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09 10:06:03

亲子课程

亲子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0~6岁 儿童 亲子课程

笔者作为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的一名成员(以下简称儿发中心),运用经验总结法,在亲子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其进行归纳与分析,在亲子课程的内涵、特点、设置与开发上形成较为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以此更好地指导活动课程的实施。

一、0~6岁儿童亲子课程的内涵

要想界定“0~6岁儿童亲子课程”的科学定义,首先得明确什么是“课程”。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找到目前学前教育领域比较认同的课程概念:“在幼儿园安排下进行的一切有组织、有系统、有意义的园内外学习经验或活动。”[1]进而对“0~6岁儿童亲子课程”进行定义,即0~6岁儿童亲子课程,指根据0~6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亲子教师的指导下,由儿童及父母或其他看护者共同参与开展的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意义、多形式的园内外学习经验或亲子活动。

以上界定明确了家长与儿童学习空间既可以在亲子园内又可以在亲子园外,这与亲子课程的设置结构可分为室内课程与户外课程(下面会论述)相一致。

二、0~6岁儿童亲子课程的特点、设置与开发

(一)0~6岁儿童亲子课程的特点

亲子课程在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亲子课程设计以孩子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家长配合进行。亲子课程中不仅有情感交流,还有心智发展、社会活动、兴趣培养和认知活动。以儿发中心为平台,目前已经设计出40余份亲子课程活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笔者不断探索、不断提炼,总结出“0~6岁儿童亲子课程”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1.教育双维性

亲子教育中的“子”指孩子,“亲”指孩子以外的家庭内部成员,主要指孩子的双亲。所以,亲子教育是家庭教育内涵的深化与发展,涵盖“家长教育”和“子女教育”两方面。一方面以强化亲子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强调家长自我学习和提高,不断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以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儿发中心致力于家长、儿童的学习和成长,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实用性、针对性的家庭教育资讯,也为其创造交流、互动的平台。确切地说,这是一种交互的、对话的、生活化的、感性的教育方式。一言以蔽之,亲子课程的核心内容就是家长与孩子共同教育、一起成长。

2.理解尊重性

为了保障高质量的儿童早期教育,澳大利亚教育、就业和劳资关系部于2009年颁布了《归属、存在和成长:澳大利亚儿童早期学习框架》。该《框架》以儿童早期学习为核心,由三个内部相连的要素组成:原则、实践方法及预期学习成果[2],在其实施性原则中提到尊重性原则。同样,由儿发中心构建的亲子课程充分显示出理解尊重性,具体来讲,内容包括尊重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个体差异、尊重选择自由、尊重兴趣多样等。

3.全面发展性

近年来,全面发展观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且大量研究表明,具备良好社会能力的儿童可以更好地处理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过渡,从而更容易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具有较强的幸福感。相反,社会能力较弱的儿童则更容易产生辍学、同伴拒绝及社会隔绝等不良问题[3]。基于此,由儿发中心开发的亲子课程,致力于以爱护婴幼儿身心健康和开发婴幼儿潜能及培养婴幼儿个性为目标,强调社会修养、知识教育、能力素质与情感性格四者合而为一,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输,这与流行的“灵性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关于儿童的灵性发展,有学者提出了“十个力量来源”:认识自己;保持真实;我能给予什么;我来倾听什么;寻找自己的声音;把握自己;展望未来;我在哪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与自己的心在一起[4]。灵性教育帮助儿童保持开放性思维、探索观察方法、鼓励个体意识,和灌输教育是相反的概念。正如儿发中心开发出的亲子课程关注婴幼儿综合能力,既重视潜能开发,又不忽视生命优化发展,体现教育的全面发展性。

4.幸福快乐性

这里的“幸福快乐”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讲,一是孩子的幸福观,就像之前阐述的,儿发中心构建的亲子课程注重儿童人格的培养和智力开发,培养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儿童幸福、快乐、健康成长[5]。二是家长的幸福观,家长在课程中陪着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固然能体验到深深的幸福感。三是亲子教师的幸福观,亲子教师们用一个个真实故事诠释着她们的快乐和幸福。“当家长因孩子健康成长向我轻声道谢时,我是幸福的;当孩子远远看见我时就冲过来跟我抱个满怀,我是幸福的”。这是一种被认同的幸福,一种付出的幸福,一种亲子教师独有的幸福[6]。

(二)0~6岁儿童亲子课程的设置

亲子课程设置是建立高品质课程的关键,关系到亲子教师、儿童、家长的幸福体验。这一基本价值判断促使儿发中心从婴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以多元智能为理论支撑,运用蒙台・梭利、奥尔夫音乐和感觉统合等先进教育理念,以《指南》和《纲要》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设置亲子课程。本文拟通过课程设置目标、设置结构、设置内容三个方面分析亲子课程设置现状。从课程设置目标动态化、结构合理化、内容灵活化体现0~6岁儿童亲子课程设置的具体化、系统化、特色化。

1.亲子课程设置目标动态化

课程目标决定着课程设计方向,是课程内容选择和具体活动组织的依据,也是进行课程评价的准则。课程目标设置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1)亲子课程总目标。这是课程目标体系中最上位的目标。儿发中心对总目标的设置与亲子教育目的一致,我们深刻认识到:落实 0~6岁儿童亲子课程,必须把培养0~6 岁儿童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完整的儿童”作为根本任务,即遵循“完整儿童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

(2)各领域目标。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五个领域的教育内容、目标要求与指导要点,明确领域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儿发中心将亲子课程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发展[7]。

(3)不同年龄阶段目标。儿发中心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确立的三个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普遍应该实现的目标,与《纲要》中的领域目标结合起来,具体落实亲子课程总体目标。

(4)具体亲子教育活动目标。这是亲子课程目标的微观目标。在设置过程中强调操作性、适宜性和可行性,同时结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前三位目标贯彻到具体亲子活动过程中,以此真正落实到幼儿的全面发展上。

以上四级目标的设置注意相互间的衔接与转化,看起来是自上而下的关系,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又是自下而上地实现、贯彻和检验着上一级目标[8]。同时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及对幼儿的观察和解读,及时调整各级目标。儿发中心正是这样用前瞻眼光看待培养目标,注重适切性与灵活性,充分体现课程设置目标的动态化。

2.亲子课程设置结构合理化

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儿发中心将其整体分为室内课程与户外课程两个层级。室内课程又具体分为整合活动课程、领域活动课程和主题活动课程三个下属层级;户外课程则下分为“亲子指导角”和“大型亲子运动会”两个层级。

(1)室内课程

①整合活动课程。主要针对0~3岁的婴儿设计。0~3岁的婴儿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他们的学习需求不能局限于某个领域,更多的需要一些简单的整合式活动方案。针对0~3岁婴儿的特性,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亲子律动、奥尔夫亲子音乐教学、亲子游戏、亲子手工等。同时根据不同月龄段婴儿的最近发展区的差异,在实施过程中适时适当调整课程活动方案的实施方式。每次45分钟的亲子活动以亲子互动为核心线,环节设置科学合理,活动方式多样交替,每一项内容的活动时间安排与每个月龄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匹配。

②领域活动课程。主要针对3~6岁的幼儿设计。基于五大领域基础上设计的亲子课程活动方案,一方面,方案中各领域相互渗透、交融整合,从不同路径共同致力于开发儿童潜能。另一方面,方案从不同领域展开亲子教育,有助于幼儿与家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不同维度地学习与共同发展进步。从活动组织形式看,有平行性小组活动内容,也有合作性集体活动内容。平行性小组活动内容既便于向家庭延伸,又便于亲子教师就每一对孩子和家长的互动行为进行个别化指导;而合作性集体活动内容可以弥补当今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之爱的遗憾,有利于培养孩子团结互助精神。二者协调开展、合理搭配,共同推进活动科学实施。

③主题活动课程。针对0~6岁的婴幼儿设计。其中包含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课程活动方案(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节等)、以外国节日为主题的课程活动方案(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以各季节为主题的课程活动方案(如我爱秋天、有趣的冬天)和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课程活动方案(如惊蛰、春分、谷雨等)。在构建以主题为核心实现整合课程有机联系的同时,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进度及学习经验的阶段性特点,考虑到学科知识的逻辑演进序列,关照到各阶段之间的协调。也就是说,同一个主题课程在不同年龄段感受、体验和学习的内容是循序渐进的。

具体课程体系框架请见下图

图 1

(2)户外课程

①亲子指导角。傍晚时分,校园内的家长们喜欢带着自家小孩聚在小白楼前面的空地上唠嗑。针对这一现象,儿发中心设置了颇有创意的“亲子指导角”户外课程模式,借助空地小角,吸纳校内婴幼儿及家长参加由中心人员组织的家庭育儿指导活动,为广大家长提供家教指导和服务。由于充分利用家长们的空闲时间,并根据季节特征随时调整活动时间,活动采用各种生动、轻松的形式,因此深受家长们的欢迎。

②大型亲子运动会。这是儿发中心首次开发的一大品牌亲子课程活动方案,即“首届大型亲子运动会”。儿童的发展由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构成,体能活动对幼儿具有特别显著的身心素质培养功效,儿发中心设计组织的大型亲子运动会就是根据体能活动教育原则发展幼儿的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全身运动,包括走、跑、跳、爬、钻、投等基本动作。此课程模式意欲呼吁家长提高对幼儿体能活动教育的重视,鼓励家长与小孩多到户外参加体育锻炼。此外,我们的运动会以亲子共同参与形式进行,有利于加强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加亲子之间的沟通机会,培养孩子与父母共同克服困难夺得胜利的精神,培养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让他们亲身体验体育活动的魅力。

儿发中心重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努力做到将儿童的经验和生活整体联系,关注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和一体性。正是通过设置科学、均衡的课程活动结构,保障0~6岁儿童亲子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由此,课程设置结构的合理化显而易见。

3.亲子课程设置内容灵活化

课程内容设置主要涉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儿发中心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把握以下四点:一是根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动态化(文章前面已论述)直接决定课程内容的灵活化;二是使课程内容贴近社会生活,随着时展而变化,与时俱进;三是注重课程内容的联系性,虽然核心价值是相同的,但在不同阶段各领域发展的侧重点不一样,呈现的组织形式也不一样[9];四是重视课程内容的全面性,课程内容包含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五大领域[10]。同时涉及儿童财商管理、儿童早期领导力、国学、0~3岁亲职教育渗透等方面。

总之,课程设置内容选择多样化,需要灵活变通。

(三)0~6岁儿童亲子课程的开发

立足社会热点关注、考虑家长实际需求、根据儿童身心年龄特征及园本课程特色,是儿发中心开发亲子课程的依据。本文即从亲子教师、家长、儿童和课程自身四个层面论述亲子课程的开况。

1.亲子教师层面

亲子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作为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协助者、引导者,其作用的发挥要经历一定的过程,这就是课程的开发过程,即制订计划――观察儿童活动――对儿童评价――制订新的计划,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又螺旋上升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过程[11]。亲子教师面临的是课程的实际情况,对已形成的课程内容进行再判断和选择。在课程实践中,要明确课程选择方向,在课程活动实际情境中自主、灵活地决定和开发课程[12]。在此过程中,亲子教师一直遵循“反思性原则”。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13],教师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课程的成长,就是儿童的成长。无独有偶,英国学者埃利奥特将教师的教学视为一种“反思性实践”[14]。教学与反思若分离则意味着教学与课程开发的分离,最后必然导致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分离。也就是说,亲子教师是以反思性教学为途径实现课程研发的。亲子教师在课程开发中成长的过程就是亲子教师不断检验、完善和发展新课程的过程,课程开发每前进一步都是亲子教师跟进的铿锵步履。一言以蔽之,亲子教师与课程开发同行,并与之同生共长。

2.家长层面

亲子课程的开发包括开发广泛的课程资源。亲子课程的资源广泛存在于生活之中,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可以超越经济条件的,课程资源不等于高档商品[15]。就像意大利瑞吉欧的很多幼儿园的课程资源绝大部分都是生活用品和随处可见的自然材料。因此,儿发中心通过“家园共育”渠道,积极主动寻求家长的帮助,共同合作建立课程资源库。当然,亲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与课程开发过程相协调、相配合。

3.儿童层面

亲子课程的开发关注儿童的真实体验。让儿童主动做能很好地激发儿童的本能,吸引儿童实验和发现。让儿童在不同工作中忙碌,是亲子教师的一种责任和追求。杜威的所谓“主动作业”就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操作和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过去的经验与当前的经验产生联系,他人的经验与自己的经验产生联系。其实,体验从本质上说,是与生活和生命的一种关联,亲子课程的开发注重儿童的真实体验,使其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其生命成长。这与文章前面提到的亲子课程“全面发展性”特点中的“亲子课程关注婴幼儿综合能力,既重视潜能开发,又不忽视生命优化发展”一致。

4.课程自身层面

亲子游戏在亲子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儿童的天性,游戏与活动成为儿童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儿童的潜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是亲子课程创造性生成的关键。亲子教师在儿童游戏中承担多重角色,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促进儿童基于游戏的学习。游戏中,亲子教师要与儿童进行可持续的对话交流,以拓展儿童的思维[16]。同时,亲子游戏课程内容和方式都要不断变化,以适应儿童的需要变化。简而言之,亲子课程的开发要坚持将游戏与课程相融合,将教育理念和目标要求相融合,努力探求课程与游戏的内在联系,最大限度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生活、学习与游戏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

儿发中心统筹亲子教师、家长、儿童和课程自身四个层面,多管齐下对“0~6岁儿童亲子课程”进行开发,这是一个探究课程最大价值的动态过程,其目的是达到课程设置合理化,最终实现课程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懿,卢筱红.0~3岁亲子园课程的实践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1(2).

[2]Austrat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WorkplaceRrelations.Belonging,Being & Becoming:the Early Years Learning Framework for Australia[R].Canberra,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2009:10,12,14,25.

[3]Guralnick.M.J.Family and child influences on the peer-related social competence of young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s[J].Mental Retardation &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Research Reviews,1999(5):21-29.

[4]Hart,T.The secret spirit world of children[M].Maui:Inner Ocean,2003:171-209.

[5]江西日报.学前教育:晚跑几步也无妨[N].江西日报,2011-8-18.

[6]刘卫.守望幸福[J].当代学前教育,2007(1).

[7]林智中,陈健生,张爽.课程组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9.

[8]张洁.幼儿园如何管理课程[J].东方宝宝q保育与教育(南京),2014.4:35-39.

[9]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8.

[10]尹坚勤,张元.0~3岁儿童教养手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5.

[11]李敏谊,马炳霞.学前教育: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幼儿发展[J].幼儿教育导读,2014(5).

[12]林剑萍.园长与课程领导力[J].幼儿教育导读,2014(6).

[13]文君,郭铁成,双立珍.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标准核心指标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6).

[14]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13.

[15]虞永平.回到过程之中―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路向[J].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2012(2).

[16]Siraj-Blatchford,I.,& Sylva,K.Researching pedagogy in English Pre-school[J].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4(30):712-730.

亲子课程范文第2篇

一、叶子都长得一样吗

植物不能像动物那样做丰富的表情和动作,也不能像动物那样发出有情绪的声音,它们只能静静地呆在那里,只有走近观察,才能和它交流。你关注过随风飘落的叶子吗?你知道叶子有哪些形状吗?

1 叶形,图形的认知

周末的午后,我给孩子布置了一个任务,在院子里找出五种形状不一样的叶子。不一会儿孩子就回来告诉我,叶子都长得差不多,找不出五种。我和她一起去找,原来,孩子只找了触手可及的矮树上的叶子,扇形的银杏和橄榄形的桂花树叶、山茶花树叶,草地里的“小不点儿”压根儿没看。我们蹲下身体,拨开草丛找到了好多手指大小的小叶子:三角形、手掌形、圆形、心形等,当然还有线形的小草。再仔细看看不同叶子的边缘也不一样,有的光滑,有的呈锯齿状,有的呈波浪纹样。抬头看那些高大的棕榈、松树,叶子为什么是分开的呢?原来叶子有深裂、浅裂、全裂之分……这些深入的观察,对后面画写意画中的叶子大有帮助。

2 叶脉,线条的方向

对叶脉的观察,缘于一次我们做植物主题的彩泥作品。女儿问我叶子怎么做,因家里没有现成的叶模可以压印,手工压印难度太大,于是就到自家院子里找新鲜的口十子。我们找了些薄荷叶,用手触摸薄荷叶的背面,能明显感觉到突起的叶脉,泥片压在上面马上就出来一片活灵活现的叶子。没想到这次叶模的寻找,让孩子对叶脉产生了兴趣,每次发现长相特别的叶子总是要凑近了看看叶脉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又找到了网状、掌状、平行、羽状等近10种不同的叶脉,作品中的线条更加丰富了。

3 叶序,图形的位置

如果让小朋友们想象画一棵植物,不少小朋友都会在茎的同一个位置伸出来两片叶子,呈左右对称状。实际上,我们去观察,可以找出不同的叶序,有互生、对生、轮生、簇生等,树木繁茂的春夏很适合做这个训练。那些说不出来的野草成了我们画纸上的常客。因为这些细小的草本植物离开土壤后一会儿就会蔫掉,摘回家后应该马上放置在透明的水培花瓶里,延长保鲜期,以便孩子顺利完成速写练习。

二、花儿都是红色的吗

在一群植物中,花总是能夺人眼球的,哪怕是草地里星星点点的小花也会引来蝴蝶的关注,树木和叶子都仿佛成了花的陪衬。在孩子的画中,花儿经常是红色的,可能孩子喜欢红色,也可能她看到的颜色不多。每一次去花鸟市场,看到奇形怪状的花我们总是停下脚步看上半天,特别喜欢的就买回家慢慢欣赏,细心栽培。

1 团块状花,图形的组合

团块状花指的是外形呈团状、块状或是接近圆形的花材,如牡丹、月季、郁金香等,还有些是由许多小花组成的一簇,如绣球花。孩子初次画花时,可以选择单朵的圆形花如梅花、水仙,确定花瓣的形状后向花心处组合,后续的练习可以选择花瓣数量多的如荷花、向日葵等,孩子较容易掌握。而那些花瓣层层包裹、数量繁多的玫瑰、等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讲很难理解,不如放在大班后再练习。

2 异型花,图形的变化

异型花的花形很特别,花瓣的数量很少,但是组织结构有一定的卷曲变化,如红学、鹤望兰、马蹄莲等。它们的外观象形,可以结合相应的图形未欣赏,如鹤望兰,它的姿态像仙鹤远望,它的色彩像天堂鸟的羽毛(每一个部位的颜色应进行分辨),我们找出相应的图片一起比较观察。练习时,孩子完全能凭记忆画出她见过的鹤望兰花。

3 线状花,图形的叠加

线状花指外形呈长方形或线性的花材,有直线形、曲线形、折线形等多种形态,如迎春花、银芽柳、金鱼草等。线性花里的小花量多而密集,对孩子的耐心是一个考验。我们家养过风信子,开花期到时,不同颜色的风信子相继开放,练习时一定要提醒孩子画细节的花朵要有大轮廓的意识,不然朵朵的花无序地堆积起来,画到后面形态全无。

三、我们吃的都是植物的果实吗

植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植物可以食用的部分很多,如胡萝卜、甘薯、芋头是根的部分,马铃薯、藕、芹菜是茎的部分,白菜、菠菜是叶的部分,金针菜、花椰菜是花的部分,梨、苹果是果实的部分,葵花子、花生是种子的部分……想找到更多的答案,就去附近的果园看看吧。

1 树上的果实,比较大小

苹果、梨子、桃子是挂在树上的,查询资料,孩子特别惊讶――大个子的菠萝蜜、榴莲、香蕉也是挂在树上的,可以想见树枝的力量之大。还有那些小个子的枇杷、山楂、樱桃也是生在在树上的。我们不断寻找树上的果实身影,在画纸上记录下它们可爱的表情。

2 地上的果实,找到肌理

在孩子的画中,西瓜常常是圆圆的绿绿的,真的只是这样吗?生态园能找到答案――西瓜还有卵形、椭圆球、圆筒形等;表皮的颜色有深绿、浅绿还有绿白相间的细网纹或条带的。买西瓜的时候挑留有藤秧和叶子的让孩子一并画下来。当然,现在果园的主人们给地上的藤本植物搭起了支架,以前只能躺在地上的西瓜、冬瓜、南瓜都可以挂在空中和树上的果实比高矮了。

3 地下的根茎,概括形状

每天的饭桌上,外婆都会摆上一道蒸红薯,软糯可口。可为什么刚买来的红薯身上全是泥呢?原来啊,红薯、花生、土豆、山药都是从土里面挖出来的。还有些是生长在水里的,如菱角、茭白、海带等等。虽然都可以吃,但有的是茎有的是根,并不是果实的部分。红薯、土豆的表面凹凸不平,孩子跟着外轮廓线描绘往往画到后面收不到起点,要特别提醒线描时抓住整体形象再找到细节的变化。

四、树干和树枝都是一样的吗

在前面的练习中,我们对一片叶子、一朵花、一个果实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表现,接着我们要挑战难度较大的树。一棵树大致由树根、树干、树枝和树叶组成,还有的树会开花结果,有时候树上还会来些小客人。这需要孩子将其他的主题绘画知识进行组合。

1 树干,纹样的构成

我们在儿童画里常常看到不少像电线杆一样的树,上面画着重复的半圆表现的树瘤。如果我们多和孩子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树,就会发现树干的外形有直曲、粗细、高矮之分,树皮的纹理有的像眼睛、有的像漩涡、有的像雨滴……颜色更是千差万别。我们在画树皮的时候可以顺着树皮的纹理去摸一摸线条的走向,用短线、图形、色块去表现。在我女儿喜欢的几米的绘本中,常常有密集的短直线排列的树纹,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树枝,线条的动态

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女儿画作中出现了一棵棵“打架”的树。有的树枝像字母Y,有的树枝像数字7,本来很有趣的画面,因为树的“斗争”变得不和谐。我知道孩子遇到了困难。我们再到外面去看看树吧:有的树枝是从树干的顶端放射状发出,有的树枝就伸向一侧,像是在向我们招手,还有的树枝如网状均匀分布在树干四周……每一次自然笔记,我们对树的印象加深了一层,作品中的树显得更加灵动。

3 树叶,色彩的转换

夏日的午后,我们在树荫下行走,有时候会踩着叶子间隙透出的光斑做游戏。一片叶子从生长到掉落,变换着不同的颜色,浅绿、深绿到黄褐色……还有那些脸上有斑点的叶子,被虫子咬过几口的叶子都是活生生的写生素材。树上的叶子很多,我们不能像画一片叶子那样很细致地去表现边缘和叶脉的纹理,只需要让孩子理解由树枝和树叶构成的树冠的外形,在这个基础上添加色彩,或花或果实,让树的形象丰满起来。

种类丰富的植物为我们提供了多样的绘画素材。孩子用探究的眼光去表现看到的真实世界,对植物的生长有了正确认识就能画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亲子课程范文第3篇

生活中,除了家养的小动物、常见的昆虫,很多动物的真实形象在孩子的脑海中还没有形成。画出自己眼中的动物形象,不应该仅凭对绘本或者卡通片的临摹和记忆,而应该带领他们真正走进动物生活的地方亲眼去看,或者找出动物生活的真实照片仔细观察,并搜集动物相关生活习性的资料,在观察和了解动物“原态”的基础上再进行个性化创作。

一、括形,组合有趣的形

刚开始画动物,孩子会碰到不知道怎么下笔的窘境。他们常会把目光停留在动物漂亮的花纹或者有趣的五官上,画到后面形态全无。我们不妨尝试用简单的图形概括归纳看到的动物形象,让孩子整体地去观察和表现形象。

1.以圆形为基础的组合。在以前的绘画教程中我提到过,圆形是小朋友涂鸦中最常见的图形。先找一些适合用圆形来表现的动物来练习,小朋友画起来轻松,更愿意主动表现。动物大都处于活动中的状态,孩子对照写生很难,不如用观察记忆的方法让孩子画记忆画,可从简单的练习开始。如我们去花鸟市场观察小蝌蚪,练习时,以椭圆形为基础从不同的方向加上一个弯弯的曲线,就可以变出一个个朝不同方向游泳的小蝌蚪了;再如小圆和大圆任意组合可以形成小鸡、小鸟等;尝试着把圆形串起来组成毛毛虫;画圆时收笔处画尖一点变成水滴形,加上尾巴可以变老鼠、变松鼠等……

2.以长条形为基础的组合。那些体态偏长的动物可以用长条形或者线形来概括,如水族中的鱼、虾,爬行类里的蛇、蜥蜴等。在绘画的过程中,对于特别细长的动物可以尝试着直接用宽的毛笔来画线条,让孩子练习画波浪线和盘线等弯曲的线条。身材比较粗壮的动物用勾勒的方式去绘画,然后再添加其他的肢体;或者用彩纸剪、撕出动物的轮廓粘好后再添加五官,制作出多样化的作品。

3.不规则形的组合。自然界的动物有很多不同的形态。一些不能用基础形表现的复杂外形,可以按照动物本身的结构用拆分的方式去概括形。先定身体的形(如大象的身体偏圆,牛的身体偏方,马的身体偏长),找到身体的主要特征后,再加上头部和四肢,最后再细画五官,这样表现出来的形象接近原形。我们甚至可以在抓住特征的基础上做一些艺术处理,如夸张、变形等。

二、添加,装饰个性的花纹

动物和人一样,有属于自己的“个性服装”,那些点、线、面的天然纹理正是绘画作品中很重要的表现元素。已经解决了画形的问题,再来画画有花纹的动物吧!

1.点的变化。身上有点点图案的动物有很多,它们的点点各有特色,排列、组合方式也不一样。以金钱豹为例,身上的点点排成了四瓣或者五瓣的花朵状,而腿上的图案是散点式的。密集的图案要用对比和归类的方式画,这样才会避免出现重复的作品。

2.线的变化。条纹的服装一直很流行,设计师在自然界中不断地寻找到创作的灵感。善于观察生活,创作时才有丰富的联想。以斑马为例,身体前半部分的条纹是竖条纹,而腿上和身体后半部分的条纹是横条纹的,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准确地表现动物的特点,这些都是我们指导孩子画画时应该注意的。

3.面的变化。穿“大花衣”的动物体型有大有小,大的如熊猫、奶牛,小的如金鱼、蝴蝶。大图案的形状常常是不规则的,我们在绘画时,只要把握好动物的基础色,在基础色上再进行添加即可。添加时应合理安排色块的位置,不要整齐排列,以避免死板和僵化的构图。

三、创境,创设有故事的背景

如果在绘画作品中能给笔下的动物设置有故事的情景,动物的形象会更生动,动态也会丰富起来。

1.天上飞的。每天清晨,总是能听到小区里不同的鸟叫声。有一天,女儿问:“妈妈,小鸟的家在哪里啊?”循着声音,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最高的树上找到了答案,鸟儿用各种枯树枝搭起了一个很密实的鸟巢。后来,我们每天都去看,不论刮风下雨。时间长了,我们也开始关注鸟巢周围的树的变化,叶子绿了、黄了、掉了,阳光下的树和夜晚的树不一样……拿起笔来画的时候,已经有很多情景可以去表现了。

2.水里游的。女儿很喜欢吃鱼。每次我们去菜场或者超市里买新鲜的河鱼,她都会在旁边看上好久,看到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回家后画了不同形态的鱼。因为不知道鱼生活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背景常常是空白的。周末我带她到附近的公园里看湖里的鱼,我们还租了船在水上划船。湖里的水是深绿色的,长长的水草在水波里摇曳,甚至触手可碰;鱼儿在水中游时,近处和远处的鱼儿身体也产生了深浅的变化。再次画鱼的时候,背景就丰富起来了。再后来,我们去海洋馆看到更多的水族动物,孩子的画面中不仅背景丰富了,“演员”也更多了。

3.地上跑的。草地里的小虫子,家养的猫猫、狗狗、乌龟、兔子,这些离我们比较近的小动物,我们常常拿起速写本,趁它们熟睡的时候画下来;小动物们跑跳的动作我们拍照保留下来回家慢慢画。那些生活中不常见到的动物我们则利用周末去动物园近距离看。而那些离我们远去的远古动物,只能在复原的图片和科技馆的化石中找寻它们生活的状态了,这些古老的动物身上发生的故事,孩子反而是最感神秘、最想表现的。女儿有一段时间对恐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查找了很多资料,了解恐龙的类型和生活习性,然后才开始创作。在动物主题的练习中,我们一定会体会到,一次深入的绘画练习也是一次对自然界科学探究的过程。

很多画家都有自己擅长画的动物,如徐悲鸿笔下的马,齐白石笔下的虾,黄胄笔下的驴……在生活观察的基础上写生、创作,平时多看看国内外画家的描绘动物的习作,相信你的孩子笔下的动物也会有跳出画面的精彩。

亲子课程范文第4篇

《亲子园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这一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得以提高,使家长的教育行为方式日趋科学,使婴幼儿的潜能开发更为充分有效,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共同推进0岁一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

【关键词】亲子园;亲子园课程;教学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9-0008-06

【作者简介】徐剑眉(1977-),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幼师世纪城旗舰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婴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公布《2001年世界儿童状况》时指出,保障儿童权利应该尽早入手,因为通过健康投资以及提供社会服务等措施,在儿童的健康、教育和营养方面进行早期投入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将来必然会产生丰厚的回报。这表明,儿童的早期教育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早期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的共识。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重视和发展婴幼儿早期教育。2003年3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10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强调发展幼儿教育,提出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为每个0岁~6岁的婴幼儿及其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的早期教育服务。这些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促进了早期教育的发展,为推动0岁~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依据。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婴幼儿早期教育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有关0岁~3岁婴幼儿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日益增多。如庞丽娟/李辉合著的《婴儿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徐云主编的《儿童早期教育与训练》(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鲍秀兰主编的《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楼必生著的《科学教育:先学前期儿童潜能开发――0-3岁儿童潜能开发的理论与实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武汉大学的“零岁教育方案”等。这些研究都从某一个层面对0岁~3岁婴幼儿发展与教育进行了论述,既有理论的,也有实践的,可谓成绩卓越。

从1998年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很多亲子园。那时开亲子园的,并不都是从事幼教工作的,而是看中了这个市场和商机,因此在办园理念和课程设计等方面有很多偏颇,在研究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理论研究比较薄弱,许多做法缺乏理论的支撑;2.实践研究的时间不长,还没有显出预期的效果;3.商业炒作成分较多,研究成分较少,影响方案的科学性和生命力;4.这些研究大都各自为政,所研究的只是侧重于该领域的某一方面,显得零星而不全面。在这种状况下,开发和研究一种适合0岁~3岁婴幼儿年龄特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亲子园课程,就显得尤为迫切。

亲子园课程,是专门为0岁~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设计的教育模式。它能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婴幼儿进行大脑潜能的开发,促进其在身体、生理、心理、行为诸方面得到健康平衡的发育和发展,使其获得多种早期经验,为今后身心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

所以,《亲子园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这一课题,旨在填补0岁~3岁婴幼儿教育的空白,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得以提高,使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方式日趋科学,使0岁~3岁婴幼儿的潜能开发和干预更为有效和充分,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有助于推进我国亲子园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二、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一)通过科学性、实用性、互动性、可操作性的活动,发展婴幼儿的运动、认知、语言和社会交往等能力,使婴幼儿的成长需求得到满足,并形成具有园本特色的亲子园课程。

(二)立足本园,总结一套适合本地区、本园的亲子园课程体系,及对家长系统进行保教指导的策略,帮助家长获得科学育儿经验,使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使亲子园家长由自然型家长转化为教育型家长,优化亲子关系。

(三)培养一支具有亲子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教师队伍,创建一个高质量的早教基地,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四)了解我市0岁~3岁幼儿早期教育现状及需求,为亲子园顺利开设提供可行性报告。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园的亲子教育模式,为亲子园建设提供指导、设计和实施,总结亲子课活动方案,为当前亲子园开展和以后亲子园运作提供资料。

(五)探索如何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社区0岁~3岁早期教育服务形式,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保教知识宣传,使部分散居婴幼儿及其家长得到保教知识指导,提高教养水平、总结出0岁~3岁亲子教育的活动设计。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一)调查研究法

以幼儿园所处社区为中心点,辐射到周边社区调查家庭实施0岁~3岁婴幼儿教育的现状。

1.调查亲子园0岁~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现状及家长对亲子园课程的需求。

2.调查我市其他亲子园的课程设置及有关情况,以便参考借鉴。

3.调查婴幼儿已具有的各种能力处于何种发展阶段。

(二)行动研究法

根据0岁~3岁婴幼儿发展和生理及心理特点,设计亲子教育的活动方案,用以指导0岁~3岁婴幼儿教育,同时又依据活动方案实施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充实和修改,完善方案。

(三)案例分析法

根据0岁~3岁婴幼儿发展与教育的特点,分析个别案例中的教育实践,并进行总结评价。

(四)经验总结法

主要是将音像资料和文字记录资料及时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形成文本材料。

四、研究的结论与成果

(一)探索出亲子园课程实施中教师成长的策略

优秀的亲子师资队伍是亲子园课程教学质量的保证。所以,我们挑选出一批热爱教育事业、喜欢孩子、乐于钻研、基本功过硬的教师,作为亲子教师的培养对象。我们制订了课题活动制度,制定出亲子师资培训计划和制度,将师资培训和严格管理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之一,总结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通过园本培训和课题研究,提高亲子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园本培训是实现亲子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参加课题前,我园的亲子教学仅在一个亲子班开展,亲子教师是兼职的幼儿园教师;参加课题后,我园开始培训自己的亲子教师。我们园本培训每月一次,园本教研每两周一次;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教研课、观摩课。经过培训,教师们了解了0岁~3岁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和认知特点,研究出了比较适合婴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学会了如何赢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如何通过宣传,让家长知晓我们的教育理念,让家长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让婴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与此同时,教师们的教科研能力也在逐渐提高和进步。

2.建立亲子教师成长档案,促进亲子教师的自我反思。

我们以园本培训为载体,为每一位亲子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关注教师个体的职业成长生涯,探索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问题,提升教师教育的指导质量。成长档案中,收集了教师专业学习成就和进步的材料,有个人发展规划,有每次教研活动的记录和分析材料,有教师个体观摩学习进修等资料,真实反映出教师专业成长历程,能够激发教师的内在潜能,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的不断提高。园方通过教师成长档案,进行跟踪和分析,解析教师的优势与不足,自然就会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3.借助专家辅助、外出学习考察、网络交流等形式,提升亲子教师的专业层次,拓展教师的研究视野,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从而加速了亲子教师的成长步伐。

(二)总结出实施亲子园课程的策略

很多人认为“0岁~3岁亲子教育”是一个无所不装的“筐”,因而整个市场“杂”“乱”“盲目”“功利”。其实,0岁~3岁亲子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优化的课程提高家长的育儿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一项包括教育理念、课程结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技术在内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教学实践研究。

1.亲子园课程的准确定位

据不完全统计,徐州大大小小的亲子早教机构有几十家。主要有四种类别:幼儿园办的亲子班、个人举办的早教机构、社区里办的活动中心和妇幼保健院办的早教咨询中心。我们认为,“0岁~3岁亲子课程”不能等同于智力开发,亲子园课程的意义也应是为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教育指导。我们的课题是以家长为突破口,突出对家长的指导、教育内容在家庭中的延伸以及对婴幼儿的适宜刺激与有效引导。

2.亲子园课程的科学实施

既然研究亲子园课程,首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给予家长和孩子的教育和指导应该是科学的。我们的主要观点是:

(1)亲子教育是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它离不开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体现。应逐步实现一体化亲子教育,采取多种方式让社会了解婴幼儿早期开发的重要性,鼓励家庭和社区参与到亲子教育中。

(2)亲子教育课程应符合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把握成长的敏感期,寓教于乐,让孩子在与父母的互动游戏中有所获得。同时应结合园本课程,开发出富有特色的亲子教育课程。

(3)课题研究小组,应不断了解学习吸收国际最前沿的早教理论,定期观察亲子教育活动中婴幼儿的反应与表现,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性的亲子课程作准备。

(4)亲子教育的内容与项目应不断拓展,满足不同家长与市场的需求,如婴幼儿心理咨询与矫正、婴幼儿游泳、婴幼儿抚触、准妈妈课程、户外训练等等。

(5)亲子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应注意课程在家庭中的延伸和渗透。

为了科学实施亲子园课程,我们把握住以下几点关键因素:

(1)课程:课程绝不只是教材,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亲、子、师三方相互作用,共同探求新知、沟通情感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复杂的“会话”,即强调经验和体验的建构。

(2)教学:教学不再是教孩子学,而是师生、家长的交往。所谓交往,即三者之间通过会话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产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3)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同时增添了对家长的指导以及对教师提升方面的目标。

(4)教师观:教师是孩子潜质的开发者,是家庭育儿的引领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孩子成长的合作者。

(5)学习方式:0岁~3岁婴幼儿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对宝宝学习和发展的关怀、支持和熏陶。我们根据亲子园课程参号性、互动性、科学性、趣味性的特点设计活动,遵循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征开展活动,更多地借鉴现实生活情境,激发婴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积极建构了亲、子、师三方互动的学习模式,即教师传递给家长、家长传递给孩子、孩子反馈给教师和家长,让三方在探究、参与、合作、发现、体验中共同成长。

在我园的亲子教育课程中,更多的是通过亲子游戏的形式,指导家长,促进婴幼儿发展。从广义上讲,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配合交流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亲子游戏,在亲子课程开展初期设计游戏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平时教学中从没遇到过的问题,如:精心设计的游戏不受欢迎;游戏过程中家长跑来跑去,追逐自己的孩子……游戏结束,教师往往身心疲惫,活动效果大打折扣。对此,我们进行了主动学习,实践后进行反思、总结,再实践再总结,逐步地使参与活动的三方(教师、孩子、家长)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并整理出一些经验来。如反思怎样的游戏受欢迎?首先要考虑游戏内容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具体来讲,有内容的趣味性、丰富性、材料的操作难易度等。其次,要考虑内容是否适合亲子共同游戏。以往我们有些游戏只适合孩子单独玩,家长就无所事事了,而一些美工劳作类的游戏,往往是家长包办着做,孩子就没有了参与的机会,这也是游戏不受欢迎的因素。另外,在游戏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时间的把握、调整,动静游戏的搭配、衔接等,使游戏的开展波浪起伏、推向高潮,始终吸引着孩子和家长的参与。

(6)评价: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了我们原有对亲子园课程评价标准的认知,目前,我们还在不断努力探索,以期形成一套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价值取向上向情感、健康(身体、心理、身体适应)、社交、能力、习惯等方面拓展,评价对象由单一的幼儿评价发展为对幼儿的评价、对家长的评价以及对教师的评价。通过评价,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课堂教学的显性教育价值和隐形教育价值。

3.亲子园课程的系统整理。

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将音像资料和文字记录资料及时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形成文本材料。由于措施得力,该课题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和显著的成效。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们初步建构起一个亲子园课程的理论框架和教学系统;在实践成效方面,体现出了家长、孩子、教师、课程、亲子园、推广等六个方面的实践意义。课题完成了独具特色的三本亲子园手册:《宝贝计划之案例篇》《宝贝计划之家长指导篇》《宝贝计划之教案篇》。2010年9月,由我主编,由课题组成员参编的《0―3岁亲子教育实用教材》一书正式出版发行,并在我市部分亲子园和幼师下属的各实验园进行使用和推广,直接指导了亲子园教育和婴幼一体化教育的开展,使亲子园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上了新的台阶,对本地区幼儿园亲子园、班建设起到了指导、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研究出对亲子园家长进行教育教学指导的策略

要实施优质的早期教育,首先要提高的就是家长的早教意识和早教技能。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把对家长的教育教学指导作为研究的重点,以亲子游戏为载体,以专题讲座、互动课堂、沙龙论坛、大型活动为推手,开展家长特色活动,全面提升了家长的育儿理念和水平。

亲子园主要开班形式有:

1.托班:我们积极探索如何利用现有的托班设施设备,发挥其作用,为社区散居婴幼儿所用。

2.双休日亲子园:这也是幼儿园创办亲子园的形式之一,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资源,科学地进行延伸和拓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操作流程等。

3.准爸爸准妈妈班:进一步形成准爸爸准妈妈培训班的操作模式;了解准爸爸准妈妈们的需要,完成课程内容选择和设计。

4.社区早教指导和入户指导:摸索出了不同家庭的指导策略。

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科学的课程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能够发展孩子的能力。这就要求课程活动既能够利用和发挥孩子现有的能力,又能够引导和发展他们新的能力。

2.家长要能和孩子平等地参与到课程当中。家长不能高高在上,指手画脚,而应当是课程的参与者,并且跟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

3.课程的形式应该注重相互配合,家长能自然而然地引发孩子智能的发展。设计的各项活动应让婴幼儿主动寻求家长的配合,这样家长就能顺理成章地教给孩子一些知识和技巧。

4.整个课程过程要能够给孩子和家长双方都带来乐趣。要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到创造和成功的快乐,而家长则能够体会到亲子交流的幸福。

针对以上课程特点,我们对家长进行教育教学指导的主要要点在于:为婴幼儿创造安全的、具有激发性的环境,鼓励他们操作、探索、尝试,使他们在挫折和经验中进行学习。同时,在组织过程中,着重三个部分:游戏前对内容、环境、材料、家长要求的准备;游戏中气氛的营造、内容的实施、针对不同参与者的种种表现给与有针对性的指导;游戏结束接受家长的咨询、教会家长在家庭中的教育延伸等。如亲子游戏是教孩子玩,还是指导家长怎样和孩子玩?这是关于游戏指导对象的问题。初期,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是孩子的指导者和玩伴,结果游戏组织得很辛苦。孩子们不听,家长们忙着训斥自己的孩子,结果仍不清楚怎样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玩,当教师担当了某个孩子的玩伴,他的家长就袖手旁观……为此,我们进行了“亲子游戏该组织谁、指导谁?”的讨论。根据几次的实践反思,我们认识到,这些在家长陪同下,一周来一次的小年龄孩子,对老师的熟悉、亲近程度是远远不及家长的,即使是与老师熟悉的孩子,此时也是要粘着家长的。在游戏中,如果教师要求孩子安静下来,看老师、听老师说,孩子大多是做不到也不情愿的,他们的脸往往转向了家长,游戏也就开展不起来了。但是换个对象就不一样了。家长能很快理解游戏的玩法,承担起指导孩子游戏的义务;他们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习惯,会用各自相应的办法吸引孩子游戏;希望孩子获得快乐,有好的表现的家长们,参与时显得积极主动,给孩子们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而教师此时的任务是观察,给有需要的家长提供帮助或指导。

同时,家长特色活动的开展,使家长们对0岁~3岁亲子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越来越深刻,意识越来越浓厚,亲子园课程对家庭亲子教育实施了具体而有效的辅导。如特色活动《妈妈老师好》,请热心教育工作或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家长,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一名助理教师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去,实际操作自己独到的教育技能和方法,并与教师、家长共同分析、分享;如常规活动《今天我解读》,每一次的亲子活动中,教师们都会向家长讲解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准备此游戏?2.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得到哪些方面的发展?3.在家中家长可以怎样延伸?如创意活动《游戏总动员》,家长通过举一反三在家中创造的游戏与其他家长共同分享或是将自己小时侯玩过的、有意思的,同时,可以促进孩子们得到很好发展的游戏与大家交流分享;再如各类大型活动,《活力宝宝大赛》《亲子圣诞嘉年华》《家教聊天室》以及亲子采摘、亲子户外、亲子植树、亲子游艺、亲子制作等体验实践活动,延伸了课程的内涵,扩大了亲子教育的影响,更加有效地实施了对0岁~3岁婴幼儿家长的教育指导。

(四)摸索出促进亲子园长足发展的有效策略

通过此项研究,直接指导了我园亲子园教育和婴幼一体化教育的开展,使亲子园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上了新的台阶,对本地区幼儿园亲子园、班建设有指导、辐射、带动作用。

在教改教研、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踊跃参与,积极研讨,使课题焕发出勃勃生机,研究成果的推广也为学校的发展、亲子园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将成果内化为亲子园的常规教学行为。

这包括理论学习的方式改进,教师的反思行为的确认,新教学方法应用,研究交流的形式的优化、教学模式的运用等。

2.用成果推进亲子教育新的课题研究。

这包括亲子师资的培训,对亲子教师和婴幼儿成长的评价,教学方法的创新等。

3.以成果改进亲子园的教学管理。

这包括对亲子教师的评价方式,课堂教学对亲子教师的基本要求,对教师理论学习的整体勾划,骨干教师开展专题研究的基本模式等。

4.让成果成为开展教育科研的基本模式。

五、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通过几年来的尝试与研究,使我们越发感受到0岁~3岁亲子教育是场革命,是从教育孩子到父母自身教育、是3岁~6岁幼儿教育向下延伸至0岁~3岁亲子教育的革命。目前,我们会将我们的经验进行分享和进一步推广,同时也会继续坚持,不遗余力地深入研究,我们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努力的方向:

1.早教市场行业规范,对从业者实行职业准入制度。

2.家庭、幼儿园、社区三位一体的早教网络的构建。

3.和家庭及社区合作制订课程计划、课程管理、课程评估及家教指导的实效评估。

4.成立亲子教师志愿者资源库,建立专业的亲子师资培训,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0岁~3岁亲子教育中来,并不断提升师资水平。同时,全面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水平,科学地为家庭提供服务与帮助,为社区服务注入新的活力与理念。

5.发挥骨干示范园的辐射作用,开展社区辐射、城乡早教结对活动。

6.进一步建构更加科学合理的亲子教育课程,增加课程中对婴幼儿的观察,形成适合中国国情、富有地方特色和关注个别差异的个性早教课程。

【参考文献】

亲子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亲子课程内容 科学性 认知发展理论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对某早教机构亲子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和总结该亲子课程内容在编排上的问题,从而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方案。

3研究方法

此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所谓质的研究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质的研究强调尽可能在自然情境下收集原始资料。”“质的研究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陈向明,2000:10)本研究是目的性抽样的个案研究,抽取昆明市一个比较知名的早教机构亲子课程内容作为研究对象。为保护被研究对象和介绍方便,下文简称此早教机构为A早教机构。采用团体访谈法了解家长及教师对所上课程内容的感想;深入分析A早教机构亲子课程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0-2岁亲子课程内容编排的几点建议。

4研究过程

4.1.通过资料初步了解A早教机构课程设置的依据及课程内容的年龄阶段划分等。A早教机构的课程设置依据及年龄阶段划分如下:

该课程设置是围绕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霍华德·加德纳,2008)展开。强调围绕8项技能的课程内容:肢体动作、精细动作、视觉、听觉|语言、情绪|社交、智力|逻辑、自立|自理、创新|创造力。课程年龄段为10个月至2岁,每3个月划分为一学习期,共5个学习期。

4.2.团体访谈收集材料归纳如下:

⑴随机抽取A早教机构的3组10-24月龄的家长,分别进行了3场团体非结构式访谈并做详细的访谈记录,经整理如下:

家长们对所上课程内容的看法,大致可归纳为三种:①课程很丰富,对教育孩子有很好启示;②课程内容较难,宝宝经常跟不上;③内容多,节奏紧,感觉比较混乱。

⑵对A早教机构的12位早教教师也进行了1场团体性非结构式访谈,小结如下:

该机构的早教教师对课程内容难易设置上存在困惑。总体感觉课程内容的设置智力/逻辑方面的较多,情绪/社交的内容较少,大运动锻炼不足。

4.3.经过实地观课、记录,现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就A早教机构的课程内容中(智力/逻辑技能)及实施情况做相应的分析:

5讨论

5.1此研究发现A早教机构课程内容设置的问题:

(1)课程内容的设置缺乏理论支撑,甚至违背了人的认知发展规律。

据了解A早教机构为了获取利润,不断扩张月龄班。教师们常需自编课程来增加课时。因此一些不合适的课程内容被编入课程体系中。0-2岁的孩子正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该阶段的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显示出一种自我中心的状态。因此A早教机构0-2岁亲子课程的内容(如上表所示)已经可以归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前运算阶段(2-7岁)和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违背了0-2岁宝宝的认知心理,导致宝宝无法完成任务,甚至丧失自信心,扼杀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2)以智育为主的培养模式。

有研究指出“早教的课程是拔苗助长、太重智育,轻素质培养、重塑造,而轻影响。”(刘玲,2009)据观察统计A早教机构19-21月龄班在1小时的课时里,所有游戏都是以图片和教师讲解教学为主,孩子们缺少动手的操作。课程偏智育,轻情商,偏于教师讲解,轻孩子实践。

(3)早教课程内容的设置、编排和修改几乎全依赖一线的早教教师。

研究表明外显可操作、可观察的技能教师可通过上课发现并及时调整,但内隐的技能(情感、智力)常无法观测。现有早教课程缺乏系统的评价指标,更多的依赖于早教教师经验性的创设。

5.2对0-2岁亲子课程内容编排上的几点建议:

(1)首先是课程创编者、一线教师、早教机构经营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只有在摆正思想观念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

(2)课程创编者及一线教师要提高专业素养。根据0-2岁的心理、生理特点,把握0-2岁宝宝各项技能发展的主线,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选择合理的课程内容。尊重孩子的兴趣,以兴趣为导向来选择合情的课程内容。

(3)正如学者提出的“依托大学,拓展基础研究,开发相关课程”(程洁,2005),应该是早期教育课程走上科学的一条必经之路。早教机构应多与高校学前教育的专家学者合作,对现有课程进行合理的删减、修改和创新。可以实验试点,而后推广,这样的课程内容才会更加科学。

(4)通过政府、妇联、大学、早教机构等对家长进行教育理念宣达和教育技巧的培训,提高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的意识和培养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从片面强调孩子的认知发展、学业成绩,转向重视孩子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早教机构内容课程设置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 多元智能新视野[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刘玲. 浅谈儿童早期教育[M].科教导刊,2009.

亲子课程范文第6篇

《苏菲的世界》的作者、著名童书作家桥斯坦贾德曾说:最明智的父母,一旦给孩子吃饱穿暖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应该去为孩子们选择出最好的书,带回家来,放进他们的卧室里。据统计,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大,该项支出已占到家庭收入的30%。但是,很少有家长能够每天坚持陪孩子一起亲子阅读20分钟。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文化教育最为发达的城市,能够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比例也不足20%。大多数家长还不能理解儿童阅读活动的正确含义,对儿童早期阅读活动缺乏科学的认识。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认识到,亲子共读是加强早期阅读教育的良好方式。美国利诺斯大学的研究员钦利斯・布朗用了20多年时间,对205名入学前已经学会阅读的孩子,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的父母很早就开始给他们读书,并使他们养成了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1 亲子共读,家庭教育最美的亲情课程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第一重要因素,是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促使孩子智力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便是亲子阅读。

亲子共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并不仅仅只是阅读那么简单,它能让父母和孩子在“共读”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快乐,同时还能加深父母和孩子间的亲情,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温暖,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并爱上阅读,懂得人生。所以可以说,亲子共读是在用“爱”的方式来让孩子爱上阅读,让家里充满温情。

笔者有个31个月大的孩子,从他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进行亲子共读,有时爸爸读,有时妈妈读。可以说在他还没出生的时候,他就对爸爸妈妈的声音非常熟悉,并且初步养成了亲子共读的习惯,特别是在他快出生前,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们开始给他阅读的时候,他显得特别安静,仿佛特别享受。孩子出生以后,每天都会有半个小时以上的亲子共读时间。一个属于他的书柜,一段固定的时间,爸爸妈妈和孩子,或他坐在我们的腿上、或我们面对面坐着,有时还会进行角色的扮演。比如:在读《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时候,爸爸和孩子一起表演,孩子张开双臂说:“我的爱有这么多。”爸爸也张开双臂说:“我的爱有这么多。”随着故事的推进,孩子和爸爸紧紧抱在一起,亲情的温暖包围着彼此。当孩子晚上怕黑不肯睡觉的时候,我们一起读《小兔不睡觉》:天黑了,小兔们已经躺在床上了,可是他们睡不着,一会玩车轨、一会骑大马,不管爸爸妈妈怎么阻止,他们就是不想睡觉。可是,当爸爸妈妈睡着后,他们本以为可以玩一晚上,没想到一会他们都睡着了。读完这个故事,孩子也躺在我们的怀里睡着了。

两年半时间,我们从未间断亲子共读。特别是两岁以后,每天晚上八点,我们三个都会一起读半小时的书。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共读一本书,有时互相进行交流。孩子的脾气温和,凡事愿意和我们商量,不随便发脾气,懂得感恩。

所以说,一个好的阅读行为,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媒介。通过阅读中亲子之间的互动,让孩子和家长的关系更亲密。同时,通过阅读,家长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从而知道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并且懂得尊重他们。

作为父母,养育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养育就是“抚养、教育、培育”三方面的集合体。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今天,父母的责任更重要的就是教育,而不仅仅是抚养。也就是说,做孩子思想上的领路者,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阅读犹如给孩子装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孩子借助这双翅膀,也就能飞得更高更远。这就是书籍给他们的力量。

2 亲子共读,家庭教育最优的启蒙课程

(1)对于学龄前的孩子要不要进行识字,一直有很大的争论。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上说,杭州有个老师因为家长在暑假里没有让孩子提前学拼音、学汉字而公开指责家长。但笔者认为识字不能为了识字而进行,这样往往让孩子失去主动识字的兴趣。而亲子共读能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从而带动识字。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越早开始效果越好。不要担心孩子看不懂。读得多了,孩子会逐渐增加识字量。识字多了,孩子会更早地开始独立阅读,扩大知识面。一旦孩子爱上阅读便欲罢不能,他们会不停地阅读,越读越多,越读越好。有大量的名人为证,如胡适两岁时就已识字一千多。

从孩子出生到现在的两岁多里,他已经阅读了几百本中英文的绘本,而这一切没有任何的强迫,是自然而来的过程。有时,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他会自己在书柜里拿出几本书,席地而坐,认真地阅读,并且会对里面的内容进行复述,相信这样的坚持,他的识字能力一定会进一步提高。

(2)亲子共读能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发展孩子想象力,提高写作能力与交往能力。喜爱阅读的孩子的语言能力特强,在听、说、读、写方面较不爱阅读的孩子高,孩子从书中领悟复杂的意念,欣赏语言的美妙。阅读使孩子知识面扩大。书中的世界无限广阔,充满想象、好奇,给孩子带来无限的创意,会终生受益。

前几天,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孩子突然进来,拉着爸爸的手说:“爸爸,我想要桌子上的东西,可是太高了,我拿不到,因为我不会飞,你能帮我拿一下吗?”两岁多的孩子,他能准确地使用关联词语“可是”、“因为”,并能把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这就是长期亲子共读的效果。记得有一段时间,他特别喜欢看《鼠小弟荡秋千》,里面有一句重复的话:“你太重了,荡不了。”每次阅读,他都能把这句话说得很好。有一天,他在洗澡的时候,爸爸和他说:“豆豆,你的澡盆爸爸也想进来,我们一起洗可以吗?”豆豆马上拒绝道:“爸爸,你太重了,洗不了。”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3)亲子共读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的品质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会善于发现问题,能够通过思考、分析找到答案,才会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而孩子长大后,因为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品质,他的视角会比别人宽广,思维也会更加缜密。因此,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将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机遇,更容易拥有成功的生活和事业。

因此,每个父母都要尽早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亲子共读,孩子能在阅读中边读边吸收,边分析边理解,让孩子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喜爱阅读的孩子会自得其乐,使阅读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一种愉悦的享受过程。

和孩子一起阅读《小猪变形记》:小猪觉得自己有c无聊,于是他想变成其他动物,变大象、变斑马等等。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每次小猪都会找到这种动物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来变,比如斑马身上的斑纹,小猪就会找来油漆来涂成斑马的样子。继续读下去,就让孩子来猜想他会怎么变?学生紧紧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分析猜想。最后,我们通过回忆,对整个文章的脉络进行梳理,制作了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3 亲子共读,家庭教育最佳的心理课程

亲子阅读会让家长更容易了解孩子。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难题。他们或是年纪太小,不懂如何表达;或是踏入尴尬年龄,宁愿跟同辈朋友分享,总之就是不向父母倾诉难处,以致父母与子女之间生出难以逾越的隔膜。假如父母从小就跟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在分享故事过程中,便能深入了解孩子。

研究表明,为什么低幼时期的孩子容易发脾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他有负面情绪产生的时候,没有积累足够的语言进行表达,但他又很想发泄自己的情绪,于是出现了哭闹、打人等现象。而如果孩子在绘本中积累了足够的情绪表达的词语,他就能够很好地和家长进行沟通,情绪就得以疏解。譬如《托托成长系列》里的小乌龟托托,怕黑、爱玩、霸道、做事慢吞吞……那根本就是许多小孩子的化身!这样的书是最好的辅导材料,亲子共读,父母就能了解孩子小小心灵的需要,适时疏导孩子的情绪。亲子阅读让父母与子女自然地建立起亲密关系,有了这种关系,不论孩子年幼年长,都可以跟爸妈达到无所不谈的境界。

亲子课程范文第7篇

一、缘起:小小日记别样记

我在班中除了按照学校规定布置每周两篇的随笔硬杠杠之外,喜欢在班级里提倡学有余力的学生写日记,我期待着写日记对孩子们的写作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我通过家长会、校讯通,呼吁家长在学生的日记本上进行点评,或者共写。一开始班中只有十几位家长响应,而且也是寥寥几语的感叹而已,可是,这已经给了我莫大的惊喜,也给了这些学生更大的写作动力,渐渐形成和谐的互动交流。于是,我在班级中进行表扬与展示,还请家长入班谈论感受,场面极其温馨。我将温馨场面拍摄下来,上传至班级QQ空间。跟着做的家长渐渐多起来,有些孩子动员家长成效不大的时候还会向我“告状”,我就这种情况跟家长沟通,于是有更多家长加入进来。学生的写作劲头越来越大,写作水平不断上升。唐学澄和妈妈的亲子共文通过我的推荐,一起发表在报纸上。这给了我、班中孩子和家长莫大的鼓励。我在深深感激的同时,也想到:当今社会,每一个家庭都只有一至两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视,对于学校的活动参与热情特别高。我渐渐意识到充分开发家长资源,融入学生活动,将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用意识和语文水平。

二、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

除了亲子共文,我接下来又组织了多种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亲子活动,没想到都得到了家长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更高兴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家长渐渐改变了被动的参与,转而都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思考,策划,提供活动资源,参与,总结……丰富着我们的课程建设。我们渐渐形成了一个有力量的团队,一边实践一边总结反思,慢慢的,竟然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活动操作系统。在这过程中,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语用范围越来越广,语文素养明显提升,当然最终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得到提升。

至此,我们可以提炼出我们的课程宗旨:

让孩子在亲子活动中获得更多语用机会,促进亲子交流,形成亲子和谐的情感场,创造语文学习的诸多实战机会,以涵养学生语文学习品质,提升语文素养,最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三、珍藏:那些微课程行程之中的闪亮珍珠

让亲子活动遍地开花。在每一个共处的时间和场所里,我们都不忘记进行语言的积极运用。

(一)温馨的家庭,和谐的阅读场

家庭,是孩子和父母共处最多的场所。什么样的家庭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1.共同阅读,铺垫思维土壤

美国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说:“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其实我们现在很多的人都已经有了阅读的理念,然而在现在社会网络铺天盖地的情况下,孩子的阅读环境是令人忧虑的。在学校里,学生能够利用早自修、午休等时间阅读,但是在家里呢?我们倡导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我们把这样的故事在家长会上送给家长朋友:犹太人在给自己的小婴儿做洗礼的时候,会在书的封面上抹上蜂蜜,让婴儿去舔。他们这样做是想从小就让孩子懂得书是甜的。我们把美国诗人史斯克兰・吉利兰的诗句念给他们:“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我们告诉他们,在美国,大多数的中产阶级家庭中,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已经成为每天必做的事了。我们首先推荐父母读孩子在读的书,这样更容易沟通,接着阅读好读易懂的家教书籍。陪在孩子身边默默阅读,读到好的句子互相朗读。一段时间下来,家长们欣喜地感觉到孩子与自己的关系更亲密了,家庭的氛围更温馨了。在温馨的家庭中,学生更愿意阅读,而且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积累更加丰富。

2.互谈感受,扩大表达范围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读完书后,有了思考,必有交流的冲动。而大人和孩子对于同一阅读对象肯定由于自身阅历的不同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和感受。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可是,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一下,就变成了两个思想。我们倡导家长朋友读书后积极与孩子进行交流,并引导孩子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是在家庭这个比较宽松的氛围之中,面对的是自己朝夕相处的亲人,孩子更容易畅所欲言,也更乐意接受家长的指正。

3.好书互荐,把握思维方向

学生读到好的书籍向父母推荐,父母看到好的书籍向孩子推荐。孩子在推荐的过程中反映着思想发展的动态。当今社会的儿童读物让人眼花缭乱,但也鱼龙混杂的,有时候学生辨别能力不强,捧在手中看的书不一定是良师益友。家长给孩子推荐好书的前提是必须做好自身的功课,逼得自己经常逛逛书店。家长站在成人的角度高屋建瓴地为学生指导推荐,保证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家庭的熏陶下,家长的教育水平无形中提升着学生的文学素养。

4.书香家庭评选,增强阅读持久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亲子阅读交流,每一个在行动中的家庭都喜气洋洋,收获满满。我们在班级中进行书香家庭的评选。列出评选的项目:孩子推荐书目,家长推荐书目,每天阅读时间,阅读感受,阅读效果。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家庭用自己擅长的形式来展示:有的是阅读小册子,有的是PPT,有的是自拍的VCR,有的进行讲故事、演讲、课本剧表演等。然后通过集体打分,评选,优秀的家庭留下全家福和阅读宣言张贴在教室的布告栏中。每个学期进行一次评选,每一次评选之后都是对家庭阅读的一次推动,对学生素养的一次提高。

(二)生动的日记本,丰富的练笔园

除了一起读,我们还倡导家长朋友和孩子一起写。我们让孩子们准备一本日记本,能干的孩子可以天天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先在学有余力的学生中开始做起,倡导在家时间较多的家长朋友先开始,只要愿意写就可以,不做严格要求,有空的时候就写,也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令人惊喜的是家长们渐渐热衷起来,而且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亲子共写形式。

1.点评式 在孩子的日记后面对日记内容进行点评,点评的对象可以是孩子的观点正确与否,字迹端正与否,思考方式合理与否等等。

2.同题式 即跟孩子的作文题目相同,特别是一起经历的事情,分别从孩子和家长的角度进行作文,也是趣味盎然的。

3.对话式 就是孩子先写了对家长说的话,有时候表达问候,有时候提出疑问,家长进行回复和解答。

4.并列式 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有时候学生写了童年趣事,激发了家长对自己童年的回忆,打开记忆的闸门,会有许许多多的往事涌现出来,学生看了之后发现了父母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童年生活,更激起了他们沟通写作的愿望。

5.补充式 有的家长喜欢记录学生家庭生活,以对学生日记进行充分的补充。他们的记录使学生领悟到原来这么细小的材料也可以入文,也让老师了解了学生更多的情况。

6.连载式 有个学生非常喜欢创编故事,而且能够模仿古代章回小说一样写上几十回,家长看得兴趣盎然,有时候兴致上来也编上一段,更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7.背景式 有一位同学写了日记之后,家长总爱帮助补充书写日记的背景。例如,他写了自己的小白兔后,家长就把小白兔的来历交代清楚。

8.思想指导式 有一位学生家长总爱把日记本当作对学生思想指导的阵地,时不时在这儿对学生进行教育。好在口气委婉,学生又是一个比较懂事的姑娘,长久以来都能欣然接受。

9.关注式 有一位学生家长平时忙于生意,对孩子疏于管教,自从我们倡导了亲子共文之后,只要回到家中,家长就会翻看学生的日记,然后写上自己不在家的时候对学生仍然牵挂与思念,表示自己尽管不能时时陪伴在孩子身边,但心一直和孩子在一起。

10.辩论式 有一个家庭特别注重孩子思辨能力的培养,家长常常在日记中提出和学生不一样的观点进行争论。这一做法促使学生习作的时候思维总是非常缜密。

(三)活泼的班级,策划的练兵地

语文能力中的一项重要能力就是活动策划能力。为了更好地利用家长资源,提高家长参与亲子活动的热情,我们和学生、家长共同策划了一系列班级亲子活动,形成了一个个微型子课程,在实践中提升着学生的活动策划能力。

1.种下一棵班级树,提升知识整合能力

春天到来,植树节来临了。我们做了这么一些活动:通过查询网络,采访父母,了解植树节的来历。共同商讨种植的树木种类,邀请了园林部门工作的家长朋友来校讲解,并进行了采访,定下了种植的树木为茶花。策划植树活动方案,包括每一项细小的工作都分配好。3月12日那一天,四位家长朋友推着小推车,运来了四棵茶花。孩子和家长一起挖坑,种树,培土,浇水。春光明媚,大家笑啊,干啊,一片欢乐。有的还在一边用相机拍下珍贵的镜头。几天后,学生用文字记录了这些美妙的过程,有几个同学和家长合作为自己种植的树做出了精美的电子成长卡。

2.难忘的雪夜亲子交流会,提升活动策划能力

那一个冬季,因为亲子交流会而让我们的班级格外暖意融融。孩子们策划要进行一次亲子交流会,而且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家长来参加,他们把时间定在晚上。这样的活动,第一步必须向校长申请。于是我辅导他们写申请书,教给他们向校长请求时的口语交际注意点。校长出于安全考虑一开始拒绝了,可是,我们的同学竟然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把校长说动了,真了不起!接下来,为了避免晚上的时候有其他社会人员混进校园,负责的学生家庭几易其稿,自己动手设计了邀请函,最后家长陪着孩子到打印店中完成了打印,分发到了58位同学的手中。家长、孩子凭着这一份简易又温馨的邀请函才可以通过门岗同学的检查进校园。活动方案全部由学生撰写,任务分配得井井有条,活动中亲子间互读了书信,进行了亲子游戏斗鸡,互相书写了新年愿望,互相拥抱。那一天,正好室外大雪纷飞,可是教室里却暖意浓浓。后来,在日记中,孩子和家长都写下了感人的话语。

3.烧一锅香香的野米饭,提升主动学习能力

每一年的立夏在我们这儿都会有野炊的习惯。今年的野炊之前,我先请学生去学习了菜谱这种非连续性文本,然后在家长在场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学会做一个菜,掌握做饭的基本技能。立夏那一天,我们邀请了有空的家长一起进行分组活动。但是规定,家长朋友只能“君子动口不动手”,不可以伸手代劳。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靠学过的记忆,靠用嘴向家长请教,聆听家长的提醒,然后完成野炊活动。孩子、家长后来都在日记中记录了别样的感受。

4.模拟一次法庭辩论,提升思维辨析能力

提升思辨能力的最好办法,除了在班中积极举办多次辩论赛,我们还学习了法庭辩论的相关法律和知识,策划好辩论情境。接着,我们邀请了在法院工作的小程爸爸和小冯阿姨穿着制服,带着法槌来到我们的教室,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辩论赛。由家长和学生各自扮演法庭中的各种角色,用特定的故事情境推进辩论进程,唇枪舌剑,令学生大开眼界之余,提升了思维辨析的实战能力。

(四)广阔的社会,无穷的实践天地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语文或者一篇课文只是一所房子,千万不要在逼仄的空间里转个不停,而要给房子一双语文的眼睛,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世界。”我们努力将眼光放得更远,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和学生、家长共同策划实践了更多的校外活动,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上社会,拓展了学生的语用范围,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1.街头错别字寻找赛,提升字词甄别力

亲子课程范文第8篇

一、接触经典

我仔细研读了《桃园孔庙弟子规全集》、蔡礼旭老师的《弟子规》全文讲解、方钦老师的《弟子规》教案,认真观看了彭鑫博士《仁义礼智信对内脏的影响》等20多个视频讲座,又去无锡听前辈们上《弟子规》课,收集资料、故事,为每一句话、每节课做好精心的准备。

二、更新观念

通过学习,发现自己过往的观念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以下就是学习《弟子规》初期观念的更新。

1.教: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育者,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就是长辈们以身作则,教导孩子们行善事,做好人。

2.百善孝为先。

3.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任何行为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好的态度,不是从别人身上找原因,而是要反躬自省,看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

4.人有善愿天必佑之:告诉我们时时要心存善念。

5.知恩图报 善莫大焉:告诉我们常怀一颗感恩之心,那就是最大的善。

6.重在践行:诵读《弟子规》是很容易的事情,“学贵力行”,学一句我们就做一句,实践一句。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践行一辈子才是最重要的。

7.以身作则:要想给别人上《弟子规》,自己首先要时时处处以《弟子规》为准绳,孝养双亲,善待他人,常怀恭敬,心有感恩。

三、亲子课程

1.自愿报名,免费教学,对象为一、二年级的学生,上课时请家长旁听,学校免费发放书籍、光盘等学习资料。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对待课后德育践行作业。后来学习对象确定为二(1)班的15名小朋友和他们的父母。

2.上课时间:每周一下午3:00准时上课,时间至少为1小时,几乎每节课都会延长至90分钟。

3.授课板块。

(1)进步分享(说说本周有什么进步);

(2)温故知新(回顾上周的学习内容);

(3)诵读弟子规;

(4)新课传授(弟子规经文的讲解,讲故事,看录像,做游戏,讨论,做实验);

(5)一课小结,发《德育践行作业》。

四、相关报道

东方小学2011年12月的第19期《七彩东方》校报曾就本课作过相关报道:本学期每周一下午3:00,二(1)班的15名学生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来到阶梯教室,在严军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东方小学第一期公益的《弟子规》亲子学习班。课堂上,他们或诵读经典,或讲故事,或游戏,或看视频,时而欢声笑语,时而凝神静思。几堂课下来,大家深深感到《弟子规》是教育子弟敦伦尽份、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要孝养双亲、友爱兄弟、恭敬他人。家长们也感到孩子们一天天地进步,同时感谢学校给家长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严老师感谢家长的配合支持,有了家长的参与,孩子们学习更积极,效果更持久!

亲子课程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婴幼儿 早教 亲子课程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61-01

0-3岁婴幼儿早教亲子课程实践活动是在组织早期教育课程时,将亲子园课程紧密联系于婴幼儿生活,发挥生活的教育功能,使婴幼儿可以在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取情感、身体、认知、语言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亲子课程实践活动是一种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示范性指导,活动对象包括婴幼儿和家长,早教机构必须在熟悉婴幼儿月龄特征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亲子课程内容,指导家长积极参与亲子活动。

1 0-3岁婴幼儿早教亲自课程实践活动的特点

1.1 整体性

婴幼儿应当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早期教育必须具备整体性,拥有整体的亲子课程实践活动作为有力支撑。课程实践活动要以幼儿生活本身为基本点,从婴幼儿所处于的社会生活入手,对其发展领域和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进而为婴幼儿创建一个生动、有机的生活学习环境,充分发挥亲子课程实践活动的成效。

1.2 生活化

较之系统学科的实践活动相比,0-3岁婴幼儿早教亲子课程实践活动相对简单,但是却涵盖诸多方面内容,涉及社会、语言、健康、科学、艺术等多领域。学前阶段的课程实践活动不能以知识的简单罗列为教育内容,而要以生活为基础逻辑组织起感性化、多样化、趣味化的活动,吸引婴幼儿的注意力,在生活化的早教环境中引发婴幼儿主动学习。

1.3 特殊性

由于0-3岁婴幼儿的思维水平较低,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和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具有注意力不集中、高级神经活动不完善、易受外界干扰等特点。这就要求婴幼儿早期教育应当是一种符合儿童年龄段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教育。亲子课程实践活动必须与婴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其感性经验的认知需求,促进婴幼儿全面发展。

2 0-3岁婴幼儿早教亲子课程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2.1 提高家长参与的主动性,使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

在亲子课程实践活动中,经常会存在这种问题,即老师带着孩子玩得热火朝天,而家长在一旁观望,没有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等到实践活动结束后,家长还是按照以前的教育方法,使亲子课程实践活动难以发挥其实效。因此,早教亲子课程必须运用有效的措施使家长转变育儿观,让家长成为课程实践活动的参与者,积极配合老师完成亲子各项活动。

2.2 熟悉婴幼儿的月龄特征

在实际的早期教育过程中,习惯将12个月以上的婴幼儿称作大月龄宝宝,而12个月以下的婴幼儿称作小月龄宝宝。就小月龄宝宝而言,由于他们尚处于发音的语言学习阶段,以坐、爬、站的大动作为主,即使相差一两个月的宝宝也会存在较大的发展差异,所以应将小月龄宝宝的跨度缩小,提高个体动作指导和训练的有效性。

2.3 合理选择亲子课程内容

一般亲子课程中我们都运用模块式亲子方案,我们也进行过主题形式的亲子方案,在进行课程选择时我注意以下几点:①课程环节的动静交替,时间分配有主次(区域活动时间最长、下来依次是体能训练、集体活动等)。②将亲子操或亲子音乐放在第二个环节,形成固定模式,每次活动这一环节必备:其一,音乐愉悦宝宝情绪的媒介,宝宝都爱听音乐,乐于参与的;其二,欢快的音乐活动可以带动宝宝较快的融人亲子课程的氛围之巾,与教师建立愉快的情感体验;其三,也带动了爸爸妈妈的参与,使他们更好的在以下环节中与教师形成默契的配合。另外,这一环节可以以复习内容的形式出现,大月龄的亲子操可以两三次换一个新的,小月龄的宝宝可以三四次换一新内容,这样,一方面给宝宝们反复巩固熟悉的机会,使他们的动作不断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减轻这一环节教师选择内容的压力。在课程环节里小月龄阶段的课程还可以参差亲子咨询这个环节,亲子活动要提升对家长的教育现念的引导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帮助,将家长感兴趣的、宝宝近阶段在动作、情感、生理等方面可能出现的一些现象及问题提出与家长

讨论,也可有家长提出困惑让大家进行讨论,例如:宝宝用什么尿片、抹什么香好?是不是越贵,品牌的越好?宝宝不愿意爬是什么原因?是不是越早学会走越好?通过亲子咨询,帮助家长建立一些科学育儿教育观念和方法,也是提高亲子教师向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丽莎.对0-3岁婴幼儿早教亲自课程实践活动的初探[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7).

[2] 屠纲.亲子早教,给孩子一个快乐的起点[J].新课程·教师.2011(9).

[3] 白芸.赵景辉.0岁-3岁亲子教育机构教师课程理念的调查研究[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0(2).

[4] 江琳.试论亲子园课程生活化的依据及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3).

亲子课程范文第10篇

我们的1+x亲子活动课程既是为孩子设计的,也是为家长设计的。希望可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和家长的需要。研究发现:当儿童与一个富有知识而且值得信赖的成人一起兴致勃勃地学习的时候,他的学习效率是最高的。在婴幼儿阶段,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和玩伴。所以,我们提倡家长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玩在一起,学在一起,乐在一起,假如在专业的早教人员的指导和组织下,有一定数量的宝宝和家长共同参与,进行这样有针对性的亲子活动将发挥更好的教育与交流、提高的效果。

一、1+x亲子活动课程设计理念

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亲子教育与传统教育有很多的不同。它由过去以教育子女为主,转向以父母自我教育为主;由父母权威管教形式转向以关注和引导子女的发展为主;由单一的家长角色转为老师、朋友、同伴等多种角色;教育方式也由家长一味训斥转为在参与游戏中给子女以关怀、发展和教育,为其人格完善奠定基础。亲子教育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深化和发展,是一种特殊的早期教育和社会教育。我们通过亲子活动课程宣传和推动家长关注教育,有效的开展教育。

1的意思是一套适宜小年龄段孩子和家长参与的综合益智类课程。目前,已经设计和实践的课程涉及到0.5-1岁点点班,1-1.5岁丁丁班,1.5-2岁豆豆班,2-2.5岁芽芽班四个阶段。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发展得很快,而且发展的侧重点不同,所以我们的课程是既有连续性又有各自特点的。

X的意思是适合2-6岁孩子和家长参与的特色类课程,目前已设计和实践的有音乐、早期阅读、美术、舞蹈、手工。所有活动的设计都同时关注孩子、家长两个群体的不同需要,可以让6岁之前的孩子和家长有学习和活动的场所,得到专业教师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领。

以单次的亲子早期阅读活动表为例,可以看出活动中不仅有孩子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家长学习的内容。一周一次的活动可以不断地引领家长在学习了相关的本领之后,在家庭中实践和延伸。

二、亲子活动的特点和要旨

1.指导性:亲子教师不仅是孩子的老师也是家长的老师。为什么要学音乐,怎样学音乐都是家长们需要学习和思考的问题。音乐活动中,教师不仅把适宜的音乐素材带给孩子和家长而且还要教会家长如何运用,举一反三。我们都会向家长发放相关的育儿资料,力图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并且更新教育观念。在亲子活动中,还通过指导家长和孩子共同游戏和交流,提高家长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适宜性: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需要和特点,我们必须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发展需要的目标。目前我们设计了2-3岁,3-4岁的亲子音乐活动,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不一样,在内容、时间和形式上都有不同考虑和安排。

3.互动性:一次亲子活动中,我们要注意到多方的互动,有家长和孩子之间,有组织者与家长之间,有组织者与孩子之间还有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各个方面都要关注,保证交流的和谐与畅通。有了这种良好的互动,家长们体会到参加这样的亲子活动,不仅智力上体力上得到锻炼,而且自己和孩子都特别的愉快。

4.启蒙性:幼儿园的亲子音乐活动设计强调启蒙性,即以培养兴趣为主,培养技能为辅。虽然在活动设计中我们很关注活动的专业性,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更加关注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每期12次的活动,孩子们喜欢上了音乐,然后再参与歌唱或者乐器的学习将十分的顺畅。

三、活动场地及区域的划分

1.考虑室内与室外。

一般来说,亲子活动大多安排在室内进行,组织者必须充分的考虑到室内温度,通风情况和安全的因素。在天气好气温适宜的时候也可以将活动安排在户外。宝宝可以接触到的东西都是一个新鲜的刺激,在这个年龄阶段,宝宝是十分好奇也是颇具探索精神的,我们应该创设条件让宝宝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充分地被激发和调动。

2.考虑集体与个别。

单次的亲子活动组织形式要多样,既要考虑的个体的需要,也要开始逐步的形成群体的意识。我们每次活动中参与的宝宝不超过8人,既安排集体互动的环节也安排个别学习游戏的环节,因此在区域的划分时,教师也要考虑到活动的便利,划分出适合集体和适合个别活动的不同区域。

3.考虑宜静与宜动。

对年幼的宝宝来说,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很短暂的,也是非常容易疲劳的。所以,一定要遵循动静交替的原则,在区域上也划分出适宜动和适宜安静活动的区域,这样宝宝们之间也不会相互影响,可以在活动时间内充分地体验、感受,并保证安全、高效。

四、体会和思考

1.活动设计把握科学和专业的标尺。

在课程的准备阶段我们就意识到,要想让孩子受益,家长收益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把握科学和专业的标尺。实践也证明,把握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学习的效果就好,学习的效率就高。特别是特长类的亲子课程,我们强调活动设计的专业性。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选择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在平时也非常注意专业的学习和提高。

2.共同参与是核心,共同成长是目标。

有亲、有子,共同参与的活动才叫亲子活动。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很多的父母既意识到早教的重要,又因为这样的那样的原因很少和孩子在一起互动。有很多的孩子实际是有长辈和保姆在履行教育义务的,这样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提倡亲子教育就是要强调父母实施教育和亲情互动的重要性。有一位家长这样写到:“非常难忘那些和宝宝共同参与亲子活动的快乐时光。”为什么会觉得快乐和难忘呢?在生活这种愿望的达成并不是很难的,让爸爸妈妈走进和宝宝共同学习的课堂,会让生活增添很多的色彩和重量。这是宝宝需要的,也是爸爸妈妈需要的。

3.营造互动交流的平台。

上一篇:c语言课程范文 下一篇:数据库课程设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