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范文

时间:2023-03-01 02:58:36

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商品流通农产品商品化农村商品经济

党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新的发展战略思路,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提上了我国当前最重要的国事日程。商务部、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八部门于2005年8月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农村新型流通方式,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的目标,并部署在全国部分县市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6年2月,商务部又《关于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的通知》,指出国家将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着力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国家发展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新政措施,是否能够改变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经济落后的基本现状,进而实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繁荣是本文的思考内容。为此,笔者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普遍存在着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农资供应不畅、生活消费低迷的现象,并且这些现象在传统流通体制和消费观念的影响下正逐渐形成恶性循环,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发展中不利的现实因素。

我国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关键在于理顺和建立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与日用消费品供应等流通渠道的互动关系,惟有如此,才能形成我国协调发展、良性循环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和市场机制。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侧重于城市化建设和城市商业的发展,与日新月异的城市繁荣相比,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发展却明显滞后,这种强烈的反差成为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缩影。

农产品商品化制约农民购买力提高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和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水平,关键取决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这也是发展我国现代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根本基础。农产品商品化是实现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购买力的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没有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的建设也就只能是无源之水。

按照国家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的三分之一。剔除农村的区域性发展差距、贫富差距和统计偏差等因素,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更加偏低,有的甚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如北京市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为7860元,而西部山西省柳林县和中部湖南省新化县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仅为1515元和1536元,全国一亿多每天收入不足一美元的贫困人口的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我国农民这种现实的经济收入状况,决定了他们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依然只能是处在维持生存需求的范围之内。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相当程度在于我国农村农产品商品化水平严重低下的状况。

从我国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结构来看,当前农民收入中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性收入比例普遍偏低,非农性收入比重日渐增大,农村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低下。在我国中部的许多农村地区,农民的农业生产性收入不到总收入的50%,大部分经济来源于外出务工所得的非农性收入或其他经营收入;而在中、西部偏远地区,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民群体依然在从事着自给自足式的农业生产,他们除了因基本生存需求而进行简单的商品交换外,其他生活需求通过简单的农业生产实现自给,基本被排除在现代市场流通经济的循环体系之外;即使在粤、闽、浙、苏、鲁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同样有不少偏远农村的贫困区域,农民的收入结构大体相近,而“城乡两重天”的状况仍然存在。由于农民收入结构中相当部分的收入来源于农村本土之外,而这些外出务工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只有通过城市实现,使得农村居民实际购买能力原本低下的状况显得更加突出。

从我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现实水平来看,农产品生产以家庭小规模方式为主,农产品交易以简单的交换形式为主,农产品价格就市而不随行,这种商品化程度低下的状况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和实际购买能力的提高。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的效率,较好地解决了广大农民吃不饱饭的问题;而就建立现代农业商品经济而言,虽然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了,国家也多次通过市场调节方式对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分步放开了对水产品、蔬菜、水果、生猪、麻类、糖料等多数农产品的价格控制,但农村目前普遍存在的个体生产、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严重地分化了农户的市场主体力量,使之在农业商品经济关系中处于极其弱小的地位。笔者在农村地区农产品商品化过程的调研中发现,农户个体在农产品的种植生产之初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少有效市场信息和专业技术的依托指导,生产出的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缺乏品质检测和分级分类标准;进入农产品销售阶段后,农民根本没有定向的目标市场和销售对象,全凭自己肩挑车拉运到附近集市出售。例如在中部的许多农村地区,农户在天亮前将蔬菜从地里刨出整好,然后挑着上百斤的担子走好几里甚至十几里山路,赶在清晨时上市销售,运气好一天就可卖完,能够收入几十元,否则晚上还得挑回去,自己吃不了或当地市场饱和买不出去时就只能喂猪了,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造成很多上好的成品蔬菜最后却成了不催肥的猪饲料。

农业生产手段的传统落后和农村土地资源的分割经营,很难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这种缺乏科学的产业规划、规模生产、信息指导、组织水平、特色发展的农业生产状况,直接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商品化和农民购买力水平的提高。当前,除加快我国城乡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硬件规划建设外,逐步推进初级农产品的升级加工,着重提高农民在农业商品经济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和维护好农民在农村商品流通交易中的应得利益,大力提高农村居民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这无疑是建立我国以农产品商品化为基础的农村商品经济体系的重中之重。

农村日用品流通重在整肃市场环境

农村日用消费品的流通作为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承担着保障和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商业职能,而理顺和建立适宜农村日用品流通发展的市场环境,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和解决“农民放心消费、商人规范经营、政府监管有序”的三大关系问题,这也可以确立为现阶段我国农村商品流通领域中市场环境的整肃目标。通过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的整肃,保证农村居民在其相应的购买能力范围内可以放心消费商品,商人在法律规定的许可范围内合法从事商品经营,政府主管部门在履行法定的职责范围内实施有效市场监管,从而促进我国现行农村商品流通机制向一个互制互动、有序良性的循环机制转变。然而从当前我国农村日用品流通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农民买廉、商人贩假、监管缺位”的市场环境状况非常普遍,农村市场环境在受到买方和卖方的双重制约下大都处于原始或初级的市场阶段。从现实状况来看,目前影响我国农村日用品流通市场环境主要存在三大要素矛盾:

一是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水平与现实生活需求和理性消费意识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廉价的生存需求是多数农民选择商品消费的主要动机。由于受购买力水平的限制,商品价格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决定农村居民消费的首选要素,而对商品最重要的品质和安全要求往往局限于直观感觉,尤其对商品可能存在的潜在品质与安全问题大都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有的明知是假冒伪劣商品也同样购买消费,唯一的原因和充足的理由就是价格低廉,“只求价而不求质,只求有而不求好”成为农村地区消费者的普遍消费心理。其实,在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依然处于温饱阶段、甚至有些地方还吃不上饭的情况下,这种状况的出现并非异常。如果没有相应购买力的支撑,就无法实现农村居民正常的生活需求和提高他们的理性消费意识。换言之,要满足农村居民逐步提高生活品质的现实生活需求和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必须建立在相应条件下的一定购买力水平基础上的。

二是商业经营的利润期待和市场条件与农村居民现实生活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农村商品流通的商业价值在传统模式下难以正常实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吸引商业资本进入农村的最基本驱动力在于商业资本对市场的利润期待。如果在基本利润期待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商业资本就很难主动地流向农村。随着我国以统购统销模式的原有农村供销合作社体系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以农户个体兼营为主要特色的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模式,整体呈现出“散、乱、差、小”的市场特点,那就是网点分布随意散乱而缺乏合理规划,经营环境差而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经营面积普遍偏小、品种单一,有的农家小卖店就是几百元钱的投入甚至经营与生活不分,缺乏专门的经营人员和基本的商业常识,他们的经营动机只是在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同时,通过附带经营以获得一些额外生活补贴,无税收、工资、租金等经营成本负担,经营的投机色彩较强。即便这样,许多农村小卖部也存在经营困扰,即村民邻里间的信用赊欠问题,有的甚至连初始资本金都赊欠出去了,归结原因,还是受制于农村居民的现实购买力水平。这样一种市场条件,难免对商业资本的自然流入带来负面影响。

三是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地域广阔和网点分散与政府实施有效监管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政府监管部门难以保障农村市场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有序经营环境。在对各地的市场调研中笔者发现,当前不少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当地农村商业网点的监管职能基本处于缺位状态,农户个体经营的流程就是从周边县镇集市以较低价格批发回商品,带回乡后再出售给村民消费,从中赚取批零差价。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工商、税务、质监、卫生等主管部门由于农村市场的点多面广、地处偏远,均难以保证连续有效地履行法定的监管职能。这种监管缺位带来的直接后果,使得农村市场成了名副其实的假冒伪劣商品倾销地,无疑造成了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的不良损害,显然也对正规商业资本介入正规经营形成了一定的市场难度和障碍。因此,我国在推进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的同时,需要面临一个对农村市场环境的整肃过程。一个良好的农村市场经营环境的培育形成,在于农村居民具有与其消费需求相适应的购买能力、商业资本规范的经营行为和政府连续有效的市场监管,并在消费需求、购买能力、商业经营和政府监管等要素间形成一个有机互动的市场机制。而在当前状况下,如果农村市场环境条件不能得到根本改观,而只是通过采用单纯的补助方式人为地推进农村商品流通网点的建设,也将难以带来农村市场的真正繁荣和市场体系的长续运营。

农资产品流通模式有待规范创新

农业生产资料作为专门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特殊商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水平,并关系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的提高,因而农资产品流通同样是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农资产品流通领域大量存在着假冒伪劣、肆意涨价、服务性差、监管乏力等市场混乱现象,这种现象普遍涉及到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基础性农业生产资料领域,已经成为破坏我国农业生产和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严重祸害。因此,在我国现有农资产品流通模式中,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在供应来源、质保检测、销售渠道、技术指导、价格监督、售后服务和损害赔偿等环节,都有待于通过创新机制进行调整规范,在切实维护农民经济利益和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规范适应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农资产品流通新秩序,这理当成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

首先,应当加大对农资产品研发、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专项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为农资产品的高效流通创造良好宽松的市场环境。相对其他行业的产品,农资产品是专门面向农业生产服务的特殊商品,其最终的消费使用者是农村居民这一社会经济的双重弱势群体,这就决定了农资产品政策需要实行有别于其他商品的低利低价调节政策,否则无异于对农民的间接盘剥,从而造成更深的社会不公,毕竟农民在通过繁重而廉价的劳动承担着解决全民粮食供应安全的重责。为此,国家应当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方式,加大对农资产品研发、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扶持,以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的形式实现对农民的利益补偿,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其次,应当突破现有对农资产品流通发展的体制障碍,调整放宽对农资经营主体的不合理限制,国家应将工作重点转向对市场主体资格和规范经营服务的管理监督,鼓励农资生产厂家直接面向农村开展销售经营和技术指导。国家通过制定对从事农资经营的准入条件,强化事前监督和培训制度,以保证农资经营主体应有的基本专业素质,并从进货渠道、运输储存、特品管理、技术指导、售后服务和责任追究等环节实行规范监管,鼓励农资生产企业进驻农村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同时,针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目前的经营状况及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制定单行的法规或条例,以法律的形式从生产和经营两方面确保农资产品市场的规范发展。

再次,应当积极培育和重点扶持专业性的农资经营企业,鼓励和帮助他们采取连锁经营的形式扩大经营网络,为广大农民提供规范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服务。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不同于其它普通商品的经营,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非最终消费功能、隐性化专业技术含量和滞后性风险后果,因而农资产品的经营主体应当具备有相应的专业技术条件,在农资经营企业中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及时接受农耕育种、栽培、养护、农机维修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在规范市场秩序上,应当完善农资市场监管体系,继续加大对从事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经营行为的处罚力度,从而较好地保护农民群体和正规经营者的正当利益。同时,鼓励和帮助专业农资经营企业在农资流通领域积极采用连锁经营等现代商业形式建立营销网络、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资经营企业走向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合理地规划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模式,对于增加我国农作物产量、推广农作物改良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根据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强化农资产品流通模式的规范创新,逐步使我国农资产品流通体系形成以经营企业为主体、专业服务为内容、农民利益为中心、政府监管为保障的特殊农村商品供应体系。

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探析

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规划,重点在于解决农村居民的购物便捷和消费安全问题,从而满足农民群众对日渐增长的物质生活标准的实际需求。同时,根据我国长期以来城乡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所存在的客观差距,在规划和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条件下的市场流通体系中,应当采用实行全国市场一体化的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这是因为在区域面积和居住人口上占我国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村地区,原本就是我国商品流通市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不应当采取二元结构模式分割处理城乡商品流通问题,否则只能分化和加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的鸿沟;而采取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正确处理好农村商品流通问题,无论对国家、企业还是城乡居民都具有明显的实际意义,并且将对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发挥重要的作用。

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的基本内容,就是在全国商品市场一体化的前提下,根据城乡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实行相应的商品供销配备机制,将城市供应日趋饱和的成熟消费商品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导向农村市场逐渐拓展和转移,确保农村市场商品的物美价廉和消费安全。事实上,在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民收入比例从1984年的1.84:1扩大到2005年3.22:1的情况下,如果期待在短期内消除这种长期发展失衡造成的收入与消费差距根本不可能,国家政策也只是抑制和缩小这种差距而已,这就决定了我国城乡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基础差异性将长期存在。而实行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结构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前我国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实际状况,当城市高消费能力支撑下的高商业利润商品趋向饱和后,在商品生产工艺逐渐成熟和产品质量逐渐稳定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商品产能和市场有限需求所带来的行业竞争加剧,必然推动商品生产成本和流通利润的下降,经历市场竞争去除利润泡沫规模化生产商品,这应当成为我国农村消费市场流通商品的基本构成。

实行全国市场一体化的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有利于国家对全国商品流通市场实施统一的政策和监管,可以通过整合现有产业资源减少对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投入,并有利于在城乡发展差距逐渐缩小的不同时期实行有效的动态调整。对此,不应主张制定城乡两套政策标准专门针对农村市场研制生产所谓特殊的消费商品,反对以降低原料等级和原料成本等偷工减料方式为农村市场生产劣质低价的专属商品,防止人为地将大众商品区分为“城市商品”和“农村商品”;而应鼓励通过去除过度包装、降低流通费用的方式减少商品生产流通成本,简易包装的质优价廉商品不仅农村市场需要,而且同样会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同时,随着农村居民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在这种全国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可以适时动态地调整城乡商品流通市场的发展布局。

实行全国市场一体化的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有利于商品生产流通企业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和拓展市场区域,并可通过农商产业联盟的形式获取额外的经营利润,从而促进农商经济的互动发展。随着产业技术、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品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大大缩短了商品在研发、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生命周期,而农村消费市场的广阔性和城乡消费水平的差异化,正是商品生产流通企业延长产品周期的现存资源和有利条件。同时,商品流通企业可以发挥自身在城乡市场商业网点的资源优势,将农村优质的农副产品回购输往城市经营,通过城乡间商品与农产品的双向流通经营实现额外的商业利润。

商品流通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和方针

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机制、培育市场主体、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农村商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方针是:政府推动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城乡市场统一规划建设与积极培育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相结合;农村市场建设与农业生产、农民消费互动发展。

二、当前我省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重点

(一)努力搞活农产品流通。

1、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现有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步伐,扩大市场规模,提升市场档次,着力在特色农产品集中产地新改扩建一批特色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配套功能,加强农产品市场电子结算、电子监控、LED、综合管理、基础平台、数据交换等信息系统和检验检测系统建设,引导完善储藏、运销、加工、配送等配套功能设施。改进和创新市场交易方式,在条件成熟的市场推行拍卖、交易、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以实行农产品分级分类销售为基础,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三年内近100个超亿元农产品批发市场基本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推行无公害化管理;三年内超亿元农产品市场全部设立无公害交易区或创建绿色市场。鼓励引导国有、民营、外商资本参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产地型农产品市场建设。

2、积极发展农产品零售市场。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连锁超市或生鲜食品便利店,逐步将营销网络向社区、学校延伸。以石家庄、邯郸、秦皇岛三个城市为试点推行“农改超”或“农加超”,逐步在全省推行城市主城区“农改超”或“农加超”。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配送中心直接向超市、便利店、社区菜市场配送产品,并与之建立长期的购销联盟。积极扶持河北冀农、廊坊绿龙、邯郸世纪长青等一批无公害农产品配送中心直接向社区居民配送商品,开通网上购货系统。力争五年内通过连锁超市、便利店、配送中心、网上交易等新型流通业态销售农产品的份额占到1/3以上。鼓励和支持国内外企业投资建设和改造农产品零售市场,外商投资企业在农产品经营行业不受地域、股权和投资额限制。

3、千方百计扩大农产品出口。进一步完善我省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政策体系,对符合信贷条件的农产品出口企业,积极提供信贷支持;及时办理农产品出口退税;积极开展普惠制原产地签证和原产地标记注册保护工作,对符合出口免检规定的原产地标记保护的农产品优先予以免检;对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实行便捷通关;对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在中央财政给予出口信用保险扶持资金的同时,省财政再给予20%资助;积极指导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认真总结出口食品企业实施分类管理的经验,逐步调整、完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由批批检验向过程控制转变,提高检验检疫工作通关效率,最大限度地方便外贸出口;加大绿色通道、快速核放系统建设力度,加强与相关出境口岸的沟通协调,促使河北诚信好、管理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稳定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享受方便快捷的通关方式,提高出口产品通关效率,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实施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逐步调整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建立以全球化为目标的出口市场体系,稳定和扩大日、韩、美和东盟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欧洲、中东和独联体等新兴市场,努力发展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市场。帮助企业规避技术壁垒,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促销,借助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参加国际专业展览和开拓新市场、新产品推介活动。建立农产品出口联席会议机制、质量监控机制、信息服务机制、人才保障机制、科技支撑机制、反倾销应诉的协调联动机制和应对国外绿色壁垒的预警机制。

重点扶持园艺产品、水产品、畜禽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支持企业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扩大深加工、高附加值、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出口。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出口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大力推动县域特色经济和农产品出口企业按照国际市场标准建设出口商品基地。在抓好我省现有的栾城凯隆达肉食、大厂福成活牛、泊头鸭梨、迁西和遵化板栗、满城和清苑草莓、秦皇岛金海粮油等一批出口商品基地的同时,积极引导县域特色和重点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标准化生产,实施集约化经营,并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出口加工区。

4、努力拓展省外市场。充分利用我省环京津的区位优势,拓展对京津的农副产品供应,进一步发展面向京、津的养殖业基地和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培育绿色品牌,加强检测检疫,规范市场秩序,疏通绿色通道,强化配送服务。以公司加基地、产加销一体化为主要形式,逐步形成一个以专业配送为主,多渠道、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流通网络,以京津为重点,大力拓展省外市场。

5、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其他农产品流通组织将自有的物流功能剥离出来,成立专门的物流机构或者交给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引导全省十大农产品配送中心完善仓储、运输、加工包装、信息等设施设备,加快向现代农产品物流企业转化。加快建设以冷库、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运输系统,适度引入国外优势农产品物流服务企业。推进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建设,开辟和疏通农产品出省的绿色通道,制定合理的农产品运输价格,杜绝对农产品运输的乱收费、乱罚款,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努力改善农产品物流环境。

粮食、棉花流通工作分别按照《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17号)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1〕27号)精神执行。

(二)大力培育农村消费品市场。

1、加强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培育发展农村新型流通方式,积极引导和扩大农民消费。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鼓励有实力的商贸流通企业采取合资、合作、合营、加盟等形式,在县城和乡镇建立分店、连锁店、批发点;鼓励大型商业集团运用特许经营、销售等方式改造农村“夫妻店”、代销店;通过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制等多种方式改造提升农村传统的集贸市场。鼓励有实力的流通企业结合旧城改造、老网点改造,对农村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效益较差的中小零售商实行收购、兼并或联合。支持连锁商业企业在郊区乡镇开办连锁超市、乡村连锁便利店。力争5年内基本建成以新型流通方式为骨干、城乡互动、诚信经营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

2、积极开发生产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工业品。大力推进工业适农结构调整,组织开发生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优质、高效、复合化肥,超薄和可降解农膜,防渗、保温系列灌溉机械,配套农机具,粮、油、肉、蛋、奶等农副产品深加工机械等各类生产资料产品。组织工业企业生产多种类、多档次的适农生活用品、家用电器、装饰材料、文化娱乐用品、食品等价廉物美产品,满足农民的多种消费需求,建立和完善农村商品售后服务体系,让农民放心消费。

3、大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大农村交通、电力、通信、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进入农村市场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挖掘和培育适应农村特点的新型消费服务,引导农民提升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积极开展旅游消费、假日消费、节日消费活动。在较富裕的农村地区试点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活跃农村消费市场。

(三)规范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市场。

1、建立健全新型农资流通组织。积极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加快培育农资连锁经营品牌,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网络体系,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和统一销售价格等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化管理制度。以培育和发展大型农资经营龙头企业为核心,发展直营连锁、特许(加盟)连锁,整合现有农资营销网络,扩大经营规模。进一步深化国有及供销合作社农资流通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更好地发挥农资主渠道作用。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等方式参与农资经营;允许农资生产企业建立销售网络;鼓励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改造提升农资经营网络,加快农资流通现代化步伐。

2、健全农业生产资料服务体系。农资流通企业要将销售与技术推广服务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帮助农民减少投入,提高效益。要以贴近农村、方便农民为原则,开展配送、加工、采购及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鼓励供销社通过自办、联办等形式加快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大力推广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农资产品。

3、整顿和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秩序。要协调组织农业、工商、质监、公安、物价、供销等部门,继续深入开展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为主的农资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围绕重点地区、重点品种、重点市场、重点季节和农资大案要案,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和伤农害农的违法犯罪活动。工商部门要强化对农村市场的监管执法,加大对农资商品的抽检力度,改进和创新农资市场监管方式,加快全省农村“一会两站”(乡镇消协分会、农村消费者投诉站、12315联络站)建设,健全防范体系,疏通投诉渠道,提高农民维权意识。质监部门要强化对农资产品监管,加大对农村市场的监督抽查和农资生产企业的监督力度,完善投诉及处理制度,实行农资生产企业黑名单制度和落实打假责任制,引导农资生产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对每批商品不重复检验。物价部门要建立健全农资价格监控机制,及时进行预警预报。对化肥出厂价实行政府指导价格,对化肥等农资销售价格实行进销差率、批零差率管理。防止生产和流通环节随意抬高价格,保证农民能够得到各种政策优惠。有关部门要加快建立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等产品经营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农资信用体系建设。把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农资产品的长效监管机制。

(四)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1、为农民进入市场创造良好环境。加速推进以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业信息网络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的投入,全面提高农产品市场的信息、统一结算、电子监控、无纸化管理等信息化水平,降低农民生产和经营风险。进一步规范农村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农村,严厉查处不正当交易和竞争行为,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不法行为,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2、鼓励农民从事商品流通。最大限度地放宽农民进入市场的准入条件,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和限制的行业和领域,农村个体工商户都允许进入;逐步放开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下放农村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管辖权,农民可提供《个体工商户开业登记申请书》、《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和经营场所证明,就近到所在地工商所办理个体工商户执照。农民在集贸市场上销售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可免于工商登记注册,并免收集贸市场管理费。鼓励农业生产大户、运销大户注册为企业法人,从事农产品销售。农村经纪人,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经纪执业人员需取得执业资格的外,可直接登记注册。

3、支持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各级供销合作社要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增强流通功能,结合当地的主导产业发展,在强化和提升服务、销售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推行电子远程交易、物流配送等现代经营业态。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和产业带,依托自身经营网络,联合行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单位和个人,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等农村流通合作组织,条件成熟的可以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协会联合会。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经纪人。推广乐亭县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引导全省超亿元市场逐步建立经纪人队伍;推广邯郸农协、保定清苑农业合作组织的经验,凡有条件的地区都要培育一批产加销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协会。培育和发展法律、科技、行业协会和商会等各种涉农中介组织,提高其对农村商品流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各级财政部门要把积极扶持各类农村流通组织,作为直接补贴农民和助农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各金融机构要对农村流通合作组织降低贷款门槛、开展信用担保等,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购置农产品运销设备,财政部门要适当予以贴息。重点扶持和指导以农民领办为主、真正属于农民自己的各种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各级税务部门对农村流通合作组织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收入,按规定免征企业有关税费。加快建立健全禽产品、蔬菜、果品等重点出口农产品的行业协会和商品协会,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在联合分散农户、推行标准化生产、引导品牌化经营、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拉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三、切实加强对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领导

商品流通范文第3篇

在交通设施建设中,全国主要路、河、桥,由政府投资建设。政府把修建路、河、桥,作为各级官员的职责,顺治元年、雍正三、七、八、十三年、乾隆十五、十六、二十六、二十九、四十一、四十五、五十五年、嘉庆四年,分别下达修理、维护的谕令。【2】(卷932《工部·桥道》)道光八年重申:“各省要路桥梁,间有损坏者,地方官查勘应修之处,详报督抚奏明修理。”【3】(卷146,道光八年十一月乙巳,P.242)由于当时所建道路多为土路,修理起来较容易,各地官员大都能较好地完成。“惟良有司知道路、桥梁,皆王政之大,以时加意,无令病涉,庶有济焉。”【4】(卷19,《津梁》)康熙十四年,黄梅县受到洪水灾害,道路被损坏。知县李成林向黄州府申请修路,获得批准。府下拨银谷,李成林同县丞楼自新“分头督率,惨淡经营,仍捐赀,并设法募助,四阅月,工乃告成。”此役“共雇募人工四万有余,约工价一千二百两有零”。为使官道无坑陷之患,李成林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令民“运沙一斗,给粮一升”,不到一月,百里官道铺沙完毕。李成林得到政府奖励,纪功一次。【5】河道的疏挖,在道光年间是十分繁重的工程,当时黄河经常泛滥,堵塞运河、淮河,严重影响了官方漕运,商品流通的运道,以及农业生产。“近年例拨岁修抢修银两外,复有另案工程名目。自道光元年以来,每年约共需银五、六百万余两。昨南河请拨修堤建坝等项工需一百二十九万两。又系另案外所添之另案。而前此高堰石工,以及黄河挑工耗费,又不下一千余万之多。”【3】(卷145,道光八年十月乙未,P.226~227)

各地区的道、河、桥则基本上是民间(包括官员以个人名义的捐助)捐资修建。民间修路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公买义路”;“捐地为往来通衢”;【6】(卷之10,《人物》)或捐廉、捐银修筑,并在道路旁边设有茶亭、路灯等设施。【7】(康熙五十七年七月十三日贵州巡抚黄国材奏,7辑,P.390)【8】(卷11,《风俗志》)以陕西省桥梁为例,雍正时期共修建30座,其中官建只有一座。知县等各类官员修建的有11座,这中间可能包括官员用公款建筑,即政府出资的情况。即使把11座桥梁都算作政府出资,在全部桥梁中也不占多数。而民间投资自建、修建的桥梁占绝大多数。【9】(卷16~17,《关梁一~关梁二》)“与明代相比,清代民间捐修的数量明显增多。”“民间捐资恐怕已成为地方交通事业的主要力量。”【1】在各地方志中,普遍反映出这种情况,有的占该地区总数的一半以上。②

政府规定在各地的河流沿岸设立渡船,“以渡南北往来文报、差使”,史书称为官渡。渡船、渡夫、修船经费由地方政府支付,如有损坏,也由地方政府修补。乾隆“六年,更造一次,由司库给领银一百六十余两。嘉庆十八年,改由阳曲等十县摊捐。”【10】(卷39,《工制·水利五·通省官渡处所》)民间捐建的渡船,在一些地方志中称为“义渡”。四川万县“湖滩上义渡,乾隆初年张灿若募设。”“黄连咀、陈家坝、担子坝三处义渡,嘉庆年间陈大方、大中、杨学儒等捐设,历数十年就废。道光年间陈光烈、光党等,倡募置业,三渡复兴。”【11】(卷12,《地理志·义局》)因此官渡、义渡均不收渡钱。江西“至渡钱一项,除向系官渡、义渡不取钱文者仍照旧外,其余民渡,凡内河小港准取钱一文。”【12】(卷1,《渡船条规》)乾隆八年湖南也规定:“官渡渡夫不许需索钱文、米谷,民渡小船亦不许多勒渡钱。”【13】(卷2,《兵律·关津》,《江河渡口无论官渡、民渡,不许冒险多载。凡遇空手过渡,每人止许取钱一文,挑负货物、行李,每人取钱二文,多索从重治罪,刊刻禁约,竖立渡口》)对民营渡船,政府限定渡价、载人量,进行管理。从目前笔者见到的史料看,广东的情况与大部分省不同。广东全省的渡船,都向乘客收钱,政府向渡户收取渡饷。乾隆时详定章程:“各府州县所属地方,设立渡船。……征收渡租谷,咨报充饷。如有应设之处,先由该管州县勘明该地方实在情形通详,候奉批准。示召年力壮健,熟识风色、水性之人,承充渡户。一面取具供结,并铺户、渡邻保结。由州县加结申府,转缴藩司详院,饬府给帖开摆。不准一人兼承数支,网收渔利,及霸埠批租,私顶私摆情弊。”【14】(卷3,《户例下·税饷·各省渡饷》)有时也让附近村民摊纳,如靛行渡,“昔被豪右占踞。雍正元年,奉抚宪禁革,勒石永为官渡。其渡饷,归附近乡村摊纳。”【4】(卷19,《津梁》)

在交易设施建设中,设置市场进行交易,需要征收一定的商业税,因此城镇市场多为政府设置。集市也以政府设立为主,民间捐助设立为辅。各地乡村中的集市,有部分是前代遗留下来的,也有相当部分是清代建立的,大概是先有民间自然形成的交易市场,后由地方政府承认,并对其进行管理,征收商品交易税。也有由政府强制官员捐资建立的集市,这类集市应视为政府行为。但与修建路、桥等设施不同,如果集市只占地而没有店铺等设施,也就不需要投资了,“在北方,村镇的定期市都是在道路上,或者和道路相连的广场上举行,为此特别建筑房屋,似乎都是没有的。”【15】(第3卷,P.96)“北方市集各有定期,边境之人络绎趋赴,各赁坐地,陈货于左右,交易者权其值而与之。”【16】(卷之1,《地舆志·集市》)

民间自行设立,或者由某人捐资购地设立的集市,被一些地方志称为“义集”、“义市”,但这些义集、义市并非全都是民间的捐助行为,也有地方政府的官方行为。③民间设立集市,有一人、一姓独自设立的,广东四会县牛皮墟,乾隆四年由“邑人龙彬业创设”。【17】(编2下,《墟市》)道光年间揭阳永兴市,由“桐坑乡林姓辟建”。京溪园墟由“长滩乡陈姓辟建”。下乡市由“林姓乡人建”。【18】(《实业志》6)也有一族人同共设置的,据《邹氏族谱》记载:“乾隆戊戌岁之十一月十八日始议,一唱百和,众心一齐,而十九日即起一墟,赴集如云。”“胜公子孙曾侄孙礼崇公子孙御祖”,“为本乡之水口新起公平墟,老少欢悦,但各齐心踊跃,各出自己粮田以作墟场,其建造店宇并小庄,皆照八股均派。”嘉庆七年又规定,“各人自造之店屋,各人自己递纳地租交众,及小庄租钱交众。”【19】还有居民共建的,琼山县永都市,“乾隆初年由永都西堡十七村居民,购地创建。”会文新市,“道光七年坡口屯、徐家屯、圣鹿都公建”。【20】(卷5,《建置志六·市》)民间设置市场要经过县、府两级政府的批准,“场市例不许轻设,如果该处为乡民贸易之要地,自应该约地方人等公同报勘”。【21】(P.201)如果民间设市取利,则属违法,政府禁止这类行为。【22】(雍正七年十二月初八日刘师恕奏,15辑,P.258~259)

货栈、铺房,基本上没有政府无偿投资建设的,地方政府作为经营者,或建铺房出租;或出租土地供民间建铺房。“查得张家口堡旧有市圈房屋,商贾贸易其中,岁征课银向供抚赏,于是檄行道臣程绍孔备查。该堡原额官房一百九间半,除披塌外,现在房一百四间半,每间岁该课银陆两,共银六百二十七两,见今催征。”【23】(顺治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冯圣兆揭帖,A2,B1009)乾隆年间,巴县有租官地置铺房,缴纳地租状纸四张。某人租“官基空地,进深一丈,自置铺房,每年纳地租银陆两叁钱”余,按季缴纳。【24】(P.295~296)

民间出租铺面房屋,属于经营性,如乾隆二十八年,巴县城内临江出租铺面房四十一间,租银七百三十七两五钱;通远坊出租铺面房四十四间,租银一千零二十九两九钱;洪崖坊三十间,租银六百八十八两二钱;定远坊二十八间,租银七百九十二两四钱;临江厢二十二间,租银二百五十四两一钱;定远厢九间,租银三百零六两四钱。【24】(P.316~318)也有民间捐助的铺房。“齐齐哈尔官房二十间,墨尔根官房二十间,皆康熙雍正间兵力捐建,商贩僦居称便。”【25】(第1帙,上,西清《黑龙江外纪》)此外,还有亭、廊等作为交易用的建筑。广东顺德县悦来墟,“康熙四十七年,里人陈德送出己地建廊。”【26】(卷5,《建置略二·墟市》)乾隆初吴启贤在琼山县雷虎市,捐地“并建约亭。”【27】(卷5,《建置六·市》)嘉庆七年,南海县九江“填塘建亭,摆卖丝斤。”【28】(卷13,《建置略五·墟市》)。

旅店的开设,主要是民间的经营行为,捐助的情况很少见。政府对京师开设旅店的地点有严格限制,“奴才看得,九门之内地方,甚为綦重,且外紫禁地方,所关更加綦重,因天下各省之人来者甚多,于外紫禁城内外地方开下榻之店房者皆有。开店之人一心图利,不计善恶,只要见钱,即准留居,遂不辨不肖行恶之人,风气甚劣。奴才愚以为,凡人随意栖止,似属无益,且九门外关厢之地开店者甚多。内外相距又不远,若外紫禁城内外店房皆予查禁,闲荡之人、零星商贩皆令于城外店房下榻,则城内风气似可改观,且良恶之人亦不可妄加栖止。”【29】(康熙五十四年五月初六日赖温奏请查禁店房以端城内之风折,P.1008)

在保安设施建设中,地方政府设置巡船、巡役,保护往来行旅的安全。雍正十年,清政府命各省在“江河中流要处,一例设立巡船,官兵往来游巡。……遇有盗案,照海洋行船被劫例议处。”【2】(卷632,《兵部·绿营处分例》)乾隆时期规定,商人可以雇巡役,巡役由州县管束,并添给鸟枪。“巡役工食仍照例听该商给发”。【30】(《户例》乾隆17年)商人“雇募巡役,携带鸟枪”,随行保护。【31】(卷200,乾隆八年九月甲午,P.571)乾隆年间,江西“赣河一带塘汛亦已设有巡船,为卫护商船。”【32】(卷14,《文檄》,《禁乘危抢货檄》乾隆七年八月)湖南在沿河各属设立巡船,“大州县捐备小船四只,中小州县捐备小船二只。各派干捕二名。……水手、捕役饭工之费,令于州县自理词讼充公项内拨给。如有不敷,自行捐给。”【13】(卷8,《兵律·关津》,《近河各州县设立巡船分地拨役巡缉各章程》;卷4,《兵律·关津》,《衡耒交界河路设卡拨役巡查》,《郴属河道设立卡房拨役巡查》)嘉庆四年浙江订立“酌拟兵船乘便护送商船,以免盗劫”的章程,地方政府“出示晓谕,如有商船由乍浦、宁波出口,赴温、台一带销售者,即在各海口会齐,随同定海兵船南至海门收口。再俟黄岩兵船往南巡捕,随带至温州。其有欲赴闽省者,即由温州兵船送至北关山,俟闽省舟师巡哨至彼随同前往。南来者亦候过北兵船相随同行。”【33】(卷7,《臬政》,《浙省办理海口营务缉捕各条章程》;卷8,《臬政》,《缉捕章程》道光元年)道光四年,“孙玉庭等奏,酌设卡巡一折。江苏淮徐等属由桃源至邳宿一带,通京湖路,多系旷野荒郊,自应择要设卡巡防,以安行旅。”上谕“著照该督所请,(委员派兵巡防)……所有弁兵薪水等项之用,均准于骆马湖充公租息款内照数动给。”【3】(卷65,道光四年二月辛酉,P.33)。巡船大部分由地方政府强制各基层官员捐俸设置,应该看成是政府行为。巡役的雇用和保镖,主要由民间的经营。官民自愿捐助的情况很少。

航行标志由官员、民间捐资建设的较多,在一些河段,还有少量滩师、梢公营业。救生桩、救生船,多由政府出资建立,民间捐建的也有,唯独没有政府或民间建造救生船取利的情况。乾隆四十年,在长江三峡江岸,忠州刺吏甘隆滨,沉铁治滩,并在折桅滩南岸的崖璧上,凿刻了“对我来”三个大字,导引舟船过滩。【34】(卷之1,《地舆志·山川》)乾隆五十六年,清政府谕令“各省州县刊刻新旧险滩名目,在两岸插立标记,俾免冒险行走,以昭慎重。”【35】(卷1,《地舆志·险隘》;卷8,《政典志·救济》)早在康熙年间,长江三峡所在的归州就设立了救生船,“康熙丙辰年分巡道李会生、知州邱天英设立……每处觅水手六名。每遇覆溺全活甚多。后又添……,水手工价照给。”【35】(卷8,《政典志·救济》)江西也设了救生船,“星子县康熙二十二年捐置田租,”供给水手、舵工工食,不敷“公项动支”。“雍正六年间议详,所有救生船水手、船头等工食,并添置家伙,与遇修造船只、奖赏闰银,……与南康府同知巡湖哨船水手工食,并各船所需铜锣、鸟枪、火药等项,请于解司地租银内拨给。……按年将支过银数造册报销。”乾隆时在“江湖最险之处添设救生船一十三只,其旧有船只,一并改造,于司库公项内动置。”【12】(卷1,《救生船条规》后《附载工食奖赏修造等银两运用支销款项》)雍正十三年,政府谕令四川省在奉节等县,“各设救生船”。【2】(卷939,《工部·船政》)同年湖南湘阴、巴陵、华容三县公款设立救生船,对所募舵工、水手,“动支三分公项银两,按季给发工食。”如果他们救出落水人,地方官就进行“捐赏”,如果不实力抢救就被处罚。【13】(卷2,《兵律·关津》,《设立救生船只》)乾隆元年政府又令四川设立救生船,“以防商民意外之虞。其所需经费准于正项内报销。务令该地方官实力奉行,毋得草率塞责。”【31】(卷30,乾隆元年十一月丙申,P.617)四年谕令南方各省设立救生船,“南方号称水乡,长江大湖,洪涛巨浸,每遇风浪骤发,人力难施,向有设立救生船之处,每年颇多救济。但恐经费不足,则为数无多,而稽查未周,则为善不力。”并“永远遵行”。【31】(卷90,乾隆四年四月乙酉,P.391)北方山西河津县禹门渡、陕西韩城紫阳两县、甘肃的一些县也都设立了救生船。【2】(卷939,《工部·船政》)

总之,清代前期的商品流通基础设施是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建设的。以下的实例说明了这一点。四川忠州神溪渡,在州城西南岸,为州与外部联系的大道。“神溪渡乃一郡之通津也。向有渡船,悉民间私置,各占日期,既需索行人于当下,复指派升斗于秋成。且或去或来,任其自便,渡者苦于守候,非一日矣。”“渡船皆系附近居民造设,以博蝇头,重载多装,不能早晚时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人们响应刺史的号召,捐资建立义渡。“南北两岸各泊船一只,每船用夫一名,常川守候。当令其丰衣足食,得专司其事。”渡船与渡夫的经费来源,用共同捐资的二百千钱买田,每年租谷九石来支付;另一方面州政府“又拨花林驿官基一所,每年有课银四两二钱。查废寺田地两分,每年租谷七石,共收租谷十六石,课银四两二钱,以此分给两岸渡夫。”义渡建立之后,州政府认识到,“尚如概禁民间小船,则义渡居奇,亦必肆行勒索。是未收其利而转受其害。”于是规定管理章程:“令义渡停泊两岸,往来渡者不得过八人,载一牛马,即减去二人,不许分文需索,亦不许拥挤迟延。或此船装载不了,暂候彼船再渡,以防不虞之虑。”对民间经营性小渡船,并不禁止,但规定:“止许每人索钱一文,每船载人二、三。如小船多索,许义渡扭禀,义渡违禁亦许小船告官,立法无弊,可垂永远。”【34】(卷之1,《舆地志·山川》,《张凤诰神溪渡义田记》乾隆十五年)二

如上所述,对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主体是政府和民间。政府投资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国家政治、军事、财政的需要。其次是稳定社会,减少和避免民间冲突。如地方政府对市场设立的地点十分关注,民间申请建立市场,地方政府核查实情,给予批准。若因设立市场而发生争端时,政府就不批准了。【15】(第3卷,P.98)这说明地方政府是把安定社会放在首位,发展商品经济在其次。当然有时亦有为商贾、行旅服务的目的,但是应该说其在政府整体目标中占极其次要的地位。康熙四十三年,山西汾河淤滞,只可纤行小船通行。皇帝上谕:“若疏浚河道,则于商贾、民人有益。”于是,山西巡抚噶礼遵命勘查河道,疏通淤滞,并“照习行湖广省、四川、辰州等河浅滩之鳅船、马羊船式样造小船,复行验试,必令通行。”【29】(康熙四十三年四月十八日山西巡抚噶礼奏报小船已经制造完毕折,P.334)如果说政府在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制订了某些政策,并投资进行建筑、维护、管理的话,其目的很难说就是为商品流通,为民众利益提供服务。

然而,从实际情况看,政府投资的结果是建设、修筑了路、河、桥、救生等设施,这些设施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利用,自然也起到为商品流通服务的作用,所以又不能说政府没有对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尽管其没有为民众提供服务的意识。在清代,中央集权是国家政权的形式,专制体制是国家政权的本质。政府则是专制体制下执行权力的机构。清代的政府以皇帝为首,由朝廷中央各部大臣、及各地方官员组成,行使国家权力,其职能是巩固清王朝的统治,维护社会秩序与安定。政府为了达到政治、军事、财政目的,制订制度,提出政策,进行建筑,维修管理,都很难离开经济。尤其一些政策落实的结果,则体现在经济方面。政府的各种职能又是相互关联的,经济作用很难与政治、社会和军事作用分开。这些基础设施无论为了什么目的都是需要建设的,不然,政府就无法达到其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因此,政府在这方面的政策、具体建设与管理,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例如:渡船服务供不应求,私人垄断局面时有发生,多数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官方服务、私人捐助和民间经营的方式。这些地方政府行使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不仅为商人经营活动创造一个相对有利的环境,而且还可以使社会各个阶层人都能得到服务,缩小不同人群收入所存在的差距,以达到社会安定的作用。

清代前期的政府在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尽管扮演了比较重要的角色,但是许多设施都不是由政府独家提供的。政府对治理河道的投入比较大,“估计康熙年间正常的河工费用支出,每年总有一二百万两。”乾隆三十一年河工岁修银380000两。【36】据汤象龙统计,清代前期的四种河工费用支出每年在320万两左右。【37】(P.187~230)另据百濑弘研究表明,政府对水利投资占财政的十分之一。【38】(P.743~846)应该说,治河经费还不能完全算作是政府为商品流通服务设施的投资,因为治河也在农业方面起到一定作用。而且这个统计也不能完全反映各级政府在这方面的开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支出的经费,是强制基层官员从俸禄中捐出的,并没有统计在内。应该说,政府在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是不够的,因为专制体制下的政府为了达到其统治目的,形成了为自己服务的资源配置,这是专制体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而使政府的某些制度产生缺陷,使社会资源配置产生浪费。例如:各地方渡船制度不统一。应该说,在地方政府财政有困难的情况下,完全实行官渡船免费制,可能难以做到,对乘者合理收费也属正当。然而,广东政府对渡户收取渡饷的做法,从制度上看,就是地方政府介入经营领域,在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同时,也为官员贪污创造了条件。(这里涉及到制度问题,将专题论述。)

从民间投入来看,人们的目的各种各样,有的为追求利润,建筑一些设施赢利,如民间出租铺面房,自造渡船,开设旅店经营取利,这种行为主要受市场机制的控制和影响。有的是为了作善事,得好名,或得到特殊好处等潜在利益,因为地方政府会为其树碑立传,留名青史。然而,应该看到的是,那些自愿捐资的人们多少会受到被政府倡导的社会主流思潮的影响,这就是儒家学说。儒家学说强调的道德基础是“仁”和“义”。“仁者爱人”,即以善之伦理道德,处理人际关系、社会事物。“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们克制自己的私利私欲行为,以达到仁的境界。在当时的中国,儒家、佛教、道教(也有一些佛教僧人、道教人士进行捐助活动),这些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的精神价值观,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使一部分官员、士绅、富商、宗教人士,比较忠于这种伦理观念,甚至达到了信仰的程度,以此为标准进行道德自律,把捐资、捐助看成是完善个人道德,达到“仁”、“义”最高精神境界的一种行为。因此,无论人们为了个人利益,投入资金的动机有多么不同,而他们捐助的结果是建设或修筑了路、河、桥、船、集市、货栈、铺房、旅店、航行标志、救生船等各种基础设施,而这些设施无疑又为商品流通提供了服务。所以在这里没有必要过多看重人们的动机,他们捐资、捐助的过程与结果应该比其目的更重要。个人捐资,是个人收入的转移,是个人从自己腰包里拿出一部分收入,进行社会的第三次分配,又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再配置。这种普遍性的官民捐资、捐助情况,应该属于诺思提到的意识形态作用,它“是使社会稳定、经济制度富有活力的粘合剂。”【39】(P.48)可见,意识形态并非仅仅能起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而且它还有直接推动经济增长,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建青.清前期的公共事业经费【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4):118~132。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Z】,商务印书馆,光绪34年(1908)。

【3】清宣宗实录【Z】,中华书局,1986年。

【4】(清)周硕勋纂修.潮州府志【Z】,康基田增刻本,乾隆27年(1762)。

【5】柏桦.从“令梅治状”看康熙年间的县政【J】,史学集刊,1997,(1):19~27。

【6】(清)厉秀芳纂修.武城县志续编【Z】,道光21年(1841)刻本。

【7】宫中档康熙朝奏折【Z】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民国六十五年(1976)。

【8】(清)札隆阿等修,程卓樑等纂.宜黄县志【Z】,道光5年刻本,台湾: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3月影印本。

【9】(清)刘於义等修,沈青崖纂.陕西通志【Z】,雍正13年(1735)刻本。

【10】(清)安颐总纂.晋政辑要【Z】,光绪13年(1887)本。

【11】(清)张琴修,范泰衡等纂.增修万县志【Z】,同治5年(1866)刻本,万川书院藏版。

【12】西江政要【Z】,江西:布政司藏本。

【13】湖南省例成案【Z】,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本,据缩微卷还原本。

【14】粤东省例新纂【Z】,广东:藩署藏版,道光26年(1846)。

【15】(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

【16】(清)吴山凤修,黄文莲纂.河间县志【Z】,乾隆25年(1760)刻本。

【17】(清)陈志喆等修,吴大猷纂.四会县志【Z】,光绪22年(1896)刻本。

【18】饶宗颐纂修.潮州志【Z】,汕头潮修志馆铅印本,民国38年(1949)。

【19】转引自陈支平、郑振满.清代闽西四堡族商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2):93~109。

【20】徐淦等修,李熙等纂.琼山县志【Z】,民国6年(1917)刻本,琼山学校藏版。

【21】四川大学历史系、四川省档案馆主编,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Z】,下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22】宫中档雍正朝奏折【Z】,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民国68年(1979)。

【23】明清档案【Z】,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现存清代内阁大库原藏档案。

【24】清代巴县档案汇编【Z】,乾隆卷,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年。

【25】(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Z】,光绪17年(1891)。

【26】(清)郭汝诚修,冯奉初纂.顺德县志【Z】,咸丰3年(1853)刻本。

【27】(清)李文烜修,郑文彩纂.琼山县志【Z】,咸丰7年(1857)刻本,雁峰书院藏版。

【28】(清)潘尚楫等修,邓士宪等纂.南海县志【Z】,同治8年(1868)刻本。

【29】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30】上谕条例【Z】,国家图书馆藏部分雍正、乾隆朝档案。

【31】清高宗实录【Z】,中华书局,1985年。

【32】(清)陈宏谋.培远堂偶存稿【Z】,培远堂藏版,道光7年(1827)。

【33】治浙成规【Z】,浙江:藩司藏本。

【34】(清)吴友箎修,熊履青纂.忠州直隶州志【Z】,道光6年(1826)刻本。

【35】(清)余思训续修,陈凤鸣续纂.归州志【Z】,同治5年(1866)刻本。

【36】陈锋.清代财政支出政策与支出结构的变动【J】,江汉论坛,2000,(5):60~70。

【37】汤象龙.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财政制度【J】,中国近代财政经济史论文选【C】,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年。

【38】(日)百濑弘.清朝の異民族统治に於おける財政經済政策【J】,東亞研究報,1943,20號;见郑永昌译文.清朝的财政经济政策【J】,财政与近代历史论文集【C】,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

【39】(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①政府下令在各省河段需要的地方设立渡船,原本是为传递政、军令服务的,后来乘船人渐多,其中商人占相当部分,所以本文将渡船当作为商品流通服务的一种设施来论述。但是渡船与道、桥、河不同,并非完全是官方和民间捐助的免费服务,因为当时还没有道路、河道、桥粱收费制,所以也可以说渡船是一种不完全的公共物品。当代西方经济学关于“公共物品”基本概念,指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其供给成本与使用效果,不因享用人数的增减而变化。公共物品在市场上难以交换,没有市场供给,就需要政府提供。

②目前虽然没有统计出具体数字,但我与徐建青的研究使用了不同的史料,结果是相同的,说明普遍性。

商品流通范文第4篇

商品流通的运道,包括水路、陆路和海路交通。从管理和维修的角度看,由国家各级政府负责的,是驿路(包括站路)和铺路。这里称之为“官路”;由民间士绅、商人,或当地官员自行捐助筹款修筑的运道,称之为“民路”。

官路和民路,构成了清代前期全国的交通网络。尽管这张网络主要是政府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工具,但同时也是人民进行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的重要条件。

一 官路

官路,最主要的是驿路。驿路,也称驿道,是国家为政治、军事、财政需要,从中央向各地传递谕令、公文,官员往来,运输物资而开辟的道路,并在沿途建有驿站,配备驿卒、驿马、驿船等设施,提供易换马匹,暂时住宿等服务。明代设立水驿、马驿、递运所;在各省设有急递铺。清代前期基本上继承了明代的驿路体制。清代在西北地区作战,为运输军需、军情传递,递送军队设有军站,其路称为站路。清代后期建立邮局,有了铁路等近代化的邮政设施之后,才完全废除驿路体制。

清代前期的驿路,以京师为中心,分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这是驿路的干线,从干线还有分达各地方城镇的路,是驿路的支线。有的文献称干路为官马大路;支路为官马支路;简称为官路和大路。由于清中后期将站改成驿,在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有塘驿、台驿并称的情况,所以军站路、塘路也都是驿路。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五五九~五六零,兵部,邮政,驿程中描述了驿路和军站路(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从略)。驿路主要以陆路为主,也有小部分水路。驿路以北京为中心,以各省省城以及边境的重要城市为结节点或终点,形成交通网的干线。

各省范围内的府州与府州、府州与县、县与县之间,都设有铺。铺,也称急递铺,铺与铺之间的道路则称铺路。铺路是以各省府、州所在县为中心,与府属各县相连的道路,是省内连接各县的陆路交通网,也是交通网络的支线。北方省份铺路都是陆路,南方部分省份有陆铺,也有水铺。江苏扬州府,从兴化分别至甘泉邵伯镇、东台有水铺路相通。江西赣江及其支流修水、汝河、盱江、遂江、袁江、锦江、禾水、贡水、上犹江,以及修水支流冯水;汝河支流临水、宜黄水;遂江支流左右溪;贡水支流桃江、潋江水、湘水、梅江;盱江支流黎滩水;鄱阳湖支流昌江、乐安江、锦江、信河等都是水铺路。福建同安县至马巷厅有三十里水铺路。1

有时省内的铺路和驿路是重合的,同一地点有铺也有驿。如:在杀虎口、浒墅关等地设驿,也设铺。2广东“至京沿途安设塘铺兵役驰递部文京报,自省城至韶州江口水路共设塘船十只……由江口前进俱属陆路。”3在有驿州县,就有驿路;在无驿州县,则有铺路。特别是在崎岖山地,没有驿路全部是铺路。因此,铺路实际是驿路的扩展和延伸部分。

由驿路和铺路组成的官路网,是一个覆盖全国的交通体系。它的功能主要是把国家的政令快速下传,地方下情顺利上达,同时也为百姓行旅提供了方便。更应强调的是,这一交通体系为一定区域范围之内,甚至远距离省区之间的商品流通准备了必要的、良好的条件。大量的商品流通,使得政府的税收活动和这一交通体系的关系密不可分。

一般户部和工部各常关的大税口都设在驿路的干线上,如:京师崇文门、左、右翼等关设在向北的驿路的起点;而张家口、杀虎口等关,则是这条驿路干线的终点;坐粮厅、天津、临清、淮安、扬州、浒墅、北新、南新等关都在运河沿线,也是京师向东南延伸的驿路。荆关、武昌、九江、芜湖、龙江、西新关都在长江沿线,是驿路东西方向的干线。太平关、赣关在京师至广东省城的驿路上;山海关在京师至东三省城的驿路上,打箭炉在四川成都至的驿路上;归化城在京师至绥远城的驿路上;梧州和浔州关在广西至广东的驿路支线上;夔关、渝关也都在四川省内的驿路支线上。常关的分税口有的设在干线上,如:临清关的魏家湾;归化城的分税口托克托、萨拉齐;有的设在支线上,如:张家口的居庸关;也有的设在铺路上,如:浒墅关的福山口;北新关的观音桥、板桥等口。4当然也有例外,如:凤阳关的大税口正阳关,以及众多分税口临淮、盱眙、怀远、亳州、长淮、涧溪、蚌埠、符离等都设在铺路上,只有凤阳分税口设在驿路上,这是很特殊的情况。5

各省的地方税课关卡,有的也设在驿路沿线,如:“自贵州镇远府至滇计程仅二十七站,而设立税课七所。”6“奉天商贩不由山海关报税,绕道进古北口者,令八沟、塔子沟、三座塔、乌兰哈达等处监督,照山海关则例征税。”7商人绕的路也是驿路。直隶固关在京师至山西省的驿路干线上;紫荆关在山西省城至直隶蔚州的驿路支线终点;广昌倒马关本身就是驿站。也有的地方关卡设在铺路沿线,陕西潼关是驿站,龙驹寨、大庆关、芝川镇等税口,设在铺路上;8湖北沙市“上而彝陵,下而郝穴,设立关口。”9沙市在江陵县的铺路上。湖南宝庆府山口、巨口、花桥等税口,都设在铺路沿线。10贵州乾隆八年设鸭池河税口。11鸭池河是乌江上游的渡口,在黔西州的铺路上。不过,大部分常关的分税口都在驿路和铺路上查不到,也许可以说明这些分税口没有设在驿路或铺路上,很可能设在民路上了。因为“商贩等每由小路潜行,易于偷漏,向于附近要隘设立子口十四处。”12湖北“内河之草市等处亦设关卡,止抵荆州之货船,一概征收船税,相沿虽久……。”13这里相沿已久的关卡设在内河沿岸,内河就是民路中的水路。总之,大概是商品多沿驿路、铺路流通,为了收税方便,常关的主要税口设在驿路、铺路上;正是税关设置与商品流通的这种直接关系,说明驿路、铺路也是商品流通之路。

二 民路

民路是众多连接驿路、铺路的地方小路、山路和许多能通舟行船的河流。其作为官路的补充和延伸,在清朝广阔的版图上,对于行人和商品流通的意义也是很大的。这类通道甚多,无法尽述, 现只根据文献记载和商人的记录,例举如下。

奉天省西面与蒙古接壤。蒙古商民贩运商品,经常由清河门或九官台进入奉天境,经义州,至锦县。14内地商人则沿着这两条路前往蒙古朝阳、建昌等地。这两条商路与奉天、蒙古的驿路连接。

从归化城出发,共有三条商路可通新疆古城。南路行旅艰难;北路、中路驼载需七十日,空驼只用四十日可达。15另外,从归化城,沿大青山后边,走蒙古草原,也可到乌鲁木齐。“自归化至迪化【乌鲁木齐】,仅两月程。”16这些道路连接了内蒙古和新疆的驿路。

居住在青海境内黄河两岸的蒙古族,分别至甘肃河州双城堡和四川松潘黄胜关,与内地商人交易。17这二条路,分别与甘肃、四川的驿路相连。

直隶正定府境内的龙泉关、茨沟、铁岭口;易州境内的插箭岭,“来往驮货最多”,18是商人往来于山西、直隶之间的必经之路。

山西“北隅向有边墙一道”,“边墙一带旧设堡门四十三处。其杀虎等三十五口俱已开通”,“以便农民商贾贩运出入。”乾隆二十五年又准开通宁鲁口,“由宁鲁口出入计至左云县仅止五十三里,路极平坦,车辆可通,朝往夕还,于商民甚为便易”,19是连接口外与山西省驿路的一个通道。

陕西泾阳冶峪镇“逼近谷口,于行旅道路最为紧要”。这条路很不好走,“峪内石路崎岖窄狭,又逼水渠,不能车运,仅容担驼【?驮】,以致费多价贵,民嗟不便。”20此路接淳化、泾阳、三原三县的铺路。

河南宜阳县韩城镇有路“西自陕州硖石驿,东至汝州,经由道路绵长三百五十余里”,沟通了汝州与河南东西驿路的联系,“为山陕江楚商贾要道,行旅络绎”。21此外,河南与邻省也有道路可通,“豫省地居天中,北通直隶,西联秦晋,南接江淮湖楚,四方辐辏,甫得收获之时,即络绎贩运他往。”22“不通舟楫之处,不过邻近州县乡民互相贩粜。其有驴驮车运,如归【德府】属之于江南、山东,汝【州】属之于湖北,河【南府】、陕【州】属之于山陕。”23从河南卢氏县,经内乡、邓州,至湖北襄阳,除内乡、邓州、新野附近是铺路,较平坦外,其他皆山路、河路“崎岖难行”。另外,从内乡也有崎岖山路达陕西商南等县,又从淅川可分别至湖北郧阳府和均州。以上诸路连接了河南和湖北的驿路。

湖北华容分别至兴国和道士#;从襄阳府宜城至南漳;从宜昌府巴东至恩施;从荆门至远安,都有道路相通。24这些道路都是湖北省内的民间道路,起到延长驿路的作用。

湖南浏阳县至江西万载县;临湘县到湖北监利县,有商民往来的山路,把以上各地铺路连接起来。

浙江塘栖至富阳县一路是驿路的延伸。此外,从江西南昌经瑞州府至花桥山;从饶州至安徽徽州府;从许湾至樟树镇;从福建汀州府至江西广昌县白水镇。25这些道路也都是江西、福建驿路的延伸,起到江西、安徽、福建三省铺路互通的作用。

广西泗城府“潞城地方尤为滇黔入粤要道,商贾往来。”26西隆州“为滇南商贾往来,牛驮马载之地。”27贵州新城是“兴义一府,适中之所,滇粤两省客货往来,背负肩承,骑驼络绎。”28通过这些道路,连接了贵州、云南、广西的驿路。

贵州平远州至威宁州,是与东西驿路并行的一条民间道路。29此路可达四川,与贵州至四川的驿路相通。

四川松潘至甘肃文县,系山沟路“平易可行,是以商民俱为称便,贩载货物赴松贸易者甚多。”30这条路把四川与甘肃的驿路连接起来。

云南丽江府与四川、交界,出丽江府翁书关,或者从维西过浪沧江,都可直达川藏驿道。“此外,中甸尚有米苴、桥头、浪都、东哇龙四处小路;维西尚有必弄工村、大小阿董、甲工村、都拉村、吉咱卡六处小路,皆可通行”,31直达各寨。

以上都是陆路,还有可以通舟行船的水路。

内陆地区的主要江河有:黑龙江、滦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西江、闽江、韩江等水系以及运河。清政府在运河、长江的中下游干流和支流湘江下游、赣江及其支流,以及西江、闽江等处设置了水驿和水铺。其他没有被规定为驿道的河流及其支流,有很多河段可以通舟行船,对于货物运输来说,也都是重要的水路。

长途贩运所经路途一般多为水陆合程。商人吴中孚在《商贾便览》中,记载了许多条这样的路。驿路之外者, 如 :

1、 湖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

从湖北樊城雇船,沿汉水至陕西沔县。再由沔县雇骡脚陆运至阳平关。阳平关在嘉陵江沿岸,由此顺嘉陵江而下,至四川广元,再沿驿路至成都。

从湖北到湖南, 由襄阳顺汉水,“直达安陆府潜江县属之大泽口,计水程六百一十里为商舶往来通津。其自大泽口迤南有支河一道直抵荆州府江陵县属之丫角庙,计水程一百十五里,河面尚宽,虽间有淤浅一二处,亦可行舟。其自丫角庙盘过荆堤起旱一站,计程一百里渡荆江而南,进虎渡口支河直达湖南澧州属之观音港,计程二百二十里亦属内河平水”,“舟楫络绎”。32从澧州观音港可至常德,再逆沅江而上至贵州与驿路结合。

2、 江苏-->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江苏-->山东

从江苏苏州,沿运河至浙江湖州,由湖州沿西苕溪支流至四安镇。在这里起旱陆行,经安徽广德州、宁国、绩溪达徽州府。

从江苏清江浦,沿淮河至正阳关,再沿颍河至河南周家口;又沿贾鲁河至朱仙镇,在这里起旱雇车至开封府。

从江栈窗哺?匮魏又了??澹?俾叫芯?V荨⒏佑苤辽蕉?照障兀?诱饫镒吆B分两褐荨?BR>

3、安徽-->浙江-->江西-->福建

从安徽徽州陆行,经浙江开化、常山至江西玉山。从玉山沿玉溪、信河至铅山县河口镇,再陆行经分水关,至福建崇安,然后沿闽江至福州。另外,安徽有二路通江西:一由徽州陆行至婺源,再沿婺水、乐安江,顺流至江西乐平、饶州府。33另一路从休宁陆行至祁门,再沿昌江至江西浮梁、饶州府。34

4、湖南-->江西

从长沙沿湘江、渌江至江西湘东镇,然后陆路经萍乡至芦溪镇,再沿袁江至袁州府、樟树镇等地。另一路由长沙陆路经醴陵、攸县、茶陵州,至江西路江,然后沿禾水至吉安府等地。

5、福建-->江西-->浙江;福建-->浙江

从福建汀州府陆路经宁化至江西白水镇,然后沿盱江至许湾,再由许湾陆路至邓家埠。自邓家埠沿白塔河、锦江、信河至玉山,又陆路至浙江常山,然后,沿衢江至衢州府等地。还可以从福建邵武府陆行至光泽,过杉关至江西建昌府,再沿汝河到抚州府。

从福建福宁州陆行至浙江温州府,再沿瓯江到离处州府五里的地方起旱,陆路至金华府,又沿水路至兰溪,然后顺水达杭州。也可以从福州沿闽江上行至浦城,然后陆行至浙江清湖镇 ,沿衢江到衢州府。

6、广东-->福建-->江西;广东-->湖南

一路由广东潮州府沿韩江至石上埠,起旱陆行到福建峰市,沿鄞江至汀州府,再陆路至江西瑞金,由此沿贡水到赣州。另一路,由广东镇平,沿石窟至福建武平下坝,35陆行至江西安远,再沿安江、贡水至赣州。

从广东韶州府乐昌县沿武水逆行至湖南宜章,陆行到郴州澄江口,再沿来水、湘江至衡阳、湘潭等地。宜章县“南门外一线溪河,不通本省直达粤东。”“宜邑界连广东乐昌县,凡广货运往楚、蜀、滇、黔等省,俱船载宜邑城外落行,雇夫挑运来郴。其本省长衡等府货物运广者,亦船载郴州城外落行,雇夫挑运宜邑,往来如织,昼夜不息。”36

除省际水陆合程外,在省内也有水陆合程的道路。如:甘肃“河州至庄浪有水程一道,距河州五十里,地名莲花河,顺流一百一十里至焦家河,又三十里至庄浪河口起旱,又陆行一百四十里至庄浪城。”37由浙江绍兴府沿运河、曹娥江至新昌县,陆行至台州府,由水路经温州到处州府。从福建漳州府陆行至浦南,又水路至岭脚,再陆行到华丰市,由此陆行到永安县,再沿水路达延平府。从汀州府陆行至宁化县,再沿水路至延平府。从广东广州府水路经肇庆府至新兴河头起旱,经阳春县、梅绿、遂溪县、雷州府至海安,渡海到琼州府。38上述民间道路中的陆路,有的虽然只是村寨之间的小路、山路,但这些道路或者是驿路的延长;或者是铺路的延长;或者连接了省际之间的驿路、县际之间的铺路,总之,大部分陆路与驿路、铺路相通,成为驿路、铺路交通网络的扩展部分。

运河是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水系的纽带;又通过流入运河的富春江,中经陆路与闽江水系联结;长江通过湘江、赣江,中经陆路与西江水系、韩江水系相连;海河与滦河或经陆路,或经海路也可相通。由此形成民间道路中的水路网络。

每条水陆合程道路的起点或终点,都是驿路或铺路的结点,从而把民路与官路连接起来。由此可见,民路和官路一样,都是商货运载所不可缺少的。清代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运输网乃是民路与官路共同构成的,它们为商品流通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三 官路与民路的异同

由于官方道路的设置目的是为政治、军事、国家财政服务,所以不用考虑运输成本;又由于清朝统治者是少数民族,善于骑术,不习舟船,而且水路特别是逆水行舟,不如陆路马递快速,所以清代的驿路、铺路(包括后期)主要以陆路为主,即使在有水驿、水铺的地方,也同时设置陆驿、陆铺。这是官方道路的重要特点。

商贾运输货物,一般都要利用官路。因为官路网络密集,也比较安全。尤其是在不通水路的地区,没有运价高低的考虑的情况下,更是沿官路行走。例如近京的“良乡县上接宛平,下连房山一带驿路,为各省统会入京大道,商民辐辏,差使络绎。”39“苏州有致和塘,自娄门至仑山绵亘七十余里,为苏松接壤要道,商旅往来,塘马络绎,莫不由此一路。”40“泽州府之凤台县,为豫晋商贾往来之路。”41“汾州府属之永宁州青龙渡地方,向因渡口为山陕要津,商贩往来,查收税务。”42“广信府铅山县之桐木关,界连闽省之崇关县,为经商之大道。”43“江西之大庚岭,尤为客商要路。”44官路的利用率是很高的。官路上的府州城镇自然也是商贾往来的要津,有的驿站所在地,还是商品交易市场。直隶“井陉县城外大石桥东西共长三十二丈,计十一洞,为山西、四川及陕甘口外驿站,客商往来之地。”45

所以,从商品流通的角度看,官路和民路都是商品流通的渠道,它们有着共同的功能。

从商人的立场出发,民路是官路的不可缺少的交通条件。在许多情况下,他们要选择民路。

首先,水运运价低于陆运。从运价考虑,所有可以通航的河段都是首选的道路。如前所述,民路网上大量水道通行,商人们也充分利用了这些水道。

当然,商人会精打细算,根据道路的实际情况选择道路。逆水行舟速度过慢时,商人必然弃舟就车。例如:从湖南长沙出发向东南方向,经茶陵州至江西永宁县路江。这条水路是山溪,逆水上行比陆路“迟缓”,且“难定日期”,46于是,商人一般都先陆行至路江,再沿水路顺流至江西各地。若反向行走也是先陆行至茶陵州高垅,然后顺水至长沙。从河南周家口至襄城县亦如此,可陆行也能走水路“惟陆速船迟”,47商人到这里也是择陆而行,像这种小河,重载逆水更难行,即使运货也是陆快于水。所以水陆联运的民路自然成为商品运输的首选通道。

其次,小路可以抄近,缩短行程。民路既非官马大道,有的崎岖难行,但因里程大为减少,所以商人还是愿意就此而行。例如,西宁南大山“山路崎岖陡峻,上下二十里系赴皋兰县小径,商旅多由此,较大路近二日。”48陕西泾阳、三原二县“虽非大路,较之大路转近数十里,故为客商行走之捷径。”49河南信阳州入湖北境有二条路:“一自信阳州城起向西南行,由平靖关入湖北境,历应山、安陆、云梦、孝感等县至杨店村,计程三百九十里,名为西大路,即向来之驿路也。一自信阳州城起,向东南行,由武胜关入湖北境,历广水小河溪亦至杨店村,计程二百九十里,名为东大路,向来商贾往来之捷路也。”“从前东路荒凉,西路人烟辏集。”到乾隆时,“东路商贾辐辏,日就开展,一切坊店及诸色贸易之人,俱舍西就东,沿路村庄稠密,烟户日繁,较之西路颇称繁庶。”甚至驿路也因此而由西移东了。50由苏州府经东坝至安徽芜湖的水路,由于“此路避长江而走芜湖者,近便【无】盗”,51所以商人多沿此路行走。陕西同州府#阳县“夏阳村逼近黄河,向有渡口,乃通晋之捷径。”52民间人等在四安山与长兴县交界,“新开山路,凡绸绫纸张等物,可以打捆车载者,商旅皆由此路直达金陵,不过百余里,”里程大大缩短。53四川“綦江县在重郡大江之上另一小河,旱路通遵义府属而至黔省,向为川贩出没之区。彭水、黔江二县在重郡大江之下又另一小河,由归并涪州之武隆县而进水陆皆通”,“为楚民及川贩往来捷径”。54

第三,民路不设关卡,商人便于偷漏商税。江苏扬州府“芒稻河、白塔河二口因其外通大江,扬关、由闸皆可透越。”55“商民自杭嘉湖置货至常镇、金陵等处,若由浒关绕道有六百余里,由浙省湖州长兴至乌溪港仅止四十里,商民畏大关之绕道而舍远就近,多由乌溪支河小港,漏税者难以数计。”56他如绕越夔州、芜湖、九江、淮安、太平等关都有许多小路,都是这样。乾隆四十三年张銮、李福等人携带禁运商品玉石,从新疆经甘肃,至陕西吴堡县渡河,又经山西永宁州、汾阳、平遥、沁州、凤台入河南境。经过河内、武陟、永城等十三州县,入安徽境,又经滁州至浦口乘船绕道至苏州。57从经过的路线看,凡是有税口和稽查关口的地方,他们都是绕道而行的,所以长途偷运才能得逞。同样由于不设关卡,非法行为易于逃过盘查,所以这类小路又是私贩、人贩等的通行之路。

第四,由于各地方道路的客观环境、条件不同,也决定了商人行走的路线。“由陕至甘,原有两路:一由陕西沿边一带,自安边靖边入宁夏之花马池,由宁夏而至凉、甘、肃,此一路也。〔驿路〕一由陕西之#州长武至甘属之泾州,由泾州而至兰州前往甘、凉、肃,此一路也。但查由泾州一路抵兰,必从巩昌府属之会宁、安定二县地方行走,此二县地方,处在山隈,并无井口,乡民俱食窖水。偶遇天时稍旱,窖水不足,居民即星散奔往他处就水,是以大商大贩皆不从此路而行,缘缺水故也。”58这是水的供应状况决定道路的选择。四川境内从灌县、郫县至金川有两条道,经汶川之桃关出口者为大道。由汶川之牛头山出卧龙关者为小道。。两条道路相比,大道虽然“为银饷所必经”,但是商人虽很少由此行走。因为“大道塘汛外百里无人烟,”没有为行商旅服务的设施,“往来者必携糗粮锅灶”。在小道上,每至一程,就有居民歇店十数家,不必带粮背锅了。所以尽管人烟不多,而“商贾奔走络绎不绝”。59季节不同,也影响道路选择。在北方冬季水路河冻,商人必须“起岸走路”。春冬季节运河粮船回空,商人为避开漕船,“不得到瓜州者十有八九”。“往四川货物,秋冬由荆州雇川船装往各府去卖;春夏防川河水大难行,由樊城雇小船至沔县起旱,雇骡脚一百二十里至阳平关,骡脚运货至此,下转装往各府去卖。”60春夏长江水大商货难行,商人转走汉水,中间经陆路,再沿嘉陵江入川。

多种因素决定商人选择民路;也可以说,民路的形成,也是商人选择的结果。

总之,官路与民路共同组成了清代前期商品流通的运道,为商品流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基础条件。大量商品正是沿着这一网络的经纬,从任何一地流到另外一地,农村、市镇、城市之间经济上的联系由此而密切起来。

1,2,7 参阅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六五九~六八三,兵部,邮政;卷五三二~五五六,兵部,邮政,设铺;卷二三七,户部,关税。

3 《粤东省例新纂》卷五,兵例上,驿传,道光二十六年刊本。

4 参阅光绪《钦定大清会典》卷二三,户部;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有关设驿、设铺部分。

5 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安徽按察使懿德奏,见《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54辑,第154页。

6 雍正四年七月二十六日云南布政使常德寿奏,见《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6辑,第370页。

8 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初五日许承宣题本,见钞档;乾隆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日西安巡抚鄂弼奏,见《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17辑,第695页。

9 雍正九年三月初七日湖北巡抚赵弘恩奏,见《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17辑,第756页。

10 《湖南省例成案》卷三十二,户律,课程,乾隆四年。

11,37 《清高宗实录》卷一八九,乾隆八年四月庚子;卷一五七,乾隆六年十二月是月。

12,44 《清宣宗实录》卷一七五,道光十年九月丁丑;卷三一,道光十七年九月戊戌。

13 雍正九年三月初七日湖北巡抚赵弘恩奏,见《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17辑,第756页。

14 参阅乾隆十六年八月十四日山海关监督高诚奏,见《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1辑,第399页。

15 参阅袁森坡:《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16 纪昀:《乌鲁木齐杂记》,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二帙。

17 参阅《清世宗实录》卷三一,雍正三年四月丙申。

18 雍正六年四月直隶提督杨鲲奏,见《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10辑,第374页。

19 乾隆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二日山西巡抚和其衷奏,见《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20辑,第842页。

20 乾隆《泾阳县志》卷二,建置志,市镇。

21 乾隆三十年八月二十八日河南巡抚阿思哈奏,见《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25辑,第832页。

22 雍正十年五月十八日河东总督田文镜奏,见《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19辑,第741页。

23 乾隆二十八年三月二十六日河南巡抚叶存仁奏,见《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17辑,第284页。

24 参阅《各省驷站程途里数清册》卷一,湖北程限。

25,38,46,51,60参阅吴中孚:《商贾便览》卷八,天下水陆路程,乾隆五十七年。

26 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十七日广西巡抚宋邦绥奏,见《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26辑,第614页。

27 杨锡绂:《四知堂文集》卷十七,《请改移州治议》,乾隆。

28 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二,兴义府,道光。

29 参阅乾隆二十一年三月二十日贵州巡抚定长奏,见《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14辑,第9页。

30 雍正三年五月十四日刑部左侍郎黄炳奏,见《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4辑,第343页。

31 乾隆十八年三月十六日云南总督硕色等奏,见《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4辑,第820页。

32 乾隆三十三年六月初十日、十六日成额、定长奏,见《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31辑,第5;55页。

33 参阅康熙《婺源县志》卷二,疆域,风俗。

34 参阅道光《祁门县志》卷四,舆地志,山川。

35 参阅黄钊:《石窟一征》卷三,教养,道光。

36 《湖南省例成案》卷三十四,户律,市廛,乾隆二十四年。

39 乾隆三十九年三月十五日直隶总督周元理奏,见《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35辑,第1页。

40 雍正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苏州巡抚陈时夏奏,见《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9辑,第372页。

41 雍正十三年六月十三日山西巡抚觉罗石麟奏,见《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24辑,第813页。

42 乾隆三十三年六月二十八日山西巡抚苏尔德奏,见《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31辑,第181页。

43 凌?b:《西江视臬纪事》卷一,详议,乾隆。

4545,53,56 道光十四年十月二十九日吏科给事中瞿溶奏,见钞档。

47 黄汴:《天下水陆路程》卷五之十二。书中记载时间为明代,但清代无明显变化。

48 乾隆《西宁府新志》卷之五,地理志,山川。

49 乾隆二十九年四月初六日陕甘总督杨应琚等奏,见《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21辑,第140页。

50 乾隆二十九年九月十三日湖北巡抚常均奏,见《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22辑,第614页。

52 卢坤:《秦疆治略》。

54 雍正五年十二月十三日任国荣奏,见《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9辑,第470页。

55 乾隆十七年七月十一日江苏巡抚庄有恭奏,见《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3辑,第354页。

57 参阅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初九日河南巡抚郑大进奏;初十日山西巡抚觉罗巴延三奏,见《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46辑,第26;48页。

58 乾隆十九年六月十七日甘肃巡抚鄂昌奏,见《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8辑,第833~834页。

商品流通范文第5篇

道理很简单,中国商品的直接生产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不到10%,销售、采购引起的费用占总成本的20%左右,而物流成本、中间商成本占总成本的40%以上。在中国商品的总成本中,90%来自于流通成本。

从宏观的视角来看,在中国,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比例的21.3%左右,而发达国家则是10%左右。即便是人力成本高昂的美国,这一数据在1990年代大体保持在11.4%?11.7%范围内。进入上世纪后10年,尤其在本世纪最初两年,更下降到10%左右,甚至在2002年降为8.7%。

物流环节层层抬价

物流成本高的第一个原因多层次的流通队伍,导致商品从产地到消费者手中要经过多个经销商,为了获得利润每个经销商都会在原有价格基础上加价。

国家统计局的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有证照个体经营户达878.6万个,而法人单位仅有26.2万个。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分别是4166.6万人和1674.5万人,占46.2%和18.6%。换句话说,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有一半以上的人从事流通领域的工作。

计划经济时代,从事物流的是大批发商,有组织、规模的“国家队”供销社。改革开放后,流通组织打散成了成千上万个体户,一件商品从产地到消费者手中由原来的在一个组织内部流通变成了在多个物流企业(或批发商)手中流通。这形成的结果就是,商品每换一个物流企业(或批发商)就形成一次新的物流成本,从而逐渐抬高商品价格。

以西红柿为例,北京物资学院根据资料分析过该产品的整个流通过程,发现西红柿在产地售价是0.8元/斤,到了北京新发地市场后售价变成了1.1元/斤。售价涨了0.3元/斤,除去成本,批发商每斤仅有0.1元的利润。当一卡车西红柿运输到新发地批发市场后,中间如果再经过几层批发商倒手后,西红柿的价格则涨至3元/斤。

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是大批发商在从事物流事业,与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供销商类似,且商流与物流单独运营,即交易和物流不同时发生。即便一批商品经过几个批发商之手,但物流只发生在最后交易后,一次物流就从产地到了销售端(或消费者手中)。

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国外商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在5%?10%之间,批发商最多把商品价格的10%变为自己的创收;国内商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也在5%?10%之间,但由于经手的批发商多且每个环节的批发商加价都比国外多。比如一件商品如果产地价格是10元一斤(件),第一个批发商加价5元一斤(件),第二个批发商则可能加价7.5元一斤(件)。

因此,政府要有意扶持和鼓励大物流企业,尽量减少商品从产地到销售端装卸的次数。比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连锁超市就实现了部分商品从厂家与销售端的对接,减少了中间加价环节,价格自然比一般商店和超市要低。国内企业国美电器、苏宁电器也实现了销售端与厂家的对接,实现了家电产品的大规模、有组织的流通,减少物流环节。 多层次的经销商层层加价是导致物流成本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扶持也并非需要资金直接支持。比如,在需要进京证的北京,政府不妨对这类企业予以进京政策的更加便利化等。

物流企业分散化推高成本

造成中国商品流通成本高的第二个原因也是根本原因,物流园区为了实现税收目标,不倾向于物流企业入驻园区,进而导致物流企业很难实现集中化,共同化,推高了物流成本,物流企业(或批发商)则把这些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

中国物流协会的《第四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下称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包括运营、在建和规划的各类物流园区共计1210家,同比2012年增长60%。其中,运营的有857家,占71%;在建的有240家,占20%;规划的有113家,占9%。

在运营的857家物流园区中,入驻最多的虽然是物流公司和运输企业,但实际上,只是部分物流企业入驻或注册在物流园区,而且不少物流企业还从事商贸或其他业务。

原因很简单,物流园区是按照物流企业的营业总收入,即运输费(仓储企业是保管费)总额为基数对其征税;而商贸企业是按照商品的销售总额来征收税收。因此,如果是同样价值的商品,征收同样的税赋,征收商贸企业(如国美电器)比物流企业(如“四通一达”)、仓储公司的就要多很多,因为再贵的运输费(仓储管理费)也不会超过商品本身的价值。

这就不难理解,一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为何将物流园区当作工业园区来开发。在城市化进程中,如果是工业园区,上千亩的土地能轻松获得数以亿元计的财政收入,但物流园区只是进驻物流企业,那财政收入就要在折扣上再打折扣。因此,新建的物流园区一般不对物流企业尤其是对个体户开放。

以北京四大物流园区之一某园区为例,园区所在区政府要求其每年有20%的税收增长,而园区管委会作为地方政府的派出机构,自然很难允许物流企业进驻,面对高税收、高地价,物流企业也不愿意进驻该物流园区。个别规模大的商贸企业进驻,是因为商贸物流企业可以把商贸交易额作为税收的基数,增加了税收比例,物流则变为锦上添花项目。

即便是流通的基础设施,待遇也不一样。财政部、税务总局和国家发改委2008年联合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将港口码头列为公共基础设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但物流园区是在现有物流组织形态下,能够有效实现商务部门主导的“最后一公里”共同配送的关键。如果物流到达了目的地城市后,物流企业如果不能集中到物流园区,要实现共同配送只能是空想。只有让物流企业都集中到物流园区,才能实现物流到达目的地城市后不同物流企业共同配送到一个目的地。

商品流通范文第6篇

(一)从产值到价值,重在市场

实现我们衡量一个部门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多以GDP为衡量标准,而衡量流通产业也是以销售额为指标,只讲产值不讲价值,只讲销售额不讲赢利水平。我国GDP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发展,作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这是必要的。但是,必须认识产值不等于价值,因为我国在正常的情况下只维持95-96%的产销率,也就是说有4-5%的产值没有在市场实现,第一次在工业部门沉淀下来,如果按我国GDP总量计算,每年有2-3万亿的产值没有实现。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也不可能百分之百销售出去,有的需要打折、有的需要处理,都存在着第二次沉淀。所以,我们经济发展不保持6%以上增幅,这意味着停滞不前。不改变这种状况,我们经济就无法摆脱高速度低效率运行的被动局面。世界平均增幅也就是2.5-3%,发达国家2%左右,发展中国家可超过4-5%,都能维持正常的发展,究其原因市场经济是按“订单”组织生产,产值几乎是百分之百实现,而我们是以产能、是以保证就业为目标,按计划进行生产,致使一部分产品的价值无法在市场实现。以市场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推广“订单”经济,以需定产、以销定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市场经济内在的要求。如果说我们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1-2个产销率,就可以增加3500-7000亿的产品价值,以50%消费率计算,每年可提高1.5-3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百分点,为扩大内需创造前提条件。因此,从重视产值向重视价值实现,从重视销售额到赢利能力的提高,它直接关系到流通效率和社会效益,是转变流通发展方式的关键和前提条件。

(二)从粗放到精致,整体提高

流通产业的社会效益粗放经营、粗放管理,加上粗放型的商品,整体流通产业处于高毛利低净利的运行,全行业平均赢利率不到2%,而费用率高达20%左右。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流通产业占用物质资料最多、耗费的费用最大、时间最长。集聚了大量的经营元素,却不能充分利用,关键在于我们长期对流通产业重视不够,缺乏精心管理,精心经营,主要表现为,只重视销售,缺乏对进货、仓储、加工、整理、配送各个环节进行全盘策划、有机衔接;只重视毛利的提升,缺乏对各项费用进行分项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千方百计达到提高赢利率的目的;只重视人员的使用,缺乏对人才培训、提高,忽视对管理层管理潜力的挖掘和发挥;只重视降价促销,缺乏对各项促销措施的综合应用,有机结合;只重视商品经营、缺乏对服务方式、服务质量和服务领域的深入分析,采取有力的措施;只重视出租或引厂进店经营,缺乏自主经营和创新能力,不敢承担市场风险,无力控制利润空间;只重视商品经营,缺乏精心管理。实质上经营本身不是单一的销售,而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包括人、财、物有效的利用,产供销有机衔接;只重视对大户的管理,缺乏对客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细分,重视精化贵宾室,忽视对共享大厅和顾客休息室的管理。管理出效益,管理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它是“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在流通企业的具体表现,通过信息管理,创造市场的机会利润,通过人财物管理,创造集聚利润,通过综合营销手段,创造特色利润,通过勤俭办企业,创造节约利润。粗放经营,还是精致管理,这是流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它直接关系流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三)做大到做强,充分发挥

连锁经济规模效应连锁经营是一次流通革命,是世界性现象,它是以连锁为架构把分散经营的零售网点穿成线,构成网、连成片,通过对经营要素的集聚产生规模效应,达到降低成本、让利于民的目的。中国连锁商业的发展走了一条先做大后做强的道路。为了适应对外全面开放,充分利用加入WTO的保护期,本土商业企业一开始就实施跑马圈地的战略,迅速扩张,2000年到2004年五年平均增幅达到50%,即使2005年的增幅也达到42%,2006年以后进入调整期,平均增幅仍保持20%左右。百强销售额从2000年的10亿,到2009年已超过1.36万亿,占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连锁商业采取先做大后做强的做法,是完全必要的,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但是应该看到“大”是条件,“强”是基础,只有“又大又强”,才能持续发展。中国连锁商业同样面临着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做大转向做强,从求规模到求效益,从发展到调整,以调整保发展,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客观的要求:第一,做强要立足区域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区域市场是庞大的市场,做实做足做细区域市场,便于经营要素的整合,优势的发挥,经验的总结,形象的树立,为向外扩张打下坚实的基础;力求发展一块,巩固一块,夯实基础有计划有重点地向外扩张,切忌盲目设点,四处开花,导致寻租成本,摩擦成本,管理成本提高,首尾难以兼顾,陷入进退维谷的困难境地;第二,做强要立足于中小做起,不要盲目贪大求洋。中小型企业最接近于广大消费者,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成本低,风险小,可以利用民间资本,促进中国连锁业的迅速发展。“开门七件事,尽在超市中”,沃尔玛的发展正是从小镇起家,折扣店做起,最后冲出美国,走遍世界,形成拥有210万员工、8000个门店的世界零售龙头;第三,做强要立足内生的竞争力,商业企业的竞争,它是在同一商圈、同一业态之间的较量,关键在于每一个单店的内在竞争力,没有战术上的优势,就不可能获得战略上的发展,没有从单店做强,无法形成集团(公司)规模的竞争力;第四,做强要立足于主导业态的发挥,任何一个连锁企业的发展都有一个优势业态的选择,沃尔玛的折扣店、家乐福的大卖场、易初莲花的仓储商场,以及国美、苏宁的家电专门店,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去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做大容易,四面出击,多业态发展,而做强就要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重在企业内在竞争力的提高。

(四)从显在市场到潜在市场

重在提高有效供给市场是无限的,过剩是相对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发展的不平衡,市场始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空白、空隙和空挡,过剩中有不足,买方市场中同样隐存着卖方市场,关键在于企业敢不敢开发,善不善开发。短视的企业家目标只盯在显在市场,却忽视对潜在市场的开发。任何一种促销方式都是企业的行为,它只能是现有购买力在空间或时间上的移动,买你的还是买他的?今天买还是明天买?只是“切蛋糕”的行为;只有开拓新市场,提供和扩大有效供给,做大蛋糕,才能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转变流通发展方式,不应该停留在对现实购买力的再分配,而关键在于挖掘潜在的购买力,重视潜在市场的开拓。第一,做足显在市场,以完善小康社会的商品结构为主体,兼顾温饱阶层的基本需要,有条件开辟富有型市场,充分发挥个体户、农贸市场在现阶段的作用,构建多层次的市场体系;第二,重视新兴市场的开拓,把潜在的购买力转变为现实的购买力。潜在市场是指应该得到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应该提供的服务,没有相应的消费项目。特别是满足发展需求和享受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开拓,没有跟上,使消费潜力无法发挥;第三,目标未来市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新技术的发展,老年化步骤的加快,未来市场变幻莫测,潜力巨大,市场商品和服务结构都要面临新的调整,新的格局和新的发展。流通产业要重视研究这种变化的新趋势、新规律,采取新的对策,研究新措施;第四,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开拓世界市场。开放是双向的,市场是互融、互补和互促的。人家要进来,我们要出去,这都是正常现象,都是必然的趋势。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双向开拓的龙头企业。

(五)从有形到无形,不断提高

企业的信誉度有形资产是企业存在的前提条件,没有资本、没有商品、没有商业设施,流通企业既无立足之地,也无存在条件,但没有或缺乏无形资产,不重视打造、应用和发挥无形资产,流通企业就无法获得发展,而转变发展方式也成为一句空话。第一,以信兴商这是古训,也是商业活动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诚信是凝聚力、诚信是竞争力、诚信是生产力,是一笔谁都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是长期作用的内在要素;第二,诚信的基础是“讲信用、守合同”、“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只有信用,才会取得广大客户的信任,消费者的信赖,从而上升为信誉,“信得过,合得来”,合作无风险,购物无风险,消费无风险,在市场激烈竞争中永远占据主动和有利的地位;第三,信誉要从我做起,从旗舰店做起,从每一个环节做起,关注企业的形象的塑造,关注每一职工的行为,关注每一件商品的销售,只有看得见、摸得着,合作者就能合得来,消费者就能放心消费;第四,流通企业信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维护人利、尊重人格,千方百计为消费者着想,既体现零售业作为民生工程的本质,又能得到消费者的信任,不断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六)从模仿到创新,走连锁商业

中国化的道路模仿外国、学习世界,走中国化道路,这是一条中国发展连锁商业的成功之路,也是实现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最佳选择。模仿起步,引进业态,学习外资企业的经验,进行复制、克隆、普及、推广,为中国商业连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中国连锁商业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仅靠模仿、复制、克隆、推广,是不具备持久的生命力,遇到发展新的瓶颈,许多成功的连锁集团(公司)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没有创新也就没有凝聚力。首先要观念创新。连锁经营诞生一百多年以来,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的改变,都要求流通产业从产品结构,营销理念、经营方式、管理手段进行不断的调整、创新和提升。没有创新的观念,没有超前的意识,没有科学的措施,是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其次要业态创新。业态作为商业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存在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针对不同环境、不同区位和不同消费对象,进行改革创新,既要强调“大同”,也要强调“小异”,既要规范提高,也要创新发展,寻找符合时代要求的最佳经营形式;再次要管理创新。要在规范中提高管理水平,讲究管理成本,改善管理设施,不断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最后,要营销创新,改变只局限于低价促销的传统营销方式,提倡绿色营销、生态营销、理性营销和长效营销。

(七)从城市到农村,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商品流通体系

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要重视城市商业的规划、工业品流通体制的形式,更要重视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市场的建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的流通体制。农产品流通是中国农村市场的基础,农村市场是中国商品市场的基础,商品市场是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系的基础。我们长期以来存在着重外贸轻内贸、重虚拟市场轻实体市场、重城市市场轻农村市场、重工业品流通轻农产品流通的错误倾向,这不仅关系到产值的市场实现,也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满足。要以城市市场为主导、农村市场为基础,构建农产品、工业品双向畅通、城乡互动的城乡一体化的商品流通体系;要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充分发挥各种交易市场的中介作用,以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三链一体”为目标,集采购、加工、储存、配送、销售于一体,培育和发展一批现代化的批发市场和商品交易中心,以促进和推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大力提倡农民进入流通,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切实担负起农产品进城、工业品农村销售的任务,以降低经营成本,把商业原始资本积累留给农民;采取多点多形式,全面实施农超对接,包括“超市+基地”、“超市+农协”、“超市+企业”、“超市+农户”、“超市+联购”和“超市+展会”形式,以达到“利农、惠民、益企”的目的;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乡镇社区社会(商业)中心,以中小型百货或综合超市为主导,建立农产品收购站、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站、完善面向农民的服务功能,逐步发展养老、托儿等福利事业,转移第二产业、集聚第三产业、提升第一产业,促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走一条中国式的城市化道路。

(八)出租到自营,寻找零售业发展的利润空间

租赁只能维持,自主经营才能发展。现在许多大型零售业特别是大型百货多采取出租柜台,引厂进店或厂商联营形式,靠租金和进店费维持企业的生存。这在改革初期,市场供求态势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又缺乏资金,不得已而为之。这是一个过程,这是一种现象,如果单靠租金生存,就无法支撑自身的发展。事实证明,凡是有自营能力,自己组织货源,进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连锁企业纯利一般都保持3-6%左右,甚至更多,而单靠或主要靠出租维持的企业,其赢利最多也只有1%左右,只能勉强维持生存。没有自主经营,不能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就不能带来连锁企业产生的规模效益;没有自主经营,无须掌握市场信息,无法获得机会利润;没有自主经营,不承担市场风险,也就没有风险收益;没有自主经营,只承担物业管理职责,无法产生统一管理而产生的集聚效益,没有自主经营,就很难及时调整商品结构,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区段不同居民群体的不同需要,也就没有竞争能力。没有利润,企业既无生存基础,也无发展条件。加租和提高进店费,或变相地转嫁负担,都是临时性,甚至是自杀性的措施,只有不断扩大自主经营,才是转变流通发展方式最有效的途径。鉴于中国流通企业的现状,全部或立即推行自主经营,也是不现实的,必须转变观念,调整战略,先易后难,逐步实现,首先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依据消费者需要及时组织一批市场最急需的商品;充分发挥零售企业对市场的调节作用;根据市场供求态势,首先抓好供不应求商品的自主经营;对销售比重较大,直接关系商场销售比重,影响面比较广的商品,要首先实现自主经营;赢利能力,重视利用空间大的商品经营;品牌价值,对群众依赖的国际和国内品牌应尽可能采取自主经营形式。

(九)从毛利到纯利,大力降低经营成本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流通企业都以毛利率说事,无论是汇报工作,总结经验,参与评比,都以提高毛利率作为重要指标和衡量标准来汇报的。这不仅仅是认识误区,而且会滋生种种弊端。毛利率只是进价和销价之间的差率,其中有合理和不合理的因素,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业绩;同时流通产业中不同业态之间,毛利率差别较大,百货不同超市,超市不同于专门店,很难形成统一标准,也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合理考虑毛利率提高是成绩,而毛利率下降也是成绩,关键在于是费用水平是上升,还是下降。不对费用开支进行合理分析,就无法确定它是成绩还是问题,因此,它就不能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的标准;单纯追求毛利率,可能导致任意压低进价和提高销价的错误行为,侵犯消费者的利益,影响厂商的关系。利润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条件,从微观来说,利润水平取决于费用水平,毛利率的提高只有在费用不变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较高的利润,而不注意费用的节约和费用的管理,不仅不能实现赢利目的,甚至影响和削弱赢利能力;从宏观上说,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整个费用,95%以上发生在流通过程,其中有合理的、必要的成分,有各个流通环节的必要开支和应得利润,但也存在不少不合理因素,包括人为因素、管理水平和体制性的原因,有较大的挖掘空间和回旋余地。衡量流通企业的成果只能看纯利不能看毛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销售的扩大是建筑在消费者认可的基础上,是通过赢利水平体现出来,只有赢利水平才能反映销售业绩、管理水平,勤俭办企业的综合成绩,只要取其有据、遵纪守法,纯利率越高越要受到社会的鼓励,成为评估企业业绩的重要标准。

(十)从硬件到软件,加速流通产业的技术变革进程

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中间环节,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是直接为生产为生活服务的,不仅关系到生产价值的实现,它的状况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效益和利益。改变流通发展方式,就必须软硬兼施,整体推进,规范提高,创新发展。首先要加强流通领域基础设施投入,包括仓储、加工厂、冷库、物流配送、大型批发的建设,是直接为社会服务,属于基础工程,是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实行完全市场化,应由政府投资建设;其次积极推进流通现代化进程,应用IT技术装备流通各环节,逐步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发展电子商务,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商品,推行多种交易方式,促进流通产业面貌的改善、手段的更新、业态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加快和完善流通领域的法制建设。流通产业行业多,环节多,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需要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规范,以规范保发展,以规模促提高,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新秩序;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经营素质,建设符合时展的学习型企业,知识型管理团队和敬业型职工队伍,坚持以人为本、以信兴商,以义取利,塑造新型社会主义商业企业。

2.面向市场构建内外贸一体化

流通体系内外贸一体化,它是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基石,也是市场化的内在要求。这不仅仅是认识上和理论上的问题,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内外贸一体化,是中国流通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需要从认识上转变、政策上调整、组织上落实。否则,内外贸一体化只能停留在口号上的强调、形式上的合并,难以实施、难以落实、难以发展,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世界强国也只是一种空想。加快内外贸一体化的进程,增强统一认识,落实一体化措施,奠定对外贸易坚实的国内市场基础,充分发挥两个市场互促共荣的一体化作用。国家不同,两个市场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国家由于资源秉赋不同、自然条件不同、民俗风情不同,加上发展水平不同,存在着市场经济多元结构、多样的消费模式、各自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面对两个市场,在客观上要求通过贸易、合作和交往,达到互通有无,彼此合作,共同发展的目的,这就是国内、国际市场存在的客观基础。所有的国家都要求既要向外发展,促进彼此交换,又要保护自身的利益,这就决定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保护主义,存在着维持两种市场、两种体制、两种管理办法的必要性。发达国家通过鼓吹全球一体化的目的,冲击保护主义,减少或缓冲进入他国市场的压力,扩大或加快商品、资本和服务的输出;而发展中国家更注重于实施两种市场、两种管理体制,通过内外贸分割,达到保护民族市场、民族工业的目的。所以,可以这样说,世界上没有完全自由贸易的国家,也不存在完全开放的国家,而不对本土企业和商品进行保护,都在实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有条件推行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这里区别不是有没有国门,而是国门开多大、向谁开门、在什么条件下开门,等等,都受到体制性的制约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内外贸一体化,并不是不承认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差别,而且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构建平台,促进互动,减少摩擦,扩大交流,达到互赢的目的。

(一)国内市场是国际市场的基础

国内市场是国际市场的基础,是国际商品流通的源头和调节器,它不仅标志着出口商品的实力和竞争力,而且承担着进出口商品的储存场和调节器的任务,少进多出、少出多进,进行必要而及时的调节,促进商品供求在新的基础上的平衡,“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汇成大江潮”,没有国内市场的支持,没有众多生产企业为基础,外贸企业不仅没有源头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商品,而且失去国内市场吞吐的调节,也失去了平衡,就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世界金融危机,波及许多国家,失去了许多订单,进出口贸易剧减,单一从事出口的企业纷纷倒闭。我国也受到冲击,不少企业也受影响,但是,我们有庞大的国内市场的支撑,出口转内销,减少出口压力,增加国内市场供应,使这些企业绝地逢生,受到冲击不大,很快地就度过难关。维持生产,稳步发展;或者从我国多元化市场中寻找出路,调整产品结构,重新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避免和防止工人大量失业。

(二)强在有坚实的国内市场贸易

强国强在品牌战略,决胜世界市场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质上取胜,要有过硬的产品,要有叫得响的品牌,要符合国际标准,要保证商品的安全,要有信誉支撑,才能持久,才能永恒,才能顶住压力、赢得人心,赢得市场。贸易强国强在多赢战略,不仅自己得利,首先使进出口国受益,建立在双赢和多赢的基础上,要赢得持久,才有稳定的市场。首先要使贸易国家有利可益、有钱可赚,就必须做到价廉、物美、安全、实用。贸易强国强在多元战略,不依赖单一的产品、不依附单一市场,不面向单一国家,要实施多元化、全球性、多档次的发展战略,不因国际形势变化,不受政局动荡影响,而出现大起大落的冲击,保持稳定、持续、互赢的态势。贸易强国强在服务战略,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扩大服务产品出口、提高服务产品比例。推进服务产品的全球化,构建商品和服务双赢的贸易强国。服务是无形的,但是有效的,它不仅在于对现实市场的开拓,而要立足于未来市场、潜在市场的挖掘。贸易强国强在内外贸一体化的战略,有坚强的后续力量、有坚实的国内市场为基础,进行全方位、多功能的调节,不因国内国外形势的一时变化,而出现失调、失控和失衡的现象。善于利用国内市场进行调节和均衡。在市场化、国际化和全球化条件下的今天,在转变发展方式的条件下,从偏重外贸发展向内外贸并重的今天,没有举国一体的贸易体制、没有扎实的内贸市场化为基础,中国永远不可能实现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伟大战略。第一,内外贸一体化是构建内外互动的平台,促进两个市场、内贸外贸互促、互动和互通,减少阻力,有利于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使国内市场更好更快地与国际市场接轨;第三,内外贸一体化有利于各种经营要素的集聚,优化组合,产生规模效应,从而更好地发挥我国经济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第三,内外贸一体化,有利于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进行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双向开拓的龙头企业,增强市场应对能力、调控能力和平衡能力,促进更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第四,内外贸一体化,有利于培育一批掌握国情,了解市场规律,通晓国际运营规则的企业精英和高层次的商务管理人才,在教育体制上克服重外轻内、有外无内的教育模式,让商业院校培养更多的两用人才。

(三)内外贸一体化重在实质、重在实力

我国实施内外贸一体化方针的提出已经很多年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数地方已实现从组织机构合并、调整,初步实现内外贸领导机构、组织形式的一体化。但是,应该看到“重外轻内”的观念尚未改变,不少地区领导班子、机构设置仍然存在着内贸外贸工作貌合神离的状态,重外贸轻内贸、有外贸无内贸的现象仍然是普遍现象。要从观念上,组织机构上、素质与职能上实现一体化,还要走很长的一段路。第一,表现为流通主体的一体化,所有商贸企业分工有所不同,功能有所侧重,所有的企业都肩负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双重任务,既从事国内贸易,也能从事国际贸易,能内能外,通晓两个市场的行情、信息和流通法则,既具有在国内市场上与外资企业进行合法竞争的本领,也具有走出国门,在世界市场上进行拼搏的能力。第二,市场运行规则的一体化,把国内市场融入世界市场,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修改、制定适合国际惯例和市场通则的要求,按照市场规律,组织国内外商品流通。第三,内外一体化要求交易方式一体化,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交易方式和结算形式,实现多层次的沟通和互促,要学习国际先进的交易理念,先进的手段和先进的交易形式,这就为请进来、走出去寻求共同的语言和可接受的贸易方法。第四,内外一体化要求推行国际化的品质要求和品牌标准,制造和发展更多可以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品牌,要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进行生产和评估,推进中国产品标准化、国际化和品牌化。第五,内外一体化,就是要推进商品和服务一体化,以商品品牌为基础,创造和扩大服务品牌的创新理念,创造和扩大更多的服务项目进入国际市场。第六、内外一体化,促进内贸和外贸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外贸人员更多了解国内市场,掌握国内商品知识,而内贸人员同样要掌握国际贸易常识,通晓两个市场规则、规律和运行特点,实现人才使用的一体化。当前要改变片面扩大国际贸易,而无视国内商业教育发展的倾向。

商品流通范文第7篇

Abstract: Wooden bowl is loved by the Tibetans as living appliances. Based on the field work of Shangqiaotou Village, the paper first studies the history and heritage of wooden bowl by using interview and literature review, second presents the production through participation and observation. And then, it analyzes its commodity circul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materials purchased, production and sale. In the e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wooden bowl industry by Michael Porter’s Five-force Model, and the suggestions on development of wooden bowl industry are given.

关键词: 木碗;制作;流通;竞争力分析

Key words: wooden bowl;production;circulation;competitiv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017-03

0 引言

“丢也丢不下,带也带不走;情人是木碗该多好,可以揣在怀里头。”这首古老的藏族歌谣《情人般的木碗》道出了藏族人家如同对情人的迷恋般喜爱木碗。木碗是藏族的传统生活用品,而制作木碗则是上桥头村世代相传的民间手工艺,同时制作木碗也让这个四面环山的村子富足起来,村民自豪地说“做木碗的人就是农村中的公务员”。

上桥头村,藏语地名“冈觉”,迪庆州香格里拉县西北部的尼西乡幸福村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川滇交界处,同时也是通往的要道之一,上桥头村里的“资纳腊”山,据说是滇藏茶马古道北上进入川藏的唯一通道。上桥头村是迪庆藏族自治州的“民族团结示范点”,2012年全村有42户人家,其中有19户以制作木碗为主要经济来源,规模较大的有7户人家,木碗制作成了上桥头村的支柱产业。

1 木碗的历史与传承

木碗是深受藏族人喜爱的生活用具,一般选用杜鹃木、鸭爪木、山茶花、桦树、野花椒及其他木材的枝叉、节、根作料旋制而成。木碗质地优良,具有瓷碗难以具有的许多优点,它盛开水不裂,迭地不破,不烫手不冰手,体轻而质固,经久耐用,可以爷孙相传。用木碗盛食可以完全保持食物原味,喝酥油茶、盛糌粑等均适宜。若配上银盖,或在碗边、碗托包上银皮,则更为美观、珍贵。

木碗根据碗口、碗肚和碗脚的不同可分为各种式样,其中地区的碗有阿里碗、喇嘛碗、男碗、女碗等(另一说是普通的碗不分男女),而尼西乡的木碗也分为尼西男碗、尼西女碗。

上桥头村人有制作木碗的传统手工艺,历史上在藏区很有名气,当年茶马古道运往、青海、四川等地的货物中就有上桥头村的木碗。据当地村民介绍,上桥头做木碗的手工艺最初是由一位冯家的名叫阿达路的人传入,木碗最初起源于尼泊尔,而后传入,阿达路是个有胆量、能闯的人,在请了一个师傅到本村教他做木碗,他又收徒弟教做木碗,就这样制作木碗这门手艺得以传开,随后的几代人代代相传,本村的两位师傅因制作木碗、木碗绘画而被评为省级民间艺人。

2 木碗的现代制作过程

以前的木碗制作是纯人工制作,没有电、也没有制作木碗的机器,旋木碗需要两个人合作完成,一个人踩踏旋木碗的装置,一个人负责旋木碗的形状,而现在的木碗制作过程中加入进了现代工具,如旋刨机、扫尘机等,一只普通的木碗制作分为以下八个主要步骤:

2.1 从香格里拉县城、三坝、维西等地精选原料――木坨坨,进行阴干①;

2.2 用斧头将阴干好的木碗的周边以及中间的多余部分去掉,留下有用的部分;

2.3 将木坨坨放在铁皮箱子里进行水煮;

将木坨坨煮熟是为了防止木碗裂开,判断木坨坨煮好的一个标准是把正在水煮的木块拿出来看,如果木块上的水分很快风干,那么木块就是煮好了,反之则要继续煮,一箱木碗大约需要煮3-4小时。

2.4 将煮熟之后的木碗放在不见阳光但通风的地方阴干;

木碗阴干大约需要3-4个月的时间;所以在订单不确定是情况下需要提前买进原料,煮熟阴干后为接下来的订单做准备,一般情况下阳历7月份做木碗用的原料都是上一年储存下来的,而七月份进的原料都是为下一年做准备的。

2.5 在车碗的机器上粘上松香;将小块松香用火加热,融化后粘在车木碗的机器―旋刨机上,用手和斧头将松香整理成形。每次粘木碗之前都将松香融化,将木碗粘在松香上,用凉水冷却。松香是买到原料自己熬制而成,放在锅里加入清水煮熟,之后捶打,反复此过程3-4次。

2.6 将木碗固定在机器上,用粗刀和细刀车木碗,之后进行打磨;先用粗刀修出碗的形状,再用细刀雕琢细节,木碗车好之后用砂纸进行打磨,打磨光滑之后用锯将木碗和松香锯开。

2.7 修补不合格的木碗,用砂纸打磨光滑;木碗有裂开或有黑色瑕疵的需要修补,车好的木碗有80%需要修补。以前修补木碗用牛皮胶,现在都用白乳胶,中间掺加一些材料,如颜料、漆等,补好之后晾干,然后用砂纸打磨,在打磨的时候发现有不合格的再进行修补、打磨,反复此过程。

2.8 上漆;关于上漆所用的漆的种类不一,现在有的用家具漆,有的用清光漆,也有用土漆。土漆又称生漆,是一种原生态的高级涂料。主要从生漆树上直接采割而得,当地村民一般从剑川、大理两地购买。60―70块钱1市斤的土漆,买回来熬熬炼炼,最多只能剩余8市两,用于涂制一只普通造型的糌粑盒成本大约在1.5元左右。据上桥头村的村民所说,在古代,用土漆涂制的工艺品就是上贡皇家的珍贵贡物。因为土漆制品很少出现爆裂纹和塌漆皮;并且历久长新,保持光泽;另外当地人认为使用土漆还包含有一种祈求幸福吉祥的含义。

木碗上土漆的过程分为:第一,上第一遍土漆;第二,上完第一遍土漆后把木碗放进地下室用沾水的毛毡包裹;第三,接下来再次放入地下室滤水阴干;第四,若已阴干摸上去不粘手了则开始把木碗拿到太阳下暴晒,若粘手则继续阴干;第五,用笔蘸着土漆在木碗面上描画各种图案了;第六,图案绘制完成后可以添加金箔增加亮度;第七,上最后一道土漆;第八,晒干后便制作完成一个成品。

一个普通的木碗现在使用的漆(家具漆、清光漆等)的成本大约在0.5元左右,具体的成本要根据木碗的大小而定。一般上漆要上三道,第一道:稀释剂和颜料,好的漆几分钟就能干掉,用的是羊毛刷子;第二道:面漆(主要配料)、稀释剂(少量)和固化剂(少量),第三道的配料同第二道。每道漆的配料比例要看订单上要的颜色,根据经验按比例进行配料。

十年前还是使用土漆,后来由于家具漆晾干的速度快、刷在碗上表面光滑、成本低等优点而选择用家具漆,但村子依然保留着一个古老的习俗:只有土漆才有资格压金箔,其他的清光漆和家具漆最多只能压银箔。

3 木碗产品的生产及流通

木碗制作在上桥头村已然成为一个产业,下面从木碗的进料、生产、销路三个方面来分析:

木碗的进料:各家进地方料的不同,多数直接从中甸县、三坝、维西、丽江等地购买已经坎好木的木块,2012年的价格分布在15-18元之间,前几年的价格在12、13元左右;也有少部分人为了节约成本,亲自到维西、三坝的山上去购买木块,省去从山上拉到店铺卖之间的人工成本,价格在12、13元左右,一个木坨坨可以节约3元左右的成本。在进料的时候一般没有固定的供货商,多家挑选,根据价格和木坨坨的质量决定进货的数量。在进货的时候有两个价格,如果不进行挑选,统价在16元左右,如果买家希望挑选花纹好的木坨坨,则每个木坨坨要25元甚至30元一个。长期做木碗的人家虽无固定的进货商,但是有些也是长期合作的,卖家有合适的木坨坨的时候会电话告知前去挑选购买。

木碗的生产:在上桥头村木碗的生产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作坊式生产,一般是以家庭为中心组成生产小组,需要其他人力时会请小工,各个工种实行计件工资制,如车碗一般每个2元、少数2.5元,漆木碗每个1元,付出的劳动量不同报酬不同。桥头村在1962-1988年期间曾办过木碗厂,但是当时木碗市场情况不好,木碗厂的效益不好“不找钱”,并且由于报酬分配不均,例如车碗这个工序属于劳动量最大的但是得到的报酬却是最低的,最后由于得不到满意的报酬并且某些工序无人愿意做而破产倒闭。

木碗的销路:木碗的销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在拉萨有长期合作的老板,由于双方都讲求诚信,可以不见面通过电话即可完成交易,拉萨老板需要直接电话告知规格和数量下订单,木碗制作完成后直接从上桥头村的客运车发过去(老板付车费)或老板派车过来接货,收到木碗后拉萨老板直接将钱打到银行卡去,完成交易;第二种,如FSK家,在自家做木碗,将木碗直接卖给本村的叔叔FGS,叔叔再将木碗销往拉萨;第三种,如XJQ家,自己做木碗,每年的产量大概在一万,年底的时候自己带木碗到拉萨销售,每个木碗的价格在35元左右。

4 木碗市场竞争力分析

做木碗这个行当的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在上桥头村,大量兴起是在最近的三五年,村民在把做木碗作为主要生计方式的同时也认为未来做木碗的竞争性会非常大。下面运用迈克尔・波特于80年代初提出的五力分析模型来进行木碗市场竞争力分析,所谓五力分析模型,主要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以及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第一,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做木碗的原料生长在百年以上的树木上,现在木碗市场很好,做木碗的人越来越多,原料越来越少,原料的价格逐年攀升,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增大;

第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上桥头村木碗的购买者有很多种,但是最后都是销往拉萨,调查发现木碗原料成本不断提高的同时有的拉萨老板并没有提高收购木碗的价格,这也是双方不能继续合作的原因之一,有的老板会根据原料成本的提高相应的提高木碗的收购价格,但是做每个木碗的收益并没有提高,而中国的物价却是一直在提高。随着原料的紧缺,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小。

第三,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分析。近几年做木碗的人数在不断增多,而做木碗这个行业的进入壁垒要因人而异。做木碗首先要学会旋木碗,能够熟练的旋出木碗一般需要2-3个月,而要能够根据订单旋出各式各样的木碗则需要2-3年;其次,做木碗需要一笔成本购买原料和机器;最后,最重要的是要找到销路,这个并不是很容易,这也是很多人选择给别家帮工而不自己做的原因之一。

第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分析。随着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融合以及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藏族地区部分藏民开始使用普通的瓷碗代替木碗,但是几乎每个藏族家庭的家庭成员也都有专属自己的木碗。

第五,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分析。在上桥头村附近有个德钦县的奔子栏也做木碗,据被调查者反应,奔子栏那边做木碗的技术并没有上桥头的好,质量也相对较差一些,上桥头村在做木碗这个行业还是有一定的竞争力。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这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起来的市场,但是同时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将会提高,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也在逐渐增强,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虽然不稳定,但是这个行业的行业壁垒不是很高;另一方面,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将会降低,而且上桥头村在行业内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5 其他工艺品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也为了充分利用原材料,尼西上桥头村除了制作木碗之外,还制作糌粑盒、鼻烟盒、酒具、珠宝盒、转经筒、木手镯、木戒指等,做木碗规模比较大的几家,有的平均每年制作2000个左右糌粑盒,有的按订单做精美的酒具,也会加工一定数量的木手镯,在上桥头村珠宝盒和木戒指的加工量不是很多,制作各种木质工艺品的大多工序是人工的,工艺也越来越精细。很多游客来到香格里拉游玩,会购买些手工艺品留做纪念,木制品有一定的市场。不过上桥头大多数人家还是不做除木碗之外的工艺品,原因之一,做这些工艺品需要熟练的技艺,而很多人不具备;原因之二,没有销路。

6 总结

木碗不仅仅是工艺品,也是商品,它蕴含着深厚的藏族文化的同时也已成为上桥头村的支柱产业,在市场上既有其优势又存在劣势,做木碗的碗民们如果想获得更高的利润,需要找到合适的供应商和销路的同时,保证生产木碗的质量,提高竞争力。随着现在人们对手工艺品的喜爱以及上桥头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各种工艺品在被赋予丰富的文化之后,相应的市场会被拓宽。

注释:

①阴干:意思是放置于阴冷处,另其自然风干,避免太阳直晒.

参考文献:

[1]张宗显.揣碗[J].中国,2004(1):55-57.

[2]迈克尔・波特,詹正茂.塑造战略的五种力量――迈克尔・波特再论“五力模型”[J].哈佛商业评论,2008(2):120-139.

商品流通范文第8篇

信用管理能使整个商品流通过程的交易成本显著降低,利润增加。信用管理对普遍降低交易成本所作的贡献可以从交易过程和交易主体行为的考察中得到进一步证实。一方面,从交易的全过程看,商品流通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易能大大减少相关的交易费用。通过信用管理,可使搜索交易对象信息方面的费用降低,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建立起相互信任和承诺,可以减少各种履约风险。另一方面,从交易主体行为来看,合作伙伴之间的互通性,提高了双方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认知能力,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商品流通合作伙伴之间的长期合作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交易双方之间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使得交易双方机会交易费用有望控制在最低限度。

二、基于信用的商品流通企业管理可以使商品流通企业合作更加流畅

建立商品流通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好处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种合作关系是基于相对信任的前提下的,然而在我国信任机制的发展还不成熟。由于商品流通企业是一个企业联合体组织,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产权上的联系,而仅仅是动态的合作关系。然而,契约可以以书面的形式保证合作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使这种权利和义务赋有法律效应,信用机制的健全是实现商品流通合作企业的紧密合作、加强信息共享、相互进行技术交流和提供技术支持的前提条件。商品流通合作关系产生了新增利润,新增利润如何在商品流通企业进行分配是商品流通企业能否继续保持合作关系一个重要的因素。契约模型可以使利润在链中通过层层分剥的形式存在于商品流通企业的各个节点企业中,而不是以最终总利润的形式在企业间进行货币形式的再分配。

契约的特性就是要体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原则。从而使商品流通企业成员企业达到帕雷托最优。契约使商品流通合作企业明确了自己在链中的位置和责任,使合作过程清晰明朗,利于企业把自己的目标和整个商品流通的总目标结合起来,防止个别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破坏整个商品流通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使商品流通企业合作更加流畅。在合作中,契约的缔结,是以绩效优化、竞争力提高和契约双方共同获利为目标的。实现该目标,得通过商品流通企业合作双方在谈判过程中设计合理的合同参数影响双方的行为和动机。因此契约的合同参数必须对商品流通节点企业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以影响节点企业的行为,促进企业之间更紧密的合作,是节点企业致力于“蛋糕”最大—增加自身瓜分的份额。

三、基于信用的商品流通企业管理可以提高商品流通企业合作整体绩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理论上,合作伙伴关系能使商品流通企业所有成员的利益增长。但是商品流通伙伴之间的合作成效到底怎样,是否能与期望的一样,使商品流通总成本降低,服务水平提高,最终增加商品流通企业的竞争力。信用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尽管一方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但它却愿意放弃这种能力而相信另一方会自觉地做出对自己方有利的事情。信用的第一要因是存在着不确定性,未来事件和成员企业对这些事件的反应的不确定性越大,就越是需要相互之间的信任。信用能够确保各成员企业以共同都能接受的行为对这些未知的环境做出相应的信任。信用的第二要因是由于商品流通企业存在着脆弱性,商品流通企业潜在损失的可能性越大,就越是需要相互信任。信用能降低有可能产生的损失,减弱或消除机会主义的动机与行为,从而允许对成员企业的资源作更进一步的专业化分工,使成员企业能更好地共享整合优势;信用的第三要因涉及到控制,商品流通企业中的一方成员对另一方成员的控制力越低,就越是需要得到另一方的信用。因而现实中的商品流通必然要求从其成员企业的相互信任中获益。因此,信用管理,可以为商品流通企业合作整体绩效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信用的商品流通企业管理是从商品流通整体的角度出发,考虑整体合作水平,公正、客观的角度分析、评价商品流通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水平和效果。因此基于信用的商品流通企业管理可以提高商品流通合作整体绩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商品流通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常态;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控制

一、引言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步入,商品流通企业面临环境更加多变,经营中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也不断增加,需要商品流通企业不断提高成本控制的水平和效率。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控制涉及商品流通企业的各个环节,包括采购、运输、存储以及销售,每个环节的成本情况都会对企业的利益造成直接影响,加强规范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控制有助于提高商品流通企业的管理效益,对商品流通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商品流通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能够增加企业的利润,提高企业抵抗内外部风险的能力,规范企业的管理、流程,降低支出,提高利润,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然而,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型商品流通企业并不重视成本管理与控制,只注重销量和收入,往往收入较高,但是利润较低,成本控制意识薄弱,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使得成本控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严重影响商品流通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新常态下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控制的特点

商品流通企业以提供商品流通服务、组织商品流通的组织,主要是对商品进行采购、运输、存储和销售配送为主要经营业务,从事商品购销活动,将商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提供从商品购进到卖出的业务及相关服务来获得利润。因此成本控制主要包含采购环节、运输环节、库存环节和配送环节的成本控制。(一)经营业务方面主要是进行商品。购销、流通商品流通企业主要的活动是对组织商品的流通,不是进行生产,辅助的简单生产仅是为了更好地销售流通,一般包括购进、运输、储存和销售四个环节,将商品由生产部门转移到消费部门,一般不进行商品直接生产活动。(二)利润来源方面主要是获取购销差价。商品流通企业将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提供从商品购进到卖出的业务及相关服务来获得利润,以获取商品进销差价为主要目的。(三)资产管理方面主要是商品资产的管理。商品流通企业不进行深加工,省掉了许多生产环节,因此企业资产组成中,固定资产、机械生产设备等不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储存的商品是企业的资产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企业花费、投入更大人力、物力、进行管理,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比重较高。(四)与消费者市场更具市场亲和性。商品流通企业是生产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更容易接近客户和市场,对产品的市场情况更加了解,更容易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有助于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

三、新常态下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采购环节缺乏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我国商品流通企业数量众多,且多属于中小型商品流通企业,企业的采购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部门职责划分不明,导致商品流通企业采购过程中信息沟通不流畅,采购成本较高,收入利润率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实际的经营中,部分商品流通企业仍然沿用分散式的传统采购模式,采购供应商经常变化,没有自己的合格的供应商和客户,没有采用集中化采购模式,造成采购成本的升高。同时很多的商品流通企业缺乏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和控制,容易产生暗箱操作、问题,进一步增加采购工作的成本。(二)运输成本控制意识薄弱,不重视运输成本控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交通行业的不断发展,增值税“营改增”的不断细化和严格,运输成本在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比重不断增加,而目前多数中小型商品流通企业在运输环节上都普遍存在运输成本重视不足,部分商品流通企业管理者缺乏对运输环节成本的重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仅仅重视采购和存储环节的成本控制,在成本控制中存在薄弱环节和漏洞,多数的商品流通企业尚未建立健全信息化网络和配备专业的运输人才,导致重复运输、错误运输现象发生,严重浪费运输资源,导致运输成本居高不下。(三)库存管理不规范,资金占用较多,无法有效控制库存成本。现阶段商品流通企业在产品存储方面存在库存控制落后,采购计划不周详、缺乏统一的管理经营,导致库存积压问题严重,资金大都被占用在库存商品上了。库存管理不规范,产品没有按照类别进行库存管理,没有形成科学、动态的管理体系,信息化应用不足,且商品存储管控技术不高,致使商品减值受损,增加了企业的资金运转风险,导致存储成本的升高。(四)配送方式不合理,缺乏配送成本优化管理。目前,我国的商品流通企业在备货、产品运输、分拣、配装等商品配送服务方面的管理制度和优化程序不健全,没有对配送进行合理的优化,各部门管理相对分散,不够集中,缺乏统一、有效的调度管理,配送优势薄弱,配送环节的控制能力较弱,从而增加了配送方面的成本。

四、加强新常态下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控制的建议

(一)规范采购环节的制度建设。新常态下,竞争日益激烈,人力、物力成本不断增加,商品流通企业利润率不断降低,企业应不断建立健全、更新企业的采购制度,且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使采购活动有章可依。(二)加强存货的管理。商品流通企业应加强对产品库存环节的成本控制,建立科学、高效的库存管理模式,使商品保持较低的库存管理成本,同时满足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地点取得适当数量商品。(三)树立运输成本控制观念,加强对运输成本的重视。商品运输环节是连接供应方、采购方、消费者的桥梁,是商品流通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商品流通企业应协调、调动运输环节乃至整个物流环节的人员积极参与、通力配合、降低运输成本。企业应建立以运输活动为基础的运输管理体系,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随时掌握商品的运输状态和订单的执行情况,通过网络定位对商品流通实施跟踪、定位,优化运输路径,有效控制成本。(四)建立统一的配送中心,节约配送成本。商品流通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规模、业务量、地域范围,建立配送信息管理中心内。建立收货验货、储存保管、装卸搬运、拣选挑选、流通加工等功能综合起来的配送中心,将配送工作进行梳理规范,结合商品流通企业的特点,促进企业配送工作统一化、规范化、集约化程度,提高配送的提高企业资金回报率,降低物流成本。

五、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商品流通企业要想保持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加强对成本控制的重视,加强对商品流通企业采购、运输、存储和销售配送成本的控制和管理,运用信息化、网络化加强对商品流、资金流的管理和规范,提高采购人员的思想素质和能力,不断更新存货管理方法和手段,减少库存商品的减值和损失,加强对运输成本的重视,树立运输成本控制观念,合理有效的提高商品流通企业的成本控制程度,提高自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商品流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商品流通业 零售业态 商品供应链

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反之商品流通业的发展又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趋于成熟。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商品流通业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商品流通的技术水平也随着国家经济质量的提高在不断提高。这一点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商品流通业发展史可以得到印证。

美国商品流通业发展概况

美国的商品流通业在世界上是比较发达的,其零售商的数目几乎占全球前200名零售商的一半,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近些年来一直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名列前茅。美国的商品流通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只有38个洲,人口大概为5600万,有65%的人生活在农村。由于交通尚不发达,人们相互之间信息闭塞,流通业的发展处在比较低级的阶段。在当时每桶面粉的批发价为3.74美元,而在农村的杂货店却卖到了7美元的现实条件下,批发商是商品供应链上巨额利润的获得者。在这种情况下,邮购业务得到了大力发展。邮购商通过大规模采购,借助铁路和邮政运输,免费为农村送货和邮寄包裹,为农民提供廉价商品和优质服务,这种邮购销售方式赢得了大多数农民的喜爱。在这一时期,商品流通渠道主要还是由制造商主导。

到了20世纪初,由于汽车的普及和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缩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消费者有了更大范围的选择。同时实行大规模生产的制造商已经在美国经济中出现,美国的城市开始发展,许多农民放弃了农场而加入到城市的工厂当中,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提高。从1900年到1920年,短短20年时间城市人口就远远超过了农村人口。城市的居民习惯是在城市商店里购物,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购物习惯的改变,零售商店得到大力发展。20世纪 20年代和30年代,连锁零售店得到迅猛的扩张。上世纪40年代,美国的零售业开始外扩,走上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由于连锁经营业态的出现和发展,这一时期的商品流通渠道中层级减少,制造商对零售商的依赖开始增强。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社会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市民不堪城市的嘈杂、空气污染、交通堵塞之忧,纷纷从市区迁居到市郊。伴随着这一生活习惯的变化,人们的购物方式也在改变。过去,人们逛街往往喜欢去市中心,但随着高速公路网络的发展和完善,以及郊区购物中心的兴起,市中心已不再是消费者的首选。于是郊区的大型购物中心、折扣店、会员店等零售业态得到了充分发展。在这一时期,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零售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零售业呈现出不断集中的趋势,新的零售业态不断涌现。

日本商品流通业的发展

日本的商品流通业对日本的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产业结构、国民收入、消费方式、人口及就业状况等方面。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商品流通业大概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二战前

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情况是重工业比较发达。重工业的产值平均能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57%,工业水平居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第5位。但这一时期的日本商品流通业并不发达,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居住地比较分散,所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有多层级的批发商,从而形成了日本零售企业规模小、分散、零细、过剩的特点,整个商品流通系统的效率低下。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零售业态为刚刚出现的百货商店。

(二)第二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末

这一时期为日本经济的战后重建阶段。战争对日本经济造成重创,使日本经济面临全面崩溃的危险。但日本政府能够审时度势,依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该阶段经济发展的重点。比如,战后初期,针对经济的全面衰落,日本政府首先从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入手,重点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以缓和粮食和生活必需品的窘迫状态。生计问题解决后,日本政府又开始重点扶持基础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从而使整个工业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正是这种阶段性的经济发展策略和有步骤、有计划、循序渐进的经济发展方式,让日本在战后短短几十年内由一个经济几乎全面崩溃的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在经济重建期,由于物质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因此在这一阶段人们的需求基本同质,大多是一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百货店这种零售业态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无论是其规模还是其竞争能力都得到加强。但整个商品流通系统基本呈现出比较散乱的局面。

(三)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发展速度相当惊人,新技术大量引进,物质生产极大丰富。就是在这一时期,日本经济上升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已得到极大满足,转而开始追求一些奢侈品的消费,追求精神层面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对黑白电视机的旺盛需求,就反映出那一时期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已开始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最先做出反应的是制造厂商。为适应大规模消费市场的出现,制造商开发并导入新的生产技术,引入新的生产设备,大批量进行新产品的生产。反过来,为使产品实现更大规模的销售,制造商又通过搞各种营销活动,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不断开拓产品的销售市场,形成更大规模的消费。

在这一时期,商品流通系统主要由制造企业主导支配。超市、大型家电专卖店等零售业态也开始出现。

(四)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发展已经成熟,高速经济发展时期潜藏的隐患开始出现,再加上世界经济的影响,日本经济开始出现波动,但日本仍然具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实力。

在这一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消费者收入的提高,人们消费品的选择范围及选择的地理区域扩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渐趋成熟,消费者的需求也呈现出差异化。人们更多地是追求自我选择和有个性的消费,不再盲目跟随潮流。针对这样一种消费特点,专业大量贩卖店的零售业态开始出现,该业态主要是集中于特定商品领域进行销售,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可供多样选择的商品型号。另外,就是便利店的出现,便利店主要是针对特定区域的消费者开设,为其家居生活提供便利。此外,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差异化,制造商需要更加贴近市场,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准确把握消费动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慢慢呈现出一种生产、销售一体化的趋势。而消费者也逐渐成为流通领域变革的主导者。

国际商品流通业发展趋势

通过对资料研究发现,国际商品流通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通过对近几年全球商品流通市场中销售额的分析可以发现,整个商品流通市场的集中度已经比较高,并且处于不断集中化的过程中。比如,1998年全球前10名零售商的零售额占到全球总零售额的23%,1999年则上升到26%,2000年则又上升到28%,从中不难看出商品流通市场不断集中的趋势。

资料研究还显示: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商品零售业态出现快速集中的趋势。比如英国,当其人均GDP从1992年的12500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14000美元时,其每千人拥有的零售网点数也从1992年的6个下降到1997年的4个。

零售商逐渐成为商品流通链条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商品流通链即商品供应链的主要职能从制造商和批发商向零售商不断转移,零售商成为供应链的主导者。同时,零售商通过改变交易方式使商品供应链效率不断提高,获得了供应链中的核心领导地位。

零售商与制造商直接交易越来越多,经销商地位逐渐衰落,零售商成为缩短商品供应链的决定力量。目前,零售商与供应商的直接交易差不多占到商品供应链结构的50%。大部分国际连锁零售企业已从产品间接进口逐步过渡到产品产地的直接进口。减少了中间流转环节,降低了运营成本,确保了在市场上的价格优势。

商品流通中的零售业态与交易范围不断发生着变化。二战前,零售业态主要是传统百货,以单店经营为主,经营区域小,商品的采购也多集中在本地。二战后至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零售商开始研究消费者,采购的区域也不断扩大,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数目不断增加,因此零售商的议价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大型的零售商开始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商品采购。采购范围的扩大,不但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品质,而且优化了产销体系,使得规模生产和优势成本生产成为可能,大大降低了整个商品供应链系统的成本,提高了商品的流通效率。

商品流通中的零售环节向深度专业化和专业集成化的方向发展。零售业态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但每一阶段业态的发展无不适应于所处阶段的社会经济情况及消费者的需求而发展的。零售业态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综合化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业态为百货商店。然后是专业化和细分化的阶段,这一阶段出现了连锁经营店、折扣店、便利店、大卖场、迷你店、“品类杀手”等业态。由于“品类杀手”业态的发展以及购物中心的出现,零售业态的发展呈现出专业化和专业集成化的特点。

我国商品流通业在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商品流通市场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连续十多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截至2000年,我国的商品流通市场的销售额在世界已排到第四位,仅次于美、日、德。而且我国商品流通的业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由传统百货为主的单一业态发展到百货商店、连锁店、折扣店、便利店、大卖场等多种业态,尤其是连锁超市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我国的商品流通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与已经发展了近200年的国外商品流通市场相比尚处于低级阶段。

我国的零售企业大多规模小,前几名零售商的零售额占整个零售市场份额的不足20%,在这一点上是很难与国外的大型零售商相比的。虽然,我国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但由于缺乏成熟的商品流通市场,所以规模消费并没有真正形成,商品流通系统的主导权依然是掌握在制造商的手中。再有,我国的零售企业普遍存在高负债率和低利润率并存的情况。我国零售企业的负债率一般都在70%以上,而平均净利润率却不到2%,这是因为我国零售业的管理技术和硬件设备相对落后造成的。应当说,我国零售企业的盈利大都是靠供应商的进场费、广告费、促销费、节庆费在支撑。由于零售企业处于商品物流的中枢地位,对供应商有一定的优势,但靠“榨取”供应商来获取利润,长此以往势必会对我国的制造业造成较大的伤害。

2004年12月11日,我国的零售业正式对外开放,国外的零售商已大批量地在我国展开业务。郎咸平在其一份报告中曾指出,国外的零售商一方面会利用其规模优势和全球化采购平台降低商品成本;另一方面会利用其成熟市场的盈利支持新兴业务区域的战略性亏损,从而与我国的零售商展开竞争。面对国外零售商的严峻挑战,根据国际商品流通市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我国的商品流通商应做好以下几点:

进行以目标客户为导向的业态优化和服务创新。我国的零售商应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循着国际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发展符合当前消费者需要的业务模式,在此基础上加大服务创新的力度,制造品牌溢价效应。

以专业化经营的态度,专注于建立满足目标客户核心价值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战略与经营的差异化。我国的零售商在从我国实际出发的基础上,要认真学习吸收外国零售商的先进管理技术,围绕自身目标客户的核心价值,专注于一点深钻下去,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从而避免同质化经营和恶性竞争。

建立易操作的标准和准则,使快速复制与扩张成为可能。我国的零售商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规模经营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规模经营可以降低运营成本。而要实现规模经营,连锁复制是有效的方法。这就需要有复制的标准,按照标准复制来提高复制效率,最终达到规模扩张的目的。

提升零售技术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本文已提到相对于国外零售商来说,我国零售商的管理技术还比较落后,而国际商品流通业的发展特点又说明零售技术是零售商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国的零售商需要在提高零售技术方面多下功夫,这样才能提高与外国零售商的竞争能力。

面对国外具有先进管理水平和经验的商品零售商,我国要沉着应对。一方面发挥本土化的优势,寻找差异化竞争途径;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在竞争中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曾坤生.美国零售商业营销管理的特点.中国流通经济,2000(11)

2.田旭.国际零售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营销传播网,2000.11

上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 下一篇:数据库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