十二五”规划资助课题《科学推进区域教学均衡发展,统筹实施“一二五”教学模式的研究》。在研究中,我们结合全县中小学实际,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探索构建了“一二五”教学模式,努力打造优质课堂,使我县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推进了区域的整体办学水平,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焕发了学生的课堂活力,课堂与教学实现了新的转型。

一、分析形势,深入调研,确立基本理念

近年来,为了摆脱升学考试制度和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和束缚,全国不少中小学在学习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河北衡水中学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讲学稿”课堂教学等模式,但依然出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将“自主”与“自由”等同,将“合作”与“合坐”等同等现象。为了教育稳步发展,查找、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县由县教研室牵头,会同各校利用两年时间深入全县中小学课堂进行调研。实践证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改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重教、轻学”“重讲授、轻落实”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比较普遍,低效管理导致教学环节机械、题海战术的学习方式等问题成为教育发展中的绊脚石。

面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深入地反思、充分研究,在广泛学习、理念借鉴的基础上,确立了“科学推进区域教学均衡发展,统筹实施“一二五”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课题,广大教师和教研员在实践中总结并提炼,既尊重学校的选择,又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并遵循以下基本理念:一载体(导学案),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引领课堂,变教案为导学案;二转变(师本向生本、教本向学本),变教研为学研,变讲堂为学堂,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五环节(预习、自学、自主探究――完成导学案训练――分组合作、讨论质疑――展示点评、总结升华――清理过关、当堂检测)。

二、积极探索,关注进程,增强教学时效

(一)立足学情,落实三级教研

基于我县学校布局分散、数量少、各学校教学能力不均衡等特点,县教科所根据课题的研究意义,积极推行和落实三级教研(即区域教研、联片考研、校本教研),建立教研基地。重视教研团队、村级小学、中心校三个层面的以探索有效“教”、引导有效“学”的校本教研管理,并充分发挥教研员、骨干教师、支教教师的作用,以片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这个研究是向开放的信息化教学的现代教育模式转变。围绕全县教学的短板,以课题为引领,大力加强教研自身能力建设,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指导,推动教学实现减负增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发挥评价的正能量,关注教学过程,为满足不同的学校、学生、教师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使教科研更加科学、规范、理性,更有实效性。

(二)强化师能,推进有效课堂建投

课堂教学是课题实施的主渠道。提升课题研究的质量与水平,必须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指导。我们强调“搞科研,就是要针对区域教育面临的问题,抓住课程改革中的突出问题,聚集课堂,共筑高效课堂”。

1.举办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2013年5月份先后在尚义县第二中学、太平街小学召开了“尚义县2013年‘规范课堂教学、创建高效课堂’中小学学科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同年11月举办了“尚义县中小学同课异构研讨会”。在观摩研讨活动中,学科教研员选择典型,推广实践中涌现出来的经验,引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深化。“同课异构”教研中,不同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展示,让教师清晰地感受到“先学后教”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规范教学行为,为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和学校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开展全员教师“高效课堂”达标活动。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深入开展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课题组成员(学科教研员)先后6次历时一个多月深入学科教研基地进行全县立标课指导。在5月份的课改推进会上,为全县教师呈现了初中9个学科17节和小学5个学科8节立标课。活动以提高常态下课堂效率为宗旨,把研究“教”为中心向研究“学”为中心转变的教科研思路作为课堂教学改革基本理念,旨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由重“教”变为重“学”。

3.召开中小学课程改革推进会。推进会要求在充分理解“五环节”教学法的实质和内涵的基础上,把“五环节”教学法灵活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2014年4月,我们在教科研基地召开高效课堂推进会,使全县的高效课堂践行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营造浓厚的课堂教学改革氛围,让与会教师真切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4.“高效课堂”达标活动理论考试。2014年5月按学段、分片进行全县初中、小学教师“高效课堂”达标活动理论考试,考试内容为学科《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理论、学科知识,主要考查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解读能力、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对任教学段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理论考试从大范围上鼓励教师积极研究课标、研究教材、参与课改活动。

三、完善模式,优化过程,引领教师幸福成长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县区域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与一线教育教学实践者形成了共振。全县中小学充分整合软硬件资源,运用于常态化教学,积极探索实施五环节(预习、自学、自主探究――完成导学案训练――分组合作、讨论质疑――展示点评、总结升华――清理过关、当堂检测)课堂教学模式。

(一)优化教学过程,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

实验中学是我县课堂教学改革最早的试验者。从2013年率先在课堂上使用导学案,遵循“最近发展区”的理念,在知识点、能力点和题型覆盖率上下工夫,体现导学案设计的层次性和连贯性,又避免无效率的重复。由于实现了课件、教案、作业、讲学稿的一体化,有效节省了老师的备课时间,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各中小学在此框架指导下,结合自身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而且,不只是学校有模式,学科也有模式,教师更有多种方法。

(二)围绕一个核心,实现两转变(师本向生本、教本向学本)

课题研究的导向是解决教与学的关系,即变教研为学研,变讲堂为学堂,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教师重在把握方向性、重难点,释疑解惑,拓展知识,发散思维,在方法上不可越俎代庖。教师虽然讲得少了,但并不因此而省力。过去教师备课是备教材,现在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考虑到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如何从学生众多的问题中正确地引导到本节的重点上,教师需要在哪个知识点进行补充,这都是需要在课前做好充足准备的。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问题由学生提出,教师重在“导”上。因此,课堂教学不是降低了对教师的要求,而是需要教师具备丰富渊博的知识储备、随机应变的课堂把控能力,及时解决疑难问题的解疑技巧以及提高学生思维力的指导能力。

(三)增创课改优势,提升教师的幸福度

爱尔兰教育家叶芝有一句名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要点燃一把火”。 有了教育部门的支持,有了科研队伍的“实研究”,有了全新模式的“软”着陆,课题的研究推动了教师内涵发展。通过制定课堂教学标准、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有效督查课堂教学情况、推进课堂标准质量检查以及教学技能过关等方面的工作,保持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力度和深度;通过大力表彰课改涌现出的优质课教师,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幸福度。

一二五规划范文第8篇

2012年口岸办公室的工作目标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全面落实“一二五七”总体工作思路,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建设"实力、幸福"为目标,以"大通关"建设为主线,以加强调研协调和开展文明共建为手段,积极推动口岸工作机制创新,进一步优化口岸通关环境和提高通关效率,不断完善口岸功能,努力提升我市口岸整体建设水平,为促进"实力、幸福"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认真落实以港兴市战略。全面做好新建码头泊位对外启用工作。主动加强与省口岸办及驻龙查验单位的联系和沟通,积极协调口岸查验单位与港口企业之间的关系,并及时组织查验单位深入到新建码头泊位建设现场,现场调度,现场办公,加强指导,及时解决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新建码头泊位按计划顺利推进。年内力争完成港1个万吨级燃油及液体化工品泊位对外启用试营运和对外开放验收;港3个5万级通用泊位争取2个年底前竣工,力争实现对外启用试营运验收。为进一步“优化口岸资源配置、完善口岸服务功能”,力争将胜利码头1个5000吨级停修船舶泊位确定为外轮维修点,进一步提升口岸的对外形象。

二、积极推进,力争全面完成2012年招商引资任务目标。2011年下半年引进的“昊海隔热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目前已投入700多万元,完成了一期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近期将调试并生产。2012年争取二期工程再投入800-1000万元,力争完成2012年招商引资任务。

三、认真按照市航运服务中心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和市领导的要求,做好航运服务中心筹建的前期准备工作。根据2011年8月25日刘树军副书记主持召开的市航运服务中心建设协调会和2012年2月17日市委常委刘海彬主持召开的市航运服务中心和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协调会的要求,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和调度工作,3月底前完成各入驻口岸查验单位自筹资金、向上级争取资金和置换资产评估资金落实情况的汇总工作,5月15日前完成各入驻单位的入驻人员数量、人均面积及所需总面积、功能区划分情况的汇总工作,为下步做好规划设计工作和立项建设奠定基础。

四、扎实做好口岸共建工作。按照省口岸办的部署,结合口岸的实际,制定《口岸2012-2013年度共建文明口岸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口岸系统扎实做好结对共建活动,进一步加强沟通和联系,密切合作,为优化口岸环境,为在全省第十二次共建文明口岸活动中取得好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二五规划范文第9篇

今年42岁的冯少俊是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从事骨外科工作近20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2011年4月,经组织审定,冯少俊成为湖北省荆州市首批援助八十九团的医生之一。

来到八十九团职工医院后,担任外科主任的冯少俊为尽快熟悉环境,每天提前上班去病房看望患者,和医生们商讨治疗方案,还要完成大量的门诊和手术,工作总是安排得满满当当。

短短四个月,冯少俊就成功实施各类手术50多例,接待门诊治疗人数1000多人次。许多患者慕名而来,不仅仅是因为他有着过硬的医疗技术,更是因为他的医者仁心。

一天傍晚,冯少俊在下班回宿舍的路上看见一群孩子正在嬉戏玩耍,而有一个小女孩却坐在一旁默默地看着,他觉得有些奇怪。

走近一看,才发现小女孩的双足严重内翻,不能站立。冯少俊仔细查看了孩子的脚,初步判断她的左足还伴有神经性溃疡。

“这孩子的病不能再拖了,要马上进行治疗!”这是冯少俊的第一反应。他找到孩子家里,仔细向她父母询问了病情。

孩子名叫黄慧霞,今年12岁,双腿从出生时就是这样,家人带她去内地看过,做过2次手术,但效果都不明显。

看着黄慧霞期盼的眼神,冯少俊对孩子的父母说:“明天就送她来医院,我们尽力给孩子治疗!”

第二天,冯少俊为黄慧霞进行了全面检查,她患的是脊膜膨出术后脊髓栓系综合征,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冯少俊仔细研究病情后,为黄慧霞制定了治疗方案:先治疗好左足部溃疡,做好康复锻炼,等孩子骨骼停止发育后再手术治疗,进一步改善功能。

考虑到黄慧霞的家庭经济情况,冯少俊没有让她住院治疗,而是定期到她家为她清洗伤口、上药,按摩、针灸。

如今,孩子的双脚在冯少俊的精心治疗下已逐渐好转,还能下地直立走一会儿。

除了完成好日常的医务工作,冯少俊还坚持每周下连队义诊。每到一个连队,人们都把他围在中间,还有牧民端来馕和奶茶,不停地称赞道:“冯医生,亚克西!”

冯少俊一心扑在工作上,可他知道,光凭自己一个人努力,不可能真正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因此,从援疆开始,冯少俊就与医院年轻医生结成对子,手把手地传医技、带徒弟,规范临床诊治程序,完善术前讨论制度,为医院培养一支优秀的外科医疗团队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援疆不是来享受、来捞资本的,我们是来受锻炼、作贡献的。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于患者是我作为医生的职责。”冯少俊常常这样说。

在援疆的这段时间里,冯少俊经常因为手术而废寝忘食,同事和患者担心他的身体会吃不消,常常邀他到家里吃饭、提醒他注意休息。

对大家的关心,冯少俊充满了感激,“感谢他们对我的关心,从他们身上,我了解了兵团人屯垦戍边的使命,学习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兵团,我锻炼了意志,振奋了精神。援疆经历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一二五团九成退休职工将喜迁新居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七师一二五团结合团场实际,依托江苏淮安援建1500户住宅楼的大好机遇,努力将民生建设抓实抓好。2012年,已有960户职工搬进新楼房,到2013年年底,全团将有90%的退休职工住进新楼房。

今年78岁的退休职工王开珍高兴地说:“我从1950年进疆,如今已经60多年了,没想到还能住进这宽敞明亮的‘三居室’,每月还能按时领到养老金,这日子过得舒服得很呐,感谢党的好政策!”

(朱雪萍)

十三师援建设施大棚助职工增收

进入4月,河南省对口援建十三师柳树泉农场的大棚水蜜桃上市销售,预计产量可达400吨,实现净利润300万元,种植大棚的职工人均可增收3000元。

一二五规划范文第10篇

在近20年的科技扶贫服务中,该院累计推广先进实用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农业机械等一批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50多项,创社会经济效益76亿元,对兵团20个贫困团场开展了科技扶贫攻坚工程,已使5个农牧团场脱贫,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新疆农垦科学院科技扶贫服务已开展20多年。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该院先后对农十师、农九师、农六师、农四师20多个团场进行了科技扶贫服务工作。

农七师一二五团地势低洼,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生产条件十分恶劣,从1955年建场到1990年的36年中,只有13年盈利,其余23年共亏损2975万元,是个典型的贫困团场。

1983年初,新疆农垦科学院抽调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进驻农七师一二五团。他们从改土制水培肥地力入手,推行各种新技术,选用良种,发展以养羊为中心的畜牧业。与此同时,通过不断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既提高了农场职工的技术水平,又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经过双方近10年的努力,该团基本实现了农作物增产的目的。到1993年,该团小麦平均单产达到315公斤,皮棉单产达到101.5公斤,牲畜存栏头数达到3.4万头,羊毛单产由4.2公斤提高到6.19公斤,职均收入达到3500元,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农场一跃成为兵团12个红旗团场之一。

“十五”以来,新疆农垦科学院始终围绕“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发展,增加职工收入”这条主线,针对兵团职工收入持续低速增长,团场职工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扩大,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为主的职工增收困难的突出问题,从科技扶贫服务入手,寻找一条贫困团场增收长效机制的新途径。近年来,新疆农垦科学院通过实施科技扶贫,为兵团农牧团场累计推广先进实用技术70多项,实施科技扶贫示范项目50项,引进、推广新品种近20个,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150余期,培训职工近3万人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7.23亿元,为兵团农业“两高一优一低”丰产攻关和“六项精准技术”的推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守仁为了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在主持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繁育体系”实施的15年中,建成了包括54个团场、养羊185万只规模的细毛羊生产基地,累计提供优质种养8.56万只,生产羊毛11.7万吨,创造经济效益2.45亿元,建成细毛羊三级繁育体系和基本配套的10项实用技术,形成了由科研院校及兵团27个农牧团场组成的牧、科、教三结合的互动联合体,并向新疆及全国8个省区输送种羊十多万头,带动了新疆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其中,以“优质高产毛、肉绵羊生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获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授牌项目,为兵团加快畜牧业发展,增加职工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改变兵团贫困团场长期形成的封闭、落后的状态,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新疆农垦科学院针对兵团贫困团场职工需求,辅助以先进实用的技术成果,建立科技扶贫之路――以科技为动力,以项目为依托,以培训为载体的科技扶贫。这不仅激发了职工群众科学种田和科学养畜的热情,而且使职工掌握了一到两门实用技术,彻底走出贫困的阴影,融入到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大军之中。

现在,新疆农垦科学院300多名专业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带着兵团党委的重托,奔赴兵团13个农业师和140个农牧团场,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不断增强贫困团场的“造血”功能。专家们与职工自主结合,建立了以发挥优势产业为条件,以职工收入为目的,围绕专家智力投入的产业链,转变着兵团农牧团场的经济增长方式,让贫困职工在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中感受到新科学、新技术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2006年,在全国“十五”星火计划和科技扶贫总结表彰大会上,新疆农垦科学院被科技部授予“星火科技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上一篇:理财规划师范文 下一篇:十二五规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