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主要难点范文

时间:2023-02-27 11:05:13

脱贫攻坚主要难点范文第1篇

“一字之差,一字千钧”

《决策》:不久前,在考察安徽时专门视察脱贫攻坚工作。我省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刘永春:在考察安徽时强调,“扶贫开发关键是要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苦干实干加巧干,确保到2020年全面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省扶贫系统深受鼓舞和鞭策。

我们要以强烈的政治意识、精准意识、责任意识和攻坚精神、创新精神、担当精神,在求准、求实、求细、求严上狠下功夫,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脱贫攻坚战。

《决策》:安徽扶贫工作在全国开展较早。纵向看,现在的脱贫攻坚跟过去的扶贫开发有何区别?

刘永春:扶贫工作过去是叫“扶贫开发”,去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改成“脱贫攻坚”,尽管是一字之差,按照的原话讲,这就是一字千钧。这个改动意义很大。

早在1981年,安徽省就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当时的重点是抓革命老区。1986年,国家开始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大规模扶贫。从1994年到2000年实行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001年到2010年实施了第一个农村扶贫开发十年纲要,现在正在实施从2011年到2020年的第二个农村扶贫开发十年纲要。

由扶贫开发改成脱贫攻坚,这是一个标志性节点。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脱贫攻坚有了时间节点。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标志性指标。时间、目标、任务都已经明确了,这就是为什么把扶贫开发改成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共享的理念就是改革的成果全体人民共享,全体人民包括贫困人口都要共享;全面小康是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小康。

《决策》:安徽扶贫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多年来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我们探索出了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刘永春:首先,安徽光伏扶贫在全国走在前面。一个贫困户建一个3000瓦的太阳能电站,一次性投入2万多元,一年就能增加3000块钱的收入。到今年年底,我省光伏扶贫贫困村能覆盖到1000多个,农户超过11万户。

光伏扶贫重点是解决“三无户”的脱贫问题。“三无户”,即无资源,在农村连土地资源、山场资源都没有的;无劳力,一个家庭因病或残疾没有劳动力的;第三个就是无稳定收入。它的优点就是精准到村、精准到户。

第二是驻村扶贫工作队。我省2010年就开始搞“选派干部”,现在已经是第六批了,安徽有这个基础,在全国是做得比较好的。

第三就是社会扶贫,在全国有我们自己的独创做法。过去,社会扶贫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捐助的人不放心,我捐的款,给谁用,用哪去,我不知道,谁来监督?直白地说,就是社会信任度低。被捐款的人也不知道是谁捐给我的。用俗话说就是,麻杆子打狼――两怕。从2014年开始,我省创新了一个办法,叫项目认领、认捐。在网上建立扶贫项目库,贫困村需要什么项目,贫困户需要什么项目,向社会公开,捐助人自愿认领项目。扶贫办只起平台作用,项目提供出去,组织认领的人签个协议。社会扶贫的信任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冲刺阶段的重点与难点

《决策》:经过多年卓有成效的扶贫,安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但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当前,我省贫困人口和脱贫攻坚工作有哪些突出特点?

刘永春:当前,我省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从难度上看,我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别山片区和皖北地区,这是我省扶贫工作的主战场,这些地方大多资源匮乏;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占57.2%、因缺劳动力致贫的占9.7%、因残致贫的占7.3%,这一部分人怎么通过帮扶实现脱贫难度很大。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剩下的贫困地区多是区位较差、交通不便、生态脆弱的地区,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

同时,一些地方对于如何实施精准扶贫,如何促进群众增收,如何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酵母作用,如何整合好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力量等方面,办法还不够多,措施还不够有力,还没有完全体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扶贫开发队伍也亟待进一步加强。

《决策》: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我省脱贫攻坚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刘永春:从组织领导层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实行书记、省长双组长制,五级书记一起抓;建立了“领导联系、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帮扶体系。所有贫困村都派驻工作队,乡镇设扶贫工作站,村级设扶贫专干,建立了完善的组织体系。

政策层面,形成了“1+20”的政策体系。“1”就是省委、省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就是20个配套文件。措施体系也基本形成,全省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同时,建立了一整套责任体系。各市与省里签,一层层签,一直签到村一级,也有一整套的考核办法。今年,中央又做出决定,贫困县党政正职在完成脱贫任务前,一律不得调整。所辖贫困县较多的市和贫困人口较多的乡镇,党政正职也要保持相对稳定,把“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作为一条纪律,切实稳定贫困县党政正职队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另外,还建立退出机制。从贫困县到贫困村、贫困户,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脱贫退出机制。如果没有这样一套机制,将来就容易出现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反复强调,脱贫必须实实在在,经得起群众认可和社会公认。何为脱贫了?中央很明确,就是“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基本医疗、基础教育、住房安全有保障。

从全省整体布局来看,部级贫困县有20个(含大别山片区县),省级贫困县有11个,这31个重点县占安徽贫困人口接近80%。从地市来说,安庆、六安、阜阳、亳州、宿州这五个市任务最重。

目前,各地对脱贫攻坚都比较重视,也涌现出了很多好的典型,积累了不少经验。比如金寨的光伏扶贫、金融扶贫,岳西的特色产业扶贫等等。岳西可以说是村村有产业,并且它的产业都是合作户、大户、龙头企业这些主体带动。产业靠贫困户一家一户去发展很难,一家一户去发展产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也非常大。而依靠龙头企业、农村新型主体来带动,市场风险就可以避免,相关技术培训也能做到。像黄山、马鞍山等地,虽然扶贫任务不重,但工作做得比较精细。制定了精准扶贫“菜单”,由政府“端菜”变为群众“点菜”。

集中攻克难点和障碍

《决策》:在难啃的“硬骨头”中,特别是因病因残致贫人口脱贫难度最大。针对这部分贫困人口,如何做好健康扶贫?

刘永春:现在,因病是很大的致贫、返贫原因。最近我们在反复研究健康脱贫,这方面必须拿出硬措施,不能泛泛而谈。很多贫困人口收入指标是能达到脱贫要求的,但不能只看这一个账。

比如,前不久总书记看望的一个贫困户,爷孙俩年收入是1.7万元,平均下来一人8千多,完全达到脱贫标准了。但是爷爷有慢性病,治病一年至少得3000元。孙子还在上学,一年就要1万多。这两项一去,生活就没钱了,支出远大于收入。因此,他们还是贫困人口。

如果没有“三保障”,就算收入能把生存问题解决,依然摆脱不了贫困。所以脱贫的标准是个综合指标,不能只看收入。为何过去脱了贫又返贫,不巩固呢?就是这个问题。

因学致贫,按总书记说,一定要阻断代际传递。现在教育扶贫比较完善,最难的就是健康扶贫。难点在于:一是病种太复杂;二是不同医院就诊也复杂。标准如果太高,财政承受不了;如果政策兜底含金量低了,又解决不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健康扶贫核心是重点人群、重点病种。从政策层面的设计就是要“普惠+特惠”。现在基本医疗有普惠性的政策,新农合农村全覆盖,大病保险也是城乡全覆盖,大病救助目前覆盖的不多。特惠就是要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特惠政策。现在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是大病、慢性病,我们聚焦的就是这样的重点人群、重点病种。现在要出台的就是兜底保障。这四条措施能有效控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决策》:村集体经济弱,村级组织不强,可能是下一步脱贫攻坚的难点和障碍。如何抓住村集体这个“牛鼻子”,激发农村自身的活力?

刘永春:村级经济弱、村集体组织不强是脱贫攻坚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省委省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里专门有一条,“村出列”的标准必须是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村里要把资产、资源盘活,省里现在也在研究如何把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东。比如,帮助贫困村建光伏发电,一个60千瓦的电站,贫困村一年就可以收入6万块钱。

村支部是基层的战斗堡垒,扶贫落在村、落在户,基层组织特别重要。省里专门召开了一个农村基层组织党建会议,向3000个贫困村派出工作队,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基层组织建设好,可以教育、带领群众靠劳动创造财富,发挥造血功能,而不是“干部干、群众看”,等着别人送小康。要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带领群众就得靠基层组织,所以基层组织一定要建设好。

《决策》:“火车跑得快,要靠车头带”。目前,战斗在扶贫第一线有村干部、选派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等。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刘永春:目前,部分村干部存在能力欠缺的问题,少数村干部想干事,但不会干事。这说明我们的扶贫政策、措施还不够精准,宣传、指导还不到位,致使这一部分人不会干。一些选派干部也可能有资源错配的问题。医生去治病是一把好手,让他去耕田,怎么能行?必须要把会干事的人派到村里去。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班子不团结。一类是村两委不团结,一类是村干部和我们派出的工作队不团结。中国农村是人情社会,村两委都是祖祖辈辈生长在这个地方,想让他摆脱人情纠葛,很难。因此,在贫困户的认定上,在安排扶贫项目资金上,很难避免一些人情关系。实际上,工作队是把村两委解脱出来了,他是派来的,没有个人利益在里面。

我们现在也在规范,村第一书记和村书记都是脱贫的第一责任人。村两委负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工作队是帮扶责任。村两委都要在村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驻村扶贫工作队、“三支一扶”人员、大学生村官作为工作队队员,都要在工作队长、第一书记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决策》:现在强调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督查考核。如何真正考核到实处,发挥考核这个“指挥棒”的作用?

刘永春:安徽对于脱贫攻坚的考核是非常严格的。考核有五大项指标,最突出的是脱贫成效。考核办法制定得再严密,还是要靠人来执行的,怎么来保证考核到实处?就是把脱贫成效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

脱贫攻坚主要难点范文第2篇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指出,党的十以来,省委、省政府牢牢扭住视察甘肃时提出的“贫困地区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的要求,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实施了双联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方案,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子。

王三运强调,全省各级各方面要认真学习贯彻和总理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上来,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打好“十三五”开局战。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自加压力、奋勇攻坚,以更为有力的举措和更富成效的业绩,回报党中央和的关怀,回应全省人民的期待。

一要强化使命担当推进“一号工程”。落实攻坚责任来推进,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上下衔接、条块结合、各负其职、各尽其责的责任体系;加强领导力量来推进,省里已经调整组建了脱贫攻坚、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脱贫攻坚成效考核领导小组,市、县也要加强扶贫机构和领导力量建设;强化考核督查来推进,抓紧修订出台脱贫攻坚《考核办法实施细则》和《贫困退出机制实施细则》,加强激励奖惩和督查问责,推动形成各级领导抓“一号工程”、全省上下促脱贫攻坚的良好局面。

二要对接中央政策完善措施办法。对接完善“1+17”政策体系,对照中央《决定》,对“1+17”方案中的各项政策进行分类梳理、充实完善、强化落实;精心制定脱贫攻坚规划,抓紧向国家有关部门报送甘肃省重大扶贫项目工程和计划,争取纳入国家盘子。

三要紧扣重点难点增强脱贫成效。按照“抓重点、解难点、把握着力点”的要求,着重加强精准识别和大数据平台建设,抓紧研究出台《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实施意见》,督促各地做到“平台8个准”“村村5张图”“户户3本账”,确保实现扶贫对象进、出、退的精准管理;着重强化典型引路和内生动力培育,坚决防止“造盆景”式的作秀扶贫和纠正“等人送小康”的脱贫心态,注重通过送技能上门、送项目下乡等方式,激发和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重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努力做到制定政策精准、工作落实精准、成效体现精准,同时高度重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精准滴灌“管道”作用,严格落实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力量整合和加强管理《实施办法》,确保驻村工作队驻得下、留得住、干得好。

脱贫攻坚主要难点范文第3篇

“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深深鼓舞着我们。2017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攥紧拳头攻坚。聚焦脱贫攻坚重点区域,集中精力、集中资源打好攻坚战。研究制定《河北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方案》,针对全省10个深度贫困县、20个重点乡镇和200个重点贫困村,按照“一个目标、一位领导、一支队伍、一个方案、一套机制”的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目标。

二是瞄准靶向发力。紧紧围绕脱贫攻坚重点难点问题,全力打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就业扶贫、社保政策兜底、基础设施建设这四场硬仗,科学制定脱贫方案,全面落实帮扶措施,确保贫困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迈进小康社会。

三是撸起袖子实干。将2017年作为脱贫政策落实年、脱贫质量提升年,以实干求实效,以精准促攻坚。在全省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活动,看贫困识别退出是否真实、看脱贫攻坚责任是否落实、看重大政策措施是否落地、看贫困群众是否满意,进一步提升脱贫质量水平。春节前,全省各级各部门负责同志带头深入扶贫联系点开展调研慰问,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强力推动工作落,发动好脱贫攻坚“春季攻势”。

四是压实责任推进。制定出台《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督促引导贫困县党委和政府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集中主要精力抓扶贫。印发实施《设区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组织开展贫困县、设区市党委和政府、省直单位、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扶贫成效考核,以严格考核倒逼责任落实。加强督查巡查,实现第三方评估常态化,建立暗访常态化机制,确保政策落实、工作落地。

脱贫攻坚主要难点范文第4篇

一问:脱贫攻坚工作是否真正上心?

抓工作只有真正上心,才能抓出成效。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坚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各级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时刻把脱贫攻坚重任放在心上,算好“三笔账”:

一是政治账。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时期最大的政治任务,是一场不能输也输不起的硬仗。全面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切实担负起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就是增强“四个意识”的具体体现。我们务必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坚决兑现承诺,高标准完成任务。

二是民生账。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底线目标和“最后一公里”,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如果老百姓的吃、穿、住,子女上学都成问题,还怎么谈民生?我们要有强烈的民本情怀,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全力抓好脱贫攻坚工作。

三是时间账。中央提出,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按照株洲市“三个率先”总要求,茶陵县要在2017年底前实现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贫困发生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时间紧迫,任务压头,工作难度大。各级各部门务必始终与党中央、省委、市委保持高度一致,以慢不得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和等不起的使命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

二问:脱贫攻坚责任是否真正上肩?

指出: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中,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合力推进脱贫攻坚。

一要知责。县级党委和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县委书记和县长是第一责任人。把扶贫工作上升为“书记工程”,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构建县、乡、村三级书记抓脱贫的工作格局。要落实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扶贫办、乡镇(街道)、县直部门、驻村后盾单位、驻村帮扶工作队、贫困村等脱贫工作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

二要尽责。脱贫工作是抓出来的、干出来的,不是等来的,更不是靠要来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履行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实施主体的职责,党政“一把手”要坚持重要问题亲自研究、难点事项亲自协调、任务落实亲自过问,切实把脱贫工作抓在手上。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三要问责。动员千次不如问责一次。强化责任追究,做到压力层层传递、责任层层落实、工作层层到位,确保脱贫工作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对未及时认真研究部署脱贫工作、未完成脱贫任务的,要追究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三问:精准扶贫是否真正到位?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按照“六个精准”要求,明确扶贫责任主体、扶贫任务、扶贫项目,确保扶贫资金、人员落实到位,解决好“扶持谁”“怎样扶”“如何退”等问题。

一要摸清家底。各乡镇(街道)和驻村工作队要在贫困人口信息采集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核查,完善信息,力求掌握每个村有多少贫困户?多少贫困人口?每个贫困户愁不愁吃?愁不愁穿?有没有劳动能力、生产资料、技能技术?贫困原因是什么?分别是哪些政策来保障?等等,都要一清二楚,要有本明白账。

二要精准帮扶。要将脱贫方案、脱贫目标、脱贫计划再细化、再具体,建立脱贫攻坚“作战室”、列出“时间表”、绘制“路线图”。坚持综合施策、组合帮扶,把政策、资金、项目整装精准“滴灌”到贫困村、贫困户身上,一对一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一批、引导劳务输出脱贫一批、实施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结合生态保护脱贫一批、着力加强教育脱贫一批、开展医疗保险和救助脱贫一批、实施保障兜底脱贫一批”等“七个一批”精准到户。

三要有序退出。坚持有进有出,科学制定脱贫目标和脱贫计划,建立动态管理机制,达不到脱贫标准的不能盲目抢跑,达到脱贫标准的也不刻意拖延,真正做到未脱贫的一个不漏、已脱贫的一个不留。

四问:产业扶贫是否落到实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脱贫的关键、重点、难点是产业脱贫。按照“一稳定、两不愁、三保障”的总要求,既聚焦贫困户,确保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也聚焦贫困村,确保贫困村年集体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要达到这个标准,就得靠发展产业,必须认真落实好一系列产业帮扶措施。

一要落实好金融扶贫。创新工作机制,利用金融产业扶贫的贴息贷款,完善风险防控措施,让贫困户可以贷款发展生产。

二要落实好帮贫带贫机制。采取“公司+贫困户”“大户+贫困户”“合作组织+贫困户”等模式,鼓励农村经济组织、种植大户、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与贫困户捆绑形成利益链条,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到经济组织打工、务工增加收入,也可通过分贷统还的方式帮助贫困户取得利益分红。

三要落实好光伏扶贫。帮助有条件的村、有条件的农户引进光伏发电,实现可持续的稳定收入来源。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对接市场,把现有的优势产业如黄牛、茶叶,做大做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五问:“九大工程”是否真正抓实?

脱贫攻坚不是一句空口号,要有一定的抓手,更要有实实在在的举措。结合茶陵实际,深入实施扶贫开发“九大工程”,千方百计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一是实施强基固本工程。以“基层党建提升年”活动为载体,抓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贫困村活动场所建设、班子建设、队伍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把基层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是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提质工程。完善农村路网结构,改善贫困村农田水利灌溉条件,加大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全面落实村村通电视、移动电话,切实保障贫困群众出行、饮水、用电、通信等问题。

三是实施农村幸福安居工程。用三年时间解决全县建档立卡扶贫对象中所有无建房能力、经济特别困难无房户的基本居住问题,完成无法居住的农村危房改造。

四是实施农村产业培育和农民增收工程。将财政扶贫资金60%以上用于发展产业,重点发展油茶、黄牛、茶叶、楠竹、果蔬等产业,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确保每个贫困村有一个特色产业、贫困户有一条致富途径。

五是实施教育培训和劳动力就业工程。落实贫困户子女教育资助救助政策,确保家庭困难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开展贫困村农民创业培训,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掌握1―2项专业技能。

六是实施社会保障工程。做好社会保障政策兜底,加快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实施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残致贫的问题。

七是实施金融扶贫工程。加大金融扶贫力度,由县财政扶贫资金担保,带动金融机构发放产业扶贫贷款1亿元以上,进一步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

八是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加快培育农村电子商务生态,实现贫困行政村电子商务网点全覆盖,实现“一网多用、城乡互动、双向流通、平急共用、融合一体”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打造成在全省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性农村电子商务中心。

脱贫攻坚主要难点范文第5篇

“十二五”时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贵州决胜全面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过去五年,贵州经济增速连续五年居全国前3位,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进入高铁时代,开启大数据时代,正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迈入高铁时代,代表着贵州基础设施大为改善,长期制约贵州发展的瓶颈得以有效突破;开启大数据时代,意味着贵州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特征的弯道取直之路,贵州具备了崛起的可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凸显了贵州发展的先进理念,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让贵州的发展经得起历史检验。

“十三五”的科学规划,为贵州未来五年发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路径。未来5年,贵州将重点实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特色新型城镇体系、现代生态文明体系等七大体系,在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区域民族地区协调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等七大方面实现突破。五年后的贵州,将实现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新跨越、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新跨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新跨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新跨越、社会建设和法治保障新跨越。

“实施两大战略行动,构建七大体系,实现七大突破”,不仅与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也是贵州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的历史实践。

决胜全面小康,脱贫攻坚是难点和重点。对于贵州而言,脱贫攻坚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是对贵州人民的历史责任,是一场输不起的攻坚战。故而,在贵州省“十三五”发展蓝图中,脱贫攻坚处于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是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2016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努力找到脱贫攻坚的结合点。以脱贫攻坚为出发点,统筹推进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汇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脱贫攻坚主要难点范文第6篇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本刊记者围绕脱贫攻坚的热点问题,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忻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郑连生。

《中国扶贫》: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6年全国减少贫困人口1240万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水平2.2个百分点,脱贫攻坚开局良好。您如何评价忻州去年取得的脱贫攻坚成绩?

郑连生:忻州的脱贫成绩可以概括成六句话:

第一,提升了群众的信心。脱贫攻坚工作让多年处于贫穷落后状态的老百姓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过去,老百姓因为信息闭塞、发展意识薄弱,缺乏引导,大多数人不具备闯市场的能力,进而对市场经济产生恐惧感,信心不足。现阶段,忻州自实施“一村一业一主体”产业扶贫模式以来,使不具备独立闯市场能力的贫困户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搭建了一个通向市场的通道,让他们重新提升了发展的信心。

第二,促进了群众的市场生产。由原来简单依靠政府引导市场、引导企业、引导农民,变成了现在的扶持具备闯市场基础和能力的能人、大户先发展产业,不具备能力的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确保其生产成果顺利进入市场,把产品变成商品,实现了产品向商品的跨越。

第三,改善了群众的生活。通过产业带动、能人大户带动、企业合作社带动,使贫困户在从农产品转换成商品的过程中获得很好的现金收入,逐渐改善了曾经贫困的生活状态。

第四,改变了干部作风。农村工作,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要”(1978年-2005年),要公积金、公益管理费等,干部与群众接触频繁,干群关系密切、融洽;第二个阶段是“给”(2006年-2015年),给钱、给物、给补贴、给贫困指标等,但干部高高在上,和群众的关系逐渐疏远;第三阶段是“帮”(2016年到现在),层层压实责任,干部有了责任感,纷纷深入一线驻村,帮着群众干、带着群众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第五,密切了干群关系。干部群众的关系重新发生了重大变化,如过去群众上访特别多,而现在在脱贫攻坚大背景下,干部沉下身子真心为群众着想,真情为老百姓办实事,群众看在眼里,感受在心里,增收现金拿到手里,相互信任,相互感恩,关系越发融洽。

第六,推进了各项工作。干部作风、群众面貌发生变化,全市上下以发展产业为抓手,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推进了脱贫攻坚工作,为全省脱贫攻坚作出典范。

《中国扶贫》:现在,“假脱贫”、“数字脱贫”等问题不断引起社会关注,忻州的情况如何?能否确保脱贫质量经得起检验?

郑连生:对于杜绝“假脱贫”“数字脱贫”问题,首先要端正各级干部的指导思想,同时教育还是要摆在第一位的。至于脱贫质量能否经得起检验,还要让老百姓和历史做出回答,2016年,忻州的脱贫攻坚实际上仅仅是起步, 2017年由起步转入攻坚阶段,去年的基础工作今年会见效。所以,今年对忻州来讲,就是要啃“硬骨头”,说形象一点,去年有些工作可以靠突击补课补一补,今年必须要靠扎扎实实,久久为功。

《中国扶贫》:今年忻州的“硬骨头”体现在哪些方面?

郑连生: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产业发展难。如何真正让“一村一业一主体”不仅变成现实,且进入市场,持续发展,所以产业发展难在产业基地、自主品牌、龙头企业(市场主体)组建上。二是易地扶贫搬迁难。今年的易地扶贫搬迁,在盖好房子的基础上,难在搬出来后旧房、旧村的拆除和复垦。三是改善基础设施难。部分未搬迁的贫困村,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要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而其中的难点不仅是投入,更在运营和维护上。四是技能培训难。有些贫困劳动力需要通过当地农业、加工业生产进入市场就地消化,而有些考虑到当地的承载力问题,就必须要让贫困户掌握一定技能后再流动。所以,我们提出要打造像“繁l月嫂”、“代县绣娘”、“五台瓦工”这样的扶贫品牌,让其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后持证上岗。五是金融扶贫难。现在农民缺乏资产观念和资金资本市场观念是最大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没有信用基础。忻州实施“贫困户+主体企业+银行+保险+政府”的金融扶贫模式,贫困户是承贷主体,主体企业是用款主体,银行是资金提供者,由市里和扶贫办、保险公司、银行签订合作协议,保险公司、财政、银行三者分别承担70%、20%、10%的责任,银行向贫困户提供资金保障,保险公司替贫困户承担产业风险,鼓励贫困户放心贷,积极发展产业。六是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不够。就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我们的干部对政策研究不够,对基层情况吃得不透,特别是运用政策和市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还需尽快提升。

《中国扶贫》:目前,扶贫资金管理权限已经下放到h级机构,让县里统筹使用,就忻州目前的情况看,您觉得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扶贫资金使用率是否提高了?

郑连生:概括两句话,第一是扶贫资金的拨付率、使用率肯定是提高了,并且完全能够达到按进度拨付和使用。另一句是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远没有把扶贫资金作为一个资本金来对待,还未能调动更多的资本市场的资金和社会资本服务于脱贫攻坚,没有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中国扶贫》:对于扶贫资金监管问题,忻州有什么好的措施?

郑连生:我个人感觉监管这个问题在现阶段固然需要我们继续注意,但专款专用、资金安全使用还是可以放心的。最基本的办法,一个是信息化,第二个是公开化,接受方方面面监督,第三是严查扶贫腐败,打虎拍蝇,查处群众身边的腐败。

《中国扶贫》:据了解,忻州在全省率先出台了脱贫攻坚问责办法,您觉得此办法有何亮点?

郑连生:亮点就是注重事前警示,纪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没有纪律这把快刀,教育就没有说服力,制度也没有约束力,一切都是空的。必须要事前发安民告示,告诉大家一旦触犯会受到怎样的惩处,也就是利剑高悬、防患于未然,这也是我们制定这个办法的意义所在。应该说,越是成熟的纪律,到最后越是没有一个人受到惩处,就越是它的最高境界。

《中国扶贫》:目前,国家已经全面完成了2016年精准扶贫成效评估和考核工作,去年忻州的评估考核效果如何?发现了哪些新情况、新问题?

脱贫攻坚主要难点范文第7篇

一、科学抓总,周密安排部署

(一)领导重视,压实责任。成立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水利局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专门力量“回头看”。

(二)制定方案,明确方向。按照县脱贫攻坚“回头看”整改方案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水利局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方案》,明确了科室、单位责任,对工作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强化责任担当,加强对扶贫工作中难点问题的研究,积极运用部门职能和本行业资源做好扶贫工作。

(三)召开会议,部署工作。11月22日水利局召开了领导班子会议,对全局“回头看”工作进行动员部署,紧紧围绕“三

落实”“三精准”“三保障”,认真开展“回头看”,对照自身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列出整改清单,建立问题台账,落实整改措施。

二、明确责任,合理进行分工

为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质量,按照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行业部门涉及问题整改任务认领,实行归口管理,问题涉及哪个科室和单位,由哪个科室、单位负责进行牵头落实整改。对照排查问题清单,坚持举一反三、坚持问题回到原点,全面进行排查梳理,切实摸清水利部门影响脱贫质量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明确主攻方向,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管用的举措,尽快补齐短板,切实堵塞漏洞,全面清除堵点痛点盲点,巩固脱贫成效,为我县2020年脱贫攻坚完美收官奠定坚实水利保障基础。

三、全面排查,建立问题清单

立足实际补短板,对照县脱贫攻坚“回头看”排查问题清单,经过认真自查,存在以下问题:

(一)存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为的问题;

(二)存在帮扶责任落实不到位问题;

(三)存在帮扶不精准的问题;

(四)存在个别村屯“饮水安全”不达标问题。

四、强化措施,全面落实整改

坚持把问题排查和整改贯穿到脱贫攻坚全过程,根据排查出来的问题清单,建立台账,认真落实整改。

(一)针对领导干部未完成遍访贫困户任务的问题。整改措施:为扎实推动此项工作,认真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局主要领导利用3天的时间对包保村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遍访一次。

通过进村入户开展访谈,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全面摸清扶贫对象生产生活情况,详细了解贫困户脱贫成效,准确掌握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制约因素求。并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向贫困群众进行讲解。用家常话、大白话,把国家、省、市、县惠农政策和扶贫开发政策向贫困群众讲全、讲细、讲透、讲明白,切实帮助解决包保村群众反映强烈的、影响村发展稳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此问题已整改完成并长期坚持。

(二)针对驻村工作队轮流驻村开展工作问题。整改措施:严格执行省委组织部关于驻村干部管理办法,单位克服困难,抽调3名同志固定驻村工作,改变了由原来6人轮流驻村开展工作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驻村工作队管理、健全完善驻村帮扶工作机制,落实驻村帮扶工作队工作台账、工作日志、驻村考勤和工作生活保障等制度,推进驻村帮扶工作常态长效开展。

此问题已基本整改完成并长期坚持。

(三)针对帮扶责任人仅在节日走访慰问,平时疏于关心问题。整改措施:深入开展入户走访,制定贫困户帮扶责任人管理办法,要求对所帮扶贫困户进行经常性走访,宣传党的扶贫政策,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各帮扶责任人要深入了解、掌握贫困户家庭困难和问题,对现场能够解决的,及时给予解决;对现场不能解决的,及时向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汇报,制定问题清单,落实解决途径和措施。入户走访工作要及时记录在扶贫工作手册上,过程要留存影像资料,确保帮扶精准、高效。

此问题已基本整改完成并长期坚持。

(四)针对个别村屯“饮水安全”不达标问题。整改措施:

脱贫攻坚主要难点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坚持以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导定点帮扶工作,坚持精准方略,强化目标责任,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帮实扶。以避免返贫为重点,力争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道路上不落下一个人。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双包”定点帮扶,强化工作责任,发挥部门职能优势,确保三义社区在现有的条件下,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提升扶贫对象的生产生活水平与质量,提高社区集体发展能力。

三、工作安排

(一)落实“干部包村”工作机制。

1、继续安排单位38名干部结对帮扶已脱贫户,确保每位干部结对帮扶2户以上的扶贫对象。

2、合理开展相关扶贫政策的业务培训,增强干部帮扶工作的能力水平。

3、配合区扶贫办做好年度入户访摸排工作,核实当前扶贫对象的实际需要及亟需解决的问题,并做好记录与汇报工作。

4、要求每一名帮扶干部为扶贫对象做一件实事,因户制宜,真正有实质性的帮扶。

(二)落实“单位包村”工作机制

1、依据工作清单要求,局党组班子每季度进村召开一次扶贫工作例会,认真听取帮扶社区在扶贫工作上存在的一些难点和问题,并加以帮助与解决。

2、局主要领导确保全年走访20户扶贫对象,分管领导全年走访不少于30户扶贫对象。

3、每年将落实一笔资金用于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需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一是单位根据人员变动情况调整“单位包村”帮扶领导小组,对帮扶工作实施统一安排调度;二是对选派到贫困村的同志严格执行相关生活、工作上的关心与照顾。

(二)压实工作责任。“干部包户”责任到人,“单位包村”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明确党组书记主抓帮扶工作,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脱贫攻坚主要难点范文第9篇

近年来,湖南省怀化市委、市政府不断强化“悠悠万事、脱贫为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重大经济发展引擎来抓,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探索出了“资金跟着贫困人口走、贫困人口跟着致富能手走、致富能手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精准扶贫新路子。截至目前,怀化市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了亮点。

国家软实力研究学者胡应南所著的《创新之路――湖南省怀化市“四跟四走”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探索》一书,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从“八亩山地做文章”到“四跟四走”精准扶贫,怀化农村改革步履坚定,朝着“三权分置”阔步前进。

针对怀化市扶贫攻坚的一系列做法,全国人大代表、怀化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彭国甫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了《小康》记者的独家专访。

“2017年将实施扶贫产业项目3800个”

《小康》:怀化的贫困现象有什么特点?如何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展开扶贫工作?

彭甫:怀化是我国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重、难度大。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关键阶段。

首先坚持精准施策,严格落实“七个一批”任务书,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一批、引导劳务输出转移就业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保护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通过医疗保险和救助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2016年,怀化实现了18.81万贫困人口脱贫、177个贫困村出列,洪江区在全省率先脱贫摘帽。

产业扶贫方面探索了“四跟四走”精准扶贫新路子,建立资金多元投入、政策多元整合机制。在全市创建了100个“四跟四走”精准扶贫示范点,并以点带面,全域推进。2016年实施了14个产业扶贫重点项目,完成257个贫困村特色产业培育,2017年将实施扶贫产业项目3800个,建成村级扶贫产业园419个。

同时制定了《生态保护脱贫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安排10000名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全市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70%的项目向贫困村倾斜,现有公益林聘用护林员70%安排到贫困户。发展生态文化旅游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出台《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2016―2020年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成立了怀化市武陵山电子商务产业园,与阿里巴巴、淘宝、京东、苏宁易购、邮乐购等国内知名电商企业合作建立“怀化馆”,培育扶持橙家班、果果绿、三通慧联、怀化购等本土电商企业,完成了全市313个村级电商扶贫服务站和126个贫困户网店建设任务。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由2014年的17.9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04亿元,今年有望增加到200亿元,电商成为农产品销售的生力军。

脱贫致富的主体在哪里?

《小康》:怀化市强调要进一步强化“悠悠万事、脱贫为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脱贫攻坚为抓手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过去的几年里,地方官员是如何体现这种责任感和紧迫感的?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彭国甫:怀化市委、市政府持续强化“悠悠万事、脱贫为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坚持加强领导,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工作来谋划,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作为民生工程来落实。怀化市要求举全市之力,坚决把贫困的“山头”攻下来,坚决把贫困的“帽子”摘下来,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明确市委书记、市长为扶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市委专职副书记、常务副市长为分管扶贫工作的具体责任人,其他市级领导为分管系统、联系县市区及扶贫村的直接责任人。县市区、乡镇和村参照市里的做法,逐级明确脱贫攻坚责任,将职责细化到人、量化到岗,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同时对脱贫攻坚工作实行军令状管理,制定出台《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脱贫攻坚军令状管理考核方案》,在全省率先对全市13个县市区和相关责任部门实行最严格的军令状管理考核。严格落实中央关于“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的决策部署,做到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

坚持把握精准,因地制宜推进。打牢精准扶贫基础,通过调查复核,切实摸清搞准扶贫对象、困难家底、致贫原因,并严格实行动态管理,切实做到“真贫的一户不少、不贫的一户也不能多”。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狠抓脱贫攻坚重点工作。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确保13.78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通过引导劳务输出,帮助有转移就业意向的贫困人口实现转移就业;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确保11.03万贫困人口“搬得下、稳得住、融得进、能发展”;通过生态保护,确保19.36万贫困人口受益;通过发展教育,确保12.57万贫困学生得到资助;通过医疗保险和救助,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受益,5.96万因病致贫对象得到有效救助;通过保障兜底,力争2017年实现扶贫和低保“两线合一”,全面持续解决好“三无六零”人员的脱贫兜底和孤苦伶仃问题。

坚持增加投入,统筹整合资源。加大资源统筹整合力度,建立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保障机制。对所有财政专项资金坚持凡能整合的坚决科学整合,确保全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亿元以上,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突破50亿元。针对贫困农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出“无抵押、无担保、基础利率、补贴利息、风险分担”的扶贫小额信贷新品牌,解决了贫困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坚持各方参与,同心协力扶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深入推进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工作,实现驻村帮扶、结对帮扶全覆盖。积极开展“双培双带”工程,建设致富能手当家理事的党支部,切实强化基层战斗堡垒作用,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一线工作队”。动员全市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确保“家家有干部、户户有计划”。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加脱贫攻坚,组织开展“扶贫日活动”、“社团活动”、“万企帮万村”政协委员“三个一”扶贫行动、离退休党员干部“金秋五助促脱贫”等社会帮扶行动。

坚持群众参与,夯实脱贫基础。充分认识到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积极动员贫困群众“四跟四走”积极发展产业。同时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制定出台了《怀化市教育精准扶贫“643”计划》《怀化市转移就业精准帮扶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深入开展“雨露计划”、“一家一”助学就业扶持工程,以及以“搭建供需平台、促进转移就业”为主题的“春风行动”专题活动。

让资金发挥最大价值

《小康》:总结过去的扶贫经验,怀化的精准扶贫工作最大的难点在哪?今后将如何解决?

彭国甫:怀化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最大的难点就是资金问题。经过多年脱贫攻坚,目前的扶贫对象基本上是自然条件很差、脱贫难度很大的“硬骨头”,彻底脱贫难度更大。根据脱贫目标任务要求测算,每村资金需求量在600万元左右,尽管千方百计加大资金筹措、整合和投入,但仅为资金实际需求量的六分之一,相差尚远。

围绕解决扶贫资金不足的问题,近年来怀化市委市政府也想了很多办法,主要是在资金整合、小额信贷和资金监管上着力,把扶贫资金精准有效用到脱贫攻坚上。

一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保障机制。对所有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大清盘、大洗牌、大整合,坚持凡能整合的千方百计、消除阻力科学整合,确保全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亿元以上,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突破50亿元。二是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同时创新小额信贷模式,解决贫困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三是加大资金监管力度,探索“互联网+监督”模式,将精准扶贫、城乡低保、危房改造、各类惠农项目和资金补贴共34类民生项目、12大类107项民生资金纳入“互联网+监督”范围,严防严治严惩扶贫领域“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

《小康》:如何理解怀化精准扶贫的“四跟四走”?具体怎么落实?

彭国甫:在具体实践中,怀化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0%以上用于产业扶贫,其中70%以上用于引导支持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将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相结合,形成差异化扶贫政策,确保扶贫专项资金向贫困户倾斜。主要采取三种模式进行帮扶:一是直接帮扶。对既有产业发展愿望、又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在政府组织引导下,直接参与特色产业开发,帮扶资金主要用于贷款贴息。二是委托帮扶。受扶贫对象个人或集体委托,将国家给予的扶持资金直接委托给扶贫经济组织,项目收益按比例分成。三是股份合作。将扶贫对象的政策扶持资金、土地、林地和水面等生产资料折价入股,由扶贫经济组织统一管理和生产经营,结成联股、联利的共同体,实现股份到户、利益到簟

《小康》:怀化在扶贫工作中最大的成果是什么?

彭国甫:怀化市在脱贫攻坚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也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效。

在精准识贫上探索了“一评五看”法,改变了过去不同程度存在的“该扶持的没扶持、不该扶持的扶持”的状况。2015年,我们将这一做法作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党员干部对全市原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三轮复查复核,共清理不符合条件的对象75811人,重新纳入符合条件对象(包括返贫)38571人,全市贫困村识别准确率达100%,贫困人口识别准确率达99.61%。通过调查复核,切实摸清搞准扶贫对象、困难家底、致贫原因,进一步完善贫困人口电子信息,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档、市县有平台”,严格实行动态管理,切实做到“真贫的一户不少、不贫的一户也不能多”。

在产业帮扶上走出了“四跟四走”新路子,改变了过去存在的“大水漫灌”“扶富不扶穷、扶农不扶贫”的状况。以“四跟四走”精准扶贫为支点,逐步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村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2016年,全市通过“四跟四走”法,市县两级共整合资金23.83亿元,实施了14个产业扶贫重点项目,完成257个贫困村特色产业培育,2017年将实施扶贫产业项目3800个,建成村级扶贫产业园419个。

在金融扶贫上为贫困户探索出“无抵押、无担保、基准利率、补贴利息”的小额信贷新方式,改变了过去存在的“贷款难、贷款贵和贷款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的状况。

脱贫攻坚主要难点范文第10篇

一、总体目标

以巩固脱贫成果和防止返贫为核心,以提升数据质量为关键,扎实开展扶贫对象基础数据、脱贫措施等相关信息的采录、更新、完善工作,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确保采录数据100%准确,逻辑关系100%合理,脱贫措施100%有效,为全镇迎接脱贫攻坚普查奠定坚实基础。

二、重点内容

(一)核准更新贫困人口基础信息。开展新发生贫困人口识别、脱贫户返贫、贫困户(含脱贫户)家庭成员自然增加和自然减少;全面核准更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础信息,如户籍、健康状况、在校生状况、家庭收入、外出务工等信息。

(二)核准完善贫困村组基础信息。对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所有村和组的基础信息开展“回头看”,逐项进行采集更新,核准录入数据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

(三)核准脱贫户人均纯收入。无论哪一年标注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省精准脱贫验收标准及认定程序》明确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核准,要稳定超过当年脱贫标准(2014年2800元,2015年2855元,2016年3500元,2017年3700元,2018年3500元,2019年为3800元)。

(四)核准脱贫户“两不愁三保障”。按照省委、省政府《省精准脱贫验收标准及认定程序》明确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核准,确保贫困人口退出指标达标,能够稳定脱贫。

(五)核准采录帮扶措施数据信息。全面采集、录入、核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含脱贫户)的年度帮扶措施,厘清贫困户、贫困村从识别到退出全过程的脱贫攻坚路径,说清楚怎么脱的贫,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了哪些问题。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培训,确保数据对标。通过现场演示、实际操作、存疑解答、互动沟通“四位一体”方式,加强镇村两级数据采录入员的政策和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数据采录人员的政策业务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确保全面吃透掌握建档立卡数据评估规则以及采录、调整、比对等相关要求和操作流程。

(二)认真核实,确保数据真实。以问题为导向,认真组织开展数据信息“回头看”和大排查行动,对建档立卡数据存疑问题逐条进行入户核实核对、修改完善,确保建档立卡数据真实完整。

(三)突出难点,确保逻辑合理。要突出文化程度、在校生状况、公益性岗位、生产经营性收入、务工信息、劳动力状况等重点难点内容,确保录入信息逻辑合理、前后对应,不出现任何差错。

上一篇:脱贫攻坚感人事迹范文 下一篇:脱贫攻坚四个不摘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