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活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1 02:09:44

校本教研活动总结

校本教研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宁波十五中自然教研组

新课程的推行已逐步进入人心,而新理念新教育的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如何让教师尽快更新理念,适应转变,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我们学校的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了“四个有和三个一”,指出: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着眼于自身教育与教学水平的提高,要求每节课后有分析,每周教学后有反思,每月有典型案例(课例、课件或公开课、经验交流),每学期有课改小结,每学年有课改经验总结或教学论文,要求教师读一本对课改有启发指导的理论书籍,上一次校级公开课,进行一次校级经验交流。

而我们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正是围绕以上中心展开的。

一、自我评价反思与组内评价交流相结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古人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凭借自身的努力,教师能够有较大的进步,但是在相互的交流与学习中,我们更能得到宝贵的经验。取得更大进步。为此,我们教研组根据本校、本组实际情况,每两周安排一位教师开设一堂公开课,期中以前安排经验丰富、业务过硬的教师先展开示范交流,让青年教师、新教师有一个学习、取经的过程。期中以后尽可能安排新教师及教龄较短的年轻教师展示,要求青年教师尽量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所展示的公开课尽量体现新课程理念,有创意。同时课后组织全组教师进行评析。由开课教师陈述课堂安排及构思依据,组内教师积极评价,分析优缺点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并规定每位参与评课教师至少指出一条不足之处,给出一条有实用价值的建议,使评课真正取得效果,使参评双方都有所得。

教学的实施如果没有分析与总结,经验无从谈起。因此,我们教研组要求组内教师每节课后写好教学反思,针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及课堂实践找出不足之处及成功体验,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提高备课质量及课堂教学水平。教研组长定期进行检查。根据这样的安排,组内教师每一学年至少有一次公开课授课及评价交流的机会,在教学的同时,学会反思与归纳,更有助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新教师的学习与进步。

二、发挥本校“校本培训试点学校”的优势,展开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业务水平。

本学年我校被批准为“校本培训试点学校”,结合校本培训内容,我们组展开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1.“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邀请专家开设讲座,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新课程、新教材的分析与研究;“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及教研活动。对于教研室组织的每次市级公开课研讨会我们教研组都非常的重视,不管路途远近,我们都会选派相关教师认真参与、学习。寒、暑假期组织了初一教师和其他年级青年教师认真参加通识培训与新课程标准、学科教学培训,选派代表认真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及时、全面地向组内教师传达新信息、新理念,尽快适应新变化。

2.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具体实施如下:

①由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张老师)主讲了“怎样说课”,结合学科特点展开说课的各个环节,指导新教师怎样说课;

②组织交流了“怎样撰写教学论文”,共同交流、学习优秀论文的选题,构思及撰写;

③组织探讨了“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深入开展问题讨论”(吴老师),一起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自然科学学科特点”等。

④共同研讨了“怎样更好地结合本校学生特点进行竞赛辅导”等等一系列活动。提高了组内教师的业务水平。

本校有份校刊:《教研论坛》,里面都是我们学校教师撰写的论文,每期我们的自然组教师都有若干篇论文入选。这里的论文和我们组推选到各级参评的论文,就是在我们组这样浓厚的交流、研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升华而得到的。我们的校报《十五风景线》第二、三版都是我们教师教学、教研成果的展示。学校为我们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舞台,我们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就被激活了。

三、结合学校课题,有效展开校本教研活动。

XX年6月,我们学校探索申报并被批准立项了市级课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策略性研究》。为此,我们教研组及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听、评了李骏老师的《真菌》和钟意定老师的《有关纯电阻电路中电功、电功率及电热公式的选用规律》两堂探究课,由两位老师提供这两节课的案例,组织组内教师进行学习、交流,明确了新理念下课堂教学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一起探讨了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同时也学习、交流了案例的撰写与点评。

四、充分体现新理念,成功展开新课程

华师大版科学教材XX年9月份新学期在宁波市市区各中学七年级新生中全面展开。这套教材以国家教育部新近颁布的义务教育“科学(7-9)课程标准”为依据。全书以“立足学生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作为教材的核心理念。针对新课程推行,我们组成立了以教研组长任组长,备课组长为副组长,备课组成员共同参与的学科实验小组,负责新课程教学实践。

从目前我们学校的实施新教材的情况以及大部分学生的反应来看,对于这套新的教材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从教材的编写思路上看,新教材更多的体现了一种知识点上的整合,将原先一些较为分散的知识点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当然,由于新教材本身的特点,对于我们教师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仅仅是把自己的着眼点放在几本有限的“教师用书”和一些练习作业上,是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

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信息量大的优势,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浓厚的兴趣。我们学校在每个科学教师的办公室电脑上都安装了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光盘。同时我们的学科实验小组教师平时都很注意收集相关的教学网站,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科学教学方面的信息,并且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很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发挥学生的集体优势,现在很多学生家里都具备了上网条件,获取信息的渠道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拓展。他们经常会拿来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教师请教,教师在这个时候,切不可因为这些问题和我们的书本知识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而忽视了这些问题,或者说对这些问题敷衍了事。因为,我们在中学阶段科学最大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我们学科实验小组的成员随时关注新课程的推行情况,积极组织研讨探索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把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并在上课的时候注明这是由某某同学搜集。使学生从小就形成一种资源共享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则,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与课改实验学校的协作交流。组织教师(主要是新初一任课教师)去北仑实验区的长江中学听课、学习,我们教研组的青年教师为来访的诸暨和松阳三中的教师开设了三堂教学观摩课,我组参加工作才一年多的李骏老师在不久前开设了一堂市级观摩课,获得相关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五、充分发挥备课组的“数字化小分队”作用,更灵活地展开教研组工作。

因为学科特点,我们自然组教师经常是三个人、五个人为一个备课组,就象军事上的“数字化小分队”,由于人数较少所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备课组的成员比较容易找到空隙时间进行集体备课:认真钻研分析教材、制定远期和近期教学目标、一起探讨教学手法、组织相互间听课、评课等活动,因此,经常是一堂校级公开课前,备课组内教师已经一起探讨、听评了好几次。在XX届学生中考复习中,我们初三年级的任课教师进行了划块分工备课,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如物理部分我们把它划分成热学、力学、电学、光学,每位教师负责其中一块的知识点、资料、例题及习题精选等准备工作,备课组交流讨论后资源共享。其它内容也是如此安排。因此,在XX届中考中我校自然学科平均分超过119分,取得较好成绩。无论是教学安排、教学手法、学科资料、多媒体课件,甚至是一道难题的解题思路,我们的备课组教师间都能无私共享、探讨,我想这也是我们自然组能够不断向上原因之一。

六、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奋进

“一个好汉三个帮”,教学活动的展开并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体行为,一个具有良好素养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团结、合作精神,这样才能以好的情操熏陶影响学生。

校本教研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一、目标明确是校本教研的前提

客观地说,做任何一件事情、一项工作、开展一项活动,都应该有一个目标,不管目标用多长时间来完成,不然达不到工作的活动效果。校本教研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开展深入有效的教研活动,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多年来,学校每学期都开展教研活动,活动的项目也安排得满满的,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几乎每一周都有教研活动,作为学校骨干教师的一员,参加教研活动自然是少不了的,而且每次都有活动的主题参加讨论,时间久了,我总觉得有一种“被忽悠”、“被主动”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觉得学校搞这样的教研活动根本没有什么意义,对教学工作指导性不强,服务教学的思想性没有落到实际当中,归根到底,就是没有目标性,或者目标性不强,通过调查了解,这种情况存在比较普遍,一些学校的校本教研也是没有针对性,没有一个较为长远的目标或阶段性目标,教研工作只是一种应付式或“随机”开展的情况,对教研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校本教研没有实际的现实指导意义,教研的理论得不到提升,经验没能很好地总结和推广。这样下去,更有甚者,会滋生一些教师参与教研工作的积极性,对学校的教学工作造成被动。于此,我认为,在当前基础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搞教科研是为了更新教学观念,更好地促进教学,我们不能让教学工作与教研工作存在着“两张皮”现象,要结合各校实际,明确各个时期的校本教研目标。目标明确后,才能认真围绕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二、内容充实是校本教研的载体

校本教研是以学生为本的一项基础教学活动,追求的是学校和师生发展的和谐统一。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实践者”和严肃的“反思者”。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进一步深入,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作为教研的参与者,确定充实的教研活动内容是校本教研工作实施的载体。我认为可通过如下途径实施:

1.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反映某个地方、学校教育教学重视程度的方向,是以一个个实际的课堂教学实例的教学研究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提高课堂反映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有实际意义的研究载体。所以选择正确的课例作为研究的课题,在课例当中善于发现问题,认真分析研究,挖掘其中成功与失败的地方,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从中发现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与建议,生发新的疑问和困惑,然后再总结工作经验,从而促使更多的教师有效地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2.专家引领。为了促进校本教研工作的专业发展,我们可定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省、市有关教学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教育理论的指导和探讨,通过向专家、学者提问,解惑,加深对最新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消化,从而引进他们新的理念和教学思想,充实与更新教师的理念,开拓思路,认识和理解课改的真正内涵与实质。

3.个人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下转第40页)(上接第12页)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我们知道,教学是双边互动的一个过程,是灵魂与灵魂的触动,是心与心的交融,不能把教师的主观意志强、知识全部灌输到学生身上,教师要想把知识最大限度传授给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教学技能外,必须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当前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的情况下,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认真完成备课、上课、辅导、考试、评价等教学过程外,平时养成个人撰写教学反思已经是当前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略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只有在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课后认真分析研究、总结经验,善于思考自己课堂教学中的成败,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更加利于改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方法,促进自己课堂教学水平专业化成长。

三、制度创新是校本教研的保障

校本教研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一整套对科学、有序运行起到规范、保证作用的制度,有了制度,校本教研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首先,建立新型的校本教研管理机制。要围绕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结合地方、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和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如学习制度、外出培训制度、课题研究制度、中心发言人制度、活动总结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并通过相关配套措施加以落实。

校本教研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活动机制

在联片教研活动中,片区的每个学校既是基地校又是成员

校,每月以基地校为核心,组织开展教研活动。

首先,成立联片教研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联片教研基地校校长担任,成员由相关成员校领导共同组成,全面负责组织、安

排、协调本片组的联片教研活动;成立联片教研工作实施小组(片区教研室),主任由联片教研基地校主管副校长或主任担任,成员由各学校中心教研室、教导处主任组成,具体负责联片教研实施工作;片区教研室下设各学科教研组,具体落实本学科研讨的内容、方式和措施,组长由各学校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担任。

其次,每学年初,联片教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联络组内成员校,共同研究、制订学年联片教研活动计划,并根据全年教研工作计划确定每次活动的主题,在指定基地学校提前做好实施计划后安排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发现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包括优质课、研究论文、课题成果等),并注意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为总结交流提供依据。

最后,学期末,各成员校应将活动所取得的经验成果整理成

文,并写出学期活动总结;领导小组对发现的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典型案例和课题教研成果,组织考核评奖、推广扩散等。

二、明确工作目标,丰富活动内容

1.合作开展常规教研,解决教学问题

开展包括教学计划制订、教材分析研究、复习备考研讨等在内的多层次、多角度合作备课活动,开展基于新课程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视听、教学交流、专题研讨等教研活动,养成教师教学反思、研究的习惯,解决区域内教学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

2.认真抓好校本培训,推动专业发展

通过组织新、老教师结对帮带、骨干教师示范引路,落实同伴互助;搭建平台,组织片区内课堂教学“同课异构”观摩交流研讨活动,组织片区内“教师论坛”“名师课堂”等专题活动,组织教学设计比赛、综合素质和技能大比武等,积极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激发教师学习热情,激励教师追求专业发展;聘请专家、名师来校专题讲座、教学咨询、课例会诊,组织学术沙龙,开展优秀教研成果交流展示等,形成教师发展的专业引领。

3.联合组织校本活动,促进质量提升

(1)积极引进外片、外地以研促教先进经验,组织区、校际教学管理互访互学活动,充分发挥片区内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合作开展聚焦课堂的教学教研督查,以点带面,校际互动,实现联片区域内教学教研工作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2)联合实施教法学法研讨、教学案例交流、学业评价研讨等,达成共识。(3)统一组织片区教学质量检测及统计,分析成绩,诊断问题,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4)开展课外辅导活动研讨,形成培优促特合作,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4.协作开展课题研究,开发校本课程

(1)尝试在片区内联合开展各个级别的立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2)在片区内开展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等教学专题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树立“问题即课题,过程即研究,效果即结果”的教研思想,开展基于教育、教学、教研实际问题的小课题研究。(4)以“彰显学科教研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凸显教师专业成长”为出发点,以课程改革需求为立足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效率为着力点,结合学校实际、立足学科特色开发校本课程,通过联合开发,共同使用,实现资源共享。

三、落实管理措施,优化活动过程

联片教研活动要做到“五有三保证”:教研活动中有重点研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区域教研专题、中心发言人、活动记录;教研活动要有时间保证、人员保证、经费保证。各学校校长是本校联片教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在人员、时间、经费、场地和设备等方面提供全力支持;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联片教研信息交流平台,确保工作中资讯交流和信息畅通;要动员、组

织、引导教师利用“QQ群”、片区(组)“教研博客”等形式,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远程在线研讨学习与交流。

校本教研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一、 更新观念,树立校本教研意识

有句话说得好“理论是先导,学习是保证”,搞好校本教研的第一要务就是学习,因此我校把“做学习型校长、建学习型学校,带学习型教师”作为办学理念,要求教师把学习看做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方式,一种生存方式,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研究意识,为此开展以下活动。

1.开展“书香校园”活动,要求教师读三种书,第一种书(教材、教参、课标),第二种书,继续教育用书,第三种书,文学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书籍,我校的图书室建设起点很高,2009年10月已被评为辽宁省中小学图书馆示范校,完全能够满足广大教师的要求。

2.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

“走出去”我们主要向骨干教师倾斜,向一线教师倾斜,在这点上,我觉得我们的校长是一个非常有头脑,有远见的人。尽管学校资金非常紧张,每年,每学期校长都会拿出一部分资金让我们的领导,教师到外地学习进修,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充实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并且要求外出学习人员每次回来之后,都要写出学习报告或体会,而且还要上汇报课。

“请进来”请教师学校的教研员同志来校现场指导教师备课,深入课堂听课,为教师释疑答惑,指点迷津。使教师们在教学中少走弯路,使学习落到实处,培训突出实效。

3、 开展教师反思活动

我们的教学反思有两种形式: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个体反思要求 教师语文、数学每一节新授课都要进行,其它学科每一单元要 进行一次反思。

群体反思:要求同一年组或学科组,可以针对一节课,一个教学片断,一次成绩检测,以及教学中的成功之举,败笔之处,教学机智,学生见解等进行教学诊断,鼓励教师点评自己,点评他人,点评学生,总结规律,达成共识。

二、 创新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提倡“参与式”、“互动式”、“交流式”的教研活动。

(一)几年来,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常见的形式

1.开展集体备课,同步研讨活动,教师先在“自备”形成教学个案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形成通用教案,然后采用一课多用的形式进行上课,做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集体备课,同步研讨”活动是我们学校沿用的传统教研活动方式,深受教师欢迎,这一活动增加了老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克服了过去文人相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而是形成一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研究氛围。

2.专题式教研

在教研活动前,先抛出一个专题,如: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突出朗读的实效性“老师们围绕这个专题进行准备,在教研活动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达成共识,形成对策,从而指导教学。

3.联合式教研

同一学科不同学段的老师坐在一起进行教研,如低年段和中年段老师合作教研,目的是让老师相互了解教材间衔接、过渡以及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以便站在一个大的语文观和数学观去教语文、教数学。

4.开展与县内名校联谊及参与片教研活动

我校与西丰镇内的东方红小学是手拉手单位,每学期,我们都送派年青教师到东方红小学进行学习、积极参加北片五校组织的片教研活动。

(二)聚焦课堂,展示课例,交流互动,激发思考

多年来教学实践,教师一致认为课例研究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校本教研方式,因此,我们加大课堂教学研究力度,开展了“四课”活动,第一种推门课,第二种课是示范课,主要是让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上课,第三种评优课,在校内开展优质课竞赛,第四种复习课,每学期末,我们都特别重视复习课的研究,指派有经验的老师上复习课,大家进行观摩,从而探索有效地复习指导方法。

其次我们还开展了“青年教师”培养工程,要求教龄在五年以下的年青教师向经验丰富、具有一定名望的老教师进行拜师学艺,结对子活动,承诺双方互相听课,坦诚交流,并提出“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经验,老教师向年轻教师学观念”的新结对理念。

(三)开展课题研究,解决教学问题

“科研兴校,质量立校”是我们办学永恒的主题,要做科研型的教师,思变型的教师,就应致力于课题研究,“十一五”期间,我校承担省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1个(已通过验收),“十二五”期间,部级课题一个,省级课题2个。这些课题我们特别注重规范其研究的行为,我们要求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必须落实六个研究行为,第一,学习理论,第二,调查现状,第三,设计行为,第四,落实设计,第五,反思行为,第六,总结提炼。对研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留下数据和文字痕迹,从而规范课题研究档案。

三、取得成绩

回顾几年来的校本教研之路,虽然艰辛,但很充实,迄今为止,我校相关的论文、教育案例获奖达40余篇,其中部级论文10篇,省级论文18篇,一人被评为部级优秀课,2人被评为省级优秀课,5人被评为市级优秀课,参加西丰县首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我校获优秀组织奖,张楠、王雪多次参与县小学部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王晓明老师为全县科学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张楠在西丰县首届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个人全能一等奖,并代表西丰县参加铁岭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安然老师在西丰县首届学科标兵评选中被评为体育学科标兵。

我们深知校本教研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教学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们要不断地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校本教研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要有高质量的教育,要适应形势的发展,把我校办成高质量的学校,提高学校的竞争能力,实现学校的高层次的办学目标,教师是关键.因此,坚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崭新的课改理念为准则,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率。使我校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更新观念,加强交流研究,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校特制定本制度。

二、 教学研究理念

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和谐、高效的教研机制,努力打造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群体。

三、 组织形式

以学科组、年级组为主。

四、 教研活动内容:

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专业水平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步伐。

五、 教研活动时间

1.周一下午:政治、信息技术科组、通用技术科组

2.周二上午:地理科组

3.周二下午:英语科组

4.周三上午:体育科组

5.周三下午:化学、数学科组

6.周四上午:历史、历史与社会科组

7.周四下午:语文、物理科组

8、周五上午:生物、音乐、科学科组

9、周五下午:美术科组

10.双周周四下午第八节:文基/理基

11.双周周五下午第八节:校级学习(以科组为主)

12.业余时间:以学校网站为基点,充分展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风采。

六、 教研形式

以自我反省、同伴互研、理论指导、听课评课为主要活动形式;以新课程为导向,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倡导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活动化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

(1)自我反省:

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的思考、省视、分析。制定个人教研计划、专业提高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上不少于1节研究课,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达8节以上,教研组长听课达12节以上,教导主任每学期听课达25节,校极领导每学期听课达30节以上。教师每学期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等10篇,研究性论文1篇。

(2)同伴互研:

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带入教研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注重“以老带新”,提出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的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的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质疑、批评,各抒己见。每学期学校召开不少于1次校本课堂教学研讨会,以不断促进提高。

(3)理论指导:

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刊物和网络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另一方面采用“请进来”的方式,引进教育教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引进新的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为教师开展教研提供硬环境。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校园网,为教师学习、收集理论资料提供滚动性条件。

(4)听课评课

听课、评课活动是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重要活动。听课、评课活动既是科任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科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学校将“随堂听课、课后互评、评后叙事”作为新教研常规。为使听课、评课活动成为科任教师的自觉行为,形成良好的教风,学校对听课、评课特作如下要求;

①校长、副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

②学校中层干部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

③科组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2节。

④科任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节。

七、 教研活动要求:

(1)、教研活动管理要求:

①各组长做好教研活动计划、按计划组织好教研活动;

②科组要在学科组长的带领下,搞好每周一次的集体交流备课和每两周一次的业务学习,每次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集体备课的主题是“钻研教材,钻研教法,体现课标”,内容包括交流下周的教学思路设计,交流本周教学的感悟与反思。集体教研的主题是“学习纲要,学习标准,交流心得,总结经验”,研究内容要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学研究活动要有中心发言人,其他教师要做好补充发言。

③每学期每个教师要求做到阅读一本教育专著;参加一个科研课题或校本教研课题;写好一篇论文或教育教学经验、体会文章;上好一节公开或示范课。

④做好教研活动过程记录、做好教研活动总结;

⑤学校领导要深入年级组、学科组参加教研活动;

⑥各教研组活动情况及时汇总反馈;不断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⑦各科组成员均按要求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⑧参加活动情况与期末教师评价挂钩。

(2)、教研活动设计要求:

①营造严谨、务实、民主、和谐、宽松的教研氛围,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和合作研究。

②加强自我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状态。

③积极主动地争取专业人员的支持和指导。

④加强学科间的沟通整合,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每月利用校园网“专题论坛”进行交流一次。

八、科研课题开展要求

学校科研课题工作坚持实效性,坚持面向学科,面向课堂,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方针。

1.建设一支教育教学科研骨干队伍。学校科研骨干队伍由学科组长和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教师组成。

2.每个学科组在一定时期内至少选报一个科研课题。

3.规范课题研究过程,做到课程研究要有申报书、有立项、有阶段性的总结、有成果、有专家监定。

4.做好课题实验的中期检查工作和论文评选工作。

5、召开课题开题会,

课题开题会是做出好课题研究工作的前提。开题会有专家、上级领导莅临指导课题工作。

6.举行课题实验公开课。

校本教研活动总结范文第6篇

本学期数学教研一组在教科研处的领导下, 根据学校师资发展目标"一年熟悉,三年成熟,五年骨干"的培养方针,在"精于细节,勤于思考,寻根课堂, 探源实效"上做足功夫,打造新办校新优势,提升新师资新业绩,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1.按时按量完成学校规定的各项常规工作,加强备、讲、批、辅、查等常规工作的管理。

2.签订师徒带教协议,推出"师徒听课日"活动,以此来推进新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健全教研机制,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开展校本研修,根据问题征集单提出本学期校本研究小话题,通过理论学习及提炼,课例验证,形成有效研究策略。

4.通过教研组日常工作的指导和修正,促进数学一组教研组活动有序开展,有效提高教研组的实施情况,鼓励教师参加各项比赛活动,争取获得"优秀教研组".

5.积极送培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科研培训,扎实开展各项讲坛活动和每月教学日记撰写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又快又好的成长。

三、工作措施

1.规范落实常规管理

(1)备课:在教研中进行分年段集体备课,进行教材解读,突破教学重难点,提出有效教学建议,并进行记录。教师根据本班实际情况撰写教案各环节,组织定期检查教案。成立了"青蓝结队工程",签订师徒结队协议,拟开展"师徒听课日"及"师徒备课日"活动。本学期师徒结对的有:

苏丽梅——庄雅清 王惠灵——林燕婷 丁美玲——林娜君

林琼真——王珊珊 蔡秀丽——王金龙 赖鸿玲——洪伊雯

(2)上课:本学期设立三个研讨主题,包括"新教师汇报课"、"年度专题研讨课"、"教师个人风采课".每位教师开一节公开课教学,通过观课议课,促使教师互相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主动学习课堂教学知识与方法,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能力。

(3)反思:本学期,继续采用每月"教学日记"评比制度。提倡更多教师能及时记录我们在日常备课中的某些经验,某些发现,某些奇思妙想,某些不足,某些火花。撰写的"教学日记"下个月5日前上传到教研组负责人的邮箱里,随笔字数在1000字左右,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字左右,杜绝抄袭他人的。每月10日,及时将对缴交的"教学日记"进行认真评选,获得优秀者纳入每月教学简报的编辑中。简报一式3份,一份交于教研组长;一份交于曾老师;一份交于张校长。

本学期撰写的简报主题安排如下:

第一期:听课、教学反思(编辑:吴雅琳、王金龙、庄雅清、王珊珊)

第二期:课标解读心得 (编辑:丁美玲、林琼真、林娜君、苏丽梅)

第三期:小话题研究总结 (编辑:王惠灵、林燕婷、洪伊雯、赖鸿玲)

2.丰富学习平台促进专业成长

第四周数与代数中的"数的认识":丁美玲 苏丽梅

第五周"数的运算"和"常见的量":王惠灵 吴雅琳

第六周图形与几何中的"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庄雅清 赖鸿玲

第七周"图形的运动"和"图形与位置":林琼真 林燕婷

第八周统计与概率:王金龙 洪伊雯

第十周综合与实践:林娜君 王珊珊

(2)开展讲坛活动:本学期继续开展"成长讲坛"、"求索讲坛"及"读书讲坛"活动,讲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在学习培训中、在交流沟通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发,从而丰富学习历程,提升思考空间,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4)请进来走出去:一是聘请卓和平和姚永宁名师莅临学校蹲点指导课堂教学、校本研修、课题研究、专业成长等;邀请晋江第二实小许以亮莅临学校作课及课标方面的专题讲座;邀请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莅临学校作课和指导,以及其他教研员校本教研及教师专业成长等。二是让更多的老师走出学校,参加各级各类各学科的教研活动和研训,当然在研训后能及时梳理自己的所思所得制作成PPT在教研组例会上作交流,让更多老师沐浴在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3.继续完善教研组博客,盘活各种资源。

本学期将继续充实博客内容,做好话题跟帖、教学计划、教学设计、信息报道、课件等资料的上传。其次继续进行课堂教学的录制,形成课件资源库,以便教师在校本教研中更好地和学习和研究,从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快速成长。

四、月份工作

3月份:

1.参加晋江市北师大版教材研训暨30分钟课堂教学比赛(3月9日);

2.制定教研工作计划及安排日常教研的周历表;

3.准备参加晋江市小学各学科优课、微课比赛工作;

4.填写教师个人成长手册;

6.以年段为单位学习教材分析和光盘;

7.开展公开教学活动及常规教研活动;

8.开展"教学日记"评选;

9.开展校级小课题申报活动;

10.参加讲坛活动。

11.落实晋江市十二五规划大课题具体工作的开展。

4月份:

1.参加校级第五届教师教学技能比赛;(4月8日)

2.参加福建省第十一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4.26-29厦门市);

3.参加晋江市小学各学科优课、微课比赛工作;(4月15日)

4.开展讲坛活动;

5.各教研组开展常规公开课教学及常规教研活动;

6.出版3月份校本教研工作简报;

7.开展"教学日记"评选;

8.开展市级及校级课题研究活动。

5月份:

1.参加校级学科类课程标知识竞赛;

2.举行校级语、数(或语数英)试卷命题比赛。(五年)

3.参加晋江市小学数学学科"数学思考"践行课标主题系列研讨活动;

4.开展公开教学活动及常规教研活动;

5.开展"教学日记"评选,出版4月份校本教研工作简报;

6.开展讲坛活动;

7.开展市级及校级课题研究活动;

8.举行校级数学知识竞赛。

6、7月份:

1.参加晋江市小学数学试卷命题评选活动(五年级);

2.参加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基地校"教科培一体"现场研讨活动;

3.参加福建省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研究基地学校教学研讨活动;(晋江二小)

4.整理教学日记及论文,准备出版第三期《行知集》;

5.开展公开教学活动及常规教研活动;

6.开展"教学日记"评选,出版5月份校本教研工作简报;

7.开展讲坛活动;

8.参加市级及校级课题研究活动总结;

9.完成期末教研工作总结,拟定新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校本教研活动总结范文第7篇

一、集体备课说课研与训有机结合

集体备课主要以说课活动为载体的教研培训活动,它主要是主说者的“说”课。集体备课是为上课服务的,从教学的全过程来看,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展示和提高教师素质活动和课堂教学全过程的预演活动。集体备课活动中每个主说人都要把自己的上课思路,自己的教学设计依据向备课组成员作说明和展示,在此过程中,其他教师发表个人的看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最后形成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和方案。当然,这个教学方案还需在课堂上加以印证。这样,使备课组成员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同时,对备课内容进行集体研讨,共同探讨如何突出重点,突破和分解难点,如何使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实课改精神。集备以前,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看到多数教师把教材分析得条理清晰,但很少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对于学生活动也只是分组讨论、指名回答等大的环节。在他们的教案里对一些重要的内容几乎没有深入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教学中难免存在盲目和随意性。即使在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主动学习时,往往在备课时也过于关注教学形式、流程,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常常偏离目标。我校以年级为单位,备课组长与承担研讨课的学科教师围绕某一专题,对某一节课进行备课,力求做到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指导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然后进行“一度教学”,班级对调或到邻近学校借班试教、研讨。在一度教学基础上反思教学,总结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分析教育教学行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研究计划,重构教案。

二、教学反思研与训有机结合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深认识到:学科教研活动组织得好,会有效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将是推进新课程实施、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途径。为了提高教师反思性教学能力,养成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认识进行分析的习惯,分层次地要求每个教师写教后记,反思日记等。通过反思教案设计、反思实施过程、反思实施效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目标是否落实,是否关注到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分析教学效果中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及时解剖教学中的问题,并重构教学设计。我校每次开展教学活动后,要求每一位教师写教学反思。然后将反思内容发表在学校校本教研博客上,让全体教师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为了进行有效体验和反思,教研活动后,还可要求教师通过撰写教学后记或教学随笔,帮助自己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后记或教学随笔的撰写可以是比较随意的,如,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及困惑等记录下来,以帮助自己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还可以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写教育教学案例,写耐人寻味的教学镜头等。甚至可以将具体的教学现象理论化,将抽象的理论融入新鲜的教学实践中,在反思中逐渐形成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现在,教学反思已成为我校广大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成为校本教研中的宝贵财富。教师也在不断反思和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

三、教育科研交流展评研与训有机结合

校本教研中的课题研究与校本培训有机结合,做到“以研促训”。教育科研是与常规教研相辅相成的一种教研形式。在积累了理论知识后,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对自己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或经验进行解读和分析,使有价值的问题在反思中逐渐清晰起来。课题研究的开展,使教师在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得以解决,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研究性学习”一直是我校教科研工作的课题,我校将校本培训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教师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提高了专业水平。我们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教师或教研组选择课题不要好高骛远,要选择一些发生在身边的,发生在自己课堂上的,自己亲身经历的,但是又暂时没有良方的,作为课题来研究。这样的研究才具有真实性和实用性。丰富了教师培训的内涵。边实践边研究,帮助教师找到了专业成长的生长点,使每一位教师获得了富有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营造民主、和谐的校本培训气氛,让教师在协作、竞争、宽松与压力共存的教学环境下,提高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成果意识和效率意识。为了进一步鼓励教师撰写论文,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我校提倡教师撰写一些有理有据,有针对性、实效性,能让广大教师从中受到启迪的好论文。每个教研组先在组内展示交流本教研组每位教师的论文,组内教师品评,提出修改的合理化建议,然后,每组推选一位选手参加学校论文大赛。论文交流展评活动,促进了教师间的论文交流,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和灵感在交流和碰撞中得到升华。

四、教师参与式专题研讨研与训有机结合

教研组教研活动传统上一直是教研组长讲,或学习文章,其他教师被动听,教研时效普遍不强,针对产生的这种状况,教研组教研活动采取参与式培训,每次“研讨”之前均提出一定的议题,小组成员都进行事先调查研究和充分准备,然后在平等的氛围中,人人参与,研讨、学习、交流。通过教育沙龙参与式研讨活动,满足了教师的个体需要,解决了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所需技能的获得。在校本研训工作中,为了充分发挥常规教研的作用,以开展教研活动为主要形式,积极为教师搭建一个进行专业切磋、共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平台。学校教研活动要有实效,一般应该要做到“六有”,即每次活动要有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有全组体师共同探讨,有活动记录,有活动总结,有教师活动体会和反思。让教师在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得到锻炼,让教师在参加教研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接受新的教学信息,思考教学策略,调整教学流程,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综合素质。这种参与式研训方式让参训教师充分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引导教师学会了反思,学会了用新的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了许多自己从未意识到的问题;同时为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切磋教学技能等创造了条件,为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搭建了平台。像这种参与式培训活动,摆脱了讲座式的枯燥说教,发挥了学科的特点,在做中学,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学习。教师兴趣浓厚,投入的积极性也很大,而且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交流,使教师自己也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无穷力量,碰撞出了许多智慧的火花,收获也很多,相信以后多以这样的形式展开研究,教师一定会受益无穷。

五、师徒结对研与训有机结合

中青年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师徒帮扶结队是学校培养中、青年教师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利用我校现有的市骨干教师和县“三坛”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智慧,尽量盘活学校内部资源,开展师徒帮扶结对活动,即每个骨干教师带好一名青年教师,三年内要使所带青年教师获得县级以上的课改优质课奖项,每月进行一次业务指导培训。上一次示范课,指导一节师徒合作研究课,教学相长,研训一体,不断提高青年教师业务能力。

在校本研训工作中,为了充分发挥本校骨干教师的作用,鼓励骨干教师站在教育改革前沿,主动获取前瞻性的教改信息,特别是新理论,新教法。通过骨干教师的传授交流、课堂示范、教学风采展示等,指导其他教师不断成长,提高专业水平。我校将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结成“一帮一”的师徒对子,对青年教师“传、帮、带”,充分适应课程改革新形势的需要,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发挥骨干教师引领、辐射、示范作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让骨干教师通过上示范课、听课、评课、谈心等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骨干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从备课到上课到课后辅导、批改作业,进行悉心地指导,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无私奉献给了青年教师。通过结对子这种校本培训方式,旨在盘活学校内部教育资源,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总之,我们从校本教研与培训相结合的途径探索,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将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机结合,做到边研边训,研中有训,训中有研,以研促训,以训带研,精心打造新课程理念下“研与训有机结合”的模式,引领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和提升自身素质的道路上来,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校本教研活动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系统化; 校本教研;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吴焕庆(1979—),女,山东泰安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E-mail:。

数字化社会要求教师做与时俱进的21世纪学习者,同时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学习、教学、科研成为21世纪教师的生存方式。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而要使教师专业得到尽快、有效发展,其最有效、最快捷、最经济的办法就是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已经成为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载体,渗透到学校、教师、学生、课堂各个角落中的方方面面。校本教研这个并不新颖的话题目前关系到了教育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如何解决校本教研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为了了解中小学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编制了《中小学教师校本教研调查问卷》,并选择北京昌平区、北京石景山区和深圳南山区15所学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实际发放数量为170份,回收165份,有效问卷160份,有效率为94%。

一、校本教研的内涵

《中小学教师校本教研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经常组织教研活动的学校占83%,偶尔组织教研活动的学校占17%,表明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都有意识开展教研,从间接程度表明校本教研对于教师来讲非常熟悉。同时调查结果显示85%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就是学校内部的定期听评课制度。因此,教师对校本教研的理解表面、肤浅,那么校本教研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

(一)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是学校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具体是指以学校为研究的基地,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的研究。校本顾名思义“以校为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但以校为本不是“一校为本”,校本教研不等于“本校教研”,[1]校本教研不是关门主义。

(二)连接贯通是校本教研的开展方式

在2010年11月所颁布的美国最新一轮“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中提出了“连接式教学模式”(A Model of Connected Teaching)。所谓“连接式教学模式”是基于“用连接取代隔离”、“教学是团队活动而不再是个别教师的行为”、“偶发、低效的教师专业发展要被协作、持续的教师专业学习所取代”等三项原则建立起来的全新教学模式。[2]校本教研虽然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个人、教师同伴、专业研究人员、校与校教师之间为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连接、对话和协作。在信息时代,校本教研可以是学校教研、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甚至是全国或世界范围内的网络教研。连接式教学模式为校本教研的有效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连接将成为有效校本教研的开展方式。

(三)系统化、可持续是校本教研的保障

调查结果显示:30%的学校一个学期一次,55%的学校一个阶段一次,15%的学校只是偶尔进行公开研讨课。每次听评课中93%的教师认为研讨就是课论课,没有目标,没有主题,没有体系,没有系统规划,校本教研形式化严重,达不到真正研讨效果。校本教研要想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师生发展,必须是系统化、可持续的校本教研。

总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是有目标、有体系、有规划,有步骤、系统性的、持续性的教研。它是理论指导下的应用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注重反思、归纳、概括、总结和提升。它既是一种学校制度和实践方式,更是一种学校和教师的研究方式和生存方式。它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教师与问题的对话、教师与自身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信息技术的对话等。协作、连接、反思是有效校本教研存在的方式,计算机、网络是有效校本教研开展的有力支撑,系统化、可持续是有效校本教研的保障。

二、校本教研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校本教研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校本教研的开展中,研什么、怎么研、谁研、研的怎么样、研的制度保障等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问题选择不恰当

问题是校本教研研究的核心。问题选择的恰当与否、是否成体系直接关系到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但教师在目前的问题选择上普遍存在着无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太强或者太弱、随意性强,缺乏系统规划等问题。

1. 教师无问题意识

教师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很多现象和问题司空见惯,于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习以为常,形成了机械化、经验化的实践方式。调查结果显示,32%的教师发现不了教学中的问题,由此可见教师的问题是没有问题,没有质疑,没有提问。而发现问题的教师很多分不清问题的轻重,教师缺少思考、探究、创新的意识,有效校本教研的引爆点也就不能点燃。

2. 课题意识太弱

60%的教师满足于解决课堂琐碎的日常问题,如学生分组、课堂常规、学生打字问题等,但不善于在解决日常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捕捉一些关键的、值得探究和交流的“研究课题”,如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如何在课堂进行积极有效的即时性评价、低年级学生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等,结果导致课题研究是低效的、无意义和无价值的。

3. 课题意识太强

受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影响,18%的教师与课题意识太弱恰恰相反,只热衷于“热点问题”、“宏大问题”、“全面问题”,反而对自己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没有兴趣,视而不见或以善小而不为。而往往这些宏大的主题教师是难以切入、把握、控制和解决的,因此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4. 教研主题随意性强,缺乏系统规划

85%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仅仅局限于教师开展公开课、示范课活动。教研活动就是一个教师单打独斗、独自表演后教师互相评课的过程。每次教研活动就是不同教师的不同示范课。既没有教研的主题,也没有教研的目标,更没有系统安排和规划。评课也只局限于看得见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上,并不能追溯和深入到内隐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知识上。由此可见校本教研形式主义盛行,教研活动随意性较大,起不到教研应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作用,实现不了有效的校本教研,显然就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校本教研计划、方案、过程等缺乏规范性

校本教研既然是一种研究,就得遵循或体现研究的基本规范或基本程序。但现在很多校本教研的计划、方案、过程等缺乏科学规范。

1. 计划不具体,分工不明确

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意识,68%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计划的制定与自己无关,即使参与制定计划,也没有详细的环节、时间、活动安排和相应的人员安排,草草起稿,敷衍了事,继而导致教研过程中教师互相扯皮,活动效率低下,缺乏针对性。

2. 过于依赖直觉经验,缺乏科学的校本教研方法

在参与调查的教师中,83%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相关科研方法的培训,并且53%的教师过于相信和执迷于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和直觉,从而忽视科研方法,导致校本教研成果仍然徘徊在经验水平上,对教研的信度和效度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利于教研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3. 研究报告撰写不规范

校本教研课题按计划完成后,需要对整个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提炼和提升,并形成相应的成果作品。成果表述得如何,直接影响着校本教研的效果。95%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相应科学研究的素养,缺乏科学研究的训练和积累,缺乏研究过程数据的收集记录、跟踪和处理,最终导致成果描述不符合研究报告的要求。

4. 缺乏有效教研反思,反思过于表面化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3]但对于教师来讲,67%的教师认为变成了额外的工作量和负担,因此做起来就流于形式,趋于表面化和机械化,并不能深入到教学问题解决的实质,从而也起不到梳理、深化、积累和内化教师知识的作用,从而也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教师受主客观因素限制

88%的教师普遍认为存在负担过重问题,没有时间、精力和积极性开展创新研究,再加上80%的教师认为没有相应制度激励,所以在校本教研中表现出一定的惰性和不适应。当然在新课改的压力和要求下,小学教师热情高涨,积极性要比中学教师的积极性高,年轻教师积极性也要高于中老年教师,为校本教研带来了些许的生机和力量,但总体上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

另外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出现很多主体移位现象。42%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是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的事情,自己只是个陪衬甚至无法参与。校本教研演变成领导和几个骨干教师的科研,他们全权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33%的教师认为学校确定课题后,将目光、希望和行动统统交到相关高校的一些专家身上,教研研究变成与教师无关的专家任务。

除此以外,在教师主观层面上,74%的教师认为教研过程中深层次的交流对话比较少,普遍存在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天下大好现象,知识群体共享表现相对保守,因此很多教师有话不想说,有话不敢说,学校不能形成坦诚布公、共享智慧的教研氛围。并且如前所述,我国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所需的科研素质现状并不乐观。科研意识不强、科研知识准备不足、很多教师无话可说,这些因素统统影响着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

(四)专业引领走向极端

1. 专业引领不够

在很多学校的教研过程中,不重视专业引领,只停留在教师间的教学经验层面上。在访谈中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对很多问题的理解只是建立在直观经验基础上,问题分析通常流于表面。因此在教研过程中多现象描述,少理论探索;多感性经验,少理性升华,缺乏深层次、宏观的理念和理论支持,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2. 过分信奉专家

从调查结果看,33%的学校出现过分迷信和信奉专家现象。不惜代价邀请专家为他们撰写课题申请报告、设计研究方案、梳理研究思路、实施研究方案,或请他们作形形的学术报告,搞各种各样的学术讲座,从课题申请到设计方案再到研究的实施,全部都交给专家去完成。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完全排除在教研的范围之外,教研变成专家舞台,完全背离校本教研的实质。

(五)学校教研制度制定不到位

1. 经费不足

在目前的校本教研中,70%的教师认为教研最大的困难是“经费不足”。经费不足成为校本教研发展的障碍。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例如积极申请各种科研项目,争取经费支持,给予校本教研配套经费,向教研倾斜,保障校本教研的开展。

2. 激励不够

适当激励是促进教师校本教研持续发展的外在保障。但45%的教师认为学校并未建立起适当的激励机制,不能很好调动教师主动参与的发展内需,也就不能实现校本教研的有效和可持续。

3. 培训缺乏

87%的教师认为学校对教师的发展未提供系统的、持续的关注,未提供相应外出进修条件或者是培训机会,导致教师自身的科研素养比较匮乏,不能很好驾驭校本教研的过程,研究水准不尽如人意,始终徘徊在低层次。

4. 忽略学生

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和教师所关注的课题的95%都是如何教,如何备课和设计,如何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如何促进教师的发展,很少有从学的视角、学生的视角出发来进行研究的。而校本教研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发展,更应关注教师如何在整合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去学,关注教学活动方式如何从单向走向互动,关注如何从学生的视角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行为跟进,只有这些才是校本教研的核心。

5. 忽视网络资源和网路工具的引导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同知识建构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视角。而在协同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在资源共享、连接、协作、交流、反思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教研中75%是通过面对面来开展的,20%通过QQ或者E-mail进行,只有很少的教师使用博客或者教研平台等进行网络协作教研。究其原因,54%的教师认为网络教研技术方面存在困难,11%的教师认为网络教研活动需要细化,22%的教师认为教研资源针对性不足,13%的教师认为学校引导力不够。由此可见,基于网络的校本教研模式还未真正实施,信息技术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并未体现出应有价值。

三、系统化校本教研实施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项目实践,提出以下相应的实施策略来促进系统化、可持续、有效的校本教研。

(一)建立系统化、可持续校本教研的发展理念

如前所述,系统化、可持续是有效校本教研的保障。因此在开展教研过程中,首先要树立系统化的校本教研理念。在系统化的理念下,确定教研目标、计划、体系、专题和问题链,让校本教研成为可持续、可发展、可延伸、有层次、有节奏的研究活动。例如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中,在一个学期初,很多试验区都会从系统化角度,制定校本教研的计划,包含有计划的、成体系的、重点突出的一系列问题链等,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生存的一种方式。

(二)确定真实具体的主题

有效校本教研的问题一定是真实而具体的,建议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选择。

1. 来自实践的思考

教师可以从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中提出课题,比如对教学实践中归纳的某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从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寻找突破点,提出课题,比如如何提高识字效率等;借鉴先进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结合实际开展研究,比如移动设备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等;从国内外教育发展前沿寻找课堂切入点开展研究,比如电子书包在课堂中的使用研究等;根据学校的特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和教学专长开展教学研究,比如深圳南山区大磡小学依据学校特色提出的“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式等。

2. 来自对话

教师不仅要有一双敏锐的发现问题的眼睛,还需要有两只善于聆听和辨析的耳朵。教师要善于捕捉与各种对象包括学生、家长、同事、校长、专家等交流中的信息,要善于捕捉各种场合包括会议、区域、跨区交流,正式、非正式场合中的对话,从这些对话信息中去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挖掘研究课题。

3. 从各种文献资料中发掘课题

除了从实践中、从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对话中寻找课题外,还可以从各种文献资料中发现问题,采用演绎等方式进行课题的研究。例如“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中有60个专题,如拼音教学、识字教学等。这些专题可以作为校本教研教材,教师也可以在项目支撑学习元平台上参与网络课程的学习,也可以制定学习计划自主学习,这些专题为试验校的校本教研课题选择提供参考。

(三)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

为了提高效率和教研的针对性,首先需要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计划和方案。一般来讲校本教研的环节包括:发现与提出问题、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明确的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围绕课题组织研讨活动、写出校本教研活动总结、形成校本教研成果等几个环节。[4]在实施方案中具体包括教研目标、环节的序号、时间计划、活动要求、人员分工等几个方面,校本教研的大体实施框架可以参考表1。

具体实施流程可参考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小学低年段识字教学校本教研流程图(如图1所示)。

另外,还需要具体设计研究中所用的工具、量表、问卷等。例如“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中为了提高课堂观察的效率,采用课堂教学观察表,结合具体的研究课题,不同教师分别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环节等进行观察,或者从不同的视角如内容设计、工具使用、情境创设、资源利用、激发动机、师生互动、自主学习、鼓励创新等方面分别对课堂进行观察记录打分(见表2)。这样可以分工明确,有章可循,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四)全体参与,通力协作

1. 全体教师参与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校本教研的关键是教师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需要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离开了教学的研究和离开了研究的教学都是不可想象的。迈克·富兰在《变革的力量》中写道:如果没有学习的学生就不可能有一个学习的社会,而如果没有学习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学习的学生。教师除了看他怎样教书(How)外,就是看他为什么要当教师(Why),被迫去做和自愿去做的结果不同。[5]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反思行为,校本研究才有基础,才能得以真正的落实。也只有每个教师树立了正确的研究意识,校本教研才会是全体教师的全员参与。

2. 同伴互助

连接是校本教研的开展方式。而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说课、做课,积极开展对话和协作是校本教研连接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方式。围绕共同的问题开展合作学习、敞开自我的相互评论,营造信任为主的支持性环境让教师有话敢说,让教师有话要说。在评课中要求“三分教、七分评”。叶澜说过评课是“捉虫”,既捉“问题虫”又要捉“萤火虫”。不要搞形式主义,注重实效,优点说够给人以鼓舞,问题说透给人以启迪,提倡学术对话,注意对不同思想观点的宽容、鼓励与支持。让你好、我好、大家好变成你说、我说、大家说的和谐氛围,有利于系统校本教研的持续发展。

3. 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专业引领的主体包括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各级教研室的教研员、中小学的骨干教师。专业引领的主要方式:一是靠教师自觉学习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并运用于反思和互动的教学研究活动之中;二是靠专家、学者的指导,比如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6]三是让教研员送课下校,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作用和价值,把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树立典范和榜样。例如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中,新加入课题的老师都要进行体验式培训,集中学习和体验跨越式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每个月课题组积极开展各种理论和技术培训,听课前集体备课,指导教师设计课,课后与教师讨论交流,进一步给出教学建议。实践证明,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也最受教师欢迎。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总结)等,对教师帮助最大。

4. 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

除了同伴之间互助外,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连接也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方式。地域上比较接近、学校和教师状况基本相同的同质态学校可以进行联片教研,发挥不同学校的学科优势或其他资源优势,共同发展。例如深圳南山区的北片区和南片区的片区教研,中心校、示范校等优势学校和周围的一所或数所乡村校、薄弱校相结合,引领其发展,形成“一帮一、一对一”、“l+N”模式等;如跨越式试验学校新疆华山中学实施的联片教研,深圳南山区小学和梅州大埔县小学的结对等,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特色,以点带面,让更多的教师和学校参与课题研究,带动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发展,促进教师集体智慧的生成。另外,处于不同教育阶段的学校可以按课题或项目合作开展活动,如跨越式课题学校小学和中学合作进行课题衔接发展研究等;或者以某学科为中心来组织校际间的学科教研活动等进行校校连接。[7]校际教研的形式会大大拓展校本教研的空间、时间,从而增强教研的广度和深度。

(五)采用科学的校本教研方法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方法、课题研究法、案例研究法都是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师应学习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确保教研的有效性。并且,注意收集和处理过程中的数据,如实施前的问卷调查、实施的前测和后测数据、教学录像、课堂观察、自我反思、教研组点评、专家点评、教研视频、教研活动照片、教学设计等并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一般要求观点正确、材料可靠、结论有效,尽可能提出别人没有提出过的理论和方案,发现别人没发现的现象或使用他人没使用的方法等,语言阐述必须精确、通俗、规范。只有这样,才能让校本教研取得效果。

(六)开展有效反思

叶澜认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案例评析、教学叙事、填写问题单、收集学生反馈信息、与同伴交流、讲述数字化故事、建立个人专业成长档案以及用博客、微博等来记录自己教学成功之举、败笔之处、教学的机智、学生的见解、教学设计再修改等方面,借助网络技术或者平台开展更广、更深的参与和反思。让反思成为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习惯,让教研可以持续开展。

(七)建立校本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制度一般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教研活动制度、课题管理制度、教师学习培养制度、教师评价和激励制度等。

1. 建立理论业务学习制度,增强全体教师的研究意识

学校以实施新课程为契机,把课改实践、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业务学习制度。[8]学校每周安排不少于两小时的集体学习时间,用于教师的理论学习、教材分析或教学研讨。吃透教材,做好教研准备。有计划地邀请有关专家来学校进行讲演,使教师们及时了解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新动态,知晓其他国家、其他地方的学校教学改革的新进展,了解教育研究应是怎样进行的,知道如何在教学中选择研究课题,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去有关高校进行专门的集中学习和培训,使他们通过系统的教育科学的专业学习,迅速提高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成为学校校本教研的生力军或主力部队,并让他们通过“一帮一”、“一帮几”的形式,带动其他教师乃至全体教师。

2. 建立学校教研活动制度,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

学校可以围绕学期的教研目标和主题建立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制度,如新手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展示课、中年教师精品课、资深教师示范课等制度,让处于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够获得成长。也可以以学科组、年级组、课题组及专项课题研究为单位,以两周或者一个月为阶段,总结、交流、反思本阶段的教研情况,思考、研讨下阶段的教学内容。采取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多种式,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究活动,在实践的摸索与总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学校引导每个成员做到:一读——坚持每天读相关教育文献、教育信息、教育著作;二写——每周写两篇教育随笔,每学期写一份阶段总结和一篇有价值的论文;三上——每学期上三节与课题密切相关的公开课;四会——理念会渗透、经验会总结、课堂会反思、方法会整合;五多——多观察、多行动、多交流、多反思、多创新。[9]

3. 建立学校教研激励机制

通过教学论文、教学赛课、综合课例制作、校本教研网站制作等评比活动,对先进有效的教研成果和有突出贡献和积极表现的教师及时予以奖励和表彰,在校内外各种评优活动和职称晋升时给予优先和加分。另外学校可以建立一定的校级课题立项制度。对于各科教师提出的那些切入点较好、研究过程设计规范的微课题,可以列为校级科研项目,给予配套经费支持,并在恰当时候将它们推荐到上一级教科研主管部门立项等,从而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八)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

随着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校本教研的方式越来越丰富。网络环境下的互助、合作、便捷的研修模式和创新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教师教研的立体化生态环境正在形成。在跨越式课题中充分利用学习元实施区域教研,例如深圳南山区利用学习元进行的区域教研,让更多的教师走在一起。如图2所示,可以利用QQ群、BBS、学习社区、博客圈等开展区域教研;利用Moodle 、Wiki等进行教师的协同备课;利用微博、博客、个人空间等进行个人反思、微反思,如跨越式课题试验区河北丰宁区域的使用;也可以利用好看簿、数字故事等展示教师的所见、所做、所思、所获等;也可以学校自组建系统、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研;也可以用电子刊物技术和思维导图技术等促进教师的交流和反思。系统化校本教研过程中,技术将成为重要的支撑。

四、总 结

综上所述,依据校本教研中的问题,结合“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项目的实施经验,将有效系统化校本教研的实施框架总结如图3所示。

有效的校本教研是在系统化、可持续理念下进行地,具体包括高效的工具使用、时时的反思总结、到位的专家引领、细致的课例研讨、系统的自主学习、真实而具体的问题、制度的激励、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等几个要素。只有系统化、可持续的校本教研才是有效的教研,也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平台和方式。

致谢:感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余胜泉教授的悉心指导,论文撰写过程中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邹尚智.校本教研指导[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2.

[2] 余胜泉,陶丹.技术推动的学习模式——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2010)及其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3):52~54.

[3][6] 杨小微.教育学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社,2010.

[4] 网络教研课题研究.[DB/OL].[2011-08-07].http:///article/browse/164912.jspx.

[5] (美)矿矿.放飞美国(一个中国男孩和七个美国老师)[M].黄全愈等译. 北京:接力出版社,2001 .

[7] 孟永根,王月芳.构建合作共同体, 促进初级中学校本研修的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 2006,(3):84~85.

[8] 浅谈如何搞好校本教研[DB/OL].[2011-09-03].http:///article/browse/3288953.jspx.

校本教研活动总结范文第9篇

一、“新路径”的基本内涵

以数据支撑教学与教研活动。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从数据分析看教学活动的改进;二是在教学活动中看数据的变化。

实现路径:

区域行政、教研部门,根据分析数据了解导致质量差异的各种原因及教学过程、方法、资源、教师素质、教育内容等方面情况,以便采取有关政策措施。学校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分析数据了解本校的教育质量、各位教师的教学情况,有的放矢地采取改进措施。教研组、备课组及教师个人,从纵横两个方面分析数据,寻找导致质量差异的原因,改进教学。学生个人(家长),可以根据测量数据,清晰地了解本人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学习,家长可以给予分析指导帮助。

二、“新路径”的支持系统

数据是“证据”的主要表现形式。要让数据的获得具有真实性和连续性,必须重视支持系统的建设。让数据说话,必须有一支善于运用数据来发现问题的骨干教师队伍。

1.建立学业质量监测机制

重视工具的研发,不断完善“学业质量诊断与评价系统”,对全区教学质量状况实施动态监测。尝试利用数据来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用各种统计的方法阐述和解释教学中的一些规律和现象,进而组织和开展基于证据的教学和教研活动。

2.组建实证研究课题组

课题“基于学生学业成绩分析的教学改进行动”被列为浙江省教育科学2013年度规划课题。建立“教育评价联盟”,培育研究种子,指导教师运用数据开展纵向、横向的数据分析和课堂增值行动研究。组织多种形式的评比展示活动,如专题征文、项目评比、经验交流、《莲都风采》系列文集等。

3.建立“学校教学管理团队”

以项目研究的形式培养骨干教师队伍。教学管理干部团队研修,以学校为单位,由教学管理链中的分管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组建团队一起参加研修,共同实践完成改进任务。整个研修基于问题,任务驱动,实践研究,共同提高,采用“四维”研修方式:主题研修、反思管理布置任务、践行改进总结经验、现场展示再学再思、实践推广。

三、“新路径”的实践探索

教学与教研活动要关注现实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与瓶颈,实践探索中关注推广与应用。

1.用数据指导教研员下校调研活动

常规调研路径:以随堂听课、常规检查、互动交流为主要方式。

改进调研路径:

2.单元测试知识点诊断与教学改进

研究思路:

例如,语文科张老师调用第1学期期终质量监测成绩雷达图(如下):

数据显示:在语文学习的五个领域中,问题最大的是阅读。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是下一个阶段教学改进的重点。

第2学期,张老师重点关注了阅读教学,并用自编软件对第一单元的阅读测试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

数据显示:学生失分点主要在课内阅读第3小题、课外阅读第1小题和第6小题,而同样是词语理解的课内阅读第1小题得分却很高。

张老师反思: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关注预习,要求学生自主理解文章中出现的新词的意思,课堂上只作简单检查。但是学生的理解大多依赖《词语手册》等工具书,很少在具体的语境中品词析句,未能联系内容深入理解词语的意思和表达效果;②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主题的感悟,忽视了表达方法的指导。

改进教学策略:一是加强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指导,把词语意思理解和表达效果品味有机整合起来;二是从内容走向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加强表达方法的领悟与迁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第三单元的单元测试后,张老师又对学生的阅读测试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如下表)。

从两组数据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该班级学生的阅读标准分从24.43分提高到26.62分,相同知识点的得分率明显得到提高,如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得分率从原来的45.83%提高到72.92%,词语表达效果从59.72%提高到86.11%,表达方法从70.14%提高到81.25%。这说明张老师的教学改进行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更有针对性了。

3.基于命题与数据分析的教研组活动

活动背景:①学校组织的交叉命题考试,总会留下一些遗憾;②评价方式单一,过分突出甄别功能,忽视了诊断功能,且考后的数据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③网络资源给命题带来了方便,但也使教师失去了深入研究试题的机会或驱动力,不愿或不会命制原创试题。

活动目标:①通过命题案例的研究,学会命制有效试题;②通过数据分析,学会怎样才能让数据发挥教学的诊断功能;③探索一种崭新的教研活动方式。

活动过程:①准备阶段:理论学习、命题技术培训、6道样题编制。②实施阶段:教师限时、独立写出每一道试题的命题意图,组长收集汇总信息;组织测试,收集答题数据,统计并作出初步分析;召开教研大组研讨(磨题)活动。③总结提升阶段:命题教师撰写命题前、后的收获,修改试题;其他教师撰写班级参试学生的教学诊断报告;教研组长撰写本次校本教研活动的总结报告,收集整理物化成果。

活动总结:在教研组研讨会上,组长通报教师、学生的相关数据信息,抛出话题。以难度估计对比分析为例:

以上数据显示:①命题教师的难度系数估计出现了1.0和0.2,不符合命题的基本要求。因为难度系数1.0或0.2以下,意味着该题没有区分度,可见教师的命题技术亟待规范与提高。②全体数学教师的难度系数估计均值低于学生实际答题情况,这说明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

活动反思:这是一次让数据说话的学校校本教研成功案例,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大家一致认为提高了业务水平,真正体验了校本教研活动带来的实效性和务实性,激发了参加教研活动的兴趣。

以证据支持教学与教研,通过数据的收集处理,剖析质量监控数据结果及调研相关信息所反映问题及其原因,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研或者教学改进行动。我们应当建立数据分析与诊断的制度,充分发挥质量监控的作用,利用质量分析平台,用数据分析提供实证支持,对每个教师的工作实绩进行客观分析,按照数据诊断、现状分析、制定措施、行动研究、实效提高的工作路径,切实提高学科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校本教研活动总结范文第10篇

(一)认真学习文件,提高教师认识,理清工作思路,确立工作重点。 为积极响应市局文件精神,我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全校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文件精神,认清“教师素质年”活动的意义,增强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并确立教师素质年活动重点: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以现代教育管理为手段,转变教师观念,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二)细致安排,全面深入地开展“教师素质年”活动。1、大力倡导学习之风,提高教师素质。(1)加强师德教育。 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学校把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的工作放在首位,利用各种方式使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在广大教师中开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政策法规、伦理道德、心理健康知识、师德典型事迹等,增强教师的依法执教意识、育人为本意识、教学服务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努力塑造师德标兵,激发广大教师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师德考核,在完善考核细则的基础上,对教师受奖励情况和师德违纪情况如实纪录,把师德档案制度落到实处,凡师德存在严重问题的,在晋职、晋级、评优、评先过程中,实行“一票否决”。

(2)提高教师业务水平。1、引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学校为教师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购置了大量的图书,开放阅览室,方便教师课余阅读。推荐教师读《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坚守讲台》等教育名著。鼓励教师每年阅读3本以上的教育理论书籍。每位教师不仅认真读了名著,还撰写了读书心得体会,做了很多摘记。

2、强化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校鼓励教师与时俱进。要求教师开设博客,教师个人发表的日志深受同行的喜欢。广大教师还苦练教学基本功;研究教学规律,探索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注意有意识地了解掌握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以便能多受启发、开阔思路、提高自己;经常看书报,了解教育动态及重大新闻等;老教师认真听课、备课,撰写论文、案例,为年轻的后辈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3、坚持听、评课制度。学校领导身先士卒深入课堂调研,要求每位教师听课、评课。教研活动中要求每个教师要认清听课的目的,广泛、认真听别人的课,使自己受到多方面的启发,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教导处利用全教会对上课及时的总结反馈,让上课老师有启发,也让听课老师有很大收获。

上一篇:校外实践活动总结范文 下一篇:六一活动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