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期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3 03:31:54

四年级下册期中总结

四年级下册期中总结范文第1篇

一、课堂小结不妨“缠缠绵绵”

临近下课,许多老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总是显得匆匆忙忙,一般只有2~3分钟时间。这种课堂小结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只会看着板书,机械地复述一遍。或者有时候由教师自己再强调一遍,收效甚微。

“缠缠绵绵”的课堂小结,是允许时空的拓展和延伸的。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一课时,在教学完第一课时之后,我在课堂小结阶段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设计一份圆规的使用说明书。”显然这样小结方式,学生是不可能在寥寥几分钟内完成的,他们首先需要了解说明书的一般格式,对说明书的项目进行简单的分类,如“圆规的构造”“圆规的功能”“圆规的用法”等,然后才开始积极地回忆课堂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尽管这样的小结完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们却投入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在课余时间自发地组成合作小组,交给了老师一份份满意的答卷,他们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小结理应“疙疙瘩瘩”

课堂小结方式的僵化,让一些“久经考验”的高年级学生变得轻车熟路,他们大多数会将板书读一遍,陪着教师顺畅地走完这一过场,而其他的学生则沦为“看客”。提升课堂小结的难度,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梳理、构建过程,让学生自己选择总结方式、自己确定总结顺序。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教师将各个知识点随着教学进程的展开而故意打乱板书的排列顺序,最终形成的板书结构显得非常凌乱。面对“乱七八糟”的板书,指名小结的学生在复述时吞吞吐吐。此时其他同学自发地进行补充、纠正和完善,教师用期待的眼神鼓励学生集体参与,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串联,梳理知识之间的前后顺序和彼此联系,最终形成完整、清晰的小结。

三、课堂小结应尝试“断断续续”

课堂小结并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某一个固定环节,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灵活地扩大小结的范围,在适当的契机适时地进行小结,让学生及时反思,从而促进后继教学环节的展开,也使得反思归纳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课堂小结也并不仅仅在课堂上进行,还可以大胆地拓宽课堂小结的时空,让课堂小结延伸到课外乃至校外,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方法,进行各种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小结活动。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元、角、分的认识》一课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家中常见生活用具的价格,用虚拟物品的形式开了几家百货商店,要求学生任意购买两件商品,算出自己应付的钱数及找回的钱数。由于活动耗时较多,笔者分次开展活动。学生在这种“买”与“卖”的趣味性活动中,兴味盎然地开展小结,巩固了简单的人民币计算的方法,这样的小结方式比那种“指名口述”效果要好得多。

四、课堂小结应求“快快乐乐”

改变传统的课堂小结,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要转变以往那种或单纯围绕“知识点”进行小结——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自己发挥得怎么样;或让学生为自己找榜样——你觉得这节课哪位小伙伴表现得特别棒等。让学生从课堂小结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和再创造的喜悦,变被动的复述为主动的构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小结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时,教师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生日,然后小组之间说说自己出生的那一年或那一月包含着本节课中的哪些知识,让学生在与自己密切联系的数据中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小结的氛围。针对学生出生日期中“年份”差不多的情况,教师出示了自己的生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对“平年、闰年”以及“大小月”等知识进行再次巩固。尽管没有要求学生在小结过程中说出那些抽象的定义,但是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完成了知识的实际运用,收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四年级下册期中总结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56-01

作为课堂有机组成的一部分,“课堂小结”这个教学环节的地位显得越加尴尬,它往往缺乏变化:时间固定、句式固定、形式固定,让教师麻木,让学生反感。“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改造“程序化”的课堂小结,让其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途径之一。

一、课堂小结不妨“缠缠绵绵”

临近下课,许多老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总是显得匆匆忙忙,一般只有2~3分钟时间。这种课堂小结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只会看着板书,机械地复述一遍。或者有时候由教师自己再强调一遍,收效甚微。

“缠缠绵绵”的课堂小结,是允许时空的拓展和延伸的。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一课时,在教学完第一课时之后,我在课堂小结阶段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设计一份圆规的使用说明书。”显然这样小结方式,学生是不可能在寥寥几分钟内完成的,他们首先需要了解说明书的一般格式,对说明书的项目进行简单的分类,如“圆规的构造”“圆规的功能”“圆规的用法”等,然后才开始积极地回忆课堂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尽管这样的小结完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们却投入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在课余时间自发地组成合作小组,交给了老师一份份满意的答卷,他们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小结理应“疙疙瘩瘩”

课堂小结方式的僵化,让一些“久经考验”的高年级学生变得轻车熟路,他们大多数会将板书读一遍,陪着教师顺畅地走完这一过场,而其他的学生则沦为“看客”。提升课堂小结的难度,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梳理、构建过程,让学生自己选择总结方式、自己确定总结顺序。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教师将各个知识点随着教学进程的展开而故意打乱板书的排列顺序,最终形成的板书结构显得非常凌乱。面对“乱七八糟”的板书,指名小结的学生在复述时吞吞吐吐。此时其他同学自发地进行补充、纠正和完善,教师用期待的眼神鼓励学生集体参与,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串联,梳理知识之间的前后顺序和彼此联系,最终形成完整、清晰的小结。

三、课堂小结应尝试“断断续续”

课堂小结并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某一个固定环节,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灵活地扩大小结的范围,在适当的契机适时地进行小结,让学生及时反思,从而促进后继教学环节的展开,也使得反思归纳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课堂小结也并不仅仅在课堂上进行,还可以大胆地拓宽课堂小结的时空,让课堂小结延伸到课外乃至校外,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方法,进行各种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小结活动。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元、角、分的认识》一课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家中常见生活用具的价格,用虚拟物品的形式开了几家百货商店,要求学生任意购买两件商品,算出自己应付的钱数及找回的钱数。由于活动耗时较多,笔者分次开展活动。学生在这种“买”与“卖”的趣味性活动中,兴味盎然地开展小结,巩固了简单的人民币计算的方法,这样的小结方式比那种“指名口述”效果要好得多。

四、课堂小结应求“快快乐乐”

改变传统的课堂小结,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要转变以往那种或单纯围绕“知识点”进行小结——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自己发挥得怎么样;或让学生为自己找榜样——你觉得这节课哪位小伙伴表现得特别棒等。让学生从课堂小结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和再创造的喜悦,变被动的复述为主动的构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小结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时,教师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生日,然后小组之间说说自己出生的那一年或那一月包含着本节课中的哪些知识,让学生在与自己密切联系的数据中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小结的氛围。针对学生出生日期中“年份”差不多的情况,教师出示了自己的生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对“平年、闰年”以及“大小月”等知识进行再次巩固。尽管没有要求学生在小结过程中说出那些抽象的定义,但是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完成了知识的实际运用,收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成功的课堂小结,是保证整节课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知识模块、完善认知结构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从中还得到了数学技能的优化和数学思想的提炼。因此,认真打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让学生善于小结、乐于小结,让课堂小结为一节精彩的数学课堂锦上添花!

四年级下册期中总结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市教育局的有关要求,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入开展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工作思路

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精神,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三、工作重点

1、探索学科教学规律,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研活动的深化,并通过扎实有效的教研工作,把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

2、七年级、八年级地理教学与研讨工作

继续开展多渠道的教师培训工作,指导教师领会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探索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3、积极推进高中课程改革

指导教师领会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探索高中新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4、高三复习工作的研讨

对高三复习工作加强策略指导,为总结推广先进复习经验,提高高三复习整体质量,本学期将在固镇二中举行2011年地理学科高三复习教学研讨会。(通知另发)

四、教学进度

年 级

期末教学进度

七年级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

八年级下册

高 一

必修二

高 二

选修模块:环境保护 旅游地理

世界地理复习(含地球运动、大气等自然地理基础)

注:如组织质量监测,将按照此进度进行。

五、本学期主要工作安排

教研活动安排一览表

周次

日期

教研活动计划内容

参加教师

活动地点

召集人

2.21

学期教研工作

教研组长

市教科所

吴岱峰

2.28

选修模块《环境保护》教材分析

高二教师

市教科所

吴岱峰

3.6

2011年高考复习研讨会

高三教师

固镇二中

孟庆纪

王 玲

3.13

初中地理教学研讨

——七年级单元备课 乡土地理教学

初中教师

蚌埠五中

沈 红

3.20

高二年级地理教学研讨课

——环境保护

高二教师

蚌埠二中

叶国萍

3.27

市青年教师业务培训

1.课例《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观摩

2.全国初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活动介绍

市35岁以下

青年教师

蚌埠实验

中 学

吴岱峰

匡昌林

4.3

高考专题复习教学研讨课

——气候专题

高三教师及市35岁以下青年教师

蚌埠三中

曹 斌

4.10

XX届省高中地理学业考试

复习研讨

高二教师

教研组长

蚌埠九中

吴岱峰

叶 峰

十一

4.24

高一年级地理教学研讨

——市青年教师业务培训研讨课

高一教师及市35岁以下青年教师

蚌埠铁中

韦 军

十二

5.8

初中地理教学研讨

1.八年级教学单元备课

2.学业考试复习专题

初中教师

蚌埠六中

汪翠华

十三

5.15

高考命题趋势专题研讨

(要求:以校为单位准备近年高考试题分析材料、原创试题一题)

高三教师

蚌埠一中

贺广明

六、活动时间:活动时间:周四上午8:20—11:00

要求:请各位教师准时参加。认真准备,积极研讨,共同提高。

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011-2011年小学第一学期教研计划 ·2011年度学校数学组教研计划 ·2011年学困生教学辅导计划 ·2011年英语教学工作计划 ·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2011-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2011年高三英语教学计划 ·2011年高二生物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期中总结范文第4篇

一、教学常规执行情况

在县教育局的领导和关心下,小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深入学习,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省规范办学行为相关文件精神和《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意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严谨治学,以“实”和“严”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一)规范教学行为,落实教学常规制度

学校根据校情制定了课堂教学常规及作业布置和批改要求等制度,细化教学工作各环节的要求,以指导教师的日常教学。

1、细化备课要求。新学期第一周必须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由备课组长组织研讨,教导处审查确定。备课要切实落实教学计划,课时计划中要包含目标设定、重难点分析、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后反思,不仅要求过程要完整、具体,还要求充分备生情,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学的落实。

2、强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落实课时计划,达成设定目标,目标意识要强烈鲜明。教学内容要准确,抓重点破难点,关注内容的多重性、多样性、疑问性、启发性和开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主题意识。重视课堂练习,以多种方式在课堂中穿插必要的训练,巩固所学,让学生“一课一得”,树立训练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了解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内化、生成知识,加强教学互动。

3、实化作业布置和批改。作业的布置要以目标和生情为依据,及时、适量、适度,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推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反对简单机械、过度的抄抄写写。作业的批改要求严格,要统一批改和订正符号,明确批改内容和方法,各学科作业分类要求。作业是体现学生掌握知识过程和效果的重要衡量依据,我校对作业的常规要求是比较细的,如作业类别明确,像数学作业有口算本、课堂作业本、基础训练册等;作业书写规范,像数学课堂作业,每次作业前写清日期、次数、作业内容,每小题空一行,每次作业相隔三行,订正要写“订正”,中高年级统一用蓝色钢笔;作业批改细致,像语文作业小作文的简批要求做到:对好词好句进行标记、对错别字病句错误标点要标记明显并及时订正、不打大钩打等级,对大作文要求精批,有仅做到以上几点,还要有针对性和激励性的评语,写眉批和旁批。

4、量化质量评价和检测。书面测试每学期举行两次,易中难按6:3:1比例进行安排。年级组和班内还可进行小型的单项内容的书面或口头检测。每次检测要进行严格分析,以各题的得分率等数据的分析明确对后续教学的调整或加强。

我校每学期各学科还组织一次学生的小型竞赛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或数学口算、数学综合能力,或拼音、演讲、美文诵读、语文综合能力,或英语歌曲、英文朗读,小竞赛旨在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知识,延伸学习评价。

(二)加强常规检查,严把教学质量关

全体教师严格执行课表,临时调课需经教务处审查同意。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检查,严格教学规范性,鼓励教学创新性。

1、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相结合。开学初重点检查教学计划的制定;期中重点检查教案设计和作业布置和批改、推门听课看课堂教学常规;期末重点检查评比优秀作业、优秀教案。平时教学常规执行情况则由年级分管段行政领导总负责,各年级备课组长参与督导。平时检查内容有相互听评课、作业交流、课堂教学常规等。

2、单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的检查,主要是听随堂课和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在期末阶段检查时,对每个教师的各项教学、分工等进行全面检查。教导处组织人员进行检查情况的记录。

3、组织检查与教师互查相结合。阶段性检查,主要由学校教务处、教研组对每位教师的每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平时的随堂听课、教案、作业抽查主要以学校领导为主。平时的交流活动,主要以年级组教师间相互检查交流为主。

4、明确常规与倡导创新相结合。在检查过程中,既以各项教学常规为标准进行评价,也提倡老师们创新方法,如作业订正、补缺补差、教案设计等,老师们在工作实践可有更实用更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一旦得到认可,则成为一种教学常规要求得以推广。

(三)狠抓校本研修,提高教师教研教学水平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实施新课程,“成在教师”,显而易见。在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方面,学校采取多种举措,形成开放、深入、求实效的教研体制。

1、实行年级组集体备课制度。我校以年级组为单位,大家同在一个办公室,集体备课,定时召开备课研讨会,随时开展教材研讨活动。

2、实行大小教研组单双周活动制度。学校成立了三大教研组,语文、数学、综合,下设各年级语数教研组、英语教研组、非英语综合学科组。单周年组教研组(小组)开展教研活动,双周大教研组分别于周一、周二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3、实行全员上课听课评课制度。每学期初制定公开课安排表,分别于每周二、周三、周四上午第一、二节课开课,除年级组内教师必须到位听评课,凡空课教师均参加听评课。

4、实行学期主题研讨制度。每学期召开一次主题研讨活动,或就课堂教学有效性观摩研讨、或专题讲座、或为教师专题展评,如说课竞赛、教学设计现场赛等。

5、实行城乡携手、异地联谊、送教下乡制度。我校与北岸中心校、金川学校、小川学校、森村学校、雄村学校为手拉手结对学校,我们常年开展教学交流、送教下乡、校际各项工作交流活动。自2008年秋季,我校与上海爱国学校结对,两校开展了几次有影响的教学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校还与黟县实验小学常常有相互的交流。

6、实行个人研修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制度。

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情况

“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实施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校总结出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三种策略。

(一)自主学习,体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语文教学要实现主体性教学,或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首先须把握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教学活动中角色的定位。为此,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转换或让位,应从“前台”“退隐”到“导演”(导引)、策划、组织的角色地位。同时,要帮助学生确立主角地位,要教育、培养并放手使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主动而自主学习,充分表现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形象。第二,衡量自主学习的一大量标:教学时空占有量。学生学习活动时间与空间占整个教学活动时空之比,愈大则愈趋于主体性教学与自主性学习。要实现导引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大胆实施一些“转移”,观念是教师不要做学生能做之事,变教师之说而学生能说的为学生之说,变教师之写而学生能写的为学生之写,变教师之做(说写之外的)而学生能做的为学生之做。第三,从何着手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标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这段话包含这几个着力点:(1)学习兴趣,(2)学习态度,(3)学习习惯,(4)学习方法。第四,实施利于主体性发展和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1)主动参与策略:教师要力求使课堂形成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注重创设学习情境;少而精地设疑引趣,促思,并顺应排阻和追问;鼓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感。(2)迁移为本策略:教师要善于利用背景资料,教给学习思路方法,培养学习元认知,从而促进迁移提高迁移水平。(3)活动促学策略。(4)合作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对合作学习目的性认识,确保合作学习时空,培养合作学习的技能。这样,学生的真正自主学习才能得以实现。

(二)有序组合,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无论哪一套版本的教材,学生作为一种学习材料,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局限性。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系统分析教材,详细掌握整册、甚至整套教材的编排体系及教学内容,在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要求,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实际情况,适时、灵活地对教学知识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调整,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同时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活动。

1、重组教学知识点。

例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我的发现”中的句子:a.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b.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他们的头。c.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安闲地欣赏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发现句子中带点的词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不难,因为在四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四——我的发现”中就已经出现过,比如,“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伺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等,而且让学生在说话和作文时运用这种方法,既然四年级上册就让学生学以致用,那么下册仅仅是“发现”是否有些简单?因此,教师就应该在“发现”的基础上再加以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习作中加以运用。这一教学内容在四年级习作教学和习作点评中要加以凸显。教学内容的改变及深入并没有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相反,避免了四年级上下册内容重复出现所带来的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口语不仅得到了培养,学生在习作中还得以运用,使习作内容更形象、生动。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通常是一个单元围绕某一主题,由几个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顺序组合成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单元目标,按照教学意图,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的安排做到前后衔接、连贯。

重组后的教学,紧紧围绕主题层层深入,达到了读写结合,较好地实施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有机调整教学主题。

语文教材是编者依据整册任务布局编排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五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我把这组内容调整到九月份的第三周,与“语言文字的推普周”同时进行。学生第一步,了解了祖国汉字的文化,也明白从哪些方面去了解汉字,并制定一个详细的活动计划;第二步,学生分别开展各项活动:有搜集资料的,他们了解汉字的演变,汉字的起源,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等;有上街查找不规范汉字并深入了解为什么要写不规范汉字,经过调查,有的是找商业广告(衣衣不舍),有的是简化字(山里氿店)等;第三步,每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份调查报告或谈谈个人看法或制作小报办成果展示。调整后的教学,与推普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而不空,有序而不乱,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兴趣学,学中乐。

(三)有机整合,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性

教材中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语言框架,是静态的文字、简单的情景。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给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使教学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给学生呈现丰富灵活的生活语言,让他们在生活化的课堂上充分内化语言。这样,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生动、活泼、有效,同时也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1、将生活场景引入课堂教学。

将生活实际引入教学,能够激活静态的语言,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提升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看——议——说等活动,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热烈讨论,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形式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和充分发挥。

2、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实际生活。

语文课堂教学还要让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延伸到生活中,让课堂教学在生活中延续,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精彩篇章。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乡下人家》古诗《乡村四月》和略读课文《麦哨》,一个县城长大的孩子对农村的生活现象一无所知,老家在乡下也仅仅是逢年过节去一次。上完《乡下人家》后,让学生的父母带着真正走入乡下农村,看农民耕田插秧,看农民收割菜籽、养蚕,看农村的人家养鸡、养猪、养鸭等情景,特别是麦子收割的时候,让学生摘其麦杆做麦哨吹吹,到桑园地里去摘桑葚吃吃,感受田园风光带来的无限乐趣,同时,也明白作者写文作诗的喜悦,让课本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动起来,舞起来,而不是想象中的农村形象,让农村也有声有色,有苦有乐。超级秘书网

3、捕捉生活气息完成课堂教学。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只要善于发现并捕捉生活相关联的信息,就能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本组的难点是让学生学写研究报告。如果学生对各方面的信息都不是很了解,又怎样引导学生写研究报告呢?有心的语文老师都不难发现。上此组内容时,正逢“端午节”前后,于是,“端午前”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上街看看端午的气息,做端午鞋、买绿豆糕,准备端午用的材料,插艾叶等,同时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的寓意。“端午时”让学生吃吃粽子,再看周围人的行为举止,喝黄酒、吃蚕豆,墙角洒石灰等,问其因说是辟邪。“端午后”让学生把亲身看到的、感受到的、搜集到的都写在研究报告中。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还进一步了解了我国民风民俗,学生的情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语感积淀,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素养

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活动,围绕什么而进行和为了什么而进行,不同学科的回答是不同的。语文以其学科特质,其活动显然是立足于语文学习,是为了使学生获得语言文字基本功和语言素养。这种基本功从素质内蕴的角度讲,即是语感积淀。语感对于感受主体而言,是语言的感受力(对感受客体而言,是语言的感受性),是一种心智能力。研究指出,“语感积淀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是语文教改万变不离其宗的“宗”。那么,语感积淀从何获得?首先,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语文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或能力的形成,显然也要靠训练。教师过多的分析、讲解肯定不合训练要求,但如果我们不能从深层次的素质教育理念上把握住“训练”要义,训练也可能成为“牵制式”的,落入陈旧教学方式之窠臼。其次,要注重语言积累。语言积累是语感生成、积淀的基础,为此新小语大纲有史以来最高、最重、最实地要求,小语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语言积累。第一,第一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是从形成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的角度提出。第二,在教学内容与要求中以两条款较多叙述来要求要“注意积累语言材料”,第一次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是150篇(含课文),并在课标后面附有古诗词推荐篇目80首。第一次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具体而实在。再次,要“注重语言的感悟”,也就是语感领悟。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积累,但亦十分重视通过“悟”而自“得”。如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其“见”或“作”或“吟”等都属于悟的表现。我校小语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点拨等主导作用,可以提高学生感悟率,才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也才能促进学生语感的生成与积淀,尽快形成语文素养。

四年级下册期中总结范文第5篇

一、教学常规执行情况

在县教育局的领导和关心下,小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深入学习,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省规范办学行为相关文件精神和《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意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严谨治学,以“实”和“严”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

(一)规范教学行为,落实教学常规制度

学校根据校情制定了课堂教学常规及作业布置和批改要求等制度,细化教学工作各环节的要求,以指导教师的日常教学。

1、细化备课要求。新学期第一周必须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由备课组长组织研讨,教导处审查确定。备课要切实落实教学计划,课时计划中要包含目标设定、重难点分析、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后反思,不仅要求过程要完整、具体,还要求充分备生情,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学的落实。

2、强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落实课时计划,达成设定目标,目标意识要强烈鲜明。教学内容要准确,抓重点破难点,关注内容的多重性、多样性、疑问性、启发性和开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主题意识。重视课堂练习,以多种方式在课堂中穿插必要的训练,巩固所学,让学生“一课一得”,树立训练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了解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内化、生成知识,加强教学互动。

3、实化作业布置和批改。作业的布置要以目标和生情为依据,及时、适量、适度,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推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反对简单机械、过度的抄抄写写。作业的批改要求严格,要统一批改和订正符号,明确批改内容和方法,各学科作业分类要求。作业是体现学生掌握知识过程和效果的重要衡量依据,我校对作业的常规要求是比较细的,如作业类别明确,像数学作业有口算本、课堂作业本、基础训练册等;作业书写规范,像数学课堂作业,每次作业前写清日期、次数、作业内容,每小题空一行,每次作业相隔三行,订正要写“订正”,中高年级统一用蓝色钢笔;作业批改细致,像语文作业小作文的简批要求做到:对好词好句进行标记、对错别字病句错误标点要标记明显并及时订正、不打大钩打等级,对大作文要求精批,有仅做到以上几点,还要有针对性和激励性的评语,写眉批和旁批。

4、量化质量评价和检测。书面测试每学期举行两次,易中难按6:3:1比例进行安排。年级组和班内还可进行小型的单项内容的书面或口头检测。每次检测要进行严格分析,以各题的得分率等数据的分析明确对后续教学的调整或加强。

我校每学期各学科还组织一次学生的小型竞赛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或数学口算、数学综合能力,或拼音、演讲、美文诵读、语文综合能力,或英语歌曲、英文朗读,小竞赛旨在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知识,延伸学习评价。

(二)加强常规检查,严把教学质量关

全体教师严格执行课表,临时调课需经教务处审查同意。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检查,严格教学规范性,鼓励教学创新性。

1、平时检查与阶段检查相结合。开学初重点检查教学计划的制定;期中重点检查教案设计和作业布置和批改、推门听课看课堂教学常规;期末重点检查评比优秀作业、优秀教案。平时教学常规执行情况则由年级分管段行政领导总负责,各年级备课组长参与督导。平时检查内容有相互听评课、作业交流、课堂教学常规等。

2、单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的检查,主要是听随堂课和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在期末阶段检查时,对每个教师的各项教学、分工等进行全面检查。教导处组织人员进行检查情况的记录。

3、组织检查与教师互查相结合。阶段性检查,主要由学校教务处、教研组对每位教师的每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平时的随堂听课、教案、作业抽查主要以学校领导为主。平时的交流活动,主要以年级组教师间相互检查交流为主。

4、明确常规与倡导创新相结合。在检查过程中,既以各项教学常规为标准进行评价,也提倡老师们创新方法,如作业订正、补缺补差、教案设计等,老师们在工作实践可有更实用更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一旦得到认可,则成为一种教学常规要求得以推广。

(三)狠抓校本研修,提高教师教研教学水平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实施新课程,“成在教师”,显而易见。在提升教师教学素养方面,学校采取多种举措,形成开放、深入、求实效的教研体制。

1、实行年级组集体备课制度。我校以年级组为单位,大家同在一个办公室,集体备课,定时召开备课研讨会,随时开展教材研讨活动。

2、实行大小教研组单双周活动制度。学校成立了三大教研组,语文、数学、综合,下设各年级语数教研组、英语教研组、非英语综合学科组。单周年组教研组(小组)开展教研活动,双周大教研组分别于周一、周二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3、实行全员上课听课评课制度。每学期初制定公开课安排表,分别于每周二、周三、周四上午第一、二节课开课,除年级组内教师必须到位听评课,凡空课教师均参加听评课。

4、实行学期主题研讨制度。每学期召开一次主题研讨活动,或就课堂教学有效性观摩研讨、或专题讲座、或为教师专题展评,如说课竞赛、教学设计现场赛等。

5、实行城乡携手、异地联谊、送教下乡制度。我校与北岸中心校、金川学校、小川学校、森村学校、雄村学校为手拉手结对学校,我们常年开展教学交流、送教下乡、校际各项工作交流活动。自2008年秋季,我校与上海爱国学校结对,两校开展了几次有影响的教学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校还与黟县实验小学常常有相互的交流。

6、实行个人研修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制度。

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情况

“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改革与实施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校总结出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三种策略。

(一)自主学习,体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语文教学要实现主体性教学,或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首先须把握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教学活动中角色的定位。为此,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转换或让位,应从“前台”“退隐”到“导演”(导引)、策划、组织的角色地位。同时,要帮助学生确立主角地位,要教育、培养并放手使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主动而自主学习,充分表现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形象。第二,衡量自主学习的一大量标:教学时空占有量。学生学习活动时间与空间占整个教学活动时空之比,愈大则愈趋于主体性教学与自主性学习。要实现导引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大胆实施一些“转移”,观念是教师不要做学生能做之事,变教师之说而学生能说的为学生之说,变教师之写而学生能写的为学生之写,变教师之做(说写之外的)而学生能做的为学生之做。第三,从何着手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标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这段话包含这几个着力点:(1)学习兴趣,(2)学习态度,(3)学习习惯,(4)学习方法。第四,实施利于主体性发展和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1)主动参与策略:教师要力求使课堂形成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注重创设学习情境;少而精地设疑引趣,促思,并顺应排阻和追问;鼓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感。(2)迁移为本策略:教师要善于利用背景资料,教给学习思路方法,培养学习元认知,从而促进迁移提高迁移水平。(3)活动促学策略。(4)合作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对合作学习目的性认识,确保合作学习时空,培养合作学习的技能。这样,学生的真正自主学习才能得以实现。

(二)有序组合,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无论哪一套版本的教材,学生作为一种学习材料,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局限性。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系统分析教材,详细掌握整册、甚至整套教材的编排体系及教学内容,在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要求,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教学实际情况,适时、灵活地对教学知识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调整,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同时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活动。

1、重组教学知识点。

例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我的发现”中的句子:a.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b.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他们的头。c.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安闲地欣赏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发现句子中带点的词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不难,因为在四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四——我的发现”中就已经出现过,比如,“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伺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等,而且让学生在说话和作文时运用这种方法,既然四年级上册就让学生学以致用,那么下册仅仅是“发现”是否有些简单?因此,教师就应该在“发现”的基础上再加以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习作中加以运用。这一教学内容在四年级习作教学和习作点评中要加以凸显。教学内容的改变及深入并没有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相反,避免了四年级上下册内容重复出现所带来的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口语不仅得到了培养,学生在习作中还得以运用,使习作内容更形象、生动。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通常是一个单元围绕某一主题,由几个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顺序组合成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单元目标,按照教学意图,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的安排做到前后衔接、连贯。

重组后的教学,紧紧围绕主题层层深入,达到了读写结合,较好地实施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有机调整教学主题。

语文教材是编者依据整册任务布局编排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五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我把这组内容调整到九月份的第三周,与“语言文字的推普周”同时进行。学生第一步,了解了祖国汉字的文化,也明白从哪些方面去了解汉字,并制定一个详细的活动计划;第二步,学生分别开展各项活动:有搜集资料的,他们了解汉字的演变,汉字的起源,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等;有上街查找不规范汉字并深入了解为什么要写不规范汉字,经过调查,有的是找商业广告(衣衣不舍),有的是简化字(山里氿店)等;第三步,每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份调查报告或谈谈个人看法或制作小报办成果展示。调整后的教学,与推普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而不空,有序而不乱,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兴趣学,学中乐。

(三)有机整合,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性

教材中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语言框架,是静态的文字、简单的情景。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给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使教学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给学生呈现丰富灵活的生活语言,让他们在生活化的课堂上充分内化语言。这样,教学过程就会变得生动、活泼、有效,同时也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1、将生活场景引入课堂教学。

将生活实际引入教学,能够激活静态的语言,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提升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看——议——说等活动,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热烈讨论,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形式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和充分发挥。

2、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实际生活。

语文课堂教学还要让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延伸到生活中,让课堂教学在生活中延续,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精彩篇章。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乡下人家》古诗《乡村四月》和略读课文《麦哨》,一个县城长大的孩子对农村的生活现象一无所知,老家在乡下也仅仅是逢年过节去一次。上完《乡下人家》后,让学生的父母带着真正走入乡下农村,看农民耕田插秧,看农民收割菜籽、养蚕,看农村的人家养鸡、养猪、养鸭等情景,特别是麦子收割的时候,让学生摘其麦杆做麦哨吹吹,到桑园地里去摘桑葚吃吃,感受田园风光带来的无限乐趣,同时,也明白作者写文作诗的喜悦,让课本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动起来,舞起来,而不是想象中的农村形象,让农村也有声有色,有苦有乐。

3、捕捉生活气息完成课堂教学。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只要善于发现并捕捉生活相关联的信息,就能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本组的难点是让学生学写研究报告。如果学生对各方面的信息都不是很了解,又怎样引导学生写研究报告呢?有心的语文老师都不难发现。上此组内容时,正逢“端午节”前后,于是,“端午前”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上街看看端午的气息,做端午鞋、买绿豆糕,准备端午用的材料,插艾叶等,同时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的寓意。“端午时”让学生吃吃粽子,再看周围人的行为举止,喝黄酒、吃蚕豆,墙角洒石灰等,问其因说是辟邪。“端午后”让学生把亲身看到的、感受到的、搜集到的都写在研究报告中。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还进一步了解了我国民风民俗,学生的情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语感积淀,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素养

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活动,围绕什么而进行和为了什么而进行,不同学科的回答是不同的。语文以其学科特质,其活动显然是立足于语文学习,是为了使学生获得语言文字基本功和语言素养。这种基本功从素质内蕴的角度讲,即是语感积淀。语感对于感受主体而言,是语言的感受力(对感受客体而言,是语言的感受性),是一种心智能力。研究指出,“语感积淀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是语文教改万变不离其宗的“宗”。那么,语感积淀从何获得?首先,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语文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或能力的形成,显然也要靠训练。教师过多的分析、讲解肯定不合训练要求,但如果我们不能从深层次的素质教育理念上把握住“训练”要义,训练也可能成为“牵制式”的,落入陈旧教学方式之窠臼。其次,要注重语言积累。语言积累是语感生成、积淀的基础,为此新小语大纲有史以来最高、最重、最实地要求,小语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语言积累。第一,第一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是从形成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的角度提出。第二,在教学内容与要求中以两条款较多叙述来要求要“注意积累语言材料”,第一次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是150篇(含课文),并在课标后面附有古诗词推荐篇目80首。第一次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具体而实在。再次,要“注重语言的感悟”,也就是语感领悟。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积累,但亦十分重视通过“悟”而自“得”。如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其“见”或“作”或“吟”等都属于悟的表现。我校小语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点拨等主导作用,可以提高学生感悟率,才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也才能促进学生语感的生成与积淀,尽快形成语文素养。

四年级下册期中总结范文第6篇

一、加大学习力度,确保内容、确保效率。

以自身的需求为动力,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提升自我素质。本学期以《教研室内部管理手册》、《思考与实践》、《致加西亚的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及《多元智能新视野》(霍华德加德纳)为重点学习内容。学期初认真做好学习计划。除了保证每周五下午的固定学习时间外,还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全心投入学习,确保学习内容、确保学习实效,及时做好学习笔记,积极与其他老师交流、研讨,并认真完成学习体会,为更好地开展教研工作提供理论的支持。

二、增强服务意识,关注课堂、关注教师。

1、关注常态课堂,关注年轻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校和老师提供支持与服务。本学期在集体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个体调研的力度。一方面,对以往关注的重点学校(小学、小学、小学等)进一步给予支持与关注。及时掌握课堂教学的情况,帮助教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恰当处理教学各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对英语学科相对薄弱学校的调研与指导。以小学、小学、小学、小学、小学等学校作为重点调研对象。从学校的实际需要出发,深入了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帮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加强对骨干教师及新教师的关注。在打造本学科优秀教师队伍的同时突出对新教师从课前、课上及课后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指导,提高新教师把握教材及驾驭课堂的能力。开学初针对本学期教师任课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被关注对象,制订跟踪指导计划,以备课、听课、送课、评课等为主要方式开展工作。收集汇总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适时开展教研活动与教师们一起研讨、解决发现的问题。(计划期中前或期末前进行1--2次新教师培训,主要面对近1、2年参加工作的新教师。)

3、做好毕业班复习指导工作。认真分析10年六升七的教学成绩,发现问题有两点:1、霍庄学区的各校英语成绩仍然落后;2、天穆小学、小淀小学和朱唐庄小学,语数成绩较好,但英语学科的教学质量低。这几所学校将成为自己今后个体下校的重点校,加大帮扶力度,使这几所学校的英语成绩尽快提升。

4、完成《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修订工作,并将在平时调研中发现的落实《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较好的课,再进行认真地指导后,第十六周进行全区展示或送课下校活动。

5、做实基础性教研。尝试以教材分析——课例研究——课堂教学问题专题分析与研讨——课例研讨与复习指导为常规教研模式,围绕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开展活动,并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日常教研的质量。第七周进行六年级阅读教学课例研讨活动;第八周进行四年级单词教学课例研讨活动。

三、转变研究方式,聚焦问题、探索策略。

1、本学期以“优化设计、规范课堂、激趣促学、提高效率”为主题,扎实高效地搞好日常教学研究工作。日常教学中存在很多这样那样的小问题、小现象,如:课堂用语不规范、巩固环节落实不到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脱离语境单纯讲授对话等等。本学期我将针对教学中操练环节不扎实的现象开展专题研究,结合课例研讨、微型课展示或日常教学实录分析等方式揭示课堂教学中影响效率的种种因素,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促进高效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开学初结合教学设计及优秀课例展示对一、三、五年级进行第一轮的教材分析,第12周将结合知识树的制作开展说教材活动并将与三、五年级的第二轮教材分析结合在一起。第13周针对一年级以“培养习惯、激发兴趣,在快乐中学英语”为主题开展研究活动。

2、在区级教研的基础上,落实教研员包学区的方案,参与并指导学区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定期组织学区教研组长的培训,指导学区组长制定学区教研计划。(研究问题、作课内容、作课教师、评课内容、反思设计、解决问题策略、总结等方面)定期参加学区的教研活动,深入学区和所属学校,指导解决存在问题,开展送课下学区活动,促进学区以及校本教研的开展。

3、进一步完善教师档案,建立学科队伍梯次链并开展分层教研活动,特别是针对骨干教师,为他们搭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提供各种历练的机会。积极发现并培养年轻教师骨干,不断完善学科队伍建设。本学期将结合双优课评选对选手进行前期培训。

四、开展特色活动,展现风采、优化教研。

1、组织好59名小学英语教师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为选手积极备战提供支持与帮助。通过初赛力争推荐出我区的优秀选手进入复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2、在成功举办第五届小学生英语短剧展演的基础上,积极畴备第六届小学生英语短剧展演活动,进一步促进我区小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提高。本届展演活动从上学期开始着手准备,6月份下发了展演活动的通知,9月3日前报名,9月14日召开领队会,10月10日进行初赛,经过初赛按比例精选出优秀节目进入复赛,力争推出一批更为精彩的节目。

3、本学期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开展两项活动:(1)期中后加强对区双优课一等奖选手进行说课辅导,为备战下一届双优课作好准备;(2)第十周与、区区际之间的骨干教师共同交流、研讨活动。以“四年级《新版小学英语》的课例交流展示活动”为切入点,通过交流查找问题,锻炼后备力量,备战明年的市双优课。

五、坚持教研与科研相结合,推动教研工作上水平。

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指导参加“全国第八届信息技术整合课”的英语选手的指导工作。完成东北师大课题的课题的结题工作,完成结题报告和工作报告,同时做好主要课题组成员的课堂教学实录的录制工作,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为课题的顺利结题做好准备工作。

六、加强教研信息化建设。

1、不断补充和完善各年级的“知识体系的框架”的整理,做好教材分析活动。将各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内容,按单元将知识点在学科网站上。

2、加强教研信息化的研究。继续学科网页及博客建设,不断探索网络教研的方式。本学期将及时更新网页内容,进一步完善学科网页管理制度,使之为探索学科网络教研对课改实验教师专业支持的途径和方法,共同构建网上教研的新模式发挥积极作用。

四年级下册期中总结范文第7篇

一、研读课标

钻研课标是深挖教材的基础《课程标准》是各种版本教材编写的依据和根本。作为在教学一线教师的我,每学期都深入研读课标,只有研读《课程标准》才能准确提前掌握重难点,明白交给学生什么,那些知识应该教,教到什么程度。才能不以“本”为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才能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重新组合。例如:五年级数学课本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讲到“0”是否是最小的偶数,这是我们要直接面对学生的一个难点和重点问题,绝对不能避而不谈,绕过去或者跳过去。我是这样给学生讲的:“自然数范围内“0”之所以是最小的偶数,“1”是最小的奇数,是因为偶数和奇数组成自然数,自然数就是整数;所以我们在研究数的整除、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是指除“0”以外的自然数,也就是说在研究“因数与倍数”里不包括“0”的自然数,因此,最小的偶数是“2”,最小的奇数是“1”。只有这样,学生理解了,就不再发生质疑。相应对学习“倍数与因数”这一单元的所有概念就容易理解且不会反复出错。

二、深挖教材

在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这点我深有体会。

1.只有深挖教材才能活用教材,才会自己解读课本,灵活掌握课本知识,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做到课堂新授知识游刃有余,保证了灵活驾驭课堂。也只有深挖教材,才能对所教章节的知识点前后做以个性系统调整分类归纳教学。不能就一节课讲一节课。例如五年级下册我在教完第一章《分数乘法》后,我没有按照课本上的章节教而是接着教第三章《分数除法》。原教材安排第二章是《长方体的认识》它主要的目的是给学生留一些空间害怕学生对分数乘法和除法混淆。而我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由于本班大部分学生细心学习习惯已经基本养成,不会出现乘除法混淆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将分数除法提前进行教学,既可以使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又可以使学生学习运用逆向思维加深对分数乘法的巩固和理解。更注重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2.只有深挖教材才能使学生学的扎实,掌握牢固。新课程的教材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情景图片很多知识零乱,对知识归纳整理的更少,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深挖教材,补充许多知识点,在备课上多下功夫。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时,课本上只给了我们一种方法列举法,而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数字太大时特别的麻烦。这时我就查资料给学生补充了三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方法即:短除法、观察法、分解质因数法。观察法里又有互质数这个概念,课本上没有出现,这时我又给学生讲了互质数的概念;分解质因数法又要告诉学生再怎样分解质因数;这时问题又来了,许多同学质数、互质数、分解质因数又混在一起了,接着我告诉学生三者的区别。经过这样循循渐进的教学,学生一下豁然开朗。最后我再告诉学生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步骤:一看、二想、三做。并且分别进行了扎实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因为学生掌握了有效的方法学起来轻松,有条理,所以我们班学生的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错误率几乎为零。四年级上册简便运算教学时,我先认真挖掘教材,确定重难点,然后总结运算定律: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减法运算性质、商不变性质。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这七条运算定律及一些常用的简便计算方法,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简算练习,例如67×99和67×99+67这种易混的题让学生练反复,反复练,在计算实践中体验简算的意义、作用与必要性,强化学生自觉运用简算方法的意识,提高了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率。所以三年以来我班考试中简算题的正确率几乎为100%。五年级教学《比较分数大小》时,课本上用通分比较,而我在一本资料上查到可用“十字交叉法”比较,这种方法运用在填空、判断、选择题时,简单、速度快,准确率又高,我就大胆运用,收效极好。分数比较大小使用传统方法,但也可以用此方法检验正确程度。

3.只有深挖教材,才能确定本节课采用什么方法教最有效。才能把知识点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才能使教学起点从学生不会不懂的地方开始。例如我在本学期六年级《圆的面积》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剪、拼、画图等自己总结得出圆的面积的公式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自己经历了才记忆最深。课后复习时我感觉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的很好。还有三年级《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我也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些环节不是盲目的,无序的。需要课前精心的准备安排,否则课堂乱而无效。

4.只有深挖教材,教与练才能有机结合。新课标的数学教材,练习题很少。我一直根据课本知识的重难点,在备课时结合大小练习册及单元测试、期中期末测试平时分层练习,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前大小册子的期中期末测试题,早被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消化了。这样避免了考试前的盲目练习。

5.只有深挖教材,才能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总结出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作者单位: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塔坡小学)

四年级下册期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是人类的人格素质中最关键的构成要素,虽然当前许多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师已经认识到了为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着手引导小学生养成对英语学科的积极情感,但由于部分英语教师尚未掌握培养小学生积极情感的策略或没有转变过去的教学思维,因此难以在英语课堂上取得理想的情感、态度培养效果。为增加诸位同行对小学阶段英语情感教育的认识,笔者以自身经验为出发点,提出了引导小学生对英语知识养成积极情感的策略。

一、对英语知识的导入方式进行改良,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

学生处于小学阶段时,对一门学科的认识与喜爱主要立足于自身对这门学科的主观感受。要想让小学生对英语课程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英语教师应该对过去常用的英语知识导入方式进行创新,并运用适宜的技巧为小学生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比如,英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四年级上册Unit4“Friends”这章内容时,可以在讲课之前,让学生尝试运用英语简要介绍自己的好朋友。为提升课堂导入活动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让小学生为自己和朋友起一个英文名,并运用英文名进行介绍。采用这样的方法导入课文知识,不但能够调动小学生参与英语活动的主动性,同时还能使小学生体会到应用英语的作用和价值。又如,在讲三年级上册Unit 4“We love animals”时,可以在课前给小学生播放英文版的《功夫熊猫》,然后再导入课文内容。在观看了影片之后,教师可以从中指出一些常见单词与常用的会话句型,使小学生能够在欣赏电影的同时,学到有用的英语知识,令学生感受到认识单词、掌握英语句型的趣味性。此外,教师可以主动和小学生讨论电影的情节,拉近教师和小学生的情感距离。

二、通过师生交换身份的教学策略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

要想使小学生对英语学科和英语教师养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可以主动认识和掌握英语知识、接受教师的教育与指导,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换身份的方式,让自己能够理解学生的心情,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教师的情感、态度,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认识与理解。比如,英语教师在给小学生讲解六年级上册Unit 4“My Holiday”这章课文时,可以先抽出10~20分钟的时间,让小学生运用英语谈谈自己在假期中的经历,同时教师也可以与学生分享一些自己在放假期间的见闻或自己参与的户外活动。随后,教师要为学生简单地介绍一遍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与单词。完成了基本内容的讲解之后,教师要运用余下的时间开展师生互换活动,通过投票形式或推荐的形式选出1~2名学生尝试充当英语教师的角色,而教师也要坐到学生的座位上听学生讲课。开展师生互换的活动,不但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体谅教师,让教师理解学生。

三、根据小学生的喜好选择英语资料,拉近师生距离

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师可以结合可能并根据小学生的喜好来选择英语学习资料,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对英语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比如,教师在为小学生讲解五年级下册Unit 4“What are you doing”这章课文时,除了给学生介绍课文提及的现在进行时知识外,还要为学生扩展时态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把英文精简版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部小说作品,并将其中涉及时态知识的具体和段落点出来。比如红心K曾说过“Begin at the beginning and go on till you come to the end then stop.”这句台词包含多种时态,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对句子的结构进行探析。

总之,在小学阶段课程改革工作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人们对小学英语中的情感、教学教学环节越来越重视。担任小学英语教师的教职人员必须提升自身开展情感教育工作的能力,同时必须更新自身的英语教育思维,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活动,引导小学生在认识英语和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作者根据自身在小学阶段的英语课堂开展情感、态度教育的经历,总结了几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陆燕绮.浅议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2):699-701.

[2]卢海燕.让学生在听力中找到自信[J].新课程学习:上,2011(07):165-167.

四年级下册期中总结范文第9篇

1.从问卷调查中引发的思考

信息技术的课外延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应该以课堂探究为前奏,以课外探究为后续,开展跨时空、全方位、多角度的延伸活动,但现实的课外延伸学习状况却不容乐观。

为更好地了解小学信息技术课外延伸活动的现状,2012年6月随机对我片区三至五年级100名学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如下(序号为调查选项,括号内数据为调查结果):

问题一:老师会布置信息技术课外延伸作业吗?

1.经常(6%);2.有时(15%);3.偶尔(31%);4.不会(48%)。

问题二:对课外延伸的作业,你怎样对待?

1.很认真(19%);2.比较认真(30%);3.不认真(25%);4.不清楚(26%)。

问题三:课外任务完成的情况老师会检查吗?

1.经常会(10%);2.有时候会(17%);3.很少(43%);4.没有(30%)。

问题四:信息技术课外活动老师会一起参加吗?1.很多(9%);2.一般(16%);3.很少(58%);4.没有(17%)。

问题五:在信息技术课外延伸作业中,你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1.其他作业多,没时间(7%);2.缺乏老师指导(23%);3.家长不支持(62%);4.其他(8%)。

2.成因分析

从以上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课外延伸的参与率和有效率都很低。那么,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何在?我们不妨从以下角度去分析:

1)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外延伸活动的误解

教师常把小学信息技术看成是一门“副科”,课堂上都是马虎应付,就更谈不上重视学生的课外探究实践活动了。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课外活动不重视,不予以指导,不予以鼓励,学生很容易对延伸活动半途而废,或者就是不加理睬。

2)教师“走过场”的教学设计

课外延伸的学习是学生学用结合、深入探究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并未引起信息技术教师的高度重视,显得非常随意,让人感觉可有可无,只是一种流于形式的行为。课后延伸原本应该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但在教师的随意对待下,变成不断麻痹孩子积极性的无效延伸活动。

3)小学生课外自行探究能力弱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少,思维还不够完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各种困难。小学生的兴趣激发快,变化也快,注意力不能持久,在遇到困难时,如果教师不适时推助一把,那么就会阻止学生课外探究与实践的步伐。

3.我的观点

后置性作业,又称为后置性学习,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上课之外的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是信息技术教学从课堂向课外的有效延伸,使学生带着课堂中所学到的信息技术走向社会生活,积累与丰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活动经验,提升信息素养。

既然现实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外延伸学习状况不容乐观,那么我们必然要寻求一种提升其实效的有效载体。我们认为精心设计后置性作业,保证作业的有效实施,是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延伸实效的重要策略。

二、实践探索

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延伸部分,后置性作业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深化过程,其作业内容应适度开放,向课外延伸,与生活接轨;作业形式应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强实践性、探索性,促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获得新知;作业的指导与评价应有效、到位。

1.后置性作业的内容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中,后置性作业的内容大致有两个方面:课堂的重难点和课堂上遗留的内容;校本活动的内容。

1)抓住教学重难点,合理延伸

技能的形成需要不断的训练与提升,然而信息技术课一个星期只有一节课,这样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后置性作业进行课外延伸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三年级上册的画图中,课堂上学生通过椭圆和曲线工具完成了“气球”的练习,在设计后置性作业时,围绕椭圆和曲线这个教学重难点,要求学生利用这两项本领设计相应的图案,将课内知识适时延伸并到课外深化拓展。

2)捕捉遗留问题,适时延伸

一节信息技术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学生还在继续探究、交流某些问题,下课铃声响了,在学生的叹息声中,往往课堂就这样草草收场。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课堂上意犹未尽的探究点,设计后置性作业,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去。例如,三年级上册的画图中,颜料盒是学生极感兴趣的内容,以往常有学生因为精心调色而无法完成课内练习。此时,设计一个“‘五颜六色’靓衣裳”的延伸作业,将课堂上费时的调色问题延伸到课外的活动中。

3)打破学科边界,融合延伸

模糊学科边界是以打破现有学科之间的界限,揭示并强化各学科知识在结构上的内在联系为基础,逐步完善成形,向专题形式发展。例如,四年级下册“小小编辑”一单元内容,主要是掌握Word类软件处理图文的技能。此时,和语文学科教师商议共同设计一份板报的课后延伸作业,内容由语文组商定,设计与实施方案由信息技术组商定,最后在各个班级的展览墙上展示。

4)立足生活实际,应用延伸

后置性作业可以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灵活拓展,开发新的作业资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料,拓宽发展空间,从而营造多元健康的学习文化生活。

(1)基于校园生活,满足个性需求

校园生活系列开发的目标在于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轻松、和谐的氛围,以期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组的传统小型竞赛项目“笔画新年”,课程形式丰富多样,学生喜欢,乐于参与,始终是在愉悦中享受教育。

由于信息技术课每周的课时数少,所以很多时候是在课外开展。结合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化活动,使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够有机会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信息技术“作业”,而且还像逛“超市”一样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活动。

(2)传承本土文化,突出自主协作

本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人、自然、社会的关系,是在生活、自然、生态、习俗等方面各具特色、自成体系的文化。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数字名片”(如表2)的后置性作业设计。

根据“我的数字名片”所提供的内容重组、活化后的内容,基于本地文化的作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走进生活画卷,丰富个性体验

后置性作业将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以发展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合作精神、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例如,“互联网有约”(如表3)的作业设计。

现在上网对孩子来说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了,让孩子们通过与此相关的作业任务能真切感受到网络带来的益处,同时深刻体会到它对心理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以及对传统道德规范的冲击[1]。

2.后置性作业的类型创新

1)游戏型作业:主动练习技能,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型作业将知识蕴含于游戏中,是学生最喜欢的信息技术作业。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感觉到信息技术作业是一个游戏的天地、学习的乐园[2]。“认识键盘、指法练习”(如表4)的作业设计,有效地抑制学生对打字感到厌倦、乏味的心理。

学生回家玩儿打字游戏,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再玩儿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又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2)实践型作业:灵活运用知识,提升操作能力

教师设计一些实践活动,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收集信息等途径来增强运用信息技术服务社会的能力。教师在施教第六册“让照片别具一格”(如表5)这个内容后,布置以下的实践延伸作业。

这样的作业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促进这些能力之间的平衡,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3]。

3)创作型作业:激活个性与潜能,重在个性展现

作业必须适应孩子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被动适应预先规定的作业。学生会更乐于自由想象、自由创作。教师在施教六年级下册“房间的布置”(如表6)后,布置以下的实践延伸作业:

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创作型作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和成功者。

4)整合型作业:丰富作业外延,重在综合应用

整合性作业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不是单纯学科知识的运用和延伸,而是需要综合运用知识来认识、处理、解决问题。根据四年级下册第15课“设计标志”(如表7)和PowerPoint中的“自选图形”设计“交通标志我知道”的后置性作业。

类似这样的作业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这里不仅需要孩子有比较娴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信息搜集处理水平,此外还需要整合其他学科,对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从而激活各自的潜能[4]。

3.后置性作业的激励评价

加强后置性作业的指导、评价与激励体系建设,多形式展示学生课外探究成果,努力争取家长对学生信息技术课外延伸探究活动的支持。

1)突出指导:注重后置性作业过程的交流

后置性作业不是布置下去就完成了,必须还要回归到课堂中来,这样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才能体现出来。

注重课外延伸探究过程的交流。学生课外的延伸活动,需要课堂上的适时调控。在课堂上初次交流、布置好后置性探究延伸活动后,学生着手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安排课堂上的某些时间进行实时的交流。

注重课外延伸探究结果的交流。我们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了解课外延伸探究活动:一是过程流,二是学生探究结果的汇报交流。总结性的交流对后置性课外延伸活动反馈信息的掌握更加重要。

2)凸显激励:注重后置性作业成果的交流

开汇报会:引导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实践、自己探索、自主合作,就课外了解、调查、实验操作中的情况在同学间交流、讨论、然后在班上向大家作汇报,看哪些同学知道得最多,哪些同学讲得最具体。

成长电子档案展示:成长电子档案评价不仅体现过程评价,同时也体现学生自主评价,并且强调自我纵向比较。通过校园网络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一只“成长电子档案袋”。学生每次必须以真实姓名登录网站,对其作品进行评价,并进行学期测试、阶段性总结评价。档案袋包含学生认为最能展示他成就的有效作业。例如,学生自选优秀作品(包括课外创作的作品),自己收集的有关信息技术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写的信息技术小评论等,由学生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保存到电子档案袋中,存放时可与过去的作品比较,不满意的作品可以取出,定期展示给家长观赏、评价。成长档案中的作品,可在期中和期末进行展览[5]。

网站作业展示区:每位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有效作业上传到网站并附上自己的简短评语,其他同学也可以对作品进行适当的评价,并为作品评级:优秀、良好、合格。学生可以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学习同学的优点,改进自己的缺点。

3)关注生成:注重后置性作业生成问题的交流

注重后置性作业的生成问题的交流,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力量、可能性和能力,找准教学目标、教材与学生的最佳结合点,因人而异,以学定教[6]。通过对后置性作业的交流和关注,学生不但掌握、了解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方法与习惯,而且会更多地融入自己的思维,感受到课外延伸作业的快乐和家庭的温暖。

我们可以将生成的问题划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分别进行处理。

抓“近相关”生成问题。这类问题是课外延伸的深化与拓展,这就要求我们抓住这一良好的契机。当然,有些问题需要花较多的课外时间,可以有效地将课外研究和课内讨论结合起来。

取“远相关”生成问题。“远相关”不是“不相关”,这类课外延伸问题往往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最终起到提升整个后置性作业有效性的作用。对于这类生成问题,我们要懂得取舍,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其次才是如何利用与拓展延伸[7]。

三、思考

1.教师如何更好地适应后置性作业

设计与实施后置性作业,增加了教师上课的跨度、深度和灵活度,使备课层面拉宽、难度加大、工作量增多,这对教师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教师如何更好地适应后置性作业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2.争取家长更多支持,提高后置性作业的实效性

有不少家长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信息技术这个学科,从而导致对后置性作业,尤其是一些探究活动的反对。因此,我们还需要逐步引导家长走进孩子所探究的信息技术学科领域,消除对“玩电脑”的成见,了解学科价值,在家庭、社会中形成浓厚的课外探究氛围。

参考文献:

[1]王敏军.互联网有约[J].信息教研周刊,2009(2):26.

[2]王敏军.巧用游戏,突破难点[J].信息教研周刊,2012(7):19.

[3]王敏军.对“用ACDsee浏览和编辑图片”教学的反思[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22.

[4]王敏军.小学信息技术实践性课外作业例谈[J].信息教研周刊,2010(17):19.

[5]王敏军.小学信息技术差异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Z].富春五小,2010.

[6]叶青.浅谈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8):44.

[7]许晓春.让科学真正走进生活――浅谈小学科学学科课外延伸的实施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2010(2):54.

四年级下册期中总结范文第10篇

一、课前准备:充分备好德育内容

从课程分类来看,毕竟小学科学与德育分属于两门不同的学科,再加上许多小学科学教师本身就不是德育教师,因此,要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应当要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性工作。一方面,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深刻剖解科学教材的内容和目标,仔细斟酌课程资源结构,并从中提炼出所要渗透的德育内容;另一方面,应当做充分预设的工作,即思考如何将科学知识或技能与德育观念和内容进行良好地整合,以促进双方的共赢发展,才不会导致两种教学目标分道扬镳,让学生不知所措。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照相机和眼睛”时,为了在本课渗透一定的德育内容,教师应当充分挖掘“照相机”与“眼睛”背后的工作原理,并从这些原理和配置中总结出德育内容。一要正确地使用照相机,如电池的使用、按键的使用以及相机的保养等;二要学会健康用眼,在引导学生通过认识近视等眼病后,引导学生适度用眼、注意休息和营养以及经常做眼保健操等。这样一来,教师心中明晰,既明白本课应当进行哪些德育渗透,又明白本课应当在哪里进行重点性的德育教育,做到胸有成竹。

二、课中渗透:无形传输德育知识

教学阶段是一堂课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成败,而且影响着学生对既定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所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巧妙地渗透德育内容,关键是要做好实际教学的组织安排工作,不能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科学原理,而只留一小部分来单独进行德育教育;也不能为了渗透德育,干脆将小学科学课变成了一堂死气沉沉的训导课。实际上,我们应当将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线索,而将德育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成分,恰到好处地结合相关科学知识进行无形中的传输。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骨骼、肌肉的保健”时,由于本课所要传输的德育知识非常多,教师应当正确处理好科学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关系,首先,教师可以用《健康歌》作为课堂的导入,并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其次,感知骨骼与肌肉对人体的重要性,为学习后续的保健做奠基。再次,教师通过组织学生现场讨论和交流“体育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影响”后,引导学生综合概括出:适当的体育运用能够起到保健作用,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同时,教师还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认知营养的保健作用。

三、课后强化:注重巩固德育观念

道德知识和社会规范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所以,如果教师单纯地希望通过一两节科学课的德育渗透,学生就能终身习得,那这种教师不能算作是“无限相信学生潜能”的优秀教师,而只会让学生顾此失彼,最终一无所获。因此,在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暂时性习得一定的德育知识和内容后,小学科学教师应当立即进行课后强化,通过各种有效任务的设计,让学生完成一个个的训练和实践任务,以增强学生的德育观念。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电与生活”时,教师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各种有效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安全用电”的德育意识后,为了巩固学生这个基本的规则和观念,教师为学生设置了一个课后活动任务:既然我们已经了解到安全用电和正确救助触电者的方法,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周边生活,看看对周边人安全用电现象以及救助触电者的调查情况以及基本结果如何,看看他们是不是比你聪明。在一星期之内,只要教师能够督促学生进行真实的调查和实践,学生就能在这星期中反复训练和重复学习到的德育知识,从而在脑中得到不断的强化和记忆。

上一篇:五年级英语期中总结范文 下一篇:数学期中考后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