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5 10:15:35

七颗钻石教案范文第1篇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2个多音字钻,倒)及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3.了解水罐的四次变化原因,感受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体会有爱才有幸福。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哪些变化.

2、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心型书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浩瀚的宇宙总是给我们一种神秘感,让我们对它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当我们看到那皎洁的月亮,你会想到什么神话故事呢?那么夜空中美丽的银河,又让你联想到什么呢?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都不存在,但我们依然为这些美丽的传说而着迷。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走近耀眼的大熊星座,了解一下它的来历,你们愿意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吧!(板书,指出钻是多音字)

二、读题质疑

1、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三、创设情境

1、看动画,听故事(不用录音,配乐教师讲故事)

2、交流: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吗?

四、初读课文

1、提要求自由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有不认识的字可以求助生字表,或者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2、根据读书三个层次自测,分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读音、听感情,然后评价。

3、读好词语

4、读关键句子、排列句子顺序

五、再读课文

1、我们把这些词语和长句子读得这么好,那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要做到正确、流利应该不难了吧?(对)嗯,老师绝对相信你们的能力。所以这次读书我把难度提高了一点:请你快速读课文并思考小姑娘与七颗钻石有什么关系呢?

2、交流:为什么说小姑娘的心像钻石一样闪亮呢?你能用读书的方法来告诉大家吗?

六、细读课文

1、随机指导学生读2、3、5自然段

2、教学第一自然段:这一切都发生在什么时候啊?用读书的方法告诉大家。

(1)抓住重点词进行字词教学

3、引出第六自然段:在那么一场旱灾里,我们认识了这位小姑娘,她的心像钻石那么透亮,故事里说:“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

六、填空小结

很久很久以前,()发生了(),一个小姑娘虽然自己(),但还是把水(),小姑娘的心就像()。

七、指导写字:银(动画展示,学生临描)

八、课后作业:

1、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把故事情节画成几幅连环画,并在下面用文字作简单说明

第二课时

一、读题导入

二、来当导演:

1、如果你是导演,要拍好这个故事,你认为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谁?最重要的道具该是什么?简单说明理由

2、速读课文并思考:小姑娘的水罐有什么特点?它发生了几次变化?

3、交流

4、看画面回顾主要情节,说说最令自己感动的情节是哪一个,说明理由。

三、我来当演员

1、每一小组选择最喜欢的情节,反复朗读后进行表演。

2、表演交流,评点感悟

3、思考:什么让小女孩的水罐变得如此神奇呢?

四、小结:同学们通过当小导演和小演员,深刻地体会到了小姑娘有一颗像钻石一样的心,并故事中明白了爱是帮助,爱是互相关心,爱是一种行动,当我们拥有爱心的时候,就会感受幸福,拥有快乐。

五、课后作业

a)制作一张爱心卡送给你想关心的人

七颗钻石教案范文第2篇

学习目标

1.认识“竟、匆”等几个生字,会写“渴、罐”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钻石、水罐,喜出望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1.能够表现课文第一段内容的课件。

2.课文插图和生词卡片。

3.随文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谁来说一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2.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尽可能地展开各种想象,并说明理由。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

同学们的猜想都有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自读课文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设计方式,保证每个组员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个人默读,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一想为什么。

3.小组讨论故事中的神奇之处及原因。

全班交流

1.请各小组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学习的第一题,即是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可以派出代表拿生词卡片当小老师教读全班同学,或组员接读课文,或请老师和其他同学指定一生读某个自然段)

2.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及神奇的原因,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

学生认为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几点,关于神奇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到爱的力量,如:

a.“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干旱,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大河边、小溪旁、山泉下,可哪儿都没有水,她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上天被她的孝心感动了,给了她一罐水。

(教师板书:孝心感天)

b.“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水罐掉在地上应该是洒水或摔坏罐子,可现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呀。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还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

c.“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水罐由木头变成银的,实在是神奇!在那样干渴的情况下,母亲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儿,救了小狗一条命。小姑娘真的把动物当作了朋友,她的爱心又一次感动了上天,才有神奇的事发生。

(教师板书:爱心如银)

d.“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水罐由木做的变成银的,又变成金做的,神奇极了。母亲又渴又生着病,她多么需要这罐生命之水,可为了孩子,她放弃了水,也就放弃了生命,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教师板书:母爱似金)

e.“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水罐里能跳出钻石,能涌出救活万物的生命之水,七颗钻石能变成星星,真是神奇极了!小姑娘已经干渴到了极点,当她也忍不住要喝母亲让给自己的水时,却又强忍住渴,把水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种对陌生人的同情与爱,使天地为之动容,他们获得了水,还拥有了七颗星星。

(教师板书:爱心感动天地)

有感情朗读

1.自己选读认为这个故事最为神奇的段落。

2.我们来进行神奇故事接龙:老师读第1自然段,然后同学们自愿接读后面的段落。

第二课时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

读读写写

焦渴而死清澈新鲜劳累竟然哀伤舔水反正

涌出喜出望外匆匆忙忙递给忍住凑上去咽唾沫

续编故事

1.(出示插图)同学们,《七颗钻石》这个故事太神奇了,仅一夜之间,这个木头水罐就在孝心、爱心、慈母心、同情心的感动下,变成了银的、金的,又跳出七颗钻石,变成星星,涌出生命之水。让我们认真观察图画,来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让它更美好,好吗?

2.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也可以共同合作编故事。

3.指名学生说自己编的故事,教师注意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点拨。

(如,七颗星星在空中闪闪发光,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辉。小姑娘把水罐轻轻地放在地上,清澈新鲜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很快成了一条小溪。溪水流进了大河,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滋润,裂开的口子愈合了,旱倒的草木庄稼又站了起来,树木重新长出绿叶,各种动物有了水有了食物,又活跃起来了。世界重新变得生机勃勃。人们走出家门,痛快地在小溪里取水喝,人们望着小女孩、母亲、过路人和那条在他们身边蹦来跳去的小狗明白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随文阅读

比较一下这篇文章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星星银元

从前有个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她无依无靠,四处流浪。除了身上的衣服和好心人送的面包外,一无所有,但她非常虔诚和善良。

一次,她在野外遇到一个乞讨的穷人,就把手中的面包全部给了他。穷人感激地说:“你是个好心人,一定会有好报的!”往前走了没多久,又遇到一个小男孩光着头在哭。风呼呼地刮着,小女孩取下自己的帽子给了他。小男孩戴上帽子后,立刻不哭了。小女孩又往前走了一会儿,她看见一个小孩子没穿外套,在风中冻得直发抖,她又脱下自己的外套给他穿上。小孩子说:“姐姐,你真是一个好人。”再走一会儿,小女孩又看到一个没穿上衣的穷苦人蜷缩在一块石头后面,冻得发紫的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小女孩心想:这人太可怜了,反正我还有一条裙子,就把衬衫给他吧。于是毫不犹豫地把衬衫给了他。

天渐渐地黑了,她来到一片森林。这时又有一个小孩子请求小女孩把裙子给他。小女孩为难了,但她又一想:反正天已经黑了,谁也看不到我没穿衣服。于是,她又把裙子给了小孩。

当她一无所有地站在森林里时,突然天上的星星哭了,它们纷纷落下来,一些落在小女孩的身上,小女孩马上有了一套缀着金线的裙子。而落在地上的变成了亮晶晶的银币。小女孩把银币分给了穷苦人。

七颗钻石教案范文第3篇

《19.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竟、匆”等几个生字,会写“渴、罐”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钻石、水罐,喜出望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1.能够表现课文第一段内容的课件。

2.课文插图和生词卡片。

3.随文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谁来说一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2.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尽可能地展开各种想象,并说明理由。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

同学们的猜想都有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自读课文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设计方式,保证每个组员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个人默读,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一想为什么。

3.小组讨论故事中的神奇之处及原因。

全班交流

1.请各小组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学习的第一题,即是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可以派出代表拿生词卡片当小老师教读全班同学,或组员接读课文,或请老师和其他同学指定一生读某个自然段)

2.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及神奇的原因,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

学生认为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几点,关于神奇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到爱的力量,如:

a.“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干旱,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大河边、小溪旁、山泉下,可哪儿都没有水,她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上天被她的孝心感动了,给了她一罐水。

(教师板书:孝心感天)

b.“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水罐掉在地上应该是洒水或摔坏罐子,可现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呀。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还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

c.“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水罐由木头变成银的,实在是神奇!在那样干渴的情况下,母亲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儿,救了小狗一条命。小姑娘真的把动物当作了朋友,她的爱心又一次感动了上天,才有神奇的事发生。

(教师板书:爱心如银)

d.“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水罐由木做的变成银的,又变成金做的,神奇极了。母亲又渴又生着病,她多么需要这罐生命之水,可为了孩子,她放弃了水,也就放弃了生命,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教师板书:母爱似金)

e.“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水罐里能跳出钻石,能涌出救活万物的生命之水,七颗钻石能变成星星,真是神奇极了!小姑娘已经干渴到了极点,当她也忍不住要喝母亲让给自己的水时,却又强忍住渴,把水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种对陌生人的同情与爱,使天地为之动容,他们获得了水,还拥有了七颗星星。

(教师板书:爱心感动天地)

有感情朗读

1.自己选读认为这个故事最为神奇的段落。

2.我们来进行神奇故事接龙:老师读第1自然段,然后同学们自愿接读后面的段落。

第二课时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

读读写写

焦渴而死清澈新鲜劳累竟然哀伤舔水反正

涌出喜出望外匆匆忙忙递给忍住凑上去咽唾沫

续编故事

1.(出示插图)同学们,《七颗钻石》这个故事太神奇了,仅一夜之间,这个木头水罐就在孝心、爱心、慈母心、同情心的感动下,变成了银的、金的,又跳出七颗钻石,变成星星,涌出生命之水。让我们认真观察图画,来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让它更美好,好吗?

2.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也可以共同合作编故事。

3.指名学生说自己编的故事,教师注意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点拨。

(如,七颗星星在空中闪闪发光,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辉。小姑娘把水罐轻轻地放在地上,清澈新鲜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很快成了一条小溪。溪水流进了大河,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滋润,裂开的口子愈合了,旱倒的草木庄稼又站了起来,树木重新长出绿叶,各种动物有了水有了食物,又活跃起来了。世界重新变得生机勃勃。人们走出家门,痛快地在小溪里取水喝,人们望着小女孩、母亲、过路人和那条在他们身边蹦来跳去的小狗明白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随文阅读

比较一下这篇文章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星星银元

从前有个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她无依无靠,四处流浪。除了身上的衣服和好心人送的面包外,一无所有,但她非常虔诚和善良。

一次,她在野外遇到一个乞讨的穷人,就把手中的面包全部给了他。穷人感激地说:“你是个好心人,一定会有好报的!”往前走了没多久,又遇到一个小男孩光着头在哭。风呼呼地刮着,小女孩取下自己的帽子给了他。小男孩戴上帽子后,立刻不哭了。小女孩又往前走了一会儿,她看见一个小孩子没穿外套,在风中冻得直发抖,她又脱下自己的外套给他穿上。小孩子说:“姐姐,你真是一个好人。”再走一会儿,小女孩又看到一个没穿上衣的穷苦人蜷缩在一块石头后面,冻得发紫的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小女孩心想:这人太可怜了,反正我还有一条裙子,就把衬衫给他吧。于是毫不犹豫地把衬衫给了他。

天渐渐地黑了,她来到一片森林。这时又有一个小孩子请求小女孩把裙子给他。小女孩为难了,但她又一想:反正天已经黑了,谁也看不到我没穿衣服。于是,她又把裙子给了小孩。

当她一无所有地站在森林里时,突然天上的星星哭了,它们纷纷落下来,一些落在小女孩的身上,小女孩马上有了一套缀着金线的裙子。而落在地上的变成了亮晶晶的银币。小女孩把银币分给了穷苦人。

七颗钻石教案范文第4篇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故事叙述的是:有一年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历尽艰辛得来的水,自己没喝一口,却让给了小动物,让给了路人。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故事虽然短小,却给人以强有力的心灵震撼,她昭示人们:爱心是永恒的,无私广博的爱能创造奇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会让他们感受到无穷乐趣;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会让孩子感到可亲可敬;细腻传神的语言描述,会让孩子感受语言的魅力;而真挚感人的情感,又会让孩子受到心灵的洗礼。

基于课文丰富的情感内涵和鲜明的语言风格,我以水罐的变化和小姑娘的表现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体会爱心及爱心的神奇力量是一个重点。于此同时,引导学生感知童话故事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

二、教学设计及意图

(一)初步感受水的重要,为下文感受小姑娘的爱打下基础

在课文的一开头,我边播放幻灯片边叙说大旱灾给人们造成的危害,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大旱天气的恶劣,以及人们对水的渴望,水在此时意味着生命之水。

在第一课时中,我就让学生自己到课文中找出认为神奇之处,然后在研读课文时紧紧抓住为什么神奇这个重点问题进行解决。

(二)精读品味,培养学生语感

第二至第五段是课文的重点。阅读这一部分时,学生已经找出了文中描写水罐变化和小姑娘表现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阅读课文,去感受人物的特点,感受语言的内涵。接着,通过朗读来展示阅读成果,紧扣文中关键词进行体会,如“喜出望外”、“赶紧”、“跑去”、“哀哀地尖叫”、“再也忍不住了”等,想象当时的情景,使学生入情入境,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感受母女俩无私广博的爱心。

(三)审美表达,深化情感感悟

这篇课文正如一泓清泉,合乎美的规律,而语言的形象美、语言的艺术美是有机的统一体。课文中有许多空白处,留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我想创设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借助文本,进入美的境界,在听说读写中深化课文情感的感悟,逐步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七颗钻石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细读文本 审美愉悦 爱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16

教授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很多年,原来仅仅解读出“爱”字便觉得实现了教学目标,逐渐对于在初中课文中安排简单的童话作品颇为腹诽,今年与同组老师一起进行精细化备课的过程中,沉入文本,方咂摸透了这篇文章,体会到备课过程中细读文本的重要意义。

一、静心涵泳,语悟其神

纵观网络环境下教师的备课,几乎都是这样的流程:匆匆看一下文章,网上搜罗教案和课件,然后拼拼凑凑、剪剪贴贴成为自己的教案,立马忙着做课件,成形教学。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要上好阅读课,细读文本是基础。文本细读的起点必然是文章的语言。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是细读文本的必要过程。

如在分析文中第一小节:“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无疑因为缺水,动物植物甚至人几乎都面临死亡。”这里笔者提醒学生关注一处细节:河流和水井是并列的,但能否调换它们的顺序?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草木丛林、许多人及动物的关系,强调旱灾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给学生以人文感悟。

二、宏观细节,尊路识真

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果仅仅解读为“爱”的话就会令阅读者产生重复选材的困惑。事实上仔细分析水罐的几次变化,可以发现木罐变为银罐作者肯定的是救助弱小的善良;银罐变为金罐赞颂超越生命的无私;金罐中跳出钻石讴歌奉献大爱的纯洁。这几次的变化实际上存在着作者对不同程度的“爱”的解读。绝大部分的文章,思想和倾向大多渗透和体现在文章的整体中,即通常所说的“寓论断于叙事”“寓观点于事实”“寓想象于形象”“寓感情于画面”,所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应当在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细读文本,从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中揭示含义,把知识语言、文字语言变成心灵语言、智力语言,语文教学方能有意识地、有方向地、有技巧地以“艺术训练”来代替“重复劳作”。高屋建瓴式的宏观认知建立在细节化的有意识咀嚼中,两者有机结合方能找准文章的本真。

三、知人论世,方显风流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针对托尔斯泰的写作意图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因为爱,水罐里流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这水流势必流向每一寸土地,想象世界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请小组写下来展示,看哪组写得好。活动二:童话正是用夸张的情节和大胆的想象,寄予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所以那七颗钻石,最后升到了天上,变成了大熊星座。这完全符合童话的特征。但教师有个疑问,既然有了水,为什么还要设计这样一个结尾呢?多余了吧?

实际上托尔斯泰是一个主张道德自我修养的作家,因而在他的作品中会透露出对人性美的颂扬。在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中,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所以用流向每寸土地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来喻指爱的广博。爱心又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又像大熊星座有指引方向的指示作用,普照人间。

《七颗钻石》的创作正是托尔斯泰力求以“优美、简洁和质朴,主要是明白易懂”的创作,来表达他对道德自我修养的推崇的实证。文章不用“一罐水”而用“七颗钻石”做标题,用“钻石”和“星星”这些美好事物来象征纯洁的心灵,告诉人们爱可以永恒地指引方向,进而影响深远。

鲁迅先生说:“解读作品要顾及作者全人和作品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是精细化阅读的必要环节。

四、跳出文本,头脑风暴

“爱”的内涵何等丰富,在讲解了本文的写作缘由,引出爱的主题是永恒的,爱的内涵是博大的之后,提问学生:“你如果是作者,会向人们呼唤一种什么爱呢?”我们预设了很多答案,如“承担”“包容”“理解”等。事实证明,经历了前面的分析,学生对于每一个“爱”都理解得很深刻,整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地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体会了爱,得到了道德修养的自我提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蝶变。这就是语文人文价值的最佳体现吧。这样的活动来自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同时又高于一般的高度,刷新了学生阅读的高度。

七颗钻石教案范文第6篇

为让学生更好的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要关心别人,用爱心更好地对待生活。对教案我做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又课堂我做了一次又一次的调整。但到最后仍然以失败告终,想着自己的努力、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心中真是万分难受,但冷静下来细细一想,终于明白,最终让课失败的原因。

教学片断一:

通过昨天对课文的朗读,我们知道第二自然段开始讲一个小姑娘给她生病妈妈找水喝,拿着一个什么?(板书 空水罐)但这个水罐在接下去的故事中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我们上节课已经把那四句话找出来了。谁来读读。

(板书 装满水银水罐金水罐七颗钻石)

看来这个水罐太怎么样了?(神奇)那你感觉到这样事情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吗?老师猜想一定是有一个什么人,他对水罐施了魔法,在一旁帮着这个小姑娘,才让这个水罐一次又一次的变化,你们说老师说得有道理吗?咱们给这个故事添加一个人物,那是谁?(哈里波特、神仙、小仙女、天神、上帝)

现在你们就是哈里波特,那么是什么促使你们去帮助那个小姑娘的呢?也就是说你们被她的什么行为感动了呢?

抓住重点词、句按顺序逐一学习各部分内容:

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学完这一部分后总结学法);

小姑娘对小狗的爱;

母亲对小姑娘的爱;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你们这些哈时波特把银水罐变成金水罐的?听老师讲一个故事。(音乐 小姑娘抱着一罐清水翻山越岭,终于回到了家,母亲已经奄奄一息,小姑娘一进家门便喊:"妈妈,妈妈!我回来了,你看我找到清清的水了,妈妈,快张张嘴,让女儿喂你一口水吧!"听到女儿的呼唤,母亲勉强的睁开了沉重的眼睛,露出了一丝慈爱的笑容说:"我反正快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这一次你们是被谁感动的?(是小姑娘的母亲)是呀!在这样的大旱灾,在母亲的眼里,自己的孩子的生命、健康胜过一切,于是母亲选择了死亡,把水给了自己的女儿喝,你看!多了不起的母亲啊!

小姑娘对过路人的爱。

片断二: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我们知道第二自然段开始讲一个小姑娘给她生病妈妈找水喝,她拿着一个什么?(板书 空水罐)那么课文最后这个空水罐变成了什么?(七颗钻石)板书 空水罐----- 七颗钻石

此时,在老师的脑海中有一个大大的问号,谁来猜,老师脑中的大问号是什么?(是什么让空水罐变成七颗钻石的呢?)

对呀!那么到底是什么使空水罐变成七颗钻石的呢?(是爱)哦!这么快明白了,那么是谁对谁的爱呢?来!翻开书本,让我们自由读读课文2、3自然段。

交流。总结出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小姑娘对小狗的爱,小姑娘对过路人的爱,母爱。那么,在这些爱中哪一部分爱是让你最感动的呢?依照学生的选择学习各部分爱。(第一部分重点讲解,并总结出学法)

(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小姑娘对小狗的爱、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小姑娘对过路人的爱)

以上两个片断都是对课文二、三自然段的教学设计,上完第一个片断的教学学校老师给我的意见都是教学太死板,学生还是被你老师牵着鼻子走,你老师说到哪儿学生就得学到哪儿?感觉还是"一问一答"式的,没什么新异,细想也有道理,因为在自己备课的过程中也曾经想到过这些问题。于是就有了第二个片断的教学,在让学生有第一课时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于这两个自然段的教学我就把选择"爱"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选择最让他们感动的"爱"先学,整堂课下来,果然课堂氛围浓厚,学生学得兴味盎然,自己教得也是轻松自如。(虽然学生选得也是按照书上的顺序学的)一堂课下来,得到了同事们的好评。

于是自己就定稿,比赛中决定按照第二个片断的教案去教学。或许问题就是出在学生正好是按照书上的顺序学这里,对于不按顺序学会不会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产生影响我也没有太多的去考虑,在四小比赛的那一在,学生们选得是选感受"小姑娘对小狗的爱",接着去感受"小姑娘对过路人的爱",然后去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最后再去体会"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在课堂中问题就发生了,当学生学"小姑娘对小狗的爱"这部分内容时,书中是这样写得"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由于学生没有深刻的去体会去前一部分内容,所以,学生在学这部分内容时觉得很肤浅,为什么这小姑娘只给小狗那么一点水,因为前面没有学,学生就不明白这"一点水"是小姑娘当时她自己都舍不得喝,自己都舍不得喝的水,但此时却给了小狗喝,足可以说明小姑娘对小狗的这种"关爱"……就这样,整个教学产生了一个恶性的循环,学生在对于每一个"爱"都理解的不刻深,整堂课下来,我成了舞台上的表演者,而我的学生们成了忠实的观众,却根本不能从字里行间里真正的去感悟、体会爱,只能被我"拖"着走!

七颗钻石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简单 《七颗钻石》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新的课程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意在引领我们广大老师通过教学模式的实施,快速走进新课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多年的一线实践,我觉得不管哪种课堂,只有做到“简单”、“实用”才可能成就自己的高效课堂。

一.教案的简单、实用

应当看到,当前的课堂,教师的教学任务好像是甩了“包袱”变轻松了,但实际上是更重了,因为课前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课中的顺利与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课前的准备工作是课堂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正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前准备“简单”、“实用”的教案尤为重要。编好教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读人,即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爱好、生活经验、“学力”水平、思维特征、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跳起来摘桃子的“弹跳能力”、课堂即时情绪等等。只有读好“人”,才能在备课和上课时最大限度的关注每一位学生。

读书,即充分了解教材。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思想方法、重点难点、所处地位、薄弱环节等。

只有做到“胸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根据实际去编写“实用”的教案,才会使课堂顺利、热烈而有效。

编写实用的教案,要能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同学:对于基础差的同学,要给他们设计出相应的过渡环节,这样在上课时他们就能跟上老师的步伐;对于那些活跃且反应快的学生,就可以设计一些探讨的问题,来让他们一展手脚,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展示机会,看到自己的优点,获得成就感。

教案的编写还要有创意。所谓创意就是“充满新意的、有个性的、带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构想,就是准备实施教学的新点子、新角度、新思路、新策划。”教学创意讲究“新”、“简”、“实”、“活”。如在教《七颗钻石》一课时可把这一课教学创意定义为:集体训练。这一课的教学共分为三个板块:读的训练、把握课文内容的训练、品读课文的训练。

二.课堂训练的简单、实用

在教学《七颗钻石》一课时,在教学中进行了几个大板块的训练,简单易学、实效高,。

第一板块:读的训练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用讲故事的语调自由读第二段。

3.用讲故事的语调自由读第三段。(老师问:是不是还应该加点东西上去?当时老师很有感情地读了本段的第一句话。顿时学生的朗读热情一下被激发,个个读得很投入。在朗读展示环节,发现学生读得十分精彩,上面的三步朗读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样一路走下来,学生个个能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了。同样是指导读课文,老师加了个“用讲故事的语调来读”便让学生感到新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加上老师的具体指导,效果出奇得好。

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形式和文学内容的最好融合,既是对语言的积累,又能引发学生对文学内容的思考。

读好课文,有了解决一些问题的基础,接着又进行了第二板块的训练。

第二板块:把握课文内容的训练

出示训练要求(一):

1.概说故事的内容。

2.概说故事的主人公。

3.从童话特点的角度概说课文。

4.概说这个故事的意义。

这几个问题是对文学内容和主旨的领悟,由浅入深,角度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温馨、愉悦的气氛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新课标倡导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同其他教育教学思想的贯彻一样,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因而,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当中,真诚地和学生探讨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倾听并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教师应面带微笑地走进一个个小组,鼓励学生把握机会来积极地表现自己,而不应使学生因为教师的到来而有所顾忌,影响原本正常的学习秩序。

在小组合作中,“倾听”这一方式尤为重要,教师要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要一边听一边想,特别是要把别人的发言与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边听别人的发言边做记录,同时准备自己的发言。要善于动脑筋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展开争论和辩论,有时甚至可以跨组谈论。只要对解决问题有益的方式和行为都是允许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以平和的、心存感激的心态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不断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习在别人的启发下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出示活动要求(二):

话题一:开头不写第一段不行吗?

话题二:故事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

话题三:文中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

话题四:结尾处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

这篇简单的童话故事,处处都体现写作的技巧,通过以上四个话题,以文本为中介,在学生和习作之间建起一座多维、有效的桥梁,使课堂“鲜活”起来,以期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出示活动要求(三):

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想想小姑娘和其他村民以后的生活情况。

作品的艺术形式要求精练含蓄,这就决定了作者对情节和意境往往不能作紧针密线,巨细无遗的抒写,总要给读者留下一些可借想象去补充的天地。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抓住这些“孔隙”启发学生用想象去补充,这样既收到读懂课文之利,又获得发展想象之益。

老师在课堂上要凭着自己扎实的阅读功底,做到对学生提到的问题了如指掌,对作品的分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真切的体会和感受,有高于学生之处,教学语言词汇丰富,感情真挚,能够开启学生的心窗,开阔学生的眼界,赢得学生的认可与尊重,能够在教学中与学生展开真正的交流和对话。此外,教师要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一个阅读的榜样,对学生阅读态度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高素质的教师实施的素质教育”。

这样,整堂课简单、明了、好上。一位专家曾说过:好的创意能够让人一眼看出他的简明,于是可用、有用。创意离开了“有用”二字,可能就只是“畅想”了。

三.教学媒体的简单、实用

课的简单、实用还体现在多媒体的应用上:少一点色彩,少一点画面。随着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越来越多的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被我们广大教师所喜爱,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然而在实际教学,特别是公开教学中,媒体辅助,特别是课件的泛滥已成为教学的一大痼疾。一节没有多媒体的公开课好像大家都没有见过,是否应用多媒体也成为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于是课件的画面越来越鲜活,声音越来越优美,设计越来越精确,环节越来越细腻。一堂课从开始到结束课件无处不在,取代了课本,代替了板书。不难想像,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跟着课件走,课件帮着学生学,人为地降低思维要求,只要学生仔细观察,知识形成的过程清清楚楚,还谈何探究,还谈何促进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更让人尴尬的是,有的教师因计算机操作不熟悉,造成课件中途无法运行,只好配个“助教”,此时班上的学生便闹开了,刚刚调整好的积极状态也随之消散了。不可否认,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当下的新课堂创设起着不容置疑的作用。但这种作用要用在点子上,不能只顾外表,不注重实效。使用现代化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屏幕不能完全代替黑板,教师只有把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没有多媒体,我们仍可以上一堂成功的教学课。

正因为这样的课堂中有着浓浓的语文味,学生有着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强烈愿望,因而跃跃欲试,这样的课堂是最具活力的,这样的课堂怎会不让学生着迷呢!

“简简单单教语文”,简单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高境界,让我们记住“繁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正是这简单的课堂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七颗钻石教案范文第8篇

1 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1.1 要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以往的教学,教师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策略的实施,关注的往往是少数学习较好的学生,人为地拉大了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面向全体,关注个别,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对不同梯度的问题要选择不同的学生来回答,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可能,都能得到成功的愉悦。

1.2 要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我们要求教师无论是课前的布置学生预习,还是课上的教学,都要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如对字、词的积累,以往教师常用整齐划一的方法。而现在,更多的教师则采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积累课上汇报的方法,效果很好。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扭转教师过多地讲解和带有强迫性地要求学生接受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通过自主、合作,达到消化理解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得以体现。这里我们要求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因为只有相信学生才能放开手脚。同时也强调教师的引领作用,注重“习惯”的培养。

1.3 要鼓励倡导学生的质疑、探究精神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遵循一个原则,即“求同存异”。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要求教师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2 浓化“语文味”

教学中,有些课听着不错,很有新课改的精神,但却上得不像语文课。无论新课改怎样改,怎样变,语文课的特点不能被弱化,“语文味”不能被淡化。不让学生去品位语言,不让学生去朗读课文,不去培养学生的语感,只是让学生去讨论课文内容所提示的一些问题,结果将语文课上成了常识课,甚至上成了政治课、地理课,这都是不对的。如有的教师讲《明天不封阳台》,只是提出了一些问题:“作者对封阳台的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变化?作者想到了什么?联系课文或实际讨论人类有哪些不珍爱自然的行为?结果怎样?”整堂课没有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理解,如此来教学这样一篇语言和人文色彩俱佳的文章,未免失之偏颇。另有造成语文课堂语文味不浓的原因是,课堂缺乏一种意味和粒度,课看上去讲得不错,但是过于肤浅,这跟教师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有关。也就是说由于教师的文化修养不够,在引导学生透过文章的情景和画面去欣赏文章的美时,对文本缺少一种人文性的理解和把握。我们认为,要浓化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语言教学要强化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抓住语言,就抓住了根本。本固则课兴。语言教学不仅要掌握“死”知识(标点、字、词、句、篇等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习得、运用语言能力。让学生钻到课文里,结合语境感悟、品味、揣摩、积累语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语言的妙处,逐步学会用“死知识”表情达意的技巧。

2.2 朗读训练要注重

朗读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理解文意的有效手段。为此我们要求教师不仅要通晓朗读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朗读能力,熟悉朗读的技巧,对学生能科学指导,在“读通文气、读懂文意、读出文味”的要求下做到“读人使人如见其人,读声使人如闻其声,读景使人如临其景,读事使人如临其事”的效果,使课堂真正做到书声琅琅,充满真情。

2.3 教学设计要开放

课改实验中,大多数教师仍将自己封闭在设计好的教案中,课堂上千方百计地完成“设计”,把学生的思维方向限制在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框架之内。如有的教师讲《七颗钻石》一课,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让七颗钻石变成七颗普照大地的明星?”学生有的答“是为了让世间充满爱”;有的答“是为了让人人都充满爱心”;还有的答“希望让爱心充满大地”。可是这位教师对这些回答都不够满意。他一直在引导着学生往自己的标准答案上靠,让学生“在想想看”,直到最后学生也没有答出标准答案,他只好自己上阵了。他说:“七颗钻石是由小姑娘的爱心而来,那它即是爱心的象征,作者是想让爱心充满大地,让爱心充满人间。”这就是有人已经总结出来的“请君入瓮”的教学法。这样,就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七颗钻石教案范文第9篇

一、教师精心预设,构建生成基础

和谐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要精心预设,为构建动态的生成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深入细致地解读要学习的课文。可以说,每一篇文章在教学中都有很多生成的机会,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对文章阅读后的反应是多元化的,而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包括历史、社会、情感、写作手法等在内的生成因素。如果教师透彻地研究课文,把握生成的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就会随机妙用,得心应手。

例如,在执教《人琴俱亡》时,通过深入地研读课文,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质疑,我作了三个方面的预设:第一,在课文第一段中,子猷听不到子敬的音信就认为他已经亡了,这是为什么?第二,子猷在听到子敬死了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失声痛哭?这样的表情似乎不太真实。第三,为什么“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由于我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质疑作了精心的预设,对动态的生成也作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做到了随缘妙用,得心应手。比如,当学生提出上述第二个问题时,我将精心剪辑合成的几部影视剧片段播放给学生观看,使学生明白了“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的道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中这些文字后面所蕴含的“大悲无泪”情感的理解,也使预设与生成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其次,教师在预设时,要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从初中语文课本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每一个单元都有各自教学的重点,在各个不同的学习阶段都有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每一篇课文时都要有基本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学到本学习阶段所应掌握的知识。比如,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金色年华)教学目标,就是通过作品中所展现的可爱的童年生活,使学生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珍惜金色年华;能够针对作品展开联想,形成自己的观点等。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导下,教学《十三岁的际遇》时,重点就是让学生简要地说明北大与作者的几次际遇;通过文章的内容来分析作者对北大深厚的情感;感受北大对作者深远的影响,教学预设就可以围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

二、灵活调控生成,随机变通预设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是无法预约的,它是一种即兴的创作,教师在重视预设的基础地位的前提下,还要关注生成的即时性,再完善的教案也无法阻挡不期而至的生成。因此,教师不要把精力完全用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中,还要善于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与学生之间展开有效的互动,在教学活动中不受制于预设,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随机妙用,及时调整预设。

例如,在教学《七颗钻石》时,一个学生突然提问:“为什么在那么干旱的天气中,只有一个小姑娘出去找水呢?”这个问题想象丰富奇特,捕捉到课堂教学中动态化的信息。为了让这个生成变得精彩生动,我调整了原先的预设,即兴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请通过自己的想象改编《七颗钻石》中间部分的内容。这一作业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各种版本的情节很快诞生了,有的改编成一个农夫也在离小姑娘不远处找水的情节;有的改编成小姑娘只身在海边祈求龙王降雨,以其善心感动龙王,普降甘霖的情节……学生的想象太丰富了,我就此引导学生将自己改编的内容与原文对照,使学生对童话的文本特点体悟更深。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教学反思应该从三个阶段进行,首先,针对预设与生成教学前的反思,把过去的生成设置在现在的预设内容中,使预设的内涵更加丰富;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反思,结合课堂实际情况对预设进行有效的完善和充实;再次,在课后的反思,要对教学进行总结分析,提炼出和谐、精彩的预设与生成,为今后的教学与改革积累宝贵的经验,以期让预设与生成相互协作、相互促进。预设与生成作为教学的一种措施与方式,要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有效结合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七颗钻石教案范文第10篇

一、要加强教学设计的开放性

课改实验中,大多数教师仍将自己封在设计好的教案中,把学生的思维方向限制在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框架之内。如,有的教师教学《七颗钻石》一课,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让七颗钻石变成七颗普照大地的明星?”学生有的答“让世间充满爱”,有的答“是为了让人人都充满爱”,还有的答“希望让爱心充满大地”。可是,这位教师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他一直是在引导着学生往自己的标准答案上靠,让学生“再想想看”,直到最后学生也没有答出标准答案,他只好自己上阵了。他说:“七颗钻石是由小姑娘的爱心而来,那它即是爱心的象征,作者是想让爱心充满大地,让爱心充满人间,”这就是有人总结出来的“请君入瓮”的教学方法,这样,就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其实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能够激发学生由产生的问题始以产生新问题终,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王国。所以教师要顺应学生的思维,多在激发和引导上下功夫,教师真正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与碰撞。因此,教学设计应该是开放性设计,课堂氛围、课堂空间也应是“开放”的。

二、要注意增强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在课改实验中,有些课听着不错,很有新课改的精神,但却上得不像语文课。无论新课改怎样改,怎样变,语文课的特点不能被弱化,“语文味儿”不能被淡化。不让学生去讨论课文的内容所提示的一些问题,甚至上成了政治课、地理课,这都是不对的。如,有的教师教学《明天不封阳台》,只是提出了一些问题:“作者对封阳台的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想到了什么?联系课文或实际讨论人类有哪些自然行为?结果怎样?”整堂课没有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理解,如此来教学这样一篇语言和人文色彩俱佳的文章,未免失之偏颇。另外,还有一个造成语文课“语文味儿”不浓的原因,就是课堂缺乏一种意味和力度,课看上去讲得不错,但是过于肤浅,这跟教师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有关。也就是说,由于教师的文化修养不够,在引导学生透过文章的情景和画面去欣赏文章的美时,对文本缺少一种人文性的理解和把握。要增强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儿”,一是可以通过读让学生感受语言,二是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感悟、品味语言。这里说的“教师引导”,是指教师必须告诉学生怎样去“感悟”,这是在更深层次上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厚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不断提高自己实施语文教育、陶冶学生人文情操的能力。就这一点讲,语文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三、要注意课堂教学的实效

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用了新颖、灵活的教学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课堂上小组讨论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它的优越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形式主义的倾向。最明显的表现是:教师提出问题,然后一声令下:“讨论!”学生就分组围成了一团,学生的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停止讨论!”于是学生的讨论声戛然而止,结果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只是在那里作“看客”,不能真正起到讨论的作用。所以真正的讨论,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切不可学生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只流于表面的形式。

上一篇:高中历史教案范文 下一篇:初中生物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