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15:05:58

慕课建设论文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外语教学;慕课(MOOCs);综述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国内音译为“慕课”或“幕课”,以下文中统称为慕课。自2008年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的Siemens George和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的Downes Stephen开设第一门MOOCs课程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以来,慕课迅速席卷全球,获得了高度关注和发展,在2012年出现井喷式发展,因此2012年被国际媒体称为“MOOC元年”。在国际慕课热潮的影响下,中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在2013年成立,目前已有70个成员单位,因此2013年被称为“中国的慕课元年”。慕课的诞生与发展对各个学科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语教学也不例外。而且慕课应用于外语教学具有天生优势,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外语界对慕课与外语教学结合的研究方兴未艾,学术论文不断涌现,但尚未出现系统回顾并分析我国外语教学中慕课相关研究的综述类论文(根据2016年12月1日在中国知网搜索的结果)。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外语教学中慕课相关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我们对近年来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章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思考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一、研究方法

我们选取中国最大、收录最全的学术文献网一中国知网作为数据库来源;在搜索关键词的选取上,一个是“MOOCs”这个国际通用的单词,另一个是中文译名“慕课”或是“幕课”,以这三个词分别与“英语”、“外语”配对;检索范围设定为“主题”,检索方式为“精确”,检索时间设置为从慕课开始出现的2008年至2016年;文献来源为期刊。我们首先进行初始搜索:“MOOCs”与“英语”配对的搜索结果为137条,“MOOCs”与“外语”配对的搜索结果为32条,“慕课”与“英语”配对的搜索结果为383条,“慕课”与“外语”配对的搜索结果为61条,“幕课”与“英语”配对的搜索结果为10条,“幕课”与“外语”配对的搜索结果为4条。随后我们仔细阅读所有文献,对其进行逐一核定,剔除重复的文献或是与本文选题相关度不大的文献,最终确定相关研究为论文281篇。我们运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我国外语教学中慕课相关研究统计与分析

(一)相关论文总体分析。经过检索发现,国内外语界将慕课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始于2013年,该年出现2篇论文。最早的学术论文为马武林、李晓江发表在《现代教育技术》2013年第11期的一篇名为“国际MOOCs课程对我国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的启示”的文章,该文从我国许多高校建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困难出发,提出借鉴国际MOOCs课程,建设我国大规模开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之后相关研究陆续出现,2014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为43篇。到了2015年,相关研究出现井喷式急剧增长,论文数量激增至207篇。截止到2016年12月,已出现论文29篇。鉴于学术的滞后性,目前数据库显示的数据并不能及时代表已做出的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年及以后还会出现更多的相关研究。因此可以推断,相关研究呈迅速增长趋势。但从文章发表的期刊类别来看,仅有25篇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或CSSI期刊,仅占论文总数的8.9%。这说明相关研究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其中,马武林贡献的研究最多,达到5篇,占核心期刊论文总数的20%,分别载于外语电化教学、电化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外国语文等核心期刊。登载最多相关论文的核心期刊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外语电化教学》,都是4篇,占核心期刊论文总数16%。作为国内分别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将外语教学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权威期刊,《现代教育技术》与《外语电化教学》发挥了引介国外先进教育技术、拓宽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作用。

(二)相关论文研究方法。按照文秋芳、王立非的划分方法,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实证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我们根据上述划分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章进行逐一界定。统计结果显示,实证研究与非材料性研究的比例严重失调。实证研究的文章仅有8篇,仅占总数的2.8%,其中量化研究为5篇,占总数的1.7%,质化研究3篇,占总数的1.1%。其余的论文皆为非材料性研究,占97.2%,大多是对慕课进行介绍,论述慕课的理论基础,探讨慕课对我国外语教学的作用等。

(三)相关论文研究内容。根据廖传风对应用研究的分类,应用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由统计结果可知,目前的相关研究中,宏观研究占大多数,有229篇,占总数的81.5%。这些研究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出发,探讨慕课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我国外语教学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等,以此推动外语教学全面改革。微观研究涵盖了外语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包括专门用途英Z、写作、听力、口语、阅读、语法等,但各自所占的比例较小。

1.宏观研究。宏观研究的论文大多以“启示”、“探讨/初探”、“思考”为题,以整体视角审视慕课对于我国外语教学的必要性、可能性、可行性,并探讨慕课时代下外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如马武林、张晓鹏基于对慕课的介绍,探讨慕课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的启示。陈坚林探讨了大数据、慕课以及外语教学的关系,并指出慕课的诞生和发展给外语教学带来了挑战与发展机遇。

2.微观研究

(1)专门用途英语。在微观研究中,论文数量位列第一位的是“专门用途英语”,占总数的6.4%。慕课给我国大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如王守宏等借助以网络“慕课”为代表的F代信息技术,开展大学英语ESP教学模式,初步论证了此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水平提升的作用。

(2)写作。微观研究中名列第二的研究是写作教学,占总数的5%。如孙志娟,何芳从研究者及学习者角度体验英国雷丁大学提供的慕课一“大学英语写作指南”的学习,分析了该课程的优势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3)听、说。听力与口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分别为2.5%与1.8%,两者相加接近5%。作为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慕课显然可以在英语视听说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如王德志、袁考指出慕课在视听说教学中的优势,并提出发挥慕课作用的方法。

(四)相关论文研究对象

通过统计发现,相关论文的研究对象涵盖范围全面,既有讲授慕课的主体一教师,也有听取慕课的客体一学生。对教师的研究有30篇,占总数的10.6%,主要关注慕课给教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如何利用慕课促进教师发展。如程云艳指出,面对慕课带来的冲击,外语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提高外语教育技术素养,提升新范式下进行外语教学、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的能力。对学生的研究以高等院校学生为主,有251篇,占89.3%,其中对普通高校学生的研究最多,达到195篇,占总数的69.4%。排在第二位的是高职院校学生,达到43篇,占15.3%。艺术院校、独立学院、体育院校学生也有所涉及,分别是3篇、2篇、1篇,分别占1.1%、0.7%、0.4%。除了高等院校学生,相关研究也涉及基础教育院校,其中研究高中学生的有3篇,占1.1%、初中学生的2篇,占0.7%以及小学生2篇,占0.7%。

三、问题与思考

近年来国内外语界对慕课与我国外语教学的结合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通过上述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相关研究的数量呈增长趋势,但相对来说研究力度不够大。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到,虽然国内外语界对慕课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相关论文数量以几何倍数增长,呈急剧上升的态势。不过目前为止总体数量偏少。相比之下,同时期(2013-2016年)国内学术期刊发表的与外语教学有关的论文达到8553篇(据2016年12月在中国知网的查询结果),前者仅占后者的3.3%。从发表期刊类别上看,相关研究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的仅有25篇。而相比之下,同时期(2013-2016年)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的外语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有1319篇(据2016年12月1日在中国知网的查询结果),前者仅占后者的1.9%。当然,慕课引入我国时间不长,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研究数量较少且质量较低,这属于正常现象。可以预见的是,今后相关研究将迎来高速发展阶段。但要实现这一构想还需要更多外语教学研究者对慕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给予足够的重视。慕课与外语教学结合具有天生优势,其巨大的潜力等待研究者深入挖掘。我们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增加研究的数量并提升研究质量,更紧密地将慕课与我国外语教学结合起来,推动相关研究快速发展。

(二)相关研究的研究方法偏重于理论探讨,而实证研究尤其是量化研究比例偏低。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相关研究都属于非材料性研究,都是从理论上探讨慕课对于推动我国外语教学的可行性与作用。这也符合我国引进国外新教育理论或技术的规律:先介绍新理论或新技术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然后学者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开展本土化研究。目前大部分相关研究属于理论探讨,只有少部分涉及我国外语教学实践。理论的引介与探讨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纸上谈兵,需要切实地行动起来,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检验出新教学模式的可靠性和作用,并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调整,争取发挥出新教学模式的最大作用。由统计结果还可以看出,实证研究出现的时间较晚,而且数量所占比例非常低。对这些研究进行仔细分析还可以发现,所进行的教学实验要么人数较少,要么时间较短,研究的信度与效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而且实证研究中质化研究较多,量化研究较少。虽然研究方法没有好坏对错之分,但一般来说质化与量化结合的研究较为全面,而结合质化与量化的研究仅有1篇,仅占总数的0.8%。今后我们需要侧重开展实证研究,并注意研究方法的设计,保证教学实验样本的数量与时长,质化与量化研究相结合,以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只有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才能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慕课外语教学模式。

(三)相关研究的研究内容偏重于宏观方面,而微观研究比例较低,而且不够深入。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到,目前相关研究偏重于宏观研究,都是从全局角度审视慕课对我国整体外语教学的必要性、可能性、必要性。这些研究对引起国内学术界对慕课的关注与重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相关研究中对外语教学中微观的内容进行的研究偏少,占总数的比例不到二成。我们固然需要从宏观的视角看待慕课对我国外语教学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具体到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如听、说、读、写、译等,切实研究慕课对各方面外语能力的促进作用。而且这些微观研究还不够深入,大部分仅浮于表面地论述慕课对各方面外语技能的优势和作用,提出了一些教学设想与思路,没有深入研究学习者对慕课这一新的教育技术的接受程度如何,使用后有何效果与反馈;以及教师在使用慕课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解决的办法等等问题。只有进行更多、更深入的微观研究,通过教师与学生在各方面进行的实验和论证,才能证明慕课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作用。

(四)相关研究的研究对象覆盖范围全面,但获得的研究力度不够均衡。由以上统计可以看出,研究对象涵盖了教学的主体(教师)与客体(学生),而且学生的类别包括了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直至大学生,覆盖范围全面。但不同研究对象获得的研究力度并不均衡。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为对象的研究最多,占了近七成;对教师的研究次之,占一成。我国是英语学国,由基础教育阶段至高等教育阶段都有数量庞大的英语学习者。高等教育阶段中除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还有高职高专、独立学院、艺术院校、体育院校等学生,也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其获得的研究力度并不大。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基数庞大,但以其为对象的研究不到3%,远远不能与其数量匹配。当然,鉴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习时间不够自由,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强等,开展慕课教学有诸多困难。这就需要研究者平衡各种研究对象的研究力度,尤其要侧重研究具有不同特点与水平的学生群体,为不同的学习对象量体裁衣,量身定做在外语教学中使用慕课的方法,使我国各阶段、各类别的英语学习者受益。

(五)慕课平台及未完成慕课的学习者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通过对比国外较为成熟的慕课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现有研究中匮乏的方面。首先是对慕课平台的研究。慕课平台是慕课的提供者,其水平直接影响到慕课的质量。根据Wikipedia的统计,目前国际慕课平台有二十多个,如Coursera、edX、Udacity、Stanford Online、Future Learn等。国内慕课平台不多,不超过十个,如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IMOOC,MOOC中国等。众多慕课平台中,有商业性(收费)的,也有非营利性的。慕课平台提供的课程也是五花八门,有专门为以英语为外语的学习者打造的,如“英文写作”,也有纯粹以英语授课,内容为其他学科的,如“逻辑学导论”。对于中国外语学习者来说,如何选择慕课平台并学习适合自己外语学习水平、能力与需求的课程,是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各个平台孰优孰劣,或者说各自的主打方向是什么,也需要进行一番比较和评估。但目前相关研究较为匮乏。其次,慕课的完成率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据统计,目前大部分国际慕课学习者的完成率不超过10%。慕课的根本宗旨是为大规模的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机会。但这种学而不成的现象对慕课的发展显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学生未完成修课的原因有哪些,又有哪些应对的措施,都是需要研究者进行深入研究的。这就需要我们拓宽研究范围,对慕课平台开展细致的研究,既要对现有的中外平台进行比较与评估,帮助学习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与课程,也要打造符合我国外语教学规律的平台与课程;同时还需要对未完成慕课的学习者进行深入研究,量化与质化研究结合,挖掘其未完成课程的原因,并找出应对措施。

四、结语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慕课 理论研究 应用研究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远程教育在国内外的教育体系中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网络视频公开课在教育界及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热潮,也引发了相关部门与学者的高度重视。国内关于慕课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慕课的理论研究,二是关于慕课的应用研究。关于慕课的理论研究主要是慕课的存在论和价值论。慕课的存在论即慕课的起源与定义、理论基础与分类;慕课的价值论即慕课的社会价值与发展潜力。

一、关于慕课的理论研究

(一)关于慕课的存在论

1.慕课的起源与定义

关于慕课的起源大多数研究慕课的论文中都有提及,刘和海等《论“慕课”本质、内涵与价值》对慕课的起源做了较详细的阐述:从2001年的“开放式课程计划”到2002年“开放教育资源(OER)”概念的提出,直到2008年加拿大学者Dave Cormier与Bryan Alexander第一次提出了MOOC。对于慕课产生的原因背景吴万伟在《“慕课热”的冷思考》一文中提出了知识商品化、教育工具化、大学角色与功能的转变和人们对开放性的崇拜等方面因素。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缩写,意为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把“MOOC”翻译成“慕课”一词的是我国华南师范大学学者焦建利教授。焦建利教授在《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一文中提出:“慕课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维基(wiki)百科对慕课是这样界定的:“慕课”是指那些由参与者的课程,这些课程材料也散布于互联网上。只有当课程是开放的,才可以称之为“慕课”,只有这些课程是大型的或者大规模的,它才是典型的“慕课”。

2.慕课的分类与理论基础

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孙茂松教授在第十四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中国MOOC发展与对策”分论坛中提出“MOOC有两个角色:一个是惠公众:慕课讲堂,无远弗届;咫尺名师,万千学业;另一个是善‘私塾’(相对于公众的课堂),相当于翻转课堂”。

不同的教学理念产生了不同的慕课,基于不同的学习理论基础有两种主要的观点:cMOOC和xMOOC。cMOOC是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它侧重于知识的生成与创新,以学习内容为起点,学生通过资源共享和交互扩展学习。xMOOC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侧重于知识的传播与掌握,有常规的学习内容和结构安排。慕课的起源从OER演变而来,更多的是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形式,但如今推广更多的是xMOOC,其主要原因是xMOOC对于学习者来说简单易行,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最相近。哈素・普拉特纳学院的CEO克里斯多夫・梅内尔教授认为:“MOOC是对传统大学的颠覆性延伸而不是威胁。MOOC不能取代现存的以校园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但它将创造一个传统的大学过去无法企及的、完全更新的、更大的市场。”[1]这便是xMOOC得以推广的重要原因。孟庆宁在《“慕课”热潮重释:现实困境、行动逻辑与文化反思》中提出了tMOOC,即基于完成任务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软件工具编写故事、作品然后在网上提交,如现今广泛应用于大学英语作文教学的“批改网”,学生通过网络提交英语作文进行自主修改以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二)关于慕课的价值论

1.国内慕课的挑战与应对

慕课作为一种新产生的概念,在运用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影响慕课的发展与壮大,可能会影响慕课的生命力。研究者们还关注了慕课的不足,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各学者认为国内慕课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邓宏钟等《“慕课”发展中的问题探讨》从慕课应用的过程中总结了慕课发展中遇见的问题;马秀麟等的《从实证分析的角看MOOC的利与弊》提出了慕课平台存在的问题;白文君的《离开教室的课堂能走多远――MOOC学院与共在体验》主要从共在体验层面论述了慕课脱离传统课堂所面临的挑战;郭英剑则在《“慕课”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中从认知、制作和制度三个层面总结了慕课发展中面临的挑战;高地在《“慕课”:核心理念、实践反思与文化安全》一文中开创了以文化安全为依托,提出了主流政治文化的主导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国民教育体系的独立性这三个层面的挑战。

面对挑战,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方案。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策略》等论文就高等教育该如何应对慕课潮流提出了策略;肖薇薇的《对“慕课”的几点思考》则从国家、学校、教师、学生四个层面分别提出了应对慕课的策略,江波、王奕俊的《“慕课”透视及应对》在这四个层面之外又提出从研究层面应对慕课的策略。

2.慕课的社会价值与发展潜力

慕课的起源与发展不过几年时间,但其优势已经显而易见。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在专著《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中主要从教育资源、教育公平和学习型社会总结了慕课的社会价值与时代意义。殷丙山、李玉的《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不仅仅提出慕课是构建全民学习的理想方式更是迫使开放型大学加速自身改革的动力。除了慕课本身所带来的价值与资源外,慕课的出现同样推动了社会各方面的进程。蔡晓斌在《中国慕课引领的社会变革》中提出中国慕课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信息科技的创新,同时促进了教育经济的新发展。

二、关于慕课的应用研究

近年来,国内的一些教育者对慕课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与应用,研究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应用进行了探究,主要从课程与教学两个方面入手。课程从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层面进行了研究,教学从教学媒介、教学设计、教师与学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对于课程方面的研究

课程解决教授什么内容的问题。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成为慕课的授课内容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慕课的教学形式和受众考虑,慕课课程应该与一般课程有差别。研究者将慕课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与当下的各阶段教学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相结合,做出了一定的思考。

1.慕课引领的课程建设

在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下,对于慕课的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我们应该利用慕课拓展学科有效教学的深度。所以,慕课视域下学习资源的有效建构即慕课引领的课程建设是目前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在这类研究中,研究者们多以具体的科目或者学校作为自己观点的例证。如韦晓军《“微时代”视角下的课程“微资源”建设初探》从课程现状、课程建设思路、课程建设意义三个角度阐述了《高职语文》这门课在微时代的视角下该如何建构才能适应时代需求与高职学生的特点。薛晓霞的《MOOC理念下网络视频资源课程教学用的研究与实践――以榆林学院为例》是以一个学院为例对建设网络视频资源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从制订方案、提出目标、提供师资、分类申报到展示成果,以一系列的实践过程展现了MOOC理念下对网络资源平台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尝试,很有参考价值。殷晓燕等在《“慕课”与成都大学“国学经典导论”建设》中将“慕课”的发展特点与国学课的现有发展基础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国学经典导论”作为一门“开放式精品课程”距离慕课课程的建设有多远。这涉及精品课程与慕课的区别,从而得出慕课课程建设的可能性与先进性。庞国彬等人的《“慕课”来袭:我国高校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建构探究》从国际化的角度对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建构做了一系列的设想,虽然没有具体课程的实例,但从课程设置与课程实施的角度对高校课程的建设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2.慕课引领的课程改革

慕课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的发展,同时也给教育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课程的改革是对教学内容的革新,慕课作为一种网络教学的形式具有以往教学不具备的交互性和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共享决定了它必将对课程改革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当今教育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关注较多,忽略了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即很多教师关注“怎么教”从而忽略了“教什么”,因此对于慕课引领下的课程改革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在中国知网中以“慕课”和“课程改革”为关键词进行搜索,2013年仅有一篇,2014年12篇,到了2015年有26篇论文对此进行研究。

黄志成的《基于MOOC的开放课程改革研究》分析了我国传统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慕课理念的开放课程建设改革思想。这是对网络课程改革的思考,还有对传统课程改革的思考。如邓萍萍等在《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探讨》中努力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慕课有机融合,构建“传统课堂+慕课”的教学模式,建设大学英语在线开放课程群,优化课程资源,进行课程改革与发展。从大学英语这一具体的课程引起对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朱茜遥在《浅谈高中课程改革中运用慕课存在的影响及对策》中虽然没有实践经历没有从具体的科目实施研究,但是它从巩固高中教育的核心优势、发挥线下教育优势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三个方面分析慕课对高中课程改革的影响,并提出可行的对策推动慕课在高中课程改革中的运用。

(二)对于教学方面的研究

教学解决的是如何教的问题,强调的是教学的方式与过程。慕课在我国的发展中逐渐应用于教学,研究者们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对慕课的应用做了一定的思考。他们总结了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也提出了慕课健康发展所急需解决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教学媒介的转变

慕课是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同时采用了最新的教学媒介――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开发出更多的学习资源,以兴趣为导向,提供在线学习,不受时空限制是慕课的特点与优势。研究者们对这一教学媒介也做了深入的探究。王觅、康东的《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微课开发流程及其视音频技术指标》从技术层面详细说明了微课的前期开发、中期制作和后期剪辑的步骤与方法。周国华等在《慕课环境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中从大学生的角度探究了基于网络媒介的慕课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学习方式的影响,从而对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提出了建议。对教学媒介的研究中也有对具体学科教学应用的探究,如樊红霞的《借鉴慕课理念,加速高校化学实验室网络平台建设》就具体地将慕课理念用于指导化学实验室网络平台建设,对高校实验室教学改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同时不乏对慕课这一新媒体平台的思考,如陈玲在《基于网络的新媒体平台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中阐述了新媒体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和新媒体教学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

2.教学设计的创新

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在慕课的背景下,教学设计变得更灵活,教育者有更大的研究空间。根据教育的不同阶段,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都不相同,所以教学设计也不同。

(1)关于慕课背景下基础教育教学设计的研究

随着慕课在国内掀起的热潮,基础教育界也在努力探索数字化、信息化如何助推基础教育发展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联合清华大学附中等知名学校分别成立了高中、初中、小学的C20联盟,该联盟集中我国基础教育界知名学校共同开发教育教学微视频,打造基础教育“慕课”平台。

在慕课环境下基础教育教学设计的研究以“翻转课堂”的形式为主。易庆f《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及其教学结构研究》基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文章设计了以慕课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结构,并以图示的方式直观地展现了出来。除了对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的整体研究外,还有以翻转课堂为教学形式的课例研究,如孙谦《“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以〈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一课为例》对一堂利用翻转课堂的数学课的全程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从而引发了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思考。当然也有不依附于翻转课堂的中小学慕课教学设计的研究,如王翔在《中学教学进行慕课建设的探究》中以中学历史课教学为例,从教案、课件的设计到视频的拍摄与运用到慕课教学效果的评估探讨了慕课教学方法的实践路径。

(2)关于慕课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设计的研究

目前国内的慕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更广泛。挣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高等教育的教学更加自由,也能够发挥出慕课的优越性,在教学设计方面更加灵活,更多地吸引了研究者的目光。

对于教学设计的研究有高太光《MOOCs环境下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混合教学模式研究》结合慕课和传统高校发展的实际,针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特点和要求构建了在慕课环境下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混合教学模式,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金贵朝《MOOC支撑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通过引入混合式教学的概念,以图例展现了基于慕课支撑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以课前、课中、课后为教学的三个阶段,建构了一个整体的教学活动。王守宏等在《“慕课”背景下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ESP教学模式研究》中以具体科目的教学设计展现了基于慕课的教学模式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使用都大有帮助。

(3)教师与学生

在慕课背景下,传统教育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丰富的网络资源不断充实和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方式的改变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研究者们同样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张琳琳在《中小学教师如何应对“慕课”》中提出了在慕课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范式由“依赖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呈现出差异性、自主性与合作探究性这三个特点;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垄断者和传递者”向“学习指导者和促进者”转变。张志华等《远程开放教育视角下“慕课”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及对策》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慕课的快速发展给师生关系带来挑战和机遇。它提出在慕课“问题式”的学习中,学习者的自主能力得到提高,但其与教师沟通交流的需求会相应减少,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挑穑师生关系会进一步疏离。李光在《慕课与教师角色转换》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慕课的快速发展对于教师的挑战。从教师主观因素、教师综合素质、师生关系和教师工作模式等方面分析了慕课对教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慕课环境下教师的角色转换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慕课时代对高校的教师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如洪鸿麟《慕课时代队高校教师素质的新要求》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马金钟《MOOC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析》将慕课环境下高校教师分为主讲教师与辅导教师,并对其分别进行了能力需求的分析。作为录制视频的主讲教师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辅导教师要具备很好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具备面对面指导的能力;主讲教师与辅导教师要形成团队意识,具有合作精神。

可见,慕课的发展已经浸入教育的方方面面,正以一种全新的教育姿态为教育界带来改革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教学研究,2013(2):56-57.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翻转课堂;小慕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则明确,“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可见,尽快推进我国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改革,有效落实上述两项政策目标,这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一、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任课教师精力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普遍不及本科教学规范、严谨。任课教师通常是副教授、教授和一些院级领导,其本人的科研项目一般相对较多,因此忽视教学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甚至都不能保证课程所要求学时的完成,很多教师往往在完成了一部分学时以后就让学生查查资料写篇论文。因为教师本人的精力投入不足,考核的时候也就并不严格,进而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过程互动性不强,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目前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大多沿袭了本科教学方法,基本可以归入“老师讲,学生听”、“教案+粉笔或PPT”的传统讲授法,集体讨论、小组互动、调查研究等方法依然用得很少,缺乏课堂上的学生参与。这种单一的、缺乏互动的课堂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独创思维能力的发展。

3、考核方式多样化不足,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检验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考核主要包括传统的期末试卷考试和提交小论文两种形式。其中的期末试卷考试仍然以基础知识的考核为主,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就可顺利应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检验。小论文考试形式难以避免学生抄袭论文,任课教师对论文复制比的检测也难以操作,论文答辩更难落实,因此往往是只对小论文的既有内容和论文形式进行评价,难以充分检验出学生的学识水平和学术水平。

二、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对策

1、通过设置教学咨询员以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近几年,很多欧美国家的研究型大学为了追求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设置了一种教学咨询员职位,申请者为具有教学经验的高年级研究生或博士后,承担的主要工作是观察课堂,收集学生的反馈,为教师提供建议与指导,帮助提高教学技能,改进教学质量。[1]这样,每堂课都相当于配备了2名教师,一名教师负责课程的讲授,另一名教师则负责全程监控上课的过程和上课的效果,充当教学咨询员的角色。当讨论问题时,其往往也会参与其中,协助主讲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简单地说,除了从事传统的教学与科研的辅助工作之外,同行教学咨询员还充当课堂教学质量的监督者与评价者。

2、通过合作学习方式增强学生间的互动性

互动式开放教学在欧美是极为盛行的,也被公认为是欧美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成功之所在。为此,建议在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中,适当采用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合作学习方式,[2]一般由2-4个人构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由拥有同质能力或异质能力的学生构成,合作学习的任务是对信息的复述或者整合,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起到对学生进行协助的作用,可以参与记录互动过程,用以指正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这种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形成一种成员间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分享其他成员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在一定工具帮助下,成员间通过协作的方式共同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同时通过教师的全过程考核,也将大大促进学生课堂学习中主体地位的发挥。

3、将“翻转课堂”“小慕课”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学的主要组织模式是集体学习,而很多异地的在职研究生经常不能保证上课时间。基于此,可以考虑安排课程开设校区的学生到指定的教室上课,其他异地的学生到当地指定的教室或在家里,以远程教育的方式,通过网络实现与师生的实时交流。这种远程教育方式既保证了教学效果,又方便了学生就近上课。具体到教学方式,可以借鉴“翻转课堂”和“小慕课”这两种新型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彻底地颠覆了传统意义的教学模式,知识的传授不再发生在课堂上,而是通过网络技术辅助在课前便已经完成;而知识的主要内化过程则发生在课堂上,在同学间的团队协作以及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完成。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是自主学习者,教师是资源的提供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负责个别指导和答疑解惑。[3]这种模式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学习中的探究性、扩展问题探索的广度和深度、更加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都具有积极作用。

“小慕课”的主要课程类型是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目前,这种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已经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全球顶尖学府进行了探索与实验。这种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更加强调赋予学生系统化、个性化、深度化的学习体验,增强了教师、学生与同伴之间的高效交互,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效果。

“翻转课堂”“小慕课”无疑都带来了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上的巨大变革,但它们也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研究生课堂改革不能简单套用照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传统学习方式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共同促进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进行,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慧平,杨春洪.同行教学咨询员:研究生助教的新角色――以密歇根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

[2] 李俊佐.基于研究生课堂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以教育技术专业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4.

[3] 李燕,陈文,刘京诚.“翻转课堂”、“反慕课”影响下的研究生文检课改革探索与实践[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1.

【作者简介】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 “慕课”时代来临,二流高校何去何从 二胎时代来临 “慕课”时代对高校教师的挑战与对策 大数据时代慕课对高校公选课发展方向的启示 大数据时代下慕课对高校教学发展的影响 浅谈慕课在高校的发展 国外高校物理慕课研究 同时代的李白杜甫只是二流文人 “慕课”时代的教师角色定位 大数据时代慕课英语教学探讨 “慕课”时代“锅炉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 “慕课”时代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慕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慕课”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之思 慕课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慕课对中国高校和教师的影响 慕课对高校教学的影响与启示 慕课在高校的应用价值研究 高校英语慕课教学的探索与反思 慕课视域下高校党校教育创新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慕课”时代来临,二流高校何去何从 “慕课”时代来临,二流高校何去何从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自2012年“慕课元年”起,慕课热还在持续升温,国内大批高校纷纷加入慕课课程建设,这种形势下客观评价、冷静分析更显可贵,国内大批二流高校面对名校名师慕课的冲击,当务之急是立足传统课堂的教学改革而非盲目跟风。 关键词:慕课,课程建设,二流高校,教育改革

“慕课”是国内对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音译,自2008年由Dave Cormier与Bryan Alexander联合提出之后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对当前高等教育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

一、“慕课在国内外发展概况

美国《纽约时报》将2012年称为“慕课元年”,许多著名专家认为慕课是“印刷术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1] ,其主要教育机构包括由斯坦福大学两名电脑科学教授创办的Coursera,目前已有110所世界各地高校加入,开设688门课程,注册学生人数已超800万;还包括由麻省理工及哈佛大学联手的edX,加盟学校包括伯克利等32所大学,开设210门课程,注册学生人数超过210万;另一知名教育机构是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创办的盈利性网站Udacity,开设32门课程,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相比国外慕课发展的浩荡声势,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直至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edX签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Coursera签约才开始促进慕课在国内的发展,同时引发学术界对于慕课时代来临的深度思考。与此同时国内高校以众多名校为首纷纷投入资源建设慕课课程、打造自己的慕课平台,但慕课在国内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虽然国内外慕课课程仍待完善,但其在全球迅速崛起之势,无疑是对传统教育的一场革新。

二、国内对慕课的新思考

从早期的国内名校对国际慕课平台的追捧,到后期建设自己的慕课平台,国内对于慕课的思考已有新的发展。2014年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播放了一期关于慕课的特别节目――“慕课来了”,节目播出后慕课的搜索指数暴涨至原来的300%,果壳网旗下的在线学习社区“慕课学院”也一度被汹涌而来的访问量刷到服务器过载,这种在国内还不算普及的前沿教育模式获得了空前的关注。与此同时,国内对慕课的新思考也从其经济效益、教育意义上升到争夺国家人才资源的层面,2014年3月新华网发表的“名校慕课搜罗明日之星” [2]谈到美国正通过慕课平台搜罗世界的“明日之星”选拔到像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少年,蒙古的天才少年被MIT破格录取正是不争的事实。纵然国内对慕课的争论从未停止,但中国无疑是慕课的追随者,这一事实从总理访问英国签署了由英国Futurelearn公司与复旦大学开展慕课教学的中英合作备忘录可窥一二,国家教育部强力推进全国慕课建设,慕课成为最主要的网络课程形态已是大势所趋。

无可否认,慕课与早期网络课程有一个共同点是免费,但其最大的不同点却也正是成就其今天广受追捧的显著优势。

(一)慕课的优势:

慕课是以讲课视频、作业练习、论坛活动、测验考试等要素交织的教学课程,同时其视频制作的精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及其人性化程度是早期如精品课程等网络课程无法企及的,这一特点从目前主流慕课平台上点击率较高的慕课课程就可见一斑。

1、慕课课程要求有教师引导上课,并非单纯依靠学生自学;

2、每门课程持续时间与传统大学教育一样,约5-20周,每教学周分模块、分知识点进行,给学生足够的练习机会;

3、授课以碎片式课件、闯关式学习为主,实行片段化教学,具有学习流程管理;

4、内容以视频录像为主,每个视频5-20分钟,同时辅之于其他图文声像学习资料,期间穿插小测试,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5、强调交互,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

6、学生学习完后如通过了相应的课程考核,可以进行修学认证和学分认证并发放证书。

(二)二流高校的面对慕课的尴尬

纵然慕课的优越之处言之凿凿,但对于国内众多二流高校而言确也有令之尴尬之处。首先,同名课程由名校名师讲解的慕课没有门槛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课堂的教师日后该立于何地?其次,二流高校虽不乏名师,但盲目跟风拍摄自己的慕课课程同样尴尬,许多名校有先发优势,早在慕课兴起之初就开始探索并培养了自己的专业团队,再者名校教师有学校的名声做背书、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有专业的制作团队这无疑是二流高校无法企及的,这些相同课名的慕课课程在争夺学习人群的过程中已让二流高校不战而败。

不难看出,当前的形势严峻并非二流高校跟风拍摄自己的慕课课程的形势严峻,而是如何应对名校名师慕课程冲击传统课堂的形势严峻。

四、二流高校应对名校名师慕课课程冲击

(一)思考传统教学的短板

1、教学方法急需改革,有如传统教学中信息局限教材,学生知识面受限、实践能力欠缺;

2、大班教学的危机,传统课堂多采用大班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仅依靠课堂中的单向教、学过程;

3、现代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教学误用成“单媒体”,教师自身相关教学手段的运用技能也捉襟见肘;

4、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问题,许多高校教学大纲、培养计划并未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而发展,这些本应成为指导教学的旗帜形同虚设,制约了传统教学的发展。

(二)致力传统教学的改革

传统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现如今已被慕课逼至悬崖边缘,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已是当务之急:

1、注意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的关系;

2、抓住课程体系和内容更新,处理好知识的继承性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

3、体现素质教育,注意处理好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的关系;

4、重视实践环节,与慕课提供的优良理论教学环境相得益彰;

纵然慕课奔流前进的汹涌大潮无人可挡,但此时绝不是二流高校盲目跟风、歌其功德之时。若不客观分析、冷静对待,二流大学将要迎接的不是慕课传来的福音而是名校名师慕课的巨大冲击甚至永失立足之地,将在线优秀慕课课程率先作为学校管理、教师教学的范本从而致力学校内部传统教学的革新,才能在慕课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顾骏.借力慕课,推动中国教育更快前行[N].中国教育报,2013-07-19.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法;外国文学;立体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认知方式,人们的学习范围和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的混合式学习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高校文学课的传统教学普遍存在程式化、教条化的倾向,尤其是在外国文学课堂上,由于东西方文化视角的差异,学生的接受与课堂知识传授、文本内在含蕴的传达都存在落差。采用新媒体等新兴网络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利用混合式教学方法,构建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制作、慕课式教学相结合的立体化模式。发挥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学习作用,既可以调整这些落差,又可以保障文学课教学与学生期待视野的融合与超越,实现“用中国人的灵魂”研究外国文学史的教学目的。

一、在教材处理上,改变大学生课外不读教材,上课不带教材、不记听课笔记的现象

立足权威版本,选取以郑克鲁为主编,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教材”《外国文学史》及《外国文学作品选》为主讲教材,以其他原典书目为辅助,给学生提供阅读书目,将课堂文学史教学和文学原典阅读相结合,通过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再通过讲解重要作品,将之改编成课本剧或进行诗歌朗诵会等,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培养学生的听说、写作以及表演能力,从而提高教材的实用性,促进学生与书本之间的沟通。

二、在教学内容上,融合创新思维理念,将专业理论与学科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性课程内容比重,将听、说、读、写技能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因受课时量限制而在课堂上不能讲解的,但有助于理解作家作品、文学大思潮、文学现象的相关教学内容留给学生做课外独立学习。具体方法:(1)每次课程之前,利用课程平台上传的教学资料、教案、课件、教学笔记、参考书目、教学视频等,要求学生自学相应章节,在课前完成知识的自主学习,并总结思考题,在课后练习。(2)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网络提供教师讲义、经典作品选读与分析、外国文化背景、英文作家作品介绍等内容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全面的了解。(3)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上的在线测试,衡量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4)对于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成果教师要及时汇总、整理,建立参观访问、观看影视资料的心得体会,建立社会调查报告、音视频等资料档案,并及时上传,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增长其社会实践活动能力。(5)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了解学情,并及时整理相关数据,以利于教学内容的适当增补。

如,在讲授第七章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时,课前在课程平台上预习茨威格写的《列夫・托尔斯泰》朗诵视频,了解作家生平及社会影响,按照书目阅读作品《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理解和把握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和创作的密切联系。课堂上以讲授为主,分析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以及“宗法制农民思想”与创作的密切联系,讨论托尔斯泰主义在具体作品中的体现。课后学生自己总结“托尔斯泰主义”的概念,写到课堂笔记本上。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总结。

三、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教学、第二课堂设计、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多媒体教学等多角度、多形式配合课堂教学,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教师成为“引导者”,学生恢复自我主导“角色”意识,使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

1.在课堂教学上,以传统的课堂讲论法、讲演法为主,辅之以多媒体,依托课程平台,适当引入慕课式教学方法。(1)发挥多媒体教学内容比传统教学密度大、容量多的特点,精选经典视频片段和图片,摘录原著篇章,利用课件制作中的链接功能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国内外新信息、新动态、新观点、新数据等,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通过计算机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拓展学生视野。(2)利用新媒体等网络技术辅助高师文学课教学,如,利用校园网课程平台,采用微课、慕课式辅助课堂教学。通过上传教学资源,实现文学课教学与学生期待视野的融合与超越。具体方法是:①遵循优秀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从985、211高校引进MOOC教学视频,链接慕课中文网、网易公开课等,针对主讲教师不能亲临,无法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开设课程时设置辅讲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将教学视频内容深化;②在网络课程平台上进行辅助式微课教学,鼓励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和思考。教师课堂上引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在第二课堂设计上,注重实践性教学。具体方法:(1)适当采用人性化的“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依教而学”向“先学后教”的转变。在课前预习阶段,指导学生按照思考题,自主地、以自己的节奏、用一种较放松的心态在家学习。(2)每学期预留50本图书目录,其中必读10本,学生按照兴趣在预留书目里自由阅读文学原典,选择性地做读书笔记或在课堂读书报告会上以“我喜欢的一本书”方式向同学推荐。(3)鼓励学生公开、文学作品等,完成学生对文学文本意义的补充与完善。

3.在考核方式上,避免以往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弊端,建立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估体系。发挥网络教学作用,在课堂表现中引入在线讨论、在线测试、调查问卷等环节。具体由平时成绩、期中测试、期末闭卷考试三部分组成。在综述性论文报告、闭卷考试和平时出勤、平时表现基础上,引入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形式,学生发表作品可作为实践学分记入平时或考查课成绩,增大实践性测试部分的分值比重。

平时成绩重在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此项占总成绩的20%),由课堂出勤、课堂表现组成。课堂表现除包括学生当堂表现之外,也可通过在课程平台在线测试、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讨论,以研讨性教学方式进行。

课堂出勤占10%。教学周16~18周,一学期至少点名10次。缺勤一次扣1分。迟到或早退每两次扣1分。事病假每3次扣1分。

课上表现占10%。研讨会或读书报告会发言、课堂笔记检查、读书笔记检查;课程平台在线讨论和测试等各占5分。

在课堂表现环节尝试进行慕课教学测试方式,借助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在课程与课程之间设置进阶式小问题、小测验,学生只有全部答对才能继续听课;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最终会有来自教师或学习伙伴同步或异步的解答。

期中测评重在考核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此项占总成绩的30%。(1)引入半开卷考核形式。①从参考书目必读10本中,任选其一,要求当堂完成配合教学内容的从文论或文学批评角度进行的课程论文。(有原创观点,能自圆其说,字数不少于1500字。根据具体情况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②每章中选择一个代表性作家或作品进行续写或改编课本剧活动。(2)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习发表文章,学术论文,参加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活动获得奖励等,可作为优秀成绩取得的一个衡量依据。(3)每一次教学是讨论课的,可凭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实际表现为其打一个分数;有论文写作要求的,则依照论文写作情况,为其打一个分数。一个学期下来,为每个学生合算一个分数,列入本学期的期中成绩。核算百分比后记入期末成绩。

期末闭卷考试部分占总成绩50%,对期末考核环节的考题类型进行革新,减少考查外国文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等题型的数量,增加考查综合运用能力的论述和作品原典阅读的文本分析题型比重,百分试卷里各占50%。五道大题中的最后一道为文本分析题,没有固定答案,要求学生主题思想清晰,利用学过的文论、叙事结构等方面观点进行分析,考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除上述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革新外,为适应新时展趋势,整合校际教学资源,外国文学课程可进行如下资源建设。①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通过外国文学课程平台建设将已有的教学资源数字化;上传教学材料、教学课件、笔记、阅读书目、多媒体视频、图片的收集整理等工作,对转化后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编目存档,实行专业化规范管理。②参加外国文学慕课教学课题开发任务。MOOC(慕课)是一种新型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核心概念是“微视频、小测验、在线互动”,将在线学习与教学模式改革很好地结合起来。针对外国文学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现状,可以采取申报国家、省、市教育部门资助来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③实践教学资源。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外国文学实践教学行之有效的范式。

综上所述,只有适应时展的要求,将在线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学习活动与课堂外国文学教学融合,实行多重交互的混合式教学法,才能解决外国文学课堂长期以来的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少的矛盾,使课堂教学设置更符合培养创造型人才目标要求。改变文学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毕业生个人没有产生太大意义,缩短所学的文学课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尽量减少文科大学生因就业能力不足而导致的结构性失业现象。

参考文献:

傅美蓉.新媒体时代外国文学的教学改革[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03).

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2015―2016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普通高校文科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MOOC成为国内教育界及相关业界最热门的研究话题,也引起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图书馆学领域关于MOOC的学术论文,厘清了当前的研究主题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2-0113-03

1国内图书馆学领域关于MOOC的研究概况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以下简称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中文音译为“慕课”,近年来备受教育界及相关业界的青睐。素来对新兴技术和事物具有敏锐触觉的图书馆界,自然不甘落后,纷纷投身于MOOC的研究热潮中。然而,目前只有张艳婷、杨洋的《中外图书馆界对MOOC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一文,对MOOC与图书馆的关系进行了梳理。该文从会议、项目或实践、理论研究等多个角度探讨了中外图书馆界MOOC的研究情况,在当时不失为一篇较有概括性和代表性的研究综述,但却不足以反映目前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水平。

为了探寻当前国内图书馆学界MOOC的研究现状,准确反映目前的研究水平,笔者借助于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采取高级检索方式,以“MOOC、图书馆”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条件进行组配检索。检索时间限定为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经过仔细、内容分析及删减“优先出版”造成的重复文献,最终检索出高度相关的学术文献110篇。为保证检全率,笔者再以“慕课、图书馆”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条件进行组配检索,与前面的检索结果进行对比,新增论文16篇。由此得知,目前我国图书馆学领域MOOC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为126篇,其中2014年40篇、2015年86篇。

2国内图书馆学领域关于MOOC的研究主题

2013年,MOOC成为国内教育界最热门的研究话题,称之为“中国慕课元年”。国内图书馆界的步伐虽落后于教育界,但已呈现燎原之势。对国内图书馆学领域MOOC研究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既是现实需要,也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期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砥砺前行。目前国内图书馆界关于MOOC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国外图书馆MOOC实践经验及启示

图书馆人善于吸收新鲜思想,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杨杰、袁咏翠对美国公共图书馆的MOOC服务实践进行了探讨,认为其在举办小组讨论活动、提供免费的网络连接和资源访问、开发并提供MOOC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国内公共图书馆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助力MOOC的发展。[1]张舵、吴跃伟则关注国外高校图书馆在MOOC发展中的作用,将其概括为担任著作权顾问、提供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持、协助课程评估等,以期为国内高校图书馆提供参考。[2]陆美深入研究了MOOC环境下美国图书馆服务解决方案及应对策略,并对中国高校图书馆如何服务于MOOC提出了自己的思考。[3]

2.2MOOC与高校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是国内图书馆界MOOC研究的主要阵地,这与MOOC起源于高校息息相关。关于MOOC与高校图书馆的研究,论文数量相对充足,内容亦较为广泛,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2.2.1MOOC环境下的角色定位与创新。沈利华、田稷对MOOC浪潮中高校图书馆及馆员的定位进行了深度思考,阐述了其在MOOC发展中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并指出高校图书馆员应在版权事物指导、信息素养培训中承担责任和使命,发挥作用。[4]游t首先分析了MOOC对高等教育的重要影响,认为图书馆及图书馆员应主动参与,注重协作,努力推动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并为MOOC发展提供有力支持。[5]马坤提出慕课时代高校图书馆馆员应对自身的角色和职责有清醒的认知,做慕课资源的学习者、慕课团队的成员、慕课资源的导航员和宣传者,从而更好地融入慕课时代,实现自身价值。[6]

2.2.2高校图书馆MOOC版权服务。版权服务是国外高校图书馆MOOC实践的重要内容,国内高校图书馆也对其进行了诸多探索。彭翼晔指出大学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对MOOC所需资料的版权状况进行辨析,采取限制使用内容、取得版权授权等方式解决版权问题,最后通过版权申明有效完成版权清理工作。并提出大学图书馆应推动相关立法,为MOOC发展保驾护航。[7]孙晓红、王红首梳理了MOOC发展中的版权问题,揭示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优势以及MOOC版权服务的能力,指出参与MOOC版权服务的有效路径。[8]秦珂认为MOOC发展中所遇到的诸多版权问题,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版权服务的支点,进而分析了图书馆开展版权服务的难点和切入点。[9]

2.2.3MOOC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信息素养教育。我国高校图书馆高度重视信息服务及信息素养教育,一直致力于探索有效的模式,当MOOC作为当今最时髦的教育和学习机制呈现在世人面前时,国内图书馆界即将其引入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和信息素养教育中。王红英分析了MOOC为高校图书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MOOC背景下完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设想,实现信息服务工作的不断创新。[10]张丹认为MOOC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图书馆应通过制作独立的信息素养MOOC、开发嵌入式迷你MOOC、丰富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等方式,提升信息素养教学水平。[11]莫耀评分析了MOOC为参考咨询的服务范围、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带来的变化,提出了基于MOOC的图书馆参考咨询新服务体系构建方案,并指出体系构建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为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12]

2.2.4MOOC与资源建设。资源建设是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工作,是图书馆开展其他工作、实现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丰富的MOOC课程资源对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沈秀琼揭示了MOOC环境下用户的资源需求特征,提出MOOC挑战下的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策略:基于数据分析制定采购策略,建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资源采购模式,科学规划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发展,整合与优化教学参考资源等。[13]宋飞等则关注电子资源的建设,通过对传统环境下内蒙古工业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提出MOOC环境下要引进“翻转课堂”的理念,建立“多学科”文献检索的慕课课程;整合电子资源,建立学科服务平台;引入PDA,改变图书馆电子资源传统采购策略。[14]

2.3MOOC与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对于MOOC的关注度低于高校图书馆,关注的角度也相对集中。马秀娟、李娜指出MOOC对公共图书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增加了信息资源、拓展了教育职能,同时对用户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更好地服务用户,公共图书馆应嵌入MOOC课程之中,成为课程内容以及辅导资料的提供者、版权顾问、信息素养培训师以及学习空间的提供者。[15]舒睿阐述了公共图书馆提供MOOC服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指出MOOC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应创造性地思考如何将MOOC嵌入公共图书馆所服务的广泛且多样化的用户群体的学习生活,以及如何提供充分的资源组合以支持多种学习目标的实现等。[16]张欣在对辽宁省全民学习中心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慕课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提出慕课时代公共图书馆学习中心的发展策略。[17]芦硕阐述了MOOC的发展现状,指出公共图书馆在线教育改革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公共图书馆开展在线教育的具体建议:通过制作微视频,绘制关系图和知识树来丰富在线教育内容;提升馆员信息素养教育并拓展市民信息素养教育形式;以互动教学为启发构建在线教育网络环境。[18]

2.4MOOC与图书馆学教育、课程建设等其他方面

MOOC极具变革性,这一特征给图书馆学教育、图书馆学课程建设也带来了极大的变化。王友富阐述了MOOC给图书馆课程建设的教学团队、服务对象、建设目的、主要用途等八个方面带来的变化,提出应通过发挥教指委的指导作用、名校的示范作用、名师的带头作用和教师的主体作用来应对这些变化。[19]刘俊晓以MOOC在国内的发展为切入点,阐述了MOOC对我国图书馆专业教育的作用和影响,通过网络资源调研的方法,对图书馆专业教育及各类图书馆教育的MOOC资源进行了梳理,为各级各类图书馆更好地利用专业MOOC资源提供便利。[20]

3问题与展望

3.1存在的问题

国内图书馆学领域关于MOOC的研究虽然起步晚,却呈现成倍增长趋势。这一态势固然令人欣喜,但也显露出不足之处。

3.1.1理论研究缺乏深度。国内图书馆界对于MOOC的研究和探索比较零散[21],只是部分领风气之先的馆员出于自身兴趣,依据个人的理解来进行研究,缺乏交流与合作,更缺乏业界著名研究学者的参与及引领作用的发挥。研究层次缺少深度,研究内容不够广泛。对MOOC的概念、特征、机制等基础理论,虽均有所涉及,但不够系统,缺乏创新,更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3.1.2实证研究不足。MOOC这个2012年初才诞生的教育模式,却能掀起阵阵热潮,激起一片喧哗,归根到底是因为其实实在在的成效。国外图书馆界关于MOOC的实践经验十分丰富,参与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版权服务、开发MOOC平台、技术支撑、协助课程评估等。纵观国内图书馆界,对MOOC进行实证研究的学者寥寥可数,仅张艳婷、张园等几位学者有所探索。

3.1.3技术研究薄弱。MOOC成为当今最时髦的教育和学习机制,背后依托着强大的技术平台,必然提出了与高水准教学相匹配的高技术要求:高度可扩展性、高并发客户访问、系统反应时间快、可移植性。对新兴技术快速追踪并予以应用,是图书馆界与生俱来的能力。然而,当前国内图书馆学领域关于MOOC的研究中,对其技术方面鲜有涉及,相关研究比较薄弱。

3.2未来展望

国内图书馆界,特别是部分高学历的青年馆员开启了对MOOC的探索,并展现如火如荼之势。在未来的研究中,以下几个方面应予以关注:①发挥名馆名家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合作,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图书馆界的翘楚积极引导,馆际之间以及图书馆内部广泛合作,减少重复性、相似性研究,挖掘理论研究深度,使研究从单纯热情走向冷静思考,最终走向求真务实,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②加强实证研究和技术研究。提升对MOOC实证研究和技术研究的关注度,使实证研究获得有序化、规范化发展,并主动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实现创新发展。③拓宽国外研究的范围。虽然MOOC起源于美国,然而欧洲作为现代大学的发源地,世界顶尖名校集聚,其MOOC实践经验也具有极强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杰,袁咏翠.美国公共图书馆MOOC服务实践及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5(1):97-100.

[2]张舵,吴跃伟.国外高校图书馆在MOOC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4(7):85.

[3]陆美.美国图书馆应对MOOC的策略及启示[J].图书馆,2015(3):49-52.

[4]沈利华,田稷.MOOC浪潮中的大学图书馆及馆员[J].情报资料工作,2014(5):100-103.

[5]游t.“MOOC”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4(6):61-65.

[6]马坤.慕课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员角色认知[J].新世纪图书馆,2015(6):37-40.

[7]彭翼晔.大学图书馆MOOC版权清理问题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5(4):30-33.

[8]孙晓红,王红.高校图书馆参与MOOC版权服务的路径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5(1):15.

[9]秦珂.慕课、版权和图书馆:图书馆为慕课提供版权服务的支点、难点与切入点[J].图书馆,2015(4):11-13.

[10]王红英.MOOC环境下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2):32-35.

[11]张丹.MOOC时代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2):69-70.

[12]莫耀评.MOOC背景下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5(6):86-88.

[13]沈秀琼.面向MOOC的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策略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4(11):33-37.

[14]宋飞,周威,高睿鹏,等.MOOC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策略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6):125-127.

[15]马秀娟,李娜.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J].图书馆学刊,2015(3):63-64.

[16]舒睿.公共图书馆提供MOOC服务的探索研究[J].公共图书馆,2014(9):54-57.

[17]张欣.慕课时代我国公共图书馆学习中心发展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6):118-120.

[18]芦硕.浅谈MOOC对公共图书馆在线教育发展的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8):109-112.

[19]王友富.MOOC背景下图书馆学课程建设的变化与因应[J].图书情报知识,2015(1):33-40.

[20]刘俊晓.我国图书馆专业教育MOOC资源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5(7):47-50.

[21]张艳婷,杨洋.中外图书馆界对MOOC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情报科学,2015(4):154-157.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专题化教学 慕课 混合式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专题化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突破教材知识体系,突出重点理论背景和重大现实关切的教学讲述模式,已成为一种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随着“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教学新方式对传统高等教育形成强烈冲击。“慕课”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新发展和突破,体现了开放教育资源从单纯资源到课程与教学的转变。慕课具有工具资源多元化、课程易于使用、受众面广、参与自主性强等特征,为现代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先进的理念和优质的资源。“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①“专题+慕课”混合式教学是适应《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要求,有效结合在线慕课学习、课堂专题教学和实践探究教学三种方式,探索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学习的融合,是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下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谈谈具体的实践与思考。

“专题+慕课”混合式教学要突出“四大取向”

1.价值取向:把握方向,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性

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对价值追求、价值评价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和行为选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取向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思想教育人,就是为了帮助和引导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提高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能力”。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大学生个体核心竞争力和国家整体文化软实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使其成为具有“三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将增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贯穿全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中塑造心灵和培养灵魂的关键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创新必须保障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取向,既要采用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更要确保教学过程可控和教学目标可期。

2.自主取向:尊重个性,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自主取向是指教师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组织学生个体或团队利用教材、辅导资料、网络资源自主掌握课程相关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开展经典阅读,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控制学习的能力”,③自主学习能力包括自我激励、制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策略、创造学习环境、监控和调整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成果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自主学习取向是对学生学习意愿和能力的尊重,得到大学生认可与欢迎,为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主取向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强调教师按照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控制、有检测、有敦促地提供帮助,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学习,主要由自修教材、经典阅读、慕课平台、探究性学习等环节组成。自主取向不是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学课时有限的权宜之计,而是帮助学生转变学习理念和提高自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3.实践取向:关注现实,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应用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价值重要表现之一是理论思想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种实践型活动,也表现在青年学生除了在课堂上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更需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接受和践行马克思主义。”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力、理性吸引力,更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穿透力。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重视实践取向,改变大学生重知识学习、轻理性思考,重书本学习、轻实践应用的陈旧观念。“专题+慕课”混合教学改革中要专门开设实践成果展示课,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究和学习交流的平台,运用撰写读书评论、课程论文、专题研讨、个人主题汇报、团队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培养实践能力,在生动活泼的多维场景中体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价值,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展现学生个性和团队协同的魅力。

4.学术取向:凸显方法,突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性

高水平或有特色的本科教学应体现在指导学生开展大量经典阅读和训练学生基本学术素养上。学术导向是培养学生信息查寻的“搜商”,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知识,掌握常用科研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科研论文撰写方法,带给学生在学习方式和科研精神养成上的变革。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要通识课程之一,必须从经典阅读和学术职业素养方面高起点开展教学。既有别于高中阶段的知识教育和应试教育,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期望值,更有助于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历史、社会、法学等多学科多领域,是倡导个性教育和开展经典阅读的有利场域。学术取向是指导学生阅读和自主学习的需要,也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需要。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相应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专题+慕课”混合式教学要实现“五维同构”

1.以教材为主导,制定教学标准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部规定的大学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课程教材由教育部组织国内知名专家统一编写而成,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统编教材的主导作用。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把握教材精神实质,立足教学实际编写课程《教学标准》。《教学标准》一般从课程定位、课程中学与教的目标、内容标准、学与教实施建议和教与学的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规定,是开展课程教与学的规范性指导文件。《教学标准》从整体上确立了课程性质、教学理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知识模块、目标达成和评价建议。《教学标准》是依据统编教材和教辅资料编制的课程教学文件,有利于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目标、过程和考核要求,有利于教师把控教学进度和实现预期目标,是切实规范课程教学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

2.以慕课为平台,组织在线学习

“阅读电子化、沟通网络化、娱乐数字化”是当代大学生在信息社会条件下的认知心理特点。因此,教师掌握和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注重网络教育资源的采集、加工和使用以活跃学生思维和活泼课堂气氛成为不可抵挡的一种潮流。慕课是在网络和信息技术支持下出现的新型教学方式,慕课教学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话语权,实现了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通过在线自主学习、在线交流互动和小组研讨等方式,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趣味性。在“互联网+”时代,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几乎是每个大学生学习的必备工具,微博、微信、QQ等“微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课堂和最前线,必须与时俱进地应对“微时代”的各种变化。目前,比较知名的慕课平台有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等网站。一般院校在实践中可采取以下办法解决慕课教学平台问题:一是师生同步注册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或其他高校类似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平台,共享名校优质网络资源,并辅助于QQ群等其他网络手段;二是自主开发校本网络课程资源;三是综合利用微课等网络公共资源和QQ群或微信朋友圈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在线教学。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及课堂内外互补互动的教学场景,拓展教学时空,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实效。

3.以问题为导向,确立教学专题

科学始于问题,强烈的问题意识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出场的重要路径。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⑤当下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相当突出,生态环境、科技伦理、道德危机、文化冲突等,无不与社会最大多数人休戚相关。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必须关注社会现实,从问题出发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与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展开教学。在凝练和设计教学专题时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回应社会现实。一个有价值且有吸引力的问题是专题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通过系统梳理理论体系和社会现实,与时俱进地确定讲授专题。

4.以逻辑为主线,建构教学体系

在专题教学组织过程中要突出问题思维,系统梳理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内容,建构理论逻辑和教学体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对象的问题思维,是指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问题发现、问题设计以及问题分析与问题解决的方式,编制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⑥在逻辑建构中注重从“What”、“Why”、“How”出发,围绕现状如何、问题所在、主要原因、如何评价及如何建设五方面来开展教学设计。如《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发展中的辩证法》专题的教学逻辑体系构建,围绕辩证法原理即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进行问题设计,逻辑体系可从中华传统文化千年流变,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形成?如何辨证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建设路径五个方面来构建,彰显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逻辑魅力。同时,讲解中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这条主线,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的阐释力和解决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5.以能力为本位,开展实践探究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是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学生,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进而提升国家软实力。“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大学生能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领悟理论的深刻内涵,认清各种思潮的负面影响,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⑦在“专题+慕课”教学中除了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外,还要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成果交流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以个人或小组选择社会热点话题开展探究,形成课程论文、读书报告等成果,以专题研讨、主题辩论、PPT、微视频、微电影、情景剧等形式在实践课堂展示和交流。通过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们的思想激荡和观点交锋,提高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的阅读素养,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及信息媒体的表达与创新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专题+慕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尚处于探索过程中,存在一些待完善的方面。一是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慕课学习需要学生自主在线完成,专题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探究教学时间分配大致按“2+1”模式,即实践课时占理论课时的1/3。二是要强化慕课教学、专题教学、实践教学三者协同。慕课教学是辅助,专题教学是核心,实践教学是拓展。慕课自主学习作为课堂专题化教学的基础知识准备,主要解决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和在线学习考核问题。课堂专题化教学是建立在慕课学习基础上的理论知识的运用与拓展,解决慕课无法实现的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是探究性学习成果集中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升知识运用能力。三是课程考核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协同。以课程成绩百分制为例,一般慕课学习及评价占30%,实践探究成果评价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注释:

①何克抗:《从混合式学习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②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

③本森:《语言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外语教学出版社,2005。

④柴晓霞、张二芳:《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原则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6期。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⑥魏则胜:《论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意识》,《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7期。

⑦陈晓钢、何勇平:《努力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效果》,《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第7期。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慕课;翻转课堂;教学

近几年,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国内外很受热捧,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涌现出不少成功案例。教师通过捕捉“微课”和“翻转课堂”的独有特点,运用“两微一翻”策略,通过翻转课堂平台,利用PC端和移动终端,系统地将微视频、课件和进阶练习推送给学生,学生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带着思考走进课堂,基于问题探究学习。课堂上老师抓住学生的重难点进行教学重构,增加课堂讨论和互动环节,依据学生情况实施个性化指导,将枯燥的课程变成一节充满欢乐和智慧的灵动课堂。

慕课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线上为碎片化知识点视频,使学生能够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线下跨校直播互动和小班讨论学习,使学生可以把线上学习的问题带到教室,与同学、老师讨论,老师的动力是显而易见的,将来的名师需要有好的慕课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运行模式,将优质课程资源在东西部高校之间实现学分互认,并以此带动跨校跨地域的教学团队建设。学生遇到疑难处随时求助网络、课下登陆教学管理系统,由老师实时追踪学习进度――颠覆传统教学过程,借助互联网搭建的“翻转课堂”,其实主要是教师要求学生事先阅读论文,课上直接切入深度讨论,也可视为“翻转课堂”的例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的知识传授主要是在面对面的课堂中进行,而由学生完成的知识理解与吸收更多在课下与家中进行。“翻转课堂”却颠覆了原有的教学顺序,教师在课前通过网络资源及自制影片,预先向学生讲解课堂内容,课堂时间则用于交流讨论,带领学生共同进行思维训练。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自制教学视频,还可依托MOOC(“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英文缩写,中文译为“慕课”)平台获得海量教学资源。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第9篇

摘 要: 慕课在我国掀起了推广应用的热潮。本文阐述了慕课内涵、发展历程及现状,慕课在远程教育中的发展特点,慕课在远程教育中的主要问题等几个方面,为探索慕课在远程教育中的开发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推进远程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 慕课 远程教育 调研报告

MOOCs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简称,在我国被翻译成“慕课”。近年来,远程教育的学者们开始关注慕课的发展及其影响,总结了慕课在远程教育中的发展现状。通过对慕课发展现状的分析,希望探索适合我国远程教育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方式的慕课开发途径,探索慕课发展与我国远程教育结合的形式,提升远程教育教学水平,推动实现教育公平,对我国远程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1.慕课的概述

1.1慕课的内涵

慕课(MOOCs)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简称,是新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其意思是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慕课是指那些由参与者的大型或者大规模开放课程,不是面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材料散布于互联网上,上课地点不受局限。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花最少的钱享受美国大学的一流课程,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网络连接即可。

慕课这个术语是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联合提出的。在由阿萨巴斯卡大学技术增强知识研究所副主任与国家研究委员会高级研究员设计和领导的一门在线课程中,为了响应号召,Dave Cormier与Bryan Alexander 提出了MOOCs这个概念。慕课最显著的两大特点是“开放共享”和“可扩张性”[1]。

MOOCs与开展多年的远程教育课程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有本质的区别。MOOCs以网络化学习的远程教育为基础[2]。MOOCs在免费开放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整个学习过程,不仅仅局限于视频讲座等内容,加强了学习过程中的支持服务,更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效果,通过章节测试、师生互动等学习支持服务促进学生在线学习的产生,与远程教育相比,更关注学生如何学习和学习的效果如何。MOOCs是互联网教育应用的一个分界点,开始探索远程教育背景下学生课程组织实施模式。通过用户评价、分享将知识组织起来,实现知识的深化与创新。

1.2慕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MOOCs始创于美国,快速转播到世界各地。2012年传入我国,“大型基金会、高校及教育企业开始与慕课项目开展深入合作,大大推动了慕课的快速发展,也使2012年成为慕课之年”[3]。

自慕n之年(2012年)之后,机构Coursera、机构Udacity、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创办的机构edX、伯明翰大学和英国开放大学创办的FutureLearn公司都开设了MOOCs公司。其中,Coursera是目前世界最大的MOOCs公司。2013年巴西、日本、澳大利亚、德国、法国、印度、爱尔兰也成立了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欧盟的11个国家甚至发起“泛欧MOOCs计划”(Pan-European MOOCs initiative),由欧洲远程教育大学联盟(EADTE)牵头,在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的支持下创建了OpenupEd平台,试图集全欧之力在MOOCs市场与美国抗衡[4]。

在我国,MOOC课程受到了很大关注。从2012年开始我国学界开始关注慕课这一教育的新热点,从2012年2月《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发表两篇系统介绍慕课的论文开始,截至2017年4月,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上共有关于慕课的论文3000余篇。2013年11月,教育部鼓励全国的“985”高校率先建设一批慕课平台及课程,很多大学相继成立自己的慕课制作研发团队,在慕课建设、应用和推广上给予人员、经费支持,在互联网技术平台支持下,慕课教学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慕课已经引发了在线教育的战国时代[5]。数据显示,2013年Coursera上注册的中国用户共有13万人,位居全球第九。在2014年达到了65万人,增长幅度远超过其他国家。现在每8个新增的学习者中就有一个人来自中国。MOOC的快速发展,为那些有超强学习欲望的“90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帮助。反之,令人忧虑的是,参加慕课学习的学生流失率高,顺利完成学业课程的比率也低,根据果壳网进行的“MOOCs中文用户大摸底”调查数据显示,只有约6%的MOOCs课程学习者最终完成了课程学习[6]。

2.慕课在远程教育中的发展特点

2.1MOOCs的快速发展

MOOCs的快速发展表现在两个维度,一是MOOCs机构和课程规模的快速发展,在短期内迅速波及世界各地,吸引了大量学习者关注;二是在发展过程中,MOOCs自身也在不断演化与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各类实践形式。MOOCs多元丰富的实践形式与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初期)有关,更深层的原因是技术强劲的革命潜力,以及教育组织与服务模式的多种课程性。

远程教育的出现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慕课是远程教育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里程碑。远程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空间和时间的束缚,实现了完全的通过现代移动终端的自主学习。这一特点与慕课完全相同。慕课与顶尖名校、名企合作提供免费的在线课程的构建模式对学习者绝对开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2.2有利于教学评价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费用低、内容新颖、上课时间灵活的课程时,教学评价就成为尤为重要的指标,课程内容、形式成为学生选课的重要依据,学生选课数量成为教学评价的关键指标。

2.3教学改革的新契机

据最新调查显示,从14个平台1300余门被调查课程提供的数据分析,目前MOOCs课程仍然保持传统课程中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未有新的突破。翻转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小。“翻转课堂”模式有助于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一个讲授者、讲解者真正变为学习的激励者、启迪者[7]。

2.4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慕课的课程设计时长在15分钟左右,符合心理学对人的高度专注时长15分钟-20分钟。有利于学习者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学生有疑问可以反复观看课程视频或在线提问。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随堂测试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课后的在线测试可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3.慕课在远程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3.1教师授课思想的转变

远程教育教师与慕课在授课理念上还存在分歧。远程教育教师在教学上还延续传统的教育理论,侧重于知识的系统传授,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课程组织者、评价者手中,学生通过PPT、视频和教学文件进行学习,学习模式枯燥僵化,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然而,对于慕课来说,我国学者李青认为:MOOCs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网络化链接才是知识组成的结构,学习掌握在学习者手中,学习就是学习者的知识网络与其他网络进行互通的过程,保证学习者永远处于不落伍的状态[8]。这一思想使慕课与以往的远程教育课程有了很大的差异性。

3.2教师授课形式的转变

目前,远程教育大多采用“三分屏”课件。课程学习者通过三分屏课件学习时,既能看到老师的形象,又能听见老师的声音,还能看到老师的具体教学过程,有利于网络环境下教学活动的开展[8]。与慕课相比,缺乏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有效师生互动与小组讨论环节,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难以得到及时的回复和指导。而且,慕课与三分屏课件相比授课时间大大缩短,从每次课程1小时缩短到15分钟左右。约翰・斯威勒(John Sweller)教授的认知负荷理论认椋人类的工作记忆只能处理有限的信息,如果学习任务过于复杂,就可能超负荷而无法有效记忆[9]。

3.3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国“填鸭式”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学习者有了较强的依赖性,缺乏自主性。但是,并非现有的慕课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如有些学者所言[10]:“慕课从课程的吸引力上看,大部分课程只是课堂教学的视频化,授课形式固化,缺少娱乐元素,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令人忧虑的是,参加慕课学习的学生流失率高,顺利完成学业课程的比率也低,根据果壳网进行的“MOOCs中文用户大摸底”调查数据显示,只有约6%的MOOCs课程学习者最终完成了课程学习[11]。据统计,“美国Coursera平台的用户量多达400万,但课程完成率却不到10%,以上海交大为例,《数学之旅》作为上海交大首批上线的慕课课程之一,其课程通过率仅仅为3%”[12]。

可见,自制力较差、学习主动性不足的大学生参与慕课学习的效果一般,慕课学习对于强化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不大。因此,利用远程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4.慕课在远程教育中的发展方向与探索

在2014年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上,慕课对远程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冲击和挑战成为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专家们认为:慕课在内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满足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需求。利用现有的远程教育资源、网络资源,对已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迫在眉睫。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环节落后、师生互动缺乏,远程教育学习和考试平台复杂是造成远程教育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

在慕课潮流和大数据时代的推动下,远程教育改革不可避免地要顺势而变。认真分析学习者的需求,认真总结慕课和远程教育取得的经验和成就,把慕课新的授课形式和远程教育有效结合,并在实践中解决教师教育领域慕课发展不断涌现的各种难题,进而推动我国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词条[EB/OL].http///wiki/%E5%A4%A7%E8%A7%84%E6%A8%A1%E5%BC%80%E6%94%BE%E5%9C%A8%E7%BA%BF%E8%AF%BE%E5%A0%82.(2014-02-22).

[2]汤敏.慕课革命:互联网如何改变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

[3]朱庆峰.我国高等教育慕课发展的困境及理路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4(23):73-77.

[4]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85-93.

[5]尹达.慕课现象的本质阐释、现实反思与未来展望[J].电化教育研究,2015(5):59-63.

[6]MOOC中文用户大摸底[EB/OL].果壳网,http:///post/610667.2016-02-09.

[7]陈竹.北大清华加入美国在线教育平台[N].中国青年报,2013-05-23.

[8]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3(3):30-36.

[9]J.Michael spector, M. David Merriu, Jan Elen, M. J.Bishop.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M].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2013:85-96.

[10]王应解,冯策.我国高校慕课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5(6):80-85.

[11]MOOC中文用户大摸底[EB/OL].果壳网,http:///post/610667.2016-02-09.

[12]卫志民.慕课本土化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8-83.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慕课;翻转课堂;大学英语

一、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一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应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创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国内外 MOOCs 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1.国际MOOCs 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德国、英国、澳大利亚也已建立起自身的MOOCs 学习平台。这些学习平台大都采用xMOOCs模式,即强调平台、教师、学习者和学习资源之间的深层互动。这些注册学习者中,“大部分参与者来自北美和欧洲,来自亚洲和非洲的参与者极少(如果有一些的话),少数来自东南亚”。可见,语言障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学生参与国际 MOOCs 课程的积极性。

2.国内 MOOCs 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近十所一流高校或加入美国三大MOOCs平台,由其提供课程;或建立自身MOOCs课程平台,打造自身网络系统。更有20 余所著名高中与研究机构合力将MOOCs从大学延伸至中学。从2013年开始,国内学者对于 MOOCs 开始高度关注,进行了大量研讨,并努力将其与中国大学教育现状进行有机结合,以寻求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但作为新兴事物,MOOCs在中国引发风潮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盲目跟风现象。

三、MOOCs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挑战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因此专业设置应与地方产业对口,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地方行业需求一致。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随院系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而调整。教育部办公厅2007 年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

四、MOOCs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顺应国家高等教育调整的大趋势

教育部副部长鲁听2013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教育部将推动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以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顺应国家高等教育调整的大趋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与重构,从重“人文性”“文学性”转变为重“技术性”“应用性’,同时,应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MOOCs结合,充分利用MOOCs平台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2.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传统的学术毛晋华:基于MOOCs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综合性大学有较大区别,前者培养的是具有专门知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后者培养的是具有基础学科及应用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学术型人才。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不同的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与教学模式。

五、基于慕课资源和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基于慕课资源和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利用新的教学法和移动互联通信设备危新混合式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这种将基于联通主义和建构主义的mooc和基于移动互联设备的移动学习(mlearnm幻结合在一起组成移动慕课(MobiMooc)作者基于MobiMooc设计实施教学,利用国内外Mooc教学资源,进行一学期主题为移动学习的翻转课堂学习mooc教学资源选择与所学单元密切相关的主题学习者可在课堂外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无线设备和无线通信网络来获取mooc课程学习资源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学习。

六、结语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借鉴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用现今的移动互联时代结合Mooc和移动学习构建新型大学英语教与学模式慕课资源的利用很灵活河以借鉴网络各大慕课平台高水平的慕课资源池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创建自己的慕课资源还可以让学生推荐和创建自己个性化的慕课资源校园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翻转课堂的展开提供技术支持学生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让基于慕课资源和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实践是一种教育改革的探索激发教师去寻找更有创造性的、更有吸引力的、更加人性化的、卓有成效的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IN-1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MOOCs课程模式:贡献和困境田.外语电化教学,201-4(3).

[3]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田.外语电化教学,201-4(-4).

[4]焦建利.给慕课学习者的10个建议[[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2).

[5]焦建利mooc:大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网络,2013(4).

[6]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10-17.

[7]DeWaard 1,Abajian S,Gallaglier M S.Using Leariung and MOOCs to understand chaos,emergence.TheInteni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iung, 2011(7).

作者简介:刘毅(1989-),男,安徽合肥人,学士,助教,研究方向:英语口语及翻译。

上一篇:引导文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语境管理论文范文