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课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00:09:07

实习课程论文

实习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具体目标定位于各岗位的初、中级职位所应具备的熟练专业技能及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通用能力目标:沟通能力、相处能力、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能力、管理能力、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创新意识等。专业能力目标:1.技术型、技能型物流人才,即物流作业各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仓储、理货、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要求能够熟练地掌握运输、配送、仓储、包装、装卸、加工等方面的操作技能,并能熟练地在物流作业各岗位中运用,能够完成各岗位的工作任务。2.基层管理型物流人才,即基层和中层管理者,如仓储管理员、车辆调度员、物流客户服务人员、采购员、理货员等;仓储经理、运输经理、采购经理、客服经理、营销经理等,要求能够熟悉并掌握物流作业流程,并能够对某个环节或某个结点进行计划、组织、决策等管理活动。专业综合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完全胜任一个或数个技能岗位的需要,与该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在确定顶岗实习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发展需求与心理特点的调查访谈与分析,关注学生职业成长需求与个性化特质,对课程目标进行适切性分层,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和可塑性。同时,通过对物流职业人格和职业精神的系统研究,确定物流顶岗实习课程目标在三个领域,即职业道德、物流操作技能和物流综合职业能力。另外,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注意协调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物流职业目标的整体化与融通性。

二、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内容

顶岗实习通常是经学校相关部门批准的,能为学生提供与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或者职业兴趣相关的实践工作经历,培养职业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目前,顶岗实习模式日趋多元化,根据时间来划分,可分为工学交替、假期、周末顶岗实习三大类。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具体施教主体包括:专业教师、辅导员、管理部门和实习企业。内容主要涉及:使学生应用、推广、加深所学专业知识,获得联系真实世界的经验,加深对生产过程的理解;了解职场现状,适应职业工作和职业生活,最终顺利地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过渡;检验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兴趣,验证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工作资质,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匹配程度;了解自己专业学习适应性和专业认同感的程度;学习默会知识,逐渐形成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获得具有职业发展潜力的工作机会;构建人际关系网络,增加社会资本;提高就业技能和水平;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实现管理愿望等。邀请物流企业高管与学生进行交流,就物流企业现状、物流岗位技能与素质、物流企业文化、物流业发展等进行讨论。顶岗实习课程的学习是促使高职学生成功、成才、成长的最关键因素。顶岗实习课程的具体内容根据物流岗位来确定。采购管理岗位:能够填写采购与供应订单;能够制定采购与供应物流计划;能够实施采购与供应计划;能够对供应商进行公共关系管理等。运输管理岗位:能够运用科学方法选择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能够组织货物的装卸搬运;能够提出运费报价;能够使用和维护运输设施等。仓储管理岗位:能够编制仓库货物储存计划;能够根据货物特性对货物保管进行指导;能够指导仓储设备、设施的合理使用;能够执行库存管理计划;能够提出库存合理化建议;能够分析库存状况等。配送管理岗位:能够根据配送计划选择配送方式;能够选择配送工具;能够根据计划实施流通;能够编制装卸搬运作业计划;能够指导装卸搬运设备、设施的合理使用等。物流信息管理岗位:能够对物流信息进行分类;能够编制物流信息分析报告;能够选择物流软件;能够使用物流软件进行物流管理。

三、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

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由以下三个连续的阶段构成:第一阶段:学生认知性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学生每五人一组,实习时间共计1周,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环境及专业技能岗位的技术要求、工具应用等,由师傅引导学生逐步适应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学生与企业相应岗位的师傅配对,全程观察师傅岗位工作任务执行过程,亲身体验职业生活,每一个岗位的体验时间为1天。5个岗位进行轮换。第一阶段顶岗实习时间共计5天。实习完成后,学生完成认知性顶岗实习报告。第二阶段:专业课程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分为5人小组,实习时间为1周。学生轮岗参与物流作业,熟悉不同岗位职责、工作内容、技术要求以及设备使用与维护,固化职业思想,独立完成物流岗位工作任务。根据企业需要,实行周末、假期、工作日多种实习时间安排,充分协调企业与学生实习之间的时间冲突。第三阶段:就业性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学习以员工身份进行技能岗位的顶岗工作与学习,安排师傅指导,为期6个月。了解现代物流企业管理模式和岗位操作性标准,熟悉物流行业各项管理制度。顶岗实习课程实施的每个阶段,在学校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的基础上,学校、企业、学生及家长等还必须签订顶岗实习四方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顶岗实习各阶段任务能够顺利进行。顶岗实习课程管理方面,形成专业教师、辅导员、师傅共管的管理体制,并分别制定专业教师、辅导员、师傅管理职责。专业教师和师傅共同负责专业技能指导。辅导员负责日常生活管理。顶岗实习课程管理实行企业化,校外基地的指导教师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全面指导学生开展物流作业,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和评价,并评选优秀实习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校外实训基地人力资源部安排专人全面负责学生顶岗实习课程考核,并随时与学校保持联系,及时协商解决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另外,运用QQ群建设课程管理平台,加强顶岗实习课程信息管理,实现学生、企业、学校和家长多方交流、互相监督。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从校企共建协议到物流企业文化集训,从物流作业操作流程系统讲解与训练到实习主管和师傅们全心全意手把手教导,从严格的准员工管理(参与企业人员考核)到实习考核(经验知识+技能)与激励,最后经过双向选择正式签订劳动合同,在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实现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当然,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职业院校管理机制改革动力不足,现存的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物流企业需要,迫切需要学校体制机制创新。学校投入顶岗实习课程建设的经费不足,单纯由企业承担不可能支持顶岗实习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职责的缺位,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顶岗实习课程普及化和多样化发展。

四、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评价

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实行“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双重考核评价体系。顶岗实习课程考核主体是校企双方,双方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对顶岗实习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进行双重考核。企业根据学生在岗位上的表现、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技能掌握情况、实习纪律和态度由顶岗实习企业指导教师进行考评,给定成绩。学校根据企业评定,并结合学生实习表现、岗位实习报告和实际检查情况等综合评定成绩。工作任务考核以企业考评为主,学校考评为辅,学生的考核必须经企业和学校双方考核合格。经过校企双方的双重考核,成绩合格者获得相应学分,并获得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签发的《顶岗实习合格证书》。评价过程强调过程评价,企业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融入到对学生的评价中,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准则,从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实习纪律、岗位技能、团队与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将结果与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伙食补助、奖金挂钩,填写《物流企业顶岗实习课程考核表》,完成《顶岗实习鉴定表》中企业师傅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校内指导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参照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考核记录和学生管理平台的反馈信息,填写《学生顶岗实习校内考核表》,最终结合《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总结》的完成情况与职业能力的形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完成《顶岗实习鉴定表》中校内指导教师的综合评价任务。学生顶岗实习课程成绩由五部分构成,包括自我评价、企业评价、学校评价、顶岗实习日志和实结报告,每部分权重为20%。

实习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为培养优秀的临床医学7年制学生,我们对实践性非常强的妇产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课程实施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包括课时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妇产科常见疾病典型病历及病历讨论库,改进妇产科教学模型,引进国外先进的模拟病人计算机系统等,以提高妇产科临床实践综合能力。

关键词:七年制;妇产科学;实习课程

妇产科学是临床二级学科,是各级医院的四大科室之一。作为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妇产科学历来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影像医学、医学检验、高等护理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近年来七年制临床医学教学做为新兴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临床医学教学新的增长点和发展趋势。

妇产科教学作为重要的临床主干课程,由理论课和实习课组成,其中实习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理论科多媒体教学已经较成熟,并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然而,作为妇产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妇产科实习课仍沿袭传统的方法。其次,妇产科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们在实习课中已安排了临床的部分,但由于妇产科的特点往往不能按计划完成,尤其是给男同学的学习带来困难。为了培养医学精英的7年制学生及临床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提高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我们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妇产科教学中的实习课部分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1调整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妇产科教学总教学时数中实习课的比例

增加妇产科教学中小班实习课的比例,传统的本科教学中实习课往往常被忽视,部分院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有的高等医学院校甚至取消实习课,其严重影响了理论的提高及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我校自近3年来对临床医学7年制学生的妇产科教学中将小班实习课的比例由原本科教学占理论课1/5-1/4的实习课提高到现有的三分之一左右。

2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及引进教学模型

改变传统的“板书+挂图”的教学方式,编制7年制临床医学妇产科学实纲及规范化流程,通过改善教具、多媒体课件、三维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大班课中盆腔的解剖、生理及分娩机制等一直难示教又不可能看清楚的内容应用多媒体,动态显示骨盆的结构,并同时展示软组织、血管淋巴及神经组织,通俗易懂学生可以很快理解并消化。

妇产科是高风险科室。目前,医疗纠纷已经成为困扰医院正常运行的较严重问题。在临床教学中,随时开展安全教育,强化医疗风险意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一生的工作中形成自我保护的概念。鉴于医疗发展的新形式,我们将沿袭了几十年在产房中进行的实习课———分娩机制的内容进行改革,引进国外先进的模拟病人计算机系统即计算机交互式分娩及急救演示系统(MaternalandNeonatalBirthingSimulator),此模型是专为模拟分娩全过程及母婴急救训练而设计的计算机交互式教学模拟系统。应用妇产科和急救医学专家共同研发的配套教学软件,与计算机相连,可模拟操作分娩的临床经过及分娩中可能发生的各种临床状况,并且可通过交互式教学模拟系统记录,对学生进行各种产科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和评分,完善的分娩和急救教学体系。很好的解决产房现场观摩时间和条件限制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使用电化教学手段演示从待产到分娩及产后处理,只需10余分钟,配以动画示意图,使这一内容形象、生动易于掌握,印象深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构建妇产科常见疾病典型病历及病历讨论库

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考虑到妇产科病人的特殊性,在尽量多接触病人的情况下,对常见的妇产科疾病准备2~3份典型病历,由学生为主体讨论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教师有目的地总结及对学生诊疗思维能力的培养。过去由于病房内病种的限制,常常使学生丧失对一些重点病种的临床见习机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校内、校外甚至国外的典型病例加以制作保存并能随时再现。此方法的采用对七年制临床医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在紧密结合理论课教学,通过增加实习课课时、更新教具、多媒体课件、多功能临床实验室、小班化典型的病历讨论及引进国外先进的模拟病人计算机系统等系列改革措施,无疑会使临床7年制的临床医学的学生增加对妇产科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达到7年制临床医学妇产科学临床技能的要求,为培养高层次的人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江川.妇产科临床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29-30

实习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1工程素养矩阵建设的内涵

工程训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工程素质则是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达到提高工程素质的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体现、突出教学环节中的工程意识内涵。具体而言,工程意识可包括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群体意识、环保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管理意识、经济意识、社会意识、法律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我们将工程意识种类进行权重分析并作为纵坐标,并设分值为10分,而将机械制造实习的具体教学环节所占比重作为横坐标,也设分值为10分,最终设定整个矩阵满分为100分。我们先对2学分机械制造实习课程的教学环节进行工程素养矩阵分析和梳理,并量化成具体数值。通过分析和研究各工种现有教学环节在各项工程意识中的得分情况,可以直观地体现出该工种教学环节对学生工程意识培养的贡献大小。以2学分机械制造实习的铸造工种教学环节为例,通过点上教师和实习指导人员一同对该工种教学环节的认真梳理,获得铸造工种现有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的工程素养矩阵得分。通过工程素养矩阵建设量化指标,我们就能够看到具体铸造实习环节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从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环节调整这2方面进行改进,其相应教改也就有了方向。同时通过这种梳理,也有助于教师和实习指导人员在教学环节中主动、努力提炼出工程意识内涵,并传导给学生。这样的研讨和教学活动将切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工程素质)。有了工程素养矩阵表,能够直观地比较各工种的教学环节在学生工程意识的侧重点和差异所在,进而有助于在整个机械制造实习课程体系中按照“整合优化基础训练,提升强化创新训练”理念进行相应工种的教学内容调整和教学方案优化工作。为了客观评价是否切实达到了预期的优化效果,我们同样也可以用工程素养矩阵表来进行辅证。以铸造工种为例,为了提高先进铸造技术比重,并推行案例式教学改革,我们适当压缩了传统铸造实习内容,增加了消失模铸造实习内容,并设计了团队协作和教学环节。而为了衡量此项教学改革是否有助于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我们也采用了工程素养矩阵这个手段进行评估,如表2所示。铸造实习环节增加到2d,共14h,总分为10分。我们发现,此项教改行为对应的工程素养矩阵总得分能够获得进一步提高,这也增强了我们开展此项教改的信心和决心。

2工程素养矩阵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了避免历时4年之久的工程素养矩阵研讨最终流于形式化,而不能内化到机械制造实习课程之中,我们在研讨期间,有意识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以保障该教学改革的扎实化和稳步化。

2.1召开多次工程素养矩阵建设研讨会

4年来我们召开大大小小关于工种矩阵建设的研讨会共计40余次,其中从训练中心层面上,组织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种负责人共同参与研讨就达到12次,而各点上教师、工种负责人和实习指导人员内部召开的研讨会不下30余次,这种全民参与性质的研讨将工程素养矩阵建设切实落实到实处。

2.2举行实习指导人员围绕工种意识主题开展说课比赛

一线实习指导人员是直接面对实习学生的主力,只有实习指导人员自身对工程意识进行深入思考并有所感觉,才能结合各自的工种教学环节,有意识地将工程意识理念渗透给学生。我们选择若干篇关于工种矩阵建设的参考文献,组织各工种自行学习讨论,并在此基础上组织说课比赛,让每位一线实习指导人员直接站到讲台上,从自身所从事的教学环节入手,谈论其对工程意识的认识和理解,并说明将如何运用工程意识理念到自己负责的教学环节当中,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这种强化式的说课比赛,既敦促了一线指导人员的自我学习,也有助于相互之间的交流学习,从一线教学队伍建设方面引导对工程意识的思考。

2.3举办工程素养矩阵研讨论文的征集活动

在以上基础上,我们又对部分一线指导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围绕对工程素养矩阵建设的认识梳理本工种教学环节,并提炼工程意识,形成研讨论文。我们采取相关激励措施,发动大部分实习指导人员参加,引导一线指导人员积极投入思考。从说课到形成研讨论文,是引导一线指导人员将工程意识理念内化的有效途径。我们共发动3轮次的论文征集活动,并组织专家进行审阅,评选出优秀的研讨论文,并在一线指导人员中进行宣读、交流和学习。

3存在的不足

关于如何在机械制造实习课程中有效地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工程素质),我们尝试从工程素养矩阵建设角度入手,其合理程度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如:

(1)工程意识的种类和内涵是否全面;

(2)各工程意识种类的权重是否合理;

(3)是否导致另一个误区,即盲目追求高分数值,而脱离了工程训练的基础训练目标。我们提出这些问题,希望引起研讨,使其能够更有效地为机械制造实习课程服务。

4结束语

(1)在机械制造课程中引入工程素质矩阵建设和研讨,有助于工程意识的提升,有助于达到梳理和优化教学环节的作用,并有助于指导下一步的教学改革。

(2)我们从开展教学研讨会、举行说课比赛和举办论文征集活动等方面保障了工程素养矩阵建设与研讨的有效性。

(3)在机械制造实习课程中引入工程素养矩阵建设也存在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

实习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学前教育 课程

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2016年世界大学排名第26位,美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学前教育专业位列全美第4。

一、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学前教育R凳迪翱纬烫厣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学前教育专业旨在提供一种智力上具有挑战性,多元文化教育和批判性反思的专业课程。合理的课程结构和丰富的课程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因此,威斯康星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基础专业课程,而且每学期都为学生安排兼职实习课程及全职实习学期,锻炼学生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其成为合格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做准备。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学前教育专业实习课程呈现出以下两方面的课程特色。

1.基础专业课、方法课与实习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框架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学前教育领域的专业课、方法课。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重点开设了实习课程,前三个学期每学期一次,第四学期开展全职实习学期课程。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将学生实践课程分为每学期的兼职学生实习课程和全职的完整实习学期。分层次逐步使学生适应实习课程安排,融入到所在实习学校日常事务和教学实践当中。相对于每学期的实习课程,全职实习学期是一种更为严格的、全职的实习任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在实习学期为每位学生教师安排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合作教师。实习学生教师要逐渐承担教学责任,包括制定教学计划,承担教学任务,教室整体事务管理等。与兼职实习课程相同的是,每周实习学生教师都需要参加为期半天的教学研讨会。

2.三角结构培养模式

由大学导师、合作教师和实习学生教师共同三角机构培养模式当中,为了使三方都融入其中,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对实习学期各个进程中三方需要承担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首先在实习学期开始前,三方必须召开会议共同讨论实习学期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制定《实习期预期目标报告》,清晰有效的目标制定有助于在整个学期三方明确自己的任务,同时有效的沟通对于目标达成至关重要。

为了保证三角结构培养模式质量,学校要求合作教师和大学导师按期进行集中研讨制,每学期的兼职实习课程每周进行研讨,全职实习课程每周研讨会。同时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课程与教学部要求每位大学导师须接受来自学生的评估,这些评估将会在每学期末提交给项目主任。这样的监督体制不仅能对大学导师工作进行及时反馈,并且能对下一阶段大学导师指导学生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严格的实习过程指导和评价制度不仅将扎实的课程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而且保证了实习合作教师、大学导师、学生教师三方在整个实习期间紧密合作,及时反馈实习情况并针对问题进行调整,为整个实习学期提供了质量保证。

二、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启示

目前,我国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众多,随着近年来我国扩大学前教育规模、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开拓学前教育市场的势头越来越强劲。因此,借鉴美国学前教育发展经验和培养模式,加速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实际操作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必要与必然。

1.明确培养目标,实践课程分层次设置,构建教学模块和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大多数培养单位对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表述笼统,流于泛泛,不能发挥明确的导向作用。要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块和课程体系整体规划,将基础专业和方法课与实习课程相结合,加强理论课程和实习课程的衔接和关联。实习课程分层设置,每学期的兼职学生实习课程和全职的完整实习学期相结合,为学生搭建专业实践平台,见习和顶岗实习相结合,校内导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定期沟通,共同监督指导学生实习教师的实践。加强与学前教育学校的联系,共同搭建平台,实施深度合作培养。

2.加强过程性双导师指导和考核制,及时对学术及实践课程质量进行监督

要严格考核标准,加强过程性考核制度,探索更为合理有效的学术及实践课程质量监督。首先要在培养方案和考核大纲中明确规定细化考核标准和具体实施办法。其次建立过程性双导师指导和考核制,在学习和实习过程中及时对学生表现进行反馈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记录和备案,将学习过程、实习过程和考核过程紧密结合,对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研讨,促进学生实习过程持续进步和教师指导方法不断改进,保证学术和实践课程的优质高效实施。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河北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成果论文,项目名称: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以河北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为例,项目编号:Yjs2016-43]

实习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南印第安纳大学认为,教学是一种实践的职业(aprofessionofpractice),教师教育必须将未来教师培养成为专家性实践者(expertpractitioners),而实现此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就是通过临床实践(clinicalpractice)。[6]因此,南印第安纳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特别重视实践课程,使得实践课程成为课程设置的主体。仅拿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来说,其教学实践类课程的学分为21分,占专业教育课程模块总学分的38.9%,将近40%。同时,为了保证实践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南印第安纳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尤其注重从整体上来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从纵向的时间维度看,南印第安纳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学习始终,并随着时间的推进,实践课程内容呈现由易到难、逐渐深入的过程。南印第安纳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实践课一般分为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和体验学习。核心课程模块中的教育见习类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的教学实践类课程都属于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这些独立实践课程开设的顺序是:教师教育体验、小学或中学教育探索、小学和中学特殊需要实践以及专业教育习明纳和监督下的特殊需要学生教学。教师教育体验旨在通过参观中小学,使得学生获得对未来工作的初步印象。小学或中学教育探索要求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探讨儿童发展的概念、学习理论、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从事有关儿童成长、发展和文化习得的研究。小学和中学特殊需要实践课程则旨在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获得特殊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技能。专业教育习明纳和监督下的特殊需要学生教学课程相等于我国大学的教育实习,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体验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锻炼和形成教育教学能力,成长为一名专业教师。这四类实践课程分别被安排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开设。总之,从初步体验、熟悉中小学到对学生的认识,再到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最后到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全面体验,南印第安纳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目标在整体性上表现出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反映了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2.从横向的维度看,南印第安南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呈现出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之间整合的特征。首先,在同一门课程中整合理论知识学习与体验学习。南印第安纳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体验学习基本上覆盖所有的课程,而且类型多样化,包括嵌入式体验(EmbeddedExperience)、教育见习(Exploration)、现场体验(FieldExperience)。现场体验又分为师徒制体验(fieldexperienceinvolvingtutoring)、指导性体验(GuidedFieldExperience)。按照课程教学要求,这些体验学习包含在各门理论课程中,与理论知识学习同时进行。比如,“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课程的学习要求是,本课程“要求进行现场体验”。其次,整合理论课和教学实习课(Practicum)。比如,“特殊需要教学策略II:中学”课程学习的要求是“,同修课程:‘特殊需要法律和当代焦点’‘特殊学生的评价、干预、教学设计‘’合作伙伴关系‘’特殊需要实践II:中学’”。可见,体验学习与教学实习课程被视为一种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与理论知识学习俨然构成一个整体。理论学习和体验学习的整合,有利于职前教师通过实践理解、感悟理论,借助理论反思、解释实践,从而使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以及形成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再次,教育实习课程的整合。“监督下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教学”是一门持续16周的、全日制的以体验中小学课堂为内容的实践课,相等于我国大学的教育实习。“教育发展习明纳”则是一门反思性研讨课,它致力于“密切联系跨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通过研讨专业教师遇到的现实问题来整合大学核心课程、学科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知识”[9]。按照教学计划,这两门课程同时在第8学期开设。在教育实习期间,学生一边在周日从事课堂教学体验,一边在周末参加专业习明纳。课堂教学体验和反思性研讨的整合,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借助反思促进教学,从而有效地培养其反思教学的能力,不断地促进其专业成长。

二、启示

(一)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师范生胜任教学岗位、专业发展的基本保障。而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是构建师范生完整、合理知识结构的唯一途径。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课程体系不完整、缺少学科课程。有的学校既是开设了学科课程,也存在学科课程数量有限、课时偏少的现象,从而使得师范生毕业后无法胜任学科教学。二是通识教育课程“不通识”或“通识”程度不够,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的课程数量和课时严重偏少,缺少数学、人际交往、写作等课程,无法将师范生培养成为一个“全人”。三是课程设计依然沿袭学科的思维模式,专业基础课程占的学时较多,且未能与专业课程进行很好的融合,导致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重复较为严重的现象。四是课程之间缺少关联或关联程度较低,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通识课程知识和专业课程知识之间存在割裂的现象。鉴于此,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完善措施:第一,在专业教育课程中,增设学科课程或增加学科课程的数量、课时,形成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学科课程在内的完整的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以克服目前特殊教育专业“指向性不明”,学生无法胜任学科教学的弊端。第二,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增加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的课程数量、课时,增设数学、写作、人际交往等课程,使得通识课程具有真正的“通识”特征。第三,摒弃学科思维,坚持实用原则,调整和完善专业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首先,取消专业基础课程,将其内容融入到相关的专业课程之中,形成综合课程。比如“,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等等。其次,围绕“特殊需要学生“”特殊教育教学“”特殊需要学生管理“”特殊教育实践”四个主题分别组织相应的课程,分别组建四个课程模块,构建清晰的课程结构。最后,在课程教学上,实行项目教学模式,分别设置通识教育、特殊需要学生、特殊教育教学和特殊需要学生管理、特殊教育实习四个教学项目,循序渐进地对师范生进行养成教育。关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建议建立项目教学考核制度,规定相应的项目考核标准,学生只有完成一个教学项目的学习,经考核达到该项目的考核标准,才有资格被允许进入下一个项目的学习。

(二)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随着教师实践知识观时代的到来,通过实践体验教学培养教师成为教师教育的主流。这使得实践课程成为课程体系的主干。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尚未设置独立的实践课程,教学计划中的教育实习、专业见习、毕业论文等独立设置的实践目前仅被视为教学环节,并未被看作一门课程,从而降低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二是尚未构建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军事技能训练、劳动、社会实践、见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甚至于某些实践课程内容与专业无关。三是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处于割裂状态。借鉴南印第安纳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予以完善。第一,设置独立的实践课程。建议将教育实习、见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定性为课程,而不是教学环节,以提升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同时,增设一门独立的“教学实习课程”,以弥补当前缺少专门教育教学技能实践的不足。第二,建立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首先,明确各个独立实践课程目标,并使之保持紧密的衔接。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建议构建专业见习(1)、专业见习(2)、教学实习课程、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四部分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专业见习(1)的目的在于通过关于特殊教育专业的讲座、参观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等形式,使新生初步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专业见习(2)旨在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熟知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包括心理、生理特点、国家相关政策等等。教学实习课程为学生提供专门的特殊教育教学的实践训练。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则分别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特殊教育体验和能力训练的机会与科研训练的机会。其次,整合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为了发挥实践课程的作用,应当保证上述实践课程和相关理论课程同时开设,使其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比如,教学实习课程就可以与学科教学与研究、特殊儿童评估、盲文、手语、行为矫正技术和特殊儿童管理等课程组成一个“特殊教育教学”模块。另外,改革目前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分裂的状况,将二者组成一个“教育实习与科研训练”课程模块,同时开设,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在教育实习中完成,论文(设计)内容必须是关于其教育实习中遇到的教育教学热点、难点。

实习课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法科学生 毕业实习 实习课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12-03

法学本质上是一门社会科学,法学理论以及法律规范都是源自对社会实际问题的关注、思考、规范和调整的需要,同时,法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实践如同医科学生需要接触临床实习一样重要。所以,几乎所有的法学院校都在理论教学之外都设有实践环节的内容,具体包括教学实践、暑期实习、毕业实习等。然而,当前我国法科学生毕业实习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式化、盲目性和学校监管不力等问题,造成学生毕业实习效果不佳,对社会问题的疏离和隔膜,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其对我国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现状的认知,不利于学生在实践环节法律技能的培养和提高。通过课题化实习实现毕业实习目标明确化、实习指导导师化、实习流程可控化,从而提高法科学生毕业实习的实效,使实习真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实习,通过问题认识社会,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情和法理。为此,笔者及所在的课题组对太原科技大学法学院法科学生毕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思路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考察和探索尝试,现将成果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供大家点评指正。

一、法科专业本科学生实习现状分析

(一)法科学生的毕业实习形式化现象严重

从法科学生毕业实习的现状看,法科学生的毕业实习环节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形式化问题,很多学生没有参加毕业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愿真正去参与实习。由于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或第八个学期,因此,很多学生把学校规定的实习时间用来准备司法考试、复习考研或者准备托福、GRE外语考试,或者用于准备国家级或省级的公务员考试,或者其他各种类型的入职考试。虽然最终所有的学生都在实习鉴定表上反映其是在律师事务所、公检法机关、金融机构等实习单位进行了实习,但是经过与学生深入的调查了解后,这其中大约有近八成学生并没有真正参加实习,而只是找人在实习单位鉴定意见一栏盖了一个公章而已。当然这和当前法科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对实习的目标和意义缺乏明确的认识、学校对学生毕业实习监管不力以及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实习工作缺乏具体有针对性的安排等有密切的关系。

(二)法科学生的毕业实习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通过与真正参加了毕业实习的同学进行座谈,了解到他们对实习的看法是不明所以或者只是为了体验一下实习单位的工作环境。例如,他们反映,选择实习单位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的仅仅考虑了住宿、交通的便利,而选择了回家实习;有的因为没有明确的实习目标和专业方向,哪里有熟人就去哪里实习。只有个别学生是结合自己的毕业工作意向选择去律所或者法院等机关实习。在为期两个多月的实习期间,他们从事的具体实习工作内容往往比较简单和程式化,如负责整理案卷、文件,做一些打字、复印的工作,跟随律师、法官接待当事人,随案旁听庭审,有些甚至没有具体的工作内容,就带着司法考试的书或者其他备考的书在实习单位看书复习。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也缺乏求解某一类法律问题的动因和压力,实习流程变得十分随意,收获也就比较零散,对提高学生法律技能的实践意义较低。事实上,一方面,很多学生对法律实务工作感觉不甚了解,也有了解的愿望,但是却不知如何去了解和深入,缺乏计划和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在真正的毕业实习中因为没有带着问题和计划去实习,所以往往是在实习单位遇到什么事情就随机辅地干一些事情,找不到获取有效实践经验的机会和途径。

(三)法科学生的毕业实习存在指导和监管不力的问题

虽然太原科技大学法学院也有多年联系的固定实习基地,但是现在法科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基本上以自主选择、联系为主。在选择实习单位、确定实习内容方面,就太原科技大学法学院学生实习情况而言,还缺乏严格、有效的申请、指导、审核、监管和反馈机制,整个实习过程最终只落实到一个实习鉴定表和一本实习日志作为全部实习内容的呈现上。至于学生是否真正到实习单位实习,实习工作内容如何,实习单位真实的反馈如何并没有学院与实习单位真正核实和确认,实习中指导教师也很少与实习单位进行交流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反馈,仅凭一份纸质的鉴定表和实习日志的证明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国外法学院对学生实习通过加强学生的实习申请和实习效果评定进行。在对学生申请的审核方面,着重于实习单位的选择和实习计划安排。例如,德国汉堡大学法学院明确要求实习单位须与专业紧密结合,同时要求学生提出计划详尽的书面申请,经同意后方可进行。

由于实习中存在以上形式化、盲目性以及指导和监管不力等种种问题,导致一些法科专业学生对社会问题缺乏认识或认识浅陋,缺乏对我国法律制度和法治实践经验的实际认知和真切体会。苏力老师曾撰文指出,当代法学教育的两项根本任务,一是培养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二是建立法科学生对我法律制度、法治实践经验的认同和确信。中国的问题有中国的特色,中国的法律人才应该了解并关注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治实践经验,世界的眼光和胸怀固然是高屋建瓴,但是解决中国的问题并不能缺少对中国智识体系的确信和依凭。虽然经过这些实践环节的参与和实训,但是学生对所学法学理论知识的实践现状与具体应用没有形象的感知和具体的领会,对法学理论和法律规范与社会实际问题之间的关联性缺乏认知,因此,他们对许多法律问题的认识和法律制度的理解有空中架屋、隔靴搔痒之感。于是在毕业论文写作阶段,学生们往往表现出选题盲目、问题意识差、与社会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存在疏离和差距等问题;而在毕业工作之后,也会感觉到入职适应的困难和处理应对实际问题时的盲目和被动。

二、法科专业学生毕业实习课题化的具体设想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课题组提出了课题化实习的设想,实施方案的核心举措包括:

(一)毕业实习导师化

根据学生的兴趣或学院实习导师的安排情况,通过学生自由选择和师生互选,为毕业实习的学生安排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由于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因此也可以结合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选定来安排实习指导教师,这样也便于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选题、调研、资料收集等工作结合进行。

(二)毕业实习课题化

毕业实习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根据实习指导教师的建议,与教师商定毕业实习选题。实习课题业可以根据学生在研的大学生创新项目、UIT项目、指导教师的在研课题、社会热点问题、部分地方的典型问题、毕业论文选题等来确定。确定实习选题后针对性地确定实习单位,如关于诉讼程序方面的选题可以考虑在公检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等实习,与经济法有关的选题可以选择到金融、保险、证券等机构实习,与行政执法等有关的选题可以选择行政机关去实习,与农村问题相关的选择去乡政府、村委会等实习,与仲裁有关的可以选择去仲裁委实习,与行政处罚、刑罚行刑有关的课题可以选择到戒毒所、看守所、监狱、社区矫正机构等实习。确定实习导师、实习课题和实习单位后,学生需提交实习计划和实习申请,实习指导老师签字同意后,提交学院,学院负责学生毕业实习督导工作的辅导员、分团委书记等要与实习单位取得联系,明确实习要求、并确定实习单位实习期间具体的联系人或负责人,最终由学院签署是否同意实习申请的意见,学生才可以带着学院准许实习的函件前往实习单位。

(三)毕业实习内容明确化

确定实习课题,计划好实习流程之后,实习工作就相对具体而明确,实习单位根据学生的实习计划也好安排具体的实习工作,或者为学生的实习提供相应的条件和便利,如学生针对性地对某一类案件或某一个问题进行关注和了解,进行查阅、走访、调研、统计等工作,掌握了解某一社会问题、法律制度的现状、获得相关的资料和数据等。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遇到不解的问题可以与学院的指导教师以及实习单位确定的联系人进行交流和咨询,就实习选题获得亲历性的感知和认识。如笔者在第一次课题化实验中曾指导学生对几个县的社区矫正工作情况进行过调研、统计和走访,最终他们不仅获得了具体的数据,而且也对我国当前基层社区矫正工作的情况、面临的问题、实际矫正举措的效果和得失有了较为扎实和客观真实的了解和认识。

三、法科专业本科学生课题化实习的尝试与探索

课题组利用主持校级教研课题――法科学生毕业实习课题化的设想和实践思路的机会,2013年12月份在2014届太原科技大学法学院法学本科毕业生中选择了两组有参与课题化实习愿望并有具体课题研究意向的学生,并针对性地由他们的毕业实习指导教师或论文指导教师结合自己的在研课题对学生的实习课题和毕业实习过程进行了相应指导,进行了毕业课题化实习的第一次尝试。实习结束后课题组教师对参与毕业课题化实习的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回访和交流,形成了第一份课题化实习的汇总材料。2015年12月份又在2015届毕业生中选取了两组毕业生参加课题化实习尝试,毕业实习结束后,对该次参与课题化实习学生的毕业实习实施情况也进行了分析汇总。根据以上两次的课题化实习的实施情况和参与课题化实习的学生与指导教师对课题完成情况的反馈,以及对实习单位的回访,同时结合师生对毕业实习指导情况和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就课题化实习带来的影响和意义进行评估,对其中采用的方法、指导思路和适合的课题类别以及必要的条件等进行了总结分析。

四、法科专业本科学生课题化实习实践评析

(一)实习课题的选取应具有一定实践性和社会基础

通过在两届毕业生中选取的四组同学参加课题化实习,共有4名教师参加了课题化实习的指导,课题来源以教师在研课题为主,结合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确定最终的实习课题和实习单位。其中比较典型和成功的选题有“XY县社区矫正调研情况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研究――以PY县西王智村为研究个案”、“关于CZ市农村留守儿童犯罪情况调查分析”、“TY市两级法院危险驾驶罪案件的调研与分析”,其中也有课题不拘泥于调研的视角,还包括理论研究与调研相结合的课题“小产权房合法化研究”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问题探析”等课题。但是太理论化缺乏实践基础的课题效果欠佳,如“论我国知识产权法院的构建”、“房产税初探”这些选题,由于受课题本身尚无具体实践性依据和实习单位也缺乏相应的实务操作经验等影响,最终的实习成果对课题的完成并无太大的意义。

(二)课题化实习中具体实习方法的指导尚欠缺

在课题化实习中往往需要进行相关案件的调取、整理和归纳,相关数据的统计、人员的走访、调查问卷的发放,数据的分析等,从中发现指导教师和同学们都比较缺乏社会学分析的方法和一些统计学科的理论。作为法学学科今后应该考虑开设与此相关的一些课程。太原科技大学法学院在研究生教学中已经开设了社会方法论这一门课程,显然本科教学也很必要。

(三)毕业实习的制度化

由于学院目前的实习流程还没有关于课题化和实习指导教师选定以及实习申请和监管的相关制度,所以课题试行的这两年中,需要课题组成员自己联系指导教师和毕业生,课题组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确定选题。但是这些参加课题尝试的指导教师都是论文指导教师或者自愿参加实习指导的教师而不全是学院确定的实习指导教师。未来如果课题化实习的制度能够得以推行还需要学院改革实习制度,尤其是改变以往的实习指导教师遴选机制,同时将毕业实习的申请、审核、监管、回访与考核都制度化,从而有章可循。对于其中认真参加实习、课题完成情况好、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反馈好的学生应评定为优秀,对于没有参与实习,甚至弄虚作假的应进行劝诫和督促,在毕业生中逐渐树立严肃对待毕业实习的风气和认真规划毕业实习的优良传统,使毕业实习环节真正能够成为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和法理的通道,借此提高法科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技能。

【参考文献】

[1]刘安宁.试论我国目前法学本科专业实习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2]张胜先.法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8(4)

[3]高晋康,杨春禧,徐冰.法学专业本科实习的检讨与实践探索[J].社会科学研究,2002(2)

[4]苏力.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两项根本任务[J].中国大学教学,2008(2)

实习课程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系统综合;实习性教学;启发创新;

为了解决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教学过程中人工、半人工管理的弊端,本文研究并设计了基于Web 的开放式顶岗实习教学管理系统。它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实现各子系统的身份认证功能、网络留言功能、网上投票管理功能、网上交费功能、考勤管理功能、综合信息查询功能等。通过该平台,进一步提高学院顶岗教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为教师开放式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手段,为学院领导提供一个准确、直观的决策依据。

具体实现如下功能:

(1)学生、教师和工作人员考勤管理;

(2)学生网上注册管理。

(3)学生网上留言管理。

(4)学生网上投票管理。

(5)学生网上交费管理。

(6)综合信息查询管理。

本论文阐述了实现以上功能所需要的分析、设计过程,以及相应的成果和测试分析。学生用户主要关注与实习相关的信息查询、网上选课、网上留言,网上投票,电子报告上传和成绩查询等功能;辅导员用户主要关注实习课相关信息的、报告批改、网上答疑和成绩评定等功能;实习单位教师主要关注学生实习情况、教师指导情况和设备利用情况等;管理员用户主要关注设备管理、报废、设备在系统内的状态信息更新等功能。

信息采集点包括:各实习单位处、相关实习学生处和实习课考勤信息点和学生信息交流板。

该子系统是整个实习教学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主要包括实习课程管理和实习工作管理两大主要部分。

(1)实习课程管理功能

该部分教师可以将学生在企业实习课程信息、所需企业设备、企业厂房,期望开始时间等开课基本信息提交到网上系统,待系统审批后开课申请成功。企业教师可将顶岗实习课程参考资料、实习任务书、实习注意事项、实习报告模板等相关文件上传到网上系统;可开放该课程的学生选课功能或教师本人直接选择学生群体;教师可设置分组,指定分组辅导老师。

(2)实习报告管理功能

为了便于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管理,结合学生的思想变化,积极响应国家对思想教育的重视,结合当今发展实际,学院决定取消纸质版顶岗实习思想汇报,改用电子版的实习报告替代。即用电子版的实习报告文档代替传统的纸质版实习报告文档。

实习报告的管理功能包括:可设置报告的上传时间范围,超出该时间范围后系统将有自动锁定功能,届时系统将不再接受报告的提交操作;可设置上传文档的大小限制、格式要求;系统具有文档自动功能,可按重复比例给出文档结果。

系统资源管理分为硬件管理和软件管理两个方面。硬件管理包括实习单位预约管理,实习单位仪器设备管理。软件管理主要是辅导员,学生个人数据管理。

实习单位预约管理主要实现用人单位的自动预约服务,授权用户可以查看顶岗实习学生的当前状态,如未使用可以随时网上预定。企业设备管理功能包括对顶岗实习固定资产的管理、查询;对顶岗实习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记录和自动调度功能。学生个人数据管理主要是对学生个人数据存储空间的管理、分配,查询。

本系统在学院现有WEB主页服务器基础上,设计和开发用户应用访问接口;同时新部署一台服务器,用于系统数据存储。该系统连接实习单位各感知设备,从感知设备处获取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并将系统控制信息传输到各控制器处执行。整个系统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通过开放式顶岗实习教学管理系统实现各实习单位和学院之间的相互访问和信息查询。

(1)基于.JSP技术框架作为系统的技术平台

开放式顶岗实习教学管理系统本身业务并非十分复杂,但涉及的硬件设备较多,查询系统较为复杂。考虑到系统开发和维护的难易程度、系统的可靠性、兼容性,结合设计者对JSP框架技术的熟悉,以及微软公司提供的集成开发测试环境的方便性,方案最终选用JSP框架技术来构建整个基础业务系统。

(2)分层处理模式

考虑到整个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物联网设备应用接口,这些接口极大的增加了系统的实现难度和复杂度,因此系统结构采用分层设计模式。业务模型、业务展现、业务处理和基础服务均为独立的封装单元,并向下提供应用访问接口。开发者可以集中力量暂时只关注整个系统中的某一层功能开发,有利于系统的快速实现;可以很容易的实现功能的新、旧版本更换;有利于同一功能单元的多次复用,便于未来系统的更新和维护。

开放式实习教学管理系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非功能需求,分别是可靠性、易用性经济性。

在整个系统设计过程中,根据学院的实际安全需要系统采用结构和数据分开的备份形式;应设计出系统按周期自动备份功能和管理员随时手动备份功能双重备份手段。通过角色访问权限控制和用户登陆验证服务,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对关键性业务操作设计了提醒功能,同时将相关操作信息记录到系统日志中以备查询。数据在网络中传送前,均进行了相关加密操作。程序设计有完成的异常处理机制,以保证系统的正常、可靠运行。

本系统功能较多,较为复杂。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几个技术难点,主要是物联网相关设备的开发和实习交费,投票功能的设计。

目前,物联网技术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可供参考的文献和成功案例有限。本系统中物联网技术应用较多,但因对物联网技术的接触较少,也给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本论文较详细的讨论了开放式实习教学管理系统的需求,分别从系统用户角色、数据来源,功能性和非功能性需求进行了具体分析、讨论。在功能性需求分析中,详细的分析了考勤管理、实习管理、资源管理三个子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讨论了系统设计思路和系统技术实现路线。最后,分析了系统开发设计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点,为下一章的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汤振华.浅谈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现状(J).高校论坛,2013,1(7):104-108.

[2]侯云霞,于金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习与实习教学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2(10):159.

[3]徐威军.高等师范院校开放实习教学管理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4-5.

作者简介:

张 莹(1975-),女,黑龙江人,实验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

实习课程论文范文第8篇

所谓“全实践”就是将小学教育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这种“全实践”的课程理念重视实践统整境遇下的实践洞察与顿悟;重视实践中的反思和反思中的知识重组重构;突显实践是学习主体内化、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1]一种课程的设置以及实施,观念需先行,特别是在知识和方法的取舍上,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全实践”理念以既有课程为前提,作为新的课程群的整合基础,更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全实践”理念的关照下“,全实践”课程的整合变为可能。“全实践”理念下的课程是一个体系,是一个群落。因此,我们引入了课程群的概念。所谓课程群是为实现某一培养目标而以某门课程为基础,由3至6门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子课程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2]“全实践”理念下的课程群主要包括小学教育专业中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的技能操作,各学期安排的见习实习、短期的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前综合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所有培养小学教师操作技能和智慧技能的课程教学环节。“全实践”课程强调的是实践要素诸方面在时间上要全程延通,在空间上要全方位拓展,在内容上要全面整合,在理念上要全息浸透,在课程体系上要全面统整。[3]全方位的融通和整合是“全实践”课程群建设的途径,也是实现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发展的有利途径。

二“、全实践”理念下的实践课程性质

实践证明,完善的实习课程管理模式能有效地提高教育实习实效。鉴于当前存在的实习课程管理不足等问题,我们建议构建全程性、系统化、分阶段的实习课程管理模式。

(一)全程性

全程性是建设实践课程群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在实践课程的整个过程中融入具体的、不间断的实践科目,才能保证实践课程的连续性。复杂性科学中的融贯论告诉我们,要坚持微观分析与宏观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式[4]。因此,我们不仅要从微观来考虑实践课程的具体科目应设置哪些,还要从宏观综合上考虑实践课程的全程性。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认为全程性实习课程应包括从大一到大四的全程实践课程安排,包括第一、二学期每学期至少两次教育见习或者教育活动;第三、四学期每个月到实习基地见习一次;第五、六学期每周到实习基地见习一次;第七学期开始教育实习,在校内实习一个月,即教育实习的准备阶段,在实习单位实习两个月,同时进行毕业论文的开题及研究工作。如玉林师范学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进行的就是这样一种全程性的教育实习模式,成效显著。

(二)系统性

系统性是实践课程体系的基本性质,也是贯穿“全实践”理念课程始终的基本原则。系统论认为人们综观全局、立足整体,把整体与部分、系统整体与周围环境辩证地统一起来[5],从而为系统地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基于全程性,再将各种实践课程的具体科目进行系统安排,对实践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因此,在安排全程性教育见习实习工作的同时,我们有必要考虑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的系统性。除了安排师范生必修的公共课与必修课外,可适当开设如下课程来加强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例如,在第一、二学期安排如何听课评课的讲座或专门开设“课堂研究”课程;第三、四学期开设专门研究小学教材的小学教材解读课程;第五学期开设各科教学策略课程;第六学期开设微格教学课程,等等。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保证了教育实习全程性的有效实施。

(三)阶段性

全程性、系统化的实习课程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分阶段进行的。实习课程内容的实施是由简单到复杂,实习时间由短期到长期分阶段进行,只有在成功完成了上一阶段的实习课程与任务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因此,在安排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实践课程群的系统性和全程性,更要注意课程实施的阶段性。首先,这是由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的。刚步入大一的的学生还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完成角色的转换,直到大二或者大三再进一步要求学生继续进行角色转换,以免造成学生的角色冲突,从而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业。其次,这是由实践课程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实践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课程的开设意义并不大。而且实践的高级阶段是建立在其基础阶段上的,没有前期的教育见习作为准备期,也就很难较好地实现良好的实习。

三“、全实践”理念下的实践课程群模块

对基于“全实践”理念下的实践课程可具体分为5个模块,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协同作用,达成小学教育专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师资培养的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一)认识实践课程模块

认识性实践课程主要是指通过对学生的耳濡目染,以及亲身体验获取对教育各种现象的认识的实践过程。认识性实践是其他一切实践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初步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后期更好地进行相应的高层次的实践训练;最重要的是认识性实践课程模块的设置遵循了认知的过程。人的认知过程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循序渐进发展的。因此,可以在第一、二、三学期进行认识性实践,培养学生的小学教师职业意识。如聘请优秀小学校长、优秀小学教师到校开讲座,或组织学生到小学去观察学校的各种活动,在感受体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

(二)管理实践课程模块

班级管理是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主要课程之一,也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管理实践课程模块的确立有其充分的存在价值。第三、四、五学期进行专业性实践,配合开设教学与课程论、小学德育原理、班级管理等课程。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师范生到小学当教师的助手,或是听课、指导小学生课外活动,进一步了解小学生的特点,更深刻地体会教师职业。

(三)教学实践课程模块

教学实践是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也是师范生花费时间最多的部分,甚至部分师范院校把教学实践作为师范生实践课程的全部。教学实践固然是最重要的,也直接关乎师范生就业,但是如果我们把教学实践融入整个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群当中,保证教学实践的全程性、系统性和阶段性,那么教学实践课程模块则会在有序的实践课程群中实现,学生的教学技能也会随着整个实践课程体系的顺利构建而得以保证。因此,除在第六、七学期继续第三、四、五学期的实践内容外,应配合学科教学法课,训练学生进行备课、评课教学实践,和微格教学训练。

(四)科研实践课程模块

实习课程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远程网络实习课程 “2+1”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然而,高职教育在面临着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对今后高职院校的发展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一、“2+1”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

1.“2+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为适应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和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的要求,我国高职院校陆续改革了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2+1”模式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培养人才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产学研结合教育的重要载体。具体讲,三年教学时间是这样安排的:在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时间为两年,剩余的一年时间,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形式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一年的校企合作培养,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2.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的亮点

(1)要培养出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必须到一线去实习实训。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实用型人才。

(2)技术能力是“2+1”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的体现,除了要有专业知识外,健康的就业心理对以后的求职也是非常重要的。

(3)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期和就业期从事自己专业的工作,更有利于高职学生以后的发展。实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都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4)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改革思想的指导下,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打造高职教育品牌,探求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和技能与企业相关岗位职业要求的零距离适应,探求学历教育与就业岗位的对接,打通学校与企业间人才供需的隔离带。

3.“2+1”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2+1”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充分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但是它的不足也有所暴露。一是不易管理,学生缺乏自制力;二是缺乏明确的实习任务和要求;三是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不能够得到及时回应和化解;四是对于实习成绩的考核评价过于简单化。而远程网络实习课程与“2+1”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却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各种问题。

二、网络实习课程与“2+1”人才培养模式的结合应用研究

1.网络实习课程的设置

远程网络实习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为做到网络实习课程与“2+1”人才培养模式的结合应用,网络实习课程可以根据高职院校的实习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课程模块设置。我们以学前教育实习为例,展示基础的网络实习课程的模块设置。

(1)具体课程的设置。开设网络实习课程自然要涉及具体课程的设置,主要由实习的专业决定。针对学前教育的实习生,可设置的具体网络实习课程包括幼儿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幼儿园组织与管理等相关必备的课程。

(2)课程介绍。课程介绍这一模块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课程的介绍,实习学生可以对相应的课程进行了解并根据自身实习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课程很多,实习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不可能有时间学习所有课程,具体应该学习哪一门课程,需要学生根据自身实习情况和对自己在校两年学习知识的自我评价和认识来进行选择,课程介绍可以使实习生了解课程,有针对性地选课。如实习生在实习单位主要从事的是幼儿的保育工作,那么在实习中就会遇到幼儿生病等突发状况。通过课程的介绍,实习生便会了解幼儿卫生与保健的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从而进行学习。

(3)在线课堂及Web视频课堂。在线课堂及Web视频课堂主要侧重于对实习生知识和技艺的传授,通过文字及视频的方式帮助学生弥补在两年学习中对相关知识掌握的不足。比在校授课更生动、直观,内容更丰富。主讲教师可以是在校教师、企业职员或专家。学前教育学生在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实习生和幼儿们相处过于亲密,以致课堂授课时,幼儿不能约束自己,到处走动,课堂一片混乱。针对这共有的问题,在设置网络实习课程时,可以通过Web视频课堂,展示一些优秀幼儿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的精彩片段,供实习生学习和借鉴。

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学生都会或多或少遇到各种问题,这一模块的设置为实习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师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问题解决、知识传授、经验交流等提供了必要的平台,使实习生们能够协作起来,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4)课程作业及在线测试。为了了解实习生在在线课堂及Web视频课堂学习的情况,可以设立这一模块,对实习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监督、评价和反馈。为了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网络实习课堂的学习,课程作业及在线测试的成绩可以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对实习生起到督促的作用。当然,为了能够保证和实际实习工作不脱节,课堂作业和在线测试也应该尽可能地围绕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设置。

(5)个别提示。针对实习生在实习工作中或在网络实习课程的学习中出现的个别问题,实习指导教师可以在此进行个别提示,加强对实习生的监管。

当然网络实习课程的模块不仅限于这几种,模块的具体设置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而定。

2.网络实习课程的优势

从网络实习课程的板块设置我们不难看出,网络实习课程具有不少优势,而这些优势又恰好弥补了“2+1”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其具体表现在:

(1)学生自主性素质的培养,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现代远程网络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上课地点分散,学习时间不固定,基础也不一样,学生没有依赖,必须独立自主学习,不受任何因素控制,可以使师生做到分离。而学习过程完全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实现,学生在无形中培养了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的能力。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在短暂的学校学习期间,实习生所获得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实习的需要,迫切需要更多的能与实际结合知识的传递。

(2)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增强。网络实习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灵活地支配时间,并且不受任何限制,只要具备基本上网条件即可实现。实习生在实习的空闲时间即可完成学习。并且学习的过程是个体行为(初学阶段)到群体行为(讨论阶段)再到个体行为(自测),能够突出个体的作用,而突出个性意味着个人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全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

(3)学生协作精神的提高,院校监管力度的加强。拥有协作精神是现代高素质人才应具有的素质之一。网络实习课程的各种交互作用使学生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完全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避免了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羞于开口的现象,增强了协作学习的弹性。

在学生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实习学生在实习单位的状况,对学生起到指导和监管的作用。

(4)难题的及时化解,终身学习的实现。通过网络实习课程,实习生可以随时就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向老师和他人求教,可以获得耐心细致的解答,解决问题更加快速和及时。针对大家都遇到难题,还可以进行在线探讨和交流,使实习生对未来工作充满自信。

随着科技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知识量的膨胀和交叉学科的涌现,每一个人都需要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网络实习课程可以不断地适时更新知识结构,并以其跨地域、跨文化、跨时空的优势,为实习生和毕业在岗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

(5)评价评估体系的建立。实习生完成网络实习课程后,还要完成相应的测试。对于实习生实习情况的评价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成绩,还要通过网络实习课程对实习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和评估,并通过网络平台让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实习情况给予一个整体的评价,这样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评价评估体系,从各个角度对实习生的实习进行考察。

在坚持“2+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在实习的一年设立高职院校网络实习课程,两者的结合应用必将更加有效地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出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宋艳秋.论高职教育“2+1”培养模式下“2”与“1”的衔接问题.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上一篇:专业素养论文范文 下一篇:竣工决算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