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22:26:51

师范类实习生个人总结

师范类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教育实习 师范生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15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aching Reflection of

Normal Students in Teaching Practice

WANG Yaj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8)

Abstract Teaching reflec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in the pedagogical practice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utur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rom three aspects: training school, practice school and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Keywords: education practice; normal students; teaching reflection

师范教育工作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个教育工作,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兴衰。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整个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民族素质,就必须花大力气办好师范教育。 教育实习是提高师范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师范生的引导和培训。

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主体,其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其教育教学专业素养,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教育工作的质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反思能力,为师范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这个背景下研究师范生的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教学反思的概念

多数国内研究者认为,教学反思主要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 林崇德教授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教学监控能力”这一概念,并做了如下界定:所谓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这一概念实际上对教学反思能力做了界定,具体说来如下:教师不仅是教学反思过程的主体,也是教学反思过程的客体,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作为教学反思的主体,教师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师的知识构成、思想观念以及环境等因素都会对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产生影响,因此教学反思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2 教育实习中师范生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获得了教学经验,但对经验的反思分析不足,在培养反思能力方面效果有限。 通过和师范生的交流,了解到师范生在教学反思中存在如下问题:

(1)工作量太大,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要进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活动,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反思。这可以说是制约师范生教学反思的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因素。

(2)教学反思理论知识薄弱。由于师范生的教学经验不足,有关教学反思的系统性知识缺乏,理论知识的薄弱必然会导致反思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师范生即使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由于没有良好的教学反思技能与方法,自身进行的教学反思只是表面化的反思,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反思时往往不能抓住主要问题。

(3)没有良好的反思习惯。许多师范生对于反思的认识不够,认为教学反思可有可无。对教学反思有足够的认识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基础。师范生由于教学经验比较少,很多时候不知道该反思什么,在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学生课堂表现较好的情况下,一般就不去反思,只有在课堂教学不顺利时才去反思。因此,师范生往往总结提炼不出自己的成功之处,不能把好的经验应用到后续的教学实践中去。

(4)没有足够的反思能力。许多师范生可以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意识的去反思,但是由于有关教学反思知识的匮乏,再加上教学经验的缺乏,往往不知道该反思什么,怎么反思,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师范生的教学反思。

(5)学校的管理环境不能够很好的促进教学反思的展开。学校对教学反思整体重视程度不高,很少组织教师进行交流,也很少对教学反思进行指导,教研小组只是摆设,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且外在的管理只能促进表面工作,不能真正促进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还有一些学校管理不民主,教师被安排着,自主性低,没有时间进行教学反思。

(6)同事影响。同事是否进行教学反思对师范生的影响很大,同事听课时对师范生的建议也有利于师范生进行教学反思。但在实际工作中,同事更倾向于指出师范生好的一面,且建议比较笼统,对师范生的作用不是很大。

3 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提升的策略

3.1 培养学校方面

(1)为师范生提供与教学反思相关的理论课程。在实习之前,师范类院校或具有师范类专业的院校一般会进行实习前的相关培训工作,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实习的相关要求、教学常规工作、教育实习工作的流程等。许多培养学校,在实习之前,甚至还组织师范生进行了备课、试讲、评课,但是由于时间或者别的其他原因,教学反思的相关理论并没有过多的涉及,造成学生不知道该反思什么,怎么反思。学校可适当延长培训时间,在实习之前,学校的指导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与教学反思相关的教学理论,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教学反思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理论,把教学反思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反思能力。

(2)为师范生提供教学反思实践的机会。在师范生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之前,培养学校应为师范生提供两周的教育见习。在教育见习的第一周,培养学校可以向师范生介绍有关实习学校的相关情况,去听优秀教师的课程,然后有组织的对优秀教师的课程进行点评,有意识的促使实习生去反思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在见习的第二周,培养学校可以组织实习生去小学见习,听优秀小学教师的课,让师范生发现优秀教师的优缺点并进行交流讨论,从而为今后自己反思提供经验与借鉴。如果没有教育见习,师范生会措手无错,虽然学习了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课程,但教育并不是只需要理论就可以做好的,必须通过现场的观摩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相关技能。优秀教师的示范与指导无疑为师范生提供了实践榜样!

3.2 实习学校方面

(1)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在教育实习这一环节,上课给师范生提供了真实的教学情境,师范生都得到了实际课堂教学的锻炼机会,提高了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作为一名新教师,不仅要全面分析教材,准备教学设计,全面了解学生,批改作业等,面对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师范生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实习学校在分配教学任务时,可以适当的照顾师范生,给师范生安排适量的工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范生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成长为反思型教师。

(2)健全组织管理工作。实习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是否欢迎实习生,是否配合培养学校进行有效的组织安排等都会影响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积极性。如果一个师范生在实习期间得不到一个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指导,那么他一般就不能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更不用说教学反思了。实习学校应为师范生配备优秀的指导老师对师范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在优秀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找解决策略。

(3)优化管理环境。实习学校应提高对教学反思整体的重视程度。教育教学要严谨认真,教研小组要发挥真正的作用,每周的教学研讨都应对本周的教学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促使师范生学会思考,勇于思考。学校管理也应当民主,师范生有主人翁地位,敢于表达,乐于表达,从而提高教学反思自觉性和积极性。

3.3 师范生个人

作为教育实习主体的师范生,每个人内在主观能动性与外在客观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师范生的教学反思效果。培养学校与实习学校应为师范生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师范生个人也要提高自身的积极性,通过思考和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专业素养,促进其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

(1)合理安排反思时间。在实习中,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或者其他较为重要的事情,师范生往往就选择舍弃教学反思时间。师范生要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学反思时间,至少每天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简短反思,一周内对本周的教学工作进行系统的教学反思。

(2)形成正确的反思意识。部分师范生缺乏反思意识,认为教学反思是可有可无的,对其教学没有促进作用。师范生个人应形成正确的教学反思意识,认识到教学反思对其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3)强化学习与教学反思相关的理论。在学校学习中,师范生往往更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对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可量化测验的学科较为重视,而对于教学反思这种较难观测的知识较为轻视,在今后的学习中,师范生要重视教学反思,不断的学习有关教学反思的理论,了解教学反思的内涵、方法、内容等。

(4)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良好教学反思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认识与实践循序渐进的过程。 师范生往往是在面对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较差,教学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对于教学效果较好的课程往往不进行反思,这就忽略了很多教学优点,实习生也应该对教学效果比较好的课程进行反思,可以通过反思日记来总结自己的教学优缺点,扬长避短,真正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了解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对学情的分析正确与否,对课堂的掌控是否有效。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对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要系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相关的知识,掌握教学反思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逐渐成长为一名反思型教师。

注释

叶立群.师范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罗晓杰,牟金江.反馈促进新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6(1):96-102.

申继亮,辛涛.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提高的方法和途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35-42.

张志祯,陈玉姣,田 兰.职前教师教育中微格课例研究模型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6(6):121-126.

师范类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师范生;教学实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66-02

英语师范生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普通高师院校的学生将其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师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师教育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际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获得必备职业技能的途径,是促进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石。《英语新课程标准》(2001版)对中小学英语教师教育发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技能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中小学英语教师培养的摇篮,师范院校对基础教育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基础教育英语课改输送合格的英语师资也是高等师范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目前师范院校教师职前培养没有及时反映新课改的需要,没有有效地与基础教育接轨,培养的针对性不强(程晓堂,2008)。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学校和实习学生都发现了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我们高等院校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的问题,对课程改革理解的问题,对中小学教学的现状了解不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师范生集中教育实习的特点,联系初高中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结合自己指导实习教师的身份,运用访谈、听课、跟踪调查的方式了解了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断改进职前教育培养内容,为共同探索新课标下英语师范生培养模式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一、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研究旨在了解英语师范生实习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教学技能、教材掌握、教学理论、课程讲授、课堂用语等内容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运用对双方实习指导教师(注:集体实习中大学方也派出指导教师)访谈,更能充分了解实习存在问题的针对性和代表性。其次,根据对教师的访谈内容带着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访谈以及跟踪听课的方式可以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学生实习过程的发展变化。所以,本人认为这些方式比起问卷调查更能了解具体的问题。本次调查访谈涉及3个区(银川,吴忠,固原)的9位资深(教龄12年以上)的英语教研组组长,学科带头人,向他们了解在指导实习学生中发现的问题以及给予的相关指导,以及对大学英语师范教育培养的建议。同时,对银川市7所中学(涵盖银川的三个区)实习的学生中的7位学生进行访谈,并对自己指导的8位学生(2011和2012年)进行跟踪听课调查,根据准备好的听课计划,访谈问题,得到了如下信息并进行了归类分析。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实习模式及时长。2009级以前的实习时长为2个月,受访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这个短暂的时间不能完整地体现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不能更好地从教学的各个环节锻炼教学能力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能力,也不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接受教师指导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学生反映集中教学实习模式比自主实习方式更能达到教育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2.实习生知识结构。受访的教师都认为实习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宽,体现在对其他学科知识的不了解,特别是在学生阅读题和课文讲解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引领学生理解相关话题或者有深入的介绍。但是肯定了学生的基本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了解程度较深,在课文导入环节能够做出针对性、提示性的介绍,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除此以外,受访教师普遍认为实习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不够,对教材没有全面的了解,不能很快抓住单元的主要结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在课堂讲解,教案撰写中重难点不突出,结构层次不分明上。

3.实习生教学技能。通过实习反映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基本的教学技能还不够扎实,语言用语不够精炼,语言表达不适合初中生,或者在板书、幻灯片上或者口头表达上出现一些基本的语法错误,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比如:Do she like Koala?Why does they like them?She like pands because they are cute.或者书写不够规范,要么缺少基本的标点符号,要么句首单词首字母或者专有名词没有大写。在排除由于紧张导致这些现象的因素外,这些问题也充分表明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对初中生的英语课堂用语不了解,对中学生心理状况没有很好的把握。

4.课程讲授技能。在课程讲授中,笔者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都认为实习生对知识点、重难点把握不够突出,存在讲解不够精炼、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活动虽很新颖,但展开过多,结果导致各教学环节衔接还不够流畅,通常缺少教学总结部分,便匆匆结束课程。课堂任务设计示范性不强,使得学生理解困难,从而延长了原计划的活动时间,进而影响整个课堂进程。各种研究方法的结果表明,英语师范生在为期两个月的实习中表现出的问题是:实习时间过短,不能看到学生教学实习的进步和发展;教学基本技能不够扎实,语言知识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对中学英语教学,中学课程改革,对教材,对中学生心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解决办法。

三、解决对策

1.延长教学实习时间。两个月的教学实习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学的实习内容,很难有充分的机会锻炼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也不可能让学生有时间认识到教学过程中自己的不足,并在随后的机会中得以改善和提高。因此,按照新修订的《2009年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2009级英语专业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习,和原来两个月的实习时间相比,受访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新的实习时间能更完整、更好地从教学的各个环节锻炼学生的教学实践和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能力,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接受教师的指导,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充分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教学管理能力。同时,学生反映集中教学实习模式比自主实习方式更能达到教育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2.加强英语师范课程设置。针对实习反映出来的问题,师范课程应该制定详尽的技能培训课程。在加强师范技能课的同时,补充教材教法课程,让学生了解中小学英语课程发展的历史,教材使用的情况和要求。具体做法为:把现有的教学法课程一分为二,分别授课。一部分为理论知识,即介绍中小学英语课程特点、教材、教法,以及教案的撰写,同时包括班主任工作简介;另一部分为实践课程,即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说课+讲课的机会,使每个学生能够有两次以上的机会实践中小学,或初高中等不同阶段的课程,以及不同类型的课型(阅读,练习,听力等课程)。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实践训练,学生在真正下点实习中才会镇定自若,充满自信地面对挑战。

3.完善师范课程的评价体系。在良好的师范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完善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在师范技能课程上,除了普通话是全国统一考核标准外,其余都没有完整的评价体系,不能给学生的职业技能上充分的制度上的保障(崔藏金,2012)。学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合格师范生的标准,也是高校师范生培养的目标。因此,师范院校应结合自身的课程设置完善评价体系,明确考评内容,严格考评标准。首先,对于师范类课程注重学生档案袋建设,为学生实习前后整体教学评价做资料积累;其次,结合实习中双方指导教师评价,对学生基本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给予系统评价;最后,在毕业前,对师范生开展综合师范技能竞赛,考核内容包括板书,口头表达,20分钟说课+讲课,教案展示,主题班会设计等内容,评价结果计入学生个人档案。

4.建立实习基地并加强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有利于发挥高校和地方中小学的各自的优势,更好地做好师范生职前培养工作。一方面可以长期聘请实习基地优秀教师以讲座、讲课的方式给学生讲授中小学英语课程特点,中小学生身心特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特点等内容;另一方面,选择初高中优质课,让师范生分期分批进实习基地现场听课,真正了解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同时,随着实习时间的延长,可以实行“顶岗实习”,即在实习的后半段让实习生顶岗上课,原来的任课教师可以到高校进行短期的相关理论课程学习,也为中小学教师创造短期的进修机会。在实践中,高校和实习基地在合作机制和内容上不断探索和完善,逐步形式有效的合作机制。

四、结语

英语师范生实习是师范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工作的必经之路。在实践中,高师院校通过加强相关课程建设,完善评价机制,加强与实习基地合作,探索有效合作机制都有利于英语师范生的职前培养。

参考文献:

[1]程晓堂.师范院校在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在首届全国师范院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峰论坛上的发言[J].基础英语教育,2008,(4).

[2]崔藏金.高师英语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模式探析[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13-115.

[3]郭新婕,王蔷.教育实习与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关系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3):28-33.

[4]毛海燕,程爽.双语教学视阈下英语师范生的专业化发展与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156-158.

基金项目:本文受宁夏大学2010年教改委托项目基金资助

师范类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师范生;从业能力;基础教育

作者简介:张学仁,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牡丹江师范学院副教授,从事教育学及就业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2-0065-06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的发展在教育,“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1],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它是农村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取得很大成就,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也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其核心的改革发展理念及教育思想是发展学生的个性,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重要培养目标。

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却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阻碍,即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不足。这个不足总体来说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农村基础教育的高学历教师数量不足,二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质量与发展需求不符。

就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形势及高校师范生就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上述第一层面的问题在客观环境的发展推动下容易得到解决。2012年12月7日,《工人日报》刊发文章评论由东北师范大学牵头举办的“东北高师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我国最大的教育师资集散市场,每年举办一次),文章指出:“近年来,适龄入学人数减少,城镇中小学校合并较多,教师需求量锐减;像北京、上海等地,教师需求量甚至呈现负增长,部分学校几年都未补充新鲜血液。”可见,将来基础教育师资就业方向下移,高校师范生走向农村基础教育从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而第二层面的问题急需得到重视,是目前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既重要又紧迫的任务。因为农村的基础教育具有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发展特征等多方面的特殊性,对于师资质量有其特殊的要求和标准,需要我们根据特殊情况特殊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本文即主要针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需求特征,根据十精神中关于基础教育发展的理论指导,对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中存在的困境及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期望对相关问题有所裨益。

二、高校师范生农村从业能力培养的困境和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的师资建设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许涛在2011年9月6日的教育部新闻会上介绍说,“从教师队伍的学历合格率来看,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了96.5%、99.5%、98.7%、94.8%。其中,农村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了92.5%、99.3%、98%、91.5%。在农村学校当中,专科以上幼儿教师、专科以上的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初中教师、研究生学历高中教师分别达到41.8%、71.2%、54.8%、2.1%,分别比上年提高2.9、3.9、5.4、0.7个百分点。在新增教师中,具有大学专科、本科学历的教师已经成为主体”。

但仍需要我们给予重视的是,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需求仍然表现出许多不适应,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仍有诸多困境和问题存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师范生的培养与基础教育新课改脱节

2001年9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38个实验区全面启动。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是多方面的。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的以教材统领教学的课程资源观,倡导以校为本的课程改革实践,力图在传统课堂中引入综合性课程和参与式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参与的教学状况。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这些理念涉及课程开发、教育教学、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等很多方面。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小学加强综合课程,初中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中小学增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学设置选修课,普通高中要设置技术类课程的课程结构。同时,教材的多样化也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农村新课改正在按照相应的步骤进行,并且对高师院校师范生能力培养提出更为现实的需求。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对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明显滞后,体现在以下方面:

1. 高校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没有合理反映新课改的需求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包括三方面,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现阶段,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科学类课程,尤其是自然科学课程几乎是空白。学科专业课程中存在大量的必修课,选修课少,而且文理科课程分离。教师教育类课程仍然是多年沿袭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缺少符合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教学内容。

而农村基础教育课改的实际需求则无法得到满足。据调查,目前我国中小学校的音乐、体育、美术课程由于师资短缺,不能正常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的学校占90%以上,科学课程、通用技术课程由于没有专门教师,很多中小学只能让其他教师兼任,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课程的国家意志很难得到应有的体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很难真正落到实处。[2]

此外,现阶段中小学的综合课程和高考的综合性考试对教师综合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新课改提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显然,高师院校现行的课程设置没有和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相适应。

2. 高师院校的课堂教学不符合未来中小学教师要求

新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尊重学生个人知识,鼓励学生学会发现知识的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课程为培养学生能力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途径。它使学生在模仿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中,培养科学严谨的研究作风,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在高师院校的课堂教学中,却没有进行相应变革。教学内容陈旧,教案少有更新,教学方法主要还是以讲授为主。但因教师本身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了解匮乏,课堂上教师传授的东西远离农村教育实际,不了解农村学生的成长特点与规律,不能传授如何按照农村教育的规律来组织和实施教育教学,导致高师院校的课堂教育同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不相适应。

3. 高校师范生对新课改缺乏亲身体会和认识

高师院校学生了解新课改的途径主要有请本校课程组专家讲座、请资深中小学教师来校讲学、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络资源。高师院校一般设在城市,与农村学校联系较少,受到地域、经费等方面影响,高师院校教师和学生缺少深入了解农村基础教育的机会。所以师范生在难以从课堂上深刻认识新课改,又缺乏对课程改革的亲身实践的情况下,难以带着新观念和新思想成为教师。[3]

(二)教育实践流于形式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实践主要包括:在本科二、三年级结合教育学和教学法课程组织的参观与教育见习,在毕业前安排为期6—8周的教育见习。目前,高师院校实践体验面临流于形式 、实效性差的问题。

教育部师范司《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组的调查反映:目前教育实习不合理,实习机会和时间比较少,见习实习走过场的成分较大。师范院校派一个教师带队实习,几个师范生一起在一个班轮流实习教学,实习学校派一个教师指导。实习看上去似乎被认为是教师培养过程的补充,而不是此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且,往往实习被作为理论教学的说明,却不是教师专业培训的主要部分和获得特殊教学技巧的手段。

我国教师教育时间短、机会少,往往实习生刚进入角色,实习就结束了。这样使实习生现场经验的获得和教师角色的体验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也很难达到培养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目的。教育实习缺乏制度保障,实习指导不力。高师院校的实践基地多在城区,农村实践基地较少,经费投入困难,过低的费用使得农村学校没有接收实习生的能力。农村学校教师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对实习生基本上没有精力给予指导。[4]

(三)教师专业素养不符合农村教育要求

1. 师德表现存在不一致性

从我国目前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来看,师范类学生在校期间与农村学校、学生接触的机会不多,甚至没有,导致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教师职业道德普遍存在着内部矛盾的现象。在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的道德情感上普遍表现出较低的水平,但是在热爱学生的道德情感上表现出较高道德水平。原因是农村社会和环境对受过教师专业高等教育的师范类毕业生要求和期望很高。师范类学生进入农村中小学任教,对于农村教育而言是新鲜血液,是农村教育的新的希望。另一方面农村经济条件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教师的物质待遇过低,这也是刚刚走出学校的大学生所没有经历过的。当今,教师虽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待遇不高、工作烦琐、心理压力大、劳动时间长等问题客观存在[2],使得师范类毕业生压力沉重,出现了师德表现不一致的现实状况。

2. 教育科学知识不足,专业学科知识缺乏

教育科学知识为教学技能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对初任教师和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共同反映的问题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知识理论掌握较多,但是在实践中不能灵活应用。在教师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在师范类学生培养向综合化方向迈进的同时,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培养弱化,教育科学知识掌握浅薄。教育类课程只有占总学时5%左右的三门理论课,而且不能同教育见习和实习有效结合,出现“在课堂上学理论,很长时间之后再实践”,因而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的现象。

近几年来,农村初任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师院校培养的师范生。目前,我国教师培养存在专业学科知识学习和中小学知识脱节,专业知识理论性强,大学特殊的考评体系导致很多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不够深入等问题。从现实角度看,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采用双向选择、自由竞争的方式,部属、省属及地市级高师院校相对优秀的毕业生自然会被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选中,相对素质较差者进入农村学校。缺乏有效组织与管理课堂能力,这是师范毕业生在实习和刚刚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对实习环节的忽视,导致师范生对课堂及教学活动的真实感触不深。

3. 忽视现代教育技术培养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形成了很多新的教学模式,比如多媒体课堂教学、计算机支持的个别化教学、基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等。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教学,熟练应用计算机各种软件处理学生的考试成绩、编写测试题等能力。

高校师范类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分成两类,计算机课程和教育技术课程。学生在归属于通识教育课程的计算机课程中学习基础和网络知识,但是对于课件制作、多媒体教学等基础教育常用知识掌握较少。教育技术课程作为公共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针对性;培养内容繁杂,不利于教学开展;培养方式陈旧,难以激发学习主动性;评价策略单一,缺乏全面有效评价等问题。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师范生到农村从教,虽然带着笔记本电脑到课堂教学,但是也仅仅处于现代化设备的使用层面,却并没有给学校带去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教育观念。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我国农村中小学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发展呈现积极良好的趋势,普及计算机和网络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所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培养成为高师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5]

三、加强师范生农村从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近10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给予倾斜。党的十报告中更有诸多关于此方面的精神指导,教育部在《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重点工作方案》中有详细的表述: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开展基础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励,启动“基础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在十精神的指引下,高等师范院校对师范生农村从业能力培养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师范生“农村感”,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农村基础教育在我国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在全国教育发展大局中具有“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但我们的师范生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教育,从课程、课堂、教材到见习、实习等所有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都发生在城市,而多数毕业后将到农村学校服务的学生却对中国农业大国的国情缺乏基本了解,对教育的对象(农村孩子)和教育的合作者(农民家长)缺乏基本的情感,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特点缺乏基本的认识[6],因此,培养师范生“农村感”是首要的任务。

“农村感”就是对农村的观念与情感。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对农村相关知识的了解学习,形成合理稳定的对农村及农村教育的情感。我国高师教育的学生中大多数都来自广大乡村,他们对农村生活、农村教育比较了解,充满积极情感,这是农村教师能够潜心教育的感情基础。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比较重视有责任心,热爱农村教育的年轻教师。[7]

培养师范生“农村感”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稳定,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均衡发展。高师院校在职前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有效培养师范生“农村感”,提高师范生职业道德。

1. 加强农村教育相关课程学习,积极宣传优惠政策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有必要增设有关农村生活、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知识,使学生形成合理的农村认识[8]。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事迹,通过图片展示、报告会等形式,发挥优秀农村教师的导向作用。目前,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高校在培养人才专业素质的同时,还应该为毕业生提供大量及时、准确的职业需求信息。[9]如2009年扩大实施的“特岗计划”,加大宣传力度,向社会公开信息,动员更多毕业生报名参加。

2. 坚持在农村中小学教育实习,提高师范生自身职业道德意识

我国当前教师培养过程中,尤其负责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各高校,应该加强师范生与农村学校的联系。为学生到农村中小学实习、支教创造条件,这样做既有助于缓解农村学校师资紧缺问题,也更利于培养师范生对农村学校、农村学生的深厚情感。可以说,大部分高校师范生对我国现行的政策认识还不够深刻,对自己认识不足,对自身定位不准,心态浮躁,导致部分人频繁地更换工作单位。因此,正确定位,坚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基础。

(二)按照农村教育需求提高教师职前培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1. 调整课程体系

高师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基地,师范生想要适应农村基础教育需求,就必须调整现有课程体系。目前基础教育新课改要求课程选择性、均衡性、综合性,设置了许多综合课程,比如历史与社会、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等。

教育部在《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重点工作方案》中也具体指出,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会同财政部、文化部继续大力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全国中小学生、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而现阶段的农村基础教育中,能够贯通各科知识的教师非常少,高师院校的毕业生只能胜任某一学科的教学,这是师范院校按照学科设置专业培养学生的必然结果,也是高师教育学科化发展的一种表现。这样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适应面窄,这就要求高师院校改革课程体系。可以采取的课程体系改革措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强调职前教育,拓宽通识教育课程,强化教育类课程,精简学科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需要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方面领域。[10]教师不仅要求精通本专业,还要对相关专业非常熟悉,才能胜任教师教育课程。二是对师范生进行乡土教育,让毕业后有意愿到农村工作的学生对农村地理、人文、习俗有一定了解,避免到农村任教产生陌生感和排斥感。三是师范院校应针对农村中小学实际情况,从专业技能培训角度开展学生实习实践活动。例如,开展“服务社区”、“服务中小学”的团学活动,使师范类学生近距离接触中小学教师和课堂的真实情况;利用假期时间引导学生深入农村中小学,在服务农村教育并加强职业实践的同时,加深了解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2.结合农村地区需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部在《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重点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总结推广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优秀成果,启动研究制订《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纲要》”。可见,农村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根据农村基础教育的特征,并结合师范类院校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况,可以将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所需的信息技术分为三种:第一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能力和道德意识。第二种,检索、保存、分析所需要信息的能力,包括了解教育资源相关网站、整理相关资源素材、使用电子邮箱等。第三种,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熟练使用Office制作课件,对声音、图像信息的截取和加工等。

在构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时,注意考虑教学内容中文理科的不同特点,分科设置课程,拓宽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对现有知识进行更新,为学生工作之后的教学提供保障和支撑。在课程时间安排上,改变集中授课的教学计划,尽量将时间贯穿于各学期之间,并且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积极推行适合高校与农村互惠的实习政策——顶岗实习

2007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指出:“高师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要围绕培养高素质教师的目标,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遵循教师教育规律,调整教师培养方案和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以寻求师范院校与学生实习学校之间的双向合作,以求解决师范院校学生实习和农村贫困地区的师资问题,这是现阶段对顶岗实习应用最广泛的模式。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高等师范院校可以在与农村中小学合作过程中,采用阶段性顶岗实习方式,加强师范生到农村任教所需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 语

我国师范教育正在完成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的历程,在农村教育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中等师范教育逐步被取消,从而促使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任务正向普通高等师范院校转移。这一任务的转移使高师院校在一段时间内并未能因为服务对象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及时改变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造成了师范生在农村基础教育从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困境出现。

中等师范教育层级的消减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我国教育发展实际的必然举措,暂时的困境随着高师院校教育任务的增加和教育体系的改革必然会得到解决。本文即是基于这样一种形势的变化,为高师院校适应师范体制的变化进行改革提供一种尝试,希望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提供理论借鉴。

参 考 文 献

[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J]. 人民教育,2003,(19).

[2] 白晓林. 关于高等师范教育主动适应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5).

[3] 李红惠. 新课改背景下高师院校师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

[4] 陈向明. 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5] 孙玉珂,夏玉宏. 略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 继续教育,2006,(6).

[6] 林健. 高等师范教育开设“农村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探索[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1).

[7] 李尚卫. 师范生“农村感”的培养[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7).

[8] 张金福,薛天祥. 论目前我国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认识取向[J]. 高等教育研究,2002,(6).

[9] 曹光德. 高师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调适[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师范类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技能是师范生今后从事教师职业必须掌握和运用的教育教学方面的技巧和能力。这种职业技能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对高师生加强训练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高师院校在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中还存在诸多不足。要保证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分析其存在不足的原因和探索其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其未来职业的特定性决定了它应具备教师职业技能的特殊性。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是指就读师范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为今后从事和胜任教师职业所必须掌握和运用的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技巧和能力。这种技巧和能力的培养,是师范院校培养师资和各类教育工作者系统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技术项目,涉及的内容颇为广泛,加强这种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及其意义

(一)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主要内容

一是语言文字技能,即师范生应具备准确清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规范正确的文字表述能力。它以教师口语(含普通话和外语口语)和“三笔字”为主要内容,这是对师范生语言文字基本功最起码、最基本的能力要求。二是计算机运用技能,即师范生应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和运用能力。这是21世纪教育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条件下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三是教学工作技能,即师范生应具备开展教学组织等工作的技巧和能力。主要包括课前的备课技能、课堂的上课技能、课后的辅导技能等三个方面。四是班主任工作技能,即师范生应具备开展班级管理、学生教育等工作的技巧和能力。主要包括集体教育的技能,个别教育的技能,与学校、家庭和社会沟通的技能,制定、实施、检查和评价班主任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学生操评的技能等四个方面。五是其它工作技能,即师范生应具备的其它有关的教师工作的技巧和能力。如文艺技能,体育技能,教研技能(课题申报、实验研究、社会调查、论文撰写等技能)。

(二)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意义

从师范生个人角度看,它是提高师范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迎接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也是提升师范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渠道。师范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很多,教师职业技能是其应具备的专业文化素质的重要体现。但技能是一种掌握和运用专业技术的技巧和能力,它必须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过系统地加以学习和训练才能逐渐形成。师范生只有接受系统地锻炼和培养,才能把这种技能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同时,我国新课改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亚待解决教师的适应问题,教师能否适应与教师的教育素养、学科素养等因素息息相关,而教师教育教学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正是教师教育素养的重要体现。因此,师范生在校期间只有加强职业技能培养,才能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好基础。另外,近年来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作为一名“准教师臂的师范毕业生,要想在就业市场中找到位置,就必须具备过硬的能力和素质,而这一切又离不开其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从师范院校角度看,它是体现师范院校办学特点、促进师范教育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师范院校的办学特点主要体现为以塑造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和其它各类教育工作者为中心任务,而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谓是教育基础中的基础。不论是体现师范院校的办学特点还是促进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都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从国家和社会角度看,它是培养大批新型的合格教师的必然要求。培养和造就大批新型的合格教师是我国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新型的合格教师必须是一名德才兼备的教育教学能手,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方法武装「自己,具备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要培养这种新型的合格教师,必须让其在大学阶段系统地接受师范教育,进行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技能培训。这就要求高师院校以高度责任感的战略眼光来认识提高师范生素质的重要性和突出师范特点开展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必然性。

二、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并没有完全引起学校师生的高度重视,在具体实施培养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是重学科专业教育轻职业技能培训,导致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不够系统、规范和完整,强化训练软弱无力以致出现相当部分师范毕业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二是重理论学习轻实践锻炼,导致师范生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脱节,出现了师范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如有的师范毕业生在校时专业学习成绩优秀,但走上教师岗位后却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教学,出现了忙于课前写教案、课上背教案、课后理教案,以及教态不自然、板书不规范、提问无目的、点评不到位、表达无条理、多媒体计算机操作不熟练等教学技巧和能力问题。三是重应试考试轻技能自主训练。专业学习和测试与技能训练对师范生来说是同等重要的,但受到“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相当部分师范生还认为只要考试过关就万事大吉,以致平时只重视应付考试而不注重技能的自主训练,使之难以培养出良好的职业技能。四是重个性发展轻技能的全面培养。有些学生过于注重培养自己的个性,若有一技之长就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忽视其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养。总之,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师范生得不到系统、规范和完整地职业技能培养,给他们今后的就业和工作带来了困难,也给促进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培养合格人才带来了阻碍。

(二)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培养目标体系相对模糊。这可以从许多师范院校的师范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还没有制定一个系统的、规范的、完整的具体实施技能培养目标体系和实施细则而得到说明。正因如此,导致许多院校在技能培养中存在缺乏依据和标准,出现技能培养不够系统、规范和连贯以及主观性、随意性的现象。二是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许多院校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为开展师范生技能培养的制度体系。如《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和证书制度》还未出台,《教师口语和“三笔字’训练与考核制度》《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与考核制度》《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制度》《演讲与口才、体育裁判知识等文体特长项目的技能训练与考核制度》《计算机培训与考核制度》《教育见习和实习制度》《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或创作)制度》等都还不够健全、规范和完善。三是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就目前高师院校主要担负师范生技能培养重任的“中教法”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而言,普遍存在着教师学历学位偏低、职称偏低、科研成果偏少,以及教师积极性不高、学校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范生技能培养的质量。四是经费支持相对不足。以我校师范生教育实习为例,学校按每生一定比例将经费专项划拨至学院,学院再将经费统筹用于实习点联系几实习学校指导,实习生住宿,来回车票,制作实习简报、板报、材料等有关实习活动。由于经费不足,有些活动并不能很好地落实,而几年前实施的与中学实行“教育实习基地”定点挂牌制度,也因经费问题使该项制度的运行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承担教育实习重任的教师纵然有责任、能力和信心搞好教育实习工作,也会因经费问题而力不从心。

三、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明确技能培养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高师院校应根据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师范生技能培养的具体目标,确定技能培养的基本内容和任务,以及为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在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培养模式、经费支持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规划和实施,形成一个明确而又科学的技能培养目标体系,保证技能培养目标的实现。从实践教学角度看,要保证目标的实现必须积极构建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一是基础实践环节,包括军事训练、公益劳动、英语实践、计算机实践等;二是专业实践环节,包括语言文字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等;三是综合实践环节,包括文体实践活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或创作)、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四是创新实践环节,包括课外科技立项、社会调查报告、大学生挑战杯赛、学生科研论文、科技小发明等。在构建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以下建设。一是“一个基地”,即教育见习和实习基地。搞好与中学的定点挂靠或共建基地建设,为师范生提供岗前技能实践的锻炼平台,把师范生所学的知识“带出去”和中学的教学经验、教改实践“引进来”。二是“两个中心”,即中学学科教育及信息资料研究中心和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测试中心。建设好这两个中心,能为师范生了解和把握中学学科教育和教改的基本情况和规律,为师范生技能培养提供信息资源和组织上的保障。三是“三个教室”,即微格教室、cai课件制作室及中学理科实验室。搞好“三室建设”,能为师范生提供教学技能训练、教学课件研制、中学相关实验操作和研究等条件,为师范生将来从教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二)健全完善制度,组织措施得力

高师院校应根据教育部《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这是师范生技能培养的基本保障。当前,在师范学科专业教育方面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考核制度,保证了专业教育的顺利进行。然而,与之相比,在师范生技能培养方面却显得重视不够,如课时不足、训练不系统、考核不规范等问题。师范生技能培养急需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来保障实施。如建立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和证书制度,制定一系列内容具体、标准统一、便于操作、执行有效的技能培训量化标准和实施细则,详细规定师范生每一年应达到的技能水平,并进行相应的严格培训和考核,向通过培训、考核合格的师范生颁发教师职业技能合格证书或等级证书,从而促进师范生自觉训练,保证技能培养目标的实现。只有从制度上做出规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技能培养存在的不足。当然,由于师范生技能培养不像专业课那样便于操作和考核,所以,学校务必考虑这种技能培养的特殊性,要专门成立院校领导班子、安排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并通过建立健全校、院、系等各级组织以保证这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实效化。

(三)优化教师结构,保证经费到位

师范生技能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技能培养始终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实施,教师是“传授知识、解释疑惑之人”,对师范生技能培养的质量和效益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技能培养中,学校务必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根据师范专业和学科特点,制订出相应的师资培养和引进计划,通过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教育资源整合等手段和途径,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建立一支思想端正、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同时,为保证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学校还必须根据师范专业和学科特点的情况,改变过去“应试教育”所形成的那一套教师的评价标准与考核制度,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此外,学校还应根据师范生技能培养的需要,设立专项教学经费,用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师范生技能培训与考核等相关费用。只有充足的经费保障,才能确保技能培训工作正常有效地开展。

(四)营造环境氛围,师生全员参与

师范类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师范生;科学探究;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076-04

一、构建物理师范生探究式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1.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定位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简单地说,就是要求学生能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从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获取科学知识。师范生将来要成为为中学教师,首先就要具有科学探究的经历和经验,具备科学探究能力,同时还要能够设计并组织实施探究式教学。目前的情况是,由于绝大多数教师以前都没有接触过科学探究,致使其成为新课程的热点和难点。教育主管部门利用节假日对在职教师开展新课程培训,有一定的成效,但显得非常零碎。笔者进行多次访谈和问卷调查表明,中学的科学探究不尽如人意,主要是教师忙于应试没花时间去钻研,或者对科学探究产生片面的理解,或者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但无法突破。很多教师认为,每一节课都要探究;每次探究必须包含探究的七个要素;“探究太费时间”,效率低,等等。这些误区的存在,已经严重妨碍了新课程的推进,科学探究呼唤更加系统、特别是针对师范生的培训。

2.师范生探究式教学系统培训的最佳对象

师范生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的内容由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来确定的。他们同时也是准教师,即将担负起培养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任,自身迫切需要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查阅核心期刊,可见数篇论文对此做出过研究,有些则专门探讨了高师理科生的培养问题,其主要的观点是通过实验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是一个有益的尝试。[1]但是这种培养方式还只是针对师范生个人探究能力,或者是基于获得科学研究素养的基本训练。作为未来的教师,还应该思考如何把自己的科研能力转化成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专家采用实证的方法对物理专业学生进行了前测,认为传统的方法对培养科学探究的某些能力是有用的,但学生在控制变量、实验设计和表达过程和结果方面比较弱,“清楚的表达过程和结果本身就是科学探究所要求的交流能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归根到底是要让学生多经历探究,并明确要求和指导学生如何表达过程和结果。”[2]这些结论要求高校为培养师范生科学探究能力多做一些努力,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笔者基于多年对科学探究的研究和实践,拟建立起师范生探究式教学能力的培养体系,不仅促使师范生自己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且还要使他们学会探究式教学设计,以便于今后在中学开展科学探究。

二、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师范特点的制定培养目标

为新课程培养师资,课程标准是最重要的依据。物理课程标准制定的培养目标包括: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所以师范生也应该具有相关的素质和能力。本体系结合已有的研究和师范生的特点,制定了如下培养目标:培养师范生对新课程改革的兴趣和信心;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特别是控制变量的方法;具备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特别是使用常见工具、利用常见仪器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乐于动手动脑开展科学探索活动;能清晰表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学实施科学探究中存在的误区和难点,并能掌握和采取相应的策略,能够在中学有效实施探究式教学。

三、课程教学大纲是体系的制度保证

教学大纲是体现国家和学校对学生学习要求的官方文件。2008年广州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修订了包括师范类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师范生必须掌握科学探究能力和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能力,规定了学时和相关的要求,涉及到中学物理教学法、中学物理实验研究等师范类课程,从制度上保证了探究式教学能力的培养具有合法的地位和足够的时间,形成了对学生学业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和相关部门如实验室的一个有力的约束。

四、以教育心理学为指导采取多种激励措施

1.科学探究离不开激励

探究非常强调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早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就提出过准备律:如果学习者已经做好准备,就给予传导,学习者就满意;如果已经准备而不给于或者没有准备就给予都会带来烦恼。因此,在中学开展探究式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创设情境”。要求教学情境应该对学生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是无法开展的。这一环节对于师范生也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学习状态是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成功的前提条件。有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科学探究是对陌生事物的一种探索活动,其间遇到挫折和失败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短暂的失败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情绪,但经常出现的挫折则有可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降低自我效能,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从而失去对科学探究的热情。[1]

2.用教师的热情唤醒学生的热情

教师上课前要充分熟悉教学内容,避免上课时因考虑教学内容而忽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不时地走到学生中间,看着学生讲课,说话的语气应该亲切自然,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沟通。要记住学生的名字,点名回答问题,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受教师关注的,从而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意见和参与讨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师范生,寻找他们的优点及时加以表扬。教师应在课堂上科学地传授知识,如果教师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那么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师范生,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一个情绪低落的人装出一副快乐的样子,不久他就会快乐起来,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奇妙作用。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探究式教学能力的教师,自己也应是非常快乐的。面对以后也将走上讲台的师范生,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牢骚满腹,势必影响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怀疑,更不用说学习科学探究了。

3.利用多媒体激励学生

教师平时应该关注时事要闻,授课时可利用视频、动画、故事、实验等方法激励师范生学习科学探究,同时也为他们今后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据了解,不少师范生毕业从教后,仍继续使用大学时教师为他们演示的课件内容。

4.利用比赛激励学生

2010年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在南京举行,我校2名师范生分别以对杠杆、汽化与液化的探究课获得一等奖。对此,我院在网络、课堂、大小会议上大张旗鼓地宣传,师范生热情高涨。我们邀请获奖选手与师弟师妹们座谈,回忆比赛准备的情形,讲述如何渗透新课程理念,如何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水平,大家听了很受鼓舞。比赛起到了“你行我也行”的激励效果,师范生的自我效能感极大增强。

五、综合运用基于案例分析的多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一直是美国哈佛大学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的典型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效地克服了理论讲授单调、枯燥、低效的缺点,以现实生动的案例展示问题的情境和处理的基本原则与技巧,分析了如何理解和运用相关理论,从而为学生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提供了借鉴,并能够发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本体系分别选小学、初中、高中各一例证,以便于师范生获得全面的认识。

1.小学选用了《电磁铁》

电磁铁具有一定的结构和一定的功能,所以其中包含一定的物理规律,分析结构就能比较方便地掌握其功能。为了能给初学者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笔者还选用了根据同样主题但用传统教法所上的课。传统方式下教师主导性很强,安排好了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跟着教师就能学完这部分内容。而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后,就把课堂的舞台让给了学生,把自己定位为探究的组织者和促进者。通过传统式和探究式两个《电磁铁》教学设计,比较分析了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截然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师范生从中看到“自行发现”物理规律与教师“告诉”规律的本质区别,领会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精妙所在,学会辨别科学探究的真伪。本案例是经过多次尝试、论证和修改后的结果,是一节典型的探究课。

2.初中选用了《探究螺线管磁场和通电电流的关系》

课本上引用了蚂蚁对磁场跟电流关系的陈述:沿着电流方向爬,N极就在我的左边。蚂蚁的话使探究已经发生了质变,探究的对象不再是探究物理规律本身,而是磁场与电流关系的表述形式,即右手螺旋定则。众所周知,右手螺旋定则的表述方式是非常简洁形象的,可惜师范生没有任何基础来发现这种表述,这说明教材的编写存在严重的逻辑问题。按照这种思路探究,注定难以获得满意的结果。比较恰当的设计是,教师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电磁铁的知识,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运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即寻找电磁铁磁极,来实现教师不教而学生“自行发现”磁场和电流的规律。其中,涉及利用纸笔作图来整理思路,利用相互比较来发现异同等推动探究走向深入的技巧。

3.高中采用国家新课程远程培训中的案例《探究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

通过控制变量法展开探究,最终排除了质量、角度等因素对周期的影响,水到渠成地探究出摆长是单摆周期的决定因素。教师并没有教,是学生发现了它。

4.时间是探究式教学的瓶颈

通过案例分析以及与师范生的讨论,总结出节省探究时间的策略。

(1)在开展实验探究之前,教师应首先做这些实验,从而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2)在控制变量法中,应该提出多个影响因素。但是,课堂上教师应该把学生分组,每组只研究一个因素,而不是所有的因素,从而有利于探究的精细化,也节约了时间。因此最后的交流讨论成为分工之后的合作,是基于需要的合作,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绝不是教师要求学生合作。

(3)可能准备一节探究课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这是由于参与其中的师范生还是科学探究的新手。只要大家脚踏实地,每学期设计好“一”节探究课,几年下来就会有丰富的案例,就会在以后每次探究课上节省大量的时间。

4.实验探究教学的基本模式

科学探究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是实验探究。教师给师范生归纳总结了实验探究的基本模式:创设情景、猜想影响因素、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一组一个因素)、交流讨论、陈述结论。作为实验探究的基本模式,可以运用于多个主题:欧姆定律、电阻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摩擦力、焦耳定律、理想气体定律,等等,基本覆盖了中学物理的许多重要实验及其规律,为师范生走出校园、走上讲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实验支持是培养体系的根基

1.激发兴趣

教师广泛收集生动的课堂小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妙。这些小实验由教师演示,师范生讨论探究其中的物理规律。包括摩缘可以发出悦耳频率的酒杯,因为底部没有水压而不上浮的乒乓球,斯特林热机,磁悬浮,因为在铝管中产生涡流而阻碍下落的磁铁,简易电动机,因有规律振动而引发的奇异转动,听话的浮沉子,以及回转圈,等等。演示时,学生抬头、睁大眼睛,演示完再让学生操作,从而更加满足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2.建设探究实验室

实验室采购了包括电钻、角磨机、车床等在内的加工工具、数据采集器、常见的测量仪器和一批常用的实验耗材,为师范生的科学探究提供方便。要致力于构建开放性的探究实验室,致力于把实验室打造成将师范生设想变为现实的乐园。

3.真正的探究性实验

教师专为师范生设计的真正的探究性实验――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师范生自行去探索,设计方案,组装器材,测量数据,分析结果,他们陈述自己的方案,根据公式F=BILsinθ有效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了多种方案,来说明安培力在磁场中的受力情况:用卷成圆筒的锡箔纸代替导体减轻质量;用砂纸打磨导轨减小摩擦系数;增大导体电流;采用强磁铁;用单摆的装置演示安培力;用盐水代替导轨;用弹簧演示受力的方向甚至大小,等等,培养了师范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的能力。教师祝贺他们设计成功并拍照留念,以便于他们与周围的同学分享自己的成就。

4.系统深入的专题探究

可以考虑把专题研究与毕业论文结合起来。①题目来自中学课本或者是日常生活。有的物理问题生动有趣,但要解释清楚却是非常不容易的。选择这类题目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可以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用以导学、活学活用的积极性。其次,也体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自然,理解身处的世界。第三个好处就是帮助师范生积累科学探究的课题,引导他们通过日常生活来创设悬疑的情境,使之今后生动活泼地在中学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比如探究光的散射机制、便携式几何光学演示仪的设计、斯特林热机教具的制作、大气压、气流压力实验,等等。②要求师范生学习使用各种工具和仪器,学会分析材料的特性并作出适当的选择,有效提高师范生的技术素养和实验设计的能力,这些都是和科学探究密切相关的。这样的科学探究,是完整,系统的,能够丰富师范生的探究经历,积累探究经验,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③教师一定要通过文字清晰呈现研究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反映师范生对科学探究的思考过程,有利于探究者本身理清思路,也能促进读者对科学探究作深入了解,有利于为低年级师范生积累活生生的素材,丰富科学探究资源,推动科学探究向纵深发展。其中,对思维过程的描述借鉴了心理学实验中“出声思考”的研究方法,是研究人的创新思维的宝贵资料。

七、关注实战,实施探究式教学设计

纸上谈兵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我校与中学合作开展科学探究的研究和实验,建立了实习基地,师范生利用教育实习的机会,把自己的探究式教学设计带进中学课堂。他们先后组织中学学生探究了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规律等。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中学学生实施了相对完整的探究。典型的代表是在2006级东涌中学实习组所开展的《纸桥承重设计大赛》,要求初中生利用报纸、胶水等材料自行设计一座纸桥,希望能承受更重的砝码而不倒塌。学生对桥墩的数量、粗细、形状、间距以及桥面的构造等进行变量控制,设计出了6种不同的纸桥,反映了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活动过程中,师范实习生全面跟踪中学学生的探究过程,提供有分寸的指导,尽量避免包办代替,以免失去科学探究的价值。此次探究活动吸引了包括实习校领导和物理科组、各个班主任和广大中学学生普遍关注,释放了中学学生的探究欲望,推动了科学探究在中学教学中地位的提高。我校2007级有两位师范生所设计的《杠杆的应用》和《汽化与液化》,集中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理念,最终夺得2010年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

八、结语

我校依据新课程的要求,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建构了物理师范生探究式教学培养体系,目的在于培养师范生自行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能力。该体系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采用了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了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系所开发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被师范生很容易地移植到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朱长明.《电磁铁》的探究式教学设计[D].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2004.

[3]朱长明.由一种奇疑的转动现象引发的探究[J].物理通报,2005,(4).

[4]余小英等.高师理科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5).

师范类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第6篇

经历了一个月的实习生活,让我初尝了身为一名教师的酸甜苦辣。回顾和学生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不禁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也深感如今的学生比我们过去多了一份顽皮,一份灵活,一份大胆。学生的能力一代比一代强,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想在学生中树立起好老师的形象,还需要走一段不寻常的摸索之路。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策划者,也是学校管理的中间力量和骨干分子,对良好班风和校风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个班主任又怎样使自已的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上档次呢?实习期间担任班主任工作,我有这样一个认识,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实质上是一个与学生实行心理沟通的过程,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到有的放矢,方法得当,才能达到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对教师的工作给予配合支持的目的,从而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下面谈谈自己切合学生心理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些尝试下面谈谈本人在实习班级工作中的一点体会。

一、组织开展活动的魅力。

良好班集体的建设必须依靠活动来实现,活动可以产生凝聚力,密切师生关系,使每个学生发挥主体的积极性,这时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健康的竞争心理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在我班,凡是学校组织的活动,班主任和我都给予高度的重视,如校运会的报名与训练班主任与我都亲身参与当中,开动员大会,一起与学生训练。告诉他们不用把名次的好坏,放在第一位,只要我们尽力了就行了。心理学等理论告诉我们:在竞赛活动中,一个人的目标期望水平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只有中等水平的期望值才能使参赛者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对于我们每个同学来讲,活动的目的不是拿名次,而是看我们如何对待竞争,是否有参与意识,是否全身心投入了,是否能做到问心无愧。在活动中进行教育,同学们易于接受也能很快转化为行动。抓住活动这个最佳的教育时机,精心设计教育内容,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二、奖惩适当。

我知道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时刻应该用爱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个笑容,一个课余诚恳的交谈,有时是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都会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你爱的奉献会得到爱的回报,但我们细想一下,这样的学生有多少,真正能感悟到你老师的爱的学生,绝对孺子可教也。常有的是你对他的宽容增加了他的放纵,淡薄了纪律的约束,这在实习中我也是有所体会的。今天我们面对的不是几个学生,而是六十二人的班级没有严明的纪律,如何有良好的班风?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惩罚也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当然,惩罚特别要慎重,我认为当我们惩罚学生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首先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好的就是好的,错的就是错的,不要一错百错,全盘否定;②惩罚的目的是警示学生什么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不是为惩罚而惩罚学生,而是为教育学生而惩罚学生,换句话说,惩罚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③谁都会犯错误,但不是谁都会改正错误,受惩罚不要紧,要紧的是改正错误,关键不是惩罚,关键是接受教训,改正错误。

三、主题班会

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在第一周的周五我主持了新学期的第一次班会,这也是我主持的第一次班会。这次班会的主题是安全教育与新学期新打算。在班会上,同学们积极发言,让我深深的体会现在的中学生已经有了很丰富的安全常识。例如,上体育课的注意事项,交通安全,地震、台风来袭需要注意哪些等等,他们都回答的头头是道。班会的另一个要点是新学期新打算,让一些学生上讲台说出他们上学期的不足之处和这学期的计划。这不仅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以便改正,更让学生在学期初就定下新学期的大体计划,更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这也培养了学生上讲台的心态。虽然没有每一个学生在班会上都发言,但是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新的计划、新的打算。每一个学生都对上台发言的同学都深有感受。教学更是实习的重点,以下是我实习的一点心得。 在经过了前两周的听课、试讲后,第三周我正式走上讲台,第一次感觉自己所学的知识派上用场。作为一名教师,还有一个天职就是教书,无私地把知识传播给学生。这也是我们实习的重要内容授课。我初次体会到当老师的辛苦。上一节课,要经过备课(写教案)上课批改作业接受学生反馈的信息评讲、巩固练习这样一个流水线。看起来简单,可其中每个环节又有很多小细节,最主要的是上课。这个环节,也就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课堂教学。

第一是预备阶段。先熟悉实习班级的情况,认识班上的每个学生以及他们学习情况(通过班主任或班委或直接交流)。然后,认真听指导老师上课。现在的听课的感觉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以前听课是为了学习知识;现在听课是学习教学方法。目的不一样,上课的注意点就不一样,现在注意的是指导老师的上课方式,上课的思想。接着,根据在大学所学的教育知识和在中学实习听课所学到的,自己在已有的基础上备课,试讲。做足了上讲台的准备。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系统,需要不断地进行反馈与矫正。在班级教学中,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和矫正需要。尤其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班级内学生数学水平差距甚大,设计适当的矫正活动需要大量的计划时间。如果教师是矫正活动的唯一帮助来源的话,那么管理上的困难将会拖延教师对学生的帮助,从而降低它的效能。如果运用合作学习,学生们则可以从同伴中迅速得到高质量的矫正活动的帮助,缩短了矫正时间,也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完成学习任务。小组中的合作学习还能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诱因,并且能降低焦虑。经验显示,在同伴辅导的过程中,向其他同学提供帮助的小组成员得益最大。这即是说,学习困难学生的进步并不以牺牲优秀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相反,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学习小组的同伴辅导中获益非浅。

近年来,我国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各种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具有指导意义的成果不断涌现.然而,这些成果大多着眼于如何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能学得更多、更快、更好,如何促进与之相应的个体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问题.也就是说,强调了课堂教学中以知识的传递和学习为基轴的教育过程,强调了以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与养成为主线的发展过程,却忽视了以人际互动为中心的社会过程。几乎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发生在学生群体人际互动的环境之中,因此重视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相互作用,加强和指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所谓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要求学生们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说建立起了学习小组,在课堂上进行了几次小组讨论学生就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教师应对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作细致的组织工作,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对小组之间的活动情况组织有效的交流,以此来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当我们不断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时,它所起的作用就会充分地显现出来。还应指出,强调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削弱学生的自主学习,事实上,合作学习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强调个体责任。其出发点乃是强调在各种形式教学活动的互配实施中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以上介绍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我个人认为是可行的,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教学软件数量的增加,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计算机来演示几何教学中的图形,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几何中的性质、定理、判定等命题。从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利用率。因此,为了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我们必须掌握有关的计算机知识,制作教学课件,并把它应用在课堂上。

师范生假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二

因为我现在的专业是师范类的,所以在平时我就比较注意教师素质的培养。为了让自己有一个充实的假期生活,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我在大三一名师哥的帮助下一起开办了一个寒假补习班,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的内心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之感,因为自己得到了一个锻炼自己能力的同时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于是假期补习的经历为我的假期生活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这道风景让我学会了许多,体味了许多,思考了许多何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何谓可怜天下父母心,何谓十年寒窗苦

在我补习教学的这一段时间内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老师应以何种心态对待的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需要什么样的素质。

寒假让孩子上补习班的用心显而易见,无疑是希望自己孩子能更上一层楼。其中家长绝大多数不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其中有二点是家长们普遍存在的想法:一是,上补习班总比没有好,多少都能学到点;二是看到其他的孩子在学习心里不平衡。就家长们存在的这种心理可以看出,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成绩可以取得进步,这是他们对孩子最真实的爱。而请家教就是他们体现这种爱的表现,尽管很多时候得不到孩子们的体谅。而其实大半的学生,与家长的沟通都不畅,学生不能理解家长的苦心,家长也不理解自己的孩子的内心活动,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代沟。而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扮演联通代沟的桥梁角色。

在假期补习的过程中,我深刻理解了实践对理论的重要性,也深刻理解了在学习中我的不足。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经历。

一、招生工作。

我们在大三师哥的带领下几次到济南市里去作招生宣传,但都因为时间上的误差而错失良机,一次次的失利让我的自信心一次次下降,好像有点失望的感觉,又一次我意识到自己的实力是如此的薄弱。最后无奈之下师哥在他的家乡组织了这次办学,家教团变身为英语补习班。

二、开始上课。

1、 前期准备。根据最开始的安排,由我来讲解小学的数学课,由于没有同时给多人上课的经历,我是相当紧张的。加之本身数学又不是我的强项,极度的紧张让我差点放弃。但最后在师哥的鼓励之下我决定奋力一搏,试试又何妨!最后,由于种种原因,又做出变动由我讲授英语,开始的紧张逐步转化为开心,毕竟英语是我喜欢的科目。可事实却出乎我的意料太多。

2、 试讲。20xx年x月xx日第一次试讲,结果是我大失所望。简直糟糕透了!校长评价我讲课为:没有逻辑性,跳跃性太大,有点照本宣科。而我的自我评价则是:语无伦次、乱七八糟。自信心极度走下坡路,现在想来当时真怪自己太不了解自己,有太不了解学生了。试讲过后,我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当天晚上,我进行了恶补,从头开始重新选择课题,重新备课,重新组织讲课方式。

3、 正式开课。20xx年x月xx号,补习班正式开课。当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天。从一开始的稍有紧张逐渐进入状态,慢慢的一上午就这样过去了。自我感觉也还可以,但总效果还是没达到预期,即刻我就自己的教学方法做了总结与思考。校长告诉我,上课过于死板,气氛不太活跃。他建议我多想一些比较娱乐的方式放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上课方式轻松而有效,多元而活泼。

4、 教学方式。

(1)授课原则:轻松快乐有效地学习。争取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

(2)授课方法:游戏与教学并行,寓教于乐。在玩中学。刚开始讲课只是干巴巴的老师在讲,学生在听。上课期间总有一两个学生想睡觉,这让我不得不绞尽脑汁想一些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赶走总是来侵扰他们的瞌睡虫。开始我想通过比较好玩的方法来开展学习,当我试过一次后发现学生的心太难收回来。还是比较轻松又不太凌乱的方法比较好。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逐渐摸索出一些可以控制课堂秩序的方法。

(3)授课步骤: 1、复习上次课的内容。

2、导入新课,新句子,新单词,新对话。

3、引入新句子。每天讲授几个经典的语句。

4、布置并检查家庭作业。

(3)授课方式:1、分组练习,小组长领读。

2、学得快、记得准的学生领读。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

3、通过画画、游戏(诸如捉迷藏、藏东西等)来导入新课,并练习阅读。

4、通过比赛读、轮流读、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击鼓传花挑人读、娱乐游戏输者读等方式来强化练习。

5、通过学习唱歌来学习新知识。

6、定时放映励志、娱乐电影,并从中选出经典的句子,加入每日经典语句中。

7、结合孩子们的天性学阳英语夸张的发音、口型、手势,充分调动课堂气氛。

8、课上活跃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下,及时与同学们交流,纠正他们的错误和不足。给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长处和优势的机会。

9、两次小测试。

三、思考与收获。

经过寒假补习班的实践,我学到了许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理论之外的实践知识。

1、通过这次的实践,我从另一个侧面也检验了自己的各方面的情况,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特别是自己主动解决问题和与人沟通方面获得了不菲的进步。

2、通过这次实践,我的暑假生活变得快乐而多姿。我也认识了许多的朋友。 这个暑假,我们一起走过。

3、最重要的,不仅得到了学生的关怀与爱。

4、更得到了学生家长的信任与帮助。

5、还有,通过小班教学锻炼了我的应变能力。对于课堂上的突发状况,可以由一开始的惊慌失措逐渐变的应付比较自如。课堂上可以随时注意到学生的动态。从控制学生情绪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方法和措施。

6、通过与小朋友们的相处,我学到了许多我们所欠缺的东西。例如纯洁,例如童真,例如勇敢,例如坚强,例如乐观。通过与们一个月的相处,我逐渐学会了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课堂上尽量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孩子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失常的情绪远离课堂。

二、同时我也发现一些了自己的不足,特别是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欠缺与不足,以及自己在专业上需要不足的地方,这也使我在以后的学习中仍需不断的弥补和提高。这也引发了我的一系列思考。

1、大学生共有的特点,或者说是缺点:眼高手低。刚开始总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但当真正走上讲台,走上岗位才发现原来自己是那么的脆弱和不堪一击。一个多月的实践,让我深刻意识到,亲手做一做真的很重要。

2、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我学习了很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学习环境、课堂气氛的理论方法。但当真正用在教学上的却不多,理论的提出总结了大多数的实践经验。而面对不同的群体,单纯的依靠理论是不可行也是不现实的。通过这次实践,我逐渐掌握了一些方法,在教学上把学过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共同为课堂服务,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3、如何引发并保持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我尝试了一些方法来引发他们的兴趣。鉴于孩子们的天性我采用了诸如画画、唱歌等娱乐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在开始阶段激发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考虑到孩子们在学校很少有表现的机会和他们渴望表现自己的心理,我采用了one by one的领读方式,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机会来展示自己。课上,师生关系让我随时关注着孩子们的动态;课下,朋友关系让我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记得有一个孩子总是亲切的喊我老师姐姐,感觉真的很棒。

4、充分把握学生情况,全面掌握学生动态。初始,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上的气氛总是不够活跃、太呆板。慢慢的了解过后,课堂再也不是单调的讲课,有讲课有娱乐,有老师的讲有学生的问,有师生的互动有同学的交流,课堂逐渐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做教育工作者,就应该从孩子们的需要出发,充分理解孩子们的天性,做到一切真的是为了孩子。

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也了解了很多,从中我明白了一个基本的道理,一份真心,加一份耐心,加一份专心,加一份动力,再加上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好的老师必备的东西。

上一篇:富士康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血常规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