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司法范文

时间:2023-03-06 16:49:41

新公司法

新公司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司法;公司治理;完善

一、国内新公司法以及治理立法理念

国内以往公司的治理模式有两种,其中包括:股东本位主义以及利益相关人员治理主义这两种。本位主义观点认为,公司具有三大要素,股为首位,其二为资本、其三为章程这些都来源于股东或者是股东创建,那么股东即为公司最早的财产来源,亦为公司剩余的拥有者,并且是公司治理最为重要的力量。最初的公司是股东创建、其目的是发展壮大股东收益的组织体。但是现代公司治理发展变化,不再把股东视为公司唯一成员与治理主体了,在公司治理方面原则上还将保护股东的利益。利益相关人员治理主义的观点是,在当代社会,公司不应只被看成是谋取股东利益的工具,理应实现公司全部利益者的利益组织体系以及相关制度安排,公司管理人员要对公司的所有利益相关人员负责,不能仅仅只对股东负责。

二、新公司法以及公司的治理

新公司法经过缜密的制度设计,实现了关于股东大会的召集以及会议相关事项的规定,并且还增强了中小股东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大股东权力的滥用,极大完善股东大会的制度,进而更好的改善了新公司在治理方面的结构。

新公司法注重减弱董事长职权,并相应的增加了董事职权,以此降低其内部人员控制,在法律层面上吸引上市公司并独立其董事制度,让董事会更具有合理结构,强化职能。

监事会身为公司内部监督的机构,其为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在公司中,因为存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这种前提条件,股东身为公司的拥有者可经过股东大会决议来行使股东权利,公司董事会经过制定以及实施具体的相关经营设计行使经营权,因两者权力分工,而且途径行使不相同,因股东会有其分散性以及非常设性等特点,使其不能很好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缺乏相互制衡,这样就需要建立起独立完善的股东会与董事会以外的机构,并给予强大的监督权力,进而有利于公司未来更好的发展。

三、新公司法对于公司的外部治理

一般来说公司的外部治理是和公司的社会责任有一定关系的。公司的社会责任需要公司在谋求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确保股东利益之外的相关社会利益。

债权人因其对自身债权利益安全的关心对公司的分立、整合、以及违规转移资产等行为予以法定监督,而公司法给出了他们提出意见的程序。新公司的相关规定显示,公司股东随意使用公司法人与股东的有限责任,严重影响公司债权人利益的,那么要对公司债务有一定的附属责任。这是国内公司法中第一次纳入公司法人格否认机制,用以避免公司制度的违规操作,从根本确保市场经济秩序,通过法律去制衡债权人和股东间的相关利益。

目前新公司法的侧重点也倾向于保护职工的利益。新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显示;“公司一定要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关职工自身利益的问题要事先采纳工会以及职工自身的意见,公司决定改制与经营方面的相关问题,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要尊重公司工会的建议,同时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听取职工的建议。此规定说明了职工参与公司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举措及方式,非常科学的将民主管理和职工合法权益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其更有操作性;而且把这些内容在总则中予以深化,从根本提高了此项条款的法律效应。

文章中所提高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了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公司的主承销商、律师事务所以及上市推荐人,上述机构在公司的构建与发展环节,都获取了服务的机会以及相关利益,不过也要担当证明不实和保荐欺诈的风险,所以,上述机构在特定的期限以及特定的事项内会自行监督公司的相关行为。而新公司法也对中介机构违反公司业务有关的执业规范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做出相应的规定。

参考文献:

[1].薛祖云,黄彤.董事会、监事会制度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13(04):502-506

[2].钱丽萍,张复敏.谈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和完善――关于如何维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思考[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济业务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12(06):633-634

[3].喻昭永,米建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A].2013湖南省证券法制研究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专辑[C],2013,11(02):231-234

新公司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公司法 一人公司制度 公司 法律

【作者简介】孙夏男1983年6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研究方向:民商法方向

引言

我国修改后的公司法于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此次新公司法对于立法理念、立法政策、制度规则都有很大转变。一直以来争议很大的一人公司问题也尘埃落定。新公司法中规定了一人公司制度,堪称我国公司立法的一大突破。为了更好地领会一人公司制度的规 定,有必要对新公司法中这一制度的具体规定进行分析和评价,明确一人公司在我国的发展路径。

一、一人公司制度的内涵及确立价值分析

(一)一人公司制度含义

一人公司,也叫独资公司,股东(自然人或法人)仅为一人,并由该股东持有公司的全部出资或所有股份的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我国公司法目前只规定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二)我国一人公司制度的确立价值

首先,新公司法中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规定增加了公司法的普遍适用性。在公司设立方面和组织机构方面,新公司法第58条、第59条明确规定了一个自然人股东或一个法人股东可以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这样就使得成立一人公司真正地有法可依,增加了公司法的普遍适用性。

其次,新公司法中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规定为防止一人公司滥设作出努力。例如,新公司法第59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十万元。一人公司最低注册资本定为10万元而非一般有限责任公司为3万元,可见成立一人公司的门槛相对要高,以防任何人以较少资本滥设一人公司。

二、我国新公司法对一人公司制度的规制分析

(一)规定了特别的公示要求

《公司法》第60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在公司登记中注明自然人独资或者法人独资,并在公司营业执照中载明。”这是一种公示要求,便于他人清楚了解一人公司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与之交易的理性决策,对可能承受的法律风险做出正确判断其目的仍在于维护交易安全。

(二)禁止滥设一人公司

《公司法》第59条第2款规定:“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该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能投资设立新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这是对设立一人公司的限制。这种限制性规定主要是为了控制自然人一人公司的风险,防止投资者滥用公司法人格、滥设一人公司、操纵公司进行关联交易、转移财产、恶意逃避法律责任等,表明立法上对公司交易安全的重视。但该限制只适用于自然人一人公司,而法人可设立多家一人公司,且法人一人公司可转投资再设立一人公司。

(三)规定了对财务会计的要求

《公司法》第63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公司法》第8章集中规定了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要求所有形式的公司均应依法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同时规定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依法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三、我国一人公司制度存在的问题剖析

我国的一人公司制度的确立时间不长,在立法上以及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法律规制方面的漏洞

首先,在设立主体方面。发达国家的法律普遍禁止那些在法律上禁止从事营业活动者、禁治产权利人、巨额欠债无力偿还的人凭借一人公司外壳进入市场,并把它看成是保护市场安全的第一步。然而,我国新颁布的公司法中对一人公司的设立人并未作资格上的特殊限制。由于我国法律上并不存在个人破产的情况,一个人如果是巨额欠债无力偿还人,那么他再设立一人公司从事活动,法律无法对其禁止,而这样的一人公司无疑会对市场经济形成巨大威胁。其次,在资本维持方面。新公司法规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十万元,一次足额缴纳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额。”实行最低资本金制度,忽视了资本充实和维持义务。

(二)实际操作中的缺陷

1、关于一人公司的债务担保问题。一人公司的股东只有一人,缺少股东之间和公司内部的相互制衡,而且惟一股东通常同时作为公司董事或经理而直接经营公司,因此极易发生股东滥用公司法人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转移或侵吞公司财产司财产与股东财产混同、欺诈、操纵公司进行关联易、自我交易、给自己支付巨额报酬等情形,损害债人的合法利益。

2、我国《公司法》缺少一人公司信用体系建立制度目前在立法上所确立的一人公司制度,从一定层面上讲所面对的风险比较大。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一人公司将面对极大的困难,甚至会给企业的发展、交易安全的维护与债权人利益的保障带来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而我国的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至今无信用立法,信用度还不高,公司丑恶不断见之报端。

四、我国一人公司制度的完善对策

当前,我国的一人公司制度存在的缺陷,对我国公司管理的规范化乃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亟待相关的策略对此进行完善。

(一)完善相关的立法规定

应当在立法上明确规定一人公司,以此避免由于立法态度模糊而造成实践中的意见分歧。理由如下:(1)从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立法的实践和发展趋势看,一般均对一人公司加以了立法规定。中国虽不能完全照西方的做法,但在立法上规定一人公司形式应是《公司法》进一步完善的一个方面。(2)即使对一人公司持否定态度,也难以禁止实质意义上的一人公司,如果承认一人公司,反而可以通过法律来严格加以规范。通过立法的完善,对一人公司的设立和运营作出严格规定。正是由于一人公司的股东完全控制着公司资产和经营,同时该股东又只需承担有限责任,为防止股东滥用公司人格,损害公司相对人利益,法律应对一人公司的设立条件和运营方式作出特殊要求,对股东个人的投资行为也应作出某些限制。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立法经验。

(二)建立相关的配套体系

1、完善对一人公司财务的监控。财务会计制度是一个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和一个社会能否稳定的基础,而一人公司因为股东只有一人。财务会计人员的任免都由唯一股东决定。唯股东权力过大,财务会计人员只能对其“言听计从”,因此做假账的行为在所难免。笔者认为,设立专门的会计公司应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途径,财务会计人员隶属于会计公司,而不再隶属于一人公司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2、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的构建。一人公司的健康发展,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满足作为基础,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和体系就是其中之一。在我国现今信用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信用度还处于相对较低的阶段。因此在此时引入一人公司这种对股东个人的信用有很高要求的制度,还是存在很高的风险的。从我国以往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均存在失信的问题,那么想要促进一人公司合法经营、信用的制度的构建、信用体系的建立,将会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结语

我国新公司法对于一人公司制度的规定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同时还存在着不成熟之处,制度的完善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我们坚信一人公司制度本着自身的优势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德枢.一人公司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伍露,郑远民.论一人公司治理结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4)

新公司法范文第3篇

2005年10月27日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公司法修正案对1993年颁布,并经1999年、2004年两次局部微小修订的公司法做了全面的修改。现在对于这次修订的成败进行评论为时尚早,但确定无疑的是,这部新的公司法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关于新公司法,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从总体上讲,这是一次成功的修订,但颂扬的话已经有许多人讲了,这里,我主要是针对新公司法实施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打打预防针。

01.注册资本分期缴付制

新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时只需缴足注册资本的20%,其余可在公司成立后的两年内缴足I投资公司则可以在五年内缴足(但与旧法一样,对于何谓“投资公司”仍未作任何定义)。股份有限公司则根据设立方式而有所不同:以发起设立方式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一样,也可以分期缴付,公司成立时,缴足20%,其余在公司成立后的两年内缴足;投资公司则可以在五年内缴足;以募集设立方式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则需要一次缴足,亦即注册资本只能与实收资本保持一致。

点评:注册资本分期缴付制度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已经实施多年。但是,新公司法并没有完全采纳外商投资企业的做法:外商投资企业是先注册领取营业执照,然后由股东依照法律和公司章程缴付出资。而新公司法仍要求在公司成立前,先有至少20%的注册资本实收到位。

在公司法修改的讨论过程中,授权资本制曾是呼声很高的一个选择,但是最终没有被采纳。而在我看来,这不能不说是此次公司法修改过程中的一大憾事。分期缴付资本,除了想当然的能够方便公司的设立、避免资金闲置的好处(这些好处我说是想当然的,是因为在旧公司法下,这些问题并不突出,实际上人们有的是办法来对付旧公司法的僵硬规定)外,所带来的全是难以很好解决的问题:

问题一:股东认购但未缴纳的出资在会计上应处理为股东对公司的一笔负债。但是,按照新公司法的规定,在股东没有缴足出资的情况下,只是构成股东之间的违约。按照以往法院的判例,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去向股东追缴出资,在主体资格上是不合格的,也就是公司不能向未缴足出资的股东追缴出资。如果在新公司法下,仍沿袭原来的做法,则公司将股东未缴纳的出资记为一项债权类资产,就没有法律依据;如果来来法院支持公司向股东追缴出资,则是否也受诉讼时效的约束,如果受约束,则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会变成一笔死账,此时,对公司的债权人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问题二:在股东认缴的出资是对公司承担的一笔确定负债的情况下,新公司法规定按照实缴资本比例分配红利是否公平?又假设各股东约定第二期出资的缴付时间是2007年6月30日。但是某股东眼看2006年利润情况不错,于是在2006年12月31g前将第二期出资缴纳给公司,在此情况下,公司有没有接受的义务?如果公司接受了,在分配2006年利润时,应该怎样分配?

问题三:在股东缴付了部分出资后,在章程规定的期限或者法律规定的两年期限届满时,如果部分或者全部股东都没有缴纳后续出资,怎么办?

这里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形:一种情形是:全体股东都心照不宣的不再缴纳后续出资,此时,除了根据新公司法第200条需要承担的行政责任外,似乎没有其他任何措施使各股东补缴出资。

另一种情形是:部分股东缴纳了后续出资,但部分股东没有缴纳。由于新公司法规定:除非另有约定,股东是按照实缴资本来进行分配的,此时这些已缴纳全部出资的股东可能也没有动力要求那些没有缴纳后续出资的股东补缴出资。

问题四:新公司法第43条规定: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此处的“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究竟应该是按照实缴资本的比例,还是按照认墩的资本比例,有待进一步明确。如果是按照实缴资本比例,则也存在与上述问题二类似的问题,而且在每次股东会议上,都得统计股东实缴资本数额。

问题五:新公司法第81条规定:对于分期缴付出资的股份有限公司,在缴足注册资本前,不得向他人募集股份。此处的向“他人募集股份”应作如何理解呢?如果是指公司在原股东缴足全部出资前,不能向其他股东发行股份,则采取分期缴付出资方式的股份公司即存在严重的风险:任何人也无法保证所有的股东都会按时缴付每期出资。

问题六:根据新公司法的规定,注册资本、实收资本都需要在营业执照上记载,这意味着每一次实收资本的变动,都需要办理变更登记。显然,每一次变革登记都是有费用的。

综上,我的建议是:除非你愿意请一名很好的公司法律师在设立公司时为你起草一份长达50页的章程,不要采纳分期缴纳出资的方式。这是徒招麻烦的行为。

02.股东可约定不按出资比例分红?

旧法下,公司的利润分配只能按照出资比例或者股份比例来分配。新法第35条则规定:(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但是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的除外(是否必须在章程中事先明确,公司法并没有明确);第167条对于股份公司的利润分配也规定:股份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但股份公司章程规定不按照持股比例分配的除外。也就是说,在新公司法下,不管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股东都可以选择不按照出资比例分配红利。

点评这项修改,是因应这样的要求:例如某创业投资公司与某在IT业内有巨大影响的某人共同投资成立一家公司,有可能创业投资公司提供大部分的资本,但可能只占少数股份,而该个人只出少许的资金,或者甚至不出资金,但占较高比例的股份。因为有这样的需求,所以在公司法修改过程中有人力主做这样的修改,而本人则一直是坚定的反对派。

我对此持有疑义的原因是:这是一项极易被滥用的制度:它既可以被用来方便地逃脱债务,也可以被用来行腐败之举;同时,这也是一项容易引发纠纷的制度。

先谈逃脱债务:在可以任意约定利润分配方式的情况下,如果某公司试图逃避债务,它可以将其全部资产投资于另一公司(新公司法已经取;肖了对外投资不能超过自有净资产50%的限制),然后约定10年之内不享受任何红利,10年以后再享有该公司全部或者大部分利润。对于这样的约定,你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是无效的,也不能认为就必然构成了以显著低价转让公司资产的行为(如果构成以显著低价转让公司资产,则债权人尚可依据合同法第74条主张撤销该项投资)。面对这样的投资行为,债权人就非常被动了:虽然债务人投资后形成的股权也是债务人的资产之一,可用来偿债,但由于有这样特殊的利润分配约定,这样的股权有什么价值呢?谁能预秆10年后的情况?

再谈腐败:A、B两人成立一家有限公司,B为某官员的代表。双方约定:共同出资,各占50%的股权,前三年全部利润归A,后三年全部利润归B。这样的约定不可谓不公平,但这可能是一种变相的行贿:双方心照不宣:公司前三年不会有利润,赢利期在第四年后。当然,没有公司法的这项制度,腐败仍在进行。

除了上述问题,允许股东约定不按出资比例进行分配,还有可能引发大量本来可以避免的麻烦。例如,股东可能仅仅对公司的利润分配进行约定,但对公司在清算时的剩余资产分配未有涉及;其他一些可能涉及利益分配的情况,如公积金转增资本、公司减资等,更有可能因被股东忽略而未在章程中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在这些情况下,出现纠纷的可能性反而增大了。

新公司法范文第4篇

Q3. 关于小股东利益的保护

新公司法在保护小股东利益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总体上来讲,这些努力对于改善中、小股东的地位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1.关于查账权

新公司法赋予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查账权,即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可以要求查阅会计账簿,如果被拒绝,则有权诉诸法院。同时,新公司法也规定,公司如果有合理根据认为查阅会计账簿有不正当目的,可能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可以拒绝提供查阅,但应当在股东提出书面查账要求后的15日内做出书面答复,并说明理由。

总体而言,这样的规定是合理的。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股东因为哪些目的进行查询会被认为损害公司的利益。不明确这一点,小股东的查询权可能被变相剥夺,或者小股东有可能滥用查询权。

我们认为在公司章程中对查账权的行使作适当的规范,一方面有助于保证正常的经营管理秩序,避免股东滥用查账权,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时,有适当的标准判断究竟股东的诉讼请求应否支持。

在我看来,在章程中设定以下一些规定应该是合理的:

(1)在股东提出查账要求时,公司有权要求该股东披露其所有关联企业(包括股东直接或者间接控制或者拥有重大影响的企业),并说明所有该等企业的主营业务。――该项要求的目的是使公司管理层得以判断股东查账目的是否合理。倘若股东的关联企业中存在公司的竞争对手,则公司据此拒绝股东的查账请求应该说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或者公司可以适当限制该股东的查账范围)。

图1 第152条图示

(2)股东在提出查账要求时,应书面保证对查账过程中所了解到的信息予以保密,且股东应保证不会将查账所获信息用于对公司不利的目的。

(3)股东应聘请具有较好信誉的会计事务所进行查帐。该项要求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让股东承担一定的查账成本,以保证查账的严肃性;另一方面,通过会计师查账,也能够避免由于对会计知识的不理解而导致的误解。

(4)股东提出查账要求后,公司可以有合理的准备时间,同时公司可以对查账方式、时间要求等做出合理的限制,以避免由于查账而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

2.累积投票制

新公司法明确规定股份有限公司选举董事、监事时,可以根据章程的规定或者股东大会的决议,实行累积投票制。累积投票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小股东提名的董事、监事候选人当选的机会。

在新公司法下,累积投票制是选择性而非强制性的,而且仅在股份有限公司一章中有相应规定。但并不能据此理解在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监事选举中不能实行累积投票制。

新公司法的一个遗漏是:应该明确规定:对于通过累积投票制选出的董事、监事的罢免也应该通过累积投票制进行表决,否则,如果可以通过普通表决方式将通过累积投票制选出的董事、监事罢免掉,则累积投票制所谓保护小股东的作用就大打折扣。建议各公司在自己的章程中对此予以适当的处理。

3.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小股东的退出

机制

新《公司法》第75条规定:有以下三种情形之一的,在股东会审议过程中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

(1) 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的;

(2) 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

(3) 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会议通过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的。

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60日内,股东与公司不能达成股权收购协议的,股东可以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9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讼。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由于其所持公司股权没有一个流通的市场,在股东不能有效地影响公司的决策,并且认为公司的决策不符合自身利益时,给予股东适当的退出安排是必要的。新公司法第75条的规定,大致反映了这样的精神,但在技术处理上却留下了不少遗憾。

首先, 公司法没有明确在根据第75条由公司收购股权时,是否仍需要履行公司法第178条规定的减资程序。而在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回购的相关条款中(第143条),则明确在公司因合并、分立导致异议股东要求公司回购其股份时,不再需要召开股东大会做出决议。

从立法目的看,应该理解在依据第75条回购股权时,虽然构成减资事项,但应该不再需要召开股东会议审议回购事项,亦无须征求债权人的意见。否则,股东的退出机制就成了一纸空文。

其次,关于“合理价格”的确定。可以合理预见的是,在股东依据75条主张退出权利时,如果事先对合理价格如何确定没有达成一致的协议,则往往很难形成一致的意见。因此,避免麻烦的最好办法是在制订公司章程之时,就对如何确定合理价格进行适当的约定。

其三,公司法第75条所谓的“连续五年盈利,且连续五年不分配”的标准并不合理。从一方面看,这样的标准过于苛刻,而且很容易规避:比如公司可以通过少量的分配或者将某一年度的利润进行一些技术处理(上市公司层出不穷的财务操纵案告诉我们,实现这样的技术处理极为简单),就可以绕开75条的适用。另一方面,在连续五年盈利的情况下,连续五年不分配,并不一定就是不合理。例如公司处于高成长期,每年都有大量的投资,虽然公司有利润,但将全部利润进行再投资可能是最经济的,符合全体股东的利益。公司法需要向股东提供的是:在公司不合理的不分配时,股东应该能够有所作为。

同时,在理解第75条的“分配”的含义时,也需要作进一步的澄清:即此处的分配是否包括类似以利润转增资本的情形。从立法目的看,应该认为不包括这样的分配形式:即公司即使在这五年内实施过以利润转增资本的安排,但这种安排并不构成75条项下的“分配”,否则将有违立法目的。

4.派生诉讼

派生诉讼要解决的是针对公司内部人的索赔:在一般情况下,公司利益受到他人损害,公司应该主动捍卫自己的权利,但是在公司受到内部人侵害的情况下,如公司因控股股东或者董事长的行为遭受损失时,指望公司主动提出索赔,则往往不具可操作性,这时,派生诉讼就很有必要。派生诉讼指股东为了公司的利益而以自身名义,要求相关责任人(主要是内部人)承担民事责任。

新公司法引入了派生诉讼制度:第150条和152条规定如下:

第150条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152条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有本法第150条规定的情形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180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书面请求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向人民法院提讼;监事有本法第一百五十条规定的情形的,前述股东可以书面请求董事会或者不设董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执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讼。

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或者董事会、执行董事收到前款规定的股东书面请求后拒绝提讼,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30日内未提讼,或者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前款规定的股东有权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讼。

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权益,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股东可以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讼 (152条如图1所示)。

如前所述,派生诉讼制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使内部人对公司的侵害行为有可行的救济途径。但是,一但确定引入该项制度,就必须考虑到该项制度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首先要考虑的是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执业风险。作为企业决策者,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如果时时面临被的风险,他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履行其职务,他也有可能变得过分保守和谨慎,从而贻误许多商业机会。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美国公司法确立了“商业判断原则”,其要义就是:法官没有能力比经营者本身作出更好的商业判断,如果董事或者经理在作出一项决定时,没有利益冲突,则除非董事、经理有明显的过失,则不应该凭事后的结果来要求董事、经理承担责任。在设计派生诉讼制度时,也充分体现出这一原则:例如在股东要求董事会对一名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诉讼时,如果董事会经过研究认为不更符合公司的利益,而且董事会成员与该高级管理人员没有利益关系,则法院应尊重董事会做出的决定,不应受理股东的派生诉讼。

关于派生诉讼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是:应防止派生诉讼成为股东进行敲诈的工具,具体的办法就是:派生诉讼一旦提起,就不能秘密和解,如果需要和解,则需要经过法院审核,而且需要公布和解方案。但新公司法关于这一点未有任何涉及。

新公司法范文第5篇

2013年10月,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奏响了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的前奏;同年1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修订,绘制了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的蓝图;2014年3月1日,新公司法正式实施,开启了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历史新篇章。

本次论坛以问题导向为中心,针对在资本制度改革背景下新《公司法》的司法适用问题展开了探讨。会议由中国政法大学商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商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赵旭东主持。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会长王保树,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宋晓明,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国务院法制办工交商事法制司司长张建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法规司司长姜天波,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民商经济法学院院长王卫国出席了本届论坛并致辞。会上,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杜军、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涌、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吕强、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周林彬、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慈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俊海、最高人民法院审监庭副庭长虞政平、华东政法大学教授顾功耘等来自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各位专家学者就新《公司法》的司法适用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关注新《公司法》研究诉讼面临的新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宋晓明

《公司法》的修订对于助推小微企业、鼓励投资创业、解决每年700多万大学生的就业、对于激发整个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人民法院审理公司诉讼当中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解决。本次《公司法》修订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还是要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如何面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特别是在实践当中如何加强协调、加强配合,理应受到各界的关注。希望本次修法能够促进宏观市场稳定、微观市场灵活、社会政策托底,真正实现所说的“不断推进治理国家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

资本三原则的弱化带来的新挑战

――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杜军

这次《公司法》修改取消法定最低注册资本额,资本设定完全交给股东甚至一元公司,资本确定原则发生变化;公司法允许股东无限期自己约定出资期限,资本维持原则严重削弱;再加上取消了现金出资30%的底线要求,原有的三大资本原则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种资本维持原则的削弱将给司法带来很多的问题:抽逃出资将更难界定,其程序问题也需要更进一步规定;公司资本不足时,公司获取资金规则亦不清楚;股东减少股权出资转而债权出资后的受偿顺序也需要重新确定;已变化的资本来源制度与未变化的利润分配、股份发行、减资等程序之间的协调也需要重新思考。

完全认缴制下避免出现极端公司

――中国政法大学商法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王涌

这次《公司法》的修改,实行了完全的认缴制,实缴制已经不再强制。在完全认缴制下,极可能出现一种非常极端的公司,资本完全是认缴的,没有实缴的。

完全认缴制在适用上有几个要点需要注意:债权人在个案当中可以要求公司未实缴出资股东清偿公司对他的债务;债权人在个案当中行使对未实缴出资股东请求权,标准是什么?还没有到实缴期限的股东,可以成为债权人请求权的对象;公司债权人债权产生的时间,无论是债权发生在先,还是未出缴出资的股东发行在后,都有权利主张债权;直接请求权和法人人格否认之间应为请求权竞合关系;减资可以对实缴部分或认缴部分单独减资。

工商登记应该包括股权冻结登记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吕强

关于注册资本制度改革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冻结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工商登记应该包括股权的冻结登记。新《公司法》并没有从法律上免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协助义务。国务院注册登记改革方案采取了“宽进严管”的运行方式,其不仅规定了市场主体信息公示系统,还强调了行政机关特别是司法机关的配合,股权登记应当属于此“严管”的应有之意。

第二,如果工商局拒绝履行办理协助义务的话,可能会产生4个方面的法律后果。第一,可能会侵害潜在的冻结股权受让方的权益;第二,没法控制冻结股权的转让,在股权查封过程中,可能存在第一手受让人再受让一手;第三,可能工商局会被相关法院采取民事强制措施;第四,工商局可能面临赔偿责任。

公司法的配套还应细化

――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周林彬

本次改革的思路是政府该放松的要放松,该加强的要加强,有的是减法,有的一定得是加法。目前,工商局的减法做得过多。设立的时候降低门槛,投资、营业自由,但是退市制度一定要加强,比如最高院有关公司清算和其他方面的执行的制度仍然是有效的,而且应该更加细化。公司到工商局进行登记的原因:一是公信力,二是股权登记的对抗效力,涉及善意取得的问题。如果转让了股权且善意,这个损失由谁来承担?仅仅指望通过一个企业征信系统让市场主体把握这个风险,而具有公信力的政府机关作为消极行政,并不符合改革的精神。

抓住修法契机,关注立法空白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慈蕴

本次资本制度的变革对公司资本的整体制度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它却成为一个契机。

《公司法》修订主要有以下3个关注点:第一,这次《公司法》的改革对公司资本制度没有实质性影响。首先,虽然取消了最低资本额,采用了全面的认缴制度,但公司成立时候,全部资本必须全部发行,并且被全部认缴。其次,依然要适用资本三原则。再次, 虚假出资、抽逃出资、掺水股出资这一系列问题都没有因为这次公司资本制度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第二,资产信用和资本信用这两者之间不是同一个问题,不可以互相替代;第三,公司可以宽进了,保护债权人一些基本措施要加强。

注重瑕疵出资问题,保护债权人利益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俊海

本次《公司法》修订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第一,强化瑕疵出资和抽逃出资民事责任的重要性。第二,4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于刑法188条和189条修改之后意味着什么?虚假出资责任一定要明确。第三,关于瑕疵出资问题,不及时、不足额、不适当和根本没有出资,及时出资是按照认缴方式做的,如果显著不公平、不合理的,破产行为要提前。关于3个责任,为对公司的责任、对其他股东的违约责任和对债权人代位清偿责任。第四,关于抽逃出资,不能入罪,但是有民事责任。对公司承担侵权责任,对公司债权人承担代位清偿责任。

新《公司法》背景下的验资程序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顾功耘

新《公司法》下,验资程序在确定股东出资多少、实缴多少与出资形式方面仍然有意义。对于募集设立的公司及国务院规定的特殊的公司,在验资方面并未变化,仍然需要法定验资。而对于其他类型的公司,验资将从法定程序变成依章程规定进行,可以由第三方或者公司内部部门来执行并出具验资报告,经董事会认可后,则董事会需对公司实际到位的资金负责,董事会有催收出资和公开验资信息的义务。评估与验资并不相同,评估是专门机构对非现金出资部分的价值确定,在验资中,实物出资价格不应高于评估价格。验资中未出资的股东其分红权、投票权、知情权等股东权利应该受到一定限制。

积极应对资本制度改革带来的新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审监庭副庭长虞政平

本次修订核心是资本制度改革,从《公司法》几百年的发展趋势来看,股东人数越来越少,资本要求越来越低,公司治理结构越来越宽松,股东自治权利、公司意思自治权利越来越大,我们现在所做的这些改革显然和国际公司法的发展趋势是相符合的。

对于本次改革的内容,很多学者的文章当中都已经有所涉及,并非没有准备好。改革之后形成的市场交易模式对债权人总体是有利的,对司法总体是有利的,对解决执行难总体也是有利的。同时,本次改革为一些可能面临投资障碍的人提供一些可能的渠道,实际上增加了投资的保护。

新公司法范文第6篇

一、新公司法的“好”:为登记工作中的疑难困惑提供了答案

(一)公司法人资格和经营资格的分离

原公司法第192条规定“公司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被依法责令关闭的,应当解散,由有关主管机关组织股东、有关机关及有关专业人员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新公司法则直接规定行政强制解散为公司解散的原因之一:“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并明确规定:“清算期间,公司存续,但不得开展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这就在法律层面上明确了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之后、处于清算期间尚未办理工商注销手续之前的法律地位:即被解散公司虽已丧失经营活动能力,但仍具有法人资格,仍可以成为被告,仍然要承担责任,从而对一直争论不休的疑难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应该看到,这对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法人资格和经营资格的存续问题作的规定,对非公司制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的资格认定具有借鉴作用。

(二)追究法律责任主体的明确

原公司法在法律责任一章中未对追究违法行为主体作出明确规定,导致工商部门在办案中,既对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等行为进行查处,又对企业另立会计账簿、未依法提取法定公积金等违法行为越权行使权力,产生一定的纠纷与矛盾。新公司法在法律责任一章中对哪些违法行为由登记主管部门查处、哪些违法行为由有关主管部门查处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对另立会计账簿行为的追究主体明确规定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

(三)新的公司创设理念

新公司法为鼓励创业投资,降低了公司注册资本数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分别从10万、30万、50万降至3万元,大大降低了公司设立门槛,使创业变成可能,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最引人注目的是增加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从而解决了现实中名为两人或多人投资实为一人投资公司的情况,更有助于对其规范和管理。分期缴纳资本制度也是一个亮点,虽然江苏省早就对内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分期缴纳实行试点,但在法律上作出明确规定还是第一次,这也是符合客观实际需要的。

(四)登记权限和程序更为合理

在登记权限上,新的《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总结工商机关多年登记实践经验,赋予地区工商局、直辖市工商分局和设区的市工商局的区分局公司登记权,一改其过去无权登记、有责监管的尴尬局面,从体制上理顺了工作机制,分清了权、责。登记机关对申请材料审查义务,《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根据《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了“申请人应当对申请文件、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从而免除了登记机关实质审查的责任,只要进行合理、谨慎的形式审查,依法登记即可。在登记程序上,新法废除了过去一些繁琐及不合理的规定,例如在名称预先核准过程中取消了提交股东身份证的要求、结合《行政许可法》增加了对撤销登记、注销登记程序的规定,缩短了公司合并、分立变更公告期的天数和次数、明确了公司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公司成立日期、经理可设可不设、公司设立条件中取消了“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的要求等等,可以看出,新公司法及其条例对登记程序过于僵化和不全面的地方都做了很多改进和完善,变得更为科学、合理、灵活、可行,受到登记一线工商干部的普遍欢迎。

二、新公司法的“难”:给工商登记及监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工作理念必须改变和创新,要树立“放宽准入、严格管理、加强服务”的工作态度

公司法的修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管理企业法到公司自治法的转变,放松了政府对公司的管制干预,更多的体现了私法自治的理念。公司法的诸多条文都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强制性规范减少了,任意性规范增多了,比如取消了对公司转投资的限制、降低了公司设立的资金门槛、出资方式更为灵活多样、公司章程在决定公司内部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小公司可豁免审计等等。但新公司法给市场主体的便利越多,对登记监管部门的要求就越高,依法许可、严格监管的难度也加大了。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随法而动,切实改变以往重许可轻监管、重事前规制轻事后管理的僵化保守的工作态度和静态管理的工作模式,认真研究立法的思想和法的精神,树立“放宽准入、严格管理、加强服务”的新的工作态度,做到主动考虑、加强研究、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和监管水平。

(二)具体业务上必须与时俱进,学习新法提高监管执法能力

新公司法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做了很多改进和补充,增加了很多新的规则和制度。变动非常之大。配套的规章、规定如《企业年度检验办法》、《外资企业适用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企业登记前置行政许可目录》等等都要陆续出台,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强学习,增强实践工作能力。新法的颁布不仅仅是登记条线同志要关注,在企业监管方面、执法办案方面都有涉及。一人公司是新型的公司模式,如何受理登记、审查、后续监督、退出市场都是一项新业务新挑战,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

1.登记工作。除了必须对公司设立条件、设立类型等及时掌握了解外,对公司章程的审查任务变得十分艰巨。新法使公司获得了很大的自治权,公司章程在安排公司内部事务上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们已经取消了以往提供“格式章程”给企业填空的做法,变为由股东自行设立章程,公司章程会变得更为复杂、丰富和更具个性。章程的审查义务因而更为艰巨,股东权利、股权转让、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权限、分红比例、阶段出资、法定代表人、决策方式、高管特殊责任(比如侵占商业机会的赔偿)、股权继承、对外投资和担保等等都必须严格审查。要仔细推敲章程的任意性条款、补充性条款以及法定条款是否符合公司法的规定,以防凭经验登记产生错误。今后的法院诉讼肯定会出现公司章程有效无效之争,有的与登记机关无关,有的则可能要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倍努力,改进和完善登记管理工作。

2.企业监管。公司法不仅仅是一部市场主体法,同时也是一部市场监管法,规定了政府怎样管理这些市场主体以及他们之间的行为。注册资本由实缴制变为分期缴纳制后公司设立条件更为宽松,但对后期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工商部门如何对企业实收资本实行分类、分阶段警示、如何从静态监管模式转变为后续监管及动态持续监管模式、如何改变以往侧重年检为重视辖区企业日常监管、如何建立全国登记信息联网实现一个自然人只能设立一个一人公司的目标等等,都依托于我们的信息化监管手段的完善、监管方式和监管机制的不断创新以及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的大力推进,责任艰巨,任重而道远。

3.经济监督检查。新法体现了“一宽一严”的立法思路。即在鼓励创业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的同时,对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等违法行为加大了处罚的力度,除将罚款的最高幅度从10%提高到15%,最高额度从10万元提高到50万元以外,对评估验资验证机构过失违法的罚款的最高额度也从违法所得的3倍提高到了5倍。另外,新公司法取消了“必须得在经营范围内活动”这句话,从立法意图上可以理解为超范围经营一般不认为行为无效。这意味着对经营范围的控制弱化了,一般的超范围经营不能再依据旧的《公司登记管理条例》进行处罚,这又是“宽”的体现。上述种种不同规定以及体现出来的法律规制思路的转变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并随之调整办案思路,以营造一个健康有序、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

(三)配套法律法规和规定必须及时修订和补充,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及时研究和解决

与新公司法配套的相关规章规定比如外资企业适用公司法的规定、前置许可的目录等等必须及时出台,《企业年度检验办法》、《合伙企业法》、《企业登记档案资料查询办法》等等必须配合公司法进行尽快修订。这都是工商部门目前面临的急需做好的工作,也是我们需要抓紧学习的内容之一。另外,在适用新公司法的工作实践中会出现一些新的困惑和新的难题,比如公司超范围经营国家限制经营需要许可才可经营的项目和行业的,对此种行为是按照新的《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处理还是按照国务院《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认定为一种无照经营行为?如按照主体法处理,在什么情形下可认定为“情节严重”?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思考。

徒法不足以自行。新公司法的修订与颁布,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契合了商事主体登记实践的发展规律,也给我们的工商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去学习去领会去落实。为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新公司法范文第7篇

一、公司法关于财务会计方面修订的内容

1、新《公司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公司应根据实际收到的出资额计入“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并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注册资本及其实际缴纳情况。

2、第二十七条规定:“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性财产应当进行评估作价”,但该条款与《企业会计准则》第10条中“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相抵触。根据“法律高于法规”的原则,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性资产,当然也包括无形资产,应当在评估后并经全体股东确认后,以确认价入账。

3、第二十五条规定:“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但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的除外。”公司分配红利时,应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或约定比例分配股利。

4、第一百六十七条规定:“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公司法》未对计提法定公益金做出规定,也就意味着公司无需计提法定公益金,公司原计提的法定公益金如何处理?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0条的规定,应采用追溯调整法冲销原来计提的法定公益金。由于公司的法定公益金系按照原《公司法》的规定和公司的利润分配政策计提,可能部分公益金已经使用。

5、第一百六十七条规定:“公司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不得分配利润。”公司应在利润分配方案中明确说明对公司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不分配利润,无需对该部分股份计提应付股利。

6、第一百六十九条规定:“公司的公积金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或者转为增加公司资本。但是,资本公积金不得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法定公积金转为资本时,所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得少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五。也就是说,公司不能将资本公积作为弥补亏损的来源,一般只作转增资本之用。

二、公司法修订的意义

1、《公司法》建立了一个真正的平等竞争的市场氛围。

新公司法大面积的修改了原公司法中不利于给社会公众投资热情的不足之处,使私人设立公司的程序、实体都与国有公司和外商投资公司逐步接近以至达到一致。这样一来,一方面能够给国内私有公司在精神上和物质上一种激励;更重要的是使所有的公司不再有所有制以及国别的区别。本来《公司法》就是针对所有的公司而制订的,特权公司的消除不仅能够给所有公司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也使这种公平的制度有了法律上的保障,这无疑使我国公司法得到了更好的完善。

2、《公司法》充分体现了对中小股东的保护,并建立了公司对社会的责任体制。

新《公司法》降低了公司设立的门槛、鼓励投资,促进公司自由灵活经营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一方面,新公司法修订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完善公司的股东权规定,特别是给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制度。另一方面,明文要求公司要诚实守信,并把承担社会责任当作企业的经营理念。

3、新公司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利于市场投资。

首光,新《公司法》对以前的有关公司资本和人数的门槛设置大幅度降低,给公司的成立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其次,我国的旧公司法的制定不是为了刺激投资人的投资积极性,而是为了改造传统的国有企业,使传统的国有企业摆脱效力低下的局面。新公司法降低了公司的注册资本及出资者的首次出资额,刺激了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4、确定了财务负责人作为高级管理人员的地位。

新公司法首次将财务负责人纳入高级管理人员之中,标志着财务负责人在公司资本运作、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权力、义务和责任的变化,如何适应这一法律要求的变化,合理定位并尽快转换角色,成为财务负责人所面临的挑战。财务人员应在学习新会计准则的同时,加强对新公司法的了解,真正成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

5、增强了公司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新《公司法》第34条明确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这一修订无疑增强了公司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以立法的形式确保了股东对公司会计信息的知情权,为其维护自身利益和有效做出投资决策莫定了基础。

三、公司法修订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一)资本制度的放宽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1、允许企业分期出资。

原公司法中要求的注册资本为实缴出资额或实收股本总额,而新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5年内缴足注册资本,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发起方式设立的首次认缴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其余部分在以后两年内缴足即可。因此,在财务会计上要区分“认缴出资额”和“实收资本”的区别。另外,企业对于未缴纳的资本额要进行催缴,必然会引起费用的产生,这部分的会计处理给财务会计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

2、对公司最低注册资本的要求有所降低。

有限责任公司由原来的按照行业分别限定,转为统一降至3万元。另外,投资公司可以在5年内缴足。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也由原公司法规定的1 000万元降到500万元,从而降低了公司设立的门槛。

3、出资的形式更加随意。

原公司法把出资形式明确限定在货币、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5种财产形式。而修订后的公司法不仅包含著作权、商标权以及专利权,使出资形式概念的涵盖范围更加宽泛,另外还规定非货币资产的出资比例最高可以达到70%,鼓励了高新技术加入投资,激励了他们的投资热情。这一点必然会引起对非货币性资产的评估等一系列问题。

(二)对于公司股利分配及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

在股利分配的规定上,贯彻“无盈不分”的原则,即公司当年无盈利时,原则上不得分配股利,否则,股东必须将违反规定分配的利润退还给公司。至于股利分配的比例,新《公司法》进一步扩大了公司的自治权,规定中允许股利分配比例与出资比例不同,认可股东之间的协议安排。因而投资者收益的确认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以股份比例为准,二是以约定比例为准。

新《公司法》的变化,给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编报带来影响,与此对应的《企业会计制度》和新《会计准则》相关方面也会相应的做出改变,合并财务会计报表的范围将会扩大。

(三)对于财务会计中关于利润分配的影响

1、法定公益金不再提取。

新公司法取消了公司按税后利润5%~10%的比例提取公益金的规定。与此相适应的财务会计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应调整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方法,取消了“利润分配――提取法定公益金”和“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科目;另一个是对于过去若干年来累计形成的法定公益金作出了相应的处理办法,即对于公司原计提的法定公益金应该采用追溯调整法冲销原来计提的法定公益金。

2、进一步明确资本公积的使用范围。

原公司法规定了公司公积金的三种用途,即弥补公司亏损、扩大生产经营或转增资本。但是并没有明确规定公积金是否包含资本公积金,带来了操作上的混乱,在上市公司会计实务中,不断地有公司将资本公积用来弥补亏损。新的公司法第169条对资本公积金弥补公司亏损做出了禁止性的规定,规定公司不能将资本公积作为弥补亏损的来源,一般只作转增资本之用,相应的会计处理也会有所改变。

3、公司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不得参与利润分配。

公司持有的本公司股份,即公司持有的库存股,是本公司以前发行的股票被本公司重新收回,从而成为本公司自己持有的股份。新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七条规定:“公司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不得分配利润。”公司应在利润分配方案中明确说明对公司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不分配利润,无需对该部分股份计提应付股利。

新公司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公司法;最低注册资本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068-03

一、公司最低注册资本制度设计初衷

公司的资本,是在公司章程中所确定的,由股东认缴并且经过公司登记注册的股本总额。它由股东或发起人出资,并转移所有权于公司,经过登记机关注册登记而具有公示效力,成为公司独立的法人财产,是公司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保证,也是公司组织经营的物质基础和信用的表征[1]。最低注册资本是由法律强制规定的公司在登记注册时不得低于某一注册数额的注册资本限额。由于它是由法律强制规定的,股东或发起人成立公司时必须缴纳的最低资本数额,所以如果股东或发起人缴纳的资本数额达不到法定标准,就不能得到成立该公司的准许,也就不能取得独立的法人资格。

我国《公司法》从平衡投资者(股东)与债权人两者的利益出发,为了维护经济的稳定与安全,为了给予债权人最低限度的保护,规定了最低注册资本制度[2]。具体说来:第一,基于股东的有限责任制度,公司股东仅在个人认缴的出资范围内对债权人承担有限责任。因此,公司法在对股东的权益给予了保护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最低注册资本制度便是出于这种考虑而进行的制度设计。因为当在股东受益于有限责任制度而有效的规避了市场的风险时,最低注册资本制度为公司债权人提供了物质担保,为债权人提供了最低限度的保护,不至于将市场的风险转移到债权人身上。第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渐完善,公司作为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主要组织形式,其安全设立及运行对经济秩序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作用。最低注册资本制度为设立公司设置了最低准入门槛,旨在避免投资者投资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为盲目设立公司,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如果经济效益不好,就会威胁损害到了债权人利益,公司的歇业和破产等现象也将会引发许多社会不安定因素,引起经济的震荡。同时,规定最低准入门槛也为了防止不法分子以欺诈的方式设立公司行为,破坏经济秩序,“皮包公司”即是典型[3]。以设立公司名义进行各种诈骗和投机活动,因其设立的公司是个空壳公司,没有物质基础的保证,就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一旦出现经济纠纷,便难以解决,从而引起经济混乱的局面。

二、最低注册资本制度的不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这一经济主体形式也日趋发展成熟。实践中,最初的制度设计暴露出来许多问题,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最低注册资本制度的改革条件也日渐成熟。最终,2013年12月新公司法修改草案获得通过,新《公司法》出台。新《公司法》对最低注册资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引发了笔者对最低注册资本制度的反思。笔者认为,最低注册资本制度有如下几点不足之处:

(一)最低注册资本制度难以有效保护债权人利益

公司注册资本是公司成立时依照法律规定注册登记的资本。公司一经获准注册成立,注册资本这一数字便实现了它的意义。然而,它并不能很好地起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作用。因为公司成立后,在运营过程中,注册资本这个数字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公司运营时的资本。如果公司经营不善,则可能其设立时的资本已然耗尽。司法实践中,就发生有很多注册资本雄厚的公司不能清偿债务,致使债权人利益受损的情形。究其原因,就是在于注册资本只是一个静态的数字,无论注册时资本有多雄厚,如果效益不好,长期亏损,也有可能变成一个空壳公司。事实上,对于债权人来说,债权担保主要依靠的是公司的真实资产,而非公司注册成立时这个静态的注册资本[4]。所以如果公司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而被申请进入破产程序,公司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再清偿劳动债务后,所剩财产通常不能完全清偿公司债权人的普通债权。此时,资本的担保功能实际上并未发挥有效的作用。同时,由于人们注重资本重要性的传统观念,易将资本与公司的实力联系起来,导致公司过分强调注册资本,进而引发了虚假验资,出资后又抽逃出资的情形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经济秩序和债权人的利益。

(二)抑制了投资者投资创业的热情

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应该是一种公平竞争、有活力的投资创业环境。如果没有竞争对手的加入,便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要有新的企业产生,新的竞争对手的加入,参与到激烈的竞争当中,形成生存的压力,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最低注册资本限额制度为设立公司设置了最低准入门槛,这使得有一定资本,但不够最低注册额的小微企业、中小型企业以及白手起家的创业者等被拒门外,他们不能够凭借成立公司这种以独立财产承担有限责任的组织形式参与市场竞争,因而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4]。他们只能以合伙企业、独资企业等以合伙财产或个人财产承担无限责任的方式参与竞争,加大了他们的风险,抑制了他们投资热情,这与鼓励投资兴业的理念不符。

(三)“一刀切”的法定注册资本额难以做到科学合理

新公司法范文第9篇

降低公司设立的条件

1.降低公司注册资本的数额要求和设立法定人数要求

新公司法取消了按照公司经营内容区分最低注册资本额的规定,将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额降至人民币3万元,并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降低为500万元。允许公司在2年内分期缴清,但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投资公司可以在5年内缴足。同时,新公司法增加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因此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的法定人数不再具有两人以上限制,只规定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即可。股份有限公司则应当以两人以上200人以下为发起人,其中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2.放宽出资方式

原公司法仅规定公司可以用货币、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出资。为放宽出资方式,同时避免增加过多的交易风险,新公司法采取列举和概括相结合的办法,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虽然出资方式有所放宽,但还做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的例外规定,公司应当对相关法律、法规予以特别注意。

3.提高非货币资产出资比例

原公司法规定,无形资产的出资比例不得高于公司注册资本的20%。新公司法规定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公司注册资本的30%,即非货币资产(包括无形资产)最高出资比例不得高于注册资本的70%。

规范公司对外投资和担保行为

1.取消对公司对外投资对象和比例的限制

原公司法规定,公司可以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并以出资额为限对所投资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另外还规定,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外,公司累计对外投资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为便利公司的投融资活动,新公司法规定,公司也可以向其他非公司制企业投资,并彻底取消了对公司对外投资比例的限制。但是,为了维护公司的有限责任,新公司法规定除了法律另有规定外,公司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

2.规范公司投资和为他人提供担保的行为

公司对外投资和为他人提供担保可能给公司财产带来较大风险,新公司法专门增加相关规定加以规范。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为他人提供担保,须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并不得超过公司章程规定的限额。同时,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这实际是对控股股东和经理人滥用权力的限制。另外,新公司法规定了决议时的回避制度,即相关的股东或者受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加表决。

调整公司财务会计制度

1.取消对公司提取公益金的强制性要求

公司提取公益金主要是用于购建职工住房。住房分配制度改革以后,企业已经不得再为职工住房筹集资金,公益金失去了原有用途。根据社会福利制度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变化,新公司法删去了有关公司提取公益金的规定。

2.加强外部审计

实践中存在公司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操纵会计师事务所做假账的现象,影响了外部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为了保障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真正发挥外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新公司法作了三方面的规定:一是规定公司聘用、解聘承办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由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定,在解聘表决时,应当允许会计师事务所陈述意见;二是公司应当向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拒绝、隐匿、谎报;三是监事会(监事)发现公司经营情况异常,可以进行调查,必要时,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协助其工作,费用由公司承担,这一规定也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

完善公司合并、分立和公司清算制度

1.简化公司合并、分立制度

原公司法规定的公司合并、分立程序过于繁琐。为了便利资本的重组和流动,新公司法作了两方面的修改:一是适当简化公司合并、分立、增资、减资公告程序;二是增加规定股东对于股东大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的,可以要求公司以合理价格收购其持有的公司股份,股份有限公司同样适用。

2.规范公司清算制度

为强化公司股东的清算责任,解决公司不清算而解散、逃废债务等问题,新公司法第十章“公司的解散和清算”作了以下规定:一是规定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撤销设立登记的应当解散,公司股东应当依法组织清算;二是当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又不能解决,当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10%以上的股东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时,公司也应当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三是明确规定在申报债权期间,清算组不得对债权人进行清偿,以保护所有债权人公平受偿;四是明确公司在清算期间视为存续。

确立公司及有关人员的诚信准则

公司的运作行为不仅关系股东、职工等内部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也对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公司及其股东、董事、监事也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因此,新公司法首先在总则中要求公司应当诚实守信,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履行社会责任。同时,加强对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增加规定四项上述人员的禁止行为:一是不得违反公司章程,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同意,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或者以公司财产为他人提供担保;二是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同意,与本公司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三是未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同意,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属于公司的商业机会,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四是接受他人与公司交易的佣金归为己有。

另外,新公司法对有关股票、债券发行的相关内容不再作规定,统一由《证券法》加以规定。因此,相关条件要求,公司应特别关注证券法内容。

新公司法范文第10篇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本次修改公司法的重点之一。新公司法进一步细化了董事会会议制度和工作程序,强化了对董事长权力的制约。同时,新公司法重点做了以下修改和完善:

1.强化监事会作用

新公司法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会的职责和议事程序,对股份有限公司的监事会也作了规定。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充实了监事会的职权,规定监事会有权向股东会提出罢免董事、经理的建议,列席董事会会议并对董事会决议事项提出质询或者建议等;二是规定监事会(监事)发现公司经营情况异常,可以进行调查,必要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协助其工作,费用由公司承担,另外,监事会(监事)行使职权所必需的费用,由公司承担;三是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1次,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会议至少每6个月召开1次,监事可以提议召开临时监事会会议。

2.明确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义务和责任

一是规定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负有忠实和勤勉义务。二是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必须遵循诚信原则,真诚地执行职务,谨慎、认真、勤勉地在其职权范围内行使职权,不得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属于公司的商业机会,不得接受与公司交易的佣金。三是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忠实和勤勉义务,不在职权范围内履行职责,致使公司利益受到重大损害的,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健全股东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机制

1.完善股东了解公司有关事务的措施和办法

新公司法规定股东有权查阅、复制公司章程、股东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股东也可以要求查阅有限责任公司会计账簿,除非有合理根据认为股东查阅有不正当目的,公司不得拒绝。如果公司拒绝查阅,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阅。同时,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应当置备有关资料,以便股东查阅,并应定期向股东披露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从公司获得报酬的情况。

2.增加中小股东在特定条件下退出公司的规定

现实中,有些有限责任公司的大股东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长期不向股东分配利润,也不允许中小股东查阅公司财务状况,权益受到损害的中小股东又无法像股份有限公司股东那样可以通过转让股份退出公司,致使中小股东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为保护中小股东合法权益,新公司法规定,在三种情形下,对股东会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合理价格收购其股权:一是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的;二是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三是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会议通过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的。如果公司与股东不能达成收购协议,股东可以在决议通过后90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讼。

3.完善股东会召集程序和议事规则

根据公司运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新公司法对股东会的召集程序、议事规则作了补充、完善。将有权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表决权比例由“1/4以上”改为“1/10以上”,另外,1/3以上的董事、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监事也可以提议召开股东临时会议。股份有限公司持有3%以上的股东享有提案权。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按照股东会的要求列席股东会并接受股东的质询。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监事,可以实行累积投票制。如果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公司转让、受让重大资产或者对外提供担保等事项必须经股东大会作出决议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应当及时召集和主持股东大会,由股东大会就上述事项进行表决。

4.完善有关股东诉讼的规定

新公司法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职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给公司造成损害的,股东可以书面请求监事会(监事)提讼;监事给公司造成损害的,股东可以请求董事会(执行董事)提讼;监事会、监事、董事会、执行董事拒绝提讼等情况下,股东可以直接提讼。如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损害股东利益的,股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另外,如果公司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确认该决议无效。

5.“揭开公司面纱”,防止公司股东滥用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实践中存在一些公司股东滥用有限责任逃废债务、逃避法律义务,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新公司法总则中对此作了原则性规定,即公司股东不得滥用其有限责任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规范上市公司及其有关人员的法律义务与责任

新公司法在第三章中专设一节“上市公司组织机构的特别规定”,作为第五节,主要规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关于重大资产处置和担保

如果上市公司在一年内购买、出售重大资产或者担保金额超过公司资产总额30%,则应当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并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

2.关于独立董事

新公司法仅作原则性规定,不作强制性要求,主要是因为已有监事会的规定,设置双重监督机制,恐怕有损效率。

3.关于董事会秘书

上市公司要设立董事会秘书,负责公司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会议的筹备、文件保管以及公司股东资料的管理,办理信息披露等事宜。

4.关于关联交易

一些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实际控制公司的人利用关联交易“掏空”公司,侵害了公司、公司中小股东和银行等债权人的利益。新公司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关联交易行为加以规范:一是在附则中给关联关系下了个定义。二是规定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三是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与董事会会议决议事项所涉及的企业有关联关系的,必须回避表决,董事会会议所作决议须经无关联关系董事过半数通过,出席董事会的无关联关系董事人数不足三人的,应将该事项提交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5.适当放松对于上市公司发起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股份转让限制

新公司法规定公司公开发行股份前已发行的股份,发起人自公司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原公司法规定为三年。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总数的25%,所持本公司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让起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原公司法规定上述情况都不得转让。

上一篇:司法改革范文 下一篇:情景模拟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