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人才范文

时间:2023-03-22 12:41:24

外贸人才

外贸人才范文第1篇

关键词:湖南;外贸人才;需求结构;目标定位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084-02

人世后,我国国际贸易行业蓬勃发展,据海关总署统计,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1738.3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12180.2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558.2亿美元,增长20.8%。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在外贸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却出现优秀的外贸人才紧缺的局面,这也成为外贸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1 湖南外贸发展形势

作为内陆省份,“人世”之前,湖南外贸出口主要依赖原材料型的粗加工产品,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也不足千家,“人世”后,湖南大步放开外贸经营权,外贸经营主体由“人世”时的九百八十家增加到现在的三千三百七十四家,培育了十多类年出口创汇超一亿美元的产品,成长起株冶集团、华菱涟钢等多家年出口超过一亿美元的企业。2007年,我省进出口总额968987万美元,同比增长31.8%,比全国平均增幅高8.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52342万美元,同比增长28.1%,比全国平均增幅高2.4个百分点,进口316645万美元,同比增长40.2%,比全国平均增幅高19.4个百分点。累计贸易顺差335697万美元,同比增长18.4%。随着我省经济飞速发展和外贸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更多的国有、民营、股份制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这不仅有利于湖南经济加速与国际接轨,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容量必然进一步加大。

2 湖南外贸人才结构的调查

我们以随机抽样调研的形式,对湖南省内15家进出口公司、专业报关公司、货代公司等50名从事专门外贸事业的从业人员进行了调查,并从受访者的年龄段、从业时间、获得执业证书情况、知识结构体系等方面分析人世后湖南外贸人才的现状。

2.1 外贸人才受访者的年龄及学历结构

2.1.1 外贸人才年龄的分布

由于调查样本是随机的,20~30岁的占55%,30~40岁的占25%,40~50岁的占10%,52岁以上的占10%,由此可知外贸人才受访者的年龄分布广泛,外贸人才年轻化趋势明显,这也较符合外贸行业是朝阳行业的现状特点。

2.1.2 外贸人才学历的分布

由调查可知,在外贸人才中,大专及以下学历占38%,本科学历占47%,硕士学历占15%。所以说,外贸工作对学历要求普遍不太高。因为外贸行业实践操作性很强。学历已经不再是重点,外贸企业已经把目光直接对准人才是否有实践操作能力上来。

2.2 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偏好

2.2.1 外贸企业对人才专业对口的要求

调查结果表明,现在的企业对专业对口的要求并不非常严格,只有52.5%的企业要求外贸人才专业与工作要对口,但企业对从业经验要求却比较高,进一步证实丁外贸行业的务实,调查的样本中,有16%的外贸人才是化工电子专业背景,11%的是学外语专业的,并非外贸人才都是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对口比率为46%。

2.2.2 外贸企业对外贸行业证书的要求

调查数据表明,有52.5%的企业认为从事外贸业务并不一定需要行业证书,只有47.5%的企业要求人才必须具备从事行业所需要的证书。这一方面说明外贸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外贸行业全面推行行业执业证书还有一定的时间和距离。不同外贸行业证书在外贸企业所占的比重不同:外销员占3%,报关员占72%,报检员占20%,贷代占5%,报关员最高,这主要是因为报关员证书是执业证书,没有报关员证书是不得从事外贸报关工作的。

2.3 外贸人才对自身素质的要求

调查数据表明,有17.5%的受访者希望成为创造型人才,65%的希望成为具有高技能的人才,7.5%的希望成为协作型人才,10%的希望成为专家型人才。以上数据表明,人才所需掌握的东西越来越多是必然的,单一性的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成为同时掌握几项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已日渐成为趋势,这些技能包括法律、谈判、管理、营销,其中35%的受访者认为法律更重要,中国入世,更多的是与世界接轨,掌握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熟知国际法,例如反倾销法,其次是营销(占28%),外贸行业已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单纯为了创汇而经营外贸出口的初级阶段发展到现在的以比较优势交换――以“双赢”为目的的新阶段,其中营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们更要加强客户关系管理,进一步开发国际市场。

3 外贸人才结构的需求预测

近来,为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的冲击,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重点外经贸企业增资扩产,扩大进出口和内销,外资企业的引进也直接导致外贸人才需求的上涨,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将发生变化。

一是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国际贸易的成交金额动辄数百万美元,一个优秀的国际商务谈判师对外贸企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往往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风险。猎头市场常常对有执业证书和实践经验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开出高价,但找到合适的人选却难上加难。

二是外贸经理:各类出口企业和外贸公司对中层业务、管理人员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外贸经理。外贸经理需要有丰富项目运作经验和客户资源,能够独立承担外贸业务,统筹各个业务环节,协调多方关系,那些在业内积累了几年操作经验和人际关系的外贸经理,往往是各个公司的业务骨干,也是业内“挖入”的对象。

三是跟单员:跟单员是出口合约的执行人员,他们要根据商务合约中出口商品的相关要求,代表公司选择生产加工企业,指导,监督生产进度,以确保合同如期完成。跟单员是联系企业和客户之间的纽带。目前对持有“跟单员资格证书”的跟单员市场需求很大。

四是外贸业务员:外贸业务员是外贸企业中从事进出口贸易磋商、谈判、签约等工作的人员,有时可能还要兼顾运输、保险、报关、报检等业务,这类人员通常需国际贸易及相关专业毕业,英语流利,有国际贸易经验,熟悉海外市场,熟悉国际贸易整个流程,具备良好的市场开拓能力。

五是单证员:一笔国际贸易业务需要买卖双方及运输、保险、海关、检验检疫、银行、港口等参与才能实现。各方的权利与义务都要通过各种国际贸易单证来维系,因此单证

制作的正确与否、专业与否,直接影响到各方当事人的权利能否顺利实现。取得“单证员资格证”是单证员从业的必要条件。

六是报关员;报关员是经海关注册,代表所属企业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纳税等事务的人员,上海持有全国通用的“报关员资格证书”的不到1万人,而上海现有自主报关和报关企业2万多家,人才极其紧缺。

七是报检员:随着外贸量的增长,对持证报检员的需求量增大。2007年,报检员开始实行全国统考,但在连续两年的报检员资格考试中,外贸从业人员的通过率较低。去年各地检验检疫机构颁发的现有报检员证书,将停止使用,没有参加“报检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获得“报检员证书”的人员将不再具有报检资格,不得从事报检业务。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秘书长李永认为,造成放开后人才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现在一些学校外贸专业教授的知识与实际脱钩,培养出的只是外贸毕业生,不是外贸人才,根据教育部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5年内,国内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数量将达到36万家,是现在外贸企业数量的2倍,仅按每家新增企业需要10位外贸专才计算,就需要180万人。而根据教育部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中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外贸工作,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尚有100多万人才的缺口。

4 高职院校外贸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我们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过去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沿袭了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不清,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的真正需求。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外贸人才范文第2篇

为了充分了解和分析新时期河北省外贸人才的需求状况,我们对京津冀地区42家涉外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涉外企业性质、企业紧缺岗位、企业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从业人员外语应用能力等18个调查项目。对调研统计结果进行了全面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涉外企业紧缺人才的匮乏和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状况依然存在。

1.专业技能要求调查结果显示,多达78%的民营企业表示,由于企业以一般贸易为主,因此在招聘人员时更加重视进出口业务等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专业综合技能。紧缺岗位主要是外贸业务员、单证员等。外贸业务员是外贸企业中从事进出口贸易磋商、谈判、签约等工作的人员,有时可能还要兼顾运输、保险、报关、报检等业务。这类人员通常需要国际贸易及相关专业毕业,英语流利,有国际贸易经验,熟悉海外市场,熟悉国际贸易的整个流程。当前在河北省外贸新形势下,纺织品外需市场比较疲软,而钢材、汽车零配件、光伏产品等商品出口快速增长。一些涉外企业正积极开拓新的国际营销网络,这就需要业务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市场开拓能力,及时捕捉国际贸易信息和良好商机,敢于创新,开创新局面。单证员是以外贸单证处理为主要工作内容,一笔国际贸易业务需要买卖双方及运输、保险、海关、检验检疫、银行、港口等部门参与才能实现,各方的权利与义务都要通过各种国际贸易单证来维系,因此单证制作的正确与否、专业与否,直接影响到各方当事人的权利能否顺利实现。相关企业表示这类岗位对学历要求不高,大专以上即可,但是对相关工作经验和专业能力要求较高,要会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市场信息收集处理;要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各环节的操作技能,能够独立承担外贸业务,如草拟合同、审核信用证、制作单据等。目前的状况是广大中小企业难以招聘到真正为企业解决外贸工作中实际问题且经验丰富的外贸人才,而多数毕业生知识单一,动手操作能力弱,还不能实现“零距离”上岗。

2.沟通技能要求优秀的外贸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要学会自我调节,把握有利的发展时机,还要学会与人交流、协作,善于寻求他人的支持,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完成各项艰巨的任务。工作中具备较强的营销能力,如客户沟通、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从而在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中能够发挥出更高的沟通协调能力。调查中15%的大型企业要求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甚至专业八级证书。这类企业岗位比较固定,外贸业务较多,在业务处理过程中,业务员要无障碍地与外商直接交流,甚至独立承担中小型涉外活动的现场翻译,因此对应聘人员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标准明确。而64%的中小民营企业表示要求大学英语四级证书,但仅作参考,英语口语交流能力更为重要。由于多数涉外企业的人才需求大都集中在外贸业务员、单证员等岗位上,这类岗位均需要外贸人才具备较强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所以和英语等级证书相比,是否具备能够流利使用英文口头或信函直接与客户沟通、参与商务活动、进行业务洽谈等关键技能是多数民营企业更为重视的。

3.综合素质要求外贸行业对人员素质的整体要求逐渐提高,不仅要求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务操作经验,高超的沟通技巧,还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维护国家的利益。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7%的涉外企业都非常看重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敬业精神、诚信品质、合作共事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通常情况下,一笔进出口业务,从交易磋商开始,到签订合同直至合同履行完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业务人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切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所以,一个好的业务员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对事务的细心处理、积极的沟通态度、良好的客户服务意识、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过硬的外贸知识。此外,在当前贸易摩擦频出的阶段,需要外贸人才懂得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企业利益服务。调查中,69%的企业认为毕业生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熟悉。业内人士普遍看重个人能力,各类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并不受宠,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表示不要求应聘人员必须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才能上岗工作。

二、结束语

时至今日,河北省的外贸行业又遇到一个发展良机。2014年,民营企业继续领跑进出口。因此,河北省涉外企业对一线应用型外贸人才的需求数量呈上升趋势,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外贸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具备外贸业务操作技能,还需要拥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较强的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国际贸易避险与争议处理能力、开拓创新业务的能力、电子商务应用等专业技术能力。

外贸人才范文第3篇

闽南地区经济发达、企业外贸活动频繁。对该地区四家外贸企业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英语运用能力过硬、情商和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全面、了解本地经济文化、有一定小语种知识的复合型外贸英语人才是当前闽南外贸企业的主要人才需求。适应社会需要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因此,闽南地区本科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教育可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师资配置、情商培养、素质拓展等方面入手,使其毕业生更符合该地区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使其专业教育更好地服务本土经济和社会发展。

关键词:

闽南企业;外贸人才需求;商务英语;本科生培养

闽南地区(福建南部,主要包括厦门、泉州、漳州等市)经济发达、企业外贸活动频繁。据厦门市委办统计,2011年全市备案民营外贸经营者队伍破万家,达10473家[1]。据《厦门日报》报道,2012年全年,厦门进出口总额744.9亿美元,同比增长6.2%,总值占了全福建省的半壁江山[2]。据《泉州晚报》报道,2013年泉州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91.4亿美元,同比增长16.2%[3]。福建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厦门、泉州、漳州三市的进出口商品总额分别为840.8亿美元、291.4亿美元、97.4亿美元,分列全省第一位、第三位、第四位[4]。活跃的外贸活动就意味着需要大量优秀的外贸人才。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育是培养外贸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5]也明确提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可见,闽南地区本科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培养应重视该地区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实际需求,据此来制订和执行其人才培养计划,使其毕业生能更好地实现就业,使高校教育能更好地服务本土经济和社会发展。本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围绕闽南企业外贸人才培养规格,通过对厦门和泉州四家外贸企业的实地调查,得到客观的数据和访谈资料,从而了解闽南地区有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对于外贸人才能力需求的现状,包括相关证书的获得、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所应具备的品质和素质、所应掌握的知识结构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闽南地区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培养如何与该地区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实际需求具体结合、如何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增强人才培养的前瞻性以及高校社会服务的能力等问题,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师资配置、情商培养、素质拓展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问卷调查与抽样访谈

调查所用问卷共包含4个主要问题,分别含有8、22、18、10个小项。受调者根据自身理解对每一项从“很重要”、“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或者“很实用”、“实用”、“不太实用”、“不实用”中进行选择,每一项只能单选。问卷调查对象为厦门和泉州各两家外贸企业里从事外贸方面工作的普通员工、中级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访谈部分共设计了10个主要问题。访谈对象为每家受访企业里从事外贸方面工作的中级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中的部分人员(即抽样访谈)。

(一)问卷调查结果及讨论分析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5份,回收25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为22份,有效回收率为88%。问卷为匿名作答,填写方式是在问卷的表格中用数字“1”表明选择,每一项只能选择一个答案,其余三项空白。以下是问卷调查结果及相关的讨论分析。从问题1“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聘闽南企业外贸人员岗位时,以下证书重要吗?”的数据可见,英语专业四级证书、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单证员证书、公共英语六级证书、公共英语四级证书分别被81.82%、50%、45.46%、40.91%、36.36%的受调者认为在招聘时他们觉得重要、会看重。可见英语专业四级证书是最受这些受访外贸单位欢迎的,用人单位期望前来求职的毕业生能拥有英语专业四级及以上的英语水平、具有基本的处理单证的知识和经验。而受到许多在校英专学生追捧的BEC(剑桥商务英语资格证书)、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证书却分别被77.28%、72.73%、72.73%的受调者认为对于毕业生应聘不太重要。从问题2“对于闽南企业外贸从业人员而言,以下能力和知识重要吗?”的数据来看,受调者认为“很重要”的能力和知识(即该项中“很重要”这一选择的占比最大)包括英语口语能力(68.18%)、英语听力能力(63.64%)、英语写作能力(54.54%)、英语阅读能力(54.54%)、商务谈判能力(50%)。受调者认为是“重要”的能力和知识(即该项中“重要”这一选择的占比最大)包括单证知识(81.82%)、报关知识(72.73%)、行业操作惯例(72.73%)、国内外贸易法规知识(77.28%)、产品专业术语(68.18%)、办公软件运用能力(63.64%)、商务流通知识(63.64%)、英语翻译能力(59.09%)、WTO规则知识(59.09%)、对外接待能力(54.54%)、国际法知识(54.54%)、金融知识(50%)、经济学知识(50%)、电子商务知识(50%)、英语口译能力(50%)、跨文化交际能力(40.91%)。而“有一定才艺”被59.08%受调者认为“不太重要”。从问题3“对于闽南外贸从业人员而言,以下品质和素质重要吗”的数据来看,受调者认为“很重要”的品质和素质(即该项中“很重要”这一选择的占比最大)包括有进取心(68.18%)、抗压能力(68.18%)、抗挫折能力(63.64%)、团结协作(63.64%)、表达能力(63.64%)、沟通能力(59.09%)、吃苦耐劳(54.54%)、自信(54.54%)、虚心好学(50%)、实干精神(50%)、思辨能力(50%)、乐观精神(50%)、执行力(50%)、尊重他人(50%)。被认为是“重要”的品质和素质(即该项中“重要”这一选择的占比最大)包括尊重企业文化(68.18%)、自学能力(54.54%)、适应能力(54.54%)、创新能力(40.91%)。从问题4“以下课程对于培养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成为闽南企业外贸从业人员而言,实用吗?”的数据来看,受调者认为“很实用”的课程(即该项中“很实用”这一选择的占比最大)包括经贸英语函电(64.36%)、外贸实务(59.09%)。受调者认为是“实用”的课程(即该项中“实用”这一选择的占比最大)包括西方社交礼仪(68.18%)、电子商务英语(54.54%)、英汉口译(50%)、跨文化交际(50%)、应用文写作(45.46%)、英语演讲(40.91%)、英语辩论(40.91%)。有59.09%受调者认为英语电影赏析这门课不太实用。

(二)抽样访谈结果及讨论分析在抽样访谈部分,课题组选取了每家外贸企业各4位中高层管理者作为访谈对象,共16名,内容主要涉及预先设计的如下10个问题。从对访谈问题1“除了问卷第1题中所提到的8种证书之外,结合您的实际外贸工作经验,您觉得哪一种或哪几种证书对于毕业后想在闽南地区从事外贸工作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来说有实用价值?”的回答可以概括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单纯的语言证书或者某种职业技能证书并不是闽南企业招聘外贸人才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应聘者本身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更重要。其次,一些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证书也颇受欢迎,如汽车驾驶证、相应行业的知识证书、口语证书。从对访谈问题2“除了问卷第2题中所提到的22种能力和知识之外,结合您的实际外贸工作经验,您觉得毕业后想在闽南地区从事外贸工作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还应当具备哪一种或哪几种能力和知识?”的回答可以概括出,受访者们认为合格的闽南企业外贸从业人员还应具备这些能力和知识:敏捷的思维、随机应变的能力、了解本地区主要出口产品、关于本地主要旅游名胜和小吃的知识、对本行业的热情、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较强的学习能力、一定的统筹规划能力和统计学知识。从对访谈问题3“除了问卷第3题中所提到的18种品质和素质之外,结合您的实际外贸工作经验,您觉得毕业后想在闽南地区从事外贸工作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还应当具备哪一种或哪几种品质和素质”的回答可以概括出,受访者们认为合格的闽南企业外贸从业人员还应具备这些品质和素质:良好的心态、擅于自我心理调节、乐于助人、谦让、擅于处理人际关系、认真和细心、良好的工作习惯、毅力和坚持、责任感、职业道德、风险意识、诚信守法。从对访谈问题4“除了问卷第4题中所提到的10门课程之外,结合您的实际外贸工作经验,您觉得毕业后想在闽南地区从事外贸工作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还应当学习哪一门或哪几门课程”的回答可以概括出,受访者们建议毕业后想在闽南地区从事外贸工作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除了专业课学习外,还应当选修以下课程:邮件写作、健身类课程、英语笔译、英语听力、结合本地外贸市场需求开设的以产品分类的选修课、对外贸易经济学、介绍闽南外贸产业相关产品的课程、计算机应用、统计学、国际贸易实务。从对访谈问题5“除了问卷中所提到的课程之外,请列举您在校学习期间、所上过的课程中对您现在从事外贸工作最有帮助的课程名称”的回答可以概括出,受访者们认为其在校学习期间,所上过的课程中哪些对其现在从事外贸工作最有帮助是:英语口语、英语听力、出口实务与实践、出口单证、出口函电、WTO知识规则、经贸英语函电、外贸实务上机练习如POCIB和SIMTRADE、计算机应用(如Excel表格的使用)、外贸出口操作、国际贸易实务。从对访谈问题6“对于当前闽南地区外贸企业的从业人员而言,除了掌握英语之外,有必要再掌握一门或几门小语种吗?若有必要,哪一门或哪几门小语种最实用?需要掌握到何种程度”的回答可以概括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对于当前闽南企业外贸从业人员而言,有条件有精力的话,除了掌握英语之外,可以再学习一门或两门小语种,这是增加自身竞争力的砝码。根据受访者的反馈,在闽南外贸企业中比较实用的小语种依次是西班牙语、法语、俄语、日语。掌握水平为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从对访谈问题7“对于毕业后想在闽南地区从事外贸工作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而言,在校期间到外贸企业进行实习或实践重要吗?若重要,您建议实习或实践多长时间”的回答可以概括出,受访者们一致认为对于毕业后想在闽南地区从事外贸工作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而言,在校期间到外贸企业进行实习或实践很重要,因为通过实习和实践可以清楚地了解书本上的知识如何在外贸工作中实际运用,每一次实践都会有所收获。至于实习或实践的时间长度,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及学校规定来安排,从一个月到一年不等。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实习或实践的时长至少应当在3个月至半年之间。从对访谈问题8“您觉得闽南本科高校里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学习多长时间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外贸工作的基本流程和内容”的回答可以概括出,大部分受访者们认为闽南本科高校里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学习的时间至少应当在3个月到半年。在挂职锻炼期间,老师们可以先学习基础流程内容,再根据基础流程的内容来实践,实践成熟后再回去教学生,这样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会更具实用性。从对访谈问题9“如果您受邀利用工作之余,单独为闽南地区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一学期内讲授一门与外贸工作有关的实用性课程,您愿意吗?若愿意,您会选择讲授哪门课程”的回答可以概括出,对于利用工作之余、单独为闽南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一学期内讲授一门与外贸工作有关的实用性课程的邀请,一半左右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没有时间、没有意愿、没有讲课经验;一半左右的受访者表示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愿意接受邀请,将自身实际经验传授给学生们。表示愿意接受讲课邀请的受访者们愿意讲授的课程和内容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出口实务与单证、客户沟通、新客户开发、外贸是什么、单据制作、英语类课程、跨文化交际等。可见,在引进业师入课堂的实施上,最大问题是业师们本身工作就比较忙碌,且大多没有讲课经验,这使得业师们在接受上课邀请时顾虑较大,难以成行。但是,如果能成功邀请业师进入课堂讲堂,其讲授内容往往是最直接最实用的经验性知识,对学生的帮助很大。从对访谈问题10“如果您受邀利用工作之余,与闽南本科高校里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合作,为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一学期内共同讲授一门与外贸工作有关的实用性课程,您愿意吗?”的回答可以概括出,对于此类邀请,困扰受访者的最大因素依然是时间和精力不足的问题。一半左右的受访者表示没时间、不愿意、能力欠缺,而一半左右的受访者表示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愿意和学校教师合作,将自身经验传授给学生们,与其分享,助其少走弯路。

二、对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启示

基于以上问卷数据和访谈语料的分析和讨论,闽南地区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可在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师资配置、情商培养、素质拓展等方面采取以下措施,以期将教学与该地区企业对外贸人才的实际需求具体结合、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第一,闽南企业招聘外贸人才时一般要求应聘者至少应当取得英语专业四级、或者公共英语六级以上证书,且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聘者本身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比单纯的语言证书或某种职业技能证书更重要。其次,诸如汽车驾驶证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证书也颇受欢迎。可见,学生应当避免盲目考证,而更多地注重自身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加强语言基础的训练、打好基本功,注意语言的实用性、工具性,让语言为工作服务,要避免“聋哑英语”、“书本英语”。

第二,除了英语方面的能力,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能力和知识:办公软件运用能力、对外接待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单证知识、报关知识、国内外贸易法规知识、商务流通知识、WTO规则知识、国际法知识、金融知识、经济学知识、电子商务知识、产品专业术语、行业操作惯例。还有:敏捷的思维、随机应变的能力、对本地区主要出口产品的了解、关于本地主要旅游名胜和小吃的知识、对本行业的热情、对当地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了解、较强的学习能力、一定的统筹规划能力和统计学知识。现实情况是,并非所有的闽南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都具备以上这些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建议开展跨院系合作,邀请其他院系的师资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一些专业知识方面的入门级课程。同时,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可作为助教或合作教师协助专业教师上课,以此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将其与英语能力结合起来。以此,实现师资的多元化、复合型、梯队化,逐步从依赖兄弟院系师资来讲授专业知识过渡发展到拥有自己的师资可以讲授专业知识。此外,教师们可与专业教师或行业人员合作,开发适合闽南外贸市场的、实用性强的专门教材,介绍本地区主要出口产品、本地主要旅游名胜和小吃的知识、当地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等。

第三,闽南外贸企业注重外贸人才以下方面的品质和素质:实干精神、吃苦耐劳、虚心好学、自信、有进取心、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思辨能力、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表达能力、乐观精神、尊重他人、自学能力、适应能力、尊重企业文化、良好的心态、擅于自我心理调节、乐于助人、谦让、擅于处理人际关系、认真和细心、良好的工作习惯、毅力和坚持、责任感、职业道德、风险意识、诚信守法。因此,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当注重学生的情商培养和素质拓展。

第四,以下是多数受访的闽南外贸从业者认为很实用或者实用的课程:外贸实务、经贸英语函电、应用文写作、电子商务英语、英汉口译、跨文化交际、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西方社交礼仪、邮件写作、健身类课程、英语笔译、英语听力、结合本地外贸市场需求开设的以产品分类的选修课、对外贸易经济学、介绍闽南外贸产业相关产品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如Excel表格的使用)、统计学、国际贸易实务、英语口语、出口实务与实践、出口单证、出口函电、WTO知识规则、外贸实务上机练习如POCIB和SIMTRADE、外贸出口操作。因此,在课程开设方面,可考虑为毕业后想在闽南地区从事外贸工作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着重开设如上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

第五,对于毕业后想在闽南地区从事外贸工作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而言,在校期间到外贸企业进行实习或实践很重要,至于实习或实践的时间长度,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学校规定来安排,从一个月到一年不等,但至少应当在3个月至半年之间。因此,应当加大课程中的实践课时,鼓励见习、现场教学等方式,探索实践学分的方案;积极联系闽南外贸企业,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和实践机会。

第六,在闽南本科高校从事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师很有必要到外贸企业挂职学习至少应当3个月到半年。在挂职锻炼期间,老师们可以先学习基础流程内容,再根据基础流程的内容来实践,实践成熟后再回去教学生,这样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会更具实用性,对于师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七,邀请外贸业师进学校讲课对学生的帮助很大,因为其讲授内容往往是最直接最实用的经验性知识,例如外贸实务、单据单证、客户沟通、新客户开发、跨文化交际实例等,这些知识可助学生们在外贸从业道路上少走弯路。但是在引进业师入课堂的实施上,最大问题是业师们本身工作就比较忙碌,且大多没有讲课经验,这使得业师们在接受上课邀请时顾虑较大,难以成行。因此,在聘请业师讲课时,应当以业师的时间方便为主,尽量集中上课,或者以系列讲座的形式,时间跨度不要太大。

第八,对于闽南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来说,除了英语之外,有条件有精力的话,建议学习一门至两门小语种,掌握水平为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增加自身竞争力的一个砝码。

根据受访者的反馈,在闽南外贸企业中比较实用的小语种依次是西班牙语、法语、俄语、日语。结语综合来看,英语运用能力过硬、情商和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全面、了解本地经济文化、有一定小语种知识的复合型外贸英语人才是当前闽南外贸企业的主要需求。因此,闽南地区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在学习语言时应当注意语言的实用性、工具性,掌握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打好语言基本功。除了英语方面的能力之外,还应当掌握外贸行业基本的专业知识,对于金融、经济、统计、电子商务、法律、管理等、计算机方面的基本知识也应当有所涉猎。对于闽南地区主要出口产品、本地主要旅游名胜和小吃的知识、当地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也应当有所了解。情商培养和素质拓展也至关重要。有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掌握一两门小语种是增加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方式。

在闽南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师资培养方面,应当逐步实现师资的多元化、复合型、梯队化,鼓励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锻炼,加大培养“双师型”师资。鼓励教师与业师进行共同教学、教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在课程设置上,应当着重开设最实用的课程,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得其所需专业知识。同时,加大外贸业师引进力度,配合业师工作忙碌、时间较少的情况,探讨既适合业师又能让学生较好地接受知识的开课方式。

参考文献:

[1]敏忠.厦门民营外贸企业破万家,经营者队伍不断壮大[N/OL].2012-02-03[2015-02-01].中国新闻网,

[2]崔昊.厦门去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6.2%[N/OL].2013-02-01[2015-02-01].厦门市人民政府网,

[3]郭雅莹,方丽艳.[N/OL].2014-01-22[2015-02-01].网易新闻网,

[4]福建统计年鉴-2014:各设区市进出口商品总额(2000-2013年)[N/OL].[2015-02-01].福建省统计局网,

[5]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OL].2013-01-25[2015-02-15].中国人才网,

外贸人才范文第4篇

外贸实战训练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发展的需要,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笔者走访的几家外贸企业中,几乎所有企业都表示:应届毕业生在外语口头表达能力、职业素养、谈判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均需有所提高。而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实战训练则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益处。(一)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不仅指只获得课本理论知识的能力,还有解决问题、利用现有知识去拓展和加深专业知识的能力。在传统教育中,学生早已习惯“教师讲、学生记”的方式。在这种教育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只局限在课本和考试,从而与职业脱离,造成学生死记硬背、难以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尴尬。所以,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有着更广的范畴,包括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随着外贸形势的变化,新产品、新技术甚至是新外贸模式的发展,毕业生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经常赶不上时代的发展,二次学习不可避免,终身学习才能保证职业发展。只有具备快速学习能力,才能在工作中更快上手,从而尽早具备工作能力。因此,自主学习能力在适应企业需要方面尤其重要,这也是解决经验缺失弱势的重要手段。(二)有助于外贸经验的积累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外贸企业获取业务人才的来源偏向于社会聘用,直接从院校招聘毕业生处于次要地位。换句话说,外贸企业更倾向于聘用具备外贸经验的外贸人才。这与我国外贸企业的现状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很多外贸企业规模不大,外贸业务分工笼统,此时特别需要从业人员能独当一面,解决外贸业务中的诸多环节,而且通常不愿花费过多精力与时间去培养没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在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没有时间和资源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培训。但应届毕业生注定欠缺工作经验,这就与外贸企业的招聘需求存在矛盾。要想弱化这个矛盾,应尽早地让高职学生进入外贸企业实习或工作,在教学中增加实训实习内容不可或缺。在学习中实战,在实战中积累经验,让刚出校门的学生初步见识到外贸交易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拥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三)有助于职业素养的训练作为专业性很强的行业,职业素养在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沟通和谈判能力、把握商机、开拓市场的能力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外贸人才职业素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换句话说,现在的毕业生,绝不是只要具备专业技能就可以获得企业青睐的。在对企业了解的过程中,大多数外贸企业都认为,外贸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是他们最为看重的,专业技能的培养相对简单,员工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企业忠诚等职业素养关系到企业的长期发展,所以在选择员工时,企业更倾向于招收这类人才,所以职业素养高的毕业生就业要显得容易得多。当然,这些能力通常不是理论授课就可以很好解决的,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训练,这也是实战训练的重要目的。(四)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养成外贸业务主要是操作层面的工作,以前的外贸企业对业务人员的创新能力并没有特别要求,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金融危机使国际市场萎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间的贸易摩擦增多。2011年以来,我国已多次卷入反倾销纠纷。如何规避风险,开发市场,推广产品,成为外贸企业的当务之急,创新能力在上述任务中尤为重要。市场环境恶化,企业的生存竞争加剧,只有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更容易存活下去。在业务为重的外贸企业,外贸销售人员的业务创新能力则显得更为重要。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并没有得到重视。在目前高职教育中,重视技能教育已提上日程,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在课程设计上多是理论讲解,缺乏实战训练,创新只会更加困难。

外贸实战训练的方式

传统的校企合作,通常是送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但外贸企业往往只能接受少量学生实训,甚至因为商业原因,拒绝学生参与真正的业务,充其量只会开展一些参观性的考察实习,学生在企业短短为期几周的实习对企业的运作也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面对变化快而复杂的实际工作仍然有些措手不及。因此,单纯依靠企业来解决学生的岗位实践问题,现实中并不可行。为此,可以进行校企合作,最主要的是运用企业的经营手段。比如,通过在学校建立企业的机构,把学生的实习地点搬回学校,利用学校的场所和设施来解决实习难题,同时也等于间接为企业增加新的办公地点、新的销售渠道,在双赢的基础上,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应是可行的方法之一。企业的形式,即是在学校开办企业点,学生利用公司的法人名称、进出口资质、外贸网站、公司邮箱、公司的产品和国内供货渠道等进出口资源,从事外贸业务操作活动。以企业的身份向市场发出销售信息,与客户谈判,产品供给及交单结汇。完整的外贸业务都由学生完成,在此期间,由学生与企业的业务人员建立联系,企业派驻实战训练指导教师,与学校一起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任务分配、任务培训、任务跟踪[1]。这可以缓解学校扩招之后学生的实习压力。与企业合作,也有利于企业在当今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寻求新的市场机会,争取市场推广机会。校企合作之企业部门管理企业和学校作为不同方向目标的主体,却有着天然的联系。企业的所有员工都是由学校所培养,企业的员工由学校创造,那么,提前在学校里向企业输送员工,让学校的实战训练与企业的作业部门相结合,也具备可行性,并在实践操作上具有更强的控制性。比如,由学校根据企业需求,与企业合作,在学校内成立企业的市场推广部、单据处理部、物流部等各职能部门。将国际贸易业务与国际贸易专业实践通过职能分解结合起来。以单据处理部门为例,企业在实际业务中,往往将单据交由专门的单据处理部来缮制和审核,而与学校合作,在学校成立单据处理部,则可以将全部或部分单据缮制业务交由学校的实践基地来完成,只需派驻一到两名专业指导教师,即可完成业务,从而减轻自己的部门压力,而学院学生则通过接触真实的业务单据,积累更多实践经验,更快地上手操作,提高专业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这种模式在实现校企共赢的同时,还可以较好地将实训中的生产性和教育性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企业专注核心业务领域,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院校则可以借此打造校企深度合作的外贸生产性实训基地,真正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尽管外销业务是地道的生产活动,但又是教育活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产品外销服务外包可以通过真实的工作情境设立工作任务,开展项目教学,完成教学计划,达成教育目标[2]。外贸SOHO校内做外贸行业的一些从业者会选择自己去市场接单,然后交给外贸公司办理出口手续的方式。他们挂靠外贸公司,以外贸公司的名义对外签合同、交货、结算货款,自己则按照约定的比例计提利润,从而借助大型外贸公司的知名度和商业信用,以期在购销过程中得到优惠便利,并节省办公费用。在这种情况下,挂靠者甚至不需要到公司上班,在自己家中用一台电脑即可完成外贸交易———有时甚至是大宗交易。外贸个体经营则是很多有实际经验的外贸人才选择的道路,在实践中,不少人需要很长时间寻找客户,积累客户。对外贸专业学生来说,利用学习时间做这件事则等于将创业的积累阶段提前,与求学时间段重合,更高效地利用了自己的学习生涯,一举两得。同时,将课堂所学与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更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从而做到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如果学校将外贸SOHO纳入自己的实践教学系统之中,以学院的网络平台和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通过教学指导,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好地地结合,并保持教学工作在实践中的指导地位。以院校为基础建设外贸零售平台近年来,美元贬值加大了外贸出口的风险,在汇率风险的大环境下,外贸批发越来越难做,零售型外贸则凸显灵活和高利润的特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外贸零售商通过加盟B2C/C2C平台(例如ebay)或建立自己外贸网站的方式,产品信息,寻求国外买家,达成交易后,通过paypal或visa等国际支付工具获得货款,通过国际快递寄送产品。当然,小额批发的发货量较大时,货物流转也会通过传统外贸物流方式,比如集装箱整柜或拼箱的方式来完成。外贸零售作为近几年新兴的一种销售方式,受到很多外贸专业学生的青睐,而且,一些高职类院校也开设了专门的专业教学班,如义乌的EBAY班、敦煌班、国际电子商务班等,这些学校通过各类平台的专业讲师对学生多次集中培训,再由分院指导教师周期授课培训以及通过老生带新生等方式相结合,将教学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参照其他职业院校的经验,外贸教学的实战训练,也可以参考这种方式。由学生在实训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寻找产品,建立销售平台,以任务为导向,通过任务分解培训,以及突发状况专门指导来形成一种新的实战训练方式,与此同时,还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创业发展奠定基础。

外贸人才范文第5篇

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增速远远超过了贸易总值的增速,2007年的贸易顺差额比2001年增长了11.6倍。外贸顺差增长过快,加剧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如欧盟及美国的贸易摩擦。国家将对出口商品的结构进行调整,如: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中,我国对加工贸易一直是采取鼓励政策,但近年来开始向限制政策转变,最近转变的步伐开始加快。对外贸行业来说是一场挑战,也是一场机遇。我个人认为,无论从现实来看,还是从长远来看,都是机遇大于挑战。如何抓紧机遇,迎接挑战,需要我们从经济发展规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1]

2、IT软件外包是“两型”社会发展的“绿色引擎”

由于IT软件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人力资本密集等多重特性,通过扩大IT软件出口可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快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发展IT外包有利于缓解中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国家在对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同时,又提出了相当多的对高新技术出口的鼓励政策,作为亚太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软件市场,中国既重视发展面向国内市场的软件应用,又积极发展以软件外包为代表的国外市场。娄勤俭在南京软博会上指出:“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软件产业和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吸收和消化先进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高端人才,扩大多层次就业,还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形成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2007年7月1日,全国第一部关于软件产业的地方性法规《江苏省软件产业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江苏省将软件产业作为第一优先发展的产业从法律意义上确定下来。在该条例中,明确规定承接软件外包业务的企业可享受国家和地方关于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北京市采取吸引跨国IT企业入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软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海外市场开拓、加强国际化人才培育等措施,也取得了突出成果。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陈力工介绍说:“2006年,北京软件出口额达到3.56亿美元,占全国1/3。”

近年来,信息产业部和商务部等部委在推动软件出口外包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相关园区和出口基地,集中资源打造中国的外包品牌。2006年9月,信息产业部和商务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认定了11个(最近长沙也被认定)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使其成为促进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发展的重要力量,东软、中讯、大连华信、大连海辉、中软国际、浙大网新等一批专注出口外包业务的企业已经形成,外包层次不断提升。同时也形成了很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使得利润率也有所提高。[2]

3、IT软件外包需要大量专业IT贸易人才

IT产业可以说是无烟工业,而且耗费能源少,也就是说中国大力发展IT外包,形成大规模的IT产业将成为必然的趋势。IT外包成为产业,除了成本的因素之外,这些国际巨头还看中中国庞大的IT消费市场。他们更看重的是中国一个庞大的市场内需,它可以把IT发包到中国来,然后凭借中国企业,对中国的这个信息化这种行业、流程、文化的了解,使它的IT能够更好地进入中国市场,这为它提供了一个很广阔的这样一个空间。”IT外包的国家、公司越来越多,对接包方来说都是订单式,而发包方呢?部分是订单式,还有一部分并不会是订单式,也就是需要寻找客户。也就是通常说的有产业的地方就有贸易。既然IT软件将必然要大规模发展,在一定的时间内必然是会形成一个大的市场。作为国内最早从事IT市场研究的机构之一,慧聪行业研究院报告:国内及国际上大多著名的IT企业,取得成功的经验是市场比技术更重要。所以我们可大胆地说IT软件外包需要大量专业IT外贸人才。

4、IT外贸人才的现状

IT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贸易是指各地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包括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IT商品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的分类繁杂,IT贸易是指进行IT商品的交易。IT贸易人才是专门进行IT类商品贸易活动的人才。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没有IT贸易专业或相似的专业。在我们实地调查时所得数据是:90%的IT贸易人员所接受的高等教育的专业分布在计算机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由于这项是多选,且大多同为计算机和国际贸易专业的复合为多。这说明从事IT贸易工作既要掌握计算机知识,又要懂贸易知识。另外在调查到所从事IT工作的年限和从事贸易工作的年限时,一般相差超过3年以上。这说明我们的学生适应市场的时间较长,根本没达到“零”距离就业。两者数字很少相同,即使是有相同的,基本上是最开始就在电脑公司从事销售员工作的。在问到在校所学的知识与所用情况时,学计算机的就埋怨在校学得太杂,越难学的那一部分用到的越少。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又埋怨对计算机了解太少,起步艰难。在问到为什么选择这一工作时,大部分回答是在原来的专业上发展看不到发展的前景,而又不愿意丢弃自己多年来的专业基础,所以选择了一个两全的岗位。况且这一选择给他们带来不少的收益。[3]

5、IT外贸人才的新要求

IT外贸人才掌握的知识不是计算机、贸易两个专业课程的简单的拼盘和叠加,也不是计算机和贸易两专业平行发展,而是计算机、贸易的有机组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如:各硬件知识中,重点不再只是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而应加进各类商品的识别、比较、产地、材质、性能/价格比等内容。对高职学生比较有难度的课程如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原理等可以不学或少学,降低要求、降低难度,在这里的计算机主要是作为一种商品。因此,IT外贸人才应具备以下五种基本能力要求。

1.了解行业,熟悉产品属性。企业选用人才时,不仅仅注重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一个优秀的外贸高级专才必须熟悉国情,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WTO及国际经贸活动的基本规则,了解国际经济法律的基本知识;掌握国际经贸基本技能,以及对所在行业是否了解。最好是本行业毕业的学生,如电脑贸易公司一般希望选用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在这里是指除了你对计算机必须熟练操作外,而且必须对IT商品非常熟悉。如:商品的性能指标、产地、材质、识别以及与其他配件的匹配情况等知识。

2.外语能力。出于与海外客户沟通联络的需要。英语流利也是进入进出口贸易行业的前提。上海是一个贸易重点城市,大多外贸针对欧美,流利的英语和沟通能力、了解不同国家人做生意的风格非常重要。同时,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外贸合作的频繁,懂得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德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的人才有更强的竞争力。灵敏把握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外贸业务涉及海关、物流等方方面面,且每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千差万别,外贸企业必须灵敏捕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同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3.沟通表达能力。如果说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外贸人员的敲门砖,那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就是职业发展的推动力。在从事外贸活动中,与外商有良好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业务的开展,而善于沟通的人能够得到信任尊重和理解,才能够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拥有了客户便是拥有了市场。

4.较强的营销能力。企业对外贸人员的要求仅仅能说英语,能翻译文件,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企业的要求包括了多方面,比如沟通、开拓、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有的企业还希望你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这就需要我们的国贸专业的人才应该注重国际营销经验的积累,使得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角逐中,在国际推广方面运用各种营销渠道、专业手段来吸引国际买家的眼球。

5.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调查中,企业都谈到了毕业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都遇到过毕业生离职带走客户资源、泄露企业机密的情况,使他们对这方面特别看重。

6、对人才培养的建议

外贸人才范文第6篇

义乌外贸历史很长,但长期扮演土特农副产品的出口供应地角色。19世纪末,义乌已有对外贸易,清朝光绪年间有金华火腿出口的记载,中华民国初期,义乌出口货物以传统土特产品为主,主要商品为火腿、桐油、南枣、毛猪、猪鬃及萤石等。1989年义乌第一家“合资”企业批建,1990年开始有自营出口。1994年义乌第一家外贸流通企业成立,从此以后拥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开始增加,外贸出口总额有一定的增长。19世纪90年代末期,小商品出口开始兴旺。21世纪初,来自中东、东亚、欧美大批外商长驻义乌直接开展小商品采购,境外企业驻义乌商务机构越来越多地设立起来,开展业务联络、产品介绍、技术交流等活动。同期,众多外地进出口公司来义乌设立办事处采购进货,从而形成了外贸流通企业、生产企业和外地进出口公司等共做外贸的大格局。

一、义乌外贸出口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1、外贸出口总额稳定增长

2004-2007年,义乌外贸出口总额平稳增长,年均增长率为22.95%,高于同期义乌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其年均增长率为15.78%,而低于同期全国和浙江省出口总额年增长率,全国29.18%,浙江32.63%。2004年义乌外贸出口总额为9.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03%,2005年10.92亿美元,增长26.1%,2006年13.41亿美元,增长22.8%,2007年16.7亿美元,增长24.87%。

2、外贸出口商品种类繁多

我国海关把出口商品分成22个大类和99个小类。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义乌出口商品19个大类72个小类,2007年出口商品18个大类69个小类。

3、外贸出口市场广阔

2004年义乌商品出口到182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回落到160个,2006年又增加到178个,2007年又小幅回落到177个。对欧洲与亚洲的出口超过其他各洲,2004-2007年对欧洲和亚洲的出口基本上平起平坐,2004年出口亚洲3.15亿美元,欧洲2.53亿美元,2005年出口亚洲3.47亿美元,欧洲3.53亿美元,2006年出口亚洲4.22亿美元,欧洲4.10亿美元,2007年出口亚洲5.14亿美元,欧洲5.19亿美元。

4、出口经营主体多元化

义乌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出口经营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而且义乌民营企业出口不断增加,在全市出口总值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且有超过国有、“三资”企业出口额的趋势(表1)。

5、出口产业聚集

义乌原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县,改革开放以来,小商品批发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实行“以贸促工,贸工联动”的策略,通过贸易促进了一大批工业企业的诞生,形成了纺织、服装、工艺品、印刷、纸制品、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等优势行业,这优势行业的总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0%,这些行业的发展为义乌的出口提供了重要平台。小商品市场和工业与超过万人的常住外商相结合,使得义乌外贸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外贸管理和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在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征途上,步入了一个新的里程。义乌外贸出口发展不仅带动了义乌市以至周边地区小商品产业的集聚发展,而且在金华、台州、衢州和丽水等地区形成了以义乌为中心的小商品产业带。

6、对本地区、浙江中西部地区及全国的中西部地区的贡献大

义乌外贸出口的发展对本地区财政收入的贡献大,对浙江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就业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义乌外贸出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贸出口发展面临的环境威胁

1、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贸出口国际环境恶化

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又开始盛行,义乌出口商品也深受影响。2004年以来,美国、土耳其、欧盟、巴西等国相继对我国出口的木制卧室家具、纺织品、拉链、圆珠笔、袜子、皮革、钢丝衣架等进行反倾销、保障措施调查,涉及义乌企业30家以上,涉案金额1300万美元以上。特别是04年10月,美国对中国生产的部份袜子产品实施数量限制,而美国市场是义乌袜业出口的重要市场,这种举措冲击了义乌对美国的袜业出口。

2、国内外贸出口政策环境传统优势逐步散失

我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取代了传统的以“奖出限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保护贸易政策。2005年7月21日以来我国人民币开始升值、国家近年来出口退税率一再下调,当地政府在2006年后取消了政府对出口的补贴等等政策的调整,使得义乌商品出口成本上升。

3、外贸管理部门出口管理能力较弱

在我国,外贸出口长期受国家政策扶持,因此,外贸管理部门的管理意识不足、管理能力低弱,即使不管理,也可以工作有成效。义乌外贸管理机构主要为义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义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金华海关驻义乌办事处。海关在义乌实行的“异地报关,口岸放行”模式及 “旅游购物商品货运出口”模式,使义乌小商品出口大提速。义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为解决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管工作瓶颈问题而开展了“规范化外贸仓库管理工作”。义乌检验检疫局与金华海关义乌办事处建立了关检执法合作机制,共同研究与解决市场采购出境货物检验检疫监管工作当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地方开放型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积极的贡献。然而据调查,仅有16.9%的义乌流通企业(公司)认为外贸管理机构能够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2],大多义乌流通企业(公司)对外贸管理机构的管理权限和业务优化仍有较高的期待。

(二)外贸出口模式和结构缺陷

1、外贸出口模式落后

义乌现有外贸出口模式的特点是量性增长较快,而质性增长较慢。这种外贸出口模式为低层次的创业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机遇,然而这种模式本身有很多缺点,许多的外商来义乌直接进行人员采购,成本很高。交易的对象主要是小商品,产品结构简单,价格竞争异常激烈,外贸交易模式较为原始,资源消耗较大,规模与效益不对称,部分传统的出口商品规模大,但附加值不高,导致效益不高。

2、外贸出口主体结构失衡

2001-2007年间义乌自营进出口企业数量剧增,然而在数量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两种逆势的现象,一是获得出口权但未开展业务的企业多,2002年为16家,2003年50家,2004年116家,2007年高达962家,占出口主体总数的66.5%。二是2006年6月到7月中旬出现了50多家小型外贸公司倒闭,是同期新增外贸公司数量的两倍,且有多家小型外贸公司当时正面临经营困境和倒闭的结局。

3、外贸出口产品来源地结构欠佳

2006年义乌八个镇街道中,出口较大的有江东、稠江、大陈、北苑,这些地区出口已超过亿美元,其中稠江出口达15053万美元,居各镇、街道之首,江东、北苑紧跟其后,分别是14163、14022万美元。几个工业基础较薄弱的镇,出口总额不大,地区间的协调发展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4、外贸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不够,出口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不合理

义乌出口商品中仍以低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为主,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比重低,2006年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最多,占全市出口额的51.84%,同比增长22.57%。前五大类商品为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杂项制品、塑料及制品、金属及制品、化学工业及相关产品,这五大类商品的出口额占全市出口额的82.41%。因此义乌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任务很重。义乌至今已培育出针织袜业、饰品、工艺品、玩具、拉链和毛纺等16大极具竞争力的优势行业,市场占有率都占全国30%以上,但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带来过度竞争、资源耗费等与可持续发展相悖的问题。义乌产业结构急需由轻型加工业为主向深加工化、高技术化和服务化转化。出口产业结构决定了出口商品结构,并最终决定着出口市场结构,义乌的出口市场结构也应由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转化。

三、义乌外贸出口可持续发展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分析

本论文中所说的外贸人才指外贸经营管理人才,是在其工作岗位上能胜任本职工作并对工作所涉及的业务具有前瞻能力,能推动外贸业务发展的经营管理人才。具体来说,包括中高级外贸人才和一线应用型人才。中高级外贸人才包括外贸企业的负责人和企业外贸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而一线应用型人才为在外贸企业中从事一线工作的外销员、跟单员、采购员、制单员、报检员、报关员、核销员和退税员等。

1、知识需求

外贸出口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外贸人才具有扎实的外贸专业知识,良好的产品技术知识,优良的外语知识,高超的电子商务知识,必要的风险管理知识以及基本的世贸组织知识。在外贸专业知识部分,要使得外贸人才的外贸理论、政策和实务知识结构合理,其中外贸理论和实务知识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提升,而外贸政策知识的重要性下降。

2、能力需求

1)外贸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开拓能力,在严峻的外贸出口形势下,开拓型外贸人才的需求最为迫切。客户是外贸出口主体的生命,因此,各出口主体都把开拓型外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放在首要位置。这里包含了外贸人才的专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跨文化能力和创新能力。

2)外贸人才应具有较好的管理能力,首先要有良好的业务决策和组织能力,其次要有较高水平的财务管理能力,还要有人员管理能力。此处则包含了外贸人才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3、素质需求

1)外贸人才应具有科学的发展观,廉洁自守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还是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在出口发展过程中,失去了人的宝贵道德品质,那是得不偿失,所以应摈弃“出口至上”、“物质至上”的思想,应回归到人的终极关怀,这样才不会在出口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2)外贸人才应往最需要的地方去。外贸人才应积极介入外贸出口落后的镇街,帮助这些地方发展出口,外贸人才还要往未开展业务的外贸出口主体中去,帮助这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3)外贸人才应具有创立实业,争创出口名牌、引导行业发展的精神。外贸人才不应与同行进行盲目的低价竞销,而应以自己的优质服务和优良的产品质量赢得顾客尊重,外贸人才不应在低端市场与同行进行竞争,而应在中高端市场大显身手。

4)外贸人才应具有“大经贸”的综合素质,既要有引入外资的国际融资素质,又要有“走出去”战略具体实施者的必备素质。

5)外贸人才应变具有灵活应变的素质,大胆开展客源渠道创新、组货渠道创新、内部管理创新。

4、种类需求

1)中高级外贸人才需求增加

据2007年7月义乌工商学院国贸教研室对外贸出口主体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义乌外贸出口主体中有86%需要中高级外贸人才。

2)一线外贸人才需求相对减少

同期进行的调查显示,义乌外贸出口主体对除外销员等岗位以外的一线外贸人才的需求为零。

3)开拓型、知识型、环保型、决策型、市场调研型人才需求将不断增加。

参考文献:

[1]根据2007年从义乌市外贸局获取的《义乌外贸志》稿件整理而得.

[2]陆立军等.义乌商圈[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10:P155.

外贸人才范文第7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综合改革 义乌市 外贸人才 提升对策

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义乌作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这是浙江省惟一的部级国际贸易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不仅给外贸面临发展瓶颈问题的义乌带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也寄托了全国党中央对浙江创新发展、率先转型的厚望。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是个系统的工程,全方位的推动试点改革必然对外贸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义乌市外贸人才现状调查结果

义乌是一座国际贸易城市,但并不能称之为是一个外贸人才济济的商业宝地。外贸人才水平远不能满足顺利推进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外贸人才队伍的年龄、学历结构、专业贴近度欠合理

义乌市外贸人员年龄普遍不大,根据调查,20岁~25岁占46%,26岁~30岁占25%,30岁以上占29%。外贸人才年轻化趋势比较明显,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外贸行业充满挑战的特点,但也显示出大多外贸人才缺乏工作经验。36%从业人员学历在本科及以上,45%大专或高职毕业,19%甚至高中或以下。英语或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外贸人员占56%,有44%的工作人员并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系统的理论教育,专业对口程度不高。由于学历较低,专业不对口,再学习能力弱导致知识性结构存在明显的欠缺和不合理。

2.外贸实务型人员基本饱和,外贸营销型人才需求量大

87%受调查的义乌外贸公司表示需要外贸营销型、能力型人才。营销型外贸人员不仅要有比较系统的外贸营销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较高的沟通能力、抗挫折能力、组织能力、创新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而外贸实务型人才需求量不大,基本达到饱和状态。

3.外贸人才队伍流动性大,“熟去新来”现象明显

外贸人员平均两年更换一份以上工作的占57%,相当一部分外贸人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就跳槽离开义乌,外贸人才呈现明显的“熟去新来”现象。

4.外贸人员从业期间培训提升机会难得

93%外贸人员都表示,自从事外贸工作以来没有接受过外贸职前培训和期间培训。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过一些外贸业务培训,但影响范围不大。中小型外贸企业也基本不鼓励员工参加培训。

二、义乌市外贸人才现状原因分析

1.人才意识不强,人才优先理念尚未完全确立

要全方位推动义乌市外贸综合改革,需要着重审视“人才”这个关键性问题。义乌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作用的发挥。但人才优先的理念没有深入到各部门、各组织,相关政策还没有充分落到实处,外贸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人才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2.行业协会管理力度不够

外贸行业协会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对外贸企业的管理和引导,但这个速度和力度都远远赶不上外贸企业的发展,其影响范围基本局限于少数大型的外贸公司。行业协会没有足够的人力、精力、财力及时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开展对企业员工的培训。

3.外贸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缺陷

义乌市中小型外贸企业在过去的十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规模普遍较小,53%的外贸企业员工人数在10人以下,有的甚至只有2~3名员工组成。加之创办时间短,企业几乎没有时间和财力去完善管理制度,分工不明确,工作绩效无法准备衡量,缺乏适合外贸人才发展的职业环境。

4.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着缺陷

高校普遍重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教法等,但对人才市场信息把握往往不够准确,掌握信息不够及时。教材与现实脱节,对学生评价体系不能符合经济、时展形势。高校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却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没有对学生进行外贸政策和行业发展前景的分析教育,学生在校学期间得到外贸操作训练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三、提升外贸人才的策略

外贸人才是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关键因素,人才的提升是个需要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的问题。

1.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是试点改革和外贸人才提升的领导,牵一发而动全身,义乌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推动人才建设。

(1)制定人才政策,完善人才管理制度

义乌市委市政府早已经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建设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如“海外领军型创新创意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并认真讨论审议“人才住房建设和使用管理实施意见”;义乌市人才领导工作小组和人事劳动保障局专门出台了年度人才工作要点,先后了义乌紧缺人才白皮书和义乌紧缺人才薪酬导向目录;2011年义乌市委市政府又制定了《义乌市人才发展规划(2011-2015年)》,努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义乌市人力社保局制定了《义乌市职业培训工作流程》,对培训事前申报、计划审核、培训监督、鉴定管理、经费补助等环节作了进一步明确,建立工作时限承诺制;还制定了《义乌市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管理办法》等。随着试点改革的深入,相关部门应将各项政策进行分解,对外贸人才发展做相应的深入规划,完善外贸人才管理制度。

(2)落实外贸人才管理制度,政府为提升外贸人才适量买单

据调查,70%的外贸企业并没有经过工商部门的登记注册,对这些企业的管理几乎没法实行,应及时开展对企业的普查、登记注册,避免管理缺位;要进一步发挥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的人才市场管理职能,构筑人才招聘服务平台;义乌市政府部门要划拨一定的财政,架设企业和人才之间的桥梁,为举办人才招聘会、提供员工培训等适量买单,把外贸人才管理体制落到实处。

(3)创设有利环境,为保护外贸人才建立保障

试点改革以来,政府部门通过出入境、长期居留、人才住房、子女入学等政策吸引和保护高级外贸人才;通过税收、财政政策鼓励外贸企业改善员工福利待遇,为外贸人才营造良好工作环境;执法部门要加大法律监督力度,杜绝任意克扣工资、恶意拖欠薪酬、随意加班加点、扣押财物证件等行为发生,保护外贸人才的合法权益;政府人事管理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要完善人事社会化管理和服务职能,在做好现有人事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广泛地听取外贸企业意见,增加服务项目,拓展服务范围,为保护外贸人才建立保障。

2.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义务协助政府部门政策的落实,提升外贸人才水平。

(1)加强管理意识,落实管理措施

目前外贸行业都设有行业协会,起到了一定的沟通作用。但是行业协会大多由少数大型外贸企业负责人组织形成,较少考虑为数众多的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利益;行业协会有必要加强管理意识,及时制定行规,解释、传达政府政策,发挥桥梁作用。

(2)开展多形式的行业培训和指导

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行业协会要邀请行业精英、高校教授,分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外贸行业培训,如业务会议、讲座、专题研讨、培训班等。

①分对象培训。对中小型外贸企业负责人加强企业管理培训,负责人管理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健全与否,同时也影响员工素质;对外贸人员的培训可以按照外贸流程,分为业务、单证、跟单、货代等不同环节分别培训,效果会更好。

②分行业培训。目前义乌国际贸易城划分成镇街不同产品制造区域,如义亭做饰品、苏溪做玩具等,产品制造区域化也形成了外贸工作行业细化的特点,协会组织的外贸人才的培训根据企业的业务范围分行业进行。

③分外贸人员的学历、知识层次培训。不同学历、知识层次的外贸人员原有的理论基础和接受能力都有较大的差异,按学历、知识层次不同分批进行培训,便于安排培训内容安排,达到较好的培训效果。

3.外贸企业

外贸企业是提升外贸人才最关键的场所,外贸人员在企业中工作成长,企业的发展是外贸人才发展的依托。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管理

外贸企业的管理影响到企业的运作效率。义乌市外贸企业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现代制度,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不因人而异,做到公平公正;要合理安排工作流程,使外贸人员之间分工明确,准确衡量个人的业绩;外贸企业还要为员工缴纳足额的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大社会保险,改善员工的福利待遇;营造先进的企业文化氛围,用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来指导企业的长远发展,使员工看到自身的职业发展,提高工作热情,安心地为企业工作。

(2)注重员工的培训培养

企业应该定期以不同的方式给予员工更新知识、增长技能的机会,组织员工参加培训和职业学习,支持员工进修,适应贸易综合改革的形势;企业要关心员工的发展,对于工作能力一般的员工要鼓励他们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优秀员工,适当的时候给予提升职位,让员工在企业得以充分发挥才干。

(3)建立精神激励机制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当一个人的低级需要都得到满足时,他往往会追求高级需要,因为高级需要更有价值。只有当高级需要得到满足时,才具有更深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所以在员工物质待遇得到满足后,精神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精神激励包括工作目标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等。

工作目标激励。企业首先要给员工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实现其人生价值,进而积极发挥潜能;其次要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协调企业和员工的目标,给员工提供与企业共同成长的环境和机会。员工明确了在企业发展的前景和努力方向,从而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而不愿轻易离开企业。

荣誉激励。企业还可以通过荣誉激励,评选“年度先进”、“管理之星”、“创利之星”、“创新之星”、“业务之星”等与企业文化理念相结合的奖项,树立正面的先进模范典型来引导和教育员工,在企业内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激发员工为企业的发展不懈奋斗。

情感激励。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情感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着组织作用,它组织和支配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只有善于感情投资,才能把人际关系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发挥到极致。贴心关爱人才,及时表扬人才,充分信任人才,这样就形成了“激励――努力――绩效提高――满意――再激励”的良性循环。人才就会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献计献策,从而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和整体目标的实现。

4.高等学校

(1)本地高校要依托市场,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课程

高校培养人才必须要适应社会需求,根据本地人才市场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目标,立足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开设适销对路的专业和课程。义乌市邻近地区高校有浙江师范大学、义乌工商学院、浙江广厦学院等,综合型高校有师资、生源等方面的优势,侧重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复合型外贸人才,高职类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领域特长,培养专业人才,或者与大型的外贸企业联合培养“定制人才”。义乌市外贸市场因为外商客户群来源的特点,需要大量的会阿拉伯语、日语、韩语等小语种的外贸人才。课程的开设要着眼于提高学生核心能力,培养适合外贸企业各具体岗位群的应用型人才。

(2)培养目标由外贸实务型向能力素质型转变

目前高校侧重于培养外贸专业学生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但87%的义乌市外贸企业都表示具有外贸营销型能力的人才需求量大,而会外贸实务操作的人才基本趋于饱和。所以高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纠纷能力、抗挫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了解行业信息,获得外贸训练的机会,甚至在校期间就完成职前培训,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办出外贸专业特色,提高从业人员的竞争力。

(3)高校与外贸企业建立互动,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

高校与企业互动,不仅要选派教师下企业应了解外贸信息,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也能帮助企业开展专业培训和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同时高校结合外贸行业现状和前景,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确立奋斗目标,使他们发挥学习积极性,为将来成为外贸行业精英奠定基础。

四、小结

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不仅是义乌突破发展瓶颈问题的关键,也是浙江省加快富民强省的重要契机。高素质的外贸人才是顺利推进试点改革的核心要素之一,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提升外贸人才的对策,以供相关的主体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珉.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背景下的人才队伍建设[J].义乌商报,2011-06-10

外贸人才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涉农外贸人才;人才培养;跨境电商

基金项目:2015年度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基于跨境电商的涉农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题编号:GX153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30日

一、贸易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外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变化

全国各地高职院校外贸专业历来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服务商贸行业的中小外贸企业,具有良好的外贸职业道德、诚信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等职业素质、掌握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理论及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单证制作、外贸跟单、外贸业务、进出口报关报检、国际货代等职业技能,进而能从事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外贸人才。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清楚地看出,依据外贸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确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院校外贸专业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方式。然而,随着国务院2015年《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41号)的,涉及到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贸易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等外贸类岗位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的取消,意味着上述外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不能完全适应新经济时代外贸发展趋势并满足外贸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另外,近年来跨境电子商务在对外贸易中被广泛应用,其乐观的发展前景给传统外贸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外贸发展的新一轮驱动要素,越来越多的传统外贸企业加入到跨境电商的经营行列,面对转型升级的压力,外贸企业对从业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精通商务英语、具备电子商务经营能力,掌握外贸知识与技能、熟悉海外市场营销的复合型贸易通才成为外贸企业青睐的对象。然而,与外贸企业对电商外贸复合型人才巨大需求存在反差的是由于正处于传统外贸经营方式向跨境电商经营方式过渡的初期,既有的外贸人才由于知识结构与职业技能与现阶段贸易方式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呈现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

基于上述外贸考证淡化与跨境电商强势发展对相关人才需求的双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更应当着眼于社会与市场,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与特色,以新贸易形势为背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针对国内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需求与企业对人才岗位的不同招聘要求,总结企业对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进而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并修定人才培养目标。目前看来,除了国际贸易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外,培养对象对有关于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应用技能、海外营销等综合专业技能的掌握也将成为培养重点。

二、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及其在农产品贸易中应用情况

(一)跨境电商发展情况。受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各种因素影响,我国外贸企业的压力与日俱增,而跨境电子商务简化了传统贸易的中间环节,以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成为近些年我国外贸发展的新主力军,而且与传统进出口贸易增速不断下滑的局面相反,我国跨境电商呈现异军突起的态势。据统计,2008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总额仅为0.8万亿元,2009年增长至0.9万亿元,增长率仅为9.2%,这之后,跨境电商呈现飞跃发展势态,交易规模增长率始终保持在25%以上,最高达到33.3%,交易额也从2010年的1.1万亿元迅速增长到2015年的5.2万亿元,预计2016年将会达到6.5万亿元,除了贸易规模给传统贸易带来巨大冲击外,参与跨境经营的企业数量也呈现井喷式增长,截至2015年底,中国各类跨境平台企业已超过5,000家,通过平台开展跨境电商的外贸企业逾20万家。在这些卖家当中,以中小企业为主,我国的外贸企业使用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有来自美国的EBAY、阿里巴巴的全球速卖通、环球资源网、中国制造网、兰亭集市等知名的外贸平台等,京东、腾讯等电商巨头也纷纷布局进人跨境电子商务行列。

(二)农产品电商跨境交易活跃。在国内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农业、物流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目前各类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万家,新型交易模式层出不穷,农产品与图书、服装、3C电子产品(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等一样成为电商企业激烈角逐的热点,预计未来我国涉农电子商务将继续高速发展。截至2015年,我国涉农类电商企业达到3.1万家,但受困市场无序竞争、物流成本高等问题,只有1%的电商能达到盈利状态,农产品尤其是生鲜类食品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给电商企业在产品选择、冷链保鲜、物流配送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也催生了包括第三方商家入驻、自营直销、自建冷链物流等一大批新型网络零售业态,其中生鲜农产品的跨境电子商务模式成为一大亮点。我国农产品电商方兴未艾,但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在法律规范、诚信体系、标准建设、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涉外交易流程等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克服了传统农产品交易方式中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通过集成市场解决农产品交易难题。

三、涉农外贸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当前国内相关企业的农产品跨境电商商贸人才极为匮乏,在人才培养上还存在问题,与当下加快农产品跨境商贸发展的形势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涉农外贸人才培养院校与企业用人要求存在供需脱节的情况,现有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设置和外贸人才培育模式无法适应涉农外贸的需要,而传统的电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细分为电子商务管理与电子商务技术两个方向,其中商务管理更关注对学生市场情况调查、网络销售及推广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商务技术方向倾向于培养学生在数据库信息挖掘、网络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况且电子商务专业始终把国内电商发展作为教学和研究的重点,较少涉及跨境电商方面的内容,更没有细化到农产品电商贸易方面的教学;另一方面涉农贸易的相关企业缺乏必要的吸引力。农产品生产具有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导致农业外贸收益较低,与其他商品贸易在利润上存在较大差距,对跨境电商人才缺乏必要的吸引力。此外,一些涉农外贸企业自身的管理落后,企业文化建设薄弱,企业内部环境不利于外贸人才成长。

(二)成因分析。深入分析跨境电商发展形势下涉农外贸人才存在的问题,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涉农跨境电商外贸人才的培养缺乏合作意识。各级职能部门、相关高校及涉农外贸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合作意识或有效的合作机制,在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上过分强调院校的主导作用,缺少统筹协调,与企业实际及市场需求结合不紧,没有形成工作合力;二是企业对涉农外贸人才要求具有综合性素质,既要同时具备外贸与跨境电商经营的知识背景,又要熟悉农业及农产品等相关知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专业相对单一,无法适应涉农外贸企业的实际需要;三是在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实践平台发挥作用不到位,导致学生有效实践教学缺乏,实效性不强,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

四、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近年来农产品类跨境电商平台涌现,促进了涉农外贸迅猛发展。以阿里巴巴平台为例,目前该平台上农产品卖家数达到39万多个,跨境农产品销售增长率超过112%,跨境电商贸易的日益活跃助推了涉农外贸人才的需求缺口持续增大。综合分析涉农企业对开展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一是对外贸易能力是涉农外贸人才的核心素质,涉农外贸人才必须具备同国外客户交流沟通的能力,熟悉外贸业务的相关流程,具有较强的国际间订单、物流、保险、结算、报检及报关等业务处置技能,而跨境电子商务只是实现对外贸易的手段和方式,因此应当将国际贸易的专业技能作为人才培育的重点方向,打牢涉农外贸人才培养的基础;二是注重对涉农外贸人才学习能力的培养。通常院校设置课程存在滞后性的特点,而跨境电商背景下,电子商务交易规则和先进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实务操作方面的能力,掌握学习新技能的有效方法,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才能适应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的发展要求;三是加强对涉农外贸专项技能的培养。要把农业知识与对外贸易、跨境电商技能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全面学习和综合掌握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的模式与方法。

(二)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人才的知识背景要求。一是外语知识。由于涉农外贸工作需要面临大量国外的供应商或客户,具有扎实、熟练的相关外语书面表达和口语能力是基本要求;二是网络信息技术知识。涉农跨境电商外贸活动产业链长,服务保障要求高,整个过程始终要求从业者必须以现代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科技专业知识作为支撑;三是文化与法律知识。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和熟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俗及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便熟悉所在国农产品消费群体的思维模式与生活习惯;四是农业、物流及外贸知识。

(三)跨境电商视域下涉农外贸的人才类型需求。涉农外贸企业需要的核心人才始终是国际贸易类的专业化人才,而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外贸易与跨境电子商务的结合日益紧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需要,外贸人才必须以国际贸易类人才为基础,进一步加强涉农电商外贸人才的细分,适应专业化和复合化的人才需求目标。对开展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而言,希望涉农外贸人才更加专业化,从专业类型需求看,规模较大的涉农外贸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主要需要农产品跨境电商运营类人才、农产品跨境电商网络销售类人才、农产品跨境电商技术类人才、农产品跨境电商综合管理类人才等四类人才,而一些中小型的涉农跨境电商外贸企业需要的多为复合型人才,要求这类人才既要熟练掌握外语与相关跨境电商平台的运行规则,精通国际贸易的相关政策和发展动态及区域易习惯等,又要具备相应的外贸与电商实战经验和基本技能,更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

主要参考文献:

[1]龚宏伟.需求导向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高职涉农复合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4.

[2]鞠剑峰,黄晓梅,曹延明.涉农类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应用[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3.2.

外贸人才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应用型外贸人才 培养 行业方向 课程体系设置 教师培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我国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我国外经贸事业高速发展。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位居世界第三。然而,在外贸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却出现外贸人才紧缺的局面,这成为外贸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各高校纷纷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国贸专业已成为我国大专院校的热门专业之一。2004年全国有37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国贸专业,而且是28个财经、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中招生学校和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但在毕业生就业中,却出现了一方面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且多数毕业后从事非本专业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外贸单位却招不到所需人才的奇怪现象。究其原因,对全国开设国贸专业的重点大学和一般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高校在外贸毕业生供给上普遍存在结构性不足的问题,很多高校该专业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非常接近,结果导致专业培养的人才特色与针对性不明显,难以真正满足外贸行业实践性强特点的需要。因此,研究如何培养出真正“适销对路”的外贸人才,对于促进我国外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昌工程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专业设立时间较长、经验较丰富的老牌院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我校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开设国贸专业近四年的实践中我们提出了“以行业为依托的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初步予以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以为同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借鉴。

一、以行业为依托,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符合市场需要

外贸活动最终都是依附于某一具体行业的商品而开展的。入世后各外贸企业都面临着开拓国际市场的问题,他们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急需既具备一定商品知识,了解行业背景及工艺流程,又具备外贸专业素质的行业性外贸人才。但目前大多高校外贸人才培养往往只注重外贸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知识的培训,而普遍忽视了有关商品和行业知识的培训,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对涉足的行业和商品知识一无所知,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有行业特色的外贸人才,避免外贸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已成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但目前只有少数几所高校(如重庆科技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东华大学)对行业性外贸人才培养进行了初步尝试。

我们在对省内十余家外贸企业的调查中了解到,受访企业均认为高校很有必要结合行业背景来培养外贸人才,以缩短人才的适应期,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因此,提出“以行业为依托的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模式,有较强

的现实适用性。

二、以行业为依托,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模式的实施――行业方向的选择

培养行业性人才,首先必须选择合适的行业方向。应用型高校可以根据所在省份外贸发展的主要行业并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来选择。

(一)选择所在省份外贸发展的主要行业作为培养方向便于利用地方条件培养人才。

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利用地方条件进行学生实习活动,选择所在省份外贸发展的主要行业作为人才培养的行业方向,这是因为地方外贸商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品其涉及的相关企业也较多,为学生的业务实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机电、纺织服装产品一直是我省出口位居前位的优势产品,相应地产生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出口企业,因此,我们选择了机电和纺织两大外贸行业作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行业依托。

(二)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便于保证与行业相关课程的开设。

高校选择人才培养的行业方向还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以真正实现对行业性外贸人才的培养。要让学生形成行业知识体系,必然要设置相关行业课程,突出行业和产品基本知识的学习,高校必须有开设行业相关课程的能力。我们选择机电和纺织两个方向,也考虑了我院完全具备相应的授课能力。我院机电专业已有近50年开设历史,在机电行业方向中的《机电产品基础》、《机械制图基础》、《工业产品造型赏析》等课程以及金工实习等,都有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指导;在纺织品服装行业方向中的《纺织服装产品概论》、《服饰文化》、《服装欣赏》、《服装品牌战略》等课程,也由我院艺术系、营销专业及在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兼职的教师来担任。

三、以行业为依托,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的课程体系设置

(一)建立基础、专业、行业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具有长期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和要求,应用型高校可以以“基础+专业+行业”的形式来统筹规划课程体系,体现出国贸本科专业既注重基础性、理论性也重视实务性和行业性的特点。我们从这一思路出发,建立了本专业的“两平台、N模块、一拓展”课程体系。

1.“两平台”即为通识课程平台与学科基础课程平台,通识课程体现在校本科大学生必须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学科基础课为本专业作为经济学科门类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课程,这“两平台”都由学校层面统一管理。

2.“N模块”即为专业课程内容,由系(院)层面设置并负责管理,可随着社会需求变化而作调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由此体现出课程设置的特色。在“N模块”设计上,按照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行业为依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广度与深度相协调的原则,构建了由专业基础、基本技能及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外贸职业资格能力、机电产品出口方向或纺织服装出口方向四个模块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四个模块相辅相成、层层递进,共同组成本专业所培养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

(1)专业基础模块。该模块主要是从国贸专业所要求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考虑,开设了“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等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基本技能及商务英语应用能力模块。该模块设置了“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结算”、“外贸函电”、“国际商法”等紧紧围绕外贸业务技能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的课程,除有专业英语课程外,“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结算”还采用了双语教学,以适应本专业学生将来工作涉外性及业务专业外语水平要求较高的要求。

(3)外贸职业资格能力模块。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已全面提升,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从事外贸工作的敲门砖。虽然高职类的外贸人才主要是“能力本位”的证书者群,但本科人才也应具有全方位的素质,既可在第一线,也可从事管理工作。为此,该模块围绕适应单证员、报检员、报关员等职业考证的需要,从这些职业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角度出发,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进出口商品检验实务”等与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的课程。

(4)机电产品出口方向模块或纺织服装出口方向模块(二选一)。按照行业产品介绍―行业发展―行业产品设计及工艺流程―行业国际商务操作的思路来开设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外贸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学到行业和产品知识,从而进一步理解在具体行业中如何实施外贸工作。

3.“一拓展”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拓展计划,主要由学工部门组织实施。

(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强化行业操作水平。

专业课程设置中必须突出“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主线,加强实践环节,以保证理论教学在专业能力培养上有所落实,在主要专业课程的学时分配中应加大课内实验的比重,使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能够有机会通过实验模拟来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按基础性、提高性、综合性三个层次设计项目,以保证实验的技能性和实用性。从第三学年开始,应组织学生到公司或相关部门参观学习,加强直观认识。学校应结合行业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锻炼。

我院现已构建了外贸场景教学实验室,能够开出外贸单证设计模拟实验、国际商务谈判模拟实验、国际结算模拟实验、通关模拟实验、外贸综合实验等实验项目。在这些实验项目的设计上,我们都以机电和纺织这两个行业所涉及的业务为背景,突出应用特色,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行业中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从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体系中,集中实践环节达到30周。省内外已有三个实习基地采用本校教师和实习单位管理者共同指导的方式以保证实习效果。

四、行业性外贸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对教师的行业培训

在人才培养中,教师是关键。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没有专业实践经验和专业岗位职业技能的教师,将难以把专业知识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过程很好地融合与优化,从而无法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国际贸易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行业性外贸人才更是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熟悉行业外贸业务的操作工作。因此,高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到外贸企业(尤其是与行业人才培养对应的行业)任职、实践,参与较长期的(1年以上)实际运作,使教师能够真正获取行业实践知识,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给学生加以指导。这样,专业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才能更趋合理,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这是我们今后将作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贺政国.我国纺织品外贸人才的需求状况与培养对策[J].经济师,2006,(11):181-182.

[2]钟雪梅.培养行业性外贸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7,(6):13-15.

[3]寻舸.农林院校特色外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9):182-183.

外贸人才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浙江外贸人才培养模式

一、浙江省外贸人才的总体需求论证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对外贸易正在经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黄金周期,特别是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外贸法”,允许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外贸准入门槛大幅降低,外贸人才需求趋旺。与大幅增长的贸易业务不协调的是,我国外贸专业人才的供需严重失衡。

从智联招聘网招聘的职位需求看,贸易人才“仓储”不足。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开放省份较集中的地区,外贸企业密集,而高层次的国际贸易人才严重缺乏,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浙江省是我国的外贸大省之一,外向型经济发达,仅宁波市的外向型企业的产值就占宁波市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五十,但这些企业中大多数仍停留在靠转手订单维持生产阶段,无力自行开拓国际市场,这与以外贸作为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极不相称,主要原因是紧缺高层次应用型的国际贸易人才。

二、浙江省外贸人才的需求特点分析

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外商投资企业多。我们在浙江省选取有代表性地区的数家外贸外资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特点进行了调研分析。本次调查所涉及的调查范围,选取了杭州、宁波、温州和义乌四个有代表性的地方。问卷共发放50份,回收30份,问卷有效率100%。调查结果分析:

1.人才需求的总量不断上升,人才的层次不断升高

在调查的30家企业中,2006年平均每家外贸企业需要新增外贸专业的人才为2.5人,2007年每家外贸企业预计需要新增外贸专业人才3.5人,比2006年增加40%,到2008年,每家外贸企业预计需要新增外贸专业人才为4.2人,比上年增加20%。由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的结束,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这带来了外贸专业人才需求数量上的上升,但是增加的速度会逐年降低,趋于平稳。

在调查的30家企业中,2006年一共需要外贸专业的人才为75人,其中研究生学历的人才为5人,占6.6%,本科学历的人才为44人,占需求人才总数的58.6%。2007年,这30家企业预计人才需求量为115人,其中需要研究生学历的人才为9人,占需求的总数量的8.8%,比上年增加 80% ,本科学历的人才为78人,占需求总数量的74.3%,比上年增加75%。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我国高校的普遍扩招,高校培养的学生数量和学生的学历层次在不断地上升,人才市场上有大量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供给,这使得企业人才需求的层次不断上升。

2.企业对于外贸人才的需求更倾向于有实际经验的人才

在对30家企业解决国际贸易人才的方法进行调查时,其中选择依托社会的人才市场招聘的企业为13家,占所调查企业数量的86.6%;选择接受高校毕业生的企业为5家,占所调查企业数量的30%,通过熟人推荐的企业为2家,仅占企业总数的6.6%,选择自己在工作中培养的企业为8家,占所调查企业总数的53.3%。由于人才市场的充分发育,人才流动性的增强,企业更愿意在人才市场上寻找自己满意的人才,选择自己培养人才的企业为53.3%,低于企业在人才市场上寻找人才的比例,这说明我省的很多外贸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不愿意花费时间和资金去培养自己的人才,更倾向于拿来主义。值得关注的是在这30家外贸企业中,仅有30%的企业愿意从高校毕业生中直接招聘人才,这表明现在高校培养的人才还不能直接满足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

3.精通外语和计算机是外贸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

外贸专业的人才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外贸企业对于精通英语和计算机的外贸人才更是青睐。在对3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中,86%的企业都认为自己所需要的外贸人才要精通外语,尤其是口语要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外贸企业对于小语种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上升,上年外贸企业对于小语种的人才需求数量只占总人才数量的6.2%,今年上升到15%,比去年增加了1倍多,在众多的小语种中,阿拉伯语、日语、德语排在前三位。这是由于近年来,浙江企业加大了同中东,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往来。小语种人才更受欢迎是外贸地区多元化的表现。

外贸企业对于人才的考虑因素中,计算机方面也是重要的原因。76%的被调查企业都认为外贸人才要熟悉常见的计算机软件,比如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更加注重应用软件的学习,调查的30家企业中只有3家企业表示自己所需的人才要能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仅占总企业数量的10%,这表明我们高校在培养外贸人才方面要更加注重计算机实用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浙江省外贸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根据浙江省个体和私营企业发达,外商投资企业多的现状以及现有的办学条件,结合调查数据,我们认为浙江省外贸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的模式应该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三维一体的培养模式。浙江万里学院是国有高校实行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试点单位。在西方经济学的视角里,“公共产品尽可能让私人来提供,最近一些年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浙江省悠久的经商历史和全面开放的现状,涵养了学生们较强的商业观念和经营能力。为发挥学生这个特点,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应设置柔性化专业方向模块,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成为有用之才。围绕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拓展课程体系三维一体的培养模式,制定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强化学生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综合运用外语和计算机两种工具,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做贸易和解决贸易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松:WTO与中国教育发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滕玉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6)

[3](美)亨利・埃兹科维茨夏道源译.(荷)劳埃特・雷德斯多夫编: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4]王鲁捷: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应对市场.中国改革,2001(12)

上一篇:钢筋混凝土结构范文 下一篇:出口外贸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