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新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26 15:12:32

新创新教育培训

新创新教育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育专业 创新创业教育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43-02

2015年5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的目标是: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2020年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数学教育专业属于高等教育大专层次教育,原来其目标就业岗位是中学数学教师,由于国家教师招考只有小学教师对应的合格学历是大专,所以将就业的岗位调整为小学数学教师。相比同样是大专层次的初等教育专业毕业生,数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数学学科优势明显。几年来根据内蒙古教育行业的发展特点,在深入调查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小饭桌等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意见》颁布后,按照国务院和教育部提出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求,我们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设置,大力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数学教育专业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教师职业需要创新创业教育

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使用的教材相同,参考书相近,但是面对的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资源和环境,讲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课需要自身不断的创新。随着教育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对教育要求的变化,时展和科技进步等诸多因素的推动,教师要不断开展教学改革。因此作为教师职业本身要求其创新意识必不可少。

2.数学的学科特点需要创新创业教育

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微积分的诞生、非欧几何的创立,每一次都是人类创新思维的里程碑。从一道数学题的多种解法,一个实际问题的不同数学表示形式,一个猜想的提出和证明等等,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的创新性特点。

3.数学教学需要创新创业教育。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数学教育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要求教师教学的创新思维要时时处处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新课标的数学课本中每节课几乎都在利用一题多解、一式多解的创新思维模式进行教学,所以教材设计体现的思维特点也对数学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二、数学教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实施途径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作为大学生群体是整个社会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人力资源,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通过在专业建设中的探索改进,形成了一些针对数学教育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做法经验。

1.调整培养方案,建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课程体系,让创新教育贯穿三年大学教育始终

我们将创新教育以专业实践课程为切入点,每门专业实践课程加入创新教育内容,使创新教育有依托,可实施,能实操。在第一学期依托入学教育课程,30课时;第二学期依托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60课时;第三学期依托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史、教学实践(一)课程,共120课时;第四学期依托就业创业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教学实践(二)、小学数学案例分析课程,共170课时;第五学期依托小学数学教学拓展训练、教育实习、SYB创业培训、数学建模课程,共270课时;第六学期依托顶岗教学实习,共390课时。这样在具体进行创新教育时就能够保证课时量,保证教师配备。课时量逐学期递增,专业创新课程量逐年加大,先培养创新意识,再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技能,使创新教育逐步强化,保证创新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

2.开展专业课程改革,专业课程与创新教育课程深度融合

在专业创新教育相关课程设置上,强化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培养,合理利用课程内容开发创新知识点,鼓励学生寻找、体验创新思维,感受创新精神对自身思想行为的影响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自主创新的能力。例如:《数学史》课程中有许多创新创意的素材,因为每一位数学家就是一本创新教育的教科书。我们经过课程改革,内容上强化了在数学史上变革精神强的几位数学家重点介绍――牛顿、伽利略、哥白尼、笛卡尔、罗巴切夫斯基等。以前课程中对伽利略、哥白尼介绍的较少,因为他们在物理和天文学方面的贡献更大一些,但是本次课改之后强化了他们的相关内容。源于没有他们敢为人先、勇于坚持的创新精神,就没有现代科学的诞生,更不会有数学的发展前进。教学方法上设置了小组学习、自主探索、自由发言、辩论环节,引导学生体验每一次的创新对人类文明的巨大推动作用,经过思辨学生对创新精神充满了敬意和渴望。考核方式上改变闭卷笔试,改为课程汇报形式,学生通过讲述一位科学家的经历、一个数学定理的诞生、一个数学难题的解决,重温每一次创新对历史的推动。让学生通过数学的发展、数学家的成长有目的的增强对创新精神进一步认识理解,大量的数学家经历告诉同学们创新对学科发展意义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及关键作用。从而使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变为引发学生主动学习思考自主创新的创新教育课程。

3.建立多种形式构成的实习实训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实习实训课程体系由培养方案内实习实训课程和培养方案外的实习实训环节两部分组成。培养方案内的包含由校内教师任教的实训课程、由实训基地小学教师任教的实训课程、由实训基地教育培训机构企业任教的实训课程、由校―校(小学)共同任教的实训课程、由校―企(教育培训机构)任教的实训课程这五类。培养方案外的实习实训环节不是以课程形式开展,而是以暑假实践、寒假实践、提前就业、节假日实践、课后实践的形式进行。课后实践是利用学生课后和课余时间,学校附近的小饭桌是主要的实践场所,学生从下午5点半至7点半在小饭桌辅导小学生写家庭作业。节假日实践、暑假实践、寒假实践一般是在教育培训机构,由于寒暑假和节假日小学生在公立学校放假,而正是教育培训机构开展补课的时间,需要大量的教辅人员,学生去教育培训机构担任助教工作,辅助主讲教师进行作业批改、教学秩序维护、家长沟通、为个别学生辅导等工作。提前就业是学校针对在毕业前签订就业协议的个别学生开展实践工作的形式。这些多样化的实习实训方式,推动了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为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的实践提供了保证。

4.开展学生讲座,利用前辈故事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学院将每周二下午作为学生活动时间,在这个时间里我们将学生活动和专业发展融合,安排了小学教师、学区教研室教师、优秀毕业生、实训基地辅导教师、成功创业毕业生的讲座,一般两周一次,一学期6次。通过真人真事的实例,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职业愿景,培养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鼓舞了学生勇于超越自我的信心,激发了学生推陈出新的创新意识,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撒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种子。

5.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近几年来我们联合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冠名举行学生教学技能大赛。冠名大赛的优点一是企业提供奖品和活动经费,可以缓解教学经费紧张的问题;二是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借机可以选拔人才;三是可以使我们作为教学者在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及行业发展趋势,以便及时进行专业课改,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由于近几年来学生毕业后通过教师招考的比例低,考取公立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师数量少,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教育培训机构。所以我们根据这样的就业形势,调整专业培养思路,主动找到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联合教学,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大赛由专业教师和培训机构人员共同担任辅导教师和评委。在共同的辅导工作中企业与专业教师互相启发,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专业教师的行业认知力,增加了企业人员的专业性,使辅导和竞赛工作成为创新、创意的平台。竞赛获奖选手在假期和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教育培训机构任职。这种学校-企业的直通车,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也提升了学校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

随着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内蒙古自治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在2015年12月1日的颁布,我们将继续探索数学教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实践技能进一步提高,开展以创新教育推动创业的途径探索,改善学生就业,推动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师范类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为推动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师范类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形成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7.29.

[2]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1.12.28.

[3]杨豫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丛书―小学数学》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3.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5.4.

新创新教育培训范文第2篇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创造力开发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对于创造力能否培养的问题还存在着广泛的质疑。有学者认为:“人类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的稀缺是基因注定的,不可更改的,至少在基因工程启动之前的历史中是这样的……我们知道怎样摧毁创造力,特别是根据中国的经验;我们不知道怎样判断和促进创新潜力,即使囊括全世界的经验。”中小学生不能侈谈创新,这种观点在中小学教师中具有广泛的市场,在他们看来,创新成为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不必要的负担。教育观念上的种种迷惘必然会最终反映到人才培养质量上来。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但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教育结果,与基础教育领域长期盛行的神秘主义创造观有关系,也与创造力科普工作不到位有关系,导致了对青少年创造力开发必要性、可行性的质疑。事实上,包括创造力在内的人的素质发展是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特征,即使会在某个特定的节点表现出明显的飞跃性特征,但也必定离不开一个量的积累。一个人的创造力不会在某个特定的人生节点突然出现,它需要一个累积的过程。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有学者研究发现:青少年是个体科学创造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表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但在14岁时要下降,在17岁时趋于定型。还有学者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创造力整体呈阶段性发展,在同一阶段内其发展呈连续性。青少年创造力从小学四年级起呈上升发展趋势,六年级到初一时水平明显提升,到初三时达到最高峰,进入高中后,其水平有所下降并呈稳定状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就是要帮助青少年有意识地去完成个体创造力的累积过程。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弊端之一是对创造力培养的重视不够。因此,青少年创造力开发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它是培养一大批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工程,更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

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理论阐释

当今社会还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认识误区:人才培养即教育是学校的任务,是教师的职责,其他社会主体的教育责任被严重边缘化。就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来说,普遍认为这是学校的事情,殊不知学校根本没有强大到可以独自承担如此艰巨的责任。我们从来不曾质疑过的“教育”和“学校”本身需要得到理性的检视。丹尼尔•科顿姆提出“教育是无用的”这一命题。他说“:如果我们打算全面彻底地思考教育的本质,那么,我们就必须想想教育的无用性……如果教育有任何价值可言,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教育是无用的。”这种观点无疑挑战了大多数人的教育常识,但却不乏其真知灼见。同样受到挑战的还有学校,家长们往往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尤其那些所谓“名校”,似乎就给孩子的人生买了一重放心的保险。盖托却提出了“上学真的有用吗”这一质疑,尽管这是针对美国教育和学校而提出的,但是,其独特的视角无疑能够引人深思。根据某研究机构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国内约有1.8万学生没有在校接受教育,而选择了“在家上学”。学校具有其自身的功能局限性,它难以独自完成其教育使命,以开发青少年创造力为旨归的科技创新教育需要建立和优化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就是从大教育观出发,建立相关组织、制度与机制,形成以学校为基地,社会各类主体协调配合、共同开发青少年创造力的社会系统。它至少包括以下重要的构成要素:一是学校。学校依然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主阵地。面向青少年创造力开发,学校应当在教师专业素质、课程教学体系、教学设施设备等做出相应调整。二是家庭。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其创造力开发。三是企业。企业应当肩负起社会公民的责任,承担起促进教育发展的社会义务,尽其最大能力为青少年提供参观与实践的机会。四是社区。社区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环境,社区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学校开展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五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是建立机制、搭建平台、统筹协调各类社会主体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六是群团组织。如团委、关工委、科协等组织应当多组织校际之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区域范围内形成科技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七是科研院所。科研院所是地方的智库,应该为青少年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能够走进实验室、走近专家学者,亲身体验创新过程。八是科技场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各类展览场馆都是人类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青少年们走进科技场馆,能够从无形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建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实践

近年来,绵阳市的高校和中小学校,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开展了课程教学、创新实践、创新竞赛、创业实践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成绩喜人。在科技博物馆建设、创新中心建设、乡村少年宫建设、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投入,成效显著。在创新教育机构方面,绵阳师范学院成立了专门开展创新教育的创新学院和部级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西南科技大学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部级综合性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绵阳市建有以展示中国核科技发展历程和展示“两弹一星”功勋获奖者及感人故事为主题的绵阳科技博物馆、绵阳市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馆、担当创新策源地和孵化器的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等等。在创新实践活动方面,由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教育体育局等单位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举办一次,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优秀科技辅导员评选、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等;此外,2014年还增设了科技城“小发明家”评选活动。由绵阳市教育体育局根据中小学课程组织开展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大赛、“为生活而设计”创新实践活动成果展、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等活动。绵阳市团市委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的创新创业热情和活力,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青年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组织开展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当然,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科技创新教育存在多头管理,缺乏必要的协调统合,主要涉及的政府部门有教育体育局、科协、团市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单位,中国科技城的科技人才、科研院所、科教场馆等科教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多为业余性质,许多单位缺乏专门的、高水平的指导教师;经费投入需加大,相关政策制度需完善;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的层次较低,制作较粗糙,知识与技术含量偏低。

四、优化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对策

绵阳市作为中国科技城,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这方面的工作还大有潜力。根据创造学原理和系统原理等理论,建构科学的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能够极大地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

(一)明确一个目标

中国科技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提升青少年创造力,倾力打造科技城创新文化。系统、科学的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能够促进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助于绵阳市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工作。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在“软实力”方面还需要提升。通过系统、全面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建设与实施,在全市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提高青少年创造力的同时,带动中小学校、社区、教育机构的创新氛围,同时影响家长和教师,形成更多、更大范围的市民关心、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能够促进绵阳市创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这对中国科技城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搭建三个平台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是在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需要搭建合理的创新实践平台以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创新实践平台主要包括三类:教育培训平台、实践活动平台、展示提升平台。

第一,教育培训平台。

科技创新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对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从现有的教育体系来看,传统的师范教育没有相应的创新教育师资,高水平的创新教育师资是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瓶颈之一。一是在教师培训方面,教师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主力军,需要组织开展市级、区县级、校级的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教师不仅要学习创新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而且要掌握如何在校内外有效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二是在学生培训方面,应该在最大范围内开展科技创新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的培训,并结合学生兴趣、需求、知识背景等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类型的学生培训。三是在家长培训方面:可在有条件的学校中开展家长培训;可借助“绵州讲坛”等形式,向更广泛的市民进行宣讲、培训。此外,在培训形式方面,可以借助“科技夏令营”“智能机器人培训班”“创造发明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生动有趣的、互动式的、体验式的不同方式,激发创新创造的兴趣,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创新实践活动。

第二,实践活动平台。

实践活动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国内外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往往是各种类型的创新竞赛,通过竞赛来吸引青少年进行学习和实践,并从中启迪创意思路,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目前,创新竞赛包括多种类型,尤其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智能机器人竞赛、青年创新创业竞赛等。一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主要有部级、省级和市级三类层次。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环保总局等联合主办的青少年学生科技竞赛和展示。二是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活动是一项综合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青少年科技活动,通过计算机编程、工程设计、动手制作与技术构建,结合青少年的日常观察、积累,去寻求自己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发展自己的创造力。三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是一项更贴近社会、更为复杂的创新实践活动。目前,国内有多个创新创业竞赛,例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2014年5月,绵阳市启动了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四是各类专题创新竞赛活动,例如:创意设计竞赛、航模比赛、劳技创新作品竞赛、“头脑奥林匹克活动”、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等,都是激发青少年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载体。

第三,展示提升平台。

通过教育培训和创新竞赛,将产生较多创新成果。为了营造创新氛围,激励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创新实践,设置不同类型的展示提升平台,不仅促进青少年自身的成长,而且能够较好地营造城市创新文化。首先,设立“市长创新奖”,每年评选2至3名在创新创造或创新竞赛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取得突出成果的青少年,颁发市长创新奖。通过对获奖者的宣传报道,营造创新氛围。其次,设立科技城发明奖,每两年进行一次评奖,对突出的青少年创新发明成果进行奖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科学家”评选活动。此外,还可以利用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在科博会上对绵阳市青少年的优秀创新成果进行展示。在绵阳市的新闻媒体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展示等活动,营造科技城创新文化。

(三)提供四项保障

为了确保中国科技城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力促进绵阳市创新文化的宣传,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中,还需要明确保障措施。

一是人员保障。

人是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主体。在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需要确保三类人员。首先,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全市科技创新教育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其次,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专家委员会,聘期国内外科技创新教育领域的专家,由他们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项目评审、指导等工作。最后,各类学校的“种子教师”,从各个学校抽选出骨干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然后回到原单位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培养,扩大科技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

二是条件保障。

青少年在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时,需要一定的实验室、资料室等条件,因此需要必要的条件保障。首先,在绵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设立开放实验室,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其次,遴选科技创新基地,将绵阳科技博物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馆、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等作为基地面向青少年开放。此外,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经验,成立“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并借鉴北京市的“翱翔计划”、重庆市的“雏鹰计划”,设立专门的、系统的、科学的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三是制度保障。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还需要在制度方面跟进,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明确职责、规范经费使用、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等方面建章立制,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创新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四是经费保障。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资金的保障。绵阳市在已有的相关资金的基础上,需要增加部分经费开展预算。此外,依托创新教育相关机构,可以以“命名”“赞助“”资助”等多种方面向社会募集资金。

新创新教育培训范文第3篇

【文章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作为担负着本土经济发展重任的地方高校教育尤为重要。为了摸清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现状,理清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关系,以便开展有效的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本课题以丽水学院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取了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总体水平偏低,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意愿呈互为影响关系;大多数大学生已意识到创新重要性,对创业的考虑比较慎重;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规避现象等,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创新创业;高校教育;意愿;文化环境;不确定性规避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教育部在2010年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21 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的时代,更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创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竞争态势不断加剧,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高校不再仅仅是产生理论家、思想家的摇篮,更要培养出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优秀创新创业型人才。大学生是社会上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个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蕴含着巨大的创新创业潜力,最有可能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作。

为一项系统工程,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之路仍然异常艰难,意愿不高。丽水市是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2013年1月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部级扶贫改革试验区之一。其经济后发崛起需要人才更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担负着本土经济发展重任的地方高校教育尤为重要。为了摸清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现状,理清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关系,开展有效的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本课题以丽水学院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取了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美国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较早的国家之一,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和教学研究体系。Chen 在对美国某个学校MBA 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上过管理类课程的数目与创业意愿正相关。Sagie 和Elizur认为其他专业的学生上过管理类课程后对成就有更高的需求,对创立公司也有积极的影响。Cluoes做的实证分析发现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前后,其决定创业与否有着显著的差异。国内学者李政认为创业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科所阎立钦教授指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能力为立足点的教育形式。创业离不开创新,创新必须通过创业来实现价值,二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关于创新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不少学者从专业、性别、年级、学校类型、家庭背景、是否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有无创业经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果。关于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美国投资奇才索罗斯就曾言:“我什么都不怕,只怕不确定性”。吉尔特·霍夫斯泰德为区别文化间差异而创立了“不确定性规避”理论。李璐认为不确定性规避弱的区域文化可以促进家庭创业教育;不确定性规避强的区域文化可以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王伟毅、李乾文曾对环境不确定性与创业活动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了综述,阐明了环境不确定性是创业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的观点。当前,国际上高校的“创业教育”正发生着重大变革,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即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培养、提升每个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而不仅仅是培养出几个自主创业的学生。认为有了“创新创业素质”,即使大学生毕业后不自主创业,而到各类企业、政府部门、高校或科研机构就业工作,或者选择攻读更高的学位,他们也能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更好的表现。

2 丽水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概况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丽水学院各级领导、部门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十分重视和支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作为其发展思路,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将增进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和能力的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社团活动等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在创新创业课程方面,在通识课程中开设通用性质的创新创业课程,专业模块课程中结合专业特点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课外实践方面,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成果有机结合。在社团活动方面,举办实验班,鼓励大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积极创造条件对学生优秀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切实扶持学生自主创业。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方面,提出了以教育教学一体化理念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为着力点的工作目标。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并采取项目化科研训练,建立了院、校、省三级学生科研立项目体系。即二级学院组织师生申报学生科研项目,并筛选立项,院级项目中择优推送到学校团委成为校级项目,校团委再从校级立项中择优推荐到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从而形成院、校、省三级递进式的学生科研立项模式。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面,打造了以创建知性、优雅、科创、爱心、书香和绿色校园为核心的“六个校园”系统工作体系,开展了主题活动、知识竞赛、观摩和宣讲等活动,从实际需要出发,学生自愿报名,杜绝形式主义。

3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现状实证研究

(1)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选择丽水学院8个二级分院的在校大学生(除医学院为大专生外,其他均是本科生)为调研对象。利用课余时间深入教室、自习室、寝室等学生聚集地随机调查样本,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共630份,回收有效问卷606份,回收率为96.19%。问卷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基本情况;二是创业意愿调查问卷;三是创新意愿调查问卷。

(2)创业意愿现状分析

1)创业意愿水平 问卷选择了一个二分变量,设计问题“毕业后是否考虑自主创业?”的是/否的回答来表示是否有创业意愿。其中有创业意向者381人,无创业意向者225人;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2.87%和37.13%。根据刘群、孟永对上海10所地方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调查,显示“未来会创业”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69%,“未来不会创业”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1%,王华锋等对浙江大学等近20 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创业意愿的有效率约为86.1%。比较之下,丽水学院大学生创业意愿低于上海,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于本省水平,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分析原因,除了政策、教育、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外,是否与区域创业文化环境有关,丽水市是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所在地创业文化环境对其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2)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本课题有效调查总人数606人,其中男生236人,女生370人;有创业意向者,男生66.10%,女生60.81%;性别因素对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略多于女性。年级因素对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三年级略多于其他年级。专业因素对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其中商学类、艺术类、工科类大学生创业意愿明显高于医学类、教育类大学生。生源因素对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最强,农村生源的大学生次之,乡镇生源的大学生最弱。见表1。

3)创业意愿形成动机与成因 大学生创业意愿形成的动机,通过问题“你准备创业的动机最主要是”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最多的是挑战自我,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在找工作困难并且工作待遇不理想的形势下敢干敢创、勇于探索的创业精神仍是精神主流;其次是就业压力大,说明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为生存而创业,缓解就业压力。至于自己做主、不受雇于他人,多赚钱、改善生活等,均属于创业经济回报,这是如今大多数创业者的动力,也是创业目标所在和真实体现。影响创业意愿形成的主要因素,通过问题“你认为对于你创业意愿形成最直接的因素是”来调查,结果显示,朋友(包括同学)带动的占比最大,其他依次是家庭支持、传媒影响、学校教育等。

4)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关系 共设三个问题进行调查:一是“你参与创业教育活动次数”;二是“你是否参加过创业教育培训”;三是“你认为学校创业教育对个人创业意愿形成的影响”。第一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70.30%参与过创业教育活动,29.70%未参加过创业教育活动。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活动的次数明显高于无创业意愿者,差异非常显著(P﹤0.005)。这说明广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并且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对于大学生创业意愿形成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第二个问题结果显示:有24.92%参加过创业教育培训,而参加过创业教育培训的大学生其创业意愿明显高于未参加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综上两项说明,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呈双赢互为正向影响关系。表1商学院大学生创业意愿最高,与《创业学》课程开设有关。因为《创业学》在商学院是必修课,在其他学院则为选修课;艺术学院和工学院的大学生创业意愿也较高,与创业教育培训和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关。第三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42.26%认为很重要,29.13%认为比较重要,二项相加得出结果为71.39%,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承认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然而,与朋友(包括同学)、家庭等因素相比,对于大学生本人而言,则认为创业教育并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尽管如此,上述研究也证明了创业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促进大学生创业、缓解就业压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反映出创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5)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 创业教育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作用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两方面。设计问题“你对丽水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评价”、“你是否考虑在丽水创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对丽水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评价表示很满意与比较满意的和是27.89%,比较不满意与很不满意的和是42.41%,另29.70%表示一般,说明了大学生对丽水市创业文化环境的满意率不高。此外,15.68%考虑在丽水创业。而考虑在丽水创业者与不考虑在丽水创业者对丽水市社会文化环境的看法也不同,前者的评价明显高于后者,其差异非常显著(P﹤0.005),反映了社会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也反映出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对所处地区社会文化环境的满意率较高。校园文化环境方面,通过设计问题“你觉得当前校园文化对创业的帮助”调查,结果显示:很好的与比较好的和是71.39%,比较差与很差的和是7.35%,另21.26%为一般,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创业意向者认可当前校园文化环境对创业意愿形成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也说明了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当前校园文化环境是比较满意的。

(3)创新意愿现状分析

1)创新意愿、创新认知与创新动机状况 对大学生创新意愿的调查,设计问题“你在学习中是否有尝试去创新的愿望”进行,结果显示:87.62%回答“是”,12.38%回答“否”。与创业意愿人数比较,显示大学生创新意愿高于创业意愿。关于创新认知的调查,设立了二个问题:一是“相对创业而言,你认为创新的重要性”调查,结果显示:有57.59%认为创新非常重要,34.16%认为比较重要,8.25%认为一般重要。说明了绝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二是设立了“坚持不懈、把握机遇、团队协作、保证团体成功”等几个创新成功必备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过创新教育活动的大学生回答“完全赞同”和“比较赞同”的比例普遍高于未曾参与过创新教育活动者,差异显著,说明创新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创新教育的认知和素质。关于创新动机的调查,设计问题“你认为创新愿望形成的最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专业知识技能是影响创新意愿的最主要的因素。

2)创新教育活动对创新意愿的影响 参与创新教育活动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5.31%,远大于创业教育活动人数,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创新意愿者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7.62%,后者多于前者,说明大学生创新热情和愿望较高。其中差异经调查发现部分学生虽未参与创新教育活动,但从校园文化宣传等其他途径了解了创新相关知识而产生了创新的愿望。将是否参与创新教育活动的人数与创新意愿人数的比例作X2检验,差异非常显著(P﹤0.01)。由此说明创新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意愿形成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作用。此外,又将创新教育活动人数比例(85.31%)、创新意愿人数比例(87.62%)与创业教育活动人数比例(70.30%)、创业意愿比例(62.81%)进行比较,显示创新教育活动的影响作用明显大于创业教育活动。综上,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形成具有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而具有创新创业愿望者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积极性高,也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创新意愿强于创业意愿,说明大学生热爱创新,而对创业的考虑相对比较慎重。

3)创新教育活动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影响 设计“创新兴越、创新胆量、创新决心、分析能力、协作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等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参与创新教育活动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未参与创新教育活动者,差异具有显著性(见表2)。证明了创新教育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作用,其结果与浙江嘉兴学院刘巧芝对浙江省10 所高校750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研究结果的意义相似。

注:* 表示很好和比较好的人数。

4)校园文化环境对创新意愿的影响 设立了三个问题进行调查:一是“校园文化氛围对创新意愿影响的重要性”;二是“校园物质与制度文化环境对创新意愿影响的重要性”;三是“精神和行为文化环境对创新意愿影响的重要性”。结果显示:85.97%认为校园文化氛围对创新意愿的影响很重要和比较重要;75.74%认为校园物质与制度文化环境对创新意愿的影响很重要和比较重要;78.05%认为精神和行为文化环境对创新意愿的影响很重要和比较重要。三项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由此证明了校园文化环境对创新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针对本校校园文化环境的评价,通过问题“如果以健康、积极和文明为视角,你如何评价目前的校园文化环境”进行调查,结果评价“很好”与“比较好”二项的和是61.55%,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当前校园文化环境的评价是满意和较满意的。

(4)不确定性规避现象

在就业压力日趋加大和周围创业环境的不确定形势下,一些大学生具有自主创业意向但又担心创业风险大于创业经济回报,举棋不定;也有一些大学生具有创新兴趣或有尝试创新意愿但又怕误了正常学业。设立了三个问题进行调查,即大学生创新创业最大障碍性因素,答案最多的是缺乏实践经验和资金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最害怕的因素,答案最多的是怕失败和怕误了正常学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最不确定的因素,答案最多的是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活前景。反映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自信心和风险承受能力弱;反映了不确定因素存在并且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5)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创新创业准备不足,能力逊色,削弱了创新创业意愿形成。原因与创新创业的障碍性因素、担忧因素、不确定性因素等有一定联系,而这些都是大学生初次创新创业将会遇到的常见问题。

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尚未完全开设,学生的创业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欠缺;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仍然注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联系不紧密,专业知识面临与创新创业需要脱节的强烈反差;学生不知道怎么运用所学知识去创新创业;师资综合素质还不完善,交叉学科知识、经验欠缺;实践历练机会少,学生把握机会能力弱;教育服务体系不成熟,没有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或设立但服务工作不到位。

3)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环境不甚理想 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氛围,逐年攀升的“公考”潮流,不断冲击大学生择业观。校园文化环境不很成熟,对创新创业的宣传较多的是赛事、社团活动等,对创新创业信息判断、机遇的把握、攻克挑战等一些实战性体验方面的宣传较少。

4)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不确定性规避现象 在校大学生既要完成学业,又要考虑就业与创业问题,规避性高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不确定情况下,表现忍受模糊性的程度高,不敢冒险,缺乏自信,创新创业意愿低;而规避性低的大学生忍受模糊性的程度低,富冒险精神,创新创业意愿高,并积极投身于其中。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文化环境中感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具有创新创业意向又富有挑战性的大学生既有期待、憧憬,又有模糊不确定性情绪,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为高校教育增加了管理困难。

4 建议

尽管我们不可能要求或期盼所有大学生毕业后都自主创业,人人参与创新。但对每个大学生来说,一旦有了创新创业素质,就拥有了伴随一生的宝贵财富,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有可能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1)构建适合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建议借鉴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的三种模式,即以传统教育教学体系为主导的高校自我培养型,以社会参与、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型,以及以大学生创业园为主导的政府推动型这三种模式。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路径方面,在参考国内外研究经验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构建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路径模型,见图1。

(2)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措施

1)社会(政府)层面 社会是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发祥地,政府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的政策支柱。(1)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丽水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人才而聚集人才的向心力不如发达地区,只有以更好的社会文化姿态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社会文化环境的创造靠大家,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发挥四元一体的作用,有效净化就业环境,促进就业公平,共同创造出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规范市场行为,建立起统一开放、平等竞争、规则健全、运转有序的市场体系,确保经济环境中每一个市场主体都能够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运作。(2)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定政策并通过多种媒介加以宣传和落实,同时建立和完善支持系统、实现帮扶长效机制、提供孵化支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2)学校方面 学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的专业技能支柱。(1)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五个方面入手,即价值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评价体系和监管体系。(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主抓三个平台入手:即创新创业基础平台,如知识培训、经验介绍、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等;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如演讲、模拟演练、学科竞赛等;创新创业实战平台,如参加各类大赛、校外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园区、成果孵化基地、创新创业网络实战等。(3)设立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完善服务体系。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培训服务、咨询服务和特别服务。服务途径:除了加强校与社会联盟、校与校联盟,校内各分院联盟,实现资源整合之外,还要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帮助大学生解决各种有关创新创业的疑问或是手续办理问题等难题。构成由服务项目、服务主体、服务机制、服务手段、服务绩效等有机复合体,形成政策、培训、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鼓励支持更多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愿望。

3)家庭方面 家庭及父母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的精神和物质支柱,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1)多鼓励子女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家庭创新创业教育应着重于“开拓”,树立人生的精彩在于自己对未来开拓的精神理念,而不是拘泥于钱多事少离家近的传统观念。家庭应多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树立信心,理性定位;同时注意其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善于寻找和把握机,勇于挑战。(2)尽量提供多方面帮助。首先是转变择业理念,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消除择业认识的一些误区:期望稳定工作而不愿意冒险自主创业;把创业简单理解为创办新企业;面对经验、项目、资金及技术缺乏的压力,畏惧自主创业等。其次,做一些具体工作来体现家庭的支持,比如帮助资料收集、信息分析、市场研判、资金筹备等。

4)大学生个人方面 大学生群体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休,无论毕业后是否创业,在校期间都应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中去。(1)规划好人生职业生涯。这是化被动为主动,变挑战为机遇的双赢选择。在高校教育下学会知识技能,培养自身创新创业素质,无论毕业后是否自主创业,都将有益无害用之一生。无论是否有创新创业意愿,都必须学技术、学经营、学创新,努力培养自己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每个人的经历、性格、能力各有不同,机遇也不尽相同。只要自己学有所长,自信自强,创新创业,多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充实自己,就能永远立足于社会。可以通过制定科学的自我管理计划,也可以从合伙创业、家庭创业或低成本的虚拟店铺开始,锻炼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2)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各种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自我、完善自我都有莫大的帮助。通过参与活动,不断磨砺、充实自己,培养自己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创新人格和团队协作精神;还可以学会冷静、独立地思考问题,学会沟通、交流技能,从而得到社会认可,让家长的教育投资获得回报。(3)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被动学习与掌握,而忽视了大学生进行开拓创新的能力和为人处事方法的实训和锻炼;偏重于被动就业型人才培养而忽视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大多眼高手低,不敢闯荡、不敢冒险,缺乏激情、缺乏自信,缺乏与沟通人交往的能力。大学生有很多优势,如年轻、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思维活跃善于创新。但也有弱点,如缺乏职场经验,人脉关系,商业网络;启动资金有限,起步困难;有信心,无耐心;有激情,欠恒心等。因此,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很重要,除了社会政府扶持、学校培养、家庭支持之外,大学生应积极主动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去。创新创业不等于创办企业,无论将来做什么工作,只要具备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都会有发挥价值的机会。当今社会,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离不开三大资源: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和校友资源。大学生应多关注信息、朋友、机遇。至于创新创业领域,可以多关注高科技领域、智力服务领域、创办工作室、中介服务、服装食品加工、服务咨询、装饰设计等。创新创业需要激情、需要理性,更需要恒心。

【参考文献】

[1]王华锋,郑珠,牛晋泽.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大学生为例[J].企业经济,2010,(10):73-76.

[2]郭洪,毛雨,白璇,曾峥等.大学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09,(09):69-74.

[3]李政.以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路径[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01):16-21.

[4]李璐.创业文化、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关系研究——以天津地区为例[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

[5]王伟毅,李乾文.环境不确定性与创业活动关系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3): 53- 57.

[6]刘群,孟永.上海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05):96-101.

[7]刘巧芝.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04):90-93.

【作者简介】

王烨冰(1982-),女,浙江丽水人,浙江省丽水学院商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创业教育。

夏更寿(1968-),男,浙江缙云人,浙江省丽水学院商学院书记;

新创新教育培训范文第4篇

“才不是,这分明是个美女!”

两边的争辩声此起彼伏,这场巫婆与美女之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相比同学们的激动,手拿画纸的老师似乎淡定许多。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戏法,当老师宣布谜底的时候,同学们不禁恍然大悟。原来,老师不过是将同一张图纸调转了180度之后再给不同小组的学生看而已。虽从未刻意提倡“抬头教育”,新昌职业技术学校的创新课堂上却从来没有一个趴着听课的学生。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想问题”,创新课堂常常传出令其他课堂羡慕的欢声笑语。

给学生一双会“思考”的手

谁说职校无创新?时至今日,如果再将创新划定为大学生的专利,有一个人肯定要跳出来说“不”,这个人就是新昌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吴亚宏。小发明、小创造,就要想人所想不到。在新昌职业技术学校这样一种浓郁的创新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似乎比别人拥有更强的创新思维。地处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浙江省首批科技强县的新昌职业技术学校,以领先一步的姿态不负其美名,早在2003年就开始了教育的创新探索――以“发掘亮点、发展亮点、创造亮点、宣传亮点、聚集亮点”为主线的“亮点工程”主体德育模式的实践,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昌职业技术学校师生频频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技能和创新创业大赛中摘金夺银,仅2010年该校就有46项作品获国家专利,不少专利已经投产创收。该校从2003年起试点“亮点学生和特色自强班级”到2008年创设科创协会,再到如今在整个高一年级普及创新课程,真正实现了创新教育由点至面的伞状辐射。为了深入探索中职学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特级教师潘美祥组织开展了省级课题《中职学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型技能人才”的概念,作为以“创新为灵魂”的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给学生一双会“思考”的手是其重要特征。该课题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效显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成果因具现实针对性、先导性、原创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效果的显著性,而极具推广价值,是中职内涵发展的突破和创新,被绍兴市人民政府评为职教教学成果一等奖。“创新人才是分类别与层次的。”吴亚宏校长强调,中职学校的创新教育更多地在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习惯的养成。“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是企业技改的需要,是学校内涵提升的需要,更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我们站在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高地,有条件、更有义务来承担这一创新使命。”

许创新一条无止境的路

多功能制图圆规、万能平口钳、多功能护理床、机床Z轴对刀仪……在新昌职业技术学校的技能与创新陈列室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创新作品背后却是无限的市场可能。“中职学校开展创新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该校机械专业的省特级教师潘美祥道出了个中真谛:“中职学校拥有创新教育所必需的师资、专业和设备等多方面的优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创新实践中来,而校企合作更为学生的创新探索把准了方向,提供了更大的创新实践舞台。”

接过潘美祥老师递来的多功能制图圆规,乍看之下似乎还未能领悟其中的创新奥妙,但就是这不起眼的粗细笔芯更换技术创新,使得该校陈煜栋、吴江辉两位同学的创新成果获得了全国最大的圆规生产企业――杭州爱华文具有限公司的青睐,得以成功投产。原本,创新项目进行到这里就已经是莫大的成功了,然而不竭探索的新昌职业技术学校创新教育团队又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成立一个创新作品展示交流店,让各个不同专业学生所制作的不同创新产品在这里进行展示、交流、交换或者出售,让学生来使用由同学自己设计、制作的产品,走上“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创新”的良性循环之路。奖项、专利、批量投产等各种形式的激励,使得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创新成为师生不懈的追求,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圆教师一个受欢迎的梦

想要真正担得起“最受欢迎教师”的美誉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传统课程的固有授课方式中跳出来,这对教师本身的创新素养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教会学生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等新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课程不好上,几乎是所有学校创新课程教师的共同感受。创新课程舍不得让别人上,这又是许多教师上过创新课程、体会到乐趣后的共同感悟。”作为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本中职创新教材《创新教程》的副主编,潘美祥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

“中职学校搞创新教育,优势在于师资,但瓶颈也在师资。”潘美祥老师说,当前承担全省中职学校创新课程教学的多是兼职教师,缺乏系统的创新教育培训和相关的创新教育经验。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新昌职业技术学校承担了首批创新课程的师资培训,来自全省60多所中职学校的134名教师接受了一次创新思维的头脑风暴。“授课的虽然只是普通的一线教师,但是台下听课的老师们却都津津有味,他们全部从开始听到结束,甚至还抱怨培训的时间太短了,这样的机会太少了。”为了将线下短期培训延伸到线上长期交流,潘美祥老师还专门创建了“中职创新”QQ群,教师们通过加入QQ群的方式,谈体会、说感想、议困惑、提建议、搞调研,搜集网络资源,并将各自的创新教案、多媒体课件、创新视频等上传共享。浙江中职创新型师资队伍行走在快速成长之路上。

从一所学校的创新实践探索,辐射发展到整个浙江省的创新教育研究,新昌职业技术学校在全省范围内刮起了一阵创新风暴!“学校以‘植根区域经济,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正在创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利用学校师资、技术、设备等优势,为广大中小企业开展多种服务,也为师生将创新作品孵化为创业项目提供帮助,增强中职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提高中职教育吸引力。”行一步而思五步,吴亚宏校长脸上展露出对中职创新教育的执着与笃定。

创新教育必将成为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亮点,创新教育必将创造中职教育新的辉煌!

跳蚤一条街上,琳琅满目的手工作品正在期待着它们的新主人。每个摊点前都围着不少心动的同学,看看泥塑,再摸摸剪纸,似乎连十字绣也很喜欢。这些小玩意儿都是东阳市技术学校的同学们亲手制作的,虽然手工还略显粗糙,却饱含着同学们满满的热情。

“这些手艺你们都是在哪儿学的呀?”

“兴趣特色课上。”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那兴奋的神情中所流露出来的自豪感让人忍不住想要接近这些神奇的“兴趣特色课”。记者了解到,作为东阳市技术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特色兴趣课”自从开课以来就一直是最受同学们欢迎的课程。“在特色课的课堂上,所有同学都高昂着头,生怕错过什么精彩的内容。”

热门课程激发学生“两创”兴趣

学年伊始,一份份“最擅长教授的课程”清单如雪片般汇集到东阳市技术学校教务处主任手中。专业之外,要求每位教师都提供一门自己最擅长的课程,并最终汇集成一份多达360门课程的选课菜单,由每个班级自由选择最喜欢上的课程。通过演讲与口才、象棋、泥塑等课程的培养与熏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特色课程就这样在东阳市技术学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学生特别喜欢兴趣特色课,一个个小身板挺得直直的,因为课堂氛围不枯燥,而且都是学生自己喜欢听的内容,所以他们都能特别自觉地融入课堂当中,连平日课堂上的一些不良习惯都消失了。”说到兴趣特色课程带给学生的最直观改变,东阳市技术学校的语文老师张锦花深有感触:“我平时是教语文的,到了周四晚上,我就给学生们上一门普通话技巧的课。因为是创新创业课程的辅助课程,所以我的普通话教学就与学生日后的求职和就业联系起来,指导学生如何用一口流利而悦耳的普通话赢得企业的青睐。”将普通话教学从理论层面解放出来,更注重方法与技巧的传授,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加深对练好一口流利普通话的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激发他们的兴趣,这就是该校开设普通话兴趣特色课程的一个重要原因。

特色教育推进“两创”顺利开展

“创新创业不是单纯的一个点子、一家商铺,更要求学生能够具备综合能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人际交往、市场判断、创新思维等能力和意识都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些仅凭创新创业课程本身,还远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育人效果。”谈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同时以兴趣特色课程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初衷,东阳市技术学校校长韦跃忠说:“现在我们学校从事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大多是劳技或科技教师,教师专业性还不足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尚有些欠缺,他们多少有点‘兼职’的性质。再加上普适性教材打破了专业的界限,这无形中增加了将创新创业课程与学生专业课程有效结合的难度,课程安排方面的冲突与局促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缺乏专业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对于当下在中职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针见血的剖析,更加坚定了韦跃忠校长要尝试以兴趣特色教育为辅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决心。“在课程中灌输创新创业理念,让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特长与日后的就业创业相结合,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韦跃忠校长表示:“职业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并不是要培养多少实业家和创业者,重点在于创新思路的植入。”通过兴趣特色课程的开展,东阳市技术学校的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于专业以外知识世界的视野也更加开阔,可谓受益匪浅。

“对于老师来说,将自己专业之外的特长加以发挥,也实现了自身知识体系的丰富与飞跃,这对于加深我们自身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对于提高我们的教科研能力都很有帮助。”正如张锦花老师说的那样,老师们为了上好兴趣特色课程而自主研发、编写的教案,也成为了东阳市技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宝贵财富,未来还将汇编成册,更好地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

校企合作凸现“两创”广阔前景

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企业是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阵地,拥有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一方面,企业可以发挥资金优势,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与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发挥人力资源优势,选派一些经营管理精英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作为学校,应适时抓住机遇,依托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搭建开放共享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便捷、完整、有效的服务。

随着部分企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横店联谊电机有限公司还出资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来鼓励校内创新创业特别优秀的学生。在企业的支持下,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不断高涨,积极到企业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在各级各类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比赛中成绩斐然。“在今年9月底举行的金华市第四届中职学校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参赛的8件作品中,1个获得了一等奖、3个获得二等奖、4个获得三等奖。这说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已初见成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韦跃忠校长感慨说,“希望这样的企业能够越来越多。”

新创新教育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调适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各高校开始对学生进行创业创新教育,取得了一些效果。近几年,我国每年应届高校毕业生都达到600多万人,就业压力陡增。就业双向选择的模式要求大学生必须在知识结构、社会经验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因此,需要进一步推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一、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存在问题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创业教育的定义,从广义上说是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人,而创新教育则是以培养创新意识、精神、思维、能力与人格等多个元素的教育活动。从内涵上而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统一的。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为原则,在四个维度上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一,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强化实践活动中创新创业意识对个体心理倾向的动力作用,培养大学生自主意识与竞争意识;第二,塑造大学生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第三,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引导大学生规范个体从事社会活动行为;第四,健全大学生创业心理与人格。

目前,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是在社会就业形势日趋复杂的情况下高等教育深化推进的教育改革内容之一。然而,就当前大学生自身而言,创业意识与创新意识相对淡薄,只有少部分大学生愿意将创业作为毕业之后的选择。但毕业后,真正选择创业道路的更是少之又少。在人力资源市场,岗位供给与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种较好的选择,然而在他们的理解中,自主创业存在很多误区。首先认为自主创业是无奈之举,与其承受自主创业必须面对不稳定局面带来的压力,不如寻找一份相对稳妥舒适的工作。其次是学生对于创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多数创业只局限于门槛较低的餐饮、零售等服务性行业,技术创新的领域几乎很少涉及。三是对于自主创业缺乏长远规划,缺乏耐心,易于急功近利。

从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来看,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创业的信心与勇气,与创业成功者有较强的距离感,甚至将创业成功者归因为天生具备的素质,包括能力与勇气。另外,学生缺乏自主创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四年大学生活中,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相对严重。学生对于创业完全停留在一个模糊的概念上。尽管很多高等院校已经将创业创新教育作为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学生培养的效果上仍不理想,从根本上讲,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相对模糊。目前高校将培养社会人才作为主要任务,但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相对于时展略显滞后,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教授方法及考核标准,仍然缺少一个明确清晰的界定。

第二,创业创新教育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大多数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将创业教育课列为公共选修课,或是组织校企互动,包括请企业家做讲座或是组织学生深入企业,有些学校还设置了创新创业学分。然而此类做法并未形成体系,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笼统地将学生纳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或是将此类课程单纯地进行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学生综合素质完善的主要途径。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工作中通常被划归为学生工作、就业指导部门,使创业创新教育停留在学生活动层面。同时,承担创业创新教育的大多是兼职教师,并未形成专业系统的教育研究体系,评价考核机制的建设也并不健全。

二、职业规划教育的心理调适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提出,在90年代引入我国。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日益受到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学习分析自我主客观条件,掌握测定、分析、研究和总结个人爱好、兴趣、特长等能力,确定个人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职业目标,最终实现连贯有效的职业目标实现路径与实现方案。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或者说职业生涯规划,从本质上讲属于心理学范畴,是个体认识自我并塑造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要在大学生创业创教育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教学体系上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体系,转变社会教育理念,正确认识创业创新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之一在于其阶段性。创业教育并非鼓励大学生盲目创业,而是对所有学生进行一种创业精神、文化的培养及对创业基本知识的传授。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创新意识,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其未来发展方向。对于当今大学生而言,在心理上迫切渴望独立与被认可,然而在学习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却因为技能与经验的欠缺难以树立自信心。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创新创业的目标:不同的职业发展层次意味着个人素质发展的不同阶段,那么意识与人格的培养塑造也可以通过职业发展的层次划分进行相应的目标确定。对此,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依据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体系。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托,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相对具体:对自我进行正确评估;对自身知识技能正确评估;对客观环境进行正确评估;对形势与政策发展进行正确评估。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更多的是从内心素质发展层面进行人格塑造与完善的过程,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引入,有利于教学实践体系的完善,最主要的是课程体系的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各专业各科目课程教育过程中。对于不同学生而言,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意味着在学习过程中精力与资源分配必然有所差别。因此,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教育方面也应当加大调整力度,形成学校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围绕社会具体需求,完善专业结构,同时加大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力度,建设具有高影响力与高水平的品牌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必需更加专业化,选拔与培养专门从事创业创新教育的教师,将在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在校教师与社会人员相结合。通过职业生涯与创新创业的多方培训,专职教师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进程管控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管理,同时也可以在合适条件下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例如企业家讲座或参观企业等,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

最后,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长期以来,国内外教育培训经验证明,评价体系的构建于评价机制的运作有助于教育主体之间竞争意识的培养,也有利于教育水平的快速发展。因为,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就业率为导向,职业理想的完成度为标准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可以形成良好的推动力,也可以及时发现教育体系中某一环节的问题。对高校就业率的评估,不能单纯地以就业与否、就业薪资水平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考核的唯一标准,而是要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设定,以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案实现进行量化并加以评价,充分反映学生自主创业、择业与就业的真实状态,客观反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涵锦.创新人才培养与管理的调研及对策.东华大学学报,2011(3).

[2]万琼.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及其优化.硕士学位论文,2008.

[3]蒋琴雅.创业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职业圈,2007(24).

[4]桂南岭.论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5.

[5]刘景宏.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VOL2(3).

[6]党瑛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其对策分析.华章,2011(14).

[7]张正华.试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模式.生涯规划,2011(13).

新创新教育培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职;旅游管理;教改

1研究背景

国家自十二五规划以来,加大了对旅游业的发展力度,国内市场也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场,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专业素养的旅游从业人员。然而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旅游管理及相关专的招生情况却普遍不理想;另一方面旅游相关行业平均工资水平较低,旅游从业人才流失的情况不断出现。不少高校将旅游人才培养侧重于管理角度,造成了学生走向一线岗位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旅游专业高职学生虽然能够具备旅游业的一线服务技能,但往往职业追求、创新创业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素养都相对较弱,由此可见,旅游专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旅游专业教育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背景下已成为高校极为重视的教育工作。对于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来讲,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教育体系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所不足,需要对教育体系进改革。本文针对高职旅游管理相关教育体系的现状及问题,以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为例进行研究,试图构建一种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达到改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招生状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促进旅游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2基本概念

2.1创新教育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的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所谓创新,就是把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结合,由此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也就是将新发明和新技术第一次运用到生产中。创新教育的定义学术界尚未统一,笔者同意高晓杰(2007)总结的观点:创新教育是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创新技能几方面,从而达到培养出创新人才的目的教育活动。

2.2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广义上被定义为“培养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使受教育者具备首创思维、冒险精神、创业能力、事业进取心等相关素质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相应管理技能、相关技术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的广义概念认为创业教育是受教育者的一种终身学习过程,强调灵活性,然而狭义的创业教育倾向于通过短期培训实现增收,使受教育者具有自食其力的技能。笔者在文中所指的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广义上的概念,创业教育应当是一种素质教育。2.3创新创业教育国内最早在职业教育中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概念。柳翠钦(2001)提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者的简单叠加,而是其精髓的融合渗透。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能力需要有创新能力;创业是创新的目标,创新教育最终服务于学生的创业。

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问题

国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历史较长,多数高校已进行几十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并具备完整的课程体系和培育方案,配套设施也较为完善。国内高校自2000年后,陆续成立创业研究机构,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发展。但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进展缓慢,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样如此。

3.1缺乏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根据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现阶段创业教育现状,其仅在就业指导方面开课,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没有专门课程,虽偶有相关讲座,但没有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生普遍感觉缺乏创业指导性,或者觉得仅有的创业指导纸上谈兵,缺乏实战演练内容,教学手段落后。尽管随着政策形势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学校开始在培养创业人才方面有所重视,但是缺科学的课程体系规划,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创业教育理论和目标体系作为指导思想,也没有与旅游专业对口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法。

3.2传统思想的束缚

传统思想束缚了学生的创业热情,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重庆是“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市情,小富即安,商业意识并不浓厚,大多数的学生的父母亲戚并没有创业经历,追求稳定,而父辈意识也影响下一代。二是餐饮旅游学院女生居多,传统文化中的性别偏见也是制约女性创业的桎梏。女性的身份角色,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创业思想的产生,在开展创业活动过程中,也可能受到社会偏见的限制。三是传统高职院校偏重理论教学,虽然近年来各个高职院校都对实践课程加大了比重,但是还是会存在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脱节的问题。

3.3缺乏优秀的旅游创新创业师资

高校的旅游管理教师大都没有创业经历,学校也并未对专任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虽然学校对于着重培养“双师型教师”,但其标准仍然与旅游创新创业教育所要求的师资有差距。学者说教育工作者并不能成为未来企业家的好榜样,尽管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理论水平,但难以同时具备企业家精神,缺乏行业创新创业实践经验,这都对创新创业教育有所制约。提高创新创业师资水平,才能相应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使学生具备将理论学习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4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改思路

4.1设置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一是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增加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或者在以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增加创业部分比例。二是在已有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如在《旅行社管理》课程教学中,进行课程开发,增加旅行社开办和经营的教学内容,并分小组组织模拟开办旅行社活动,让学生学习了解开办一家旅行社过程中的难点、旅行社组织结构设定、旅游产品的设计和运作等,让学生在旅行社管理课程课内完成模拟经营。三是在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中增加新的创新创业课程,如《开办旅行社》、《民宿经营》、《旅游微店开设》等。通过这些举措,让高职学生系统性地形成创新创业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4.2转变观念营造创业氛围

适宜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成长的土壤,学校可以开设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活动举办。一是举办和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如“旅游营销创意大赛”、“旅游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比赛的举办促进学生收获创业经验,也可以通过比赛发现优秀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由学校给予专项资金扶持。二是用学生社团促进创业教育实施。

4.3优化校内外创业师资

一是培养优化校内师资。高职院校培养的“双师型教师”群体,应当成为学校优化校内创新创业师资的排头兵,学校应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以期将“双师型教师”群体优先培养为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的素质和能力的校内师资。二是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回校分享创新创业经验,分享旅游也成功创业经验,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开启学生创业思路,学习师兄师姐创业方法,使学生以他们为目标提高自己,拉近学生对于创业的心理距离。三是深化校企合作,将校外成功企业家成为创新创业模块教育专家,有效融合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缩减传统课堂比例,将传统理论教育转化为企业家创业和经营实践教育,见传统的课堂教育转化为企业实践教育。四是聘请校外银行,以及工商和税务等部门的专业人士到校教授学生怎样获取创业贷款资金,如何开办企业申请营业执照,如何纳税等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深化创业认识,拓宽创业思路和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EB/OL].

[2][奥]约瑟夫•阿洛伊能•熊彼特.经济发展概论[M].叶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90).

[3]许玉乾.关于“创新”概念的几点新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28(4):458-462.

[4]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始业的开拓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7,(7):91-93.

[5]任路遥,杨增雄.创业教育:第三本教育护照———国外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10,(10):23-25.

[6]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3-55.

[7]牛长松,菅峰.创业教育的兴起、内涵及其特征[J].高等农业教育.2007,(1):26-27.

[8]柳翠钦,王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22(13):48-50.

[9]李芒,蒋科蔚,蔡旻君.论教学设计研究领域中的基本问题[J].远程教育杂志,2012,(1):74-78.

[10]丁欢,张慧.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J].技术与市场,2010,(5):177-179.

[11]肖娟.我国高校教学成果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39-57.

[12]罗绮琦,苏英.高职旅游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134模式研究[J].旅游总览,2013,(17):94-95.

新创新教育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工科院校;教师培训;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172-02

教学是大学的中心任务,主要以启发、引导学生与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原则,使学生自觉地学习和接受现代科学知识,以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工科院校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成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引导者。要启发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深入探索,发现科研课题,找出研究方法,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工程难题,要求教师学习并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和服务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优秀人才为重任。这就要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先进科学知识培训。目前许多工科院校的教师培训流于形式,一般通过简单而短暂的集中培训或者问卷式答题进行,这种培训方式对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专业性很强的工科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极为不利。

一、工科院校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训内容及教材选择不当

对于工科院校教师来说,教书育人,传授先进科学的专业知识是贯穿教育教学工作的主线,教师必须具备优良的师德师风和身心健康的思想品质。教师的言传身教会给学生带来一定影响。许多大学对教师的培训主要以短期和自学为主的通识化培训,不分院系和专业。有些大学只注重课堂授课培训和教案备课训练,忽视了工科院校特有的专业实践培训,不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师接受先进技术知识需求,造成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授课效果、现代知识等得不到有效提升,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激情,不利于学生接受现代技术。

(二)培训效果不够显著

许多大学对教师培训效果不予检查,认为培训就是完成设定的内容,培训结束后简单做个调查问卷。有些大学把教师培训当作一项工作任务去完成,没有从根本上认识清楚培训的价值和意义,使教师培训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解决工科院校教师培训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培训

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重要使命。工科院校教师除了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外,更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有学者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1]教师在执教生涯中的人格品质、知识价值取向和教育教学方法等从根本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2]工科院校教师要重视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教育培训,毕竟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师德师风,才有可能培育出高品质的工科专业人才。

(二)重视多样化培训

工科院校的教师不单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相关学科的综合知识,这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总体来说,工科院校的教师培训多样化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要重视教师了解国家大事和本地区、本学校发展规划教育培训,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传授与实践教学技能教育培训,要重视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培训,要重视教师解决问题、独立工作与团队合作发展的教育培训。

对工科院校来说,有种培训至关重要。对专业课教师实行针对性培训,有计划地派他们到先进的工矿企业进行实践性培训,让他们全面掌握现代企业最新的制造技术、最先进的工艺过程和最新型的装备,使他们在实际工矿企业中得到锻炼,熟悉企业生产流程、技术与质量管理,为专业课讲授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3]

(三)教师职业信念教育培训

当代经济朝着科学化、信息化、全球化发展,大学教师接受新知识和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教育培训至关重要,因为他们必须具备不断学习的精神,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创新和创造。

工科院校教师职业信念教育培训的主要目标是要建设一支专业知识先进、教育教学水平高、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创造的师资队伍。工科院校要对专业课教师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培训,使其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热爱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乐于为工科院校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可忽视。教师如果有心理障碍,就很难把学生教育好,更不可能把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近年来有些大学生学习不刻苦,精神涣散,更有甚者为了区区小事而无端自杀……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自身和社会外界因素之外,与大学教育也有一定的关系。比如有些大学教师在课堂上高谈阔论,大放厥词,讽刺讥笑学生,甚至谩骂学生;还有些教师心理不健康,承受不同见解能力差。这些行为都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成为教师培训的内容。这个培训要让教师明白,在授课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但要把先进科学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把中国传统美德传递给广大学生。

优秀的大学教师会经常鼓励启发学生有效开展学习,高标准严要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将最佳的精神状态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开展专业知识。教师要教育学生求上进,不自满,自强不息,快乐学习。如果教师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将永远达不到合格教师的水准。所以,对工科院校教师必须定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五)坚持不懈地开展继续教育培训

工科院校的教师培训是一项要做好的重要工作。工科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不能仅仅为了提高教师的学历而开展,因为教师的学历与其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知识结构以及师德师风不完全成正比,学历高不一定说明能力强。为教师定期开展的继续教育是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知识以及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主要培训活动,贯穿于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知识更新、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培训应有机结合在一起。大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应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或重点实验室或先进的工矿企业、研究院所中去进修培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4]另外,还可以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开展学术活动和针对性授课培训。工科院校的继续教育培训,其内容应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面向未来发展,使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理念,与时俱进,使其知识结构、教育思想和科研水平始终处在较好状态。通过培训,要让工科院校教师接受广大师生评教,提出问题,找出差距,提高教学水平,服务于大学教育工作,培养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秀大学生。

总之,工科院校教师培训以及继续教育,是工科院校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的环节。要让教师通过培训清醒地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增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感,更新教育观念和专业知识,提高职业素养,为培养尽可能多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刘献君.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J].中国高等教育,2014(Z1):62.

[2] 李国仓.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J].中国高教研究,2015(2):54-58+63.

[3] 苏义祥,吕松涛,陈改革等.工科院校专业课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大学教育,2015(10):168-170.

新创新教育培训范文第8篇

(一)教育理念滞后,功利色彩浓厚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不长,从大学生到教师乃至高校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都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培养目标不清晰、定位不明确等诸多问题。有的教师认为创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手段,应由就业指导中心、团委、学生会以及辅导员来负责;有的教师认为创业教育就是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实践教学,主要以活动、讲座、竞赛等方式来开展,不需要建设专门的师资团队;多数教师更是功利地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开店、办企业和做生意,就是培养未来的“老板”和“企业家”,应由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教师负责实施。创业教育被当成是少数创业精英“企业家速成”的教育。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技巧层面,从而导致创业教育与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这种认识和实践完全忽略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深层基础,把创新与创业平庸化为单纯的技巧与操作。显然,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创业教育活动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没有把创新创业能力即开创性和创造力的培养看成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个部分,在教学管理方面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塑造大学生的创业型人格;达不到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整体素质的教育目标。

(二)创业实践经验不足,与市场严重脱轨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授课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求授课教师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因此,具备企业职业经历和创业实践经历是创业教育教师最重要的素质要求但是,目前在从事创业教育的高校教师中,不管是专职的还是兼职的,有企业从业与管理经历的非常少,有过创业体验的更是凤毛麟角。他们大多不熟悉企业的运作、运营、管理与经营,对在创业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业务的拓展、各种关系的处理、企业发展规划等实务性的操作更是不精通。由于教师队伍亲身参与创业的实战经历较少,对创业的理解仅停留在理论阶段,照本宣科式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脱离了社会需求,与市场严重脱轨,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大学生创业的现实需求,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创业环境。

(三)教学方法落后,实效性不强目前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还处在探索阶段,甚至在很多高校还是空白。在课程设置方面,兼职课多、专职课少;在师资方面,兼职教师多、有创业经验的权威师资少;在教学内容方面,理论多、实践少;在教学方法上,由于缺少创业实战经验,教师们也无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总体上还是习惯于“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只是偶尔使用。这种传统的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思考问题、敢于挑战权威的优良品质,更不能建立学生市场开拓意识、引导学生发现市场、把握市场机遇的事业敏感性,最终难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创新教育理念,把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要具有前瞻性的创业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把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融入专业教育来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应仅仅功利性地停留于眼前的就业、创业难题的破解,更在于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创新,在于实现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统一和结合。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的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全员参与,而不只是部分教师负责。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要扭转只针对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以具体创业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功利色彩浓厚的“狭义创业教育”观,树立“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全体学生作为创业教育对象,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

(二)塔建培训与实践平台,着力培养“理实一体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由于我国高校中现有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大多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的,真正科班出身的很少,特别缺乏创业实践经历。因此,要想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着力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跨专业、校内外结合、专兼职动态发展的“理实一体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1.创业教育理论培训。“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以活动、沙龙、讲座、竞赛等方式开展的第二课堂教学,它还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的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必须以正规教学内容纳入第一课堂教学。创业教育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它涵括了经济、管理、投资、财务、营销、人力资源、公共关系、技术、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广博而深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创业基础知识和高超的创业理论教学水平,是一个“理论型”“、专家型”的学者。职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必须开展全面的培训。各地应组建省级的“创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有效整合教师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原有的远程教育培训平台,推进教师培训网络联盟计划,构建新型的教师培训体系,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创业教育实践培训。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授课教师不仅仅只是“理论型”、“专家型”的学者,更应该是“创业型学者”或“学者型企业家”,而缺乏企业管理经历和创业体验又恰恰是高校专业教师的“短板”。必须塔建好实践培训平台,完善多渠道的交流机制,“走出去”与“引进来”双管齐下,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创业实践合作机制,切实加强教师企业实践能力的培训。“走出去”指的是师资培训要走出校门,进入企业。一方面,各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由教育部举办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以及团中央致力推广的“KAB创业教育培训”等高水准的创业教育培训,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教师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市场开发、运作与发展等实践工作。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创业园区和创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创业体验机会,甚至可以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自主创业开办公司,开创一种“干中学、学中教”的新模式。“引进来”是指聘请一批成功的企业家、初创业者、主管企业的政府相关部门官员、企业孵化管理者、风险投资家等作为高水平专业人才担任兼职讲师与创业导师,全程参与创业教育的培训、授课以及指导。

3.创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授课方式的培训。创业教育与传统的课程教学最大的区别是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实践性,提倡让学生在“干中学”。教师必须转变思维,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将课堂教学与讲座沙龙、创业竞赛、模拟创业等活动方式有机结合,多途径、宽渠道地让学生真正参与创业教育全过程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完善评价机制,大力激发创业教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素质为目标,这种内化的目标效果很难进行即时、有效的量化测评与考核。此外,大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师是专兼职相结合,他们隶属于不同的院系和管理部门,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外聘的,人员流动性比较大,考核评价不易。再加上不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时间不长,有的还处于试验阶段,组织管理体制还没有真正确立。可见,多数高校创业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还未完善,教师的教学工作缺乏制度保障,这些都阻碍了教师开展教学和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建立创业教育教学督导制度和工作责任制度,以制度来规范教师的工作和责任,推动教学团队的建立。其次,建立以“学生评教为主、专家评教为次,实践教学为重、辅之理论教学”为核心的创业教育考评机制,将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自主创业率、创业成功率等指标纳入专业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评价考核体系,全面、公开、公平、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创业教学工作,引导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教学为本”的教育理念。最后,建立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高校要从讲授考核、职称评定、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政策,对优秀的“理实一体化”创业教育教师给予表扬、奖励与宣传,同时与晋升、待遇等利益直接挂钩,激发其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新创新教育培训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创新驱动;创新创业;运行机制

众所周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体系的贯彻执行,需要相应的教育运行体制予以支持和配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管理机构也应该相应的调整管理机制,使之更加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为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有效实施,高校应努力改革并完善高校管理制度,制定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切实开展的管理机构,改革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以及教学管理制度,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宽松的管理环境。

一、设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

(一)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专门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由学校党政领导、督学、有关职能部门及各教学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全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组织、指导、督促、协调和实施工作,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中牵涉全局的规划、政策、表彰等重大事宜负有决策权力,负责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和下级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或团体进行宏观管理和监控。

(二)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实施小组

在学校设立专职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机构,组织一定的人员具体负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方案的实施和管理;如,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为学生开辟创新创业实践场所;有相关优势的高校可以设立和建设创新创业研究实验实训室以及企业创新研究中心。创新创业研究实验实训室主要的日常职责和相关任务为创新创业创意教育的计划、组织及协同,创新创业教育的绩效考核和事务管理;而企业创新研究中心是串联学校和相关企业的中转站和对外联络的窗口,主要的日常职责和相关任务为相关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经营内容的服务,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和战略咨询,同时也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操作平台。

(三)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科研小组

创新创业教育科研小组在高校创新创业创意教育中起着学术研究和科研研讨的职责,组织与实施相关人员参与创业研究和学术研讨,促进创业学术信息的传递和延伸,加速创业创新内容的实时性转化,同时组织实施相关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学术交流会和论坛会,在相互研讨和互通中不断推进创新教育的快速发展,并积极组织创新创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论坛,为创新创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交流提供园地。

二、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

(一)实施弹性学分制度

学分制的实行有利于保证学生知识结果的合理性完整性。而弹性学分制是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允许学生修满学分提前毕业。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学期内申请先创新创业、就业,工学交替分段完成学业。弹性学分制度有利于学生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有利于有创新创业愿望的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在既不耽误完成学业的同时,抓住创新创业的机遇,把学到的创新创业知识高效地运用到自己的创新创业实践之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新创业实际来发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到学校进一步有目标的进行学习上的补充。

(二)实施保留学籍制度

保留学籍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和弹性学分制度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就是为未毕业的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保留一定时间的学籍。保留学籍制度的实施,将激励那些敢于创新的学生脱颖而出。关于“休学创新创业”,大多数教育界人士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学生的正业是学习,他们在校期间应该学习系统的知识和训练相应的技能,而不是浪费黄金时间走向社会办公司。让有能力学生进行休学创新创业,为其保留一定时间的学籍,可以让学生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或许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与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

(三)实施创新创业与学生奖评相挂钩

将学生创新创业与一定形式的奖评相挂钩,是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开展的有效措施之一。我们将此方法扩大、变通,形成独特的学生创新创业考核评价制度,即不仅让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其学分相挂钩,同时可以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绩纳入到大学生常见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同时可以有效激发广大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间接的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推行“课外必修学分制”

为了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高校应要求大学生在校除完成课内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之外,应修一定量的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实践活动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学分的推动,它能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塑造学生的人格与个性,树立学生坚定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全面提高创新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

三、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质量

(一)实施兼职教师制度

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创意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先进性创业知识理论储备还比较匮乏,师资力量和质量的提升、创业知识的普及势在必行,金融经济管理专家、政府决策智囊专家、工程技术及应用实践类专家、成功企业家等熟稔创新创业创意方面的专家学者可以为高校提供强有力的兼职师资队伍,与本校专职教师配合,来共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将有效弥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现象,极大的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向全社会敞开大门,吸收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干部,及其它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知识应用均十分优秀的人才。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制度

针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严重缺乏,且质量普遍不高的现象,可以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教师培训制度关键在于日常的学习、实践及实训的相互融通,强化培训、培养的双向融动,在日常教师培训中注重培训的效果、效率,转变培训的总体化思路和培训技巧始终贯穿于教师培训的始终,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的紧迫性、必要性映射于教师培训的全方位意识之中,促使教师创新意识,更新理念和观念,构建科学化和合理性的创新创业创意知识结构,为相关教育提供充实准备。

(三)实施创新创业指导与教师福利待遇挂钩

将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成绩与其福利待遇挂钩的做法,是提高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热情,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的教学或指导成果与指导教师的职称评定、住房条件的改善、先进模范的评定表彰、工资的晋级、奖金的分配等挂钩,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以这种奖励和利益待遇的激励及有关行政规章的约束,来保证高校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管理――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有效实施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加入高校教学评估体系

要改进原有的教学评估机制,在原有的教育教学评估的基础上,更多的去考虑如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如何更大的激发推动教师们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热情。突破传统教育教学评估方法,围绕造就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去探索新的评估指标体系,设置新的评估办法,确定和运用评估结果,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开展不仅时间有保证、内容有特色、同时达到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有实效。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主要集中在教学结果上。评估者利用知识性、学术性考试等方式来评判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知识在教学及其管理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创新创业者所必须的技能方面的教学及其管理和评价却很少涉及。创新创业教育评估考核制度的出台旨在创新创业教育条件下,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将主要由社会和市场来评价。

(二)建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监督机制

学校的管理机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监督作用,探索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实施的监督制度。制定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督导、检查、奖惩制度,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校内外监控系统,务求监控到位,反馈改进及时,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具体由以下做法可供参考:1)创新创业教育领导负责制。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主要责任,主要领导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按自己承担的任务,有计划、积极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把领导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绩,作为考核领导的重要内容之一;2)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制。各院系创新创业教育实施部门制定好本院系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目标,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及具体任务。3)年度自查自评制。实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年度自查自评,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自查,并形成详实的自查材料,依据自查找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确定整改措施。

参考文献:

[1]刘飞宇.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06).

[2]钱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2(08).

新创新教育培训范文第10篇

应用型高校肩负服务、繁荣经济市场的作用,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应培育即具备科学技能又具有销售艺术的“未来营销大师”。通过面向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调研发现,该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战略目标模糊、教师投入不足和实践条件约束三大问题。通过学生深度访谈发现该专业学生高度认同教师投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自主选择指导教师时,偏好选择往期同类活动投入高的教师。在资料研究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项目提出有实践价值的对策建议用于化解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难题。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投入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背景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社会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拉动型变为创新驱动型。[1]建立创新型社会要求中国高校肩负起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责。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2000年在著作《创新与创业精神》中认同创新创业能力是技能而非天赋,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通过传授可获得、可训练的技能。[2]创业创新教育获得理论支撑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实施并取得可喜成果,美国斯坦福大学是世界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先例;[3]德国职业教育中开创“公司模拟”创业实践教学方法;[4]日本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课程设置列入必修课程;[5]印度在毕业生中推广“自我就业教育理念”教育,对提高就业率有积极推动作用[6]。

二、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关键词搜索知网数据库,近六年相关研究文献达38691篇,但特定院校定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具体问题的研究相对缺乏。面对安徽省内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6份,有效回收率为89.3%。从问卷的分析看,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集中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认知、创新创业导师投入和创新创业实践环境三个方面。

三、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分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战略定位问题

1.教育培养目标定位认知模糊:在问卷多选项“你理解本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目的”的五个选项中,学生选择“提高就业率”选项最多,然后依次是“丰富大学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响应政府政策要求”和“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认知模糊是源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战略定位模糊。

2.课程体系定位认知模糊:在“您对已开设和学习的创新创业课程的评价”选项中71.21%的学生选择“一般”,19.70%的学生选项满意,7.58%的学生选择不满意,1.52%的学生选择“很不满意”,值得关注的是没有学生选择“非常满意”。学生访谈反映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时间多数安排在晚间,授课形式多为讲座或上机课,创新创业课在高教课程体系中被边缘化。

(二)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投入问题

1.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导师期望与指导教师实际职业技能之间的差距问题:在“您对指导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所起作用的评价”中,57.58%的学生选择有“重要作用”,22.73%的学生选择“有作用”,9.1%的学生选择有“主导作用”。学生普遍认同指导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是其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有限,约束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2.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学生对指导教师创新创业投入期望和指导教师实际投入之间的差距问题:在“您对本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中指导教师的评价”中,57.58%的学生选择“一般”,30.30%的学生选择“满意”,7.58%的学生选择“非常满意”,3.03%的学生选择“不满意”。学生的满意程度和创新创业活动中与导师的投入程度直接相关,而教师访谈发现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热度低,师生比低和职称评审制度直接制约教师对创新创业的投入。

(三)创新创业实践条件约束问题

1.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校内实践条件约束:在“您对高校校内创新创业实训条件的评价”中,57.58%的学生选择“一般”,30.30%的学生选择“满意”,9.09%的学生选择“不满意”。应用型本科高校校内创新创业课程授课形式是以教师为主,考核形式基本以卷面考试为主,学生未感受到创新创业课程和高校理论课程的本质区别,也未感受创新创业能力的显著培育效果,创新创业课程评价度低。

2.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校外实践条件约束:在“您对高校校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的评价”中,61.52%的学生选择“一般”,18.74%的学生选择“不满意”,7.52%的学生选择“很不满意”,12.22%的学生选择“满意”。对校外实训的高期望值和实际实训的低体验感落差是造成该选项总体评价较低的主要原因。

四、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问题的对策性建议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定位

1.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营销大师”而不是低水平创业的“学生小老板”: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偏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应着力具备创新精神的“开拓型”创业者和“引领型”创业者的培养。学校应将人、财、物集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中,投资在精英学生创业项目中的资源应占次要地位。

2.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纳入卓越营销师人才培养计划,高校合力打造创新创业精品课程。作者调查发现应用型高校多有开设市场营销专业,高校同专业教研组可以相互学习,通过共建精品课程规范各自学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课程开发和实践要考虑具体高校的实际情况,重点打造具备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精品课程项目。高校共建精品课程的相关文件要实现网上共享,共建高校间相互开放优质教学资源。

(二)化解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瓶颈”

1.多方位提升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市场营销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学科,在“互联网+市场+营销”的今天,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能日新月异,在创新创业理论更新上,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进修学习;在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上,构建多元化良好灵活的“双师型”培养模式,分期、分批安排教师走出去,深入生产销售现场进行实践,促进普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2.多方位提升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投入:从调研可知,指导教师的投入多寡直接影响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感知,师生比低和高校绩效考核制度是影响指导教师对创新创业活动投入的两大因素,应采用“请进来、送出去”双向畅通化解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短缺问题:将校外导师“请进来”正向化解校内创新创业教师短缺,将校内学生“送出去”反向解决短缺问题。应将指导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量化计入高校教学绩效评估系统用以激励指导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教师应能凭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在职称评定和酬金奖励上获得和同级科研成果相似的奖励。

(三)破解创新创业实践条件约束

1.用新型电子网络平台破解创新创业教育校内环境约束: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校内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团队形成。利用网络平台如淘宝、拍拍、微店、速卖通等进行实践创业教育,如《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管理》、《ERP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等专业课可以直接用网店创业效益作为实践环节得分的计量标准。网店创业教学投入资金少;经营风险小;学生学习主动性高;网店经营涉及复合型知识,有助于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形成和融合。

2.用广阔的“校企合作”网络破解创新创业教育校外环境约束:应用型高校应跨越地方经济发展类型和发展程度的束缚,积极走出去,一方面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商业园区建立联系,另一方面和教育培训第三方沟通合作,建立多节点多层次的“校企合作”网络。市场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对象应广泛化,不仅和实训企业的销售部门建立联系,也应和市场分析部门、产品设计部门、生产流通部门建立联系,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运用创新精神给企业带来效益点,促进校企合作关系良性发展。

五、结束语

项目面向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发放调研问卷,收集到目标学生群体的真实教育体验,发现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战略定位模糊、教师投入热情低和教育实践条件有限三重问题。基于调查和理解给出具备实践价值的对策建议: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导师的选择中相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条件更偏重于教师的创新创业投入热情是本次调研的一个创新结论,这对综合治学条件不高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避短扬长、开展高效、高评价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的切入点。有利于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育人模式,努力为当前经济发展和未来社会需求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作者:袁媛 何叶荣 单位:淮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福柱,赵长林.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动力及其作用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2):152-162.

[2]彼得•F•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

[3]李祖超,王甲旬.美国研究型大学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经验与特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7(2):35-50.

[4]罗建河.职业教育培训与大学教育的渗透:德国的经验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6,43(2):35-45.

[5]林丽娟.日本大学创新教育的激励因素及启发[J].时代教育,2013(11):141-142.

上一篇:环境设计案例范文 下一篇:花艺插花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