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脱贫模式 锁定脱贫路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时间:2022-08-20 03:35:32

打造脱贫模式 锁定脱贫路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摘 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党中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但脱贫攻坚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会议上以及内业资料的准备上,必须因地制宜,依托本地资源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关键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地制宜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3-0084-02

龙江县委、县政府在全县产业带动能力不强、金融贷款规模不大、地方财力不足以及贫困户因病致贫比例过高、劳动技术缺乏等不利条件下,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摆上重要位置,凝聚全县力量,精心打造十大脱贫模式,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脱贫攻坚之路。

一、和牛改良与生猪养殖产业模式

依托高档肉牛产业,制定了“规模养殖+普养+改良”的高档肉牛发展举措,乡村把“有养殖意愿、有劳动能力、有养殖经验”的贫困户确定为养殖户,每户养殖2头基础母牛进行和牛改良,政府负责贫困户的技术指导、改良和防疫等服务工作,组织养殖户与元盛公司签订养殖合作协议。县财政对新购基础母牛每头补贴3 000元,并免费提供和牛冻精,进行和牛改良。母牛产犊后,元盛公司按照至少高于肉牛市场价格20%的合同价回收。2016年,全县共落实贫困户948户、和牛1 896头,效果良好。依托生猪产业,与黑龙江丰源实业集团合作,推进“金旺猪”产业扶贫工程,采取“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银行类)+保险公司+养殖合作社+贫困户”的“六位一体”养猪模式。具体分工是: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生猪养殖产业;龙头企业收购生猪养殖产品,带动产业链;银行类金融机构提供信贷资金支持,服詹业链;保险公司提供可繁母猪保险,保障产业链;养殖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壮大产业链。2016年,全县共有1 520户贫困户参与生猪产业,全部实现脱贫。

二、结构调整发展模式

围绕种植业“一减五增”结构调整思路,积极将贫困户纳入调结构范围,重点培育了小米产业。2016年,全县共种植绿色谷子30万亩,建立了谷子产业发展中心,建立了“通谷圆”谷子产业园,建设了600亩谷子科技示范园区。通过调剂土地等措施,让更多贫困户参与谷子种植,对达到种植标准的贫困户给予每亩300元的财政补贴。2016年,依托小米产业帮扶贫困户681户,全部实现脱贫。

三、特色产业模式

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重点发展北药种植、木耳、林果经济、瓜果蔬菜、杂粮杂豆、特色养殖、手工编织、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积极拓宽贫困户脱贫渠道。鲁河乡先锋村与华鼎财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利用水稻育秧大棚栽培黑木耳,公司免费进行技术指导并负责回收,贫困户只负责管理和收获。目前有49户贫困户购买8万袋食用菌袋,每袋成本2元钱,收入4.5元,纯收入2.5元,户均收入达4 000元。2016年,全县从事特色种植、养殖的贫困户有745户,全部实现脱贫。

四、合作社带动模式

鼓励支持实力较强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参与脱贫工程,采取贫困户带地入社或将耕地包给合作社两种方式进行。景星超越合作社将街基村6户贫困户耕地全部纳入合作社,并出资1.2万元为每户贫困户购买1 000个食用菌袋,收入全部归贫困户,户均收入4 500元。2016年,全县通过合作社共带动贫困户脱贫1 186户。

五、“互联网+”创业模式

大力推进“互联网+扶贫”,鼓励现有电商平台与贫困户对接,加快脱贫步伐。龙江鑫润粮食有限公司与哈拉海乡30余户贫困户结成对子,按照“前期指导、后期服务”的思路,指导贫困户种植谷子和养殖鸡鸭鹅,然后通过电商平台帮助贫困户进行销售,实现了优质优价,增加了贫困户收入。

六、整村推进模式

龙江县共有27个贫困村,着力用好贫困村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推进“道路、水利、电力、文化、卫生、农田、房屋”等七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重点加强贫困户房屋建设,2016年共帮助1 960户贫困户解决了住房问题。

七、干部驻村帮扶模式

充分发挥各级干部的包扶作用,广泛筹集帮扶资金,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撑。景星镇街基村第一书记韩继元(省委党校)协调省委党校,走访慰问贫困户捐资2万元,赠送电视、投影仪、音箱等价值2万元,联系203医院为村民义诊,并捐赠价值4 000元的药品。哈拉海乡西里村第一书记付洪志(省航务局)协调省交通厅,争取资金280万元,修建通村公路项目4.5公里。头站镇头站村第一书记张新山(市总工会)协调市总工会出资6.5万元,为头站村捐赠铲车一台,走访慰问捐赠资金4万元。省卫计委是我县包扶部门之一,为27个贫困村投入270万元,每村建设一个卫生室,形成了帮扶合力。

八、全民就业创业模式

统筹人社、教育、农业、科技、工会、妇联等各类培训资源,围绕建筑、家政、保姆、月嫂等市场急需的实用技工,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就业创业本领。制定出台了《龙江县加快中小微企业发展实施意见》,为创业者提供政策保障。2016年,贫困户劳动力转移1 514人,工资在2 000元至3 000元之间。

九、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鼓励龙头企业招工向贫困户倾斜,助力扶贫工作。2016年,景西农具制造厂共聘用贫困户6人,平均工资每月3 400元。中粮、飞鹤等企业录用贫困户75人,平均工资每月3 000元左右。

十、保障措施兜底模式

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将其全部纳入低保,重点加强医疗保障措施的落实,将贫困户全部纳入医疗保险政策范畴,逐步提高贫困户医疗报销比例,对重病贫困户,实施大病救助制度,对贫困户就医进行兜底,切实解决贫困户就医问题。

总之,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至关重要,龙江县十大脱贫产业模式是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资源优势,走出的一条实际可行的脱贫之路,值得借鉴。

上一篇:城乡社会养老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文化断层线”的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