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0 18:05:23

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

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幼儿的教育,小班美工区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小班美工区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希望对相关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小班 个别化学习 材料投放 有效策略

美工区个别化学习活动作为幼儿教育重要的一部分,能够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对幼儿大脑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3-4岁的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兴趣,有动手尝试的愿望,因此小班美工区学习材料的投放就显得特别重要,如何投放材料才能使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有效,激发幼儿兴趣,这也是相关工作者研究的主题。

一、投放材料应体现主题性

目前,小班美工区材料投放难度较大,材料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不受幼儿的欢迎,美工区常常被忽略,因此为解决此种问题,小班美工区的材料的投放应根据活动主体进行更新和补充,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案例分析1:

某小班的个别化学习活动的主题为《下雪啦》,让幼儿创作“小雪花的样子”,首先教师为孩子们准备好了小雪花样子的模版,同时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颜色的画棒,通过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为小雪花涂上不同颜色,开始孩子们对涂颜色并不感兴趣,因此我们增加了一些实物,收集了许多有雪花图案的帽子和手套,并挂在了美工区的墙上,供幼儿欣赏和观察,同时可以让幼儿进行试戴,我们发现这些实物的增加,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因此我们让孩子选择喜欢的帽子和手套,并提供毛线、颜料、棉签以及皱纹纸等材料,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手套和帽子,并为帽子上的雪花图案进行上色,这时孩子们非常有兴趣,手套和帽子完成之后,对帽子上的雪花图案涂上了丰富多彩的颜色,这样不仅使幼儿完成了这次活动的任务,还加强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二、材料投放应具有趣味性

小班美工区材料的投放应具有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但是由于小班幼儿的缺乏丰富的知识,所以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小班美工区材料应分层投放,同时应不断的增加和更换材料,从而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分析2:

在《风车》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收集了许多废弃的材料,并把这些材料应用到风车制作中,这样做不仅环保,还节省材料,刚开始所有的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制作风车,但是随后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孩子对制作风车失去了兴趣,于是我们对材料进行补充和更新,如卡通电风扇、扇子等材料,让孩子做更多新奇的作品,并引导幼儿探索不同风车制作的过程,从而重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使幼儿体验到不同的乐趣。

三、材料的投放应凸显年龄性

(一)创设真实情境

活动真实情境的创设,对提高幼儿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突出,有趣、丰富的操作材料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此游戏活动需要教师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并利用游戏材料组成一个连贯的游戏情节,增加个别化学习活动的真实性和趣味性,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中来,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体验游戏的快乐。

(二)游戏内容贴近生活

根据上海的《课程指南》的要求,小班个别化学习活动应贴近生活,活动内容应具有真实性、生活化等特点,由于幼儿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认识不足,因此个别化学习活动主题应是幼儿所熟悉和理解的,不应选择难度大、不易理解的活动主题,游戏中材料的选择也应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

(三)提倡自由、自主、自发的游戏

游戏需要幼儿自由、自主、自发的活动,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游戏经历,这样才能使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有效。

案例分析3: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小手掌大本事》中,幼儿对活动中印小手的活动很感兴趣,在活动评价时,我让每个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让幼儿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的小手做什么了”,幼儿回答:“印小手”,然后,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你把小手印在哪里了啦?”,幼儿回答:“盘子上”,之后,又提出第三个问题:“印在盘子上变成了什么?”,幼儿回答:“花”,由于在活动之前我在纸上已经画好了一个盘子,并认为孩子们在提出第一个问题时,就能说出用小手做成了花,孩子们的回答使我明白孩子们把印小手只当成一个游戏,并不是为装饰盘子。

【结 语】

总之,小班美工区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到快乐,懂得更多的道理,因此小班美工区个别化学习材料的投放应体现游戏的主题性、趣味性,同时材料的投放应凸显年龄性,同时一切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创设真实的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情境,为幼儿提供自由轻松的活动氛围,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褚玲娟.小班美工区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J】.科普童话,2014(02)

【2】胡文英.小班美工区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0(11)

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习品质 学习兴趣 坚持性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10-087-02

“学习品质”是指幼儿在学习中形成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影响学习效果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或个人特征。它是指学习者以怎样的态度、方式及效率去获得具体学科或发展领域的知识、技能。那么“学习品质”究竟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应该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呢?本人在教学工作中开展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

所谓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有了兴趣,幼儿学习的内驱力就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学习动机。这种情况下,孩子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因此我们在创设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时候,也需要激发幼儿的兴趣,才能保证其真正地进入学习状态。

1、创设情景化的个别化学习环境

教师通过对学习材料的设计、提供,引发幼儿在情景化的环境中主动建构,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并能在真正意义上满足幼儿的需求,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幼儿情感、认知、能力及社会化等方面的发展。

年龄越小,情景性越强。在小班“钓鱼” 的区域中,我让幼儿根据大小、形状、数量各不相同的小鱼进行影子配对的同时,融入了钓鱼的场景,从简单的操作摆弄到“钓鱼”、“晒鱼杆”的游戏情景,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此项学习的兴趣大幅度提升。

对于大班而言,应创设更为接近社会场景的学习情景。如我针对孩子即将进入小学,但生活自理能力较为欠缺的现状,结合幼小衔接的主题,模拟了小学的社会环境,有黑板、有课桌,其中的学习内容有整理书包、削铅笔、佩戴绿领巾和队长标志、梳头等,从而激发孩子参与的兴趣。

2、把握幼儿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即幼儿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发展标准和水平。因此教师应该了解孩子,正确把握孩子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投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有利于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让孩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知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孩子真正内化知识,享受成功的乐趣。

如:在我们中班的数活动区域中有这样一项内容――“智勇大冲关”,即根据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创设了不同的、需要闯关的关卡,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从第1关开始,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有规则排列的物体进行数数,答案正确后进入第2关――重叠物品的数数,并最终闯过4关后,成为“智勇大冲关”的获胜者。在这样学习的过程中,物品排列方式的不同,对孩子的挑战也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且层层递进的学习材料,将简单枯燥的数数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孩子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培养学习的坚持性

坚持性是指人们为了完成任务而持续地克服困难的一种心理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学习品质之一。坚持性强的幼儿,能最大限度的运用自己的智慧,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获得知识、发展能力。4-6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幼儿坚持性的培养。

1、给幼儿明确的任务

为了提高幼儿学习的坚持性,培养他们能做事有始有终,我们必须帮助幼儿在活动前就明确学习任务,同时鼓励他们努力坚持完成此项任务。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我们给与任务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对于大年龄的幼儿,以任务提示的形式培养幼儿的坚持性。但是任务提示不是教师主观设置的,而要从观察、了解孩子出发。在大班刚开始创设“我心目中的小学”建构区域的时候,我们投放了各种各样的小学图片,也提供了各种塑料拼搭玩具和一些常见的废旧材料。但是在观察幼儿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由于幼儿的任务意识不强,使其任意建构,作品摆放无序,空间布局也不太合理。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及时进行了反思和调整,我们和孩子一起规划设计了“心目中的小学”,并增加了“设计图纸”。投放之后孩子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建构,没过几天小学的面貌就开始发生变化,一栋栋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一棵棵的大树郁郁葱葱,孩子们对于这一区域的兴趣明显提升,可见任务的设置增强了幼儿在个别化学习过程中的任务意识,为幼儿能够专注学习,并坚持完成学习任务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但是对于小年龄的幼儿来说,任务意识相对欠缺,如果采用简单的告知学习任务的方法是无济于事的。因此为了帮助小年龄幼儿明确学习任务,并能坚持完成,此时就应充分发挥环境与幼儿的交互作用。例如在我们小班《小花园》的主题中,教师就创设了这样一个可以和幼儿互动的环境――美丽的花园场景中唯独缺失的是色彩缤纷的花朵和各种可以装饰花朵所需要使用的工具,而这样的环境所隐含的任务就是需要幼儿尝试使用各种方法,如蜡笔画、棉签画、蔬菜拓印、剪剪贴贴等对花朵进行美化和装饰。这样幼儿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并明确在这项学习活动中自己做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与此同时当幼儿完成作品后,这样的环境更能将幼儿的作品加以呈现,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幼儿坚持完成此项任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欣赏幼儿、鼓励幼儿

欣赏和鼓励最为重要的作用是让孩子感受到成功和快乐。成功和快乐是培养孩子学习坚持性的最大动力,对塑造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获得成功的孩子,我们每个教师都会采用欣赏和鼓励的方法。但是当我们面对不成功的幼儿时,教师如何运用欣赏和鼓励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我们可以欣赏他探索的态度、鼓励他勇于挑战、激发他再一次尝试的欲望等等。如:幼儿在玩“多米诺骨牌”的过程中遭受失败的时候,我们可以欣赏孩子在摆放多米诺骨牌时的专注力、可以从摆放骨牌的数量上给予肯定,也可以从他与同伴合作的角度予以表扬,并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如骨牌摆放的距离、骨牌转弯时的摆放角度、以及在摆放时的一些小小的技巧等等。目的是为了保护其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的建立,让其不轻言放弃,并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坚持完成学习任务,最终让每个孩子体验到坚持完成任务后的成功的喜悦。

当然在欣赏幼儿、鼓励幼儿的同时,我们采用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而不一定局限用语言表现。如对于小班幼儿,教师的一个拥抱、一次,对年龄稍大的孩子,一个特定的手势、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是给与鼓励的一种方式,都会给孩子带来力量。同时孩子也会给自己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这样孩子会在欣赏和鼓励中坚持完成学习的任务。

三、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求教师把学习的权利、学习的方法交给孩子,使幼儿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幼儿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探究和发现,最终获得有利于终身发展的乐学、会学的能力。

1、培养合理安排的意识

学会合理安排,做事有计划,可以帮助幼儿有条不紊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事情,也为今后的小学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如:在我们大班《幼儿园的一天》教学过程中,孩子通过制定作息时间表,共同商讨几点起床,用多长时间洗漱、吃饭;离园回家后要做哪些事情,以及几点睡觉等,逐步引导幼儿自己安排作息,养成按计划做事的好习惯。

在周末时候,我又引导孩子开始制定双休日计划。在计划制定时让孩子说一说,记录一下想做哪些事情,比如看书、画画、购物、玩玩具、看动画片、散步、看望爷爷奶奶等等,并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在分享交流的环节,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分享他们制定的计划,并有意识地引导先安排重要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安排自己的作息,而在孩子安排的作息时间表里,没有最正确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2、丰富自主学习的方法

每个幼儿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遇到了什么困难?还应关注幼儿面对困难时的态度,以及是否会求助?运用了何种方式进行求助?

在大班的阅读区域中,我除了投放幼儿可以阅读的各类书籍之外,还投放了带有各种不同标记的小书签,有“小问号书签”,有“五角星书签”,不同的书签表达不同的含义。当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了新发现,想和大家分享的时候,可以使用“五角星书签”进行标注;而当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困难需要求助的时候,又可以通过“小问号标签”做好记号。让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求助,学会分享。

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在美工区个别化活动之前教师应该给予幼儿适合的指导,不过多的指导:影响孩子的想象和创意,使孩子在操作中一味的按照老师的方法操作,失去自己的想法。也不太少的指导:让孩子们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操作。适合的有效的活动前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活动前教师的指导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教师的显性指导,另一类则是环境的隐形指导。

一、教师的显性指导

1.开设的区域

教师在活动前逐一的向幼儿介绍开放的区域,特别是每个周一的活动,教师在周一有新的活动材料的注入,对于幼儿来说,特别是小班幼儿,是特别的陌生,因此教师要将新加入的活动材料给幼儿做简单的介绍,只介绍基本的操作方法。例如:美工区:折纸的活动中,教师向孩子介绍折纸图的看法,什么是对边折,什么是对角折,并向幼儿介绍图纸的看法,让幼儿自己独立的在实践中摸索看图折纸的方法。开始幼儿不会一下子就成功,教师也要有耐心的观察幼儿,发现幼儿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幼儿理清操作的方向。

2.有什么材料

教师在活动前向幼儿的介绍要简单,明了,让幼儿一听就知道是什么,干什么的,对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的限制教师可以用PPT图片的形式让幼儿看图了解是什么材料如何具体操作,直接强调幼儿如何整理。有了图片更直接形象地讲解幼儿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3.去玩什么

玩什么?怎么玩?是幼儿需要完成的目标和进行的探索。教师只告诉幼儿一个操作的目的,其它的给予幼儿一定的空间,让幼儿独自或者和同伴进行探索,去发现不同的玩法,在玩中学习。

二、环境的隐性指导

1.入区的环境

个别化活动入区的环节是对幼儿规则意识的有效的培养,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个环节,从小班起对幼儿进行很好的社会性的培养。入区的标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插牌类的,这种主要是控制进入每个区域的幼儿的人数,例如:美工区今天要控制进入4个幼儿,那么老实就人为的把美工区的插牌放4个。另一种是记录式的,这种标牌还要记录孩子去了什么区,例如:打卡仿照成人上班打卡的模式,给孩子每人一个打卡纸,区域用不同的打卡的标志区别,记录孩子每天去过了什么区域。

2.分层次的操作材料

个别化活动减少了教师对幼儿的指导,这就需要教师给幼儿准备更丰富的操作材料,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万众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例如:在美工区:活动内容是染纸,教师根据染的这种技能给幼儿进行了拓展的活动――染布。染纸是幼儿接触染的第一个途径,教师给予孩子的是让孩子通过染发现神奇的变化,开始孩子们不敢大胆的蘸取颜料,经过两天教师的指导和及时的总结,幼儿逐渐发现染的漂亮的方法。对于能力较强理解力好的幼儿,教师给予她们新的挑战――染布。这是一个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很繁琐的挑战,先系皮筋,然后染,最后净水打开,每一步都有着秘密,系,必须紧;染,必须快;每一步对于小班的孩子都是一个挑战。但是孩子们喜欢这样的活动,迫切想实践这样的活动,所以她们很认真的按照教师的要领去操作,特别的认真,特别的专注,完成了很好的作品。

3.隐性指导的图示

隐性指导的图示是多样性的,根据不同区域的需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呈现。

(1)常规的材料:对于班级中常规的操作材料教师可以设计和班级风格统一的隐性指导的格式进行展示。

(2)展示的材料:班级中有美观的带有装饰性的材料,教师可以O计同样可以为装饰环境的隐性指导,不仅起到隐性指导的作用还可以装饰环境,一举两得。

(3)技能的材料:特别是美工区,不仅给幼儿展示每一个材料的隐性指导,还要为幼儿准备提高技能的隐性指导,例如涂色怎么图,有哪些涂色的方法展示给幼儿。对于幼儿来说有很多技能需要平日练习,例如:涂,团,拓印,粘贴等。

三、活动中附属品的小价值

在活动中教师有预设的准备物品也会给教师平日的工作减少很多。例如:幼儿们进行打卡进区工作是打卡留下的彩色的小图案教师收集起来留给幼儿粘贴使用;美工区染纸的作品,单独看过于单一,教师可以加工成小装饰品,用于操作区的模特装饰品,染得布也可以晾干直接给模特设计服装。

四、及时对活动的总结和提升

每一次活动前教师给予幼儿适当的指导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忽略活动前的总结。教师活动前的总结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预设的活动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给幼儿做以提示,通常情况是在每周的第一次活动前;另一方面是教师对上一次活动中幼儿出现的问题,很可能是常规性的问题,给幼儿做加强性的指导,避免下次活动再次出现同样的问题。

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班教学;普通化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43-02

一、小班教学的概念

(一)理论依据

自17世纪夸美纽斯(Comenius)从理论上对班级教育进行系统论述以来,赫尔巴特(Herbat)、凯洛夫等著名学者就教育过程、课堂的类型与结构等教育环节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早期学者认为,班级教学相对于个体教学来说,具有高效、规范和程序化等特点,有利于教育的扩大和普及,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个体的社会化。因此,班级教学在早期往往颇具规模,多则数百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实践活动的进一步深入,近代学者就教育的任务、模式、目标等进行了新的研究与探讨。

20世纪中叶,教育学界兴起了以强调个体自主性的建构主义思潮,倡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创新精神、灵活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对学习的强烈责任感。其中,赞科夫在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一般发展”的概念。所谓的“一般发展”,是相对于某一学科方面的“特殊发展”而言的,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道德、个性等多方面系统化的发展。赞科夫认为,教学必须担负起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个性的双重任务。这一发展性教学理论对于今天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在这一强调教学主体个性化与个别化的思潮影响下,小班教学(smaller class teaching)应运而生。

(二)定义

1902年,美国教育学家莱斯(J.M. Rice)首次对班级规模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了论证,认为二者之间联系较小。1982年格拉斯(G.V. Glass)和史密斯(M.L. Smith)以教学效果、学习氛围以及教学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等为参数对班级规模进行了评估,认为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小班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班级人数低于20人时,优势非常明显。自此,有关班级规模的实验研究便在美国大规模展开了。1996―1999年威斯康星州的学生保障计划(SAGE)和1985―1989年田纳西州的星计划(STAR)实践了小班教学模式,证明班级规模的缩小与学生成绩、教学态度、学习态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认为小班教学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充分肯定了小班教学的优势。1989年,斯莱文(R. Slavin)首次对小班教学的规模进行了严格的界定,认为有效的小班教学人数应严格控制在20人以内。

综合已有理论与实践经验,我们认为,与传统的大班教学相比,小班教学是在班级规模缩小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系统化课程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为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实行多元化评价标准的教学模式。

(三)在我国发展小班教学的意义

1.我国大班级授课制存在的问题。经过1999年至今十余年的高校扩招,我国大学在校生人数已居世界前列,教育培养规模与之同步扩大,教育模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在这一教育模式下,通常采用大班级授课制,目前看来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师不能很好地因材施教,教学进度整齐划一,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自主性较弱,不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评价制度单一,注重学生的知识发展,而疏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

2.小班教学针对传统教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小班教学在建构主义、“一般发展”论等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形式与教学资源进行了优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班级授课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小班教学为教师提供了更加灵活多变的舞台,使之有条件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其次,小班教学能够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实施诸如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人人参与。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综合发展的教学目标。再次,小班教学能够贯彻考核和评价制度的多元化,综合评定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为同步实现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化和社会实践化过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小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结合本学院的特色,本小班教学的具体实施教学思路为:充分发挥小班特点,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自发积极性,使之思考、提问;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参与小组讨论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有效交流;突出Learning by teaching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小班教学内容不拘泥于课本,但紧扣课程大纲并与专业相关,通过讲授化学领域的里程碑工作,着重启发和训练掌握学生科学思考和创新的方法。课程教学中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多层次的教学内容

1.经典基础与前沿技术相结合。由于化学是一门基础厚实且不断发展的基础学科,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相当重要。本小班教学坚持教学内容首先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熟练掌握学科经典基础知识,为接触新的理论提供良好基础。在此基础上,穿插前沿知识的专题介绍,在介绍中注意与原有知识基础的融会贯通,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对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等基础内容,我们开设了两节课的新能源利用专题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对不同太阳能、风能、核能、氢能等新能源的获取和利用中仍然必须遵循经典热力学规律。小班教学方式让这样的专题组织更加灵活,讨论更加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共发展。化学是实验学科,本小班教学也安排了具有综合性的实验课。例如,“磷酸铁锂的合成”实验包括硫酸亚铁铵的合成、磷酸铁锂的合成、纽扣电池的装配等分实验,综合和溶液反应、固相合成、材料合成与器件制备等综合知识。这些综合实验课使学生在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及时融合所学内容,培养了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力争将较为抽象教学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积极思考。并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探讨问题,鼓励学生展开头脑风暴,主动打破自我界限,进行开放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我们主要采取教师授课、专题研讨、学生代表讲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专题研讨中,由教师提出讨论课题和化学中心问题,学生围绕专题自主选择学习材料、自主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例如,结合电子科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老师的科研特点,我们在普通化学的小班教学中进行过一次电化学能源器件讨论课。学生通过课下的准备,每人制作了一个有关这个专题的PPT,涉及的内容包括一次电池与二次电池的比较、能量型电池与功率型电池的比较、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专题讨论中同学们作为主角积极提问、发言和回答问题,老师在其中起到把握讨论方向和提问的作用,很好达到了教学目的。

同时,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和意见综合,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明确和外显自己的思路,锻炼发散思维的能力;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营造互助学习的气氛,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三)多元化的考核制度

小班教学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在这一前提下,我们设置了以课堂提问、制作PPT、完成设计型实验项目为主的考核制度。

PPT的命题由教师把握,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点的考察,并明确PPT范围。要求学生根据所列题目结合兴趣自主选择内容,对该领域进行提纲契领的概括。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考查了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课程的复习和钻研中。

设计型实验项目则充分注重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任务式命题,采用“目标+环节+报告”考核方式,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来完成实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本小班教学的实验中开设了一个“未知有机酸分子量测定”的实验,要求学生综合滴定知识,从标准碱溶液的标定到待测标准溶液的配制,最后测定出所给有机酸的分子量。

三、结语

在普通化学的小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繁,共同探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心得体会,探讨适合学生一般发展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归纳、总结课程知识点和主要内容的同时,科研创新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学习兴趣也非常浓厚。与同期大班教学的对照组相比,该届小班教学学生在试题难度增大和题量加大的情况下,期末考试成绩仍然保持与以往三届类似平均成绩和成绩分布。

由于我国在读高校学生规模比较大,目前在实行小班教学制的各高校中班级人数大多在30人/班左右。诚然,如前所述,部分学者主张小班教学的规模应控制在20人左右;但是实践证明,小班教学的理念、内容、目标、方法、评价等各个环节的优化,影响更为深远。

参考文献:

[1]肖川.高校有效教学的目标和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1999,(3).

[2]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田晨光,常炜,黄壮士,等.小班化教学的课程编排及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

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班;讲述;个别化活动材料;方法

查阅国内外各种研究,发展大班幼儿讲述能力的研究以集体活动为主,从如何教的角度阐述的较多。但是集体活动当中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受到师生比例的差距大的影响,生均练习的机会较少,受到关注的次数有限。使得幼儿的讲述能力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和提升。因此幼儿园开展了语言领域的个别化活动、小组活动来弥补集体活动中幼儿语言讲述活动练习量少的问题,并且对已有经验进行巩固。

一、归纳幼儿园讲述个别化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1.材料设计目标不明确

个别化材料的设计和使用是运用多种手段为幼儿提供适宜的自主性学习材料,需要设定与讲述活动相关的目标,并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自主学习。但在调查中发现个别化材料投放简单无提示,材料摆放混乱扰乱幼儿思维,使其不理解个别化材料的操作方法,需要成人一一示范陪伴指导,使得幼儿实际操作与老师原有目标的设定大相径庭。

2.材料设计年龄特点、实际水平把握不足

大班幼儿对语言符号的学习是被动而不完整的过程。在需求的促使下幼儿才会去探索记忆中需要使用到的词汇或句子,尝试性的进行讲述。在调查了解中,我们发现讲述个别化材料年龄特点把握不足,材料设计距离幼儿最近发展区较远,出现过难或过易的讲述型材料,幼儿出现操作时间较短,注意力容易分散的情况,讲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提升。

3.材料设计形式单一,讲述练习较少。

从查阅相关研究及现场收集到的语言类材料表明,语言个别化材料中“文字符号”方面发展较优,“讲述表达”的个别化材料材料较少,则说明幼儿在倾听理解、口语表达等方面发展没有得到家长及教师的重视。偏重语言对识字、拼音及字结构的学习,忽略了语言在现实生活中倾听与表达能力的发展。其次,大班讲述个别化材料多以:复述故事、看图讲述的材料较多,实物讲述、表演讲述、主题事件讲述的内容较少。平面的卡片和图书居多,贴近生活的立体操作的材料较少。

4.材料与其他领域无整合

调查中发现,讲述个别化的材料倾向于单纯的语言练习,与其他领域的内容整合较少。语言是需要在交流、使用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的在各个领域中都可以渗透语言,因此,在其他四大领域中有效的结合讲述的能力,能使多个领域的能力同时发展。

二、大班讲述个别化材料投放方法与策略

1.加强大班年龄特点及语言教育的学习

创设讲述个别化材料的前提,在于教师对大班幼儿语言发展目标、年龄特点熟练掌握,对幼儿现有经验充分了解,以此作为目标设定的依据。大班幼儿身心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属于巩固和继续发展期,课堂活动、个别化活动、区域活动中表现得更爱说话,感情逐渐丰富,有较强的自主独立意识,喜欢各类自由活动。因此,在讲述个别化活动创设的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结合期语言发展特点进行引导、教育才能更好的促进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

2.以生活经验和游戏为基础围绕目标设计材料

在讲述活动中,当幼儿学习了一种讲述经验后,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经验以游戏的形式设计操作材料能够吸引幼儿运用已有的思路和方式在类似的语言情境中讲述心得内容,在实际运用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1)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制定弹性目标。在区域活动中最容易发现幼儿的个体差异,需要老师在掌握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创设环境制作材料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发展。因此需要根据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制定多层次弹性目标。例如:“可爱的自然角”是在大班幼儿已有的种植、饲养等观察和管理经验基础上开展的实物讲述个别化区域能力强的幼儿根据植物的特性进行介绍,能力弱的幼儿可以进行自然角植物名称的介绍。同时结合前期幼儿自己种植和观察的记录进行讲述。旨在让幼儿清楚的介绍自然较重陈列的物品的名称、摆放的位置等。既可以发展幼儿讲述的有序性,又能调动幼儿各种科学小常识。

(2)整合各个领域发展讲述能力。语言使用范围广泛,在各个领域发展过程中都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性,发展语言的逻辑性、流畅性可以与其他领域共同提升。因此,从分析五大领域目标出发,整合多个目标共同设计个别化活动。

①与科学领域整合。数学是逻辑性较强的领域,与语言领域整合可以促进讲述的逻辑性的提升。例如:看图口述应用题,既锻炼幼儿看图理解图意的能力,又学习数学应用题的运算。创编数学故事,讲述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②与艺术领域的整合。讲述与绘画的结合,幼儿在绘画作品展示栏里介绍自己的作品。运用绘画的手段记录经历过的趣事,再运用语言讲述出来。③与社会领域的整合.社会性区域中是幼儿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领域,在角色区这个个别化氛围浓厚的活动,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认真专注的体验。在两个领域整合的同时,幼儿从了解每个角色的特点、职能入手,逐渐扮演表现与角色相呼应的语言和行为。例如:医院游戏可以需要幼儿介绍自己的不舒服的位置等等,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讲述进行分析诊断;餐厅游戏,服务员需要用各种语言介绍餐厅里的各种菜肴,吸引客人进来用餐。真正意义的促进了幼儿各个领域发展。

3.行动研究推进讲述个别化材料的发展

本次研究重点是引导教师在讲述个别化活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中教师观察、分析、反思、调整的各项能力,在“实践――修正――再实践――在修正”的过程中,研究个别化学习材料的个体差异性、操作性、趣味性,在跟踪研究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使材料目标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园需要对讲述个别化活动的材料投放进行调查,掌握材料与幼儿的互动,材料使用的适宜性,然后通过教师培训和区域实地研讨的方式,让大班教师在掌握讲述个别化材料的问题所在,以满足幼儿发展需要为目的开展材料推进工作。老师需根据实际问题调整讲述个别化材料的内容,提供材料操作辅助功能,用图示、标示让材料有自己的指引新从而提高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性,提升使用率。观察和调整的方法伴随材料投放循环使用,教师可清晰的掌握幼儿操作材料情况、讲述能力的变化,让每份讲述个别化材料具有生命力。

教师讲述个别化活动指导策略。

教师在讲述个别化活动开展中担任着观察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在幼儿活动中给予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

观察有方法。观察记录的方法众多,不光可以用白描式的方法辅助教师进行观察记录,可以搜集表格式、照片式、抽样式、等等方法,或者单独使用或者综合使用,根据活动需要设计出不同的观察记录表格辅助教师进行观察记录。

适时介入幼儿的讲述活动,关注幼儿使用讲述个别化材料的情况,及时给予幼儿帮助。忌幼儿讲述过程中打断幼儿或者急于引导幼儿使用材料,应幼儿充分的探索和讲述的时间和空间。但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应给与引导和评价。

参考文献:

[1]杜秋香.萌课程:幼儿纸艺活动的开展[J].新课程:综合,2015(8).

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小班化;小组合作;信息技术

一、“小班化”教学实践研究的背景

小班化教学是一种班级学生人数较少(初中一般每班36人、高中一般每班40人以内),按照民主性、平等性、充分性、综合性、个别化等要求,开展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师生之间的充分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彰显。

二、“小班化”教学实践理论依据

1.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为依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合作性,也抑制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2.重视实践,提高信息素养目标为方向。“读书”是学习,“实践与提高”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将学习纳入一种以认知内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轨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才是优化学习、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

3.以生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反思我们以往的教学,时时透露出“以师为本”的教育观念,课堂教学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从而使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知过程代替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丧失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小班化”教学实践的策略

小组合作——让学生探究性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习方式、能力、兴趣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1.高中信息技术小班化合作学习的操作流程

(1)小组成员的组合

在教学中对小班中学生的性别、个性、能力、学习水平或其他因素的差异,进行观察或书面调查,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在备课或教学操作中根据课的内容分成同质小组、异质小组或按兴趣出发临时组合。如有的组以画图特长为组合;有的组以文字输入为主;有些组以能力强的学生为主,带几个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帮助他们。

(2)小组人员的分工

要发挥小组功能,必须每人有任务,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时间,真正做到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学习。如在网页制作的《学做机器人》中,可以对每个成员进行分工,每人制作一页网页,其中能力较强的再负责把大家的网页合成为一个站点,做上导航栏,在这里大家通过合作,分别掌握了课堂的知识,又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文件的传输,有些学生通过网上邻居传输,有些学生通过QQ传送文件,有些通过电子邮件……

(3)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如何选择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又能为学生提供广阔思维空间的学习内容,是小组活动质量优劣的前提。比如通过flas设计这课,在设计完成之后,进行课外的延伸拓展,课本使用圆进行变形,那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什么呢,比如方的、正圆的、多变形状的组合。信息技术最大的特点是知识的拓展性,培养一个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提高他的创作灵感。

(4)学习效果汇报

汇报小组的学习结果是教学安排的最后环节,不仅是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质量进行检验,而且也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做一个反思,为下次地学结经验,积累方法,起到借鉴的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中的作用

(1)互相启发。“三个臭皮匠,抵过一个诸葛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商讨、切磋,先发散求异,再集中统一,优选出最佳的学习方案,聚众之长,集众人之精华。

(2)互相竞争。竞争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内在潜能,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Flashmtv制作时,同学们所选的音乐及所制作的场景到一定的局限,如何才能让自己小组的学习突破局限,脱颖而出,就得比一比哪组的方法最合理巧妙、答案最正确精彩、表现最富有感染力。通过各种形式分别评选“最佳效果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合作奖”……鼓励班与班、组与组的参与竞争,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互相鼓励。师生合作在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中备受学生欢迎,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有意识地参与学习能力较弱的小组,做学生的合作者。在与学生的合作中参与,在参与中与学生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身体的参与,更是心灵的融合;既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也是一种人文关怀。

小班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合作中来,要尊重与欣赏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要充满自信与创造,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要互相碰撞,加强沟通,形成共识。要相互补充、支持与配合,拓展思维。实践验证了小班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常规组织形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第7篇

【关键词】幼儿园;区角活动;材料投放;交流讲评

区域活动开展到现在我们已进入深入探索阶段,它包括区域游戏定位、环境问题、区域活动材料问题、区域活动观察指导、区域活动的交流讲评等等,下面我从这几方面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区域游戏的定位分为:学习性、游戏性、探索性

学习性区域有:生活区:生活、健康、技能。探索区:数概念、科常、智力游戏。表达表现区:语言、美术、音乐。

游戏性区域落脚点是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社会认识,涉及到表演、规则、结构、角色。

在活动区定位问题上,其中一条是我们平时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实现同样目标的学习材料跟着主体变化(技能不要分开),让我想到单单剪小草喂小兔、单单涂色小兔是错误的,应该把这两样技能练习合并在一个游戏中,涂色小兔后,可以把小兔剪下来就是了。

二、环境问题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环境是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教育资源。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主要是美观和教育性。其中有三个意识:

1.孩子的意识

在环境创设中要有孩子的作品,不能都是老师做的东西。但是孩子的作品会看上去不是很漂亮,怎么办呢?这时需要老师进行艺术加工。如标镜框:孩子的绘画作品一般都是呈现在白纸上的,看上去非常的单调,这时,老师可以用装饰各种镜框的方式把些绘画作品标起来,镜框的装饰有多种形式,有水彩绘画、撕纸黏贴等,镜框漂亮了,孩子的作品有了镜框的呈现会眼前一亮。

2.要有探索的意识

要动脑筋才能够做的美术作品,一定要剪、贴整合起来发展。

3.课程意识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既然环境那么重要,那么我来谈谈该如何进行环境创设呢,如:教室的大环境都应按照主题进行创设,色彩搭配温馨舒适,有悬挂物高低错落有致,布局比较合理;音乐角与其他安静的区域分开设置,玩水的区域都是靠近厕所门口离开水近的地方,语言区在光线亮的地方,便于看书等。

三、区域活动材料问题

1.材料投放的要点

材料要体现层次性、挑战性、情趣性。层次性有纵向和横向不同,纵向是根据能力的不同,横向是兼顾每个孩子的愿望,区域设置也有层次性,有的区域是能力强的孩子玩,有的是能力弱的幼儿玩的。投放的材料:目标性材料、探索性材料、游戏性材料,如:同种材料体现层次性,美工区宝宝制作扇子,老师提供了各种形状扇子的模板及剪好的装饰图形方便能力弱的幼儿按模板在白纸上画扇子的外形,然后在扇子上用老师准备的图案黏贴;能力强的幼儿自主画扇子外形并根据想象或范例进行装饰。

2.材料投放小贴士

新《纲要》中指出:区域活动投放的材料,要以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说说老师在材料提供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1)有的班级老师投放的材料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小班的探索角里出现的排序ABCABCABC太难,中大班也是这样,变成小中大一个样,没有年龄区分,所以我们设计时要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如:小班排序要求ABAB或ABCABC,中班要求ABCABC、ABB、AAB。

(2)在投放的材料中过多地出现任务卡和记录卡,所谓“过多”,就是不必要的,也贴上了一张。如小班幼儿根本不会对坐标,有的班级在玩水中让幼儿找哪些东西沉、哪些东西浮,进行记录,其实小班幼儿只要通过玩水,说出哪些东西沉、哪些东西浮,对沉浮有初步的概念就可以了,然后把沉浮的东西放在两个有沉浮记号的桶里,进行分类就好了,有必要对着复杂的坐标去记录吗?中大班也是这样记录,小中大也没有年龄之分。其实我觉得有些地方是老师强加给孩子的,太难,说得透彻点,是做给别人看的,这么难,幼儿本来很开心的事情,这样一来,还有趣吗?所以老师在投放的材料中千万要记住,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适宜的材料。

(3)有的班级材料投放不够丰富,比较单一,可能会影响到幼儿在这个角里玩,选择材料的余地不大,到后来主题经验不扎实,影响幼儿的发展,因此老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而且要根据幼儿在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四、区域活动的观察指导

(1)看活动环境是否激发幼儿兴趣。

(2)看幼儿当前需要什么。

(3)看老师是否尊重幼儿想法和做法。

我们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组长举了一个案例:一个小朋友的衣架掉了,叫老师帮忙,老师在另外一个角里指导孩子,这时老师就在那里讲了一句指责的话,然后走过去帮他把衣架捡起来挂好。也许平时我们也有过这种不耐烦的情绪,现在知道肯定是错误的,老师千万不能隔墙指导,不应指责,应该走过去引导他把衣架挂好。

五、区域活动交流讲评

交流的形式:

1.鼓励型

坚持性不够。如:我们在观察孩子区域活动时候,发现有些孩子这个地方玩了一会儿,又到那个地方玩了,还有的玩了一半碰到一点困难就放弃了。所以这时需要老师对他进行鼓励。如有一次我发现明明积木搭到没有多高,积木就倒掉了,然后他就再来一次,又倒了,最后他就气鼓鼓的把积木都扔在一边,我就过去安慰她,和他一起慢慢搭,引导他去发现大积木在下面,小积木在上面,这样就不容易倒掉,他看到自己搭的高高的楼房,高兴的拍起手来。

2.激发兴趣型,也可以放在开始部分

如:找凉快游戏。我们平时在投放新材料时,向幼儿介绍新游戏,也是放在游戏开始或讲评的时候,其实这两个方法都很好,特别是小班幼儿,对于新游戏老师不介绍他们不知道怎么玩,介绍完后,幼儿兴趣特别高。

3.讨论型

交流点分享把握不一样。以前我去牵手活动听区域讲评,许多次听到老师对于讲评的重点落脚在技能上如:做灯笼的过程、构建自行车的过程,因为这样老师好把握。现在我明白了应该把讲评的重点落脚在探索上,在幼儿的后续发展上。

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第8篇

一、小班化教学优势分析及其发展趋势

小班化教学,顾名思义是指教师根据学生数量较少的班级现状,采用相应教学方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旨在将小班化的时空优势“化”为更强劲的教育力,从而减少教育盲区。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小班化教学具有四大优势:其一,班额小能使学生获得更高的关注,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别教育的实施,使学生成绩提高、能力增强。其二,班额小使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更为亲密频繁,从而加强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和班级凝聚力。其三,班额小便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多样化,使学生能更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其四,班额小使学生享有更广阔的教室物理空间、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充裕的个人展示机会,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具有如此突出优势的小班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紧紧跟随目前的课堂改革中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关注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情趣性和实践操作性的前进方向。对语文教学而言,小班化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自主式学习”、“多元化评价”更是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相符。

总之,语文小班化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语文教学的创新和重大发展趋势之一。现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小班化课堂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策略提出几点创新思考。

二、语文小班化教学的创新思考

1.打散课堂“排排坐”,探索课堂组织新形式

大班“排排坐”的教学秩序,使学生“固化”在座位上,存在诸多弊端:难以实现深入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使课堂氛围呆滞、不灵动,此其一;不同基础、不同才能的学生接受相同的学习内容,优秀的孩子“吃不饱”,后进的孩子“跟不上”,使语文教学面临“不上不下”的困境,此其二。

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这种课堂“排排坐”的情况亟须打破,新的课堂组织形式应用而生。

(1)优化组合。优化组合策略是指教师整体优化学习内容,促进学生与能力各异的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小型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别、能力、特长、学习基础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异质组,课堂座位可以根据分组情况,调整为马鞍形、田字形、U字形等。

教师在上课时,可把要求解决的问题放到小组里去讨论,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营造一种既有“小组内以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又有“小组之间以竞争为主,合作为辅”的学习形式,这样,优秀的学生能对后进生给予及时帮助,而集体竞争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组内部的合作。

(2)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在课堂中可将语文程度相似的学生归为一类或一层,依据差异提出分层要求,然后采用“同步教,异步学”的方法分层施教,之后加强个别辅导。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可在群体中增加个别化施教的因素。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为例:

(3)走班制。所谓“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历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如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同一年级4个班,固定相同的语文课上课时间,开设A、B、C、D等4个不同层级的语文课,不同层级的学生到相应层级的班级上课。任课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兴趣特长,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学生也学会了如何正确评价自己,并逐渐找到努力的方向。

小班化实施走班制,相较大班而言,避免了人员的大规模流动,便于学生学习和学校管理。

2.改变课堂“一言堂”,探索课堂教学新策略

“一言堂”就是指教师一个人的课堂,教师完全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则完全扮演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这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相违背的。语文课更容易出现教师自己滔滔不绝分析课文的情况。小班化教学采取新的教学策略,让更多的人有发言权,让学生主导自己的课堂,让家长走进孩子的课堂,练练讲讲的课堂变得更多元、更丰富、更精彩。

(1)前置学习。小班化具有班额小,教师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突出优点,这就为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前置性学习”提供了条件。前置性学习是指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即“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

课堂操作步骤简单概括为:学生根据前置性学习单自学――小组交流分享――组员汇报学习成果――教师介入,解决共性问题――课堂练习或拓展。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训练交流汇报的技巧等,同时要促进人人参与,切实扭转以往那种少数“尖子”撑局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局面。

(2)活动教学。活动教学是以活动的形式呈现学习材料,或者说将学习内容附着于活动中,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主动交流,实现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活动教学是一种“做中学”,教师可通过开展“实践操作、游戏竞赛、角色表演、质疑讨论、分组辩论”等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如,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时,组织学生改编课文,借助表演课本剧的形式体会藏在善意的谎言下的“爱”和“美”,比讲解更有效。

(3)家长课堂。小班化使师生关系紧密的同时,也使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更加紧密,这种密切的家校联系,使家长走进课堂、参与课堂成为可能,使学校教育焕发出多方参与的奇异光彩。“家长课堂”中,家长可扮演三种不同的角色:其一,旁观者。家长只在教室中倾听观察学生的课堂行为。其二,引导者。家长在课堂问题中,协助老师指导学生讨论、活动。其三,传授者。家长传授自己擅长领域的知识。比如,在上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风筝》时,可以邀请会做风筝的家长来介绍风筝,指导学生做风筝,让学生做中学。

三、结束语

实行小班化教学是语文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体现。优化组合、分层教学、走班制打破了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 前置学习、活动教学、家长课堂重新划分了课堂话语权,不仅增加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目前,小班化教学模式并不成熟,还有待进一步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赵笑梅 文莉 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3)。

[1]许佩君 周养娟 小班化语文协作教学课例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2,(6)。

[2]张海英 潘涌 语文小班化教学的实践创新[J].教育科学论坛,2010,(11)。

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班化教育;个别化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143-02

当前国际基础教育改革中,最突出的是两条:其一,让每个学生成功,加强“个别化教育”;其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由此可见,基础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是以人为本,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

一、了解每个教育对象,构建课堂目标和内容

1、了解每一个教学对象的个体。个别化教学的前提是学生个性及个性差异的测查诊断,根据诊断安排学生的学习,根据学生的需要、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为他们安排灵活的课程和内容,为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各自基础上最大可能的得到发展。

2、建立适应性的学习目标。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的“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所以个别化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建立了适应性目标。适应性目标既不是学生现有的水平,也不是永远达不到的,而是指经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身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

个别化教学强调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改“课堂”为“学堂”,改“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教”为“学”服务。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大大增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为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能力强者的学习目标层次较高,能力差者的学习目标层次较低,内容较简单。由于教师对学生已经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确定了每一个学生的适应性目标,所以不同的学习目标为不同的学生的“学”服务,以期达到人人发展目标。

3、提供可选择的多样性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我们提供可选择的多样性的教学内容。除了一般程度的教材内容外,教师可以指导能力较高的学生利用其它资源自行练习、阅读相关的资料。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能简化其教学份量及内容。

二、探索个别化课堂教学形式,形成个别化教学模式

1、营建个别化教学的课堂教学氛围。小班化教育环境为个别化教育的展开提供了自由的心理环境。心理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是促进学生潜力、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客观条件。个别化教育教学中,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心,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和气氛,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的情感关系。课堂上,让学生不怕老师,让学生敢说“我不懂”,让学生会说“我认为”,让学生觉得“我讲的是有一定道理的,我的理解对大家很重要”,让学生提高学习需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育中,给学生多一点的鼓励,多一点的空间;让学生兴趣发展、个性舒张,但对于个性过分张扬的学生,积极引导他们扬“长”改“过”,一步步走向自我完善;对于胆怯自卑个性的儿童,坚持多肯定,少否定。

2、倡导交互型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个别化教学中积极倡导交互型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中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课堂中的一切因素,在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学习过程中,使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可利用的空间与频率、密度都大大加强,活动的双方激情燃烧起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认知碰撞不断发生,使每一个独特的自我得到张显,每一个个体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都有不同,但大家又能悦纳不同的观点,从而整个课堂摆脱静止,呈现动态。

3、安排不同的辅导策略。学生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相同,但能力差者需花更多的时间学习,以期达到预定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采用不同的方式适时的辅导。具体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辅导。课前辅导:根据学科特点、教材内容和个别化教育对象自身特点,课前对个别化教育对象进行个别辅导,这里的个别化教育对象指的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内容可以包括教材内容的预习指导,并预估他们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为课中的及时辅导和反馈作铺垫,以降低他们学习新知识的难度;课中辅导:在备课过程中,教师根据每一个学生自身特点,预估其掌握的速度、程度,预设教学反馈和调整教学过程的措施。课堂中,教师力求从课堂教学反馈中发现问题,随机应变,及时点拔;课后辅导:对课堂教学尚不够理解和掌握学生,则应进行课后辅导,可由教师负责,也可由合作伙伴担任,有时甚至可以是家长。对课堂教学中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欲望和好奇的学生,教师应于课后进行拓展延伸型的辅导。调整学生的学习速度。允许能力较高的学生自我控制学习速度,熟练一项内容之后,接着学习新的内容,以期加速学习。

4、开展“双休日”分层作业设计活动。从学校班级人数较少的实际出发,开展双休日分层作业设计。学生们双休日的作业是自助餐式的,有自己选择作业的余地,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通过双休日分层作业布置可以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据此调节、改善自己的教学,使作业发挥出反馈、矫正及交流的功能,而不是成为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

5、优化家庭教育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对一”的教学只有父母才能做到,所以,在小学父母是学习困难学生的最好老师。学习困难学生的家长,一般都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通过沟通,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建立“一对一”的家庭辅导机制,使学校教育在家中得到延伸,保证个别化辅导在家中也能实施。

6、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采用“集体教学+合作教学+个别化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和伙伴帮助、补偿教育等教学方法来优化教学结构。

这样,通过交替采用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以及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既满足了学生的个别需求,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个别化教学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三、展开过程评价,建立以个别化学习的评价机制

个别化学习的评价以发展性教育理念为指导,力图改变传统评价内容的单一性、统一性、被动性,评价根据多方面的内容,对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进行过程评价,评价以正面激励为主,评价时注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亲子互动”。具体有:

1、自我评价。注意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让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自我分析,从而实现自我调整。其过程为:学生自评:学生自我回顾、自鉴自评。小组互评:小组之间集体互评。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征求家长、老师的评价。

2、对话式的评价。教师和学生之间每天通过“家校联系册”上的“心情日记”和“留言板”进行对话。教师请学生当天的表现和对他的评价写在“留言板”中,学生则在“心情日记”中回答老师的评价,有时,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会在“心情日记”中互相评价,互相激励。

3、评语式评价。根据学生的特点,在个别化的教学评价中,我们增设了两种评语――学科评语和即时评价。

(1)学科评语。各科教师结合各自学科教学为学生写的评语。学科评语打破了班主任包办代替的评价方式,真正把各科教学摆在了同等地位。如五年级第二学期老师们对学生郑燮园的评语:

小班个别化学习材料范文第10篇

一、建“班班有品”研讨环境,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1.建年级联动,跨班级年龄,分主题研讨

在京韵特色课程的实施中,确保教师以小组形式开展特色课程研讨,给予研讨小组充分的研讨时间与空间是教师主体作用发挥的保障。

我园每两周开展一次“班班有品”京韵特色年级联动研讨,按活动内容分成两个研讨大组:唱唱、跳跳、演演研讨组;学学、做做、玩玩研讨组。每个研讨大组根据班级京韵特色的具体内容成立互帮小组。“班班有品”京韵特色内容与主题式京剧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以幼儿发展水平为依据,从京剧传统剧目中选择相应的民族文化元素,达到多角度拓展京韵特色课程内容的目的。

2.设立实验班,定研讨主题,找新的视角

每个年级组设立一个实验班,以“班班有品”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投放为研究内容,每两周开展一次研讨,每次根据本班京韵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两套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以及活动方案。力求在京韵特色教育中有效融入科学、Z言、艺术、健康、社会领域目标,开拓京韵特色教育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新的视角。实验班领头研讨,向级组辐射推广研讨成果,在此基础上每月全园开展一次“班班有品”京韵特色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投放研讨,学期末将每月评选出的优秀材料汇总成册,充实园本教材。

京韵特色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能帮助幼儿汇集京剧艺术的各类信息,根据各自对京剧艺术的了解,解决在游戏过程中共同碰到的一些问题。因此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适时有效投放京韵特色材料,对幼儿多种智力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招特长教师,组信息小组,建京韵资源库

“班班有品”京韵特色教育需要教师创设浓郁的京剧艺术氛围,大量的原汁原味的剧照、人物造型被教师吸纳为环境创设的素材。教师们在实践中发现复杂的图案给幼儿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扰。繁复的图案可以欣赏、可以感受,但是让孩子在欣赏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表演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图案必须化繁就简,在大量的图片中提取京韵元素,以简单经典的图案、艳丽的色彩,大胆运用对称图案、排序,创造出孩子眼中的京韵艺术美。

为了减少教师筛选图案、修改图案的时间和精力,我园招募有电脑特长的教师来组建信息小组,充分发挥教师专长,建立京韵教学资源库,共享教学资源,为教师进行特色教育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满足了不同特长教师的发展需求,为有电脑特长的教师开辟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4.牵园际联动,引专家入园,促专业提升

园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关键是要有一支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京韵特色课程的实施对教师专业素养有较大的要求。我园与京剧院联动,利用暑假的业务培训,邀请京剧院教师来园开设“唱念做打基本功”讲座。青年教师分组开展培训,扎实新教师京韵特色课程实施的基本功;骨干教师开设园本课程解读讲座,帮助新教师了解园本课程阶梯进程,对新教师实施京韵特色课程奠定基础。

为了开阔教师京韵特色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视野,提升教师京韵特色课程实施的主体意识。我园参加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林茅教授发起并组织的园际联动,派骨干教师到上海市宝山区的星星幼儿园、徐汇区的五原路幼儿园观摩学习,参与园际研讨。林茅教授带领各幼儿园骨干教师来我园就京韵特色环境创设、材料提供、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建议。青年教师在与专家的互动中,受到点播,得到启发,增强了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意识,对京韵特色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有很大的帮助。

5.搭展示平台,推研讨成果,增教师信心

教师自信心的增强有利于教师在特色课程实施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参与京韵特色课程的信心来自于课程实施过程中成功感的体验。搭建多种展示平台,为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教师创设多途径获得成功体验的可能。

我园为了提高教师的京韵特色教育教学能力,推动教师在实践中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增强教师从关注幼儿需求、分析幼儿学情出发设计各类京韵特色教育活动的意识,组织教师开展“班班有品”京韵特色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大赛、京剧教学基本功评比、京剧课件设计制作评比等活动。“班班有品”个别化学习活动环境创设中,教师围绕本班京韵特色主题,以推动幼儿个体发展为出发点,根据日常个别化学习活动观察记录,精心设计和投放适宜的“班班有品”个别化学习材料,牢牢把握幼儿的个体差异性、选择性和过程性特点,有效发挥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一系列评比中,教师的自我钻研意识不断增强,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也有多位教师在各类各级比赛中获得了奖项。

二、创“班班有品”京韵环境,促幼儿多元发展

1.增设京韵特色活动室,满足幼儿不同发展需求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了家长对我园课程设置的意见,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只能局限于本班所开展的京韵特色活动中,不能自主选择京韵特色课程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小班新开设京剧剧目欣赏厅,中大班开设京韵活动室,大班增设京韵特色科创智慧墙。

多种内容的京韵特色活动室的开放,打破了班级特色的局限性,加强了班级之间的联动,给孩子更多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孩子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孩子走出班级,在活动室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也是自己喜欢的京韵特色课程内容,学习的主动性较之以前被动参与特色课程要高。在初步了解课程设置的情况下,家长参与课程设置的调整与选择,对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利用社区资源,拓展特色课程外延

利用家长会、微信公众平台、幼儿园APP等途径充分挖掘家长和社区资源、发挥家长的力量和作用,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我园聘请社区有专长的人员参与京韵特色课程实施,协助创设具有京韵特色的教育环境。我园邀请社区有专长的人员到幼儿园当“老师”, 如开展的“变废为宝”活动――废旧物品制作京剧道具,我们邀请街道巧手团成员来我园给孩子们表演巧手小制作,老奶奶、老爷爷的巧思妙想,让本已废弃的报纸在卷卷黏黏中成为可以喝酒的杯子,空油瓶在剪剪改改中成为可以摆放盔头的架子。在“六一丰幼京韵艺术节”等各类节庆活动中,家长及票友参与“做做玩玩”“唱唱跳跳”活动,既增加了家长和孩子亲子互动的机会,也给幼儿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加幼儿的自信心。同时我园向社区、家长展示各班京韵特色及教学情况,进一步激发幼儿对京剧的兴趣,感受京剧艺术魅力的同时开阔幼儿的视野,让幼儿获得多种经验,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

综上所述,基于发展需求的“班班有品”京韵特色课程,我园在教师参与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过程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创设了丰富的条件;教师在“班班有品”的实践―反思―研讨的过程中,有效提升了自身的京韵教学经验和素养。同时,我们通过吸取家长、教师们等多方的建议,在不同年龄段增设不同内容的特色课程活动室,加强班级、年级联动,共享教师资源,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又有效融合京韵元素,更满足了幼儿发展的不同需求,让幼儿切身感受到京剧艺术的真正魅力。因此,“班班有品”京韵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是我园探索教改的试验,并从中得到其成功的有效经验,即应基于本园教师和幼儿的发展需求,才能凸显特色,创新园本课程。

参考文献:

[1]袁爱玲.冷静思考园本课程的热潮[J].学前教育研究,2002(4).

[2]陈时见,严仲连.论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1(2).

上一篇: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范文 下一篇:组织生活会学习材料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