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3-03-21 05:07:46

实习指导意见

实习指导意见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实习生 人文修养 低调务实

近年来,由于高等职校扩招、普高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每况愈下,农村的中职学校变得没有了门槛,学生整体素质下滑。就我们这个边疆县城中职学校,学生70%来源于中考落榜生,30%来源于初中未毕业辍学学生,因此,学生组成结构非常复杂,除文化素质不高外,思想素质、个人品质修养也令人担忧。在校两年学习期间,学校通过德育活动、课程设置和日常行为管理等各种渠道,对学生不但强化文化基础知识、加强专业技能实训,更加注重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的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进入实习就业阶段又有新的问题出现。

在校学习两年期满的实习生,对工作都有美好的憧憬和期望:工作能力得到领导的认可;待人接物受到同事们的肯定;才能智慧在团队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可是现实非常残酷,由于自身的种种原因,一部分实习生3个月的实习期还没有结束就被劝退了,有些不满半年就自动辞职,四处求职,只有极少部分毕业生在一个单位能立住脚,并有较好的发展。

造成实习生就业不稳定的根本原因不是企业待遇低或环境差,而大部分是毕业生自身的人文修养:如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健康的心态;不恰当的待人接物方式等等。这些个人修养很难适应工作环境的要求,当达不到自己预期的期望,找不到归属感,就对企业、对同事、对工作失去了信心,于是选择逃避——辞职,另谋出路。据我校2012年就业办对实习生的跟踪调研,每年的毕业生,近六成在不断辞职、求职。因此,毕业生非智力、非技能的综合素质、个人修养就业时尤为关键,就业前的指导工作凸显重要。本人在就业指导办公室,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学生实习就业前从以下四点入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敬字当头 礼仪为先

刚进入职场的实习生,技能不过硬,对自己不够自信,为了掩饰,外表看起来傲慢、其实内心空虚。在工作中不懂装懂,对人无礼貌,这对个人事业的成长极为不利。

礼貌待人,是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而礼貌最重要的本质就是恭敬心。恭敬心来自一个人“谦虚”的品质。古人说“谦受益,满招损”,有这样的心态的人,受益无穷。孔子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还教导自己的弟子以恭敬心待人,他讲“色思温,貌思恭”,温和的脸色表现出的是友善、是尊重、是平易近人、是不卑不亢。对同事、朋友,你表示恭敬,他们就会喜欢与你相处;对领导、师傅,你表示恭敬,他们就会器重你、帮助你;对陌生人,你表示恭敬,就有机会结识更多的朋友,朋友之中也许有你一生中的贵人。

二.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中职学生刚走上工作岗位,在问题面前有一个普遍的应激心理“我不会,师傅应该照顾我。”;“我错了,是因为老师没教我”;“这活是他的,为什么要?”等等,这样那样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对待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遇事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这些想法和做法很让人反感,不利于团队的团结合作,久而久之让自己很孤立。

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一生奉行不渝的法则呢?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这里“恕”是替别人着想的意思。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为什么工作中有许多耍滑头的人?为什么生活中有许多抱怨别人,数落别人的人?就是不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我们要常常换位思考,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别人的感受,在矛盾冲突的时候,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本该做好的事推给了别人、是不是自己的错误给别人制造了麻烦。有了这样的健康心态,矛盾冲突很快化解了,内心就好受了,德行修养进步也快了。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推到别人的身上。”这句话可视作待人接物的基本修养,如果能做到这点,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竖立在集体中的位置,从而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属感。

三.让流言止于己,不在背后说人短

刚从学校走出了的中职生,涉世未深,不懂得说话的利害关系。语言是把双刃剑,他可以让人乐,也能惹人怨。有时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就有可能在别人的传言中,甚至有意的歪曲中,变成一把双刃剑,伤了他人,也伤了自己。每个人将来都会有自己的工作范围、人际圈子,同一个职场,人事关系非常微妙,有人升职、有人被炒。许多人为了争权夺利,不惜四处散播谣言,或者搬弄是非,惹人生厌。

例:吴某刚入职场,不知道办公室的深浅,与同事王某一同出去吃饭,听王某诉说主管程某的一些是非,便在后来一次和程某出差的机会中,把王某的话原封不动的告诉了程某。程某一气之下,又说了王某的一些事情。吴某回来后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告诉了王某,因此,王某和程某大吵一顿,顺带牵出了吴某。后来,老板为了平息此事,把吴某辞退,才平息了王某和程某的怒气。王某的做法打破了公司内部的和谐状态,违反了职场中的游戏规则,害了别人,更害了自

智者不禁让流言止于己,还会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同样一句话,效果却有天壤之别。背后说人好话一般会是无意的,会被人认为是发自内心的,不带私人动机的,当事人也很容易从内心接受的。如《红楼梦》中有这么一段:史湘云、薛宝钗劝贾宝玉做官为宦,贾宝玉非常反感,在史湘云和袭人面前赞美林黛玉说:“林姑娘从来没说过这些混账话,她要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凑巧这时林黛玉经过窗外,无意中听到贾宝玉说自己的好话,又惊又喜,之后就和宝玉互诉肺腑,感情倍增。

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喜欢听好话,来自他人的赞美能使一个人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也从心里对说好话的人感到亲切和信任。说好话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友情和人脉,所以在工作单位牢记“莫说他人长与短,说来说去自遭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的古训。

五.顾忌他人面子,就是给自己尊严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大臣叫麦谢,经常为齐王出谋划策,整治他人,很受齐王宠爱。一次,齐王宴请他,由于不胜酒力,到宫门口吹吹风。守门人曾经坐过牢,是个无聊之人,想向这个大臣讨杯酒喝。但这位大臣很看不起他,便大声斥责,叫他滚到一边去,说他是个囚犯,不配讨酒喝。看门人对这个大臣十分愤恨,这时,因天下雨,宫门口积了一滩水,有点像尿液,守门人便萌生报复。次日清晨,齐王出门看见那摊不雅的水迹,急问守门人是谁如此放肆,在宫门前撒尿。守门人故作惶恐,说:“我不是很清楚,但昨晚看到大臣买谢曾经站在这里一段时间。”齐王果然以欺君之罪,杀了这个聪敏的大臣。

不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多一些包容,少一些刻薄;多一些热情,少一些冷漠;多一些善良,少一些阴险。这是做人的美德与修养。《圣经·马太福音》中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我们在成全别人的同时,也就更多的成全了自己。

中职毕业生在文凭、知识方面上处于弱势,那么就要在技能和情商方面得到强化。低调务实的个人修养,更容易为人们所悦纳、所赞赏、所钦佩,也是我们每个人为人处事、奠定事业的根基。

参考文献:

实习指导意见范文第2篇

于是,死刑辩护的质量每况愈下:起初知名律师愿意接手,接着是年轻律师,继而到法律援助律师。不久前引发极大关注的赵作海案,案发时为其辩护的,甚至只是河南省商丘市卓衡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实习律师。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表示,要“确保办理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一年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军电曾表示:“司法部门应尽量减少死刑判决,有理由不杀的人,决不要判处死刑。”然而,上述困局显然不利于中国死刑数量的减少。

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内不少刑法专家建言修订《刑法》,适当、合理、果断地削减死刑罪名。然而,这一思路,因为民意和政治压力较大,难以走通;而“三难”问题,虽经学界长期以来的推动,到目前为止仍是无功而返。

不少学者因而寻求一条“次优道路”:既然死刑案件当中,相当一部分案件是因为律师辩护质量不高,致使不该判死刑,以及有从轻、减轻情节的案件,最终却因为律师没有提出而执行了死刑,那么何不制定一份死刑辩护指导意见,“援助”那些可能接触到死刑案件的法律援助律师呢?

山东省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2010年5月28日,由山东省律师协会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瑞华联合调研、草拟的《山东省律师协会死刑案件辩护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实施。意见共9章,96条,分别对死刑案件的辩护思路、会见、阅卷、调查取证、一审二审以及死刑复核程序中律师的各项权利义务、注意事项等逐项释明。

山东省律师协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望东方周刊》,作为山东省律师死刑辩护行业的最低工作标准,指导意见适用于该省律师承办的所有死刑案件。

指导意见细致入微

做这样一份指导意见绝非易事。死刑案件法律援助律师接到援助任务时,时间往往已经是开庭前十天,此刻,数不尽的辩护事宜需要提前准备:会见、阅卷、调查取证、如何准备一审、如何应对公诉……

起初,“死刑辩护指导意见”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瑞华对此亦是一筹莫展:如何穷尽辩护律师需要做的事情?如何规范一整套流程,换句话说,如何让死刑辩护做起来“像用傻瓜相机拍照一样”?

为了出台这项规则,课题组成员之一、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吴纪奎告诉本刊记者,他们先后与山东、河南、贵州三省的司法界人士沟通,“每个省都沟通了不下10次,反复讨论,再组织学者拟定条文,才初步有了成效”。

山东省先迈出了一步。应当说,这是一份对现行司法体制并未做出任何突破的指导意见。不过,几乎所有接触过《意见》的律师,都对其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北京尚权律师事务所律师王耀刚在读完全文后即向本刊记者表示,“这个指导意见对每一个做刑辩业务的律师都具有指示意义。”

盈科律师事务所职务犯罪部门主任易胜华则表示,“一个新律师,在不看指导意见前,大概只能掌握里边30%的内容。对里边非常细节性的东西,特别是一些刑事政策,一般的刑辩律师都不知道,更别提新律师。”

易胜华所指的“细节性内容”在《意见》里有很多,比如第32条规定,对于因恋爱、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以及因劳动纠纷、管理失当等原因引发的刑事案件,辩护律师应当提出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的辩护意见。

不少律师惊叹着读完《意见》全文,因为它规定得简直“太详细了”,堪称细致入微。

其第九条规定:对于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告人供述,辩护律师可以建议法庭不作为定案的根据:以刑讯逼供、威胁、引诱、欺骗等方法获取的;供述内容前后矛盾且矛盾无法排除的;只有一名侦查人员讯问获取的;讯问不是由侦查人员进行的;未经被告人核对并签名、盖章和按指印的;对于聋哑人、不通晓当地通用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外国人的讯问,应当提供翻译而未提供的;违反回避的规定获取的。

第十四条专门涉及电子证据。《意见》规定,对于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电子证据,辩护律师可以建议法庭不作为定案的根据:电子证据的存储磁盘、存储光盘等可移动存储介质未与打印件一并提交的;未载明电子证据形成的时间、地点、对象、制作人、制作过程及设备情况的;制作、储存、传递、获得、收集、出示等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取证人、制作人、持有人、见证人等未签名或者盖章的;存在剪裁、拼凑、篡改、添加等伪造、变造情形的。

不少实习律师在自发传阅

这果然有点“傻瓜相机”的味道了。

《意见》甚至连“辩护律师不得为被告人获得虚假立功信息”都做了规定。这也是一个长期困扰易胜华的难题。长期以来,易胜华手机上总是能收到各种立功线索:“某某某犯事,可以判10年以上,有意者可以向我购买。”

“被告人真会购买立功线索,因为提供这些线索,对其而言意味着量刑时可以减轻、从轻。但这种事律师绝不能去做,因为一旦走出这一步,执业风险就开始埋下了。”易胜华说。

这份“用心良苦”的指导意见,从最初的几十条,一直写到96条。易胜华希望它能写到一百余条,因为“这份意见一方面能教书育人,一方面也能提示风险,是好东西。”他准备在律所里组织律师学习。不少实习律师也在自发互传这份指导意见,不少人的感受是“以前觉得死刑辩护没法做,看完全文后,心里开始有底了。”

山东省司法厅副厅长齐延安对《望东方周刊》表示,会高度重视《意见》的宣传、学习、贯彻工作,他已经建议将其列入今年省律师协会的年度培训计划,编入律师实习人员岗前培训的教材,实行全员轮训,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佘祥林、赵作海式的冤案再度发生。

不过,这仍是治标不治本之策。刑辩之难的许多更根本的因素在此之外一一除了“三难”,还有一些很现实的问题有待解决。

吴纪奎说,“有些时候,辩护质量差,更重要的原因是法律援助律师费太低,特别是死刑案件,很多律师受到钱的影响,不去会见,不去阅卷,不去调查取证,或者只是等到开庭前,做点简单的会见、阅卷,更别提调查取证了,这如何可能保证辩护质量?”

北京尚权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文元对此就深有感触,他向本刊记者表示,“一件死刑案件,司法机关提供的律师费是500块,交完律所手续费,还要去复印卷宗材料,复印一张1块钱,我办一个案子,复印费就花了980元,还要去会见,调查取证,怎么可能不赔钱?”

如此,知名的大律师普遍不愿意做这样的辩护,而年轻的律师又缺乏经验,于是导致刑辩质量进入恶性循环。

“在控辩审三角关系中,当辩护律师的力量太弱,控方力量太强时,法官往往容易听信控方的意见。

实习指导意见范文第3篇

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劳动科学研究所就业问题专家莫荣表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正从依赖物资资源投入向依赖高素质人力资源转变。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技能的提高尤为重要。

在目前的就业层面上看,加强农民工培训是减少结构性失业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农民工问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部分地区企业“用工荒”,另一个是农民工就业难,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农民工大量失业或就业稳定性不足,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大量农民工缺乏职业技能,造成有些就业岗位无工可用,有些农民工却无业可就。国务院办公厅要求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就是力图解决这个矛盾,培养社会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工。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对记者说,加强农民工培训同时也是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不久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推进从根本上讲需要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周天勇说,“从这个层面上看,加强农民工培训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也是为了从整体上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整合现有资源

莫荣认为,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了整合现有资源、分工合作、统筹兼顾,以更好地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

针对农民工培训,各部门分别或联合出台了“阳光工程”、“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特别培训计划”等项目,这体现了各部门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视,但也使得培训资源分配分散,从中央到地方,多头投入,多头管理,缺乏整体规划,在管理中容易出现漏洞,从而影响农民工培训的效果。

此次指导意见提出,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负责全国农民工培训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考核评估,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和各自职责,根据统一规划和年度计划,指导各地具体组织实施农民工培训工作。

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教育、科技、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扶贫等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相互协作,共同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要负责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就地就近就业培训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农村初、高中毕业生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带技能转移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

提高企业参与度

莫荣认为,此次指导意见的另一个亮点是力争提高企业在加强农民工培训中的参与度。

“加强农民工培训只靠政府是不行的,企业参与进来,一方面可以让培训进行得更为顺利;另一方面也更加有的放矢――作为用工对象,企业对培训的目的更加明确,对培训结果的要求也更为实际。”莫荣说。

指导意见要求,企业要把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确保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并根据企业发展和用工情况,重点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

鼓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委托所在地定点培训机构,结合岗位要求和工作需要,组织农民工参加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选送农民工参加脱产、半脱产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推动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的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组织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竞赛。

避免重复建设

指导意见要求,要完善企业与院校联合开展培训的政府激励机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农民工培训,鼓励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的大型企业与院校联合举办产学结合的农民工培训基地,鼓励中小企业依托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在岗农民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为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提供实习场所和设备,鼓励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举办农民工业余学校。

“在加强农民工培训的过程中,一定要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周天勇建议,“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国情来看,政府应该以购买培训服务为主的方式加强农民工培训,同时建立鉴定、考核机制。目前包括党校在内的很多学校生源不足,完全可以利用它们的师资和场地进行农民工培训。”

周天勇还建议,除了培训机构,还应建立农民工实习基地。

加强监督机制,设置对口专业

两位专家认为,此次指导意见特别强调了培训资金的监管问题和需求导向问题,这两点尤为重要。

指导意见提出,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培训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接受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严肃查处虚报、套取、私分、截留、挪用培训补贴资金的单位和个人。

指导意见同时强调,要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培训课程和内容。重点加强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行业的农民工培训。

实习指导意见范文第4篇

1.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就业问题专家表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正从依赖物资资源投入向依赖高素质人力资源转变。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技能的提高尤为重要。

在目前的就业层面上看,加强农民工培训是减少结构性失业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农民工问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部分地区企业“用工荒”,另一个是农民工就业难,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农民工大量失业或就业稳定性不足,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大量农民工缺乏职业技能,造成有些就业岗位无工可用,有些农民工却无业可就。国务院办公厅要求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就是力图解决这个矛盾,培养社会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工。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对记者说,加强农民工培训同时也是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不久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推进从根本上讲需要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说,“从这个层面上看,加强农民工培训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也是为了从整体上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2.整合现有资源

认为,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了整合现有资源、分工合作、统筹兼顾,以更好地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

针对农民工培训,各部门分别或联合出台了“阳光工程”“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特别培训计划”等项目,这体现了各部门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视,但也使得培训资源分配分散,从中央到地方,多头投入,多头管理,缺乏整体规划,在管理中容易出现漏洞,从而影响农民工培训的效果。

此次指导意见提出,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负责全国农民工培训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考核评估,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和各自职责,根据统一规划和年度计划,指导各地具体组织实施农民工培训工作。

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教育、科技、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扶贫等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相互协作,共同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要负责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就地就近就业培训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农村初、高中毕业生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带技能转移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

3.提高企业参与度

认为,此次指导意见的另一个亮点是力争提高企业在加强农民工培训中的参与度。

“加强农民工培训只靠政府是不行的,企业参与进来,一方面可以让培训进行得更为顺利;另一方面也更加有的放矢——作为用工对象,企业对培训的目的更加明确,对培训结果的要求也更为实际。”说。

指导意见要求,企业要把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确保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并根据企业发展和用工情况,重点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

鼓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委托所在地定点培训机构,结合岗位要求和工作需要,组织农民工参加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选送农民工参加脱产、半脱产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推动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的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组织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竞赛。

4.避免重复建设

指导意见要求,要完善企业与院校联合开展培训的政府激励机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农民工培训,鼓励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的大型企业与院校联合举办产学结合的农民工培训基地,鼓励中小企业依托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在岗农民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为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提供实习场所和设备,鼓励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举办农民工业余学校。

“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加强农民工培训的过程中,一定要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建议,“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国情来看,政府应该以购买培训服务为主的方式加强农民工培训,同时建立鉴定、考核机制。”他告诉记者:“目前包括党校在内的很多学校生源不足,完全可以利用它们的师资和场地进行农民工培训。”还建议,除了培训机构,还应建立农民工实习基地。

5.加强监督机制,设置对口专业

两位专家认为,此次指导意见特别强调了培训资金的监管问题和需求导向问题,这两点尤为重要。

指导意见提出,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培训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接受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严肃查处虚报、套取、私分、截留、挪用培训补贴资金的单位和个人。

指导意见同时强调,要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培训课程和内容。重点加强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行业的农民工培训。

实习指导意见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60-04

为了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了《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要求“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江苏省教育厅了《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从操作层面对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

为了贯彻江苏省教育厅关于优化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精神,我校对所开设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以满足“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笔者拟以药学专业为例,说明五年制高职新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实施情况。

新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根据《指导意见》,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与中职教育相比,重点是“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坚持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体现五年制高职特色 五年制高职作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一种重要办学形式,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职教育,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高职教育而言,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由于五年制高职招收的是初中起点的应届毕业生,为了弥补与三年制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差距,扎实奠定专业课程所需知识结构的基础,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既要弥补高中阶段的课程内容,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又要有目的地植入专业性的内容和案例,从而凸显五年制高职的特色和优势。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年制高职要充分发挥学制长的优势,在尊重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尽力发掘学生潜能,使其在漫长的五年时间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职业能力得到综合培养,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以满足学生阶段性成长的需要,并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体现“以育人为根本”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需长线开设德育课和文化课,专业技能课应以专业平台课为基础,后期逐步分支出专业方向课,从而满足既遵循全面培养,又尊重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

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涵,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各类教育的本质属性,只有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才能使学生胜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工作,才能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既要突出培养专业能力所需要的课程群,又要考虑培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所需要的教学模式,达到职业生存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并举培养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对接地方特色产业 地方特色产业是专业建设的根基,只有有效对接地方特色产业及其发展规划,紧跟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变化,科学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断跟踪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趋势,适时调整与拓展专业培养方向,才能使专业发展更具活力,使培养的学生受到企业青睐,从而满足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通过对企业岗位需求的充分调研、邀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深度参与,使专业课程与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有效对接,以达到“学有所用,按需设课”的目的。

新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

根据《指导意见》,新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建立在充分调研、深入研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课程体系的有效性、先进性和科学性。

企业调研 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质量的保证,关系着学生是否有能力胜任企业岗位职责,因此,课程体系必须与企业岗位需求吻合,也就是说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企业调研基础上,才能显示出有效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企业调研包括岗位能力需求调研和毕业生素质调研,通过岗位能力需求调研,可归纳总结出企业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毕业生素质调研,可反馈以前课程体系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为新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提供依据。

专家研讨 企业调研是了解直接的信息,具有表象性、静态性和近观性,因此,必须邀请由企业专家、职教专家、专业负责人组成的专家组进行研讨,仔细分析企业岗位的直接能力和间接能力需求、企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求、轮岗转岗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使课程体系既具有可操作性,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现状和发展需求,还能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

经验交流 俗话说“实践出真理,交流出真知”。开设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学校有很多,如能不失时机地聚首交流,如举行学术会议、培训会议、行业协会会议、教材编写会议等,将会对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为了弥补面对面交流的不足,还可通过期刊、网络文献等平台进行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从而构建具有本校、本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新课程体系构建的内容

根据《指导意见》,五年制高职教育实行“4.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学习时间为9个学期,顶岗实习时间不超过半年。基于以上原则,我校药学专业新课程体系构建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公共基础课程 《指导意见》规定,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并为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终身学习,需要设立有一定数量和相应课时的公共基础课程。药学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和文化课,如表1所示,总学时数为1 904。其中,必修课是《指导意见》规定的,限选课是根据药学专业的实际从《指导意见》中选择的。

专业技能课程 《指导意见》规定,为了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需要设立有充裕数量和相应课时的专业技能课程。药学专业技能课程包括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和综合实践课,如表2所示,总学时为2 562。其中,专业平台课是药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组成,专业基础课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服务;专业方向课是为满足学生兴趣发展、就业趋向和医药行业需求而进行模块化选修的课程,分为药学服务、药物制剂、药品检验三个方向,分别针对医药行业企业的三大岗位;综合实践课是为训练和考核学生的综合技术技能,并结合在医药企业岗位进行的实际操练,为就业奠定坚实基础而开设的,包括校内综合实训、职业技能鉴定、校外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

综合素质课程 《指导意见》规定,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需求,需要开设跨专业、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包括人文类、技能类及社会实践类课程。药学专业综合素质课程包括人文类课程、专业技能类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入学教育类课程,如表3所示,总学时为558。人文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了解中外传统文化,学会欣赏音乐、美术,爱好大自然,学会在工作之余享受生活,在生活中积淀工作能量;专业技能类课程主要目的是激发专业兴趣,拓展专业技能,延伸专业能力,为就业创业提供特色技术技能;社会实践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社会医药行业中了解、认识和应用专业知识,从而激发学习动力,确定就业方向,规划自己的未来;入学教育类课程主要使学生洗涤身心,振作精神,了解学校,了解专业,开始新的征程。

新课程体系实施的建议

药学专业在构建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为了达到《指导意见》所规定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必须规范、有效地加以实施,才能充分体现新课程体系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此,各相关院校在实施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考虑如下建议。

科学建立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依据,必须科学、规范、先进、实用。药学专业平台课程和方向课程都应制定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教学评价、教学基本条件、教材选用和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等内容。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现阶段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情况和发展趋势,并结合教学条件和教学经验实际,由课程负责人起草,并与课程所属专业负责人、课程组教师及上下游课程负责人共同研讨,最后定稿而成。课程标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变化和教学改革实际不断修订完善,以体现课程标准的时效性和先进性。

合理配置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课程实施的关键,需要从数量、职称、学历、性别、“双师”型比例等方面进行合理配置,才能保障教学的顺利开展。依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合格专业建设标准》,专业教师数与在籍学生数之比应不低于1∶30,且具本科学历者应达100%,具硕士以上学位者应达15%以上,具高级职称者应达20%以上,获得工程师、主管药师、主治医师、技师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中级以上职称者应达30%以上,或获得执业医师、执业药师等医药行业执业资格者达50%以上;聘任医药企业或医院、药品检验所等单位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应达10%以上。同时要求教师能为人师表,从严治教,能开展理实一体化和信息化教学,能积极参加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和各种竞赛,并立足教学岗位开展"五课"教研、校本培训和企业实践。在此基本要求的基础之上,还应优选出高素质的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并以课程群为平台打造教学团队,共同推进新课程体系的高效实施。

精心打造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新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场所,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平台,因此需要从数量和质量上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选择校外实训基地,需要配置充分满足相关教学要求的设施、设备和仪器。依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合格专业建设标准》,应建立与课程教学相适应的实验实训室,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应达6 000元以上,特别要满足分析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建立与药学专业实习、就业密切相关的校外实训基地达5个以上,并涵盖医院、制药企业、药品经营企业等药学专业主要对口就业单位,且建立完善的实训实习基地管理制度,以保障教学的顺利开展。

严格监控课程实施 在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严格监控课程实施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根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合格专业建设标准》,在课堂教学管理方面要求教学管理组织和制度健全,教学进程安排有序,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教学资源配置合理,教学质量监控科学有效;在顶岗实习管理方面要求建立健全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管理机制和配套措施完善,顶岗实习专业对口。既要狠抓常规课堂教学和定岗实习管理,又要注重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管理创新,以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教学效果得到最大化提升。

参考文献:

[1]顾坤华.江苏模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0(2):17-19.

[2]王中军,许涛.关于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比较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5):13-14.

实习指导意见范文第6篇

就业问题专家莫荣表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正从依赖物资资源投入向依赖高素质人力资源转变。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技能的提高尤为重要。

在目前的就业层面上看,加强农民工培训是减少结构性失业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农民工问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部分地区企业“用工荒”,另一个是农民工就业难,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农民工大量失业或就业稳定性不足,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大量农民工缺乏职业技能,造成有些就业岗位无工可用,有些农民工却无业可就。国务院办公厅要求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就是力图解决这个矛盾,培养社会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工。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对记者说,加强农民工培训同时也是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不久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推进从根本上讲需要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周天勇说,“从这个层面上看,加强农民工培训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也是为了从整体上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整合现有资源

莫荣认为,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了整合现有资源、分工合作、统筹兼顾,以更好地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

针对农民工培训,各部门分别或联合出台了“阳光工程”“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特别培训计划”等项目,这体现了各部门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视,但也使得培训资源分配分散,从中央到地方,多头投入,多头管理,缺乏整体规划,在管理中容易出现漏洞,从而影响农民工培训的效果。

此次指导意见提出,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负责全国农民工培训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考核评估,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和各自职责,根据统一规划和年度计划,指导各地具体组织实施农民工培训工作。

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教育、科技、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扶贫等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相互协作,共同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要负责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就地就近就业培训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农村初、高中毕业生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带技能转移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

提高企业参与度

莫荣认为,此次指导意见的另一个亮点是力争提高企业在加强农民工培训中的参与度。

“加强农民工培训只靠政府是不行的,企业参与进来,一方面可以让培训进行得更为顺利;另一方面也更加有的放矢——作为用工对象,企业对培训的目的更加明确,对培训结果的要求也更为实际。”莫荣说。

指导意见要求,企业要把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确保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并根据企业发展和用工情况,重点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

鼓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委托所在地定点培训机构,结合岗位要求和工作需要,组织农民工参加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选送农民工参加脱产、半脱产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推动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的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组织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竞赛。

避免重复建设

指导意见要求,要完善企业与院校联合开展培训的政府激励机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农民工培训,鼓励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的大型企业与院校联合举办产学结合的农民工培训基地,鼓励中小企业依托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在岗农民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为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提供实习场所和设备,鼓励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举办农民工业余学校。

“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加强农民工培训的过程中,一定要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周天勇建议,“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国情来看,政府应该以购买培训服务为主的方式加强农民工培训,同时建立鉴定、考核机制。”

他告诉记者:“目前包括党校在内的很多学校生源不足,完全可以利用它们的师资和场地进行农民工培训。”超级秘书网

周天勇还建议,除了培训机构,还应建立农民工实习基地。

加强监督机制,设置对口专业

两位专家认为,此次指导意见特别强调了培训资金的监管问题和需求导向问题,这两点尤为重要。

指导意见提出,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培训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接受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严肃查处虚报、套取、私分、截留、挪用培训补贴资金的单位和个人。

指导意见同时强调,要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培训课程和内容。重点加强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行业的农民工培训。

实习指导意见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卓越法律人才 培养计划 高校 实务部门 合作

一、学生缺乏实践能力是高校法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央政法委员会、教育部2011年底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是今后我国法学高等教育今后的教育指导与发展方向。两部委下发这一《意见》的原因显而易见,法律专业作为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也获得了很大发展,目前我国共有623所高校开设法学类本科专业,本科在校生数29万多人。“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累计培养法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36万多人。[1]可谓规模庞大,也为推进国家法治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法律专业毕业生并未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具体体现为法治理念教育不够深入,各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单一,本科阶段教育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学生侧重于法条的记忆和背诵,但处理问题和运用法律的实践能力不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为此,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法学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要完成这一任务,除了在校内强调法学理论的学习和训练外,加强与法律实务部门的联系,建立高校与司法机关关于法律专业学生的实习与训练体制,是当务之急。

二、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合作存在的问题

加强与实务部门的联系是提高法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适用法律的实务部门众多,如拥有执法权的政府各部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都可以作为学生的实习基础。这些实务机构中,政府部门按管理领域进行执法,所运用的法律相对单一;而律师事务所和法院、检察院是较为理想的法律专业实训部门。其中律师事务所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和性质的案件,但缺点是律师办理案件大多是单个人进行,由于涉及律师本人和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律师带学生从事法律实务实践的意愿不强。

从目前来看,最适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务是检察院和法院。检察院行使国家公诉权和法律监督权,其中又以公诉部门工作最为繁忙,除了公诉部门,其他各个处室也承担大量检察工作,法律专业学生的实习可以帮助检察院工作人员完成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减轻检察官的部分工作压力。法院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后关口,案多人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而法律专业的学生在法院进行实习,可以了解一个案件从受理到判决、执行的所有环节,通过实习可以熟悉案件流程和法官适用法律的基本思路,因此对提高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适用与实践能力尤其重要。

正因为上述原因,多数高校也在法院、检察院建立了实习基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高校与司法机关合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进,需要建立新的合作模式。

首先,法律专业学生还没有在司法机关形成固定的实习时间。到法院、检察院进行实习的学生大多数时候都集中在毕业实习阶段,而且具有很强的时段性。按规定,司法考试时间是每年的九月份,而参加考试的一般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在司法考试之前很少有三年级的学生进行实习,多数是完成司法考试后进入毕业实习,而此时的法院和检察院往往人满为患,实习的学生在办公室有时连坐的地方都没有,也有部分学生在大学四年级寒假的时候进行实习,甚至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参加实习,而找某个单位盖章应付毕业实习的要求。

其次,法律专业学生在司法机关的实习模式有待改进。目前法律学生在司法机关多参加办公室事务的工作,如打字、复印、整理档案文件、日常接待等工作,真正参与案件办理的并不多。在基层司法机关因案多人少及案件性质的原因,部分学生还能参与案件办理,但到了中级法院或市一级的检察院,由于案件性质和保密的需要,法官或检察官往往不愿意让实习的学生接触案件的处理。因为这些原因,实习的学生往往感觉实习的收获不大。

再次,高校与司法机关的合作多数体现在学生到司法机关实习,但司法机关到高校对法律专业学生的指导还做得不够,交流的单向性明显。虽然部分高校也聘请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作为导师指导学生,但由于本身工作繁忙,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很难抽出时间对学生进行实务指导。

最后,高校教师与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合作领域过于狭窄。因为缺乏协调机制,高校教师能够到司法机关挂职锻炼的人数还较少,而且由于司法机关案件质量与责任制的原因,即便高校教师在司法机关挂职,多数情况下也不从事真正的检察或审判工作,对案件流程与法律适用并不完全清楚。

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模式下高校与司法机关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形成联合培养机制,而且这种机制不仅局限在国家层面,地方政府也应建立本级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

(一)多层次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双向流动的重要性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制度,支持实务部门专家到高校任教,高校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挂职锻炼。从国家层面实施高校与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选派1000名高校法学骨干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时间为一至二年,这些教师通过作为实务部门工作人员参与法律实务工作,获得实际法律工作经验,这对于法律理论知识丰富,而适用经验较少的教师具有重要意义,其在工作获得的感知可以更好地,更准确地将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选派1000名法律实务部门的专家到高校任教一至二年,承担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任务,这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务部门专家可以为学生传授实然状态下的法律运行与适用,其丰富的案件经验将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以往高校教师也有到法律实务部门挂职的机会,但这种机会均等更多地是由组织部门选派,挂职人数较少,而实务部门到高校任教的专家更少。现由中央政法委和教育部牵头实施“双千计划”使高校与实务部门实现双向流动,最终受益的是高校法律专业的学生。但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列入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才适用“双千计划”,并未惠及数量更多的其他地方高校,为了使其他地方高校法学院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各省级地方也应依照“双千计划”建立地方的法律实务部门和高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建立人民法院与法学院校双向交流机制指导意见》来自最高法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上半年,14个省、市、区的部分中基层法院,接收过数量不等的法学院校教授、业务骨干挂职副院长、院长助理、庭长助理。28个省市区的法院,有不同数量的法官被有关法学院校聘为兼职教师或研究生导师。[2]

(二)制定高校与司法机关之间的双向交流程序

目前,高校与法院、检察院之间并没有任何合作的规定或条例,二者之间的合作完全是可有可无,可配合也可以不配合的,由于没有规范性义务的约束,不同司法机关对高校学生实习甚至旁听所持态度完全不同。目前高校教师与司法机关之间的人员交流主要依靠组织部门或政法委进行协调,组织部门和政法委也缺乏必要的长期计划进行协调,因此需要制定高校与司法机关之间双向交流的规范和程序。

在2011年,当时的最高院院长王胜俊便提出,人民法院要加强与政法院校的人才和业务交流,充实审判力量,提高司法水平。[3]根据《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全国今后的10年内将选派1000名法学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挂职,每名专家的挂职时间为一至两年。最高法院为了实施这一计划,所下发的《建立人民法院与法学院校双向交流机制指导意见》中提出,经组织部门同意,各高级人民法院可定期选派2至3名优秀专家、学者到本院或下级人民法院挂职锻炼,担任相应领导职务,参与法院的审判或调研工作,具备条件的可列席审判委员会。该指导意见虽然由最高法院下发,但如何执行由各地法院自行决定,更重要的是,这是由法院单独下发的,没有组织部门的配合,该意见仍然无法顺利实施。检察院系统也还没有类似的指导意见,因此解决高校与司法部门之间的协调最好的办法是在国家层面的中央政法委、中组部、教育部、最高法、最高检共同制定并发下高校与司法部门人员双向交流的程序与内容规范,确定各方工作职责与义务,以便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三)建设卓越法律人才实践教育培养基地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计划提出要依托“本科教学工程”,支持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重点建设100个共享共用的示范性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其中20个左右为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这是政法委与教育部在国家层面的基地,需要专家委员会对各高校申报方案进行评审,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再根据评审意见,确定参加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

通过推动实践基地的建设与优化,法律专业的学生在这些实践基地实习过程中,通过担任法官和检察官或者律师助理,在这些具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指导下,接触案件材料,参与讨论、协助起草判决书、书或其他法律文书、接触商务谈判、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庭审过程,从而熟悉法律实务的各种流程,不断的实践操作将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理论,锻炼其法律职业技能。

据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有关负责人说:全国100家公开示范法院都将允许法律专业学生自由申请实习。法院面向法律教育研究机构公开,这是促进司法公开的一次契机。[4]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表态,列入公开示范法院的这些单位对方便学生实习并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大有帮助,在此需要思考的是,除了这100家法院外,因为普遍存在案多人少的局面,全国的其他法院也可以,更需要为法律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和锻炼机会。

事实上,全国高校众多,能够进入100个人才教育培养基础的高校多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得到照顾的部分地方院校,对于为数众多而无法进入100个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地方高校,无疑失去了国家层面的政策与财政支持。但实践教育基础又是必要的,所以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各地各高校结合实际,建设相应的法学实践教学基地,但这需要地方教育部门与地方政法委相互协调才能使地方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按国家层面的政策模式共建实践教育基地,获得必要的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

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较早的是江苏省。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在2012年11月4日与中国人民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六所高校在南京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启动“合作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江苏高院制订下发了具体实施方案,并向13家“示范性法学实践教学基地”授牌,还确定了高校教师和法官双向交流的名单。[5]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对于提高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极其重要,相信也是法学院校之间的一次洗牌,被列入计划的高校无疑获得了一张通向与司法机关固定合作的强大通行证与财政支持,而师资与学生质量相对较差的地方高校更不应自行排除在培养计划之外,各地政府应按国家层面的模式应加强对这些地方院校的支持,否则国家资源将集中于少数的部属高校,将无法促进落后地区的法制建设。通过各个层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所建立的实习基础、双向交流机制,高校教师、学生、司法机关和其他实务部门都将获得共同进步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找准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结合点..

[2]袁定波,郭文清.最高法详解双向交流指导意见出台缘由.法制日报,2012-8-14,(第005版).

[3]郭少峰.三名高校法学专家挂职最高法不脱离原教学岗.新京报,2012-12-30.

[4]袁定波,郭文清.最高法详解双向交流指导意见出台缘由.法制日报,2012-8-14,(第005版).

实习指导意见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中国高校 校办产业 发展形态

中国的高校校办产业的兴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80年代,30多年来中国的校办产业形成了多种发展形态。但是,一直还没有一个对高校办的这类产业的清晰界定。[1]比较通用的说法是:“校办企业”也有的称“高校产业”或“校办工厂”,还有近年被议论的“资产运营公司”,可谓不一而足。对这一问题,中国学者陈晓明(1998)[2]认为校办企业是由3个要素组成的。一是近年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企业。二是传统的校办工厂。三是后勤服务部门。日本学者远藤于(2000)[3]认为校办产业和校办企业是同一概念泛指同一事物。之所以众说纷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产业的产生有其自发性,一定意义上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目前已蔚然成林,但相关理论研究还没跟上。因此,本文正是以这个背景为前提,着眼于“校办工厂”、“校办企业”、“资产运营公司”、“校办产业”等概念,在阐明其历史由来、本质区别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对高校校办产业的发展形态予以清晰界定。

一、概念界定

校办产业是指和高校密切相关的各种创收活动的总称。第一是大学单独出资或者和其他部门共同出资经营的工厂、企业、公司。第二是各高校的后勤部门。第三是由高校开设的各种补习班、培训班;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校办工厂的管理规定》(简称管理规定)校办工厂是指高等教育机关的校办工厂,是学校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关于高等学校兴办公司企业的若干规定》(简称兴办规定)校办企业是指高等学校创办,参与创办并为主管理,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公司、联营公司、中外合资公司及其他名称的校办企业;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中组建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若干意见》(简称组建意见)资产运营公司是指高校依法组建的国有独资性质的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或从现有的校办企业中选择一个产权明晰的、管理规范的独资企业。

二、校办工厂、校办企业、资产运营公司的历史由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前苏联“三段式实习”即“校内教学实习、教室讲义实习、校外认识实习”制度的影响,各高校相继建起了实习工厂。1958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共同的《关于教育活动工作的指示》提出:“教育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示,根据这一指示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校都办起了校办工厂。1966年颁布的《关于全国城市半工半读教育会议报告》提出“半工半读制度”进一步巩固了校办工厂的地位。在“”期间,由于知识教育被极端轻视,校办工厂变成了知识分子的改造现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一部分校办工厂也逐步完善了企业化管理制度。同一时期在各高校内以“清华技术服务公司”为首的高科技公司也应运而生。1989年由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的《管理规定》和《兴办规定》首次明确定义了校办工厂和校办企业的概念。1994年《公司法》的公布,进一步强化了校办企业的正规化发展。并为校办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及上市融资提供了法律保障。不过随着校办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经营风险等问题凸显出来,甚至影响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针对这些问题,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试点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敦促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进行校办企业的试点改革。2003年作为试点模范,清华大学组建了“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在庆祝会上陈希书记题词道:“探索大学服务社会的新途径,探索资产运营公司发展的新模式”,该题词明确提出了“资产运营公司”的概念。资产运营公司和校办企业相比,更强调了以资本为纽带的规范管理和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使命的高科技特色,预示着校办企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6月2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中组建高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资产公司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公司法》规定的国有独资公司或一人有限公司(法人独资有限公司)。高校设立一人有限公司,并不改变资产的国有性质;高校资产公司必须在资产、管理等方面与学校划分清楚,真正起到设立‘防火墙’的作用,规避学校作为高校资产公司的唯一股东承担连带法律责任的风险”。可以说,这一系列法律规定的颁布,清晰地指出了中国高校校办产业改革与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校办工厂、校办企业、资产运营公司的异同

根据上述的《管理规定》、《兴办规定》、《指导意见》、《组建意见》等关联法规所规定内容,对校办工厂、校办企业、资产运营公司的运营体制、功能任务、财务管理、利润分配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可以看出三者的异同。

首先,在运营体制方面三者都很重视大学的绝对领导权。不同点是:(1)由最初的非营利机构逐步转变成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营利机构。(2)经营管理由校办工厂阶段校长的直接领导转变成了校办企业阶段的专门机构的管理,最后变成了资产运营公司的派遣董事会制。(《管理规定》的第二章的7,8,9条和《创设规定》的4,6,8条和《指导意见》的6,7,9条以及《设立意见》的第1条的1项,第2条的12项。)其次,在功能任务方面相同点是三者都是大学的创收活动。不同点是,校办工厂强调的是思想教育和教育实习。校办企业强调的是社会服务和学校运营经费的筹集。相对资产运营公司强调的是,回避大学因经营企业而带来的风险和科研经费的调度。(《管理规定》的第1章的5条,第2章的10条,第3章的13条和《创设规定》的第1,2,3条,《指导意见》的第1,2,4,8条以及《设立意见》的第1条2项。)再次,在财务管理方面相同点是三者的出资者依旧没变仍是大学。不同点是,校办工厂的财务管理要接受学校的监督管理。校办企业和资产运营公司则进行分账管理,有倾向于正规化的趋势。另外在纳税方面,校办工厂实行免税制度,校办企业免一部分税,而资产运营公司没有特别的优惠制度。(《管理规定》的第1章的6条,第7章的30,33,34条和《创设规定》的第7条和13条的1·2项和《指导意见》的第11条以及《设立意见》的第1条1项,第2条的8项。)最后,在利润分配方面校办工厂是无条件全额上缴,充当大学的福利公基金。校办企业是有一部分利润可以自由支配。而资产运营公司在上缴学校利润的同时,强调经营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的利润分配。(《管理规定》的第7章的37条,《创设规定》的第13条3项和《指导意见》的第21,28,29条。)

四、校办工厂、校办企业、资产运营公司和校办产业的相互关系

校办工厂、校办企业、资产运营公司和校办产业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高校校办产业由后勤部门、培训班及校办工厂、校办企业、资产运营公司等各式各样的工厂企业构成。其中,校办工厂、校办企业、资产运营公司作为各高校的重要创收活动,被视为校办产业的重中之重。并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被列为大学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 校办工厂、校办企业、资产运营公司和校办产业的相互关系图

综上所述,校办工厂、校办企业、资产运营公司,作为我国高校特有的现象并存,现阶段虽然三者之间还有不少相同点,但是在运营体制、功能任务、财务管理、利润分配等方面有很多实质性的差异。换言之,三者不仅不是一字之差的同义语,反而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对高校所办企业的一种理解,反映我国“高校校办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形态。

参考文献:

[1]宋军.高校产学互动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产业化,2005(4).

[2]陈晓明.高校校办企业经营管理[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1.

[3]远藤于.中国教育革命描绘的世界战略[M].日本:厚有出版股份公司,2000:134.

实习指导意见范文第9篇

2012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近1.4万所,年招生1076万人,在校生近310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0%以上,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为构建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提供了有力支撑。

职业教育的主要进展有:

一、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

围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力完善顶层设计和深化综合改革。

(一)总体布局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按照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印发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阶段目标和任务。筹备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规划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2020年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顶层设计,细化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各项部署。

(二)大力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以实现中高职衔接为切入点,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三步走”战略。规划了中高职衔接的10项具体任务,即招生与考试制度、课程和教材体系、专业教学标准、教育教学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培养培训、不同层次校际间合作、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体系、实训条件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紧密衔接。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正在抓紧制订中。

(三)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重点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通过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技能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等六种途径,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2012年开展单独考试招生改革试点的院校近500所、招生100余万人。同时,着力巩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四)深入开展体制改革试点和试验区建设。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确定了52项职业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探索推动办学模式改革和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推进9个省部共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对职业教育重大政策进行先行先试。加强对试点项目和试验区工作的总结交流,指导试点和试验区聚焦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累典型经验和案例,形成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机制。

二、制度和标准建设取得阶段成果

推动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和标准体系,提升职业教育依法治教、科学管理的能力。

(一)加强基本制度建设。配合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法制办推进《职业教育法》修订。抓紧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印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等多个文件,研究制订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开展五年制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等,不断完善覆盖职业教育各个环节的制度体系。在25个省(区、市)启动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产品),加强实习安全和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切实维护学生权益,保障实习顺利开展。

(二)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09年,国家开始逐步推行中职免学费政策。2012年秋季学期,中职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对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国家助学金补助。13个省区市(内蒙古、山西、江苏、浙江、福建、海南、重庆、四川、贵州、青海、宁波、厦门、深圳)将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中职学生,助学金资助范围也有所扩大。学生就学成本明显降低,促进了教育公平。

(三)推进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制定工作。推动各省(区、市)落实《职业教育法》《教育规划纲要》相关责任,制订和实施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目前,完成此项工作的省(区、市)累计达到11个(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新疆),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建立,按规律办学得到保障。

(四)加强职业院校管理工作。召开职业院校管理工作会议,强调把加强管理作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紧迫要求和重要内容,坚持两个“两手抓、两手硬”(示范引领和严肃规范,常规管理和方法手段),大力推进管理工作精细化,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展显著

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各方面创造活力,增强职业教育内生动力。

(一)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印发《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支持行业举办职业教育,并对本系统、本行业的职业教育发挥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作用。组建了59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基本覆盖各行业门类,汇集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等各方专家3100人,其中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占21%,形成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有力载体。

实习指导意见范文第10篇

一、突出培训意义

指导意见要求:“把农民工培训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正从依赖物资资源投入向依赖高素质人力资源转变,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技能的提高尤为重要。指导意见站在调整经济结构、减少结构性失业的高度,突出了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的意义。近年来我国农民工问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地区企业“用工荒”;二是农民工就业难,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就是力图解决这个矛盾,培养社会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工。从这个层面上看,加强农民工培训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也是为了从整体上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调整培训目标

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2003〕79号]中曾经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培训目标:第一阶段,即2003-2005年,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1000万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500万人,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5000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第二阶段,即2006-2010年,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5000万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3000万人,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2亿多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2010年国办的指导意见,承续2003年的培训目标,提出了“使培训总量、培训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适应;到2015年,力争使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都得到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掌握一项适应就业需要的实用技能”的培训目标,虽然没有具体量化,但强调了“相适应”、“有培训需求”、“就业需要”等关乎培训质量和效果的目标,显得更加务实。

三、强调统筹整合

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了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分工合作、统筹安排,并合理集中使用农民工培训资金,以更好地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负责全国农民工培训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考核评估,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和各自职责,根据统一规划和年度计划,指导各地具体组织实施农民工培训工作。指导意见要求,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教育、科技、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扶贫等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相互协作,共同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要负责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就地就近就业培训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农村初、高中毕业生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带技能转移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

四、提倡产学结合

指导意见鼓励行业、企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加强农民工培训,特别提倡发挥企业和院校产学结合的作用。鼓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委托所在地定点培训机构,结合岗位要求和工作需要,组织农民工参加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选送农民工参加脱产、半脱产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推动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的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组织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竞赛;鼓励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的大型企业与院校联合举办产学结合的农民工培训基地;鼓励中小企业依托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在岗农民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为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提供实习场所和设备;鼓励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举办农民工业余学校等。

五、促进就业衔接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培训针对性,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是此次指导意见的又一亮点。农民工培训必须强调“需求导向”,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培训课程和内容。意见指出,要重点加强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行业的农民工培训,要做好水库移民中的农民工培训工作。意见要求,以实现就业为目标,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情况,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强化监督机制

针对以前农民工培训中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此次出台的指导意见特别强化了培训资金的监管问题。指导意见提出,对培训资金实行全过程监管,要加强对农民工培训资金的管理,明确申领程序,严格补贴对象审核、资金拨付和内外部监管,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强化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培训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接受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推行培训券(卡)制度等,对有虚报、套取、私分、截留、挪用培训补贴资金等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要根据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并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部门处理。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农民工培训是一件大事,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务实、具体、系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只要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能够很好地落实,我国农民工培训一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上一篇:报社实习意见范文 下一篇:毕业实习意见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