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范文

时间:2023-03-15 08:57:56

小学阅读

小学阅读范文第1篇

目前小学语文教育通常在一、二年级主攻识字,多数孩子在这个阶段完成了上千字的识字量。

在孩子的这个阶段大人常犯的错误是:误将识字量与阅读能力等同起来。如果一本书中绝大多数字孩子都认识,那么大人认为孩子肯定能轻松地读懂。实际上并非如此。独立阅读是一项需要培养的技能,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

曾经坚持为孩子读书的大人,有的也会在这个阶段停止了这项活动,认为继续为孩子读书会养成他的依赖性。结果常常是造成了一段时期的阅读真空:刚刚开始独立阅读的孩子一方面失去了大人的帮助,一方面自己举步维艰。留心观察这个阶段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常会去选择类似笑话、脑筋急转弯这样的短篇读物,或者干脆翻出以前大人为自己读过的幼儿读物。

引导孩子独立阅读,首先要有足够的耐性和宽容,允许孩子从尽可能简单的读本(甚至比以前大人念过的更简单的读本)开始,同时需要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大人自己也要尽可能参与阅读。

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阅读的动力,如提供足以引起孩子兴趣的书,或者与孩子共同聊书,为他们做一个阅读记录,适时给予鼓励甚至物质奖励等。

在这个阶段,最好不要停止为孩子大声读书,这是让孩子尽快提升阅读能力的最好手段,能够推动孩子尽快进入自由阅读的境界。

另外,一、二年级孩子的读物应该根据他的生活体验基础和现有理解能力来选择,孩子可通过阅读间接式地了解世界。这类读物的特征一般是故事线索简洁、尽量贴近孩子的生活、字号足够大、配图比例足够多,家长还可以帮助理解故事的线索发展变化。

小学二三、四年级:特别留意,投其所好

这个阶段可能是孩子阅读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有些孩子经过这个阶段的稳步发展,渐渐成为嗜书的书迷,在不久的将来,逐渐达到接近成人阅读者的熟练程度;还有些孩子却始终徘徊在阅读的起步阶段,或者渐渐与书疏远,如果将来没有很好的机遇,将可能一直对阅读不抱什么好感。孩子与故事天生亲近,他们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孩子们发现书中有好玩的故事,有很多他们迫切想要了解的知识,他们会乐意亲近书的。

但问题在于,对于缺乏经验的入门读者,通过书去探索的动力相对还比较弱,因为这种探索必须很主动,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而且还需要良好的经验作支持。比方说,一个喜爱侦探故事的入门小读者,他可能根本不知道应该去哪里找到下一个适合的阅读目标。而现代孩子的生活世界,有太多可以分心的事情,电视、网络、还有电子游戏,都可以很轻易地疏远孩子与书的距离。

想让孩子们走上阅读之路,大人需要给他们更强有力的鼓励和引导。在这个阶段,大人应该尽可能给孩子们幽默、轻松而且高品味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培养他们的阅读趣味,一方面给他们获得成就感的机会。所以在这个阶段,大人需要特别留意“投其所好”,有能力的最好多与孩子开展阅读后的交流。

小学五、六年级:培养扩胜阅读的兴趣

如果孩子已经累积了相当的阅读经验,并且也很喜爱阅读的话,在这个阶段通常会表现出某种独特的阅读个性,比如说偏爱读某种类型的书,偏爱读某位作家的书,偏爱读某一主题的书。在这个阶段,大人需要注意,一方面帮助孩子开展基于主题的拓展阅读,一方面要帮助孩子拓展阅读的兴趣面。

在每一个主题、每一种类型中,都有特别优秀的作品,也有一般性的读物,孩子喜欢什么都没有问题,关键是如何去发现这个领域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这需要有经验的成年阅读者给予指点,也需要尽可能多地接触专题性的图书资源。

小学阅读范文第2篇

所谓“框架式阅读”,是根据美国学者古登曼(Goodman)提出“自上而下(top-down approach)”的模式得出。他认为读者应该是阅读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应该利用已有的知识选择文章的有用信息加强理解,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地阅读文章。而对小学阅读活动而言,我们不仅理解和认同了这种观点,更有了自己全新的诠释,即:教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家庭文化状况构建各阶段的阅读框架,利用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循序渐进地组织阅读活动;学生从最初的被带动者逐步成长为阅读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组织者。最终,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的个性化行为。

以下,是开展框架式阅读活动的实践模式: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思维和心理发展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意味着,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阅读方式以及阅读质量也会因为年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遵循孩子的年龄发展规律,适时地开展框架式阅读活动极为重要。亲子阅读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它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点,在一年级,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施:

第一步:问卷调查,了解孩子们在家中的阅读环境。

第二步:设计亲子阅读菜单,家长自主选择参加活动的项目和时间。

第三步:根据家长的菜单选择进行分组:(1)周五故事家长。

(2)周六亲子阅读组。(3)周日亲子阅读组。

第四步:开展亲子阅读启动仪式。

第五步:实施亲子阅读活动,让优秀的家长带动其他家长,起到榜样作用,我们在活动中再交流、再碰撞、再实践,努力吸引更多的家庭参与其中。一个个故事伴随着孩子们成长的足迹,每一段亲子阅读的时光都将是小学低段最有效的教育。

周末亲子阅读实例:

11月10日下午,周六阅读组的成员们在教室里开展了第一次亲子阅读活动。岚妈妈为大家准备的故事是手掌印创意绘本《海底世界》。此书以手掌盖印的方式,将五彩缤纷的手掌印,加上作者的创意巧思,组合成一个个可爱的小故事。孩子们可以邀请朋友、老师或是爸爸妈妈,一起印出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手掌印,然后一起发挥想象,编出温馨有趣的小故事。

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坚决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做到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小学阶段,是孩子们的内心最柔软,最适宜播种的时期,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学校和家庭携起手来,用框架式阅读模式,循序渐进地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孩子们定能幸福快乐地在阅读天地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晶晶.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标准与学生评价的一致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小学阅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培养能力;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人生来就有好奇心。少年儿童时期,正是一个求知欲汹涌勃发的年龄,一本稍微有趣的读物,就能点燃对书籍的强烈好奇。在这个阶段,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学生去阅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应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为教学的重点。以兴趣为起点,孩子便有一个快乐的阅读过程。这是小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有意识地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譬如说,在学习《幸福是什么》这一课时。可在课前留下一些问题,如:看完文章后,你认为什么是幸福?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心理去读文章,有目的性地对文章进行阅读。在同学完全理解课文后,学生可以表演故事情景。一个学生扮演仙女,三个学生扮演故事中的孩子。表演后让他们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开始活跃课堂,然后也和学生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看法,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这样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最成功的课堂。

文字枯燥无味的误区,特别是对于刚刚接触文学的小学生,逐渐增多的阅读量,学生难免会产生抵触心理。为了减少学生的抵触心理,应该采取一些方式,以保持或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现在学校的教学设备已经渐渐齐全,多媒体已经普及到每个学校,一些乡村小学也配备了多媒体,而多媒体也成了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我们要好好利用。在读的教学上,多媒体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工具。它能综合语音、文字、图像,将抽象化为具体,变动为静。使学生更易于接受。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方式。

二、加强引导

在提倡素质教育之前,大多数的师生课堂都是以老师为主导。而在素质教育普及的今天,应该将主导地位还给学生。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仅供一时之需;授之以渔则受用终身”。所以引导学生去阅读是小学老师最主要的任务。让学生由引导阅读过度到自主阅读,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介绍历史人物等方式去引导学生读书,如给学生讲武松打虎的故事,学生会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自然会想阅读相关的其他故事,这时就可以推荐他们去阅读《水浒传》。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引导。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爱好的不同,介绍给学生看的书的种类也不尽相同,男生或许比较喜欢历史文学或者地理知识类的书籍,而女生则更喜欢看故事类型的书籍。所以对于不同学生,要推荐不同类型的书籍。

对于引导学生阅读,老师应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爱阅读,常阅读的形象。同时,在阅读方面。老师可以多多与学生交流阅读心得。这样不仅激励学生去阅读,还督促学生去阅读,让他们明白阅读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做的工作,也是每天都必须要做的工作。

三、勤于积累,善于表达

学生通过阅读积累有意义的东西,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知识。课文阅读是学生积累和吸取营养的主要方式。“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到的知识在于积累。每个人都能在阅读中获取不同的知识,也会有自己独到的阅读心得。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最有效途径。但这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需要学生的日积月累。只有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吸收文化,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文化的积淀,逐步建构自己的文化。

养成一个记阅读笔记的习惯,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写阅读心得也对语文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它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写作水平。所以,写阅读笔记是学习的好帮手。老师要求学生写阅读笔记,记下书中的优美词句,或者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并且不定期检查同学的阅读笔记。老师能从学生的阅读笔记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有助于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在要求学生写阅读笔记时,要求明确写出阅读笔记的目的是积累知识,并不是一种学习任务,不能让学生以为阅读是为了完成阅读笔记。只有把阅读笔记当成提高自己的工具,才能使自己真正的得到提高。

为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可以举办一些相关的活动。比如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嘉奖对故事讲得精彩的学生;高年级的学生通过参加阅读大赛,对获奖的学生颁发奖品,以资鼓励。以这样的方式激励学生去阅读。

小学阅读范文第4篇

一、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二、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四、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小学阅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阅读;方法;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283-01

小学生应“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的培养,意义十分重大。而小语教材中很多课文写得具体、生动、形象,无不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因此,阅读教学与观察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如果注意以下方法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教给观察的方法

1、有顺序地观察。学生观察有顺序,不仅能促进思维的条理性,还能使表达有条理。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作者有顺序观察的结果,包括: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先中间后四周或先四周后中间;从局部到整体或从整体到局部;从景到人或从人到景;由因及果或由果到因;从静到动或从动到静;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等。

2、有重点地观察。学习对中心部分有重点地观察,既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又可以使学生表达时突出重点,具体生动。及时表扬了他们观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课外再观察人物,表现特点,并把观察的结果写在观察日记上。第二天,学生的观察日记上涌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人和事。

3.、持续多次地观察。一种事物,有时经过一次观察,不能把握事物的全部特点,必须经过多次观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观察,才会发现事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各种特点。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引导学生再找课例,仔细体会多次观察的意外收获,并让学生持续观察一种事物,哪怕是一棵菜、一棵树,或是一种小动物,可在不同时间观察,可以隔三差五,也可以相隔一两个月地观察;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观察,并认真作好记录,就会有意外惊喜。

二、课内与课外联动,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多读

1、要让学生会选择。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指导,使其配合教师,教会学生选择积极的、思想健康的读物。另一方面,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2、给学生以适当的“强制”。通过来自教师或家长的适度外部强制,逐步使学生过渡到自我“强制”,即强制自己按照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方法去阅读。这样,就会使习惯成自然。3、.要重视抓好开端,由易到难,逐步养成。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向他们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做到循序渐进。其次,教师一旦提出某种要求,就必须坚定不移,尤其是在个别学生身上表现出不良倾向的时候,更要严格要求,毫不放松。再次,教师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留心发现学生因课外阅读而取得好效果的典型,给予积极正确的评价,使其树立榜样,影响其他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三、分享与激励并举,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想读

1、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搞一些美文推介活动。.文摘和读书笔记的交流活动等。定时组织开展“成语接龙”、读后感展览等活动,并开展课外阅读星级评定,将课外阅读的质和量作相应的规定,分别设为一星到十星的等级,只要达到相应的目标,及时定级或升级。

2.、组织编辑手抄报。手抄报集学生的读书、编辑、绘画、书写能力于一体,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读书所得。每次安排手抄报内容时,教师要根据主题,提出相关的编辑要求,有意识地指导有关课外读物中的内容。学生按照要求,发挥自主作用,寻找相关的课外读物,完成手抄报的编辑。定期评比,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多读书、多积累、善于收集的好习惯。

3、开展师生、家长共读活动。作为课外阅读的指导者,教师要坚持将读到的好文章介绍给学生,将积累下来的期刊借给学生,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学生多读书。经常组织师生读同一篇文章或同一本书,择时开展读书研讨,让教师在交流中掌握学生的读书爱好,让学生有机会在家长面前充分展示读书的才能。

4、开辟宣传园地。充分利用教室墙报、黑板报,以“阅读之星”、朗诵比赛等方式,让阅读的体验留下痕迹,珍视、鼓励阅读体验的差异。

四、阅读方法和技巧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阅读也不例外,好的方法和技巧在阅读过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比较性阅读。著名教育家马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发现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中的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教材中,相同体裁而主题不同的作品,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作品,都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方法来理解其内容:如《凡卡》和《小英雄雨来》人物与环境的对比;《秋天的思念》、《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爱与母爱的对比;《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的对比;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主题与风格的对比。另外,还有体裁上,寓言与童话的对比等,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区别与整合的思维过程中,能力有所提高。

小学阅读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课外阅读;方法指导;小学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的延伸,能扩大学生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课外阅读的第一任务。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会有阅读的欲望。阅读动力在于对阅读本身的兴趣,而非来自老师、家长以及考试的压力。因此,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只有阅读行为完全融入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才会千方百计地找书读,这样的阅读行为才是有意义的,只有这样,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爱上阅读。

二、推荐好的课外读物

1、结合教材内容推荐读物

教师可根据课内指导,课外阅读的原则,把语文教材当作一个引子,依靠教材中一篇篇文章这个“点”,给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带出一个“面”,即依靠教材来指导课外阅读。如学习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可以给学生推荐《鲁滨逊漂流记》;学习了《海伦·凯勒》可以给学生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习了《三打白骨精》,可推荐学生读一读《西游记》;学习了《莫泊桑拜师》可以给学生推荐《项链》、《羊脂球》……这样以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也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2、选择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心理、大脑、神经系统随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感知要求会发生不同的阶段性的变化。向小学生推荐读物,必须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等。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因为年龄小,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注意力往往比较直观,所以,应当向低年级学生推荐一些注音插图的童话、儿歌、寓言、科普故事等,中、高年级的学生识字量有所増加,认知能力也不断提高,向其推荐的读物应当较低年级学生上个层次,可向其推荐儿童小说《淘气包马小跳》,儿童经典作品《人鸦》,历史读物 《上下五千年》,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

三、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1、建立读书汇报制度

教师在每天的阅读课上抽出10分钟的时间,安排两名学生讲述自己读书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如此一来,不但能矫正学生课内外阅读中的不足,还能借助同学之口,拓宽其他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每隔一段时间组织一次集体读书汇报活动,汇报的形式多样,可口述,可展示,也可以用书面形式汇报自己的读书成果,还可以做图书卡片、剪贴报、手抄报……通过多种多样的读书汇报形式让学生尽情吮神营养。

2、确保读书时间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低,加上贪玩的天性,绝大部分学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监督指导。课内阅读有充足的时间保障,这就要求课外阅读也应有时间做保障,才能达到实效。语文教师要将课外阅读纳入了日常教学管理之中,把课外阅读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经常把学生领入阅览室、图书室,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之中自由泛舟。每天中午要求学生坚持午读20分钟,时间长了,学生的习惯就成了自然,课内外阅读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制度了。有了时间的保障,学生读书的质量自然就有了明显的提高。

3、边读书边思考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读书的一种渐进佳境的途径。没有思考的阅读,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在平时的阅读中让学生独立地查找资料,弄懂字词意思,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主要内容,并且做好读书笔记,将自己感兴趣或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摘录下来,以便日后欣赏和回味,还可以在书的旁边写下批注,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样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可以养成学生随时看书,随时思考的习惯。这样读思结合,可以避免漏掉重要的知识,收到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效果。

4、多种形式的朗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多读的重要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让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如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等等,这样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深层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我想只要坚持着,思考着,相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学生对阅读一定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一定会从小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他们会因为读书而拥有自由、快乐的美好童年!

小学阅读范文第7篇

【关键词】阅读;文化;自身修养;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虽然很多小学生都喜欢看书,但据我了解,多数小学生更偏爱看漫画书之类的图书,有些学生到六年级都只看卡通漫画书。虽然漫画对孩子也有一定的教学意义,但是阅读文字书籍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文学作品是图片代替不了的。作为老师,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去阅读。

一、选择合适的书籍

小学低年级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很多小学低年级考试中的作文体裁都是想象文。而童话就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想象力的书籍。童话语言简洁易懂,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小学生都很喜欢这样的童话故事。以孩子的兴趣为阅读的起点,更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再者,童话中有不少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能从文字中学到一些简单的写作手法,这也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描写划火柴的场景“她又擦了一根,哧!火苗又窜了出来,发出亮亮的光。墙被照亮了,变得透明了,她仿佛看见了房间里的东西。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上面放满了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一只烧鹅突然从盘子里跳出来,背上插着刀叉,摇摇晃晃地向她走来。几只大面包也从桌上跳下来,一个个像士兵一样排着队向她走来。就在这时,火柴又熄灭了,她面前只剩下一面又黑又冷的墙”。这些简单的描写都很适合小学生去学习。想象文并不限于童话,孩子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些其他的书籍,女孩子会比较喜欢童话,而男生或许会比较喜欢冒险类的想象故事。如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罗琳的《哈利波特》和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二、积极引导,热爱阅读

老师要求学生多阅读的同时,自己应该先树爱阅读的榜样。给学生树立一个爱阅读的榜样,再鼓励学生去阅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该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学同一时期阅读同一本书。然后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起讨论读书的心得。如读海伦·凯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以讨论生命的意义、我们该如何去珍惜生命,读《少年维特之烦恼》可以讨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样就深化了学生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有了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自觉性。

其次在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课内加以延伸。如学习老舍的《草原》后,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如《骆驼祥子》。然后根据书上的内容可以展开一系列的活动,如对人物的点评,对故事的讲解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这些活动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了解课外知识。

三、阅读——打开心灵之窗的钥匙

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孔子的论语中就讲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灌输了学生忠诚、守信、正直的思想,“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就教给学生如何与他人相处。当理论渗透到生活中,就达到了阅读的效果。

从阅读中还可以学习古人的高尚情怀。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襟。如果觉得从诗中了解的人物还不够深入,那么可以指导孩子读名人传记之类的书籍。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学生在阅读时体会到各种关于爱情、友情、亲情、忠诚、正直和勇敢的人类精神,从而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些自己从书中的领悟远比老师及家长的说教来得更有效果。所以阅读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升华自我。

四、路漫漫其修远兮

人是在大量的阅读中被潜移默化的,知识需要一点一滴地汲取,然后才能慢慢地进步。阅读是伴随人一生的,就像三餐,不能停止或间断。米饭是维持我们生命的粮食,而阅读就是我们精神的食粮。它必须像每日的饭食不停地供应,不停地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所以我们需要将阅读培养成孩子的一种习惯。让孩子定时交一篇阅读笔记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让学生把书中写的好的部分,或是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自己从书中学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记下来是个不错的学习方法。阅读就是在这样的日积月累中,慢慢地充实着读者。所以,阅读,一定要持之以恒。

小学阅读范文第8篇

那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改进现在的阅读教学呢?

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为学生个性的展现和思想的解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多元解读”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涵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的方式及结果。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这客观的差异,因而他们在对同一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答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读《红楼梦》,“红学家看见‘易’,道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对此,教师一方面要构建安全、民主、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热情鼓励学生敢为人先,标新立异,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倾听,面对学生的“众多声音”,教师既要听出“杂音”,分辨对错,也要听出“高音”,分清认知水平的高低,还要听出“奇音”,察觉出见解的独特与新颖。在倾听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多元解读中出现的有价值的争鸣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二、要正确处理好“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的辩证关系

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对“多元解读”的理解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把“多元解读”误解为“多元化价值观”。例如,在多元解读的新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对一些约定俗成的成语赋予了新的含义。“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是个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的人,而“狐假虎威”中的那只狐狸成了聪明、机智、化险为夷的楷模。对此,一些教师不但不给与正确的引导,反而对这种解读大加赞赏,给学生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

三、读前活动:积累词汇,创设问题,激活背景

读前活动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前的导入,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相对应的背景知识,为学生接触大量的生词做准备,从而不断排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障碍的过程。课前活动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大量的词汇。博格林曾经站在语言学家的高度说过这样的话:一个基本上掌握一门外语的人都相当清楚,学习语言浪费最多时间的环节就是掌握这门语言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词汇一切都无法表达,哪怕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词汇积累的程度决定了一个人掌握一门语言程度,决定了一个人写作能力的高低。一个人掌握的词汇量越大,那么他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就越少,其阅读的速度也就会加快,写作时也就能胸中有词、下笔如神了。

第一,读前活动除了处理生词外,还有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导入。

新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话题,并且每个话题都是学生所熟悉、所感兴趣的,这些话题很容易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激情。因此,只要我们把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联系起来,引起他们对将要学的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去接收信息。阅读任务就会变得容易的多。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非常注意导入这一环节。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基础和学生实际对文章进行设问,引发他们的联想。

第二,读中活动:活化教材,摄取信息,挖掘课文资源。

读中活动一般分为跳读、掠读、精读和诵读四个步骤。跳读是指阅读时扫描每段的中心句及每句中的实词而获取信息的一种阅读技巧。要求阅读者要集中注意力,做到眼中有问,脑中有义,浏览全文,领会主旨,把握文脉。掠读则要求阅读者在教短的时间内完成阅读活动的信息筛选。精读关注细节,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对阅读材料中语言点处理上,使学生领会语法形式的句法功能和语用功能。诵读着重在多次重复中沉淀已知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点。

读中活动有利于对阅读材料进行梳理总结,摄取一些重要短语和句型为已所用。课文阅读教学,教师除了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领悟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的语言信息整合能力的培养,教会他们从总体上审视和鉴赏材料的语言、结构和组篇技巧。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学会概括,吸取其精华来丰富自己的写作语言素材,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升华。这是一个综合性活动,要求学生把文章中传递的信息和表达的思想联系起来,然后运用一种新的连贯的表达方式把信息和思想重新表达出来。

第三,读后活动:提取精要,写作延伸。

有了前面两个步骤的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信息量,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输出训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内化所学到的知识语言,巩固课堂效果。这里所进行的输出训练是指基于课文阅读的写作训练。教师在阅读教学后,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写作,让学生在接收到新的语言信息、提取精要、经过加工立即进行反馈式写作输出。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进行阅读后延伸写作的尝试。利用课文采取阅读缩写法、阅读仿写法和阅读改写法等方法,指导学生写作。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学的过程就是充分认识并利用课本资源的过程,就是将写作潜移默化到日常阅读教学之中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才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春洞等.语文阅读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88

[2]教育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初中美术教学范文 下一篇:人体科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