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3 21:18:29

水墨画教案

水墨画教案范文第1篇

1. 从“兴趣”入手,激发孩子绘画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水墨画教学过程中我们用游戏形式来激励孩子学习的兴趣,将游戏贯穿于活动的始终。在活动中首先引导孩子欣赏中国水墨画,介绍中国的水墨文化,引起孩子的兴趣,再通过提问方式来引导幼儿思考这些中国水墨画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这时,再带领幼儿认识水墨画所需的工具:砚和墨。

2. 充分观察,拓展思路,培养儿童拥有一双善于看的眼睛 儿童主要是用眼睛来认识这个丰富多彩世界的,所以,眼睛看到的形象是儿童积累表象的第一途径。而儿童的看非常偏重兴趣,好奇心驱使他们对有变化、新奇的事物可以进行长时间的注意,特别是对事物的基本特征、结构关系需要提出重点观察的要求,同时再启发性地提一些较开放性的问题,从而给幼儿留有较大的想象空间。在体验浓淡墨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常采用探索法让孩子自己尝试。为此,我设置了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为孩子们准备两幅深浅不同的水墨作品,通过老师的提问引导孩子们发现这两幅画有区别,为什么?

了解水墨画的特点,如:看看这两幅画是用什么画的?这两幅画有区别吗?为什么有深有浅,谁知道这个秘密?

第二环节就顺理成章的让孩子通过借形想象来发展孩子思维能力。

欣赏水墨作品,寻找画里的秘密。

3. 从“多种设计”入手,改变单一化教学 在教学中比较注重让孩子带着问题学习。使孩子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孩子动手操作前先引导孩子欣赏水墨故事视频,通过科技的手法让孩子充分体验墨在水中的变化。通过提问:当墨滴到水中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让孩子充分的了解到墨在水中每一次流淌都会变成一幅很美的画面。

在教案中就使用了视频进行欣赏(央视水墨片头)

师:看这是什么?(水)当墨滴到水中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请看大屏幕。

师:好看吗?你看到了什么?(小结:墨在水中每一次流淌都会变成一幅很美的画面)

4. 给予机会,促进创造 《纲要》在艺术教育中要求指出:“教师要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在水墨画的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既要引导幼儿掌握基本的表现技法,还要尽可能多地为孩子提供想象和创作的机会,而水墨画的命题和目标就应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一旦命题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目标适度就能引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幼儿就有了发挥自己想象的空间,他们的表现欲望就能得到满足,他们就可按照各自的愿望进行创造。在本节活动中首先是教师示范滴墨拓印,在这过程中尽量的吸引孩子的目光,认真的看老师操作的过程,并尽量记住老师说的重点,奇迹出现了,纸上出现不同的花纹,老师要做的是转动手中的作品让孩子从各个方向观察水墨范例,大胆想象讲述:猜猜老师的画中会藏了什么呢,你们发现了什么?我们从不同的方向看看。

幼儿要亲手体验操作了,第一次操作,老师提出示范范例时的要求,提醒幼儿转动画面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到更美的故事。操作完成了,通过幼儿讲述分享画中的故事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可以养成注意倾听的好习惯。提炼出好的故事,让幼儿通过互相的分享寻找,发现别人不一样的故事。

5. 想像添画 幼儿水墨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幼儿个性、尊重幼儿选择,允许幼儿超乎寻常的表现,而且还要积极地鼓励他们打破老师原有的设计,大胆地把自己地感情释放出来。而想像是创造想象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儿童的想象由于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带有较多的想像的性质,在这种想像中,常常把现实事物加以夸大或缩小(如指头大的小孩),甚至可以使事物随意变化(一会儿变成青蛙,一会儿变成仙人)”。

幼儿点睛添画

在活动的作品中从滴墨拓印产生的激励效果看,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幅山水画。让孩子在空白的地方添加一些小小的有生命的、彩色的东西,目的是不破坏原来的肌理,同时也期待能赋予画面生命的美感。在添画的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故事添加画面,使故事更加生动。

展示作品

故事添加完成,引导幼儿相互欣赏、讲述。(根据水墨画的特点,背景图采用了古香古色窗花式与荷的搭配来体现作品的韵味)说说你添画了什么?在这幅画里有什么样的故事?

水墨画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墨画;动漫;开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35-2

在幼儿园,我们选择了水墨画动漫这种逐渐被人们遗忘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开展活动,在开展水墨画动漫的活动之前,我们心中存在着顾虑:当代幼儿接触的事物丰富多彩,变幻多姿,对水墨画这种不太熟悉的事物会不会不感兴趣?活动开展会不会不能按照预期达到目标?事实证明,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现在的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超出我们的想象,水墨画动漫这种对于成人来说的“古老”事物,摆在孩子们面前却是一盘新鲜菜,他们对水墨画的感知完全是本能的,天然的,不按章法的,走进了水墨画,体会其别的韵味,从孩子的眼中,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欣赏水墨画动漫作品

1.水墨动漫的选择。选择一部幼儿喜欢的水墨画动漫作品,需要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认知水平,中班幼儿对事物有了一定的理解力,对故事中的情感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能力,因此,我们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故事性较强动漫作品,以这些作品作为依托,围绕这个动漫作品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小蝌蚪找妈妈》,小蝌蚪的生长变化,故事中出现的小动物,都是幼儿比较熟悉、感兴趣的事物;同时,我们也会选择一些意境好的,能激发幼儿感受力的动漫作品,如《山水情》,让幼儿欣赏,感受作品中山水变化,景物与人物的交融,不同的动漫作品。我们在让幼儿欣赏时,不同的作品侧重点也不同,但相同点都是水墨画,有的是彩色的,有的是黑白的,有的是具体形象的,有的是写意的,有的是充满了想象和幻想的,帮助幼儿理解和感受水墨画动漫的多样性,以及水墨画独特的制作手法,从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意义。

2.水墨电影的欣赏。只有接触大量的水墨画动漫作品才能走进水墨画动漫的世界,在观看了大量的水墨画动漫后,幼儿产生深刻的印象,渐渐喜欢上水墨画这种特殊形式的动漫。以电影院的形式开展观影活动,能在平行班内流传优秀的水墨画动漫作品,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交流,扩展幼儿的视野。在开展电影院活动时,每个平行班都根据自己班推荐的优秀动漫制作海报吸引幼儿注意,同时,设置了购票处,制作了电影票,电影院座位排列参照现实,幼儿根据自己的选择,购买电影票,根据电影票的座位号入坐,进行观影活动。事实证明,这样的形式受到小朋友的欢迎,在这样的场景下,幼儿注意力更集中,更专注,对影片的感受更多。

3.水墨教学的开展。在中国画中,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想让幼儿对水墨画动漫有更深入的了解,必须开展以水墨画动漫作品为依托的教学活动,在选择了一个适宜的动漫作品后,设计教案,组织教学,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制定发展目标,通过教学,完成目标。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作品,在教学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我们就开展了以下一系列活动:从欣赏作品到感知作品的制作过程,了解水墨画动漫的起源,到认识毛笔,亲手画一画小蝌蚪,剪一剪作品中的角色,创编故事情节,进行续编活动等等。

4.水墨主题式亲子制作。让家长参与到水墨画动漫活动中,首先,家长对水墨画动漫的了解比幼儿更深入,目前,大部分家长都是80后,是看着这些“古老”的动漫作品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对这种传统文化有更深的感情。在亲子创编水墨动漫故事并制作故事图书活动中,家长更愿意把自己的一些情感放入制作中,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在制作时,家长通常能手把手地教给孩子绘画的技巧,如毛笔的握笔姿势,提笔、顿笔,比教师教更细致,更有针对性,幼儿的绘画技巧提高很快,很大程度上是家长的指导作用。

二、体验水墨画独特的魅力

1.认识水墨画作画工具。水墨画作为动漫的呈现方式,具有浓厚的民族韵味,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需要得到观赏者的认可,必须要了解水墨画的作画工具。向幼儿介绍毛笔、宣纸、水粉颜料、调色盘等,使用这些工具作画,能充分体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让幼儿知道这些作画工具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遍布全世界,得到了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人们的认同。

2.尝试进行水墨绘画。水墨画就是用毛笔蘸着墨和水的合成物,描绘在宣纸上的一种绘画形式。水墨画绘画,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活动,通过绘画,让幼儿直接感知水墨画的特点,用毛笔在宣纸上作画,理解宣纸与白纸的不同(质地)请幼儿进行比较,指导国画需要特殊的颜料――墨汁,并了解墨汁的深浅变化(水稀释),正确的是用毛笔,知道细的地方用笔尖画,粗的地方用笔身画。在开始阶段,让幼儿进行随意地涂画,从大色块到粗线条再到细致的描绘,从涂鸦到具体形象的临摹,从中体会水墨画水和墨汁交融的变化。接着,在幼儿已初步掌握水墨画表现方法的基础上,启发幼儿用水墨画的表现方法根据主题进行创作性绘画。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讲述能力,使之萌发爱美的情趣。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幼儿用其他的方法感知水粉颜料的特征,如用棉签点画,用宣纸做彩色染纸,拿报纸球印染制作花布等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让幼儿感知宣纸的特性,水墨画的独特性。

三、水墨画动漫的演绎

演绎是水墨画动漫再现的一种方式之一,它能够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动漫作品的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提升情感体验。因此,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两个水墨动漫演绎平台,让幼儿在演绎游戏中尽享欢乐。

1.语言区的水墨动漫演绎。语言区里我们布置了一个“水墨动漫再现”表演区,这里投放着幼儿亲手以水墨画形式绘画、制作的动漫人物角色头饰、指偶;墙上再现着亲子合作完成并已欣赏过的水墨动漫故事画面;布置着可以更换的、不同故事的演绎背景。幼儿可以随意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头饰、指偶,独立或结伴表演动漫电影故事情节。幼儿在场景中自由地做动作,和同伴用故事中的对白对话,不仅发展了语言能力,对作品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还提高了幼儿的表现力及创造力。

2.小舞台的水墨动漫演绎。在角色游戏中,小舞台是大家普遍都会创设的角色游戏。《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水墨动漫故事表演性较强,因此被我们选定为小舞台节目来表演。在演绎的过程中为了渲染浓厚的故事情节氛围,我们除了提供了生动、形象的道具外,还为幼儿配上了水墨动漫作品中出现的背景音乐,小演员们的动作、表情、手势、对话在舞台环境的衬托下演绎地更加投入,成为了小舞台节目表演中的一个亮点,倍受小观众们的厚爱。幼儿通过演绎水墨动漫故事,模仿其中助人为乐的行为,使用礼貌语言,较好地促进了幼儿情感地发展,有效地培养了幼儿的审美素质。

四、水墨画动漫区域游戏

1.玩色游戏:在动手区开展玩色游戏,教师提供了调色盘,调好了各种颜色,放在海面里,保证每次操作时,都有颜料可以使用。提供多种多样的工具让幼儿操作,如:棉签、纸团、印章、毛笔等,让幼儿自由地操作,尽情玩色。如进行混色游戏,将不同的颜色装在两个瓶子里,中间用软管连接,让幼儿把一个瓶子里的颜料挤压进另一个瓶子,观察瓶子里颜色的变化,感知颜料的相溶性及不同的颜色混合后变出的另一个颜色,幼儿非常感兴趣。

2.水墨画拼图:在益智区提供水墨画动漫的截图,制作成拼图让幼儿进行拼图游戏,在拼图过程中说说图上是哪个水墨画动漫,它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等等。

3.动漫排序:提供几套动漫的截图,让幼儿找出同一个故事的图片,在进行故事情节的排序,帮助幼儿复习动漫作品,感受作品定格的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4.制作游戏:在美工区让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漫作品人物角色,制作相应的头饰或指偶;参与绘画、制作动漫场景,并将这些作品投放于语言区、自主性游戏中的表演区。通过亲自制作语言区及表演区游戏材料来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使其在游戏中玩得更投入。

在区域中开展水墨画动漫操作活动,把动漫作品带到幼儿的生活中,让幼儿能充分地体验,感知水墨画的特征,从而喜欢上水墨画,感受水墨画的意境美。

水墨画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童;水墨画;青蛙;教学案例

中国分类号:G613.6

1.案例背景

美工课一直是幼师专业极为重要的一门课程,而作为技能课,课堂练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因此,课堂练习需要让学生能充分掌握练习的内容和步骤。而对于教师来讲,课堂上只能在最少的时间完成最有效的示范,不能占用过多学生的时间。这样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教师的示范无法让所有学生掌握练习要求,而个别指导毕竟时间有限,无法解决全部学生在练习中的问题。学生的数量和对学习知识的渴求与教师的精力出现了矛盾,这就经常导致我们美术技能课上有学生在练习时“瞎画”,课后作业不能按要求完成。

针对这个问题,姚老师在本次公开课上做了一个尝试,课前的精心准备是否能够让课堂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呢?能不能够解决一直困扰我们美工老师在技能课上的矛盾呢?

2.案例呈现

按照正常的上课流程,姚老师在理论知识的新授完成后进行了儿童水墨青蛙的示范,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开始练习。这时候,明显有一部分学生还呆呆地看着老师,一副云里雾里的样子,显然是将老师的示范过程有所遗忘,无从下手。对于这个现象,姚老师早就有准备,说道:“大家在画的时候可以看一下PPT上的视频。”学生一听,都充满好奇地抬头看,原来那是姚老师课前就已经录下来的一段青蛙水墨画绘画步骤的视频,由于老师在视频中和现场示范画的是一样动态的青蛙,学生一下就回忆出来绘画的步骤。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被激发出来,原来略有“迷茫”的同学也开始准备工具材料,跟着视频一起画。显然姚老师在课前准备的视频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效果,老师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对个别问题较大的学生进行辅导。练习了一段时间,甚至有同学举手展示自己的作品,说:“看,老师,我画比您好!”“非常好,这位同学已经可以把青蛙画得活灵活现了呢。”姚老师的表扬让班级学生顿时“砸开了锅”,纷纷要展示自己的作品,或有更加投入的练习,争取能够赶上同学。

当同学们已经能够熟练的绘画蹲着的青蛙时,姚老师提出:“同学们,我们来画一画跳起来的青蛙好不好?”学生们都积极地回应:“好!”此时姚老师并不着急做现场讲解示范,而是继续打开另一个视频:是课前准备好的游动的水墨青蛙绘画步骤。

“同学们,根据黑板上的归纳和视频,大家能不能自己练习呢?”姚老师接着问。

“可以!”显然有了第一段视频的基础,学生对于学好该内容充满了信心。

看着同学们这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姚老师的课前准备已经完全达到了目的,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四十分钟。

3.案例评析

学生多、时间紧、任务重,三者一直是存在于技能课上的矛盾,老师的精力和注意力无法关注到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练习,常常导致学生练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效果差。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老师们不断进行探索,而姚老师的这次微视频尝试给技能课授课形式上带来了新的突破。

1、了解学生,了解教学,把握课堂节奏。掌握课堂的节奏是教师最基本的素养,而要能够很好的让课堂节奏跟着教师的步伐走,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的准备,既要备教案,还要备学生。通过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对该课程的认识,能够预设到课堂上会出现的问题,从而在备课时就将其考虑在内,那么,课堂节奏将是一首完美动人的旋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领略课堂内容的风景,并融入这个风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正是因为有教师对学生和课堂的了解,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教学形式多样化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课堂效率是教学的灵魂,技能课中,这个灵魂就体现在学生的练习中。如果教师无法关注到所有学生的问题,不如就让学生自己来寻找发现问题。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使得教学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师单一的讲授、示范中加入多媒体的使用,就如本课采用的微视频的教学方式。微视频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反复播放的功能让学生可以边学边练,不断地进行修改、进步,甚至探索。而教师也无需担心课堂练习时顾及不暇,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在学生中寻找或好或坏的典型,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微视频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不一样的指导,学生投入了学习激情,自然能够收获学习成果。这样就能够解决学生多、时间紧、任务重的矛盾,达到双赢的效果,技能课的效率还能不提高吗?

3、包容学生适度的“嚣张”。都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虽然我们不能绝对的赞同这句话,但是放在当今课堂中,不无道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存在“无信心”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会说出一些“出格”的话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这时候老师的作用就在于给足学生面子,并能够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回报,不仅给与学生肯定,让其增加自信,也激发了其他学生好胜的心理,增强课堂学习氛围。师生互动中体现人本主义教育,抛开传统教师为尊的观念,走下讲台融入学生。

4.结束语

水墨画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对话 阅读教学 新视点

新课程需要有新的理论观,教师对此要具有新的认识、新的观点,开放的理解语文课堂,理解新课程下的“对话”。

一、平等的互动是对话的基础

现实中的谈话和交流往往不对等,各自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观点,以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语文中的对话是一个更复杂,更深层次的交流过程。老师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与对整个自然界的认识之间,往往具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这几者之间就产生矛盾的冲突,这就需要民主与平等来协调,只有这种多方之间的平等,民主,公正,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与交流。

二、思维的碰撞才有对话的精彩

语文具有综合性,语言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的信息。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读来会读出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为了引发对济南的冬天是“水墨画”的思考:

……

师:想不到济南的冬天是如此的色彩斑斓,怪不得老舍先生要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因为下雪之后的济南就像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

生:其实冬天的济南也不尽是色彩绚丽的图画,课文中说它还像张“水墨画”,还是唐代名手画的呢。

生:我反对,这里的“水墨画”指城外,不指济南城

生:这样的理解太片面了,济南是个广义的概念,是没有专指城外或城内的。

师:同学们认为济南是仅指济南城吗?

生齐答:不是。

师:但刚才我们这位同学说“冬天的济南还是一幅水墨画”,如何理解?

生:冬天吗,城外的小山看不分明,所以大概都是黑色的,还有一些白雪,所以称为“水墨画”。

生:还有屋顶的颜色也是黑色的。

这样的过程才是思维的对话,这需要每个人去包容的理解其中的信息,正因为这样的对话 ,才使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彼此碰撞,激荡,交融,才使得语文课堂更具有深度和厚度。

三、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的目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理应属于学生。对话的过程应围绕学习的主题,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的预设、问题的设置、主题信息的筛选等方面要考虑切实解决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沉淀下属于自己的更多的东西,这个过程正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长”了,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1、教师要多元的解读文本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策划者”。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我们解读文本的基本途径是教参。但是,我们也不能局限于教参对文本的理解。时至今日,仍有许多教师习惯于搬用教参上对文本的理解,用“一元”压制“多元”,或不对文本作深入的解读,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多元感悟缺失引领。其结果是不仅失去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和对教参的思辨能力,而且使阅读教学的“对话”贬值,正所谓以其昏昏,怎能使其昭昭?没有高屋建瓴,哪来“对话”质量。

2、学生要充分的的阅读文本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在能力,关注学生的发展。语文课堂作为学生读书的场所,教师要保证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潜心读书,调动其自身的经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为展开有效的对话奠定基础。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在琅琅书声中,在静思默想中,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那种只让学生才读二三遍书就大谈感受的做法,只会使对话显得空洞而又苍白。

3、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以往的课堂更多的是教师的表演,教师按事先编制的“剧本”,沿着固定的路线和方向,表演完一幕幕“教案剧”。学生思维的火花不但没有点燃,反而在一点点的机械,僵硬。新的观念是每一堂课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偶然性,突发性,不可预见性,这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思维和知识结构特点,灵活调整预设方案,为学生构建对话的平台。把学生的思维层层引向深入。使课堂充满了创造性,这一个个的话题都是在师生的对话中自由引发的,当然,这也是教师在不断的总结和实践中,才能磨练出来的“功夫”。

四、设身处地,让对话深入学生的心灵

新课程首次提出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到方面设计和实施课程的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的是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就是要用言语来哺育心灵,用刘云生老师的话说,这就叫“滋育心根”。只有那些沉淀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才是最有用,最久远的。

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当学生深入了解了斑羚惊心动魄的飞渡的过程后,

师:这次飞渡是悲壮的,也是成功的,当老斑羚和年青斑羚悲壮诀别时刻,他们会有很多心里话要说,那么在此时此刻,你认为老斑羚会对小斑羚说些什么呢?请你试着走进斑羚的内心世界,说说它们的心里话。

生1:你们一定要好好的活下去,不能让我们白白的牺牲。

生2:你们一定要好好的活下去,遇到危难时刻也要象我们这样。

生3:孩子,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你们一定要让我们的种族延续下去,我们也有生存的权利,要让人类知道我们是不可战胜的!

生4:孩子跳吧,勇敢些,不要怕,由我做桥墩,你一定会跳到彼岸!

……

师生围绕斑羚飞渡的成功和悲壮来设想斑羚间的对白,使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就显得可见而可触摸。学生在这种情感的交流中充分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总之,新的语文教学观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对话这一新视点,强调多方的协调、合作与共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我们应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感受和独创性的理解,使学生的“学”更具体地向讲求实效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戴维.伯姆《论对话》

水墨画教案范文第5篇

本研究尝试论证,我们对孩子们的绘画潜能的普遍理解不仅是不完善而且是带有偏差的。研究表明,此种偏差的根源是西方再现主义的艺术传统和硬质尖端的绘画工具造成的。这种偏差对儿童美术教育具有负面影响。在孩子进行涂画创作时,如果为其提供软质三维尖端的绘图工具,有助于释放儿童的艺术潜能,诸如“涂鸦”“曲线”和“火柴人”等先前被认为“幼稚”的表达方式可以独立地发展为具有艺术美感的精细化技能。

两组幼儿园的孩子(5-7岁)参与了“神奇画笔”实验课程。课程伊始,他们就使用教师DIY的软质笔头学习国画。柔软的笔头有助于孩子们在绘画时“用笔”的体(手)势运动。实验表明,专注于“用笔”的体(手)势运动确实能够产生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软质画笔教学不仅适合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而且能够自然而然地激励他们运用复杂技巧进行艺术表现。

更进一步说,软笔艺术创作策略应该独立于西方再现主义艺术策略,并且应该具备有别于西方再现艺术传统的评价体系。

本研究表明,我们对儿童绘画潜能和绘画作品的认识是不完整的,有偏差的,因为儿童的能力和表达受制于绘画工具的局限。如果我们选择其他工具,如毛笔,使孩子们能够专注三维体(手)势运动,他们的表现能力会大大不同。“ 用笔”是中国书法和绘画及其教学的重要理念,在国画体系中的地位之高不仅体现于对初学者的基本训练中,还体现于成就卓著的画家作品中,例如五代时期荆浩的山水画作品(Ling,1969)。

然而,除了本科层次的专业训练之外,这种传统在中国当代美术教育领域被忽略。当前的中国美术教育的西化体现在工具、材料以及理论等方面,西方学院派尤其受追捧。因此,强调体(手)势表达的中国艺术传统“用笔”逐渐式微,并被强调再现主义的西方传统所取代。

虽然“用笔”是中国画的精髓,但并非是排他性的。19世纪末以来,现代艺术运动将“用笔”引入西方艺术,例如杰克逊・波洛克,他任由体势在三维空间伸展从而感知身体而产生的“行动绘画”,(Polcari,1979)(Cernuschi&Herczynski,2008),这种绘画模式通过重力作用而显示出明_的“物源性”(Polcari,1979)(Cernuschi&Herczynski,2008)。

然而,这种尝试并未在西方美术教育研究中引起共鸣,因为大多数关于儿童绘画和绘画能力的研究仍然基于使用硬尖端工具和非流体颜料完成的样本,“用笔”很难得以体现。正如我在美国巴尔的摩十几所学校历时三个月所观察到的那样,儿童绘画教学基本上体现为着眼于轮廓成型和色彩使用等技巧的故事讲述和标志设计。

儿童艺术智能发展理论认为,孩童期的“火柴人”是迈向图形轮廓绘制的必经之路(见图1);而“顿点”或自发画出的曲线、折线等是他们向精细表达方式演进的前表现学习阶段(例如,Burton,1980)(见图2)。包括台湾儿童绘画在内的儿童绘画跨文化研究也受制于这种绘图工具的局限(例如,Hurwitz & Carroll,2005)。

如果我们变换视角,从中国传统的“用笔”出发,会发现这种对儿童绘画能力的理解是不完全的,并因囿于工具局限的西方艺术传统而产生偏差。

散点、曲线和火柴人等儿童涂鸦是能够独立于轮廓和造型的艺术技能。换句话说,它们不是非成熟的发展阶段,而是被抑制的潜能,因为这些技能完全可以为成人或艺术大师所用。因此,儿童绘画潜能的释放必将改变我们对儿童艺术潜能的认识,并改变我们开展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

国画将儿童的创造力视为童心和率真,并追求孩童般的艺术效果。这种追求使得水墨画具有稚拙的风格。例如,72岁高龄的齐白石(1864-1957),尝试用孩童的笔法来创作青蛙和蝌蚪(见图3)。他采用的“顿点”和“火柴人”等技巧都是孩子普遍用到的,因此也可以很容易地被孩子学习和模仿。

采用“儿童友好”之法,年龄不大的孩子也能绘制出意想不到的复杂作品。例如,王亚妮可以在三四岁时就能画出令人惊叹的猴子(Low,1995)(见图4)。通过她的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水墨画的“用笔”是何等为儿童所好,并借助顿点、曲线和火柴人涂鸦达到最佳组合。我们观看亚妮的绘画视频,看到她在一个房间大小的纸上画猴子时是如何敏捷和灵动。但如果她使用的是硬质绘图工具,就另当别论了。

亚妮是具备特殊艺术才华的个别案例吗?我的研究和实验表明,如果施以正确的引导并提供合适的工具,一个普通的孩子也能达到亚妮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在六岁时就创作了4000幅作品的亚妮有一位画家父亲,所以,她的成功依赖于得当的艺术启蒙而非禀赋迥异。我的实验用30分钟的课程,就能使5至7岁的幼儿园孩子表现出类似的能力。所以很有可能是因为成人选择的工具和策略并不“儿童友好”,从而压制了他们的创作潜力,并阻碍了研究人员对儿童绘画潜能的正确认识。

假说

着眼于本研究,我提出了如下假说:

只要提供适宜的具有三维动能的艺术工具,使孩子专注于用笔,就能有效地释放孩子们的创造力,并进而发展出精微的、个性化的艺术风格; 它的美学价值独立于再现主义艺术的传统标准,体现为儿童的三维体(手)势运用的意义。

这个假说同时也是对我提出的美术教育研究课程理论模型的预测,此模型基于最新的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知识,我将之命名为“在空间参考框架的分层系统中的行动-空间-评价认知模型”(胡,2016)。此模型认为:

作为具有目标归属的行为之一,艺术习得和创作总是受空间参考系(SRF)或组合空间参考系的引导(或偏置),该空间参考系存在于人体空间、内化人格空间和外化人格空间(例如,Robertson,2004)。

九种(待优化且非排他)空间参考系根据其在人类认知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以及在生物感知和认知器官的进化序列被分级列举。

选择适宜的空间参考系是艺术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保障,因为不同的空间参考系都具备与其适应的、能够促成相应艺术活动的艺术媒介或学习/创作策略,(Gibson,Adolph&Eppler ,1999; Barsalou,2016)。

了解空间参考系的独立性有助于教师有效介入并提升儿童的艺术学习质量,同时保护儿童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因为不同的空间参考系具有其不同的评价准则。

基于空间参考系模型,强调“用笔”的中国水墨画,可以明确地解释为视觉(SRF5)在内化人格空间以及体势(SRF2)在人体空间的组合艺术活动。

绘画作为第五空间参考系(SRF5)视觉层次的活动,同样倚仗于轮廓和阴影渲染,这是一切文化的再现主义绘画的基础。另外,中国水墨画也依赖于第二空间参考系(SRF2)的体(手)势层次,通过这种“体(手)势”,借助画笔的三维运动在纸上留下痕迹。成熟的传统水墨画以“势”为手段,以视觉表现为根基。用成语来注解,即是内含“骨法用笔”(Hsieh Ho,公元五世纪)的“以书入画”(林,1969)。当然,两者的完美结合通常需要一个人终其一生的勤学苦练。

鉴于位于第二空间参考系的“用笔”能够独立于位于第五参考系的视觉体验。“用笔”完全取决于墨迹所表征的体(手)势三维舞动的流畅性或复杂性,这恰是幼儿园孩子的天生能力和直观表达。此外,由于在第二空间参考系的手势低于第五参考系的视觉,所以从手势表达到视觉表现的自然演进,符合“儿童友好”之道。

实验课程:神奇画笔秀

“神奇画笔秀”是着眼于解决幼儿园教师在美术教学方面的困惑而设计的实验性水墨绘画教学课程。

依照国画传统,正确握笔不仅是首当其冲的技能,更是优雅高贵的表征。然而,这一要求会挫伤幼儿园孩子的积极性,因为难以有足够的训练帮助他们掌握“握笔”技能,所以,传统文人所认为的高贵和优雅,不能强加于孩子们。

我大胆鼓励幼儿园教师暂时摒弃传统,做任何他们认为适合孩子的尝试。我的“空间参考系”模型表明,以“用笔”为特色的中国水墨画,可以在既无传统画笔又无传统范式的条件下习得。只要它利用墨并将体(手)势的三维运动融入表达,便极有价值。虽然中国画笔的三维圆锥形状为手势运动提供了完美的可能性,但事实上,任何柔软的具有三维顶端的工具,都能加以利用。

为验证这一理论模型,我于2016年5月16日和19日开展了两次实验课。参加实验的孩子被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均由谢飞老师执教。对照组的课程结束后,研究团队对教师进行三十分钟的干预指导,建议教师着重关注孩子用笔的手势运动以提升教学效果。实验组孩子参与第二次实验课后,研究团队将约见教师进行访谈,以便确认干预指导的成效。

为了尽量减少干扰项,参与实验课的孩子均没有练习过水墨画,实验采取“借班”的方法,以确保教师和孩子在课前没有过接触。来自大成幼儿园的谢飞老师也从未有过指导水墨画的教学经验,幼儿分别来自光塔实验幼儿园和万家新城幼儿园。

在第一次课前,研究团队也不能和执教老师有接|,尽量给予老师最大的自由发挥的余地;课后30分钟内进行干预,确保清晰明确地传达建议;并在第二次课后七天内约见教师进行访谈,确保其回忆的准确度。

第一次课

谢飞老师在没有研究团队干预的前提下写出了第一次实验课的教案,并尝试用竹叶、树枝、清洁球、海绵、羽毛、毛根、丝瓜瓤和纱线等材料制作笔头刷(见图5和图6)。她选用“西湖”作为表现主题,教学重点是引导孩子体验位于桌子两头的浓墨和淡墨之间的相互浸润。

观看过介绍中国水墨画的视频之后,谢飞老师让孩子们用自制的画笔在宣纸上表现“西湖”的主题。教学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个人创作,第二阶段为小组合作绘画。每个阶段结束后,都有教师点评。

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参与了整个创作过程。在第一阶段,他们自由发挥,这种劲头持续延伸到第二阶段。然而,幼儿之间的合作比预期要差,西湖的主题完全被孩子们忽略(见图7-图11)。

随堂观察证实了我的假设,体(手)势运动能够演变为具备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这是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的自然结果。谢飞老师有意识地撤掉教室里的椅子,这样孩子们可以站起来进行更大自由度的活动,这也可以视为教学策略之一(见图12)。

另外,从部分孩子的作品中还能看出从体(手)势到视觉的自然演进过程。经过短时间的无意识涂鸦之后,其中一些幼儿自发地开始进行有主题的并能显示出一定风格的创作。当然,“西湖”的主题被完全忽略。

研究团队的干预

第一次实验课后,研究团队利用15-20分钟左右的时间点评了教学。并提出如下建议:教师应更多地关注体(手)势运动,有意识地点评孩子们运用的创意手势和表现出的绘画技能。

研究人员假设语言具有概念化的力量,通过将手势运动、DIY画笔及其视觉效果概念化为 “用笔”,帮助孩子建立个性化的技能和风格。

第二次课

在第二次课上,谢飞老师作了一些改动。她采纳了研究团队的建议,更多地关注儿童的手势运动,有意识地要求孩子们用语言来命名它,如蹭、顿、削、推、擦、滚动等,引导孩子们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体(手)势运动上,孩子们的创作劲头也越发高涨。

虽然只是微调了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却显著不同。孩子们逐渐领悟到“用笔”的典型体(手)势,他们的技能反馈也逐渐风格化,使作品呈现出更高的审美价值(见图13、图14、图15)。

水墨画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生成;意识;眼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6-0042-02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碰撞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超出预设的新问题,教师如能依情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收获新的成果,这就是有效“生成”。“生成性教学”最大的优点在于能更好地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学习时机合适,学习内容有针对性。但如果教师固守预设,不敢越雷池半步,即使有生成闪现,也有意无意地失察觉,失之交臂,无缘课堂的灵动、开放。如何促进语文课堂上的有效生成呢?

一、有“生成”的教学意识

教师要抛弃课堂教学只是演绎教案的思想要认识到教学是动态的、互动的过程,明白“预设”使课堂目标明确,“生成”使课堂充满创意,预设与生成共存的课堂才是美好的。教师以接纳、欣赏的心态对待“生成”, “生成”在课堂上才有生存的空间,并且当“生成”闪现时,才能把它点拨成一团火焰。

有教师执教《济南的冬天》,赏析“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这一句,有学生指着课本前面的彩页插图喊:“老师,就是这样的画吧!”那是一张白雪皑皑,雪峰连绵的照片。教师简单否定后,就领着学生分析该句运用比喻的好处,殊不知已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教学生成点。分析比喻,必须了解喻体,该句只有见到过水墨画,知道水墨画特点的人才能体会出其中的精妙,而现实是许多学生并不了解水墨画。如果老师有生成意识,就会把学生的错误当成资源,就势引领学生认识水墨画(教室的电子白板都能上网),学生会醍醐灌顶,对这一比喻的认识也会形象、深刻。

二、有判断新问题教育价值的眼力

生成,必须是有效的。对于生成,教师不能“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否则影响教学效率。有效生成的前提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知道这一课哪一点最值得学,知道学什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请看史铁生《合欢树》的教学案例:

在“初步感知”环节,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的两条腿怎么残废了?这反映了学生的好奇心,但脱离了学习目标,教师判断后及时拉回学生的思绪。

师:史铁生因病致残。灾难,不可预知、无法把控,下面我们重点关注灾难来临时,作者和母亲的努力与抗争。

在“品味语言,领悟情感”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中哪些语句触动了你?请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提供的例句有“(母亲)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有学生对这下面一段产生了兴趣: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儿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要写“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这与设计讨论的话题有点出入,但老师敏锐地感觉到,这里“闲笔不闲”,值得“披文入情”进行研读,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学生成:

师:大家把这句去掉读一读,感觉有没有不同?

学生朗读后表示,没有环境了,感觉有点空,缺少了一种味道。

师:看来这句并不是可有可无。大家想象一下“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的情景,说出你的感受。

学生体会后回答,以“宁静、轻松、美丽、愉悦、忧伤”为主。

师:这景色让人感到“宁静的愉悦”、“美丽的忧伤”,与作者凝聚伤痛又略得安慰的心境相一致,正所谓――

生: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我们再进行角色体验,如果你就是此情此境中的作者,“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你联想到什么?

学生体验,思考,讨论。出色的回答整理如下:

生1:风吹去了我心头的阴霾,我感觉很轻松。

生2:这是母亲对我的回应,对我的宽慰。风是母亲的化身,她一直在关注我,并没有远离我。

生3:我只是得到了“一点儿安慰”,并没有完全释怀,“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我感觉到一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

这一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很兴奋,因为通过有深度的思维训练,触摸到了文字的温度,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三、有点石成金的教学方法

生成能否精彩,与教师针对生成设计的学习问题有很大关系,问题巧妙能“点石成金”,问题不当则浪费资源。

一位老师执教《阿长与》,学生由阿长说“三哼经”想到她买书的不易,教师感觉这是一个生成点,就组织学生想象、表演阿长买书的经历。由于设计失当,学生脱离文本而过度发挥,这一生成就成了教学败笔。

另一位老师执教《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文中有这样的段落:

……杨柳抽青之所以被选为初春的代表,并非偶然之事。第一,因为柳树抽青早;第二,因为它分布区域很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它既不怕风沙,也不嫌低洼。唐李益《临滹沱见蕃使》诗:“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刘禹锡在四川作《竹枝词》云:“江上朱楼新雨晴,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

学习时,学生直抱怨:“这些诗太难读了!为什么不用‘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呢!”教师捕捉到这个生成点,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主问题:研究诗句能否改换。

思考问题:

1. 课文为什么选用这两首诗?

2. 诗句能否改换?如不能,为什么?如能,要注意什么?

3. 请你为“柳树抽青早”,补写相应的诗句。

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后明确:文中诗句地点、季节明确,能说明柳树“抽青早”“分布区域很广”的特点,以一当二,选材恰当。诗句可以替换,《竹枝词》换成《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句子也差强人意,不过“从漠南到蜀东”就应改成“从漠南到陕西”了。改换时要注意三点:诗句要有地域特征;前后内容要连贯一致;必须是唐宋诗人的诗作,否则与题目不符。为“柳树抽青早”这一物候现象补写的诗句是:杨巨源在《城东早春》中写道“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杜审言也在《早春游望》中慨叹:“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这一设计匠心独运,学生由“读者”变成“作者”,从写的角度琢磨内容的选择和行文的逻辑,效果良好。独到的设计使这一课堂生成变为神来之笔。

水墨画教案范文第7篇

一、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存在的问题

1.“多”而“滥”

教师恨不得把所有的教案全抄在黑板上,大书特书其教学内容,密密麻麻,多而杂。殊不知,这样没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好。

2.“乱”而“繁”

很多老师在板书时,根本没有设计,信手拈来,时写时擦,杂乱无章,条理不清。学生也是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重点在哪里。

3.“单”而“呆”

很多老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都采取统一板书形式。课课如此,老生常谈,毫无新意。导致课堂毫无生机,一潭死水。

4.“空”而“怪”

有些语文老师,课堂板书就是寥寥几字,空空如也。或者追求形式的独特,色彩纷呈,让学生眼花缭乱,貌似新奇,实则哗众取宠。

那么,怎样设计板书才好呢?

二、设计板书的方法

1.题眼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通过审题、解题以及演绎题意或提炼题目中的关键词作为板书的基本结构,然后根据教学要求,配以恰当的方式、方法,设计出完整的板书。例如,《故乡的榕树》,可以让学生列出本文的写作提纲,写出作者的写作思路。整幅板书是以题目“故乡的榕树”为题眼,概括每部分的内容为“眼前”“回忆”“眼前”;再以“回忆”为题眼,把“人、事、景”作为眼睫毛,最后用“思乡情”概括出整个内容。

2.线索法

这是一种以线条为主串联课文中重要词语,用以展示文章脉络及发展变化方向的板书形式。借助此类板书不仅可以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而且直观地揭示了文章的布局谋篇,使作者思路一目了然。

3.要素法

要素法也叫关键词法。一篇课文的重点有时在某一观点、某一写法上,有时在某一些词句、某一些段落上。设计板书时,以要素为突破口,首先列出文章的重点或者要素,然后选择与教学目的关系最密切的要素,配以其他内容,从而使板书符合教材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板书设计,可以画一幅铜钱图,抓住了我的家人对于勒感情变化的几个要素(恨、盼、疑、躲),从而让学生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水墨画教案范文第8篇

一、善说

善说是当好一名教师的基本条件。一节课时间有限,教师讲授必须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如若无限地旁征博引,东拉西扯,势必挤占学生的时间。“善说”更不是“填鸭式”教学,与之相反的是美术教师上课所表现的“不善说”,常常表现为上课缺乏激情,观点不明确,言语苍白无力,授课条理紊乱,甚至出现低级的专业知识误导。美术教师要做到“善说”,就得在教学绘画之余多看书,博采众长,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在平时的集体备课等活动中可向文科老师学习流利得体的言语表达,向音乐老师学习跌宕起伏的声调音律,向数理老师学习其富有逻辑的授课过程,最终形成自身的“善说”特色。

二、善书

“善书”是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善于板书,能充分合理利用有限的黑板小天地。就此曾有人提出在当今社会,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一应俱全,书写得好差已显示不出它的重要性,甚至可以忽略,不善书照样能上好一堂课。笔者对这样的观点持否定的态度,试问一堂美术课没有精彩洒脱的板书能成其为一堂好课吗?如在水墨画教学中,一幅雅致的水墨画没有恰到好处的书法相匹配,是不能成其为一幅精品的。苏少版美术课本第17册的水墨画教学示范中,郑板桥的《兰竹》,吴昌硕的《寿者相》,无一不是精到的书法与绘画完美结合。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既要了解中国书法史,还要在书法临摹、创作上长期磨练,书法(书写)功底上去了,一堂好课的基石自然初步形成。

三、善写

“善写”是要求美术教师勤于写教案及反思,善于写论文,参加课题研究。善写与否将会是一名教师以后成为“教书匠”还是“教育行家”的转折点。一般来说,美术教师对绘画都较有兴趣,相比之下,写心得写论文就较为被动,常常是“提笔忘文”,即使挤出一段文章,也是中心不明、晦涩难解。美术教师“不善写”主要表现为:1.学生在变,而教案年复一年的使用,因循守旧。2.只满足于课堂教学,课后极少撰写教后感、教学随笔。3.应付检查,为论文而论文,任务式、功利性凸显。4.论文切入口大,多是大道理,引章摘句、东拼西凑现象严重。要克服上述病症,关键在于多读书,尤其是多读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专业学者的著作,与之“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总之,美术教师“善写”的关键就是多读书,多记读书笔记,多写教案,课后将学生反馈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反作用于今后教学中。而且“善写”也助推了“善说”,“善说”又反作用于“善写”,使“善写”素材更为广泛。

四、善画

古代文人所说的“书画同源”既是说明书与画一脉相承,也说明两者有同等地位。新课标明确提出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上要“一专多能”。“一专”指的是精通某一画种,“多能”是指其它美术门类也达到一定的水准。在造型表现教学中,“善画”的作用尤为明显,如苏少版美术课本第15册人物头像的教学示范中,教者不能对人物五官结构熟练掌握,并在课上现场演示,单凭空洞的说教,教学效果一定不佳。美术教师“不善画”通常表现为:1.专业基本功平平,课上不作任何示范。2.即使课上示范,也是费力费劲。3.偶有示范也是临摹多、“泼墨”创作少。4.只擅长某一种画种,学生观之日久单调乏味,审美疲劳,学习积极性随之降低。事实证明,学生要对美术课产生浓厚兴趣,对美术教师产生敬佩感,除了他应有的职业道德外,专业绘画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总之,要做到“善画”,必然要有平时的多观察写生,做到将生活中每一个美的细节都描绘在你的画纸中,“善画”才能变成现实。

水墨画教案范文第9篇

去班主任家做客

大家都知道去朋友家做客,少不了大吃大喝。而我去班主任家做客,却与众不同,还让我觉得难忘。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中午。我特别开心,是因为我参加了英语竞赛,结果考了第一名,所以我们的班主任白老师邀请我去她家做客。这不,我正准备去呢。班主任家在离学校不远的平房里。来到白老师家里,我放眼望去。哇!白老师家里陈设真是简单:右边是沙发,沙发前面有着一张用玻璃做的桌子。左边是老师的办公桌,在桌面的右上角有着一本厚厚的英汉词典,字典上面摆放着英语科的教案。桌面的正中间有着一盏台灯,台灯旁放着白老师已经改过的本子。桌子旁边的墙上挂着一个时钟。时钟的两侧贴有几幅水墨画。沿着一侧的水墨画再往里看去,有两个房间,我想:一个是卧室,一个是厨房吧!这时我留心一看,在卧室门旁的墙面上竟然还贴着好几张奖状。我走近一看,一张、两张、三张、四张……真多啊!没想到白老师竟然得到了这么多的奖状。一张是在二零零八年,白老师在本校获得的优秀教师;一张是在二零零九年,白老师获得的地区特级教师;一张是在二零一零年,白老师获得的地区“三好”班主任……

这时,白老师把我叫了过去,递给我一个苹果,并且让我坐下,然后语重心长地说:“你虽然在这次英语竞赛上取得了第一名,但不能骄傲,成绩只代表过去,接下来仍要虚心学习。你作为班上的英语课代表,不但要以身作则,还要起到带头的作用,要帮把英语不好的同学成绩提高上来。希望你继续保持你的优点,发挥你的特长,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多做好事,争取获得地区优秀中学生。”接着白老师又说:“英语要想学得好,必须要做到:单词写会,句子读通,课文背懂。上课认真听讲,多做笔记,按时练习,适当时多看看课外书……”我听了后点了点头,说道:“谢谢白老师。”不知不觉回家的时间到了,临走前,白老师送给我一本用英语写的童话书……

在回家的路上,白老师的话在我的心中回荡,耳边萦绕,让我难以忘怀和受益匪浅。

水墨画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美术教学;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兴趣

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没有积极的学习动机。没有积极的学习动机,就没有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爱美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的、活泼的、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服饰’”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时装环保秀的表演活动。当上课铃声响起,还有几个学生没有进教室,教师就宣布开始上课,并播放歌曲《大家一起来》。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几个学生依次从教室外走进教室,与教室里其他学生不同的是,他们的身上还穿着一件特殊的服饰,这些服饰都是用旧报纸、塑料袋、废光盘等废旧材料制成的:有的用卡片制成小马甲;有的用报纸做成裙子;有的用塑料袋做成衣服??各种各样的衣服,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一番T台走秀之后,教师引出板书的课文标题――有趣的“服饰”。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出各种新颖的服饰,巧妙地将环保理念与美术设计融为一体,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同时,教师利用上课开始时,还有几位学生没有走进课堂的时机,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然后,依次让身穿有趣的“服饰”的学生依次走进教室,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意识。

二、优化教学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合理运用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美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高明的导演,学生是出色的演员。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只有学生有效地、轻松地、快乐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思的、有意义的。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水墨画动物”一课时,一位教师在学生创作前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课前,教师在讲台上准备了铺着宣纸的大画板;课始,教师让学生到这种宣纸上随意涂画自己喜欢的动物。这对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学生们纷纷到宣纸上过了一把瘾:有的学生画得一团黑,无法辨认画的是什么;有的学生用笔粗细不均,画出的动物有些走样。在找出这些作品不足的基础上,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说出画水墨时有什么注意之处;然后,教师出示一组优秀的水墨画作品,引导学生共同欣赏,探究画法;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尝试、合作、交流。在不断的体验和反复的对话中,学生们对水墨画的画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个案例中,教学过程自然流畅、一气呵成,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拓宽学习时空

“生活的外延就是美术的外延。”在生活中,美术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校园是学生们熟悉的地方。美术阵地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到校园里寻找美的事物,从而让学生主动地接受美的感染和熏陶。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参观与旅行”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校园里各个建筑物的摆布,留意每个角落里景点的设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布置学生画出美丽的校园,它可以是建筑物,可以是花草树木,也可以是整个校园。在这个案例中,校园是学生身边的资源。组织学生参观校园,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美的眼光欣赏校园,让学生画出心目中的校园,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的意识。

四、实施多元评价

教学评价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障,它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具有导向和调节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教学,促使学生更投入地进行学习。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作文插图”一课时,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一篇作文,然后根据作文内容,创作一幅插图。学生在创作时,教师巡视指导,发现优秀作品及时给予肯定,发现欠佳的作品则及时提醒,耐心引导。在学生完成作品的基础上,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找出小组内成员每幅作品的优点,并推荐1 ~2幅优秀作品交给老师;接着,教师将各组推荐上来的优秀作品进行全班展评,从而让全班学生共同赏析。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有教师点评、小组互评、全班展评等方式。这样的评价,对优秀生来说,是一个鼓舞,对其他学生来说,是一种促进。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到美术教学活动中来。

上一篇:过新年教案范文 下一篇:清明节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