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6 15:29:04

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

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第1篇

一、主要成绩和经验

1、我首先用德律己。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及时总结得失,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以满腔的爱心关心学生,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一视同仁。本学期全勤,没因个人私事耽误学生一节课,能主动认真的服从和配合学校各级领导安排的工作,并与本年级组同事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了《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一课题的结题工作。

2、用心教学。真对本班学生的差异和年龄特点,因材施教。教学中重点做到精讲多练,重视运用直观演示、运用学具动手操作,精心设计练习课,讲究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提高了练习效率。整体上使不同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3、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了“教”与“学”,“学”与“导”的关系,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于“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参与认知结构的过程,促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

4、完成了如下知识教学目标: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初步认识了简单的小数,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理解了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比较大小等。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备课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学用书、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难点,上课时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

二、存在的问题

1、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不完成。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不能积极与老师配合,造成了学习差。

3、还有一部分同学做作业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书写较差,正确率较低。

三、今后努力方向和设想

1、自己还要不断充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把难点分到各个层次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争取教出更好的成绩。

2、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

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第2篇

目前人们及一些教师仍然持着关于阅读对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作用关系不大的观点,认为数学语言简单枯燥,没有阅读美感。从而在小学生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忽略了数学语言及其相关文化的教学和感受,数学课本纯粹是一本习题集司空见惯,教师布置看书作业时也是草草了事,小学生们往往错过了自我理解数学语言中的数学思想的机会,也“看”不出书中的问题和自己独到的体会。

二、关于小学生对数学阅读存在的现状分析

当前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不侧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多半是教师在念、学生在听;教师讲解,学生记。以至于许多小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就是听老师讲公式和记结论,做做习题听老师讲解。导致这种现状有三种原因:数学阅读仅是一种口号,缺少实践;数学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缺少数学阅读方法。

1.数学阅读仅是一种口号,缺少实践

所谓口号式的数学阅读表现于课堂教学上教师一面提倡多阅读课本,一面却在课堂结束前几分钟就布置好作业,接下来的几分钟给学生自由“阅读”课本,往往学生就在这几分钟完成作业,课后的阅读也只是一种形式和敷衍。这几分钟的放羊状态不仅表明教师没有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还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脱离实践,以至于学生认为数学阅读可有可无,只要完成作业就算是完成数学学习了。

2.数学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

与语文、英语、体育等其他科目比较,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并没有语文教学那样亲切生动的字词句,也没有英语那般充满新鲜感,也没有体育那般活泼,有的仅是数学符号和一些枯燥的公式,也因此课堂教学上缺乏趣味性。

3.课堂教学上缺少阅读方法

一些数学教师存在着一种主观观念,认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在于语文教学上,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忽视多小学生的阅读方法指导。小学生的各方面学习能力还处于初始阶段,缺少主动性和探究性,他们也就以一种冷淡的态度对待数学阅读。

三、新课标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对策分析

小学低年级数学的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学阅读等都是关于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结合小学生对数学阅读存在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课前预习、课上精读、体会数学语言中的语感、“动静”结合、讨论与读结合。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课堂上要将的内容,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初步印象,遇到一些自己感兴趣却费解的知识也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独立的疑问空间,而这个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学生关注课堂上教师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书上画标志,尝试提问自己等方式来指导学生如何课前预习。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中《除法》,学生初步预习该节内容,认识除法,并带着疑问怎么去用除法运算。

2.课上精读

课上精读重在教师的引导,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传授概念时,应该逐字逐句以及精心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琢磨思考教材中的例子,从教材中的例子归纳总结出除法的概念及如何运用。如除法的概念中换成其他字或者省略某些字或者加上其他字等这种提问方式来引导学生精读课本。这种培养方式不仅可以防止学生因口误或者记录笔记时产生的概念性错误,让学生更能够准确地去掌握知识概念,提升授课效率。

3.体会数学语言中的语感

数学语言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简洁和严谨。教师口头讲授不一定能够获得预期的效果,因为学生的领悟对于收获知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苏教版的小学1~3年级数学教材,并没有给出完整的数学相关知识的概念,章节结构基本是“例子导读――想想做做――试一试――练习――活动――复习”。这种教材结构模式更加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教学中就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语言的语感,让学生掌握阅读数学的方法,阅读课本中的数学语言,从中领悟归纳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和观点。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课《认识分数》中我们需要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内容,领悟出分数的形式以及分数的是怎么读,而课本中没有明示给出怎么读,此刻教师就起到引导学生去体会数学语言,从中掌握分数这个概念及用法。

4.“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中“动”指的是动手操作,“静”指的是用脑思考。解题方法通常是产生于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动脑思考过程中,阅读与写结合,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提升阅读能力。苏教版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中设计模块中的做做与想想、试试,就是为了让学生“动静”结合。如第三册下《认识图形》中,课外扩展的“奇妙的剪纸”模块,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阅读,尝试剪纸。学生在完成剪纸这一任务时必须要阅读课本中介绍的图形,并且按书上介绍的步骤来操作,通过手脑结合训练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还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5.讨论与读结合

讨论与读结合,指的是由课堂讨论促进学生阅读,在师生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阅读中发现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并且积极创新的一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教师指导学生对课本阅读的过程中,并大胆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开展讨论,从不同出发点上启发学生去深思,从“要我读”转向“主动读”,最后做到“我能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发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法》中“想想做做”模块中“一共有448人,平均排成7个人方队,每个方队有多少人”,先让学生阅读,然后一起讨论,最后再读,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以及找出解决方法。

四、意义

加强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教学及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同时这也是符合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终身学习与教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指导、文本以及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顺利完成,同时也是一种启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直接手段。

参考文献:

\[1\]乔晓燕.浅谈小学教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焦作日报,2009,(6):9-10.

\[2\]龚德雪.浅谈小学教学阅读能力培养\[J\].先带你阅读,2010,(11):130-131.

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第3篇

此次为时两天的教研活动进行了六个主要议程:一是教研员随堂听课;二是教研室指派的两位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各上一节研讨课;三是参加小学选派的两位数学骨干教师的集体备课;四是小学两位数学骨干教师各上一节研讨课;五是对这四节研讨课进行课例反思;六是对五、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进行教材解析。由于几位担任课堂教学执教教师的充分准备,小学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使得这次活动得以圆满成功。

担任研讨课执教的四位教师是能禹小学的教导处主任老师(执教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小学的老师(执教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的表面积》),小学的老师(执教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集合》),小学的老师(执教二年级数学下册《评议和旋转》)。所有的课都上得很出色,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课堂教学之后是课例反思,这一环节中有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的介绍,有听课老师的交流与议课,还有教研员的点评。几位老师各具特色的教学和深入细致的说课,给听课教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杨培志老师的课教风稳重,教学功底扎实,充分突出了一个“实”字,课堂教学实在、扎实、注重实效;老师的课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处处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注重了数学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老师的课联系生活,巧妙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使学生形成了清新的空间观念,突出了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老师的课从生活中引出数学,使整堂课围绕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特别着手抓住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变静态数学为动态数学。四位教师的研讨课引发了大家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讨。

在随后的研讨交流中,参会教师一致认为,课前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改意识强,注重教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运用于实际,服务于数学,注重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以及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注意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和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的统一,要注重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几堂课的共同特点,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同时,也认真分析了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并对如何改进教学进行了广泛地交流。

课例反思后进行了教材简析活动,在这一环节中两位老师不仅针对本册教材做了全面系统的解析,还向大家传授了进行教材简析的方法:

1、抓住每一章节、每个知识点的重难点;

2、明确分析出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知识点;

3、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

4、分析教材中的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最容易犯错的,哪些是有困难的,我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引导和教学设计来避免错误,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老师们一致认为,本次活动集听课说课评课和教材解析为一体,使大家提高了对新课程的认识水平,弄清了一些以前在理论上和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明确了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几位授课的老师也深深感到,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自己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总结这次活动,呈出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领导重视,安排到位。县教育局副局长亲临现场指导,各学校认真组织此项活动,同时以文件的形式制订了活动实施方案,对活动内容、活动形式都作了详细、周密的安排。

2、准备充分,效果突出。为推动我县小学数学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推广先进的课改新模式,总结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培养成果,县教研室认真选拔授课教师,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师认真备课,充分体现课改理念,切实落实三维目标,全力渗透新型学习方式,适时使用现代远教设备,通过授课和听课师生的反应证明此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获得圆满成功。

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第4篇

3月24日—25日,教研室组织了小学“携手共进”教研活动。此次活动由教研室靳礼会和管文明两位老师具体组织,教师进修学校秦开明老师全程参与并作指导,现就本次活动中小学数学学科开展的具体活动作小结。

此次为时两天的教研活动进行了六个主要议程:一是教研员随堂听课;二是教研室指派的两位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各上一节研讨课;三是参加小学选派的两位数学骨干教师的集体备课;四是小学两位数学骨干教师各上一节研讨课;五是对这四节研讨课进行课例反思;六是对五、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进行教材解析。由于几位担任课堂教学执教教师的充分准备,小学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使得这次活动得以圆满成功。

担任研讨课执教的四位教师是能禹小学的教导处主任杨培志老师(执教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星火小学的杨晓花老师(执教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的表面积》),小学的郑志莲老师(执教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集合》),小学的靳秋虹老师(执教二年级数学下册《评议和旋转》)。所有的课都上得很出色,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课堂教学之后是课例反思,这一环节中有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的介绍,有听课老师的交流与议课,还有教研员的点评。几位老师各具特色的教学和深入细致的说课,给听课教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杨培志老师的课教风稳重,教学功底扎实,充分突出了一个“实”字,课堂教学实在、扎实、注重实效;杨晓花老师的课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处处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注重了数学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靳秋虹老师的课联系生活,巧妙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使学生形成了清新的空间观念,突出了知识的联系和区别;郑志莲老师的课从生活中引出数学,使整堂课围绕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特别着手抓住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变静态数学为动态数学。四位教师的研讨课引发了大家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讨。

在随后的研讨交流中,参会教师一致认为,课前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改意识强,注重教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运用于实际,服务于数学,注重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以及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注意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和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的统一,要注重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几堂课的共同特点,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同时,也认真分析了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并对如何改进教学进行了广泛地交流。

课例反思后进行了教材简析活动,在这一环节中两位老师不仅针对本册教材做了全面系统的解析,还向大家传授了进行教材简析的方法:1、抓住每一章节、每个知识点的重难点;2、明确分析出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知识点;3、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4、分析教材中的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最容易犯错的,哪些是有困难的,我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引导和教学设计来避免错误,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老师们一致认为,本次活动集听课说课评课和教材解析为一体,使大家提高了对新课程的认识水平,弄清了一些以前在理论上和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明确了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几位授课的老师也深深感到,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自己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总结这次活动,呈出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领导重视,安排到位。县教育局杨光宇副局长亲临现场指导,各学校认真组织此项活动,同时以文件的形式制订了活动实施方案,对活动内容、活动形式都作了详细、周密的安排。

2、准备充分,效果突出。为推动我县小学数学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推广先进的课改新模式,总结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培养成果,县教研室认真选拔授课教师,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师认真备课,充分体现课改理念,切实落实三维目标,全力渗透新型学习方式,适时使用现代远教设备,通过授课和听课师生的反应证明此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获得圆满成功。

3、风格各异,反响强烈。此次活动各位授课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传递了课改理念、学习方式、教学技巧,展示了各自教学风格,使听课教师耳目一新,收获颇多,许多教师表示,一定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转变观念,倡导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第5篇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19-02

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既包括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数学知识、技能及情感体验,也包含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开展活动中,伴随着眼、口、手等感官参与的是观察、理解、提问、建模、论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因此,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又是一种个性化的过程性知识,是学生个体的自我创造。

一、做中学――积累操作经验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与学生实际能力相符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鲜活、灵动的数学,建立生动、丰满的认知表象,积累实践和操作的活动经验。

1.有趣

尽管操作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摸索,赋予操作活动更多的新鲜感。比如,在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加和减》“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青青草原的美食节上,喜羊羊做了10个青草蛋糕,美羊羊做了6个青草蛋糕。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熟悉的卡通人物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热情盎然地在充满趣味性的情境中开展操作活动。

2.有序

高效的操作活动必然要有合理的序列,使得教师能够通过各操作步骤的反馈及时调整,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成功、愉悦的体验中开展后继操作实践。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时,我设计了以下的操作序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①做一做: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剪下来看一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

②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1平方厘米?

③估一估:自己的橡皮擦大约有多少厘米宽?

3.有效

剔除操作活动表面的喧嚣热闹,要真正使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得到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就必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地思考,边做边想、边想边做。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我将操作与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初步认识“11”;然后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用小棒摆出“11”,要求摆出的小棒使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再比较优化,让学生理解“把10根扎成一捆,再在旁边放1根”的摆法最直接明了,使学生明白一捆就表示“1个十”,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二、比中思――反刍生活经验

学生的数学学习背景丰富而独特,教师应当认真地审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有效对接”,及时挖掘生活经验中起到有力支撑的有益部分,同时也要注意对新知学习负迁移的干扰。

1.建立起点。甄别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发现其中与数学学习的内容有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一部分为教学起点,创设出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有效情境。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移和旋转》一课时,我出示了理发店门前的旋转灯柱这个动态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里面是平移还是旋转”,学生往往会受到视觉错觉的影响,认为旋转是柱子在旋转,平移是彩条在往上走。由此展开教学,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区别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沟通联系。让模糊的生活经验变得清晰,让生活经验“数学化”,用数学的眼光重新观察世界,能够让学生建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体积的概念,我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组织学生用“体积”的概念去重新阐释这个经典童话背后的数学内涵。

三、练中悟――启发思维经验

1.往前走。立足迁移,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准确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脉络,完善知识结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的喜悦和独立解题的乐趣。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在计算长方体侧面积的问题中,当已知条件给出的是底面周长时,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我让学生把一个没有上下底的长方形纸盒沿高剪开,这时立体的长方体变成了平面的长方形,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引导学生感知“长方体的底面周长和高分别就是长方形的长和宽”,突破了难点,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回头看。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通过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培养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形成较为稳固的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思维活动经验。

如,在教学了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后,学生体验了“转化”的思想,掌握了剪、拼、割、补等方法,我组织学生展开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给了你什么启示?让学生主动勾起记忆,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对转化思想的理解,在反思中感悟数学思维活动的经验。

基于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的数学教学,在活动过程中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断地丰富、积累学生的体验和经验,也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一次次优化和重新整合,帮助学生既形象、感性地感知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也让学生深刻地领会数学的“美妙”与“丰富”。

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三年级;学生;“数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79-02

小学生在三年级的数学学习阶段,在“数感”上一般会出现一次较大的跳跃。三年级的学生,开始深入“数”的学习,认识到四位数、小数、分数,并能够用数来进行实物大小的比较,通过数的列式运算,得出结论。启蒙阶段的音乐学习,需要学生建立起乐感,英语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工具,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会强调学生的英语环境和语感。同样的数学的学习,也需要小学生将知识的学习建立在一定的“数感”基础之上,经过学习来逐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一、小学数学新课标中的数感

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强调,对于小学生的“数感”的培养,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小学数学中的数,是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的。并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境,对现实中的数,进行大小比较。学生身边的现实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算法,用数来进行有针对性地信息交流,估算结果,并能简要地解释说明。“数感”属于基本的数学素养之一,“数感”是学生对数的理解和运用的主动探寻态度和自觉获取的主观意识。“数感”的建立,需要学生首先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有关数的概念,根据给出的条件,进行数学计算的数学活动行为。“数感”是架起数学课本知识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沟通桥梁。要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数感”。

二、小学生的“数感”来自生活体验

在以往的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数学的单项知识强调的较多,过分的加强数学知识与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完全忽视学生“数感”的培养,殊不知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诸多的联系。笔者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尤其培养他们在数学的运用中构建起“数感”的倾向。有了“数感”的学生,才能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与学习中,用数学的眼光来认识身边的世界,用数学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实践中把数和数的运算,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整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数感”的培养,需要学生主观上的参与,笔者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将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内容,通过对例题的精选与设计,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潜移默化地培养起学生的“数感”。如,《分数和百分数》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对分数、百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能理解其意义,找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并能相互地转化。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和分数、百分数打交道。笔者首先选出学生生活中常见例子:乐乐家来了6个客人,可乐乐家只有5瓶可乐,乐乐把它们平均倒入6个杯子里,每人喝到几瓶可乐呢?只要我们学好分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通过现实生活实例的引用,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体验的回忆,为“数感”的构建做好铺垫。

三、初步感知数的含义,体验生活中数的运用

具体理解数的概念,需要结合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经验和感受,体验到用数来交流的简明快捷性,促进“数感”的初步形成。为了让学生感知数的概念,笔者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数,如自己家中的电话号码、爸爸妈妈的手机号、自己的身高体重、数学书的页数、三年级一共多少人等。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74~77页《认识面积》主要是让学生,经过观察与操作,能够估计并直观地推理,认识面积的含义,能够进行简单比较出物体的表面积和平面图形的大小。笔者帮助学生构建“数感”的概念,让学生比较“你感觉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课桌面的面积谁大、谁小呢?”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建立面积的表象,感悟面积的含义,锻炼数学思考能力,激发数学探索欲望。

四、体验运算的意义和运算法则

笔者为了让学生体验运算的用意和运算法则的理解,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具体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获得对运算意义的正确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逐渐形成数感和数学运算的意义。如在讲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笔算除法》一课时,笔者出示主题图,举例今年的植树节,我校组织的植树活动,求“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的算式是:42÷2,求“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的算式是:52÷2。谁会计算?小组相互交流探讨“42÷2”的解法。各组交流不同的方法,学生有的摆小棒,有的用笔算,笔者在下巡视指导总结: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就要注意第一次商后,十位上是不是还有余数,如果还有余数,就要把这个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再继续计算。突出“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的情况,使学生初步形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积极创设现实情境,通过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建立运算规则,将生活常识上升为数学规则。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主要内容之一,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在认知层面上会出现一次大的飞跃。数学教师需要在对教材深入理解和把握的情况下,对数学基础内容分层分梯度设计,为学生“数感”的形成创设情景,并建立有利于发展学生“数感”的评价机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数学素养的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德勤.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途径[J].江苏教育,2004,(16).

[2]王冬梅.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J].小学教学参考,2002,(2).

[3]李小平.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校长阅刊,2005,(6).

[4]梁景坤.小学生数感的培养[J].广东教育,2005,(5).

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56-01

作为课堂有机组成的一部分,“课堂小结”这个教学环节的地位显得越加尴尬,它往往缺乏变化:时间固定、句式固定、形式固定,让教师麻木,让学生反感。“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改造“程序化”的课堂小结,让其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途径之一。

一、课堂小结不妨“缠缠绵绵”

临近下课,许多老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总是显得匆匆忙忙,一般只有2~3分钟时间。这种课堂小结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只会看着板书,机械地复述一遍。或者有时候由教师自己再强调一遍,收效甚微。

“缠缠绵绵”的课堂小结,是允许时空的拓展和延伸的。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一课时,在教学完第一课时之后,我在课堂小结阶段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设计一份圆规的使用说明书。”显然这样小结方式,学生是不可能在寥寥几分钟内完成的,他们首先需要了解说明书的一般格式,对说明书的项目进行简单的分类,如“圆规的构造”“圆规的功能”“圆规的用法”等,然后才开始积极地回忆课堂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尽管这样的小结完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们却投入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在课余时间自发地组成合作小组,交给了老师一份份满意的答卷,他们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小结理应“疙疙瘩瘩”

课堂小结方式的僵化,让一些“久经考验”的高年级学生变得轻车熟路,他们大多数会将板书读一遍,陪着教师顺畅地走完这一过场,而其他的学生则沦为“看客”。提升课堂小结的难度,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梳理、构建过程,让学生自己选择总结方式、自己确定总结顺序。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教师将各个知识点随着教学进程的展开而故意打乱板书的排列顺序,最终形成的板书结构显得非常凌乱。面对“乱七八糟”的板书,指名小结的学生在复述时吞吞吐吐。此时其他同学自发地进行补充、纠正和完善,教师用期待的眼神鼓励学生集体参与,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串联,梳理知识之间的前后顺序和彼此联系,最终形成完整、清晰的小结。

三、课堂小结应尝试“断断续续”

课堂小结并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某一个固定环节,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灵活地扩大小结的范围,在适当的契机适时地进行小结,让学生及时反思,从而促进后继教学环节的展开,也使得反思归纳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课堂小结也并不仅仅在课堂上进行,还可以大胆地拓宽课堂小结的时空,让课堂小结延伸到课外乃至校外,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方法,进行各种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小结活动。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元、角、分的认识》一课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家中常见生活用具的价格,用虚拟物品的形式开了几家百货商店,要求学生任意购买两件商品,算出自己应付的钱数及找回的钱数。由于活动耗时较多,笔者分次开展活动。学生在这种“买”与“卖”的趣味性活动中,兴味盎然地开展小结,巩固了简单的人民币计算的方法,这样的小结方式比那种“指名口述”效果要好得多。

四、课堂小结应求“快快乐乐”

改变传统的课堂小结,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要转变以往那种或单纯围绕“知识点”进行小结——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自己发挥得怎么样;或让学生为自己找榜样——你觉得这节课哪位小伙伴表现得特别棒等。让学生从课堂小结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和再创造的喜悦,变被动的复述为主动的构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小结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时,教师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生日,然后小组之间说说自己出生的那一年或那一月包含着本节课中的哪些知识,让学生在与自己密切联系的数据中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小结的氛围。针对学生出生日期中“年份”差不多的情况,教师出示了自己的生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对“平年、闰年”以及“大小月”等知识进行再次巩固。尽管没有要求学生在小结过程中说出那些抽象的定义,但是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完成了知识的实际运用,收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成功的课堂小结,是保证整节课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知识模块、完善认知结构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学生从中还得到了数学技能的优化和数学思想的提炼。因此,认真打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让学生善于小结、乐于小结,让课堂小结为一节精彩的数学课堂锦上添花!

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第8篇

目前,在应用“大胆尝试,体验互动,个性发展”课堂教学模式时,由于教师组织引导不当等原因,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存在“教师要我学,我不得不学”现象,学习态度消极被动。每次一至六年级学生素质检测中各年级数学学科总分在50分以下的学生人数占检测学生人数的比例高达10%到20%之间。部分数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是一问到底,就是一讲到底,对学生的要求是“一刀切”、“齐步走”、“整齐划一”……强调的是教师的意志,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导致“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现象很严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不到全面发展,个性也得不到发展,甚至出现部分教师为抓学生的考试分数出现“堂内不足,堂外补”,这样既加重教师的负担,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学“四步教学”结构培养山区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师的教法,能使学生从传统的“被灌输”、“划一”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确保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切实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进而能应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一、课堂教学中实行四步教学

第一步:铺垫引入(5―7分钟)。在本环节中,教师首先准备一些基本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自主发现问题,从而用旧知解决新问题。其次是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自主观察课本中的主题图,通过观察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提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31-32页的例题7〔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二)〕时,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这一数学问题。最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出所学内容的数学课题。

第二步:探究建模(20分钟)。一是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自主学习课本例题解决铺垫引入环节提出的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31-32页的例题7〔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二)〕时,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抽时间先自主学习,而后在课堂上再次让学生自主学习即将要上的数学知识,知道要解决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这一数学问题,应根据学生数除以分成批数等于平均每批人数这个数量关系,列出算式832÷4= ;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尝试解决832÷4等于多少?在自学过程中如遇学不懂的地方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向老师求助。二是教师设计一道与例题同类的题让学生尝试性自主练习,检验学生自学情况,例如学生在自学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31-32页的例题7〔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二)〕的例题后教师设计一道615÷3等于多少。三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尝试练习过程中发现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就要在这一位上商“0”这一数学模型。

第三步:练习巩固(13分钟)。通过练习来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巩固。例如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31-32页的例题7〔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二)〕时,教师就可以设计624÷6=,218÷2=等这类题,让学生应用在探究建模中归纳出的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就要在这一位上商“0”这一数学模型来解决数学问题。

第四步:回顾小结(1―2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回顾小结。例如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31-32页的例题7〔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二)〕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是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学会了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就要在这一位上商“0”等。

二、课堂教学中做好两个引导

1.引导学生在各个环节中学会自主学习,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数学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布置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没有相应的学法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多数学生自主学习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无什么成效。学生自主学习前,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提示学生什么时候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进行反复强化训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例题。尝试弄清楚例题讲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注或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提问,学生自主学习例题后,尝试做课本上例题后的“做一做”,遇到困难做好记录,这样学生自主学习后会对所要学的内容有感性的认识,通过教师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探究等活动,最终达到对所学内容的理性认识。

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第9篇

一、课堂小结不妨“缠缠绵绵”

临近下课,许多老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总是显得匆匆忙忙,一般只有2~3分钟时间。这种课堂小结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只会看着板书,机械地复述一遍。或者有时候由教师自己再强调一遍,收效甚微。

“缠缠绵绵”的课堂小结,是允许时空的拓展和延伸的。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一课时,在教学完第一课时之后,我在课堂小结阶段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设计一份圆规的使用说明书。”显然这样小结方式,学生是不可能在寥寥几分钟内完成的,他们首先需要了解说明书的一般格式,对说明书的项目进行简单的分类,如“圆规的构造”“圆规的功能”“圆规的用法”等,然后才开始积极地回忆课堂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尽管这样的小结完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们却投入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在课余时间自发地组成合作小组,交给了老师一份份满意的答卷,他们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小结理应“疙疙瘩瘩”

课堂小结方式的僵化,让一些“久经考验”的高年级学生变得轻车熟路,他们大多数会将板书读一遍,陪着教师顺畅地走完这一过场,而其他的学生则沦为“看客”。提升课堂小结的难度,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梳理、构建过程,让学生自己选择总结方式、自己确定总结顺序。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教师将各个知识点随着教学进程的展开而故意打乱板书的排列顺序,最终形成的板书结构显得非常凌乱。面对“乱七八糟”的板书,指名小结的学生在复述时吞吞吐吐。此时其他同学自发地进行补充、纠正和完善,教师用期待的眼神鼓励学生集体参与,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串联,梳理知识之间的前后顺序和彼此联系,最终形成完整、清晰的小结。

三、课堂小结应尝试“断断续续”

课堂小结并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某一个固定环节,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灵活地扩大小结的范围,在适当的契机适时地进行小结,让学生及时反思,从而促进后继教学环节的展开,也使得反思归纳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课堂小结也并不仅仅在课堂上进行,还可以大胆地拓宽课堂小结的时空,让课堂小结延伸到课外乃至校外,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方法,进行各种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小结活动。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元、角、分的认识》一课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家中常见生活用具的价格,用虚拟物品的形式开了几家百货商店,要求学生任意购买两件商品,算出自己应付的钱数及找回的钱数。由于活动耗时较多,笔者分次开展活动。学生在这种“买”与“卖”的趣味性活动中,兴味盎然地开展小结,巩固了简单的人民币计算的方法,这样的小结方式比那种“指名口述”效果要好得多。

四、课堂小结应求“快快乐乐”

改变传统的课堂小结,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要转变以往那种或单纯围绕“知识点”进行小结——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自己发挥得怎么样;或让学生为自己找榜样——你觉得这节课哪位小伙伴表现得特别棒等。让学生从课堂小结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和再创造的喜悦,变被动的复述为主动的构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小结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时,教师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生日,然后小组之间说说自己出生的那一年或那一月包含着本节课中的哪些知识,让学生在与自己密切联系的数据中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小结的氛围。针对学生出生日期中“年份”差不多的情况,教师出示了自己的生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对“平年、闰年”以及“大小月”等知识进行再次巩固。尽管没有要求学生在小结过程中说出那些抽象的定义,但是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完成了知识的实际运用,收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三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第10篇

一、深化学生的认知

教材的某些习题有深化性,教师要采取有效手段深化学生的认知。如教师仅仅把“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46页第4题: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纸板摆长方形,你能摆出几种?”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没有对学生提出另外任何要求,也没对题目增添任何引导性问题和补充性材料。学生受自身的探究意识和发现意识的限制,虽然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你能摆几种?”的问题,但不会对摆的过程进行反思,对摆成的图形进行观察和思考,更不会对题目进行纵向到底的探究。这样,习题的职能未充分发挥,习题的内涵未充分挖掘,自然学生的认知未得深化,教材资源被白白浪费。为深挖这类习题的内在价值,教师应在原题的基础上补充延伸性、引导性的问题。如上例提出:这几种摆法的长、宽是多少?周长和面积是多少?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这三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周长不相等。

生2: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相差越大,周长越长。

……

通过对上述习题的补充处理,学生就不只停留在就题论题上,不只关注原题问题答案的正确上,还注重对习题的深度探究。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发现意识和探究意识,深化了学生的认知。因此,教师要站在对习题的延伸性开发的高度,谨慎、合理、适当地对教材的这类习题进行深度挖掘。

二、完善学生的认知

学生的认知总是不完善的,教材例题内容的安排使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完整,但教材的编者又以编排的部分习题来逐渐完善学生的认知。因此,教师要深刻认识教材中的习题具有完善性,应当以教学习题为载体,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如互逆关系这一知识,北师大版教材并没有以例题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只是以例题的形式介绍了四则运算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但互逆关系是对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去解方程有理解和掌握的缺陷的一种补充,因而要让等式的性质和互逆关系在解方程中同行。就单以互逆关系中的除法各部分关系来说,北师大版教材在二年级数学上册“分一分与除法”中的分香蕉这一课以例题的形式出现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的内容,但各册教材都没有以例题的形式让学生学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但在本册第八单元“除法”中“长颈鹿和小鸟”的“练一练”中的第2题中蕴藏着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中的一种关系式:被除数÷除数=商。因此教师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这一关系。这才充分利用了教材习题资源,才符合编者的意图,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识还不完整。于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5页第7题填表是我们利用习题完善学生认知的好时机和好内容。通过练习学生不仅可以巩固乘法、除法计算和上例得出的关系式,更能概括出“被除数=除数×商”的关系式。教师的教学不能就此罢休,应擦掉填满了的表格中的“15”、“25”,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到:除数=被除数÷商。此时学生对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才是完好无缺,学生的认知结构才是完全的,教学才是大功告成。

三、生成学生的认知

学生学习有一定的感悟能力,教材的有些习题含着生成性和提醒性。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习题的观察、解答、反思、比较等思维活动显现出习题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就生成了学生的认知。如,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6页第3题提醒我们解答这一题所需要的不是计算的知识,而是和、差变化规律等知识(第1小题除外),从而去寻找解决这题所需的知识。学生所需这一知识从哪里来呢?是从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9页第2题和第81页第3题等习题中生成而来的。就看第81页第3题只把它作为作业,不考虑它的生成性,不透视出其隐含的知识,那是不到位的教学;到位的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计算后,对习题观察、比较,生成差得变化规律与和的变化规律。这样学生就能巧妙地解决上述比较大小的题目。

四、提示学生的认知

习题往往具有提示性,有的提示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所需的方法,使学生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它,在学习的行动上要运用它,达到对知识真正理解的目的。如,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2页“想一想”:6×8=6×7+=6×9-。这一习题提示了推导乘法口诀的方法。学生对6的乘法口诀记忆有困难,如知道前一句口诀,而忘了后一句口诀;或知道后一句口诀,而忘了前一句口诀。这时就可依据此题提示的推导口诀的方法推算。已知7×6=42,就可以推出6×8=48。

上一篇:高等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七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