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训练范文

时间:2023-09-19 10:33:43

特殊教育训练

特殊教育训练范文第1篇

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每一个特殊儿童得到其所需要的适当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是特殊教育的宗旨。从特殊儿童的教育诊断与评估到制订适合其发展需要的教育目标,再到选择合适的教育训练内容,最后到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和训练,这一过程无不体现着伦理道德的活动轨迹。在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中,从业人员肩负着沉重的伦理责任,由于面临特殊教育的实际和社会过高的期望与要求,从业人员也经受着严峻的伦理挑战。正视并关注特殊儿童教育训练过程中的伦理问题,使教育训练体现出人性、合理、公正的伦理理性,不仅体现了特殊儿童教育训练的价值取向,还决定了特殊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方向。一、特殊儿童教育训练中存在伦理失范现象在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中,伦理失范现象屡屡发生。伦理失范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了特殊儿童教育训练的效果,还增加了家长的心理负担,从长远讲,也阻碍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而言,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在特殊儿童教育训练中的伦理失范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某些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存在个人利益至上的伦理失范行为,如有的从业人员为了提高个人的工作成绩,为特殊儿童布置了较简单的教育训练任务,其目的是为了使教育训练活动在表面上取得一定的成效,从而赢得家长或社会的好评;有些从业人员却恰恰相反,不顾特殊儿童的实际,为特殊儿童制定了过难的教育训练计划,把教育训练活动安排得过密,其结果是教育训练的效果不佳。有的从业人员看重报酬,缺乏奉献精神,报酬低工作就没有动力,对特殊儿童的困难熟视无睹。有些从业人员出工不出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些情况反映出有些特殊教育从业人员时刻把个人利益摆在前面,无视特殊儿童和家长的利益和需求,这种功利化的倾向严重影响了特殊儿童教育训练的效果,损坏了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形象,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

有些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工作敷衍,没有激情和动力,忽视特殊儿童的需求,处理问题简单粗暴。有些从业人员缺乏责任心,在教育训练中不管特殊儿童的接受情况,自行设置教育训练的节奏,导致训练效果不佳。甚至有些从业人员在特殊儿童犯病时,不及时采取措施施救,或没有采取隔离措施保护其他儿童的安全。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工作难出成效、没有成就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特殊教育从业人员长期面对这种工作状态,难免会出现一些倦怠和疲惫,工作失去激情,没有动力也在所难免。但是,职业赋予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使命,要求从业人员必须负起责任,这是不能推脱和轻视的。

有些特殊教育从业人员有体罚或变相体罚特殊儿童的行为,体罚行为一般有罚站、推、搡等;变相体罚一般指语言暴力,如侮辱性地称呼某些特殊儿童,有的从业人员在批评、纠正特殊儿童的错误时,语言及语气中带有讽刺挖苦嘲笑之意。对特殊儿童而言,特殊教育从业人员是其依恋的重要“他人”,是他们成长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特殊儿童发展最具动力的因素,从业人员对特殊儿童的体罚和语言暴力不仅侮辱了他们的人格,也损伤他们的自尊心,更严重的还会导致个别特殊儿童丧失生活勇气,引发违法犯罪等严重后果,甚至有的特殊儿童会因此而付出生命的代价。

有些从业人员偏爱那些聪明的、漂亮的、家境好的特殊儿童,对其有一定的耐心,当他们犯错误时也能给予体谅;而对一些个性执拗的、难教育的、训练效果差的特殊儿童,往往失去信心,对其态度冷漠或忽视其感受。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在特殊儿童教育训练中的行为失范折射出他们的道德失范。从业人员的行为失范,不仅造成了教育训练的低效率,还损害了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形象,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使特殊儿童家长失去对特殊教育的信任。因此,从业人员需要在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中用伦理准则规范其行为,建立起人性化、合理化、公正化的特殊儿童教育训练伦理体系。

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原则”或“适度原则”,是指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在安排特殊儿童的教育和训练时要与特殊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从特殊儿童发展的实际可能性出发,使教育训练的任务、时间、密度、方法和组织形式是特殊儿童可接受的。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特殊儿童来讲也是适用的。从业人员要使特殊儿童教育训练的负担不要过重,但也不能使教育训练的内容过于简单,让特殊儿童轻而易举地完成,最理想的情况是教育训练的任务既要高于现有的水平,保持一定难度,又要在能力尚处在形成状态的“最近发展区”内引导特殊儿童经过努力去解决问题。贯彻这一原则,要求从业人员准确了解和估计特殊儿童现有的接受能力和智力、体力发展水平,采取合理方式,恰当地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部分到整体地进行教育和训练,要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安排进度,小步子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系统性原则也可称为整体性原则,它要求把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视为一个系统,系统内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完整和平衡。因此,从业人员在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训练时,应该把每一个环节都放到整体中去权衡,以整体系统的总目标来协调各个小系统的目标。例如,言语语言障碍的矫治要抓好一系列环节,如对儿童言语语言障碍原因的了解、障碍程度的分析和评估以及康复训练方案的制定等,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最终的康复效果。从业人员要善于从整体的高度去看待特殊儿童的教育和训练,只有重视特殊儿童教育训练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保证特殊儿童得到最有效的康复训练。贯彻这一原则,要求特殊教育从业人员首先要树立一个大教育的观点,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来考虑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问题。其次,要抓住每个教育训练的阶段、教育训练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解决主要矛盾;三是要巩固各个阶段的教育训练成果,使其得到不断的强化和提高。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应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医疗养护、教育训练、就业培训三个方面的需求出发,不断巩固和发展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的成果,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训练效果。

个别化原则是指特殊教育从业人员要根据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制定个别化的教育与训练方案,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化的教育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特殊儿童由于障碍类别、障碍程度、发展过程以及所处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个别化的教育可以根据特殊儿童的不同需要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还可以根据该儿童的能力设计最适当的教育训练计划,以保证其得到最适当的发展。贯彻这一原则,首先要求从业人员对特殊儿童有客观的认识,承认特殊儿童的个体差异。特殊儿童不仅有各种生理缺陷,还存在着情感发育迟缓、情绪不稳定且调节能力差、意志薄弱、缺乏主动性、易受暗示、固执等诸多心理问题,他们与普通儿童相比,表现出更大的个体差异。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只有先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才会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正确的特殊儿童观,针对其具体问题制定出独一无二的教育训练计划。其次,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在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化的教育训练时要持平等的态度,对不同性别、年龄、家庭背景、智力、个性、相貌的特殊儿童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要让每一位特殊儿童都能得到公正、平等的教育。#p#分页标题#e#

在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训练时,特殊教育从业人员要做好长期和反复的思想准备,遵循反复性原则。遵循反复性原则,不仅是因为人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完成的,还因为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是相对滞后的,他们的教育训练需要在从业人员的指导下反复地进行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有的从业人员在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训练时,常常因为他们理解和接受得慢而失去信心,否认特殊儿童发展的所有可能性,采取排斥拒绝或敷衍的态度;有的从业人员对特殊儿童要求过高,从一开始就制定了较高的教育训练目标,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该不厌其烦、循序渐进地反复进行。

整合性原则是指将特殊儿童发展的各种需求统一在教育训练活动的项目中,使得特殊儿童的动作、认知、语言、日常生活技能和社会技能等几个方面,在每一次训练活动甚至在训练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尽可能多的实践,从而提高教育训练的成效。整合是特殊儿童教育训练实施的基本途径,特殊教育从业人员需要将特殊儿童教育训练的各项内容有机结合和互相渗透,在教育训练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使教育训练活动的功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例如,在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训练中,在方法上应综合使用听、说、读、写、唱、演、玩等方法,不过分依赖一种方法的训练;在内容上应该把生活内容融入到教育训练活动中,培养智力落后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使他们成为能够生活自理、自食其力的人。实施整合性原则,要求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熟练掌握各类特殊儿童教育训练的方法,针对特殊儿童的特点及教育需求,有机地整合各种教育训练的内容、方法,使教育训练活动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

早在1995年,美国特殊儿童教育协会就宣布了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应该遵守的八条职业伦理准则,涉及了从业人员在特殊儿童教育训练中的职责、知识、社会作用、职业态度等方面的规定,这些规定较为具体,从业人员较容易执行,为从业人员提供了具体的工作规范。目前,我国缺乏适用于从业人员在特殊儿童教育训练中的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伦理规范,社会及特殊儿童家长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一般是从道德角度出发的,比如“德高”、“身正”、“严谨”、“廉洁”、“奉献”等,这些要求过于笼统、抽象,在实践中的操作性不够。为从业人员制定伦理规范,应当立足大众伦理和世俗性道德,不宜用口号式的语言来表述,而应着眼于从业人员的日常行为规范,如要求从业人员“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进行教育训练”、“为特殊儿童制定个别化的教育训练方案”、“在教育训练活动中保护特殊儿童安全,维护特殊儿童的合法权益”等,要求从业人员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作出正确的伦理规范选择。

在特殊儿童教育训练中,从业人员职业伦理的彰显,必须以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作为支撑条件。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从业人员能力参差不齐,专业化水平不高,伦理意识薄弱,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伦理意识,首先要解决的是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术。为此,从业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可以通过校本培训、交互式培训、研究型培训、远程培训、短期培训等职后教育形式来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术。在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术的同时,特殊教育从业人员还应学习伦理学以及教育伦理学等课程,以便树立特殊儿童教育训练的伦理相关性意识,对特殊儿童教育训练工作中经常出现的伦理困境加以关注,将伦理概念和原则运用于特殊儿童教育训练中所出现的伦理问题的解决。

特殊教育训练范文第2篇

一、特殊儿童教育训练中伦理失范的危害

(一)致使教育事业面临信任危机目前,在中国存在教育信任问题,在特殊教育中,由于一小部分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存在职业伦理失范的行为,导致特殊教育事业也面临信任危机。四川师范大学曹正善教授在《教育信任:减负提质的智慧》中说:“良好的教育信任:有利于生成管理的技巧性,使管理变得富有弹性,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能够有效地改变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增加教师的幸福感,减轻学生负担;可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效发展出责任和尊重这样的核心价值。”因此,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应该提高职业伦理的修养,自觉按照职业伦理的要求,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形成与教育要求相一致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二)损害了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形象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形象、学识和人格魅力,往往是特殊儿童学习兴趣和成长的源泉,如果从业人员有违反职业伦理的行为,必定有损于其形象,失去特殊儿童和家长的信任。特殊教育从业人员要注重自己的形象,在事业上体现执着、敬业、乐业、奉献精神;在与特殊儿童交往时要充满爱心、耐心、充满亲情和热情;在处事为人上,体现诚信谦和的品格、高雅知礼的气质。(三)伤害了教育对象及家长特殊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特殊儿童的教育和训练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地位,例如,聋生的语言训练,盲生定向行走的训练,以及其它类别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都需要特殊教育专业人员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正如病人的病患只能由医生解除,其他的非专业人士是取代不了医生的专业地位的。而一些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存在的伦理失范行为,如抱怨工资待遇低;对特殊儿童的困难熟视无睹;思想消极,工作推诿拖沓;承受不了工作的压力,离开了特殊教育工作岗等等,这必定会对特殊儿童及家长带来直接的不良影响。

二、特殊儿童教育训练的伦理要求

(一)视力残疾儿童的教育训练与伦理要求视力残疾儿童的特殊性表现在由于视觉器官的残障,个体不能接收到视觉刺激,无法形成视觉表象,进而无法对事物进行整体知觉。这种特殊性使视力残疾儿童必须改换信息通道,训练发展听觉、触觉、嗅觉等其它感官功能的代偿作用。因此视力残疾儿童的教育训练除了与普通儿童一致的教育内容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内容,如感觉训练、定向行走训练、盲文的学习、生活能力的训练等等,这些特殊的教育训练内容需要专业的特殊教育从业人员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在对视力残疾儿童的教育训练中,从业人员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身心特点,对他们提出适度的教育要求。对于视力残疾儿童出现的不良身心现象,特殊教育教师要有耐心,不要操之过急。例如盲态的纠正,需要从业人员长时间的、耐心的引导和纠正,如果一味地责怪和纠正有可能损伤盲童的自尊心,反而起不到教育训练的作用。这时,从业人员应针对盲童的兴趣,采取一些策略来达到矫正的目的,如可以在游戏活动中纠正盲态。因此,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伦理素质关系到视力残疾儿童的未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质量,是视力残疾儿童教育训练效果优劣的关键因素。(二)听力残疾儿童的教育训练与伦理要求由于听力损伤的影响,听力残疾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有着明显的缺陷,对语言的理解也有着正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一个平均听力损失在55分贝以上的听力残疾儿童,在语言交流中会错过绝大部分的信息,正由于他们存在听力和语言障碍,所以他们在表达需要和情感上存在困难,常常会感到不被理解,不被周围环境所接纳,在对其他人或某一件事的理解上,他们表现出不够敏感甚至有些困难。如果这些困难长时间没有得到周围环境的理解,甚至遭受到一些指责,逐渐地听力残疾儿童就会出现情绪发展障碍的各种表现。所以,听力残疾儿童教育训练的重点是听力语言的训练,也就是沟通和交往能力的训练。在教育训练过程中,从业人员要考虑到听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特征,听力残疾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观察力也极为敏锐,视觉补偿在他们的认知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也正是因为听力残疾儿童需要利用视觉进行功能代偿,他们需要非常专注地聆听和观察,因此容易疲劳,常常会出现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涣散的现象,出现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学。作为特殊教育从业人员,必须善于观察,依据听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特征,运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和手段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用他们易于理解的方法与其进行交流。(三)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训练与伦理要求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较低,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弱,情感、意志以及个性方面存在缺陷。智力落后儿童由于智力的损伤,导致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脱节,这是智力落后儿童重要的特点,例如,行为幼稚、情绪易波动等。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和训练要不怕反复,强调“爱”“、顺”、“宽”“、导”。一要“爱”,智力落后儿童接受能力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并且大都比较执拗和任性,如果从业人员对他们没有爱心,就很难耐下心来。二要“顺”,在教育训练中,要尊重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不可强制和责备。如果从业人员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反常行为”不能立刻制止,就先要“顺”,不能急于求成。从业人员通过冷静观察,认真思考后,再找出结症,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三要“宽”,智力落后儿童理解能力差,学得慢,记得少。虽然他们智力上有缺陷,但并不等于他们的智力不发展,他们的智力是可以慢慢开发的。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在教育训练过程中,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像对待初生婴儿一样引导他们,有时还要“哄哄”他们,让他们快乐起来,轻松起来,高兴起来,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发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力,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他们特长。四要“导”,智力残疾儿童对事物的理解简单直接,他们异常的行为背后往往蕴藏着善良的动机,但他们的行为方式又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因此,从业人员要发挥“导”的作用,引导其表达出真正行为的动机,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及时地进行教育。(四)其它类别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与伦理要求视力残疾儿童、听力残疾儿童、智力残疾儿童是传统意义上的特殊儿童,现在,特殊教育的范围已经扩大,特殊教育对象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凡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都可称为特殊儿童,例如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情绪行为障碍儿童、言语语言障碍儿童等等,对其它类别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也要根据其特点进行,其伦理要求与上述三种类别的特殊儿童教育训练中的要求一致,都需要特殊教育教师付出爱心、耐心及宽容心等。

作者:周姊毓单位:绥化学院

特殊教育训练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探索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病变引起的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涉及到感知觉、情绪情感、思维和行为等多方面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孤独症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他们有思想,有情绪情感,有意志行为,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与社会的沟通方式和表达方式。以前人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不足,认为该病发病率较低,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仅仅把这个疾病当作儿童精神病领域中的一个医学专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人们的工作压力加大,各类精神疾病的发生率逐渐提高。儿童孤独症也不例外,近年来有不断上升的趋势,2007年中国孤独症论坛统计数据,我国孤独症儿童已达100多万,还有未被发现的,男孩多于女孩。调查显示:我国68个孩子中就有1个孤独症儿童。美国的调查数据显示:每88名美国儿童中就有1个孤独症患者,由此看来,孤独症孩子的数量在世界范围内均增长很快。

孤独症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和医学治疗手段,需要长期的康复教育和训练方能有所改善,孤独症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在对孤独症儿童的政府投入上,还做得远远不够,康复教育和训练机构更少。很多孩子患有孤独症得不到有效专业的训练,这些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很难提高,身体各项功能得不到开发,无法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家长陷入极度的痛苦和无奈中。因此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和训练尤为重要。

一、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孤独症儿童重视程度不够

对孤独症儿童的重视程度不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孤独症儿童重视程度不足,也不知道如何对这部分孩子进行康复教育和训练,二是家长和特殊教育工作者对孤独症儿童的重视程度不到位。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都存在,最主要的是政府部门对孤独症的康复教育和训练投入不足,康复训练机构更少,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不平衡性。孤独症儿童和智障儿童有相似和相近的地方,很多教育训练机构很容易把两者混淆。

2、对孤独症儿童的鉴定水平有待提高

只有诊断明确,才能进行治疗。目前由于专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诊断和筛选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国内鉴定机构数量不足,很多孤独症患者往往被误诊为智障患者,给孤独症患者的治疗增加了难度。

3、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机构太少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和训练机构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是影响孤独症儿童康复的又一重要问题。由于机构少,师资不足,很多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只能自己带孩子,由于家长专业知识欠缺,训练方法不正确,起到的效果很有限。也有的孤独症孩子被送到了特殊教育学校,把这些孩子当智障孩子来进行康复教育训练,耽误了孤独症孩子的教育康复时机。

4、孤独症儿童融入社会生活的教育难度较大

就是指给孤独症儿童创造家庭生活中的交往环境,创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全纳教育的交往环节,进行有目的和有计划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训练活动,使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功能得到改善的康复教育训练模式,这种康复训练有助于孤独症儿童很快融入社会,但难度较大。

传统的思维认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应在特定的场所中,利用训练器材让孩子完成规定的康复教育训练课程。认为通过这种特定的训练,可以使孩子的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善,孩子就能走出孤独。也有一些家长认为,这种做法对孩子是没用的,在家中,他们不知道让孩子做一些家务活对孩子的康复至关重要。

5、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的支持不够

孤独症儿童相比正常儿童,他们在生活和社会适应中存在更多、更严重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建立一个支持服务系统显得很有必要。然而,我国目前没有建立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支持系统。一些发达国家建立起了自己完善的孤独症儿童支持系统,比如美国,不但建立了支持系统,而且还通过立法,明确对孤独症儿童提供教育支持系统。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方面会逐渐引起政府部门,尤其是残联的重视,可喜的是,有些省市已经将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训练费用纳入医疗保险范围。

二、提高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训练实效的路径

1、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大对孤独症儿童宣教力度

可以利用媒体宣传孤独症儿童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了解孤独症儿童,为他们的康复奉献爱心,温暖他们的心。同时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让特殊教育的老师有专业的康复教育知识和丰富的康复训练技能,造福孤独症儿童。

2、依托全国各地市残联和精神卫生康复机构,共同建立孤独症诊断机构

我国大多数被误诊的孤独症儿童,都是父母辗转几个医院后,才明确诊断的,因为孤独症儿童出生时和正常儿童没有太大的差别,到了2岁以后才能确诊,专业性很强,因此早日成立诊断机构,对孤独症儿童的及早诊断,就为他们多了一份康复的希望。同时孤独症儿童要做好与弱智、精神分裂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语言发育障碍等的鉴别诊断。

3、鼓励民间社会组织参与早教康复机构

应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孤独症儿童早期教育康复训练机构。政府由各地残联牵头,成立由专家、家长和爱心人士组成的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协会,给孤独症儿童和其家庭给予更多温暖。让孤独症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就读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给孤独症儿童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比如有些机构尝试让孤独症儿童去超市理货,去餐厅端盘子,让他们过和正常人一样的社会生活,帮助他走出孤独。

4、为孤独症儿童家庭提供康复教育训练和个别训练

事实胜于雄辩,那些早期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和康复教育能有效改善他们的孤独症状,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这将为以后的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早期干预是有效解决孤独症儿童较好的措施。而早期干预就要为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教育训练的支持服务。目前医学机构往往采取量表测量和观察法,来为孤独症儿童做早期发现与诊断,并配合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可乐定、中枢兴奋药、改善脑细胞功能药、维生素B6和叶酸,但是这些药各有适应症,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要解决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药物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教育康复训练为治疗孤独症的重要方法,因病人不同,必须强调个别化教育训练。按照计划进行训练,可最大限度的促进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可采取行为治疗,对儿童许多不适应行为,加强行为治疗予以矫正,建立好的正常的行为。

也可以为孤独症儿童制定个别康复教育训练计划:孤独症儿童同样处在身心发展基础阶段,只有把握住患儿在整个发展领域中不均衡的特点,切实分析每个儿童生理心理的特殊性,才能针对性的制定个别教育计划。训练之始要多接触了解,采取认可亲密做法,如“拥抱”、“游戏法”。患儿对一件玩具专注时应和他一起玩,同时,帮患儿找小伙伴,指导两者建立亲密关系,逐步适应集体环境。

【参考文献】

[1] 谢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10.

[2] 徐景俊.特殊儿童康复概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7.11.

【作者简介】

特殊教育训练范文第4篇

>> 培智学校1―3年级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实践研究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践探索 关于“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初步探索 自闭症儿童教育方法的探讨 论家庭社会工作在自闭症儿童教育中的运用 强化理论在自闭症儿童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治疗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的我国自闭症儿童教育反思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我国的自闭症儿童教育策略 上海市特殊学校自闭症儿童家长对自闭症的学校教育的态度研究 自闭症儿童教育支持与服务体系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 自闭症儿童教育诊断评估工具及其特点分析 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方法对比与分析 长春市自闭症儿童教育师资现状报告 浅析自闭症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 特殊教育学校对自闭症儿童词汇教学的探讨 开展自闭症儿童家庭工作的思考 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探讨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浅谈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9-5.

[8]广州市康纳学校[EB/OL].http:///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0,2015-9-5.

[9]连福鑫,贺荟中.美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1,130(4):30-35.

[12]樊越波.孤独症谱系障碍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11):1044-1046.

[13]周家秀.孤独症谱系障碍特殊教育训练的主流技术[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10):821-823.

[14]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辅读学校行为训练课程指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15]刘宇洁,韦小满,梁松梅.积极行为支持模式的发展及特点[J].中国特殊教育,2012,143(5):12-17.

[16]Sugai G.,Horner,R.The Evolution of Discipline Practices:School-Wide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s[J]. Child and Family Behavior Therapy,2002,24(1-2):23-50.

特殊教育训练范文第5篇

《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残疾人教育“一个也不能少”。“送教上门”,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到无法入学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住地,上门进行教育教学,使他们在家就能接受专业教师正规的特殊教育。因此,“送教上门”是保障重度残障学生能够接受教育的有效途径,是现代特殊教育的重要补充,是特殊教育教师的光荣使命。

我们从2014年春季开始,历时半年时间对全县所有15个乡镇(管委会)209个行政村进行了入户摸底调查。调查显示,栾川县现有残疾人9700人,占全县人口的3%;6~14岁学龄残疾儿童少年共236人,其中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111人,随班(园)就读201人,重度残疾儿童少年24人。这些重残儿童困居家中,无法接受正规或非正规教育,但他们同样需要教育,需要回归社会,需要享受党和政府的温暖。实现这些重残儿童的求学梦,需要我们“送教上门”,这项任务就直接落在了特教教师的肩上。重残学生的教育,就要靠这些无私奉献、不辞艰苦的特教园丁帮助实现,需要这些特教园丁走教、送教,把政策落在实处。

一、调查决策

依据上述调查,全县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共24人。经过二次评估鉴定后,我们决定对其中22名具有一定接受教育能力但无法入校就读的重残学生“送教上门”。他们当中男13人、女9人,因脑缺氧造成脑瘫11人,智力障碍8人,唐氏综合征2人,情绪障碍1人,但均有一定的接受教育能力,可以进行“送教上门”。

二、实施方案

在调查摸底、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实际情况,科学细致地制订送教方案。我们从2014年秋期开始,组成“送教上门”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为副组长,各班子成员及各班班主任为成员,选调责任心强,有爱心、有耐心、能胜任的教师,由技术熟练、能吃苦耐劳的专业司机全程护送、全程服务。送教小组先后深入大清沟、杨山、焦树凹、龙潭、龙王幢等14个乡镇,进村入户,对22个残障学生登记造册,建立学籍、档案,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发展评价资料、个别化教育方案、康复训练记录等,做到每周送教2次,每次3课时,每学年216个课时,实现“一人一案一师”。

三、送教内容

“送教上门”的关键是送教的内容,这主要包括:送教学、送理念、送康复医疗和送温暖服务。

送教学,就是要结合残疾儿童的自身状况制订个性化教育计划,合理安排适合其发展的教学内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是送教上门的核心内容。

送理念,就是让家长了解国家方针政策,根据自家子女的残疾现状,坚定信心,相信自己的孩子通过教育训练一定会越来越好,一定能达到或基本达到自食其力的程度。同时也让家长知道,居家教育训练并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也需要家长配合施教、配合训练,这就要求家长做到教师所做所教的,家长也要学会要领,教师不在的时侯,就可以由家长代替教师完成教育训练任务,并争取使家长最终能够达到或接近专业教师或者专业康复师的水平。

送康复医疗、送温暖服务,就是根据学生体质的状况,进行“医教结合”,在送教学、送知识的同时,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并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配送常用的、标准的训练设备,或“制作技术”。例如:小瀚是一个脑瘫患者,在送教时我们发现,市场上还没有帮助脑瘫儿童行走的设备,我们的教师就帮助家长,根据小瀚的实际身高尺寸制作“行走仪”。送温暖服务,服务了家长,使家长和患儿了解了政策和知识,解除疑惑,重拾信心。同时,送医、送药、送食品可以让重残疾儿童足不出门,也能体验到城市孩子的现代生活。

四、三种送教模式

“1+2”:“送教上门”小组一周下乡送教2次,每次3个课时,每学年216个课时。

“2+1”:每次送教活动都由2个教师和1个专职司机组成送教小组,送教上门,教师教育训练,司机全程服务。

“1对1”:1名教师对1个重残儿童进行教学实践,传授知识,帮助其康复训练;1名教师对1个重残儿童家长进行教学培训,培训他们基本的文化课授课能力,培训他们简单的康复技能。“1对1”地对家长进行培训,目的是当专业教师或康复师不在的时候,由家长根据本人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和康复技能,“1对1”地辅导残障儿童,让其既学习文化知识,又能接受康复训练。这样1周一次,循环往复,达到送教上门目的。

五、送教思考

政策再好,再利民、惠民,也得有一支强有力的执行团队来保障落实,团队的执行力主要看团队的队长如何带领。“送教上门”不是单凭特殊教育学校就能独立完成的,它需要残联、财政、民政、医疗各部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才能实现预期目标。“送教上门”需要政策引导、领导重视、部门协作、经费保障、教师素质、家长的态度等因素来保证其成功实施。

实践告诉我们:“送教上门”是一个能够补充特殊教育的有效方式,坚持“送教上门”,能够使特殊教育的模式更加完善。“送教上门”工作应该在县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联合行动才能完成的,而不是靠个别教师“单打独斗”“孤军奋战”实现的,这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有了坚强的领导,有了明确的分工,有了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团队协作精神,“送教上门”这项惠民工程才能做实,才能越做越好。我们要始终坚持进行摸底调查,逐一登记造册,并组织教育、卫生、民政等相关部门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深入家庭,对每一个重残儿童少年进行耐心细致的科学评估,得出准确结论。只有这样,送教工作才能精准,送教方案才会可行。同时,民政、财政部门要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确保送教对象、费用额度、师资预算、经费保证等一步到位。只有让送教的特教教师、医疗专家充满信心,坚定决心,相互配合,“送教上门”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特殊教育训练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智障学生;基础性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中对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目标的规定中明确提到:“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语言教育、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可见语文教育应该作为特殊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招收的学生中很多是有智力障碍的学生,由于父母缺少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这些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几乎不具备任何的语言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开始尝试分析语文教育训练对智障学生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实施语文教育的策略。

一、语文教育训练对智障学生发展的必要性

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组织学生在情景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语文教育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教学实践,我发现,语文教育对智障学生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1. 语文能提高智障学生的智力,有利于智障学生的康复。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是思维的物质基础,人的思想和智慧是大脑通过培养和锻炼后产生的,可以说大脑的思维机能几乎都是后天养成的,是通过感觉运动器官的作用后,才产生的思维和智慧。因此,有必要让智障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可以再生活中适用的。如简单模仿、认识拼音字母、看图说话、朗读简单的短句、写一些简单的笔画。经常动手动脑操作,既可以使其手指灵活,逻辑能力加强,又可以使人脑机能得到加强锻炼,从而促进智障学生的智力发展,让智障学生更加聪明起来。

2.语文有利于培养智障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好的行为习惯。

对智障学生进行语文教育,可以端正其语文观念,养成良好的爱语文习惯,磨炼他们的意志和培养创新精神。通过语文教育,培养智障学生勤劳、懂礼貌的行为习惯。最重要的是,使智障学生学会一定的语文技能,可以为他们以后走入社会能够独立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对智障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策略

1. 学会主动参与语文,形成自我服务的意识。

智障生智力水平低,行动迟缓、困难。智障生的日常生活语言,基本是双音节词或者是叠词,导致了他们在生活中对父母的依赖。丧失了学习的机会,更不会形成自我服务的意识。智障生的自我意识仅停留在单纯的主观上的“自我水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一种“自我本能”的需要,客观“自我”无从谈起。所以,强化、完善智力智障生的自我意识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这方面,我比较重视把握教育的时机,在完成语文技能的学习后,通常会及时安排活动将这项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使智障生亲身体验语文的过程,享用语文的成果,从中悟出语文的价值和意义,完成“自我需求”的升华。久而久之,智障生主动说话的意识就会形成。而且,他们也会习惯于在生活中主动使用所学的语言,从“要我做”转变成“我要做”,形成自我服务的意识。

2. 语文实践走向生活,培养合作精神。

语文课知识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开始。我们不仅要让智障生在实践中学习一些生活语文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热爱语文的思想、勤劳和自主自强的精神。这些良好的思想品质,可以“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对他们一生成长大有益处。由于智障生自觉性较差,语文习惯的培养就需要长期有计划的训练,所以,对于智障生的养成教育既要有信心,又要有恒心,我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在平时我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智障生树榜样:穿戴整洁、教学用具排列有序、不随手扔垃圾等,让智障生在耳濡目染中深受教育。

第二,让学生学会语言,主动表达欲望。看似简单的一两个字、一两个拼音等语文技能,有的智障生却很难完成。这时候,我会采用任务分析法,将技能分成若干环节和步骤,一步一步的进行教学。还有就是教学过程中多以直观教学法为主,多示范和给予身体协助,尽量避免简单的说明和描述。

三、家校结合,保持语文教育的延续性

家庭是学生重要的活动场所,智障生的教育训练要发挥最大的效果,家长的合作与参与是不可缺少的。家长参与,不但可以从教师那里学到教育训练智障生的方法,而且还可以在家里帮助智障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经验。由于亲自参与了教育训练的过程,家长对其孩子的发展潜能,将有更清楚的认识,从而鼓起对其子女教育的信心。

我通过家长会、联系手册、家访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学生语文教育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熟悉他们的发展现状,从而配合学校给智障生创设实践的机会,指导他们将语文技能运用到家庭日常生活中。同时,让家长关注智障生在家的表现情况,记录学生每天是否能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及时反馈给学校,以便学校在教学方面做出适当的调整。家校合力,保证了教育实施的一致性和延续性,共同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语文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感受与物质生活相统一的教育思想观念,对智障学生的特殊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要教给智障学生语文技能,使他们会主动表达需求,能生存,能做事,会做人,将来才能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过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刘肖.论语文实践对智障儿童康复的作用[J].大江周刊:论坛,2012,(8).

[2]郭海光.以语文教育为手段,促进智障儿童自理能力的提高[J].现代特殊教育,2011,(1).

特殊教育训练范文第7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学生;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教育手段,它担当着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重任。在特殊教育学校当中,体育教育不仅有上诉重任,还对特殊学生的身体康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特殊体育教育专家PaulJansma把特殊体育教育定义为:“特殊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一个特殊领域,是为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所提供的发展计划,主要包括适应性体育、矫正性体育和发展性体育三个部分。”[1]通过广泛的学校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增强特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改善特殊学生的健康状况,更可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改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丰富他们的生活。但是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存在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教材参差不齐;教育指导性不强;课堂形式僵化;课堂内容单一和体育教育受重视程度较低等一些值得我们研究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一、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中存在问题

1.体育教育受重视程度较低。在中国当前的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程发展程度往往被有关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于体育课程的认识程度影响。虽然特殊教育学校一般都会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但是出于安全、卫生和普通小学体育课程发展认知等方面的考虑,特殊学校体育教育往往是被忽略的部分。

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很多体育教师只能掌握自身在体育领域所学到的知识,并未有过关于特殊学生体育教育教学甚至是特殊学生障碍的基本学习。这也使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不能真正了解教学需求,落实教育教学目标。由于许多教育策略相对于特殊学生不相适应,从而导致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在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上显得更加复杂。

3.课程标准教材不完善,学校采用教材水平差距大。由于在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体系当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各级特殊教育学校在进行体育教育时多数采取直接借鉴部分发展较完善的学校教育模式的方法和自己研发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进行学校内的体育教学。这便导致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材的选用上,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就算有较高水平的教材,由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教学往往缺乏指导性。

4.课堂形式僵化,课堂内容单一。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日常体育教育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教学目标单一,从而使得教师无法针对每一个人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并且,由于教师要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已经制定好的课程设置要求,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往往只是僵化地要求学生学会课堂内容,从而导致其在课堂教育模式的选择上僵化、单一。加之体育成绩的评定和体育学习的评价随意性大[2],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目标很难使学生真正实现。

二、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程教育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

1.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受重视程度不高的原因。一些地方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认识并不充分,无法将特殊体育和普通体育区别开来。美国学者张加贝曾从服务的对象、课堂教学多层化、教学方法的个别化、教学要求的适应性和学科的融合性五个方面对特殊教育的本质加以诠释,从而将特殊体育与普通体育区分开来[3]。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往往并不能真正将特殊体育与普通体育相区分,通常是照搬普通学校体育教育进行的,加之体育教学工作从学生安全和学校卫生等方面相对于其他科目使特殊教育学校存在更大的教育风险,以及我国并未建立有参考性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往往并不受到重视,甚至会人为地缩减其教育教学时间。

2.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的原因。在当前的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或是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规划中,很少会有关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安排,导致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或是其他相关专业学生无法学到专业的体育知识。所以很多特殊教育学校只能选取体育专业的教师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甚至不设置专职的体育教师,以兼职教师代替专职教师。

3.课程标准教材不完善,学校采用教材水平差距大的原因。我国以往的体育教育存在一些诸如教学观念滞后、教学大纲对于教学内容安排过细等问题。这些问题,随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教材的不完善,导致各级特殊教育学校间的体育教学课程目标设置存在较大不同,所选用的教材不尽相同。并且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相对于普通学校学生来说,在接受学校教育时,由于个体间障碍不同的因素,因此需要更多的个别化教育训练安排。

4.课堂形式僵化,课堂内容单一。虽然在特殊教育学校中都普遍设置了体育课程,由于相对于班级中的特殊学生人数较多和个体间障碍差别较大,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在实践中对于特殊学生的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不能符合部分学生甚至绝大部分特殊学生的自身发育水平,因此常常导致教师在进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时只追求完成任务而忽视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一些特殊教育学校就本校特殊学生个别化教育训练有编写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IEP),但是由于学校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缺乏和家校联系不足,导致其编写的方案大多流于形式。

三、特殊教育学校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提高主管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度。在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之前,首先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及设施设备。如王龙在河南省周口市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其所抽取的9所特殊教育学校的规模都比较小,场地紧张,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使特殊教育学校达到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4],才能保障特殊教育学校可以正常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其次是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待遇,实行一些可以提高其工作热情和工作质量的有偿奖励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建立健全对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监管体系,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

2.加大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培养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首先要从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开始,完善其课程安排,合理增加与特殊学生体育教育有关的课程。其次应该努力完善体育教师针对特殊学生教育方法的培训体系,可以运用相关会议、进修班和访问学者的形式,逐步建立起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培训上的长效机制,使教师的培训不间断,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化。

3.建立健全教材编写体系。国家应该针对所有特殊教育学校中就读的特殊学生的障碍类型来编写完善的体育教育的相关教材,区别对待特殊学生,促进教材可以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各级特殊教育学校应该依据国家编写的相关教材,针对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可执行的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并且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将优秀地区、优秀学校的教育模式向各级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推荐,促进各地的教育模式进行融合。

4.促进体育教学形式多元化。在以往的体育教学实践当中,教师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度,但是班级授课制度对于特殊学生存在较大的弊端。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可以尝试改变原本的班级授课制度,尝试设立开放式教学模式等新的多元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

作者:张桂鑫 张慧滢 单位:普宁市特殊教育学校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Rudjuinbull,(方俊明,译).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洪邦辉.贵州特殊教育学校的现状与发展研究策略:[硕士学位论文].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09.

[3]张加贝.试论特殊体育学的内涵与外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6):56-58.

特殊教育训练范文第8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学生;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教育手段,它担当着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重任。在特殊教育学校当中,体育教育不仅有上诉重任,还对特殊学生的身体康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特殊体育教育专家PaulJansma把特殊体育教育定义为:“特殊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一个特殊领域,是为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所提供的发展计划,主要包括适应性体育、矫正性体育和发展性体育三个部分。”[1]通过广泛的学校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增强特殊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改善特殊学生的健康状况,更可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改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丰富他们的生活。但是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存在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教材参差不齐;教育指导性不强;课堂形式僵化;课堂内容单一和体育教育受重视程度较低等一些值得我们研究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一、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中存在问题

1.体育教育受重视程度较低。在中国当前的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程发展程度往往被有关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于体育课程的认识程度影响。虽然特殊教育学校一般都会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但是出于安全、卫生和普通小学体育课程发展认知等方面的考虑,特殊学校体育教育往往是被忽略的部分。

2.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很多体育教师只能掌握自身在体育领域所学到的知识,并未有过关于特殊学生体育教育教学甚至是特殊学生障碍的基本学习。这也使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不能真正了解教学需求,落实教育教学目标。由于许多教育策略相对于特殊学生不相适应,从而导致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在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上显得更加复杂。

3.课程标准教材不完善,学校采用教材水平差距大。由于在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体系当中并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各级特殊教育学校在进行体育教育时多数采取直接借鉴部分发展较完善的学校教育模式的方法和自己研发符合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进行学校内的体育教学。这便导致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材的选用上,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就算有较高水平的教材,由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教学往往缺乏指导性。

4.课堂形式僵化,课堂内容单一。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日常体育教育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教学目标单一,从而使得教师无法针对每一个人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并且,由于教师要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已经制定好的课程设置要求,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往往只是僵化地要求学生学会课堂内容,从而导致其在课堂教育模式的选择上僵化、单一。加之体育成绩的评定和体育学习的评价随意性大[2],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目标很难使学生真正实现。

二、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程教育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

1.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受重视程度不高的原因。一些地方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认识并不充分,无法将特殊体育和普通体育区别开来。美国学者张加贝曾从服务的对象、课堂教学多层化、教学方法的个别化、教学要求的适应性和学科的融合性五个方面对特殊教育的本质加以诠释,从而将特殊体育与普通体育区分开来[3]。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往往并不能真正将特殊体育与普通体育相区分,通常是照搬普通学校体育教育进行的,加之体育教学工作从学生安全和学校卫生等方面相对于其他科目使特殊教育学校存在更大的教育风险,以及我国并未建立有参考性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往往并不受到重视,甚至会人为地缩减其教育教学时间。

2.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的原因。在当前的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或是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规划中,很少会有关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安排,导致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或是其他相关专业学生无法学到专业的体育知识。所以很多特殊教育学校只能选取体育专业的教师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甚至不设置专职的体育教师,以兼职教师代替专职教师。

3.课程标准教材不完善,学校采用教材水平差距大的原因。我国以往的体育教育存在一些诸如教学观念滞后、教学大纲对于教学内容安排过细等问题。这些问题,随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教材的不完善,导致各级特殊教育学校间的体育教学课程目标设置存在较大不同,所选用的教材不尽相同。并且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相对于普通学校学生来说,在接受学校教育时,由于个体间障碍不同的因素,因此需要更多的个别化教育训练安排。

4.课堂形式僵化,课堂内容单一。虽然在特殊教育学校中都普遍设置了体育课程,由于相对于班级中的特殊学生人数较多和个体间障碍差别较大,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在实践中对于特殊学生的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不能符合部分学生甚至绝大部分特殊学生的自身发育水平,因此常常导致教师在进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时只追求完成任务而忽视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一些特殊教育学校就本校特殊学生个别化教育训练有编写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IEP),但是由于学校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缺乏和家校联系不足,导致其编写的方案大多流于形式。

三、特殊教育学校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提高主管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度。在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之前,首先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及设施设备。如王龙在河南省周口市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其所抽取的9所特殊教育学校的规模都比较小,场地紧张,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使特殊教育学校达到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4],才能保障特殊教育学校可以正常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其次是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待遇,实行一些可以提高其工作热情和工作质量的有偿奖励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建立健全对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监管体系,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

2.加大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培养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首先要从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开始,完善其课程安排,合理增加与特殊学生体育教育有关的课程。其次应该努力完善体育教师针对特殊学生教育方法的培训体系,可以运用相关会议、进修班和访问学者的形式,逐步建立起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培训上的长效机制,使教师的培训不间断,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化。

3.建立健全教材编写体系。国家应该针对所有特殊教育学校中就读的特殊学生的障碍类型来编写完善的体育教育的相关教材,区别对待特殊学生,促进教材可以真正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各级特殊教育学校应该依据国家编写的相关教材,针对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可执行的个别化教育训练方案。并且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将优秀地区、优秀学校的教育模式向各级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推荐,促进各地的教育模式进行融合。

4.促进体育教学形式多元化。在以往的体育教学实践当中,教师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度,但是班级授课制度对于特殊学生存在较大的弊端。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可以尝试改变原本的班级授课制度,尝试设立开放式教学模式等新的多元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

作者:张桂鑫 张慧滢 单位:普宁市特殊教育学校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Rudjuinbull,(方俊明,译).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洪邦辉.贵州特殊教育学校的现状与发展研究策略:[硕士学位论文].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09.

[3]张加贝.试论特殊体育学的内涵与外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6):56-58.

特殊教育训练范文第9篇

【关键词】脑瘫;在家教育;个案研究

一、个案简介

案主:张×,男,出生于2008年2月,母亲在怀孕期严重缺氧,剖腹产。产后患先天性喉喘病和吸入性肺炎住院40多天,医生曾下病危通知书。3个月家长即怀疑孩子有问题,并到某市级妇幼保健院和儿童医院检查,诊断为脑瘫。7个月之前,平均每个月都感冒,因肺炎住院。1岁零1个月开始动作训练,兼高压氧、电磁波治疗,并在另一私人诊所做针灸治疗。3岁之后检查出有癫痫,感冒时容易发作,一般小发作,频率小,在医生指导下服药,控制良好。

二、个案家庭简介

张×现阶段和父母、婆婆、伯伯生活在一起。居住地位于主城区,因小区地处核心商圈,人流量大,环境嘈杂吵闹,但交通方便。父亲大专文化,在某文教单位工作;妈妈初中文化,目前辞职在家专门照顾孩子,负责孩子的教育训练。父亲工作之余也会对孩子进行训练。父母均重视孩子的教育训练,妈妈积极性高,为孩子良好的发展会主动寻求资源,购买玩具、书籍等。

三、以家庭为本位的评量

家庭本位评量旨在了解张×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从儿童和家庭两方面进行,由为张×及其家庭组建的跨专业团队成员共同参与,评量内容如下:评量分为儿童和家庭两部分,主要包括课程评量、家庭生态评量、儿童发展评量、儿童气质评量、家长特质评量、家庭需求访谈、家庭兴趣调查、家庭环境评量等,儿童部分评量主要使用Portage早期教育指导手册、0~4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动作评估表、儿童气质量表、环境分析表等评量工具。

四、评量结果研判分析

(1)案主:听力正常,高度远视、眼睑下垂;脑瘫,3岁之后检查出伴有癫痫,开始服药,目前控制良好,遵医嘱、随访。视力问题影响视觉学习通道,脑瘫影响认知、动作语言、生活自理等各方面的发展。

(2)发育情况: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全量表分108,发育商为21.6。大运动得分26,能扶物站,可独立站片刻,牵手可行走;精细动作得分17,会操作喜欢的玩具,会撕纸,能拇食指操作;适应能力得分16,会注意喜欢的玩具,寻找声源;语言得分23,能模仿发声,称呼家人,高兴时可一次说3~5个字的话;社交行为得分26,发声音表示需要,开始有是非观念。

(3)所需相关服务:医疗部分,眼科解决视力和眼睑下垂问题;神经内科控制孩子癫痫发作情况。需要到某机构接受动作发展评估和动作训练方法指导,参加某早期干预机构组织的定期团体活动和不定期的家长联谊活动或亲子讲座。未来安置视张×的能力水平考虑到融合幼儿园或特殊教育训练机构。

(4)家庭需求方面:主要照顾者为母亲,性格外向,善于沟通,能正视孩子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资源,愿意吸纳好的教育训练方法和康复技术。家庭气氛和睦,邻里关系良好。邻居见面会主动打招呼和表示友善,社区残联、居委会时常关心慰问这个特殊的家庭,但在专业支持方面较为缺乏。目前,张×的需求是该家庭的重点,家长希望学习一些教育技巧和训练方法,能适当管理孩子的行为,发展孩子的能力;希望能与专业人士交流,讨论孩子的情况,最大限度发展孩子的能力。

五、拟订并实施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IFSP)

透过评量了解张×及其家庭特点和需求之后,由在家教育服务老师综合神经心理科医生、动作训练老师、家庭成员及相关评量人员的意见,拟订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再征求家长意见,作适当修改或补充,最终形成张×及其家庭的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该计划包括儿童和家庭两个部分三个月的短期目标。实施中,家庭活动设计模式以目标导向为主,即每次在家教育服务老师与家长一起从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中挑选一些目标,再设计这些目标适合用什么家庭活动来达成。因为张×的障碍程度较重、反应度差,在家教育服务老师建议张×妈妈对一个目标进行工作分析,把一个学习目标分成很多个小目标、小步骤,进行小步子地教学指导。在三个月之后实施再评量,通过Portage早期教育手册检核表了解张×的能力发展状况,同时通过对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的评估,了解IFSP的执行情况。

六、实施在家教育服务的效果

经过Portage早期教育课程评量、家长访谈及在家教育服务老师和家庭成员的观察来了解张×的发展情况,总结如下:

(1)各方面的评估结果呈现张×在家教育服务前后的进步,改变状况无论专业相关服务人员、到宅服务老师及家长的观察结论都较为一致。

(2)改变较大的是日常生活常规和学习常规,生活学习习惯已初步建立。

(3)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IFSP)的目标达成率分别为18/25,13/19(分母为目标总数,分子为完全通过及需要家长协助下通过的目标数)。

(4)家长部分,掌握了多种教学方式,并尽可能地利用到家庭资源。

(5)家庭部分,家长可在指导下进行空间规划,合理安排适宜张×生活、学习的家庭环境;增加了与其他相同经历家庭的互动机会,参与家长培训活动与联谊会等,交流教养经验和资源共享。

(6)经2期在家教育服务后,张×原本完全在家由家人专门照顾,现被成功转介到特殊教育机构就读,在家教育服务老师定期随访张×学习、生活情况。

七、结案并随访

经过2期在家教育服务,个案张×被转介到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训练,相关服务如医疗、动作训练等继续进行,在家教育服务则结案。经随访,张×在特殊教育学校适应良好。

参考文献:

[1]余强,美国残疾婴儿和学步儿早期干预计划[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2,50-52

[2]林云强.张福娟,美国波特奇方法在智障儿童家庭教育中的运用[J],现代特殊教育,2007.10,34-36

[3]郭逸玲.卓妙如,发展迟缓儿童早期疗育之概念与模式[J],身心障碍研究,2004.2,68-73

[4]杨美华等,爱从家里开始[M],德兰启智中心,2003.12

上一篇:农业远程教育范文 下一篇:网络安全培训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