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5:31:20

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

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1篇

一、用作论据,使论证更加有力

许多成语尤其是那些源于寓言和历史故事的成语往往含有深刻道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如果将其用作文章的论点或论据,甚至标题,就会使观点更加鲜明深刻,论证更加形象有力。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用“叶公好龙”来比喻之辈口谈革命的虚伪性;《愚公移山》把“愚公移山”的故事自然地融入论述过程,论证形象、有力;《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用成语“黔驴之技”指出敌人外强中干的本质,褒贬色彩鲜明。鼓励学生积累一定量的成语,深入理解其含义,并引导学生把它自然地化用到说理过程中,会使文章既有文采,又有思想性,增强说服效果。例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淮橘为枳、一傅众咻等成语可用于环境与成长为话题的作文;铁杵成针、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可用于恒心为话题的作文;结草衔环、投桃报李、饮水思源可用于感恩图报为话题的作文;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可用于“坚守、考验或诱惑”为话题的作文;未雨绸缪、曲突徙薪、居安思危可用于以忧患意识为话题的作文;海纳百川、虚怀若谷、夜郎自大可从正面或反面论述“谦虚和骄傲”为话题的作文;炳烛夜游、闻鸡起舞、岁不我待、日月如梭、寸阴尺璧等可用于“惜时”为话题的作文;千金买骨、三顾茅庐、吐哺握发可用来论证“爱惜人才”。

二、挖掘寓意,使作文切合题意

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审题材料是“智子疑邻”这个成语故事。试题用这个故事引出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围绕该成语所包含的“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测,得出错误结论”的寓意来立意就可以达到切合题意的要求。若以成语“运斤成风”作为作文的审题材料,从中可提炼出“对手对人的重要性;内因和外因都是影响成功的条件”等寓意,围绕它进行立意就能切题。还可用疑邻窃斧、拔苗助长、塞翁失马、井底之蛙、以己养养鸟、买椟还珠、驽马恋栈豆、剖腹藏珠、佝偻承蜩、蛮触之争、越俎代庖、齿亡舌存等来训练学生作文审题能力。

三、转换角度,打破思维定势

“矫枉过正”原意是纠正偏差或错误而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又陷入另一种偏差和错误中。本是个贬义词,可是根据论证的需要赋予它褒扬的意思,《湖南农民调查报告》中写道:“所谓‘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就是说终结旧的封建秩序,必须用群众的革命方法,而不是修正的改良方法。”他就是这样反其意而用之,有力地驳斥了改良派的理论。

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大多局限于工具书的解释和人们惯常认可的范围,很少多角度地去理解它。只要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思维定势,就能开拓出新颖的立意。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可以转换角度对成语作全新的解读。“曲高和寡”,从演奏者的角度看听众的欣赏水平太低,但从听众的角度看,演奏者孤芳自赏、脱离大众;“亡羊补牢”既可理解为“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又可理解为“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滥竽充数”历来都是批评南郭先生的,但如果思维的角度转向齐宣王、乐队队长或乐队成员,批评的矛头就会相应转向。可以转换角度作全新解读的成语还有知足常乐、开卷有益、大器晚成、对牛弹琴、老马识途、按图索骥、待价而沽、管中窥豹、负重致远等。

四、逆向立意,培养辩证思维

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2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本来就是庐山,为什么一会儿“成岭”,一会儿又“成峰”了呢?原来是观察角度使然,角度变了,观察所得自然也就不同了。由此想到了作文的入题,当我们面对一道作文试题的时候,如果能够巧妙地为自己的作文选择一个好的入题角度,不仅便于快速成文,还可能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来。

先请大家“认识”一道中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屡屡失意的青年人去请教得道高僧,高僧拿了两只装有茶叶的杯子,用温开水冲了一杯,叫青年人喝,青年人觉得一点香味也没有;高僧又用沸水冲了另一杯,没冲满,只见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高低沉浮着,一会儿,一丝清香缓缓地从杯中飘了出来……高僧这样加了三次水,茶叶在杯子里一次比一次沉浮得厉害,于是,青年人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芳香——茶叶经历多次的沸水浸泡,终于绽放了芳香!

人生如茶,人的成长需要磨炼。

请以“磨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以“磨炼”为话题写作文,有哪些入题角度可供我们选择呢?

1. 正面角度

所谓正面角度,就是从充分肯定“磨炼”的积极作用、竭力称道“磨炼”的进步效果的角度来选材、立意。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叙述自己或他人历经磨炼终有所成的经历,来表现“人的成长需要磨炼”的主题;我们可以通过对古今中外历经磨炼终有所成之人非凡事迹的分析与归纳,来阐述“不经磨难不成才”的道理等。显然,上述角度都是正面角度。就一般而言,选择正面角度时写作难度最小,风险也最小,但因为正面角度大都是“人人皆知”的角度,所以既不容易写深刻,也不容易出新。

2. 反面角度

所谓反面角度,指的是从否定“磨炼”的作用、贬低“磨炼”的价值的角度来选材、立意。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叙述某人不经磨炼也有所成就的经历,来表现“人的成长未必需要磨炼”的主题;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人因不堪磨炼而消沉颓废等现象的分析与归纳,来阐述“还是少一些磨炼好”的道理……显然,上述角度都是反面角度,而选择反面角度虽然能够出新,能够见他人所未见,却容易给人留下“态度消极”“观点偏颇”等印象。

3. 侧面角度

所谓侧面角度,就是选择一两个小小的侧面作为切入点,并据此选材、立意。“磨炼”不仅是一个取材范围比较宽泛的话题,更是一个可以在立意问题上“众说纷纭”的话题。对这样的话题,与其泛泛而谈,面面俱到,倒不如集中力量写好其一个方面,如:“成长中的我们可能遇到哪些磨炼”“人的成长为什么需要磨炼”“怎样应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磨炼”等。选择侧面角度入题,往往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好效果,不仅容易入题,还容易写深写透,应该成为我们作文时的“首选”。

4. 全面角度

所谓全面角度,就是从整体的、全部的、全方位的角度来审视“磨炼”这个话题,并据此选材、立意。比如:我们可以“说说磨炼的是非功过”,也可以谈谈“人生处处有磨练”,还可以描摹一下“磨炼面前众生相”。以“说说磨炼的是非功过”为例,虽然“是非功过”所反映的只是“磨炼”的作用这一个方面,但因为已经把“是非功过”都谈到了,自然也就是相对全面的了。选择全面角度来写,需要我们具有比较强的“综合实力”,否则,难以写出好的作文来。

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3篇

一、话题作文的特点

(一)内容立意的开放性

以前的作文题不外乎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两种。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相比,区别在于:虽然都有“题”,但命题作文的“题”是标题,所有学生都共用这个标题,而话题作文的“题”是话题,学生可以在话题的范围之内拟标题,也可以直接使用话题。命题作文指定了作文题目后,学生没有选择,在同一个题目下,主题和内容大致相同。作文给出题目或是限制文体,就等于给学生划了一个圈,你有多大的能力也只能在圈里跳。你熟悉这个主题也好,不熟悉也好,你擅长这种文体也罢,不擅长这种文体也罢,都别无选择。这就是命题作文天生的缺陷,而话题作文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

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相比在形式上也是不同的。区别在于虽然都有“材料”,但两者对待材料的态度不完全一样。材料作文是根据材料来作文,也就是说,所写作文的主题、内容甚至是文体都必须与材料的内容和形式一致。例如,某市1997年中考题:初一学生小明成绩很好,但其家长为了挣钱,让小明去外地打工。请你给小明的家长写一封信,讲清让小明复学的道理。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它的内容、主题、文体都作了限制,这种限制阻碍了学生写作才能的自由发挥。

话题作文虽然也有材料,但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仅仅是对话题的说明、解释,或者说是一个例子,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话题。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话题的要求而无须照顾材料的内容来作文。例如,2003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引出这一话题的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其情节并不复杂,多数学生都听说过,但却引人深思。这位富人因关系不同,对同类现象却产生了不同的判断。现实生活常有这种类似的事情。学生在阅读材料时,自然会考虑“感情上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之间的关系。作文试题用“智子疑邻”的故事作为材料,但并没有限定学生一定要用这个材料,这在试题要求中交待得很清楚:“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文章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长处,可以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知灼见,抒发自己内心涌动的情感。

(二)文体的开放性

话题作文都是让学生自选文体,这与命题作文是不同的。有些命题作文限定文体,即使不限定文体,有些命题本身就决定了文体的性质。如“往事”“离别”等题目本身就带有记叙文的性质。而话题作文的文体不受限制,可以自选。其根本原因是可以自拟题目,不同的题目当然可以使用不同的文体,就是同一题目,有的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文体,这种文体的开放大大扩大了学生的自主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除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常用体裁外,寓言、杂文、小说、日记、故事等不拘一格。例如,2001年高考作文是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由于不限文体,一批优秀作文面世了,如古白话体《赤兔之死》纯熟精到,文采飞扬;寓言体《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用语双关,诙谐幽默;杂文体《呐喊,不能容忍道德的沦丧》语句精练,极富哲理;小说《成长大学报名启示录》想象丰富,发人深省;日记体《一个落榜生的日记》环环相扣,简洁明快;故事《黄河需要诚信》内容丰富,感情炽烈。这些佳作之所以让人叫好,有的还得了满分,就在于它们突破了一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模式,不拘一格,大胆创新,亮出了风采。

文艺美学认为:“人的一切有益的活动都是争自由的,文艺主体的活动就充分体现了人的自由的本性。文艺活动自由本性的具体表现方式就是主动性和受动性的和谐统一。受动性和主动性是文艺活动自由本性的规定性,不论离开主动性还是离开受动性,都难以揭示文艺主体的自由本性。”这里所说的文艺活动应包括写作活动,自由性是它的本质特征。离开了自由性就没有写作活动,而自由性又包括受动性和主动性。写作活动是受动性和主动性的统一。受动性即创作者所受到的限制。主动性即创作者的自由性。话题作文正体现了受动性和主动性的特点,话题作文要求文章必须与话题有关,这体现了受动性。自拟题目,自选材料,自定文体的“三自”原则,体现了主动性。

二、话题作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处理好“话题”与“题目”的关系,让题目亮起来

“话题”与“题目”二者既相关又不同。在话题作文中,“话题”是所限定的写作范围,是进行思维的中心点。有的话题比较大,要求学生自拟题目,如学生把话题当题目来用,往往难以下笔,写出的作文比较宽泛。所以,学生应在话题的范围内自拟一个本人可写的,范围较小、内容具体的题目。如以“发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由于“发现”的外延很大,学生必须另立一个外延小的题目才便于下笔。假如写记叙文,可拟“我发现了美”“我发现了××的秘密”;如写议论性的杂感文章,可拟“小议发现”“我发现苦中有乐”等,这些更具体化的题目,比起“发现”自然要好写,而且笔墨更易集中。

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4篇

一、作文的创新首先体现在选材上

“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学生所选材料应富有时代气息、时代特色的。例如,在一篇以“适应”为话题的作文中,一位学生叙述了同学们在迎奥运、讲文明的活动中,是怎样一步一步改变生活陋习,逐渐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成长为一个环境保护者的故事;还有一位学生在一篇以“色彩”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拟题为《奥运的色彩》表达自己为北京奥运增光添彩的感情。这样的文章敏锐地撷取时代的“浪花”,为自己的作文增了光、添了彩。所以做到新颖的第一步,就是贴近生活的真实;具有时代特色。不要去选择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类的事情作为自己文章的写作材料.要选择生活中那些真人真事去表现这些鲜活的生命,以小见大。

要做到选材上的创新另一方面还要训练自己独到的眼光、培养自己勤于观察的习惯以善于从浩如烟海的素材中选择材料,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具体说来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把握:①以知出新,文章内容超越一般学生认知的领域,显示出知识积累的深度和广度,可给人耳目一新之感。②以事出新,把眼光锁定在特殊日子发生的特殊事件上或对你而言是在特定背景下给过你特殊感受的事。③以能出新,选择人无我有的特殊技能,文中不断出现与此能有关的种种术语,自然能达到吸引人的目的.总而言之,我们追求选材新颖,并不是要一味去追求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是要选择那些能代表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面貌的新鲜材料来写。

二、作文的创新其次体现在文章的立意上

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鲁迅先生也说过:第一个把美女比做香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美女比做香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美女比做香花的人是蠢材。这就形象地告诉我们,立意新颖与否不仅是能否写出好文章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我们思想素质和写作水平高低的重要准则。

文章的立意在正确、鲜明、集中的基础上怎样才能出新呢?人言我言,当然不叫新。新就只能言我之言,即体现自己鲜明的个性,表现自己独到的见解,流露自己真实的情感。充满个性的思考和别具慧眼的发现能让读者凝神深思,让只属于自己的真情流淌纸面,能让读者经历一次未曾感受过的情感历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多想、多练。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另一方面可以多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思维,从中整理、综合,形成自己独具个性的见解。例如,以“脚印”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如果不注重在立意上下功夫,那么呈现在脑海里的可能仅仅是留下的脚印,或者是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在这基础上进行构思,写作时就可能落入俗套。这时,我们运用一下发散思维。写古人的事迹给你的影响,如《沿着古人的脚印前行》,写祖国的发展历程,如《华夏之印》,写面对梅花的傲寒斗雪和昙花的默默绽放,如《怒放的生命》,写自己追求路上的心理感悟如《为了最美的风景》,这样就实现了多角度立意而出新的效果。

三、作文的创新还体现在表现手法上

表现手法的新颖,体现在文章的体例上。体例的创新,简要来说,就是把某些文学文体、实用文体或者专用文体的结构形式移植到话题作文的写作中。这样做,能够让我们拥有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可以使用自己最为得心应手的文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常见的有:童话,它含有很多幻想、想象、夸张的成分,多采用拟人的写法,主人公大多是动物、植物等,充满童趣。可以避免一般记叙文的简单记叙和一般议论文的枯燥说理,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小小说,以描写、叙事为主,可以在文章中加入虚构成分,有利于构思。它具有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出人意料的结局,表现主题的含蓄性、主旨的深刻性、内容的可读性等优势;日记,它可以是单篇日记,也可以由几则日记组合起来表达一个主题。结构形式比较灵活,每篇日记之间不要求有严格的逻辑衔接。表达也比较自由,叙述、描写、议论可以随意穿插,便于作者表情达意或者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书信,形式自由、表达自由,特别方便作者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此外,像演讲词、说明书、诊断书、新闻采访录……只要运用得当,都能让人眼前一亮。

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5篇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笔者的传统教学遇到瓶颈――教学模式老套,激发不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不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几天几夜没有睡着,总是反复地思考应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呢?在积极研究《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不断地努力思考之后,笔者终于想到了自主作文教学法。所谓自主作文教学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下,通过自主命题、自主拟题、自主评价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的一种写作教学方式。它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不需指导点拨,而是意味着教师要进行个性化的写作指导,针对学生不同的写作特点、写作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与点拨。同时,这样的写作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的“要我写”的局面,变成了“我要写”,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情动于衷”的写作质量自然也会提高。

一、自主命题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自主命题是学生对这个世界、对自我认识的首要体现,它是写作的方向盘。从自主命题中可以看出学生近期的想法、对哪个方面会特别关注。传统的作文教学都是老师命题,学生写作。这样的方式比较单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现在,从周一到周五收集学生的命题,到了周五就公布这周的命题成果,由学生自由选择一道命题来写。学生的命题可以是以材料方式、读后感方式等等,学生也可以在随时命题,只要他有灵感。另外,对于命题好的学生也要给予奖励,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命题的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完《爸爸的花儿落了》之后,有个学生就出了一道命题:在我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心底流通着一股爱与爱的失落交集的悲戚。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回忆了自己毕业之时,爸爸生命逝去的悲凉,在无奈之中自己突然间长大了。想想自己,一直在爸爸妈妈的庇护下快乐成长,但却不满足于这种快乐与幸福,却还在一味地要求这要求那。我们到底什么时候才能长大?难道成长都要在一种无奈之中,而不是一种自觉的方式吗?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是一种读后感式的命题方式,也是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倡导的,由阅读导向写作。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思考。而这种读后感式命题方式让他们学会思考,从思考中又提高了言语表达能力。这篇以“成长”为话题的读后感式命题,不但有深度,还具有生命的温情。并且,这个话题是每一个学生都熟悉的,都有共同体验的,也就是情感的共鸣。周五,在公布完所有的命题之后,笔者特别奖励了这个命题者,而且评价了这个命题的优势在哪里。之后,这个学生源源不断地提出了很多既新颖又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命题。

收集学生的命题时,也收获了温馨的果实,一种从未有过的教学成就感盈满心怀。不为别的,只为学生懂得如何思考了。

二、自主拟题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里的命题作文指的是老师给定了具体的题目,学生不需自己拟题,与本论文中提出的自主命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自主作文教学中,提倡自主拟题,也就是在学生的自主命题的情况下,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命题,然后自主拟题进行写作。也许,有人会提出异议:“中考作文基本都是命题作文,让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少,如果在平时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训练,那么会导致的结果是写不出作文。”但是,笔者要反驳了:“学生平时如果就进行这样的命题训练,有可能导致中考写不出作文。因为不管老师命题的初衷多好,命题多好,学生总觉得自己是被迫的,有种抗拒感,写作往往‘情不由衷’,从而制造出假、大、空的作文。而学生在自主命题的情况下,又进行自主拟题,既是自己喜欢的命题,又是自己真心要去写的,往往是自己亲身体验的经历。这样的写作经历无形中也是为中考积累了许许多多的生活素材。所以,不论中考题目如何命题,学生还是有米可下锅的。”

就比如上文所说的“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这个命题。这说明学生都喜欢写自己内心中最有感触的话题,内心中有很多想法可以充分地表达出来。因此,当你看到学生自由拟题的题目时,就会无限的欣喜。比如,《在爱中成长》《阳光下的成长》《我与爸爸》《如山的父爱》《永远陪伴我的康乃馨》……《在爱中成长》写的是自己在享受爸爸妈妈的爱的时候,突然间懂得了自己也要表达自己内心中对爸爸妈妈的爱,于是就开始为爸爸妈妈做一些事情。学会了爱他人,这是一种成长。《永远陪伴我的康乃馨》写的是妈妈。小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小时候自己很不懂事,总是说妈妈不爱他,不给他买玩具,不给他买帅气的衣服……现在,他明白了妈妈对他的期望是不要攀比,不要永不满足。小作者:妈妈是一朵馨香的康乃馨,她无私地陪着我。即使我此时一无所有,我还有妈妈。小作者还说:当我心中意识到并贮存满妈妈的爱的时候,我意识到我长大了。

学生自主拟题的作文充满真情实感,这是性灵之作。真的很欣慰,越多性灵作文出现,就越代表着自主写作教学的成功。

三、自主评价

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是教师先把学生的作文批改好,然后进行整体性地讲评,指出作文的优缺在哪里。教师的一言论贯穿整个传统的作文评价中,造成劳而少功的现象。而自主作文教学除了自主命题、自主拟题以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自主评价。在自主评价的过程中,一个学生要负责评价包括自己在内的三个学生的作文。学生要进行自主评价,并且还要对其他两个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同一篇作文。而写作者也可以从别人的眼里看到自己作文的优缺点。当然,教师不能把评价的任务推给学生,而自己则在一边旁观。教师既要看学生的写作,还要对学生的评语做出适当点评。哪些学生评价的比较到位,应给予鼓励。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评价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懂得应如何去评价一篇作文。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要付出辛勤的汗水,但是收获也是很丰富的。

除了纸质上的评价外,还要求学生对作文进行课堂评价。一是谈谈自己所批改的三篇作文好在哪里,从题目、谋篇布局到语言表达等;二是要谈谈自己的作文与别人相比好在哪里,差在哪里,今后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提高。

经过一个学期的自主作文之后,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学生也形成了这样的写作习惯,总会在课后讨论着自己灵感忽现想出来的命题,会在别人给出评语后向别人请教应该如何改进。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能力更值得高兴的呢?有什么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更值得骄傲的呢?知识或许是一时,但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的精神却是陪伴终生的。

自主作文,激发性灵之思;自主作文,收获性灵之果。

参考文献:

[1]李福灼,陈玉秋.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6篇

以生活需要习惯为话题的作文1

在一次诺贝尔颁奖典礼上,一位记者问一位获诺贝尔奖的老者:“您认为你在哪所大学,哪个试验室里获得的收获最大?”老者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在幼儿园里。”原来这位老者在幼儿园的时候,通过老师和小朋友的帮助,养成了乐于助人、诚实勇敢的品质,良好的作息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这些为他将来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老者一番真挚的话语,使我认识到:好习惯终身受益。

但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青少年和家长却不大重视这一点。许多青少年为了考上重点高中、大学成天拼命学习;家长为了让孩子早日成龙、几乎包办了所有的家务。这样下去,即使孩子真正能考上重点高中、大学,但由于从小没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能自理,离开父母后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而影响他日后的学习和生活。?

历史上的成功人士无一不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终身受益。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每天清晨默读墙上的好词、佳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终促成了他幽默、诙谐的写作风格,成为了着名的讽刺小说家。前苏联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热衷于体育事业,坚持不懈,使他以充沛的精力写出了不朽的巨着《复活》、《战争与和平》。他们都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持之以恒,也正是这一点造就了他们日后的辉煌!?

由上面各例可见,那位莸诺贝尔奖的老者与马克·吐温、列夫·托尔斯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良好的习惯。这也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我们青少年虽然不一定都能做到他们那样伟大,但也要养成好习惯,以准备为自己美好的未来奋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拼搏!

以生活需要习惯为话题的作文2

人们都说:“好习惯,益终生”。在成长中,我也养成了许多好习惯,其中一个就是天天复习。

小时候的我对学习很是不用心。每天回家从不复习,在成绩上渐渐与别人拉开差距。父母对于我很是苦恼,不知道该如何让我养成复习的好习惯,不然我学后又忘了。

长大一点后,也有了自尊,想上进了。我的小脑瓜左思右想,觉得问题并不出在我是多么多么笨,根本不会什么的。而是,听懂了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都还给老师了”。才导致我老是记不住。看来,复习的确很重要啊。于是,我由平常不复习到了一个月复习一次。考试的名次,就这样上升了几个档。

进入小学中年级部,办理转来了一个很厉害的人物,成绩与我不相上下。我自然焦虑,又做了很多提升工作,比如背诗,算数什么的,更想到了复习给我带来的好处。就由一个月总结复习一次到一个星期复结一次。功夫不负有心人,转学生被我压下去了,我领先他很多很多。心想,复习真是个好习惯啊,好处真是多啊。

到了毕业那个阶段,我更是拼了命的补阿补,记啊记,写啊写,抄阿抄,真是用尽了心思,较尽了脑汁,费劲了心血,杀尽了脑细胞!那个阶段时,基本两天一小结,三天一大结,一周三总结。毕业考的那天,我自信满满的进入考场,又心静如水的走出考场,成绩还是不错的。真是万分感谢“复习”这个“学霸级宝贝”,不然考试前我再“临时抱佛脚”,那我就惨定了。

到了现在,顺利升入初中后,随着学业任务的逐渐增加,知识难度的加赠,我又感到头疼。复习就自然变成了一天一次,就这样,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复习已经成了我离不开的朋友。每天我做完作业以后,都会复习一天的知识,我掌握的也越来越好。

就这样,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以生活需要习惯为话题的作文3

社会当中,总有人让不文明的行为成了自己的一种习惯,比如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比如在公共场所吸烟、高声喧哗这些虽然是个人行为,但在一定意义上却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文明形象。

每人进步一小步,社会就会进步一大步。文明是一种持久的魅力,文明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一种美好的习惯。

曾经有一位记者在采访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时问道:“您是从哪所大学获得重要知识的?”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回答道:“我是在幼儿园。”这个人一下子惊呆了,疑问道:“您在幼儿园学到了哪些知识呢?”这位科学家回答说:“我学会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学习用具摆放整齐;午饭后不奔跑;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自己的歉意,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谁也没想到在我们平时看起来最平常的行为习惯,却成就了这光辉的事业,这位获奖者的话多么的耐人寻味啊!

良好的习惯是一种素质和修养,体现着社会文明的程度。当然,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个人文明素质的提高,社会文明风气的形成,都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学习”。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和习惯是相互影响的,有时,多一个善意的手势,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温暖,多一种力量。只要人人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讲文明,懂礼貌,对待他人时多一些爱心,多一点耐心,真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拥有文明的环境。

我们播下一个动作,就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就收获一个品格;文明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做小事。每个人的举手投足间都传递着丰富的文明信息,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

管住我的嘴,不说粗话,脏话;管住我的手,不乱写乱画;管住我的脚,不践踏草坪。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文明之花一定会在我们的校园竞相开放。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我们的社会才更加和谐。

以生活需要习惯为话题的作文4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会让人终生收益。

记得刚上学的时候我不爱读书,是个坐不住的孩子,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就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非让我读一读不可。我不敢和他们争吵,可心中暗想:“这里有什么好看的呀!”一开始,我只是随便翻翻,可读着读着,我就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啦!以后,竟然养成了每日必读书的习惯。

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所有的人都冥思苦想,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得上来。这时,我猛然想起在《十万个为什么》里见到过,就自信满满地举起了手,教室里鸦雀无声,我响亮而准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老师夸奖了我,所有的同学都向我投来了赞赏的目光。这一刻,我感到自豪极了!后来,每当同学们遇到问题,都会来问我,为此,大家还给我起了一个“百科全书”的称号呢!

为了能够让自己每天坚持读书,我还参加了丰南快乐作文学校举办的“百日诵读”竞赛活动,“百日诵读”真让我受益匪浅!每天,我把自己当天读到的好词佳句记下来,并写上自己的读后感。比如:《鲁滨逊漂流记》让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永不放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明白了困难面前,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还要珍惜每一天的光阴;《爱的教育》让我学会了感恩,体会到了父母和老师的辛苦,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他们。

读书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学到了很多知识,更让我写作时文思泉涌,如虎添翼。书成为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读书是一种快乐,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的好习惯将陪伴我茁壮成长!

以生活需要习惯为话题的作文5

你是一支流传千年的歌调,在一代代中国人心中浅唱、低吟,如今我借光阴为红线,在历史中感受你的美,读你诗词,让它成为一种好习惯。

你的美是飞扬的灵动山水,读你,让它成为一种习惯。看杏花作雨轻湿衣袖,天街的嫩草渲染了隐约的春色;听子规声啼朦胧烟雨,曲流的溪江清浅了夏日的清凉;观罗扇轻摇起舞流萤,渔火似红枫掩映了秋夜的愁眠;感雪似梨花迷醉人心,孤舟的老翁垂钓着寒冬的寂寞。层生的浓云蓬勃的是雄伟岱宗,成双的雎鸠唱响的是洲边浅河。大漠孤烟飘散了一叶枯黄,禅房花木深幽了一片恬心。

你的美是寄托的点点愁思,读你,让它成为一种习惯,看清秋梧桐深锁离愁,小楼的东风吹送了亡国的懊丧;听洛城玉笛打散春风,重返的明月染绿了江南的乡情;观艳红桃花轻映人面,在水一方的伊人缓歌着对情郎的思念;感远去孤帆承载友情,落日的阳关阻隔了离别的思念。卷帘洒入难销的是凄凉思魂,深郁草木打碎的是白发痛楚。举头望月却触碰了一片心酸,以袖掩泪只得长叹着天下哀民。

你的美是凌云的豪言壮志,读你,让它成为一种习惯。看江边霸王血释人杰,如弓的初月上弦了少年的壮志;听茅屋风雨磨砾豪言,不屈的丹心照亮了尘卦的汗青;观长风破浪激扬斗志,破岩中的竹石宣告了无畏的坚韧;感烟云赤壁浩荡心境,暮年的壮士执著着壮心,狂躁疾风知晓的是坚强劲草,淡墨梅花飘散的是冰洁清气,漫漫长路尽显了求索的执著,一片磁心光耀了爱国的热情。

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7篇

一、把握“扣”,让你的文章步入正轨

这里的“扣”,就是作文要围绕主题,切合题意。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基础等级“内容项”的第一条就是要“切合题意”,考生作文必须符合命题的意旨、要求,符合题旨的范围。虽然“内容项”还包括中心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充实,感情是否真挚等多个要素,阅卷评价也要求对“内容项”全面综合考查评分,但事实上,多数阅卷老师在阅卷过程中,把“切合题意”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如果“偏离题意”甚至“背离题意”,那么,25分的“内容项”可以在“5~0”内打分,可以说损失惨重。不仅如此,“表达项”25分和发展等级10分也会因“偏离题意”或“背离题意”而大受影响。因此,“切合题意”是考场作文的一项根本性要求,也是引领一篇文章步入正确轨道的首要条件。只有把握了“扣”,才能使你的作文步入切合题意的正确轨道。

(一)扣标题,“言”、“行”一致

这里的“言”指的是“标题”,“行”指的是考生作文内容。

对于命题作文,考生不用自拟标题,只要把命题者的标题抄在作文卷首页第一行的中间就行了,(有的试卷已把标题打在了第一行的中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容就能“切合题意”,只有考生作文内容紧扣标题行文,做到“言”、“行”一致,切合题意方面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例文1】

拒绝平庸

我久久凝视那一幅《麦田里的乌鸦》,压抑的色调,深邃的意境,以及脑中吃过一声枪响――那是梵・高最后留给世界的警世格言,他说:“拒绝平庸!”

这个誉为“补向太阳的画家”离世前世界的就是这样一个暴死而突兀的手势。举枪,是他对自我意识完整的成功捍卫;举枪,是他对平庸生活的勇敢否定;举枪,是他无可奈何地用所谓消极的方式作出的对这个世界的积极反抗!

这个生命在阿里小镇的红头发荷兰男人是一向与别人不一样的。他不被富商的金钱诱使去画自己不想画的,他不听别人的劝说改变风格而总是一意弧行,他不随大流和别的画家一样创作贵族、富人需要的表现奢侈生活的平庸画作。

他拒绝平庸!

也许梵・高不是最优秀的,但他是最独特的。他仿佛是龙身上的一片逆鳞,闪烁着独一无二的光芒。在甚器尘上、糜烂之气泛滥的欧洲,他是清凉的风。他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印象画风。不同于莫奈的温和宁静,不同于塞尚的写实平稳、梵・高更以最不循规蹈矩的精灵,在艺术的殿堂自由舒展,发挥自己无与伦比的创作激情。

他彷徨过。画作因为格格不入时代的洪流而一幅也卖不出去。没有其它技能的梵・高难以生存。幸而有弟弟提奥,他的无私奉献与支持始终支撑着梵・高努力与这个平庸的画界做斗争。

拒绝平庸需要足够的勇气。

也许有人挣扎过拒绝平庸,却最终被流言或因内心不够强大而屈服于平庸。这时候,坚守住内心高地而带来的强大魅力熠熠闪光。梵・高的《向日葵》色彩明丽,我想到武侠小说中的一位饱受争议的人物――杨过。他拒绝成为郭靖那样“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宁愿在人间帮扶百姓,除暴安良,内心中也是有强大的力量。

拒绝平庸需要一定的才情。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说出“拒绝平庸”,因为拒绝就表明你决定为这个世界带来不一样的色彩。梵・高做到了,他挥动画笔带来一幅幅令人惊艳的画。我领略过《紫鸢尾》的风采,这种形态奇特的花是法国国花,原本是优雅高贵的,而梵・高却画出山g一丛鸢尾的凋零枯败,拥挤,杂乱,是繁盛之后的意兴阑珊,别有一种妖治的美。

拒绝平庸带给我们多少摄人心魄的震撼。当梵・高死后画作在200年后公开,世界为之惊艳。真正好的作品不会因为一时的世人无法接受而永被湮没,而真正与平庸斗争的战士却已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只立于历史的另一边,颔首微笑。

诗人北岛喝出:“告诉你吧,我不相信!”拒绝成见,拒绝既定规则,拒绝那最默默无闻的路人甲:平庸。

让每一颗星在夜空闪出最亮的光泽,让拒绝平庸的光芒似太阳普照真理人间。

这是2011年高考江苏卷以“拒绝平庸”为标题的满分作文。作者以梵・高的三幅画作为行文线索展开,以《麦田里的乌鸦》论证要拒绝平庸,以《向日葵》论证拒绝平庸要有极大的勇气,以《紫鸢尾》论证拒绝平庸要有一定的才情。行文紧扣标题“拒绝平庸”,不仅开头扣、中间扣,结尾也扣,层层推进,结构严谨,很好地做到了“切合题意”。再加上作者阅读面广,涉猎丰富,得满分就在情理之中了。

要注意的是,扣标题要“全扣”,也就是不能漏掉标题的任何一个字词。如上文,文章内容里面不能只有“拒绝”没有“平庸”,或者只谈“平庸”不提“拒绝”。 根据立意的需要,“拒绝”和“平庸”前后可以添加内容,但这两个词缺一不可。

(二)扣话题,“安全”第一

话题式作文,命题设计的限制性较小,考生写作的自由度较大,有利于考生比较充分地发挥自己所长,即根据自己的立意自拟标题,根据自己的擅长选择合适的文体和内容,在较为广阔的时空天地、思维天地里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创造性,展现自己的语文才能。但如果考生不扣话题,就容易偏离题意。那是否干脆用话题做标题就能防止偏离题意呢?严格说来,是不可以直接用话题作为标题的。话题是空泛的,针对性不强,考生往往只写了这一话题的某个角度,某个侧面。因此,为了“安全”起见,考生在拟题和确立中心时,就必须要做到紧扣话题。这就可以利用话题扩展法,即在话题的前或后增加成分,使之成为标题或中心,以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现象的发生。

如2004年高考广东卷的作文话题是“语言与沟通”,满分作文《沟通隔膜的桥梁――语言》、《语言,架起沟通的桥梁》、《语言与沟通,为世界的明天点灯》、《语言是沟通的钥匙》、《语言是风,沟通是帆》、《语言,沟通的基石》、《语言―沟通的加速》、《沟通,勿轻语言》、《跨越语言障碍筑起沟通桥梁》等就是利用话题扩展法,做到了“安全”第一。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以一个词为话题的作文,比如以“幸福”为话题,标题可以是《拥抱幸福》、《追求幸福》、《体味幸福》、《幸福是一种心情》、《幸福,你在哪里?》、《为了幸福而努力》等。又如有这么一个材料:云雀见麻雀整天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就问:“麻雀太太,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麻雀斜着眼睛瞟了它一眼,说:“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公鸡!”

“公鸡伯伯,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

公鸡骄傲地在房顶上迈着八字步,反问:“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鹌鹑!”

“你为什么不能飞得高一点呢?鹌鹑姐姐。”

鹌鹑奋力从草尖上飞过去,得意地对云雀说:“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癞蛤蟆!”

后来,云雀遇见雄鹰,便向雄鹰请教:“雄鹰叔叔,你为什么飞得那么高呢?”

“不不。”雄鹰谦虚地说,“离蓝天,我还差得远呢!”

“啊,我明白了!”云雀眨巴眨巴眼睛想,“谁如果想展翅高飞,就不能把目标定得太低;如果眼睛只盯在树冠以下,那就永远不可能在蓝天白云间翱翔。”

这则寓言故事中的麻雀、鹌鹑、雄鹰等对所飞的高度有着不同的认识,你对“高度”又有着怎样的认识呢?

要求:请以“高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利用话题扩展法拟的标题或立的中心可以是《目标决定高度》、《态度决定高度》、《勇气决定高度》、《勤奋决定高度》、《学识决定高度》、《信念决定高度》、《毅力决定高度》、《品格决定高度》、《心灵的高度决定了生活的高度》、《一个人事业目标的高度往往决定他的一生》、《一个政党发展目标的高度决定它的成败》等等。

(三)扣材料,“师”出有名

对于新材料作文,考生行文前,都应先读懂材料,合理分析材料,由材料散发开去提出中心进行写作。考生产生的思想感情、联系到的人物事件和数据资料,都必须和出题者的材料形成某种关系,或同类或反类,没有材料作依据,就缺少了联系的基础,就容易偏离或背离题意。因此考生在立意和行文时,要紧扣材料而又不照搬材料,做到借“材”发挥,做到“师”出有名。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及满分作文: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讨论:

生甲:太好了,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

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个项目的发展。

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赛原则和奥林匹克精神

……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例文2】

留给自己一个对手

――祝福那些使你成长的人们

中国队虽然包揽了世乒赛所有的金牌,但是,我感到的并不是喜悦,一种独孤求败的凄凉之感油然而生,高处不胜寒。中国队,太需要一个对手了。而在于人生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拥有对手的人应该是幸福的,因为你的对手,会伴随你一路成长下去,直到你登上最高的山峰。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英雄。英雄往往都是成双成对的出现,勾践与阖闾,曹操与刘备,与。他们看起来是对手,但是他们却都成就了Ψ剑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而正是自己对手的存在,可以使你加倍努力地学习,去奋斗。最终功成名就。

始皇一扫天下,我相信他所得到不是万人唯我独尊的喜悦,而是无人能敌,无战可战的寂寞与苍凉,他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同时也迷失了自己,最终秦朝二世而亡。刘邦虽然喜钱财,好美姬。但是项羽的存在,却使他由一个街头混混,成长为一个帝王之才,我相信刘邦将死之年,最怀念的不会是别人,而必定是他一生的对手――项羽。

幸福使人麻木,而痛苦却让人成长。往往带给你幸福的人,我们记得不甚清晰,但是给予你巨大伤痛的人,我们却记得刻骨铭心。一个没有对手的人生是一个不完整的人生。每当我看《康熙大帝》时,看到康熙在千叟宴上敬酒,我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敬了三碗酒,第一碗是敬孝庄皇太后,第二碗敬各位臣工,而这第三碗酒,他这么说的:“这第三碗酒,朕要敬给朕的死敌们。螯拜、吴三桂、郑经、葛尔丹,还有那个朱三太子啊,他们都是英雄豪杰啊,他们造就了朕哪,他们逼着朕立下了这丰功伟业。朕恨他们,也敬他们。哎,可惜呀,他们都死了,朕寂寞呀!朕不祝他们死得安宁,祝他们来生再世再与朕为敌吧!”

这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不屈啊。

英雄自古多磨难,千凶万险终破茧。

请留给自己一个对手吧,留给自己一个奋斗的目标,让自己永远充满活力。

请祝福自己的对手吧,正是因为他们,你才得以获得今日的辉煌。

请珍惜自己的对手吧,因为你总有一天会发现,他们在你心中的无可替代的分量。

我们不做独孤求败,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汉子,我们会敬重我们的对手们,他们和我们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终有一天,我们大家都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上面这篇满分作文,作者首段“中国队虽然包揽了世乒赛所有的金牌,但是,我感到的并不是喜悦,一种独孤求败的凄凉之感油然而生,高处不胜寒”简练地紧扣材料中学生甲的话,提出观点“中国队,太需要一个对手了”。紧接着“而在于人生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巧妙过渡,自然流畅,引出全文观点――人手需要留给自己一个对手,然后展开论述。该考生很好地做到了“师”出有名,作文得高分那就顺理成章了。

二、把握“亮”,让你的文章脱颖而出

这里的“亮”是动词,拿出、展现的意思。高考作文要夺得高分,刚有“扣”还不行,还要有“亮”,要“亮”出与众不同的内容来超越别人,进而使自己的文章脱颖而出。

(一)亮中心,告别隐晦

从参加过高考广东卷作文的评卷老师处得知,作文评卷老师每天在正常上班时间至少得评300篇作文,除去中场休息等时间,平均每篇作文阅评时间不到3分钟。如果考生的中心含混甚至隐晦,吃亏的绝对是考生。因此考生一定要尽快亮出中心让阅卷老师知道你在写什么。特别是议论文,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一定要让阅卷者明白你的文章中心是什么,即一定要向阅卷者亮出你的中心。最好首段就告别隐晦,亮出中心,所谓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就是这个意思。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

【例文3】

回到原点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木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脸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点不是起c,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文章不到100字就提出了“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的观点,并且是另起一段,极易使阅卷老师把握。先是以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为例,引出自己的观点,夺人眼球。再引用毕淑敏的一句话,拓展开去,深化自己的思考。接着以自己对空乘人员的体验作为例子,强化自己的观点,更加让人信服。还以马寅初的事迹作为论据,加深对观点的认识。结尾重申观点,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前后呼应,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不愧是一篇考场满分作文。

(二)亮文采,走出平淡

孔子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语言有文采在高考作文中显得尤为重要,阅卷老师对有文采的文章总是“一见钟情”。这就要求考生既要用词贴切精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来增加语言的意蕴和感染力。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引用或化用古诗词名句。如:

生命有时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无奈,但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生命有时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窘,但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与乐观!

2.运用排比、比喻等各种修辞手法。如:

纵观古今中外,凡国泰民安者,无不安之善也。古有西汉休养生息,以安其民,成就“文景之治”;唐太宗体恤民情,轻徭薄赋,“开明之治”使社会安定,然后成就“贞观盛世”;唐玄宗继往开来,安置百姓,重用贤臣,安稳统治天下,成就开元时的辉煌;康乾励精图治,平定叛乱,维护统一,社会安定和谐而成就康乾胜景,纵览历来国与家,成于安者、败于乱。春秋战国年年战乱,民不聊生,民心涣散;三国鼎立,争战不休,人民受苦,宋元之时,民族烽火不断,边疆不安,国人遭殃。此所谓:乱者,祸之源也。

3.精练概括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如:

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啸,命运是屈原留在汨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命运是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指尖下所击出的那一曲曲悲壮的交响,命运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写下的那一页页辉煌的华章。

4.语言要意蕴深厚,充满哲理。如:

海燕因为发挥机敏矫健的优点,才冲风冒雨,追波逐浪,成为辽阔海洋上的勇士;青松因为发挥坚忍不拔的优点,才傲霜凌雪,巍然挺立,成为千仞峰峦上的绝景;瀑布因为发挥义无反顾的优点,才飞流直下,风吼雷鸣,成为万丈悬崖上的奇观。(湖北仙桃卷《追求完美与发挥优点》)

5.句式要长短交错,整散结合

如王勃《秋日登洪州府滕王阁饯别序》: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另外,利用社会生活中的无人涉足或少人涉足的热点材料,也能增加文采。如果运用老素材,就要挖掘出新意,体现考生的个性思维和语句文采。

(三)亮创意,不落俗套

“文似看山不喜平”,考生要打破思维定势,摆脱千遍一律、人云亦云的局限,就像【例文1】所说的,要“拒绝平庸”,把独特的创意亮出来,在创新上下点功夫。做到立意上不同凡响,取材上独辟蹊径,文体上或小说或剧本,或书信或日记,或复杂的记叙文或文采飞扬的议论性散文,只要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惊喜,往往就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如2008年高考上海满分作文:

【例文4】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s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本文不落俗套,富有创意,主要体现在:一、文体上,议论性散文,这是当年上海唯一的一篇;二、选材上,选择的是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并把它真实地描绘了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三、表达了作者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四、描写非常细腻,“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等等;五、写出了农民工子女的变化,“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这篇作文把思想深度用朴实的文字表现出来,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时尚的包装,但是立意高,角度新,充满创意,字里行间透露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引发了阅卷者内心的共鸣。

三、“扣”、“亮”结合,让你的文章无懈可击

当然,“扣”、“亮”不是矛盾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互相统一的关系。考场作文,要想获得高分,只有“扣”、“亮”结合,才让你的文章无懈可击,夺取高考作文高分。

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8篇

一、以爱为先导,创设人文氛围

冰心老人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对于学生而言,缺乏了起码的爱,也就意味捉着本性的迷失。而现实是这样,整个社会的爱像黄土地里的水分一样,正在蒸发和流失。爱的“荒漠化”同样袭击着当代中学生的心灵。就拿我们学校眼前的现象来说,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中学。每到赶集,校园内的家长就川流不息,她们在干什么呢?是为学生送爱的,有的家长为自己的孩子端着香喷喷的饭菜;有的家长为自己的孩子去灶打水;有的忙碌的为自己的孩子买好吃的。真是干的不亦乐乎。看似家长在百忙中为孩子奉献爱心。其实,这种爱是一种“悲爱”。这种爱越迫切,对学生的成长危害越大。学生越不知道珍惜人间之爱。还有我们时常在校园内碰到学生之间的伤害事件。这些都在反复昭示着现实:没有恰当的爱的浇灌的心灵是荒芜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做语文教师的急需点亮中学生爱的明灯。让它照亮学生心灵的每一个角落。并且让学生知道,只有用爱来交换爱,用爱来滋润爱,用爱来培育爱。这种爱才是真正的人间之爱。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才能找到真正的落脚点。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时常在语文之前让学生举行五分钟以“爱心”为话题的演讲活动。内容包括关于“爱心”的名人传记、故事、散文等。这样长期的用爱心感染学生,用真情感化学生。让学生懂得了以爱心换取爱心,有付出的爱,才能享受到真正的爱。

二、以交流为主题,内化人文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语文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对学生平常的学习、生活,做人,做事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捕捉教机,随时进行交流。交流时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并且使之发扬光大。我曾经遇上这样的一名学生(差生)。在我的心目中印象一直是顽皮、不爱学习,只会抄袭作业,多次的管教都无济于事,我甚至感到她以无可救药了。然而有一次在作文上的一段话,改变了我的看法。她写到:

一步、两步、三步……

果然,老师走完这十一步开始转身,又迈着步子向前走。

从讲台到我的座位不多不少正好十二步。就是这一不步,整整三个月了,没有一位老师迈出第十二步,朝我这个角落“光顾”过。坐在这教室的最后一排,是老师的“偏心”还是“春风不度玉门关”。

看了这段话,我感到揪心的痛。同时,也为自己以前的偏见而深感惭愧。课外多次与她真心交流,最后,她才说出了肺腑之言,其中有一句是“这是我这三个月上每节课用心感受到的,老师你认真读了,我很感动”。紧接着这位同学脸上的苦涩不见了,并露出了从未有过的自豪。从此以后,她的变化很大,学习有很大的进步。后来,我又多次与班主任沟通。把这位学生从“春风不度玉门关”调到“举头望明月”的位置。这位学生让我也明白了语文老师的职业就是以心灵唤醒心灵,以人格赢得人格,以教师的人文情怀内化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关注;引导;人文素养

新编语文教材追求人文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协同互补,在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文化品位、语文素质得以提高。那么,怎样以语文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关注学生体验,引导学生走出教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基斯说过,“尽可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语文教师更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了解、猜测学生的以往经历,探悉学生的生活体验,为走出教材做好最基本的铺垫。知道,教材只是一种师生对话的文体,教材内容是为了引出一个话题或一个主题。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碰撞时,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学习到了语文知识,还满足了自身成长的需求。

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帮忙解决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个人眼中的西山都像柳宗元笔下的这么高峻、阔大、卓尔不群呢?”学生都笑了,他们认为问题过于简单,接着笔者介绍了西山的地理位置和海拔。笑声没有了,有些学生的脸上出现了惊讶、不解的神情。一阵阵轻声的议论在教室中蔓延开来,有的学生谈到了景与情的融合,有的认为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还有的说到作者的人生志向……适时点拨后,笔者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挫折、失败,教室里又是一阵争相恐后的诉说。“在挫折、失败面前我们该怎样做呢?”学生的那份若有所思的神情让笔者似乎听到了他们成长的声音。由此,笔者说到了前几天的语文测试,很多学生都低下了头。笔者说:“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人生的志向,没有爬起来继续前行的勇气。”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一篇篇美文定会开启学生的心智,理性的阳光定将照亮他们的心空,使他们前行的脚步更坚定、更执著,从而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二、精选课外阅读,品尝人生百味

如果说语文教材本身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搭建了一座广阔的平台,那么丰富的课外阅读使这一平台无限延伸,承载的内容也更为丰富。笔者筛选了一些短小的故事,以及引人深思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大千世界的精彩,并促使他们吸收所缺的“营养”,逐步健全自己的人格。当学生能自觉地拾起校园中的垃圾,狭隘和自私也与垃圾一起被丢进了垃圾箱;当他们把保护小鸟的牌子挂在村外的树林边,环保、友善己在他们心中生根;毕业离校时留恋的泪水,说明他们学会了感动、感谢和珍惜。看似平常小事,实能折射出人性的卑劣与崇高。笔者认为,在他们成长的岁月里,课外阅读为他们开启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当他人的认知经验,潜入学生的意识,并转化为行为意识的时候,心灵世界便会一片芳菲,情感的家园百花盛开,学会逐步成长为一个有价值追求和人性丰满的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

三、师生同作一文,储蓄精神财富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无论多么高超的写作技巧在苍白的作文素材面前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犹为重要。怎样帮他们睁开发现的眼睛,让他们勇于发现、善于发现、乐于发现呢?教师要让学生在共性的生活中找到个性的美。在一篇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中,笔者选取了我们共同经历的生活片断:为了参加学校的体操比赛,又不影响中考成绩,晚自习休息时间,我们班的学生全部整齐地站在教室后面的空地上,认真地练体操,没人组织而又都积极参加。那种情景成为了笔者的作文素材,笔者把它组织在文章中,写出了一个班主任的感动与骄傲。这是学生带给笔者的真实情感。读后,学生感动之余,若有所悟。此后,学生的文章中有了教师、家长、同学、朋友带给他们的感动,作文中少了空话、套话,多了一份朴实、真诚和心灵的震撼。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教师在文章中也易于发现学生自身修养方面的不足,真诚、友好、善意的提醒与帮助对学生更为有益。久而久之,学生的人生账户里,定会有一份不扉的积蓄。张文德先生在《找回学生作文的灵魂》一文中说:“人和文是永远不能分离的,一旦分离,人和文的价值都显得黯然失色,其原因十分简单,那就违背了作文的规律。”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同样能健全学生的人格,陶冶他们的心灵。

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10篇

回眸与发现

品读2011年中考作文题,我们的眼光不妨留意下列五个“光点”。

一、标题作文命题(含全命题和半命题)实现“完美转身”后,今年继续“强势扩张”,进入“成熟期”。 标题作文凭借它“限制适当”“便于操作评分”的优势,经过前两年的“美丽翻腾”和“完美转身”后,今年坐稳中考作文艺苑中的“当家花旦”并继续“强势扩张”。据笔者对1998―2010近三年的统计,标题作文命题所占比例分别为69.3%、77.3%、79%,今年根据对126份试卷的统计,标题作文更达85.5%,而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占比则分别降至6.7%与7.7%,已达历史最低。江苏省13个省级市2011年延续去年命题走向,全都是标题作文。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选题作文中,标题作文的匹配率也在强势扩张,话题作文在这一块的传统优势也在丢失,例如长沙市的两选题都是标题作文(《给自己一个拥抱》《______是我的名片》),还有承德市(《特殊的礼物》《再见______》)也是。这些都传达着一个强烈的信号――中考作文已经进入后话题命题时代,而且已经由探索期进入相对成熟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二、命题指导思想由“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悄悄地转向“适当地铺设‘门槛’”。经过近几年的命题检验,人们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中考作文命题“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不等于没有审题要求,“审题门槛低”并不意味着可以削平门槛。蕴含适当的审题要求,可以更好地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更加科学地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有利于拉开考生的差距。这种“悄悄地转向”表现在:

1.全命题形式占比大幅上升。全命题作文的约束、限制一般比半命题作文多。选题作文以前鲜见两个全命题组合,今年却并非个别,例如丽水题《欢乐一家亲》《美丽一瞬间》,南充题《沟通》《我和别人不一样》,荆州题《那一刻,我长大了》《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等。

还有,根据笔者近三年(2008―2010)的统计,全命题作文(含选题作文)占比分别为31%、39%、46%,今年笔者统计128份语文卷,全命题占比达53%,限制相对较多的这一命题形式已经坐稳“半壁江山”。

2.选题作文形式悄然降温。前三年,开放度较高的选题作文形式占比都在20%以上,去年达27%,今年却并未“继续看好”,而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紧缩”,只占21%左右。

3.全命题形式在精致中巧设“门槛”。南通市2010年考全命题《让我悄悄地告诉你》,与南通市一江之隔的上海市今年考全命题《悄悄地提醒》,初看两个题目很相似,仔细一想则会发现新设的“门槛”――“告诉”范围广,包括“提醒”,“提醒”属“告诉”,但“告诉”不一定是“提醒”。“提醒”出自真诚的和善意,是一种提示、启迪、关爱,它可以帮助人指明方向,明辨是非,它区别于循循善诱的说服,更与当众的训导不同,“提醒”是一种充满温馨的人文关怀的沟通方式。 “告诉”与“提醒”,一词之差,却将“门槛”巧设其中。

4.“要求”由“泛化”走向“定点”。以前“联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一类“泛化”要求正在被具体的“定点”式要求所替代。例如南通市考全命题《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要求”中的第一条就“定”得很明确:“捕捉生活细节,写出自己‘那一刻’的内心变化”。据此,阅卷组制订出下列评卷细则:“没有细节支撑,泛泛而谈;或没有体现‘那一刻’;或看不见‘内心变化’(即看不到‘原点’和‘变化点’)的文章不得进入一类卷”。结果,一批语言虽好但不合此“要求”的考场作文只能止步于一类卷的“门槛”之外,很可惜。

5.原来限制较少的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命题形式也在作“收缩”的尝试。例如武汉市考材料作文,提供羲之学书、孔子学琴和时珍学医三则材料,命题者没有让考生的思维在无限广阔的天空飞翔,而是提出三个问题让考生“回忆、思考”;而且因为所供材料带有抒情性和审美性(如说孔子学琴“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说时珍学医,“他的仁心已超越医术本身”等),因此考生所思所悟,只有涉及“学习可以超越一般知识与技术的层面,升华到真善美兼融或科学、道德、审美相结合的更高境界”这一类内容,才是最与题意吻合的。如此命题,考生手中牵引着风筝的线明显变短,空间也就大为缩小了。有意思的是,青岛和遂宁

所命的话题相似,前者为“反省自我”,后者为“反省”,很显然,后者未见其它要求,显得过于宽泛,前者限定在“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自我反省”范围内,给出的空间大小适当。

6.半命题作文的“牵线”也在悄悄“缩短”,增加限制。例如无锡题《我的快乐来自______》,提示语规定所补词语只能在“成功”“坚持”“梦想”“爱心”这四个词中选择一个,大大缩小了半命题作文这只“风筝”自由翱翔的空间。桂林题《我的______老师》,明确规定补题文字限于自己所学学科的名称。

三、“裸题”渐多,题型更趋简洁。设计提示语本是一把双刃剑,精心设计提示语既有可能开阔考生思路,起提醒、例示和引导的作用,又可能花去考生较多的阅读时间,造成审题的游移不定。所以近几年不设提示语的所谓“裸题”渐见其多,今年更是。例如江苏盐城去年的提示语已经很简明:“书香使我充实,书香让我陶醉,书香伴我成长……请以‘书香作伴’为题写一篇文章。”命题者只是从知识、审美和成长三个层面略作提示,点到即止;今年干脆不用提示语,就是一句话:“请以‘歌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这种简洁型命题的领军者应是上海市。上海市从2001年开始一直坚持简洁命题的探索,连续11年将审题要求寓于作文题目本身,即使在话题作文“繁花似锦”的时候也不动摇。2001年考《我想唱首歌》,后几年的考题分别为《喝彩》《我的视线》《我们是初升的太阳》《充满活力的岁月》《我们的名字是_____》《记住这一天》《我眼中的色彩》《在学海中游泳》《黑板上的记忆》,今年则考《悄悄地提醒》。这些“裸题” 返璞归真,从导向性、教育性和可写性方面看,都可圈可点,受到考生欢迎。

四、让“关注自身成长”“展现真实自我”成为考生的自然诉求。考察体现新课标精神的这一命题导向,可以发现今年的的特点更多。

1.“我”“自己”“自我”“长大”等字样备受青睐。《你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四川巴中)、《我改变了____的色彩》(重庆)、《《留点____给自己》(嘉兴)、《让我怦然心动的那句话》(哈尔滨)、《我长大了》((日照市)、《那一刻,我长大了》(荆州市)等题目大量涌现。

2.“成长”的起点.试探着向前延伸。前几年出现过一批《告别初三》《我的初三生活》一类的题目,今年不同了,也许是受到2010年江西省高考作文题《找回童年》和宁夏中考题《那年六一》的启示,中考作文题也“应声而起”,于是出现了《童年的游戏》(宜宾市)、《游戏》(广东省)、《____童心》(温州市)、《风筝》(德州市)等让考生走进童年寻找自由欢乐的题目。这类让考生唱“童年”歌的考题还很受欢迎,因为比起初中生活,童年生活的确有趣、丰富得多,他们可以说真话,抒真情;考生知道,就像鲁迅笔下的那些“偷”蚕豆一类的情节也能使人感到童真童稚可爱!最有意思的是宜昌题,只要考生借鉴鲁迅作品写“玩”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经历写篇文章即可,如让考生投票,此题也许会评上最“给力”的考题呢!

3.如果把写作内容比喻为以“我”为圆心,以成长为半径所作的圆,那么今年命题给出的“圆”面积更为广阔,要求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视野更广,触角的延伸更远。有的延伸至大语文,以致两地命题的用语大同小异――《也是一堂语文课》(南京题),《我最喜欢的一堂语文课》(济宁题);有的延伸至特殊的人及交往现象,如聊城题以“借口”为话题;眉山题提供古诗《约客》,要求从“站在诗人或朋友、或诗人与朋友”等角度构思行文;有的则直达心灵最深处、最“软”处,例如扬州题《忍不住____》,“忍”而未“住”,可见内心焦急无奈之深;长沙题《给自己一个拥抱》,从中看到心潮之汹涌;株洲市考《藏在____的秘密》,“秘密”且“藏”,则更让人期待聆听考生来自心房柔软处的倾诉……

4命题导向以引领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为主,也不乏对考生走出心理阴影的引导。“阳光心态”为主,只要看一下直接出现“阳光”字样的题目就可见一斑――《《阳光灿烂的日子》(济南市),《我心中的太阳》(潍坊市),《在阳光路上》(连云港市),《冬天里的一缕阳光》(邵阳题)……那些引导考生从情感世界中溢出快乐的题目也竞放异彩――《聊一聊快乐的往事》(安顺市),《收获快乐》(绵阳市),《我的快乐来自____》(无锡市),《快乐生活》(十堰市话题作文),《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绍兴市)……还有那些关于励志、向善、唯美的题目,也可圈可点。例如杭州市在材料中列举昙花等物在追求中的种种“舍弃”和“受苦”,要求以《为了自己的梦想》为题作文,“励志”色彩很浓;重庆题列举课文中“老王”等人物的善举,要求考生以《善良的魅力》为题写作,命题指向当今社会尚待大力提倡的向善之心,行善之举;让“美”成为常驻心中的素质并外化为自觉行动,也是命题者拟题时的理念指向,有的着眼美态展示,如《____如此美丽》(岳阳市);有的着眼即时感悟,如《美丽一瞬间》(丽水市);有的着眼审美比较,如《最美》(衢州市);有的则着眼自我审视,如《爱让我更加美丽》(莱芜市)……由此可见,让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作为主流命题思想,在今年的命题中体现得丰富多彩,亮点多多。(请接看2011・8期本文下)

上一篇:美丽的诗句范文 下一篇:说课步骤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